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型中国国防政策策的好处

  新华网北京1月20日电(记者常璐、白瑞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日发表的《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称,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白皮书指出,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白皮书说,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据白皮书介绍,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

  ——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科学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规划、军兵种发展战略,2010年前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基本实现机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军民兼容互利,提高和平时期国防资源的社会利用效益;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争取到2020年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

  ——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坚持科技强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白皮书说,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依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白皮书说,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单项选择题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的()。

A.和平发展
B.繁荣昌盛
C.深入发展
D.军事力量

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和平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未来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奉行什么样的国防政策,会不会重蹈近代以来国强必霸的历史覆辙?这是当前一些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本文结合对中国战略文化的理解,从历史的继承和借鉴以及现实因素等方面,分析中国为什么会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

来源:《学习时报》2018年1月24日第6版

众所周知,明朝时期的中国GDP占世界80%,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万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世界1/3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中国。在1600年前后,全世界人口不到5.5亿,明朝的人口达到1.3亿。当时全球影响人类生活的300项重大科技发明中,中国就占了175项。这一历史时期的郑和统率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远洋舰队,多次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抵达亚洲、非洲数十个国家,却从没有侵占这些国家的一寸土地。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叫利玛窦的欧洲传教士要来中国。出发前,他身边的人都认为明朝如此强盛,迟早会来攻打欧洲。利玛窦带着这样的疑惑来到中国,并为解开这个疑团整整考察了30年,写了许多介绍中国的书,临终前在《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给出了最终结论:在结识了朝野各界的中国文人和官员后,发现他们压根没有想过要派军队去占领遥远的欧洲,他们不是装模作样地说我们不打,而是他们心中一点也不想打。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土地始终是中国人的命根子,守住了自己的土地就守住了自己的命根子,这种思想在中国家喻户晓、根深蒂固。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中国人的传统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就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预测未来,把握时机,趋利避害。

其次,源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会发现,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但没有一句要武力征服世界的话。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灿若星辰,却没有一个人提倡穷兵黩武。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其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最后,源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如16和17世纪英国与西班牙、荷兰争夺海洋霸权的战争,18和19世纪英、法、俄等欧洲大国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的战争,20世纪上半叶德、日两国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争霸又导致半个世纪的冷战等。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只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他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入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强国必霸”之路。

除了上述对历史的继承和借鉴,当代中国采取军事防御思想,也考虑了以下三个重要的现实因素。

一是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人口众多,经不起折腾。中国乱,则地区乱,世界必乱。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中国,在保持中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和平。安徒生讲,“没经过苦难,就不能理解弱者的痛苦”。中国饱受了苦难,知道苦难的滋味,决不会把自己遭受过的苦难再强加于人,决不会走武力崛起这条害人害己的死路绝路。

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百年艰苦探索的。近代中国,“开始学德、日,后来学英、法、美,再后来又学德、意,之后又学苏联。西方的,我们都学遍了,但都碰壁了”(钱穆语)。最后,“我们‘迷途知返’,所有学人家的路都走完了,回过头来才认识到”必须走中国自己的路才是正道。今天,中国如果放弃用鲜血换来的政治制度选择,也就等于放弃了国家的安全战略选择,把民族前途和命运托付于外人,实际上是“自废武功”,必然招到亡党、亡军、亡国的结果,这种傻事我们绝不会干。

中国从来没有称霸世界、领导世界的战略意图。中国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充实发展,从现实国际环境中学会成熟行稳致远。国家发展战略决定国防政策,因此,和平发展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国国防政策的防御性质。

二是中国对安全环境的判断。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稳定,但稳中有忧。中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台湾问题还没有根本得以解决,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从未停止公开的分裂活动,对中国的核心利益构成了现实威胁;中国疆域广阔、周边环境复杂,有22000公里陆地边界、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有陆上邻国14个、海上邻国8个,周边地区安全的复杂因素多、热点问题多,对中国的安全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加之美国进行战略围堵、牵制、干扰,对中国形成了较大压力;中国还与少数国家存在历史遗留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包括钓鱼岛、南海岛屿归属及海洋权益之争,对中国的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非传统安全威胁突出,恐怖主义、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都严重存在,特别是恐怖主义暴力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面临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为此,中国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但也做好应对现实和潜在安全威胁的准备。

三是中国奉行的总体安全观。总体安全观是一种基于平衡辩证的认识方法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新安全观。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风雨同舟,命运与共,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世界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围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的主题在北京进行对话交流。会上,习***主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深刻阐述,其核心内容,就是与各国广泛合作,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这一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结晶,来源于中国数千年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来源于当代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认识和实践,它将中国自身发展与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紧密相连,不仅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愿景,勾画了国际秩序的新蓝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而且充分展示了中国决心与世界各国安危与共、守望相助的责任担当。因此,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军工圈—军工行业第一公共平台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