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逍遥游逍遥游谁解说的好

庄子,逍遥游讲解的要点及解析.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象遮盖天空的云气.这只鸟,当海动风起时就飞往南海.那南海,就是个天然的大地.《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这本书上说:“鹏鸟飞往南海时,激溅起来的水花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飞了六个月才停歇下来.”游气,尘埃,小生物,都是被风吹着在空气中游荡的呀!天气苍苍茫茫,这是它的真正本色吗?还是高远无穷,不能看到它的至极深处呢?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往下看地面的景象,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情形.水的聚积不深,那么它就没有力量浮载大船.在屋里的洼地里倒一杯水,可以用小草当船,放在里面飘浮着;放上一个大杯子就要胶着在地上,这是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的强度不大,那末它就没有力量承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无阻碍地飞往南海.蝉和斑鸠讥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愿意飞就一下子飞起来,碰到榆树、枋树就停落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去近郊旅行的,只带三餐饭,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作百里之远的旅行,就必须筹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小知”不知道“大知”,“小年”不知道“大年”.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见了太阳就死的“朝菌”,不知道一天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小年”.楚国的南边有只灵龟,从五百年的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颗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以长寿之名流传人间;大家都羡慕他,这岂不是太可怜了吗!商汤问棘也有这样的话:汤问:“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个极荒远的北极地方的北边,有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那是天池.那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象泰山,翅膀象遮盖天空的云气,乘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超绝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而往南海.生活在小水洼里的?雀讥笑它说:‘它想飞到哪里去呢?我飞腾起来,不过十几尺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的飞翔,这也是很愉快的啊!而它究竟是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联合一乡群众,德行合于一君的要求而能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自鸣得意,也和蝉、斑鸠、?雀一个样.而宋荣子不禁嗤笑他们.宋荣子不因整个世界的人称誉他而奋勉;也不因整个世界的人诽谤他而沮丧.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清楚光荣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是未曾汲汲追求的.虽然这样,但他还有未曾树立的.列子乘风,飘然自得,过了五十天而后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是未曾济济追求的.像他这样,虽然可以免徒步之劳,但毕竟有所依持.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他还有什么依持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一篇神文,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我们首先惊讶于庄子超出寻常的想像力.在庄子的笔下,“鲲”不知有几千里之大,一变而为“鹏”,鹏的背不知几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何等宏大!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个如此巨大的艺术形象呢?首先,庄子是一个大思想家,这样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赏的.其次,创造大的形象,也是为了与小的形象进行对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鲲鹏,还有冥灵、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这一大一小形成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那么,庄子是在褒大贬小吗?不是.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进行大小的对比呢?这样的对比和下文的宋荣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所在.作者写完大小的对比后,接着写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不过就是数仞间跳跃自得自满的小鸟,受到宋荣子的嘲笑.为什么?因为宋荣子不受外界舆论的束缚,懂得“内外”与“荣辱”的界限.然而,庄子对他仍然存有遗憾,“犹有未树也”,就是说,宋荣子没有达到庄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而且轻巧美妙,但他仍然达不到庄子的理想境界,因为列子“有所待”,没有风,他就无法飞,靠的是外部条件.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无所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自由,这才是庄子的最高理想.至此,我们明白庄子对比的意图了:大对于小,是相对自由的;宋荣子无视毁誉,较之“征一国者”相对自由;列子御风而行,免受行走之劳,较之于徒步者,是相对自由.但所有这些,都达不到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为他们都“有所待”.最后,作者推出一种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像,将大与小推想到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另外,庄子“大”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念,“几千里”、“几万里”、“坳堂”、“数仞”;二是时间上的概念,“五百岁”、“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对比往往借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动,感人至深.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说本文是神文,还因为庄子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概念.本文讨论的核心是“绝对自由”,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把庄子的“绝对自由”理解为现实社会中的无组织纪律,那就错了.庄子的“绝对自由”是一个“理念”,是对人的精神的阐释.庄子认为,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作为精神的生命是有绝对自由的,也应该有.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进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有所谓“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说.我认为,任何一个人,一生中总有“心为形役”的烦恼.“心”即精神,“心为形役”,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情;所以古代文人追求的是“形为心役”.于是,“形”与“心”此起彼落,各有消长.这种交互起伏,构成了人生的基本矛盾.当“心为形役”时,即处于“形而下”(物质)状态;当“形为心役”时,即处于“形而上”(精神)状态.时上时下,有上有下,上上下下,下下上上,永无休止.庄子提出的精神自由是想彻底解决这对矛盾,他的理想就是人应该达到“形而上”的状态,并永远保持.这种从本质上对人的肯定,对后人影响巨大,特别是给后来的文人以极深的影响,像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的印记.当然,这也是庄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本文的语言奇伟怪谲,最能代表庄子的语言风格.清代文人胡文英评价说:“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庄子》在中国文学中非常有名.下面我们开始 研究《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在中国文化里头,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最先提 出来的,庄子讲的逍遥,不是西门町那个逍遥池的 意思,那是洗澡的地方;不过也许有一点取《庄子》 里逍遥的意味.我们现在说人生要逍遥逍遥,这个 逍遥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等于学佛的人要求解 脱.结果我们看修道的人,又吃素又守戒,又这样 又那样,认为这叫做道.看他一点都不逍遥,越看 越苦.学佛修道要求逍遥解脱,人生既不逍遥又不 解脱,这个人生是很苦的.《逍遥游》,我们看了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逍 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 不能游.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 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所以拿这个观 念讲,什么叫人生?我们可以作一个***:痛苦的 累积叫人生.人生可以解脱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遥 自在.我们现在首先要对《逍遥游》做一个纲要,大 家要把握这个纲要.《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都指导着 我们的方向.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生要“具见”,见 地具备,就是普通讲的见解,再普通一点讲,就是 眼光、思想.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见解都不行,要 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完善一个人生,是不可能的. 所以庄子提出来“具见”,具备见地,才能够脚踏实 地,从基本做起.因此后来的禅宗,首先讲;个人 一定要“具见”,具备高远的见地,见到道才能够修 道,不能见道还修个什幺道.假如说我们见到了眼 前有一块黄金,然后想办法把它拿起来,你没有看 到黄金,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所以庄子第一个提 出,真正的要见道才能修道.换句话说,人修道也 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 人生.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就告诉我们: 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 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 了,那么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 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 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 华.这一篇《逍遥游》,它的内涵就是如此.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 样,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表达的,不管什么中文、 英文、法文、日文,没有办法表达.语言文字如果 能如实地表达人的思想,那人舆人之间就不会有误 会了.譬如怎么表达哭,只有哭了才晓得,就是这 个道理.但是也有最高明的人,不能表达的东西, 可以转个弯来表达,那就是用比喻来表达.所以世 界上最高明的大宗教家就善于用比喻,释迦牟尼佛 最善于用比喻,如用莲花的比喻等;耶稣也很会用 比喻;庄子也常用比喻.因为有时候不用比喻讲不 出来,譬如我们恭维一个人很漂亮:“你比杨贵妃还 漂亮.”杨贵妃究竟有多漂亮,大家也没有看到过. 不过拿来比喻来说明漂亮的程度.所以《逍遥游》 里面有两个大方向,在很多关键的地方用比喻,来 告诉我们人生和修养的方法.哪两个大方向?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物化”,这是中国文化中 道家的一个大标题.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 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变化,物与物之间互相在 变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变 出来的,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彼此有变化,就变 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 米饭、青菜、香肠等,经过变化又变成了人;人所 排泄的汗、口水,大小便,又变成了肥料;肥料再 变成万物;一切万物又互相变化,而且非变不可, 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物化”.在道家的观念里, 整个宇宙天地就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只不过 是里面的“化”物,受“化”的一个小分子而已. 要如何把握那个能“化”,能“化”的是谁呢?把那 个东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 终是被“化”的,受变化而变化,做不了变化之主, 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够超然于物外, 超出了万物的范围以外,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 的自在.那么,庄子同时在这个观念里头也告诉我 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 “具见”,见到了“道”的道理,我们人可以“自 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生命, 有限的功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功能.第二个方向就 告诉我们,真正的变化是什么?人的变化.我们人, 可以把自己升华成超人.这个超人怎么变呢?超人 就在最平凡中变.我们做到了《逍遥游》这两个要 点,才真正达得到逍遥.提到《逍遥游》,整个宗旨说明一个观念,人可 以解脱物理世界的束缚,而找到自己生命的真正自 在与自由,同时也说明,人民人世界不管做任何, 乃至修道,第一个要见地高超,所谓要有远见,才 能有真正的成就.一个人见解不高,他有所成就也 有限,不是讲他没有成就,也成就,也同这个小鸟 一样,腾飞跃个几丈高,在乱草上一站,随风摇啊 摆啊,也很舒服嘛.你要来抓我,“咚”地一跳,就 跳到那棵树上去了,岂不是优哉悠哉.人生的境界 也是如此.所以眼光小,知识范围低,他活了一百 岁,活得很快活,就像小孩子一样,茶杯里丢一片 小小的树叶,或者弄一点黄豆壳壳在上面漂漂,“你 看我的船,开到哪里了?唉哟,开到纽约了,你看 靠岸了,靠岸了.”然后用嘴“呼,呼”地把它吹 动,“嗬,大风来了!”两个小孩子这样可以玩上一 天.他那个境界舆做生意发了一千万美金的财,舒 服的境界是一样的啊.如同爱吃辣椒的人,吃下去 辣得满头大汗,那个舒服境界都是一样.《庄子》这篇文章,影响了中国文化很深远,小 而言之,人们取名字都用它.如岳飞的字叫“鹏 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搏,为什 么叫搏呢?取“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搏 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 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 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庄子》影响之大,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南唐时代 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 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 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 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 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 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 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 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 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大 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 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 不得了.“摩天搏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搏 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 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 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 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 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 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换一句话:你不要找 我做女婿,我也不会干.这一首诗表达了高越非凡 的志气.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志气,所以倒 霉一点没有关系,将来反正“绝云气,负青冥.”中国文化很多都同《庄子》有点关系.有古人 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只鸟站在一根树枝上面,嘴 巴闭着不动.讲到中国画,画的境界一定要配上文 学,自己会题诗,会写字,这画就够得上文人画了. 这么一幅画,题一首诗,怎么题法?这就是难题了. 有人拿起笔来一题,把这幅画题绝了:“世味尝来浑 是蜡,莫教开口向人提.”人世间的经验多了,实在 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人生的味道像吃白蜡一样.人 的一切艰难困苦,不要向朋友诉说,也不必向别人 埋怨,像这个鸟站在这里闭着嘴巴一样,连屁都不 放,最高明了.“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 提.”这是真的.你说你肚子饿了三天,没有饭吃, 你给人家讲,人家不一定同情你,或许还会笑你. 你只有自己想办法去找面包吃就是了,没有面包找 渣子吃.像这一类的文学境界的故事,从《庄子》 里头钻出来的很多,如果你读书多了,看中国文化, 很多地方同庄子的《逍遥游》都有密切的关连,尤 其是关于大鹏鸟.《逍遥游》现在由“物化”,物的变化,讲到了 “人化”,人的变化.换句话说,上面提到物理世界 万物自己的变化,下面提到人精神世界心的变化.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 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 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 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四等人材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现在青年同学要挑起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要对 中国文字特别留意.近年以来,对同学们的文字教 育太差了,差得已经没有办法再革命,因为没得命 了,不需要革了.所以现在要把文化的命根重新培 养起来.这一段很简单,我们很容易懂,但每一句、 每一个字都必须要留意.“故夫”,就是白话文的那 么,是虚字,没有实在的意义.为什么一定要用虚 字呢?古文是要念读出声的,念的时候声音像唱歌 一样,平抑音韵,铿锵朗然,要唱着下去,中间就 必须换气,所以加上虚字,既可以换气,又可以增 加文章的气势.如果不加上虚字,就念不下去了, 那就成了吵架一样,那就不对了.文学境界是柔和、 很美的音乐.所以庄子拖长音韵,那么那么来了, 因此加上了“故夫”.“知效一官,”注意这个“效”,有些人的知识范 围有没有用处呢?有用处,用处就是成效,效果. 他的学问知识及天生的才能,可以做一个官.官有 大有小,有些人的智能知识,行为效果,当一人之 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还可以,但不能当皇帝.历史上 很多人当宰相时了不起,结果给他当皇帝就当不好 啦.有些人做小官,味道真好,做大一点就完啦, 把他压死了.有些人做个***,很有效;有些搞 学问写文章的人,如果叫他去修一个坏水管,他会 把事情搞得更糟,他没有办法做实际的事情. “行比一乡,”重点在“比”字.你看庄子绝不 用重复的字,“知效一官”.写古文,写白话文一样, 每个字逻辑思考要清楚,下的定义要准确,下不准 确不行,尤其是写书面文章.绝非新闻报道,马上 机器在动了,下一分钟就要出来,管他什么话,报 道出来看清楚了就算了,反正五分钟寿命,因为大 家看过了报纸就丢嘛.要写流传久一点的文章,就 不能马虎了.有些人的行为,可以在乡邻里比较比较.我们 到地方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中国外国都一样, 你到一个地方打听一二,哪个人最出名,不管他是 一个绅士也好,流氓也好,他的行为在这个乡村比 起来呱呱叫,真可以做一个领导作用.所以他的行 为可以“比”,在一个乡村里比起来,他是老大,是 顶尖人物.当然在一个乡里是顶尖人物,拿到国内 比起来就不行啦,因为人材更多了.“德合一君,”古代的“德”字,不光指道德好, 而且一切思想行为,做人做事都好.有的人德性刚 好和皇帝合得很好,他两个在一起,可以搭档二十 多年,如果换了一个人,怎么都用不好.这是人生 历史的经验.你看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人物,有漠高 祖就有萧何,萧何不碰到汉高祖,换上其它两个人 就合不来,合不好.等于男女之间,有的夫妇就配 合得那么好,虽然天天吵架,但是吵得很艺术,没 有他们这样吵啊,就不会过一辈子.你不相信?有 这种人啊,夫妻之间吵来吵去,要是去了一个,另 一个也活不长了.另外找一个来,吵得都不是对象, 吵得都没有味道,打得也没有味道,这就是“合” 的道理.做生意也一样,老板有一个忠心的帮手, 他当董事长就配合得好,假如换了一个,就搞不好 了.“而征一国者,”“征”,经验,效果.有的人治 理国家当领袖,或者当第二号人物,他的聪明智能 能够发挥,如果叫他下来开小店,他绝对受不了, 他光会大的,小的干不好.这是“人化”,所以下面庄子加一句话:“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每个人的知识境界, “比量”不同,自己看自己都了不起.都像那个小鸟 一样,你大鹏鸟飞那么高那么远干什么?有什么了 不起?我“咚”地一声,就跳到那个树上去了,我 这样还不是也在飞.所以用中国文学来批评就是: “自视甚高”,自己看自己很高.我们拿镜子照照自 己,都是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漂亮,越看越伟大, 没有一个人讨厌自己.由此你可以了解人生,人看 自己都很可爱,看别人都是觉得不行,这是一定的. 偶然做错了事,脸红一下,过三个钟头一想,我还 是对的,格老子,一定是他错了. 出格的高人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上面提到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等人材,而且都是领袖 人材.什么叫领袖?出人头地,比人家高明一点. 你看有的人做小老板蛮好,像我有个同乡的朋友, 开馆子发了大财,慢慢他要开大公司,结果不到三 年就一蹋糊涂,什幺都没有了.还有一个人,爱国 奖券中了二十万,我说你要小心啊!可是他一下要 做大生意,还不到八个月,二十万光了,最后还要 去坐牢,所以他的命就是二十万.因此这四等人, 他们的范围就是如此,这些人“其自视也,亦若此 矣.”自视甚高,可是碰到另外一个高人,这个人叫 “宋荣子”.这一类的高人,古代称为出格的高人, 超出了人格范围以内,因为他没有个格,没有范围 可以范围他.“犹然笑之,”就笑这四种人,看不起 他们.庄子在下面就提倡了一个隐士思想,他不是有 意在提倡.中国文化的道家思想推崇一种特殊的人, 这在中国文化中非常特殊,影响了我们的历史.在 拨乱反正的时代,国家民族到了最艰难困苦的时候; 这一类隐士,在幕后都起了大作用.《论语》上也提 到,孔子碰到几个隐士,如楚狂接舆等,每个都把 孔子骂得晕头转向,最后孔子只有赞叹一番:“鸟兽 不可以同群”!实际上孔子的思想,对隐士非常崇 敬.什么叫“鸟兽不可以同群”?鸟类是高飞的;它 要高飞就高飞去吧;野兽是生活在山林里的,自然 就在山林过他们的生活.这些高人,该飞的飞了, 该住山的跑了.而我们呢?既不能高飞,也不想入 林,还是规规矩矩在人世间做个人吧!这是孔子捧 隐士的话.而后世儒家就引用这句话,解释为孔子 在骂那些隐士是禽兽,这是完全把书读错了.孔子 只讲“鸟兽不可以同群”,他没讲这些隐士是禽兽 啊!这是后世儒家乱加的,这就叫读书不老实.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 未数数然也.这里提出了第五种人格.“且举世誉之而不加 劝,”全世界的人都恭维他:你了不起!喊万岁,跪 下来捧他,他理都不理.他既不想了不起,也不想 起不了.“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骂他、 反对他,他决不改变自己的方向.达到这一种人格 很难了,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很难找到这样的人. 孔子在《易经?文言》里对“潜龙勿用”的解释, “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就是要有特立独行的修 养,不受任何时代、环境所影响.可见儒家和道家 思想是同一个道理.只是庄子的文章笔法华丽飘逸, 汪洋惝恍,显得更美一点,孔子只说了一句,温柔 敦厚,方正朴实.这就是齐鲁孔孟文章舆老庄南方 楚国文章不一样的地方.“定乎内外之分,”“分”是 份量.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物?什幺是心? 他对自己做人的道理看得很清楚.“辩乎荣辱之竟.” 他对于人世间什么叫做真正的光荣,什么叫做真正 的耻辱,看得很清楚.自己遭到了耻辱,绝不因为 现实社会的影响而有所改变.生活中钱多了当然很 光荣,倒霉了谁都看不起,他一概不管,因为这个 现象与他本身独立的人格不相干,所以他能辨别得 很清楚.“斯已矣.”这些人了不起啊.儒家标榜的 圣人、贤人、君子就做到了这种程度,庄子也非常 佩服.抱歉,因字数限制.有点不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逍遥游—感悟庄子300字正文
逍遥游—感悟庄子300字
逍遥游—感悟庄子300字
作者/编辑:佚名
是一位影响了几千年的大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逍遥游—感悟庄子300字〕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逍遥游—感悟庄子300字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逍遥游—感悟庄子300字”相关:
  〖〗链接地址:
  读后感提供的逍遥游—感悟庄子300字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逍遥游—感悟庄子300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作文范文: 下一篇作文范文:
逍遥游—感悟庄子300字相关作文范文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庄子逍遥游PPT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庄子逍遥游PPT
上传于||文档简介
&&逍​遥​游​ ​简​洁​实​用​课​件
大小:311.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庄子逍遥游中讲的,尧为什么要退位?
庄子逍遥游中原文(我引用的多一些,以便讨论)&br&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br&&br&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 然丧其天下焉。&br&&br&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 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 龟手之药者,世世以???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 之曰:‘我世世为??,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 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则所用之 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 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br&&br&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 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 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 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 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br&**********&br&有一种翻译是这样解释的&br&尧帝在位;治理百姓,天下太平。后来他去缥缈的姑射山, 拜见四位先生,聆听教诲。返回汾水北岸的国都平阳城 以后,尧帝满眼迷茫,感到环境陌生。什么江山社稷,简直是越人的章甫帽,没有用处。再也没有兴趣留恋帝位 了,他念念不忘的是缥缈的姑射山,以及那四位先生的 教诲。他就了自己的天下,于是退休了。&br&我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认为上下文关系是尧认为江山社稷无用显然是没有看下文的。&br&看行文结构,第一段,章甫帽在越地无用。&br&第三段,大葫芦和护肤药的用法,也是是花了很大篇幅强调了器的用法。&br&第四段,讲大树樗,则是超脱出了用的局限,讲出了无为与逍遥的境界。&br&所以结合第三第四段,我认为庄子并不是在强调帽子无用,而是强调的是用法不对,也就是不应该在越地卖。&br&所以我认为第二段尧退位就应该不可能是像前面翻译中所说的仅仅是认为江山社稷无用这样的。而且从递进上考虑,所蕴涵的也应该是一种和第三段相近,低于第四段的境界层次,不过我完全想不通是什么。求懂得人解释一下。。。。
庄子逍遥游中原文(我引用的多一些,以便讨论)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 然丧其天下焉。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 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 龟手之药者,世世以???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 之曰:‘我世世为??,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 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则所用之 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 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 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 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 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 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有一种翻译是这样解释的尧帝在位;治理百姓,天下太平。后来他去缥缈的姑射山, 拜见四位先生,聆听教诲。返回汾水北岸的国都平阳城 以后,尧帝满眼迷茫,感到环境陌生。什么江山社稷,简直是越人的章甫帽,没…
谢邀。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然丧其天下焉。”宋人去越国卖帽子,越人都是断发文身,根本用不着帽子。尧治理天下,海晏河清,去藐姑射之山见四子之后,沉默的站在那里,望着遥远的地方,开始怀疑自己从前的人生。前一句说宋人卖帽子,越人无所用。后一句说尧见四子,觉得天下无所用。为什么尧会觉得天下无所用呢?我们看前文。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锺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肩吾对连叔说:接舆这个人喜欢狂言,说的话大而无当,没边没际。连叔问:那他说了什么呢?肩吾说:他说,在藐姑射这座山上住着神人,他的肌肤像冰雪一样,体态柔美的像美好的女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志凝注,可以使物不坏而五谷熟。所以我觉得他说的话太狂了没法相信。连叔说:对啊,瞎子无法欣赏花纹的华美,聋子无法鉴赏音乐的美妙。岂止是身体有聋和瞎,思想也有聋和瞎,说的就是你啊。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他的德行,将混同万物而为一,人民期望他来治理天下,可是他又怎么会筋疲力竭的去做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情呢?他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外物可以伤害到他,大水滔天不能淹没他,大旱大热融化了的滚滚的金属和石头也不能使他焦热。他留下的尘土秕糠都有尧舜一般的德行,他怎么可能把天下这种外物当成一回事?看到没有,在神人眼里,尧舜所在意的天下根本连秕糠都不如。天下这种概念,对于神人而言,只是外物而已,不值得一提。那为什么尧见了四子以后,“?然丧其天下”呢?请看尧是去的什么地方?藐姑射山。这是神人居住的地方,那么同样,尧见得那四个人,大约也是跟上文神人有同样德行的人。神人的尘土秕糠都跟尧有同样的德行,那么尧怎么可能不会怀疑自己的从前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呢?就好比一个井底之蛙突然见到了大海,那种对他从前固有价值观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在这里,尧的从前的价值观崩溃了,正在重构之中,他当然“?然丧其天下”了。天下在神人的语境中不值一提,那么见过神人的尧,该怎么自处?在尧的价值体系中,天下该放在哪里?他需要时间去思考,所以,他只好深沉的看着远方,若有所思。
我看的是张远山版本《庄子复原本》 1.‘越人断发文身……’
章甫即帽子代指统治 说的是越人不服从统治2.与其他版本原文有异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然丧其天焉’
去姑射山见四子 留在 汾水之阳的民众如丧其天 不知如何是好
习惯被统治的民众丧失自我 不能自立3.‘惠子谓庄子曰……’
原本每人心中均有真德
而有人保其真德有自我
有人真德被蓬蒿遮蔽 失去自我
总的来说就是
统治者遮蔽太阳而自为爝火
用伪德教化民众
使民众丧失自我
服从统治大概
少年,听说过:“尧幽囚,舜野死”吗?
这种狗屁翻译题主是怎样接触到的?呆亏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啊,不然,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lz提问的是“庄子逍遥游中讲的,尧为什么要退位”,而内容所引是“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章以下,当不对应。《逍遥游》“尧”凡三见:“尧让天下于许由”章,“肩吾问于连叔”章中“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句,“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然丧其天下焉”。有关于”尧为什么退位“的问题,当是对应于“尧让天下于许由”章(窃以为以“退位”言实不相符),而“?然丧其天下焉”句,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引李颐说:“?然,犹怅然”。所以先建议lz换个译本读,今译本还是首推《庄子今译今注》,至于文字训诂可参看王叔岷《庄子校诠》。至于lz所问庄子《逍遥游》中为何“尧让天下”,兹就“尧让天下于许由”章试答之。“尧让天下于许由”章先录于下: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尧让天下的理由十分明显----
“夫子立而天下治,吾自视缺然”,基于这种认识,尧提出了”请致天下“的请求。尧让天下是基于对治天下者的认识,而非是对天下的认识。lz纠结于后文之间的“互证”,作为一个成熟的经典文本,郭象本《庄子》(即今本)的篇章内部的统一性是存在的,但也不应该以此忽略了文本的结构性。既然是《逍遥游》中的内容,那么就应该先明确《逍遥游》之旨归。“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句当是《逍遥游》主旨所在,如今人所言:“庄子以不断地超出命限给定之一切(身形、利欲、彼我对待),去求得逍遥游,这种逍遥游,属天地境界”(冯达文《庄子与郭象》,《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七辑),而其具体化的呈现则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在《逍遥游》中明确主旨之后的便是“尧让天下于许由”章、“肩吾问于连叔”章、“惠施问于庄子”章,而此三章,当是“证成前义”(褚伯秀语),分别证“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清人宣颖《南华经解》:以上(“惠施谓庄子曰”)证至人无己意也,无名句引许由,无功句引姑射神人,此句独引自己言语。后文各章在《逍遥游》中分别承担其功能,其思想是有统一处的,但扭结在一起的话则失之偏颇。回到《逍遥游》中的“尧让天下”,庄生以尧为衬托来表达“圣人无名”的思想,“治天下”的功业,只是属于“名”的范畴,所以许由不受。尧让天下的原因即是其认识到了自己并无“治天下”之“实”,而“治天下”实出自许由。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谭巍对逍遥游解读    释意: 立题篇  
庄子三十三篇所讲的是一种意境,而不是一种理论,更不是一种观点。所以我们读庄子不要死抱着我们的理论和观点来读,那样只会越读越糊涂。试问,杯子如果满了,还怎样装的进水呢?思想也一样。  
抛开那些唯物的,唯心的,主观的,客观的西方划分的理论,想用西方的理论来了解中国的文化,是行不通的。况且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思想主要来自于黑格尔,而黑格尔在死前坦称,他的思想来自于中国的道德经。转了弯传到中国,我们好多的国人就抛开了老祖宗的东西,把西方的东西当成宝了。当然我不是说西方的文化不好,它有它的长处,我有我的长处,只是不可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忘了自己的文化。应都抱着学习态度来看待。  
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一种和谐,一种包容。包容西方,也包容东方。要包容就要抛开那些妨碍我们认识的分别,对我们自己的文化采取一种公平的态度。从内心真正尊敬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也不要老是认为古代人比不上我们现代人。庄子一生贫穷,但从来是安贫乐道,不以贫穷为苦。对富贵淡若浮云,对死亡豁达乐观。(庄子一书有记载)试问我们现代人有几个人做的到这样呢?今天我们学庄子,学的是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学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势,学的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学的是一种灿烂到极致的淡淡的美丽。  
所以我们所读的文字只是为了达到了解庄子的意境的目的,却不可执着于文字。如果执着于文字就会如同乘舟过河,迷上了舟的外表 ,而忘了过河的目的。所以我们读庄子要形随意走,形神相随,才方有所得。如只重于文字,就会像到了宝山却空手而回一样。  
下面来讲惮宗的一个公案,来说明这个意思:说一个和尚口才很好,很多人都不能把他辩倒。有一天他碰到一位得道高僧,高僧说:“我不和你辩,任你辩才了得,你只要能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认输。”和尚说:“你说来听听。”高僧说:“你能用一句话说出你父母本来的像貌吗?”这和尚听了哑口无言,不能回答。后来进山闭关修了五年道,还是不能回答。直到有一天,他在一片竹林打坐的时候,一颗小石子打在竹子上,啪的一声响,他才豁然开悟。就去找到那位高僧,礼拜感谢高僧让他悟到了道。  
原来,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人的意识的,言不尽意嘛!何况万像皆在变化,文字语言如同鞋子留下的脚印,鞋子不停在运动,脚印怎能和鞋子相比呢?  
这就如同佛陀所说的,万相皆空。空不是没有,而是在有和无之间。如同海浪,海浪这个相本来是有的,但它只是水的变化而已,它的本质是水,无论怎样变化都是水,从水的角度看,海浪也可以说没有。相对海浪来说,空指的是水。即海浪是水,水也是海浪。推之,海浪是空,空是海浪。这就是心经上讲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意思。可见空指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再想想,相对水来说,空又指什么呢?相对空来说,空又指什么呢?这正是我们要学习讨论的问题。  
所以我们读庄子也是一样,要了解本质的东西。而庄子所写的文章,所立的意,为的就是让我们了解本质的东西。***就在书中,要我们自己去领会。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中心:解读篇  逍遥游整篇中心思想在以下原文中: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之极有深遂、浑厚的大海,是个像天一样大的池子。有鱼,它的身躯有几千里那么广阔,没有谁知道它具体的长度,其名字叫鲲。有一只大鸟啊,名字叫鹏,其背若山大,翅膀仿佛天上压下来的黑云,和着台风和龙卷风直上青天达九万里以上,到了那样的高度,上面已无云气,仿佛立于青天之上,然后准备向南飞,到南之极的大海去休息。斥?听了,笑道:“哈哈!你这样何必呢?我一伸脚就飞上去了,不用多远就又飞下来了,在草丛中任意翻飞,这也是一种飞翔的极致啊。哎,你这又是何必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    
所以有智慧可以管理好一个地方,行为可以在乡间宗族中有所作为,道德上可以符合君子的做风,而可以让一国之人都佩服的人,他们看自己也就像斥?看大鹏一样。而有一个叫宋荣子的人对他们这种人还是不感冒的,并且讥笑他们。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全世界的人都赞扬他而不自以为是,全世界都骂他而不感到沮丧,心中自有定数,知道内外之分,自然而然的分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辱,这样的修为也算是到家了吧。但还是未真正达到至高的境界,就算有了一点道行,那也是最微末的啊。看列子这个人驾驭着风任意飞行,轻妙极了,半个月才回来。他算是到了地仙的境界了,一般人是没这个福份的,但还不是至高的境界。他这样虽然不须行走于陆地了,但还要有风才能飞,没风他也无可奈何!所以他还是有所依靠的。如果是这样,任意行走于无限的空间,随心所欲于任何的时间,不受时空的束缚而游于无穷,你说,他还需要什么依靠呢?所以说:做人做到了极致的人在下意识中是没有我这个词汇的,做了有利于万物事情的神人是不会自己来居功的,真正让天下祥和的圣人是不会在乎什么名声的,他们看起来就和普通人一样。    
  点评:明理篇  
先说小鸟和大鹏。我们并不能轻视小鸟,不能因为它的小而看不起,须知小有小的好处,小中亦有大,这一点在庄子在齐物论也讲过。小鸟说的也对,的确是这样的,它决起而飞,想下就下,在草丛之间穿行,未尝不是一种自由。这也是飞翔的别一种极致。现在不流行一句话,蚂蚁有蚂蚁的幸福,别人吃一碗不够,我只要一粒米就足够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庄子列举斥?和大鹏的意思不是让我们去比较谁大谁小,而是让我们看到大和小之间的不同,让我们知道我们认识的世界总是有局限性的一面。关健是,不要去笑话“大鹏”,不要轻视你不了解的事物。说到这里,可以提一下,现在我们好多人一听说《易》经,就说那是封建迷信,不能学的,请问,我们真正了解《易》经了吗?有几个去认真读过?这是不是有点像小鸟讥笑大鹏吗?  
有时我们少的是,一种包容的心态。真正什么都容的下的时候,才会有***所讲的和谐社会。包容的前提是什么,不是以某某斗争为纲,而是要有一颗无私的心胸。在上面执政的人真正做以无私的胸怀对他的人民一视同仁,而不老是在想我这个官有没有政绩,能捞到多少实惠,那就真能无为而冶了。那也不需要什么批林批孔了。古人云,人不患贫,而患不公。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所以无为无所不为。  
所以庄子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讲了四类人。  
第一种是那些在社会很有本事的人,他们有能力,有智慧,也有道德,并且别人都佩服他们。按道理讲这种人已经很了不起了,庄子说,不,还有更了不起的人。  
第二种是已经不被外物所迷惑的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的境界。这种人已经有了相当的定力了,有相当的独立性,按现在的话说,是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现代称这种人叫思想家。这种人一旦认定的东西,就可以舍身取义。  
第三种人大家可别理解错了。以为是可以在天飞的人,那就搞错了。庄子是用了一个比喻。用孔子的话来理解,是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庄子在这里说的“犹有所待”的“待”,就是孔子说的这个“矩”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那种自由自在,不受名利束缚的人,但这种人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以这种自由自在为乐,被这个自由自在所束缚了。  
第四种人是什么人呢?就是内在上有上面第三种的那种逍遥,却不在外在上的表现出来。亦不执着于这种逍遥。他们如同凡人,却有圣人的心态。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他们了,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不论是死还是生,他们都能坦然受之。他们像水一样,能圆能方,能上于九天,亦能下于深海,能屈,能伸,静如止水,动如马奔。他们泽被苍生却不和苍生争利,有不世之功却不居功,弄脏自己去清洁别人,他们普通的让我们感觉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也是佛的境界。(佛的千百亿化身)    
要做到庄子所说的第四种人难吗?很简单,保持一颗无私的心就行了,也很难,谁能真正做到时时刻刻都无私心,时时刻刻都为他人着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做人,但真正把人做好的又有几个呢?所以,努力去升华自己的内心的境界,不断的去超越自我,远比我们成天去算计他人、算计名利要重要的多,有意义的多。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什么都是过眼云烟,有什么比我们快乐的活着更重要呢?  
先是聚天地之气,得亿万年之灵,才形成生命的种子。这一颗种子,天和地相互激荡,多少亿年代代相传才传到我们的身上。多少阳光的能量,多少大地的营养,才形成这一滴精华!!!然后***形,然后才开始艰难的成长。每一刻的生存,随时都承受着死亡的威胁!我们的生命如同蛋壳般不可碰触。地震,火山,海啸,疾病,战争,意外事故随时都可能毁灭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自己不去好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的每一刻,那还有谁会在乎我们的生命呢?  
怎样才能真正享受生命呢?要随时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看到山,去感受山的雄浑,看到水,去体会水的温柔。不去苛求什么,随意而安。也不随便放弃,默默努力。知道命之有终,明白通之有时,临富贵而不骄,遇大难而不惧。淡定,从容,且平静的期待着,感悟着。能做到这样,还有什么烦恼呢?这样才算是真正在这世间走了一遭,然后平静的逝去,归还到我们本原的状态。因为我们知道,有生必有死,造化让我们生,也让我们死,能生一次,从草木树石化为人,化为万物之灵,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还有什么值的自私的呢?万物皆为天地生,生而平等,为什么人妄自菲薄到要成为万物之主?天和地运行,而生育我们人类和万物,它们有说过万物是它们的吗?天普照万物,地滋养众生,天何言哉?地何言哉?天自私吗?地自私吗?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一种气势磅礴的大道。所以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自然而然的和万物和谐共存,努力的宽容别人,克制自己,用孔子的话说叫“克己、毋意 、毋必,毋固,毋我”。用道家的话讲叫“清心寡欲”。用佛家的话说是“守戒”。这也是中国文化为什么三家共存的道理,因为从本质上,它们三家是相通的,只是用法不同罢了。  
  题外的话:修养篇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相对水来说,什么是空的问题了。水是有形的,任它如何变化,不出一个有的状态,所以有是它的本质,相对水讲,有就是它的空。那相对空来说什么是空的空呢?空就不好说了,上面解释过,空不是有,也不是无,空在有无之间变化,万物皆在变化状态中,所以万物是空,空是万物。  
其实这也只是勉强说说而已,如果非要问,空和万物有分别吗?到底什么是空?如果说空在有无之间,那有无之外的是空吗?真不好回答,也回答不了。如果把文字用到极致,可用老子的话作参考,“道可道,非常道”。其实也可以这样说,空可空,非常空。但还是表达不出这个道和空的意思出来。“言起道断”,这就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  
但道还是要说的,不说人怎么悟道?所以老子让我们参有无,然后体道。原话是这样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意后面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意思是说,有和无分开了就有不同,两者和在一起就叫玄。出而异名,我们都知道,但同谓之玄,就很少有人想了。  因为我们常常只看到有的一面,从有的一面看问题。却没想过只所以有“有”的存在,是因为“有”“无”的对立,有“无”才有“有”,有“有”才有“无”,而“有”和“无”其实从本质上看又是一体存在的,“有”和“无”在这个“一体中”相互转化,总量不变,这和能量守恒定律是相通的。这个定律在中国很早就发现了,并不是什么19世纪人类的发现,只是名称不同罢了。看看太极图就明白了。老子把这个一体的,不变的叫做玄。说到这,老子怕我们紧守个玄的概念,那我们又只看到玄的一面了,那不玄的一面呢?所以老子的意思,这个玄只是个概念,知道就行了,不可执着于这个概念。最后一句道出真谛,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忘了玄这个概念,什么东西也就看明白了,众妙之门便打开了。  
搞懂了上面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佛陀所说修“止观”了,止观就代表有和无两个概念。比如我们看到钱财起了贪欲这是观,那我们就要想到止,要想到钱不可贪,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于我有何益?再比如别人骂了我,我很生气,这是观,那我们马上要想到止,别人骂我我生气,我骂别人,别人也会生气,何必呢?还不如平心静气的听他骂完,他说的对我学习,说的不对我改过。这就是修养。
  文辞欣赏:怡情篇  
原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意:野马如行云流水般任意的狂奔  
尘埃在空气中轻灵自由的浮沉   
动和静  
息息相生  
相互碰撞  
只是一刹那的动静  
却在变化中永恒    
点评:想像上面的情景,想像野马的狂奔,想像空气中尘埃的浮沉,相像宇宙之间所有生命和物质的激荡,想像太阳和地球的运行......亦或是太阳和地球也不过是两粒尘埃罢了。所有的动静,所有宇宙不过就是这十四个字而已。而道出这十四个字的,也只有庄子了。  
此句极美,行云流水。音韵相和,惊之如雷。动静出,变化现,感神鬼。字句之间若隐、若现,言短而意长。不受束缚,轻灵自由。  
原来,文字是可以飞起来的。  
  关于庄子好诗篇:     
庄 周         文章提交者:菜九段
        我不是你     不曾攀住鲲鹏的垂天翼     你不是我     早已领略了北海上     我也倾心的洪波         我不是你     只因为气力不够     便长久困厄于     有用无用的两难境地     你不是我     同样在夹缝中生存     仍能挥洒那份     天赋的非凡超脱         我不是你     天生的愚不可及     竟无以领会你     有为无为的神髓真谛     你不是我     于漫不经心不动声色间     就将人生的诸多艰难     轻轻带过         我不是你     使出浑身解数     想折腾出一点声响     吸引世界的注意     你不是我     权将世界看作戏台     悠闲地站在一旁     潇洒从容评点生活         我不是你     自从感觉到死亡的胁迫     就刻了意地将存在     当作过分严肃的课题     你不是我     天生的独具慧眼     是何等准确地辨认出那具     天地为你备好的棺椁         我不是你     总是参也参不透     现实中无处不在的禅机     你不是我     轻而易举走进梦     就在与飞蝶的错位间     将名与实的那层虚妄     勘破         我不是你     费尽了心智     也难免在错杂的生活中     到处碰壁     你不是我     只顾一味低着头     全神贯注自聆心魄     历史也只好一再努力趋步     试图把握住你的脉搏         我不是你     你不是我     你我之间并不存有     穿不透的隔膜         你就是你     我就是我     已注定了被天然分开     又何必孜孜困囿于     寻求融合的执著
  先占个坐
  让我们去领略庄子那无限神游的精神世界吧,那是一种海阔天空,那是一飞龙在天的神奇景像,在若隐若现之间,每一次都让我们自由的翱翔。  好大的一只大鹏,好高的天空,好壮丽的北海。。。。。  用心,一定感受的到那份气势的磅?。  大家可以想想,庄子写逍遥游的用意是什么?庄子当时是怎么想的?我们是不是感受的到他那颗自由跳动的心?
  立题篇  ============================  《庄子》内七篇的题目很可能是西汉时才拟的,崔大华先生对此有比较明白可靠的论述。楼主可以去看看。子学典籍,尤其是《庄子》,不是成于一人一时,故很多地方都不能以一个“中心思想&来概括,否则容易出问题。《逍遥游》一篇前后有明显的不一致,小鸟和大鹏之间到底是&境界有别&还是“境界高下”,注家中两说并立。其实,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文本自身就有歧义。其余各篇里也有这样的现象。而《庄子》整体也有很多前后异说、立论自异的问题。若做解读,不好勉强说的。    “古人云,人不患贫,而患不公。”貌似孔夫子这个古人是讲的是“不患贫,而患不均”,意思差了很多。    “什么是自然?自然而然的和万物和谐共存,努力的宽容别人,克制自己”,这不是《庄子》中的自然,《庄子》的自然当在“天籁”一节中。而且,庄子上承老子之学,“努力的宽容别人,克制自己”这样伦理意味浓厚的意思是没有的。道家顺着贵身全生的宗旨讲寡欲,儒家出于伦理本位的“克己复礼”,佛家宗教救赎的戒律,在形式上很接近,但是旨趣和渊源两头都很不一样。三教并存不是三教一样----正因为差异才是三教。    子学是比较深奥繁难的,若还要扯上三教论衡,更难把握了。陈意虽高,却学力未逮,轻易结论往往误己。与其躁进求成,不如笃学为先。题目不必大,一点点积累为好。这算是我自己走过很多弯路后的一点心得吧。
  真诚谢谢关不羽先生,你的评论让我的学习和理解庄子有了一个不同的角度,让我对三教认识有了提高,让我以后在文章中下结论的话要谨慎三思而下。在此,十分感谢!!以后多读你的大作,多多学习!!
  别人说我错了,我高兴的不得了,为什么?因为他真正看了我的心血,就算被骂死,亦胜过让思想独自长眠!!请大家看了贴子之后,多多留下宝贵的评论,谢了!!
  所谓的立题篇,并不是指本人对《庄子.逍遥游》这个题目和文章的解释和解读,而是指的本人是以什么立意来读《逍遥游》。因为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看到、听到和接触到的文化氛围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个读《逍遥游》的人都有一篇属于自已的逍遥游。而我是立意于“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句话来作为读庄子的解读思想的。也只有自始至终的全篇贯以一个思想来读《庄子》才读的通,才读的没有妨碍。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想来看《庄子》这部书,就像看一座山峰一样,山还是山,但“横看成岭侧成峰”,看的角度不同,结论不同。这就是为什么《逍遥游》中有&境界有别&还是“境界高下”的争论的原因。  
所以我们唯一可以读通《庄子》这部书的方法就是从文章中找出作者文字之外的意思,再以这个意思来解读它。“天地之正”指的是无限的空间,“六气之变”(古代有五天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节的说法)指的是无限的时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句话就是指不束缚于时间和空间,任意遨游,无所挂碍的意思。这个意思在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怎么可能?人怎么做的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你这是在胡扯!  
真的是胡扯吗?庄子和作《庄子》这本书的幕后人员费那么大的劲和我们胡扯,这些人不是有病吗?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道家思想,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  
庄子所承的是老子的思想。一般来说道家思想出过三个半比较有名的人物,一个老子,他可以说是道家的创始人。一个是庄子,他可以说是在体会道家思想上达到了高峰,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留给后人很多深思的故事和文章。还有一个就是张良和他的学生刘邦,他们两个人只能算一个半人,刘邦的性格差不多天生就有道家的风范,张良说是天授予他的。他们算是使用道家思想的高人。汉朝是真正第一个把中国合成一体的成为一个民族的朝代。汉初的“与民修养生息,曹随萧规”到文帝景帝的检朴节约,减租减息等就是道家思想中无为而冶的成功运用。这样的无为而冶真正让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打了几百年仗的中国进入封建时代的第一次的太平盛世。  
好了,说了太多的题外的话,回到正题。那么道家思想的真正内容到底是什么?这个结论我不敢乱下,因为“言起道断”。我只能说说大概的意思,但“道”用语言一说就有错误,所以还请大家海涵。  
道家是容纳的学问,用现代的话说,道家相信存在就有道理的思想。道家并不排斥人性中恶的成份,也不褒扬善。道家认为善恶从来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恶就没有善,没有善就没有恶,善和恶相互转化,相互依存。这在《道德经》上有很多这样的论述,有心学道的人可以多看看。  
因为容纳,所以在道家看来,万物是一体的,人也只是万物的一种,没有什么彼此之分,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粒尘埃,都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也有息息相关的整体性。宇宙并不为大,尘埃并不为小。这其中就有庄子著名的“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的极限思想。用道家的思想看,一粒尘埃也是一个世界,一个宇宙也是一个世界,其完整性和结构性并没有什么分别。尘埃不停的***,最后接近为无,有从无转化而来,无亦可转化为有,所谓的道就在这无有之间存在,道不是实质的东西,而是指推动事物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的这个变化的内在的推力和规律。道家又认为万物都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有变化,道就在其中。所以老子说,道无处不在。既然在变化,那么大小就不停的在转化,所以大不为大,小不为小,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一个人是一个宇宙的模型。  
现在我们可以懂了,庄子他们并没有胡扯。当我们个人真正体会到这个道的存在的时候,宇宙万物就容进了我们心中,,我们抛弃了所有的偏见,我们的虚怀容纳了万事万物--不管好的坏的,不管善的恶的,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好,亦没有一成不变的坏,所有事物的变化都在我们预料之中,我们不故意远离,也不刻意走近,我们只是看着,活着,感受着生命的存在,我们自然而然的和宇宙合为一体,它变我亦变,它静我亦静,行云流水般的生活着,无忧无虑,自在常乐。做人做到了这种境界,时间空间对他来说,还有意义吗?还有限制吗?还有挂碍吗?这不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吗?  
因为以此境界观之,“小鸟和大鹏之间到底是境界有别还是境界高下”,这和庄子的本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再者,我们不能持着一种理论和观点去读《庄子》,这样读只能造成“《庄子》整体也有很多前后异说、立论自异的问题。”  
所以我们读书,要看到书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它有形的文字,还有一部分是它无形的立意,这是第一位的。然后我们要在这有形与无形中不断的转化,既能看到文字这个载体的变化和灵韵,也能体会到文字载体后的意的变化和节奏,还要能在有无之中自然婉转。如果读收真能做到这样,也就没有什么通与不通的争论了。当作者在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在不断的飞翔的时候,我们还抱着别人的脚印死盯着地下,自然有些许不通,些许疑惑。       在此说明,我没有任何贬低别人的意思,以上只是我一家之言,不足为信。文字一起,必有所执,执则有偏,偏则不足信了。
  读《逍遥游》为学篇    
众人皆知,先秦诸子之学难也。况子学之变,万千之间,浩瀚似海。若迷其中,则有迷茫不可出之境地;如沉于其中欲观诸子之学,实难究其大概,得其真意。是以说子学之难,故也。  
悲乎!欲以小雀之知而观大鹏之高者,诚为难也。大鹏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小雀者,飞腾于蓬蒿之间,二者之差,何止万倍?  
然小雀者,鸟也,大鹏者,亦鸟也。其形有大小之分,而究其性,实无二性,皆飞之物也。且以象之大,莫可奈何于蚁;以虎豹之威,而虫鼠不惧者,盖因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之故也。  
尺寸虽有别,然其质同,量物之器也。若夫欲得书法之神者,必观其全者品其气,观其字者品其详,二者合,神髓出。神髓者,其根性也。若欲究其字而欲得其神者,不亦徒劳乎?  
今学子学也是已。以小雀之小而逐大鹏之高,不如以小雀之小尽情于蓬蒿。大鹏可上九万里,而不可穿蓬蒿,各有所能也。九万里者,蓬蒿之间者,皆飞之至也。  
今子学虽繁,而究其根皆人所出也。人之所出,其性然也。与其穷年浩月逐于文字之上而解其意,不如因人之性而解其文,以知其本也。  
人性者,不出善恶也。先秦诸子虽繁,未出善恶之论也。合二者为一,运用之心,存乎一妙也。  
知其本,读其书,品其意,和其神,得其真也。如是则有何迷?如是则有何繁?如是则有何难?  
书者,意之表也。既知其意,忘之其言而行于实者,真读书之人也。若究于文字,迷于章节而以为学问者,亦如五经注解所云,书之失,愚也。又书本化愚,而今为愚所化者,岂不呆乎?书呆子是矣,不足取也。  
纵观以上之言者,皆意之表也。知其意而忘其言,此为智者。由此观之,以上诸言皆是废话、瞎话、屁话,不足取也。吾深恐以上之言而亵圣人之意,故侮之。来者,共勉之。    附诗一首,新作:  
解意-论道    煮酒青梅熟,论道同畅饮。  栏外云色变,神龙顷刻隐。  雷电何须惊,心空自然平。  敢问天下人,谁解我之音?    另附一粗语:  
能从一陀臭屎当中发现乐趣的人,不是神经病,就是世外高人。  
TANWEI有感于浙江  
  万相皆空,就是混沌,就是无极,就是熵~~~    天下万物,殊途同归~~~~
  tanwei840317    你还在井底看世界,不知你是否有一天能跳上井台看世界~~~~
  楼上的。在此说明,我没有任何贬低别人的意思,以上只是我一家之言,不足为信。文字一起,必有所执,执则有偏,偏则不足信了。
  纵观以上之言者,皆意之表也。知其意而忘其言,此为智者。由此观之,以上诸言皆是废话、瞎话、屁话,不足取也。吾深恐以上之言而亵圣人之意,故侮之。来者,共勉之。
  你在反驳我,你就是在亵圣人~~    可笑你还不自知~~    修真修的是心~~~~~~~~~~~修的是思想~~~~~~~~~~~~~~~~~    万般皆空,你们都是杞人忧天罢了~~~~~~~挖啊哈哈哈哈
  只是学会做人而已  最通俗的说法就是  人不为人 何从为论  比方君子与小人的论理永远不会成立  人就是人 头上的是天 脚下的是地  容的了智慧 辨的出错对 分的清伦理  试问几人敢言 一 真 一正 一为人列  措言无须论 错对人自明  
  lsd~只有我明白~~你们(你们也是我)~~~~都在瞎折腾~~~~~~~    包括世界历史上所有有记载的名人~~    ‘天道’可能只有‘我’懂~~~    ‘我’=我思想的一部分~~~~~~~~~~
  道不正 时不顺  。。。。。。。  正道需正心  。。。。。。  真字为朴 生与泥中 亦出与泥  不拘不束 无形有形
自然而然   。。。。。。。。。。。。。。  少巧多行 立时而进
  真我是思想,我是肉体~~~~~~~~~~~~~~~      从这个方面去思考吧~~迷茫的人们~~~~~~
  作者:tanwei840317
回复日期: 12:57:00   
      所谓的立题篇,并不是指本人对《庄子.逍遥游》这个题目和文章的解释和解读,而是指的本人是以什么立意来读《逍遥游》。因为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看到、听到和接触到的文化氛围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个读《逍遥游》的人都有一篇属于自已的逍遥游。  ========================================  哦,知道你的意思了,还是“六经注我”。但凡读书人大体两种,一种是“我注六经”,是以书为师,搞明白人家在说什么;第二种是“六经注我”,虽然是解读的形式,其实是发自己的议论。两者有好处,倒也不能偏废。话说回来,“六经注我”固然也是人人可为,可是成就相差甚远。关键是这个“我”是不是高明到足以让“六经”来注。我想,孟夫子讲“扩充”、“养气”,楼主可以参考一下。照我看,先生是热诚认真的的,但也是有些性急了。说句笑话先生勿怪,解读经典,尤其是《庄子》,很多感叹号出现,似乎是不协的。^-^
  作者:pepe7891
回复日期: 10:01:00   
      你在反驳我,你就是在亵圣人~~  =======================================  “圣人”某,一般写全了是“亵渎圣人”,略写呢是“渎圣”,“亵圣人”好像不大成句子。还可以用“亵玩”,可是你也不大好玩。总之,圣人立德、立言、立行都是做到很圆满了,你的立德立行,我们是没机会见到的----总不能顺着电缆爬过来陛见吧。至于“立言”嘛,雅正倒也不急,遣词造句能粗通文理总是要的,你这个“圣人”呢,恐怕有那么点折扣,算是微缩版的好了。    另外,孔子赞颂的圣人都是死人,别人称赞他是圣人,他立刻敬谢不敏了。考其原委,“圣”原来是美谥,给人家盖棺定论用的,孔子不敢称圣或许是谦虚,或者是怕不大吉利吧。在世的时候被尊为圣人的,古代是没有,现代也只有聂卫平棋圣一人而已,他“圣”了以后也不大顺利,离婚啊、输棋啊,等等。你圣不圣,我管不着,对你的勇气,我很佩服的。----顺便问一句,你那么钟情“~~~~~~~”,是不是上古蝌蚪文啊?要么是你是以蚯蚓为图腾的?    最后端茶,恭送活圣人,此地庙太小,怕是供不起的。
  古今逍遥者,庄周矣。幸之,甚之。
    圣人”某,一般写全了是“亵渎圣人”,略写呢是“渎圣”,“亵圣人”好像不大成句子。还可以用“亵玩”,可是你也不大好玩。总之,圣人立德、立言、立行都是做到很圆满了,你的立德立行,我们是没机会见到的----总不能顺着电缆爬过来陛见吧。至于“立言”嘛,雅正倒也不急,遣词造句能粗通文理总是要的,你这个“圣人”呢,恐怕有那么点折扣,算是微缩版的好了。        另外,孔子赞颂的圣人都是死人,别人称赞他是圣人,他立刻敬谢不敏了。考其原委,“圣”原来是美谥,给人家盖棺定论用的,孔子不敢称圣或许是谦虚,或者是怕不大吉利吧。在世的时候被尊为圣人的,古代是没有,现代也只有聂卫平棋圣一人而已,他“圣”了以后也不大顺利,离婚啊、输棋啊,等等。你圣不圣,我管不着,对你的勇气,我很佩服的。----顺便问一句,你那么钟情“~~~~~~~”,是不是上古蝌蚪文啊?要么是你是以蚯蚓为图腾的?        最后端茶,恭送活圣人,此地庙太小,怕是供不起的。  =============================  1、我觉得我们对待一个理论体系,要向苍蝇学习,从狗屎里面也要挖掘出蛋白质来。我既然在挖蛋白质,我这种人是不怕臭的。“最后端茶,恭送活圣人,此地庙太小,怕是供不起的”这句话还臭的不够。  2、关于圣人,我用老子的话回答: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我反正是不屑成为什么圣人的。    
  关不羽 :重‘形’,说明你差得远了~~~~~~~~看事物要‘就事论事’地从‘本质’上去看,用‘心’去看~~    圣人,都是孤独的~    我比你们所知的圣人更‘圣’~~~    一切事物与我无秘密,好奇只是为了我在这个世界活的尽量精彩点~    所有的圣人,孤独的是他的思想~无他~~~~~~~~~~~~~~~~~~~
  逍遥游.井底之蛙篇  
井底之蛙一般用作贬义词,比喻人的目光狭小。但牢骚客认为,井底之蛙未必就一定是坏事,目光狭小也未必就一定很差劲。  
如果井底之蛙立足于眼前,饿了就吃点虫子,困了就睡觉,无欲无求,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毕竟看到大海的青蛙只是少数,生下来就是皇帝的人更少,有些注定的缺陷是无法改变的。有时生活就像是在强奸,不能反抗的话,还不如快乐地享受。能开心快乐地生活,总比整天愁眉苦脸的要好的多。  
相反,那个看到了外面花花世界的青蛙,如果整天心浮气燥,好远逐大,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定不下来性,反而面临许多危险,说不定那天遇到一条蛇,呜呼哀哉!一口就被吞进肚子里去了。  
由此见之,是不是井底之蛙,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平心静气面对困在井底的厄运,能不能镇定的面对外面世界的好运缠身,能不能经常保持一颗安详的心并快乐的感悟生活。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遗憾。有太多的人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有的人一辈子只能井底生活。如果人人都以这种遗憾悲伤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事情了。  
有时,平静的接受井底之蛙的称号,不去听那份世俗的评价,心平气和的去接受那份与生俱来的遗憾,要比我们盲目的去追逐外面世界的花花草草要有用的多。  
既便是狭小,狭小也有狭小的好处,看不见诱惑就不会物欲横流,反而能朴实的生活。早前的小杂院里,谁家煮个饺子什么的,挨家挨家的送。因为狭小,因是小杂院,大家彼此亲近。现在,高楼大厦,空间是大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拉开了。当然,空间大也有空间大的好处,不可一概论之。  
有时,我就盼望着做一只快乐的井底之蛙。哎,人生难得糊涂啊!  
TANWEI有感于山东近海  
  所谓的立题篇,并不是指本人对《庄子.逍遥游》这个题目和文章的解释和解读,而是指的本人是以什么立意来读《逍遥游》。因为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看到、听到和接触到的文化氛围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个读《逍遥游》的人都有一篇属于自已的逍遥游。    ========================================    哦,知道你的意思了,还是“六经注我”。但凡读书人大体两种,一种是“我注六经”,是以书为师,搞明白人家在说什么;第二种是“六经注我”,虽然是解读的形式,其实是发自己的议论。两者有好处,倒也不能偏废。话说回来,“六经注我”固然也是人人可为,可是成就相差甚远。关键是这个“我”是不是高明到足以让“六经”来注。我想,孟夫子讲“扩充”、“养气”,楼主可以参考一下。照我看,先生是热诚认真的的,但也是有些性急了。说句笑话先生勿怪,解读经典,尤其是《庄子》,很多感叹号出现,似乎是不协的。^-^    ================================  
关不羽先生,不可否认,这些立论确有“六经注我”的意思。因为这个道一论,一执笔,心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道,而是“我”这个念头,是“我怎么讲这个道”的念头。这个我念一起,就已经不是道了。道在“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中,而执我之念,而忽视你的念头,这已经不是“同谓之玄”了,而在“出而异名”的你我分别之中,这都已不可能是真正的道了。  
所以道一说就没有了,我解庄子也算是吧。我一解,这庄子早就没有了。只有抱能让众位见笑之心,信口雌黄。能笑则笑之,能骂则骂之,但能论道,足矣!  
庄子的《逍遥游》算是我喜欢的文章,百读不厌。故以此论道,欲以此观看世间百态。以上有失偏颇的地方,还请尽力骂之,在下感激不尽!!    
  道不正 时不顺    。。。。。。。    正道需正心    。。。。。。    真字为朴 生与泥中 亦出与泥    不拘不束 无形有形 自然而然     。。。。。。。。。。。。。。    少巧多行 立时而  ==================  
此言合拍,赞!但凡论道,论字一起,必执我见,此必失真,再不也朴实了。但若不论道,我等凡夫俗子又怎么知道有道的存在呢?这是个千古难题啊!  
  lsd~只有我明白~~你们(你们也是我)~~~~都在瞎折腾~~~~~~~        包括世界历史上所有有记载的名人~~        ‘天道’可能只有‘我’懂~~~        ‘我’=我思想的一部分~~~~~~~~~~  ===============  
释咖哞尼说过: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真是个难说的“我”字。有人会说这么说太狂妄了。有人会说这是圣人,佛祖达到的境界,凡人是达不到的。还有人会说我本来就是最大的,天上地下,还有什么比我还重要?  
在这个论坛发牢骚的人说,最好不理解,越想理解越不能理解。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说再多还是不明白。
  tanwei840317        你还在井底看世界,不知你是否有一天能跳上井台看世界~~~~    ============    
井底之蛙-与人论道有感  他人笑我井底蛙,我笑井外还是蛙。  井底井外无差别,只缘人心太嘈杂。  仰天大笑由他去,白鹤一招座下跨。  出入云端逍遥游,不识苦愁少白发。  
  一切事物与我无秘密,好奇只是为了我在这个世界活的尽量精彩点~        所有的圣人,孤独的是他的思想~无他~~~~~~~~~~~~~~~~~~~  ============  
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所谓得神话,不过是常人得思维所不易理解得平常事。  
  古今逍遥者,庄周矣。幸之,甚之。  ========  能知此意,你亦幸之,甚之。      
  只是学会做人而已    最通俗的说法就是    人不为人 何从为论    比方君子与小人的论理永远不会成立    人就是人 头上的是天 脚下的是地    容的了智慧 辨的出错对 分的清伦理    试问几人敢言 一 真 一正 一为人列    措言无须论 错对人自明        ================  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  
  是非分明 水涟自收  有个运动叫跳水  压低 放高 都在掌握  看你如何掌握了
  tanwei840317
你不觉得,你就是哲学辨证方面有点来3~~~    就事论事,你才会看的更高更远~~~~~~      
  tanwei840317 你不觉得,你就是哲学辨证方面有点来3~~~        就事论事,你才会看的更高更远~~~~~~      =================================  就是论是,就是就是。赞!!
  是非分明 水涟自收    有个运动叫跳水    压低 放高 都在掌握    看你如何掌握了  =============================  
是非不明 水涟不收  
本无运动叫跳水  
压低 放高 不去理会  
看我如何放弃    呵呵,好像这么说也通啊。
  貌似。。。  事在人为  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去判断和做  相对你能驾御和控制住 那结果一定很圆满  但是你要是超过了你所能驾御和控制的范畴。  那个结果会很是个问题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个度 这个度就是可以影响的范畴  也就是水花能大能小  但是你前提有那能力在任何时候能驾御和控制水花 大则大小则小  千万不要理解成是挑战或压制极限那类  本来就没有挑战   自然而然 随起随落 动静自如   不要先学水 。。。  先去学鱼
  水里的东西 岸上的是不会看明白的    
  哎~~~    不可说,不可说,更不可说!!!!!
  貌似。。。    事在人为    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去判断和做    相对你能驾御和控制住 那结果一定很圆满    但是你要是超过了你所能驾御和控制的范畴。    那个结果会很是个问题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个度 这个度就是可以影响的范畴    也就是水花能大能小    但是你前提有那能力在任何时候能驾御和控制水花 大则大小则小    千万不要理解成是挑战或压制极限那类    本来就没有挑战     自然而然 随起随落 动静自如     不要先学水 。。。    先去学鱼     水里的东西 岸上的是不会看明白的      =================================  
有理!但这么说也是可以的----水里的东西,岸上是可以看的很清楚的。或者说,清楚和糊涂本来就是在一起的。一旦看清,马上糊涂,这种人是很了不起的。比如,郭子仪就不得罪小人,只是因为清楚,所以糊涂。
  读《逍遥游》之一字思想:三教篇  
三教归一。一代表什么?一代表万物一体;一代表天地万物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的全体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过犹不及”其源头就来源于对这个“一”所代表的全体思想的认识和运用。做一件事情,做过头了和做的不够好是一样的效果。究其根底,“过犹不及”表达的是一种站在一个一体的、全面的立场上找到一个和谐的、平衡的调和之道的思想。打个比方,人的体温是三十七度左右,这个温度是人体内部机制和大自然外部条件千百万年来调和中平衡的结果,如果超过和低于这个温度的临界点,人都会生病。所以介入在这个中和的平衡点上处事为人的方法就是儒家所谓的中庸之道。  
现在我们看大自然好像什么物质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看起简直就是无所事事,像不存在什么管理手段,也没有创造什么一样。其实,万事万物都在自然的状态下不断的调和运动,以至于共存。这也是《周易》中阴消阳长、相互依存的道理。所以每一个物质的产生,都是矛盾双方调和的结果(其实这也是马克思哲学的精华),儒家思想就是站在把矛盾双方合而为一的立场,以公正平和的态度,使矛盾双方自然而然的调和的中和之道。其它的什么“仁”那,什么“义”啊,都是以这个中和之道为目的而使用的方法而已。所以仁义礼孝等并不是儒家的精华,它只是孔子为达目的所使用的方法,是儒家的外在表现形式。  
现在有很多人有骂孔子复古,骂孔子恢复周礼,这倒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当有人笑话耶稣是傻子的时候,其实谁都不傻,仅仅是两种价值观不兼容而已。”为什么会不兼容,会骂人呢?违背了“一”字所代表的全体思想,只站在我的方面考虑问题。以我现代的观念去求全古人,这样能不骂孔子吗?如果后人又用他们的观念来衡量我们,那我们要被他们骂的狗血淋头了。你看,这地球被我们糟蹋的!扯远了,说说论语。  
论语有言: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至若极力为人处,则曰,克己。则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又有言: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上面孔子所讲的,无非就是表达了一字所代表的全体思想。这种思想外在的表现形式映射在孔子身上,就是那种温柔、敦厚、朴实的儒雅风范。  
然而这个一字思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什么呢?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实在是传不了。如果说是我传给你的道,那么这个道就只是站在“我”的立场上传的,这样就只有了“我”的立场而少了“你”的立场,这就不是一字的全体思想了。而这个道是合为一体的,包括“我”也包括“你”,所以我是无法单方面传给你的。所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为什么我无知?因为如果单站在“我”的立场是不能了解宇宙大道的,这个了解是偏的,是不全的,是单方面的。一个“我”字已经违背了宇宙大道,所以道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对于不懂道的人,比如鄙夫问道,我只好说,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不知道。这样我既没有说谎,也真实的回答了他--站在我的立场是不能了解道的。而且不用多说,多说只能越说越黑。但至若极力为人处,如果碰到了真心求道又不能不说的人,我只能说,道就是要克制自己(克己),不要有求有得的心意(毋意),不要有必然、一定这样的死念头(毋必),不要有什么都一成不变的固执思想(毋固),也不要什么事都带着我的念头来考虑(毋我),经常保持这样行动,就能看到我所说的道了。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就是参参吧,想想吧,我的道说穿了很简单,从头到尾以一个一字运用到生活当中就行了。这个一字是什么,就是上面所讲的一字思想,把所有的事物平等的对待,不存一己的私心。(顺便说一下,曾子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没错,他明白道不可说,所以用了最浅显的表达方式,众人能懂道则懂之,不懂则行忠恕之道,也是不错的)  
你们看孔子的气质虽然看起来很朴实,其实他并不是个老实的主儿。你看,突然说了一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就出去了,搞得他的学生们一愣一愣的,只好去问名字中带参字的曾参,曾参倒可能是明白了,但又说不出,只好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看来,后世的夫子们真的要学学祖师爷,不要整天搞的那么呆板,搞的我们的“迅哥们”(鲁迅)整天上课的时候看小人书,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关于孔夫子搞笑的还有一段是关于子路的事。孔子说:“那天这个道要不行了,我就乘着小船到海上去游玩,但一定会带着子路一起去的。”子路一听,那个高兴啊,看,老师还是最喜欢我,就去找孔子谈话,那知夫子又说:“你也没什么特别的长处,就是比我勇敢罢了,在乱世中,我需要的是你这样的保镖啊!”直搞的咱们的子路哭笑不得。后来,子路在卫国内乱中死了,孔子知道了大哭不止。这说明夫子这个人其实是很重感情的,并不是后世所传的那个呆板形像。这也是儒家的中道。不去呆板的教训人,而用身边的行为感化你,所以孔子收了三千个弟子,不称之为教三千,而称“化三千”。还有弟子这一词,就更说明这一点,弟子弟子,就是兄弟之子的意思,关爱之情不溢于言表。(未完)
  水至清 则无鱼  人至贱 则无敌  ^_^
能看的见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水至清 则无鱼    人至贱 则无敌    ^_^ 能看的见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  呵呵,其实我这是跟阿Q学的,精神胜利法.如果真要拜师的话,我想他也算我的老师.
  读《逍遥游》之一字思想:三教篇.接上    
对比起儒家来,佛家可谓是严格禁欲。一听说和尚两个字,就想起了不能***,不能有老婆,不能吃肉。就再也没有学佛的兴趣了。其实以上的事情只是一个方面,当你真正了解到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后,你就不会觉得佛教是无情的产物了。相反,佛家思想是最深情的产物。听听佛教的音乐就能感受的到。  
当年,释咖哞尼正是看到鸟吃虫子,产生了悲悯之心,才下决心出家修道的。他拜访名师,先修苦行,七天吃一粒米(这样没饿死,身体算是超级棒的了),睡上畜生所拉的粪便上,但还是没有悟道。后世的一些人,认为释咖哞尼这时候修的是外道,走的是弯路,我倒不这样认为。最起码这些苦对释咖哞尼悟道有促进作用。就这样吃了六年苦,后来发现修苦行不通,改而修中道,终于,某年,某月,某天,在一颗东倒西歪的树下,后世称为菩提树下,傻坐了七天七夜,突然明白了,我那么执着生死干嘛呢?生和死本来就是一体的啊,我只看到生的一面,忽略了死的一面,真是糊涂啊!放下这个问题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只要自然而然的生活下去,就什么都明白了。这就是觉悟。  
用老子的话讲,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就是明白大道的人心里不偏不执,常把生和死,善和恶的世俗观念之分合而为一,用来作为观察天下万物变化的方法的意思。释咖哞尼就抱着这个一为天下式,到处说法,讲了四十几年,讲来讲去,千说万说,就只讲了一个一字而已。你想啊,抱着这个一字,正的反的、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在这一字当中,那还不畅通无阻啊。所以佛不像耶稣,没有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成天在那里喊,我是神,我是神。好吧,你是神,那我就把你钉在十字架上,看你还是不是神。而佛则说,我不是佛,我不是佛。谁吃饱了撑的没事去惹这样的人?  
但后来还是出了事,他不小心吃了不干净的食物,造成食物中毒,要死之前,突然说了一句,我没有讲法。把他的那些弟子们说的一愣一愣的,这就像孔子当年的故事一样,只不过没有那个曾参出来讲,佛陀之道,无我而矣!  
佛死了,对不起,在这里讲佛死了对佛有点不尊敬,应说,佛灭之后,他的徒子徒孙们就把他一包装,于是乎,佛便成神了,成了我们今天在世俗的寺院中看的佛像了。什么是迷信,这就是迷信。  
佛在世的时候没什么佛教,死了反而有了。不过也幸亏这些迷信的人们,不然人们怎么能了解到佛陀的真实思想呢?所以佛教还是好教,至少不像李某人那样,鼓励人们生病不许吃药。可见,就算是迷信,也是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的。推到极致,就算是李某人,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呵呵,有点政冶的味道了,不说也罢。  
佛家有句话,大千世界,不二法门。所谓的不二法门其实就是所谓的一字全体思想。
《心经》有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又有言: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般人读到这,有点理不清思路,怎么才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这其实都是对不二之法的解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要我们把所看到的色蕴和没有看到的空合而为一,也只有合而为一才可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是这个意思,把生灭、垢净、增减合而为一,不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也不增不减了吗?  
净空法师说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金刚经》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刚经》可以浓缩为一部《心经》二百六十字;而其先师夏莲老继续发挥说: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  
他们说到这就没往下说了,到底照什么?作这篇文章的人说,照一个“一”字而已。
  注:以上的李某人,你们也知道是谁,我就不多解释了.不过我开始写的不是李某人,而是其名,可帖子就是贴不了,不得以而为之.才发现在逍遥游的帖子中就有一条绳子,把我等困住了.还是用我的阿TAN的精神胜利法继续逍遥的游吧!
  读《逍遥游》之一字思想:三教篇.接上  
这一照就可以照到老子的《道德经》上去。我真的没去数过,《道德经》全篇有多少个一字,但我一找就找出很多。如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  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道: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说的还是万物之间息息相关,合万物为一的全体思想。上面老子的话,如果不清楚这个一字的含义,我们会认为老子简直是在胡扯。但一旦我们明白了这个一字的意思,道德经读下来,全篇没有一句是胡扯的话。一切只是因为我们太笨,无法领会罢了。  
庄子的《齐物论》说穿了,也只说了一个“一”字。我们来看:“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如果不始终抱一个一字去读这段话,我估计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晕,并且晕的很历害。仔细一看,上面那一句不是在讲合而为一的道理?讲这么多,目的就是让你打破是非分别,如果你抱着分别去读,不晕才怪呢!  
懂上面这个道理的人是平和的,是不争的。他人忙于争利的时候,但我明白没有钱的好处和钱太多的害处,所以不争。他人想尽办法去争官的时候,我却明白不做官和做官的并无分别。事事随意为之,所以平和。你们说,那种人活的更轻松?  
总之,能看到了事物的两面的人,就不会偏于一方面去想问题,就不会特别固执于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就像水一样,能圆则圆,能方则方,无所不通。  
这样一看,所以我们明白了庄子在他老婆死的时候为什么会鼓盆而歌了,知道了他为什么会说盗亦有道了,清楚了他为什么写死亦可乐的故事了。因为在他看来,生死是一体的,圣人和盗贼也是相互的,他们本来就不能分开,有生必有死,有圣必有盗,即然这样,又何必执着于生,放不下圣呢?  
但是让我们放下执着,并不等于叫我们万念俱灰,事事不顾。这也是一种执着。  放下是为了随意,是为了自然而然的生活,是为了没有负担的生活,并不是要我们去消极避世。如果不能做到这样,那么还是执着一点好。毕竟境界不同嘛。    
其实,儒释道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个一字思想,而是让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后,不去执着于这个道理。然后以从容的、平和的态度去珍惜只有唯一一次生命的生活。也只有放下那些对自身无用的贪嗔痴,才能真正的得到一个我,一个不受尘世污染的真我。不妄想明天,不后悔昨天,真真切切的活在当下,活在你看这篇贴子的此刻,那么,你已是佛了,你已是圣人了。要明白,佛是不会说你不是佛的。      附:  
三教归一,万法归宗。凡夫抱一,圣人亦从。  
此我非我,人中之龙。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注:此诗有点狂性,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明白一字思想之人,一照便通。何况人生本逍遥?      
TANWEIE有感于大连格林小镇  
  庄子语录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但是比不上从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死亦可乐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野四合。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     半夜时,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回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转眼又去数年,也到了庄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泣语道:“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庄子道:“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仵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夭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样善待我死也。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弟子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阿Q是糊里糊涂的混  本身就分不清楚是什么是天昨天和明天  只晓得混 做天和尚撞天钟   钟都不撞 那怎么能混的小去 只是混的方法不对罢了不  不过阿q是不清楚不明世而混沌  鲁迅本意我想没这么形容这类精神的出入吧  适时而进 持步而观
  不做一 二 三 不做三 二 一 但做 中流水  不上不下 总不能挑毛病了吧   时局变换不定 总不能跟着那些尖脑袋的人跑吧  人总要有点良好的精神 才能支撑住健康的身体  闲暇无聊的时候可以吹吹牛,YY一番 也是乐趣    
  逍遥游之神游巫山篇  
一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游于无穷”之间,我已神游到家乡的巫山云雨之间了。  
巫山云雨,总在虚实之间。  
高高的峰峦,弯弯的峡谷,奔流不息的长江,点点的余帆,若隐若现的云雾,郁郁苍苍的百草树木,万山重重的层叠起伏,仿佛天合的山水画。自然而然的,宁静致远。  
就在回首之间,我穿过飘飘忽忽的淡雾,一幅人间的图像如此的清晰。你看那熙熙嚷嚷的街头,人头如蚂蚁一样的窜动。马路上的车辆在红红绿绿的路灯下混乱不堪,汽车排放的尾气飘忽于空中,像毒龙一样的狂笑。高楼大厦间来来往往的穿梭着匆匆忙忙的人们,我奇怪着,觉得他们是如此的忙碌,忙碌的从来都没时间望天上看一下,即使瞄了一眼,也只是在看天上的那层浮云,更不会停下来想想,那浮云之外又是什么呢?  
浮云之外有我的巫山云雨。总是在虚实之间,在天地之中的激荡出无法形容的磅礴,在万山之间从容的婉转,不缚于天,不缚于地。  
飘然于浓淡之间,显出深远。那落日如金,暮云合壁的天空下,群山环绕,层峦起伏,抑扬顿挫之间犹如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神龙飞腾在天地之间。而你,就仿佛傲然立在神龙的肩上。此刻,天地万物在你看来是如此的渺小。低头之间,人如蚁虫。举头见天,你会发现,天之近仿佛触手可及。  
落日下的点点余辉从容的从手指之间穿过,直直地泻入万里江山之中。点点金?,点点余光。  
江上的点点风帆在千山万壑来回婉转之中缓缓地驶入夕阳之外,轻灵而自由。  
山间的百草树木和着微风翩翩起舞,好似天庭中缓缓而下七彩缤纷的仙女。天籁响起,听,好一曲逍遥游,人间能得几回闻?  
而飞龙在天,亢奋地应着天籁之音,引领着天龙八部、人、非人、众仙、诸佛在此齐聚,傲然如腾于四海之中,飘然如浮于三界之外。  
此刻,万物奔腾,百鸟朝凤。就连阳光也柔和成了曲线,飘飘忽忽的和着风,拉着云,牵着雾,轻舞飞扬。  
江山如画,画亦是江山。无言,言不足以表达;无诗,诗不足以吟唱。深遂的宁静满天飞扬。世间最和谐的乐章,在此刻从容的播放。  
听!天空的声音;听!大地的呼唤。忽然在呼唤中感到迷茫,我是谁,谁又是我?......  
暮云合壁了,天地一片静穆。原来,我不是我,你不是你,不曾来到,亦不曾离去。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不曾一起,亦不曾分离。  
巫山云雨,总在虚实之间。  
TANWEI有感于烟雨之中  
  阿Q是糊里糊涂的混    本身就分不清楚是什么是天昨天和明天    只晓得混 做天和尚撞天钟     钟都不撞 那怎么能混的小去 只是混的方法不对罢了不    不过阿q是不清楚不明世而混沌    鲁迅本意我想没这么形容这类精神的出入吧    适时而进 持步而观     不做一 二 三 不做三 二 一 但做 中流水    不上不下 总不能挑毛病了吧     时局变换不定 总不能跟着那些尖脑袋的人跑吧    人总要有点良好的精神 才能支撑住健康的身体    闲暇无聊的时候可以吹吹牛,YY一番 也是乐趣      =======================================  
说的也是,人是要有一点良好的精神的,要有臭狗屎中挖出蛋白质的精神。很多人都认为阿Q是可悲的,是只知道混日子的。那阿Q也算是臭狗屎吧。本着不怕臭的精神,我们挖挖他的精神也是好的。  
我们可爱的一无所有的阿Q其实也是不甘心的,所所处处想显示一下自己。就算这样,还是没多少人看的起他。只好摸摸小尼姑,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得到一点虚伪的满足。但就是这种精神上的胜利法,让他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气。我们不能再去嘲笑他,不能连他这一点生存下去的勇气也给剥夺了。  
每个人都有阿Q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前进的勇气,所以适当发挥一下阿Q的精神,很有必要。  
我会写一篇关于阿Q的文章,到时你看看吧。
  逍遥游之明月海浪篇  
海边,微浪。凌晨,三点半。  
万般寂籁,自然而然。  
半弯新月如钩,满天星光闪闪。  
朦朦胧胧月光,柔柔和和梦乡。  
银河迢迢,织女牛郎。  
鹊桥飞架,凝然对望。  
些许泪光,深情款款。  
点点星辰,悠悠微光。  
密密语语,周身皆忘。  
不知我近,黯然感伤。  
七七一会,地老天荒。  
忽而游之,银河阻挡。  
白鹤来之,化羽飞翔。  
云淡风清,深遂平淡。  
一阵清风,神思畅想。  
你可曾知道,天空如此好看。  
你可曾回想,世间如此风光。  
天涯之外的天涯,波澜之中的波澜。  
海天交接,辽阔宽广。  
深黑色的海水无声地涌转。  
波涛在其中翻滚,银光安静的平躺。  
最美丽的释放,也归于平淡。  
平淡中的斑斓,也源于情感。  
情感中淡淡的忧伤,谁不曾在安静中傍徨?  
人生几何?草木之短。  
忧从中来,何曾绝断?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盛大海以美酒兮,对明月而饮光。  
仿佛兮佳人相伴,飘飘兮流雪飞转。  
乘天地之正兮,逍遥游玩。  
御六气之变兮,绝世畅想。  
蓬莱云雾,我欲驾揽。  
悠然而起,我见我船。  
道不行兮,乘桴浮于海浪。  
绝人心之彷徨,得明月而安详。  
鞠一把月光,驶向彼岸。  
彼岸虚空,无岸之岸。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岸亦应舍,何况无岸?  
悠然而自得,合万物而淡然。  
我思故我在,不思我何在?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不茫然。  
一觉微风拂面,昂首远望东方。  
东方既白,朝霞灿烂。  
朵朵云彩,金壁辉煌。  
伫立良久,欣然回舱。   
    注:1、“伫立良久,欣然回舱。”此篇写于船上,大概成于渤海港湾。  
2、“不知我近,黯然感伤。”不知道我走近,牛郎织女两个人见面了黯然神伤。  
3、“白鹤来之,化羽飞翔。”化羽有点不通,应是羽化,但我还是用了不通的化羽。  
4、“深黑色的海水无声地涌转。”晚上在月光下的海水是深黑色的,不信你看。  
5、“银光安静的平躺。”银光指的是月光照在海上,像安静的躺着一样。  
6、“人生几何?草木之短。忧从中来,何曾绝断?”是从曹操《短歌行》中前一首诗中变化在而来的。  
7、“仿佛兮佳人相伴,飘飘兮流雪飞转。”佳人指明月,流雪喻月光。有抄《洛神赋》之嫌。  
乘天地之正兮,逍遥游玩。御六气之变兮,绝世畅想。”变化自庄子的《逍遥游》。  
9、“道不行兮,乘桴浮于海浪。”出自《论语》,原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10、“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节。  
11、“我思故我在,不思我何在?”卡笛尔认为所有学科不论唯物唯心,还是哲学科学,都有被推翻的时候,但推而论之,只有一个源头是不会被推翻的,即我思故我在。我加了一句,不思我何在,有二个意思,一是我不思了,我在什么地方?二是不存我这个念头的时候,事物又何在?  
1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不茫然。”由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句子变化而来。    
TANWEI有感于渤海
  逍遥游之阿Q精神新解篇  
人是要有一点良好的精神的,要有臭狗屎中挖出蛋白质的精神。很多人都认为阿Q是可悲的,是只知道混日子的。那阿Q也算是臭狗屎吧。本着不怕臭的精神,我们挖挖他的精神也是有蛋白质的。  
阿Q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那我们先说说鲁迅吧。  
鲁迅早年一系列的生活打击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无常和悲苦。当他在当铺默默的从高高的柜台上接过给父亲看病的钱,就从人们麻木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后来家世的落败,人情的世故,一切的一切让他更深刻的体到了一般人所体会不到的那种世态炎凉。他不停的改变志向,想努力的去让人们理解自己所认识到的这种无知和麻木 ,想通过什么方式去让人们认识到和自身有着一样不幸的人们的悲苦。当他在日本去学医的时候,看到一群中国人对电影中自己的同胞被杀无动于衷,反而以此为乐的情景时,他的心“唰”的一下沉到了太平洋的深处。那一刻,他又泛起了他小时候的回忆,他仿佛又看到了小时候所看见的那种麻木的眼神,他的心很痛很痛。  
当这种无法言语的痛别人又不能理解的时候,他只好郁闷的呐喊。他为了表达这种感受,他说,在一个没有窗户的黑屋子里,里面的人都快要闷死了。他想喊,想让人们醒醒,但别人却听不到。因为人们都在黑暗中沉睡。   
他以他所体会到的这种无常和悲苦,写了一系列的小说。把自己的郁闷注入到小说的人物之中。所以他小说人物往往都取材于社会上最悲苦的人物,如《狂人日记》、《祥林嫂》、《孔乙己 》、《药》中的人物都在这种无常和悲苦中沉沉浮浮的过日子。但这些人物始终不知道,也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牵引着他们在这悲苦的人世间悲苦。他们只是悲苦着、承受着、沉着、浮着。  
但每一个人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他们无尽的苦楚。孔乙己在人群的嘲笑中,那一句艰难的向世人发出的哀求:“请不要取笑...”的声音,像钟声一样回荡在空中,不绝于耳。谁可曾知道他内心无尽的痛苦?谁可曾明白他内心深处的失落和无助?他去教那群小孩子写字的时候,又何尝不知他们不懂,只是心中的苦闷只有对这些不明世事的小孩子们的时候,可以暂时的放下。可怜的是,连小孩子们也受了大人们的污染,根本不听他讲,他只好用他仅有的茴香豆来吸引这些小孩子们,来,听我说说吧!看着他缓缓地从人群的嘲笑声中爬向远方的时候,我才发现有一种悲伤无法用眼泪表达。  
更别说祥林嫂的唠唠叨叨了。她反复的说,反复的说,可谁真的听懂了她所说的意思?原来有一种悲苦是说不出来的。她只是想,只是想在人世间找到那么一丁点儿的温暖。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她拜过菩萨,捐过门槛,烧过香,努力了,挣扎了,求了,做了,可命运还是不放过他。当叫她不要动那些祭品的时候,她知道她这一辈子干净不了了。这一打击让她彻底放弃了所有的希望。最后只能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我老是记起她生前的话:“这世上有鬼么?”.....  
真的,常人很难体会到这种非肉体的精神上无尽的痛楚。那种钻心的疼痛,疼得让人麻木,疼得让人喘不过气,疼的让人痛不欲生。  
但要说快乐,在所有鲁迅所创造的人物中,只有阿Q这个人独得其乐。就不说他在鲁镇的些许小事了,就说他在要被砍头时坐在牢车中还在想自己所画的押画的不够圆的那份悠然自乐,谁能做的到?  
但阿Q还阿Q的不够彻底,在脑袋搬家的那一瞬间还是发出了救命的呼喊。如果阿Q再阿Q一点,当刀落下来时这样想:“这把刀到底快不快啊,我倒想看看自己被砍时是什么样子?一定很好玩吧。”要能做到这样,就更有意思了。  
这可谓是终极的阿Q精神。与其痛苦的被砍,还不如快乐的死亡。能在快乐中体验安静的死亡,这不就是四佛印中的“涅?寂静”的至高境界吗?  
所以鲁迅阿Q的不终极,这也是他为什么在晚年又开始迷茫的原因。他始终没能找到解救阿Q的方法,所以很是茫然。所以他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很奇怪的,希望在世人看来如此积极的东西,为什么说可有可无?本来无路,又从何而来的路?走的多了就成了路,那路又在何方?什么是路?如果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只能站在鲁迅的肩上找。  
现在我们站在大文豪的肩上,再往前看那么一点点。才发现,世上能解救阿Q的,只有阿Q本人。世上能让阿Q醒悟的,也只有阿Q的精神。  
阿Q是个彻彻底底的无产阶级,什么都没有,他睡在土地庙,但庙不是他的。他就连吃饭也东一顿西一顿的。要说他真有什么,除了他自己的身体,一无所有。这种人无名无利,不担心什么,也不牵挂什么,当然什么也不想,浑浑然然的。这也是阿Q只所以阿Q的原因。也正是这样,他比孔乙己,祥林嫂他们放的下,比他们要快乐。  
我们看世人也都是这样,得到了,就快乐,失去了,就悲伤。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我什么都没有了,我还失去什么?所以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得失之间,我们其实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悲伤快乐只不过是我们的心动了不能停下罢了。只要无得无失,就无喜无悲。  
人只要去了得失之心,马上就能体会到这样的诗境: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是一种别人打了你,你能用儿子打了老子的想法平衡自己的心境,是一种心理上的平和。这也算是阿Q精神的精华吧。  
虽然儿子打了老子的这种想法有点自欺欺人,但总算是能从心理上找到一点平衡。这是阿Q的想法,作为阿Q,他也只能这么想。但换一种说法,我们就能接受他这种说法了。“何必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狗咬了你一口,你也咬它一口?如果你不咬它,那你生气只是在惩罚自己罢了。”所以,用阿Q精神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就是能让心理得到平衡。  
但这种心理平衡要是用到极致了,就没有我这个观念了。既然无我,那什么不公平的事都可以安然处之,事事都可以不入于心,也不计较得失利害,也就能放开胸怀,屈己待人,礼贤下士。谁能做到这样,谁就是真正做大事的料子。  
所以要问阿Q谁可以解救,只有阿Q自己能解救,用阿Q自己的精神解救。谁也帮不了他,只有他自己能帮自己。由此观之,孔乙己,祥林嫂等也是一样,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救自己。  
怎么救?其实鲁迅已经说了,“希望本是无所谓无,无所谓有的,世间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要理解了这段话,就可以自救了。  
为什么说希望可有可无?鲁迅所理解的无常和悲苦,别人也理解到了,自然而然会产生希望。如果没有理解到,也无所谓希望不希望。有希望又如何?没有希望又如何?人还是一样在天地之中生死循环,并没有改变什么。但人总要向前走的,时间不可能不动,要走就要有一条路,人人都有一条路,走到那里去?走向生命本来的源头-死亡。从本来无我,回到无我。世上并没有一定的路,但却都走向同一个地方。走过这条路的人很多很多,走过的痕迹我们称之为路。  
以上简而言之,就是说一切都只是个过程,什么事都不必太过于放在心上,放下阿Q,得到阿Q。放下孔乙己,得到孔乙己。放下祥林嫂,得到祥林嫂。只有把自己时时摆在很低的位置,摆在本来无我的位置,一切的苦也就放下了。不论什么苦,放下了,就轻松了。轻松了,就自由了,就得到了一个不受世俗所束缚的真我。本来无我,又何来我苦?一切世事,皆有定数,只要能坦然处之,心中就自然祥和了。 
  太精彩了,没读完,做个标记下次接着读。。。  感谢楼主!正在琢磨庄子呢,可好看到这么直接的观点。
  @tanwei楼
09:14:00  lsd~只有我明白~~你们(你们也是我)~~~~都在瞎折腾~~~~~~~  包括世界历史上所有有记载的名人~~  ‘天道’可能只有‘我’懂~~~  ‘我’=我思想的一部分~~~~~~~~~~  ===============  释咖哞尼说过: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真是个难说的“我”字。有人会说这么说太狂妄了。有人会说这是圣人,佛祖达到的境界,凡人是达不到的。还有人会说我本来就是最大的,天上地下,还有什么比我还重要?  ......  -----------------------------  天地与佛祖本为一体,天地既是他,自是唯我独尊
  节滴狸到杜p62回帖是一种美德。若你正在减肥的路上。不妨停一下脚步。  
  人的一生总是在忙忙碌碌,总是在和时间赛跑。生活中的人们也总是在追逐,追逐爱情,追逐金钱,追逐地位,追逐名利;贫穷的追逐富有,富有的追逐快乐,快乐的追逐长生不老。没有穷尽的理想,不断膨胀的贪欲诱惑着人们事事追求高效速成,遇事浮躁缺乏耐心。缓一缓,静一静,等一等,欲速则不达!  
  5年之后,再读逍遥游,我不胜唏嘘,叹年华之易老,悲死生之一瞬!  5年之中,世俗沉沦,物象万千。  5年之中,我见过被强拆者身上焚烧的烈火,见过守卫土地而被***杀者身上的子弹,见过官员手上的手表,见过砸死小商贩的枰砣,见过无辜被砍杀者身上的砍刀,我见过很多很多。。。  我再无闲暇去读读我的逍遥游了,因为我再也逍遥不起来了。取而代之是悲痛,一种让人心疼的悲痛,我无法再厚着脸来说,什么心态平和,什么静能生定了。这不是庄子,也不是庄子要告诉我们的意思。  当面对一个个毫无人性的事实,你只能面对世界如此残酷的现实。  当然,我们要活,并且要活的很好。但这些现实就摆在眼前,我们该消极地去忍受上天派给我们的苦难?  我错了,我错以为只要我不伤害别人,别人就不会伤害我,在这残酷、肮脏、愚?的世界,面对邪恶一味的忍让是徒劳的,也是一种十分自私的行为。  在今天,庄子告诉我们是两个字--自由。为自由而战,为生命而战,为活的精彩而战,这就是庄子。  产生这个结论是齐物论,齐物者,万物生而平等也。何为平等 ,万物自由,由天生而由天灭之。权为何物,权的本质是众人之认可,众人之认可,就是现在所讲的合法性。  千年以来,我们迷信于暴力,我们很多人固执的相信,***杆子就是合法性,并由此而推及暴力的公众认可。于是,改朝换代的千年历史在东方大地往复循环。  直到1840年的一声炮响,我们才开始清醒,虽然被痛打,但我们也注定在这一刻对我们所扭曲的暴力合法性产生了质疑,宪政、虚君共和、革命等词语纷纷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待续)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