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峰秘传南少林秘传易筋经易筋经十二式 怎么样

查看: 4961|回复: 5
曹英峰论易筋经
& & 中华武功,博大精深。传承至今,更见繁复。时有故弄玄虚者渲染夸张,渐失武术本来面目,其中尤以《易筋经》等武学巨著易流于玄虚之弊。本期《精武》以“易筋经”为专题,意在还其真相。
& & 今有辽宁曹公历十数载,搜罗《易筋经》坊间版本十余种,择其一二精品献于观者,并洋洋万余言,坦诚己见之心,披肝沥胆之意,惟愿国人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 & 说起易筋经,尽管我们至今无法准确地揭示它的神秘内涵,但历经千年的沧桑,它依然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它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使它无愧于被称为一部伟大的武学圣经,一部放之四海皆准的武道教科书!笔者出于对易筋经的挚爱向往,集多年来自己体悟和求学访道的心得,遂成此文。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虽为一家之谈,然见仁见智,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关于易筋经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佛说佛理,道说道源。其实易筋经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术,其传承绝不依赖任何宗教的教理教义而得以延续。易筋经的本质乃作用于人体,改造人体生理功能,获得超于常人的生理潜力和对固有生理极限的突破,这才是易筋经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任何宗教附会和神话臆造对于学术研究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果非得用理论来诠释易筋经的技术内涵的话,我认为中医理论是最科学的一种手段。
& &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上看,易筋经应该起源于“五禽戏”和“八段锦”,因为无论是坊间各种版本还是民间秘传流派,三者之间的修炼本源和指导思想都是一致的。从发展年代上看,五禽戏早在汉代就已十分完善和成熟,
到唐代则衍生出诸多流派。八段锦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北宋政和年间,而“易筋经”一词的真正确立较晚,约在清代中晚期。但是,据宋朝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签•茅山贤者服内气诀》载:“所谓易者,能易精易形也,常法能爱精,握固,闭气,吞液,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液,液化为骨,常行之不倦,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骸,三年易血,四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成道……”可见,以“易”为修炼核心和鲜明手段的锻炼方法,在宋代就已经广为流传,但这些方法还局限在中国古代导引、吐纳、存思等专注于养生的内炼方面。
& & 那么,易筋经与武学技术相融汇是在何时呢?应在明代。回溯历史,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导致军事格斗技术的改革和发展,也必然促进徒手格斗技术的繁荣。另一方面,道教在明代繁荣时期的世俗化趋向,使一向注重养生实践的道家学术得以广泛地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五禽戏”、“八段锦”衍生出来的养生技术与武学技术在完美结合后,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和升华。在这个时期,成就了一位武道合一的典范,一位继往开来、震烁古今的大宗师——张三丰。而清朝凌延堪所著《校礼堂文集•与程雨仲书》中提到的天台紫凝道人,可能是易筋经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关键人物,或是易筋经修炼的有成就者。
在研究易筋经的时候,我从资料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清朝乾隆年间,各派武林人士为了争夺易筋经而互相残杀,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于是,乾隆皇帝颁旨,令少林寺将珍藏的易筋经交出,由国家刊印发行,广为传播。虽然我没有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故老相传,易筋经因为少林寺而名闻天下,确是事实。从现有的版本刊行年代上看,也都出自清朝,说明它经
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完善过程,到了清代,易筋经已经发展到了空前鼎盛的时期,其锻炼方法广为释、道、儒、医、武诸家所借鉴和融合,形成了各自风格独特的流派。
& & 行文至此,还要特别提一下蜀东五禽图,我曾从中得到过很大的启示,无论研究易筋经的起源还是技术特征,这都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五禽图是四川巴县王礼亭先生传出,其方法与易筋经同出一源,但比易筋经更为精练,操作性极强,功成后不但全身任人击打,而且反使打人者手足受伤。在我的师门中,曾有患肺癌者修炼此功得以存活至今,其功效卓著,如是叹为奇迹!王礼亭先生通过炼习五禽图治愈顽疾,并成为重庆地区一代名师,其事迹被向恺然先生写入《侠义英雄传》,广为流传,影响甚深!近代著名丹医实践家张觉人先生(道学大师陈撄宁先生弟子)曾将其方法写成《五禽气功》一书,有志于斯者可按图索骥。
& & 世传之易筋经实际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易筋经和洗髓经。易筋者,欲坚其外;洗髓者,欲清其内。所谓“易”就是改变、改善,取生生不已之意。“筋”是人体的经脉。按中医的说法,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血气运行,都以此为联络。“易筋”就是通过导引、吐纳、推揉等方法,使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同时配合器具、药物的辅助,成就外壮神勇,使血肉之躯如同金石那样坚固,不为外邪所侵害,为日后修道提供保障。所谓“洗”,就是洗涤、净尽的意思。“髓”是人体血气生发之地,而脑又为髓之海,主人之思维灵明。“洗髓”的关键,就是通过修炼使肾水充盈,真气旺盛,开关展窍,将有形之身后天沾染的渣滓洗涤干净,从而智慧大开,神通显现,返还青壮,甚至可以了悟生死!&&
& &&&世人习惯称之为“易筋经”,往往省略了“洗髓经”的称谓,但学术内容的完整性是不能割裂的。易筋经是后天的层次,可积弱成强,是过渡阶段的有为方法。而洗髓经求的是先天的境界,是由武入道的归宿。
宋朝张伯端的《悟真篇》中说:“但知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严格来讲,洗髓经中也有有为的方法,但就层次而言,比易筋经高明许多。清朝刘一明的《破迷诗》中说:“有为岂是弄皮囊,做作千般总受伤,怎晓心传真妙诀,鬼神莫测扭阴阳。”因此尽管易筋经方法种种,流派众多,但终不见洗髓经传世,足见其珍贵!
& && &&&真正意义上的洗髓经是中国道家养生的最高法则和核心机密,历代有成就者固然如鳞角,即使得全诀全法亦不多见。洗髓经之修炼法甚为艰巨,其中艰难非普通人所能希冀,基本不具备现实意义。故本文专讲易筋,不谈洗髓。先前曾见有人将易筋洗髓指为一件事,或有无知野僧将佛门“参话头”、“坐禅”冒充洗髓者,实乃断人慧命,不可信之。明末,海岱游人曾将易筋经的功效总结为九条:一曰祛病、二曰永不生疾、三曰终身健壮、四曰饥寒不迫、五曰多男秀、六曰房战百胜、七曰泥水探珠、八曰御侮不惴、九曰功成不退。而《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也归纳了十条效验,其中将“意之所至,坚于铁石,骈指可破牛腹,侧掌可断牛颈,去拳可碎虎脑”以及人体最薄弱的部位都可以“虽曰隐处,亦不畏椎梃”的如此骇人的武学境界都视为“末技”,说明易筋经之所以令习者无限神往,其中必有诸多高深莫测的方法。但令人困惑的是,大凡修炼易筋经者却百无一验,这种强烈的反差,恐怕真正是近百年来易筋经争议的焦点所在。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了笔者很多年,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传承中人为的因素呢?& &
& && &&&中国的传统武学在传承上“三口不传,六耳不闻”,讲究的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这种近乎迂腐保守的师徒传承,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的。可是如果有一天你真正窥入门径,登堂入室,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才会发现原来别有一番天地。这就好像一件文物,它的珍贵正是因为年代久远、稀有和神秘,才有传世的价值。如果随便就买得到,那么最后它的命运只能在垃圾箱里了。这种保守的传承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学术的纯洁性,避免了人为的阉割和拼接。
前人用生命为代价,穷尽了几代人的心血总结验证出来的东西,被今人在几个小时里便完成了改革和创编,这简直是对生命的蔑视和践踏,也是对先哲的嘲弄和污辱!前些年风靡一时的“武术热”、“气功热”和五花八门的神功**,的确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然后躲在一旁很滋润地享受着生活,也让另一部分人走进了精神病院,继续憧憬着“超人”之梦。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我为易筋经的这种传承感到庆幸!
& && &&&其实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提炼优化,应该是非常完善了。那么问题只有出在传承中的失真了,是人为的因素导致了易筋经的支离破碎,关键的技术和细微的火候变化都被隐藏起来或已经遗失掉。修炼者一开始修炼功夫,也许会有一些效果,可到了后来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只好半途而废,望功兴叹。
不能说哪一家或哪一派的易筋经是正宗的,释、道、儒、武、医皆各有传授。纵观易筋经的结构体系,我认为只要具备了“炼气”、“炼形”、“器具”这三大核心要素,以改变和优化人体生理结构、祛病强身、由武入道为修炼本质的方法,皆可认为是完整意义上的易筋经。这不是我个人的发明创造, 而是综合各流派的技术特点和师传秘要总结出来的。其中“炼气”为一切功法之核心,“器具”为武学之梯航,“炼形”为纠偏补弊之佐辅。接下来,将围绕这三个核心展开对易筋经的剖析和探究,以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 & 炼气,非但易筋赖于此,更是洗髓必由之门径,是易筋经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目前除张义尚先生在《真传易筋经》中披露“九转呼吸法”外,余下各版本均不见记述。这里所说的“炼气”,是有别于世面流传的所谓“气功”方法的。“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这“一口气”,简而言之,就是锻炼呼吸的方法。
& & 前文在形中提到的形气合一,只是比较粗浅的炼气功夫。因为动功是有为法,着于迹相,属于后天的范畴。动功炼气,要以呼吸为功,以运使为效,以刚柔为主旨。就像古时打铁要用橐龠(音驼月)来鼓吹炉火一样,火借风势,钢才得以锤炼。风极柔软,却可以炼钢至纯,这就是呼吸妙用的比喻。故原传太极十三势讲“极柔软才能极坚刚”,后有人干脆直接讲“会呼吸才能极坚刚”,玄机尽泄。打铁当然要看火候,全靠风力来掌控,引申到练功中,呼吸的快慢、长短、轻重、升降、吞吐自然很精细、巧妙,这样才能使生理发生变化,筋骨气血得以改善,从而达到内壮外坚的效果,即如《古本易筋经》中云“其气元升降抑扬,呼吸之顿荡往来,神明于心而不执于一方,斯为得窍也”。而真正的易筋经炼气功夫,追求的是神气合一、返还先天、与道合一的境界,与形气合一同为呼吸之功,但境界不同,层次有别,火候各异。它不弄玄虚,不涉神怪,朴实无华,是以对生命的实践来完***生目标的一门人体科学。
& && &&&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禀自父母的先天内呼吸即成为生命的原动力(人能自主呼吸,就是内呼吸的作用。中医脉学上讲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故称内呼吸为原动力),后天的口鼻外呼吸即开始工作,一呼一吸之间,一切生命活动均赖于此。呼吸一停止,生命很快终结。既然呼吸系之生死,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运气说》中说“:人能运气生精,使精生神,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四肢百体,毫发皮肤,皆有光天化日之气象,无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谚语云:人亦小天地。洵不诬也。古仙云:服气不死。又云:还丹永命。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诀,便是学仙人。皆为导引逆流而发也。修炼之士,可不留心于呼吸哉!”炼气功夫集中体现了道家“盗天地,夺造化”的学术思想和人生态度。说来有意思,道家所谓的“返还”其实就是要回到人在母体内胎儿时的样子,使机体处于平衡生长状态。什么返老还童、长生久视、返璞归真,无不基于这一理念而去实践。人的外在形体是不可能回复到胎儿时的样子的,只有“胎息”(内呼吸的基本表现形式)这一状态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是可以达到的。现代医学所讲的胎儿在母体时借助脐带吸收养分的说法,没有古人在生命微观世界里的探索所揭示得深刻。
& & 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曾经对“胎息”有了详尽的记述和深刻的认识。《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铭》又说:“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唯治病,决定 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前者明理,后者讲法,两部经合起来虽不过百余字,却述尽玄机,真抵丹书万卷!曹文逸真人在《灵源大道歌》中亦云“: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施终未了。”
& & 由于人的后天呼吸是短促、粗重的,必须通过炼气的方法,使之匀、细、深、长,这样支持外呼吸的内呼吸就会随着功夫的深入,被慢慢地激活,并且越来越旺盛,进入“胎息”的状态。通过“胎息”打开了“玄关一窍”,一切生理机能都处于高度的自主化和有序化,这就是中国道家学术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 & 其实现代科学就人体修炼中的“胎息”这一现象,也曾做过深入的研究。据有关资料显示,人体在保持外呼吸频率极低的条件下,可大大降低细胞的兴奋度,有效消除神经细胞的紧张。这时人体能量消耗降低,新陈代谢减慢,机体耗氧量减少,而机体储能开始大大增加。已知的科学数据显示,人体在完全“胎息”状态下,基础代谢甚至可减少百分之六十左右,耗氧量可减少百分之三十左右,而血液中的氧浓度明显升高,血流加快,身体末梢毛细血管得以疏通,短时间内体温会有上升,说明机体热能开始增加。一方面在低氧状态下,人体内的癌细胞受到抑制,并逐渐切断其能量的供给,使之不再继续生长,并慢慢萎缩至死亡;另一方面,“热”是高级生命的重要体征,随着体内热能的增加,健康细胞的活性和自我识别能力大大增强,对能量的摄取要高于那些病老的细胞,这就加快了那些病老细胞的死亡进程,最后被新生细胞所代替。这种方法被称之为细胞的“饥饿疗法”,目前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极大关注,针对诸如肿瘤等一些疑难疾病,此法已经开始用于临床实践。
& & 在人体恢复健康、进入具有旺盛活力的状态后,体温会比正常人低二三度。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低体温状态是人类长寿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实,在自然界中,呼吸频率越高寿命越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狗每分钟呼吸五十次左右,平均寿命只有十到十五年;而龟只有每分钟二到三次,寿命可达五百到一千年。我们的祖先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疾病作抗争的同时,不断进行模仿、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这些抵抗疾病、延缓衰老、开发潜能的方法。今天,强大的现代科学在某些疾病面前依然显得有些无力,而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那个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古代,就已经很完整地掌握了克制疾病与延缓衰老的方法。我们在炫耀古老文明源远流长的时候,是不是要从另一个方面重新审视它的客观价值呢?
& && &&&知道了“胎息”的重要性,下面简单谈一谈炼气功夫练至“胎息”的步骤和方法。关于自身清静修法的道家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是面对满纸铅汞之类的譬语,如果不知道其中真正所指的实事,恐怕在故纸堆里转了一辈子也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古人用心良苦,既担心大道湮灭,又恐落入奸邪手中,故以隐语著书传世。在《钟吕传道集•论朝元》中吕洞宾说:“炼形止于住世,炼气方可升仙。世人不达玄机,无药而先行胎息。强留在腹,或积冷气而成病,或发虚阳而作疾。修行本望长生,似此执迷,尚不免于疾病。殊不知胎仙就而真气生,真气生而自然胎息。胎息以炼气,炼气以成神。”每见世人传一些炼气方法,入手即教人屏住呼吸,然后心中默数,并辅以咽气观想等等,吕祖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弊端。炼气功夫做到胎息的境地,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修炼过程。《真传易筋经》中所传的炼气功夫有九转,其中导气、火气、水气实际上是借鉴了藏密修法,前文讲过,这和它的流传地域有关。
& & 在《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有“气为官骸使说”、“气有度数证”、“呼吸论”、“呼吸歌”、“呼吸诀”等章节专门论述炼气功夫,其原理次序极为详尽,但具体操作以及火候运用却没有讲。由此可见,当年周述官已得炼气真传,但亦遵古训秘而不宣,但一句“导引内功,呼吸一”已证明炼气确为易筋经核心之秘。据我所知,按道家所传的易筋经炼气方法,有服气、调气、闭气、伏气四转,即可尽其妙。按中医理论,人的外呼吸是靠肺来主司的,三焦之中,上焦以心肺为主,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灌溉,营卫一身。心肺功能的强弱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标志,所以服气的功夫入手即要心息相依,这是它的主旨。心息相依有一句重要的口诀叫“心随息转”,意思是说,呼吸成了主人公,心神是寄托在呼吸上而存在的。一些初练功夫的人,尤其是练静功的时候,想尽办法来排除杂念,追求所谓的“一念代万念”,殊不知这一念还是杂念,和练功有什么关系呢?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到头来搞得神疲气乏,练功很久却没多大进步。而真正掌握了心随息转的操作要领,很快就会使纷乱的心神平静下来,头脑空明,原来粗重的呼吸也渐渐平伏下来,而变得匀、细、深、长,当感觉到内息亦随之一起一伏的时候,那就真正是“吐唯细细,纳唯绵绵”了。这就是道家功夫的善巧。平时无论行走坐卧,一有闲暇,即行此法,命功纯处,性功亦显,静极生动,习者自会觉得体内气机变化万千,整日身心如春风荡漾,气血舒畅,百疾不生。调气是闭气的前行,经过服气的锻炼,心神专注,意用已纯,可稍有一丝有为的火候,调动内呼吸显现,与外呼吸一进一出之间相互呼应,其中有调天中呼吸、地中呼吸以及天地同调的细微火候运用,当由师传,方可体会“息息归根”之验。调气功深,即可转入闭气的锻炼。即以鼻引气而闭之,心中默数,待不能忍受时以口微微呼气吐出,再引气闭之,反复行之,渐渐增加闭气的时间,不可勉强,以自然为要。呼吸之轻,要以“鸿毛著于鼻口之上,吐而鸿毛不动”为度。
因为有前面服气、调气的基础,闭气行之较易,但不适合中老年人练习。年老体弱的人炼气,以服气、调气为主,待气机发动,即有祛病强身的效果,但也可练至胎息的境地,不过与个人的禀赋高低和勤奋与否大有关联。以前常听到有人因为练吐纳功夫生吐血之疾,那是没有前行的基础,强行闭气伤肺所致,可见不得真传,练功夫非但无效,倒适得其反了。功夫练到伏气的阶段,神抱住气,意系在息,内气不出,外气反入,在丹田中婉转悠扬,聚而不散,河车自转,玄关洞开,先天一气,不招即来,什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都是水到渠成、拾级而来的。不过,胎息之后那才是真正洗髓的境界!
& && &&&炼形,乃泛指导引、拳术等一切肢体动作的总称。静功属阴,动功属阳。行功必得动静相兼,阴阳才能调合。尤其静功,易生痰壅火滞的弊病,而辅以导引炼形,有病祛病,无病强身,舒导气脉,绝少流弊,见效既快,自然令学者产生无限兴趣,由此登堂入室。
“性靠自悟,命赖师传”,此话是说性功的成败与个人的根器有很大关联,而命功是很精细的东西,要想取得效果,除了自己勤学苦炼,必须要有经验的明师口传心授,指出窍要才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设想一个人如果赖在床上不动,用不到一年就会肌肉萎缩,成为废人。若区别于诸如生产劳动等日常活动,特定的炼形方法自然更符合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更能促进生理机能的改善和提高。这样一来,炼形也有了高低粗细的分别。低层次的功法一般多注重外在动作的变化转换,如导引术、外家拳法、瑜珈术等;层次较高的,则注重形与气合、形与力合、形 与神合、形与意合、内外并重兼修,其核心的部分是呼吸的锻炼。
& & 我曾将十多种版本易筋经的炼形方法一一做过比对,有的繁复,有的精简,但归纳总结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舒通经脉,和合气血,滋养五脏,一向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推重,流行非常广泛。以《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为例,所传炼形之法计有正身、侧身、半身、屈身、折身、扭身、倒身、翻身、行身、定身、卧身,共224个动作。动作虽多,但是以韦驮献杵、倒拽九牛尾、青龙探爪、九鬼拔马刀等经典功架为主干,依据人体经络的走向、气血的运行、气息的升降,增加了身体的曲折旋转、手足的推挽开合,促进气血流通,关窍达利,阴平阳秘,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不过若论导引动作的繁多,恐怕无出其右者。数年前,我在刚开始研究易筋经的时候曾练过此功,全部功架做下来,要四个多小时。虽然用了这么长时间,非但不觉得累,反倒精神健旺,体力充沛,睡眠饮食均有改善,证明是有效果的。只是费时太多,较适合于时间充裕的人习练,但仍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养生功法。以我的练功体会,行功时排除杂念,全身放松,目含、耳凝、息匀、口缄,动作宜轻柔舒缓,不可有一丝拙力。每做完一部,即稍事休息,待调匀呼吸再接练下部。练功结束后,缓缓散步,活动肩背手足即可。若再行静功,动极而静,有妙不可言之境。但若求精简扼要,当以少林嫡传十二式易筋经为最佳。
& & 另一类则是锻炼筋骨,专求内壮,激发技击神力。许多武术门派视其为不传之秘,作为辅助拳学的内功,兼行排打,可收金钟罩、铁布衫披坚抗锐之效果。较为著名的有熊氏大易筋经、韦驮劲、十二大劲、海字劲等。这种方法巧妙之处在于利用呼吸配合动作的变化,使心、神、意、气、力合而为 一,功深时敛气入骨,使髓实骨坚,激发人体的潜能。据讲,擅此功的人表面看起来骨瘦如柴,身上几乎没有肌肉,但力自骨出,可举千斤,饥寒不迫,以血肉之躯可摧金石。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又据《少林拳术秘诀》记载:昔有少林僧人亦行此术,积数年之功,两臂有千斤之力。如今观所有已披露的此类易筋经功法,一般也只讲了身体动作的外在变化,至于如何配合呼吸,都一语带过,秘而不宣。难道呼吸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不止易筋经注重呼吸的锻炼,内家诸拳皆是如此。我今年有幸被唐传形意传人唐风华老师纳为入室弟子,得窥原传形意拳的暗劲练法,其五行功架亦是在一呼一吸之间体味。本门前辈如唐维禄先生的轻功,薛颠先生疾如鬼魅的身法,傅剑秋先生走圈而盆水自转,皆出功于此,足以证明形气合一之妙,鬼神莫测。但有关形气合一、顺逆呼吸的转换以及其中的细微火候运用,必须要在有经验的明师指导下方能操作,古人不轻传即是此意。所以在此不便全盘披露,以免画虎不成,反类成犬。若有习者一知半解,盲目操作,祸及身体,岂非笔者之过!
& && & 在易筋经炼形中,下部行功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易筋经是武道合一的技术,它的下部行功明显与道家学术异水同源。有关练功与性的调合关系历来都是修炼者关注的焦点。而易筋经的下部行功算得上是另辟蹊径,是开源节流的典范。
& & 所谓下部行功,指的是对下身进行特殊锻炼,除了不畏击打、用于格斗外,还能治疗性机能障碍性疾病,增强性功能,促进内肾健康,巩固先天之本源。世传武术中的铁裆功几乎都不出此范畴。大家都知道“食色性也”这句话,然而对于练功者来说,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自然鱼与熊掌 兼得;运用不当,家庭不睦,行功不进,的确是一件很烦恼的事情。在中国古代,受儒家礼教的束缚,历来对“性”讳莫如深,不是语焉不详,就是避而不谈。这种功夫的传承又是“传男不传女”,只限于师徒或父子之间口口相授,从不立文字,因此极具神秘色彩。在《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和《真传易筋经》等一些版本中也只简单概述其方法名称,谈到操作皆以一句“当以师传”含糊揭过,让人根本无从下手。
& & 据师传秘要,下部行功一般分为两部十法,行功时必须正念清心,由轻至重,循循而进,严禁操之过猛,反致受伤。实际上这种下部行功是一种顿法,据《古本易筋经》载,百日即可见奇效,当不是虚言。
& & 但下部行功有两个要点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其一是开源节流。道学大师陈撄宁先生曾做过非常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世俗治家之道,既要开源,指贫困之家要能赚钱,丰富家藏,以此比喻身体衰败、肾亏气虚者要通过练功,强壮身体,补足亏损;又要节流,指赚了钱成为富贵之家,要重保守,若挥霍无度,入不敷出,终归于贫,以此比喻身体通过练功强壮之后,要知节制,切不可夭损寿命。其二是温养固本。下部行功时由于意、气、力都集中在下部,用药物烫洗也仅是舒活皮肤气血,而由练功产生的虚火必然旺盛,需要滋阴祛火,培固本元,才不致虚阳亢进。
& & 《古本易筋经•下部行功法》说:“养者,功成物壮,固能惯战。然不养之,难免无虞。故又宜安闲温养,切无驰骋多战。”这是易筋经下部行功中真正秘不示人的关键所在。
易筋经下部行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济世良方,是整个易筋经技术体系中最具普遍现实意义的一部分!我们研究它,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挖掘整理,使之能真正造福于人类,善莫大焉。
& & 后文将介绍两种我所收藏的易筋经功法。其中一种是流传较为广泛的《少林嫡传十二式易筋经》,选择了峨嵋医师周潜川大夫整理的版本。周潜川大夫修习峨嵋正宗十二庄法,尤精于导引按跷、丹药服饵、气脉流注等峨嵋医术,生前一直从事中医中药和气功的研究,留下了约两百多万字的珍贵资料。另一种是清代蒋觐园先生得自少林老僧秘传的易筋经,该法首见于《少林内功秘传》。这套易筋经共分两个部分,前十二段为动功,后十二段为静功,较为精奥,原本称后十二段为成功之秘要。两部功法可分可合,与俗传之法相比,独见天地,是非常珍贵的法本。今略为点校,全文披露。
&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严格来讲,在易筋经的器具中,除了器械以外,还有同类阴阳助修和内服外洗的药物。对于易筋经所能达到的武学境界,器具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 & 虽然外壮神勇在易筋经的整体技术结构中尚属“末技”,但那是指修道的终极境界而言。这种“末技”实际代表了克敌制胜、内壮外坚的武学最高成就。在易筋经中,没有任何招式,因为有强大的功力基础作后盾,拳脚到处,摧枯拉朽,碎金裂玉,中者立仆,根本无需与敌周旋。精妙的招式固然可以弥补功力的不足,但终究无法替代功力。而易筋经由内而外,炼养相兼,且功成不退,老而弥壮,绝不像世俗流传的靠蛮力而成的所谓“硬功”,一旦年老气衰,不但功力丧失殆尽,且损害人的健康。
& & 现代医学证明,任何外力的打击都会造***体毛细血管的破裂和损伤。如果只是一次打击或极轻微的损伤,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自然可以恢复。但长期不断的损伤,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淤血,形成微小的血栓,在血管中沉积, 在人体来不及修复的情况下造成心脏栓塞而猝死,或慢慢侵蚀肌体的健康。那种超越人体生理极限的剧烈活动,表面上肌肉虬结,拳脚生风,但内里所受到的损伤往往是致命的。这种严重违背人体正常生理规律的运动,简直就是在“透支”生命,无论用多么有营养的膳食和保健品都无法弥补这种伤害。许多格斗高手、拳王因此猝死沙场,而侥幸没死的,也大多留下一身伤痛伴随终生。近几年中国武术界内家拳的空前火热情况,足以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习武追求的应该是什么?简单地说,就一个字——养。练养相兼,才能厚积而薄发。
& & 现在,有些人认为桩功至上,笔者不敢苟同。纵观桩功的要领,不出《黄帝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之总旨。要领做对了,至简至易,养生效果一流。但若以桩功代替招式、器械等直接进入实战,那简直是望梅止渴。已故格斗家赵道新先生就曾经讥讽桩功“五花大绑躲在角落里独享精神激战”,真可谓入木三分!如我所习练的河北形意拳,除了配合呼吸走五形拳架外,独特的大***(杆)练法依然是功力训练的核心。还有太极拳,杨露禅先生平端小车过门槛,武派宗师郝为真先生能将八十斤的铁棍连抖两百多下,恐怕靠盘架子是盘不出来的。一力降十会,没有“百炼钢”,哪来的“绕指柔”?其实,各门各派对于器械的运用都十分重视,且秘不示人。
& & 既然使用器械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可习武又离不开器械的使用,这岂不是矛盾?不,器械的使用是有前提的,除了量体裁衣、循序渐进、严格掌控火候外,内功的证量标准是成败的关键。那么内功要达到什么境界才能使用器械呢?《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内壮神勇后行说》中说:“不如内功行至 病去身强,内充气积,任督交通,导引路熟,河车运劲,存想意纯,过后择一闲暇处,循其规矩,按其部位,一其心志,运炼一周,外壮成而内壮愈至,最为良法。”《真传易筋经•九易筋骨成神勇》也指明:操功之前,内功已臻气透三田、河车自转、马阴藏相之境地,方可进行推揉,且为惟一之证量标准。在坊间诸多版本之中,上述两派所言可谓直指要害。但是内功达到如此境界的确不易,得内功真传都可能会皓首穷经,余者更难望其项背,这是易筋经修炼的一道铁门槛。世人往往贪图外壮见效神速,不肯积年累月从内功入手,越级而进,这就和世俗流传的蛮力拍打的硬功没有区别,与易筋经内壮外坚之境界宵壤立判。
上面提到的《真传易筋经》是四川忠县张义尚先生得自涪陵人黄克刚先生家传的方法,相传为道家东派异士授与黄氏先人。正因为此渊源,清代道家东派学者傅金铨先生曾为其题词:“舆公秘传易筋经,仙佛妙谛道难名,择人而授先圣德,世守勿替衣钵存。”在世传诸多的易筋经版本中,《真传易筋经》最为完整,层次清晰,其中辅助内功的降魔杵、玉关锁、顶心剑为别于他家的独特法器,尤其披露了内壮外坚之炼气核心——“九转呼吸”,称之为“真传”,果然名符其实!《真传易筋经》流传地域处于康藏一带,故其功法中多有藏密修法的痕迹,这是学者必须知道的。
& & 易筋经中的内服药物在各流派中差异很大,但都是建立在中医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之上。但由于各人体质之间差异很大,不宜轻试,当咨询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服用,方为稳妥。或以一些滋养五脏、补益气血的中成药替代,不失为方便之道,大可不必拘泥。中国古代道家原有服饵一派,用之于武功修炼,的确能事半功倍,不可轻视。外洗之“汤方”只有地骨皮、食盐 两味,易购价廉,效果绝佳。我在练掌功时曾用过,活血逐淤,缓解疼痛,且拍打后双手皮肤细腻白润,绝无粗糙淤滞之弊病。
& & 这里重点说一下同类阴阳的助修。《古本易筋经》曾指出:炼气至意到气注的时侯,气还流布于筋肉五脏之间,必须要敛气入骨,使骨髓充盈,只有这样气血才能源源生发,髓壮骨坚自然会生出神力来。但是骨骼和筋肉之间隔着一层膜,必须以气将膜腾起才可接着进行下一步,而炼膜比炼筋难得多,这是易筋经修炼的又一个铁门槛。事实上,许多内家拳最后都要通过炼膜而做到敛气入骨,这也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真正界限。但易筋经炼膜的方法极具特色,只要条件具备,完全可以很快见效,这是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我们不能视其为迷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请教过有经验的老中医,确定是有理论根据和物质基础的。在有的版本中,那些试图以自己推揉的方法来代替的方法,除了舒筋活血之效等同于***以外,对炼膜毫无用处。
& & “揉法”的要点在于“积气”,“积气”的关键在于“守中”。练功的时候,行功者双目神光内敛,诸缘放下,凝神调息,慢慢做到万念俱空,即为“守中”。当真正做到一丝杂念都没有的时侯,就可以进行“揉法”了。因为人体内的精、血、神、气都是由意识来驱使的,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如此精神内守,气自然会贯注于推揉之处,继而充于骨与膜之间,这样膜自然会腾起,接下来利用木杵、木槌密密捣炼,逼气入骨,方为正途。因为膜已腾起,捣炼捶打时自然就不会伤及骨骼。而自己进行推揉,心已二用,神气一散,当然没有效果。按照阴阳生克的原理,根据行功者体质的阴阳属性,还要选择同类阴阳的属性与之匹配,诸如女子外阴而内阳,可借其阳而制其衰;男子外阳而内阴,可借其阴而制其盛等,都是取阴和阳畅之效果。而推揉的顺序 也要由右至左来进行,因为根据中医理论,肺藏于右而肝藏于左,右肺主气,左肝主血,由右至左是推气入血,方能令血气相融,而不致生滞碍之弊。若想自力更生,用炼气或拳术的方法来炼膜敛气入骨的话,耗日持久,如果方法不善抑或行持不当,流弊甚多,不若易筋经神妙如斯。
感觉说的有地方不是很确切
乌龟寿命是50年左右,哪有500,1000年,活那么长的那是海龟
受教了,呵呵呵
长见识了,楼主功德
罐头 发表于
长见识了,楼主功德
& &共同进步
路过的,看看
Powered by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