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来恩堂属圣公会圣三一堂中学吗

很好玩 的欢迎您到来 介绍些景点给你吧 希望你玩得开心名胜古迹 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在南海丹灶镇银河乡苏村,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西樵山人,人称康南海先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进士,授工部主事,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实行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宣传保皇,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胜利后回国,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帝制失败,终成为北洋军阀统治时间的政客。日于青岛寓所病逝。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中庸注》《康南海先生诗集》等,著述很多,其故乡苏村中的“涎香书屋”“澹如楼”和“七桧园”是康有为幼年生活和读书处。抗日战争时全部拆毁,1983年将故居修复,辟为“康有为史迹陈列室”,1987年建“康有为纪念馆”,南海县博物馆在此举办“康有为史迹陈列展览”。现纪念馆门前旗杆夹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康有为中进士时建立的。故居为一厅二廊二房布局,硬山顶建筑,面积81平方米。故居具有历史纪念价值,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里(清代)  东华里在市区福贤路,原名“杨伍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与他姓,清乾隆年间改为今名。至嘉、道年间,迁入骆氏家族,该族的骆秉章当时在朝中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曾对该里后半段北侧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屋宇更为规整美观。清末时,华侨富商招雨田家族又迁入该里,招氏为市郊澜石石头乡人,初经商于佛山,后转香港创“广茂泰”洋行,发家成巨富后,将其东华里中段南侧的宅第进一步改建装修,遂成目前之面貌。东华里全长112米,街首闸门楼尚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石刻街额,街道宽阔畅顺,花岗石铺砌的路面洁净平整。街内两旁的宅第俨然清代旧貌,因历来是官家富户所居,故无论建筑形式或装修,均极为讲究,门房高大,石砌台阶,门墙多为水磨青砖结砌;室内的厅堂装饰亦不俗,多有木雕屏风、花架及隔扇等高档设置。街之前段为互相毗连的屋宇,其中尚存“伍氏宗祠”、 “招氏宗祠”、 “招雨田祠”及招氏“敬贤堂”等建筑物;街后段两旁各有小巷四条,巷内为宅第后三进的住宅,排列整齐,格式统一,均锅耳式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室内设置除个别略有改动外基本为旧貌。东华里是佛山保存最完好的典型清代街道,是研究佛山地方吏、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89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  西樵山一年四季风光各异:春天,漫山的杜鹃与翠榕苍松交相辉映,散发缕缕芳香;夏天,凉风习习,令人神清气爽;秋天,则是满山尽绿,鸟鸣婉转,那绛红色的丹桂花更是香飘数里;冬天,这儿仍温暖如春、生机盎然,异草依然吐翠、奇花仍旧放蕾。而用丹桂花制成的桂花酒饮后香味无穷,沁人肺腑,对神经衰弱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在西樵镇西樵山。西樵山是一座古老的死火山,由于火山的作用,形成岩石最适于人类打制石器。根据历年来对遗址的考古调查及发掘资料表明,是一处分布面积广、石器丰富、延续年代长的采石场和石器加工场遗址。已发现十多处,主要分布在中部铁泉峰锦岩、南蛇岗东南坡、火石迳、富贤村后坡,镇头及佛子庙等地。该文化遗址出土遗物非常丰富,有加工石器用的工具石砧、石锤、琢锤,石器生产工具有石球砍砸器、刮削器、石斧、石锛、石铲等。多为打制石器,成品比例少,多为残次品。石器类型可分为以双肩石器为特征的打制、磨制石器,另一类以小石核石器,石片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器,以其独特的风格,构成“西樵山文化”。墓葬多发现于贝丘遗址中,已发掘近100多座,仰身直肢葬,以浅穴墓为主,随葬品不多,有拔牙习俗,这类文化遗存,石器以有肩形为主,陶器以夹砂的圜底釜、圈足罐,陶支脚及泥质的圜底罐,折圈足壶,矮足或高足盘、豆等器形为主,有少量彩陶,几何印纹陶发达,纹样达十多种,刻划符号也较多。  鱿鱼岗遗址  鱿鱼岗遗址在西樵镇百西西岸村东南处鱿鱼岗上,面积约1.4万平方米,1980年全县文物普查时发现,1985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与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南海县博物馆联合在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面积13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可分四层,贝壳层一般在第三层,发掘发现了柱洞、灰坑及房屋倒塌遗迹,出土原始墓葬36座,无棺木,成年人占多数,也有少量儿童,成年人均高度:女1.55米,男1.57米,均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110°左右,有拔牙习俗,其中在一探方的墓葬中出现叠压现象,入骨架因受贝壳钙质长年累月浸透,部分已被钙化,出土陶器有夹砂陶、泥质陶的釜、罐、豆、盆等及陶纺轮。陶片纹饰丰富,有曲折纹、云雷纹、席纹、篮纹、绳纹等,石器有双肩石斧、石锛、三棱石镞、石环等,骨器有骨镞,骨针等,还有水陆两栖动物遗骨。该遗址对研究我县原始人类生活习俗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鉴于该遗址文化层丰富,发掘工作结束后,南海县博物馆建简易房子把整个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起来。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涌亭  北涌亭在南海里水镇新联村北涌坊。据传说,建八角亭纯是古代人民“风水”之说所引起,当时里水丰岗乡建了一间“冯法师庙”,庙门对着北涌坊,认为对里水乡的“丁、财、贵”都不利,于是建一亭以克之,由八坊集资建一八角亭以挡煞,每角代表一坊,这才可保无虞,为了获得丰年,乡民乃安奉“禾花娘”神于亭内,每逢农历二月社日,乡民都来祈祷拜祭,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今神像已无存。亭始建年代不详,为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顶,亭内四根木园柱为主体,柱通至顶层,每面的梁架设三个斗拱架托,构成歇山顶,木柱外为四根六面体花岗石檐柱,檐柱矮,内木柱高,檐柱上每面设五个斗拱架,承托瓦檐,瓦檐外伸一米,四檐角往上翘起,亭上层歇山顶四角,下层檐缘四角,故又名八角亭。亭占地面积64平方米,亭中石檐柱上镌刻“大清咸丰岁次丙辰(1856)本坊重建,里市新利店造石”,主梁上刻“大清光绪岁次癸末(1883)拾贰月吉旦重建”,该亭的建筑形式、结构别具一格,是我省现存亭式建筑中少有的。197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燕岩采石遗址  石燕岩采石遗址在西樵镇西樵山狮脑峰东南面,因洞曾盛产石燕得名“石燕岩”,包括“天窗框”、“石屏风”,“石祠堂”等处,石燕岩质多为红色粗面岩,石料最适合建房子之用,西樵山下有村名“石岗圩”,是当年石匠在此采石到山下圩上作贸易场所而得名,西樵附近一带的建筑、舂臼、石柱、夹柱石,均是此种石料。明以前多为露天开采,明以后发展为洞穴开采以斜井掘进采石,天窗格是此种方法开采,洞内人工采石痕迹明显,洞中有开采石料留下的支撑柱,横如列屏, 把洞截分成内外两进,因长年累月开采及天长日久受侵蚀风化渍水成湖,可泛舟内进,形成洞内“水上汽车”、“水底牌坊”、“石屏风”、“石祠堂”、“天窗框”等景观。  佛山祖庙  在佛山历史上曾集神权族权政权于一体,正如庙门一对联云: “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可见其显赫一时的重要地位。其庙貌气魄宏大,殿阁巍峨,雄伟壮丽,楼亭叠翠,通透玲珑,独具岭南传统建筑的神韵。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主体建筑沿南北纵轴线排列,由南至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紧凑而错落有致,其建筑结构既有民族风格又别具岭南特色,主体建筑的檐柱和地面多用石材,斗拱梁架多式多样,以正殿最为典型,梁架举折平缓,前檐斗拱采用真昂结构,保留着已少见的宋代特点;建于明代的四柱三间三楼式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牌坊,其十二柱构筑形式国内罕见;建于清初的万福台,则是省内仅存的数个古戏台之一。这些具有较高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筑典型代表,是研究岭南建筑史不可多得的优秀遗例。庙内的各种装饰工艺比比皆是,将建筑物装点得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有屋顶上栩栩如生的琉璃陶塑故事人物瓦脊,别具一格的灰塑,山墙上纤巧细腻的砖雕,各类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装饰,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等。大多以戏剧剧目、民间故事为题材,运用戏剧舞台的人物造型及其表现形式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的还带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尤以独具特色的陶塑和木雕最突出,故事题材有“甘露寺”、“天仙配”、“李元霸伏龙驹”、“荆轲刺秦王”、“夜战马超”等,所刻划形态各异的人物共计不下上千,常为游客所津津乐道。这些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无论从设计造型上,艺术性、思想性上,均体现了当地民间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因而,祖庙赢得了国际友人“东方艺术之宫”的美誉。此外,大殿内还保存着铸于明代的2.5吨重北帝铜像,大型的钟、鼎、镜、磬、八宝及兵器仪杖铜铁铸件,以及大型夹苎漆扑神像二十四尊等珍贵文物,无一不是古代名师呕心沥血的结晶。可见祖庙不啻是一座集佛山古代建筑艺术、雕塑装饰和铸造工艺精萃大成的典型古建筑。建国后该庙除本身的多次修缮、在其外围开辟了环境幽雅的大院、并维修了附近的孔庙作为“又一村”景点外,还通过在大院新建展览馆和大型陶塑“双龙壁”、迁建明代砖雕牌坊和清代石雕牌坊、修复原经堂寺大型铁塔等措施,大力改善和美化配套环境,使古庙平添异彩。加上近年来祖庙一带的新城区已改造为佛山的文化中心区,交通便利,面貌焕然一新, 更为进一步发展祖庙的旅游业开创了新局面。目前该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观众量最高时达二百万人次,是海内外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编辑本段]文化艺术
  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武术之乡、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   民间艺术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手工业发达而著称海内外。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佛山民间艺术,各具特色,通过剪、刻、扑、塑、扎、铸、绘、粘等工艺技法,制作出剪纸、扎作、彩灯、秋色(包括纸扑、雕塑、雕刻、粘砌、铸塑等)、木版年画、书画等数十种艺术品。佛山的民间艺术,以其具有乡土气息而深受群众喜爱。   教育  小学: 元甲学校 佛山市第九小学 佛山市第十二小学 佛山市第二十四小学 佛山市第二十五小学 同济小学 鸿业小学 城南小学 佛山市第三十三小学 冠华小学 人民路小学 佛山市第五小学 佛山市铁军小学 白燕小学 建设小学  中学: 佛山市第一中学 佛山市华英学校(原隶属于佛山一中,现分离) 佛山市第十二中学 荣山中学 佛山市第四中学 汾江中学 佛山市第十中学 佛山市第十一中学 佛山市第三中学 佛山市财经学校 华材职业高级中学 石门中学 九江中学 桂城中学 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 南海中学 罗村高级中学 南海一中 顺德第一中学 顺德李兆基中学 佛山惠景中学(属佛山二中) 佛山三中初中部(属佛山三中)  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 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希望可以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已有*** (3)
佛山有一座古庙是名胜古迹的地方,去看看吧。
康有为故居
东华里(清代)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
鱿鱼岗遗址
北涌亭 石燕岩采石遗址
三水大旗头村(清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共4处)
何氏大宗祠
三山港区风景名胜简介
石湾水部乡农民协会旧址
龙江老女桥(宋代)
陈金杠起义旧址
李氏大宗祠
大地村冶炼遗址
补充:基督教来恩堂 []
吴勤故居 []
镇岗瓦窑址 []
火石迳遗址 []
勒流69株百年古木枝繁叶茂 []
陈铁军故居 []
南海西岸 []
三水芦苞胥江祖庙 []
南风古灶与石湾旧六景 []
佛山街 闸门楼 []
令人驻足的石雕龟蛇 []
石湾-陶师庙 []
仁寿寺如意宝塔 []
历史悠久的鸿胜馆 []
升平人瑞牌坊 []
石湾镇古八景 []
石湾古建筑莲峰书院 []
王借岗古火山遗址 []
石湾水部乡农民协会旧址 []
西岸世纪古村落 [] 梅庄欧阳公祠 []
陈氏大宗祠 []
佛山祖庙. []
西樵山. []
河窑贝丘遗址 []
每窑一件宝----南风古灶传说 []
自梳女冰玉堂 []
李小龙祖居 []
三水烈士陵园 []
奎福古寺 []
锦岩遗址 []
顺德清晖园 []
南蛇岗遗址 []
河宕旧墟遗址 []
四方竹园-宝峰胜处景区 []
西樵山碧玉洞景区 []
高灶 [] 南风古灶 []
胥江祖庙 []
澜石汉墓群 []
霍氏宗祠 []
仰辰台上仰辰游 []
岭南名园余荫山房 []
禅城古街梦依稀 []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共27处) []
兆祥黄公祠 []
佛山当年的“益兴花纱行” []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共58处) []
李氏大宗祠 []
通窿岩采石遗址 []
璜矶鹭鸟天堂 []
大旗头古村、宝鸭洲、贝丘遗址 [] 宝林寺 []
文塔揽胜 []
富贤村遗址 []
陈金杠起义旧址 []
凌云山景区----珠三角的九寨沟 []
三水南山 []
木雕神案暗藏&大明江山& []
石湾公仔上屋脊 []
佛山市博物馆 []
为争清白当刂亲儿 []
此地空余万福台 锣声戏影俱往矣 []
顺德的革命纪念建筑和革命遗迹 []
黄岐龙母庙 []
陈岩野先生遗迹 []
三水半江桥 []
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队部旧址 []
镇头遗址【镇头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西樵镇西樵山。又名象岗,面积近70000平方米。1958年10月,中山大学调查小组发现。沿山坡遗留石屑及残石器,俯拾皆是,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先后3次发掘,文化层最厚处达0.9米,出土贝壳为河蚬、厚壳蚌、蛤蜊、圜棱螺等,出土石器有双肩石斧、尖状器、刮削器、石片等,还有釜、罐残红陶及夹砂陶片。陶器纹饰有绳纹和曲折纹,石器多为毛坯或残次品,成品比例少。当时原始人类可能在此加工石器,在附近捕鱼打捞食物充饥。? 南蛇岗遗址
【南蛇岗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西樵镇西樵山南蛇岗东南坡。1958年中山大学调查小组发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地表可见有燧石裸露。1986年12月至1987年春,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与南海县博物馆联合成立考古发掘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多平方米,文化层深处达1.2米,出土有燧石及霏细岩质石核、石片、石叶、刮削器、石球、啄锤、双肩石斧等石器和少量夹砂陶片。石器多为半成品,成品比例少,多为打制石器,且含有大量石屑。从出土的器物看,该遗址是原始人类的石器制造场。?鱿鱼岗遗址
【鱿鱼岗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西樵镇百西乡西岸村。新石器时期贝丘遗址。面积约14000平方米。1985年发掘了13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可分4层。贝壳层在第三层,发现有柱洞、灰坑及房屋倒塌遗迹,出土墓葬36座,均为仰身直肢葬,有拔牙习俗。出土陶器有夹砂陶、泥质陶的釜、罐、豆、盆及陶纺轮,纹饰有曲折纹、云雷纹、席纹、绳纹等。石器有双肩石斧、锛、环、三陵镞等。骨器有针、镞等,还有两栖动物遗骨。对研究珠江三角洲原始人类生活习俗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西樵山采石场
【西樵山采石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西樵镇。存在于距今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其细石器早于双肩石器约800年或更多一些,细石器集中为一个分布区,从东簏的火石径开始向南分布,主要分布点火石径、施风岗、南蛇岗及其南坡、太监岗,互相连成一片。双肩石器则有3个分布区:(1)山上以虎头岩、锦岩、滴水岩等出露霏细岩的洞穴为中心,洞外沿大仙岗向下分布到上天湖畔;(2)西南坡的镇头上山下一带;(3)富贤村西北、东北至东边一大片。这些分布区基本上都是以出露制作石器所用石料的地点为中心形成的。火石径一带是燧石和灰玛瑙出露的地方,虎头岩等则是霏细岩出露的地方。在两类石器分布的接触区,细石器和双肩石器在地表上交错混杂。?锦岩遗址
【锦岩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西樵山铁泉峰西山坡。又名滴水岩。1958年发现,洞口向西,面积近500平方米,洞石质是霏细岩,洞壁疤痕累累,是人工敲打痕迹。1987年春,由广东博物馆考古队与南海县博物馆联合成立考古发掘队,在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面积54平方米,发现了原生文化层厚近1米,出土有石核、石球、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石片、双肩石斧毛坯以及炭屑、火烧土、石渣等,石器形体较大,均有打制痕迹。洞口至上天湖山坡,遍地遗留有石料、石片、半成品的石器,随手可捡,上天湖每当湖水下退,湖边剖面堆积物清晰可见。采集的石器均是霏细岩质。?银洲遗址
【银洲遗址】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水市白坭镇周村乡银洲村豆兵岗。冈高约12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92年发掘了500平方米,出土墓葬40多座。遗物包括大量贝壳堆积,各种石、骨、玉器和几何形印纹陶。其中M30随葬的叶脉纹三足鼎、炭化木头饰,M32随葬的玉石珠饰以及H22复原的腹径45厘米大釜等均较罕见。山冈上还散布大量低火候类砂粗陶陶片,陶色橙红、橙黄。陶片纹饰有绳纹、条纹、曲尺纹、方格纹、菱形纹等。在山冈表面还发现未成形的磨光小型石器(似镞形,一面已磨光),并在东北冈脚梯田的截面层中发现少量人骨。?河宕旧墟遗址
【河宕旧墟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市郊澜石镇。土墩型新石器晚期贝丘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75年曾发掘750平方米,其文化层厚1~2.2米,包括3个时代的文化遗存:上层耕土层有唐宋至近代遗物和墓葬;中层黑褐色土层厚30~60厘米,有新石器晚期红烧土硬面遗迹、遗物和墓葬51座;下层贝壳层夹杂着灰黑土,厚50~90厘米,有密集洞穴遗迹、遗物及墓葬26座。中、下层出土石、玉、骨、蚌壳制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共400多件,有镔、斧、矛、凿、镞、针、梭和束发器等。陶器有釜、罐、壶、盘、豆等类约15种,陶纺轮达136件之多。各类陶片17000多片,印纹有20多种。中下层共77座人骨架保存较好的墓葬,多为单人仰卧直肢葬。?澜石东汉墓群
【澜石东汉墓群】位于佛山市郊澜石镇大松岗、八仙岗。年首次发掘了9座墓,从出土器物的形制和釉色分析,为东汉后期墓。年间经多次挖掘,清理出从战国晚期至东汉墓100多座。墓分土坑、木椁、砖室墓3种,以砖室墓居多。砖室墓的形制多样,有长方形、中字形、十字形等,墓室一般由封门、甬道、前室、后室、侧室、耳室组成,墓砖红色或灰色,长方形,少数砖有纹饰,结砌错缝平铺,券顶,墓底铺砖或垫砂。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器皿种类繁多,纹式多样,多薄施青釉或青黄釉。人物和动物俑也丰富,还有陶屋、井、灶及水田附船模型。铜器有镜、剑、五铢钱等,饰物有玛瑙、琉璃等。还有铁器及漆器的残迹。?大岗山窑址
【大岗山窑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明市大岗山麓。1957年发现两处唐代龙窑遗址。1986年挖掘清理了第一处,残存的窑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依山势作25°角倾斜。窑床上可见经高温后形成的一个个圆窝,窝内残存陶碗百只。在窑外20米的土层下,堆积废弃的碟、罐、杯、砚等陶器上千件,均以施青绿釉为主,部分施绛釉。该处遗址现在依原状用砂土覆盖保存。1987年又挖掘清理了第二处遗址,情形与第一处相似,但更完整。其长方形的火膛和窑门最下层的二组用砖砌的通风口完好。1988年在第二处遗址上建成唐代龙窑博物馆。?西樵山石刻
【西樵山石刻】南海市西樵山摩崖石刻共140多块,主要分布在翠岩、九龙岩、金鼠朗、白云洞等处。如草书&云门&,湛甘泉书,字径约33厘米;行书&天然图画&,黎简书,字径1米;行书&翠岩&,字径约66厘米;隶书&大观&,字径约33厘米;七十二山人行书&不骛纷华不尚仙,优游林下养余年。闲是闲非休闲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字径约17厘米,3行直刻。白云洞石刻达80处,如&洗心&,楷书,字径约66厘米,里水周伯熙书;隶书&曲水流觞&,字径约26厘米,&媲美兰亭&,字径50厘米,傅日鉴题并书。还有诸如&银河倒泻&、&峭壁天开&、&壁立千仞&、&仙镜&等,均是见境生情、讴歌山河壮丽之作。?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市区祖庙路。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称&北帝庙&、&祖堂&,毁于元末。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明景泰二年(1451)敕封为&灵应祠&,以后一直称&祖庙&。明、清两代历经20多次重修扩建,尤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事装修后,更为瑰丽壮观。现有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排列,从南到北依次为万福台(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后楼),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紧凑而错落有致。其建筑结构既有民族风格,又别具岭南特色,主体建筑的檐体和地面多用石材,斗拱梁架多式多样。以正殿最为典型,梁架举折平缓,前檐斗拱采用真昂结构,保留着已不见的宋代特点。建于明代的十二柱三开间三重檐楼式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的牌楼,国内也罕见。建于清代的万福台,则是省内现存的几个古戏台中最华丽者,戏台建筑在一个高2.07米的高台上,歇山式卷棚顶,面宽3间,共12.73米,进深11.78米,从台面至前檐高6.25米,面积为150平方米,用一块装饰大量贴金木雕的隔板分为前后台,台前空地广阔,两边阁楼是包厢。佛山是粤剧之乡,戏班演首台戏必选万福台,相沿成习。庙内的装饰工艺尤具特色,陶塑人物瓦脊、栩栩如生的灰塑、多层壁龛式的砖雕、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大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代神话为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所刻画的千余人物,神态各异,服饰各个不同;所雕塑的飞潜动植、奇花异卉,琳琅满目,数以万计。此外,大殿内还保存着从明至清代的佛山铸铜铁件如钟、鼎、镜、磬、八宝及兵器仪仗等。尤其是铸于明代的重2.5吨的北帝铜像和重逾千斤的大铁钟,是佛山铸造业的精华。庙内供奉24尊高2米多的夹苎漆扑神像,为国内所罕见。人们称颂祖庙是&古祠艺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祖庙外兴建祖庙公园,为市博物馆所在地,收集佛山文物归园陈列,如明代的麒麟照壁、褒宠牌坊、李氏牌坊,清代的升平人瑞牌坊、经堂铁塔、大铁炮等,还兴建了钟廊、碑廊,维修了孔庙,每年都举办20多个陈列展览,年观众量达200多万人次。?
补充:明远桥
【明远桥】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杏坛镇逢简乡。南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李仕修回乡所建。历代重修。为梁式3孔石拱桥,红砂岩石构筑。全长24.8米,顶宽4.7米,高4.5米。桥拱用纵联砌结法,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14条,柱头雕石狮,现仅存10只。引桥不砌台阶,利于车马过桥时畅通无阻。整齐的石砌墙嵌入河堤,两岸蕉林蔗地里古代店铺宅基尚存。?胥江祖庙
【胥江祖庙】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水市芦苞镇。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历代重修。特别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和光绪十四年(1888)两次重修的规模最大。该庙由观音庙(佛教)、武当行宫(道教)和文昌宫(儒教)并排组成,建筑面积965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山门和大殿均硬山顶三花封火山墙,面宽进深均3间,抬梁与穿斗式木构梁架。三间庙都有横门相通,建筑群两侧各有一条里弄,分别题&奎光&、&斗曜&门额。建筑群的屋脊上,都装饰有佛山石湾文如壁造的陶塑瓦脊,以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为题材,塑了多种人物、山水、鸟兽、花卉和珠宝等,形象生动,釉彩鲜明。门前一对石狮,连座高2米,是明末石雕。在檐柱上有两组横梁金木雕,雕工极其精细。檐廊的墙上有多幅壁画,惟妙惟肖。在天井的石栏上有明代的浮雕,玲珑工巧。庭院中还有明代的&金砂圣井&和清代重修庙宇的碑记,以及历代镌刻的门额、牌匾和对联。?泥模岗冶铁遗址
【泥模岗冶铁遗址】位于市区祖庙路孔庙东侧。是元、明以至更早时期的冶铁遗址,范围包括今祖庙公园,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该冈高约5米,其上有厚达1.6米的冶铁废弃泥模堆积,故俗称&泥模岗&。佛山作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生产极为发达,明清时期佛山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岭南冶铁生产基地。早在明以前,祖庙门前的冶铸炉户就颇多,至明初祖庙重修时才陆续迁走。其冶铸所余的破废泥模被覆盖于附近的空地上,泥模岗即由此堆积而成。今祖庙公园范围的地下,亦有颇大面积的破废泥模堆积,有的地方厚达2米以上。该遗址年代早、范围大、堆积厚,为研究佛山铸造业的历史和发展规模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南风灶古窑址
【南风灶古窑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市石湾镇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平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明代正德年间()始建,400多年来一直使用至今,属国内罕见的古龙窑。虽经470多年的使用和改造,但窑内结构旧貌依然,传统工艺代代相传。窑腔似隧道,用小型砂砖结砌,顶部为券顶,厚约0.25米。窑内平面呈船底型,总长32.6米,设4窑门,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全窑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一窑可容产品18吨,其产品体质厚重,胎骨暗灰,釉厚而光润,善仿&钧窑&。除生产大花盆等日用器皿外,还大量生产瓦脊等建材及陶塑。是源远流长的石湾制陶业极好的历史见证。?西山庙
【西山庙】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大良镇。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历代重修扩建。为清代四合院式建筑,由山门、前殿、正殿、偏殿、院阶、香亭、庑廊等部分组成,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山门面宽5间,其陶塑瓦脊是清代佛山石湾的作品,由日月神、和合二仙、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鳌鱼、瑞兽和三国人物故事组成的双面组画,极富&关帝庙&特色。殿堂之内供奉关羽,坐像高2米,铜铸,重1.5吨,是清代早期的文物。配祀的,右侧是持刀的周仓,左侧是捧印的关平,神态庄重威严。殿之右侧,原为古庙&三元宫&,是大革命时期&顺德县农军干校&的旧址,现为顺德博物馆的陈列室。再往右,是新建的碑廊,嵌顺德历代碑刻18通于墙上。著名的碑刻有《防御英夷碑记》、&压尽群龙&石匾等。?太平塔
【太平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大良镇南约2公里太平山上。因山下为旧寨乡,又称旧寨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塔身用青砖构筑,高约32米,分7层,平面为八角形,底层每角墙宽4.1米,厚3.28米,入口处是一个券门,宽1.4米。建筑风格是中国古塔建筑的&密檐式&。塔的第三层有红砂岩石匾,朝东一块刻&天门瑞气&,朝西一块刻&震旦玄光&,字为隶书。1987年顺德县拨款维修太平塔,在塔周围辟太平山公园。?灵龟塔
【灵龟塔】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明市城东1.4公里的龟峰山上。濒临西江,又称龟峰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1984年重修。塔为7层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高32.3米,底层直径7.2米,内径2.4米,各层原用木板作楼梯供登临,重修时改为砖砌结构。各层檐口饰琉璃瓦。第一层原来供有两个佛像,现已散失。当年倡建灵龟塔的明代进士区大伦写下《龟峰塔铭》道:&峨峨龟峰,拔乎中川,塔势涌出,作柱于天&,较形象地描述了山、塔、江相依的形胜。? 青云塔
【青云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大良镇东南的神步岗上。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原名神步塔。因冈下有青云路直抵县城东门,群众习惯称之为青云塔。塔平面为八角形,7级,高37米,每级有扶梯可登临,底层外围每面宽3.3米,门朝西南,阔0.76米,高2.8米。塔基八个面各有托搭力士,为粗面砂岩雕刻,线条粗犷有力。塔的第四层洞门上嵌&三元挺秀&石匾,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建塔的物证。塔身施用的颜料中搀和朱砂,色彩古雅,历久不褪,俚语称&青云塔演新不演旧&。1985年维修,并征用神步岗一部分开辟为&青云塔公园&接待游客。?魁岗文塔
【魁岗文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水市河口镇魁岗。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为平面八角形、9层仿楼阁式砖石塔,高40余米。塔基用花岗石结砌,高1.1米,宽2.2米,有石阶8级,每级长2米,宽0.4米。底层内宽7.48米,高4.6米,逐层缩小,至第九层内宽3.73米,高4.07米。底层每边阔3.28米,门阔0.95米,高2.05米。门额题篆体&文星开运&,是道光三年(1823)两广总督阮元题。第三层额题&灵杰楼&、第五层额题&大魁阁&。文塔每层八角,角夹上均悬铜铃一个。塔刹为高4.7米的铜葫芦,蔚为壮观。?莲花巷土府
【莲花巷土府】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莲花路。建于明代,原是富户的贵重物品储藏室,称&土库&,清代改称土府。是一间通面宽11.2米、建筑面积125平方米的二层土楼。其石脚上的夯土墙厚0.7米,石脚全用红砂岩结砌,夯土墙以蚬灰、红泥、白糖、糯米等混合夯筑而成。墙上仅开几个石框***眼式的小窗户。门前为&金字&石阶,进门时从两边拾级而上。这类建筑目前已不多见。?锦岩庙
【锦岩庙】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大良镇。始建于明代,清代自康熙至道光历朝重修。庙向东北,依山势而建。正中是&观音堂&,面宽3间,左右各有偏殿:左为西庙,右为东庙。三庙前均建香亭一座,中亭名&南海水月&,尚存;左右为&显佑台&和&海天鸿庇&,已毁。庙内存清代记事碑5通,是康熙、雍正、乾隆年制。近年划锦岩山于锦岩庙一体保护,占地面积达20000平方米。?石路巷
【石路巷】历史街区。位于佛山城区福贤路纪岗街。是一条长达100米的内巷。两侧的建筑始建于明,有清代和民国时重修的痕迹。其古朴的花窗、方柱的趟栊、厚重的大门、6×27×12规格的大青砖、夯土厚实的墙体和红砂岩的石墙脚,均具有明代的风格,而4根圆柱支撑的大厅,却是清代所建造。巷口有两栋红砖绿瓦的建筑物,是民国时建筑的私家庭院,名叫&小乐园&。石路巷民居的屋顶所建造的封火山墙,均采用锅耳式,其体量比清代建筑的大而厚,是当地民居建筑沿革的物证。?清晖园
【清晖园】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大良镇华盖里。建园沿革,尚未找到确实史料,一般认为是建于晚明中国私家园林的繁荣时期。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顺德杏坛镇石滩村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1621),在大良建黄家祠、天章阁、灵柯之阁。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清乾隆年间,大良人龙应时得中进士,便将天章阁、灵柯之阁从时已破落的黄家后人之手购得。乾隆五十二年(1787),其子龙廷槐得中进士,授翰林学士,历官御史,后以父丧,辞官南归&筑园奉母&。嘉庆十一年(1806)秋,龙延槐之子龙元任请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清晖园&匾塑于西园门,喻父母之恩如日光之和煦照耀。龙元任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得中进士以后,对清晖园大加修整,广栽花木,使之成为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该园占地约0.34公顷,分3个景区:南部方池,为园中水景区,主要建筑物有澄漪亭、六角亭、碧溪草堂,以木制通花作饰的连廊与装饰有岭南佳果的滨水游廊联结;中部有船厅、惜阴书屋、真砚斋、花亭、狮子山等园林小筑,掩映在绿云深处,周围厅敞栏疏,径畅台净,浓荫匝地,是园内景色最集中的游览区;北部以竹苑为代表,建筑较为密集,楼屋栉比,假山迎面,修篁夹道,巷院兼通,是园主们日常生活起居之所。清晖园的治园艺术,还表现在大量使用镂空木雕花板、花罩、砖雕等装饰工艺以及巧布玉堂春、紫藤、素馨花等古树名木上。是一座久负盛名的粤中名园。?仁寿寺
【仁寿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祖庙路。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历经康熙八年(1669)和咸丰元年(1851)两次扩建,规模颇大。现除&大雄宝殿&外,余皆拆改。正门石匾&仁寿寺&三字乃名士手书,字体纤细清秀,被称作&鹤形&书法。寺于民国中叶已衰败。寺塔原名仁寿寺如意宝塔,建于1935年,为八角7层仿楼阁式钢筋混凝土建筑,通高约25米,各层出檐饰黄琉璃瓦,塔腔内有梯至顶层。塔内藏有梵文石碑及石匾各一通。?莲峰书院
【莲峰书院】位于佛山石湾莲子岗南麓。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嘉庆二十年(1815)增建魁星楼。同治、民国期间又经两次重修。始建时,原为昌兴石湾一带七堡会课之用,故又称&七堡莲峰书院&,其后又成为七堡乡绅议事之所。光绪十年(1884)设&七堡团练总局&,成为七堡以石湾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枢。整体建筑面积约644.88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山门、香亭、正殿及魁星楼组成。山门建筑在1.1米的平台上,面阔3间11米,深7.08米,石檐柱、檐廊三架梁、雀替镂卷草饰木雕,做工精细。山门与香亭之间隔小院,宽11.28米,深7米。香亭为琉璃瓦单檐券棚方亭,魁星楼为二层楼房。莲峰书院曾作山水茶林,现修整作石湾展览馆用。?东华里
【东华里】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福贤路。是目前广东省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古街道。建于乾隆年间,现今街首闸门楼尚嵌着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石刻街额。东华里全长112米,宽4~5米,花岗石条铺砌的路面,宽厚的石砌墙脚,一式水磨青砖的外墙和锅耳封火山墙,显得整条街道建筑风格整齐划一。家家门前都有二级石台阶,都在高达4米的石门框装置了屏门、木栅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分别具有遮阳、通风和防盗的不同功能。民居内都有门厅、两廊、天井、正厅、耳房、二厅、神龛、厨间等,厅、室以木雕屏风、花架、嵌彩色玻璃的隔扇等分隔,室内都铺砌防潮的大方砖,内墙还用木板装修。南面的二层民居装有木制的有屋盖的楼井和铺上方砖的露台,环形的扶梯选用坤甸等良材制成。为适应聚族而居而又分房立户的需要,东华里的深宅大院之间有小巷分隔,这样的小巷每侧4道,形成像叶脉形的里巷布局。东华里原名&杨伍街&,是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姓和伍姓两大家族的姓氏命名。街首的伍氏宗祠就是当年所建。乾隆年间,迁入骆氏家族,族中的骆秉章任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把北侧宅第装修成清代的府第,&杨伍街&也易名为&东华里&。清末,招氏家族买进南侧的连片住宅,加层扩建,建&招氏宗祠&、&招雨田祠&、&敬贤堂&等建筑物,遂成目前保存的面貌。?区家庄
【区家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福贤路居仁里。是清乾隆年间经营洋杂货的区氏富商所建的庄宅建筑群,故名区巷,又称区家庄。最初只建住宅4座,同治年间增建祠堂&资政家庙&,面宽、进深各3间,中为四柱大厅。以后又不断增建住宅、书楼、花园等,共10座建筑物,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庄宅平面布局规整,建筑形式相同,采用井字形排列,形同矩阵,小巷全以条石铺砌,兼有防火通道的功能,下水道网的设施科学合理。?桂洲文塔
【桂洲文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桂洲镇振华乡。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塔身六角形,每面墙宽4.1米,共7层,总高约42米。每层均有石楣刻字,自下而上为&飞出上青霄&、&秀甲狮阳&、&聚星阁&、&题名处&、&涵高下&、&凤鸣&、&灵照&,书体包括真、草、篆、隶、行5种。皆为桂洲人胡俊所书,胡俊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副贡生。桂洲文塔是楼阁式砖木塔,塔砌砖法有显著特点:每5行变一款式,开始是一横一顺,接着是两顺一横,到三顺一横、四顺一横、五顺一横。1989年曾修缮,在塔周围征地辟为小公园。?李可琼故居
【李可琼故居】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莲花路莲花巷15号。是清代官僚李可琼的宅第。李可琼,字配修,号石泉,南海罗村人,后移居佛山。清嘉庆十年(1805)会试中进士,官至山东盐运使。相传与其弟可端、可蕃均为妾侍所生,但同登进士,同入翰林,一时以为盛事。其家族在佛山经营银铺,相当富有,遂于嘉庆年间()在此地兴建宅第,其中以该楼最为突出。楼内共置有72个精致的百页窗,形式不尽相同,因可调节光线和空气而著名。楼硬山顶,面宽、进深各3间,二层,前面敞开,通面宽20.5米,通进深11.3米,底层高4.8米,上层高7.8米,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该楼高大宽敞,木板楼面,二楼前檐廊设轩廊式券棚顶,屋内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室内装修豪华考究而颇见匠心,各种精雕细刻的木雕装饰构件,设置十分普遍。如二楼楼前通栏的大型隔扇和多式多样的花架、雀替及门窗装饰等,纹饰有博古、花卉、万字等多种,无不工艺精湛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楼的形制及其别具一格的设计装饰,为当地目前所仅见,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梁园
【梁园】位于佛山城区松风路先锋古道。是佛山梁氏家族兴建的集宅第、祠堂、园林于一体的大型建筑群组,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为粤中四大名园之一。主体建筑有群星草堂、秋爽轩、湖心亭、韵桥、船厅、小榭楼、刺史家庙、汾江草庐及巷院相通的住宅群组等,尤以大面积的水面为显著的特色。自嘉庆末年梁蔼如在松桂里建&无懈怠斋&起,至道光年间的数十年中,陆续建有松桂里梁九图的&十二石斋&、西贤里梁九章的&寒香馆&、先锋古道梁九华的&群星草堂&以及富荣街梁九图的&汾江草庐&等4组各具特色的园林群落。其艺术价值,在于造园者所刻意追求的文人园林的高雅脱俗和雅淡自然的诗情画意。例如&韵桥&之&韵&的遐思,乃是由&汾江草庐&的&堂中琴韵&、书舍的&窗前书韵&、湖畔修竹的&风篁成韵&等布景而引发的。至咸丰初年,梁氏园林建筑群体遂达到了&一门内200余人,祠宇室庐、池亭园囿50余所&的规模。然而,时移世易,岁月沧桑,清末民初以来,园址日见缩小,湖池淤浅,异石流散。1949年前,大部分园林建筑已濒于湮没。1982年,佛山市政府鉴于其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决定抢救保护历史名园,重点修复先锋古道的群星草堂等,修复面积2200平方米。群星草堂、秋爽轩、客堂、船厅、回廊、小榭楼、湖池、石桥等得到了精心修复,增建了日盛书屋、知行亭,园中巧布太湖、英德、灵壁等巨石,使名园的部分景观得以再现昔日风姿。199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决心实施全面修复梁园工程,修复的总面积为21260平方米。修复后的梁园,保存原来住宅、祠堂、园林一体的格局,恢复汾江草庐、无懈怠斋、汾江吟馆、水榭、韵桥、石舫、湖中石等景点,并在东侧重建刺史家庙、佛堂,南侧重建&十二石斋&、&寒香馆&,展现岭南园林的多种组合和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园内存有寒香馆法帖刻石85通。?任围
【任围】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燎原路任映坊和乐安里。是经营纺织业而成巨富的任氏兄弟任伟、任应二人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的不毗连的住宅建筑群,&围&是区域的意思。任伟庄宅在乐安里,任应庄宅在任映坊。现以乐安里的建筑保存较好,占地数千平方米,包括祠堂、庄宅、花园和池塘。始建于嘉庆九年(1804)的祠堂面宽3间,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庄宅原是25座形制一样的平房,成矩阵排列,今仅余10座,纵横各3座成矩阵。?北涌亭
【北涌亭】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里水镇新联村北涌坊。始建于明,清咸丰六年(1856)和光绪九年(1883)均重建。亭为方形,面积64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建筑形式别具一格:4根木圆柱为主体直通顶部,每面梁架装3个斗拱承托,构成歇山顶,翘出四个角;木柱外是4根矮于歇山顶的花岗石檐柱,每面梁架装5个斗拱承托瓦檐,檐口伸出歇山顶1米,又翘出四个角,故又名&八角亭&。该亭是省内亭式建筑中难得一见的特例。?陈金杠起义旧址
【陈金杠起义旧址】三水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水市范湖镇范湖圩。陈金杠,乳名阿泽。三水市范湖堡人。出身木匠,后在范湖圩白虎庙间壁开木铺,铺名&合和祥&。咸丰二年(1852)他在朱子仪(花县小朱村人,拳师)、钱登(三水小涡尾村人,私塾师)、郑金(三水大桥头村人,陈金杠表弟)、卢伟(三水坑口村人,屠户)等人支持下,借武馆掩护,筹建反清天地会秘密组织--全胜堂。咸丰四年夏,全胜堂正式竖旗。是年六月初二日(日)陈金杠在范湖堡长湖筑坛率众誓师起义。咸丰七年(1857)十月下旬,陈金?NC065?建国号为大洪,改称南兴王。陈金杠起义军斗争历时10年,在全国尤其是两广有较大影响。遗址原是白虎庙及邻近的&合和祥&木店,为砖木砌筑,总面积420平方米。1981年拆毁,原白虎庙改建镇公所,原&合和祥&木店辟为&陈金杠纪念馆&,面积50.4平方米。?大旗头村
【大旗头村】位于三水市乐平镇。是粤中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至今保存完整。该村是一个方形的布局规整建筑群,总面积10000平方米。全是姓郑的一个家庭聚居,故又名郑村。最突出的一座建筑是&振威将军家庙&,主人是清代的一员武将。家庙前临半亩方塘,汇集整个村的地下水,取四水归塘之意。塘基砌以石坎,突出部分形如壶嘴,塘边建一个笔形古塔,名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3尺许,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形成一组&文房四宝&的景观。该村的建筑群密集而规整,内部布局是当地常见的三进深院落,外部以小巷分隔,纵横交错如棋盘。内巷均以条石铺砌,排水眼都统一凿成钱眼的模样,排水孔下连&渗井&,泄入暗渠,流进池塘,地下排水系统相当合理。?碧江金楼
【碧江金楼】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顺德市北?镇碧江乡细桥坊。建于晚清,是目前省内罕见的构造精致的民居。楼为二层砖木结构,通高约7米,硬山平脊屋面。其特点是室内全用金木雕装修,首层明间用通花屏门、门枋和雀替,左右次间门檐用万字、回纹贴脸和花卉浮雕。二层布局是前厅后寝,三面环廊与寝室相接,成回形。厅是金楼的主体,通体装修潮州风格的木雕,上为木雕铺作,紧接藻井,天花板是云幅盘雕,中为博古嵌玻璃花窗,下为雕花裙板,全部木雕刻画数以百计的人物,花鸟、动物都寓意吉祥,并全部以金箔贴饰,灿烂辉煌。?叶家庄
【叶家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东上路宝善坊。是经营中西成药的叶氏富商在清代光绪年间所建的一组大型庄宅建筑群,故名。街首的&叶大夫祠&建于光绪三年(1877),硬山顶,面阔3间,是二进院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中座是四柱大厅。庄宅与祠堂均集中建在宝善坊的北侧,以单座毗连排列,坐北朝南,形成一条长79.7米的巷道,全以花岗石铺砌。叶家庄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屋宇高大宽敞,室内装修讲究,檐板多用木雕。始建时,东、西均有门楼,今西侧门楼已不存,现存东侧门楼外表是水磨青砖,石额刻&南阳&二字。?孔庙
【孔庙】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祖庙路祖庙大院内。旧称尊孔会。是清末宣统三年(1911)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属小型纪念性建筑物和尊孔活动场所,并不依照一般文庙之制。原建筑包括孔圣殿、招待室、治事室、小亭以及荷池花园等设置,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仅孔圣殿一单体建筑保存尚好。该建筑颇高大宏伟,重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各3间,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殿内神龛置有孔子石刻像,是按山东曲阜孔庙的孔子石刻像拓本重刻的。左右两壁之上镶嵌有《孔子庙堂碑》石刻,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所书碑记拓本翻刻,上有翁方纲的考证题跋。殿内的明间有大型雕花硬木隔扇屏风,前檐明间檐柱花岗石柱础上精心刻画的洋人侏儒形象,鲜明突出,构思独到。1981年为配合祖庙的开放,市政府拨款将孔庙修葺复原。在殿内左右两壁装置了收集于佛山&李氏大宗祠&的6组砖雕装饰;以各种精美的漆金木雕及花架花罩,恢复了神龛及其周围的面貌。还扩建美化了花园,增设了&佛山碑廊&、&佛山钟廊&、&古洛芝兰&牌坊以及明代石刻麒麟照壁等。如今,园内桥亭水榭,曲径回廊,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秀色迷人。?
略懂社热议
问问青春版,什么都略懂一点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