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商讨伐指的是灭什么之战

对周武王灭商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发生在哪里
周武王(?-- 前1042年)继位后五年,东夷叛乱,商纣王派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今河南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空虚,周武王姬发在姜尚等人辅佐下,率军直取商都朝歌,在朝歌以南的牧野(今河南新乡市境内)大破商军,史称“牧野之战”.牧野之战的失败,宣告了商王朝统治的结束.
那到底发生在哪里呢?。。。
古代牧野,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境内,由于古代对地域的区划并不那么详细,而是指一个笼统的范围。比方徐州,我指古代中国所划分的九个区域之一,范围大致在今天山东省泰山、沂蒙山以南和江苏省淮河以北的地区;而并非今天所说的地级市徐州市。所以,具体地点无从考究,即便史籍上有记载,但几千年的行政区划的变演与变迁,相同地名也许指的是两个地方。曹操墓,隆中对等历史悬疑都是因此产生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武王伐纣》阅读***及翻译
《武王伐纣》阅读***及翻译
 下文是关于《武王伐纣》阅读***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王恕,字宗贯》阅读***及翻译》
《王恕,字宗贯》阅读***及翻译
《王恕,字宗贯》阅读***及翻译江南小雨行
文言文阅读(19分)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左评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啸聚为乱,擢恕右副都御史抚治之。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迁兵部尚书。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帝亦衔恕教直言,遵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所部水灾,奏免秋粮六十余万石。周行振贷,全活二百余万口。二十年,复改恕南京兵部尚书。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天下倾心慕之,遇朝事有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时为谣曰:“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孝宗即位,为吏部尚书。陕西缺巡抚,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诏别推,恕执奏曰:“陛下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愿乞骸骨。”帝乃卒用祯。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镂板以行。浚谓其沽直谤君,上闻罪且不小。文泰乃自为奏,讦恕特中自比伊、周,于奏疏留中者,概云不报,以彰先帝拒谏,无人臣礼。恕以奏出浚指,抗言:“文泰无赖小人,此必有老于文学多阴谋者主之。”帝下文泰锦衣狱,鞫之得实,因请逮浚、恕对簿。帝心不悦恕,乃贬文泰御医,责恕沽名,焚所镂版,置浚不问。恕再疏请辨理,不从,遂力求去。听驰驿归,不赐教,月廪、岁隶亦颇减。武宗嗣住,遣行人赍敕存问。恕陈国家大政数事,帝犹诏报之。正德三年卒,年九十三。谥端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
能:和睦。
B.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
属:嘱托。
C.听驰驿归,不赐敕
听:听说。
D.遣行人赍敕存问
赍:携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王恕“端毅”(正直刚毅)的一组是(3分)
考选官属,严拒请托
帝亦衔恕数直言
皆力阻权幸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传中自比伊、周
陈国家大政数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恕治盗不忘安民。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南阳、荆、襄流民作乱时,严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随意杀人,流民得以恢复旧业。
B.王恕关心民生疾苦。巡抚南畿时,所辖地区遭受水灾,他奏请免除了秋粮六十余万石,并四处巡察把粮食发放或接待给灾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万人。
C.王恕恪尽职守,直言敢谏。他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先后多次应诏陈说政事,提出建议。碰到朝廷上议事有不同意见时,人们总是希望听到他说话,他也果然不负众望。
D.王恕为官坚持原则。他推荐河南布政使萧祯补陕西巡抚之缺,遭到皇上否决,他认为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胜任铨部之职,主动请求告老还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2)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
参考***:中小学作文阅读***网整理
4.C(听:听凭,任凭。)
5.C(是刘文泰诬陷王恕沽名钓誉的话;是表明王恕关心国事)
6.D(“他认为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胜任铨部之职,主动请求告老还乡”理解错误,他说自己“不可用”是反话,以辞职相抗只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
7.(1)(王恕)升任扬州知府,不等报批便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建了资政书院来督促读书人(或“考核读书人的学业”)。
5分;译出大意给2分;“迁”(升官)、“振”(通“赈”,救济)、“课”(督促,考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太医院判刘文泰,过去常进出邱浚家以求升官,被王恕阻止,他非常怨恨王恕。
5分;译出大意给2分;“故”(过去,从前)、“为,,,,所”“衔”(怀恨,怨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3.“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恕,字宗贯,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左评事。(王恕)升任扬州知府,不等报批便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建了资政书院来督促读书人。天顺四年,因为他治理地方成绩最好,破格晋升为江西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结伙作乱,朝庭晋升王恕为右副都御史去安抚治理。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了大盗刘通,又征讨攻破了他的同党石龙。王恕严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随意杀人,让流民恢复旧业。升任兵部尚书。他考核选拔官员属下,严厉拒绝请托,共事的官员都不高兴。皇帝也怨恨王恕多次直言(进谏),于是任命王恕兼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王恕所管辖地区遭受水灾,他奏请免除了秋粮六十余万石。四处巡察把粮食发放或借贷给灾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万人。成化二十年又改任王恕为南京兵部尚书。王恕先后应诏陈说政事二十一次,建议三十九次,都是极力阻止权贵幸臣。天下人都倾心仰慕他,碰到朝廷上议事有不同意见时,一定会说“王公为什么不说话呢”?接着又会有人说“王公的奏章就要到了”。话说完,王恕的奏章果然到了。当时流传民谣说:“南京十二部,只有一个王恕(敢说话)。”孝宗即位,王恕担任吏部尚书。陕西巡抚缺位,王恕推荐河南布政使萧祯。皇帝下诏另外推举,王恕拿着诏书说:“陛下不因为我没有才能,任命我掌管吏部。如果我推荐的人没有成绩,就是我的罪过。现在陛下怎么知道萧祯没有才能而拒绝任命他?况且陛下既然认为萧祯不可用,就等于是我不可用,希望允许我退休。”皇帝才最终任用了萧祯。邱浚进入内阁,同王恕不和。太医院判刘文泰,过去常进出邱浚家以求升官,被王恕阻止,他非常怨恨王恕。王恕居住乡里时,曾经嘱托人作传,刻板印行。邱浚说王恕沽取直名毁谤皇帝,如果皇帝知道后王恕的罪一定不会小。刘文泰于是自己写了奏章,攻击王恕在传记中把自己比作伊尹、周公,对于留在宫中的奏疏,一律说是皇帝不批复,用这种办法来公开显示先帝拒绝劝谏,没有做人臣的礼仪。王恕认为奏章出自邱浚的指使,反驳说:“刘文泰本是个无赖小人,这一定是有老于写作并多阴谋的人主使他这样作。”皇帝把刘文泰投入锦衣卫监狱,审讯他得到实情,于是请求逮捕邱浚、王恕对证。皇帝心里第二篇:《《答王阮亭 尤侗》阅读***及翻译》
《答王阮亭 尤侗》阅读***及翻译
①来书谓仆《清平调》①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竞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竟太息,又复起舞。
②仆谓天下试官皆妇人耳,若闺阁怜才反过试官十倍。太白赋《清平调》、《上清调》,贵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敛绣巾再拜,不正天子门生真为贵妃弟子矣!
③假使太白当年果中状元,不过盲宰相作试官耳,不幸出林甫、国忠②之门,耻孰甚焉?何如玉环一顾笑于朱衣万点乎?然仆甫脱稿,即有罪我为骂状元者,昔王?陂作《杜甫游春》剧,人谓其骂宰相,今仆亦遭此语,何李白、杜甫之不幸,而林甫、力士接踵于世也。此又仆之助公太息者也。
【注释】①《清平调》:尤侗所撰杂剧,戏说唐代诗人李白等三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剧中,唐玄宗让“知音懂律”的杨贵妃任主考,杨贵妃选李白所作《清平调》一曲为压卷,取为状元。②林甫、国忠:指唐玄宗时的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22.解释加点词语。(2分)【《武王伐纣》阅读***及翻译】
(1)第不图肥婢竟远胜冬烘试官 .
(2)林甫、力士接踵于世 ..
23.下列选项最符合“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原意的一项是(
A.于是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愧对许多女性。
B.因此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因为女性而惭愧。
C.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惭愧。
D.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竟然知道女性会因此而惭愧的。
24.第②段列举李白和杨贵妃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2分)
25.作者认为假使李白当年果真中了状元,也是件可耻的事,因为___________。(2分)
26.谈谈你对第③段“此又仆之助公太息”的理解。(3分)
[参考***]【《武王伐纣》阅读***及翻译】
22.(1)料想;(2)一个接一个(2分)
23. C(3分)
24. 如果女子爱才,超过那些无能的试官不知道多少倍。(2分)
25.即便是被那些昏聩之人点中状元,自己的价值也不能真正被认可。或:如果不是知音,即便是被点中状元也感到羞耻。或:出自像李林甫杨国忠之类的奸臣门下,作者感到耻辱。)(2分)
26. “太息”是作者对王阮亭的叹息深有同感:试官昏聩、奸臣当道,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选拔和赏识。(3分)
【附】译文
(你)来信说我写的《清平调》杂剧,替我们这些读书人扬眉吐气,只是没料想到那个胖胖的女子竟然大大胜过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王维因为玉真公主而中状元,李白因杨贵妃而登科,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非常惭愧,读完此剧发出感叹,(继而又)手舞足蹈。
我说天底下的试官都是妇人罢了,(其实)女子如果真的爱惜人才反而超过那些试官许许多多。(我在剧中说)李白作《清平调》、《上情调》时,杨贵妃便用玻璃杯斟上西凉葡萄酒笑着劝饮,同时整顿衣裳起身再拜,(这)不正是说明天子门生其实是贵妃的弟子吗!
假如李白当年真的中了状元,(其实)也不过是瞎了眼的宰相作试官(胡乱点中的)罢了,更不幸的是出自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的门下,还有比这个更羞耻的吗?哪比得上杨玉环在众人之中(对他)回头一笑呢?但是我刚刚写成这个剧本,就有人指责我,说我是骂状元的人,当初王九思(?陂)写了《杜甫游春》这出戏,有人说他是在骂宰相,如今我也遭到了这样的指责,为什么李白杜甫这类人如此不幸,而李林甫、高力士之类的人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世上呢?这正是我要和你一起叹息的啊。第三篇:《《苏氏文集序》阅读***及翻译》
《苏氏文集序》阅读***及翻译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而集录之。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作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 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裂,剔取割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公其可无恨 恨:遗憾
B.遂以其集归之 归:属于
C.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 即:接近
D.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 累:株连
3.下列句子中,肯定苏子美文学才华、文学追求的一组是( ) (3分)
①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②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武王伐纣》阅读***及翻译】
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④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⑥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子美遭受排挤挫折时,文章却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文章的光芒。【《武王伐纣》阅读***及翻译】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武王伐纣》阅读***及翻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3分)
(2)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3分)
参考***:本文由“中小学作文阅读***网”整理提供
2.B(归:还给)3.D 4.D(“攻击驱逐他的人”不当) 5.(1)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忽、贵” 1分。“屈于今世犹若此”1分,“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1分。(2)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
[患:担忧。讽勉:规劝。(讽:劝勉)1分。近古:学习(接近)古文传统。(近:接近,学习)1分]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便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将来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常常自动地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却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绘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见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兄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的人都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不为理睬。后来,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勉励写文章的人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子美做官升到集贤较理就被撤职,后来任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可是接近他却感到和蔼可亲,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当年跟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担任显要职位。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衰啊!第四篇:《《说虎》阅读***及翻译》
《说虎》阅读***及翻译
虎之力于人不啻(ch )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导读: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一则有发达的大脑,因而有高于万物的智慧;一则有发达的双手,因而能制造并使用工具。有这两点,因而能无敌于天下。但有的人,有大脑而不会用智,有双手而不会使物,以至于只能“自用而不用人”,那么其结果必将是“为人获而寝处其皮”,实在太可悲了。
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阅读题:【《武王伐纣》阅读***及翻译】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2.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
3.则人之食于虎也(
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1.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
一、1.与人相比
二、l.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
2.所以世上用力而不用智,与只用一己之力而不能发挥他人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
3.它被人捕获,被人所杀而“寝处其皮”,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三、人是万物之灵,有大脑要学会用智,有双手要学会使物,这样才能“虎之皮人常寝处。”
《说虎》翻译:
老虎的力量同人相比,所差不止一倍。虎爪牙锋利,而人没有那样的尖爪利牙,老虎的力量又比人大几倍,所以人被虎吃掉,没有什么奇怪的。然而虎吃人不常见,而虎皮人常常铺它用它,为什么呢?虎用力气,人用智慧;虎用自己的爪牙,而人借助外物。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爪牙的功用是一,而物的功用是百;用一来对抗百,即使勇猛必不获胜。所以人被虎吃掉,是有智慧和外物而不用。所以天下用力而不用智慧的人,与只仗自己一个人而不发挥大家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它被人所获,被人所杀而用其皮来坐卧,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第五篇:《《王恕,字宗贯》阅读***及翻译》
《王恕,字宗贯》阅读***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19分)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左评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啸聚为乱,擢恕右副都御史抚治之。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迁兵部尚书。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帝亦衔恕教直言,遵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所部水灾,奏免秋粮六十余万石。周行振贷,全活二百余万口。二十年,复改恕南京兵部尚书。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天下倾心慕之,遇朝事有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时为谣曰:“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孝宗即位,为吏部尚书。陕西缺巡抚,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诏别推,恕执奏曰:“陛下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愿乞骸骨。”帝乃卒用祯。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镂板以行。浚谓其沽直谤君,上闻罪且不小。文泰乃自为奏,讦恕特中自比伊、周,于奏疏留中者,概云不报,以彰先帝拒谏,无人臣礼。恕以奏出浚指,抗言:“文泰无赖小人,此必有老于文学多阴谋者主之。”帝下文泰锦衣狱,鞫之得实,因请逮浚、恕对簿。帝心不悦恕,乃贬文泰御医,责恕沽名,焚所镂版,置浚不问。恕再疏请辨理,不从,遂力求去。听驰驿归,不赐教,月廪、岁隶亦颇减。武宗嗣住,遣行人赍敕存问。恕陈国家大政数事,帝犹诏报之。正德三年卒,年九十三。谥端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
能:和睦。
B.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
属:嘱托。
C.听驰驿归,不赐敕
听:听说。
D.遣行人赍敕存问
赍:携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王恕“端毅”(正直刚毅)的一组是(3分)
考选官属,严拒请托
帝亦衔恕数直言
皆力阻权幸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传中自比伊、周
陈国家大政数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恕治盗不忘安民。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南阳、荆、襄流民作乱时,严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随意杀人,流民得以恢复旧业。
B.王恕关心民生疾苦。巡抚南畿时,所辖地区遭受水灾,他奏请免除了秋粮六十余万石,并四处巡察把粮食发放或接待给灾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万人。
C.王恕恪尽职守,直言敢谏。他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先后多次应诏陈说政事,提出建
第六篇:《《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及原文翻译》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淫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及原文翻译】《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及原文翻译。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选自《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注】①岁镇守斗:岁,木星;镇,土星;斗,星宿名。斗宿的分野在吴地(东晋占据吴地,吴即东晋)。《汉书&天文志》:&岁星所在,国不可伐。&下文&福德在吴&也是此意。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臣辑睦&&&&&&&&&&&&&&&&&&&&&& 辑:和睦B.以待其衅&&&&&&&&&&&&&&&&&&&&&& 衅:罪过C.吾虽未为令主&&&&&&&&&&&&&&&&&& 令:敬辞D.臣惧有不虞之变生子腹心肘掖&&&& 虞:料想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吾欲自将以讨之&&&&&&& 不赂者以赂者丧B.武王犹为之旋师&&&&&&& 吾属今为之虏矣C.愿陛下且按兵积谷&&&&& 犹且从师而问焉D.易于拾遗&&&&&&&&&&&&& 急于星火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肜大肆吹捧秦王苻坚,极力逢迎,认为东晋不堪一击,前秦替天行道,有不战而胜之功,他的说法正合苻坚的心意。B.石越和权翼从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对东晋的有利条件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形势对前秦不利,反对前秦攻打东晋。C.苻融深受苻坚信任,他忠言直谏,可谓苦口婆心。他主张先攻打鲜卑、羌、羯族,解决了心腹之患之后,再攻打东晋。D.秦王苻坚狂妄自大,幻想一举消灭东晋。他表面上虚心纳谏,其实刚愎自用,当臣子提出反对意见,他感到很不痛快。【《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及原文翻译】文章《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及原文翻译出自&中国&&桑梓&&回&各1分。)⑵如今凭借我众多的士兵,向长江投去马鞭,足以使它断流,他们又能够依仗什么天险呢!(&以&&投鞭于江&、宾语前置各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太元七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苻坚提议说:&自从我继承了大业,至今将近三十年,四方大体上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一块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现在约略计算我的士兵,能够达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亲自率兵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说:&陛下奉行天意惩罚东晋,一定能不战而胜,如果东晋的国君不口衔璧玉到军门(投降称臣),就一定会逃跑客死他乡。陛下使(逃难到南方去的)中原士民回到他们的家乡,然后调转车驾东巡,在泰山祭告天地庆祝大功告成,这是一千年才有的一个时机啊。&苻坚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愿望啊。&尚书左仆射权翼说:&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尚且因此而撤兵。如今东晋虽然衰微弱小,但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江南一带才识卓越的人,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苻坚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诸君各自说说自己的意见。&太子左卫率石越说:&今年木星和土星守护吴地(东晋),福德都在东晋一边,攻打他们必然遭致上天的灾祸,而且他们依仗着长江的天险,百姓为他们所用,恐怕不可以攻打他们啊。&苻坚说:&过去周武王攻打纣王,违背太岁和卦辞。天理幽深,不易明白。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王孙浩都依仗着长江及两岸的湖泊,仍不能免于灭亡。如今凭借我众多的士卒,向长江投去马鞭,足以使它断流,他们又能依仗什么天险呢!&石越回答说:&被灭亡的三个君主都是荒淫无道的昏君,因此敌国打败他们,比从地上捡起东西来还要容易。现在的晋国虽然没有德行,但也没有大的罪行,希望陛下暂且按兵不动,囤积粮谷,来等待晋国的罪过。&在这种情况下群臣各自陈说利处和弊处,很长时间不能决定下来。苻坚说:&这就是所谓的在道路边建造房屋,没有什么时候能够造成。我应该由自己来决断。&众大臣都出去了,只留下了阳平公苻融。苻坚对他说:&自古决定大事的,只不过一两个大臣而已。现在众说纷纭,白白地扰乱人心。【《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及原文翻译】鉴赏第七篇:《《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及翻译(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及翻译(译文) 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日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及翻译(译文)】《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及翻译(译文)。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①始。’夭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目:‘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日:‘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o n?):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克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日不知其亡也 吾其还也 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C. 武王伐纣,有诸 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劳苦而功高如此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盂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昕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9.A(放,流放,放逐。)
本文来自11.D(①是对何谓故国的评论。【《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及翻译(译文)】文章《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及翻译(译文)出自12.D(“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误。原文的“怨”,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 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体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齐宣王同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盂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仟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及翻译(译文)】http://
下页更精彩:1
相关文章推荐
你可能兴趣的文章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