犟牛居士&着:参学金刚经要义(3)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凡以有为法,所得是有尽有漏的福报。凡以无为法布施,福报是无量无边的。此即佛说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无为有为,是对待法。无为不离有为,离开有为而无为不显。有为而不住相,即是无为。所以大菩萨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作一切善,无善行念)方显一切福胜。什么是不住无为呢?凡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修无为法,回智向悲,不安住无为,心不动、事照做,恒顺众生事,不顺众生意,发大悲心而度世,悲智双运,以六度法摄化众生,虽度众生而无能度所度之心。此即不住无为而行菩萨道也。正如纯印老人讲的“世间本来无烦恼,烦恼全是自己找,凡事不走心,就没有烦恼”。不走心就是无住,行一切善即生心。菩萨破尽了尘沙惑,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通达,虽然观众生无量无边却绝无难度、不度的心,不存疲倦厌烦的心,永具四无量心,和光同尘,化身千百亿,常行度众生之事。众生无尽,愿力无尽。此即行有为而不住有为,无为而无不为。菩萨能行无为之功用,所以无为无不为,自在随缘,福德无量无边。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恒河:印度河流,回流四千里,沙细如面。佛多在此河流域说法,故取此河为喻。此河在印度非常有名,与中国的黄河、长江相仿。
本分世尊兼从人情说法,示第二次福慧相比较,并由较量福德渐次引申到破相,足见我佛世尊循循善诱的苦心。本经第八分所说的布施,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作比喻,示有相布施之多。今在本分所说的布施,把一粒沙当一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比喻。这个布施,比第八分的布施不知多出了多少万万倍,但佛说,这种有相的布施,虽得福德多,却是一个着相的福德,是有漏的福德,并非本性的福德。倘若是持经,就可悟自性功夫、培养性德。所以佛唤起善男信女,要能在此经中受之于心,持久不忘,乃至以四句偈等为他人演说,先觉觉人,自利利他,其所得之福德远比用七宝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之福德更多更多矣!前者为福德性,后者为福德相,前者是无漏无为之福,后者是有漏有为法。可知有相布施之福虽多,但有限量。法施之福虽少,却无边际。然而持经闻法须悟法理,否则极易着相矣!
佛曰:“须菩提!如是恒河所有沙数,每一粒沙等于一恒河,你的意思怎么样?恒河之沙多不多?”须菩提答曰:“世尊!甚多,一沙各为一条恒河,其河尚无数之多,何况河中的沙呢?”
佛又说:“须菩提!我今实在告诉你,若有善男信女,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得福德多否?”须菩提答曰:“世尊!甚多。”佛告须菩提曰:“若善男信女,在这本经中一章一句,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演说给人听,这个法施的福德远比前宝施的福德,更多多矣。”
念佛亦然。若能将此法门弘扬度人,其福德雷同四句偈为人演说耳。念佛人必须老实持名,常常思念善法,修行善法,观察善法,不容丝毫不善夹杂。何为善法?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都是善法。何为不善?凡有我相、我执、自私自利之心者,违五戒十善者均为不善。此念佛法门为十方诸佛所共赞,方便殊胜莫过此法。念佛人于行住坐卧间常存佛号心自清净,口若念佛,禁涉闲言,妄念一起,猛念数声,荡妄归念。久之意地清净,可转识成智,只要佛号念念不断,心魔必伏。
老实念佛人,既不逞才能,又不求名利,死守“老实”二字。何谓老实?不于一句阿弥陀佛外添一毫妄想杂念。恋西大师有一偈:“称一弘名哭一声,声声哭向大慈尊,此回若不归家去,六道何时得脱身。”
纯印老人一生示现表法乃殊胜菩提也。其言行未离发心、观性之法。“纯印”名号亦可理解为菩提心。“纯”即本体心性。此心精纯、无垢无净、无生无灭、永恒不变为“纯”。纯,妙明,觉悟,一真也。此心即菩提心是。“印”乃法,乃道,修此觉悟心之方法、门道也,涵发心之义。老人所说、所行无不显示圣贤之要领,亦告知我等成佛之捷径: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佛在自心修,法在自身行。老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远离名利,一心念佛”的法语,已对末法念佛法门的奥旨表露无遗。有缘者,若能以老人为修行的榜样,见贤思齐,成就一定不可思议。
欲速不达成懈怠,无相光中常自在。
事随世间意不随,心有三毒必滞碍。
心住无生即生死,情识缠扰生憎爱。
自心本具真佛体,一颗圆光明内外。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教者,如来教法也。佛住世八十年,说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教。初时说华严大乘,二时说小乘四圣谛法,三时说楞严,四时说般若,五时说法华。今云正教者,即说般若时之正教也。尊重正教者,即云诸佛菩萨,皆从此经出。末法众生闻此大法甚难,有缘听此经,非等闲因缘,皆应尊重般若妙法,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也!
既闻此经,应信受奉行,信心不逆,在领悟认准方向、明了实证实修方法后,老实念佛,随缘作善,无不成就者。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随说是经,随:随其所在之处也。当知此处谓此心也。天:四天之类。人:世间之人。阿修罗:非天非人,好战斗鬼神之一种。读诵:对文曰读,背文曰诵。读诵就是口熟其文心解其义也。
本分,是因为前分说自性福德胜于修相福德。现在更进一步表明宝物布施的福德不如持经修慧的福德,并注重在推广布施三轮体空、无住行施,福德、尊重莫如此。所以第一段,表明“随说是经”的尊重,随说是经典所在处。此处即有如来全身,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的众生皆来敬仰供养,如同佛在塔庙一般。还有天龙八部(亦名龙神八部,凡使佛正法久住的讲经道场,即来守护佛法)也来护法。第二段,表明受持读诵此经的尊重,因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倘人尽能受持读诵此经,则生清净心。清净心中,无相无住,实为成就于最上第一希有法。
佛再曰:“须菩提!若有人随便在什么地方演讲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使诸听经的人消除妄念,当可知这一卷的真经就在此处的身中,就可感应天道的菩萨神明、人道众生、阿修罗道的恶魔等,皆来花香顶礼,如同敬仰佛像塔庙一般来供养。何况有人多多能受持读诵此经,以求悟性。”佛又曰“须菩提!可知道这种人是成就于无上菩提之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更无有一法能超乎其上的。要知道自心即是佛,并不是从外得。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有佛在。可以说,宛然如与佛弟子三宝同居,焉有不成就之理,岂不可尊可重乎?”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能成佛。真心本有,妄心本无,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人之初,性本善”。但因后天习气久随迷染之缘,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积垢未修。佛性众生本有,只因逐迷舍真而未成佛。若能读诵大乘经典,明理启悟,随悟净之缘者,洗净去染直接痛快之法,莫过持名念佛。实乃至顿至圆,千经导向,万论指归,诸佛赞叹,龙天护佑。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念之佛,本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两忘,心佛一如。于念念的佛号中,断烦恼,灭染障,破五阴,超五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人每多弊恶,身心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世人贪于爱欲,嗔怒争斗,虚诳不已;见浊: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圆净四土,圆证三身,圆修六度,圆证本真,而圆成妙觉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续,则伏妄显真。以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必蒙佛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果真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成功,顿超多劫,舍此别修非痴即狂,可怜愍者。
纯印老人说:“世间人都被心累住了,若能将心丢了,可就好喽!”老人讲的乃大乘无心无念的心地法门。修念佛法门,以无念无滞心为真修,心若滞住念佛相,则被法缠缚。此为名相修,非真修行。一心无所希则为道,“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先天赋予人的气质是性,依顺本性的发展就是道(法),把道加以修明并施行传播就是教化。老人常以此理教人。丢心,不用心不走心,即告诫世人随顺生活,不必用心刻意去追寻一种境界。“息妄即见真”,每天乐陶陶,无恼害,只管穿衣、吃饭、睡觉,毫无执着,无分别就是修行。此平凡小事若能达“无心”,非一般凡夫所能做到。人生如梦,无心即法,“法味餐又舍,即得大自在”。
丢心即无心,无心才无念。所谓无念,即在一切外境上心能不被其所染着,不在境上生心动念,但绝非对人、事、物断思断行,落断灭的边见。无念是不执着“有”,又不落“空”,即见相离相,心始终保持清净无为,心如如,觉性化六尘。此境界唯有悟得,非言语说可得,更求不得,攀不得,想不得,念不得。
丢心就是心无住。在一切法上,念念之中,不追思前境、后境、现在。三心不可得,诸法毕竟空,念念无所住,心才能不被法缚。丢心,就是心空寂,即无相,外离一切相,心则常寂静。无念则无相、无住,若做到“妄念不生般若生,不蔽真如自性显”,则应一切顺自然,切勿追境,否则心生尘劳,误已误人。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见闻觉知,即是尘劳邪见。自性不会染着外境,其恒常不变,犹如虚空、明镜,本体无染,此即真如的妙用。欲达此境----丢心。
世人痴迷年复年,均被名利两相牵。
沉沦苦海不知觉,怎乘弥陀大法船。
千经万论归净土,凭藉圣号见圣颜。
信解行证若俱足,弥陀大愿即圆满。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法者,般若之妙法也。凡经(定学)、律(戒学)、论(慧学),三种具足教法。如法受持即依法而修。先由多闻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此基础是信,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解行证推而广之,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因病施药,法门皆治病药方耳,众生若无病,药方则弃之。如众生贪嗔痴之病,就用戒定慧治伏之。如“五根五力”是出三界的药方。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根是净,识是分别染污。欲生圣果须靠“五力”即五根坚固发生的力量: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四正勤”、“四神足”是修行的良方。“四正勤”为正念勤修之意: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四正勤是精进勤劳修习的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又称四正胜。
“四神足”又称如意足,是四正勤所修的行品。即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随着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称“七菩提分”,又叫七觉分、七觉支。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辨别、选择法的真伪(四依法)。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善法、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万法皆空)而力行修自心。
欲入圣流还应了解八条圣者的道法,称八圣道,又称八正道。一、正见:正确的知见。二、正思维:正确的思考。三、正语:正当的言语。四、正业:正当的行为。五、正命: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七、正念: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阿罗汉果位。
这三十七道品,无一不是修行人的妙法。佛在此处言受持的意思是专指受持般若妙法,因受持般若诸法皆具足也。前分说法身非相,重重破执,已于一相无相分中,将般若妙理逐细显出,使群疑顿释,舍妄证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三十二相:佛具容貌相好十二种,身体相好十种,手足相好十种,以三十二种净行修成三十二种相好。但这些都是应身相,应身相可见,法身相则不可见。
本分,须菩提因闻得前分,持说此经,成就希有之法,经在佛在。经的尊重如此,所以当机请示经名与奉持的道理,以便认真奉持。佛告此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汝等所以要奉持此经,是因为此经中有无上的菩提法。如诚心奉持就可悟无相无住的道理,可以生金坚刚利、明无不照的般若(妙智慧),登佛的彼岸。这个就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教诫弟子们应依法奉行。佛说此虽意在显法,但又恐众弟子着于经名,忘却了般若为自性的般若,因而又破经名之相,故曰般若非般若,是名般若波罗蜜而已!经名不可着相,更有何可说!清净心中,本来无相。此经不过使人明了自性中,本来一法不立,无有一法。有人会说,既无法,何有经?无法何有说!可知凡有言说皆是医病之方。“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未悟时须凭言说,悟来言说皆非。有病不服药病不易除。反之病除药存,此药皆心病也!佛还举例说,不但小如微尘、大如世界是空相,就是如来我说的三十二相,皆是空而不实的一个假名而已!佛如此循循诱说无非欲令其破相见自性之如来,所以最后又较量福慧,明离相之用以显经的功意。谓如恒河沙数的宝施,如恒河沙数的身命施,究竟是外相,不如持经见性,得福更多也!
三昧经云:“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佛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妙理。”般若之法是心法。心法非外得,饮水者冷暖自知,不可言说,不可想知。
佛有三身。一、清净法身:佛真身也!无色无形之本体,般若即是真性法身相也。二、圆满报身:因报身是佛的无量愿行。分自受用和他受用两种。三、应化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现羊,鹿中现鹿,应以何身得度而现何身,随类现象,三十二相即佛的应身相也。财施、命施有漏之因。明心见性,续慧命乃福德无量也!
须菩提听佛说完前分的经,这时问佛:“世尊!此经叫什么名字?我们要怎么样受持奉行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乘此坚利的妙智慧,能到安乐的彼岸,超三界,脱轮回。此经以‘金刚般若波罗蜜’名之。你们应依法奉行,所以立这个名字,什么缘故呢?”佛又说:“须菩提!如来说的般若波罗密多是妙觉本性,湛如太虚。”本体既是虚无,哪里会有名字?不过佛怕人们生断见,认为法既然无而不遵照修行也,不得已强标一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字,为便于众弟子奉持而已!
佛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对此有说法否?”须菩提答:“世尊!般若是自心所生,是自性自悟,既无可名而名,我师父亦无可说。”
佛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细微尘埃,多不多呢?”须菩提答:“世尊!甚多!”佛又说:“须菩提!其微尘虽多,然无实体,终是有相非真,乃虚妄之物,名为微尘而已!如来我说世界虽大,然劫尽则坏,不是真实的,只不过名为世界而已!”
佛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须菩提答:“世尊!不可以见。这个缘故就是因为我师父所说的三十二相,非法身的离相之相,它是应身的有相之相,也不过是假名而已!”
佛又说:“须菩提!若有善男信女,舍自己身命,如同恒河沙数的一般,求福而行布施,与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演说给他人听,其持经的功德,远远超过舍身命布施的人。因为前者是有形有相的布施,后者是无相布施,此布施可等虚空法界,无可量矣!”
儒、释、道三教的圣人,无不劝导众生断恶修善,以便改造命运和现前的生活窘况,虽然能化解暂时或此生的现得利,但很不圆满。我们知道有三世、有轮回、有六道、有四圣法界,不承认这些就不是一个佛门弟子。那么我们究竟向往的是什么呢?企望的又是什么呢?最低标准是超越六道、摆脱轮回之苦,最高的标准是出离十法界,证一真法界。这就必须具备般若智慧,此智慧绝非从经典、古德论述、作法会、赶经忏而来的,它是由自性的净心而生的,是众生本有的。为什么不见了呢?因迷惑、认假为真、不信因果,对我有断灭想。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只要去掉妄想、分别、执着,自然智、圆满智、一切种智皆现前,与佛无别。我们大家非常幸运,一是能得人身,此身非常难得,在六道四生(胎卵湿化)中,唯人最贵最灵,佛从人中修成,业从人中造就,人能修福,决生天上,人能造恶业,必堕地狱,有德为神,有道成圣,人道不修,余道不及,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二是能听闻到净空法师等大德高僧住世讲佛的正法,虽然还不究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但多少也会有几分体悟。如果这些人不住世,身披我佛袈裟的波旬子孙,不知会将我们引到何处。另外纯印老人住世一百多年,为我们演示了修心方法,走后示现了十大圆满,以增加学佛人的信念。这些示现与正法时期并无两样,能否修行,则是个人的事了。三是又有缘闻到诸佛之母的“般若波罗蜜”大乘法和万人修万人成就的可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可见一切因缘具备,关键是我们能否依教奉行,真的“看破”、“放下,不虚度命光,珍惜光阴,认真修学,老实念佛,随缘作善,无攀缘之心,以求永恒的幸福,摆脱六道,出十法界,这才是有智者。
一个献身佛法的出家人,不可被社会染污,应该以自己的行愿去净化社会、净化人心。出家人理应舍名利而出家,现在出家人很多,但实修的很少,拉拢信众,只许听一个法师的经,不准听他人讲法,将盖寺院、建道场作为功德,最后成为旅游景点,误导众生相上学、相上求;甚至以观光、趸售佛像纪念品作为弘扬佛法的手段,最终只是发了工商业主,花了许多冤枉钱,而对于佛法是什么则一无所知。将保平安依赖在开光的佛像上了,真是以迷引迷!现在的四众弟子,为名利明争暗斗,已失佛子的本分!不能从苦入道,不忍辱精进,竟跟世人一样去搞派系,相互诋毁,不信增益谤、减损谤入阿鼻之因了。整日在名利圈中打转转,就是没有弘法度众生、圆证佛果的大愿。只想道场盖得气派,住得舒服,这样的愿真是太可怜了!
如果高僧大德不再住世,众生更会苦不堪言!当今魔强法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妖魔鬼怪统统出笼……在四众中真正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的实属凤毛麟角。在末法时期,如不能辨别正邪实在太危险了。当然影响自己修行的非外面这些恶的境缘,只要善于识别。会利用则反而可成为自己的助道之缘,真正障碍自己的魔障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贪嗔痴三毒的心。魔可分四类:一、五蕴(色、受、想、行、识)魔;二、烦恼魔(爱憎引起的);三、死魔(指修学的功夫尚未成就,寿命到了,此生白修了,再投胎时,有隔阴之迷,况来生得不到人身、闻不到佛法。可见,死魔的障碍非常可怕。另外修行功夫不到家,死时怨亲干扰,四大分离也很可怕);四、天魔(即生活的环境,含人事、物质。这是外面来的)。四种魔有三种是自己自身心主宰的,可知如果自己心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外面魔力再大也奈何不了你。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是内奸,遇到外面染缘,里应外合,外魔才能起作用。如果自心清净,外魔再强也无妨碍,真正的敌人是自己。此即老人讲的:“走得正,行得端,三条大路走中间,心正魔不侵。”
大道常随尔身,性体无妄无真。
有心取相为实,舍身受身昏沉。
烦恼本来空寂,妄情缠绕迷人。
一切如影如梦,何来欲证真心。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离相”者,离一相幻相也。世间大至山河大地,小至微尘,一切有实体的相无不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此幻相虚而不实,所以执着取舍,处处为虚妄相所惑。妄境时时熏妄心,真性为外尘相所遮蔽,心为环境所转,因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长劫轮回,无有休止。若能离相,不为相所惑,则无执着取舍矣!既无执着取舍,尘相空矣!(出家人为离六尘来出家,出家何必染六尘?现出家相、心无出家心,不是出家人。)内心不出,外尘不入,则动静不生矣!动静不生则寂矣。所云寂灭者,初伏尘外,次尽内根,根尘双脱,先破人我,后破法我,觉所觉之相亦离,再进一层,俱空不生,空所空之相亦亡,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深解:心中大悟的意思。义趣:义理旨趣也。慧眼:圣人之心,一闻千悟,此智慧眼也。信解:心无所疑曰信,了然领悟曰解。如是:所言深合佛意、佛理,即“可”之意。
不惊不怖不畏。惊:骇其言之过也!怖:恐其道之高也!畏:怯其行之难也!
忍辱:内心涵容谓之忍,外境横逆谓之辱。忍辱有三种:(一)生忍:此是分别心忍受,即人对我虽无理相加,我要忍受;(二)法忍:菩萨行一切度生事,不生疲倦厌烦,以四无量心度生;(三)无生法忍:不见生忍,不见法忍,忍知不生不灭的真法性。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昔:指前生而言。歌利王:意极恶之君。其时,世尊正现菩萨身,行菩萨道,歌利王是南天竺富单那城之王,为人暴虐,好行惨毒之事。当时菩萨在山洞坐禅,一日王率彩女野外游览,倦而少息。诸女采花,因至菩萨坐禅之处,菩萨为断彼贪欲而为说法。王忽仗剑寻至,怒责菩萨诱惑诸女。菩萨说,我持净戒,久无染心。王以剑断其手足耳鼻问,你还持净戒忍辱否?菩萨答,假使大王分我残质,犹如微尘,我终能忍,不起嗔念。群臣争谏,王怒不息。当时四大天王将金刚砂作雨,从天而降。王见恐怖,长跪忏谢。菩萨发愿,若我真无嗔念,令我此身平复如故。作誓已,身体还复。更发愿言,我于来世先度大王。世尊成佛后,第一个先度?陈如,他乃前身恶王也。
于五百世,五百世就是五百年。作忍辱仙人,即佛在前五百生成仙的时候,一个仙人的名号。
本分,因须菩提到此时,已闻经深解义趣,领悟了“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道理,能闻到如此般若妙法,感到幸运,感从心中生起,涕泪悲泣,赞叹了一声“希有世尊”。此中赞叹是对佛指示般若妙用的感触。世尊也因须菩提已悟“有相皆妄见,见相非相则见如来”的密义,所以勉励他要做力行的工夫。“力行”即修六波罗蜜。在六度中又以智慧为第一,五度如盲,般若如眼。佛在此地又举忍辱,不言其他,因在六度中忍辱最难行,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没忍辱,精进则落空。佛以忍辱为题,引出自己在因地的故事来证明,表无四相、非空空心而说也。支解之惨,五百世之辱,寂然不动,才是正定。忍辱必须难忍能忍,否则妄相不灭,则有惊、怖、畏的心,便是信不坚。所以佛又以本身行忍辱、无四相以勉之,并点明若菩萨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前分说福德,此分独言功德。因功成果满,福不足道也!
般若,可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闻说是经,深解义趣”即包括三种般若。“闻说是经”即文字般若,“深解义趣”者即观照般若,从而深体实相般若。布施应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不住法布施,则不取法,亦不取非法。不取法则无实,不取非法则无虚。如是布施则正觉圆明,无复障碍。若布施稍有住即着四相。着相必与众生结赠爱缘矣!所以如来教行布施绝不可住相即为此缘故。
须菩提听佛说经,这时心中已深悟理趣,就感觉到听此经已晚为恨,今幸运无加,流下眼泪,哭泣起来,向佛赞叹了一声:“希有世尊!我师父所说这个深奥的经典,我从前得了慧眼,虽然已是一闻千悟,却是未曾听到如此深奥的经。”须菩提又曰:“世尊!我既闻此经,自性清净中已悟有本来全真的实相。设若有人得闻此经,发一念笃信,则其心纯正毫无欲尘,便得清净般若之慧,生真实不虚之相,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成就诸佛第一希有功德。”
须菩提又曰:“世尊!究竟这个般若实相,空如太虚,无有形迹,若执着于悟实相,就不是实相了。所以我师父说,名之谓实相而已。”
须菩提又曰:“世尊啊!我现在得闻此经,以我从来所得之慧眼,自能信其言实,解其妙理,信奉修持,尚非难事。若当来世后五百岁,浊世末法的时期,离开我师父已远的苦海茫茫的众生听闻此经有信解受持者,则此人真为明了自性第一等的人,实不易得。什么缘故呢?因为此人顿悟真空,必无我人众寿等四相。能离四相,则此人必已悟非相,人我两忘。若如是离一切诸相,其心空灭,即造到觉地,与诸佛并驾齐驱,就得名之谓佛。”
世尊告须菩提曰:“汝所言,深合佛理,后果有人,得闻般若之妙法,不惊(无疑心)、不怖(无惧心)、不畏(无退心),当知这种人,是很少有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我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原以诸经皆从此出,此智慧可从烦恼的此岸到真善美慧的彼岸!但是若有彼岸之可执着,也不过假名第一波罗蜜而已!”
佛又曰:“须菩提啊!凡辱境之来,能恬然处之,不因怒恨乱我般若,其心如同太虚,即到觉地,这即是忍辱波罗蜜,是持名忍辱波罗蜜而已!说到这个忍辱,如我前生被歌利王分割身体的时候,可以说辱到极点矣!”
“真空本来无相,外不见其辱,内不见其忍,浑然两忘。否则若起四相,定起怨心,不能忘恨,必成苦果,怎么能说得忍呢?我又想起了过去的前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时,曾修忍辱之行。在这个前世,就无四相之果,由历劫顿悟真空。可知吾人所修者,诚非一朝一夕之故。”
仙人:佛经中所云仙人,通指一切修行人而言,并非指外道。此处讲世尊行菩萨道时,布施身命,不可数计,岂止五百世,这里略言耳。如为一句半偈之法舍命忘躯,或烧身供佛,或身以燃灯,及割股救鸽、捐身饲虎等等,无非上为佛法,下为众生。今云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意在显明多生多世布施生命,皆行所无事、无舍相,其心安忍而不动也,此即修般若离相法门。
由此可知,吾人所修者,诚非一朝一夕之故。般若治痴,舍则治贪,忍则治嗔。三毒之病根深蒂固,非多多修舍,贪何能破?非久久修忍,嗔岂能除?非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人空、法空、空空)之智,以去其着相分别之愚痴,则舍忍亦终不能成。此经独举舍忍以明离相,使知着相便是三毒,故当离相舍忍以拔除之。应知六度以般若、布施、忍辱三波罗蜜是六度万行的主脑。对此纯印老人显示无遗。修行先务之急,首破其嗔,去嗔心方离四相。四相皆空,得成忍行。
佛又曰:“须菩提啊!因为这个缘故,菩萨欲成道,当空其心。离去一切形迹,方能发无上菩提的道心。不应起着于色的念头,不应起着于声、香、味、触、法的念头。应生无所住心,此心才能圆通无碍,纯真无欲,一切不受系缚。若于六尘上有一住着,便不能解脱其有住之心,即非菩萨之住处。所以如来我说,菩萨心,本来虚而明,若住于色,就不能觉。我说,不应住色布施,正为此也。”
佛又说:“须菩提啊!菩萨以不住六尘的觉心,发心广大,非为自己,乃为有益于一切众生,应该是如此无相布施。如来说的一切诸相,原是指点菩萨解脱而已!其实本体全空,皆是非相。又说的一切众生,也是引导诸菩萨灭度而已。”其实妄心自离,若见本性,也就不是众生了。佛又曰:“须菩提啊!如来我所说的般若波罗蜜,皆是无上的菩提,了悟本性,是真而不妄(真语者),实而不虚(实语者),如而合理(如语者),不欺骗人(不诳语者),不二说(不异语者)。”
佛又曰:“须菩提啊!如来我所得般若之法,与世间诸法不同。世间诸法,不着这边,就着那边。我所说的真如无相是无实,自性具足是无虚。”
佛又曰:“须菩提啊!若菩萨心着于法而行布施,则四相未除,如人进入不透光明的黑屋之中,昏暗闭塞,则一无所见(喻无明)。若菩萨心不着于法而行布施,则同打开金刚之眼,点燃了般若之灯,性光四照,洞澈真空,可了一切之境,见种种之色。”
佛又曰:“须菩提啊!如来我灭度后,到了末法的后世(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若有善男信女,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到菩萨之觉位,成自性之如来。则这种人功德,非小果二乘人可比。可感得如来,必以无上智慧而照鉴之(悉知悉见),这种人,皆得成就见性功德,普施万劫,无量无边。”
末法能闻佛法,能信能行,实非一般根性。大多钝根劣智众生,心迷于名利,意醉于五欲六尘,智暗情昏,虽有清净的佛法,告以了生脱死解脱之道,则以迷信、不符科学而斥之,毫无智慧,迷心难返,愚心高傲,邪见自专,不肯下心,参求圣道,伦理败坏,长幼颠倒,贪心狂乱,一向执着,认妄为真,不信因果,执于断灭,损人利己,不知悔惭,圣人经教,嗤为过时,胡作非为,自认时尚。诚如经中佛言:“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纵闻佛法,也不能正信,执着经典文字,或执着诵持名数,或者学得一言一句便为究竟;修少善事,望得大果报,不知学佛为何,求福报而不求解脱。佛说可怜愍者,即为此类人也!
末世众生根性低劣,不易修持,唯以净土念佛带业往生,最为稳妥。它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念佛求往生为圆顿教中之捷径。四生六道蒙佛接引,与上位菩萨同登不退,非释迦、弥陀亲口宣说,谁能信之?既信他力,更应尽自力。此法门万人修万人去矣!华严经末,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念佛明心地,修净心,与其他宗门无异。这即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生法界生,心灭法界灭,念佛即成佛。其理少有人知。净土宗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此外,专主持名,但须信愿切至、念佛专一,亦得往生也。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生十法界。其缘如下:
清净平等、万德庄严是佛法界;
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
修十二因缘、证遍空理是缘觉法界;
功成四谛、归小涅盘是声闻法界;
广修十善、发四无量心是天人法界;
爱染不生、持五戒十善是人道法界;
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阿修罗法界;
爱见为根、悭贪为业、痴不明理是畜生法界;
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
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
可见凡人举念,关系重要,发机虽微,果报甚大,学佛人不得不慎。所以经云:“发念之机在十恶,三途业报已成;发念之机在十善,则人天业报已成;依四谛发念、悟无生而罗汉果成;依六度发念、悟无生而菩萨果成;悲智平等则正觉果成。”念凡即凡,念圣即圣,念佛即佛。果不离因,如秋之所获不外春之所种也;因外无果,春不下种,秋何所获。人生善恶,果报如是。念头之重大矣!应防心如城,守念如门,邪正出入,一念修分。往生(投生)有三个条件:一随业力,二随习性,三随念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我们应从此处言入,功不唐捐。
忙忙碌碌苦中求,寒寒暑暑度春秋。
日日月月盘盈利,浑浑噩噩已白头。
明明白白不下种,呆呆傻傻望丰收。
因因果果几人信,死死生生轮不休。
念佛人应观水之有源而知自心之灵源不竭而善养之,渐至于性海澄清则真源湛寂也!
经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佛如来金刚妙法,以及佛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广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我等有缘众生,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而不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
身影取一舍一,永与性理相疏。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一如。&
噩梦时时造作,觉时觉境亦无。
反思觉境与梦,颠倒二境不殊。
念佛无念而念,始本契合真如。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前分说的忍辱舍身皆是破我执。我执破后,更须悟般若之理,非仅忍辱舍事相也。若只知忍辱而不能受持经典,还是识情用事,与真情并无相契。若能忍辱舍身,又能受持经典,彻悟二执之非,二我(能所)俱遣,则所得法性功德即不可思议矣!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初日分:晨。中日分:午。后日分:晚。
为发最上乘者说。自己独了生死,不度众生,谓小乘;缘觉半为人、半为己,谓中乘;菩萨普度一切众生,谓大乘;最上乘者,兼菩萨而载度之,佛乘也。
荷担:背负为荷,在肩为担。言无上菩提至重难任。一旦道由人弘,毅然以身承任,所以成就大功德也。
前分,言持经成就功德。本分,佛又一次用较量法(第四次福慧相较),用等于恒河数的身命布施,仍不知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之福。即持经胜于身命布施(持:受持、行也)。意在显明般若无住之功,并点出此大乘经,若住我人等见,即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怎么说呢?因为离四相是佛为小乘人说的法,离四见才为大乘人说法。相分是人我相,见分是法我相。乐小法者,析空破相,殊不知见分犹存在也。此见分未破,法我执仍在。有法我执,即未深解般若之理,未达般若真际,自利尚不能,何能利他。所以说,着四见、乐小法之人,即不能于此经为人解说,因未深解此经义趣故。
佛接着推尊此经有如来全身,勉励修行人,不必心外求法、事相供养,但持此经以明其心,就能达到至诚无妄的境界。因为若能持此经供养其心,则心即是佛,何必身外觅佛,如来只在自己心中耳!
佛曰:“须菩提啊!若有善男信女,于一日之间,以三次早、午、晚间都以等于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照这个样子,经百千万亿劫之久,一日三时,皆如此布施,自当得布施之福!若复有人,能以心无违逆,笃信此经,则其福胜彼舍身之福多多矣!何况手书口诵,为人解说经的意义,存利己利人之心,不但明自己的性,还要使人人见性,善根纯熟,利益无穷,其福之多,又岂可较量呢?”
佛又曰:“须菩提啊!简要言之,是经有不可以心思口议,不可以多少称量,实无边际的功德也。如来我,说此经怎么有无边际的功德呢?是因为金刚般若,是我们妙用的本性,是大乘菩萨的最上乘,不是小乘人能够做得到的。所以如来我,为启发大乘人,说明此真空之妙,为启发最上乘人,说明此般若之法。若有大根器人,持此大乘经典,广为人阐发妙旨,则这种人***兼成己的功用德行是不可较量、不可思议、不可以边际求之的。而这种人印契佛心所成就之功德,唯有如来我知得见得。这种人,既成就此功德,就足能以身担任如来无上菩提正法。这个缘故,就是喜好小乘法的人,局于见闻之小,不免有我人等私见,对此大乘最上乘法,便起惊怖畏惧的心。自心且不能净,哪里还能够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此经呢?”
佛又曰:“须菩提啊!大乘人,在在处处,说此经典,能使听者,心开意解,善气感通,则天龙八部神人俱来供养,护卫法身,普现华光三昧,直是一座舍利宝塔,能使远近敬仰顶礼,散布宝花妙香于持经之处,则供养可谓至矣!此所谓一人办心,诸天办供也。”
可见真修在心,能成在信。当今信佛者众,学佛者少,虽然也亲师闻法但全方位地外求,不明佛法以修心为根本,不能严守五戒十善,放不下自私自利之心,对佛的教诲半信半疑。身皈依,心不皈依;身虽拜佛,心多疑悔。自心不悟,反责师言不真、不灵。此等人薄福少慧,不悟无为,取相执着,邪见自慢,障碍本心,不得正见,轻师慢法,憎上慢人。虽然身入佛门,心则取相于尘事,不能与佛同行,无感应道交。净土不离众生心,极乐遍在一切处。一句阿弥陀佛,与自性相应,诸法现前,六度具足。布施则心无染着;持戒则不起妄缘;忍辱则能所俱忘;精进则心无间断;禅定则动静俱寂;般若则不立丝毫。一句佛号统摄六度万行,至善圆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可疑也!只要放下万缘,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决定成就。
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
若着布施功德,佛在眼前不见。
口里念佛诵经,而无喜舍之愿,
法味丝毫未得,只是充当佛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