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党员两学一会心得体会儿又是漆黑一片,你从船……体会是什么一

苏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试题 单元练习 高一必修三 苏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您现在位置: →
试题名称苏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试题(高一必修三 苏教版)
如果您在下载时出现“找不到网页”的错误提示,则表明你的IE需要设置:打开IE浏览器,点顶上菜单栏中的“工具——Internet选项——高级”,找到“用UTF-8发送URL”这项,把前面的勾去掉。()
上一个『』& 下一个『』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刘白羽写过一篇关于长江三峡的文章以前的小学课本里还有,不过是篇短文,题目好象叫话说三峡
长江三日刘白羽十一月十七日.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十二时,"江津"号启碇顺流而下了.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江面突然开阔,天穹顿觉低垂.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一刻钟后,船又在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的狭窄的江面上行驶了.你看那急速漂流的波涛一起一伏,真是"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而两三木船,却齐整的摇动着两排木桨,象鸟儿扇动着翅膀,正在逆流而上.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进,该是多少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诗思啊!……不久,江面更开朗辽阔了.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从长江上顺流而下,这一心愿真不知从何时就在心中扎下根.子,年幼时读"大江东去……"读"两岸猿声……"辄心向往之.后来,听说长江发源于一片冰川,春天的冰川上布满奇异艳丽的雪莲,而长江在那儿不过是一泓清溪;可是当你看到它那奔腾叫啸,如万瀑悬空,砰然万里,就不免在神秘气氛的"童话世界"上又涂了一层英雄光彩.后来,我两次到重庆,两次登枇杷山看江上夜景,从万家灯光、灿烂星海之中,辨认航船上缓缓浮动而去的灯火,多想随那惊涛骇浪,直赴瞿塘,直下荆门呀.但亲身领略一下长江风景,直到这次才实现.因此,这一回在"江津"号上,正如我在第二天写的一封信中所说:"这两大,整天我都在休息室里,透过玻璃窗,观望着三峡.昨天整日都在朦胧的雾罩之中.今天却阳光一片.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下午三时,天转开朗.长江两岸,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近岸陡壁上,背纤的纤夫历历可见.你向前看,前面群山在江流浩荡之中,则依然为雾笼罩,不过雾不象早晨那样浓,那样黄,而呈乳白色了.现在是"枯水季节",江中突然露出一块黑色礁石,一片***浅滩,船常常在很狭窄的两面航标之间迂回前进,顺流驶下.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标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当我正为夜色降临而惋借的时候,黑夜里的长江却向我展开另外一种魅力.开始是,这里一星灯火,那儿一簇灯火,好象长江在对你眨着眼睛.而一会儿又是漆黑一片,你从船身微微的荡漾中感到波涛正在翻滚沸腾.一派特别雄伟的景象,出现在深宵.我一个人走到甲板上,这时江风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使人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赫赫声势,而且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象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的胸前.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象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现在,船上的人都已酣睡,整个世界也都在安眠,而驾驶室上露出一片宁静的灯光.想一想,掌握住舵轮,透过闪闪电炬,从惊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列宁有一句话说得好极了:"前进吧!这是多么好啊!这才是生活啊!"……"江津"号昂奋而深沉的鸣响着汽笛向前方航进.十一月十八日在信中,我这样叙说:"这一天,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上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摄了."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启碇续行,我到休息室里来,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象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滟?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撞得个粉碎.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游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象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象白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绎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象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忻,却象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朝阳之中.抬头望处,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炯挪,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来的客人说:"你看,这就是巫山巫峡了.""江津"号紧贴山脚,进入峡口.红通通的阳光恰在此时射进玻璃厅中,照在我的脸上.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的象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八点五十分,满船人,都在仰头观望.我也跑到甲板上来,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缥缈传说的美女峰了.据说一个渔人在江中打鱼,突遇狂风暴雨,船覆灭顶,他的妻子抱了小孩从峰顶眺望,盼他回来,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终未回来,而她却依然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站在那儿等候着他至今还在那儿等着呢!……如果说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显然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象是满山杜鹃了,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象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十点,江面渐趋广阔,急流稳渡,穿过了巫峡.十点十五分至巴东,已入湖北境.十点半到牛口,江浪汹涌,把船推在浪头上,摇摆着前进.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象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初下泄滩,你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会突然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十一点十五分到姊归.据袁崧《宜都山川记》载:姊归是屈原故乡,是楚子熊绎建国之地.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美髯白皙,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大鱼驮回姊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正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姊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耸立江面,经过很长一段急流绕过泄滩.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急流刚刚滚过,看见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身沿着这山峰右面驶去,山峰左面却又出现一道河流,原来这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这儿完全是一条窄巷,我到船头上,仰头上望,只见黄石碧岩,高与天齐,再驶行一段就到了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当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象箭一样迅速飞下,巨浪为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江水象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船上的同志指着岩上一片乡镇告我:"长江航船上很多领航人都出生在这儿……每只木船要想渡过青滩,都得请这儿的人引领过去."这时我正注视着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也就战胜了大自然了.中午,我们来到了崆岭滩眼前,长江上的人都知道:"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可见其凶险了.眼看一片灰色石礁布满水面,"江津"号却抛锚停泊了.原来崆岭滩一条狭窄航道只能过一只船,这时有一只江轮正在上行,我们只好等下来.谁知竟等了那么久,可见那上行的船只是如何小心翼翼了.当我们驶下崆岭滩时,果然是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象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找寻小径跋涉前进了.十一月十九日早晨,一片通红的阳光,把平静的江水照得象玻璃一样发亮.长江三日,千姿万态,现在已不是前天那样大雾迷蒙,也不是昨天"巫山巫峡色萧森",而是:"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了.长江在穿过长峡之后,现在变得如此宁静,就象刚刚诞生过婴儿的年轻母亲一样安详慈爱.天光水色真是柔和极了.江水象微微拂动的丝绸,有两只雪白的鸥鸟缓缓地和"江津"号平行飞进,水天极目之处,凝成一种透明的薄雾,一簇一簇船帆,就象一束一束雪白的花朵在蓝天下闪光.在这样一天,江轮上非常宁静的一日,我把我全身心沉浸在"红色的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中.这个在一九一八年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中最坚定的领袖,我从她的信中,感到一个伟大革命家思想的光芒和胸怀的温暖,突破铁窗镣铐,而闪耀在人间,你看,这一页:雨点轻柔而均匀地洒落在树叶上,紫红的闪电一次又一次地在铅灰色中闪耀,遥远处,隆隆的雷声象汹涌澎湃的海涛余波似地不断滚滚传来.在这一切阴霾惨淡的情景中,突然间一只夜莺在我窗前的一株枫树上叫起来了!在雨中,闪电中,隆隆的雷声中,夜莺啼叫得象是一只清脆的银铃,它歌唱得如醉如痴,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昨晚九点左右,我还看到壮丽的一幕,我从我的沙发上发现映在窗玻璃上的玫瑰色的返照,这使我非常惊异,因为天空完全是灰色的.我跑到窗前,着了迷似的站在那里.在一色灰沉沉的天空上,东方涌现出一块巨大的、美丽得人间少有的玫瑰色的云彩,它与一切分隔开,孤零零地浮在那里,看起来象是一个微笑,象是来自陌生的远方的一个问候.我如释重负地长吁了一口气,不由自主地把双手伸向这幅富有魅力的图画.有了这样的颜色,这样的形象,然后生活才美妙,才有价值,不是吗?我用目光饱餐这幅光辉灿烂的图画,把这幅图画的每一线玫瑰色的霞光都吞咽下去,直到我突然禁不住笑起自己来.天哪,天空啊,云彩啊,以及整个生命的美并不只存在于佛龙克,用得着我来跟它们告别?不,它们会跟着我走的,不论我到哪儿 ,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会跟我同在."江津"号在平静的浪花中缓缓驶行.我读着书,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渗透我的全身. 我必须立刻把它写下来,我愿意把它写在这奔腾叫啸、而又安静温柔的长江一起,因为它使我联想到我前天想到的"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想象,过去,多少人,从他们艰巨战斗中想望着一个美好的明天呀!而当我承受着象今天这样灿烂的阳光和清丽的景色时,我不能不意识到,今天我们整个大地,所吐露出来的那一种芬芳、宁馨的呼吸,这社会主义生活的呼吸,正是全世界上,不管在亚洲还是在欧洲,在美洲还是在非洲,一切先驱者的血液,凝聚起来,而发射出来的最自由最强大的光辉.我读完了《狱中书简》,一轮落日那样圆,那样大,象鲜红的珊瑚球一样,把整个江面笼罩在一脉淡淡的红光中,面前象有一种细细的丝幕柔和地、轻悄地撒落下来.最后让我从我自己的一封信中抄下一段,来结束这一日吧:夜间,九时余从前面漆黑的夜幕中,看见很小很小几点亮光.人们指给我那就是长江大桥,"江津"号稳稳地向武汉驶近.从这以后,我一直站在船上眺望,渐渐的渐渐的看出那整整齐齐的一排象横串起来的珍珠,在熠熠闪亮.我看着,我觉得在这辽阔无边的大江之上,这正是我们献给我们母亲河流的一顶珍珠冠呀!……再前进,江上无数蓝的、白的、红的、绿的灯光,拖着长长倒影在浮动,那是无数船只在航行,而那由一颗颗珍珠画出的大桥的轮廓,完全象升在云端里一样,高耸空中,而桥那面,灯光稠密的简直象是灿烂的金河,那是什么?仔细分辨,原来是武汉两岸的亿万灯光.当我们的"江津"号,嘹亮地向武汉市发出致敬欢呼的声音时,我心中升起一种庄严的情感,看一看!我们创造的新世界有多么灿烂吧!……1960年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摘要:赋作家那种上天下地、出神入化的丰富想象,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论辩铺叙以及充溢于作品中瑰伟壮丽的文采和铿锵有致的节奏韵律,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段,给中国文学增加了奇光异彩。关键词:“宫廷文化” 赋 夸饰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体,赋的产生与形成不同于诗歌、小说和戏曲。首先,它是由文人特别是宫廷文人创造的,带有强烈的“宫廷文化”色彩。其次,赋体产生于大汉帝国初创并逐步走向繁荣强盛的时代,那种宏大规模、统一气象需要相应的意识形态为其表里,思想学术上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文学上则出现了这种把汉字特点发挥到极致的文体----赋。一、赋的文体特征从文体意义来看,赋具备如下特征。(一)主观审美取向----形式赋作家不太重视思想内容问题,大量的赋,不是渲染游猎场面的热闹,便是描绘宫苑廷堂的宏美。枚乘的《七发》,算得上是早期赋中的佳作,作品细致描绘了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和“要言妙道”七个方面的生活场景,最后要说明什么呢?“枚乘擒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窃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之子也。”不过是向“膏梁之子”进一点讽戒之意。一个方面的匮乏,必得在另一方面给予补充。赋思想内容的淡化、单调,使之势所必至的走向重视形式因素的道路。形式,在作赋者的心目中,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个赋作家的成功往往意味着一种形式的成功,他们的成功不在内容,他们的创造,更多地表现于形式的创造。枚乘的《七发》,不同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杨雄的《长杨赋》也有别于班固的《两都赋》。若讲内容,难分高下,但从形式看,的确是各有创新、各尽其致。因此在赋创作中,赋作家最感兴趣的,一般都是作品的体式结构、幽思奇想及词藻的华美等。他们的创作过程,一般都很艰苦。杨雄为了作一“小赋”,曾大病一年。司马相如“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之所以会如此,就是由于他们懂得相互之间思想内容相差无几,要更胜一筹,只能在形式上争奇斗巧。对艺术形式的刻意追求,极大地增强了赋的艺术水平。赋作家那种上天下地、出神入化的丰富想象;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论辩铺叙以及充溢于作品中瑰伟壮丽的文采和铿锵有致的节奏韵律,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段,给中国文学增加了奇光异彩,描绘精细,奇想联翩,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形象思维能力。对形式的过分追求,必定造成形式的僵化。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表现于文学,思想内容千变万化;而形式则具有可模仿性。一种有影响的形式出现后,总要引出后起者的竞相模仿。注重形式因素的赋,由于内容的匮乏,只能更加倚重形式;但越是依赖形式,形式越是难以发展,越要僵化、停滞。在这里,对形式的重视,反成为发展形式的阻碍。这是因为,形式的优劣区分比较鲜明,而一种好的形式被社会接受后,其它形式便很难与之竞争,比较省力的办法只能是对这种“好形式”的模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扬雄说:“能读千赋则善赋。”读过的赋多了,对赋体有了一定把握,只要有模仿能力,便有希望学会写赋。创造是艰难的,而模仿则总比较容易。正由于此,模仿行为在赋创作中较之任何文体都更严重。还在它产生的初期,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套路。如写宫苑城郭或山川河泽,必定“其东则……其西则……其南则……其北则……”;寓讽谏之意,必定有主客问答,“客”从反面提出论点,“主”层层辩难取胜告终;文章的起承转合之间,大都不外“且夫”、“至若”、“于是”几个有数的字眼。至于追求神异诡怪、生词僻典,也好象成了创作信条。而体式结构的模仿,更加明显。枚乘作《七发》,随后便出现了东方朔《七谏》傅毅《七激》崔?《七依》张衡《七辩》徐干《七喻》曹植《七启》陆机《七微》,张协《七命》,形成一种叫做“七”的名称的文体。班固《两都赋》问世,张衡写了《二京赋》、左思写了《三都赋》等,尽管都是大家,形式上规仿模拟的痕迹仍很明显。赋后来在漫长历史中的演化变异是非常深刻的,但其内容淡化、单调,极重形式而又形式僵化停滞的基本特征却基本没有改变。直到“文化大革命”,时兴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致敬电”之类,实际便可视为赋的一种变体,两者的存在形态具有许多内在的一致性。从内容看,“致敬电”大同小异,没有多少区别;因此,要写得美,写得动人,就需要在形式上下大功夫。最早的一些“致敬电”也确实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不少人对文章的华美大加赞扬,如《一月的风暴》《东北的曙光》《西南的春雷》等,在当时确也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如汉赋一样,写作“致敬电”后来也从重视形式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后起所有的“致敬电”都很少有新形式的创造,而是不知疲倦地模仿沿袭开初那几篇的写法,也形成了汉赋写宫苑田猎式的固定格套。像“红旗舞,东风吹,……大地起风雷”,“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南方椰林到北国雪原”之类的套话,比比皆是。从最初的赋到“文革”的“致敬电”,共间文体的流变显然表现出某种规律性。(二)基本表现手段----铺陈如果说形式是赋的生命,那么,铺陈就是维系其生存的基本手段。故而,刘勰在界定赋的含义时说:“赋者,铺也。”这里的铺,指的是铺张、铺陈、铺叙。这里的铺,还是一种动态,指赋作者进入创作过程时的一种实践心态:如何铺得好,铺得开,成为一种意念,一种律条,成为刺激他创作热情的兴奋点。他的紧张思维全然是围绕着“铺”而进行。本来内容就显得匮乏的赋,由于铺陈过度,往往把仅有的那点“内容”也全都淹没掉了,扬雄说:“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飘飘有凌云之态。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刘勰也说:“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然讽一劝百,势不自反。子云所谓先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者也。”由于赋建基于“铺”,使赋作家势必把注意力转向对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以至草木虫鱼、生词僻典等知识的记忆上,因为唯有如此,方有可铺,方能铺得开、铺得大、铺得新奇、铺得惊人。如《七发》畋猎的一段,动用了那么多怪兽珍禽,奇僻典故,写得满纸锦绣、光怪陆离,但细加辨析,也不过就那么一点事。难怪司马相如回答友人怎样写赋,曾很轻巧地说:“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刘熙载《艺概》记录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宋朝“姚铉令夏竦为《水赋》,限以万字;竦作三千字。铉怒而不视曰:‘汝何不于水之前后左右广言之?’”这个故事可与司马相如的经验之谈印证,见出赋在表现形式上的基本特点。从另一面讲,精心的设计铺陈,能够开拓人的思维领域,反映出人在形象思维中所能达到的极致,还有铺张扬厉的表现手法,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至为深远的影响。从骈文的排比描叙、小说戏剧中的描绘议论,都可看出赋的流泽。时至今日,仍有一批作家深受其惠。七、八十年代的李瑛等的诗作,杨朔、刘白羽等的散文,其描述铺张便得益于赋文学传统。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甘蔗林----青纱帐》等,贺敬之的《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李瑛的《一月的哀思》等,亦渗透了赋文学的血液。如《雷锋之歌》中的铺叙,从艺术表现上看,就具有汉大赋的风采:你只有/一百五十四厘米/身高,/二十三岁的/年龄……/但是,在你军衣的/五个钮扣后面/却有:/七大洲的风雨、/亿万人的斗争,/----在胸中包容!……/你全身的血液,/你每一根神经,/都沸腾着/对祖国的热爱,/而你同时/在每一天,/每一分钟,/念念不忘:/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受难的弟兄!诗句大气包举,犹如滚滚而来的海潮,铺排充分,谐调有节。既有宏伟的全景铺展,也有细部每一朵浪花的精细雕刻。应该说,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看,贺敬之等人的作品是深得赋文学神韵的。(三)外在艺术形态----夸饰赋的文风特点是虚矫夸饰,这恐怕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刘勰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如凭风,诡滥愈甚。”活跃于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们的说词,危言耸听,虚虚实实,带有很强的诡辩色彩。赋家从纵横家那里吸收其绘情状物、议论风生的本领,并赋予其更鲜明华丽的文采,夸饰之风因而更盛。扬雄作《校猎赋》,描绘狩猎队伍,极尽铺张浮夸之能事:贲育之伦,蒙盾负羽,枚镆邪而罗者以万计。其余荷垂天之毕,张竟野之罘,靡日月之朱竿,曳?星之飞旗;青云为纷,虹?为缳;属乎昆仑之墟,涣若天星之罗,浩如涛水之波,淫淫与与,前后要遮。虽然意在讽谏,讽刺汉成帝那种“刮野扫地”、“囊括雌雄”的“羽猎”,但夸张之过,饰之太浓,反而显得虚张声势。因此,赋往往被人指斥为“虚词滥说”,如扬雄说:“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他不满于“极丽靡之辞”,斥责赋家竞相在这方面逞才使气,反而失去创作的初衷。态度更激烈的是王充,他在《论衡?对作》等文中宣称“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中”。王充从一个严肃的唯物主义者立场出发,嫉视虚伪矫饰,倡扬了求实精神。但是,平心而论,王充的观点也不无片面偏激之处。他的失误,在于过于严肃,过于老实厚道,以致把别人的游戏应酬都当了真,当作正经事业看待。在这方面比较高明的,应该说是刘勰,一方面,对浮夸风,他极力反对,“虚用滥形,不其疏乎?此欲夸其威而饰其事,文睽刺也”。提出要“剪扬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另一方面,他也懂得,适度的虚夸对于文艺不仅允许,而且必要,“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可以说,刘勰是真正深刻了解文学自身内部规律的。这也就是说,夸饰在文学中不是可不可以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合理存在的问题。没有必要的夸饰,文学定将淡然无味;夸饰太过,也必会让人望而生厌。在这方面,不少当代诗人都作出了成功的探索。与赋一脉相通的贺敬之的诗歌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他创作于1958年的《东风万里----歌八大第二次会议》一诗中有如下章节:好呵----我们的地球!/好呵----我们的时代!/好呵----我们的六万万匹/千里马!/好呵----我们六万万个/马上的英雄!/呵,让我们/更快地/飞奔起来呵,/踏起千层浪,/驾起万里风!/千层浪,/万里风----/一天,/二十年的行程!/让地球/更快地/转动!这就充分地反映出一个忠诚于自己事业的诗人的胸怀。二、赋的社会功能关于赋的社会功能,有论者说:“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两端。”也有人说:“言情之赋本于《风》,陈义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意思很清楚,就是说按照本然旨趣,赋应该负有两项使命:一为“美”,即歌颂、赞美,一为“刺”,即劝戒、讥刺。但如上文所说,在创作实践中,实际是一手软一手硬。“刺”的功能没有很好贯彻,更大量、更根本的还是集中于“美”。班固“不歌而颂谓之赋”更明确地表示,赋即有词无调的颂歌,赋即颂,颂即赋,至于刺与讽,都不过是理论上可以成立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幻影。扬雄对此早有觉察,他问道“赋可以讽乎?”然后自我回答说:“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这些古代的赋作家和文论家都共同认识到一点:理论上可以“美”也可以“刺”的赋,实践上是只有“美”而没有“剌”,至少是主要是“美”而很少有“刺”。赋的“美”的社会功能之所以会被大大强化,是有深刻原因的。首先,赋来自宫廷,产生于大汉帝国建立并开始走向强盛的时代。国家初肇时的那种蓬勃生机和恢宏声威,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文学相匹配。这以前,早有成熟的散文创作,由先秦诸子到司马迁,已形成传统。但对于汉王朝来说,这是一种由前朝过渡来的传统,从更深层次来看,似乎带有某种“异己”的性质。因而,散文就文体角度看,决不会出现再度繁荣的局面;而从散文自身看,既已形成传统,那就很难再很快变革自身以求得对新王朝的适应。诗歌创作也有类似情况,不管是四言、五言,还是楚辞,都那么激切热烈、锋芒毕露,无论如何,是难以与新建立的汉帝国同步运作的。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完完全全地属于汉帝国,它是汉王朝自己在文化上的创造,因此,也是汉帝国的骄傲。这就不难理解,功业赫赫的汉武帝对写下《史记》这部千古绝唱的司马迁那么刻薄寡恩,而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后,则大发感慨:“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恐怕其中决不会仅仅是欣赏趣味的缘故吧。其次,自身的文体特征也决定了赋歌颂功能的加强。如上所述,赋重形式、铺陈、夸饰,这些特点,如若使之去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若以之歌功颂德则再合适不过。重形式,正可以集中于一点,反复称扬;称扬的内容固定不变,只要形式不断地花样翻新就行。善铺陈,长处在于发挥充分,从各方面炫耀,以量取胜。多夸饰,也是一种强化效果不可缺少的手段,美妙动听的言辞,足以打动视听,夸饰过度,难免有失信实,但好处是可以造成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权衡之下,还是利大于弊。赋所独具的这些文体特征,使其较之任何其它文体,都更适宜于高度地发挥出“美”“颂”功能。但是,对于赋的这种社会功能,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文学家内心的自我矛盾比较严重,他们在卖力地大写各类颂赋时,还时刻怀疑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动机的纯洁性以及自己创作的价值。最典型的是扬雄,他写了一辈子的赋,如《甘泉赋》《校猎赋》《长杨赋》《蜀都赋》等,都很有名,但到老来,却后悔不迭,反过来攻击赋是“壮夫不为”的“童子雕虫篆刻”,说作赋“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于是辍不复为。”枚皋也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连靠献赋起家的司马相如到有了足够的资格,也对身处“语言侍从之臣”的地位表示不满,常常称病,“不到武帝面前去献殷勤。”用今天的眼光看,对赋的“美”“颂”功能宜作全面的把握,片面地肯定与片面地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概而言之,有两方面的情况需得分别对待。1.无原则地颂扬统治阶级,肉麻地吹捧其文治武功的。这在汉赋中占有较大比重,表现出宫廷文人的卑俗低贱。如班固《两都赋?序》公然申明:“赋者,古诗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抒下情”未必然,“宣上德”是不折不扣的事实。在他的《两都赋》中,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对秦和王莽新朝的诅咒,同时对刘秀百般歌颂。王莽之恶是“书契以来,未之或纪”,本朝主子则“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体元立制,继天而作;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2.颂祖国统一富强,赞美祖国美好事物的。有些赋在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比较复杂的是,这两者往往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必须细加辨析。如扬雄《长杨赋》:于是上帝眷顾高祖。高祖奉命……横巨海,漂昆仑,提剑而叱之,所过麾城斩邑,下将降旗……乃展民之所屈,振民之所乏;规亿载,恢帝业。在这番描述中,就既有对汉高祖刘邦翦秦灭楚个人功业的歌颂,也表现出向往民族统一强盛,“振大汉之天声”的爱国精神。三、赋在当代的表现时代进入了二十世纪,中国大地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革,赋这种古老文体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演变。它的本生状态已不复存在,但受其影响,它的文体特征却在另外一些文学品种中保留下来,已如上述;并且由于文体特征的制约,长于歌颂赞美的功能也在这些文学品种中延续下来。不同的是,具有鲜明的赋文体特征的贺敬之、郭小川、李瑛等的诗歌,杨朔、刘白羽等的散文,所歌颂赞美的对象、内容已绝然不同于旧时代的赋。在他们的作品中,歌颂人民、歌颂***、歌颂人民领袖、歌颂社会主义制度,占据了最突出的地位。他们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尽情讴歌,充分发挥出“赋”的文体功能。“赋”的外在形态虽已消亡,但其内在精神气韵却在这些新作家的作品里获得新生。在这方面,杨朔、刘白羽的散文是很成功的典范,从他们创作的《茶花赋》《雪浪花》《荔枝蜜》《长江三日》《红玛瑙》《珍珠》等作品,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赋文学的血脉承传。那种铺张扬厉、讲求词采的文体特征,那种对新生活、新制度、新人物的热情赞美,无不与赋文学创作显示出一致性。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有一段描写----当我正为夜色降临而惋惜的时候,黑夜里的长江却向我展开另外一种魅力。开始是,这里一星灯火,那儿一簇灯火,好象长江在对你眨着眼睛。而一会儿又是漆黑一片,你从船身微微地荡漾中感到波涛正在翻滚沸腾。一派特别雄伟的景象,出现在深宵……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现在,船上的人都已酣睡,整个世界也都在安眠,而驾驶室上露出一片宁静的灯光。想一想,掌握住舵轮,透过闪闪电炬,从惊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该作品气势宏大,格调高昂,充满了对新天地、新时代的由衷赞美;在表现形式上,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浓笔重彩式的描摹挥写,均反映出赋文学的深刻影响。这说明,从任何一种传统文体中,都有可能吸取其有益成分,为我们所用,从而大大丰富、推动今天的文学创作事业。
欢迎转载:
推荐: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