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自建武将名字主子死了有没有可能当老大

三国最强武将是谁,理由是什么?
不知你听没听过“曲阿小将”……《三国志》中写道“(太史慈)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简单翻译一下:太史慈和一无名骑卒在草丛里遇到了野生的孙策!还有另外十二骑,都是韩当、宋谦、黄盖这些响当当的人物。太史慈和孙策跑走单挑去了,战了有一会,两人还友情互换了装备,这时双方的后援才赶到。排除十二骑迷路、内讧、见死不救、呆萌等不现实原因,他们迟到的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被无名骑卒拖延了时间,而且不是很短的时间。考虑到十二骑完全可以派一个人跟着孙策,另十一人打无名骑卒,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无名骑卒一人拦住了十二骑让他们均无暇分身,而且是十二员大将。有名有姓的最强可能是典韦,现实的百人斩万人敌;也可能是徐荣,战场第一猛将。演义中最强的是吕布;现代都市传说中最强的是潘凤。
无双上将潘凤
想说哪个武将最强?我想应该重点考虑的两方面分别是:个人“武功”和“将兵”能力,当然最先考虑的是武功,武功太次的当然要排除,其次是“将兵”取得的战功,战功太少的也不考虑。武功容易评一些,吕布+魏国五子良将+蜀国五虎上将+吴国1孙策 2甘宁 3太史慈 4丁奉 5凌统(吴国前五名)。战功的话,吕布基本是渣,吴国的周瑜、陆逊都是儒将,而吴国的武将又没什么大的 战功。那么我们只能把眼光放到蜀之五虎上将+魏五子良将身上。实际上三国大部分时间,战事最多的三个地方是汉中,荆州,合肥。为什么耀眼,因为三处是三国的边境重镇,一旦失守,国运将不保。而镇守汉中的魏国将军是张?、夏侯渊,后来蜀国的是马超(马超病死后是魏延);荆州是关羽;合肥是张辽、李典等人。纵观三国历史,三处边镇一直是拉据的焦点,发生了很多的著名的战役并使得很多优秀将领成名。我想说个题外话,有人说魏国是央企,蜀国是民企,吴国是家族企业,我初觉有理,但后来就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他们都是封建政权,都是家天下。而从唯物主义胡本质上说,魏国的胜利是必然,因为北方更适宜耕种的肥沃平原(黄淮海大平原和山东半岛平原+关中平原)都在魏的掌握之中,虽然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很多人逃难到西南与东南,但只需要足够时间,北方的人口就可以很快复兴,在古代,人口众多意味着兵力、人才的强大。这在三国后期表现的很明显。所以统一于曹魏集团是国力对比的优势。但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一个字“守”!所以守住边境是异常重要的。当时的蜀国的关羽、诸葛亮,吴国的孙权也知道这一点,所以,经常主动出击,以攻为致魏国内乱之道。可惜诸葛亮遇到了司马懿,孙权遇到了张辽。而三个国家的实力分布从人口上说,三国初期的人口状况(见)是,魏国103万户,吴国52.3万户,蜀国28万户:所以吴的人口远超蜀,相比蜀国在汉中一点上的小打小闹,魏国只需坚壁不出;魏国更担心的是吴国,因为与蜀国相比,吴国不仅国力更强,而且吴因为有强大的水师和长江天险(见赤壁之战),吴国有自保能力;且直接接触边境较长,荆州距离许昌很近(让曹魏头疼迁都),江淮一线距离中原地区因为几乎全是平原,若吴国从淮河-合肥一线攻魏,魏国无险可守,更为被动危险。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最强的武将就是张辽,张辽在没有遇到曹操之前,自己跟的主子一个比一个昏聩,才能无处施展,在跟了曹操后,开始如鱼得水。所以他跟对了领导。而且他确实有才能。张辽止啼这种附会传说我们可以不信,但逍遥津大战,八千对十万,为了救士卒入阵又出阵,最后还把孙权逼到断桥上骑马仓皇逃跑,这可算是真正实力的体现吧,在无险可守的合肥-江淮一线,独挡东吴十余年。不得不说张辽无疑是三大边镇中数一数二的武将。唯一可以与张辽一较高下的是水淹七军的关羽,可惜关羽为人过于耿直,得罪的人太多,自己内部的人得罪,与吴国的关系也没处理好,导致了魏吴联盟,害的败走麦城,身首异处未能善终。张辽的武功可能略逊于关羽,战功应略胜关羽,而集团内部的为人处事方面则更加得体。实际上张辽不只是逍遥津大捷的成名战里的勇猛。张辽也有其他辉煌的战绩。但他确实在自身兵少无险阻的情况下,面对着“英明神武”的东吴大帝孙权,帮魏国守住了东大门,换来了后方近百万户人口休养生息的机会。张辽在时,吴国一直没机会突破江淮-合肥防线,到后期,张辽死后,孙权消沉于酒色,北伐只能是空谈了。用人教版历史课本的话说,为魏国全社会又好又快的民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国土安全保障,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大的无可取代的贡献。下面是张辽的传奇的一生,经历颇多,出于尊敬,用了半文半白,希望大家认真读读(很容易读懂的)。张辽,字文远,并州人也,少举郡吏。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其为从事,命带兵赴京。何进遣张辽往河北募兵,共得千余人。归途,何进为宦臣所杀,辽领兵归董卓。董卓死,张辽统兵归吕布,迁骑都尉,少顷,吕布为李?所败,张辽从吕布往奔兖州,为曹操所败至徐州。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任北地太守建安三年,遵吕布命,辽与高顺等攻破刘备,后曹操破吕布于下邳,张辽率布军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建安五年,袁绍部将颜良袭白马,曹操命张辽与关羽同为解白马之围的前锋,破袁军。数有战功,累迁裨将军。随曹操败袁绍于河北后,辽率军平齐鲁诸县。建安六年,辽与夏侯渊同围昌?于东海,数月,粮秣将尽,众人议先引军而还,辽知城中无粮,只身上山,晓以大义,东海遂平。曹操责张辽曰:“只身赴敌巢,此非大将为也。”张辽拜答:“明公威达四海,胸怀圣谕,昌?必不敢害我,故敢行焉。”建安七年),张辽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时,累有功劳,行中坚将军。时贼寇横行,刘姓小候,多以封邑,辽多招抚,编入军制,功不可没。建安十二年,辽从平乌桓,中途遇敌,诸将恐惧,辽壮气奋发,力劝接战,时乌桓军尚未排阵,,曹操授辽为前锋,引军突击,大破乌桓,斩单于蹋顿于阵前。而张辽的成名之战是逍遥津大战。《资治通鉴》对逍遥津大战的描述:建安二十年(公元206年)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馀人屯合肥。魏公操之征张鲁也,为教与合肥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及权至,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以众寡不敌,疑之。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进等莫对。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辽将独决之。”李典素与辽不睦,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飨。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诸将在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甘宁与吕蒙等力战?敌,凌统率亲近扶权出围,复还与辽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度权已免,乃还。权乘骏马上津桥,桥面已彻,丈馀无版;亲近监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贺齐率三千人在津南迎权,权由是得免。权入大船宴饮,贺齐下席涕泣曰:“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致祸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愿以此为终身之诫!”权自前收其泪曰:“大惭谨已刻心,非但书绅也。”此后,东吴小儿常听张辽之名而止啼哭。故曰,张辽止哭。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位魏王,改迁张辽为前将军,分封其兄张汛及一子列侯。不久孙权再叛,张辽还屯合肥,进爵都乡侯。曹丕赐舆车予其母以示荣宠,派兵马送其家人至合肥,又预先命令所有守军出迎。是年,曹丕称帝,再封张辽为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张辽至洛阳皇宫朝拜,文帝(曹丕)引辽会晤于建始殿,亲问其昔日破吴之情状。张辽略略述说,文帝望左右叹曰:“此古之召虎也。(召虎即召公是与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齐名的东周大将。他因平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乃为张辽建屋舍,替其母建殿室,当年从辽突破吴军阵营之步卒,皆封虎贲。公元222年(黄初三年),孙权再称臣。张辽奉命还屯雍丘,旋病。曹丕遣侍中刘晔领太医审视其疾,并令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病况,为张辽问病之使者常于路相见。梁章巨《三国志旁证》中提到“汉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张)辽位未至公,而遣侍中,盖宠之也。”可见曹丕如何重视张辽。张辽之疾久未痊愈,曹丕亲命接持行营,御驾亲临,握手赐衣,太官御膳。病情稍转,即返屯军所,忠于职守。当此之时,孙权再叛,曹丕命张辽乘舟,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孙权闻辽至,甚为忌惮,敕令诸将:“辽虽病,仍勇不可当,万需谨慎!”是年,辽与诸将同破东吴名将吕范。然病况渐重,耳顷病逝于江都。名将陨落、文帝曹丕为之流涕,谥曰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晋朝人把张辽、乐进、于禁、张?、徐晃等称为魏之“五子良将”,而辽之功德皆居于首!其他人对张辽的评价:o
曹操:“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o
曹丕:“此亦古之召虎也。”o
孙权:“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o吴国民众:张辽止啼!(也许是传说,但确实可以看出张辽的威名)o
《魏略》:“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o
陈寿:“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所以我认为三国时代最强的武将是张辽-张文远。写在后面:第一次这么认真的答题,本文全由本人手打!!!(资治通鉴的引用已经有下划线标出),打字打了四个小时,手疼!
关羽,张飞。具体证据均以正史为主,演义靠边。正史记载《三国志?关羽传》,袁绍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曹操使张辽、关羽救延于白马,羽望见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军之中,斩其首而还,绍将莫能当者。《三国志?张飞传》(其实关羽张飞是一个传,我分开写了),先主弃妻子走,使张飞以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这是两个人自己传记里面的英雄事迹,在战争中评价武将,一般看的是指挥水平。个人武功比较高的,一般都只能是个小军官,一般都是主将护卫队队长(许褚、典韦),或者是先锋。正史上对三国的武将大多描述的是其指挥的高水平,对事态变化的判断,很少有说他们在具体战斗中的事迹的,关羽张飞各说了一个,说明他们真的是威猛。侧面评价《三国志?程昱传》昱曰:“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三国志?刘晔传》刘晔劝曹操入蜀:“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矣。”《三国志?周瑜传》周瑜密书孙权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这是三国时候一些人提到关羽张飞的对话或是书信,说明当时见过刘备一伙的人,必然对关羽张飞有极其深刻的印象,大家的感觉是相同的----刘备本身就胸怀大志,关羽、张飞绝对能让刘备实现梦想。后世威名《晋书?刘遐传》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于关羽张飞。《晋书》各载记苻秦遣阎负、梁殊使于张玄靓,夸其本国将帅有王飞、邓羌者,关张之流,万人之敌。秃发?檀求人才干于(宗)敞,敞曰:“梁崧、赵昌,武同羽、飞。”李庠膂力过人,赵?器之曰:“李玄序,一时之关张也。”《宋书?檀道济传》 薛彤、高进之有勇力,时以比关羽、张飞。《南史?薛安都传》鲁爽反,沈庆之使薛安都攻之。安都望见爽,即跃马大呼直刺之,应手而倒,时人谓关羽之斩颜良不是过也。《南史?文惠太子传》齐垣历生拳勇独出,时人以比关羽、张飞。《魏书?杨大眼传》大眼骁果,世以为关张弗之过也。《陈书?萧摩诃传》吴明彻北伐高齐,尉破胡等十万众来拒,有西域人矢无虚发。明彻谓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诃即出阵,掷铣杀之,可见关羽张飞,不仅三国时人对其有高评价,身后百年间,亦威名所垂。最后关羽甚至成为武圣。张飞虽然惨点,在演义中一直以无脑形象出现,但是威猛绝对是绝伦的。参考资料: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关张之勇
***:马忠。原因如下:乐进,字文谦。其箭法十分了得!后和张辽,李典一起镇守合肥,并斩杀吴国大将宋谦,可惜后中躲在一旁的吴国马忠的暗箭而死。 张辽,字文远,五良子将之首。原为丁原将领,丁原被吕布杀死后投降吕布,后与白门楼投降曹操。武略兼有,且为人正义。与关羽关系甚好,结下青龙之誓。曾和关羽土山约四事,将关羽劝降。与于禁,李典一起镇守合肥。逍遥津一战八百人击溃孙权十万大军,东吴之人闻张辽丧胆千万小儿皆不敢啼哭!可惜后为保护曹丕,被躲在一旁马忠的暗箭射中腰部,伤重身亡。 曹仁,字子孝。曹洪的哥哥,为人节俭清廉。善于布阵,其发明的金锁八门阵十分了得。其守城也十分了得。在关羽的猛攻下,坚守樊城数十日,并将关羽击败。后与吴国交战时中躲在一旁马忠暗箭而死。 许褚,字仲康。山贼出身,人称‘虎痴’虎卫队二哥。常站于曹操左右,曾和马超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其实力也得到了马超的肯定!后为救曹操过河被躲在一旁吴国的马忠射死。 毛阶,受郭嘉推荐,多献计策。后中埋伏在一旁马忠的暗箭而死。 文鸯,魏国后期,武力堪比赵云!后中埋伏被吴国马忠射死。 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以及关平、赵累。于麦城之战中被马忠设伏擒获。五虎大将之黄忠。当然,这些事三国演义里的,也是在网上看到了。姑且一笑。
不能完全评价谁最厉害,毕竟又没有一次专门的比武竞赛,大家都是通过A打赢B,B打赢C,然后退出A打赢C。武功只是一个主要衡量,还有当时所处的状态啊,信心啊,甚至家庭矛盾程度等。目前据我父亲的推论,黄忠的武力应该很不错,毕竟在七旬还能和关羽打成平手,年壮之时不言而喻。但这也是扯淡,黄忠有跟太史慈交过手吗。所以,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甚至到以后,都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结果,都是一方之言。
由于各自交手各有胜负,除了吕布貌似没有武力最强的。不过,要说三国命最硬的,还应该是周泰了=。=
青州无双将 潘凤北海天雷锤 武安国河内万人敌 方悦南阳神风*** 俞涉上党铁***王 穆顺洛阳无情幻阴手 张让涿郡黄巾圣斗士 程远志神亭鬼见愁 无名 吴郡金刀德王 严白虎会稽东海贼王 区星河北血海屠夫 刘安西域血刀魔王 胡赤儿宛城空手神行 胡车儿牛头大力锤圣 裴元绍麦城擒王手 马忠江南捆仙绳 潘璋长坂剑神将 夏侯恩当阳虎胆将 夏侯杰乌巢醉仙拳 淳于琼官渡铁骑王 蒋奇东岭插翅虎 孔秀京师夺命箭 韩福洛阳日月刀 孟坦汜水流星锤 卞喜黄河千人斩 秦琪古城白眉刀 蔡阳白马天猛将 宋宪白马地煞将 魏续下邳盗马圣手 侯成下邳射目神箭 曹性乌戈国火云宗主 奚泥桃花潭幽冥邪神 土安西凉战天斧 韩德西蜀急先锋 廖化成都鬼哭宦圣 黄皓江南万劫情魔 岑昏
不是都被躲在暗处的马忠一箭射死了么?
黄忠啊,60多岁跟正当年的关羽打个平手,要是黄忠年轻,不得打3个关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三国志】被忽视的八卦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
1、曹操的太爷爷叫曹节,为人宽厚有德。
一次,邻居家的猪逃了。因为曹节家有一只猪长得很超级模仿秀,被邻居认为是自己家的猪,就将曹家二师兄拽回家去了。曹节并没有申辩。过了几天,那只私奔的猪自己回到邻居家了,邻居羞愧难当,主动将二师兄还给了曹节,还送了二师兄不少好吃的,曹节笑而受之。小区里的人都说:曹节是个有节操的人(也许曹操的名字就是这样延续而来的,呵呵)。
2、刘备怒鞭督邮。
刘备剿灭黄巾军的时候,靠战功做到安喜尉(安喜大约在河北定州,尉大约是县团级武装干部)的职务。但刘备今年很背,遇到了国家政策调整:淘汰靠军功当上县级职位的官吏。督邮(一个类似于纪委的职务)负责传达人事任免文件。刘备听到了风声,并且听说督邮已经来了,并住进了地方招待所。他穿好军装制服,前往打探消息,请求拜见督邮。督邮知道要触霉头了,所以自称有病,见不了客。刘皇叔一听就火了,你有病,我有药!你吃多少,我有多少!立刻叫上人,
冲进招待所,高喊一声:“我有郡领导密旨捉拿督邮!”然后,将督邮连床带人一起绑了(韦小宝捉拿老婆就是这法儿,估计是跟刘皇叔学的),叫人抬出屋子,拉到偏僻所在,然后刘备将自己的绶印系在督邮的脖子上,把体似筛糠的督邮绑在木桩上,他亲自抽了快二百鞭子,还不解恨,把对国家的满腔怨恨全撒在督邮身上,要杀了督邮。督邮苦苦哀求,才唤回了刘备人性的一面,把督邮放了,自己奔上了逃命之路。
3、孙坚是孙武的后人,是吴国的官N代。在他出生前,他家的祖坟上一闪一闪的冒出很多光,坟墓上有五彩的云飘啊飘,这些祥瑞之气上达于天,绵延数里,引无数人围观拍照晒微信。
4、孙坚的母亲怀上孙坚以后,更是出现了奇怪的梦,孙母梦见自己的肠子从肚子里出来了,绕着苏州古城的西北门阊(chāng)门晃悠,终于被吓醒的孙母,赶快找到隔壁大妈,一边拍着胸口一边把梦讲了。隔壁大妈不是一般人,掐指一算说:“西北方向在八卦里属于开门,是乾卦。不一定不是吉兆啊。”
5、孙坚不但骁勇善战,而且有一匹好马。
他剿灭黄巾军的时候,喜欢单干的他又甩开众将,杀入敌阵,结果被敌军击伤坠马,昏厥躺落于深草之中。由于孙坚是一个人在战斗,加上那时的绿化做得好,林深草密,他的手下根本找不到孙头儿在哪儿。好在孙坚的坐骑是有导航功能的宝马,宝马自己先开回营地,然后又是嘶鸣,又是用蹄子不停地刨地,似乎是要在地上画一份儿寻人地图。将士们跟着宝马,找到了受伤的孙坚。孙坚回营休息了十几天,不等痊愈,接着跟敌人开战。
6、曹操没杀吕伯奢。
董卓进京后,发现曹操是个人才,就拉拢曹操。希望曹操跟自己合作,把控朝纲。但曹操已经看出董卓是个必败的人,只好更名改姓悄悄离京。《三国志》里没有杀吕伯奢全家的桥段。不过《魏书》里记录了一条,曹操逃回家的路上,经过老友吕伯奢的家,就去探望,不巧,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并不认识曹操,但看到曹操一行都是有钱淫,起了贪心,吕少爷带着宾客一起要打劫曹操。结果却被曹操手刃数人。
7、陶谦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无人管束的少年自然桀骜不驯,放荡不羁。十四岁时的时候,用布做了大旗,以竹竿为战马,带领着乡里的孩子们玩官兵捉贼。一次,离任的太守甘员外,出门时遇见闲逛的陶谦,见到陶谦的外貌与众不同,就停下车来与他交谈,发现这个孩子非常有前途,一高兴,竟然许诺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陶谦。甘员外的妻子对此非常愤怒,但是甘公对她说:“这个孩子外貌奇特,长大后必成大器,像是绩优股。”果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谦。说来也怪,陶谦后来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少年。从诸生一直做到刺史(省纪委书记),拜议郎(皇帝的参谋)。陶谦用活生生的例子教育了我们,只要努力,什么时间都不晚。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一次偶遇就可以解决婚姻大事,这让单身狗们情何以堪啊。有时间,我也要到街上多逛逛。
8、荀?有个叔叔,叫爽,十二岁就精通《春秋》、《论语》,后来被董卓政府的汉献帝任命为平原国相(负责范围比现的省要小一些),在赴京上任的途中,又被追任(呵呵)为光禄勋(中央卫戍区司令),上任三天,被升任司空(最高检察院及法院院长)。从布依的身份到国家领导组成员,前后用了九十五天,太爽啦!后来,爽又跟司徒王允等一起合谋灭董卓,可惜没等到灭董的那一天,因为,爽死了。
10、刘备火烧军营战博望
刘备在博望与夏侯淳、于禁对持,久无进展,于是刘备先埋伏下军兵,然后把自己的军营烧了,并让士兵们做出急于退兵的样子,彼此大呼小叫,忙于装车牵马。夏、于二位看出便宜来了,紧急集合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进敌人的包围圈。被刘备一举击败。
11、刘表死后,传位给少子刘琮,刘琮投降曹操,但不敢告诉表叔刘备。后来因为曹操快到荆州了,刘琮看到实在瞒不住了,只好让手下宋忠(这个名字好潇洒)去当面告诉刘备,刘备听到宋忠的消息大惊:“你们为什么不早说!祸到眼前了才说,太坑爹了!”然后,抽出砍刀放在宋忠的脖子上说:“砍下你的头,也解不了我心中之恨!还坏了我大丈夫的名声!”然后放了宋忠,撤退了。
12、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大家决定讨伐董卓,创始诸侯有十路(最终也非十八路),袁绍是盟主,曹操任奋武将军。其实袁绍自己也相当皇帝。他想拉拢当时依附于自己的曹操。有一次他得到一枚玉印,觉得是祥瑞,是可以号令别人的镇物。就在宴席上,得意地举玉在手向曹操晃了晃。曹操很厌恶袁绍的轻浮举动(难道是在向司机出示月票吗),又不能表露出来,于是按照办公室攻略,半开玩笑地大笑地说:“我不听你的!”
13、扶风(陕西人宝鸡地区)人王忠,在灾年的时候,因为饥饿吃过人肉。后来归顺了曹操,官至中郎将(中级将领)。一次出征,当时跟他官阶差不多的曹丕,让家里的滑稽艺人,去坟地里找来骷髅,悄悄挂在了王忠的马鞍上,等王忠来看他的反映。开个小小的玩笑,缓解下打仗的紧张情绪。
--------------------------------------------------------
解释的分割线
上次有网友问关于曹操的身世的问题,这里补充说明下: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父亲夏侯嵩,过继给了曹腾,改姓曹。曹节实际不是曹操的亲太爷。
(本文大多数内容来自《三国志》,少部分内容来相关典籍的注释。本系列每周四连载)
15、孙坚斩华雄
一次孙坚被董卓的军队,打得大败,丢盔卸甲,找了手下大将祖茂作替身,才逃出了战场,跟着孙坚逃出来的人马一共不到一百。孙坚打仗很少被打败,这次竟然是惨败,他可不干了,立刻收拾兵马,再战,将董卓的都督华雄斩首,杀得董卓打败。
16、许攸的情商是道风景
许攸一直是袁绍的重要谋士,智商还是很高的,官渡之战的时候,他劝袁绍偷袭曹操的大后方,可惜袁绍没有听。投曹操以后,他劝曹操偷袭袁绍的粮库乌巢,曹操听了,打败了袁绍。但情商很一般。生活上,他是个贪财无止境的人,连袁绍都感觉负担不起他的待遇。同时,他对自己的家人也疏于管教。工作上,许攸跟同事审配、逢纪的关系很差,经常被打小汇报。就在官渡之战要紧的时候,他的家人犯法被审配抓走了,连许攸的妻子也被抓了。许攸跟老领导袁绍的关系也不太稳定,求领导放人也没批,就一气之下,炒老板鱿鱼,跑到竞争对手曹操阵营去了。
到了新的团队,许攸靠内部消息和智商建功立业后,他的情商又开始发作了,他不但经常在大家聚餐的时候,不分场合地叫着新领导的小名(俩人年轻的时候挺铁)显功绩,还在背地里,指着曹操刚刚占领的邺(y&)城(在河北邯郸河南安阳之间,后来成为曹魏都城之一)的城门说:“没我,他们曹家连城门都进不去。”后来,就没有后来了,曹操把许攸杀了(不是许褚哦)。
17、董卓,是陇西临洮(位于甘肃兰州市的正南)人,父亲是县级武官,在当地还算有权有钱。习武的家庭背景,再加上身处大西北,董卓的性格也比较彪悍,他从小就喜欢练武术,练就了一身超人的武艺。他膂力过人,射术精湛。别人骑马只背一个箭囊,他带两个箭囊。可以一边骑马一边射箭,而且能左右开弓。带这么多箭,还能连续射箭,这样的力量和射术,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但是,作为旁观者,我要问一句:驮着这?重的你和兵器,你想过马的感受吗?
18、董卓年轻的时候,喜欢侠士风范,游走于西北羌族的聚集地,跟羌族人民,特别是各位羌族首领----古称豪帅(这个称谓好帅)----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一天,董卓正在家务农耕作(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所以务农还是主业),有一些到内地来办事的豪帅特地来看望他。董卓也很高兴,了解豪帅们饮食习惯的他,竟然把自家耕地的牛给杀了,招待这帮豪帅,大家不醉不归的开怀畅饮一番。不久,回到部落的豪帅们,给董卓送来了一些牛马羊,不多,也就一千来头吧。
19、刘备涿县人(今北京地区),家谱说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可是到他这代,怎么就落魄成一个靠卖草鞋芦席为生的人了呢?原来中山靖王的一百多个儿子里,有一个叫刘贞的,被封为陆城亭侯,后来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刘贞向国家敬献祭祀用的金子(在汉代应该是铜)的时候,被查出成色不足,因而丢失了爵位(当时一共有106位侯爵,因同样的原因被革除爵位)。刘贞就定居在了涿县。这枝刘氏,就没落了。虽然刘备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但死得早,孤儿寡母的刘家就只能穷困潦倒了。
21、曹军斩文丑
官渡之战初期,曹操一直处于劣势,但在白马一战却取胜了,关羽杀死了颜良。但因为兵力太少,赢了也要跑,躲避袁绍大军的追杀。到白马山的南坡时,曹操命大家安营扎寨,并把在白马战斗中夺得的辎重战利品,放在了营外的道路旁,同时,让骑兵们解鞍放马,稍息。
接着,曹操命令站在?望塔上的士兵,随时通报进入视线的敌军数量:“有五百多骑兵……骑兵更多了……步兵不可胜数……骑兵五、六千了……越来越近了……我看见两名领头的敌将了,有一个耳朵好大,手好长……”原来是文丑和刘备领着骑兵率先杀过来了。曹操又等了一会儿,看到对方骑兵开始散乱,有的已经奔向了路旁的辎重,就一声令下,全体上马,带领着不到六百的骑兵,杀向了敌阵。然后,“大破之,斩丑!”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4)| 董卓的嫡系是怎么来的
22、东汉桓帝末年,朝廷从西北地区的陇西、安定等六个郡中,招募根红苗正身体壮的好青年,选拔优秀者任羽林郎,就是皇家禁卫军军官。董卓因为武艺高强,被朝廷选中。继而代理军司马,不久在讨伐匈奴的并州战役中立了战功,被朝廷正式授予郎中(类似营级干部),
并被赏赐细绢九千匹,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赏赐哈,董卓接受了官职,却把所得的九千匹细绢全部分给他手下的官兵。
23、中平二年(185年),韩遂在凉州陇西起兵造反。韩遂原名韩约,是后汉三国时期的重要军阀之一,割据西北一共三十几年。他具有超强的政治嗅觉。大将军何进主理朝政的时候,对韩约(此时韩遂还叫韩约)仰慕已久。一次韩约来京都办事,何进特地跟韩约约了一下,谈论国事,并希望韩约可以在京任职,助自己一臂之力。韩约认为现在宦官当道,必须诛灭才能真正掌控国家,何进没有听从,韩约于是回了凉州。回去不到一年,集结了羌兵、胡兵等各路人马约有十万之众,以诛杀宦官的名义,在陇西造反了。顺便,韩约把名字改成了韩遂(如果按照现在的改名流程,他到死未必有时间有精力想起造反这回事)。
24、朝廷共派出六路人马出征陇西讨伐叛军韩遂。董卓是其中一路。任中郎将(类似于大校师长,低于将军衔)。当他带兵到了一个叫望垣硖的地方时,被羌、胡数万兵马包围。好在董卓的兵训练有素,并没有慌乱。大家按照董卓的命令,就近在一条大河的旁边安营扎寨,虽然没有船可以渡河,但最起码有一侧可以不用担心敌人的进攻。不过,此时的董家军快要弹尽粮绝了,而且和其他几路友军已经失联。
25、羌兵胡军看到这只不好对付的汉军已经濒临绝境,就没强攻,只是围而不打,等待汉军自乱。危急时刻,董卓故意把粮草缺乏的消息散布出去,并且派士卒到河里捕鱼虾,做出补充军粮的样子,可是河水太急太深了,不谙水性的汉军,往往收获无多,有人还会狼狈地掉到河里,这让敌军白白看了笑话。接着,董卓安排士卒到河道的上游,筑造堤坝,截断水源,使下游的河水变少变浅,这让捕鱼变得容易多了,捕到大量河鲜的董家军,传出了阵阵的欢笑声,那丰收的景象甚至感染了远处围观的敌众。
26、夜幕降临了,收货颇丰的董家军营寨变得热闹非常,彰显着酒足饭饱的幸福,到了后半夜,才逐渐安静。其实在嘈杂的背后,董家军早已集结待命,人衔梅,马摘铃,顺序从堤坝下悄悄渡河,然后掘坝放水。突然听到轰隆隆的河水声,敌军先是在睡梦中一愣,才知道不是梦,立刻组织军队追击董家军,但河水已迅速涨起,根本无法渡过。除了观赏下江南的钱塘潮汐,只能高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了。董卓的军队这才死里逃生。当时朝廷共派出六路人马平叛,其他五路都损兵折将,连吃败仗,只有董卓指挥的这一路完整地撤退回来,没遭什么损失,军队突围后驻扎在扶风郡(宝鸡地区),休养生息。
27、过了一段时间,韩遂又纠集了一些势力,比如马腾、王国等军阀,一起往东朝京都洛阳进攻,一路所向披靡,后来打到陈仓(宝鸡东侧),朝廷急调董卓,任命董卓为前将军(类似于中将军长),与左将军(与前将军平级)皇普嵩一起抵挡叛军,相持三个多月以后,汉军终于找到机会,大胜叛军,解了陈仓之围。陈仓之战是韩遂、董卓两位的人生拐点。围攻陈仓失败后,韩遂与马腾的发生了矛盾,导致军心涣散,韩遂的势力日渐衰微,走向了熊市。而董卓则利好翻红,受到朝廷封赏,成为封疆大吏,封侯爵,任并州(山西一带)牧(类似于省级最高军政长官),他自己的嫡系西凉军也日益壮大。
28、随着地位的上升,董卓野心也在膨胀,朝廷已经看出他不是省油的灯,两次下旨让董卓到京任职(让他去当财务部长),他的西凉军属皇莆嵩部战斗系列。说是上调中央,但事实是让董卓离开自己的根据地,解除董卓的实权。董卓以保卫边疆震慑匈奴为由,两次违旨,拒不进京。政治是瞬息万变的,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董卓开始私下与韩遂、马腾联络,暗自结盟,等待时机。终于,当初韩遂的预判得到了验证,皇上身边的宦官势力让大将军何进忍无可忍,紧急密调董卓带兵进京平患。这才使董卓走上了祸国殃民的不归路。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5)|
何进一家关系好乱
29、中平六年(189年),为了除灭内部的敌对势力----宦官,国舅大将军何进内结袁绍、曹操,外调董卓带兵入京,却走漏了风声,先被宦官杀了。其实何进早就想杀宦官,无奈,她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何进是靠妹妹得道,自己才升的天,因此开始也不太好意思玩儿横的,蛮干。后来,何进发现他妹妹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何太后一直在幕后指挥着自己的儿皇帝,她觉得何进的权利已经太大了,如果没有其他势力压着,孤儿寡母容易被欺负,所以就不让何进除掉宦官,而且,何太后更喜欢另一个哥哥车骑将军何苗。等何进觉得必须动手杀宦官的时候,已经晚了。
30、何进死以后,何进的手下吴匡,立刻把何进的弟弟何苗杀了。何苗一直跟何进面和心不和,还经常跟宦官们拉拉扯扯,悄悄接受宦官的贿赂。小的我,作为一名围观者,不禁想:这哥俩又不是争王位,也不是抢遗产,都是国舅爷,干嘛不同心协力地分果果呢?是我太傻太天真?还是此事有蹊跷?一头扎进故纸堆,查下:何进,跟何太后同父异母,不是一个妈,是一个爹;何苗,跟何太后同母异父,是一个妈,不是一个爹。太乱了,我晕。简单说,何苗原来不姓何,姓朱。何进跟何苗,毫无血缘关系,是破碎家庭的兄弟组合。
31、何进、何苗不善,他们的妹妹何太后,也不白给。为了看官们清楚,我先说下何太后的身份:她是灵帝刘宏的皇后,是少帝(弘农王)刘辩的亲生母亲,皇太后。因为灵帝前面生的几个儿子都夭折了,所以,何氏生了刘辨以后,得到灵帝的宠爱,加封为正宫皇后。何家妹妹的性格本身就比较跋扈嫉妒,当了皇后更是威震后宫,威震到什么地步呢?后宫有个王美人(美人,是东汉时期的嫔妃等级,在皇后、夫人之后,大约第三等)怀了孩子,按常理告诉灵帝就可以了,但王美人她怕呀,怕何家妹妹。于是,她找来打胎药堕胎,不知道是不是从电线杆子上找来的方子,药劲儿小,吃了药,胎动不安,却没能堕胎,而且王美人还梦见自己背着太阳。于是,这个吉兆梦境改变了王美人的想法,她决定生。即使没指标也要生!终于,王美人生了一个胖娃娃,还是男孩儿。婴儿有力的啼哭声,让住在正宫的何皇后打了个冷战。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被人不由分说地从皇后的凤椅上拽起,然后按到旁边儿的小板凳上坐着,还要时不时地跟着其他嫔妃一起,朝上跪拜一下皇后。于是,何皇后杀心顿起,用毒酒毒死了王美人。
32、调查出真凶的灵帝大为震怒,要立刻废除何氏皇后之位。这时,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们一起,为何氏求情,灵帝竟然准了。这真让人意外!不过,如果您看到灵帝的HR手册中对宦官的评价,就可以理解了:“张常侍(张让)是我父,赵常侍(赵忠)是我母。”即使贵为天子,父母的话,还是要听的。通过这件事,也能看出何皇后这个女人不寻常,平时的人脉不但很深,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起作用的朋友。据说,张让的儿媳妇,还是何皇后的妹妹(一个从小就在宫中做事的宦官怎么有儿子,我也不鸡道,但《资治通鉴》里有说。也许我断片儿了?)。现在想想,何进让妹妹同意杀宦官,脑袋确实让门挤过了。后来董卓来了,将何皇后的儿子少帝刘辨废了,立了王美人的儿子刘协(梦中的太阳)为帝,即汉献帝,然后,用毒酒毒死了何皇后。董卓是王美人派来替她报仇的吗?思之极恐!
33、其实,灵帝在位的时候,是想立刘辨的弟弟刘协为太子的,他不喜欢刘辩。但内有刘辨亲妈悍妇何皇后,外有刘辨舅舅实权人物何进,刘辨又是长子,废长立幼不是国家之福,所以这个愿望致死也没能实现。董卓来了,实现了灵帝的愿望,同时,也毁灭了他的汉朝。
34、帮助何进除灭宦官的还有袁绍、曹操,但曹操还不算首领,是袁绍的心腹,当时的曹操35岁,任典军校尉(类似中央警卫团营长)。又过了七年,曹操跟何家沾了点儿亲。这一年,曹操护驾有功进了中央,任司空(将大将军衔让给了袁绍),位列三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妇人,长得又勾勾又丢丢,就娶为夫人(妾)。连她的儿子何晏(后来成了玄学大家),也一同过继到身边,当亲儿子养(曹操非常喜欢何晏)。这位妇人,是何进的儿媳妇尹氏,何晏是何进的孙子。
我就想哈,这曹操跟何进的关系怎么算呢?曹操是何进的后女婿?不对,应该是何进孙子的后爹。
35、如果我查看的资料无误的话,东汉少帝刘辩,跟数字13很有缘。他的父亲灵帝死于阳历5月13号,他登基的时间是两天后,农历四月十三,时年13岁。在位时长:4个月13天。是东汉的第十三位皇帝。后背有点儿发凉,不写了。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6)|诸侯讨伐董卓,没谁真动手
36、董卓进京后一下就挟持了皇帝,占领了朝廷制高点,
进展之快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有些措手不及。他对中央的环境两眼一摸黑,理不清头绪。他还发现自己的边夷作风,常常与京城的贵族气息格格不入。他需要找一些可靠的名士,来辅助他。于是他找到了尚书(九卿之一,类似副国级)周毖(b&),洛阳校尉(类似卫戍区司令)伍琼等名士,替他选领导班子。董卓非常信任他们,特别是周毖,周毖的父亲周慎曾经是董卓的同僚,俩人关系不错,在平叛韩遂的战斗中,任荡寇将军(类似于少将军长)。董卓最需要的是州牧郡守一级的高官人选。周毖、伍琼推荐了韩馥、刘岱、孔?、张咨、张邈等人。董卓二话没说,都圈阅了。没几天,诸侯联合起义讨董卓,这些诸侯竟然纷纷在列(张咨死得早,缺席)。董卓二话没说,把周毖、伍琼都杀了。从此再也不相信真爱了,开始执行国家恐怖主义。
37、一个突然而至的边陲军阀董卓,竟堂而皇之站在了庙堂之上,这让那些经营多年的中央政客们情何以堪。董卓不但行事彪悍残忍无道,还不按常理出牌,甚至自定废立,更换皇上。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路诸侯联合讨董卓(并没有十八家),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是开始是十一家(后来刘表、张扬两路也有响应),他们是各州郡的最高首领:韩馥、孔?(zh&u)、刘岱、张邈、张超、桥瑁、鲍信、王匡、袁遗、袁术、袁绍。当时曹操依附张邈,孙坚依附袁术,他俩还算不上诸侯(不过,讨伐董卓最坚决的是曹操和孙坚,后来他俩也终成霸业)。
38、为了匡扶汉室,这十一路诸侯串联起来了。为什么是这些人在一起呢?这里主要是两拨人。一拨以陈留(郑州东侧地区)太守张邈为首。紧密团结在他周围的是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其中,身处东郡(陈留正北,濮阳南)的桥瑁是这些人中离张邈最近的(大约300里),既然志同道合,就聚过来了。而刘岱、孔?跟张邈原来就是朋友。刘岱,本身就是汉朝皇家后裔,汉家基业被他人践踏,伐董卓更是理所当然。张超是讨董的发起人,任广陵太守,在现在的扬州地区,地理上离大家最远,但他是张邈的弟弟,自然是张邈方面军的。这些诸侯起事最早,打响讨董第一***。从名单中,大家可以看到,他们大部分是董卓刚刚提拔的高官。面对道义的审判,他们的压力最大,所以都急于撇清自己与董逆的关系。
39、另外一拨,以袁绍为首。跟随他起义的军阀是:王匡、鲍信、袁遗、袁术。河内太守王匡是何进的心腹,大将军何进在的时候,任大将军府掾(yu&n)(大将军助理),跟袁绍也有过交往,所以听到袁绍召唤,秒回。济北相鲍信跟董卓一样,也受到了何进的征召,带兵进京除灭宦官,可惜进京晚了,董卓比他先到。他跟袁绍很投机,所以就一起起事了。袁遗是袁绍的族兄、袁术是袁绍的弟弟,打仗亲兄弟,讨董就并肩子上了。还有一个诸侯是冀州(河北地区)牧韩馥,不好说他是哪拨,但最终是跟着袁绍是讨董了。他可能有抑郁症,以后单说。
40、这两拨的首领张邈和袁绍,年轻时就是好朋友,所以,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合并重组,做强做大。这么大的组织,需要带头大哥,大家全票推举袁绍做盟主。董卓得势之前,袁绍权位最高,名望最盛,家族背景最深。当初何进被宦官杀死以后,宦官又被袁绍、袁术哥俩所除,如果不是董卓来的早不如来的巧,在马路边儿捡到了皇帝,袁绍必会成为权臣。从某种意义上讲,董卓顶的是袁绍的位置,摘的是袁绍种的桃。所以,此时的袁绍一呼百应,当盟主是众望所归。董卓听到袁绍带头讨伐自己,杀心大盛,把住在京城的袁家人,能杀的都杀了,包括时任太傅(等同三公)的袁绍的三叔袁隗(wěi),据说一共二百多口人(起义前,有这么多族人在敌人手里,袁绍的心也够大的)。袁门惨案更增加了全国名士对袁绍的依附之心。袁绍当上盟主以后,推荐了人单势孤的曹操,做了盟军的奋武将军。袁盟主推荐曹操,一是因为曹操跟自己是好友,更是因为曹操手里没兵将没属地做不大。
41、为了能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发挥集团优势,满腔热血的十一路诸侯们,精心做了军事部署:因为董卓在京城洛阳,所以盟军围攻洛阳。在洛阳的北侧,部署的是河内郡(今焦作南侧)攻击方队,由袁绍指挥;在洛阳的东侧,部署的是酸枣县(今河南延津地区)攻击方队,由张邈指挥;在洛阳的南侧由袁术从河南南阳发起进攻。只要盟主一声令下,讨伐军可以形成三面合围洛阳之势。另外,打仗打的是钱粮。在东汉末年,人吃人的绝收灾害时有发生,所以粮草收集供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有专门的诸侯负责,大家感觉韩馥不太善于前线指挥战斗,大家就安排益州牧韩馥在殷实的邺城(河北邯郸河南安阳之间),供应义军的粮草。诸侯们的声势鼓舞了全国民众,也着实吓死宝宝了,董卓动了迁都长安(西安)的念头。
41、看到没打就把董卓吓尿了,各届舆论更是一致看好诸侯方面。但各路诸侯是圈儿里人,看的是门道,他们了解董卓西凉军的战斗力(何况吕布也加盟董卓了),打心里害怕自己跟董卓交手,都等着其他人先跟董卓打。最怵董卓的是袁绍,当初他本来有机会在洛阳杀死董卓的,但没敢下手,还不顾家人,逃离洛阳先。一只羊带领着一群狮子是没有战斗力的,何况带领的还不都是狮子。看到董卓西逃的态势,也算阶段性胜利,给了袁盟主台阶下,一低头,盟主对战事黑不提白不提了。他们在一起做什么呢?喝喝酒,吹吹牛,严厉谴责下董卓,扩充下自己的势力,抢夺下盟友利益,甚至彼此仇杀。但他们都尽量避免跟董卓交战。有时候,因为供他们吃喝的当地老百姓不干了,才象征性的出兵小骚扰一下。等粮草都吃完了,各路诸侯就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所以,历时两年多的诸侯讨伐董卓,并没什么结果。
42、当然,诸侯们跟董卓也不是一仗没打。从诸侯层面来说,真***实弹的打过一仗。跟董卓交手的是北边的盟军河内太守王匡。他是兖州(山东地区)泰安人,是何进嫡系,董卓进京的时候,他正在山东为何进征兵(除了征召常规部队外,还组建了一支500名弓箭手的特警部队)。董卓把何进的外甥皇帝废了,王匡自然是不答应的,他立刻派兵来到河阳县(今焦作南侧,黄河以北地区)的黄河北岸渡口,准备向南渡过黄河后进攻洛阳。董卓先派一路人马到黄河的南岸,与王匡的军队对持,调动大小船只,做出要渡河决战的态势。王家军见到敌人,个个精神抖擞,血脉喷张,要与董军决以死战。也许是看到王家军的气势,在黄河南岸的董卓的部队,有些犹豫,不像刚到渡口时那么嚣张了,这更坚定王家军交战的决心。
43、其实,董卓另外还有部署,他安排自己的精锐主力,悄悄从西侧百里外的另外一个渡口,即位于洛阳北面的小平津渡口(河南孟津地区)渡到黄河北岸,再急行军,绕到王家军的背后,出其不意发起攻击。还在?望黄河对面的王家军,被敌军从脖子后头砍了一刀,打得措手不及,立刻崩溃,心里哇凉哇凉的,几乎全军覆没。好在王匡有一项超人的特长,就是善于征兵工作,他又回山东招募了数千精兵,带兵与陈留太守张邈会合了。虽然盟军战斗力不强,但董卓担心更多的诸侯起义,就烧了洛阳皇宫,装上财宝,拉上汉献帝,迁都到了长安。
44、十一位诸侯只跟董卓打了一仗,但依附于诸侯的孙坚和曹操两位,分别都攻击了董卓,而且身先士卒。曹操看到袁盟主畏缩不前,决定自己单独行动,攻打董卓,但兵将实在太少,又向张邈借了一些兵马,由张邈手下将领卫兹带领。同时,鲍信和兄弟鲍韬一起带着军队,也加入进来,到河南荥阳汴水,跟董家军徐荣部队交战,但因为兵力悬殊较大,曹操大败,曹操被箭射伤,坐骑也被击伤,可以说输得人仰马翻。幸亏族弟曹洪,把自己的马给曹操骑,接着曹洪又找了条船,让曹操渡过汴水河,才逃了出来。这次莹阳战役,曹操、鲍信受伤,卫兹、鲍韬战死,曹操损失惨重。特别是卫兹,他是曹操生命中的一位贵人。为了讨董招募兵马,曹操散了不少家财,但还是远远不够,幸亏卫兹出了很多钱,才使曹操有了数千人马。
45、孙坚一直厌恶董卓,他早在董卓进京的三年前,就在西安见到过董卓,并且提出要杀掉董卓,可当时的领导没批。这次讨董卓他最坚决,跟董家军交战次数最多,一共交手3次,第一仗没打起来平手,第二仗险些被董卓打死,让手下作自己的替身才逃命(本系列3中提到过)。后来又战,董卓对孙坚很重视,把吕布也派来了,但因为吕布跟董卓的主将有矛盾,董家军反而自己大乱,孙坚趁机出兵把华雄斩了,还算赢回一阵。孙坚一生身经数战,即使算上孙坚阵亡之战,真正打败过孙坚的只有董卓。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7)----袁绍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45、在全国民众支持的情况下,整合了各方面军的盟军竟然没有取得讨董的任何胜利成果,这让汉朝上下失望至极。如果说董卓进京强行废立,是汉朝覆灭的直接原因,那么诸侯起义,没能抓住时机,迅速恢复原有的汉朝秩序,则导致了汉朝最终远去。讨董过程中,参战及观望的军阀们,终于发现了中央力量的孱弱,终于体会出一句名人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道义上,汉朝的军阀们已经支持过朝廷了,只是没成功罢,已尽臣子之道,他们开始蠢蠢欲动,虽然打不过彪悍的边陲董卓,但他们不一定打不过同僚们,称王称霸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萦绕。军阀间开始混战,有的人被淘汰兼并,有的人脱颖而出,还有的人才高寿短。
46、这里先说互撕的。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诸侯内讧,袁绍起了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讨董,全票当选了盟主,袁绍内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赫然发现自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有着很高的威望。正在袁绍佩服自己,佩服得要对着镜子给自己下跪的时候,发小张邈来了,他跟袁绍是朋友,就没多想,直来直去的向袁绍提意见,张邈觉得袁绍变得高高在上了,而且还不敢进攻董卓。袁绍被说得很扫兴,张邈看出来了,但没多想说完就走了。袁绍这人,外宽内忌,是个只可远观不可近瞧的人,谁跟他越亲近,他对谁越狠。他悄悄找到曹操说:“你去,把张邈杀了!”曹操说:“大家都是好朋友,有个好赖的,彼此多包含吧”袁绍这才暂时罢手。
47、袁绍转念一想,自己是四世三公的血统,人气榜第一,竟然不如一个小官家庭出身的董卓权位高?既然董卓可以拿着汉朝皇帝做耍,我袁绍更应该有资格分一块汉朝的蛋糕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众位谋士,大家都觉得既然要大干一番,就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谋士们看上了有华夏粮仓之称的河南河北地区,也就是当时的冀州。因为东汉末年,战乱纷扰,庄稼绝收,人吃人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一定要找个产量大州做大后方。俗话说:肚里有粮,心里不慌。
48、当时的冀州牧是颍川(河南禹州地区)人韩馥,就是讨伐董卓时,负责粮草的那位诸侯。在董卓当政,诸侯讨伐的初期,很多诸侯是在观望的,他们要看其他州郡---特别像冀州这样的大州---的反应,而此时,韩馥的选择恐惧症犯了,他不知道往左还是往右。他觉得董卓对自己不赖,让自己做了封疆大吏(参见前文),反叛董太尉不太合适。当时,逃出洛阳的袁绍还没正式讨董,任勃海郡(郡府在河北沧州西南)太守,在冀州境内,属韩馥节制,说白了,袁绍成了韩馥的手下。韩馥听到了袁绍可能要起兵的风声,就派了不少干部,到袁绍家门口盯着袁绍,限制袁绍的行动,拦截袁绍东家走西家串。尽管各诸侯的动静不小,但因为袁绍被韩馥拦着,始终不能兴兵,盟军一直没盟上。看着反董的声势越来越大,韩馥又开始犹豫了,再想到自己本来是袁家的门生故吏,这么软禁着袁绍也不太合适。又有韩馥的第一谋士刘惠在一旁苦劝,韩馥才放了袁绍,并跟随袁绍兴兵讨董。但他没想到,袁绍已经惦记上冀州了。
49、不仅袁绍觊觎冀州,占据幽燕地区的公孙瓒也想得到这块肥肉。公孙瓒以讨董卓的名义,南下攻打冀州的属地河北安平,并且打败了韩馥驻守的部队,这让韩馥非常紧张。袁绍看出机会来了,立刻派出以荀谌(荀?的兄弟)为首的代表团,出访冀州,劝说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见到韩馥后,荀谌推心置腹地忽悠韩馥:“现在,公孙瓒打过来了,那不是讨董卓,而是要霸占冀州,讨伐韩公您啊!以您的军力怎么能打得过强大的公孙瓒呢?”“那怎么办?”“能咋办?请袁绍将军来冀州帮衬你啊!”看着韩馥呆萌的眼神,荀谌话锋一转,接着忽悠:“不是我扯,韩公,你拍着自己的胸口凭良心说,论天下归心,论行军打仗,论家世出身。这三点,韩将军你,哪点儿比袁盟主有优势啊?”韩馥低着头说:“都没有”“可不是咋地!?,老明白了!你把冀州让给袁盟主,公孙瓒必然不敢再争,而盟主跟你是老哥们了,必会厚恩相待,对你肯定是老好了。识时务者为俊杰,你韩公,这让贤的美名,那是没跑儿了,呵呵。”
50、等荀谌离开,韩馥跟自己的谋士们讨论开了,韩馥的副职、秘书长等领导层团队成员,以及文臣武将都反对将冀州让出。韩馥的手下人才济济,文官有刘惠,沮授、田丰、审配等,武将有张?、麴(qū)义(也叫曲义)、赵浮、耿武等(这里有不少三国时期的名士名将哈。即使是哪些不被大家熟知的人,也不是因为不够强,而是因为活得不够长)。据记载,韩馥的冀州粮食丰足“谷支十年”,军队“带甲百万”(原文说百万,应该不会这么多,但二、三十万总会有)。袁绍当时自己有多少兵马,记载得不是很清楚,但参战的盟军一共有十多万的兵力。袁绍初作领袖,又没自己的属地,应该不会有十万以上的兵马,按照这样的实力对比,如果开战,袁绍是不可能一举拿下冀州的。而且,冀州的副都督赵浮,闻讯已经带来百艘战船,准备迎战,同时赵浮还得到情报,袁绍已无军粮,人心开始涣散了。在这种情况下,换做谁,能同意把冀州拱手让出呢?黑暗的角落中,传出韩馥坚决的声音:“没有不可能!”公孙瓒攻打了安平,已经让韩馥心力交瘁了,现在袁绍又派人来要冀州,这两人是当时威望最大的军阀,一个来武的,一个来文的,都是来真的。这让韩馥吓断片儿了,几乎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他不顾大家反对,毅然决然地让自己的儿子把冀州的印绶交给了袁绍。使袁绍没费一兵一卒,得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子------冀州。看到韩馥的所作所为,他手下也就散了,大部分人转投袁绍集团。袁绍不但得到了肥美的冀州,还得到了前面提到的文武人才,再加上原来的许攸、逢纪、郭图、高干(查看史料,袁绍刚得到冀州的时候,没出现颜良、文丑的身影),袁绍融资成功,身家过亿,得以上市,成了影响汉朝走势的权重股。
51、辞官的韩馥,顿觉轻松,买来了常侍赵忠的老宅子---就是那位灵帝的“妈妈”(参见前文)---住下了,准备做个富家翁。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袁绍的一个手下将领朱汉,觉得袁主子一定不希望韩馥活着,而且韩馥以前瞧不起自己,就擅自带兵冲进韩府,韩馥腿脚灵便,上了自家的小楼的高处,没被抓到,可他的大儿子惨了,被朱汉把两腿打断了。知道此事的袁绍大为震怒,他不愿意给世人落下一个过河拆桥杀人灭口的名声(袁绍最喜欢虚名),立刻把朱汉杀了。但这也没挽回韩馥那颗破碎的心,韩馥一下就抑郁了,他想到自己曾经软禁过袁绍,克减过盟军的粮草,现在自己失势了,性命堪忧,所以一溜烟就跑了,他觉得张邈这人不错,又有势力,就跑到张邈家去了。张邈对他真挺好,没拒绝,就留下韩馥住了。一天,张邈跟韩馥正在闲聊,袁绍的使者来了,说袁将军有事要跟张邈商量,张邈是个直性子,觉得韩馥不是外人,就没让韩馥走,韩馥一听是袁绍的人,心里咯噔一下,也不想走了,想听听来人说些什么。可袁绍的使者并不认识韩馥,也不知道他跟张邈的关系,看到生人没有走的意思,就有些犹豫,但又不得不说,使者决定趴在张邈耳朵边跟张邈商量,搞一个悄悄话节目。看此情景,韩馥木了,仿佛世界凝固了,看着使者蠕动的嘴唇和诡异的表情,再看下口型仿佛只有一句话:“杀死韩馥!”就像上次让冀州一样,韩馥在不该坚决的时候,坚决了。他也不确认下推测,就独自躲到厕所里,充满忧桑地拿着把平时在木简上刻字的刀自杀了。就这样,韩馥主动替袁绍清除了自己这个碍眼的货。我情不自禁地想叫他一声:韩雷锋!
52、既然盟主都动手开撕了,其他人也不好意思闲着了。不撕两下,您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十一路诸侯的互撕记录及结局如下:刘岱一直跟桥瑁不对付,把桥瑁杀了。袁术跟袁绍、袁遗翻脸了,后来还把袁遗杀了。王匡、张超、张邈最后被曹操逼杀而死。当然,后来曹操也跟袁绍在官渡打起来了。记得小时候看香港武打电影,老分不清谁跟谁是一拨的,刚才还在一起打别人的两拨人,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互相打起来,还是你死我活的那种。翻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这感觉。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8)----曹操的主力军来自黄巾军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8)----曹操的主力军来自黄巾军
标签:历史文化
作者:杂了咕咚
53、董卓乱政是个历史节点,是汉朝覆灭的起始,是三国的发端,更是造英雄的时势。谈及讨伐董卓,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臧洪,他不是诸侯,但却是第一个提出讨伐董卓的人。臧洪是广陵射阳(江苏淮安县)人,身材特别魁梧高大。父亲藏?(m&n)是东汉末年的匈奴问题专家,任东汉的匈奴中郎将(类似于大校师长,低于将军衔)。因为父亲的功绩,臧洪十五岁成为童子郎(干部少年预科班),二十多岁时,跟王朗、刘繇同一批当上县长。因为看到宦官外戚之乱,就弃官不做了。后跟随广陵太守(扬州地区)张超,担任广陵的功曹,负责行政人事工作。
他看到董卓无道,劝张超起义,张超同意并带着他见哥哥张邈,张邈也很欣赏臧洪,又将臧洪引荐给了孔?和刘岱两位诸侯。再叫上东郡太守桥瑁,大家一起兴兵讨董。誓师大会上,大家歃血为盟。不过,狗血的一幕出现了,不知道是觉得自己的资格不够,还是怕万一失败,将来被当作首犯,竟然没有一位诸侯愿意上坛领誓。最后都推举臧洪领誓。臧洪没有推辞,发表战前动员,内容不在这里复述了。还原下现场吧,坛上臧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坛下的听众无不感动,上至诸侯军官,下至隶卒仆役,都振奋不已,激情四溅,有人恨不得立刻举起手中的扫帚,高喊:“打倒反动军阀董坏人!”
54、后来盟军散了,臧洪替张超外联各部军阀。有一次给袁绍送信,袁绍接触过臧洪以后,对他非常欣赏,就留下臧洪在自己手下做官,因为当时战事纷争,交通不便,臧洪就留了下来。袁绍常常感叹臧洪的才能,对臧洪特别恩厚。任其为东郡(陈留正北,濮阳南)太守。兴平二年(195年),事情发生了变化,曹操围攻张超。臧洪听说以后,光脚大哭,向袁绍请求兵马,自己要带兵去救张超。袁绍本来就忌恨张邈、张超兄弟,跟曹操也不错,就没同意。没过几个月,张超被曹操灭了。
臧洪恨极袁绍,立刻宣布东郡独立。这下可惹恼了袁绍,他最烦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立刻派兵围困臧洪,围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臧洪已经坐吃山空了,他知道失败在所难免,就劝手下趁着还有机会,赶紧带着家人逃走,众人不肯,要在一起。开始,城里还可以煮皮甲挖老鼠吃,后来就没什么可以吃的了。臧洪杀了自己的爱妾,给将士们吃。城内饿死了几万人,其中有七八千的人,慢慢挪到一起,互相枕着死了,但没有肯叛逃离去的。
袁绍抓住臧洪以后,希望臧洪服个软,就算了。袁绍是个小心眼儿,能这样对待臧洪,是非常罕见的。但臧洪并不领情,历数袁绍背叛汉朝,暗算盟友,无信无义的行径。袁绍就把臧洪杀了。
55、当时的曹操,虽然缺兵少将,还打败仗,但他的才能已经崭露头角。他结交朋友的能力非常强。袁绍在洛阳的时候,就拿曹操当心腹。董卓来了,也很欣赏曹操,封曹操为骁骑校尉,拉拢曹操。曹操看透董卓,所以不但不接受官职,还更名改姓以最快的速度逃离京城洛阳,他散家财凑钱款,合义兵讨董卓。筹备兵马时,结交了陈留人卫兹,得到大量资助。盟军讨董时,曹操虽然不是一方诸侯,但被大家推举为奋威将军。他跟袁遗关系不错,他跟陈留太守张邈也是好朋友。他去打董卓,济北相鲍信带着弟弟跟他一起战斗。
无论敌人还是朋友,都认可曹操。
56、提到济北相鲍信,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洛阳时,鲍信就看出董卓不是个好鸟,第一个向袁绍提出:“趁着董卓刚刚到京,还没站稳脚跟,可以突袭杀了董卓。”袁绍害怕董卓,没听。鲍信立刻回乡组织兵马,然后带领二万步兵,七百骑兵,五千辆辎重,参加讨伐董卓联盟。他的手下,有一位将官叫于禁。
诸侯联盟,大家都看好袁绍,只有鲍信说曹操才能拨乱反正。并跟着曹操一起战斗。袁绍占领益州后,鲍信首先看出袁绍要成为第二个董卓,他劝曹操不要响应袁绍,静观其变,曹操也有同感。
57、初平三年(192年)青州地区的黄巾军大举进犯兖州(今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地区),兖州刺史刘岱,要去征战,鲍信不赞同:“因为讨董不利,咱们的军队士气低落,粮草也很匮乏,可以等一等,避一避敌人的锐气。据我了解,黄巾军带了不少家属,人口多供给少,他们的后勤是个问题。咱们坚守一段时间再战也不迟。”刘岱是刘氏宗亲,正为讨董不利憋屈呢,看到黄巾军来犯,气顶脑门子,说啥也不听,坚决要出战迎敌,被黄巾军杀死。
刘岱一死,兖州没了大领导,鲍信就推举曹操当了兖州牧。此时黄巾军还在围攻,曹操兵力也就一万来人,一直坚守不出,等敌军出现了骄傲懈怠的时候,曹操带上兵马突袭寿张(山东阳谷县东南),由于冲的太急,身先士卒的曹操和鲍信,跟自己的步兵有些脱节。他们想回去找主力部队的时候,已经晚了。敌人发现了曹操,当时两位身边只跟随了少量的骑兵。鲍信舍身一战,掩护曹操突围跑了,自己战死,时年四十一岁。
曹操这个难过啊,带兵又回战场,找鲍信的尸首,但没找到,悬赏也一无所获。他命人用木头雕刻出鲍信的形象,大哭祭拜(后来,曹操每次路过鲍信坟墓的时候,都会去看看这位老朋友)。
58、曹操用袖子擦了擦眼泪,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跟黄巾军战斗。但黄巾军常年打仗,迅捷剽悍,而曹操的军队战斗力不强,有经验的老兵少,新兵蛋子多,根本打不过黄巾军。看到这些,曹操的执着劲儿又上来了,打仗时一马当先,冲杀敌阵。回营后,赏罚分明,整肃军纪。因为兵力实在太少,就制定出了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的战术方针,有机会就打一下敌军。黄巾军的气焰被打掉了不少。黄巾军见曹操这么会打仗,就写来书信,先跟曹操套近乎说,曹君的一些价值观跟我们黄巾军宗旨是一致滴(曹操在济南国做官时,曾经命人拆毁神坛。黄巾军认为这是对的),接着劝曹操:“汉朝气数已尽,不是君所能挽回的,就别拦着了。”曹操一直对汉朝忠心耿耿,有正确的人生观。虽然兵力微少,但毫不退缩,并呵骂使者,然后他又以汉朝官员的身份,劝黄巾军投降。使者带着奇怪的眼神回去了。
59、黄巾军信奉太平道,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团体,军队是带家人的,仗打到哪里,哪里就是家,所以供给是个问题。曹操考虑到黄巾军的宗教特点,经常打击黄巾军的后勤补给。终于,在初平三年的冬天,不知道是因为鲍信在天之灵的保佑,还是实在担负不起家人的挑费,青州黄巾军突然向曹操投降了(曹操也做了不少统战工作)。据记载:降卒三十多万,男女一百多万(这军民比例,打仗是得拖累死),全部归属曹操了。这下曹操可鸟***换炮了,平地一声雷,转眼富家翁!曹操挑选其中的精锐兵马(估计超不过三万),打造成了自己的嫡系:青州兵。
曹操将投降的老弱士兵和家属,安顿好组织起来,完善建立了屯田制。他以一定的人数为单位,组成很多屯(类似于生产大队),大家开垦荒山野岭,扩大耕地,集体耕种。收获的粮食,小部分留下自己吃,大部分供给曹操的军队。东汉末年,战乱纷扰,天灾人祸不断,最缺的是粮食。曹操的屯田制,让一部分人先温饱起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到处游荡的黄巾军家属,终于有了稳定的居所,也吃饱了饭。农闲时大家拉歌的内容也变了,以前唱的是《我想有个家》、《忐忑》,现在是《南泥湾》、《在希望的田野上》。
有了兖州,有了兵马,又有了粮食基地的曹操,成了汉末新势力。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9)
--董卓之乱,乱出许多英雄好汉
60、惦念天子的王朗
董卓迁都长安的时候,王朗正在徐州牧陶谦手下作治中(负责内务的副职),他劝陶谦说:
“朝廷这么乱,做臣子的应该行动起来。《春秋》里说,‘求助诸侯不如为皇帝尽力做事’。现在天子不得已去了西京,咱们应该派遣个使者去接受皇上的命令。表明做臣子的归附之心。”陶谦一听就觉得这个可以有,立刻派别驾(负责外交的副职)赵昱拿着奏章和礼物到长安拜见天子。汉献帝迁都后,被董卓供起来了,跟外界失联,他心里一直不踏实,他不知道自己的大臣们是怎么想的,见到赵昱,知道陶谦还愿意听从自己的旨意,非常高兴,立刻加封陶谦安东将军,让赵昱担任广陵太守,王朗担任会稽太守。
61、没看上袁术的华歆
董卓进京的时候,华歆已经在洛阳做尚书郎了。看到董卓肆意胡为独霸朝纲,华歆非常反感,但自己也无力改变眼前的一切,惹不起躲得起,他要求去离京做县令,董卓同意了,但华歆在赴任的路上生病了,滞留在南阳,这里正是袁术的属地,袁术知道华歆是个人物,就请他来做谋士,华歆听说袁术已经参加了盟军,很敬佩袁术,就来了,并建议袁术趁董卓立足未稳立刻出兵。袁术是想保存实力自己做皇上,跟着盟军喊喊口号没问题,实际不想真的出兵打董卓,但袁术也不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好一边频频点头,一边说:“看吧……”
华歆渐渐发现,袁术根本没想听从自己的建议。华歆就离开袁术,去了徐州。此时汉朝的任命到了,让他做了豫章(大约南昌地区)太守,华歆上任后兢兢业业,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后来他暂时跟随了孙策。
62、草民任峻选择了曹操
董卓乱政,战祸不断,位于河南郑州东的中牟县,地处军事要塞函谷关外,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讨董战线的最前沿。中牟县令杨原因此十分恐惧,打算弃官逃走。当地人任峻劝说县令不用担心,董卓已经失去了人心,只要咱们在县里倡议讨伐,必然有人响应。另外,杨县令你可以自行升官,担任河南郡的郡守,带领郡下的十几个县一起搞,凑出一万人以上的军队是可以的。然后由您统一调度,不怕抵挡不住战乱。杨原同意任峻的思路,立刻让任峻做了自己的主簿(类似秘书长),筹办此事。队伍就这样拉起来了,任峻安排郡下各县坚守各自的领地,自己带上千把个勇士准备出发讨伐董逆。
恰在此时,曹操带兵征讨董卓,途径中牟县,任峻跟同僚一商量,率队归属了曹操。这还不算,任峻看到曹操攻打董卓的决心和才智,又去召集自己的族人、门客以及家丁一共几百人,一起跟随曹操上战场。要知道,当时的曹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造反者。如果拿***在机器上一扫,曹操还是个被董卓画影图形的通缉犯。可见任峻对曹操的钦佩程度。
曹操当时只有三、四千义军,一下增加了这么多人马,非常高兴,跟任峻相处过以后,觉得任峻不仅是个有才能的人,而且是个对君忠义,品质纯正的人,立刻上表请求朝廷任命任峻为骑都尉(类似警卫团的骑兵营营长),没多久,曹操做媒,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任峻。百姓出身的任峻进入到了曹魏集团的核心。从此以后,曹操每次出征,总是让任峻留在后方主管部队的给养。打仗打的是钱粮,军队后勤是战事立于不败的关键因素,也是容易出现腐败的敏感位置。可见曹操确实把任峻当作自己人看待。
63、有远见的荀?
荀?,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地区)人。年少的时候被南阳人何?(y&ng)发现,评价荀?
“王佐才也。”----曹操年少的时候,也被何?看出非等闲之辈,看来何?是青少年们的伯乐----董卓乱政的时候,他对父老乡亲们说:“咱们这里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天下有变,大家不要犹豫,赶快离开吧”,但没人舍得背井离乡。这时,冀州牧韩馥的人来颍阴接老百姓避难,没有人肯跟着走,只有荀?带着族人去了冀州。到冀州的时候,冀州已经是袁绍的地盘了。荀?的弟弟荀谌、以及颍川老乡郭图、辛评等冀州谋士都依附了袁绍。袁绍也希望荀?来辅佐他,但荀?通过自己的观察,觉得袁绍不能成就霸业,在袁绍军中呆了一段时间,就带着哥哥荀衍一起投靠曹操。曹操大喜,认为荀?是自己的张良,具备开基立业的才能,让荀?任司马的职位,荀?时年二十九岁。
64、谋刺董卓的荀攸
荀攸,荀?的侄子,比荀?大六岁。少时有名望。何进主政的时候,打算压制宦官权势,请荀攸、郑泰等二十多位名士,到中央任职。荀攸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工作时间可以进出宫内的外官,负责在外官和皇帝之间传递信息。职位不高,权位重)。董卓迁都到长安以后。荀攸跟议郎何?、郑泰等人一起筹划刺杀董卓的事,行动之前被董卓发现了,把何?、荀攸抓进监狱。何?因为担心董卓的残虐,自杀了(优秀CHO陨落了)。荀攸神经大条,在狱中吃喝如常,后来董卓死了,他就被放出来了。重获自由的荀攸,喜欢四川的地险城固,物产丰富,他希望去当蜀郡太守,朝廷批了,但无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何况逢战乱,蜀道更是难。荀攸只好滞留在了荆州。曹操知道了,亲自写书信请荀攸辅佐他,这比荀?出面更有分量。荀攸果然来了,曹操跟荀攸畅谈一番,很欣赏荀攸,称荀攸为“谋主”,任为军师。这一年,荀攸三十九岁。
65、忽悠董卓的郑泰
郑泰,河南开封人。从小就有谋略,做事很有远见。他感觉到天下将要大乱,私下结交了很多豪杰。他家是个大富户,仅粮田就四百顷。但因为结交朋友的挑费太高,常常入不敷出。他被何进招入洛阳做官,跟荀攸是同一批的,被何进任命为尚书侍郎(比尚书郎高一阶)。郑泰反对何进请董卓带兵进京,但何进没有听。后来董卓乱政,诸侯联盟讨伐,董卓召开了全体大会,以应对联军,董卓犹豫是否要要立刻攻打联军。其他人都不敢发表意见。而郑泰觉得董卓是个一流的军事家,如果立刻动手,会不利于盟军的发展壮大,必须先稳住董卓再说,于是郑泰站出来说:“夫治在德,不在兵。”就是说要以德服人。
董卓一听大大的不高兴,这不是说我无德寡义吗?就反问郑泰:“按你这么说,军队没用了?”
其他官员不禁替郑泰捏了把汗,董太师可是个挖眼断舌,煮人不眨眼的伏地魔啊。
郑泰从容回答:“不是没用,是不用。就这些反叛诸侯,根本不值得您派威武的西凉兵去打。我看他们这些军阀,不过是群乌合之众,比如豫州刺史孔?,只会吹牛,满嘴跑火车,陈留太守张邈不过是一个仁厚的长者,根本打不了仗;再说袁绍,他就是一个高个儿妇人。这些人都不是明公的对手,此其一也……”吧啦吧啦吧啦,郑泰竟然一口气说到了:“……此其十也。”董卓当时就晕菜了,被范伟间歇性附体,既不要自行车了,也不会看手表了。立刻拜郑泰为将军,让他统帅所有的军队,去攻打盟军。后来,董卓的一个心腹跟董卓说:“郑泰是一个有谋略的人,他结交了很多豪杰,您把军队都交给了他,万一他带着部队,投奔了联军,那可惨了。”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董卓停止了自己的脑缺氧状态。他立刻从郑泰手里收回军权。不过,还是让郑泰作为议郎,继续在中央做参谋。
据记载,后来郑泰和荀攸谋划了刺杀董卓的事情,未成,逃出了京城洛阳。可惜,英年早逝。跟鲍信一样,享年四十一。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10)--汉朝乱了,田畴告诉你去哪儿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10)--汉朝乱了,田畴告诉你去哪儿
标签:历史文化
​作者:杂了咕咚
66、董卓迁都到长安以后,皇宫的消息已经闭塞了。作为汉室宗亲的幽州(保定到燕山山脉及辽西一代)牧刘虞,对汉献帝非常担忧,就跟谋士们商量,想派个使者代表自己拜见天子,这个使者既能表达自己对天子的忠诚,又不能让中央官员小瞧了。当然,还要能把消息安全带回,任务艰巨道路曲折。想想也是,别说是汉朝,就算现在走高速,从北京到西安也要一千二百多公里,还是钻了无数山洞的国道。如果在汉末,肯定要翻山越岭,路程最少也要三千五百里。何况还要躲避战事,这可不是谁都能胜任的。刘虞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了右北平郡无终(河北蓟县地区)人田畴。
田畴当年二十二岁,文武兼备,心存忠君爱国之心,而且剑术高明。刘虞跟田畴交谈了以后,被田畴的才能所折服。立刻任命田畴为自己的从事,要派人马跟随田畴去长安。田畴不愿意做官,但愿意做这件事,就跟刘虞商量说,现在路上不太平,黄巾军、胡人、诸侯各路势力混杂,如果我带着汉朝军兵反而不方便,不如我只带着您的印信,便服进入长安去更安全。刘虞同意了田畴的计划。田畴回家挑选了家客和一些青年勇士(这些勇士都是他的粉丝),一共二十几人出发了。他们走山岭小道,早出晚住,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斗罢艰险又出发,一路向西到长安,终于见到天子。田畴代表刘虞表达了对汉献帝的关切之心。
被董卓困住的汉献帝一直想找人救自己,脱离董卓的魔爪。宗亲刘虞正是汉献帝考虑的人选,但自己一直不在服务区,消息发不出去。此时见到田畴,如同找到wifi了,分外亲切,总算可以给刘虞传送语音留言了。汉献帝立刻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虽然职位不算高,但属于羽林军序列,这是拿田畴当亲信了。
田畴认为天子流亡在外还没有安定下来,自己作为臣子,不能替天子分忧,怎么能承受这样的荣宠呢?这是有悖忠义的,所以坚持辞让不受,天子尊重他的心意就没坚持。三公们听到这件事,认为田畴是个人才,都想拉拢他成为自己人,同时征召田畴为官。如同被多家豪门俱乐部争抢的球员一样,田畴一下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但他没有接受任何一家的任命。此时,田畴听说刘虞跟公孙瓒之间发生了战争,昼夜兼程往回赶,还没到达,刘虞已被公孙瓒杀死了。田畴到刘虞的墓前大哭,公孙瓒大怒,悬赏抓到了田畴并要杀死他,田畴说:“现在战火遍布,大家都只顾自己,只有刘虞还时刻想着天子,这样的忠义之人不应该悼念吗?另外,你是一方诸侯,事业处在上升期,需要广招贤士,你已经把无罪之君害了,再把我这样的守义之臣杀了,燕赵之士是不会容忍的,贤士也不会跟从你的。”公孙瓒被田畴的威武不屈所折服,没有杀他,把他关在了牢里,过了一段时间,公孙瓒又听从别人的建议把田畴放了。
田畴回到了家乡无终县,担心公孙瓒再来骚扰,同时也想为刘虞报仇。于是,无兵无将的田畴开始行动,他先是在距离无终县几十里的徐无山脚下,找到了一片易守难攻的地方,作为基地。然后率领自己族众,以及听说他名望前来依附他的粉丝团们,一共几百人,进入了徐无山基地。他带领大家一边耕种粮食用来自养,一边建造规模宏大,具备防御工事的城堡(在河北盘山地区现在还有遗迹)。农闲时间,操练战术骑射,打造兵器。因为管理有方,物产殷实,周围的百姓都来归附,偏僻的徐无山基地人口剧增。田畴看到人多了,就制定了包括死刑在内的二十多条法律,制定了婚丧嫁娶的礼仪,组织了集市,兴办学校讲授知识。他还组织自己的学生给大家讲解条例,让移民们熟悉遵守。在战乱的东汉末年,徐无山基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竟然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俨然是一座桃花源城市(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会不会是来自徐无山基地的旅游攻略?呵呵)。我暂时管这个地方叫田畴城吧。几年后,田畴城已经超过了五千住户。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的话,每户按三代五口人的估计,常住人口肯定超过了两万五千人。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罕见的事情。
从自然环境上讲,小小的田畴城在山林里,道路崎岖,信息闭塞,还是有人不停地前来投奔,实属不易。
从地理上讲,田畴城地处汉朝北疆边界,紧邻塞北的东胡族,东胡族是游牧民族,以乌桓和鲜卑为主。这是一群没谱的人,一会儿跟着汉朝打匈奴,一会儿又跟着匈奴打汉朝,给点儿好处,谁拉着他们打别人都行。别人的生活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东胡族的风范是说打就打的人生。虽说田畴城在山里,北边还有一段长城做阻挡,但有这么个神经病邻居,田畴城的风水不算理想,如果孟母在又得搬家。不过田畴城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吸引众多百姓涌来。
从人口上讲,更是现象级事件。东汉末年到晋朝的二百年间,全国的人口急剧下降了70-80%。特别是在汉末,战争、瘟疫、粮食绝收叠加而来,导致很多郡县的人口都在大批减少,到处是烧杀抢掠人吃人的地狱惨状。而田畴城不过几年的时间,从几百人发展到了几万人口,规模之巨超过当时一般的县,甚至能和一个小郡的人口相比了。田畴城为当地带动内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举将偏僻的新建小镇,搞成了像铁岭一样的大城市。
田畴的文治武功震动了长城内外,不但南边冀州的袁绍关注,就连北方的东胡族也被震慑。乌桓、鲜卑竟然纷纷向田畴派来使者,送来贡品,拜码头认大哥,表示臣服。田畴暂时接受了,安抚了他们,劝诫他们不要再随便杀掠汉人。
田畴城发展的同时,公孙瓒抢夺袁绍的河北失败,自杀身亡。也算了却了田畴的一桩心事。
来自:时拾史事
我的更多文章:
( 08:01:19)( 07:41:27)( 08:08:54)( 08:08:36)( 14:36:4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