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试论托马斯?潘恩政治思想及其在北美的传播,托马斯潘恩,常识 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潘恩名言,潘恩绮,给我誓言 潘恩蓓,spring pan 潘恩绮,潘恩蓓,潘恩绮 ***,潘恩思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试论托马斯?潘恩政治思想及其在北美的传播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托马斯.潘恩和“常识”》_百度文库
《托马斯.潘恩和“常识”》
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日--日),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
主义者。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父亲是裁缝、由于
家境贫寒、他只上过中学。青年时期当过教师、店员、
税吏等,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1765年潘恩在列易
斯当税吏时就关心政治,1772年写了小册子《税吏事
件》,描写英国税吏的苦恼。1774年4月,他因有“反政府”思想被免职。同年10月,潘恩被作为契约奴来到美洲。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
当时,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美国独立。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小册子《常识》。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小册子痛斥世袭君主的罪恶:“在上帝眼中,一个普通的诚实人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更有价值。”潘恩这篇文章,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
潘恩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作为出身低微的异乡人。受到了排挤和打击,成为失业者。1788年回到英国。不久他写了歌颂法国革命的小册子《人权论》,认为攻陷巴土底狱是“世界性的事件”。这本小册子遭到查禁,潘恩被迫旅居法国。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法国的这场革命的激烈程度和彻底性,较之美国的独立战争要深刻的多,潘恩思想跟不
上,他反对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派执政时,潘恩说:“共和国死了”。
贡献者:fubin1985725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猜你感兴趣潘恩,常识,读后感
您的位置: →
潘恩,常识,读后感
第一篇:潘恩,常识,读后感《常识》读后感 托玛斯.潘恩这个名字,我最早是在高中的历史书上见到的,以 前对他写的《常识》这本书也只是从历史书上了解个大概意思,当时 的我,对《常识》这本书的理解就只有:美国人在这本书的激励下, 向英国发起独立的宣言。至于书本上的内容就一点都不了解。现在我 要去看这本书, 所以先上网搜一下托马斯· 潘恩这个学者的背景资料。虽然有不少人并不知道托马斯·潘恩《常识》这本书,不过他的这本 著作在 18 世纪在北美可是热极一时。而我记得之前高中的历史书写, 当时在北美几乎人手一本《常识》的。哈哈,我想这有可能是过于夸 张了。不过,对于当时北美的现状来说,人们怎么样去建立一个没有 国王的国家、如何建立一个把人的基本权利尽量维护好的国家, 这本 小册子的普及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次因为要写论文,我需要去看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借这 次看书的机会, 正好把我在心里面一直思考的问题给解决了。《常 他在 识》 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 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 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 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 质进行了说明。在里面,我最记得的是“客观的需要像一种吸引力似 的,马上会把我们这些刚到的移民组织社会,而彼此从社会生活中所 得的幸福就会确立起来,并且只要人们始终互以真诚相待,就不必有 法律和政府的约束。这一句就很深刻的说出人们可以自己管理自己, ” 并不一定需要政府。我要说的是, 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种种公民权利, 在 200 多年前的中国,还只是皇帝让你有才能有的。所以说在 18 世
纪的那个年代,潘恩产生这样思想火苗,就真的可以说是伟大的。虽然我对潘恩的文学描写习惯不是很适应,加上看的又是翻译 本,所以难免对中间的意思理解出现偏差, 但还是可以看的出潘恩是 有冷静地把人类从出现开始起认真思考过的。书中较为详细的描述了 人怎样适宜群居,群居后产生的利益冲突,法律的产生,以及公共事 务的维持, 当族群扩大时, 公共事务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专门人员来做, 这样就产生的政府, 还有以后政府逐渐会因为恶的本性而对公民权利 产生威胁、以及会把手中的职权滥用而为自己谋利。···议会成 “··· 员们由于对国家事务已积有经验,将成为干练而发挥作用的议员,而 整个会议既经人民授权,就具有真正法定的权力。”潘恩多次强调说, 要把政府的权力真正用到人民身上,不能滥用职权,来为自己谋私。不可否认,这本书的普及使得北美的大陆广大居民意识到,他们有权 独立,且独立后要小心的设计一种制度,使之不至于在长年累月的运 转之后, 慢慢从为公民公共事务进行服务的机构转变成一个随处可见 的冷脸的办事效率低下的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大事小情均以机密不 可外泄的理由进行搪塞人民的一只由纳税人来供养的怪物。从这,我 相信而且潘恩在《常识》中也说明了, 《独立宣言》的作者们,以及 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绝大多数都是《常识》的读者,而这本身就是 一件很幸运的事。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起 09 年的高考作文, “常识”这个词表达出 来的意思仿佛应该是大家不用看什么书或者别的资料就能知道的事 情或道理,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能让 09 年的考生想到头
晕了,也有多少人甚至一辈子都不曾想过或者有机会去接触过, 他们 总以为自己由一个看起来很伟大的领导人领导着, 却不知道一个信息 流动性很差或只有单向信息流动的社会下可以把任何一个资质平庸 的人塑造成有史以来最聪明、最有道德、最有同情心的人,所以潘恩 在《常识》中强调: “只有公开地和断然地宣布独立,才能很快地解 决我们的问题; 决定北美的命运要依靠人民在议会中的合法呼声,依 靠军事力量,或者依靠平民的起义。”独立是维系和团结北美的唯一 纽带,就是说明人权的重要性。说起人权,这是人生来就有的,不过 首先还是得自己尊重自己,要不然就说不上别的啦。就像现在社会上 出现这么多的有毒食品,这是不理别人的健康,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 有了, 还说的上什么人权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去看看 这本书,也能从中有所获益吧。第一篇:潘恩,常识,读后感在本书自序《江山不幸诗家幸》里,对书名特地说明了一番,表示绝非有自大之意。他说,一是向前人致意,美国人托马斯?潘恩 1776 年写了传世之作《常识》 ,是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的奠基文本;二是他认为自己所言皆在常识范围之内,没有故作深刻。如作者所言,“本 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因为是常识,所有公民都应具有的常识,所以通俗好读,才能使其普及于世,以影响这个“常 识稀缺的时代”。书中所涉常识,我觉得大致有三种: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你想清晰地 了解,在一个合理的构架中,政府应当做什么,公民应当怎么做,媒体又该是怎么一个样子。《常识》通篇在讲最基本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道理,他的文字读上去,既不卖弄聪明又十分睿智,既不语言晦涩又文理独步众生。
《常识》香港社会评论员梁文道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评论集,取名为常识,与美国独立时期 的托马斯? 佩恩的撰写小册子《常识》同名,自序中可了解其立意,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 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在书中可以领悟到,在作者的笔下“常识”就是作者 所谓的, “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 的常识” ,比如说“潜规则” ; 通过对书中的自序部分的阅读,可看出作者出书的目的与托马斯的《常识》的出发点是一样 的,都希望让一些想法公之于世,交给“公众”研判思考,再酝酿出变化社会的土壤。通过阅读,细细思考,会发现作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是那么深刻,不过有意思的是回头看 书名,真的就会有一种思维开化的感觉,正如里面所说:观点皆不脱常识的范围。书中自序有一段话是关于时事评论的,文章写到: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 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几年前发生过矿难,评论家费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 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 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 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 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 仅仅看完书的自序,就会被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用词信手拈来,例证 丰富却自成结构。字里行间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理性思维的光芒。在作者看来,我们社会通用的所有常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存 在很大的空袭,导致了不同轻重缓急的矛盾。在文中作者认同人类学家吉尔兹的“常识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心中 的常识不一定也会为其他地方的人所认同,所以作者想力图能用“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去 思考眼前问题, 通过这个过程来产生批判的距离, 从而唤醒本地人的一些自己可能都意识不 到的本地常识。然而读过作者的几篇文章后, 能感受到作者仍是以一种略近港台思维方式的 角度来观察大陆社会氛围,也许这正是一种反讽吧。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部分,话题涉及到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 道德等诸多方面。上部分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将中国的问题分为七十个小 切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见解与读者分享。其中,书中谈到国耻这一敏感话题,作者认为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勇气放下以前的悲痛、仍 旧怀着一代代留下的盲目的悲痛把怨恨撒向如今的他国, 是一种自虐的心理状态。如果要治 愈这段创伤经验,最好的方法除了是不断要求日本“认真对待历史”之外,也得自己认真对 待一下历史。全面放开抗日战争真相的研究报道和教育,建立一个国家级烈士陵园,是自我 疗伤的方法。想要与日本促成全面的历史和解, 首先要自己与真相和解, 舔一舔自己的伤口。政府在抗战结束这么多年来的低调举动, 不但无益于历史伤口的治愈, 也落后于民情的要求。这些观点都充满着理性,引导着人们正确对待历史。对于国人的大局观,中国人好谈政治,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政府的位置,常常以当局的 利益及视角为 “大局” 乃至于诡异地忘却自身, , 居然很乐于牺牲自己的权益去配合 “大局” , 十分地无私。中国文人更有当国师的传统欲望,尤其容易养成这种不把自我当回事的“大局
观” ,有时还不限于策论,更要主动充当政府发言人,替官抚民。对于和平年代的反对别国的运动, 反对一个国家就是反对那些我们所不满的个体和单元, 而 反对那些个体与单元就是反对那个国家的全体。对于这种一代表多、 多代表一的民族主义逻 辑,作者认为这深深影响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的爱国主义观。这些观点就现在而言仍然具有思维开化之用, 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很需要这些理性的思想来 正确引导。?? 尽管如此,这毕竟只是作者本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 者的话说, “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 。第一篇:潘恩,常识,读后感启蒙的力量
—— 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社会源自我们的需求,而政府源于我们的罪恶;前者汇集我们的仁爱,从正面提升 我们的幸福,而后者约束我们的罪恶,从反面提升我们的幸福;一个推动交流,一个制造差 别;前者是守护者,后者是惩罚者。在任何状态下,社会都给人带来很多好处,而政府即使是在最佳状态下,也不过是一 种必要之恶,而在最糟糕的状态下,则令人难以忍受。”
—— 托马斯-潘恩《论常识》
“认为上帝制造了穷人和富人是错误的,上帝只创造了男人和女人,而且给予他们可 继承的土地。宗教的实用性体现在做善事上,服务上帝的唯一方式是让上帝的子民更加幸福,于此 无关的所有布道都是胡说八道,装模作样。”
—— 托马斯-潘恩《涉及土地的公平问题》
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Common Sense)只是一个七十多页的小册子,分为有两个部 分,第一部分为《论常识》 ,第二部分是《涉及土地的公平问题》 。尽管全书不是那种鸿篇巨 制,甚至略显单薄,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财富绝不浅薄,相反,在当时的历史时 代,具有振聋发聩的巨大能量(这一点从当时北美革命群众几乎人手一本、广为传抄的盛况 可以得到印证) 。书名为《Common Sense》 ,直译便是“常识”,意即“为人所应当知晓或普 遍接受与认同的知识、信息、观点等”,似乎潘恩此书是要介绍或重申某些在当时已经为人 们所普遍认识的真相。但通读全书,我们可以肯定,潘恩此作,实质上仍然是一部启蒙主义 的作品,书中所说的“常识”,是在潘恩(包括与潘恩同样先知先觉、洞若观火的时代先驱 们)的眼中,在后世所总结的历史当中,于三百多年前的北美社会,应当是如同“常识”一 般的存在:君主专制之恶和共和自由之美。但仍然有非常多的人(包括华盛顿、麦迪逊等后 来的独立元勋) ,对于这种“常识”不能理解,或者理解不够透彻。正因如此,潘恩才会写 下这本激奋人心的小册子。故这本书名为《常识》 ,其实全称应当为“常识的启迪”。从内容上看,全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潘恩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和分析;2、潘恩 对于解决问题所提出的方案。但无论是哪个方面,潘恩都在紧紧地围绕这样一个中心:美利 坚的独立民主,以及美利坚人民的福祉。即使第二个部分《涉及土地的公平问题》是以英国 为例子、法国为蓝本,但其直接和主要目的仍然是驳斥其在美国的反对者,为新生政权提供 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但作者仍然还是将这一蓝图的最终实现上升到了全人类的高度, 这体 现了潘恩的一份普世情怀。正是这份情怀,使得潘恩的思想超越了国境和时代,在整个人类 思想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重点解读文章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章。
关于政府起源和构成的常识, 包括对于英国政体的 一、 关于政府起源和构成的常识, 简要描述
潘恩首先对社会与政府进行了区分(英文原版中潘恩使用的是 society 一词,我认为 潘恩此处所谓的“社会”应当和我们现在所谓的“国家”是同义的,只是因为当时的北美, 还没有一个普遍的关于“country”的概念,因此潘恩实际上是对“国家”和“政府”进行 了区分)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引用的那两段话。潘恩认为,政府并非人类进步的产物,相 反,却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为了约束人类之恶而产生。“像衣服一样,政府的存在是失去纯 真的标志; 国王的宫殿是建立在天国凉亭的废墟之上的。因为如果良心的召唤是清晰和始终 如一的,而且不容抗拒地被遵循,人类就不需要另设立法者。”但人类最终是如何堕落到发 明政府这种恶的呢?潘恩认为,最初,人类为了生存和相互联系结为社会(亚里士多德认为 这种人际间的交互性是一个正常的人所必须的,否则其不是神灵,便是鄙夫) ,然后,随着 时间的推移,新移民的加入,地域的扩展,生产力的进步,在逐渐战胜那些促使他们联合起 来的困难的过程中,人类开始受到邪恶的侵蚀 —— “除天堂外,任何地方都可能孕育邪 恶” —— 于是某种形式的政府就有必要建立起来以弥补道德的不足。“议会”的规模越来 越大,法律也有最初的习惯演变到条文,议会讨论的事务也越来越繁杂庞大,于是代表制开 始产生,并随之产生了为“确保代表不会谋求和选民不一致的利益”的选举制。就这样,政 府慢慢从无到有,成长了起来。在这里,可以得出本书的第一个重要结论:发明政府的目的保障其成员的自由和安全, 这是设立政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道德品质本身不足以统治世界, 政府治理模式才得以诞 生”。因此,任何违背这一目的的政府,无论其如何解释他的职能和作用,都是不正当的。读者读到这可以发现一点,潘恩并没有解释,君主是在政府发展到何种阶段才出现的, 而仅仅是强调了政府的力量及被统治者的幸福来自于地区和人民的联合与相互支持, 而非无 实际意义的国王的称谓。接下来,潘恩开始对英国的政体进行分析。首先潘恩给出了两个基本的论断:1、相对于复杂的事物,简单的东西更不容易出现问 题,即使出了问题也更容易修复;2、英国的政体曾经很先进, 但现在很烂。烂到什么程度? 烂到“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并且不能兑现自己跌承诺”, 使得“整个国家经受了多年的苦难 之后,还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每个政治医生都会推荐不同的药方”,总之,这是一 个混乱而迷茫的国家。其次,潘恩对英国政体的成分分为三个部分:国王代表的君主专制遗存,贵族代表的 贵族专制遗存(国王与贵族对于促进国家的自由毫无裨益) ,以及下议院议员(“英国的自 由取决于这些人的品质”) 代表的新共和成分。潘恩接下来直接否定了“下议院议员牵制和 监督王权”这一理论,他指出:1、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国王不可信任,因此必须有人监 督国王;2、受命监督国王的是下议院的民选议员们,那么这些议员要么比国王更聪明,要 么比国王更值得信任,否则不能委派他们监督国王。于是问题出现了,英国政体仍然赋予了 国王牵制下议院的权力(法案否决权、人事任免权、发放津贴权等) ,这等于又“假定国王 比那些本来应比他聪明的人更加聪明,多么荒唐!” 最后,潘恩尖锐地指出,君主政体(显然潘恩并不认可英国政体中的共和成分,至少 不认为共和成分占主导) 最荒谬的地方在于“首先剥夺了一个人获得信息的手段 (君主居于 深宫难和外界接触) ,然后又授权他在需要最明智决断的事情上发挥作用”,生存环境让国 王与世隔绝,但职责又要求他通晓天下大事。对于有些人的一种说法:国王和民众分处两端,而贵族组成的上议院和民选代表组成
的下议院分别代表两者,进行利益博弈。潘恩要求这些人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国王最初是如 何得到这些权力的?中国古代的帝王宣称,自己的权力来源于“天”,西方亦称“君权神 授”。但潘恩指出, 既然承认国王手中的权力和民众手中的权利通过上下两院进行彼此制衡, 那么国王的这种权力是从何而来?在本章中潘恩没有给出***, 只是明确, 这种权力不可能 来自于上帝,“任何权力,只要还需要有人牵制,就不可能来自于上帝”;而且聪明的民族 不会赋予某个人以这种权力。这实际上就暗示了潘恩的观点: 国王的权力, 是彻底的“非法” 的,或曰不正当的。与其来讨论对君权的制约,不若来从根本上质疑君权本身。然后,潘恩简要地总结了英国政体的失败之处,这儿有很多非常经典的表述: (共和) 会阻碍或者牵制 (王权) 运动的速度,然而如果他们没有能力让它停下来,他们的努力将 是徒劳的。第一驱动力 (占统治地位的王权) 最终会如愿以偿,速度上的缺憾会通过时间 得到补偿; 虽然我们明智地关闭并且锁上了通往君主专制的一扇门, 我们却同时愚蠢地让国 王拥有了打开这扇门的钥匙;查理一世的命运让使得国王们更加含蓄,而不是更加公正;完 全是人民的品质,而非政府体制决定了英国国王不如土耳其国王那样暴虐。当时,路易统治下的法国被公认是欧洲最封建最专制的国家之一,但在潘恩看来,英 国和法国不过是一丘之貉,虽然他也承认,在英国确实比在其他国家安全一点。但与法国一 样,英国国王的意志同样就是法律,这是这种意志形成的法律并非直接由国王说出,而是经 议会变为决议传达给人民。这实际上也就否定了英国议会代表民众的价值, 他们只是国王的 传话筒而已。在本章的最后,潘恩指出,英国人对于本国现有体制的偏爱,并非出于理性,而是民 族自豪感 (可以理解英国人总是津津乐道于他们的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 为此 他们甚至忽略了查理一世和克伦威尔) 。也就是说,北美殖民地的人民不要跟着英国人继续 二下去,而应当摆脱这种迷信,寻求在新大陆上建立一种更加完善的政府体制。潘恩用一段 经典表述为本章收尾: 如果我们继续让偏爱思维影响我们,我们便永远不可能公平地对待 别人;如果我们继续被顽固的偏见所桎梏,我们也不可能对自己公正;正如迷恋娼妓的男纸 不适合选择或者评价妻子一样, 任何事先偏爱一个腐朽政体的思想也会让我们没有能力发现 一个好的政体。
二、关于君主制和世袭制
如果贫富之分还可以很好地得到解释, 那么国王和臣民的差别就无法用自然或者宗教的 原因来解释了。有些人生来地位就高于他人,而且声名显赫,那么这究竟是好是坏?会给人 类带来幸福还是苦难?这便是本章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潘恩论道,世界上最初是没有国王的,也没有战争,而正是国王的骄傲把人类卷入了战 争 —— “荷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都没有国王, 然而它享受的和平却比欧洲任何君主制政 府国家要多” —— 直到犹太王权的诞生 (但有观点认为西方的君主制意识最初应当是源于 波斯人对希腊的入侵, 大流士和薛西斯虽然败于希腊人之手, 但却让斯巴达的僭主们第一次 见识了君王的荣耀) 。犹太人抄袭了异教徒所创立的国王统治,因为“这是魔鬼为推动偶像 崇拜推出的最成功的发明”。因此潘恩认为, 基督教世界的君主制, 实际上是对异教的模仿, 因此英国的君主制是堕落和不恭敬的,那么美国人在宗教上就没有理由去追随英国人的制 度。接下来,潘恩趁热打铁,用基甸和撒耳母的故事再次强调了,君主制是上帝所反对的政 体,君主制是圣经明言的犹太人的罪恶之一,犹太人因此受到了惩罚。令人略感遗憾的是,潘恩在本书中对君主制的批判,基本上是围绕宗教的角度进行。这 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潘恩对于君主制在哲学、 政治学和法学上的理解,
可能并不达现在的水平。但我更愿意相信潘恩是由于篇幅有限,无法过多展开。而且这本小 册子是写给一般的北美民众, 过于高深和复杂的理论远不如宗教教义来得有效。更重要的一 点是,在当时,宗教上的正当性,往往成为某种政体或者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来源,即使 到了今天, 例如像日本天皇家族这样的君主仍然以自己“万世一系”的神性来维持自己的崇 高地位,而在七十年多年前,更是以此来维系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从宗教上否定君 主制,是彻底打破人们对于君主专制迷信的第一步。接下来,潘恩讨论了另外一项专制制度 —— 世袭制。君主制并不必然世袭,中国上古 时代的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登基的。潘恩指出,国君继任的方式,往往取决于第一任君 主产生的方式(抽签、选举、篡权) 。例如第一次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则继任者的产生便可 排除世袭(潘恩此处的观点有待商榷,尧舜禹都是禅让的,但禹的儿子启却继承了大统,而 由继承到禅让、继承到篡权等的例子则更多;但潘恩当时不可能知晓中国的历史,以其所能 了解的人类历史,他确实可以做此判断) 。故如果第一任国王通过其所处时代的那一代人的 选举产生(篡权不具备正当性) ,那么其后的历任国王都应当由其各自所在时代的那一代人 选举产生,而非由第一任国王的后人继承。因为初代君主仅仅是实施其个人的统治,而非其 整个家族的统治。世袭制实际上剥夺了后代人的选举权。既然这是对后人的一种剥夺,但为 何人类还会如此愚蠢地允许这种剥夺的存在呢?潘恩似乎从原罪教义中找到了印证: 所有人 的自由意志力均因为亚当偷食禁果而丧失了。但潘恩并非以此来解释世袭制的根源, 他只是 将世袭制和人类的原罪相比,因为在他看来,世袭是和原罪一样羞耻和丑恶的东西。具体而言,潘恩提出了以下几点来驳斥世袭制:1、没有人天生拥有可以使其家族或者 后人永远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权力,尽管他本人可能深受同代人的尊敬;2、除了上帝,自 然界也是反对世袭制的, 所以会有那么多傻子继承王位 (过去很多王室为了保证血统纯正选 择近亲通婚的结果) ;3、除了别人授予的头衔,无人可以在诞生之初便拥有其他公众头衔, 授予其这些头衔的人没有权力代子孙后代放弃其权利,这也就是说,第一,君主的头衔应当 是由别人授予的,而非天生的(上帝厌恶君主制故不会为国王加冕) ;第二,后世人有权选 择自己时代的“君主”,而不可由前代人代劳。为了巩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打碎君主的光环,潘恩又指出了关于君主制的四点真相: 1、最初君主的产生并不光明磊落,“国王不过是无赖团伙中的一个领头人,他的野蛮举止 和精明过人为其赢得了团体首领的位置”。2、虽然大多数文明的人都会鄙视君主制,但君 主制仍然拥有为数不少的拥趸,“很多人因为恐惧而屈服,一些人因为迷信而服从,而一些 强势的人则与国王共同掠夺百姓”;3、世袭最初只是偶发状况,或者是人们对于贤王表示 感激的一种做法,并非常例,但由于历史的模糊、别有用心之徒所编造的“穆罕默德式的迷 信故事”、对于选举制的一些莫名其妙的恐慌等因素,而由权宜之计成为了一种权利。但无可否认, 世袭制可能带来明君和圣主, 也就是说, 这个制度也不是彻底的一无是处。因此潘恩认为, 世袭制对人类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它潜在的危害性而非其本身的荒诞。还是两 个方面:1、如同其可能带来伟大的君王,世袭制可能导致一个庸人甚至恶人掌权,而君主 从小生长的环境,将使他们的恶尤甚于一般的恶棍;2、王位可能被任何年龄段的未成年人 继承,主幼臣昏,国之大灾。针对一些人所持的“世袭制会避免国家陷入内战”的观点, 潘恩斥之为“人类历史上最 赤裸裸的谎言”。他纵观英国历史,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论证了世袭制不但不能带来和平,反 而会破坏和平,并进而破坏和平赖以存在的基础。这正应了本章开头的话,“国王的骄傲把 人类卷入了战争”,抑或者,对于至高无上的王权的向往把人类卷入战争。最后,潘恩从国王的角度出发,认为国王的一生,其实是“百无聊赖的一生”。但即使
是在君主专制的国家中,国王被要求处理各项事务,但他却并不是法官、将军或者其他什么 东西。“一个政府越是接近共和制度,留给国王的事情就越少”,那么国王究竟能做什么? 他的存在是否应当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就像英国女王和日本天皇)? 在本章的最后, 潘恩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英国所谓“共和制”的本质: 这是一个名不符实 的“共和国”,国王的腐败势力控制着所有的位置。英国的君主,和法国、西班牙的相差不 大。英国人自豪的是他们政体中的共和部分,但可惜他们很多都还蒙在鼓里。当共和的作用 不能发挥, 奴隶的时代就降临了。“为何英国的政体疾病缠身?难道不正是因为君主制已经 毒害了共和国,国王迷惑了下议院?” 潘恩以一句经典表述结束了本章 : 一个诚实的人比他们 (为国家制造贫困和纷争的 君主们) 对社会的贡献更大,而且在上帝的眼里,这样的人比过去所有加冕过的恶棍都更 有价值。
三、对当前美国事务现状的思考
这一部分,潘恩主要是分析了北美殖民地当时的状况,以及和英国的关系。虽然在内 容上并没有太多可以深究的,但作者论证的方法和逻辑很值得我们借鉴。1 、和解是不现实的,无论是在价值判断上,还是在现实利益考虑上,美洲都应当和 英国决裂。2 、和英国决裂并不会影响美洲的繁荣。“美洲藉以繁荣的贸易属于生活必需的活动, 只要欧洲人要吃饭,它就永远有市场”。3 、英国曾经对美洲的保护,并非出于其对美洲的感情,而是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 同样的利益,英国也会保护土耳其。4 、和英国的联系不仅使美洲失去了很多原本并没有利益冲突的国家的友谊(例如法 国、西班牙) ,而且因为英国的海外利益蒙受了不应有的损失,美洲只是“英国政治天平上 的一个小小砝码”。5 、如果说英国是宗主国,那么它的对美洲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即使野蛮人也不 会想自己的家人发难”。6 、很可惜,亚美利加的宗主国不应当是英国,尽管其最早的移民来自英国(这些人 包括他们的后人都为英国君主所迫害) ,而应当是整个欧洲。美洲是欧洲乃至全世界受迫害 的人与宗教自由热爱者避难所,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普世的友谊。7 、如果认为美洲人是英国人的后裔就应当受英国的统治,那么英国王室家族的第一 任国王征服者威廉是法国人, 而现在的英国贵族中有半数是法国人的后裔, 那么英国是否应 当由法国统治(潘恩的反诘令人激赏)? 8 、美洲对于和英国联合起来可以挑战世界的建议毫无兴趣,一则美洲无此能力支援 世界各地的英军,二则美洲的利益在于商业,通过商业,无需英国的保护,美洲的利益就会 得到尊重。9 、和英国继续保持联系将会有无穷无尽的危害,无论是在地理距离上还是发现时间 上,美洲都不应当接受大不列颠的领导。美洲人应当为后代子孙负责。10 、支持英国的人包括三种:不可被信任的利益相关者;看不清事情本质的软弱者; 因为偏见不愿看到事物本质的人;将欧洲世界想象得过于美好的人。欧洲已非天堂,而最后 一类人破坏更甚于前三类人。11 、远离苦难中心的美洲人应当看到同胞正在承受的巨大灾难和不公,美洲的正义必 须得到实现。
12 、独立的最佳时机已经来临,一个冬季创造的价值将相当于整个时代,谁导致这个 机会被错过,谁就是千古罪人。13 、不要再天真地幻想和解,“憎恨造成的创伤已经如此之深,再也不会有真正的和 解”。14 、所有争取和平的手段已经失效。此处潘恩有一经典表述: 没有任何东西比不断 的情愿更能满足虚荣,或者证明国王的顽固不化,而且那种做法最能助长欧洲国王们的专 制 。15 、不要害怕英国将来的报复,美洲人曾经假设当英国被迫废除印花税法之后永远不 会再尝试类似举动,但一两年之后就清醒了。那么现在可以同样做一个假设:曾经被打败的 国家,永远都不会再重新挑起事端(历史证明潘恩的先见之明) 。“既然他们不能征服我们, 他们就不能统治我们。” 16 、英国太小,美洲太大,从来没有一颗行星可以拥有如此之大的卫星。17 、现在,冲突已经无可避免,那么与其付出巨大的金钱和生命的代价,仅仅只是与 某个法案或者政府进行斗争,实在不划算,因此不如干脆独立。至此,潘恩已经无比充分地论证了美洲与英国彻底决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潘恩仍 不满足,他假设双方达成了和解,那么结果只有可能是整个大陆的毁灭。因为:1、统治权 仍然在国王手中, 他可以否定美洲大陆的所有立法 (有人指出英国国王同样可以否定英国本 土的立法,但国王绝不会否认有利于英国本土的法案) ;2、和解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一种 权宜之计,一种处于监督之下的政府,最终还是会走向动荡。接下来,潘恩再次强调了,美洲并不会因为独立而走向分裂与混乱,并对于独立后的 政权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和蓝图,充分地体现了“法律就是国王”的原则和共和制度。最后,潘恩指出,犹豫或者让统治权回到英国人手中,会吸引“绝望的冒险家铤而走 险”,“你们让政府的位置空着,从而向永久的专制打开了大门”。而英国人仍然在切断与 美洲人最后一丝善的联系。无论是现实情感还是对于上帝的信仰,美洲都应当与英国决裂。我仍然将引用潘恩在本章最后文采斐然的结语: 啊,你们那些热爱人类的人们!那些 敢于反抗专制和暴君的人,请站出来吧!旧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压迫。在整个地球上, 自由被追捕。亚洲和非洲已经把她驱赶开, 欧洲视她为陌生人, 而英国已经警告她离开。啊, 请接纳这个流亡者吧,并且及时为人类准备一个自由的庇护所。
第四章《关于当前美洲大陆的能力,以及一些其他的想法》包括三个方面:1、分析美 洲和英国的实力对立,指出美洲有能力对抗英国;2、更进一步的制度设计;3、宣布独立后 外交上的好处和具体做法。第五章《附言》再次强调独立的最佳时机已经来到,这是那一代美洲人的历史使命, 并驳斥一些打着宗教旗号为英国殖民统治辩护的人。其中后半部分驳贵格会教徒人民宗教协 会代表,潘恩的辩论相当地精彩,但最重要的是,潘恩提出了(虽然他可能并不是首倡者) 一个在当时极为先进、现在已经被奉为至理的原则 —— 政教分离 。本书的第二大部分《涉及土地的公平问题》主要是潘恩对于土地权利以及与之相关的 公平问题进行的思考。简而言之,潘恩认为所有的人都天然地拥有一份对于土地的权利,这 份权利是不应当被剥夺的, 而后天的努力可能导致这份权利被其他财产权利吸收 (例如土地 兼并) ,于是可以采用国家基金的方式,通过对居民的土地和财产征收小额的税赋,集中后
再分配给全体居民。本部分最出色的地方在于潘恩为这种税赋所设计的征收时机和手段 —— 在居民死后从遗产中予以征收,这恐怕是后世 遗产税 的历史渊源之一吧。
总而言之,托马斯-潘恩的这本《常识》 ,即便抛开其内容和观点不谈,只就其语言文 字, 也是一篇尽善尽美的经典之作, 若放到特定历史背景下, 读时振聋发聩, 读后回味悠长。
潘恩,常识,读后感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