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庙木兰拳28式教学辅导点

话说张庙(人物)
话说张庙(十)
陈植----张庙一条街的设计者...
范钦山----张庙一条街建设时的甲方代表...
张水澄----向世界介绍张庙的人...
陈瑞卿----张庙地区任职最久的党委书记...
童世骏----学者型官员...
王玉英----曾为上海唯一的区女公安局长...
金晶----来自张庙的奥运火炬手...
李玲玉----张庙走出的歌手...
张坚----老而弥坚的工人书画家...
李尊贵----葫芦大王...
严华----山水写意入梦来...
王菊如----擅长草书的书画家...
宋路霞----致力于上海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
叶惠麟----笔耕不辍的散文家...
马永源----上海市民间故事家...
朱积聚----丰产的歌词作者...
林瑜----艺术精湛的老摄影家...
应耀芳----张庙的拳操达人...
&----张庙一条街的设计者
张庙一条街是在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兼总建筑师陈植与曾任曹杨新村的设计者的副院长汪定曾主持指导下,由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第二设计室具体规划设计的。为使这批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多快好省精神,在闵行工人住宅区建成不久,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就组织专人深入到工人新村访问住户,根据群众的意见,在住宅的定型设计中,既保持第一期工人住宅的式样美观、类型众多的特点,又进一步修改平面布置,使之更合理、经济,并解决居室楼层间的隔音问题,注意构件的规格化,大量采取构件预制***,节约木材,门窗规格、建筑用料、楼梯的宽度和级数等,都力求统一,原来多达140余种的构件减少到50余种,为加快施工速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沿街建筑方面,做到丰富多采,各不相同。
作为主持指导张庙一条街规划设计的陈植先生,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我国8位前辈建筑大师之一,是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唯一荣获建设部首批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的建筑师,也是唯一跨入21世纪的百岁建筑师,业界“北有梁思成、杨廷宝,南有陈植与赵深”的说法,足以体现陈植先生在中国建筑界的声望与地位。(霍利钊)
张庙工人住宅区是为吴淞工业区配套建设的工人新村。张庙一条街建设时属于宝山县,
1959年时任宝山县县长的范钦山参加了张庙一条街的规划与建设,担任甲方代表。1960年,建成后的张庙一条街划给新成立的吴淞区。
范钦山生于1924年,江苏省如皋县人,1941年2月参加革命。1956年5月任***上海县委副书记、县长。1958年8月任***宝山县委副书记。l959年11月~1963年11月任宝山县县长。历任长江农场党委书记、崇明八农场联络组长、金山县委书记兼县革委会主任、兼石化总厂二期工程副总指挥、金山县武装部第一政委、闵行区区长、区委代理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90年7月离休。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视察张庙一条街,时任宝山县县长的范钦山与吴淞区委书记周璧一起负责接待并汇报张庙一条街建设情况。(霍利钊)
摄于2010年1月7日范老家中
张水澄,1930年出生于天津市。1
953年自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分配到由宋庆龄创办的对外宣传刊物英文版《中国建设》(China
Reconstructs)杂志社工作,担任摄影和新闻业务。
1960年5月中旬,在上海市副市长、原《中国建设》杂志社社长金仲华陪同下,唐明照(时任***中央联络部秘书长、英文版《中国建设》杂志副社长、曾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李伯悌(原《中国建设》副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张水澄来到张庙,对新建成的张庙一条街进行了摄影和采访。之后,张水澄撰写并拍摄的对张庙一条街的文字介绍连同黑白插图照片及彩色画页刊登于英文版《中国建设》杂志1960年10月号,题为《Changmiao:
Embryo of a Satellite Town》。
2009年4月5日,张水澄一家三口来到张庙,重游故地,有感而发,写下了《参观“张庙一条街”----记半个世纪前的一件事》。(霍利钊)
2009年4月5日,张水澄重游故地,来到张庙(中间为张水澄先生,左为笔者)。
英文版《中国建设》杂志1960年10月号对张庙一条街进行了宣传报道
刊登于英文版《中国建设》杂志1960年10月号的张庙一条街(张水澄摄)
刊登于英文版《中国建设》杂志1960年10月号的张庙街面居民楼(张水澄摄)
Changmiao: Embryo of a Satellite
&&&&&&&&&&&&&&&&&&&&&&&&&&&&&&&&&&&&&&&&&&
By CHANG SHUI-CHENG
& Many workers have recently moved from
their old homes inside crowded Shanghai into brand new ones facing
a sweeping flower-bordered boulevard 11 km. beyond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city.This is Changmiao Street, the nucleus of what will
one day be one of Shanghai's new satellite towns. Changmiao is the
second of these, the first being centred around Minhang Street on
another side of Shanghai.
& The construction of such satellite
towns is part of a long-range plan to expand local industry and
relieve congestion in the metropolis. Each will be a self-contained
unit with a shopping area and its own factories. Changmiao is
already the site of several steel and metal plants built since the
liberation. But until the new housing was put up, most the workers
had to travel from other parts of Shanghai, sometimes spending as
much as an hour or two on the way.
& Within easy walking distance west of
the factory section, eighteen handsome four and five story
buildings stand along the 700-metre-long street. They house the
People's Bank, post office, Hsinhua Bookstore, a furniture mart,
restaurants, and various other stores which furnish all the
shopping conveniences of the city.
& Behind these the stucco buildings, in
attractive tones of yellow, green and pale chocolate, are staggered
at a diagonal from the main street. This is to afford more sunlight
and large "green spaces" between the blocks. There are apartments
of two and four rooms for larger families, as well as single rooms
with kitchen and lavatory. Most of the dwelling units face south,
as is Chinese custom, to utilize the winter sunshine for part of
the heating.
& Rents are very low. The Li family whom
I met has an income of 170 yuan, for both huaband and wife work in
nearby factories. They pay about 10 yuan rent, which includes the
cost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 In keeping with the directive for new
housing issued by the Shanghai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in the future each group of several apartment
buildings will be a complete unit, with its own public dining hall,
nursery and kindergarten, clinic and service centre.
&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on Changmiao
Street rose from flat ground in just 95 days-truly a child of the
big leap forward. Although this embryonic housing estate is today
still fringed by farmers' fields, as the factories expand the city
will build more streets and apartments behind the present ones.
Plans for the completed satellite town include two middle schools,
a culture centre, cinema sports ground and hospital.
&&&&&&&&&&&&&&&&&&
(刊登于英文版《中国建设》1960年第10期
张庙:卫星城镇的雏型(译文)
&&&&&&&&&&&&&&&&&&&&&&&&&&&&&&&&&&&&&&&&&
作者:张水澄
许多人最近从拥挤的上海老城区搬到了城市以北11公里的新区,来到鲜花环绕的林荫大道。这正是张庙一条街,未来将成为上海卫星城镇的核心之一。是继以闵行一条街为中心形成城镇之后的第二个此类城区。
这类卫星城镇的建设是上海长期计划的一部分,用来发展本地工业、缓解堵车。它们都将有自己独立的商业区、工业区。自解放以来,张庙已经建立了几家钢铁、金属厂。但新住房建成前,多数工人上班都不得不花上一两个小时来往于不同地区。
在工业区以东便捷的700米长的街道两旁,有18幢漂亮的四、五层楼的房屋。人民银行、邮局、新华书店、家具商场、饭店和城市中提供购物便利的各种其他百货公司都设于此。
在主街道上用鲜艳的黄、绿、浅棕色粉刷过的房屋后方,是错落成对角线排列的房屋序列,这是为了在地块间获得更多的阳光和大型绿地。这些公寓为大家庭提供两室或四室,包括单独的厨房和厕所。多数住宅单元朝南,正如中国的习俗,利用冬天的阳光作部分的取暖。
公房租金十分便宜。例如,李家夫妇在附近工厂工作,有170元的收入,他们只要付10元的租金,其中还包括了水电费。
为了贯彻***上海市委发出的新的住房指示----“成街成坊”----将来,每个居住组团将是一个完整单元,有它自己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诊所和服务中心。
目前张庙大街的建设仅用95天就拔地而起----就像一个孩子飞速地成长。虽然初期的社区如今仍在农田之中,但是随着工厂的扩张,城市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设更多街道、公寓。完整的卫星城镇的规划,包括两所中学,一个文化中心,电影院,运动场和医院。
陈瑞卿(1925~1988)
男,汉族,山东东阿人。13岁起投入抗日救国斗争,在村里先后担任儿童团团长、农会委员、村长、民兵指导员等职。1944年8月加入中国***,历任平阴县二区区公所公安干事、县工商局中心交易所干事、主任,兖州税务分局人事科科员等职。1949年3月随解放军南下,到上海后先后在市货物税局、中央税校华东分校、华东财政学校、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任科员、副科长、科长、副处长等职务。从1960年6月~1984年8月间,先后担任泗塘街道(始称张庙路)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等职,是泗塘街道第二任党委书记,在党委书记任上达22年之久。1984年8月,担任***上海市吴淞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5年5月离休。1988年11月7日在上海病逝。
男,1958年9月出生于上海,浙江萧山人。青少年时期在虎林小学和虎林中学就读。1975年赴上海跃进农场18连队工作,1976年9月加入中国***,曾任连队副指导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大学习,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4年夏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984年在华东师大任教,1991年和1994年分别晋升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5~11月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哲学系担任客座教授,2000年8月~2001年7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担任富布赖特研究访问学者。1998年2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曾任华东师大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校长助理等职。2004年7月~2011年7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任职,担任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正局级)。2011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书记。兼任《哲学分析》(双月刊)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等。在第22次学术研讨会上,当选。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实践哲学和社会理论,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
童世骏在学校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
2015年4月23日,童世骏应东方讲坛之邀来母校虎林中学作题为《核心价值与精彩人生》的主题报告,张庙街道组织机关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建理事会成员单位负责同志、理论宣讲团成员等16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童世骏为母校虎林中学捐书
童世骏(中)在母校虎林中学校门口与张庙街道领导等合影
童世骏(右二)与虎林中学老教师老同学及现领导等合影
女,汉族,生于1941年10月,家住泗塘一村。19岁参加公安工作。1967年,任泗塘新村派出所副所长。1981年8月,任吴淞区公安分局副局长。1984年5月任***吴淞区公安分局党组副书记,1985年6月任***吴淞区公安分局党组书记,1987年6月,任吴淞区公安分局局长。1988年9月,任宝山区公安分局局长,曾是上海市唯一的分局女公安局长。1997年,任宝山区政府副巡视员。1995年第8期《上海人大月刊》曾以《警坛女将王玉英》介绍其先进事迹。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吴淞区、宝山区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公安系统一等功臣,宝山区十佳女标兵,1988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于鸿宾)
女,汉族,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后随父母回沪,家住通河三村民悦苑。1989年5月,因脚踝处恶性肿瘤手术截肢。2001年7月13日,参加上海轮椅击剑队。2002年7月,第一次参加波兰华沙世界杯比赛取得重剑个人第八名。同年10月,韩国釜山远南运动会上取得重剑个人第二名,花剑重剑团体第三名。2003年7月,南京全国运动会上取得重剑个人第三名,花剑重剑团体第二名。同年11月,新西兰世界轮椅锦标赛上,取得重剑个人第三名。2005年7月,在南京全国乒乓球击剑锦标赛上获花剑个人第三名。同年12月,获香港“世界杯”花剑重剑个人第五名。2008年4月7日,途径时,她作为第三棒接力火炬手,不惧“藏独分子”的多次冲击和抢夺,被称为“轮椅上的微笑天使”“最美火炬手”,捍卫了祖国的荣誉,从此金晶逐步成为热心公益事业的公众人物。2008年当选第十五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同年当选第十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当选中央电视台200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10年当选上海世博志愿者形象大使。(霍利钊)
奥运火炬手金晶
通河三村民悦苑小区大门挂出横幅楹联欢迎金晶归来
女,1963年4月生于张庙,就读于虎林中学。1980年,考入红旗越剧团,并赴浙江嵊州越剧学校学习,攻小生宗徐派,在越剧《红楼梦》中饰演。1984年,转入,主攻日本及东南亚歌舞,成为东方歌舞团主要演员。1985年,东方歌舞团为其灌录第一张个人专辑《东方新秀李玲玉》,随后连续录制60余张个人专辑。1987年后,参与拍摄多部电视剧和电影。1990年~1992年,连续3年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演出。曾主持《十二演播室
大地音乐专线》栏目并出任综艺大观等主持人。1993年,签约香港大地唱片公司。1994年,与日本最大的***公司KDD签约。2004年,注册华玉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拥有男子民乐演奏组合“九音王子”和签约女歌手杨竹青。2005年后,发行个人专辑《美人吟》《粉红色的回忆》。2010年,出演电影《日照重庆》。1987年获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授予的“银雀奖”,1988年全国“十佳歌手”评比中获“”,1989年在上海获“金凤奖”第一名,同年当选为“全国十大听众最喜欢歌手”,1990年获香港和珠海颁发的“,在朝鲜6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歌手比赛”中获“最佳女歌手”奖,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特邀主持人选拔赛决赛中获二等奖,在“万千星耀中华”活动中获“十大最受欢迎的歌手”奖,1992年获21届“TBS东京国际音乐节”主席奖、中国唱片界最高荣誉----“金唱片奖”,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影视十佳歌手。(霍利钊)
歌手李玲玉
歌手李玲玉
张坚 男,1930年生,祖籍浙江绍兴,原为上海铁合金厂职工,1960年入住泗塘一村。自幼学画、师从陈莲涛诸人。任宝山区政协书画研究会会员,区美术书法协会理事,上海宝山画院画师等职。1985年,作品《山水》一画获上海市职工中国画展一等奖。1997年,获中国江苏“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大展赛”铜奖和“当代中华书画艺术名人”称号。2002年,获全国老干部书画大赛佳作奖。作品选入《1978~1998中国美术选集》《全国中老年干部书画作品集》《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艺术精品集》。
山水 空影水声
&男,1952年生,回族,号山石,张庙地区居民。宝山区政协委员,宝山区民族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世界特艺家协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特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名人辞典》和《上海书画家名典》入典者,《中国一绝》摄制组专题拍摄者。李尊贵自幼喜爱书法、绘画、篆刻。尤其擅长葫芦工艺,用烙、刻、镶、接等手法,作品多次在上海市和全国展览,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收藏。2001年,上海APEC会议曾将其葫芦艺术品选为组委会指定礼品。其作品参展于第九届上海交易品博览会和艺博会。作为上海市爱石协会理事,主集印石、砚石、观赏石、灵壁石、祁连山石、珊瑚礁、雨花石,现藏印石300余方、砚石20余方,各类摆石、图象石、象形石数十方。研究微雕工艺,探索在***、头发等材料上微刻。创作有“百寿印”“百福印”等篆刻作品200余方。“百寿印”、部分微刻作品、奇石藏品多次参加上海市、宝山区展览。2010年春节,随国家文化部、上海市文广局组建的“上海民间手工艺人展览团”赴美展演,其国画《忆江南》被中国驻美国旧金山领事馆收藏。(霍利钊)
李尊贵和他的艺术葫芦
男,1961年生,上海人,又名乃之,室名晋寿堂,泗塘五村居民。上海美术家协会海墨画会画师、上海海上书画院画师、上海海天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特聘画师,入选《中国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上海书画家名典》。受父亲书画家严艺林家教熏陶,酷爱传统国画艺术,自幼潜心学画,后又拜画家陈舜今、胡成荣为师,攻山水、花鸟画,继入学“上海业余艺术进修学院”山水班深造,得王克文指教,1988年毕业。作品多以山川景色为主体,趋向写意,以虚代实。多次举办画展。2005年,作品《气壮山河图》参加上海“纪念抗日战?胜利六十周年书画展”并获奖,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
风光犹似梦
风侵生寒图
男,1944年生于江苏江阴,字道远,笔名黄河子,通河一村居民。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幼受乡贤启蒙,习诗弄翰刻印,师从王康乐、俞叔渊,书法又得翁?运、黄若舟、钱君?、周而复等指导。作品有《菊如书画艺术》。在《中国艺术报》《书法报》《上海艺术家》《解放军文艺》等10余种书刊发表《明代折扇的时尚及其他》《中国绘画的大海题材》等文章和诗作百余篇。曾任专业丛刊副主编、文物鉴选组成员、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世界遗产研究交流中心常务理事、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交流,获奖作品辑入《中华炎黄书画篆刻家名典》《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画集》等画册。
女,1952年生,作家,历史学者。原居住泗塘一村,就读于虎林中学,毕业后参军,1978年转业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多年致力于近现代家族史、上海地方史、上海洋楼文化的调查、研究和创作。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校报编辑部主任,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近代家族史和上海史研究学者,上海研究专家,热衷于文史掌故和传记文学写作。著有《百年收藏----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收藏风云录》《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与周退密先生合作)《百年家族----盛宣怀》《张静江、张石铭家族》《上海望族》《上海的豪门望族》《上海的豪门旧梦》《百年儒商----南浔小莲庄刘家》《回梦上海大饭店》《回梦上海老洋房》《钱币大师马定祥》《浮世万象》(孙曜东口述
宋路霞整理)《上海洋楼沧桑》《百年家族----李鸿章》《》《十里洋场的风云人物》《上海顶级老洋房》《名门闺秀》等多种著作。(霍利钊)
男,1949年1月生,通河七村居民。1969年3月赴云南省勐海县插队,1980年1月调回上海进入中药行业。曾参与或独立编纂过上海市和黄浦区多部中药企业史志,喜欢散文创作。小学五年级时在《少年报》上发表散文处女作《荷花》,先后发表过散文、小说、杂文、论文近500篇,多次获得全国、上海市等文学奖项。1998年文章《江神》获“七宝杯”全国短文大奖赛二等奖,2002年散文《卧龙行》《那双美丽的眼睛》获中国散文学会“绿色、人文、科技”精美文艺大奖赛佳作奖,小说《山杜鹃和老屋》获2002年“育英杯”全国文学作品三等奖,文章《歌手和乐手》获全国南北文艺大奖赛优秀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笔名叶子。有9篇文章编入出版社书集,6篇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自费出版叶子文集----“淡”三部曲:《淡淡的思念》、《淡然的人生》、《淡定的心态》。(霍利钊)
马永源(1934~2003)&
男,工人,生于上海浦东,家住泗塘二村。抗日战争时父母双亡,4岁跟随外婆沿街乞讨,生活贫寒。外婆擅讲民间传说,马泳源从小受其影响,爱听故事。11岁时,外婆去世,马泳源流落街头,在做小工、摆地摊、卖旧货、擦皮鞋谋生中,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道听途说的故事日积月累越加丰富。16岁起,马泳源拜民间艺人张治儿为师正式学艺,学习评弹、说唱。在曹家渡和蓬莱市场等街头艺人汇聚点卖艺求生,并将收集到的故事进行加工提炼再创造,提高口头文学的可听性。21岁时,马泳源进厂当学徒,闲暇时他仍爱讲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非难。改革开放后,活跃在张庙地区街头,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员。在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上海卷宝山城区分卷》的编纂工作中,将民间故事奉献出来,自编自讲,制成录音。马泳源的100余个故事大多是反映事态人情的,听来意味深长。其中有流传江南一带的《袁世凯做皇帝》和《骗子》等,1987年曾将其讲述录音整理。1988年,马泳源被评为吴淞区民间故事家,20世纪90年代初,被评为上海市故事家,获荣誉***。2010年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宝山卷》收入他的故事。(霍利钊)
男,1952年生,汉族,浙江鄞县人,家住呼玛五村。“邵万生”食品公司退休。上海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1978年开始音乐文学创作,其歌词1000余首发表于中国《歌曲》《词刊》和省市级刊物,获全国省市级征歌奖100余首。作品多被电视、电台、教材、音带和电视剧选用,并出版个人词集《星辰的梦》《留住你的秋季》。1986年,儿童歌曲《猜一猜,什么牛》(力欣曲)分别获河北省征歌一等奖和上海市向全国征歌三等奖。1997年,少年儿童歌曲《渔乡的孩子》(黄磊曲)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卡拉OK电视大奖赛征评一等奖。2001年,少年歌曲《十四岁的故事》(黄耀国曲)获文化部全国第二届“蒲公英”音乐创作金奖及演出银奖,《假日去郊游》入选日本多集卡通片《樱桃小丸子》的片头主题歌。2007年,歌曲《自行车,快乐的主题》(朱家农曲)获全国第七届“中国自行车”主题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同年,少年歌曲《心爱的小书包》(金月苓曲)获全国第八届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奖赛征评银奖。词作《午夜的咖啡》《玫瑰之约》《春天,不远的从前》《丁香之恋》入选2001年~2004年《全国最佳歌词》一书。(于鸿宾)
&男,1930年生,浙江鄞县人,通河二村居民。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及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教育分会等会员。20世纪50年代,对“多次曝光”的摄影技法进行研究,就地取材制作拍摄工具(遮挡底座与各种图案的遮挡片)。20世纪80年代作品发表于《大众摄影》《摄影画报》《旅游天地》、上海电视台《科技之窗》等媒体。21世纪初,《摄影与摄像》《照相机》等杂志对他作相关报道。曾出版《有趣的多次曝光》一书,介绍拍摄多次曝光技法以及自己动手制作遮挡工具的基本方法。2003年5月,在“星光摄影家画廊”举办个人摄影展。至2006年底,“林瑜摄影作品展”先后在西南文化艺术中心、临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普陀区业余大学、大宁灵石公园、宝钢文化中心、四川北路新绿地、通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地举办12次。2007年1月,在“星光摄影沙龙”举办影展。(于鸿宾)
女,1958年生,家住通河七村。现为中国武术六段,上海市一级太极拳教练员,上海市一级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上海市三级太极拳裁判员,上海市陈式太极拳协会理事兼教练,上海市老年体协武术运动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体育总会会员。应耀芳自幼喜欢体育,曾经练过太极拳、木兰拳、广播操、养生气功等多种运动项目,尤其对太极拳情有独钟,坚持每天练习至今已有20余年时间。从1996年开始,师从倪祥章,接受正规专业的太极拳指导,学习了陈氏56式太极拳、陈氏83式太极拳、陈式太极剑、陈氏29式太极拳、陈氏太极刀、杨式24太极拳、杨式48太极拳等武术套路。2005年进入市老年体协武委会太极拳培训班进修,学习了杨式85太极拳、杨式竞赛40式、杨式42太极拳、杨式42太极剑等武术套路。从1996年至今,一直在张庙地区基层一线从事社会体育辅导员工作,是2006年成立的张庙街道太极拳辅导站负责人兼教练,义务开班培训太极拳、剑、刀、扇培训班九十余期,培训社区居民及太极拳爱好者几千人次。
应耀芳多次组织训练辅导站学员参加上海市、外省市太极拳、剑比赛,获一、二、三等奖及金奖、银奖等多种荣誉***。个人参赛获得多次奖项:1998年上海市太极拳剑比赛第一名;2000年随上海市陈式太极拳参加首届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太极拳剑锦标赛(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获陈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竞赛套路、42式剑3项一等奖;2002年获得入编《中华太极人物志》***;2011年参加上海市“中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获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比赛优胜奖;同年随上海市武术协会组织的表演队,参加表演;同年获宝山区体育局“宝山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个人;2012年获张庙街道“拳操达人”称号;2013年参加迎新春上海市中老年人42式太极拳、械比赛,获个人一等奖;2015年代表上海参加全国老年人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陈式传统太极剑套路比赛获优胜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