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圣教和师已摄受上师是从什么摄影角度技巧解释这段教言的

> 普贤共修 >
> 普贤讲堂 > 普贤上师言教?浅释 >
《普贤上师言教?浅释》第十二课
视频加载中...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历代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法王如意宝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希阿荣博堪布  
&&&&&&&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共分为两大科判:一、闻法方式;二、所讲之法。
  闻法方式分为:一、发心;二、行为。&发心&分为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行为&又分为应断之行为和应取之行为。下面讲所讲之法。
  所讲之法分为三个科判:一、共同外前行;二、不共内加行;三、往生法。
  共同外前行分为六个科判:一、暇满难得;二、寿命无常;三、轮回过患;四、因果不虚;五、解脱利益;六、依止上师。
  暇满难得又分为四个科判:一、思维本体闲暇;二、思维特法圆满;三思维难得之喻;四、思维数目差别。思维本体闲暇已讲解完毕。&思维特法圆满&包括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五种自圆满已经学完;五种他圆满分别讲了如来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和师已摄受,目前正在学习第五个科判&师已摄受&。
  原文讲道:&虽然入了佛门,但善知识若未摄受,也无有利益。如《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虽然前面的四个圆满已经具足:如来已出世、佛陀已说法、佛法仍留存于世、自己也趋入了圣教,但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我们也无法从佛法中获得利益。《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即使已经精通论典,但如果没有善知识指点窍诀,修行也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无法了知佛法的真实涵义。没有善知识宣讲佛法,正见就无法生起,也无法趋入解脱道。&功德胜主&指圆满了一切断证功德、殊胜的世间主尊佛陀。佛陀告诉我们,要想了知佛法的真实涵义并获得解脱,必须要依靠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开演,我们无法了知佛法的精华义,从而速得解脱。
  &因为佛经浩瀚、圣教数多、所知无有穷尽,所以若未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可能了知摄集诸法的要点而修持。&实修必须了知诸法要点,一切法要必须依靠善知识的窍诀才能通达。佛法的精华醍醐全都在上师、善知识们的心相续中,只有上师开演了佛法的甚深义,我们才能摄取浩瀚无边的佛经之精华。
  佛经论典浩瀚繁多,仅靠平时翻阅很难摄集精华。佛陀传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于有限的人生中不仅一一通达了知非常困难,而且就连通达精华要义都非常困难。上师按照代代的传承上师所传之实修窍诀,于一生中圆满修习归纳所有的佛法要义并传给我们,如果不依靠窍诀来实修,就很难通达浩瀚无边的佛经论典之涵义。我们一生的时间非常有限,需要依照上师的窍诀实修,没有师父给我们指点门道,恐怕终其一生也只不过是做些摘叶寻枝的闲事。
  本文继续讲道:&从前阿底峡尊者来西藏时,库鄂种三人曾问尊者:&一个修行人要得到解脱和遍知的果位,经论教典和上师的窍诀二者哪一个重要?&&上师的窍诀重要。&&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后,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摄受库鄂种(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种&杰瓦穷乃)这三位弟子。尊者没来藏地之前度母授记说:你可以去藏地,与你非常有缘的三个人在那里等着你,摄受他们为弟子是你弘法利生很大的助缘。这三位弟子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的化现。他们曾请问阿底峡尊者:修行人如果想要得到解脱和遍知果位,经论教典和上师窍诀这两者哪个重要?(解脱果位是暂时的,而遍知果位是究竟的佛果,不论是声闻、缘觉或菩萨这样暂时的果位,还是遍知、究竟的佛果,都已脱离了轮回。)
  阿底峡尊者回答说:&上师的窍诀重要。&这三人非常不解,便于显现上问道:&为什么?&尊者答:&因为虽然能够读诵传讲三藏,也通达了诸法的法相,但如果修行时没有上师窍诀的修法,那么正法和修行人将脱离。&为什么依止上师的窍诀如此重要?虽然修行人能够读诵经典,乃至可以传讲经、律、论三藏,了知诸法法相,但是闻思的目的是为了实修,如果只闻思而不实修,那正法和修行人将背道而驰。
  原因何在?因为正法可让我们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即以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摄持方可从轮回中解脱。但如果修行人没有把法融入自心,没有产生出离心、菩提心,只是追求今生和来世的安乐,如此正法便与修行人脱离了。因为正法本可让我们趣入解脱,但修行人只求今生安乐,所修之法便不能让我们获得究竟解脱的果位。
  这三位同门继续问道:&若将上师窍诀的修法归纳,能否概括为净持三种律仪、勤修三门向善?&上师的窍诀归纳起来可否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清净守持三种律仪(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另一方面身语意三门精进行持善法、断恶行善,这样做是不是已经归纳了上师的窍诀和修法?阿底峡尊者答:&仍有不足。&三人又问:&这又是为什么?&尊者答道:&虽然清净守持三律仪戒,但若对轮回未生起厌离,仍然是轮回之因。& 假设已经很清净地守持了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乃至密宗金刚乘的密乘戒,然而却并未对轮回生起厌离心,那持戒反成轮回之因。
  《亲友书》讲道:&戒如动静之大地&,可以持守一切功德,也有些经论说&持戒升人天&,但若守持清净的戒律而没有出离心,就只能在今生或来世获得人天善趣的果报,而不能获得解脱果位。如果以小乘的出离心摄持,持别解脱戒就会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以大乘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守持菩萨戒就可获得菩萨果位;如果不但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而且对上师还有信心,并且精进地守持密乘戒,就可获得佛果。
  持戒固然很重要,但持戒的发心更重要&&观察自己是以什么样的心来持守清净戒律的?在轮回中我们不停流转,无数次地感受轮回苦乐,由于未从轮回中出离,我们无法自利利他。所以持任何一种戒律首先一定要以出离心为基础,逐步再以菩提心、清净信心来摄持。
  阿底峡尊者又讲道:&即使是三门日日夜夜精勤修善,但如果不知回向圆满菩提,那么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灭尽。&即使身、口、意三门日日夜夜不间断地行持善法,缘十善业道修行,但如果不知道回向圆满菩提,那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所灭尽。行持善法之前要以菩提心摄持,之后一定要回向圆满菩提。由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在没有获得佛果之前不会耗尽,故而要为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解脱和佛果回向善根。
  什么是颠倒分别念?比如行持了善法,但最初发心是想获得今生的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或是为了来世的人天安乐而没有回向圆满菩提,以此发心摄持只会成熟今世的安乐和来世人天善趣的果报,但该果报不会在菩提路上永不枯竭,而是福报享尽就灭尽。在成佛之路上,把善根回向圆满菩提就像把一滴海水融入大海,在海水没有枯竭之前所做的善根一直到成就佛果之间都不会被颠倒分别念灭尽。
  &虽然具有智德持戒修学等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则一切所为只能成为今生的生计,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虽然智慧超群,也具有闻思修或讲经说法、持守清净戒律(三乘戒律没有一点染污和违犯,连细微的恶作罪都不违犯),甚至有很多观修的境界,在修持正法方面不断精进努力等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得、失、毁、誉、称、讥、苦、乐),那今生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只能成为今生生计和暂时安乐,而非来世的解脱。
  这些善法功德全部成熟在今生的乐果上,就像用如意宝换了一块糖吃。修持解脱的佛法完全可让我们获得佛果,短短的一生相对于无始而又漫长的轮回只不过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今生虽然获得快乐,但来世再想值遇如此殊胜的佛法并踏上解脱道的修持是不可能的。
  修行人追求的是解脱。法王如意宝也曾不止一次强调过,修行人不要太执著于今世的生计,而要重视来世的解脱,最重要的是把众生的苦乐放在自己心上,为一切众生成就佛果而努力。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就无法踏上解脱道进而获证圆满佛果。
  原文又讲道:&因此上师善知识的摄受非常重要。&若没有善知识的摄受,我们将无法摄集诸法的要义来修持,因此上师善知识的摄受非常重要。有了上师的摄受我们才能成为修持佛法的具相弟子,而其前提是要依止合格的上师。具相的上师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要具有无伪的菩提心。一位上师首先要具足没有伪装造作的菩提心。
  其次,精通教法,能应弟子的需要完整传授某一解脱法门。
  第三,戒律清净。
  具备这三条就是可以依止的合格上师,或称之为&具相上师&。
  如果已经值遇了这样的上师,那么应以怎样的方式随学、依靠上师而趋入解脱?
  应该这样随学上师:不论身体离上师是远还是近,内心应保持与上师的默契、沟通;牢记和理解上师对我们的所有教诲,领悟上师所说法的甚深涵义;在心灵深处感恩和忆念上师的功德和恩德,如此才能领受到上师源源不断的加持。上师所传的任何法都应当作窍诀来修持,依靠对上师的信心而随学上师所传之法就是依靠上师趣入解脱道。
  &根据大圆满龙钦宁提金刚藏的观点:只要师从一位传承清净无染、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视上师为佛,以坚定的信心至诚祈祷,自己的凡夫心就能与上师的智慧彻底相应,无二无别,靠上师的加持就能够使自相续生起证悟。&(出自《次第花开》)上师摄受弟子,弟子依靠上师所传的法精进修持才能趣入解脱。弟子要视上师为佛,产生坚定不移、不被他夺、不可逆转的信心,至诚祈祷,如此便能通过上师的加持使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
  以上是第五个他圆满:师已摄受。
  我们应观察自相续中是否具足十八种暇满:如果没有具足就应让因缘具足,努力积累福德、智慧资粮;如果已经具足应生欢喜心,而且要随时观察:在我的宝贵人身中,十八种暇满其中一个或几个会不会已经失去了。经常观察自相续是不是圆满具足十八种暇满,有没有缺失&&有缺失就马上进行对治。十八种暇满的聚合是我们多生累劫积累善业福报的结果,而十八种暇满功德有一样不具足,我们也不可能坐在这里听闻佛法、进行实修。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观察自相续,让自己尽力具足十八种圆满。
  原文讲道:&如此观察自相续中若圆满具足八闲暇十圆满共十八种,则可称为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十八暇满的人身非常难得,获得暇满之因是要守持清净戒律、积累福报资粮的同时以清净的发愿相连接,这的确十分困难。即使是圆满具足时,也会出现一些违缘来干扰。
  书中讲道:&此外还有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及断缘心八无暇,不被这些逆缘(十六违缘)所转是非常重要的。&无垢光尊者以大慈大悲心告诉我们:虽然拥有了十八闲暇的人身,但由于违缘的影响,十八种暇满很容易变得不圆满。其中分两类介绍:第一类,暂生缘八无暇&&即暂时生起的让我们落入到八种无暇而不能修持正法因缘;第二类,断缘心八无暇&&也可叫&熄灭解脱灯&,因为远离圣法故而断除了解脱缘分的八种因缘。
  不被这十六种违缘所转非常重要。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讲道:十八暇满相当于一个人有十八头羊,被违缘所转就相当于羊被豺狼吃掉,吃掉一只少一只,吃掉两只就只有十六只羊了,这非常可惜。
  上师在《前行笔记》中也讲道:&暇满人身,如初秋一朵荷花,圆满的花瓣随时会有凋落,花便残破了。&初秋的荷花,圆满的花瓣随时都会凋落,&容易凋落&是从容易被违缘所转的角度来讲,残破不全的花无法再弥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有暂生缘八无暇与断缘心八无暇,在&花瓣凋落前&做各种预防工作,对修行人来讲至关重要,故应周密地观察自相续,令各种违缘没有现前的机会。如果能做到时时刻刻提起正知正念,用心对治修法过程中的违缘,就像洪水到来前先做好堤坝&&在违缘到来之前由于自相续已非常周密地观察,这些违缘便不能摧毁心相续中所具备的十八种暇满。
  正文中说:&暂生缘八无暇:《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暂生缘八无暇的第一种是&五毒&,第二种是&愚痴&,第三种是&魔所持&,第四种是&懈怠&,第五种是&恶业如海涌&,第六种叫&随他&,第七种是&救怖&,第八种是&伪法相&。下面分别讲五毒粗重、愚昧无知、被魔所持、懈怠懒惰、恶业涌现、为他所转、求乐救怖、伪装修法,这八种暂时产生的因缘使我们失去八闲暇成为八无暇。
  十八暇满是入解脱道的基本前提,但正如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说,今生的十八暇满并非一经获得永不坏失,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随时会涌现,总结起来,有十六种与正法相违的心态或处境会障碍我们为解脱而修行。有时我们看上去具足暇满,似乎闻思修行也很精进,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如果为十六种违缘所扰而没有加以对治,所作所为终究流于形式,空耗此宝贵人身,实在可惜。
  获得了十八种暇满的人身就如同乞丐在垃圾堆中捡到了如意宝,乞丐知道如意宝可以带来今世的安乐,于是倍加珍惜,时刻提防不被偷走、抢走或遗失,小心地保护。同理,我们也要非常珍惜十八种暇满的人身,把这样的人身用在修行佛法上,时刻提防违缘的侵犯。尤其是暂时产生的因缘,由于它非常容易在相续中产生,更应谨慎防护。
  &具体来说,有八种情况,今天在自相续中不存在,但明天可能出现;前一座修法时没有,后一座中可能出现;入座时没有,结座时可能出现,所以称为暂生缘八无暇,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修学过程中经常、反复出现的八种负面情绪或心态。&(上师《前行笔记》)
  第一个暂生缘八无暇&&五毒粗重。原文讲道:&嗔恨怨敌、贪爱亲友等五毒烦恼十分粗重的人们,虽然暂时生起修持正法的念头,但是由于自相续中五毒力量强大,大多数人被烦恼所控制,不能修持正法。&烦恼非常粗重的人,由于烦恼力量太过强大而被其所控,而不能修持正法。五毒指五种烦恼: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粗重会干扰修行,使我们在修行的解脱道上失去力量。由于五毒烦恼的力量太强大,掩盖和遮蔽了我们修持正法的力量,修持善法的力量必然减弱,若被烦恼控制我们就无法修持正法。
  分析一下&分别念&,一个刹那只能产生一个分别念,如果你当下的分别念缘在善法上,恶念就不会生起;如果你当下的分别念缘在恶念上,善念就不会生起。让善念绵长不断地相续下来,就有修持正法的机会。一定要保护心相续中的念头不被烦恼所控制,让自己的心念分分秒秒、时时刻刻都缘在善分别念上。缘善法进行思维,就不会产生这么粗重的烦恼,也不会让烦恼控制心相续。
  《佛子行三十七颂》也讲道:&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强烈的贪念如同沸水,让我们身心不得安宁;嗔念如同烈火,焚烧我们所有的善根功德。所以在贪嗔痴念头刚生起时就马上进行对治,是可以将其压伏的;可一旦在心相续中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再来对治就非常困难。此时,若没有正知正念,也没有祈祷上师加持护佑,就会被烦恼所转。阿琼堪布也讲过五毒烦恼涌现时应如何对治:比如,生起贪心可以作不净观进行对治;生起嗔心可以修慈悲观进行对治;生起痴心可以修十八界的类别进行对治。
  &对人对物,爱之欲之生,恨之欲之死,情绪狂暴激烈,而这使我们当下失去内心的安宁,并毁损行持正法的善根。学佛以后,我们并不能一夜之间就消除所有烦恼,从此无忧无虑、开心到老。如果观察自心的话,我们会发现一般是修行比较好,贪嗔痴慢疑的情绪较弱的时候,内心会感到快乐安宁;而修行懈怠时,心里总是焦虑不安。安乐不是硬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立情绪,它其实只是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情绪的减弱,因此不对治五毒烦恼而想另修出一份喜乐宁静来是劳而无功的。&(上师《前行笔记》)
  修行人想要获得心的自在与安乐,就要对治五毒烦恼。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一个人生起非常大的嗔恨心时,举止行为会很暴躁,不会很安静;而烦恼减少了,威仪就会是寂静的状态。这是能够体验和观察到的。&我们常常羡慕真正修行人的自在安乐,要知道,不是他们的快乐比我们多,而是我们的贪执、嗔恚、愚痴、傲慢、狐疑比他们重。我们若修不净观、慈悲心、无我、无常等对治烦恼,也将逐渐喜乐开阔起来。&(上师《前行笔记》)
  《佛子行三十七颂》也讲道:&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烦恼初生时立即对治是很容易的,一旦让它在心相续中发作、强大起来,对治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在修行过程中要时刻提防烦恼的出现,一旦产生应马上用正知正念来对治。
  第二个暂生缘八无暇&&愚昧无知。文中讲道:&极其愚痴的人们无有少许智慧的光明,他们虽然已入佛门,但丝毫也不能了知正法的句义,无有闻思修习的缘份。&愚昧之人闻思法义后不能理解,修行也不能现暖相。因为没有少许智慧的光明,虽然已入佛门成为佛弟子,但不能了知正法文句和意义,导致没有闻思修的缘份。
  &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无论怎样听讲思维都不能圆满通达某段经论的含义,或者精进修法却迟迟没有验相,这可能都是因为往昔的罪障。所谓罪障并不是佛陀硬把某些行为定性归类为罪恶的,人一旦违犯便造下罪孽,延续到后世仍需接受惩罚。佛教中没有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上师《前行笔记》)。比如,你一旦造了杀生的罪业,没有励力忏悔,就一定会感受杀生的果报,这不是由佛陀规定的让你受不受罚,而是因果不会空耗所致。
  所以,佛陀在示现成就遍知的果位后,视三世因果如看掌中物,出于对众生无量的悲心,佛陀转妙法轮,开显深道,给我们开演出佛法的甚深含义。当观察到现象本身及背后的规律时,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人:我们所行持的有些行为及后果会严重障碍我们对实相的理解和觉知,以致错认本性、枉受生死。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们自然会对过去的不当行为感到惋惜和愧疚,并且为了顺利证悟实相,我们发誓对所有的罪业今后永远不再犯。由于我们凡夫人的心力非常微弱,仅仅凭自力很难有效地清净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罪业,如果借助佛菩萨的愿力,或者通过佛教中许多忏悔罪障的法门,比如金刚萨?法门,具足四对治力进行修持,我们就能够更为迅速有效地清净罪障。我们每清净一分罪障,就会得以显发一分智慧。
  我们除了要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业外,另一方面还要祈祷开启智慧的文殊菩萨,通过修持上师瑜伽,祈祷上师和三世诸佛智慧本体的文殊菩萨加持我们尽快消除罪业。从本体来讲,八大菩萨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从显现上来讲,八大菩萨所发的愿力不同,比如我们想开智慧,就祈祷文殊菩萨;想增长自己的大悲心,就祈祷观世音菩萨;我们祈祷文殊菩萨,念诵文殊菩萨的名号和心咒,就可以对治我们相续中的无明愚痴。愚痴会导致我们失去闻思修的缘份,失去了闻思修的缘份,我们就没有办法成就佛果。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也讲,对治愚昧无知一方面要依靠四种对治力进行忏悔,另一方面要祈祷文殊菩萨。
  第三个暂生缘八无暇&&被魔所持,本文中说:&如果被宣扬颠倒见行的魔知识所摄受,那么自心将转入邪道而违背正法。&在没有依止上师之前,我们可以观察上师,当观察好上师以后,一旦依止就不要轻易舍弃上师。所以,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一定要慎重观察上师,千万不要被魔知识摄持。如果我们被魔知识摄持了,那么见解和行为都会与佛法所讲颠倒,由于见解和行为颠倒,我们自心就会转入邪道中,从而违背正法,不能趋入真正的解脱正道。观察自己是否被魔所持非常重要。《楞严经》云:&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魔知识非常多,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被魔知识所摄持。所以,我们现在已经遇到了具断证功德的具相上师,就应该更加珍惜;跟那些遇到魔知识的众生相比,我们遇到了具德上师是多么幸运!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上师之间的缘份,千万不要在解脱道上退失,不要趋入邪道;自己心相续中万一产生邪见时,也应该励力地对治和忏悔。
  如果选择上师时不谨慎,我们就很容易成为魔知识的眷属,所闻所思就会背离正法,就不能够行持从轮回中解脱的善法。判断是不是具德上师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标准是看他有没有菩提心,是不是一心一意为了众生离苦得乐、最终成就佛果。如果这位上师已经具备了菩提心,那么凡是与他结缘的众生都会获得利益;如果这位上师不具备菩提心,则不管他的名气有多大,或者表面上有多少的拥护者、追随者,最好都对他敬而远之。
  再者,在现如今资讯泛滥的年代,想找一个真正清净的修行处也非常难,一般耳闻目睹所及都是一些鼓励、赞美贪嗔痴等等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理论和说法,一般人每日身处其中,很难不受到影响。所以,我们不但会受到外边魔知识的影响,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想找一个清净的环境修行非常困难;由于凡夫人心力比较薄弱,一旦到了容易让自己产生贪嗔痴的环境中,心就很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在清净处依止上师精进修持对于初学者来讲非常重要。
  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也讲到如何对治被魔所持:首先观察善知识是否具备菩提心;第二、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上师是魔知识,那最好就好离好散或者断然离开,反正不管怎么样都必须远离。只要远离了魔知识,我们的心还是会逐渐地趋入正道中,不会做违背正法的行为。但是一旦被魔知识所摄持,因为我们的心被颠倒的见解所摄持就没有办法趋入正道,行为也会颠倒而违背正法。所以对治被魔所持的办法就是必须远离魔知识。
  第四个暂生缘八无暇&&懈怠懒惰。本文中讲道:&尽管自己渴望修学正法,但是丝毫也不精进,这样懒惰的人一味懈怠、一拖再拖而绝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如果自己非常想修学正法,但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没有精进修持,反而跟随自己散乱的心或者懒惰的念头,语言上不精进念咒,身体上经常贪睡,不精进行持善法而落入懒惰、懈怠之中,就没有办法行持正法。实际上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如果把时间用在佛法上,那么就可以闻思修善法;如果把时间用在懒惰或者散乱的一些世间琐事上,就没有时间修持正法。所以,修行人要特别重视对治懒惰。
  虽然已经进入佛门,我们也自认为是佛教徒,但却不想实实在在地开展闻思修&&在听闻时认认真真地听,思维时逐字逐句地思维,修行时踏踏实实地对每一个引导文都一点一点地体会所说的含义,努力地希望自己能修出验相,如果没有出来验相,我们就要坚持不懈地修下去&&我们要反观自心看自己是不是在实实在在地闻思修。修行时我们也不能忽冷忽热,比如前面两天比较精进,但一段时间后又懈怠,这样就不合理。前面讲到&闻法方式&时,我们讲要像弹琴一样不松不紧地修持;摄持自己的心时我们也要不松不紧,不能一段日子里对佛法有非常精进勇猛的心,过后就懈怠下来,这样不合理,一定要让自己处于放松的状态,不松不紧地修持佛法;要善加安排自己的修行时间,这样有助于我们把一天的时间善巧利用起来而不落入到懈怠当中。如果不精进修持加以稳固,我们产生的一些无常的见解、人身难得的体验、对佛法的微弱信心或者偶尔生起的出离心、菩提心等等就如同夏天的彩虹和暗夜中的闪电一样,特别容易消失;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修持佛法,在闻思修佛法的境界没有稳固之前,一定要持之以恒地精进(精进分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和不满精进三种),要披上精进的铠甲,在修行道路上精进努力地前行;我们要非常缜密地观察自相续,一旦产生懈怠懒惰的念头就马上制止,然后再次提起正知正念,让自己的心缘正法修行,这非常重要。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也讲到:对治懈怠懒惰的两个方法就是忆念死亡无常和精进行持善业。当我们对无常进行观察的时候,如我们想到无常非常容易到来、很多生存的因也会成为死亡的因等等,会让我们及时对治懈怠懒惰,精进行持善业。
  第五个暂生缘八无暇&&恶业涌现。正文中讲道:&罪障深重之人恶业的大海波涛汹涌澎湃,即使兢兢业业地修法,可是自相续却生不起功德,他本人不知这是自己所造恶业的果报,反而对正法心灰意冷、大失所望。&很多恶业在我们身边出现(即恶业涌现)时,会导致我们没有办法精进修法。如果我们精进修行但自相续却没生起功德,我们应该这样想:这是自已以前所造恶业的果报,我们现在还能通过修行把过去的恶业果报消尽。这样就不会对正法生起厌烦心。
  &有些人精进行持善法,却仍然遭受磨难,而这恰恰证明了因果不虚。佛陀从来没有承诺过:只要皈依三宝,以往的恶业便一笔勾销,从此不再遭遇挫折。在因果面前,佛教徒并不享有特权,所以往昔造下的恶因在条件成熟时必定显现果报,这一点不会因为是或不是佛教徒而改变。既然如此,学不学佛岂不是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如果不是佛陀开示,我们不会懂得因果不虚的道理。不要以为因果不虚是尽人皆知的常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因果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用说取舍因果了。没有一个知识、价值或信仰体系像佛教这样全面、深刻地宣讲过因果规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真正理解这一点,才会诚心忏悔过去的罪业,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人们身处逆境的惯常反应是否认因果、嗔恨抱怨,作为佛教徒,我们知道这样做于事无补,并且会造下新的恶业。清净恶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忏悔,二是受报。一方面,我们通过如理如法的忏悔,化解往昔恶性的因果;同时,若因缘成熟、恶报现前,也要坦然承受,别人怎么想我们管不了,但自己心里要明白:这是提前受报、重罪轻罚&(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
  《金刚经》中云:&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恶业涌现时我们应该做重罪轻罚这样想。
  我们在闻思修的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时不要打退堂鼓,我们应该这样想:虽然自己现在的福报很浅薄,但是我可以累计很多福报让自己的修行道路延续下去;不要想自己福报太浅,没有办法修行,放弃算了,这样想是不合理的。越是在恶业涌现的时候,我们越要把逆境转为道用,此时才能观察到自己是不是有真功夫,自己有没有真的在下功夫修佛法,所以越是在逆境出现的时候,我们越不能打退堂鼓,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实际上没有哪个修行人没有遭受过违缘,往昔的高僧大德也无不是千锤百炼,百转千回,难道他们是无福无德之辈吗?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磨难和逆境实际上是修道的助缘,可以让我们清净业报,更是修出离心、慈悲心、引发空性智慧的有效途径。在逆缘来临的时候,我们更要坚定自己的出离心、慈悲心,要对逆缘进行反思,放下一切执著,引发我们心相续中空性的证悟。
  比如生病,这是我们常会遇到的状况,我们该怎样看待呢,上师(希阿荣博堪布)在《前行笔记》中教给我们一个晋美林巴尊者的窍诀修法,上师讲道:&身体是没有生命的,心即是空,有什么可以给没有生命之物带来伤害或者伤害空呢。&通过仔细观察我们自己的身体可以知道,这个身体本身是没有生命的,而我们的心没有来处、去处和住处,是空性的。对于我们的身体,因它没有生命,没有可感受痛苦的心识存在,有谁能给它带来痛苦?再别别说这个心,心本身是空性的,谁也没办法令空性受到伤害,所以也没什么能给心带来疾病痛苦。当你别别观察疾病从什么地方来,住在什么地方,去往什么地方时,会发现疾病只不过是自己分别念前的一个影像而已。影像是有显现但无自性的,当内心分别念消失时,疾病也会消融,所以不要对疾病心存悲伤或邪见,应把病视为自己恶业正在清净的象征,并生起欢喜心。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将疾病转为道用,密宗金刚乘本就是把果转为道用来修行的,疾病同样可以果转为道用。我们以欢喜心去接受,坦然去承受就好,这样,疾病也可以修炼我们的自心,通过如上观察也可增长我们的智慧&&心没有生命,本身是空性的,哪有一个受疾病痛苦折磨的心存在呢?没有的。通过如是观察可以了解到人无我和法无我等。有智慧的人,在恶业涌现时会拿起智慧宝剑对治它。如果没有空性的甚深见解我们应如何做呢?那一定要坚持对善法闻思修。
  第二是要相信因果。对治恶业,阿琼堪布也讲到要相信因果,知道恶业涌现是自己往昔所造的因而感的果,这个果在我能够承受的时候显现,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通过现在感果可以消除我以前的业,对此应生起欢喜心;还要想到,通过忏悔是可以消除恶业涌现的。在恶业不断涌现时,我们要以四对治力依靠金刚萨?心咒、百字明等精进忏悔。
  第六个暂生缘八无暇&&为他所转。&无有自在、被他人役使之人,虽然想修持正法,但被他人控制,得不到修法的机会。&因为被他人所控制、所役使,虽想修持正法,但身体被人控制而不得自在,无法得到修法机会;由于得不到修法机会,心里生起厌烦心,因此心也不能修持正法,所以应想尽办法断除这些修行违缘。上师(希阿荣博堪布)讲到,&我看见一些原本不错的学佛人,后来或是为物所累或是为情所困,而身心不能自主,以致荒废道业,退失道心,着实令人叹惜。世事无常。书上说,有的人上半生精进,下半生散乱,果然是这样。&阿琼堪布也讲到,如果你是被他人控制的人,最好找一个良策,力求摆脱这样的控制,让自己得到一个真正修法的机会,这是非常应该做的事。如果你发现被别人控制时,最好想一个对策以解除这种状态。世间事是无常的,有的人上半生很精进,由于被他人役使而下半生很散乱;也有相反的情况,上半生很散乱,但由于摆脱了别人的役使而下半生很精进,成为一个真实的修法者,一个修持正道者。
  第七个暂生缘八无暇&&求乐救怖。原文讲:&为了今生的衣食或者害怕被他人所害之人,虽然入了佛门,却对正法无有稳固的定解,并由于往昔的串习力而行非法。&求乐救怖是指为了今生来世的安逸享受或者为了避免灾难临头而入佛门、行善法。希求今生的利益,今生的衣食富足,今生的名声地位等,或者害怕被别人所害,这样的想法就是求乐救怖。以希求今生来世的安乐或救怖的发心而入佛门,却对正法没有稳固定解&&正法是可让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法,但他未能生起真实定解,而且由于往昔串习力而行持非法,所有行为都为今生来世的世间利益服务,由于这样的念头和行为,导致与正法背道而驰。
  初学者很难完全不为自己着想,求乐救怖的念头肯定会时不时冒出来,每当这种念头生起时,我们要立即观修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的心行,而当我们转变自己念头,调整自己发心的时候,就会把心和行为继续用到修持正法上来,就不会造违背正法的恶行。阿琼堪布也讲到:要了知轮回是痛苦的本性,求今生的快乐最终也不离行苦、坏苦和苦苦三根本苦,离不开苦的本性;了知轮回是苦,就要生起出离心、菩提心,这样就可以对治求乐救怖的发心,也不会因行持非法行为而脱离解脱善道。
  第八个暂生缘八无暇&&伪装修法。文中讲道:&为贪求资具、名闻利养等伪装修法形像的那些人,虽然在他人面前装作修法者,但是自心唯一追求今生的利益,远离解脱正道。&在某些场合、某些人面前,如果发心想得到赞叹、赞美或是物质利益而做出一心行持善法的样子,就是伪装修法。并不是说从头到尾在任何场合面对所有人都装出修法的样子、摆出修行人的架势才是伪装修法,而是在某些场合、某些情况下伪装修法,都属于伪装修法的行列。所以,讲到伪装修法时不要认为跟自己没关系,觉得自己是一个追求来世解脱的人,不会伪装修法&&如果你有哪怕一点点的伪装也属于伪装修法。伪装修法其实很容易发生,修学佛法的发心,如有贪求资具、名闻利养等念头推动,你就很可能是在伪装修法。我们要反观自相续,看看自己修学佛法是不是为了贪求今生资具和名闻利养,是不是没有摆脱世间八法,是不是还落在追求现世安乐的心态当中,如果发心唯一是为了追求今生利益,没有想彻底从轮回牢狱中获得解脱,就无法使行为趋入解脱正道。修行人对伪装修法,要时刻提起正念来自我观察,发心上要远离对世间利益的谋求。我们前面也讲到对修行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追求解脱,如果这一世没有获得解脱&&今生遇到大圆满法而未在今世或中阴获得成就,也要发愿来世获得暇满人身并用来修习正法。修行人要有断除自私自利的利他之心,要令一切如母有情获得解脱,而伪装修法则会让我们远离解脱正道。
  文中讲道:&上述八种也是无空闲修持正法之处。&一共有八种暂时产生的因缘让我们不能修持正法,也就是说以上八种心态在修行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时刻观察自己的心相续,随时都要观察自己是否产生了这八种心态。如果发现自己有其中一种心态,也没关系,无始以来有各种违缘让我们不能修行而获得解脱,虽然现在有违缘产生,但我已经发现了它,我完全可以提起智慧宝剑将它断除。我们要随时随地进行观察,一旦出现这八种情况就要马上远离,这非常重要。
  这里再补充讲一下前面讲的&懈怠懒惰&。上师(希阿荣博堪布)在《前行笔记》中讲道:&忆念上师是对治懈怠的有效方法。每当我在修行中有所懈怠,我立即想到我的上师们,想到他们的种种功德和对我的恩德,心里便充满感激和愧疚,不再允许自己懈怠懒散。法王如意宝那样伟大的圣者,一生示现修行精勤不辍,别的不说,仅本尊心咒,他老人家就圆满念诵了十几亿遍。才晋堪布当年应邀去寺庙讲法,他对人们只满足于肤浅的闻思而不注重实修的现象深恶痛绝。终于有一天,他绝望伤心至极,趁夜深人静离开了寺庙和人群,独自跑到深山寂静处闭关修法。他的闭关房非常简陋,只有一扇小窗户,没有门。他发誓念诵一亿遍普巴金刚心咒,并且在完成这个誓愿之前,不再与任何人说话。实际上,除了他的母亲送饭时偶尔能见他一面外,其他任何人都见不到他。与法王如意宝一样,才晋堪布一生也圆满念诵了十几亿遍本尊心咒。以前我去拜见晋旺堪布,堪布有时会留宿,我因此有机会亲眼见到上师们是怎样精进修行的。晋旺堪布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做念诵功课,直到启明星出现在东方的天空,这时,他开始长时间地礼拜。此外还有根容堪布。记得我十几岁在扎阔地方跟随根容堪布学习。堪布怕我们懈怠,每天除了睡觉时间外,其它时间都跟弟子们在一起,看着大家闻思、修法,连吃饭他也是和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讨论修行中的问题。八十年代初,堪布回到札熙寺,肩负起重振寺庙的重任。佛法衰微、僧才凋零的景象让他心急如焚。他在寺庙附近建起一间小小的闭关房,挑选了十几名年轻僧人,让他们与自己同吃同住,集体修五加行。那么多人整天挤在小房间里,在堪布手把手的引导下修加行,可想而知,堪布的修法、起居、休息等等肯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说:&让大家住在一起,一是因为没有条件修建更多的房子,二来年轻人比较容易懈怠,有我在旁边监督,情况就会好很多。&这就是我可敬的上师们!&
  我们对治自己的懈怠懒惰,要忆念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他们一生当中念了十几亿遍本尊心咒,这个数量相当可观。我们想一想,为了开启心相续中的智慧,让我们发愿即生念一亿遍文殊菩萨心咒,我们能不能做到?真的太难了。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心非常容易散乱到懈怠当中,以致身体也会散乱。上师们如此精进地修学佛法,作为上师的弟子,我们要以上师为榜样,随学上师意行,对治相续中的懈怠和懒惰。一旦出现懈怠懒惰,我们应马上提起正知正念,忆念上师们是如何精进修持佛法的,以此鞭策自己千万不要落入懈怠懒惰的行列之中。我们一定要精进修持佛法。
  我觉得其他几种无暇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出现,比如为他所转&&我们不太会为他所转,也知道希求今世和来世的安乐不会让我们获得佛果,伪装修法一般也较少出现。但是,我们修行人很容易落入懈怠懒惰当中,所以在这里补充了对懈怠懒惰的对治,上师(希阿荣博堪布)对此教了我们窍诀性修法,会非常行之有效。我们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如此忆念来对治,这非常重要。
  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下一篇文章扎西持林2015?普贤讲坛--白玛清措法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