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又奚以自多._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薄矣._生又嘱再四,吴锐身自任

古文秋水现代文翻译
问题描述:
古文秋水现代文翻译
问题解答:
  】《秋水》见《庄子?外篇》,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所记录.文章论述天人关系、事物的相反相成,最后归结到任自然而无为.论辩精辟,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秋水》全文包括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一大段,其下还有六个短篇,思想内容与上文类似,但故事不相干.现只节选主要的大段.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叹曰(6):“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语于海者(10),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5).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7).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方存乎见少(21),又奚以自多(2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2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看样子?米之在太仓乎(24)?号物之数谓之万(25),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6),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7),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28),终始无故(29).是故大知观于远近(30),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31).证?今故(32),故遥而不闷,掇而不?(33),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34).明乎坦涂(35),故生而不说(36),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37),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38),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39)’,是信情乎(40)?”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大之殷也(41),故异便(42),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43).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44);不可围也,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45).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46).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47).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48).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49).’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50),恶至而倪大小?”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51),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等矣(52).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53).以趣观之(54),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55).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56);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57).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58).梁丽可以冲城(59),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千里,捕鼠不如狸?,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60).故曰,盖师是而无非(61),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大小之家(62)?”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63),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64).无拘而志(65),与道大蹇(66).何多何少,是谓谢施(67).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68),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69),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70).兼怀万物,其孰承翼(71),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72).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73).年不可举(74),时不可止,消息虚盈(75),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76),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77).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署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78),言察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躅而屈伸(79),反要而语极(80).”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81),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勿失,是谓反其真.”  选自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秋水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之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处.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讥笑于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得很大,把毫末看得很小,行吗?”  北海若说:“不行.万物的量无穷无尽,时间无有止境,性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事物的终与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大智大慧的人从远近各个角度观察万物,所以他看到小的不以为小,看到大的不以为大,因为他知道物量无有穷尽.他理解事物,必求证于今古,以今事证古事,古事虽远,也看得很明白;以古事证今事,今事虽近在手头,也有不可理解的地方.因此他知道时间不会终止.他又看透了盈虚消长的规律,所以有所得不以为喜,有所失也不以为忧,因为他知道性分不会永远不变.他又明白人生的大道,所以生活着并不感到喜悦,死亡也不以为是祸灾,因为他知道万物终始的变化也是不固定的.计算一个人所知道的估不如他所不知道的那么多;一个人生存的时间,不如他未生的时间那么长.人们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求得掌握无限大的知识,就只会感到迷惑而不能满足.由此看来,你又怎么能知道毫末可以定为最微小的标准,又怎么能知道天地可以作为最大的极限?”  河伯说:“世人的议论都说,‘最微细的东西是无形的,最大的东西是无限的’.这是真实情况吗?”  北海若说:“站在小的角度去看大的东西,是看不到极限的;站在大的角度去看细微的东西,是看不清楚的.所谓精,是最为微小的;所谓?,是最为庞大的,所以能够看出不同的区分,这是形态上具有的区别.所谓精和粗,都只能凭借有形态的东西来判断.无形态的东西,就不能用数字来区分;没有范围的东西,不是数字所能算清.凡是可以用语言论述的东西,都是粗大之物;只能意识到的东西,便是细微之物.语言所不能论述,意识所不能观察到的,就不能用精粗去衡量了.因此,得道的大人先生的行为,不会出于害人,但也不重视给人以仁义恩惠;他们的行动不为求利,也不以做门隶奴仆为贱;他们不争夺财货,但也并不赞赏辞让;做事不借助他人,不赞美自食其力者,也不轻视贪污的人.他们的行为既与一般世俗人不同,却并不主张高傲怪僻;表现和众人一样,也不贱视谄佞的人.世俗的官爵利禄,对他们起不了鼓励作用;刑罚侮辱,也不足以成为羞耻.他们知道是非不是一定的区别,大小也不是一定的标准.听说:‘有道的人不求名声,品德极高的人不自显其德,伟大的人都是忘我无私的.’这些人都是最能守性分的人.”  河伯说:“那么,在万物的内或外,有什么标准去区别贵贱和大小呢?”  北海若说:“从道的观点看,万物并无贵贱之分.从事物本体看,都是自以为贵而贱视对方.从世俗观点看,贵贱在于舆论而不在于物的本身.从事物的相对差别看,就会按照自己所认为大的标准去要求大,那么万物都可以说是大的;按照自己所认为小的标准去要求小,那么万物都可以说是小的.如果知道天地有时也象细米那么小,知道毫末有时也象丘山那么大,那么差别的概念就没有了.从功利的观点看,如果按自己所有的标准去看,那么万物都有功利;用自己所没有的标准去看,那么万物都没有功利了.知道了东和西是两个相反的方向,而两者彼此又不能没有,那么功利的性分就可以确定了.再从一个人的思想倾向看,如果依照自己认为对的就肯定它,那么万物没有不对的;如果按照自己认为不对的就否定它,那么万物没有不可被否定的.知道尧和桀都自认为是而互相否定,那么倾向和标准便表现出来了.从前,尧和舜由禅让而取得了王位,燕王哙禅让给国相子之而身亡国乱;商汤伐桀、周武王灭纣,都以斗争取得了王位,而楚国的白公胜却因斗争而自取灭亡.由此看来,斗争和禅让的仪式,尧和桀的行为,贵或贱都是由于时势的不同,不能认为那是经常不变的规律.粗大的栋梁可以用来攻撞城墙,而不能用来堵塞蚁穴鼠洞,这是说不同的器材有不同的用法.骐骥、骅骝,一天能跑千里,捕捉老鼠却比不上野猫和黄鼠狼,那是说不同的才技有不同的用处.猫头鹰能在黑夜中捕捉跳蚤,能看清楚最小的东西,可是在白天,它睁大了眼睛还看不见山丘,这是说才性不同而能力也不同.所以说,如果肯定自己的‘是’而否定‘非’,自以为能‘治’而否定‘乱’,这就是不明白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和道理啊.这正象只尊崇天而看不到地,尊崇阴而看不到阳那样,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是,某些人还要坚持辩论而不愿放弃,这不是愚蠢便是有意制造混乱.三王五帝有不同的禅让方式,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继承法,不适应时势,违反风俗人情的,就称之为篡弑的叛徒.配合时势,顺应世俗人情的,就被称为仗义的革命家.安静些吧,河伯,你哪里会知道贵和贱的界限,大和小的标准呢!”  河伯说:“那么,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对于一切事物的拒绝或接受,求取或放弃,究竟应该怎么决定?”  北海若说:“从道的标准看,什么贵什么贱,都是各自向对立的方向发展.不要拘泥你的思想,否则会与大道相抵触的.哪里多哪里少,那是事物的代谢转化.不要固执你的行为,而与大道有参差.要庄重地象国君那样,对谁都公正无私;坦然自得地象社祭时的土地神,对谁都不偏私福佑;浩荡广大地象天地四方那样无边无际,没有界限.要能同时包容万物,谁也不受到特殊的偏爱,这就叫做‘无方’.天下万物都是一样的,无所谓长短.大道无终无始;万物都有死有生,所以它的存在是不足凭恃的.事物的变化时虚时满,形态也是不固定的.年岁不能提取,时光无法停止,消亡、生长、满盈、亏虚,始终循环.知道这种现象,就可以谈论大道的方向、原则,和万物变化的规律.天下万物的生长,象奔驰一样,没有一个动作不在变易,无时无刻不在转移.你何必?心于做什么,不做什么呢?它本身就在不断变化.”  河伯说:“既然如此,又何必重视‘道’呢?”  北海若说:“懂得道的人,一定能通情达理,通情达理的人,一定很懂得权宜应变,能应变的人,就不会因物而伤害自己.有最高道德的人,火不能烧灼他,水不能淹溺他,严寒酷署都不能伤他,凶禽猛兽不能残害他.这并不是说要他故意去触犯水火、寒署、禽兽,而是说他很能察觉安危、祸福的契机,能小心地选择进退去就,因此外物不能伤害他.所以说:天性是内在的,人为是外在的,道就体现在天性里.知道天性和人为的运行规律,以了解天性为基础,以道德为根据,或退或进,或屈或伸,这就是归结到要点,而我的话也尽于此了.”  河伯说:“那么,什么是天性?什么是人为?”  北海若说:“牛和马都有四条腿,这就是天性.给马络上笼头,给牛鼻上穿上绳索,就是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性,不要因人事而忽视天命,不要因有限之得而殉无穷之名.小心地紧守这三个原则,这才叫做反朴归真.”  (施蛰存 黄素芬)  【注 释】  (1)时:按时令. (2)灌:奔注.河:黄河. (3)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4)不辩:分不清.(5)旋:转,改变. (6)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2)笃(dú毒):固.引申为束缚、限制. (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4)丑:鄙陋,缺乏知识. (15)大理:大道. (16)尾闾(lǔ吕):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17)虚:流空. (18)过:超过. (19)自多:自夸. (20)大:同“太”. (21)方:正.存:察,看到.见(xiàn现):显得. (22)奚:何,怎么. (23)?(lěi磊):石块.?空:石块上的小空洞.大泽:大湖泊. (24)?米:泛指细小的米粒. (25)号:称. (26)连:继续. (27)“仁人”二句:仁人:指专门讲仁义的儒家者流.任士:指身体力行的墨家者流.墨家以任劳以***之所急为己任,故称. (28)分(fèn愤):分性、秉赋.无常:不固定. (29)故:同“固”. (30)大知(zhì智):大智大慧的人. (31)知量:知道物量. (32)?:明.故:古. (33)“故遥”二句:闷:昧,暗.不闷:不昏暗,即“明白”.掇(dūo多):伸手可拾,表示近.?:通“企”,求.不?:不可企求. (34)分(fèn愤):界限,盈虚得失的界限. (35)坦涂:大道.涂,同“途”. (36)说:通“悦”. (37)至大之域:无穷大的境界. (38)倪(ní泥):头绪,引申为标准、界限. (39)不可围:不可限制,没有范围. (40)信:真实. (41)?(fú俘):同“郛”郭,城墙.殷:盛大. (42)便:通“辨”.异便:不同的区别. (43)期:凭借. (44)数:数字. (45)不期:不可能. (46)“是故”三句:大人:得道的大人先生.多:赞美、歌颂. (47)辟异:傲慢怪辟. (48)倪:标准. (49)“道人”三句:道人:得道的人.不闻:不求名声.至德:品德极高的人.不得:不自显其德.大人:伟大的人.无己:忘我. (50)恶(wū乌)至:什么标准. (51)差:差别. (52)差数:差别的概念.等:相同. (53)功分(fèn愤):功利的性分. (54)趣:通“趋”,思想倾向. (55)操:主观标准.睹:可见. (56)之:燕国相名子之.哙:燕王名哙.燕王哙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用苏代之说,让王位给国相子之,燕人不服,大乱.齐乘机伐燕,杀哙与子之,燕国也几乎灭亡. (57)白公:白公胜,楚平王孙,他父亲太子建,因受陷害而流亡国外,生白公胜.后来白公胜回国,为了争夺政权发动武装政变,事败身亡. (58)常:不变的规律. (59)丽:通“?”,屋栋. (60)性:才性. (61)师:推崇. (62)“女恶”两句:女:汝.家、门:范围、界限. (63)趣:求取. (64)衍(yǎn演):通“延”,发展.反衍:反方向发展. (65)无:勿.而:你. (66)道:大道.蹇(jiǎn剪):阻塞,引申为抵触. (67)谢:代谢,衰落.施:移,转. (68)严:通“俨”.有:语助词. (69)繇(yóu由)繇乎:坦然自得的样子.社:土地神. (70)畛(zhěn枕)域:疆界. (71)翼:庇爱,偏护. (72)成:万物之成形. (73)位:守住、固定.不位:不固定. (74)举:提取. (75)消:消亡.息:生长. (76)大义:大道.方:方向、原则. (77)权:权衡轻重而应变. (78)薄:迫近,引申为触犯. (79)?躅(zhízhú直逐):或作“踯躅”:进退的样子. (80)反:通“返”.极:尽. (81)落:络,笼住.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典故: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身高仅四尺多,个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辩,幽默诙谐,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曾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其他诸侯国.齐威王
独酌月明,嫦娥不醉,只为伊人销得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宋国的丁家庭院里没有井,于是只能出门打水,所以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院子里打好井之后,这家人就告诉外人说:“我打
原文: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诸道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省费以亿万计. 翻译: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宫中着火.当时丁谓主持重建宫室(需要烧砖),被取土地很远所困扰.丁谓于是命令从大街取
《君陈》原文 《君陈》意译王若曰 周成王命曰君陈 周公子君陈惟尔令德 你美德孝恭孝恭惟孝 可承父遗志友于兄弟 友善于兄弟克施有政 以此宜参政命汝尹兹 命你治成周东郊敬哉 赴东郊敬职昔周公师 昔周公太师保万民 保民众利益民怀其德 民皆感其德往慎乃司 你去须慎政兹率厥常 循太师常法懋昭 发扬光大周公之训 周公之遗训惟民其?
悟性温和,无擅长处也,好广.
把要翻译的话写出来呗. 再问: 求QQ 明天需要你的帮忙!
1.诸葛武侯,吾之至敬者也.2.非他人哉,唯在下耳.
开国六十有三载,建一社,名颐园.兹“颐”与“和”为其魂,本中华文物之传统,奉“颐和人生,幸福家园”以为文化之绳准.“孝廉”“终老”“睦邻”“己律”彬彬以承传统.是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方谐和,殚精竭虑为之耳.社园和美,花香鸟语宜居怡人,是以为养老之胜也. 再问: 先谢谢了,然后佩服、佩服,不知可否将
夫天地之间,万物莫不有其相生相克者,正所谓“一物降一物”也. 再问: 能把 “万物莫不有其相生相克者” 写简略点吗?谢谢 再答: 万物相生相克
从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石直立的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等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了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有时如果有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
其务臻美 再问: 首先谢谢你的回答,最靠谱。但是还是有点牵强,不像一句话.......可以利用你的聪明才智再润色下么?拜托啦~~~~~~O(∩_∩)O~
古文?那个时期的古文?先秦的?汉唐的?明清的?…….世非吾属,孰可携吾去之?
原文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
昭德光者,必有生浩荡正气沛然而馨朗.慕私欲者则度日阴惘,华鬓虚衰而憔悴.德私之差,立于存心所居,盈亏之叹,始于奋求将往.夫存心奋求之属,志也.志乃成物之要进道之本,乃胜难之根福泽之基.若人有志,则五岳如丘,青云可往.是故君子欲伸仁义于天下事,诚不以守行则终老憾其望矣.老大您这个现代诗语法用古文是翻译不了的,即使一字一句
中华文字贵在单字单,难在一字多意,懂了这些学古文就不难了.如:知道--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道 ,说.
顾念往昔,吾未尝垂泪也.转眼三秋,何足挂齿?忆及往事,犹若枕边一梦而已,无复一语以念,唯惜今朝寸晷,而瞻明日千里.(寸晷: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短暂的时光.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寸晷惟宝,岂无??.”)
这怎么就能够知道是曾子在复述孔子的言论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