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愚公”张金贵:30余年自发为村民修路
□本报记者 高明
& & 一个人,一把锄头,一个背篓。30多年来,在贵州省凤冈县花坪镇通往关口村的乡村公路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个身影,一位60多岁的老人,肩背背篓,手握锄头,不时对这条乡村公路的破损之处进行修补、填平。在他经年累月的辛勤耕耘下,一条奔向幸福的康庄之路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而这么一位执著坚守自己信念和故土的老者,就是村里出了名的&活愚公&&&& 张金贵。2015年12月,张金贵荣登&中国好人榜&。
25年坚守一条路
& & 关口村位于花坪镇偏远地带,在水泥路修通以前,从村子到镇上只有一些坑坑洼洼的泥泞小道。每逢阴雨天,积水成河,村里的孩子们上学要绕行几公里的崎岖山路,而村民们要想将种植的农产品运送到市场上去卖,更是一件比登天还要难的事。
& & 1983年,当时还只有35岁的张金贵毅然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把花坪连接东山村和关口村14公里的泥泞小道修补好。
& & 就这样,每天早晨6点多,张金贵便带着背篓、锄头等修路工具出门,午饭经常是托人带到修路现场。看见有坑的地方,他就背点小石子来把坑填平,看见不平整的路,他就用铲子把路铲平,对于狭窄的道路,张金贵就用锄头一点一点地把道路拓宽。
& & 这项枯燥的修路工程,张金贵一坚持就是25年,直到2008年,县政府部门将花坪连接关口的公路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关口村村民祖祖辈辈的通路心愿终于实现了。
为修路不惜卖房筹钱
& & 村子外的路修通了,但是张金贵并没有放下自己的修路信念,2009年,张金贵又开始自发修缮关口村下寨组到苏家碾房的通组路。人手不够时,他就自掏腰包请工人;遇到山石障碍时,他就自己买炸药来炸,为修这条路,张金贵早出晚归耗时3年,这期间,他把种烤烟赚来的1万多元钱全部补贴在修路工程上。3年时间,他修通了一条长近2公里、宽3.5米的通组路,这条路的修通,解决了村里30多位学生上学出行难的问题。
& & 2015年初,张金贵又盘算着要把关口村上寨组到上竹组的路修好。&修通这条路需要几万元,如果资金不够,我就把家里的两头猪和房子卖了来筹钱,实在不行我还可以去外面打工!&当被问及修路资金如何筹集时,张金贵这样说。
& & 如今,张金贵的老伴儿跟随儿子去贵阳生活了,张金贵却选择留下来。他说:&关口是我的家乡,我舍不得离开,打算留下来,对需要修补的路面继续进行修补和维护。&
莱芜新闻网新浪微博:
莱芜新闻网腾讯微博:
[责任编辑:wangy]
如果你对莱芜新闻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 1、莱芜新闻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莱芜新闻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莱芜新闻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莱芜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莱芜新闻网、莱芜日报、鲁中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莱芜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女愚公”砍山凿洞 率村民凿出200米隧道
来源:新浪
责任编辑:梁晶晶
我要分享:
“女愚公”砍山凿洞 率村民凿出200米隧道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如因转载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请于作品发布日期后30日内进行。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
***:、 | E-mail:新“愚公”毕仕俊 带领毕家上流村民建起“中国最美村镇” - 今日头条()
新“愚公”毕仕俊 带领毕家上流村民建起“中国最美村镇”
7月5日2015年度“感动李沧”十佳人物事迹宣讲首场报告会在李沧区政府七号楼小礼堂举行。首场报告会,李沧区选取5位具有代表性典型参讲,他们讲述自己的善行义举,用实际行动点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芒,引导李沧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退伍后扎根村里,带领大家把毕家上流社区建成中国最美村镇的毕仕俊讲述了他和毕家上流的故事。 退伍军人扎根村里 2014年11月在“中国最美村镇”评选中,百果山以绝美的自然风光,质朴的民俗风情和绚丽的艺术风韵,昂然加冕,成为中国最迷人的新世外桃源,城市靓丽的后花园。社区的居民们常说,如果没有“老书记”,哪里会有今天的百果山。“老书记”是百果山的新“愚公”。他,就是李沧区世园街道毕家上流社区党委书记毕仕俊。 1985年,24岁的毕仕俊从部队退伍返乡了。面对灰色的山峦和破旧的房屋,他不禁长叹一声。毕家上流社区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这里是山坡丘陵地带,70%的土地是产量很低的山硬薄地,村民们终年过着半粮半糠的生活。由于太穷,女孩不愿意嫁来,年轻后生说媳妇得跑到平度、安丘去,人们最大的愿望是早日离开这里。1990年,在村委换届选举中,29岁的毕仕俊当选为毕家上流社区的党支部书记。面对乡亲们信任与期待的目光,他发出了铮铮誓言:“我一定要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苦干硬干修筑通畅大路 上任的第一把火,毕仕俊首选修路。当时社区里与外界相通的仅有一条断断续续的毛杨路,不仅狭窄逼仄,坑洼不平,而且一遇下雨天,便处处泥泞积水,人车难行。由于路难走,社区与外界交流极少,信息闭塞,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这样不成,必须把路修起来。”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让毕仕俊立刻下达了战斗的指令。俗话说:山路十八弯。大山里修路,面对崎岖的地貌,挡道的巨石,拦路的沟壑,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毕仕俊没有一丝的畏难与动摇,一句“***员跟我上!”便率先挥动镐头冲上第一线。 这一干便是三年,三年的荜路蓝缕,毕仕俊和乡亲们硬是凭着锹镐推车,先后拓宽硬化了毛杨路和天水路这两条社区外延的主干线,让大山外的光照了进来。然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对社区九个自然村的道路一一进行整治。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次挑灯夜战,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干粮;累了,就躺在土堆上歇一会儿。十年治路,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毕家上流的道路已实现了外延内联和区域交通全覆盖,通车里程达到了20余公里。 植树造林实施绿色发展 脚下的路有了,但是发展的路又在哪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毕家上流没有别的选择。”在毕仕俊的组织下,社区专门成立了“青岛百果山农业生态园”,并组建了60人的专业绿化队伍。他在山上“大兴土木”,先后栽植了香樟、紫徽、五桷枫等80余种、26万余株观赏苗木。引进了美国凯特杏、美国红梨、日本甜柿、沾化冬枣等20余种、5万余株经济型果树,开辟了独立的采摘园、茶园、特色林地等。 绿化中,由于没有车辆运输,大家就肩扛背驮;没有水,就扁担挑水。这就样,完成了山头绿化950亩,建成了10公里环山路和5000多米的观光小径,建造了2800米长的樱桃沟和200米长的花廊,并对水库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形成了景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
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愚公移山的人物是谁?_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