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去碰头赛车破解版,把碰头赛车破解版给碰的很严重。值不值得去修

越野赛车知识普及--第二章速度的感悟----定制车的比赛
第二章速度的感悟----定制车的比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欧洲大陆的宁静,同时也波及正如火如荼开展的赛车运动。1939年,才正式举办了6届的欧洲锦标赛不得不匆忙谢幕,其后虽然也零星举办过一些比赛,但是赛车世界已经不复往昔的繁华。
随着二战的结束,国际汽联将重启锦标赛提上了议事日程,也就是现在为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所谓“方程式(formula)”,其实就是规则的意思,所有参赛车辆都必须按照一定规格制造,如最小车重和发动机排量等。
1946年,国际汽联建立了一套称为Formula One的赛车标准,这套标准沿用了很多二战前欧洲锦标赛的规则。首场基于此规则的比赛是1946年9月的都灵大奖赛,而这场比赛的获胜者所驾驶的赛车也是二战前生产的。
除了F1,还有很多其他方程式赛车,如级别低于F1的GP2和F3,还有雷诺方程式和福特方程式等。这些赛车与F1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动力性上,当然研发及参赛成本也要低得多。有志加入F1的车手必须在这些低级别赛事中崭露头角才能进入各支F1车队的视线。可以这么说,这些赛事是一级方程式赛车的训练营和储备人才库。
1950年,意大利车手法里纳?得一级方程式历史上首个锦标赛冠军,标志着一级方程式赛车运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迄今为止,每年都有上亿人在现场或者通过电视转播关注这项比赛。FI、足球世界杯和奥运会并称世界三大赛事。
我们今天欣赏的F1比赛可以说是高科技、团队精神、车手智慧与勇气的集
合体。----哲音
伴随着这项运动的发展,一级方程式赛车的规则也在50余年里几经
改。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十余位车手因赛道事故罹难,但F1并未在规则中就车手安全问题作过多考量。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赛车技术的进步.赛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国际汽联盟开始反思这项运动的危险性,并在规则中加人许多保障车手安全的条款,尽管如此,仍然不断有车手为这项运动付出生命的代价。1994年,巴西传奇车手塞纳在意大利蒙扎赛道上巨星殒落,
促使了F1世界规则的天平真正倒向车手的安全性,而非纯粹观赏性和刺激性。
纵然一级方程式赛车存在危险,它仍是全世界车手逐梦的天堂,而车迷也从未停止过对这项运动的关注。究竟是什么赋予这项运动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从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的发祥地----英国银石赛道----说起。
第一节车坛神话的诞生
在日,英国人举办了首届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在这个星期六,银石的跑道----由一个旧的飞机跑道改装----已经湮没在春天的阳光里。二十几个赛车选手,大部分都是我们称之为“绅士赛车手”的车手。一些明星车手也接受了大会的邀请,其中就有胡安&曼纽尔&方吉奥,他在前一年有优异的表现。和其他车手一样,他受到了来参加开幕式的英国王室的接见。
----《F1激情50年》
虽然首届F1赛事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全年总共只有7站比赛,但对于由于二战而一度停止的赛车运动来说.影响深远。它聚集了当时全欧洲最为顶尖&的赛车手,同时也为诸如阿尔法-罗密欧CD、法拉利、玛莎拉蒂③等著名汽车厂 商提供了展示自己先进制造工艺的平台。首届F1的举办,不仅标志着赛车运
动的全面复苏,而且也标志着F1这项赛事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赛车运动的回归
1950年,首届F1成功举办之后的第二年,出现了历史上第--位真正的车王阿根廷车手胡安&曼纽尔&方吉奥(Juan
Fangio),他以38岁高龄参赛并获得首个冠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他短短的F1车手生涯中,共5次获得年度车手总冠军,这一神奇的纪录一直保持了50多年,直到德国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在2003赛季夺得了个人第6个年度车手总冠军之后才被打破。
方吉奥出生于曰,他来自阿根廷的一个满是沙尘的边陲小镇Balcarce。他的父母是从意大利的阿布鲁兹地区移民到阿根廷的辛苦劳作的工人。当方吉奥11岁时,他就去了工厂做机械工人,挣钱贴补家用。在那里他开始了对汽车终身的迷恋,也促使他日后选择了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赛车职业。他在那个领域做了将近40年,其间他也驾驶自备车参加一些困难的南美远途车赛。在这些马拉松式的比赛中,方吉奥凭借其异常出色的表现和惊人的毅力,多次获得了胜利。
方吉奥和F1第一次擦出火花是在1948年法国的理姆斯-格镇赛道上,1950年他就获得了本人第一个F1的车手冠军。他对于机械的精通、他的丰富赛车经验,以及聪慧的赛车技巧都使他的对手难以望其项背。赛车界称1954
年至1957年为“方吉奥时代”,他连续4次夺得该项赛事年度桂冠,达到了事业的巅峰。
当车王方吉奥渐渐老去,F1车坛再次回到群雄逐鹿的年代。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之中,如何改进提高自身车队赛车技术水平成为每个车队技术人员的首要课题。追求更快的速度成了每个车队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F1比赛成为了汽车先进技术的试验田。历史上许多先进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都是首先在F1赛车上运用.然后逐渐用到量产车上。
1958年,库珀车队的Cooper-Climax赛车首先采用了后置发动机的设计,这是F1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紧接着的下一年,也就是1959年,澳大利亚车手博拉汉姆凭借着库珀赛车
的技术优势,夺得了个人的第一个年度车手总冠军,而他所在的车队 库珀
车队----也夺得了当年的车队总冠军,与此同时,采用前置发动机的赛车仅仅只?得过一次分站赛的胜利。这足以说明采用后置发动机的F1赛车在性能上
的巨大优势,它不但车身更为小巧轻便,同时也具有更强的抓地力。F1从此进人了后置发动机的时代。
20世纪50年代的F1比赛已经完全不同于早期的赛车运动,采用了FIA
专门制定的比赛规则,整个赛事更加规范和制度化。战后赛车运动的回归,同时推动了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F1也开始了大踏步的前进,但前进的道路仍然异常坎坷。
逐渐走向成熟的F1运动1960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后置发动机技术被各车队广泛使用,而作为这一技术的创始人,库珀车队也赢得了1960年的年度车队冠军。
在接下来的整个60年代,除了法拉利车队?得过2次车队冠军,F1世界几乎成为了英国车队和英国车手的天下,而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莲花车队,分别在1963年、1965年和1968年3次获得年度车队总冠军,而在这3年中,车手年度总冠军也同时是由来自莲花车队的赛车手获得,1963年与1965年,吉姆&克拉克二度夺魁,1968年,格拉汉姆&希尔加冕。可以说,60年代的莲花车队风光无限,无人能及。
莲花汽车是由英国人科林&?普曼于1952年创办的。自从加入F1之后,科林&查普曼的设计天赋使得莲花车队逐渐成为一支梦幻车队。莲花车队于1967年首先使用了
4气门发动机(DFV
engine)。在当时,此发动机的强劲动力无人可及,为莲花车队获得1968年车队年度总冠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统治了之后的F1车坛,直到70年代雷诺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出现。此外,莲花车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在各车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现在的下压力理论就是从那时建立的,同时莲花车队在车身上首次使用了扰流翼板,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尝试,标志着F1进人了空气动力学时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F1赛车的速度也在逐步提高,同时观赏性也大
增强。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速度的提高也使得比赛的危险性大大加强,
20世纪60年代.比赛的事故就已开始变得愈加频繁,不断有车手在比赛中意外身亡。
1960年,吉姆&克拉克开着一辆溅有当场死亡的英国车手鲜血的赛车冲过了终点。1961年,在意大利蒙扎大奖赛上,他与来自法拉利车队的德国车手沃尔夫冈相撞,使得沃尔夫冈的赛车失控冲进人群,沃尔夫冈和14名观众在此次不幸的事故中死亡。1968年,正当克拉克努力向着自己的第三个F1车手
总冠军前进的时候,不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霍根海姆的一次练习赛中,克拉克驾驶的赛车突然爆炸,他也当场死亡。爆炸的原因没有人知道,但这一切,对于整个F1赛车界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这使得人们从根基上开始质疑F1这项运动,因为谁都不会知道,下一次这样的不幸会发生在谁的身上。
1970年,莲花车队的车手林特在意大利大奖赛的练习赛中不幸身亡,但最后还是获得赛车手年度总冠军。这是fi历史上唯一二位在死后获此殊荣的车手,但这也可以看作是林特的一种悲哀
1973年,由于不忍看到更多的不幸出现在赛道上,三届世界冠军英国车手杰基.斯图尔特决定把他的第100次大奖赛作为他的告别赛。但天意弄人,
就在这次大奖赛的练习赛上,法国车手塞维特不幸身亡,导致斯图尔特领导发动了
F1历史上的第一次“安全革命'这次安全革命使F1的赛车、赛道和车
手装备等,都从安全角度进行了审查、论证和改进。杰基&斯图尔特不仅获得了3个世界冠军,更重要的是,他给商业化气氛越来越浓的F1世界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60年代末,F1车赛趋向商业化,赛车为我带来的烦恼已经超越满足感,因此开始思考后路;加上我好些战友赛车时意外丧命,种种因素促使我决定退休。
& & ----杰基&斯图尔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F1商业化的脚步在60?70年代也逐步加 快。1968年,莲花赛车印上了金树叶香烟(GoidLeaf
cigarettes)的宣传广告,这是F1历史上第一次引入商业赞助。这也意味着F1具有民族色彩时期的结束。
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
%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
----卡尔&马克思
在F1商业化的道路上,伯尼&埃克莱斯顿①的经营才能远在他的赛车才能之上,1972年,他成为了
FOCA的秘书长,并最终于1973当选为主席。伯尼是一个蹩脚的赛车手,却是一个成功的老板。
为把F1运动发展成为一项更规范、更安全、更具商业价值的国际性运动,莲花FI车队的经理Andrew
Ferguson发起成立了一级方程式构造者协会 (Formula One
Constructors'Association)。FOCA的任务和职能主要是以保
证F1车队综合利益为出发点,把车队组织到一起,组织协调协会内部关系,并代表协会成员向国际汽联(FIA)争取更多的权益保障。
当时因为F1赛事组织方面仍存在着很大随意性和自由性,一方面,没有强制性的规定来约束F1车队必须参与预定的赛事,另一方面,利益分配也无定式。当一些车队决定站出来,同赛事组织者就参加F1赛事的权益,如参赛费用及电视转播效益等进行个别的商业谈判时,埃克莱斯顿看准时机,通过建立专业公司迅速得到了几乎所有车队的赛事完全控制权,他实际上成了这些车队的总经纪人。由于F1的高速商业化与FISA主导的传统赛车几乎背道而驰,参与F1赛事组织管理的F1车队协会(FOCA)、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FISA)和国际汽车联合会(FIA)之间为了经济利益摩擦不断,最后F1形成一部分是
n)CA主导的赛事而另一部分则是FISA主导的传统赛事。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汽车运动界的这种激烈竞争与争吵情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初。
商业化速度与安全的较量
FISA与FOCA之间的对峙与争吵最终以日一份长达100多页的《防和协定》(KCowcorde
Agreewewf)的签订告一段落,这份协议是双方在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经过了长达13个小时的讨论与争执后最终达成的。《协和协定》至今仍保持着它在汽车运动产业中的?度绝密性,我们只能了解其中的--些框架性内容。但不可否认,《协和协议》的签订成功地激发了车队车手的职业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
F1的商业化。
《协和协议》规定了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包括电视转播收入分配和管理运作程序的法律约定等,同时明确地划分了F1赛车运动的商业权益,明确了运营管理体系的分工。FISA被确认为F1赛事的最高主管机构,拥有所有商业权益,但这些商业权益独家授权给FOCA,期限是4年。而伯尼&埃克莱斯顿则代表FOCA负责组成车队联盟及赛事的经营管理及赛事全球推广,同时要确保增加赛事奖金和改善赛场设施。
20世纪80年代后,电视转播的进入改变了F1的命运,出售电视转播权的收入让F1财源滚滚,埃克莱斯顿也在1987年成为FISA的副主席。《协和协议》又续约5年,而FOCA也同意由埃克莱斯顿的控股公司(后来的FOM)来管理这些权益,埃克莱斯顿开始了对F1的绝对控制。
1991年,埃克莱斯顿长期伙伴马克斯&莫斯利当选为FISA主席,1993年10月莫斯利完成了HA与FISA的合并,同时他当选为合并后的FIA主席.开始了两人长期对F1的垄断。1995年底FIA将F1为期14年的商业开发权直接授予FOM,在2000年6月,这项协议又被延长了100年,埃克莱斯顿完全控制了F1世界。
80年代.包括增压发动机在内的各项技术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这直接导致赛车速度的迅速提高及比赛对车手的更高要求。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于
1977年开始逐步进人F1,1979年乔&皮埃尔.加伯雷(Jean-Pierre Jabouille) 代表雷诺车队驾驶着搭载了排量为1.
5L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的RS10赛车,首次获得法国站大奖赛的胜利,这是涡轮增压技术在F1中的首场胜利,当时的功 率已经达到了
500马力。此后增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继续不断地增加,到了1986赛季,增压发动机的功率甚至远远超过了1
000马力。FIA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引人一系列规则以限制车速,但情况并未获得本质改善。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89年增压发动机的全面禁止.取而代之的是排气量3.5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且不能超过12缸,实际上,这样的发动机在豪华车上也大量被使用。
80年代初亦是F1赛事的兴盛期.赛道上的竞争异常激烈。但迈凯轮与威
廉姆斯两支队伍几乎牢牢把持着冠军的位置,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
在这20年间,迈凯轮车队共获得7个车队总冠军与9个车手冠军,威廉姆斯车队则共获得9个车队总冠军与7个车手冠军。
2000年车手冠军与车队总冠军
同时.F1历史上出现了数位伟大的车手,包括巴西人皮盖特&&塞纳,法国
人普罗斯特和英国人曼塞尔,他们之间展开了最激烈的竞争,赛事精彩 断,尤其是艾尔顿&塞纳与阿兰&普罗斯特之间的争斗,一直延续到1993年10
月,葡萄牙站后不久普罗斯特宣布退役,失去了对手的塞纳则在
曰的圣马力诺大奖赛上驾车撞上了防护墙,命丧伊莫拉。
塞纳的死引发了
F1的第二次“安全革命”,FIA禁用了用以提?车速的驾驶辅助系统,F1赛车又回到了原来的基本构造。自此以后,FIA制定规则都非常重视安全问题,很多规则的制定就是为了降低车速。除了上述的不准使用增压发动机的规定外,FIA又公布了一系列的新措施:1998年,赛道变窄,使用有肋纹胎(后轮胎面上增加四个沟槽,前轮胎面上增加三个沟槽),迈凯轮的回转制动技术被禁用;1999年,前轮胎面又加了一条沟槽;2000年,对比赛中有关碰撞测试的规定作了相应的改动。截至今日,再也没有车手在赛道上因事故而丧命。
新格局诞生2000至今
2000年之后,德国车手迈克尔&舒马赫逐渐成为F1的新车王,使法拉利车队(Ferrari)重铸辉煌,打破了迈凯轮与威廉姆斯称霸F1的格局。舒马赫在加人F1的第四年(1994年)即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1995年为雷诺车队
(Renault)卫冕成功,1996年,他转人当时状态不是很好的法拉利车队,并终于在2000年为法拉利车队?得了时隔21年的世界冠军,红色战车重新开始书写传奇历史。至2006年退役,舒马赫已经是7次世界冠军得主,超越了以前所有
车手的战绩。
在此阶段中,FIA频繁地修订规则,以提升F1比赛的竞争性与观赏性,同时亦为削减日益增长的赛车成本。仅在2003年到2005年的三年间,F1对于轮胎的规则就修改了三次,而2005年做出的单一轮胎制更是逼走米其林(michelin),使普利司通(bridgestone)成为2008年至2010年的官方轮胎供应商。
米其林公司与F1结缘始于1977年。仅仅花了 6个月时间,米其林就在
F1中取得了胜利。日,法拉利车手Carlos
Reutemann在巴西大奖赛上为米其林取得了首场F1的胜利。一个赛季后的1979年,使用了米其林轮胎的法拉利车队和车手乔迪&施科特获得了当年车队和车手的双料冠军。米其林于1977年至1984年和2001年至2006年参加了216场一级方程式
大奖赛比赛,期间米其林与7支合作车队、20位车手一起取得共计102个分站赛冠军,先后摘得9个年度冠军头街,其中包括5个车手总冠军和4个车队总冠军。米其林合作车队雷诺车手阿隆索在F1
2006赛季第九站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举夺魁,更是给米其林带来它F1历史上第100个分站冠军。
第二节F1,明星制造
翻开一级方程式赛车历史的每一页,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技术比赛,根本上都是人类一幕暮的精彩对抗。但是从所有的这些事件当中,最终被人们记住的是那些英雄的名字……我们有时可以指责在这个体育运动中存在过多的商业气味。但是.最后我们必须承认那些赛车手们值得尊敬,是他们将F1带入了不朽的传奇中。
──《F1激情50年》前言
赛车运动自始以来也是一个“造星”运动,早期车是明星,后来更多受关注的是车手,F1的商业化将这项“造星”运动推向了极致。在赛车技术日趋同化的同时,车手成了这项运动的灵魂和吸引观众眼球的焦点,为了追求广告和门票收人,各支车队和赛会举办者不遗余力地将F1车手打造成万众瞩目的明星,
就如贝利&马拉多纳等著名的足球明星。当冠军车冲过终点时,亿万车迷随着挥舞的格子旗雀跃欢呼,而领奖台上喷洒的香槟和获胜者高高举起的奖杯无疑是一场比赛最激昂的音符。
早期的F1车手
20世纪50年代,当F1取代欧洲锦标赛成为方程式运动主流时,战前的赛车英雄也纷纷谢幕。新的车手走上前台,如方吉奥&阿斯卡里,他们统治了
F1 世界的最初十年。
最初的F1车手依然带有早期赛车运动的烙印----工程师出身,职业生涯起步较晚,没有经过太多专业训练.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卖掉自己设计的车,甚至自己的座驾。
首届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冠军得主法里纳是一名工程学博士,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意大利汽车设计师宾尼&法里纳的侄子。家族熏陶与自身的工程背景让法里奥对赛车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1940年,他在利比亚赢得了人生中首个大奖赛冠军。不幸的是,随即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里纳不得不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直到二战结束后,法里纳才于1948年在摩纳哥夺得第二个大奖赛冠军。1950年举办的第一届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成就了法里纳赛车生涯的巅峰,他?得全部7场大奖赛中的3场,并最终荣获年度车手总冠军。
然而在随后的1951赛季,法里纳就不得不让位于同队的阿根廷车手方吉奥,后者所创造的5次F1车手总冠军纪录直到2003年才被舒马赫超越。随后法里纳来到法拉利车队,这次转会并未让法里纳看到转机,队内的年轻车手阿斯卡里让这位老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法里纳于1955年黯然离开F1赛场,
而此时的F1已是方吉奥的时代。
1934年,23岁的方吉奥驾驶一辆自己改装的福特A型车参加了家乡阿根廷的一场比赛。加人F1运动后,方吉奥先后效力过阿尔法&罗密欧、玛莎拉蒂和梅赛德斯-奔驰等车队,并且在每一支车队都夺得过车手冠军。
过去我从来没有开得这么快,我想今后我再也无法开得这么快。
----方吉奥
1954年,方吉奥曾短暂效力于玛莎拉蒂车队.赛季中途跳槽到奔驰车队,纵然如此,方吉奥仍然加冕了当年车手总冠军;1956年,方吉奥驾驶法拉力
车夺冠;1957年,方吉奥又以46岁高龄驾驶玛莎拉蒂赛车?得他最后一个车
手总冠军,并在第二年的法国大奖赛后宣布退役。方吉奥从不掩饰他对玛莎拉蒂赛车的热爱,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驾驶各种型号的赛车都拿过冠军,但是我和玛莎拉蒂赛车一直都有一种特殊的关系……驾驶这辆赛车让我感觉像回家一样。2007年,玛莎拉蒂公司举行了一系列活动以纪念方吉奥和
50年前的那个赛季。
50年代的赛车并不像今天这么精密,通常一辆赛车制造出来就不会做太多改动,也不会针对一场比赛作过多调校。因此,对车手来说,所要做的就是去适应赛车。方吉奥对玛莎拉蒂的热爱可以看作是与赛车设计者的共鸣,而他驾驶其他赛车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则彰显出这是一名深谙汽车构造、能让赛车发挥出最大效能的车手。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一个车手驾驶不同赛车都能夺冠的场景,方吉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方吉奥退役后,博拉汉姆接过了F1世界的权杖。在开始赛车运动前,博拉汉姆是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一名技师,他还经营过一家发动机工厂。在看过一场小型赛车比赛后,博拉汉姆决定加入这项运动。最初他为自己的朋友制造了一辆赛车,朋友退出后博拉汉姆本人开始驾驶赛车,他成了自己的伯乐,自此他的赛车天赋得以充分发挥。博拉汉姆在1955年进军F1,并于1959年夺得了第一个年度车手冠军。
博拉汉姆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车手,他也F1的技术革新作出了很大贡献。一级方程式赛车历史上一项重大变革----中置发动机赛车的出现一就凝结着他的智慧与汗水。
驾驶库珀赛车连夺两届冠军之后,博拉汉姆组建了自己的车队,并在1966
年驾驶自己的赛车夺得车手年度冠军。他也是F1历史上唯一一个驾驶自己设计的赛车夺得车手世界冠军的人。
整个60年代是一级方程式赛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各支车
不断尝试新的思路,而车手也或多或少参与到赛车的技术革新中。这一时期的车手与前辈相比,同样具有很强的工程学背景,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往往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加人了一级方程式赛车,在F1的舞台上活跃时间较长,从而也为这项运动贡献了更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末活跃在F1舞台上的车手有些曾在军中效力。这批车手的青年时代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欧洲大陆肆虐的时期,除了博拉汉姆,另一名伟大的车手希尔也曾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一名发动机技师。
征战F1赛场的同时,希尔也参加一些别的赛事,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是唯----位?括一级方程式赛车、印地500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车手。
在一级方程式赛车发展的前20年中,车手作为车队一员,有时也参与赛车设计与改进。他们更多出于对汽车、对竞速的热爱加人到这项运动中来。由于当时的条件,今天我们无从看到太多关于这些传奇人物的影像资料,只有通过无声的文字和一幅幅静默的图片去纪念他们和他们的时代。
F1车手的职业化道路
进人70年代后,随着这项运动的不断成熟,车手的成长轨迹也发生了变化。二战的硝烟早已远去,怀着赛车梦想的少年有了更好的舞台去展示自己。这一时期的车手在少年时代就加人到赛车运动中来,并逐步展露自己的才华,
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驾驶F1赛车驰骋在赛道上。同时,由于赞助商的加人,车队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一级方程式赛车开始走上职业化之路,从逐梦少年到F1车手也有了一条日渐明晰的路径,而作为F1车手也能给个人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奥地利车手尼基&劳达统治了70年代后半期的比赛。作为三届世界冠军得主的劳达,在Formula
Vee开始自己的职业赛车生涯,其后他又参加过一些半定制车比赛,由于劳达在Formula2的比赛中成绩突出。最终得以驾驶F1赛车。
劳达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母因为这项运动的危险性一直反对他参加赛车。为实现赛车梦想劳达与父母断绝了关系,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来源。赛车事业的艰难开端造就了劳达沉稳冷静的性格,他的心理状态总是难以置信地稳定,也总是以一幅冷冰冰的形象示人。
1976年,劳达在德国大奖赛上发生事故导致赛车起火,他本人被严重烧伤。劳达以他坚强的毅力在6周后重返赛场,无奈这次车祸让他以1分之差与年度车手冠军失之交臂。1979年劳达宣布退役,退役前他在博拉汉姆车队的年薪高达百万美元。为了筹集资金维持自己经营的航空公司,劳达又在1982
年复出。 '
命运之神终于还是眷顾了这位艰难的奥地利车手。1984年,劳达第二次引退前一年,他以半分优势战胜了自己在迈凯伦的队友普罗斯特,夺得当年车手冠军。1985年,劳达离开了赛道,这次他再也没回来。同年,普罗斯特夺得自己第一个车手冠军,新的时代即将拉开帷幕。
随着电视转播的兴起,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项运动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70年代兴起的雷诺方程式等比赛也让年轻车手有更多磨练技术和展示自己的平台。从此以后,F1车手几乎都要经历从卡丁车到诸如雷诺方程式等低级别赛事,再经过三级方程式、二级方程式的洗礼最终拿到“超级”驾照的模式。
这一时期天才车手的赛道竞争不仅令在场观众痴狂,也通过卫星转播呈现给世界各地的车迷。时势造英雄,普罗斯特和塞纳竞争的那几年是F1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他们共同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争雄盛事。
普罗斯特是车神塞纳的唯一竞争对手,以很少犯错误而有名,因此也得到“教授”的绰号。有一次普罗斯特不慎冲出了赛道,F1解说员就喊道:“快看,普罗斯特出现了失误。真见鬼,下次再要看到这画面又得等上好几年了。”
塞纳和普罗斯特的竞争在赛场内外同时进行着。1989年,他们都为迈凯轮车队效力时,塞纳在日本铃鹿赛场减速弯道.开车故意撞向队友普罗斯特,但冠军依然属于普罗斯特,普罗斯特愤怒地离开了迈凯轮车队,改投法拉利车队。第二年,同样在铃鹿赛道,身为法拉利车手的普罗斯特以同样的撞击报复了塞纳,但冠军同样是被“撞”的塞纳。
脾气固执的普罗斯特随后与法拉利车队分道扬镳,退出赛场,在电台担任比赛评论员。1992年,没有了老冤家普罗斯特,塞纳的比赛成绩也很不理想,
仅排第四。
1993年,普罗斯特回到车坛加入威廉姆斯车队,他与威廉姆斯车队工作合同的一个条款就是车队不能雇用塞纳。加入威廉姆斯车队的普罗斯特卷土重来,以锐不可挡之势第四次卫冕世界冠军头衔,那一年,塞纳排位第二,且获得了“雨中之王”的称号。
当1994年塞纳加入威廉姆斯车队再次成为普罗斯特的队友时,人们都期待着威廉姆斯车队创造新的奇迹,但神话并没有继续,普罗斯特宣布退出比赛,
F1成了塞纳一个人的舞台。
日,F1赛车史上最黑暗、最令人悲伤的一天,在这一天,一级方程式及整个赛车界甚至全世界都要记住的人----塞纳,就在他职业生涯中的的鼎盛时期,在圣马力诺的伊莫拉赛道不幸意外身亡。年仅34岁
塞纳曾经说过:“我希望完整地活着,有激情地活着,而不是残缺地活着,被病痛折磨着活着。如果一场事故让我一生都为之痛苦,那么我宁愿它瞬间夺走我的生命。”而一切都变成了事实。
日,巴西总统宣布降半旗致哀,全国为塞纳哀悼3天,并进行国葬。近百万的车迷等候在通往莫伦比公墓的17千米长街上,呼唤着这位英雄的名字,无法相信再也看不到塞纳狂飙在车道上。
英国杂志FI
Racing(2007年2月号)邀请FIA主席马克斯&莫斯利。当时的法拉总裁----让&托德等代表F1的28位人士参加投票来选出史上最快的50位F1赛车手。塞纳荣获榜首。其次是舒马赫&克拉克排名第三。死后整整13年以后,他仍然能够击败所有曾经或当年活跃着的F1赛车手们。
Racing杂志(2008年6月号)的“史上最强的赛车手前100名”投票
中再次荣获榜首。这是由此杂志的几千名会员参加投票而选出来的。舒马赫再次获得第二,方吉奥获得第三。
天妒英才.但是他却留下了永垂不朽的名字。英雄之死也凸现了赛车运动的一个非常本质的矛盾,在疯狂追求速度时,车手的安全应该被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和吸引眼球,F1赛车疯狂地“提速,提速,再提速”。不断地有尖端技术应用到新赛车身上,车速变得越来越快,速度表上的300千米/
小时线也离红色区域越来越远,盲目的速度追求把这项运动的危险性推向了极致。与之相对应,当时的比赛规则及赛道保护设施却远远落后,塞纳身亡之前就已有超过200名车手死在赛道上。
塞纳身亡后人们才发现,为了追求极速,用尖端技术制造的赛车只有505
千克重,但它的动力却高达800匹马力。当赛车在赛道上极速狂飙时,稍有差池就会翻滚不已。比赛的规则也不是由赛车手,全是由一些没有驾驶经验的人制定的。
一代英雄的不幸身亡令人们进行深深的反思。虽然赛车运动本身包含了危险因素,车手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现在毕竟不是罗马时代,F1赛车场也不是罗马角斗场,人们----无论是否喜欢赛车----再也无法接受车手死于赛车运动,成为肓目寻求刺激、追求速度的牺牲品。悲剧不应该再重演。
镁光灯下的车手
直到普罗斯特与塞纳的时代,车手不仅拥有高超的驾驶技术,更是设计师、工程师和技师,他们自己解决赛车出现的一切问题,用沾满油污的双手与赛车进行着真正的互动。
在我的时代,没有多少技术来帮助车手,所以车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则是车手从第一圈到最后一圈,想开多快就开多快。速度是快了,但不动大脑了,
也很少有战术、策略。车手与工程师之间的交流也更少了。这不是我喜爱的F1。
----普罗斯特接受英国BBC和《每日邮报》采访中表示
塞纳时代结束后,赛车变得越来越高科技化,车手不再需要更深人地理解赛车,只需精确地理解整个队伍的战略,并拥有足够的体力过人的心理素质就能完成比赛。F1不能也不用再靠车手个人能力?得比赛,高科技的电子设备、发动机、轮胎、团队合作及战略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F1赛事已经
变成了一种资本的竞争,天才车手和顶尖科技共同创造了风驰电掣的速度和惊险刺激的场面。世纪之交的F1车手更多的被包装成众星捧月的明星,他们实际上成了这项运动最成功的代言人。
从医学方面来讲、F1车手是具有:马拉松选手的肺活量,拳击手的钢筋肌肉,以及战斗机操纵师般的头脑和反应速度的超人。
& ----丰田车队的队医里卡多.塞卡莱利(RiccardoCeccarelli)
在失去塞纳的车坛,开始了舒马赫的神话故事。
舒马赫以其精明的赛车头脑和超人的驾驶技术改写了许多F1的历史。很多舒马赫的狂热追随者把他捧上了神的地位,但他毕竟是人,有着跟所有普通人一样的功利心。
1994年,舒马赫将与达蒙&希尔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赛道决出当年的F1
世界冠军。舒马赫与希尔的赛车发生了碰撞。两人均没有得分,舒马赫借此夺得了他F1生涯的第一个年度总冠军,这是他的职业生涯中最具争议的一场“事故”。
在1997年的最后一站----西班牙赫雷斯赛场。在被维伦纽夫成功从内道超越时,舒马赫拼命把赛车向内线靠,要把维伦纽夫撞出赛道但这一次给他带来的是FIA的处罚,维伦纽夫夺得了车手总冠军,而舒马赫年度亚军的成绩被取消了。
偶像舒马赫将赛车场染成了鲜红色法拉利狂热的车迷与领奖台上的红色队服。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凑热闹”,当前的F1赛事完全印证了这句话。赛车在赛场内咆哮着绕了一圈又一圈.内行人看见的是汽车行业最前沿的新技术,而在追星族们的眼中就是那辆红色的赛车及坐在车里的偶像,他的每一次出现,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明星效应也使F1赛事的组织者赚了个盆
如今,F1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场高科技的竞赛,从驾驶技术时代走向汽车科技时代----赛车本身的科技含量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车手的驾驶技术只起着一个辅助作用。不同的车手只是赛车的不同设备之一,存在差别,但并不是胜负的关键。F1开始变得寂寞,设想有一天,一辆辆无人操纵的F1赛车在赛道上风驰电掣,而所谓的“车手”可能只是一个个脸色发白、双手发颤、带着深度近视眼镜,坐在开着空调的控制室里的电玩高手,由于没有了安全问题,新的速度纪录会被不断打破,这样的比赛倒是又回到了纯技术验证和技术展示的道路上。这不是天方夜谭。现在某些年轻的车手显得对舒马赫非常不服气,老想着当“车神”的终结者,有一天当他们自己被那些电玩高手们终结的时候,驾驶赛车纯粹成了一种娱乐,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们玩卡丁车一样。
第三节不是一个人的成功
即使被誉为“车神”的舒马赫,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离开了他的团队,就像安泰俄斯离开了土地。对竞争对手丝毫不让的舒马赫,对自己的队友则表现出极大的宽容。2006年铃鹿站比赛,舒马赫在领先情况下因爆缸而退赛.他的八冠梦也因此告终。但是爆缸之后回到维修站的舒马赫脸上看不到比赛时严峻的面孔,面对工作人员的舒马赫换上了笑容。他没有抱怨,反而安慰车队技师。
我们的车队是伟大的。我对法拉利所有的机械师和工程师都感到满意,他们是我知道的最棒的人们。今天,我们领先但是引擎出了问题。但这就是F1,我没有非常失望。生活和比赛都这样。我为我们所做的工作感到非常骄傲。
----比赛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舒马赫说道
每次夺得冠军之后,舒马赫都不会忘记提及他身后优秀的团队。身为赛车坛上的一代天骄,舒马赫比任何人都清楚,他并非孤身一人在赛道上奋斗,还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为之倾注心血。在比赛的背后,无名英雄与车手共同面对挑战,每一次胜利都是整个车队的杰作。
时至今日,F1赛车已经成为高科技的结晶,F1车队背后往往有大的汽车厂商的支持,比如支持法拉利车队的法拉利汽车公司、支持迈凯伦车队的奔驰汽车公司,而站在威廉姆斯车队背后的则是宝马汽车公司。不仅仅是汽车行业,航空航天、IT等行业也支撑着赛车队,如法拉利车队与AMD公司的合作、宝马威廉姆斯车队与惠普公司的合作等。遥感测试就是宝马威廉姆斯车队对惠普科技的一项重要应用,发动机温度、电池电压、汽油压力和水箱压力等数据.通过微波连接,以加密的形式传输到卡车上的基站,之后进行解码、加载到服务器上,并进行数据分析,工程师和车手就能够利用这些数据,实现最精确的判断。
一个现代的F1车队又相当于一个完整的科研机构,从赛车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师,到机械师和加油、换胎的技术人员,应有尽有,每一个环节都有数百个专家协同作战,完成开发、设计、制造和运行工作。每一名员工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
一个车队的核心人物首推车队经理,他是车队经营运作的灵魂;然后是商业主管,观众们一般不会认识他,他专门在幕后管理赞助商事务或技术联络;技术总监则是赛场上的灵魂,堪称真正的“赛车之父”,他就像足球队的总教练,比赛的策略及问题的处理负总责。
机械师、竞赛T程师、设计室经理、空气动力工程师、复合材料部主任、机械加工车间主任、电子工程师、油漆与装饰技术员.组成了一支“咆哮的钢铁乐
队”,在技术总监的指挥棒下.演奏出不同的车队乐曲
罗里&拜恩这位以“天才设计师”而著名的法拉利绝对功臣在职业生
中,曾为塞纳、皮盖特和舒马赫三位世界冠军设计过赛车。他与车队经理让&托德,车手迈克尔&舒马赫、罗斯&布朗被称为法拉利的“四驾马车”,他们带领法拉利车队走上了辉煌。
除了他们之外,一个车队还拥有一些其他辅助人员,如医师、营养师等,他们的重要性同样不能被忽略,他们也是幕后英雄。
停站是比赛中最具有战术性的策略,也最体现了团队合作(team
work)精神。赛赛车的油箱体积有限,油量通常无法一次性维持到比赛结束;由于赛车速度奇快,轮胎的磨损严重,跑完一场比赛平均需要更换2次轮胎,如何在适当的时间进站,如何缩短停站时间,也是影响胜负的关键。每个加油修理处(pit-stop)工作人员都必须保证在最精确的时间点上、在最精确的地点、最精确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整个过程一般只需短短几秒钟。
(1)技术人员各就各位,等待赛车的精确停靠。
(2)技术人员丝毫不乱地换胎、加油。
(3)完成,准备出发。
(4)赛车重新疾驰在赛道上。
要想获得比赛的胜利.首先当然是赛车的速度和车手的技术,但适当利用战术往往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还能反败为胜,这样的例子在F1的赛车史上比比皆是,这本身也构成了
F1赛事的一个重要的看点,练习赛、排位赛实际上都是为战术的制定服务的。
至于比赛之中同队赛手之间的合作,2007赛季F1收官战----F1巴西大奖赛是经典.法拉利演绎完美战术,莱科宁首夺F1总冠军。
在比赛中发车时是最讲究同队赛手之间的合作的。一个好的合作不仅能够轻松保住自己的位置,还很有可能帮助队友获得更好的位置,譬如2007年巴西站,马萨在发车瞬间向左侧完美地阻挡住了汉密尔顿和阿隆索,掩护莱科宁从身后插上&帮助基米.莱科宁从第三上到了第二,之后自己切内线守住了领跑的位置。由于巴西特拉格斯赛道的特点比较有利于防守,因此汉密尔顿要超越处在他之前的马萨和莱科宁显得非常困难,5圈过后,法拉利的两位车手马萨和莱科宁遥遥领先其他车手.阿隆索处在第三的位置。法拉利的发车战术安排堪称经典。第36圈,阿隆索利用库比卡进站的机会跃居至第三的位置,继续保住了自己的夺冠希望,而法拉利必须要实现换位才能确保车手总冠军,马萨此时已经开始体面地“犯错”了。马萨选择了第二次进站,莱科宁则在赛道上继续跑了两圈。第52?,莱科宁选择了二次进站,在出站后完美地利用直道超越了马萨,跃居首位,法拉利的进站战术与发车战术同样的完美。此时,阿隆索已经无力与两部法拉利赛车抗衡了,马萨放弃了自己的分站冠军,把第一的位置让给了基米&莱科宁,让基米&莱科宁以1分的优势把年度车手总冠军拿到了法拉利家.卫冕冠军阿隆索获得F1年度季军。而在车队总冠军排名上法拉利以车队总积分204分夺得年度车队总冠军,宝马-索伯和雷诺分获车队亚军和季军。
这就是团队合作。
任何比赛都有其不确定性,在F1赛场上更是风云变换,赛车、车手,甚至是一点小小的运气都似蝴蝶效应般直接影响着最后谁登上万众瞩目的领奖台。
?阅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赛车比赛成绩,我们会发现,冠军几乎被这样三支队伍牢牢把持着:法拉利、迈凯轮和威廉姆斯。
法拉利车队无疑是F1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车队,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法拉利车队经历了
F1车坛上的风风雨雨,见证了 F1车坛的兴衰变迁。早在 1950年F1大奖赛创办时,恩佐&法拉利亲手组建的这支车队就开始参加比赛,但不幸与方吉奥和他的阿尔法&罗密欧车队成为对手,法拉利人只能哀叹时运不济了。直到1961年,才拿到了他们的首个年度总冠军。
经历了起伏不定的60年代以后,1974年尼克&劳达加盟法拉利车队,拉开了法拉利神话的帷幕。从1975年到1983年之间的9年,法拉利车队在F1
世界风光无限,包揽了 6届年度冠军。之后整整15年法拉利人都与冠军无缘。
1996年,法拉利车队签下了冠军车手迈克尔&舒马赫,重现王者风范,自
1999年取得车队年度冠军后,这匹来自意大利的红色跃马登上了F1历史上的
巅峰时期。法拉利车队与车王迈克尔&舒马赫势如破竹地获得了 、
年度的车手与车队世界冠军,在F1车坛上寂寞地独舞。
2003年,法拉利人的垄断性优势,使他们成为众矢之的。国际汽联在年初作出的种种规则修改中,大多是为了削减法拉利的垄断地位。但这种规则无法阻止他们在接下来的、2008赛季继续夺冠。
法拉利找到了最合适的人,在最正确的地方组织起强大的团队,这是体育运动中最辉煌的成就,这个超级联盟只用了
5年的时间就达到顶峰。他们几乎没有缺陷,对包括我们在内的其他人来说非常悲哀,他们像一个无法攻破的堡垒。
----弗兰克&威廉姆斯对法拉利车队的评价
法拉利车队介绍:
车队名称:Scuderia Marlboro
所在地:意大利
首次出赛:1950年
车队总冠军纪录16次:(1961, 1964,
, , 1982, , , ,
车手总冠军纪录15次
1952年:阿尔博特&阿斯卡里(Alberto Ascari)意大利
1953年:阿尔博特&阿斯卡里(Alberto Ascari)意大利
1956年:胡安&曼努尔&范吉奥(Juan
ManuelFangio)阿根廷
1958年:迈克&豪索恩(Mike
Hawthorn)英国
1961年:菲尔&希尔(Phil
1964年:约翰&苏蒂斯(John
Surtees)英国
1975年:尼克&劳达(Niki
Lauda)奥地利
1977年:尼克&劳达(Niki
Lauda)奥地利
1979年:约迪&舒克特(Jody
Scheckter)南非
年: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Schumacher)德国
2007年:基米&莱科宁(Kimi
Raikkonen)芬兰
分站冠军:209
最快单圈:213
积分:4925.27
(截止到2008年赛季第18站)
梅塞德斯----迈凯轮车队也是一级方程式赛车中最为成功的车队之一,由新西兰人布鲁斯&麦克拉伦于1963年建立。基地位于英国沃金(Woking)。它同时也参加印第安纳波利斯500(Indianaapolis
500)、加拿大一美国挑战杯(Canadian--American Challenge
Cup)以及勒芒24小时耐力赛。
作为车队的创始人,布鲁斯&麦克拉伦本身也是个赛车手,第一次亮相是在1966年的摩纳哥大奖赛上,在十六辆参赛车中,它的排位成绩为第十,但只跑完了九圈,就因为漏油而中途退出了比赛。在1968年的比利时大奖赛上,他开着一辆上面有他名字的赛车,获得胜利。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取胜,1970年6
月2曰麦克拉伦在一次试车中,不幸意外身亡。
20世纪70年代,罗恩&丹尼斯重塑迈凯轮车队,一举称霸80年代。
1982年,迈凯轮车队签下了重出江湖的劳达,1984年又签下了普罗斯特,他们两人在那一年里统治了
F1赛场,迈凯轮借此一跃成为超级车队,囊括了1984、 1985赛季的车手总冠军与车队总冠军。
1986年普罗斯特再次卫冕成功,而车队总冠军则被威廉姆斯车队夺走。
1988年,借助于车手普罗斯特、塞纳及本田发动机,迈凯轮车队空前强大,完全主宰了赛场,?取了赛季全部16场比赛中的15场,继1985年之后,塞纳再次为迈凯轮车队?得了车队总冠军。1989年,普罗斯特也摘取了双料总冠军桂冠。由于众所周知的普罗斯特与塞纳之争及1992年本田的退出,迈凯轮车队再次捧回车队和车手总冠军已经是1998年了。之后无论是机械故障、车手错误、运气不佳等因素,迈凯轮车队仍奔驰在F1赛车场上,努力找回当年的冠军感觉。
迈凯轮车队介绍
车队名称:McLaren
所在地:英国
首次出赛:1966年
比赛次数:614
车队总冠军纪录:8
次( ,,,)
车手总冠军纪录:11
次( ,,,, 1991, 1998,
1974年:费逖帕迪(Emerson
Fittipaldi)巴西
1976年:詹姆斯&亨特(James
1984年:尼吉&劳达(Niki
Lauda)奥地利
1985年: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法国
1986年: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法国
1988年:埃尔顿&塞纳(Ary
ton Senna)巴西
1989年: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法国
1990年:埃尔顿&塞纳(Aryton
Senna)巴西
1991年:埃尔顿&塞纳(Aryton
Senna)巴西
1998年:米卡.哈基宁(Mika
Hakkinen)芬兰
1999年:米卡&哈基宁(Mika
Hakkinen)芬兰
2008年:路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英国
最多分站冠军:148
杆位次数:125
最快单圈:130
最多积分:3 141.
(截止到2008赛季第18站)
1977年,弗兰克&威廉姆斯和帕特里克&胡德新建了威廉姆斯车队,在克服了缺乏资金的困难之后,于1978年首次出赛,1979年克雷&雷格佐尼在英国大奖赛上为威廉姆斯车队迎来了首场胜利,1980年爱兰&琼斯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称号。威廉姆斯的名字从此一炮打响。
1987年,尼尔森&皮奎特和尼基&曼塞尔驾驶FW11B赛车为威廉姆斯车队?得了车手总冠军和车队总冠军。其后,威廉姆斯车队曾一度陷入困境,直至1992年,曼塞尔在重归威廉姆斯的一年之后,连胜九场,再次为威廉姆斯夺取了车手总冠军和车队总冠军的双重荣誉。1992年,威廉姆斯车队签下了阿兰&普罗斯特,接替曼塞尔的位置,1993年,普罗斯特不负所望再次为威廉姆斯车队?得了双料冠军。1994年,威廉姆斯车队在普罗斯特退役后签下了塞纳,原以为能再次加冕,但塞纳仅为车队出赛3场就不幸丧生,给了威廉姆斯个人和车队以巨大的打击,士气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所幸测试车手达蒙&希尔弥补了塞纳留下的车手空缺,在四周后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奖赛上获胜,为威廉姆斯车队捍卫了车队总冠军的头衔。1997年,威廉姆斯车队?得了第七座车手总冠军奖杯,并成为第一支获得9次年度车队总冠军的车队,创下了当时的历史纪录。不过,从那以后,威廉姆斯车队雄风不再,再也没有登上过冠军宝座。
威廉姆斯车队介绍
车队名称:AT&T
所在地:英国
首次出赛:1978年
车队总冠军纪录:9
次(,, . , 1997)
车手总冠军纪录:7
次(,, , 1997)
1980年:阿兰.琼斯(Alan
Jones)澳大利亚
1982年:科科&罗斯伯格(Keke
Rosberg)芬兰
1987年:尼尔森&皮奎特(Nelson Piquet)巴西
1992年:尼格尔&曼塞尔(Nigel
Mansell)英国
1993年: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法国
1996年:达蒙&希尔(Damon Hill)英国1
1997年:雅克&维伦纽夫(Jacques Villeneuve)加拿大
分站冠军:113
最快单圈:129
积分:2565.
(截止到2008赛季第18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