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 举报邮箱:&&&&&&&&&&&& 前言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天下硝烟四起,没有一寸安宁之地,在这样的时期,登上历史大舞台的就只能是英雄或是狗熊,命运不会赐予你享受平庸的权力。有句话道:“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用来形容三国中那些寻常百姓的心境实在是再合适不过。史书不会为这些百姓而大书特书,它只会记载那些奸雄权臣、猛将名相、文人墨客,但它确实也只能做到如此。读、写历史就像对付一道无止境的填空题,你必须在空格中填上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人性,然后你才能看到历史中那形形***人物的人心。 我曾经设想,如果像游戏中一样,给所有人一个平等的机会,让皇甫嵩、孙坚、曹操、刘备、邓艾、诸葛亮、司马懿、杜预、周瑜、陆逊、关羽等等同场竞技,不知道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笑谈,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一部肥皂剧中必然只有几个主角,不可能人人都是主角,所以孙坚因为短命成了路人,皇甫嵩因为拘泥大义成了路人,袁绍因为骄纵无能成了路人。三国,是一个英雄狗熊奸雄都辈出的年代,但也是一个英雄陨落的年代。这么多以历史为依托的小说中,独独《三国演义》成为了四大名著之首,罗贯中当然功不可没,但这历史中最为灿烂的一道帷幕才是主因。 这篇文章还是基于历史的,主要参照《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同时也撷取了《世说新语》、《曹瞒传》等野史中的一些趣闻,类似“评说”和“史话”的性质。毕竟干而无味地大白馒头是没几个人喜欢下咽地,添些“油”加些“醋”或许能帮我吸引到多些鉴赏的“食客”。
楼主发言:43次 发图:
一. 楔子 作为正文的前篇,本章从一八九的十常侍之乱起到一九二年董卓被杀为止。 汉朝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和短命的秦帝国不同,汉朝整整存在了四百多年,疆域东达朝鲜,西到哈萨克斯坦,北至蒙古,南抵越南,中间经历了匈奴的侵袭、七王之乱、王莽新朝的颠覆以及东汉宦官、外戚的专权,却始终屹立不倒。但正像《三国演义》的开篇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说,没有汉王朝地分,就没有三国地合。作为精彩的三国乱世的开篇,这段历史当然也不会沉闷。 东汉初年,汉明帝曾册封了“云台二十八将”以表彰东汉的开国功臣;作为一个不专业的模仿者,我也搞了一个“灵台十七将”为三国的野心家缅怀下东汉的灭国功臣。接下来有请灵台第一将“角木蛟”刘宏。
1. 投错皇帝胎的奸商-汉灵帝刘宏 严格来说,刘宏和他的前任汉桓帝刘志算不上什么特别的昏君,东汉大多数的皇帝都是这个德行。除了前三任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以外,东汉的其余皇帝都是年幼就被外戚扶持而继位,成为外戚手中的傀儡。掌权的外戚自然不希望这些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成为一代明君,爬在自己的头上重新掌握权柄,因此他们一面用声色犬马来浇灌皇室的小花朵,一面将“幼主”禁锢于宫中,断绝他们和宫外群臣的往来。 不过讽刺的是,尽管外戚处心积虑地为幼年皇帝创造了这样一个“舒适”的环境,却在不经意间培植了自己的最大的敌人-宦官。没有外人可以亲近,皇帝便只有宫中的一群太监可以谈心;皇帝成年后,突然发现自己坐着天下最尊贵的位置,却没有丁点的实权,而且说不定还有被毒杀的危险(汉质帝),心中不免郁闷,便找到“知心姐姐”倾吐。宦官们虽然被割掉了把子,但终归还是有野心的,于是他们就利用皇帝干掉了一众外戚,然后自己过了一把太上皇的瘾。此时宫外的士大夫(官员和知识分子)不爽了,心想虽然说这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但怎么也轮不到你们这群阉狗啊,于是士大夫又联合外戚想干掉宦官。但士大夫低估了宦官的能量,强奸不成反被草,损失惨重,被彻底地清除出了权力的中心,史称“党锢之祸”。 简而言之,东汉中期的历史就是宦官和外戚的二人转,今天我干掉了你,明天你干掉了我,如此循环;而东汉后期的历史就是一出threesome,由宦官、外戚、士大夫倾情上演,士大夫在中途因体力不支而提前退出。
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之下,汉灵帝刘宏便正常地成长为一代昏君。刘宏是汉桓帝刘志的侄子。刘志无子,他去世之后,当权的窦氏外戚集团代表窦武选中了当时年仅十二岁的解渎亭侯刘宏作为傀儡,迎立进宫。而后刘宏和东汉其余幼年皇帝一样,对宫中的太监产生了爱慕的情愫,他甚至认太监张让和赵忠为父母(张常侍乃我公,赵常侍乃我母)。接下来又是熟悉的剧本,宦官们凭借着皇帝的宠信和权威除掉了窦氏集团,把持了朝中大权,史称这些宦官为“十常侍”,他们还顺手干掉了碍眼的士大夫集团,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外戚虽然权势滔天,但毕竟还有道德的底线;而宦官被去了势,割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便全然不顾礼义廉耻,在民间为所欲为、大贪特贪,搞得天下鸡犬不宁,激化了本就严峻的“阶级”矛盾,从而导致了由张角率领地黄巾军起义。黄巾军起义虽然最终迅速地被皇甫嵩、朱?等人所镇压,但也昭示了汉朝即将倾覆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大多爆发于朝代的末期。 虽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也没有妨碍到刘宏在宫中借一些兴趣爱好来陶冶情操。汉灵帝估计小时候家里穷,又或者受到老爸刘苌的淳淳善诱,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杰出的商人。怎想到十二岁那年中了头彩,居然做了皇帝,这经商只能成为业余爱好了。等等,这主业皇帝貌似也不用干什么事,有外戚和宦官罩着呢。
于是刘宏就一门心思地在宫中经营他的副业。他拿着内府(皇室的私有金库,与外府相对,外府即国库、外库)的钱财去自己的老家河间国置办房产,大兴土木,积极地投身于自己家乡的房地产事业。此举抬高了当地的地价,繁荣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也顺便滋润了经手办事的宦官和当地***的荷包,在创收之余改善了官员“艰苦”的生活环境,除掉那些被强征土地、强服劳役的老百姓之外,可谓皆大欢喜。 投资房产毕竟是长远规划,远水不解近渴,刘宏于是就在宫中规划了一个集市,让宫中的宫女扮作商贩、顾客和杂耍的,而他自己也本色出演奸商一角,和诸宫女讨价还价,饮酒作乐,不亦乐乎。地摊的物品都是内府中四方进贡的奇珍异宝,锁在库房之中尚有人垂涎三尺,刘宏却将它们摆在外面大肆叫卖,那些宫女嫔妃自然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时不时就从地摊上揩点油,最后竟然还发展成了揩油事业的恶性竞争,而刘宏却全然不知。 这样一来二去,金山银山也被折腾没了,刘宏就变着法子找钱,他以修铜人、筑宫殿为名,加收田税。刘宏又以修缮被焚毁的宫殿为名,命令各州郡代皇室采购木材和石材;他派遣宦官去验收木材和石材,而宦官验货的时候则百般挑剔,以质量不合格为由拒绝接收,州郡的官员没有办法,只好低价贱卖给宦官;然后宦官把这些低价收购来的木材和石材又转手高价卖给那些无法交差的州郡,从中赚取差价;就这样反复折腾,最后堆积如山的木头烂在仓库了,宫殿也没有修成,不过灵帝和宦官们却从中大捞了一笔。不得不说灵帝这套空手套白狼的“商业手段”玩得倒挺纯熟。 即便是这样敛财,也不足以满足刘宏的胃口。刘宏又打上了国库的主意,国库和内库不同,老祖宗定下了规矩,就算是皇帝也不能随意挪用国库的钱财。刘宏心想不给我用,我提前从地方上贡的钱物中克扣不就行了;于是他又创立了“导行费”,规定地方进贡朝廷,须先另送物品给内府。这种强盗行径连刘宏身边的太监中常侍吕强都看不下去了,吕强写了封奏章,委婉地规劝刘宏需要改进自己的生活作风。当然刘宏对于此等言论是左耳进右耳出,将奏章按下不表。这个吕强是宦官里面极少数的好人之一,他的忠直和其他宦官的风格格格不入;后来吕强被同为宦官的中常侍赵忠等人所诬陷,自杀而死。
国库的资源毕竟有限,钱还是不够用怎么办?这时候刘宏那同样具有商业头脑的母亲董太后出场了,经过董太后语重心长地指导之后,刘宏开发了一个新型地致富道路-卖官鬻爵(鬻也是卖的意思)。刘宏给官位和爵位明码标价,鼓励一众官员竞标官位,价高者得标;后来他又变本加厉,规定官员凡是升迁、调职或者新上任,都必须缴纳一定的费用,交不了钱就别想当官。少数有点良心的官员贪不到这么多钱,被吓得弃官而走。 当时九卿之一的崔烈想当个三公玩玩,便通过刘宏的奶妈捐了五百万,标中了司徒。三公九卿是朝廷最高的官位,三公之中司徒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司空相当于副总理,太尉相当于总司令;九卿相当于中央各部门部长。朝廷册封司徒之日,刘宏在殿上望见一脸得意的崔烈,对身边的近侍说道:“我后悔了,这官卖的忒便宜了,至少也应该卖个一千万的!”(悔不小靳,可至千万。)刘宏的妃嫔程夫人(夫人是妃嫔的封号,仅次于皇后)应道:“崔公是冀州的名士,别人脸皮薄,肯买官就不错了;再说了,低价营销是一种品牌策略,做好这笔生意就不愁没有下家了。”(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事后,崔烈问他的儿子崔钧道:“舆论对我坐上三公的位置反响如何?”崔钧回道:“大家都认为你这个官有铜臭味!”(论者嫌其铜臭)。铜臭这个典故由此而来。 刘宏不仅爱财,而且好色,酷爱和一众妃嫔在宫中进行裸体锻炼;他甚至还为此建造了一个“裸泳馆”,在其中饮宴嬉戏。刘宏还爱好宠物,鸡、犬、驴无所不爱。总而言之,刘宏除了主业皇帝以外,其他副业都开展地红红火火,大汉朝“蒸蒸日上”,一众***、宦官心满意足,而底层的百姓在官府的收刮之下,苦不堪言。 一八九年四月(可能为五月,见我另一帖子对资治通鉴的译文),刘宏病重,他将自己的儿子八岁的刘协托付给太监蹇硕之后,就一命呜呼了,留了一堆烂摊子给其他灵台名将继续奋斗。这位顽主生前特能折腾,死了也不消停,他的死直接导致了十常侍之乱和董卓的进京,后文会继续介绍。 灵台第一将“角木蛟”刘宏,他若从商道,可为一代奸商,至于当皇帝嘛,实在是太屈才了!
2. 投机倒把贩子刘焉 之所以把刘焉列入灭汉名将行列,只是因为他干过的一件事。 刘焉字君郎,是汉朝宗室,是当今汉朝皇室的远房亲戚。这个“远”是相当地遥远,刘焉的先祖是西汉汉景帝的第五子鲁恭王刘馀。按理说普通人家这关系扯得这么远,早已是陌路之人了,但皇族不同,汉朝的九卿之一宗正就是专门掌管皇族、外戚的有关事务,他的工作之一就是记载大小宗室的族谱。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刘备,刘备的先祖据称也是汉景帝的儿子之一中山靖王刘胜,但却无确实的考据;不过这也难怪,刘胜是个超级大种马,光儿子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无形之中为宗正的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麻烦,也为后人地冒名顶替提供了些许便利。其实刘备是不是宗室并不重要,因为他比刘邦那成千上万的窝囊后代要英雄太多。 刘焉因为出身宗室而被封为郎中(皇帝的侍从),累官至九卿之一的太常(九卿之首,主管礼乐,兼管教育,地位尊崇),史书中刘焉没有任何政绩流传后世,而他却得以升至九卿,可见刘焉是一个出色的官场混混,其政治功力不可小视,但这些都不是他成为灭汉名将的主因。
一八八年三岁,刘焉向朝廷进言,以刺史权威太轻导致四方叛乱为由,建议朝廷在中央选取“清名”重臣担任州牧,以镇抚地方。清名即廉洁有名望,但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这个清名不得不打上些折扣。 刺史类似现在的省长,由汉武帝首创,本义只是作为替中央巡视地方的监察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随后刺史的职权逐步加重,王莽颠覆西汉,建立新朝之后,为了应付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乱,昏招频出,他更是改刺史为州牧,赋予州牧镇抚一方的军政大权;当然此举并没有挽救王莽短命的新朝。 刘焉在此老调重提,而汉灵帝刘宏也全盘接受了刘焉的提议,却全然没有考虑到王莽并不是一个杰出的模仿对象。封建体制之所以能维持,无非在乎中央集权,皇权至高,不可侵犯。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的形势之下,居然还要赋予州牧当“土皇帝”的权力,这就犹如为后世的野心家们打开了潘多拉之盒,从此积弱的汉朝再也无力取回对地方的控制权,即便曹操强势摄政之后,拿着皇帝的名号再三招摇撞骗,也没有让任何一个军阀俯首称臣。
刘焉本想借着这个提议去交州(如今的两广和越南的大部分)当个“土皇帝”爽爽,侍中(皇帝的随行顾问,高官,次于九卿)董扶对他说道:“俺懂得,京城即将大乱,你又想当皇帝,去交州不合适,那地方鸟不拉屎的,还是益州好,有皇帝运。”(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董扶是个蹩脚的神棍,他所谓的天子气,无非是刘邦当初发迹于益州;益州即如今的云南、贵州的大部分以及四川。而一八八年汉灵帝刘宏因纵情酒色,已经病入膏肓,四方又兵祸不断,就连京城里的大黄狗此时都危机感十足了,更别说京城中的一干文武官员,谁都知道大祸降临。补充一点,益州自古而来,都不是一个发家的好地方,当初刘邦被项羽困在益州,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整日躲在家里骂娘。若非张良、韩信这等绝世谋臣,恐怕刘邦这一辈子都得呆在益州养老了。 刘焉是一个有政治才能的野心家,他明白在中央虽然贵为九卿,但并没有什么实权,手上也没有兵权,行将乱世,***杆子才是硬道理;所以去地方当个土皇帝绝对好过在即将大乱的京师提心吊胆的担心着自己的项上人头。但是刘焉却没有足够的胆子和魄力,他的初选交州,次选益州,都不是成为皇帝的最好选择,却是明哲保身的最佳选择;交州偏远,益州易守难攻。 刘焉的此举还顺带提携了刘虞、黄琬、刘表、贾琮。刘虞出任幽州(现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以及朝鲜西北部)牧,黄琬出任豫州(现河南东部、南部和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山东部分地区)牧,刘表出任荆州(现湖北、湖南大部分以及邻省小部分)刺史,贾琮出任冀州(现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刺史。这四人在当时,相对而言,都算是好官,有一定的政务能力。黄琬、贾琮早逝,没有翻出多大的浪花,而刘虞、刘表紧跟着刘焉步伐,也成为了一代军阀,后文会有介绍。
顶顶顶~~~
踩一脚
@李拓羽 9楼
22:47:53 顶顶顶~~~ ----------------------------- 确实没有人看么 写得不够好。 兄弟你觉得我还该不该写下去。
@处江湖之远9 10楼
23:14:31 踩一脚 ----------------------------- 希望看过之后提点意见
----------------------------- @wowo605 11楼
23:19:46 确实没有人看么 写得不够好。 兄弟你觉得我还该不该写下去。 ----------------------------- 仁兄,我讲一段《海贼王》里的话,虽然是动画片,不过却颇有深意: 不管你制造出来(写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的,都要爱它,因为它凝聚了你的灵魂,你的希望。 我们本着写作的梦想,不管再怎么艰辛,不管别人怎么评价,都不要放弃。如果第一次效果不是很好,就修改,在保持灵魂不变的情况下修改,修改到完善为止。自己要喜爱自己的作品,别人才会喜欢你的作品。 梦想,遥远,但是在脚下。相信自己,勇敢朝着梦想前进,就会越来越接近梦想!
跟随自己的想法,很好,顶一个
刘焉去益州赴任的时候,还顺手带上了“神棍”董扶和“狗头军师”太仓令(是九卿之一大司农的属官,主管设在京城的总粮仓-太仓)赵韪。此时的益州并不安宁,有义军首领马相等人自称黄巾军,起兵造反,杀掉了原益州刺史郗俭,并攻陷了好几座城池。捎带提一下,这个郗俭是个巨贪,死不足惜。 不过刘焉运气不错,还没等他抵达益州,原益州从事(从事为辅佐刺史的主要官吏)贾龙等人便组织官兵平定了叛乱。贾龙的家族是地方上的豪强,而他本人也不是什么善茬。后来刘焉借整治郡中豪强来树立威信,触及了贾龙的利益;贾龙和刘焉反目,被刘焉所杀。这些都是后话,会在下一章具体讲述。 灵台第二将“氐土貉”刘焉,借政局混乱之机,炒作州牧这一题材,大获成功,顺利地实现自己“土皇帝”的梦想,同时也大为削弱了汉室对地方的控制力。这灵台名将的称号,刘焉还是当得。
3. 不带把的男人和带把的“女人” 前面讲过,如今把持朝政的是“十常侍”,之所以被称为十常侍,是拜罗贯中所赐,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张让、赵忠、封?、段?、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实际上,罗贯中不仅把别人名字搞错了,连人数都搞错了,史实之中的“十常侍”是十二个宦官,分别为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高望、张恭、韩悝、宋典,这十二个人都担任中常侍。我提及《三国演义》,绝对没有贬低的意思,毕竟是它一本小说,而不是史书,要为主题服务,和史实出入也很正常。不然怎么说,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呢。 东汉的中常侍是正式官衔以外的加官,由皇帝宠信的宦官充任,随侍于皇帝左右,作为皇帝的高级顾问。汉灵帝和宦官一起除掉窦氏集团之后,便专心于享乐,而把大多数政事交予十常侍处理。而十常侍仗着手中的权柄和皇帝的宠幸权倾朝野,为所欲为。一七二年,汉灵帝让赵忠主持朝会,朝中数百文武大臣,没有一人敢出言说话,全眼巴巴地望着赵忠等宦官,指望着等宦官发言后再捧臭脚(既议,坐者数百人,各瞻望中官,良久莫肯先言);可见宦官的权威。地方上一众奸佞小人也阿附于十常侍,再加上十常侍自身的亲族,一干群丑肆虐于州郡,横行霸道,欺行霸市,无官敢管。
此时朝中还有另一大势力-由何进为首的何氏外戚集团。何进之所以能出仕是靠了一个女人-他的同父异母妹妹何氏。何氏兄妹出身低贱,他们的父亲是屠户,杀猪的。本来何氏没有资格被选入进宫,因为选妃是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的,但何氏的父亲贿赂了选妃的官员,修改了出身之后何氏才被选进宫。古时候干屠夫也是一个致富的行当,一般来说,屠户最少也是一个小康家庭。 何氏入宫之后,本只是一名普通的宫女(《后汉书》:“灵思何皇后,南阳宛人。家本屠者,以选入掖庭。”掖庭为宫女的住所)。不巧有一天好色的刘宏在宫中撞见了貌美的何氏,当即就临幸了她。本来好色的皇帝和宫女睡睡觉这种事倒也稀松平常,但何氏居然中了大奖,怀上了龙胎,地位一下子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何氏生下儿子刘辩之后,被封为贵人;而何氏的兄弟何进也鸡犬升天了,被封为郎中。这个刘辩就是后来短命的汉少帝。四年之后(光和三年),何氏被正式册封为皇后;何进一同升官为侍中、河南尹(类似今洛阳市市长,洛阳当时是东汉京城)。 何氏是一个标准的蛇蝎美人,极爱吃醋,性子又狠,后宫之中人人都畏之如虎。刘宏的另一个妃嫔王美人(美人次于贵人)怀孕后,担心被何氏所加害,便偷服打胎药想打掉腹中的胎儿,结果不只是吃错药了还是庸医误事,并没有成功。据史书记载,王美人在怀孕期间,数次梦见自己背着太阳散步。王美人心想这个胎儿将来必登基为帝,不可逆天行事,所以就放弃了打胎的计划。一八一年(光和四年),王美人产下了一个大胖儿子,刘宏非常高兴,亲自替其取名为协;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王美人虽然生下皇子,却没有躲过善妒的何氏暗算,不多久就被何氏毒杀。红颜薄命,可叹可惜。 王美人被毒杀后,刘宏大怒,打算废了何氏。何氏兄妹得知后惊慌失措,急忙拿着钱物去找宦官张让等人求情。按理来说,东汉的宦官和外戚势不两立,张让等人应该不会帮助何氏兄妹。但张让等人还是帮了,宦官们拿出大量从百姓身上搜刮到的钱财为何进疏通,而他们自己也拼命在刘宏耳边吹风。在金钱和亲情(父张让、母赵忠)的攻势之下,好色爱财的昏君刘宏最终还是原谅了何氏,何氏兄妹两得以躲过大劫。 宦官为什么会帮助何氏兄妹?其一是因为何氏兄妹出身低贱,其家族不是什么豪门大族,相比于其他出身贵族的大家闺秀,更易于控制。其二是因为何进无能和软弱的个性,这在之后十常侍之乱的时候会得到充分地展示。
何进这人虽然无能,不过运气却是相当的好。黄巾军起义之后,何进被封为大将军,坐镇京都洛阳。不过他什么事都没干,皇甫嵩、朱?一干名将迅速地平定了叛乱,没给何进什么出场的机会。在此期间何进还立下了一件“大功”。黄巾军洛阳分舵舵主马元义在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之时,被同党唐周出卖,扭送给了当地治安机关,而后被车裂示众。当然了,最后的功劳还是归了在家睡闷觉的总指挥何进。何进的弟弟何苗倒是有几分领兵的才能,何苗在黄巾叛乱期间,率兵平定过洛阳附近的一处数千人的叛军。 平定了黄巾军后,何进身为全军最高总司令受到了国家元首刘宏隆重的嘉奖,被封为慎侯。这时一众宦官又担心起来了,他们害怕何进军权过重,会危及自己的身家性命,于是撺掇刘宏削弱何进的兵权。刘宏当然不会辜负太监父母的期望,一八八年八月,刘宏成立了西园八校尉组织;他任命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西园八校尉是为了制衡京中由何进统领的禁军,说也凑巧,西汉的时候,禁军统领也是八校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后来东汉改制之后,剩五校尉由北军中候统辖。 大家应该从西园八校尉之中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曹操、袁绍、淳于琼。不错,在反董联盟之前,这几个家伙就在一个单位当过同事。众人在一起时不时地切磋武艺,交流感情,增进了解,一起喝喝闷酒,交流交流人生理想什么的。当时他们之中谁也没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会闹到一个互相拿起屠刀往对方脑袋上招呼的结局。关于曹操和袁绍的段子还有很多,还是放在后文吧。 太监蹇硕是西园八校尉之首,连何进都要忌惮他三分。蹇硕在阴柔的太监之中算是另类,用现在的话讲么,就是比较“man”,史载蹇硕“壮健有武略”,因此受到刘宏的器重。其实蹇硕在太监之中资历不算高,太监元老“十常侍”之中并无此人。样子另类,资历尚浅,也难怪他后来会受到其他太监的出卖。 封了西园八校尉,蹇硕等太监还是不放心,他们又劝说刘宏把何进调离京师,让何进去攻击西凉军阀韩遂。并没有真正带过兵的何进当然不干了,心想这不是成心让老子去送死么,于是就上奏让袁绍去徐、兖二州征集军队,并说等袁绍回来之后,再调遣大军攻击韩遂。袁绍临出发前,何进私底下拉住袁绍,嘱咐道:“慢慢来,不要急,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等我搞定那帮死太监,你再回来。”
袁绍最终并没有上路,因为这时刘宏突然病重。前面提到刘宏有两个儿子,何皇后所生的刘辩和王美人所生的刘协。按继承顺位,刘辩应该继位为帝,因为刘辩不仅年长(十四岁),而且还是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刘宏的正妻嘛就是皇后何氏),结合在一起,就是传说中第一顺位的嫡长子。但是刘宏并不喜欢刘辩,因为刘辩举止轻佻,不够稳重。所以刘宏打算改立刘协为太子,但慑于何氏的淫威和何进的兵权,一直犹豫未决。 一八九年四月,刘宏最终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刘协。刘宏秘密地召何进的死对头蹇硕进宫,命令蹇硕扶立刘协为帝,并告诉蹇硕,大将军何进若有阻拦,立杀无赦。十一日,刘宏去世,年三十四岁。 刘宏的死拉开了毁灭汉朝的大幕。此前暴风雨积压于洛阳上空,却始终未得倾泻。而刘宏的挽歌犹如席卷天地的狂风,一曲倾城,再曲倾国!
蹇硕是个“武”太监,所以想问题的方式么,也比较直;他制定了一个很干脆的计划,以邀请何进入宫议事为名,然后在宫里一刀剁了何进。何进听闻刘宏的死讯之后,方寸大乱,也没有细想,就急忙赶往宫中。眼看蹇硕的计划即将成功,何进却再一次被自己无敌的狗屎运所拯救。 收到了何进赶来的消息,蹇硕便派了一个手下去宫门迎接何进。但蹇硕没想到的是,他这个手下居然是何进安插的卧底-潘隐。潘隐是何进早年故交,又与十常侍之一赵忠的弟弟赵淳私交甚密,所以他被何进选中,安插进了蹇硕的队伍。而蹇硕在这么多手下和宦官之中,却偏偏挑中了潘隐,或许真的是蹇硕命中该绝。 心急火燎的何进抵达了宫门却撞见了一脸阴森的老友潘隐。这两人的友情已经进化到了可以无声地用眼神来交流的层次,何进用目光询问潘隐道:“宫中怎么样了?”潘隐含情脉脉地回视道:“上军校尉磨好了屠刀正等着你呢。”何进见状大惊失色,头也不回地掉头就跑,他回到自己的军营中召集好部队,随后躲进了百郡邸(类似现在的地方驻京办)之中。 得知了被何进逃掉的消息之后,蹇硕自知大势已去,论军队的实力他是比不过何进的,而且西园的军队之中,不少人都向着何进,像袁绍、曹操之类,是绝对不会支持他的。所以蹇硕放弃了抵抗,让何进扶立了侄子刘辩为帝。十三日,刘辩登基,是为汉少帝。刘辩尊何氏为皇太后,让何氏垂帘听政;接着刘辩封叔叔何进为录尚书事(总领尚书台政务,尚书台类似现在的国务院,此时何进的职权已经类似丞相了),兼领大将军,何氏集团从此取代了宦官,正式成为汉朝第一大集团。不过何氏集团的好日子并没有过上多久。
何进虽然身为宰相,肚子里却撑不了船,而宦官也不肯就此息事宁人。何氏集团和宦官集团虽然表面上言归于好,私底下却都算计着怎么置对方于死地。 此时一腔热血、“立志报国”的中青年袁绍出场了。袁绍建议何进,一不做二不休,将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全部咔嚓了。何进虽然有这个心,但却没这个胆,不过他还是重用了袁绍,并视袁绍为自己的心腹;同为何进心腹的还有北军中候何?,黄门侍郎荀攸,尚书郑泰。 何进犹犹豫豫,直肠子的蹇硕却等不及了。蹇硕写信给中常侍赵忠等人,建议宦官同胞们迅速采取行动,乘何进还在宫中吊丧之际,来个关门打狗,取下何进的人头。不知这蹇硕是不是长着一张MT的脸,天生被卖的命,前次被手下给卖了,这次又给同类给卖了。 中常侍郭胜是何进的老乡,平常跟何皇太后关系不错,所以他主张暂时别动何进。而其它中常侍也觉得上次何氏毒死王美人,差点被灵帝给废了,他们出了不少的力才保住了何氏兄妹;有这么个天大的人情,何进应该不至于加害他们。因此众中常侍一合计,最后把蹇硕给卖了,他们把蹇硕的信转交给了何进,让何进自己看着办。何进虽然对付一众太监没这个胆,但杀一个孤立无援的太监他还是有胆的。二十五日,何进命人干掉了蹇硕,顺便把蹇硕的部队也纳入了自己麾下。
十常侍虽然不打算跟何进来硬的,但也不甘心就此让出集团的第一把交椅,所以他们就找到了另一大外戚集团-董氏集团,而后宦官集团和董氏集团强强联合,想携手打破何氏集团的垄断地位。董氏集团的董事长是董太皇太后,而总经理是骠骑将军(军职,仅次于大将军,地位等同于三公)董重。 董氏是刘宏的生母,在刘宏中了头彩,当上皇帝之前,董氏只不过是一个藩王的王妃,闲来没事的,也就搓搓麻将,和乡里的妇女唠嗑唠嗑,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刘宏做了皇帝之后,董氏也一同进京,指望着能被封个皇太后而母仪天下,不过当时当权的窦氏集团没给她面子,给她封了个贵人就敷衍了事。不过八个月后,董氏终于迎来自己人生的大转折,窦氏集团垮台了,没有了窦氏集团的约束,董氏便让儿子刘宏尊自己为皇太后,封号为孝仁。董重是董氏的侄子,在董氏集团成立后,被董氏封为总经理,替董氏打理宫外的事务。 刘辩继位后,何氏摇身一变,力压董氏成了后宫第一把手。从此,董氏凡是想干预朝政,都会被何氏阻拦。董氏心中恼怒,郁气渐渐在心中堆积;某天董氏终于爆发了,她告诉何氏道:“你现在之所以敢这么嚣张,不就是靠着你兄弟何进么。我侄子董重在宫外也是个响当当的角色,如果他要取何进项上人头,简直易如反掌。”(汝今?张,怙汝兄耶!吾敕票骑断何进头,如反手耳!)被董氏公开威胁,刁蛮的何氏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何氏把董氏的话转述给了兄弟何进,并指示何进找机会除掉董氏集团。 五月,何进联合三公上奏道:“董氏指使前中常侍夏恽勾结州郡的***,收刮民脂民膏,永乐宫(董太皇太后的居所)中财宝堆积如山,令人发指。而且按照老祖宗的制度,藩王的王妃不得留在京师,请陛下把董氏迁回原来的封地。”夏恽是十常侍之一,这次是何氏集团和士大夫集团的一次联合行动,何进的目的是除掉董氏集团,而士大夫集团的目的是震慑十常侍。年幼的刘辩在母亲何氏的授意下,批准了这个奏章。六月初六,何进带兵包围了董重的府邸,将董重捉拿下狱,董重坐牢没多久就自杀身亡。六月初七,董太后暴毙。史书中虽然没说是怎么死的,但我觉得何氏的毒药应该发挥了不少的功效。
@李拓羽 23楼
19:10:56 ----------------------------- 兄弟后面看了么,我觉得后面比前面要好多了,越写越顺手了。
@wowo605 2楼
20:23:54 1. 投错皇帝胎的奸商-汉灵帝刘宏 心中不免郁闷,便找到“知心姐姐”倾吐...... ----------------------------- 忽然想起了编辑部故事里面的葛优~~~
@wowo605
20:23:54 1. 投错皇帝胎的奸商-汉灵帝刘宏 心中不免郁闷,便找到“知心姐姐”倾吐...... ----------------------------- @曾墨城 25楼
20:53:30 忽然想起了编辑部故事里面的葛优~~~ ----------------------------- 曾兄务必要看完啊。你的意见对我很重要 我前面写得有些生涩
董氏集团被何进整垮台后,袁绍再次劝说何进诛杀宦官。这次袁绍说动了何进。于是何进制定了一个计划,先罢免宫中所有的宦官,然后用三署郎(皇宫的侍卫)填补宦官的空缺,最后再处理被罢职的宦官。不过这个计划却在何氏那里卡壳了,何氏对何进说道:“由宦官来管理后宫的事务,是先王旧制。况且我那个死鬼才刚刚过逝,我怎么好意思让其他男人服侍我呢。”(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共对事乎!)何进拗不过何氏,便改变了计划,只打算杀掉几个太监里面的出头鸟,以儆效尤。 不过太监们可没这么好对付。何进计划刚刚制定,太监们就找到了何氏的母亲舞阳君以及何进的弟弟何苗。舞阳君和何苗平日来受了宦官不少的好处。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所以舞阳君和何苗整日在何氏身边为宦官求情,甚至不惜贬斥自家人何进。舞阳君和何苗对何氏说道:“大将军擅自杀害皇帝身边的近侍,专权独断,不利于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其实这两个贪货根本就不在乎汉室的前途,他们只是在意何进收拾掉宦官之后,会断了自己的一条财路。 何氏架不住整日的游说,竟对兄弟何进产生了猜忌之心。何进觉察到如果继续执行计划,会失去何氏的支持,再加上何进向来敬畏这些太监,没有宫内的支持,行事起来不免心虚,所以何进暂时搁置了整治宦官的计划。
@wowo605
20:23:54 1. 投错皇帝胎的奸商-汉灵帝刘宏 心中不免郁闷,便找到“知心姐姐”倾吐...... ----------------------------- @曾墨城
20:53:30 忽然想起了编辑部故事里面的葛优~~~ ----------------------------- @wowo605 26楼
20:59:05 曾兄务必要看完啊。你的意见对我很重要 我前面写得有些生涩 ----------------------------- 刚刚看了会电视 我觉得后面行文要顺一些了,不过兄弟可以尝试多从史料中咀嚼出更多自己的感悟,尽量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样才能成就你文章独一无二的地方吧,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兄弟加油,支持一个~~~~~~~~
@wowo605
20:23:54 1. 投错皇帝胎的奸商-汉灵帝刘宏 心中不免郁闷,便找到“知心姐姐”倾吐...... ----------------------------- @曾墨城
20:53:30 忽然想起了编辑部故事里面的葛优~~~ ----------------------------- @wowo605
20:59:05 曾兄务必要看完啊。你的意见对我很重要 我前面写得有些生涩 ----------------------------- @曾墨城 28楼
22:13:07 刚刚看了会电视 我觉得后面行文要顺一些了,不过兄弟可以尝试多从史料中咀嚼出更多自己的感悟,尽量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样才能成就你文章独一无二的地方吧,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兄弟加油,支持一个~~~~~~~~ ----------------------------- 收到。。 多谢曾兄的意见
此时何进的“智囊”袁绍又出场了,他认为既然何氏不肯帮忙,就征召四方的群雄,让群雄带领军队会聚到京师,然后再以绝对的武力裹胁何皇太后除掉宦官。 袁绍这个主意实在是不怎么高明。首先,当时十常侍手中并没有军队,唯一有兵权的太监蹇硕已经被他们自己给卖了,京城之中所有军队都在何进、何苗兄弟地掌控之中,几万士兵对付一群太监绝对是绰绰有余了,何必再行征召地方的军队进京勤王。其次,征召而来的群雄之中,几乎大部分人都各怀鬼胎,他们对何进的威胁并不会逊色于太监,后来董卓就证明了这一点。再次,如此大规模地征集军队,势必会打草惊蛇,迫使本已成惊弓之鸟的宦官铤而走险,何进最终就是栽在了这一点之上。 当然了,何进手下也有明白人。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当时担任大将军府的主簿(掌管文书的官吏),他劝谏何进应该当机立断,迅速采取行动,而非引狼入室,征集大军进入京师。侍御史郑泰、尚书卢植也都劝说何进不要让董卓等群雄进京,但何进都没有听进去,也不知是被鬼迷了心窍,还是袁绍的说服力太强,平时优柔寡断的何进在此事上却一意孤行。郑泰在劝说无效后,弃官离去,临行之前,他对荀攸说道:“这个何杀猪的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当时还是京中典军校尉的曹操听闻此事后,笑着对旁人吐槽道:“宦官制度本没有什么问题,根本不需要废除。之所以十常侍兴风作浪,无非是仗着灵帝的宠幸。如今灵帝已死,只需用一狱卒(监狱***)捉拿宦官里的首恶之人,便足以平息风波。何进现在大张旗鼓地征调各方军队,想彻底消灭宦官,必然会导致宦官狗急跳墙。我就坐等着看何进自取灭亡的好戏咯。”(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在如何对待宦官这一问题上,袁绍和曹操的态度截然不同。袁绍主张杀尽宦官,彻底废除宦官制度。而曹操则认为宦官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杀尽宦官不如控制宦官,不给宦官权力,宦官就不会产生多大的破坏力。 袁绍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却不了解皇帝的隐忧。中国的皇帝那么多老婆,每个都是深锁深宫,寂寞难耐,不用太监的话,搞不好妃嫔们就给皇帝带了绿帽子。带了绿帽子不打紧,就怕还生了个儿子,搞得野种当上了皇帝,搅了皇室高贵的血统,那可是罪莫大焉,这也是很多圣贤能臣都没有提议废除这个不人道制度的最大原因,维持皇室血脉的正统当然要大过割掉几个人的鸡鸡。所以,宦官这个特殊的职业从夏商起,一直存在到了清朝灭亡。顺便提一下,太监并不是中国特产,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朝鲜等文明都存在宦官。有些文明,它们的皇室实行一夫一妻制,所以才没有宦官的存在,如提倡基督教的中世纪欧洲和古罗马。 何进和十常侍的故事会在下一篇继续为大家讲述。现在为何进和十常侍颁发荣誉称号,灵台第三到第十四将的名誉头衔属于“十常侍”,而何进则为灵台第十五将“亢金龙”。
4. 一出由太监主演的武戏 虽然何进听取了袁绍的馊主意,但袁绍还是不放心。袁绍担心软弱的何进会像上一次一样,因何氏等人的劝说而在中途废止计划,所以袁绍又吓唬何进道:“现在明摆着我们已经和宦官们势不两立了。我们应该先发制人,马上采取行动。你这样拖下去,难保不会成为下一个窦武(灵帝初年被宦官除掉的窦氏集团的董事长)。” 庸碌的何进此时六神无主,根本拿不定主意,于是他把担子完全甩给了袁绍。何进封袁绍为司隶校尉(类似刺史,掌管的地域为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以及两都的周边地区),并授予袁绍符节,让袁绍全权处理宦官一事(进于是以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持有符节的朝廷专员可以不经请示朝廷便自行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无官之人和触犯军令者。袁绍生杀大权在手,行事更加地激进,他一面派遣手下的方略武吏(类似现在军中的宪兵)去各地搜集宦官贪赃枉法的证据,一面派遣信使催促董卓等人进京勤王。 听说董卓等群雄马上带兵进京,何氏非常害怕,只好做出让步,她罢免了十常侍的官职,并将大部分的宦官赶出了皇宫,只留下了一些何进的亲信。一众宦官离开了皇宫,就径直开赴何进的府上谢罪,并表示一切听凭何进处置,只希望何进高抬贵手,饶过他们的身家性命。当时同在何进府中的袁绍见宦官自行送上门来,便劝说何进乘此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以绝后患。偏偏此时何进又动了恻隐之心,他否决了袁绍的提议,只是训斥了宦官们一番,打发宦官们回乡养老。
宦官们没听何进的话,赖在京城没走。因为宦官们明白如果离开京城,远离了权力中心,他们就成了何进案板上的鱼肉,何进随时都有能力割掉他们的脑袋。只有留在京城他们才有活命的可能,至少还有最后一搏的机会。而且此时袁绍借着何进的名义在地方上大肆搜捕宦官的亲属和同党,更是断绝了宦官们回乡的念头。 当然了,宦官们也没闲着,他们动用自己手中的钱财,四处托人求情。十常侍之首张让的儿媳是何氏的妹妹,张让此时也顾不上脸面,他边磕头边低三下四地向自己的儿媳求情道:“老臣我虽然犯下罪行,理应听何大人的话,回乡下养老。但是我挂念在宫中服侍多年的何太后,希望你帮我求求情,让我再见何太后一面,了却我心中的遗憾。事后我必定远离京城。”张让的儿媳把张让的话转告给了母亲舞阳君,而舞阳君又转告了何氏。何氏听闻之后,非常感动,当即就宣张让进宫,而后更是恢复了全部十常侍的官职。说明一点,宦官虽然被去势,却还是可以娶妻和收养子女的。这种现象越是在宦官得势的时候,越是普遍,例如东汉末期、唐朝末期和明朝中后期。这些时期宦官权势滔天,就吸引了很多小人希望跟他们沾个一亲半故,借此狐假虎威,鱼肉乡里;而宦官们也将娶妻养子作为了一种缔结势力的手段。 何进何经理一看,董事长何太后把已经解雇的雇员全部雇了回去,严重扰乱了集团的秩序,影响了自己的权威,因此心里非常愤怒,便找上门去跟董事长摊牌。八月二十五日,何进进入长乐宫(何太后的寝宫),告诉何太后说,就算你不同意,我也要强行诛灭宦官。张让等宦官见到死对头何进进宫,心想何进必定有所密谋,便派遣手下去偷听何进和太后的谈话,把何进的计划听了个一清二楚。
被逼上绝路的宦官当机立断,决定先出手干掉何进。宦官们乘何进与太后还在谈话之际,拿起兵器埋伏于宫门之中。补充一点,皇宫的宫门并不只是一扇大门,更像是一座城楼,去过故宫的朋友应该知道是什么样子。等何进从长乐宫出来之后,宦官们假称太后刚才有些话忘了说了,让何进去他们埋伏的宫门之中等待太后的再次召见。 何进倒是也没多想,径直就去了宫门,他刚刚坐定,在一旁埋伏的宦官们就一涌而出,拿着明晃晃的兵器把何进围了个水泄不通。在杀何进之前,张让还“义正言辞”地斥责何进道:“天下大乱不单单是我宦官的罪过,你们外戚也颇有贡献。当初何氏毒杀王美人,灵帝想要废了何氏,还不是靠着我们宦官出了血本才保住你们的地位。我们集团本想和你们集团强强联合,一同垄断汉朝。如今你倒好,吃里扒外,不念旧情,想把我们赶尽杀绝,你这人实在太贱了。”(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大甚乎!) 张让正骂到兴头上,一旁的尚方监(负责宫内膳食的太监)渠穆却等得不耐烦了,操起菜刀(其实是拔剑),一刀就剁下了何进的人头。杀掉了何进之后,张让等宦官又伪造了诏书,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任命少府许相为河南尹,以替代何进的心腹袁绍与王允。这樊陵和许相都是和宦官穿一条裤子的好兄弟。当时尚书台有个尚书(尚书类似现在的国务院下属各部门的部长)拿到了诏书后,心想何进怎么会撤掉自己心腹,于是便进宫请示何进。宦官们无奈,只好把何进的人头扔到这个尚书的面前,并告诉尚书道:“何进谋反,已经被我们诛杀!” 权倾一时的何进就这么死了,死得还很窝囊,拿着一副好牌却被几个不男不女的给轮奸了。何进先前搞了半天的大阵仗,结果被几把西瓜刀就给砍翻了,这充分说明,搞政治么,要流氓一点,干脆一点。搭个戏台唱了半天大戏,还不如流氓操个西瓜刀先捅你几个透明窟窿,捅死你了我就是老大。宦官们这个思路虽然简单,却比何进效率太多。 作为东汉末期重要人物之一的何进,同时代的曹操对他有个非常贴切的评价:“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沐猴即猕猴,沐猴而冠是个成语,比喻虚有其表。诗的前面一句指何进虚有其表,贪图做大事,想要剿灭宦官,却没有相称的才能和谋略。后面一句指何进性格犹豫不决,缺乏决断,直接导致了后来宦官们挟持汉少帝出逃事件。
何进的死捅翻了汉朝这棵摇摇欲坠的大树之上的马蜂窝。何进被杀时,何进的部将吴匡和张璋正在宫外候命,这两人听说何进的死讯,当即就带兵冲往宫中。但此时宫门已经被宦官关闭,吴匡和张璋认为凭借他们手上的兵力,不足以攻入皇宫,因此他们又回去叫上了袁术。袁术率领士兵拿刀去砍皇宫的大门,但怎奈这门质量实在过硬,砍了半天也没砍坏,于是袁术干脆火烧皇宫南面的青琐门,打算强行把宦官们逼出来决战。 宦官们也不是吃素的,张让留下了一批喽?防守宫门,他自己则带领一帮宦官骨干回到宫中,劫持了何太后、汉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和当时在宫内的几个文武大臣作为人质,然后通过阁道(城楼与城楼之间的通道)逃往北边的宫殿,希望能从北面的宫门突围。 负责押送何太后的是宦官元老段?,段?拉着何太后在阁道上跑到一半,却望见了阁道底下的卢植。卢植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不仅是当代大儒,早年还曾率兵镇压过黄巾军起义,而且他还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卢植手持一柄长戈,他用矛尖指着段?喊道:“嘿,孙子,敢不敢下来跟爷爷玩玩。”虽然此时卢植已经年逾花甲,但仍威风不减当年,段?被卢植吓得魂飞魄散,不由自主地松开了何太后。何太后乘机从阁道跳下,从而躲过了一劫。
这进度比我快得多啊,呵呵
@曾墨城 37楼
20:26:18 这进度比我快得多啊,呵呵 ----------------------------- 我属于自娱自乐,嘿嘿。上面那个广告怎么删啊,看着很不爽,
@曾墨城
20:26:18 这进度比我快得多啊,呵呵 ----------------------------- @wowo605 38楼
20:32:43 我属于自娱自乐,嘿嘿。上面那个广告怎么删啊,看着很不爽, ----------------------------- 貌似自己删不了,只有版主才可以删楼
得知何进的死讯后,袁绍的第一反应却是清除异党。袁绍和叔父袁隗假传旨意,骗来了樊陵和许相,然后将他们斩杀。而后袁绍加紧搜捕宫外的宦官,并捉到了十常侍之一的赵忠和他的跟班。袁绍将赵忠等人斩首示众,随后和何苗一起,在朱雀阙(阙为皇宫门前两边的高楼)集结军队。 吴匡等人平时就对何苗不满,而且何苗和宦官关系亲密,此前何苗就数次为宦官说情,所以吴匡等人怀疑何苗还在和宦官勾结。吴匡在军中传话道:“杀死大将军的是车骑将军(何苗),众将士敢不敢为大将军报仇!”何进生前不曾亏待京中的士兵,因此士兵们对何进的死还是很愤慨地,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愿效死力!”于是吴匡和董卓的弟弟董?一起带兵将何苗杀害于军中。何苗的死恐怕袁绍也难辞其咎。何苗虽然偏向宦官,但他是何进的弟弟,军中的第二把手(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如果没有当时主持大局的袁绍地授意,吴匡应该是动不了何苗的。 处理完何苗后,袁绍带领集结完毕的军队攻向皇宫。此时张让等人已经逃脱,不过宫中还是有不少腿短的宦官。袁绍带兵进入皇宫后,便关闭了宫门,指挥士兵彻底清扫宫中的宦官。袁绍下令,凡是嘴上无毛的男子,一律格杀勿论。此前何进的卧底潘隐因为没有胡子,差点也被袁绍的大兵给杀了,幸亏他撞见了救星何太后,在何太后的保护之下而幸免于难。
@wowo605 顶~~
八月二十七日,张让等数十人从北门逃出了洛阳,他们所胁持的人质只剩下了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其他的人质都已乘乱脱险。夜里,宦官们抵达了小平津(津为渡口,小平津在今河南洛阳市孟津县东北)。宦官们本想喘口气后,渡过黄河继续跑路,却不料遇上了命中注定的煞星。 就在宦官们休息的当口,两名武林高手借着自己的脚程快,追上了张让等人。这两人之一就是上文的卢植,另外一人则是河南中部掾(河南尹治下分为四部,每部的长官称为督邮书掾,简称督邮,代表郡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中部督邮就简称为中部掾)闵贡。 这里请允许我恶搞一下。 张让等宦官见到这两人前来救驾,暗中讥笑道:“就两个人也敢前来送死?”宦官们不慌不忙地围着卢植和闵贡摆了一个阵势。见此情形,卢植心中一惊,心想:“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不阴不阳八卦阵?”卢植紧握着自己手中的长戈,向身边的闵贡示意不可轻敌。闵贡微微一笑,侧身对卢植说道:“卢老英雄不必出手,我一人足矣。”说毕,闵贡拔出了随身的宝剑。宝剑甫一出鞘,剑光如白龙一般,直冲云霄,像一道闪电一般划过漆黑的夜空。闵贡伸出手指轻击剑锋,宝剑便发生一阵清脆的龙吟之声。张让等人脸色遽变,段?指着宝剑失身喊道:“难、难道这就是江湖上消失已久的去势剑?!”张让故作镇静,低声安抚左右道:“不要慌,对方虽有神兵,我等亦有绝技葵花宝典护身。况且对方只有两人,我们只需采用人海战术即可。”闵贡见宦官迟迟不肯出手,便用宝剑指着张让,一脸戏虐地对宦官们说道:“你们是想自己死呢,还是让我帮你们死呢?”此举彻底激怒了宦官,宦官们同时暴起,攻向闵贡。在一旁的卢植前一秒还在心底暗叹:糟糕,这个后生太莽撞了;但后一秒他便被眼前所见的一幕所惊呆了。闵贡好整以暇地站在宦官的包围圈之中,而闵贡的四周则躺下了一圈身首异处的尸身。眼见闵贡没有使出全力就轻易击溃了不阴不阳八卦阵,张让等人明白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不是靠人数就可以弥补的。被绝望压垮的宦官们最终选择了自杀,一齐跳入了黄河之中。闵贡收剑入鞘,向卢植告别后便转身离去。闵贡望着这个年轻的剑客,突然觉得这个年轻人的背影之中带着一丝落寞。 以上三分属实,七分YY。
@河西铁匠 40楼
22:02:36 @wowo605 顶~~ ----------------------------- 谢谢朋友,不同的观点才会启发思想,希望多多给我提些意见。
张让等人被逼自杀,宣告了十常侍闹剧的正式终结。十常侍虽然作恶多端,但对汉室还算忠心,毕竟他们要倚靠皇帝才能为恶。灵帝去世之后,继位的少帝刘辩在何氏兄妹的掌控之中;宦官失去了皇帝的支持,犹如野兽失去了自己的獠牙,对何进根本没有什么威胁。何进生前随时都可以收拾掉宦官,可到最后何进和宦官却搞成了一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的结局。不由的让人感叹道:这个何总经理实在是太不争气了! 何氏集团和十常侍集团,两个搞垄断的龙头企业相继破产,从而导致汉朝出现了权力真空。此时,一个来自西凉的二杆子乘机窃取了汉朝的政权。但这个二杆子当上总经理后,不搞建设,却大搞破坏,汉朝被他整得是奄奄一息。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
@河西铁匠
22:02:36 @wowo605 顶~~ ----------------------------- @wowo605 42楼
22:43:50 谢谢朋友,不同的观点才会启发思想,希望多多给我提些意见。 ----------------------------- 不客气,下次有时间再多写一点~~~
5. 反社会分子董二杆子 什么叫反社会?行为背离社会道德的规范,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感,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获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这就叫反社会,而董卓就拥有这么个反社会人格。 董卓,字仲颖,西凉本地人,西凉即凉州的西部,大致为今甘肃西部一带。董氏在当时算是豪门,前文的董太后就是董氏一族的,而董卓一家则是董氏的旁支,地位并不显贵。董卓的父亲名叫董君雅,在西凉的一个小县城当县尉(县中主管治安的官员)。董君雅有三个儿子,长子董擢早逝,三子是前文提过的董?,次子就是董卓。 董卓的发家史和何进不同,何进靠的是女人,而董卓靠的是武力和军功。史载董卓“旅力少比,双带两?,左右驰射。”用白话来讲就是臂力过人,能左右开弓。因为董卓武勇过人,所以郡里征用他为军司马。董卓参军后没多久,并州的羌族叛乱。董卓跟随张奂平乱,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在黄巾军起义期间,董卓累官至中郎将,他被朝廷派去和黄巾军交战,结果因吃了败仗而被免官。不过,不久之后董卓又再次被朝廷起用,仍担任中郎将,并和皇甫嵩等五路大军一起讨伐当时在凉州叛乱的韩遂。此战韩遂大胜,六路军队之中只有董卓一支完璧归赵,而其它各路官兵都损失惨重。董卓因此又被晋升为前将军。 韩遂获胜之后,气势大盛,他和马腾、王国等人以诛宦官为名,进攻长安西面的要镇陈仓县。朝廷命左将军皇甫嵩统领前将军董卓抵挡王国、韩遂等人。皇甫嵩和董卓带兵抵达前线后,董卓建议皇甫嵩迅速出击,替陈仓解围。皇甫嵩认为陈仓虽小,城池却很坚固,王国等人肯定攻不下来,所以皇甫嵩否决了董卓的提议,按兵不动,以等待合适的战机。王国、韩遂围攻陈仓八十多日,始终未能攻克陈仓,却搞得士兵疲惫不堪,所以王国等人只好撤军。此时董卓认为穷寇莫追,建议皇甫嵩不要追击,而皇甫嵩又一次否决了董卓的提议,主动带兵出击,大败王国、韩遂等人,瓦解了凉州叛军的攻势。皇甫嵩屡次不听董卓的意见,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战果,气量狭小的董卓自然很不爽皇甫嵩。因此后来董卓当政之后,就想方设法地想置皇甫嵩于死地。
此战过后,朝廷征召董卓进京,任命他为少府(九卿之一。负责管理宫中使用的各种物品,如服饰、珍宝、美味佳肴之类),并命令董卓把他手下的军队转交给皇甫嵩。虽说少府的地位高于前将军,但少府没有兵权,只是皇宫的大总管,还得受宦官和外戚的节制。前文投机倒把贩子刘焉当得还是太常,高于少府,不还是放弃了京官,去益州当土皇帝了么。 所以董卓当然不愿意接受这个诏命,但他也不敢公然抗旨,因此编了个不靠谱的理由来搪塞,他上书朝廷道:“臣手下的士兵有不少是羌、胡人(胡人即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羌、胡人即包括羌人在内的西北方少数民族),这些狗东西(羌、胡憋肠狗态)没爹妈教养,成天缠着我,问我要钱。就怕臣走了之后,没人能治得了这群兵痞,所以臣只好先留下来教育教育他们。”朝廷见董卓不肯,又给董卓改封了并州牧,不过还是要求董卓把手下的军队交给皇甫嵩。董卓收到诏书后,心想:这并州牧虽然不错,但没兵还当个鸟的土皇帝啊。于是董卓又上书朝廷道:“臣带兵多年,和手下将士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而这些将士也愿意为我效命(言外之意:除了董卓我没人指挥得动),所以请陛下准许我带着这批将士去并州上任。” 董卓就这么死皮赖脸地赖着,而朝廷拿他也没辙。当时皇甫嵩的驻地离董卓不远,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见董卓如此无赖,便劝说皇甫嵩出兵讨伐董卓,先斩后奏,灭了董卓再禀告朝廷。皇甫嵩虽是一代名将,政治手段却不怎么灵活,他认为董卓虽然有罪,但如果自己不经请示就擅杀大将,同样也有罪。因此皇甫嵩上书朝廷,禀明董卓抗旨不尊。灵帝此时已经奄奄一息,快要嗝屁了,而且他正考虑着立储大事,没有闲心理会董卓。所以朝廷只发了一封谴责信给董卓,让董卓听朝廷的话,赶紧交出兵权。
----------------------------- @曾墨城
22:13:07 刚刚看了会电视 我觉得后面行文要顺一些了,不过兄弟可以尝试多从史料中咀嚼出更多自己的感悟,尽量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样才能成就你文章独一无二的地方吧,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兄弟加油,支持一个~~~~~~~~ ----------------------------- @wowo605 29楼
23:03:25 收到。。 多谢曾兄的意见 ----------------------------- 笑游兄,其实,墨城兄此话,已经点到深处去了。自己的文风,最为珍贵~~~
----------------------------- @曾墨城
22:13:07 刚刚看了会电视 我觉得后面行文要顺一些了,不过兄弟可以尝试多从史料中咀嚼出更多自己的感悟,尽量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样才能成就你文章独一无二的地方吧,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兄弟加油,支持一个~~~~~~~~ ----------------------------- @wowo605
23:03:25 收到。。 多谢曾兄的意见 ----------------------------- @李拓羽 47楼
00:50:03 笑游兄,其实,墨城兄此话,已经点到深处去了。自己的文风,最为珍贵~~~ ----------------------------- 正在努力,后面有改善么
@wowo605 45楼
19:42:18 5. 反社会分子董二杆子 什么叫反社会?行为背离社会道德的规范,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感,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获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这就叫反社会,而董卓就拥有这么个反社会人格。 董卓,字仲颖,西凉本地人,西凉即凉州的西部,大致为今甘肃西部一带。董氏在当时算是豪门,前文的董太后就是董氏一族的,而董卓一家则是董氏的旁支,地位并不显贵。董卓的父亲名叫董君雅,在西...... ----------------------------- 董卓这厮,崇尚拳头就是硬道理~~
@wowo605
19:42:18 5. 反社会分子董二杆子 什么叫反社会?行为背离社会道德的规范,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感,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获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这就叫反社会,而董卓就拥有这么个反社会人格。 董卓,字仲颖,西凉本地人,西凉即凉州的西部,大致为今甘肃西部一带。董氏在当时算是豪门,前文的董太后就是董氏一族的,而董卓一家则是董氏的旁支,地位并不显贵。董卓的父亲名叫董君雅,在西...... ----------------------------- @河西铁匠 49楼
12:59:58 董卓这厮,崇尚拳头就是硬道理~~ ----------------------------- 楼主呢~
顶起笑游兄~~~
顶一个,兄弟最近进度也慢了啊,呵呵,不要学我这样偷懒啊~~~~~~
@wowo605
19:42:18 5. 反社会分子董二杆子 什么叫反社会?行为背离社会道德的规范,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感,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获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这就叫反社会,而董卓就拥有这么个反社会人格。 董卓,字仲颖,西凉本地人,西凉即凉州的西部,大致为今甘肃西部一带。董氏在当时算是豪门,前文的董太后就是董氏一族的,而董卓一家则是董氏的旁支,地位并不显贵。董卓的父亲名叫董君雅,在西...... ----------------------------- @河西铁匠
12:59:58 董卓这厮,崇尚拳头就是硬道理~~ ----------------------------- @河西铁匠 50楼
12:42:42 楼主呢~ ----------------------------- 。。。 谢谢铁匠兄顶贴,最近有些忙,董卓是个混人,我准备大骂他一通,以解心中之恨。
@李拓羽 51楼
15:46:29 顶起笑游兄~~~ ----------------------------- 谢谢李兄。
@曾墨城 52楼
19:46:05 顶一个,兄弟最近进度也慢了啊,呵呵,不要学我这样偷懒啊~~~~~~ ----------------------------- 最近沉浸在“不觉晓”的春眠之中,再加上单位有些事,所以一直没更。接下来几天准备补回来,到时候希望不吝赐教啊。
董卓收到谴责信后,当场就拿来擦了屁股。随后董卓带兵到了洛阳附近的河东郡,等待灵帝归西的消息,并做好了乘乱狠捞一笔的准备。而朝廷没说让打董卓,老实的皇甫嵩也只能按兵不动,对董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之后董卓终于等到了灵帝去世的消息,但少帝刘辩继位后,政局又趋于稳定,董卓暂时还没有找到机会进京揩油。这时,袁绍送了董卓一份大礼。如前文所说,袁绍建议何进征召四方的群雄,让群雄带着军队,进京剿灭宦官。 此前屡次不听诏命的董卓,这次收到诏书之后,立马就上路了。而且为了表现自己积极良好的态度,董卓还写了封奏章,表示自己要效仿春秋时清君侧的赵鞅,为少帝扫除奸佞小人(十常侍)。 董卓率兵抵达了洛阳西面的近郊,他从远处望见京城中火光冲天而起,便知道京中发生了变故。于是董卓连夜指挥军队急进,中途遇见了出城寻找少帝的文武百官,而后又在洛阳城北撞见了少帝一行人。少帝数日之中遭遇了一连串的变故,被闵贡救下之后仍惊魂未定,此时突然又碰见董卓凶神恶煞般的西凉大兵,不禁被吓得嚎啕大哭。
一旁的大臣们上前安慰少帝,并让董卓把军队后撤,以免吓坏了少帝。董卓仗着自己手中有兵,根本就没想给大臣们面子,他反而痛骂大臣们道:“身为朝中大臣的你们,不能匡扶汉室,扫除奸佞,导致皇帝流落在外,居然还有脸叫我退兵?”(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 董卓训完大臣后,亲自上前安慰少帝并询问事情的经过。可惜董卓的长相也没比他手下的大兵和善多少,少帝在董卓面前仍语无伦次,表现失常。董卓一看这少帝实在是不中用,便转身询问少帝身边的陈留王刘协。刘协此时虽然只有九岁(虚岁),但却并不怕生,他镇定地回答了董卓的所有问题。董卓见状,觉得这个陈留王比暗弱并年长的少帝更加适合成为自己的傀儡,于是便有了废帝之心。当然影响董卓废帝的还有一个因素,陈留王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早逝(被何氏毒杀,见上文),因此刘协被交由灵帝的母亲董氏抚养,董氏虽然已死,但名义上还是董卓的同族。 有人要问了,如果董卓是想拿皇帝当傀儡,为什么不选择更为懦弱的少帝刘辩,而是选择较为明理的刘协?其一,刘辩要年长刘协五岁,一个九岁的刘协对当时的董卓而言,根本毫无威胁可言。其二,傀儡的能力和董卓自身的安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像前朝的宦官们就利用了昏庸且年幼的灵帝,干掉了当时掌权的窦氏集团。其三,董卓需要一个较为懂事的皇帝帮他重新掌握分崩离析的国家政权。从这一点上来看,董卓还是有些政治头脑的。 少帝回到皇宫后,清点了一下随身的物品,发现少了一枚玉玺。古代的玺、章、印类似现在的公章,只是不同时代、不同规格的不同叫法,汉朝时皇帝所用的公章称为玉玺,臣子所用的公章称为印,又称印绶(绶为将印系在腰间的系带)。玉玺一共有六枚,全为玉制,而少帝丢掉的这一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枚,名为“传国玉玺”。这枚传国玉玺又称和氏璧,想必大家都听过卞和献玉和完璧归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和氏璧。丢失的传国玉玺后来被孙坚在甄官井中找到,后文会继续提及。
董卓可恶,李?、郭汜更可恶,都不是好东西
@wowo605
19:42:18 5. 反社会分子董二杆子 什么叫反社会?行为背离社会道德的规范,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感,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获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这就叫反社会,而董卓就拥有这么个反社会人格。 董卓,字仲颖,西凉本地人,西凉即凉州的西部,大致为今甘肃西部一带。董氏在当时算是豪门,前文的董太后就是董氏一族的,而董卓一家则是董氏的旁支,地位并不显贵。董卓的父亲名叫董君雅,在西...... ----------------------------- @河西铁匠
12:59:58 董卓这厮,崇尚拳头就是硬道理~~ ----------------------------- @河西铁匠
12:42:42 楼主呢~ ----------------------------- @wowo605 53楼
22:59:30 。。。 谢谢铁匠兄顶贴,最近有些忙,董卓是个混人,我准备大骂他一通,以解心中之恨。 ----------------------------- 呵呵,已经钻进三国里哈~~
三国角色扮演群, 望志同道合之士加入. 群名: 角色三国 此群是专为众三国迷们建立希望这里能成为众三国迷们的一方乐土. 大家畅所欲言, 和睦共处, 共论三国. 欢迎感兴趣的志同道合之士加入. 进群的每个人都必须扮演一位三国人物, 并且按要求修改群名片. 1. 扮演人物自定, 前提只要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就行. 2. 人物不允许重复, 按先进先得的方式, 不得争抢. 3. 名称格式: 集团-姓名 [注: 是姓名, 如可用诸葛亮, 不能用诸葛孔明] 4. 集团: 东汉 黄巾 北魏 西蜀 东吴 隐士 西凉 南蛮 草民 等等... [注: 限2字, 代表集团归属即可] 另注: 1. 此群永不设管理员, 来去自由. 2. 禁止一切黄赌毒. 3. 理论上连续一个月不发言者视为自动退群. QQ群号:
@曾墨城 58楼
12:07:49 董卓可恶,李?、郭汜更可恶,都不是好东西 ----------------------------- 都是祸乱之人~~~
@wowo605
19:42:18 5. 反社会分子董二杆子 什么叫反社会?行为背离社会道德的规范,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感,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获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这就叫反社会,而董卓就拥有这么个反社会人格。 董卓,字仲颖,西凉本地人,西凉即凉州的西部,大致为今甘肃西部一带。董氏在当时算是豪门,前文的董太后就是董氏一族的,而董卓一家则是董氏的旁支,地位并不显贵。董卓的父亲名叫董君雅,在西...... ----------------------------- @河西铁匠
12:59:58 董卓这厮,崇尚拳头就是硬道理~~ ----------------------------- @河西铁匠
12:42:42 楼主呢~ ----------------------------- @wowo605
22:59:30 。。。 谢谢铁匠兄顶贴,最近有些忙,董卓是个混人,我准备大骂他一通,以解心中之恨。 ----------------------------- @河西铁匠 59楼
13:16:48 呵呵,已经钻进三国里哈~~ ----------------------------- 董卓在羌人中的威望好像还挺高的。。。
强力顶起~~~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