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开坦克送我去上学英国军事迷收藏近百坦克日期:&&&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接送孩子上学有校车、有私家车、有自行车,您见过开坦克接送孩子的家长吗?别不信,英国就有这样一位超级拉风的父亲。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17日报道,这位英国军事迷收藏了近百辆允许开上路的坦克,他每天开着不同的坦克送两个儿子上学。&&&&这名特别拉风的爸爸叫尼克·米德,53岁,来自英国北安普敦郡赫尔姆登市。尼克是个军事迷,尤其爱好收藏坦克。尼克从二十年前开始收藏坦克和越野车,目前拥有总价值超过两百万英镑的130余辆坦克和越野车(坦克的数量超过95辆),全部可以合法上路。尼克称自己的收藏品是“坦克舰队”,事实上这个名字确实够分量,因为每辆坦克的重量从十几吨到几十吨不等。在这些坦克中,最老的一辆是1948年生产的,价值超过5万英镑,也是尼克的最爱。&&&&尼克有两个儿子,分别是16岁的丹尼和 13岁的阿什利,都在上中学。几年前,尼克也像其他家长那样,每天开车送儿子上学,后来,他的孩子们就提出:为什么不能用坦克接送呢?孩子们是想在同学面前炫耀一番 ,尼克却认为坦克结实坚固,安全系数高,于是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这几年,自从他用坦克接送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路上畅通无阻。尼克一家特别享受其他学生和父母脸上那种吃惊的表情,也很乐意别人对着他的坦克拍照。自从换上这样的代步工具,丹尼和阿什利特别喜欢上学,他们每天出门前会到车库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坦克当做当天的“座驾”。而且受到爸爸的影响,丹尼和阿什利从八岁就学习驾驶坦克。尼克介绍,开坦克上路,时速可以达到40英里,如果有较大的下坡,驾驶时就要格外小心,防止坦克失去平衡。不过,尼克驾驶坦克二十年,还从来没有出过车祸,连小的刮擦事故都没有。如今,他成立了公司对外出租坦克和越野车,凡是会驾驶坦克的人都可以在交一笔保证金后租到坦克,体验一把酷炫的感觉。&&&&城市信报/信网编译 朱蕾
&本版主要新闻
半岛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半岛网()是由半岛传媒所创建的大型综合性网站,所提的供新闻具有权威、真实、快捷特点,本网站所刊登的城市信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城市信报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2、所有与半岛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半岛网对非本网站所属服务器上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3、此外,在中国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有极少量内容是从内容合作方、免费资源提供方以及根据中国有关规定合法转载、摘编获得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中国法律妥善处理。半岛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4、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爸爸送我去上学的作文_百度知道父亲送我去上学
日 来源:
刘友铸 我的老家在江淮农村,“大跃进”年代,上级派来一位工作队员,村里大人们称他“孙组长”,我们小孩子喊他“孙叔”。 “孙叔”有文化,经常给我们讲故事,还教我们数数、认字、练折纸。没多久,我就能念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端起巢湖当水瓢,哪方干旱哪方浇”等标语口号,还能用小树枝或脚趾头在地上“写”。 1958年夏天,我刚6岁,“孙叔”鼓励我去上学,爷爷带我去中七里河小学报名。我胆小,怕见人,教导主任问的话,一句没答上来,小脸蛋憋得通红,还直往爷爷身后躲。教导主任对爷爷说,您家孙子人太小,以后再说吧。爷爷二话没说,拉着我就往家走。 听说我没报上名,“孙叔”又商议我父亲。父亲“泥腿子”出身,扁担长的“一”字都不认识,开始有些打怵。在“孙叔”的劝说下,父亲答应送我去。那天尽管天气炎热,父亲却穿着整齐,因为平日里他习惯光着膀子打赤脚。 这回我真给大人争了光。测试数数时,要求从1数到50,我竟然一下子数到80多,教导主任直喊“停停停!”还有几道简单的加减法计算,我也对答如流,就这样我顺利地通过了报名。回家的路上,父亲虽然汗流浃背,但他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这年秋收时,学校组织师生到五六里路外的村子帮助收稻子,老师安排我们几个小同学跟在后面拾稻穗。那天下午,我试着拿起镰刀割稻子,一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流了不少血。晚上,母亲抚摸着我的小手,心疼我说这几天劳动就别去了。第二天上午,老师派同学来找我,当时只想着母亲的话,没跟同学回去。 两天之后我直接到学校去上课,谁知老师一见我,顿时火冒三丈,当着同学的面,将我手中的语文、算术课本一把夺了过去,扔到地上,还指着我说:“回去告诉你家长,从今往后就不用再来上学了!”我眼含泪水,捡起课本抱在怀里(当时自己还没有书包),一直在教室外面站到了放学。 回家后,我委屈得大哭一场,全家人急得团团转,父亲赶紧找“孙叔”想办法。 第二天清早,父亲就领着我去学校找到了那位老师。从见面开始,父亲就一遍遍地给老师做检讨,还不时地责备我几句。看到父亲如此真诚,老师也有些难为情,马上转变了态度,答应让我继续上学,还鼓励我好好学习,争取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我没有辜负老师和长辈们的期望,第二年,在公社中心完小庆祝“六一”大会上,我作为中七里河小学的学生代表,由校长将我抱上主席台作典型发言。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二(“文革”开始前),我还担任小学和县中学的少先队副大队长。 我来胶东已40余年,我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我的父亲。 清明节到了,父亲,您安息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父亲送我去上学
父亲送我去上学
&&&&■武二征&&&&第一次出远门是去省城上中专。&&&&父亲凌晨5点就整装在路边拦车,307国道在我家门前是个很长的大弯坡,以前不坐车的时候,老是有车会在门前熄火。可那天,竟没有一辆车停在门前,父亲就差站在路中央拦了。&&&&快到中午了,也没寻着个搭讪的机会。父亲坐在路边垂头丧气,抽起了纸烟。母亲一边唠叨埋怨,却也听不清到底抱怨的是父亲还是天不作美。&&&&就在这时,一辆车“呼哧”熄火了,父亲一个箭步窜到车门前,拉门、上车、落座。年轻的司机面如土色,大嘴张成O型,手已经握住了坐垫下的刀把。&&&&我家是边远山区,村人出行除了走路,就是路边拦顺风车。要去省城,先得去县城,去了还不一定能买上一天一趟的长途车票。而我,还要赶晚上9点钟去省城的火车。&&&&明白了原委的司机,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帮着父亲将我的行李装上车,还笑哈哈地夸父亲真有福气。他拍着父亲的肩膀说,我一定把你的宝贝女儿带到省城。&&&&得到允诺的父亲,搬行李的动作却变得犹豫起来。看了一眼长长的公路,父亲瞬间下了个大决心,要送我去省城。&&&&父亲铁塔样坐在主副司机座中间的机器盖上。那天,那辆车再没熄过火,翻山越岭,一路欢快着直抵省城。&&&&几经辗转终于到了火车站,9块钱买了张学生票,进候车室。这下放心了,到点上车,到站会有学校的人接,我催促着父亲赶紧走,兴许能赶上回家的长途车。&&&&一脸揪心的父亲应了好多遍,终于出了候车室。我将两个行李包牢牢勾在腿底下,手紧紧攥着提手。看着沙丁鱼罐头样挤满人的候车室,心跳不断加速。远方,学校,究竟有多远?&&&&我的眼泪如断线般掉下来。父亲在我把自己吓得几近崩溃的时候,搂住了我,说:“爸爸买了张站票,送你去学校吧。”&&&&那夜,我就着硬座车的小餐桌胡乱地睡着,一次次惊醒的时候,都能看到门缝过道处席地坐着的父亲。&&&&火车咣当咣当,在第二天中午终于到站,出了站就看到学校接新生的大客车。父亲将行李包塞我手里,转身走了。接站的师长们看着独自拿行李的我直夸独立,我望着远去的父亲没有吱声。&&&&那年,我第一次坐火车,却无半点旅途的记忆,脑海中永存的是父亲在车厢过道处疲惫的身影。&&&&(作者单位:中铁六局电务公司)爸爸送我去上学_日照英子_新浪博客
爸爸送我去上学
这辈子,爸爸到的最远的地方是曲阜。
那是为了送我上大学。
是爸爸为我准备的行囊----一个皮箱、一个帆布包,人民商场买的。所谓皮箱,其实是革的,比现在的大公文包大不了多少;深绿色帆布包,小号的。皮箱和帆布包里有些许生活和学习用具、两件夏季换洗的衣服,大约还有两件冬袄,以及需要上缴的400多元钱和刨除上缴后的100元。
我是不同意爸爸送我的。不是怕爸爸辛苦,不是怕爸爸多花钱,而是心底里怕爸爸不体面。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坐火车,心底里恐惧走丢。
爸爸小时候上过几天学,但识的字仅够到哪丢不了。
但爸爸特别支持我上学。用妈妈的话说,他吃过不识字没文化的苦,所以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上学,即使我是女孩,即使我们那个小山村里上到初中的女孩寥寥无几,即使很多乡人对爸爸的做法都给予讥笑。
小时候的记忆里,爸爸是模糊的,甚至缺位----直到爸爸遭车祸事故。此前的爸爸一心扑在事业上----爸爸是小队长,带领小队人民出工、生产----至于我们是否学习、是否听话、是否吃饱穿暖,他是不关心的。记忆里他第一次关心我上学是我上初中前夕。
那时,我刚满11周岁,身高1.4米,学校在十几里外的乡镇驻地,需要住校,自带煎饼作为一周的吃食,每周回家一次。妈妈征询爸爸的意见。爸爸躺在病床上,说:“让她去上吧。”于是,每到周日午饭后,妈妈用小扁担一头挑着我一周的煎饼,一头挑着我的书本、咸菜,送我一程又一程。
转眼三年过去了,我却因为加试体育成绩较差名落孙山上不了重点高中。那时上重点高中是要吃周转粮的,有一只脚踏进了城里的味道,而上普通高中几乎等同于白白浪费时间,且学校离家三十多里路,很少有人去上,女孩子更少,像我这样,爸爸身体不好,还有妹妹和两个弟弟,根本不可能考虑这一条投资时间长、收益却不明确的道路。另一个渠道就是复读考中专。当年考上中专就意味着抱得了铁饭碗,含金量相当高,有名额限制,因而考中专的名额往往被权势子女占用,也因此有不少人通过一年又一年的复读以期一步跃龙门。爸爸也期望我考中专,或者学护理,或者上师范,不怕刮风下雨,是他理想中的职业。在老师的遗憾与希望声中,爸爸选择我留校复读,选择让妹妹退学,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弟弟。那时,我虽未成年,但我深知农村女性既要围着锅台转又要出工做活一年到头不得闲的艰难,我流着泪要求爸爸,我可以复读,但要让妹妹继续上学。爸爸答应了。
复读那年,我的成绩一直在学校前三名,很多时候是第一名。但再次毕业中考政策却变了----复读生一律不准报考中专和重点高中。经过一年复读,我还是上了普通高中。
高一元旦后第二天早上,睁开眼明晃晃的全是雪。原来,一夜大雪没到小腿。不知道是几点钟,吃过早饭,爸爸背上煎饼,深一脚浅一脚地送我去上学。一路上,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沟,不时地像踩进泥潭,要奋力才能拔出脚。行到中途,爸爸领我吃了碗羊肉汤面条,继续前行。到得乡间公路,有同学骑自行车而来,把我的煎饼绑到她的车上,我继续前行,爸爸返回。到达学校,已是五点半钟。
爸爸还是送了我。火车上,校友不少,同学们谈笑风生,我和爸爸相对无言。在兖州
火车站服务的学长引导我们坐上去曲师的汽车,我默默的,分不清东西南北----至今,我依然分不清。到达学校,学长帮助登记注册、领取物品、到达宿舍,舍友指点买饭。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端起了“铁饭碗”,买了一份菜、两个馒头,爸爸一个,我一个。
饭后,送爸爸出宿舍楼门口。门前即是学校操场和食堂,人来人往的,也有成双成对的。爸爸走了,我回。我不敢再往前走,唯恐找不到回去的路。第二日清早,爸爸到宿舍楼,告诉我他走了,我送至宿舍楼门口,依然他走,我回。我依然不敢再往前走,唯恐找不到回去的路。
至今,我不知道那晚爸爸是否吃饱,那天清晨,爸爸是否吃了早饭;至今,我不知道那晚爸爸住在哪里,不知道爸爸如何回的家。
两年前,爸爸永远地走了。
爸爸的足迹再也没有踏出过小城,而我,足迹曾达海峡对岸。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55,381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