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激战 科学少年年观后感

> > >甲午海战观后感第一篇:《《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看完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感慨颇多,心情久难平复。今早醒来,那些海战的镜头以及感人的故事依然萦绕在我心头。其实当时的北洋海军实力是不弱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而日本集合全国之力才组建一支联合舰队。但日本却相当团结,没军费了,明治天皇带头捐款,命令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最新式战舰;没粮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全国都节省开支。
日本人的意志和团结不得不让人佩服,反观天朝,北洋水师七年没添置新舰,弹药不足,以次充好,军费被贪污,难怪李鸿章无奈的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光绪有心奋发,以前每天吃三个鸡蛋,知道物力维艰后每天只吃一个,身边的太监总管告诉他:一个鸡蛋十两银子。他问李鸿章:“市面上鸡蛋怎么卖的?”李答:“一两银子大概可买800个左右。”官员腐败至此,可见一般。光绪有心强国,怎奈大权旁落慈禧,慈禧还教育光绪说:“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寝。”可惜后来一下子丢掉了1080里领土,很讽刺!
一声炮响,日军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他只有这样打才有必胜的把握)。北洋官兵也奋勇抵抗,两边的战舰和指挥官实力其实差不多,但北洋的弹药实在太差,经常打中而不炸。否则至少可以击沉两艘日舰--松岛指挥舰和赤城号。海战历时两个小时,日军三艘战舰重创退出战斗,北洋被击沉四艘,其中包括邓世昌的致远舰,邓世昌本来可以活下来的,当时致远舰弹药打完了只剩鱼雷,世昌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挂起冲锋旗开足马力向日指挥舰松岛号撞去,把日军指挥官吓出一身冷汗,匆忙指挥附近所有日舰来拦阻炮击。在众多日舰的夹击下,致远舰沉没了,邓世昌及其他官兵落入水中,此时邓世昌依然可以选择生还的,但是他们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到一种理念“舰在人在,舰忘人亡”,所以他选择了牺牲,永沉大海,同致远号一起,伴随他的还有他那只忠心的德国犬--太阳。
这是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一幕,之后北洋的节节败退,附近的军队见死不救,乃至北洋军舰龟缩不出导致全军覆没,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甲午之败,仅仅是慈禧这个老太婆和那些官僚导致的吗?不然,时也势也。用《阴符经》中的话来解释:“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政治腐败,政府愚昧妥协,人心尽失,爱国之士难以伸展,焉有不败之理。
邓世昌说:“让血液来警醒世人吧。”“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希望我们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走向深蓝。”
历史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电影反复提到这句话。
想到现在历史教育的缺失(中国的历史书更像皇家历史,都是按着“皇帝”的视野写的),也许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传承太过缺失。有些东西,并非我们不了解它就不存在了。先人的梦,先人的理想,先人的光辉在我们身边还剩下多少?并非我辈无能,只是遗忘了我们民族的信仰和坚持,因而我们没有办法去传承。
致远,镇远,定远,平远,济远,, 这些有着厚重历史的舰名应当传承沿袭下来
第二篇:《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海战观后感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以雪国耻。邓世昌两次请战均遭到拒绝,并且还因揭露方伯谦的卖国行为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击沉。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击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只可惜了那三万北洋水师,就这样片甲不留,沉歇海底,数年来的训练筹备,顷刻间付诸东流;只可惜了那铁血男儿,满腔爱国热情,壮志凌云,却仍换不来人心的统一,最终悲壮战死。“宁为溺死鬼,不做亡国奴。”多么振奋人心的话啊,但落寞的清王朝,却不识豪情志士,终不肯拼死一战,眼睁睁看着别人在自家园里肆虐。
100多年前的战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至今还隐隐作痛。邓世昌和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的利益而战,贪生怕死,遇到战争就退缩,他们的
罪行让他们失去了当中国人的资格,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邓世昌是一个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愿为民族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中国人都不想怀念以前的悲惨,因为我们落后,我们在挨打。我们在解放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家越来越有世界大国的风采。可是居安思危方能成奇远,回顾历史才能成其高。不准备就会落后这是定律。
我国历史是屈辱的,没有人能改变,也没有人可以否定。可我国人民也是坚强的,在这么长时间我国人民没倒下,不断的发展中站得越来越稳。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由过去外国瞧不起的“东亚病夫”到今天的“体育强国”这有着无数人的努力。国家不能在不该忍让的地方忍让,否则国家就是一片被侵略地。很多方面都面面俱到很难,所以在大方向上国家不能错,每个人也不能错。面对现实我们只有拼搏,不能输给自己!
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电影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拍摄这样的一场失败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不可否认,现在的年轻人确乎是缺少一些于历史的教育以及对历史的传承。有些东西,并非我们不去了解它就不存在了。先人的梦,先人的理想,先人的光辉在我们的身上还剩下多少?并非我辈无能,只是在遗忘了我们民族的信仰与坚持,因而我们没有办法去传承。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
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
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比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光辉地多。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很高兴,他做到了。做得英勇无畏。
演员的表演将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演绎这样的一个角色对于演员而言也是一个灵魂上的淬炼。英雄不应该只为历史记,更要为天下人记。
不敢想象,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是否还会有人再拍甲午,是否还会有人去费劲心血去竭力将这段历史还原,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演员在为自己的角色而骄傲,是否还会,还会有观众去为这样的电影捧场,,,,是否还会有人愿意传承,,,,
“致远”是达到远方的意思,是邓世昌的军舰的名字。那么,我们又能走多远?
第三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上几节近代史课上,老师利用课堂时间给我们放了冯小宁导演的《甲午大海战》,片子很长,对于老师用宝贵的教学时间放这部片子,其实我的内心是很疑惑的。这部由当红的演员主演的历史艺术电影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发人深省的方面呢?一切疑惑的谜团都在片子循序渐进的播放过程中被拨开了。
其实,在我看来,的确,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好片子,它恢弘大气又感情细腻,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或许就不够完美了,有很多艺术加工和艺术编造,并且许多情节也有悖于史实。例如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本是1972年开始的;曾母暗沙是1935年命名的,等等。不过,我想这部片子的“好”就在于它是一部好电影,正因如此,它才能吸引当今如我们一般的青少年们去看,让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温室里的孩子了解那一段中华名族永远不能忘怀的国耻,并能够产生一些启发,居安思危!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1877年,清政府“洋务运动”开设的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少年学子远赴英国皇家学院学习最先进的海洋知识,并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巨舰回国。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
就此看来,一切好像都在朝着极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清政府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代,其覆灭有其必然性。
几年的时间,清政府当初买铁甲舰一时的雄心壮志早已不见踪影,腐败渗入了整个朝廷乃至各个地方。甚至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一座富丽堂皇的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北洋水师的军费好几年没有补给,水师已陷入窘迫的境地,甚至连几颗完好的弹药都拿不出来。而与此同时,我们的邻国日本,却集全国之力构建水军,并颇有成效。
终于,一直对中国的广大领土虎视眈眈的日本发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战--黄海海战。从影片中我们发现北洋水师已经很多年没有新添战舰了,连攻击力强一点的弹药都没有多少了,其中说到榴弹只有三颗,当片中主人公们用掷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这三颗弹的归属问题时,那副场面是何其悲哀啊!虽然这是电影,当时真实的情况我们无从得知,可事后根据我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显示,或许7、8年前中国的海军实力或许可以称霸亚洲,但是1894年的中国早已被腐败侵蚀地残破不堪,实力和当时及全国之力打造海军力量的日本相差悬殊。可以想象当时的爱国将领邓世昌、刘步蟾等以身殉国的时候是有多么的不甘心,面对他们如此热爱的却又如此不堪的祖国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是有多么的错综复杂!
片中海战结果以北洋水师将近全军覆没为结果,之后清政府更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赔款2.5亿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在此,我想说的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他的瑕疵有很多。经过调查,当时北洋水师在与日本的黄海对战中,虽然损失惨重,但同时日本海军也受到了重创。真正让我们蒙受马关条约这巨大的屈辱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软弱,一味妥协退让,致使清军丧失失地:先败于朝鲜,后败于辽东,北洋终舰队全军覆没。
据资料显示,1840年到1919年间,包括甲午战争在内,我们中国人民都对外来侵略者
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历史上抗战英雄的人数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很多,但为什么我们的反抗都已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如下:
对于中国本身,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首当其冲。当时其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层沦陷。虽然当时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发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但此举动只是表面现象,清政府只想获得经济利益,而对其自身的制度缺陷全然不顾。政治腐败,纪律松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经济技术落后,官员只注重私利,借用电影中李鸿章的一句话来说“大清每年的银子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不错了”,这么一句话就可以深刻窥见政府腐败糜烂的程度了。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将帅中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欧美列强对中国也都是虎视眈眈,甲午之前,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早已让中华大地千疮百孔。当时的欧美资本帝国主义用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等方式一点点蚕食中国的国力。
试想,这么一个内忧外患自顾不暇的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怎么能打赢呢?
看过这类的电影可能我们之中的人会愤恨难平,甚至说出或者作出过激的举动,来表现自己的爱国。但是我希望这不是只是一时看完电影或者什么的兴起,我们名族有那么一段沉重深刻的历史,它不容我们忘却。有句话说的好,落后就会挨打。我们的青少年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让它来鞭策我们
第四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年的甲午海战距今已经118年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就在人们渐渐忘却国仇家恨的时候,《甲午大海战》再一次为过着幸福安定盛会哦的我们敲醒了警钟----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在1867年,李鸿章上书,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由洋人讲授西洋海军知识。小邓世昌年小志不小,前来报考,得刘步蟾兄妹相助,一鸣惊人。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四年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学凯旋,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少年学子在英留学习期间,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 而当时的中国,年轻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影片中不断使用对比手法,中日两国各执政人在面对形势变化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政治是多么腐朽。终于,甲午战争爆发!此时中国的战船竟被遣到为太后运鲜果仍未归!海面上炮声隆隆,水柱冲天,在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出绝对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
看得人是种种心酸忿恨。即使不再往下看,学过历史的我们都已
经知道,甲午战争,我们败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片中,李鸿章屈辱地踏上码头,昔日威风的总理大臣如今却低头俯首的哀求对手,却不知日本早已破译了中国的电报密码!而且自己的国力也早就空虚,打不下去了!历史就这样把中国推向了更加苦难的深渊,李鸿章颤抖地在条约上签下耻辱为名字,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银二亿五千万两……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影片中也有体现:政府腐败,官场有恶习、挪用军费修颐和园等;战前准备不足,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避战求和的心态,仍有逆转战局的机会,但统治者放弃了。他们不敢再战,只怕惹恼了日本人,守护自己安逸的窝也会难了等等。但总的一条教训:落后了就要挨打!
首先,我们要发展我们的经济,民富则国强,加强国防建设,强军则兴国,搞好我们的文化建设,团结统一,一致对外。
最近这些日子,打开新闻页,排行榜首条一直是关于钓鱼岛争端的消息。我们已不是一百多年前腐朽没落的就中国了,可以直起腰板坚决捍卫我们领土的主权。我们一直坚持的刚柔并济的外交策略充分体现了一个打过的风度和情操,爱好和平,但是我们不畏惧战争,如果必须通过战争获得和平和尊严,新时代的我们也一样会敢用生命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第五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3月21日我们单位组织观看了《甲午大海战》的电影视频,影片所反映出的中日两国海军大决战的命运令人震撼,发人深思。片中主人公邓世昌发出的“每一场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呐喊,真实地决定了两个国家战后的走向。观看《甲午大海战》,心情非常沉重,也实实在在需要引起我们世人尤其是中国政府和军人的警醒,要明白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终将被世界所抛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据史料,其实在甲午海战前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改革,整个国家至少来讲是向上的,GDP总量在不断增加,就和现在的中国相似,历史上把这场改革称之为洋务运动,史学家甚至有人称之为“同光中兴”,到甲午战争战败结束,它持续的时间是整整34年。而现如今,中国的改革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也已经有35年余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再看看现在我国周边的国际形势,而且今年又是甲午之年,令人不禁有些唏嘘感叹了。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距今已经整整120年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也已成过去,人们的生活逐渐走上小康时代,也让国人渐渐淡忘了120年前的国仇家恨之时,《甲午大海战》再一次地为过着安定幸福生活的我们敲响了警钟,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永远不变。
影片中19世纪末期的中国,清政府当权者骄奢淫逸,地方政权割据混战,底层老百姓浑浑噩噩,外国列强肆意侵略中国,逼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成为了中国唯一的选择。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令人感到多么悲愤和焦急。就如同影片中丁汝昌所讲,中国其实就是一棵被烂空了的大树,只要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吹倒。政府的腐败,国人的浑噩,涣散的军纪已经注定了北洋水师的灭亡,注定了腐败清政府的堕落。世人要不犯同一个错误的方法只有牢记教训,牢记教训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忘历史。
虽然当时的清政府进行了被动的变革,搞了洋务运动,历经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统治者被迫掀起了一场所谓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变革,选派学子留学海外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并且花巨资购买当时最先进的钢舰利炮,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小的优势,北洋舰队当时它位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一,旅顺被称为亚洲第一要塞,李鸿章在此苦心经营十余年。但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腐败的政府固步自封,擅自挪用军费,造成有炮无弹,有弹无炸药的大笑话。甲午大海战的失败说明一个真理,腐败的政府、落后的国防必要挨打。
俗话说,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在变幻莫测的战局中,战机很重要。而清政府一味求和,保存实力,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来避免战争的想法,事实证明是很天真的。当敌人准备充足,谋划得当时,才发现自己的军队还没准备好,到那时已经晚了。我们作为军队的一份子应该牢记这个教训,我们军人要时刻准备,整装待发,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军队要有军队的样子;要招之能战,战之能胜”。如今,
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面对主权问题时,我们要有亮剑精神,迎战并且战胜敌人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现在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的“***倡廉、反四风”,是纯洁我们党和政府的有力举措,走群众路线是纠正我们党员和干部的处事方式和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党执政和治理国家的永久方针。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力度越发加大,一只只大“老虎”相继落马,特大“老虎”也正被揪出,这也正是体现了我党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保证党员队伍纯洁、可靠的决心和恒心。
我们是一个和平外交的大国,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但我们也不害怕战争,如果必须通过战争获得和平和尊严,新时期的我们也一定会像先烈们一样用生命去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绝不会让”甲午大海战“的结局在我们时代重演!
第六篇:《甲午海战观后感》
愿碧水蓝天 硝烟不再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蛇年的春节过的可谓别致,我家四口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来一次旅游过节,游览了魂牵梦绕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踏上了日思暮想巍峨壮丽的八达岭长城。伫立在波光粼粼的昆明湖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湖水的浩淼与澄澈,不是皇家园林的庄严与气派,登临长城,心头涌起的也不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自豪与喜悦,相反,一种凝重的情绪郁结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去。湖光山色间,不断闪现的是我刚刚看过的一部影片的特写镜头,那就是《甲午海战》中的那个石头船!还有威海炮台上横七竖八遍布炮台的清兵尸体,,,,
矗立在昆明湖中那个雕刻精美的石头船,确实给昆明湖增色不少,也能给不明就里的游客增添游兴,但是如果你看过了反映近代中日战争的影片《甲午大海战》,你就会明白,它不只是让你大饱眼福的大件艺术品,它也是清政府腐朽的见证者,它满载中华民族一百多年饱受欺侮的屈辱与泪水,它是一部写满民族创伤的血泪史,打开它的扉页,扑面而来的是笼罩书页的浓浓的战争硝烟,这大片大片浓重的硝烟来自1894年的中国黄海,,,,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距今已经119年了,丧权辱国的时代也已经成为过去,就在人们渐渐忘却百年前的国仇家恨之时,《甲午大海战》再一次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就要与时俱进,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我重新回到19世纪末期的中国,清朝当权者骄奢淫逸,老百姓麻木愚昧,西方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逼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内的有识之士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兴国强兵的热潮,统治阶级内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北洋舰队正是此次运动的产物。
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了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舰驶回祖国,而日本同样有一批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的军舰驶回日本。
可是不同的是,年轻的日本天皇号令全日本民众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及科学技术,甚至细微到衣食住行,并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
而清政府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死守着腐朽封建制度不放手。 日本天皇为发展海军率先捐款,每日只吃一顿饭,筹得巨资买到新式的快速炮舰,使日本海军实力迅速提高;
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为了给慈禧太后做六十大寿,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而修园的费用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园中那艘雕刻精美的石头船是那样触目惊心,难道它带给人们的只是简单的嘲讽?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中国北洋水师用重金买来的铁甲舰竟然成为给皇宫运送荔枝的大铁舰,有了它,慈禧再也不用发愁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味变”了,而舰上的军备却是每艘铁甲舰竟然不足一发炮弹。
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军士们是可歌可泣的,可是我不能不说,甲午海战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
在八达岭长城上我看到了泛着铜锈的大炮与古老的炮台,而日本舰队用快速炮猛烈炮击旅顺炮台的惨状使人目不忍睹,,,,而当时的北京颐和园却是一片欢歌,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寿典在一片恭祝“万岁,万万岁”的祝寿声中进行,,,,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赔银二亿五千万两。
电影画面最后定格在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季,光绪皇帝面对大雪弥漫的昆明湖失声痛哭:“一千八百里江山啊,,,,”
站在八达岭最高峰,祖国的大好江山尽收眼底,是啊,人类要和平共处,人类拒绝战争,可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时必须通过战争获得和平与尊严,我们祖国正走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我们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如果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胆敢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现在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不怕战争!
愿碧水蓝天间,永远不会再有硝烟。
合肥市蜀山区八一高中高二(8)班
指导教师:焦文立
第七篇:《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王春晖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它以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化的程度。
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行建立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海军,以北洋军队为主力的清朝海军当时拥有包括镇远舰在内的2000吨以上的战舰7艘,总吨位27000多吨 ,而日本就仅仅只有五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 到了甲午海战前夕,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不仅如此,清朝的海军的军舰只是拥有一个空壳而已,炮弹量严重不足 ,而且大多为训练弹,杀伤力根本不够,部分穿甲弹和炮弹与炮台也不兼容,这也为我们甲午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电影中的长崎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天皇率先捐款,全国一心发展海军,尤其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一座富丽的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如此这般腐败,甲午海战岂能不败,堂堂大清王朝号称天朝大国,却连军费都拿不出来,巨资修建颐和园,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贪图享乐,置国家的国
防于不顾,康乾盛世的强大军事实力已经不复存在,等待中国的将是灭国的危机,如今颐和园的那艘大船依然存在,向我们叙说着甲午海战那耻辱的历史,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我们不能遗忘这一段屈辱的历史,作为当代的中华儿女,我们依然肩负着祖国复兴的重任,我们必须勿忘国耻,强我国防,复兴我中华民族。
甲午海战最终以清朝的战败而告终,划地赔款,一场耻辱的惨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如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日本对我们的领土领海虎视眈眈,现在每天我们看新闻在头条上都可以看到关于钓鱼岛纷争的各种信息,然而我们已经不是百年之前的清政府,我们如今有实力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如果有谁胆敢侵犯,我们一定会誓死捍卫,我们绝对不允许有谁侵犯我们的底线,当那一天来临,我们必将誓死报国。
我们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战争,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我们怀柔并济的外交战略展现了我们大国的风范,我们爱好和平,但是我们绝对不害怕战争,如果必须要战争才能捍卫民族的尊严,新时代的我们一定会誓死捍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必将屹立于世界之林。
第八篇:《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它的发生是日本密谋已久的。观看《甲午风云》,我深深地被邓世昌那伟大的爱国精神感动了。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两次请战均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邓世昌和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的利益而战,贪生怕死,遇到战争就退缩,他们的罪行让他们失去了当中国人的资格,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邓世昌是一个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愿为民族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曾经我们一厢情愿地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结果1840年的一声炮响,将我们的梦击的粉碎。这还不算,中法战争、甲午战争西方列强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国人。 曾经我们没有资本谈论梦想,因为我们被“三座大山”压迫者,被《中英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勒索者。我们食不果腹,面黄肌瘦,没有过多的力气去想那些虚无的东西。曾经我们不敢妄谈梦想,因为我们拖着长长的辫子,被世界嘲笑为“东亚病夫”。我们曾经是奴隶,否则不会有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
这使我知道了,国家不富强,就要挨打,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靠这些民族英雄的汗水和鲜血换来的。也知道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英勇的民族,从来不屈服任何外来势力的欺压。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
强大的国防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可靠保障。为什么军国主义敢于发动侵华战争?为什么侵略者能在中国的土地上长驱直入?为什么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如此巨大的民族牺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积贫
积弱,军力衰微。国弱则军衰,军衰则挨打。一个民族要维护尊严,一个国家要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就必须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和一支强大的军队。建设一支与国家地位相称、与形势发展变化相适应、能够在多领域行使职责使命的武装力量,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已经成为牢牢把握国家安全与发展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军担负的任务更加艰巨,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的经验教训,不忘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发展利益相称的强大军队,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要以履行新的使命为天职,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岗位和打赢的目标联系起来,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九篇:《《甲午海战》观后感》
观《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首先,是很感谢老师为我们放了这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影片,让我有幸能够认识历史,从而更加了解历史。我没有在看完影片后立即写下观后感,纵使当时的我是那样的内心澎湃,血肉奋张。之所以是在几天之后来写这个观后感是因为,我觉得只有经过时间沉淀,最后留在我内心深处的东西才是影片真正给我带来的感想
现在回想细节,仍然留在脑海中的情节应该都是该影片的经典之处,至少在我看来是经典之处。
仔细想来,似乎影片在给我诉说的是关于血的教训。对中国当时统治者的教训,对全中国的教训。该影片利用中日领导者之间的对比。为了建设海军,日本统治者一身作则可以一日只吃一顿,并且要求其他官员的工资***十分之一来建设海军。与此同时,中国的领导人慈禧太后却因为她个人的60大寿而放弃了再次投入银两去建设海军,而此时的朝政也是从内而外的贪污腐败,一个鸡蛋就是一两银子。从最高领导人,到下面部门领导人,关于海军买弹药的官员,也是通过内外勾结,将买弹药的银两据为己有。最终导致我军在最后的海战中全军覆没。
当然,时事造英雄,在甲午海战争中还是有很多英雄的身影,其中邓世昌以及和他一起从外国学成回国的战士们都英勇殉国,“与舰同生死”是他们内心的信念。可是可悲的是,纵使有万千英雄的丹心,还是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是的,这就是中国当时
的悲哀,因为没有一个好的领导人。
所以,要想一个国家强大起来,就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一个愿意与民同在的领导者,一个可以为了人民而牺牲自己的领导者。当然这个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发展的总结。一个组织机构想要强大、想要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导人。
第十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走出电影演播厅,思绪仍久久不能平静,一部反应清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海上激战的电影,令我无限感慨。
这部影片描述了在19世纪后期,慈禧太后掌权,中国闭关自守,国家落后,政府腐败的背景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带领全体将士,邓世昌、刘步蟾等海军精英怀揣保家卫国的理想登上各自的战舰,与日本海军在黄海海域上展开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铁甲舰队大决战,中方英勇反击。但是,最后甲午海战仍然是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屈辱的一页。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童年讲起,基本尊重、还原历史,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
看完影片,我思绪万千。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却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打的落花流水。与同事交流,我谈到,看这样的影片,太沉重,太压抑。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正处在晚清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科技落后,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清朝统治的腐败无疑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慈禧等人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增强自身力量上来。慈禧太后为了举办万寿庆典,挪用了1500万两海军军费,北洋水师多年无钱置办装备。而日本为了备战,天皇带头捐款,日本各界竞相倾囊。 制度的差异,领导者的思想,致使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必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落后就要挨打”,当我们看完这部影片,不自然的就会想起这句话。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总结,它更是告诫我们当代年轻人要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因为清政府的懦弱无能,签订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不计其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落后局面不断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国距离一个发达国家的标准还差得太远太远。作为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就应该立足于发挥自己的微薄力量,团结奋进,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它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国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倾其所有,无私奉献,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做好一批批人才的铺路石,用我们的青春建设祖国,祖国一定会强大起来。因此,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看完电影,我还被一种力量震撼着,那就是一个个英雄人物对祖国的挚爱。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少爱国志士,他们深爱自己的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前进,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生命。“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提督丁汝昌,撕毁日军的劝降书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管带刘步蟾信念坚定,一位位英勇的士兵……他们
与敌人猛烈对抗,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一百多年前的战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至今还隐隐作痛。但是那些爱国将士,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情到深处,我的泪水流下,为了那些英烈们,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但是,联想现实,在钓鱼岛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当我们看到影片最后,气势恢宏的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在铁甲舰的残骸旁破浪驶过的一幕,一定感染了所有热爱祖国,关心中国海军发展的人们。一百多年前,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北洋水师迅速成军,拥有世界一流的战舰,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今天,几乎是同一片海域上,一支崭新而强大的海军又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古老的东方。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激动万分!
感谢《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部能够涤荡我们灵魂的影片,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的再现,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思想上重新有了思考。
1877年,一批大清朝的精英少年学子,怀揣强国的梦想,登上远渡英国的轮船,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他们对祖国的任人宰割深恶痛绝,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富国强兵!
电影前部分重点表现了少年精英的报国之志以及中日的海上军力对比,并在多处暗示了清政府的腐败,为后来清政府的惨败做了铺垫。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海上力量是不足与清朝相抗衡的,仅“吉野号”相对于北洋水师来说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邓世昌一行来到日本展示清朝的武力时遭到日本浪人的攻击,这也为后来中日爆发战争埋下了伏笔。电影后半部分向我们展示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渲染了爱国志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魄!把整部电影推向了高潮。
对于这部电影,我有几点感触。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虽说战争之前,清政府的海军实力并不比日本弱,甚至拥有比日本更为强大的海上力量,但是,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清政府的腐败才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它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对于国家的发展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各国的兴起,这种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但是当政者却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自诩为“天朝上国”,不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试问,这样的政府焉有不失败之理?作为清政府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寿诞,竟然挪用海军军费,致使后来北洋水师用沙子填充的炮弹去打日本侵略者。腐败误国!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北洋水师的先进舰船和武器都是从外国购买的,尤其是德国和英国。一个国家要想保卫自身的安全,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不能依赖别国!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是一个教训。只有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的独立自主。目前,我国的军事科研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歼--10、歼--15等我国已经掌握了这些战机的核心技术,虽然歼--10在外形上与俄罗斯的苏--30很相似,但是它的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已经掌握在我国手里。相比印度,这个一直视中国为最大假想敌的国家,它在战机研究方面就显得十分不足。虽然印度和俄罗斯合作研制新型战机,但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俄罗斯手里。
虽然这部电影给人很沉重的感觉,但是,在电影的高潮阶段,我被邓世昌等爱国军人的激情深深感染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身为一名中国人的骨气!勇于面对挑战、敢于面对死亡!
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可是
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钓鱼岛-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此时,他国的军舰还在本国海疆巡游之时,作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讥讽一个老人的忧愤?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甲午海战观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甲午海战观后感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