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软游艺宝1106是什么与硬游艺宝1106是什么

民间游艺与竞技
民间游艺与竞技
  民间游艺与竞技,是民俗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城市的民间游艺与竞技活动名目繁多,且相当普及。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游艺与竞技的项目多达数十种。其中许多内容是15岁以下的少年和儿童玩耍的项目。除“过家家”等幼童模仿生活的游戏外,多数都包含着追逐竞赛的内容。如“撞拐”、“玩木人儿”、“三个字”、“骑马打仗”、“老鹰捉小鸡”、“丢手绢儿”、“传染病”等,这类游戏通过儿童的相互追逐奔跑,锻炼儿童的机智、灵活和勇敢的心理素质。另外,有些少年儿童游戏中使用的玩具多是自制的,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如打尜儿的“尜儿”、踢毽儿的“毽儿””、砍子儿的“子儿”、踢珠子的“珠子”、打弹弓的“弹弓”、得(音dēi)元宝的“元宝”等等。这些自制的玩具,既简便易制,还可在制作和玩耍中增长知识和技能。
  “套圈儿”、“转彩”、“得元宝”、“挑棍儿”、“拍毛号”、“砸杏仁”、“抓三角”等游戏,在体现技能、技巧的同时,多少带有浅层的赌博味道。有的游戏则纯属技巧项目,如“弹球”、“抓(音chuā)子儿”、“倒子儿”、“跳猴皮筋儿”、“推轱辘圈”等。至于成年人玩的游戏,如行酒令、划拳,以及各种纸牌骨牌、麻将牌等,多属喜庆节日的助兴之举,往往带有赌博性质。
  此外,民间有些竞技活动,是从民间游戏中发展而来的。如“放风筝”、“斗蛐蛐”、“抖闷葫芦”、“踢毽”、“跳绳”等。这些项目适合于老、中、青、少等任何年龄的人,既可娱乐,又可进行比赛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故多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培养,以智力玩具占据孩于们的业余时间,却很少注重对他们体育竞技项目的游戏锻炼。况且,孩子们多是上整日课,也很少有时间从事娱乐游戏。加之城市住房日趋拥挤,路上车辆增多,相对提供给孩子们玩游戏的空间大大减少,从而使许多游戏项目被逐渐淘汰。如“踢珠子”、“跳房子”等,代之而起的是家庭电视机、电子游戏机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它使孩子们不必走出居室,就可得到眼、手、脑三者合一的开发智力的锻炼。
大众化游艺竞技
  放风筝&是民间普及性最强的游戏竞技项目之一。天津素有“风筝之乡”的美誉,每逢春秋两季,时常不少人在一些较宽敞的地方放风筝。其中不仅有青少年,也有中年和老年人。他们在游戏的同时,相互竞争技艺高低。放风筝的工具有“线”及绕线的“风筝车子”等。线的种类很多。一般是根据风筝的大小选择线的粗细与质地。
  风筝车子,俗称“线?子”,有竹制和木制两种。一般为四柱状,较大的多是两柱形。旧时,富家子弟好保存风筝,亦讲求风筝车子的质地和做工。凡大型者多为花梨木制成。放大风筝时,风筝往往在空中飘游数小时,带有比赛性质。此时,放风筝者就可以把两柱形风筝车子放于平地,用砖石压住,人可以腾开双手休息,并观其飞舞形态。若要风筝变动时,只需牵动一下引线即可。一般的风筝,人们多用四柱状的风筝车子,将风筝引线缠绕其上。放飞时,左手把握风筝引线,右手把握车子,放线或者缠线。放线时,右手只需控制放线的速度。收线时,左手往下抻拽引线,右手用食指拨动四柱中的任一柱,即可使车子转动,将线缠绕其上。平民百姓的孩子放风筝,不仅自己糊制风筝,而且风筝车子也多使用自制的简易“?子”。外形为扁形木框,中间有轴柄,用起来也很方便。
  放风筝时,要顶着风向,循序渐进地放开引线,使风筝顺势引向空中。蝴蝶、蜻蜓、雄鹰、仙鹤、蜈蚣、串燕等各种造型的风筝,犹如真的飞禽一般,在蓝天衬映下,甚是好看。
  民间有风筝因断线飘走绝不再找,别人也不拾取的风俗。反映在放风筝的原始初衷,是祛病除灾活动。
  如今,放风筝已成为民间普及体育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为此,天津成立了风筝协会,对风筝的放飞技巧不断研究探讨。一些风筝爱好者,在广场一带进行放飞练习和表演,成为市井生活的又一景观。
  斗蛐蛐&又叫“斗蟋蟀”。蛐蛐,系天津人对蟋蟀的俗称。这种游戏始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年),宋***始盛行。明中叶以来,民间更好养蛐蛐。听其夜鸣,有的且下圈(斗蛐蛐的大盆)赌博,以小虫相咬胜负定输赢。至清代时,更以斗蛐蛐为赌斗方式。从清乾嘉以来,由于物资财富不断聚集,市内不事生产的纨绔子弟日众。他们花天酒地之外,平时还养鸟,深秋斗蛐蛐,使斗蛐蛐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
  富有之人养蛐蛐都是花钱买,一只“大红头”几百两银子。因此,常有一批游手好闲之人,每年中秋前后,到郊外野洼地如大觉庵、姜家井、海光寺外、梁家园(今大营门一带)、小孙庄(第二工人文化宫一带)捉蛐蛐,从傍晚到天明提灯循声捕捉,以求厚利。民间传说长芦盐商子弟养蛐蛐最考究。盆罐、工具、虫食都是要在“谱”的,而且要在行的饲养佣人和懂蛐蛐谱的清客追随左右。一个秋天,就要在蛐蛐身上花掉几千,甚至几万两银子。
  旧时,夏日养蛐蛐,多放于陶器中。常见的是一种灰色瓦罐或宜兴紫砂陶罐,津俗谓之“蛐蛐罐”。其质地坚细,雕饰精致,视如文玩。秋冬时,则用经过加工的葫芦。民国时,流行用蒲铁片制成一蛐蛐盒,上有小玻璃窗可供观赏。玩者,将葫芦或盒揣在怀中,听蛐蛐叫声。这些玩具现今仍在沿用,但多为传世旧物,艺术价值很高,价格亦很昂贵。
  旧时,曾有好几处以斗蛐蛐为赌的集中地,北城根是最活跃的一处。参与斗蛐蛐者多是恃力之人。蛐蛐主人固可一赌输赢,而旁观技痒者也各找对家,以下圈蛐蛐的胜败为准,进行赌博。其中还有人以此为生。
  斗蛐蛐游戏在2个人各自出具的蛐蛐中进行。斗蛐蛐的过程是,每人各自拿出一个被饿了许久,也在罐中闷了多时的蛐蛐,放于各自手中,将蛐蛐连续捶捣,使蛐蛐在自己手掌上、下不停地跳动,用这种方法可将蛐蛐捣蒙。然后再让蛐蛐从左手走到右手,又从右手走到左手,如此遛几趟,俗称“遛遛”。最后由第三者将这两只蛐蛐先后被强行放到同一蛐蛐罐中(常用特制的大盆),叫“下圈”,让它们相互嘶咬。有的蛐蛐好斗,一见到对手便猛扑过去,全力嘶咬。对不想咬的蛐蛐,人们往往用一根儿细细的扫帚苗拨弄蛐蛐的头须或者尾部,将蛐蛐的性挑起,使它发怒,就可与对方交战了。也有的用鼠须或马鬃扎成的“签子”,把两个蛐蛐引送到一起。斗蛐蛐时,两方的主奴也随小虫的咬斗而挥拳使劲。厉害的蛐蛐往往把对方咬得四处奔跑逃避,乃至于被迫跳出“斗场”,便告失败。胜利后的蛐蛐则抖动翅膀,并发出“得儿,得儿”的叫声,俗称“叫铃儿”,以欢庆它的旗开得胜,向人们“报捷”。此时间,围观者纷纷向获胜蛐蛐的所有者伸出大姆指赞曰“真横(音h&ng,意为“厉害”)。两位斗蛐蛐者,一个沾沾自喜,得意洋洋;一个则显得十分尴尬而垂头丧气,进而由颓丧而迁怒佣人清客,认为他们无能。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袁世凯取缔锅伙(天津特有的流氓黑社会组织)后,斗蛐蛐作为赌博活动逐渐消除。但是民间作为一种雅兴却保存下来。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这种民俗活动,且青少年的参与相当普及。他们多自己逮捉蛐蛐,自娱或相互斗趣。
  时至今日,由于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且学习任务繁重,故玩此游戏者青少年居少,多为中老年人以此为消遣。一些精于此道者当作其致富的资本。
  抖闷葫芦&即抖空竹,在天津非常流行。特别是春节期间,抖闷葫芦游戏中发出的“嗡儿,嗡儿”的响声,此起彼伏。与鞭炮声交相呼应,为津人过春节增添了喜庆气氛。
  闷(音mēng)葫芦,俗称“风葫芦”或叫“空竹”。抖闷葫芦游戏,最早起源于南宋。天津闷葫芦创始于清光绪年间的武清县。
  闷葫芦有单轴和双轴两种。每种又分若干响,其定名是根据两端共鸣箱气室数量而定。常见的有双轴6响,即在两端的气箱上各有3个孔;还有单轴6响的,即在一端的气箱上有6个孔。因响声是从气箱的孔中发出的,故名“响”。闷葫芦的响号越多,抖起来进的空气就越多。随着抖的力量不断增大,使葫芦的风力加大,从而葫芦发出的响声也就越大。
旧时,做工最好、最著名的是艺人屈文台家的“刘海牌”闷葫芦。
  抖闷葫芦的工具是一条长约1米左右的绳子,两根小棍各一端用绳于两头系住。抖闷葫芦时,两手各拿一棍儿,用线先在闷葫芦上绕两下,待将闷葫芦从地上提起时,闷葫芦上的线只剩下一扣了,这时便可上下抖动闷葫芦。闷葫芦的抖动必须朝一个方向用力,向左或者向右。一只手臂扬起,另一只手臂在下。随着抖动的惯性,使闷葫芦越转越快,闷葫芦上面气箱的孔借助风力就随之发出了“嗡儿,嗡儿”的响声。
  抖葫芦十分讲究技巧。首先将静止的葫芦移至抖动的绳子上,为了练习这一基本功,初学者往往要摔坏许多闷葫芦。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有人常用家中的搪瓷杯的杯盖,借助盖上的小纽练习。技艺高超之人,可在抖闷葫芦时,将葫芦离开抖绳,利用葫芦转动的惯性,使葫芦在地面上独自旋转。当葫芦快要倒下时,再顺势将葫芦“救”起,继续抖;有的可将抖动的葫芦抛向空中,再接住继续抖;还有的将葫芦离绳,在两只手握的竹棍儿上来回转动一会儿后,再继续抖等等。
  此项竞技游戏,适合于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目前天津市杂技团仍保留有抖空竹这一竞技表演项目,并常在国内外演出。
大刀花样举重,是民间比较喜爱的一种竞技活动。一般都在男子中间进行。
  大刀花样举重的动作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如将墩重的大刀举起,以“单臂过桥”接前后续,以及“头顶旋转”,“苏秦背剑”,“单臂旋飞”等。
  旧时,城区内外,每一居民聚居小区都有群众集资建立的宽敞而简易的活动场所,俗称“杠子房”。内置备墩子、石锁、皮条(早期吊环)、杠子(单杠)、刀、***、棒、棍等常用武术器械。在此常有许多中下层子弟于晚间演练,群众则围观其外叫好。
  如今虽然杠子房已不存在,但仍有许多业余爱好者,自发组成表演团体。特别是到了夏季晚上,经常在海河边、操场或公园等处,看到他们的表演和训练。
  红桥区大丰路的曹家,世代练功习武,至今家风不衰。
  摔跤&兴起于清末民初,由清宫流传至津。旧时,在南开“三不管”地带圈圈撂地,从而靠摔跤挣钱谋生的摔跤艺人将摔跤技巧不断传播并使之普及。后来,“三不管”地区出现了跤场,组织者被称为“穴头”、“掌穴”,并聚集一些摔跤高手为跤场的台柱子,支撑跤场。摔跤前还需要那些能说会道者,向周围人们说些逗笑之语。待说至关键时刻,即刻停止,言到:“看完这场跤咱再接着说”,目的是拢住观众,待摔完跤后好收钱。
  摔跤在20世纪40----50年代为兴盛时期。出现了张鸿玉、张魁元、张连生、张大利,俗称“四大张”和周风荣等民间摔跤高手。民间曾传颂有许多故事。像“大老九(张魁元)打败大老美的故事(此美国人曾欺辱中国妇女,而激怒了张魁元);还有《张魁元打死大狗熊》的故事(当时吴桥人靠会摔跤的狗熊摆摊卖艺,大有擂台之势,熊重300多斤,被张魁元打死);以及《张鸿玉摔败俄国大力士》等等。那时摔跤最好的要数京津两地,而以天津为最。
  摔跤的基本功可用10个字概括,即“?(wen)、倒、闪、拧、揣、吸、扭、挂、盘、掰”。摔跤比赛活动在两人之间进行,双方的体重要求基本相同。胜败的基准是,一方将另一方摔倒在地为胜,倒地者为输。
  摔跤,是民间一种健身的竞技活动。要求比赛者有深厚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技巧,还要有机智勇敢、反应灵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摔跤活动吸引了许多爱好者。直到60年代中期前,摔跤活动一直很普及。且那时多为泥土地面,故许多居民聚集区内常见到这些摔跤爱好者,身着跤衣,脚蹬跤靴,腰别“腰硬子”(即宽又硬的腰带),聚在一起演练、切磋技艺。有时还参加比赛活动。1956年在第一次华北地区锦标赛中,天津有3人获得摔跤第二名。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体育运动会上,天津荣获摔跤团体第一名。
  1992年天津成立了“燕经摔跤俱乐部”。请摔跤老艺人为顾问,“四大张”的徒弟等十几位为教练,运动员有20多位。他们以南开公园等地为活动场地,每周有几天固定时间锻炼,切磋技艺。1995年曾在河南郑州参加全国摔跤锦标赛,获团体二等奖。他们还在每年的春节、灯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的表演中进行摔跤表演。
  赛马会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从英租界发起。在海光寺一带,举行了第一次赛马会。后因赛马场被洪水淹没,又改在英租界沿河坝道(台儿庄路)、海大道(大沽路)一带环绕举行竞赛。光绪二年(1876年),在美国兵营附近,又开辟了一个赛马会。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英籍德人),在佟楼以南的“养心园”(今遵义道一带)筹建了一个赛马场。不久,该赛马场的看台被义和团所烧。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联军炮厂的施就,在海大道张氏坟地附近(今大沽路副食品商场),圈地搭席棚,搞了个简陋的赛马场。后来,施就又与德璀琳合作,重建佟楼以南的赛马场,命名为天津英商赛马会,在英政府立案。
  当时英商赛马会所在地,不属于英租界,于是,由马会出资,从英租界至马场修建了一条马路,即今马场道。赛马会内一切事项统由英国包办。马主人、骑马师均系英籍。马会初禁华人入内,后华商赛马会成立,方开放华人购门票入场,观看赛马及购买马票。
  英商赛马会之马场为椭圆形,周围一英里半。有看台3座,即会员及来宾看台(第一看台)、特别看台(第二看台)和普通看台(第三看台),入场券1元。各场入口均有印度巡捕站岗验证券,管理非常严格。
  华商赛马会,于民国九年(192O年)竣工,正式开始赛马,地点在南开(现玻璃纤维厂),由天津政客、官僚、买办、富商等发起、组办,在直隶省天津***厅立案。办公地点设在泰安俱乐部(今河北路泰安里口)。初创时,骑马师缺乏,不得不从上海聘请,后来,天津才产生一批骑马师。
  由于天津华商赛马会不能与英商赛马会抗衡,便拉拢日本人成立万国赛马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秋季在东局子工程完成,随即正式开张赛马。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天津还出现了一个走马赛会,发起人是上海兴业银行总经理陆锡侯。走马赛车,即比赛时,由一马拉车,车上坐一马师,持鞭赶马竞赛。为防马奔驰,用长绳将马前腿和后一腿束缚起来,形成两足竞走,奔驰不起,故名。每日下午6时后开赛,逢周日或假日加赛2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天津,“华商”及万国赛马会均停止活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由中日双方合办,成立了天津赛马俱乐部,并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东局子万国马场原址开始正式赛马,少数朝鲜和日本骑师参加。该俱乐部完全由日本特务机关控制。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天津英国赛马会由天津赛马俱乐部接收。马会旁的乡谊俱乐部改为国际俱乐部。不久,天津赛马俱乐部改组为华北赛马会天津支部。并由日本调来大批骑马师和中国骑马师参加赛马。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赛马会即停止活动。至此,天津赛马历史亦宣告结束。
  凡参加赛马会为会员者,每月交一定的会费。入会后可自己选购马匹参赛。并有权利购买“摇会马”。
  摇会马是由马会派人到口外,根据会员认购的数目购入的马匹。这些马运津后,在马身上打烙印号,经认购会员抽签,分配马匹,好坏不可自己挑选。当时马价大约100元上下。会员也可从马贩手中自购新马。
以马之优劣双方议价,由300元至一二千元不等。
  每期赛马前,马会要制定赛马的天数、次数及路程。马主人可按自己马的能力,确定参加哪次比赛,进行“落簿”。落簿费每参加一次要5元。马会把“落薄单”汇集印成马书出售,供观赛者参考。赛马时,马匹负重也有严格规定。一般以马匹的高度规定。如马身高3尺2寸,负荷量为158磅;3尺1寸为155磅;3尺及3尺以下者,均为152磅。赛马前骑马师必须亲自拿着马鞍,在过磅员监视下登上磅秤过磅,如不够所乘之马高度的重量要求,则应加相应的铅饼补充之。
过磅后马师方可备鞍上马进人赛马场。前一、二、三名获胜的骑马师,还必须立即进行复磅验证。重量如有减少,即以违章论,取消胜马资格。
  赛马日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以前,一般规定为春秋两季,每季正赛4天,加赛4天,合赛6天,共计14天。但每季往往都增加七八天,以增加收入。尤其在日伪华北赛马会天津支部时期,赛马日期,除春秋两季正赛外,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几乎每周六、日都有赛马。
  赛马的“趟子”每天最多13次。重要趟子是新马龙门赛、大比赛、跳滨赛和新老马香槟赛。最引人注目的是摇彩票。摇彩票在每趟赛马前出售,每张2元、1元不等。摇彩办法是,在起赛前,如售出彩票2000张,出马6匹,即将l----6号6个木球投入一个圆的铜球内,另将l----2000号的木球投入另一个大铜球内,由马会董事监视,当众摇出铜球。如马号球摇出为5号,而号球摇出1845号,这就定了5号马的彩票号是1845号。如此类推,6个号都摇毕,6匹马的彩票号也就分别摇定了。然后悬牌公布。如果5号马得了头马,持1845号的人就得奖金。
  随着赛马会的兴盛,后期马会便产生了跑票员,专为客人代买马票和代取奖金,得奖人付予一些小费。赛马会内还成立骑马师会、马主人会等组织。
  马主人为培养好马出场比赛,除骑马师经常进行操练外,马夫对马日常的饲养和调练关系也很大,故对马夫的待遇优厚。马师与马夫的关系必须和好协作,因赛马前,马匹的生活情况完全操在马夫手中,因此对赛马胜负关系重大。
  赛马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逢赛马期间,各报刊报导的中心内容即是赛马,有广告、赛马程序及头马预测表等。出租汽车、马车业,在市区繁华地区设点兜揽乘客。街头巷尾也将赛马作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繁荣的赛马会,促进了典当行和彩票行业生意的兴隆。
  然而,赛马会不乏有舞弊(行话叫“做趟子”)之事。如假输马:即将有取胜能力的骏马,在参加比赛时故意多次输掉,甚至“背包”(即跑在最后)让赌客心中造成劣马的印象。但忽然在某一天比赛时,一马当先奔取头马。由于该马平常比赛状况,赌客当然不会买其马号,而马主和骑马师却买下该马的各项马票,捞取大量的奖金;假溜缰:为了不让某马取胜,马主与骑马师商妥,在起赛时故意让该马脱缰,跑上一段路后再回去起步,马已力竭,再加鞭也跑不快。从而使买此马的赌客上了当;暗藏铅磅:骑师过磅后,在备鞍时暗将所加铅饼转给马夫,马因负轻易取胜。赛后在下鞍时再由马夫将铅饼放在鞍袋里去复磅;暗藏彩号:在摇彩时,乘群众不注意时,将预先暗藏于手中的号球(自己的马票号)摇出,再配合摇出比较能胜的马号球,弄虚作假;此外,还有的在赛马前给马注射或服用刺激药物,使马兴奋加速;还有的权势之人,强迫利诱骑马师谁胜谁负,骑马师不服从,则遭殴打等等。
 搓麻将&旧时,麻将多为上层社会中有钱人家妇女消遣的娱乐玩具。20纪八九十年代,广泛地流行于天津平民百姓之家。每逢节假日,家人、亲朋好友,聚于一起,玩儿麻将。平日里,好玩儿的退休职工、家庭妇女等,也常聚于各区街的文化活动站,以玩麻将为快。麻将,旧时多用竹面骨制,现多化学制。一幅麻将,分“条子”、“饼子”、“万”字。从1至9,各4套;另有东、南、西、北、中、发、白各4张,共计136张牌。玩麻将游戏需4人。围桌四周相对而坐,原则上缺一不可,但也有3个人玩的时候,俗称“三缺一”,就要玩“拐末子”,玩法与4个人一样,只是去掉东、南、西、北、中、发、白28张牌。4人玩时,每人跟前各码17摞,共两层34张牌。然后,掷毂子(俗称“打筛”)。谁打的筛子大,即“点儿”(数)大,谁当庄。一把牌下来,赢了(俗曰“和”了),仍然作庄。输了就轮到下家当庄,依此轮流当庄。每人各轮流当庄4次,共计玩儿4圈儿,为1锅儿。游戏结束。1锅儿牌下来,一般需要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玩儿麻将时,每人各抓13张牌,当庄者抓14张,择无用的牌,每圈儿“逗”(扔的意思)1张。当手中的牌已成好4付儿(即每3张相同的或3张相连的牌为一付儿),其余2张“将”(音jiǎng)亦为相同的牌时,就“和”了。麻将牌“和”的说法有多种。有“小和”,即和别人逗的牌;有“自摸和”(俗称“提(音dī)了”),即自己抓来的和;有“捉五”,即手中有四万和六万,只缺抓来的五万;有“***”,即从1至9都是用条子、饼子、万字组成;有“杠开”,即手中有3张相同的牌,又抓来一张或别人逗一张与其相同,此时为“开杠”,可允许再抓一张牌,正巧和这张牌。此外,若带“会儿”(可用其充替任何一张牌),又有“会儿吊”、“本会儿龙”、“会儿吊龙”等等。
  玩麻将,因“和”的说法不同,得到的奖励也就各异。故玩麻将游戏,带有一定的赌博性质。其刺激性,令玩者上瘾成癖。

  踢毽子&民间俗称“踢毽(音qi&n)儿”,该游戏古已有之。毽子原料易得,制作简单。常见的用3根鸡毛与铜钱拴在一起;也有的用纸剪成穗儿,包上铜钱;还有用数十个皮圈拴在一起当毽儿的。玩耍时不需要太大的场地,甚为方便。
此游戏的竞技方法有:单脚踢、对脚踢、后脚踢、二人对踢和多人传递踢等,并可通过在同样时间内踢毽次数以及各种花样技能决胜负。
  旧时,秋冬二季,儿童多做踢毽儿游戏,女孩子尤为喜爱。如今,市区平日里虽不多见,但作为体育竞技项目,仍然是青少年及中老年热衷的健身或比赛项目。技能高超者,常被邀作为表演项目,供人欣赏。
跳绳,有短绳跳和长绳跳两种。
 短绳跳,即用一条长约比人身高2倍的绳子。旧时使用的跳绳,一般的是线绳,两端有木把儿;有的线绳在中心部位设一段牛筋儿,既有重力,又耐磨。如今绳子除线质之外,还有塑料尼龙绳等。跳短绳的方法是用两只手各拿住绳子的一端,在身体两侧,左右成一中轴,然后摇绳起跳。绳子从头顶到脚下穿过,手摇一圈儿,脚下起跳一次,跳得越多越好。一旦脚踩或绊上绳子,游戏便宣告失败。短绳跳的形式有单人跳、双人并排跳(每个人各拿绳的一端,一起用力摇绳,同时起跳)、前后带人跳(一个人摇绳,另一个人可在摇绳人前或后,两人一起跳)。跳短绳的技巧主要有前摇绳蹦跳、后摇绳蹦跳、单腿跳、踏步跳以及双手交叉摇绳跳等。短绳跳的比赛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跳得最多者或跳绳形式最多者为胜。
  长绳跳,一般为多人游戏,由两人各拿住长绳的一端,对面站立,使绳拉成弧状。然后按同一方向顺势摇动,凡跳绳者在摇绳者一侧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地跳。一轮过后,再接一轮,如此反复。跳长绳游戏时,人数一般不限。比赛时,应规定时间和人数。在规定时间内,跳得多者为集体获胜。
 包子、剪子、捶,为二至四个孩子之间玩的一种游戏。游戏是用10个手指来完成的,即每个人各用一只手做成包子(即手张开)、剪子(即伸出食指和中指,为剪刀状)、捶(即手攥成拳头状)的动作。
玩儿的时候,每人一边说着“包子、剪子、捶又捶;剪子、包子、捶又捶”,手便随之做出与之相同的动
作。倘若口中说的与手出现的实际动作不符时为输。往往在玩的时候,口说的速度逐渐加快,手中的动作也随之加快,反应稍慢,就会出错动作。
  此外,还有用上述手的动作玩“奔桥裹”游戏的。这种游戏常常是在2个人之间进行。游戏时,两人一同说“奔桥裹”的同时,又一边用各自的手做出“包子”、“剪子”或“捶”的动作。口说一句,手就随之做一个动作。输赢的规则是:包子赢捶,捶赢剪子,剪子赢包子。
倒子儿&是女孩子们爱玩儿的一种技能游戏。“子儿”的形状、制作均同抓子儿的“子儿”。倒子儿,是用一只手或者两只手,将2至4个不等的“子儿”,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地往空中抛。即接住这个子儿,再抛出那个子儿,待那个子还没落下来之际,再抛出另一个子儿……由此反复,周而复始地来回倒抛着子儿,使每个手中总保持一个子儿,故名“倒子儿”。现杂技团表演的一些杂耍竞技项目,与倒子儿游戏都出自同样的原理。
  倒子儿规定,手中的子儿,不许在空中相撞,也不许将任何一子儿落地,否则为输。倒子儿游戏,可充分发挥人10个手指的灵活性。还要掌握和运用好“子儿”从空中落下来的时间差。
  砍子儿,是女孩子们常玩儿的一种游戏。“子儿”同前。砍子儿的人数,少则三人,多则10余人,分为2组。先“奔桥裹”决出接分先后,即赢者先接分儿,输者先砍子儿。玩砍子儿时,砍子儿的那组选出两人,在10米距离内相对站立,接分的那组全体人员均在此两人中间接子儿。砍子儿人用子儿一人砍一下。倘若子儿砍中其中一人,而该组还未有积分,那么此人就要罚下;若子儿被接分方接住,他们就得1分。再接住一次,就再得1分。由此累计,积分越多越好;倘若子儿砍中接分方的任何一人,又没接住子儿,接分方就要扣去1分;如果接子儿方累计不足2分时,又被砍中一次,此人就被罚下,须接分的伙伴儿,积分累计在2分以上时,方可被“救”回来,继续一同接分。一旦积分扣为零分时,这组就算输了。再与砍子儿方对换,游戏再继续。
  弹球&是男孩子们喜欢玩儿的一种游戏。玩具是白色或彩色玻璃小球。
  游戏人数一般不少于两人,多者可有五六人。游戏开始前,每人都要拿出一二球作为“公球”。放于地上画的斜字井格的横竖交叉点处(#),俗称“匣”。若球多,还可在井字格的中心处再放一球。凡是放于匣中的“公球”,游戏结束后,仍归还给每个人。匣球摆好后,游戏开始。
  弹球游戏,先用磕球或者吊球的方法决定谁先弹。磕球,即在匣附近画一横线,每人各用自己的球,在此横线附近的同一墙面上磕,借助墙面的反作用力,将球反弹至横线附近,谁磕的球离横线最近,谁先弹。吊球,即在匣附近将自己的球垂直落地,任球随意滚动至停止。游戏前,先“奔桥裹”,谁赢了,谁就先吊球。按规定,谁先吊球,谁先弹。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即在匣附近画一横线,然后“奔桥裹”,谁赢了,谁先在横线处对准匣球直接弹,谁先弹中匣中任意一球,谁就先弹。弹球的方法是,将玻璃球放于大姆指的外关节与食指之间,手背挨贴地面,用大拇指的指甲用力弹食指,将球弹出。
  弹球讲究步骤,无论哪种方法发球,都必须用自己的球,先弹出匣中的球。只有击中匣中任意一球,算出匣了。只有出了匣方能有资格弹击匣外他人的球。凡击中的就算赢家,球就归谁。倘若距他人的球稍远,没把握击中,还可通过击中匣球的方法,将自己的球引至可击中他球的最佳距离处,再继续弹击他球。只要能一一击中,就可连续弹击,直至将所有外面的球赢光。倘若中途没击中任何球,就依次换人。此人仍按上述步骤先出匣,然后再一一弹击,直至将匣外球全部击中为止,游戏方告结束。
 翻绳&是青少年中比较普及的一种游戏。此游戏可一人玩儿,也可两人一起玩儿。翻绳的玩具是一根儿线绳,长约2尺左右。两头结扣系住,成一圈状。此游戏是靠两手的10个手指,将线绳编成各种形状。自娱时,可编成“降落伞”、“鸡爪子”、“乒乓球网”、“***逮小偷”、“吹喇叭”等形状。当两个人共同玩儿时,由一个人先将绳子编成一种形状,另一人在此形状基础上,10个手指通过勾、挑、翻等各种技巧,将线绳移至他的两只手上,并且改变前者编出的花样。如此反复,一人翻编一种形状,直到编翻不出任何形状为止。
  撞拐,又名“扛拐”、“碰拐”、“抵腿”等。是男孩子喜欢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时,二人各将自己的一条腿从前盘起,用手拢着脚面和小腿部位,然后,以各自的膝盖为武器,搁着(即单腿蹦)另一条腿向对方碰撞行走。被撞倒或双脚着地者为败,始终不倒者为胜。此项游戏,至少为两个人,多者可分为2组。双方争斗,以最后一名永胜者为胜。(图B278白描)
骑马打仗&是男孩子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人数不限,以两人为一组,一人当骑士,一人当马。分成若干组。游戏时,“马”要背着“骑士”奔跑,由双方“骑士”之间打仗。被打下“马”者为输,仍骑在“马”上者为赢。
  三个字&是孩子们相互追逐的一种游戏,与玩木人儿的追逐方式相同,只是防卫语言各异。追赶时,当被庄家捉到的一霎那,被追者必须说出有连带关系的3个字组成的词。如“你和我”、“去游泳”、”玩玩具”……等等,就可以继续跑。如果你说的3个字被他人说过了,或者被庄家捉到时,想不出应急的词,那么就要顶替庄家的位置,再继续追其他人。
  传染病&是孩子们相互追逐奔跑的一种游戏。游戏时,由一人当庄家,先追大伙儿。一旦庄家追到其中一人,摸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此人就要捂着那个部位,再去追众人。如摸到手时,此人就要用另一只手捂着被庄家摸到的那只手继续追大家;摸到脑袋,此人就要用手捂着脑袋,再继续追。依此类推,故名“传染病”。
  玩木人儿&是男孩子们来回追逐奔跑的一种游戏。不受人数限制。游戏之前,要通过“奔桥裹”决出胜负。输者当庄,先追大伙儿。当快追上一个人时,这个人必须在庄家没摸到他之前即说声“木”,并且站在那里不许动。只有当其他被追的人“救”他(即两人的手掌一接触)时,方可使他重新奔跑。如果庄家追上时没来得及说“木”,此人就要顶替庄家的位置,去追大伙儿。
  丢手绢&是少年儿童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的人数不限。
  游戏时,孩子们围成一圈儿,蹲着。只有一人留在圈外,手中拿着一只手绢儿,转着圈儿地跑。一边跑还一边唱着:“丢,丢,丢手绢,轻轻地丢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打***。不要,不要,告诉他,不要告诉他随即将他手中的那条手绢儿,随意地丢在圈儿中任意一位小朋友的头上,并沿顺时针方向跑。头上落有手绢者,马上起来追赶丢手绢者。追到后,丢手绢儿者就要为大家演个小节目。之后,再继续游戏。倘若没能在丢手绢者跑回追赶者的位置前抓住,则由追赶者再从头开始游戏。
老鹰捉小鸡&是由儿童扮成老鹰和小鸡模样追赶躲避的一种群体性游戏。人数在4人以上。游戏前,先选一人扮老鹰,一人当鸡妈妈,其余人都当做鸡孩子。游戏时,“老鹰”先扮成一个卖饭的大嫂。然后,“鸡妈妈”带着孩子们来买饭。“老鹰”就与“鸡妈妈”聊天。当“老鹰”彻底了解了“鸡妈妈”的内幕后,便现出原形,冲“小鸡”猛扑过来。“鸡妈妈”为了保护“小鸡”,要张开翅膀(即双臂)护着“小鸡”跑。结果,“小鸡”一只一只地被“老鹰”先后捉住,置于一旁。最后捉住了“鸡妈妈”。
  鸭子过河&是由数名儿童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时,先在空场地中画一条“河”,一名儿童扮作鲨鱼,其余儿童当作鸭子。“河”的一侧是“鲨鱼”储存食物的仓库,“小鸭子”们单腿搁着从另一侧跑过“河”,偷取“鲨鱼”仓库中的食物。“鲨鱼”要在“河”的中间来回走动巡视,看守仓库。一旦发现“小鸭子”就要将其捉住。凡被抓住的“小鸭”,就要当“鲨鱼”,而原来的“鲨鱼”就换作了“小鸭”,再继续玩儿。“小鸭”过河时,必须要自言自语地说“鸭子过河无人逮”。如果没说这句话,或者说得太慢,“鲨鱼”就可以将其逮住。
  ?刀&是旧时男孩子爱玩儿的一种游戏。使用的刀具,一般是学生用的削铅笔刀。游戏人数为两个人。游戏时,先在地上画一道线,每人各占一边。然后“奔桥裹”,谁赢了,谁就先用小刀的尖部在地上一?,使刀立于地面,并与原来的那道线连接成一条线。再?一刀就再将线延伸至此处。何时将对方线的那头包围得出不来为止,以此为赢。游戏的规则是,每掇一刀,只要能立于地面上,就可继续?。一旦刀不能立住,就改换对方?,再包抄他。他们各自在自己?的线上延伸,相互包抄。
  拔老根儿&每当秋风瑟瑟,树叶落下之时,儿童们便开始了这种游戏。“老根儿”,即老杨树的叶子,撕下叶片而留下的叶根儿。
  拔老根儿游戏,由2个人玩耍。玩儿时,每人各持一杨树根儿,将两根儿搭在一起,各自用力拉,谁手里的老根断了,谁就算输了。
  推轱辘圈儿&又叫推铁环,是男孩子爱玩儿的一种游戏。
  游戏的玩具是一个铁圈儿和一个铁钩子,均为自制。铁圈儿一般用一根铁棍儿围制而成;铁钩子也用铁棍儿弯个钩状。
游戏时,用铁钩子推着铁圈儿走或跑。技艺高超者,推着铁圈儿走或跑很长时间。无论道路多么难行,他都能推着铁圈儿躲闪,并能平稳地移至易走的路。推轱辘圈儿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竞技性游戏。
  打尜儿&是男孩子爱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的玩具是一个小木尜儿和一块长条形木板。小木尜儿一般都是自制。其形状为中间鼓、两头尖,大小约在3寸左右。游戏时,一只手持木板,然后弯腰对准尜儿的一端,往下用力一击,使尜儿腾起。然后,用手中的木板顺势将尜儿打出,打得越远越好。孩子们常以谁打得远,作为游戏的比赛标准。
  抽冰尜儿&是男孩子爱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的玩具是一个冰尜和一条鞭子,均为自制。冰尜儿的“尜儿”与打尜儿的“尜儿”不同。其形状为半圆形,高约3寸左右。在圆底中心处,镶--滚珠;另一头为平面,上贴几圈彩色纸,中心贴红纸。游戏时,将尜儿的滚珠部位朝下放于地面,或者冰面上。先用手将冰尜儿转动,随即用鞭子抽打,使尜儿在地面或冰面上旋转。待冰尜儿转动稍慢时,再用鞭于抽打,使尜儿保持始终不倒的状态。特别是冰尜儿上的颜色,在快速旋转时,非常好看。此游戏,由于多在冰面上抽打,故名“抽冰尜儿”。如今,玩具摊儿上也有类似冰尜儿类的玩具,孩子们多在平地上玩儿。
  扣模子&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爱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时,先用粘土加水和成泥,并在地上摔打,使泥摔“熟”(即柔软、细腻)。然后将泥放入特制的红模子上压平,使模子上的花纹清晰地复制到泥上,越清晰越好,而后扣出。然后,将扣好的模子置于通风阴凉处,自然阴干,一件泥模子就做好了。绝不可暴晒,否则,扣好的模子就会出裂。那时,民间有不少出售和制作陶红模子的摊贩和作坊。模子的图案也多种多样,主要是人物,小动物、花卉等等。孩子们往往扣有许多各种图案的好模子,互换或赠送。
  摔泥罐&是男孩子较为偏爱的一种游戏,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游戏时,先将粘土加水和泥,并将泥摔“熟”。然后,用手蘸水将泥捏成一个小碗、小罐儿等形状,用嘴对着泥罐吹口气,喊声:“喔!”,随即将泥罐儿高高举起,再使劲儿往地面上一摔,把泥罐儿摔漏、发出“叭!”的声响。谁摔的泥罐儿漏洞越大,声响越大,就越好。为获得如此效果,孩子们往往将泥罐儿的底部捏得很薄。而且在摔罐儿之前,在罐里面的底部涂抹点水,摔后就容易出漏洞大的效果。然而,越想出此效果,使劲就越要大。往往随着“叭”的声响和大漏洞的出现,泥水也会随之四处崩溅,躲闪不好身上不免要溅些泥水。尽管如此,孩子们仍玩儿得津津有味。
  抓三角&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较为流行。游戏的玩具是用烟卷盒纸折叠而成的三角形。游戏时,每人拿出若干个相等的“三角”,放在一起。2人玩时,先“奔桥裹”,谁赢了,谁先抓。或者谁出的三角多,谁先抓。
游戏前,先讲明规则:是“抓单”,还是“甩一”?选其中一种方式玩儿。“抓单”,即将所有三角放于手心上,然后全部翻至手背上,最后将全部三角抛入空中,再抓入手中。倘若抓在手中的三角是单数,手中的三角就全归你。洒在外面的三角,仍用同样方法,只要抓的三角是单数,就继续抓。直至将全部三角赢光。倘若手中抓到的三角不是单数,就换对方再抓。
  “甩一”即将所有的“三角”放入手中,先将全部三角翻至手背,然后再抛入空中,只甩出其中一个三角,其余的应全部抓入手中,就算赢了,全部三角都归你所有。倘若甩出的不是一个三角,就算输了,再换另一人抓。依此类推。
  除抓三角外,还有人用同样方法抓“毛号”,抓“杏仁儿”,抓“硬币”等游戏活动。
  得元宝得(音dēi)元宝&是男孩子玩儿的一种游戏。人数至少为2人,多人也可。“元宝”,即用烟卷盒纸折叠而成的元宝形玩具。游戏时,先在地上画一条线。然后二人“奔桥裹”。输者便将自己的元宝放于那条线的附近;让赢者“得”(即击打的意思)。然后,赢者便用自己的元宝“得”输者放的那个元宝。只要将此元宝从线的这一边“得”过那一边,这个元宝就归胜者。输者再重新“发”(放的意思)一个元宝,再让胜方“得”。
倘若没把地上的元宝“得”过线,对方就拿自己的这个元宝去“得”那个人的元宝。依此类推。只要将元宝“得”过线,游戏即告结束。再重新开始。还有人用此方法得木头,俗称“得木材”(音cǎi)赢回的木头,拿回家中生炉子。此游戏带有赌博意识。
  挑棍儿&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爱玩的一种游戏。那时,孩子们多用冰棍棍儿代替。为了玩此游戏,孩子们一见到冰棍棍儿,就随手捡起来,回家后,将其洗干净,并储存一起,积少成多。
  挑棍儿游戏是在2个人之间进行。他们各自拿出数量相等的棍儿,放在一起,而后2人“奔桥裹”,谁赢了,谁先挑。游戏时,将冰棍棍儿双手抓住,立地戳齐,双手同时撒开,使棍儿自然散落于地面上。然后,在不允许碰动其他棍儿的前提下,将地上的棍儿一根一根地挑出来。谁挑出来的棍儿就归谁所有。一旦碰动其他棍儿,就算输了。换另一人再重新开始。挑棍儿游戏具有一定技巧性。第一根棍儿可用一只手指来挑,其余的可用挑出的棍儿来挑。此游戏也有家人用吃饭的竹筷在饭桌上玩儿的。
  拍毛号&俗称拍“麻号”。游戏为2个人进行。毛号,是一种印有人物图案的卡片,类似火柴盒大小。游戏时,每人出数量相等的毛号,摞在一起,正面朝上放于桌面上。“奔桥裹”,谁赢了,谁先拍。拍的方法是,在毛号的附近,拍桌子,倘若一掌下去,毛号从正面翻了过来,凡反面朝上的毛号就归拍者。然后换对方拍。如此,你拍一下,我拍一下,谁拍翻的毛号越多,谁就赢得多。此游戏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今己不多见。
  砸杏仁儿游戏 在2人之间进行。流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杏仁儿是从杏核儿中砸取的。游戏时,每人出相同数量的杏仁儿。在地上挖个坑,将杏仁儿放入坑内。然后,“奔桥裹”,谁赢了,谁就再拿自己一个杏仁儿,对准坑内的某一杏仁儿砸之。只许砸一下,倘若将坑中杏仁儿砸出一个,那么这个就归谁所有。再继续砸。如若砸不出杏仁儿,就换对方砸。依此类推。何时将坑中杏仁儿全部砸出为止,游戏结束。
  天下太平 是2个人玩的一种游戏。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较为普及。游戏时,2人各拿一块粉笔或“画石猴”(可在地上画出白道儿的石头),也可用棍儿,在地上各画一个“田”字方块格。然后二人“奔桥裹”,谁赢了,就先在自己的方格内以“天下太平”的笔划,写上一笔。一个格内写一个字。赢一次,写一笔。4个字的笔划写完之后,如若再赢,就在4字格的每个角上画一个“O”。谁的田字格中的9个角先被O完,谁就是胜利者。
  类似于此游戏的还有,在“井”字空格处画“O”和“&”的游戏。此游戏也在2个人中进行。每人各选择画“O”或“&”。然后“奔桥裹”决出谁先画。无论横、竖、斜线,任意一个空格,均由自己画满三个连续的同样符号。仍是“奔桥裹”赢一次,画一个符号,谁先画完,便用一条线串上,证明赢了。
  除上述游戏外,套圈儿、转彩、打弹弓、竹筷搭物、韭菜莛子折物、折纸、叠手绢,乃至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电子游戏机等等,都是较为普及的民间游戏项目。
  许多公共娱乐场所提供的游戏项目,既有传统的打滑梯、压称板、打悠秋儿(即打秋千)、转马、航模等,又有许多80年代兴起的现代及电动游戏项目。如蹦蹦床、碰碰车、碰碰船、脚踏车、观览车、丛林鼠、风驰电掣、激流勇进、快艇、小火车、猴儿拉车、海洋球、钓鱼等项目。这些往往都是经营者投资的娱乐设施,均为有偿游戏。 此外,天津人更好玩儿扑克,玩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大跃进”、“砸红一”、“憋七”、“十点半”、“拱猪”、“桥牌”、“说瞎话”等等。
  除扑克外,人们对于棋类、球类也比较热衷。如象棋、军棋、跳棋、围棋、康乐棋,还有各种名目的游戏棋等等,以及台球、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网球等等都是民间竞技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游戏项目。
玩具
  酒筹&也称“升官图”。旧时,筵席上饮酒一轮谓之一巡,用筹子记巡数,称之“酒筹”。后来,读书人为助酒兴,想出许多赌酒方法,如作诗、对联、猜谜等等。有的还将原来单纯记数的酒筹改变成赌酒的工具。“状元筹”、“升官图”等是常见的赌胜酒筹。胜者免饮,输者罚饮,有规定定量。酒筹的形式、内容、玩法多种多样。旧时,天津中等以上人家多备有此物。如今,酒筹己不再使用。代之以猜拳、行令来助酒兴。
  太平鼓&是明清以来民间用以为春节、元宵佳节助兴的乐器。鼓框有圆形和八角形几种。。鼓面糊高丽纸,并加彩绘。旧时,妇女平日家居无事,以敲太平鼓为乐。其歌舞、击鼓,均为1人所为,故又有“单鼓”之称。舞者,左手持鼓,并不时摇抖;右手指弹击,形成节奏,配合歌曲,边击边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太平鼓失传。近几年曾挖掘整理,得以恢复。但只局限于剧场演出或重大节日的表演。
 娃娃旧时的胡同里巷,常常听到“破烂儿的换娃娃”的吆喝声,吸引不少孩子们围观并挑选自己所喜欢的娃娃样子。娃娃,是一种用模子扣出的泥制娃娃。半浮雕状,彩绘,背部和底部为平面,可立放于桌上,大小约有二三寸高。娃娃为空心,底部装制一口哨,一吹即响,声音似婴儿啼哭。这种娃娃可用家中的废旧衣物、报纸、破纸盒、牙膏袋等“破烂儿”换取,也可用钱买。“破烂换娃娃”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见到。
  如今的娃娃,多用塑料、胶皮等材料制成。外面罩上布或纱制的华丽服饰,非常漂亮。有的做成活眼娃娃,随着娃娃的碰动,大眼睛忽闪忽闪,甚是动人;有的娃娃,一经拍打,还可发出娃娃的哭声;还有的娃娃用布或绒制品缝制而成,内装海绵等物填充,深受女孩子们的喜爱。
  花脸&是男孩子偏爱的一种面具。将其戴于面部,并做出一些滑稽动作,非常有趣儿。花脸的制作,是以纸浆或塑料为原料,在石膏胎上造型。然后,再在加工好的花脸坯子上进行绘画。绘画用料主要是水粉加桃胶或者油漆。色彩鲜艳,生动异常。
  民国初年,有个专门制作和出售花脸的民间艺人张国梁。其父亲在静海县就地设摊,出售自己制作的花脸。后来他们父子二人来到城内,专门制作和出售花脸。据说,每年秋天到第二年正月十五,他们可以制作和出售花脸达三四万个。其花脸的品种繁多,像戏剧中的人物孟良、焦赞、唐僧、孙悟空等四五十种。
如今,玩具摊上仍有不少出售花脸玩具的。其品种除了人们喜爱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传统造型之外,更多的则出自电视放映的儿童动画片的卡通人物脸谱,如变形金刚、蓝精灵、一休、地球卫士、大脸猫、蓝皮鼠、黑猫警长、米老鼠、唐老鸭等,多达数十种。
  气球&作为一种民间玩具,在天津已有近百年历史了。据说,最初是一位日本商人在天后宫内大殿前,当场试做气球售卖。人们看着新鲜,便争先购买。天津汪宝林买了几个气球后,便开始自己研究制作。选择弹性较强、柔软性能较好的乳胶为原料。气体采用土法制氢的方法,即在玻璃瓶里放一些稀盐酸,加几片锌片,就会冒出气体。这时将气球套在玻璃瓶口处,使气球充气。他制作的气球又大又好看,形状多样、颜色丰富、图案各异。不久其声誉便传遍津城,人们称他为“气球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每逢国庆佳节,汪宝林都要制作10多个与圆桌面大小的气球,并在球尾上拴着五彩缤纷的标语绸带。游行开始时,这些气球便腾空而起,为节日增添了欢乐气氛。
  如今,气球不仅可作为孩子们的一种玩具,更多的则作为节日期间家庭居室的陈设装饰品和节日盛会时放飞的观赏品。而且气球的形状也有多种,有圆形、长圆形、葫芦形等。还有的出售气球者,将长条形的乳皮胶,一边充气一边扭,将其作成鸡、鸭、鹅、兔等一些小动物及苹果、梨等水果造型。
  除上述民间玩具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还流传一种玩具为“九连环”。此9个铁环套在一起,任人们随意编花,可以编出许多种造型,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民间玩具多向半自动化、全自动化及智力型的方向转变。如半自动化的许多玩具,大都借助上弦后松弦的惯性,产生不同的动态效果。如使小青蛙蹦跳,使小飞机、小火车、小汽车等向前滑行。而自动化的玩具,多是借助电池或者直接通上电源,借助电的力量产生动、声等各种形态效果,如使小火车、汽车、飞机等发出声响,亮出灯光。并在前途中遇到障碍物后,可自动重新寻找方向再继续前行。更进一步的是一种带有遥控器装置的玩具,游戏者可随心所欲地用手中的遥控器指挥玩具,向左、右、前、后等方向前进。或者作出设计好的动作。
  此外,动手动脑的手工玩具也更丰富多彩。如各种各样的拼图、插图,智力型玩具有魔方、魔图及组合玩具等。平面的、立体的、各种各样,可易、可难、可简、可繁,适合于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