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一代宗衢州药王山景区怎么才能让气血充满

铜川药王山口试示范导游词_陕西旅游教育-爱微帮
&& &&& 铜川药王山口试示范导游词
关注陕西旅游教育,发送导游词收听更多示范讲解添加小编微信jiuyaota,自报家门,加微信群获取更多精品导游词药王山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药王山管理局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小*,今天我将陪伴大家共同游览药王山,感知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探寻药王养生长寿之秘。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使您对药王山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希望您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药王山位于我们铜川市耀州区东约1.5公里处,海拔812米,景区面积10.1平方公里,山上五峰环拱,古柏苍翠,金、元、明、清古建筑群轩昂壮观!摩崖碑刻精美绝伦,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第一批风景名胜区,2008年药王山庙会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宣传基地。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地,因后世感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尊称他为“药王”,药王山便因此而得名。下来大家就请随我重回历史,游览药王山。唐高宗上元元年,百岁高龄的“药王”到此隐居,百姓们知道后,蜂涌而来,请这位“圣手神医”药王孙思邈为他们治病,每天来看病的人特别多,“药王”忙不过来,怕耽误了患者的病情,就请了一位医术同他一样高明的“石大夫”为大家看病。让我们大家到近处去瞧瞧,这位就是“石大夫”了。名符其实的“石头大夫”吧!上面所刻的有《海上方》、《枕上记》等,这都是一些单方、验方,简便实用,而且都是以歌诀的形式写成,便于人们记忆。药王将药方刻于石上,打破了医家所说的“秘不视人”的旧习,充分体现出“药王”孙思邈医德的高尚。拜访完“石大夫”我们这边看,这是药王山景区的导游图,现在就把我们本次游览的路线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首先要去的是“药王大殿”拜祭药王孙思邈,在大殿可以看到“医方碑”、“洗药池”、“石塔”等,接着要去碑林欣赏国宝级魏碑和摩崖造像,摸一摸著名的“摸摸爷”消灾祛病,最后是药王当年的隐居地----南庵,我们可以看到壁画《朝元图》、昭阳公主的骨灰棺,魁星楼等景点,大家现在看到路的左方是药王山神奇的“法水神井”。在我们当地有到太玄洞查方问病,乞法水疗疾的风俗,我们看到“法水神井”和药王大殿西门外的洗药池同属一脉,因洗药池的水供不应求,特地在这儿打了这口井,乞水者日日往来不断,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庶民百姓,用“法水”煎药治病无不灵验。在大家右手边看到的这是药王山唯一一座木牌坊,始建于清代,分别有两处匾额,一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提的“云掩五台”,另一面则是全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的墨宝“善济众生”。药王山大小石牌坊共11座,都是当地百姓为药王孙思邈歌功颂德而立。这是“通元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扩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桥长31米,宽22.5米,高18.5米,是连接南庵与北洞和后山的纽带。对面是建于清初的“通元桥戏楼”。该楼斗拱相间,木刻花絮,彩绘重饰,给人以浑厚庄重之感,每年“二月二”庙会期间,戏曲、杂技等在此演出,祭祀药王孙思邈,昼夜不停。我国著名剧作家田汉曾为此场景写诗一首:“岩上宫墙下戏场,山南山北柏子香,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现在就请各位拂去灰尘,怀着虔诚的心上药王大殿拜祭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我们现在所踩的石台阶是明代创建,阶梯已经被磨的很光滑了,请大家注意不要滑倒,在石栏板上我们看到的这些人物雕像栩栩如生,他们都是为药王爷采药,送药的药师、药农的形象,还有一些人物表情很丰富,你看这个人物,面带愁容,作痛苦状,双手捧肚,面部向上,这就是到药王山求药王爷显灵治病的人,他前面的这尊像,笑容可亲,面部向下,手舞足蹈,这是到药王山药王大殿药王爷显灵治好病的人,高高兴兴满意而归。不知道大家数了没有这些石台阶,它共有141级,暗含了药王孙思邈的年龄141岁。这是貔貅殿,貔貅因只吃不吐而著名。所以做生意的都来这里拜貔貅,以求一本万利。此殿原是财神殿,也是药王大殿门外的五行殿之一金殿。这是黑虎,灵官的塑像,他们是门神,这就相当于古时衙门升堂时的衙差,起到震摄的作用,用以警示大家,要虔诚,心无杂念,不可心浮气燥,才能上药王大殿拜祭药王。大家在这里稍事休息,整理衣冠,准备上药王大殿参拜药王。上殿之前,我们看一下这里有块石碑,上书“五台山”是明嘉靖年间耀州知府江从春书,药王山在隋唐时期因为盛产磬玉所以叫磬玉山,北宋时期又因五峰环拱,顶平如台,而且与西安南边的南五台遥遥相对,所以在北宋时期这里称为北五台山就已经很著名了,五峰也各有其名,东曰瑞应,西曰升仙,南曰起云,北曰显化,中曰齐天。站在这里,大家抬头看到的这些建筑就是药王大殿,正中间的这个门洞叫做灵?门,也叫一天门,为了表示对药王的崇敬,此门只在每年二月二庙会的时候才为大家开启,平时我们都是从二天门步入药王大殿。一天门旁边这两个“蟠龙狮座”铁旗杆,是清嘉庆二年所立,皇帝亲命铸造的,以此来彰显对药王的崇敬之情,上面还有一幅对联;上联“铁杆铜条耸碧宵千年不朽”,下联“铅烧汞炼点丹药一匕回春”。以此赞颂药王的医德和铁旗杆一样千年不朽,医术精湛到“一匕回春”,铁旗杆上还有佛家的“万”字,道家的“日、月并来”和儒家的“寿”字,这就表明了儒、佛、道三家对药王的敬仰。大家这边请,这是二天门,也叫福?门,自古就有穿过福?门与福运相伴的说法,现在我们就要穿过这扇门步入大殿。上了台阶我们看到的这两个活水泉池就是药王山最神奇的“洗药池”。这个“洗药池”它具有很神奇的功效。是药王洗药的地方,相传药王孙思邈把数百味的中药放在池子里进行洗涤,因此,这里的水和石壁吸收了这百味药材的精华,当地人用这里的水煎药,可以说是药到病除,用这里的水洗浴,消灾祛病,每年“二月二”庙会,前来乞水的人更是捅济的水泄不通。每年这时我们都会派专人维持秩序并负责给游客取水。洗药池的水具有养颜美容,益血止汗,强身健体的神奇功效,而且洗药池一个是圆形一个是椭圆形,圆形相当于太阳,椭圆形相当于月亮,这就是道教所说的日、月并来,也符合中医最基本的理论“阴阳平衡”理论。民国时,大书法家于佑任先生曾在药王山暂住数月,疗养休闲,也曾在此药池取水洗浴,并留诗记念,可见“洗药池”传说久远,名气传向四方啊。洗药池旁边的这个小庙里供奉的土地公公,掌管药王山一方平安,和他连墙并立的是火神祝融。药王山都是松柏,容易燃烧,所以在这里供上火神,镇火防燃。此处土地庙就就是我们五行里所说的土,火神庙则代表的是火,原木庙和龙王水庙均被毁,药王大殿整个布局位于五行之中,风水极为讲究。所以这里自古香火旺盛。现在我们就经西玄门步入药王大殿拜药王吧。这是献亭,是供各位拜祭药王的地方。献亭自古就是烧香拜药王的场所,这些建筑都是明代所建,保留至今。中间这位面貌慈祥、和蔼可亲的就是药王孙思邈的彩绘塑像,高约3米,慈祥和善,温厚端庄,似乎随时准备为天下来客消灾祛病,把脉开方,普救众生一般。药王两边的分别是龙王和尉迟敬德,他们都在此给药王站班听用。敬德为什么会给药王站班呢?原来是因为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好了病,李世民给他加官进爵,赐金银珠宝,他都一一拒绝,李世民遍下旨说:“朕封你为药王,赐尔王冠和王袍,不得推辞。”孙思邈穿着王袍戴着王冠离开了。敬德听了却不愿意了,心想自己为大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到头来也就是个鄂国公的称号,这孙思邈就这样封王了,于是他快马加鞭追了去,等自己追上孙思邈的时候,发现孙思邈戴的不是冲天冠,穿的也不是大黄袍,一时无法下台。等到孙思邈问他因何追来时他难以开口,突然想到自己因征战给胳膊留下的顽疾,就说:“我这左臂提不起来,想请你治治,看看你这医术到底如何。”孙思邈查看后告诉他只一针就可治好,敬德一听哈哈大笑,因为他的顽疾请了无数大夫都不见起色,他怎会相信一针就能治好呢,于是他开口便来:“如果你一针治好了,我给你站班听用”,两个人口说无凭,还立下了字据。孙思邈一针下去他就活动自如了。孙思邈看他已好,上马便走了。刚走不远听到身后马蹄声,回头看见敬德又追了上来,敬德上前,跪下行了礼又带着随从走了。敬德走后,孙思邈将王冠王袍埋在了土里。不久后天下太平,敬德果真到了五台山给孙思邈站班。这也就是为何药王旁边会有敬德的原因了。在药王的身后还有太玄古洞,又称龙穿洞。此洞长是四十里,一直通到了铜川市二十里铺的后洞。相传是龙王为了感谢药王的救命之恩特意为他穿的一口洞。每年庙会期间,这里香火旺盛,您在前洞烧香,后洞就有袅袅轻烟了。也是我们古耀州八景之一。药王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家,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与张仲景、李时珍并称“古代三大名医”,与陶弘景、葛洪并称“三大道医”。今陕西省铜川人。生于西魏的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羽化升仙,享年141岁。他七岁时即可日诵千言,被北周大将军独狐信称为“圣童”,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精通百家学说,孙思邈精勤不倦的研究医学,在食疗、养生、医药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能寿逾百岁,无疾而终,正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的结果,由于他结合实践,虚心广泛学习各家之长,所以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开创了医药界的许多第一。他撰写了《千金方》,该书共涵方论5300余首,一直以来被称为是“东方医学盛典”和“人类的至宝”;他最早提出妇、幼分科,为中医以后出现单独的妇科、儿科做出重要贡献,首创复方,最早描述了颌骨脱臼的手法复位,其步骤和要领一直沿用到现在。第一次论述脚气是因缺乏营养维生素而得病,这比欧洲人论述脚气病早一千多年;他深入论述了针与灸的综合治疗方法,发现了“阿是”穴,创造了用手指节比量取穴法,绘制了针炙史上第一幅彩色《明堂三人图》;首创“葱叶导尿法”比西方的橡胶管导尿早了1200多年;他的“验透膈法”是最早的透视诊断法,用薄纸或竹内膜平贴于患者胸背的疮口上,在明亮处观察病人,来确定肿症。他的“硫磺伏火法”是中国四大发明火药最早的配方。孙思邈力主讲求卫生,预防疾病,他认为能治“未病之病”是为大医,他总结出多种佩饰药袋用以避疫防病和内病外治的方法,药王山缝制的“药王仁寿裹肚”、“药王护身符”,人们都喜欢佩带,就是这些东西有防病驱疫的作用。他所写的《大医精诚》号称世界医德典法的起源,他的“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为医者应胆大、心细,精研医术。孙思邈在当时就认为,病患者把身体和生命托付给医生,医生就对此负有重大责任,应态度认真,一丝不苟,还应具备不避脏臭,不贪财物的品德。他对于那些“人所恶见”的麻疯病人也不嫌弃,亲手治疗麻疯病600多例。在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21世纪,为什么现代人都这么虔诚的来药王山祈福,让一千多年前的药王保佑我们!其实,这寄托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愿望,希望自己不得病,渴望健康长寿。药王孙思邈的《海上方》中有“土木为形象,求之有恩福”从心理学上讲就是要人们烧香拜神,来缓解身心压力。所以我们要祭祀孙思邈,在纪念孙思邈的同时继承他的医德医风,并使之发扬光大,希望这种精神得以回归。在我们药王山有一通碑石《灵佑记》,等会我们可以看到,碑文内容是:李蔚次子患异疮(现代疑是皮肤癌)类似剥皮石榴,鲜红高起,大如盆口,缠绵半载,医者数十辈,咸莫辨为何症,仰叩孙真人祖师,一日夜红子尽消,不数日痊疴,蔚感佩无涯,四方香客知之,如遇异疾,即便祷神明,乞签医治,因有不应者,逐以木板记其事,今以石刊,使永垂于不朽矣!简而言之:李蔚次子患皮肤癌来药王山烧香求药王爷,次日就消肿,几天后就好了,感激药王爷显灵,并刻碑记此事以告诉四方游客药王非常灵验,所在碑石名叫《灵佑记》。现在留给大家一定时间,请各位参拜药王。等一会我们在医方碑前集合。药王孙思邈一生医著颇丰,对后世影响及贡献最大的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方》等。这就是《海上方》,它是以歌诀的形式写成的,上口易读,便于记忆,载方125方,所列病症都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下面我们来简单的学习一些养生方法。孙真人枕上记:侵晨一碗粥,夜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艾火熳烧身,& 争如独自宿。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自死兽与禽,食之多命促。土木为形象,求之有恩福。父精母血生,那忍分南北。惜命惜身人,六白光如玉。意思是:清晨早餐喝一碗热粥,晚饭不要吃得过饱。天亮五点多的时候,上下牙齿相叩三十六。大冷与大热的日子里,不要贪图性生活的快乐;喝醉酒吃饱饭不要同房,那会使你五脏上下翻覆。欲火“燃烧”会伤害身体,不如主动要求独宿。坐着与睡着不要当着风口,经常享受阳光浴。吃饱饭后要缓缓行走百步,要经常用手抚摸肚腹。不要吃无鳞鱼(一般无鳞鱼含胆固醇都比较高)、各种禽兽肉,它们易于使人发病,不要贪求口福;特别是自己死的兽与禽,吃多了会缩短寿命折福。你看那长在沃土中的树木技盛叶茂,要像它们一样吸取天地正气才能一片葱绿。左边这些是《养生铭》的内容: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疫,气弱病来侵。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养生铭里明确提出“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告诉我们晚上千万别喝醉,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也别生气,早上生气会影响到一整天的心情,对身体极其不好。这里方论众多,均以汇编成册,大家可以带回家去研读。《千金宝要》是宋代郭思从孙思邈的《千金方》中精选出来900多种重要药方汇编成书,由秦王朱守中刻碑,该碑为四通八面,所刻药方也是简、便、易、行还有一些疑难杂症的药方。《海上方》、《千金宝要》碑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药方碑,这些碑石在普及医药知识,推广民间单方验方,弘扬孙思邈学术思想,继承祖国医药遗产等方面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通碑石刻于明代,被后人评价为“用魔术般奇异的手法写成”。这是我们本地历史名人、书法家,曾作过明末御使的左佩?所书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著名诗人杜甫将当时的八位名士贺知章、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的醉态写入诗中,以高度的概括能力选择人物最具典型的细节,不使用任何转语词,使八个典型如一串珍珠,一气呵成。该碑字迹清楚,笔力雄健,笔法劲秀自如,古朴典雅,风格独特,是难得的书法珍品。内容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旁边这通碑是《唐太玄妙应真人叹世吟》碑,该碑大明正统十二年由李芳同知丘纯立于药王大殿。碑文发人深省,他说“窃以电光以灭,石火难留,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人的生命就像电光、石火、落花和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所以“假使黄金白玉空为祸患之资,红粉轻衣尽是尘劳之费。”,以聚敛钱财为目的的人生是毫无价值的,即使“田园百顷,其中被儿女争夺,罗奇千箱,寂寞无寸丝之分,”。这些都是妙应真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在我们两边的分别是十大名医神殿和孙思邈的父母殿。十大名医神殿里供奉了皇帝到南北朝时期的十位古代名医。十大名医的塑像原塑于明代,重塑于清乾隆年间,这位是雷公,传说中的上古神医,为黄帝臣,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这位是岐伯,也是传说中的上古名医,《内经》就是他和黄帝讨论医学,以对答的形式写成,后世称中医为“岐黄之术”即源于此。扁鹊,战国时著名医学家,擅长各科精于诊断,尤以望、切二诊为最,所著《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已失传。华佗,东汉杰出的医学家,擅长外科,创用麻沸散、五禽戏,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张仲景,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由于他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钻研,被后人称之为“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创中医临床医方之祖”的医圣。传说张仲景在湖南长沙任太守时,并没有因为自己做了高官而放弃为百姓治病。由于当时处于封建时代,不但规定做官的要有官架子,不能随便到老百姓家里走串,还不能随便和老百姓接触。这可急坏了视医为命的张太守。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规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将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而专门让老百姓到衙门里来看病。这样既不丢官架子,又能为百姓治病。由于他医术高明,待人和气,所以前来看病的人很多。从此以后,每到初一、十五这两天,这位张太守便堂堂正正坐在衙门的大堂上,却不是升堂问案,而是开方看病,并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以此来纪念张仲景。这里还有王叔和、皇甫谧、葛洪、仓公、陶宏景等人。为什么会塑十大名医呢?这是因为,药王是集古医之大成者,这十大名医的著作,都是他学习研究的重要资料,他尊师重道,崇尚先贤,殿内塑先师像就是在拜祭药王的同时不要忘记祭祀这些作出贡献的古代医药学家。十大名医对面的殿里供奉的是孙思邈的父母,因为他小的时候体弱多病,父母为了给他看病倾尽家产。所以我们在这里供上孙思邈的父母,让大家在祭祀孙思邈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拜一拜生养了一代伟人的药王孙思邈的药父药母。看完十大名医,我们再到北洞西道院看看,在这里,有铜川唯一的财神殿,为清末民初古建,殿内供奉的是招财进宝之神赵公明,财神有文武财神之分,武财神为:赵公明、关羽;文财神为:比干、范蠡;崇尚文武的人家各有所祀,尚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供奉武财神,文武之道虽有差别,但招财进宝却无不同。在财神殿对面,有天然石垒高台,谓之通台。岩上刻有一个领头“福”字和一百个“寿”字所以又称为福寿山。滞乃人生之厄。通为顺达之象。登通台则取其滞,可保路路通顺,身临百寿图中,寓意福寿双全。天宝塔位于通台之上,六面九级,高2.98米。天者添也,宝者财也,取“添财进宝”之意。且天宝为盛唐时期的年号,塔名“天宝”寓意富贵吉祥永驻。据说在财神殿进香后顺时针绕宝塔三圈可保佑进香者财源广进,富贵常在。福寿山下有一个活水泉池称“龙宫”。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是吉祥、平安、权利的象征,也是镇宅辟邪的神灵。龙宫试运即龙宫试官运、财运、事业、平安和福运。池内有盘龙一条,据说把硬币掷在龙头上则代表你的官运亨通,事业兴旺;丢在龙嘴上则财源广进,生意兴隆;丢在龙身上则全家四季平安,福气多多。这里是 十二生肖石柱和百福石锁用铁链子连在一起的挂锁祈福处,您可以在这里挂上一把富贵锁、平安锁、吉祥锁或是同心锁,写上自己的所求所想。在我们药王山有几个千古之谜,现在我们就去看第一个千古之谜----石塔。石塔是从延昌寺移至到此的,该塔是北朝晚期的作品,由一整块的青石雕刻而成的,塔分十级,每级每一龛中有五尊造像,都是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形式组成的,在塔顶还有四尊大的佛像,因此,该塔共有佛像404尊,俗称“万佛塔”,我们知道佛教讲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因此佛教塔都是单数层的,而该石塔却是十级佛教塔,实属罕见,它所反映的意思至今无人破解。石塔北面这座献店为药王养生文化展。唐朝人均寿命仅有30岁,而孙思邈却享有141岁高龄,他用自己真实的年龄昭示了养生的重要性。大家想知道他是如何养生的吗?我们一起到养生展里去看看。养生展分为前展厅和后展厅,前展厅向我们展示了孙思邈的生平和贡献。后展厅则是他的养生方法和理论。一进后展厅的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些人物形象了,这就是药王养生十四功法里最重要的十二种,有的方法适合久坐工作的人群,有的则适合长时间用脑的人群,还有的适合长期奔走的人群。这里还有养生菜品,大家不妨多看看,回家也可以做。这里有专门的资料供大家参考,感兴趣的也可以带回家去研读。现在就请各位随我一同到碑林看一看。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景观是药王山摩崖题刻精品,相传,天上的罗汉听说药王山风景优美,古柏苍翠,下凡来到药王山,面对美景不停的饮酒,醉倒此地,他走后在这个大石上出现了“醉翁石”三个字,相传是醉罗汉所书,还有“悟石”、“拂云”“二水在望”等行书,我们看到的这三个草书大字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候振家所写的“眠仙石”,笔法遒劲美观。药王山上名人,大书法家所留的摩崖题刻非常多,还有雷闻远的“云山胜览”等。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从醉翁石侧面的台阶上去,台阶非常陡,请大家注意安全。我们来做个游戏,同我一起走“猫”步。这是个“寿”字,我们大家要从字的正中间走过,寓意长寿、健康,我们这有个顺口溜是“药王山上游一游,平安快乐不用愁,寿字中间走一走,长寿健康年年有”。前面就是“药王山碑林”。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是书写在一座座丰碑大石上的历史,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排名全国第五,陕西第二的药王山碑林就是印证了这句话。这些碑石一个个雕刻精美,它们雄浑瑰丽,流畅生动,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看过之后,无不被这些屹立千年的古代石刻的巨大艺术魅力所深深震撼。碑林始创于清末,当时社会有复古之风,民国时期耀县民团团长雷天一十分喜好魏碑,曾经下令他的手下从耀县各地搜集来许多碑石。这样,连同原来的,在众集广搜下碑石渐多,1936年辟地专置,统一集中,立于县城内西仓,曰“耀县碑林”,后迁文化馆陈列,1971年迁置药王山吕祖庙,1987年在后山建“回”字形仿古碑廊,1991年将这批石刻搬迁于此。耀县碑林存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碑石百余通尤以北魏的碑石最为精彩,堪称最多,最早,它们不但是历史的实物见证,而且对研究我国的宗教史、北方少数民族史、汉字发展演变史、地方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其碑刻记录了有关雕塑、绘画、音乐、杂技、服饰等多方面的资料,受到专家学者的瞩目,特别是佛道合龛造像碑,这是“耀县碑林”的又一特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载“佛道造像于一碑多见于陕西耀县”“耀县碑林”的碑石拓片受到金石书法爱好者的推荐和收藏,鲁迅先生1924年在西安讲学时,偶于“博古堂”古董店共买了三张拓片,其中《张僧妙法师碑》、《吴氏老君造像碑》都是“耀县碑林”的藏碑。还有大书法家于佑任曾在“耀县碑林”的拓碑练字,并向金石书法大家推荐。《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此碑高1.4米,宽0.7米,厚0.3米。为我国道家造像之首,其形制、纹饰、造像都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之精髓。民国时期号称“三绝”誉为国宝,当时著名书法家于佑任先生将其和《广武将军碑》、《慕容恩碑》三者并称“三绝”碑,该碑铭文精湛,文采横溢,文字长达1200字,书法体势雄健,苍劲有力,浑厚稳健,直刻而书,体现了北魏书体的真谛。隶中存楷,楷中集隶,笔划雅拙,人称“孩儿体”。从碑文上看姚氏家族属内迁的氏族,据传姚伯多是中国历史上后秦姚苌的后裔,而姚伯多是当时北地郡道教的首领。从碑的造型看,古朴大方,刀法粗犷有力,不加过细的修饰,因此碑面显的凹凸不平,供养人造像不多,更无装饰花纹,中间是老君像,头戴道冠,两侧为侍者,面部瘦长,无衣纹,曲膝蹲于两旁,这充分体现出北魏初期道教碑石刀法粗犷,不刻意雕饰而追求自然的原始形态。该碑出土后就受到世人的瞩目,1965年“西安碑林”拓片首次在日本展览时,史学家武伯伦有意加选了《姚碑》,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被日本友人称为“一种罕见的楷书”造像“粗犷”具备了“龙争虎跃”的真实感。《魏文朗造像碑》刻于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碑高1.25米,宽0.7米,厚0.3米。该碑是药王山造像碑中的最佳品,除其铭文完整,布局得体之外,它对研究我国早期佛道演变史、书法艺术、地方史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特点是早、奇、新、珍。首先,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通佛道合融造像碑,它比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王阿善造像碑》早103年,比山西云岗石窟中《太和七年造像》早60年。《中国百科全书》中记载,“佛道合雕多见于陕西耀县”,号称“北魏造像之始”,说的就是这一通碑石。其次,该碑是魏齐周两次灭佛一次除道斗争中得以保存的幸存者。中国历史上较大的两灭佛和一次除道运动分别是公元445到446年和公元574年,都在这通碑石的立碑年代公元424年之后。这三次运动给了佛教和道教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经历了这三次浩劫,这通碑石不但保存下来了,而且保存的如此完整,这就是它最奇特的一面。这对研究灭佛与反灭佛以及佛道斗争的宗教史,提供了重要资料。第三,它对研究古代武装装备提供了实物资料,在碑侧人物和马匹都有铁甲护衣,这就说明当时铁制武器和装备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其它碑石所少见的。并且该碑可以说对我国北方各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及佛道的融合注入了新活力。《张僧妙法师碑》是碑林里的又一通名碑。该碑刻于北周建德二年(573年),高2.05米,宽0.73米,厚0.25米。碑额雕有六条螭,螭爪蟠于碑圭之上,形相生动,古朴庄重,碑身用界尺刻划出统一的细微方格,格中密布碑文,共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共千余字。该碑的书法笔力端庄厚重,宽绰大方,字小而俊秀,从碑之上看张僧妙是一位擅长权术的高级僧侣,他通藉宫廷游说公卿,受到皇家的赏识和礼遇。民国九年(1920年)于佑任因公赴耀县临走时携走“张僧妙法师碑”数张拓片。1924年鲁迅先生也选购了“张僧妙法师碑”和“吴氏老君造像”拓片,这在《鲁迅日记》、《鲁迅书帐》均有记载。“张僧妙法师碑”作为魏书佳刻的珍贵实物,被录入《陕西金石志》、《续修陕西通志稿》中。&&《仇臣生造像碑》刻于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出土点地点不详。残高100厘米,宽42厘米,后18厘米。该碑上部造像组合为三尊,似为一佛二弟子。主尊结跏趺坐,右手上举,做握拳状,左手搭于膝前,掌心朝外,袈裟平直下垂全部覆于龛外。左侧弟子残存下半身。其铭文完整清晰,布局疏密得当,刀笔劲健奔放,书法秀美,向为国内学者重视与喜爱,堪称北魏书法之典范。&&《&吴洪?造像碑》刻于北魏晚期(公元516----公元528年)。1934年出土于耀县雷家崖。高150厘米,宽66厘米,厚25厘米。该碑上部龛内雕一天尊二胁侍。天尊头戴道冠,结跏趺坐,身着对襟式宽袖大袍,左手搭于右脚腕,右手举于胸前执扇。二胁侍分站天尊左右。龛楣上刻飞天,青鸟,神兽等天界图案。此碑造像优美传神,天界图,出行图,百戏图皆场面宏大,甚为宝贵。铭文书法方整规范,亦为上品。《徐景辉造像碑》刻于隋开皇八年(588年),1956年由原耀县城关镇南街村“文保组”动员***。上部残缺,残高88厘米,宽46厘米,高19厘米。该碑上部雕有一天尊而胁侍,天尊结跏趺坐,手相及持物不清,胁侍着长袍,持笏板。龛下有三层:第一层中为博山炉,左侧狮子面向炉作怒吼状,右侧狮子正面蹲坐,怒目圆睁。第二层为车马出行图。第三层为供养人像及题名。此碑线刻精美,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有极高的艺术研究和收藏价值。《&谢永进造像碑》刻于北魏神龟年间(518----520),但此碑题记与雕刻都很奇特,风格与其他造像迥然不同。该碑被正面上部内刻一天尊二侍者。龛下阴刻浮图七座,每座中间夹一树,树高与塔齐,背阴面左侧上部线刻“长竿杂技”,姿态神奇。&但与《吴碑》中长竿表演法有所不同。这通碑石表示演出成功,场面动人惊险。在举竿图的右侧,有三人表演“踩高桥”,他们踏在五尺高的木棍上,令人炫目。这种表演在北方民间俗称“柳木腿”,在元宵佳节耍社火中经常可以见到。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同到摩崖造像去看一看。大家右手边的这片柏林,可以说的上是渭北高原的一个奇观。整个西北除了黄帝陵的乔山就是药王山这一片了。大批量的柏树能在极为缺水的石头山上生长的如此茂密,实属罕见。它们总共有2600多亩,柏树10余万株。但奇怪的是其他山峰都和药王山紧密相连,可是它们都是光秃秃的,只有药王山这一片古柏苍翠,郁郁葱葱。可见药王山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它是传统意义上的龙脉。这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所雕刻的“关帝庙石刻”也称“关平拉马”。这位身穿盔甲,威武异常的少将军就是关羽的义子关平,关平手牵“赤免马”,“赤兔马”前蹄和后蹄抬起,跃跃欲奔,志在征尘。寓意讴歌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典故。在马后有一棵青松,松树上一只猴子,一手攀树枝,一手拿棍,指向前方的一蜂巢,蜂巢上有蜂,整个图案上有蜂,猴和象官印的蜂巢,这就是以画代意的“封侯挂印”。这是因为当时关羽被封为“汉寿亭候”。在松树下方一只梅花鹿,一只仙鹤,在中国古代鹤也称为凤。图案中的鹤、鹿、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奉禄”和“福、禄、寿”喻意者升官、吉祥之意。所以我们这里如果有想升官、发财的就在这拜一拜我们的“武圣人,武财神”。“关帝庙”没被毁时,规模非常大,有专门供人祭奉关羽的大殿,献殿等。由于水泥厂建空中索道时,并且当时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不强,“关帝庙”的古建被毁,仅存石刻部分。整组石刻都反映了关羽的事迹和高。当时清代张世观和张拱枢都作诗赞颂:“赤兔龙驹天上来,如何闻立在山隈;只因吴魏灭亡久,化石留踪到五台”。佛教从公元3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沿着丝绸古道东进,散落在中国近一千平方公里长的河西走廊地区,在以敦煌莫高窟为中心的浩翰戈壁滩上,形成了中国佛教石窟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一种艺术发展模式,而我们药王山佛教遗存颇多,且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药王山摩崖造像开凿于隋唐时期,现存八个洞窟,大小佛龛23个,造像45尊,12处题记和两通碑石。1961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是国字第***文物。这里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它足以和我国四大名窟相媲美。四大名窟是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而著称,我们这里则是以历史年代久远而闻名遐迩。现在就请各位跟我一起按照历史年代逐一参观,大家这边请。我们看到的这是第一窟,分上、中、下三层。上部以山势凿出平面,未开龛,采用浮雕的刀法,刻有一坐佛。中部凿一长方形龛,刻有一站立观音像,高1.8米,为隋末唐初之作。下部开凿左右两龛。右边微上的是一尊阿弥陀佛造像,左为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像,二菩萨均形象逼真。第二窟开一大龛,这尊是药王山最早的一尊弥勒菩萨坐像,该像刻于北周晚期,像高3.3米,菩萨结跏跌坐于长方形的佛床之上。弥勒丰面秀目、鼻梁隆起,头戴宝珠花蔓冠,身穿用宝镜,莲花纹和珊瑚组成的璎珞服饰,手心托有桃形的摩尼宝珠,身后有火焰形的背光和圆形的头光,头光上部半孤形处有七个大小相同的佛龛,龛内有七尊小的释迦牟尼造像,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这尊弥勒菩萨宝相庄严,和我们所说所看到的笑弥勒不一样,实际上他们是同一人物,相传明中叶弥勒下凡游历人间时,幻化为一个布袋和尚,大肚朝天,身后还背了个黄金袋,嘻笑于人间,赐福百姓,所以明以后的弥勒佛都是大肚笑弥勒。这尊像是石窟里的财运之神。第三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凿有拱形龛,距地面六米。龛内有一菩萨像。中层凿一方形龛,有一组“西方三圣”的造像,中为主尊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下层的方龛内是一尊阿弥陀佛造像,两侧各不一样,左云纹上有虎、象、狮,右云纹上是三仙,这是一幅精美的“天人神兽”共乐图。似为唐中期的作品。第四窟分上、中、下三层。如果说“秀骨清像”是北魏时期的石窟造像艺术风格,那么佛教从公元241年发展到公元500年便达到了顶峰时期,像我们看到的这两尊“等身观音”,便是盛唐时期的绝妙佳作之一。“丰满健壮为美”是唐时流行的社会时尚,这一时期的造像上承北魏雄健生动,下开盛唐柔和自然,写实手法逐渐浓厚,雕刻技术趋向成熟,这两尊唐开元十一年的“等身观音”头束高髻,手带镯,腰微扭,面容清秀圆润,躯体线条匀称成“S”形,给人以静中见动,动中有静,呼之欲出的感觉,是盛唐时宫女的典型形象,她似有似无的永恒的微笑,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又含有不可亵渎的庄严肃穆。“等身观音”最美在于她的站姿呈“S”形。唐代讲究女性以胖为美,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丰硕之美,是“丰乳宽臂”的性感之美。她们不仅代表了唐王朝兴盛时期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更多则体现了大唐帝国的富强,安定,繁荣昌盛的社会风貌。她们被誉为“永恒版的杨贵妃”和“东方石刻艺术之最”。贺敬之看到后认为“等身观音”堪称完美的艺术作品。她们是石窟里的美丽之神。中层左右两龛各雕一观音菩萨像,一手半举,一手下垂。下层一大龛里刻有一铺三尊造像。中间是毗卢佛,左为地藏菩萨,右为弥勒菩萨。第五窟有上下两层。上层一大龛,刻有释迦牟尼像一尊,下层龛内也是一尊释迦牟尼像,左侧是身穿袈裟的圣僧。第六窟也分上下两层。在这里最精美的造像也是最著名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上层的造像通体漆黑发亮,他就是当地俗称的“摸摸爷”,本名是“思维菩萨”刻于宋代。他是石窟里的健康之神。你看他右腿盘曲,左腿下垂,脚踩莲台,头戴花蔓冠,双目微闭,若有所思,由于其整体状态非常迎合人们有病后不知道如何去投医问药的这种心理,所以当地就将其进一步神话,称“摸摸爷”,就是说你那里不舒服就摸他的那个部位,手到病除。在这里,自古就有说法:一摸神佛灾病去,二摸神佛保健康,三摸神佛平安随,您现在看到他通体漆黑发亮一点也不奇怪,这事千百年来人们摸出出来的效果,长期对他进行抚摸,使他去了一份石头的生硬,增添了一份玉的圆润。每年的“二月二”这里挤满了人都要摸一摸“摸摸爷”,以求消灾祛病,施恩解困。这里可以说是除药王大殿和文昌阁,山上香火最旺的又一场所。下层一铺为“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应当是金代作品。第七窟这尊是雕刻于明代的释迦牟尼的造像,像高4.06米,是这里最大的一尊,也是这里唯一的一个圆雕作品,释迦牟尼身着褒衣博带,两手相叠平放,脚心向上,方面垂耳,容貌丰满,坐于圆形的莲台上,座下雕有一巨蟠,戏水弄云。可以说这尊佛像是将西方的佛方化与东方的龙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释迦牟尼相传是从其母的右腋诞生的,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作狮子吼之状,寓意“天地之大,唯我独尊”,而且释迦牟尼是“现在佛”所以各位应该好好的拜一拜,掌管我们现在命运的“现在佛”。第八窟,分上下两层,上层刻有一组“东方三圣”,下层是左为日光菩萨,右为月光菩萨。下层刻有两位供养人造像。这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的基本概况。总之,从造像来看,从北周到唐代,佛教在药王山盛行的轨迹遗存珍贵可鉴,这些佛像古朴、浑厚、流畅、传神、生动,与云岗、龙门石窟相比独具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为研究我国石窟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现在我们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也可以烧香拜佛,摸一摸神奇的“摸摸爷”,照相留念。等一会我们要去药王隐居地----南庵看一看。这些台阶共有399级,寓意久久长寿之意,因此,这条石台阶路就叫“百岁步云梯”登上“百岁步云梯”大家可以看到在台阶两侧有很多护栏板,板上全部刻的是中草药的图案,并配有简单的说明,和药性、药理。站在台阶上我们远望大殿,更加显的气势轩昂壮观。这里是南庵,是药王孙思邈隐居的地方,但为什么又称“庵”呢?这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姑母昭阳公主在这落发为尼,结草为庵,因此也称昭阳庵。南庵从唐代到宋、金、元直至明代中叶都是纪念孙思邈的圣地,在当时是著名的道教宫观。北宋时建了孙真人祠,元时举行大型纪念活动,树碑立传,敕封静应庙,金改为静明观,元改为静明宫。“中国药王山”这五个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先生所书,南庵最主要是以古建为主,特别是金、元两殿是关中地区和药王山最古老的建筑。元殿始建于元至元二年(1272年)古朴,稳重,虽经后世多次维修,但原结构未变,是孙思邈的寝宫。在元殿内东西山墙各绘大型壁画《朝元图》,整幅壁画构图宏伟,线条流畅,生动传神,精美异常,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珍品。它可以和山西永乐宫的《朝元图》相媲美,该壁画共绘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历经700年,除东壁有两处损坏以外,其它的保存较为完整,人物服饰打扮以红、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虽历经700多年,看上去仍然光彩夺目,亮丽抢眼,这是元代特有的天然矿物质化学石颜料绘而成,色彩艳丽,画面精美细腻,人物栩栩如生。是陕西最大的道教宫观壁画,也是陕西最大的地面元代壁画。这五棵柏树是按照五行所植的,中为土,东木西金,南火北水。因此俗称“五行柏”,在柏树之间立有“无我”二字碑,大意为至高无上的人没有自己,赞誉药王孙思邈淡泊名利,三次拒绝皇帝的诏封,固辞不受,一心只为百姓的崇高境界。金殿始建于宋嘉佑四年(1059年)金大定九年(1169年)重新扩建,该殿明柱悬梁,殿檐宽阔,结构坚实,浑厚古朴,原是孙真人的座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建筑,在金殿里现在陈列着一口石棺。认为是陕西发现雕饰最精美、品位最高的石刻葬具。石棺由棺底、棺床、棺体三部分组成,全部用青石雕刻而成,棺底采用四块薄厚均匀的青石紧密的结合而成,上面凿有凹槽,用以套装棺床,棺床为束腰须弥座,上面雕刻着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主要以仰俯型的荷花为主,其间还雕有对狮、水鸟、奔马等图案,在石棺的棺帮之上,有一浮雕青龙,回首顾望,张口吐舌,舞爪绕尾,龙的前方有一线刻飞天,面目丰满,衣带飘空,双手捧莲,扭头视龙,充分的体现出唐代仕女的特点。在另一侧棺帮之上有一线刻白虎,张牙舞爪,两目圆睁,充分的体现出百兽之王的勇猛之姿。清理时发现陪葬品全部被盗,棺内仅有一些骨灰,疑为昭阳公主的骨灰棺。这是南庵的碑廊,陈列着宋至民国时期的碑石31通,皆为南庵的原藏碑石,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沿革和当地的宗教史、地方史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大多都是记事碑,碑文以人名较多,这些人都是给药王山建设做出贡献的。在前面格挡有几通名碑,咱们这些欣赏,各位这边请。这是元代的一通道教经幢。其上所刻皆是道教经文,供道家弟子学习之用,此经幢有一最大特点,上面对生僻古怪字词都加以解释,是经幢里难得一见的珍宝。旁边这通碑石是孙真人的《福寿论》,刻于蒙哥汗六年(公元1256年),碑文提到“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教导人们从小向善,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是他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这是“龟蛇”碑,它是大明正统十三年由耀州知府李芳同知丘纯所立,由谭真君所书,谭真君是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龟蛇”是象形字,代表的是北方之神“玄武神”,也就是玄武大帝。玄武神在中国北方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有“镇宅辟恶”的作用,这种观念从西汉一直沿用到现在。在我们当地搬家或乔迁新居都以能求得一幅“龟蛇”拓片为荣。把拓片挂在屋子的正中间,坐北朝南悬挂,以求镇宅辟邪。于此同时,“龟”与“蛇”还表现出了道家的“阴”与“阳”、“静”与“动”等学说。当然咱们现在欣赏的不仅仅是它的传统意义了,咱更多的是从它的书法价值和历史价值来欣赏,就已经很珍贵了。现在这通碑石已经限拓了。这是《宋徽宗题楮慧龙章云篆诗文碑》,该碑是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的作品。整通碑石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楮慧道士为巴结皇帝所写的一首诗:鸾舆彩仗下层宵,绛阙瑶台一见招;三万七千当圣运,坤宁忠孝助唐尧。内容荒诞,没有实际意义。该碑精华在于下半部分的文字,整体书法纤细秀劲,挺拔犀利,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为点,撇似匕首,捺似切刀,号称“瘦金体”,是宋徽宗独创。我国所有 宋徽宗书法碑石中它是保存最完整、书法艺术最高的一通,在书法界享有盛名,被很多文人墨客竞相收藏。这是《耀州华原妙应真人祠记》,为金大定九年重刻,该碑的碑文可以说是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沿革,孙思邈的生平事迹极具史料价值。上面的这幅“龙王献方”图中的药王孙思邈是其最早的画像,此图所描绘的是海龙王为感谢药王疗疾之恩,将龙宫中的药方献给孙思邈的故事。这是手植柏,相传是药王孙思邈亲手栽种的,中国自古有千年松,万年柏之说,松柏都为长寿的象证,该树高12.5米,腰围3.95米,主杆圆形,纹理扭转,所以也称“转纹柏”。关于转纹柏,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民国初年,驻扎在耀县城里的反动军阀卢占魁,为非作歹,民怨沸腾。他宠爱的姨太太重病卧床,朝不保夕。为准备后事,卢占魁竟然看中了这棵药王的手植柏。当他带着随从去砍伐时,只见风雨骤起,柏树抖动,原本端直的树嘎吱作响扭转了身子,把伐树者吓得目瞪口呆。忽然有人大喊,药王爷显灵了,快跑!一干坏蛋魂飞魄散的逃窜了。其实这个故事也就是警示人们,药王山上的树木动不得。药用植物标本展,展出的各类中草药544种,在西北地区可以说是最大最全的药用植物展室,药王山与西北大学共同制作陈列。药王山的中草药也有104科229种。这 里是研究中草药的最佳场所,是中草药教育基地。能够帮助我们去伪存真,增加对中草药的认知度和对中医药的深层了解,从而有效传播中国中医药的魅力。这里是杏园,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至圣先师孔子殿、状元碑、劝学碑、魁星点斗碑和文昌阁。这是“文昌阁”建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楼分两层,上层塑“魁星点斗”“百子菩萨”像。下层为唐太宗登山御道。此楼俗称“魁星楼”或“百子楼”。登楼远眺,耀州城尽收眼底。在楼的西北角有一棵柏树窜楼角而过,楼中有树,树在楼中,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大家现在请跟我登楼看看:这是“魁星”的塑像,他一手拿斗,一手拿笔是点状的,站在巨鳌之上,总体寓意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我们当地有的家长和学生在考试时来拜“魁星”希望能够金榜题名。下方是“百子菩萨”像,是取百子汇聚之意。此地历来也是文人学士会集吟诗作画,谈古论今之地。山门题有“静明宫”,门洞上书“静明宫”三字为左佩?所书,也就是我们刚参观药王大殿时有一组碑石《饮中八仙歌》的书刻作者。山门下方的这条路相传是唐太宗上南庵拜访孙思邈时所走的路,故称“御道”。参观完文昌阁大家现在站的地方就是祭祀广场,这是2008年新建的,目前铜川市所有孙思邈的大型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我们看到的药王像高14.1米,暗含了孙思邈的年龄141岁。他面南而站,远望自己经常采药的太白山,好像在看有没有新的草药长出来,好为百姓祛除病痛。蹬上台阶走到药王脚下要经过三个平台,这三个平台有两层寓意,一层寓意孙思邈经历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另一层寓意孙思邈曾分别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位皇帝的诏封。他一生游历民间,行医偏野,济世活人,这样的崇高境界让人敬佩。药王像左边的建筑就是他的隐居地,是根据他本人所著的《退居篇?缔创》中所叙述的结构恢复建造的,原址已毁。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3年)孙思邈称疾归隐于此,已是百岁高龄的他,仍著书立说为民治病,在此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千金翼方》,为人类的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几年,为了使更多的游客在药王山有更多的收获,我们不段的完善旅游硬件设施,现在的药王山,已经有了药膳坊、养生酒坊和国医馆,您来药王山不仅要看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鉴悠久的人为景观,您还不能忘了品一品药王养生餐、养生酒。如今的药王山大景区规划面积达25平方公里,是铜川旅游的核心区,与铜川转向地标,我们的药疗、食疗、水疗和 医疗 四大疗养体系即将形成,以此给铜川城市转型添砖加瓦,更为广大游客提供方便。各位游客,今天药王山的参观到这就圆满结束了。药王山文物荟翠,风景优美,愿药王孙思邈保佑大家健康长寿,也希望大家对我的讲解多提宝贵意见。欢迎您再次光临!&&&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陕西九诚导游执业服务中心,简称省导服,活动资讯权威发布平台。粉丝交流互动,招聘信息等。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