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南郑县天气预报南郑协税的杨虎谁知道谢谢

南郑县地理说明_陕西汉中市南郑县政治网
陕西汉中市南郑县
行政代码:610721行政级别:县长途区号:0916 辖区面积:2823km2邮政编码:723000 车牌号码:陕F隶属政区:
面积驻地简介
  汉山镇为南郑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29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59222人,总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629亩……
  圣水镇地处南郑县东部,东与城固县上元观镇相毗邻,西与本县胡家营乡接壤,北隔汉江与汉中市铺镇相望,镇政府驻地中营村二组,距县城周家坪16公里。由原山口乡、……
  大河坎镇地处汉江南岸,与古城汉中一江之隔、一桥相通,是汉中市的南大门,汉中明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域面积26.49平方公里,辖15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
  南郑县辖镇。1958年成立协税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撤销协税乡、连山乡,设立协税镇。位于县境北部,面积39.8平方公里,人口1.9万。辖上街、……
  南郑县辖镇。1958年属石拱公社,1962年析建梁山公社,1984年设镇,1996年石拱乡并入梁山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9公里。面积39.2平方公里,……
  南郑县辖镇。1984年为安坎乡、农丰乡,1996年2乡合并设阳春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5公里。面积43.8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安坎、徐庙、付家……
  高台镇位于县境北部,与勉县相邻,镇政府驻地高台寺,距县城10公里,辖区地貌川、山、丘陵兼备。汉黎公路和建修中的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02年,全镇实现……
  新集镇位于南郑县西北隅,辖34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336个村民组,总人口47086人,104平方公里。新集镇交通便利、集市繁荣、社会稳定。
  南郑县辖镇。1958年成立濂水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设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25.3平方公里,人口1.5万。县内有公路过境。……
  黄官镇位于县城西南17公里处,总人口18340人,已建成以五丰、桂花、双喜、朝阳等九村为主体的优质大米生产基地4500亩,年生产优质大米1800吨,产值……
  青树镇位于南郑县城以南约10公里,总面积60.2平方公里,总人口28000人。汉南、汉黄公路从境内通过,交通便利,是陕南有名的茶叶基地,生产的"秦冠"牌……
  红庙镇位于县城以南,政府驻地红庙塘,距县城21公里。浅山丘陵地貌。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薯类、玉米为主,盛产茶叶、山药、莲藕,素有“茶叶之乡”美称。……
  牟家坝镇,总面积68平方公里,总人口14232人,是陕南茶叶主要产地之一。兴建茶叶专营市场,扩大销售渠道,使全镇茶叶总面积发展到2100多亩。近年来,该……
  法镇为浅山丘陵区,总人口18450人,总面积184平方公里,盛产茶叶及各种中药材。该镇已建成以天麻、杜仲、白果、玄参、乌药、黄姜为骨干的两千余亩中药材基……
  南郑县辖镇。1961年成立湘水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湘水、海棠、红旗3乡合并设湘水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87.9平方公里,人……
  南郑县辖镇。1996年回军坝乡、秦家坝乡合并设小南海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181.5平方公里,人口1.6万。辖秦家坝、干河沟、小河沟、郑……
  碑坝镇地处县境东南的大巴山腹地,是革命老区,总面积183.7平方公里,总人口10369人。西南与四川通江、南江接壤,是川陕三县边贸经济发展的"金三角"。……
   121 元坝社区居委会
121 元坝村委会
220 七鸭子村委会 ……
  南郑县辖乡。1949年初为福成乡,原属四川省通江县,1954年划归南郑县,1958年成立福成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50公里。面……
  南郑县辖乡。1958年成立两河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钢厂乡并入两河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54.9平方公里,人口0.9万。县内有……
  南郑县辖乡。1958年成立胡家营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界牌乡并入胡家营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9.5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1.8万。汉……
  南郑县辖乡。1958年成立忍水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铁炉乡并入忍水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1.1万。 ?……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0ˊ-- 107°22ˊ,北纬 32°24ˊ-- 33°7ˊ之间。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想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城关镇周家坪村,位于县境北部,东北距汉中城12公里,距陕西省省会西安390公里(经佛坪、周至县)。有跨省公路汉中~南江路穿城而过;距汉中火车站13公里,距汉中飞机场10公里。
  行政区划
    南郑县辖18个镇、12个乡:
    镇:城关镇、圣水镇、大河坎镇、协税镇、梁山镇、阳春镇、高台镇、新集镇、濂水镇、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牟家坝镇、法镇镇、湘水镇、小南海镇、碑坝镇、元坝镇
    乡:胡家营乡、歇马乡、郭滩乡、忍水乡、两河乡、塘口乡、喜神乡、高家岭乡、西河乡、福成乡、白玉乡、魏家桥乡
  建制沿革
    南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考古工作者在县境北部的梁山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证实,南郑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承载、延续踪迹都可以在这找到。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筑南郑城后,厉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正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
    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较量;
    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
    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
    元朝(年)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
    明朝时期南郑为汉中府治,其间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郑地区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话;
    清朝时期南郑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县。
    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0世纪30年代初,南郑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革0据地之重要组成部分,日,南郑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随即将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
    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
    今南郑县实为两省四县(区)边缘地区组成的老名新县,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1996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区并乡,将原来县辖的9区、10镇、58乡合并为19镇、19乡;2001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乡镇,全县辖18镇、12乡。乡镇以下行政村501个,村以下村民组3805个。2002年4月,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14个。
  地形地貌
    南郑在陕西的地貌分区中,属陕南山地的组成部分。境内横 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汉江环绕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县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区(属汉中平原一部分)、低山丘陵区(属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中山区(属米仓-大巴山构造剥蚀中山的一部分)。三种主要地貌的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8%、22.5% 、65.7%。全县最低处是圣水镇东部的汉江河滩,海拔484米;最高点在南部碑坝镇与四川省交界的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度差1984米。
  河流水文
    本县主要河流有9条,除汉江过境外,以米仓山主脊为界,北坡有濂水河、冷水河、漾水河汇入汉江;南坡有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焦家河汇入四川省嘉陵江。河流总长度365.4公里。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65条,总长8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6公里。河流年径流深835.14毫米,径流总量多年平均为2352亿立方米,年内分布以7---10月最高,占全年的53.7%;5、6月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6%,造成部分区域夏季水稻插秧时用水困难。
    [气象要素评述]
    气温2002年是最高年,冬无严寒,夏季酷热,冬、夏、秋气温持续偏高,前年平均气温15.1 ,较常年偏高0.9 ,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年。
  矿产资源
    全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较大,品味较高。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24种,矿产地139处。已经过不同程度的勘查,有探明基础储量及资源量的矿产10种,矿产地24处,矿产资源中,金属类8种:铁、钛、钒、铜、铅、锌、镍、钴;非金属类16种:白云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玄武岩、长石、黄铁矿、磷、石灰石、高岭土、砖瓦粘土、大理石、花岗岩、水晶、重晶石、煤、矿泉水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碑坝地区,非金属矿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矿藏中,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石、白云岩、高岭土等,在汉中占有重要位置,尤以分布在上、下梁山的石灰石储量大,达12613万吨,且品位高,易开采。硅矿储量约1000万吨。铁矿882万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按1990年不变价)估算约754亿元。目前除已经或初步开采的14种矿产外,其余尚待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
    南郑地处南北过渡地段,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红薯、油菜、烟叶、花生等。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番茄、黄瓜、苦瓜、茄子、山药、瓜类等34种。此外,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遍布河塘。野生植物以乔灌木、中药材、花、草为主。已知乔灌木57科、164种,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马尾松、漆类,杉、柏、椿、竹等;还有油桐、油茶、茶叶、柑、桔、棕榈、楠竹等亚热带树种;药用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樟类;珍稀树种主要有冷杉、银杏、粗榧、鹅掌楸等约14科、18种。中草药用植物品种多、品质好、数量多,计有661中,已开发169种。大宗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黄姜、乌药、党参、元胡、栀子、细辛、金银花等,贵重药材有麝香、熊胆、牛黄、黄连等。其中党参、天麻、何首乌、绞股蓝等分布广、出产多,为传统出口药材。全县林业用地18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18%,活立木总储量1188万立方米。全县草地近3.2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3.06万公顷,已利用2.3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5%,其中300亩以上的大块草场33块。草地植物多达56科、600多种,可用作饲草者500多种。
    [动物资源]
    已发现兽类5目、11科、18种鸟类9目、22科、81种;两栖爬行动物雷3目、7科、14种。
    [水资源]
    全县河流密布,水量丰盈。水资源总量2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527立方米,比全车人均2685立方米高55%;耕地每公顷占有79707立方米,均高于陕西省及全国人均占有数。
  旅游资源
    南郑地处秦岭、巴山之间。跌宕起伏的山川地势,温暖湿润的海陆气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南秦巴山地自然风竟和湖光山色。以下地名与南郑县面积相当:
·汉中市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_百度百科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
协税高跷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属于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形式,已历经千年传承,是当地群众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并经岁月的锤炼,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汉族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在社火艺术中别具特色。由此,使协税古镇被世人誉为“民间社火艺术之乡”,在汉族文化艺术领域有很大影响。协税高跷社火已成为当地群众节日当中离不开的文化娱乐精神需求,直到当今兴盛不衰,这儿的人们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积极性十分高涨,使得这门汉族民间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悠久的传承具有历史价值,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表演内容(即剧目),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它绝技般的高难演技,又具有贵重的科学价值。[1]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基本内容
协税高跷社火表演曲目繁多,内容非常丰富,仅老艺人白敬民(协税镇上街村社火会会员)处,就保存有所扮演的新旧折子戏剧目180余个,大戏20多本。现今还表演的仍有120个。其主要曲目有《女娲庙降香》、《反五关》、《反冀州》、《哪吒闹海》、《万仙阵》、《黄河阵》、《吕洞宾戏牡丹》、《鸿门宴》、《许田射鹿》、《青梅宴》、《草船借箭》、《长坂坡》、《水淹下沛》、《黄河楼》、《姜子牙下山》、《闹龙宫》、《闹天宫》、《闹地狱》、《收黑虎》、《杀六贼》、《盗芭蕉扇》、《三顾茅庐》、《火烧葫芦峪》、《反长沙》、《斩韩信》、《战长沙》、《战碗城》、《捉放曹》、《大报仇》、《唐王游金湖》、《大拜寿》、《秦琼卖儿》、《胡奎卖头》、《赵匡胤卖华山》、《劈门卖画》、《铜台破辽》、《大破天门阵》、《穆柯寨招亲》、《杨七郎招亲》、《佘塘关》、《穆桂英破洪州》、《赵匡胤下河东》、《贺氏骂殿》、《击鼓骂曹》、《赵匡胤送亲娘》、《马武吃娃》、《严嵩吃包子》、《拿潘洪》、《寇准背靴》、《比翼鸟》、《滨铁剑》、《无影剑》、《大雪山》、《汾河湾打雁》、《三人头揭墓》、《鸳鸯被》、《血手印》、《水淹七军》、《古城会》、《单刀赴会》、《青河桥比箭》、《荆柯刺秦》、《专诸刺辽》、《吕布戏貂蝉》、《冯彦坐监》、《打镇台》、《天皇山祈雨》、《忠保国》、《甘露寺》、《铡美案》、《保龙图》、《芦花荡》、《天荡山》、《取经》、《打銮驾》、《串龙珠》《刘海撒金钱》《神农收“五参”》、《洪武鞭侯》、《传***授锏》、《白蛇传》、《张公背张婆》、《猪八戒背媳妇》、《七品芝麻官》、《张果老倒骑毛驴》、《二女子闹书房》、《盗银壶》、《麒麟送子》、《木连救母》、《辕门斩子》、《超生游击队》、《两亲家打架》、《逛新城》、《吹鼓手招亲》等。
协税高跷社火从表演内容形式可分为五大类,即以祭祀、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神戏类,现存表演曲目21个;以传统古典剧目为内容的戏剧类,现存表演曲目148个;以现代剧目中诙谐、幽默片断为内容的小品类,现存表演曲目5个;以汉族民间传说故事为内容的,现存表演曲目10个,还有即兴编排导演的,反映现实生活当中趣闻逸事的精彩场面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七种:多人表演;单人表演并一人扮俩表演;两人三条腿(两人合踩三条腿);倒退表演;穿插八字、插花十字及原地打圈表演;高跷舞狮表演,即兴发挥表演(以两个社火会斗趣表演为主要内容)等[2]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基本特征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体量大
协税高跷社火能够表演的剧目繁多,前三皇、后五帝,历朝历代,直到当今社会,都有生动的表现形式;从舞台大戏到民间传说故事都能兼容并蓄。再就是表演队伍强大,阵容壮观。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原生态性和极强的完整性
在丘陵山区占主要成分的陕西地区,交通闭塞,一条与巴蜀连通的米仓道因偏僻难行,在很早就被冷落荒芜,这使得协税高跷社火的分布地区变得相对偏僻,而协税高跷社火正是在这种相对偏僻的环境中保留了它原生的态势以及较为完整的表演曲目。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极强的民间性
诞生于唐朝,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清的协税高跷社火,一直是汉族群众进行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的重大文化活动,是根植于广大群众的汉族民俗文化艺术之一。在表演风格上也非常的大众化,协税高跷社火把普通百姓难得一见的舞台戏剧艺术用最朴实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大众百姓,让最底层的民众在娱乐中得到教化,因此,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兼容性
协税高跷社火既可扮演古典戏剧,也可扮演现代戏、民间传说故事,还可即兴发挥,现编现演。同时,对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借鉴吸收,促进了各种地方文化的交流渗透,使有着“湖广街”称号的协税古镇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地。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表演的高难度及自如灵巧性
协税高跷社火以其高、巧、奇、险、美、趣、斗著称。最高的腿子长达2米,这在陕西社火表演行列中是最长的腿子,表演队伍走在大街上,如巨人一般,站在大街任何角落的观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说到巧,训练有素的表演者大步流星,行走如风,表演时可走八字,走圆场,龙摆尾,插花十字或作跳扭摆等动作,十分灵巧;协税高跷社火最为称奇的是两人三条腿和高跷狮子。特别是两人三条腿的表演,四条腿的两个人组合成三条腿的高跷社火,让人叹为观止。表演高跷社火十分危险,不经严格训练者绝对不准上场表演,年龄偏大者也不能上场表演,街道湿滑时也不能上场表演,否则,就有发生意外的危险。[3]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主要价值
协税高跷社火,是协税社火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形式,已历经千年传承,是当地群众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并经岁月的锤炼,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在社火艺术中别具特色。由此,使协税古镇被世人誉为“民间社火艺术之乡”,在陕南民间艺术领域有很大影响。协税高跷社火已成为当地群众节日当中离不开的文化娱乐精神需求,直到当今兴盛不衰,这儿的人们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积极性十分高涨,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悠久的传承具有历史价值,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表演内容(即剧目),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它绝技般的高难演技,又具有贵重的科学价值。
一、协税高跷社火有“兴于唐,广于宋,盛于明、清”之说,传承谱系分“家传”和“师传”两种,自古相传,源远流长。按传统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开始筹备,正月初一至十七大闹周边市县,千百年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二、协税高跷社火以其“高、巧、奇、险、美、趣、斗”为显著特点,属高难动作的哑剧艺术,它的人物造型犹似一幕幕诙谐幽默、夸张生动的活漫画,有借古讽今、扬善惩恶、热闹喜庆、宣传教育之功效,使观众在寓教于乐中笑而观之、乐而思之、意味无穷。时至今日,这门古老的传统表演艺术仍然被群众喜闻乐见,以其极强的生命力展现了它教化民众、弘扬文化的实用价值。
三、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内容十分丰富,它源于当地早期为祭祀习俗的需要而表演神戏开始,经过漫长历史的锤炼,发展到现今可扮演各种历史剧目、民间传说和现代戏的剧情和人物。在专业传统古典戏剧团许多剧目失传的当今,而协税高跷社火会却保存有一百多本折子戏、二十多本大戏,并保存有不少古典戏剧服装、头帽和道具。尤其珍贵的是老艺人陈清德保存的一件清朝光绪年间的红蟒袍。协税高跷社火的传统脸型谱式,也属一种极为讲究的脸谱艺术,分“对脸、破脸、悬脸、碎脸、转脸、定脸”六种。其次,早期为之伴乐的有一种乐器,当地称作“三马驹(方言,是用牛角和竹筒制作成约一米多长的口吹乐器,吹时仰面朝天)”,已属稀罕之物,很难一见。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内容、形式及相关道具,都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
四、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花样颇多,精彩传神。有“多人表演”、“一人扮俩表演”、“两人三条腿表演”、“高跷倒退表演”、“穿插8字、插花十字及原地打圈表演”、“高跷舞狮”和“即兴发挥表演”等等。如似诸葛布阵,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两人合踩三条腿表演与高跷舞狮,其高难度如似杂技,表演时惊险壮观、妙趣无穷。这两种表演,要求表演者要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艺,在当地被称为“绝活”,是值得研究和传承的独特技艺,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4]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历史渊源
南郑协税高跷社火是陕西社火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历史悠久,经历了大唐时代的产生期、宋代的成熟期、明清时代的鼎盛期,民国至新中国成立直至的曲折发展期。
唐朝时,协税已形成一个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的经济重镇,由原先的一条“湖广街”发展为前街与后街,两条街内集市众多,设有米粮集、柴炭集、棉花集、竹木集、线集、布集等交易场所,还有当铺、铁匠铺、马庄、茶馆等,附近还有染房、酒房等。每逢集日,协税古镇商贾云集,方圆数十里的农民赶集***,使得集市市场十分兴盛红火。较为富裕的经济条件和协税古镇逐渐密集的人口数量,为协税高跷社火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当时道教和佛教盛行,协税古镇四邻有大小庙宇13座,各种热闹的庙会,为协税高跷社火提供了表演的机会。而当地人民群众由于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的需要,使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形成与表演内容受之影响,初具雏形。
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协税高跷社火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即逐渐更新、升华、完美的过程。从当初单一的以“祭神、送神、祭天眼” 为主的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扮演各种历史剧目中的人物,弘扬传统道德思想,教化民众的大型汉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他们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社火表演活动中,既恪守传统的祭祀礼仪,又大胆创新,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使这一传统的汉族民俗表演艺术日臻完美,绽放出绚丽夺目的艺术光彩。
现今,协税高跷社火尚存上街、下街两个社火会,以他们传统的组织形式在节日期间为南郑城乡、汉中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广大群众进行文化服务[5]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分布区域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隶属汉中市。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中上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自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筑南郑城后,历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其称沿用至今。
南郑地处东经106°30′~107°22′,北纬32°07′~33°07′之间。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北与汉中市汉台区跨江相连,县界总长度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县辖30个镇(乡),1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95个村民委员会,17万多户,总人口55万,其中少数民族17个374人。
南郑在陕西的地貌分区中,属陕南山地的组成部分。境内横亘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汉江环绕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县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区(属汉中平原一部分)、低山丘陵区(属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中山区(属米仓山一大巴山构造剥蚀中山区的一部分)。三种主要地貌的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8%、22.5%、65.7%。全县最低处是圣水镇东部的汉江河滩,海拔484米;最高点在南部碑坝镇与四川省交界的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度差1984米。全县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65条,年均径流量为23.5亿立方米,分别汇入汉江和四川省嘉陵江。年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916,3毫米。全年无霜期267天。林地18万余公倾,森林覆盖率达61.18%。主要矿产资源有铁、钛、钒、铜、铅、锌、镍、钴、白云岩、石英岩、石灰石、磷、水晶、重晶石、煤等24个品种。其中石灰石储量达12613万吨,且品位高、易开采。境内河溪纵横,有塘库湖泊60座,水利资源丰富。
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120万年以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农耕文明的发展,为南郑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富足的养分,加之巴蜀文化、秦陇文化的交汇融合,使县域民间文化光彩夺目,协税高跷社火尤其是这样。[6]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相关器具
1、木制高跷腿子:高跷腿子采用山坡向阳处的刺杉木制作,这样的木质轻巧、光滑、耐磨,且不打滑。高跷腿子早期为两米高,现今为了安全下降为1.8米到1.6米。身穿戏装的演员将木制腿用布带绑缠在脚和腿上,表演进、退、跳、跃、穿插、挑逗等各种动作。
2、服装、头帽、胡须:
服装:是扮饰角色的穿戴,以展示人物身份的着装。显示出富贵、贫贱、官民等级, 以唐为例:王穿黄,3--4品穿紫,5品穿红,6品以下穿绿,胥吏穿青色,平民百姓着青衣、小帽装等。另有武官穿铠甲、兵勇皂衣扎靠,此外还有蟒袍、绱衣、霞帔等,总之根据剧情而定。
头帽:也按晶级而定,根据剧情,分王帽、乌纱帽、将军魁、二郎叉、两页瓦、勒子、外带等级的硬翅子等,有软、硬之分,等级之别,与服饰相吻合,为显示人物的身份所用。
胡须:按年龄层次和剧情人物所定。如:三须、张口、***、燕儿胡等。
①主要道具:是展演剧情的工具,如“矛、锤、钺、戟、牌、棒、***、杈”等十八般武器,及生产生活所需之物,根据情节需要为扮演者手持之物,使人物个性鲜明,形象更加逼真,节目更加精彩传神。
②马鞭:古曰“出师之要,全资马力”,为表现狩猎、征战之用。
③饰物和布景:根据剧情,用竹编、纸糊、皮筋、树梢及火、灯等烘衬,渲染剧情与现代布景一致[7]
企业信用信息> 正文 南郑县协税生姜协会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纪实 评论:条评论字号:T|T“真是没有想到,种了一辈子姜还能领奖金&&”拿着生姜协会发的奖金,张坪村李宝民高兴地说,这是县协税镇生姜协会拿出2万元表彰生姜种植大户的一个场景,像老李一样,加入生姜协会的会员还有269人。在协会的带动下,去年全镇种植生姜1400亩,全镇生姜总产量达3500吨,实现经济收入2800多万元,会员户均收入2.4万元。建立协会催生产业链生姜种植是协税镇的传统产业,一度时期受生姜病害、市场波动影响,种姜效益低、风险大,能否坚持种下去一直让姜农心中纠结。群众急在心里,政府记在心头。该镇成立了生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面对姜农落后的种植方法,合作社党支部杜长发、杨虎等人多次邀请市县农技专家来协会传授新技术,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田间管理,为了打破姜农对新技术的疑虑,直观反映新技术新品种在生姜增产方面的优势,协会在吴坝村组织农户建立了10余亩面积的生姜种植试验基地,通过加强技术指导、规范田间操作,当年试验基地种植生姜长势良好,所收获的生姜比传统农植方式高出600至700余斤。姜农为新技术促进生姜增产、协会促进姜农增收而深深吸引,会员人数由最初的47人迅速壮大到269人,协会会员覆盖全镇协税、张坪、吴坝、茨坝、大营、马家岭等7个村。党员示范走上增收路合作社党支部成立以来,以“发挥党员示范作用,促进生姜产业发展”为抓手,为群众趟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生姜协会会员、党支部预备党员李军,家种生姜6亩,常年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从事生姜营销活动,党支部动员李军发挥其营销网络作用,及时向姜农提供市场供销信息,并通过会议、手机短信等方式将李军的联系方式告知姜农,在生姜市场疲软时,通过李军采取生姜外地销售等方式,有效保障了姜农的收益。张坪村7组村民郭汉东,面对父亲癌症晚期、妹妹上学、母亲患精神障碍疾病的困难,从种植0.4亩生姜干起,发展到现在采取利用农户闲置土地、租赁方式共经营土地24亩,年均收入近9万元。在郭汉东的带领和帮助下,张坪村3组、6组新发展生姜、莲藕等种植户17户,种植面积近40亩,为周边闲散劳力提供就业岗位10个。党员范世军,在种好自家5亩生姜的同时,利用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义务为其他姜农提供技术服务,成为当地有名的“土专家”。吴坝村支部书记杨虎通过土地转租种植生姜10亩,协税村利用集体土地种植生姜15亩,全镇创建党建生姜示范基地3个和党员示范户12户,种植生姜党员户数达到35户。擦亮品牌闯出新天地产业要发展品牌是关键。协会主动承接市场需求,叫响生姜品牌,2012年注册了“南郑协税生姜”品牌,印制了统一的包装箱,在互联网上注册了“协税生姜”网站,去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姜种植示范基地,为协税生姜走向市场打通了瓶颈。协会通过网络等积极与贵州、山东的生姜代理商联系,为协会姜农引进了价值近5万元的生姜新品种,并围绕无公害生姜栽培广泛开展了新一轮的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立足发展绿色生姜产业,协会党支部按照“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依托协会加强对姜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先后邀请县科协、农业局农技专家在吴坝村开展了生姜新品种推介和种植技术培训5次培训420余人次,向姜农免费发放2000余元的农药,增送喷雾器20台,发放宣传资料650余份,开展生姜中期防虫、防病田间管理技术培训4场次,农技专家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还同姜农一起深入田间,就土地墒情掌握、姜病识别等知识进行了现场指导。为进一步降低生姜储藏成本,去年引资170万元在吴坝村建成180平米蔬菜保鲜库1个,年储存生姜、蔬菜10万吨,为姜农提供有偿储藏服务的同时,立足全县开展蔬菜精加工配送服务,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7个,有力促进了全镇生姜、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
延伸阅读:
() () () () ()
点击评论关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Copyright ©
古汉台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