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的故事事

英雄人物的事迹

您当前位置: &
英雄人物的事迹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武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   雷锋入伍后,他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1960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他入伍后表现突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日,他因事故不幸殉职。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乓乒乓响起了***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二小, 可怜他死得这样惨。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奥运英雄&&许海峰   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获男子手***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也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由此开始了中国奥运会史的新篇章。  许海峰(1957年生)中国男子射击运动员,运动健将,第一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安徽和县人。他从小喜欢用弹弓打鸟,凭着自己卓越的努力,练就了一身高超的射击本领。  1982年入安徽省队。  1983年在第5届全运会射击比赛中,获自选手***慢射和气手***2枚银牌。  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获男子手***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也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由此开始了中国奥运会史的新篇章。  1986年第10届亚运会上,以超过世界纪录的660环的成绩获男子自选手***冠军,并获男子气手***金牌,同时与队友合作获男子自选手***团体和男子气手***金牌。同年,在全国射击分项赛上又以662环成绩,超过男子小口径自选手***慢射世界纪录。  1984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年两次获&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1988年第二次参加奥运会获男子气手***铜牌。  日,在由中国奥委会、霍英东基金会和中国记者协会共同主办的&世纪之星&中国最佳运动员评选活动中他是8名获提名奖励的优秀运动员之一。特级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四川中江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所困。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敌人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就忍着重伤巨痛,跌倒了爬起来,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射孔,保证部队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根据黄继光生前的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舍身为国 永垂不朽&&董存瑞   1945年,年轻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并加入了中国***。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我军被敌暗堡所阻。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但找不到炸药支架,为保证整个战斗胜利,他毅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 ,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航天英雄&&杨利伟   日清晨,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经过21个小时,完成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走出飞船,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这次为期21小时的太空之旅,使中国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杨利伟在参加航天员选拔之前,曾在成都军区空军驻渝航空兵某部工作生活了4年,是该部正营职领航主任,一级飞行员,四种气象飞行员,四机长机,安全飞行1149小时33分,因飞行技术拔尖、正确处置空中特情两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8月,杨利伟从这里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上一篇:&下一篇:
《英雄人物的事迹》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原文链接:
长大导航()旗下站长邮箱:|
《英雄人物的事迹》|友情链接:  先扒第一位,李世民。    《大唐霸业》网购地址链接
  当当网
/product.aspx?product_id=  京东网
/.html  发正文前,先发一下我的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建华(笔名毛屋堂):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长期致力于历史与战争、管理、人伦边缘学科探索。写史风格嬉笑怒骂,说史态度风趣、真诚,文风轻松时尚、热辣活泼。着力将大变革时代的社会与轰轰烈烈的历史融于一炉,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文风----感受历史----运用丰富曲折的人生阅历审视历史、解读历史。着意于站在当代社会信息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基点上,解读历史上的战争、怪才、事业英雄、职场狗熊,感受历史带给人们的无穷魅力。  已出版作品:  《晚清大变局》  《洋务大业》  《大唐霸业》  《短命南朝》  《攻破壁垒有方法》  《三分管人七分带人》  《富有,从人脉开始》  《跟说客学艺》  《移动帝国诺基亚》。  我的博客网址
.cn/u/  2014年我的新书预告  《绝对猛男*成吉思汗》  《落日旌旗*李鸿章》   《狡猾的雄心*赵匡义》   《晚清三十年改革》   《衰世荣光*张謇传》   说明,喜欢我的书的朋友,可以在京东、当当、淘宝、亚马逊等网站搜书名,即可找到相应的购书网址。在我的博客网址里,找到侧边栏,“罗建华作品网购”,点击那些书名,即可。  罗建华(笔名毛屋堂)粉丝群  《大唐霸业》 群号   《短命南朝》 群号   《富有,从人脉开始》 群号   《三分管人七分带人》 群号   《洋务大业》 群号   《移动帝国诺基亚》 群号   《晚清大变局》 群号   《跟说客学艺》 群号   《绝对猛男*成吉思汗》 群号   《落日旌旗*李鸿章》 群号   《狡猾的雄心*赵匡义》 群号   《晚清三十年改革》 群号   《衰世荣光-张謇传》 群号                         吐槽规则:欢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拍砖。但不要骂作者我本人。  我与你前世无冤今世无仇。我不是你桌子上的菜。  人不骂我,我不骂人。人若骂我,我必变粗人骂人。  欢迎朋友理性点评。  关于我独特的文风  罗建华读史风格----罗建华独创的历史解读风格  1、不同于历史的教科书  2、不同于戏说历史  3、不同于架空历史  4、不同于专业著述  读者不可用传统的思维模式看待我的书  我的书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我的风格可归结为解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解读。  下面正式连载  第一部《大唐霸业》  导言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唐朝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这与老李家到底有什么关系?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说,老杨家打造的隋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四百年的分裂局面,然而,我也很奇怪,老杨家辛辛苦苦建立的隋朝为何在第三十八个年头就被老李家的唐朝掀了个底朝天?  这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特别历史时期。  让我的探索就从隋末开始吧。  第一章 打个王国容易吗?  一、成功富二代就是这么给李家培养出来的   关陇贵族的几代超人  我将研究的起始时间选在了598 年1月(开皇17年12月),在一个地名叫京兆武功的地方(现今陕西境内),有一李姓家族的大宅院,宅院的主人----刺史李渊先生正在兴奋头上,因为他的老婆之一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是窦女士为他生下的第二个男孩。  对于李剌史来说,这个男孩的到来,除了象今天妇科医院的走廊上那些做爸爸们一样的欢喜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异样的感觉。他决不会意识到,这个男孩将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牛朝代的打造者。  现在小朋友正在他妈妈的怀里吃奶。  孩子吃奶的事没有什么好描述的,不过,正好有点时间来看一看他的家世。  毕竟他是李家的富二代,准确地说,是富八代。  这个家族的发展历史上很长,而这个家族真正崛起,是他的八世祖李?。  西晋末年,李?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批人,占地为王,占的面积还不小,位置在今天的敦煌、酒泉一带,国号为西凉。史书上的西凉国,就是他李家的。  这个家族在历史上不只是雄起那么一次。  曾祖李虎,帮助宇文泰搞政变,成为北周的开国功臣。虽然不是主演,只饰了一个配角,在李家家族史上,同样成为了后代子孙的骄傲。  从西晋末年到隋朝统一,经历两个世纪的时间,到了李渊这一代时,李家已经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关陇贵族。  小朋友的身边,现在围着两个特殊人物。是两个女人,一位是他的独孤奶奶,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亲姊妹;一位是他的母亲,从小在北周宫廷里长大的窦女士。  先说这窦女士,的确与众不同。  窦家是显赫的鲜卑贵族,父亲窦毅任定州总管,封神武公(一等爵位)。  史书记载,小窦出世时,头发下垂过颈。  到现代医院妇产科里去寻觅,很难找到出世时头发就这么长的女婴。我个人猜测,或许是她娘吃得好喝得好,营养超级良好的缘故。不过,反过来想,现代的爸爸、妈妈们吃得喝得也不赖啊,却没有哪位生下的女儿头发能长过颈脖子。  好了,这个谜我们不费时间去猜了,留给生物学家们去解释吧。更让人奇怪的是窦姑娘的超级记忆力,史书记载她聪颖异常,天资超人,喜读《妇诫》、《列女传》等书,而且过目不忘。  这样的牛人,现在都是很难找到的。前一段时间看周立波弄的达人秀节目,里面有一位记忆达人,的确是过目不忘。或许他们之间有一拚。在今天,这样的超级优秀女生,一准是读博、读硕的上好材料。  娶个记忆超人容易吗?  家里养了这么一个聪明的女儿,窦毅把她看作掌上明珠。  窦姑娘长大***,名气越来越大,把那些认识、不认识的小伙子迷倒一大遍。是的,要是把记忆超人娶回家,不说别的,将来孩子的家庭教师都可以省了。  小伙子一批接一批往窦家跑,传说中踏破门槛的事在窦爸爸眼前发生了。  有富家子弟,有官家显要,有王室贵族,哪一位也得罪不起。  该把女儿嫁给哪个小伙子呢?  面对难题,做爸爸终于放出话来:我这女儿不能随便许配人家。  怎样的小伙子才是你择婿的对象?你这做爸爸的总得给个实在话吧。  窦毅终于拿出了一道方案,一道可以称得上史上最悬的快婿选择解决方案。  窦毅找来两道屏风,每道屏风上,画上一只彩绘孔雀,在每只孔雀的头部,用黑色点上圆圆的小眼睛。  对每一个前来求婚的不伙子,窦毅先跟小伙子聊天(考察对象)。发现合格的人选(入围者),窦爸爸这才发给对方两支箭。  看到了吗?那屏风上两只孔雀的两只眼睛(生活中的两只孔雀才是四只眼睛),现在你就充分地发挥你的射击水平吧。有本事射中那两只眼睛,咱家的记忆超人,就做你的媳妇了。  前前后后有三十多位富家小伙子、贵族青年跑到窦家来跟窦爸爸聊天,目的是要获得那两枝箭。  结果很是出人意外,居然没有一个小伙子能射中双目。  有的被孔雀美丽的尾巴迷住了,第一箭就落单。  有的侥幸射中第一只眼睛,无论如何就是射不中第二只。  李渊早就听说窦***是记忆超人,心想如果把超人娶回家,再生出几个超人来,那李家岂不更加兴旺发达?  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是有些困难,虽然自己的箭术还算是上乘,显然,别人都射不中,难道我李渊的射击术就一定比他人强?  这些天李渊在家里天天搞突击,苦练射击本领。  李渊明白,现在要挑战的不是别人,而是全国一流的射箭高手。窦毅箭术高超,能一箭贯穿两鹰。有一次出使突厥时,他现场表演自己的独门绝技,平时嚣张的突厥汗,也惊叹不已。  高手设计的考题一定内藏玄机,这一点,李渊已经看出来了。  要破解高人设定的玄机,必得找到老师。该问谁呢?  李渊找到了几位从射击场败落下来的哥们。这么三打听,四打听,居然打听出其中的道道来了。  射箭不单单是要眼力好,手力好,对于高手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屏除杂念,屏息静气。只有屏住呼息,胳膊上的肌肉才不会发生轻微的颤动。如果在战场,在杀声震天、血肉横飞或是敌方的骑兵就要接近自己的一刹那,狙击射手不能首先稳住自己,就有可能心慌意乱,哪里还能一箭中敌?  年轻人往往带着无限的遐想去跟窦爸爸聊天,那想法就跟新彩民掏出两块钱买一张彩票一样多。一旦得到窦爸爸当场赠送的两支箭,听完窦爸爸的祝福,就象在巨奖面前突然拿到了入围券,能有多激动,就有多激动。  特别激动的心,就会引发特别颤动的手。再高的高手,在如此特殊的情况下,很难克制住自己的心不颤颠。心也激动,手也抖动,再好的眼力,也难以正常发挥,射击水平立马大打折扣,那两只孔雀眼就变得眼花缭乱,非常难以瞄准。  李渊终于破解射箭高手故意设置的那道玄机。原来,高手考查的不单单是射击水平,他设置两只孔雀眼,更在于考察年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秘密找准了,应对的策略也就有了。  是的,一拿到箭,咱就不能再想记忆超人窦***了,也不能再看那美丽的孔雀尾了,只能想一个东西,那就是自己要挑战的那两粒黑子。那两粒没有任何意义的黑子,那两颗自己必须征服的孔雀的黑眼珠子。  经过充分的准备,小伙子终于如愿以偿。唯独他箭不虚发,史载两箭全部“中目”。  窦毅高兴地把女儿许配给了这位有心计、有定力的贵族小伙子。  嫁到李家的窦姑娘没有让李渊失望,为他生下了四个小子还加进一个女儿。这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让小子们提前登场,亮个想先)。  让李渊想不到的是,记忆超人窦姑娘,在培养子女方面,有一套特别培训术。她亲手培训的下一代中,居然有一位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牛朝代的最牛国王。
楼主发言:28次 发图:
  马克  
  @我是da灰狼 2楼
16:28:55  马克  -----------------------------  
  不错  欲知西游记内涵,须看《西游记前传》  西游记故事人物起源,未解之谜,    
  @西游记前传 4楼
17:43:06  不错  欲知西游记内涵,须看《西游记前传》  西游记故事人物起源,未解之谜,      -----------------------------  
  子女培训术  跟今天出远门打工的父亲们一样,除了过年,李渊基本上就没有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更谈不上什么教育下一代。  由于当官的需要,李渊同志不得不常年在外。古代人当官,跟今天的情形大不一样。古代官吏任职,地域回避制度非常严格。当官的不准在本乡本土任职,必须在远离家乡的外地。  李世民出生地在武功,渭水北岸,李渊任职的地方在南方,教育孩子的重任天然地落在了窦女士的肩上。  皇帝哥们,尤其是开国皇帝,如刘邦、朱元璋、曹操等,有的是草莽,有的是武将,从小受到文化深度熏陶的不多。富二代李世民却恰恰相反。  记忆超人窦女士,不只是天资好,而且从小接受良好的宫廷教育,非常好学。古代女人中,没几个有文化修养的,而她却是例外。  不说别的,单单说毛笔字,她的能耐就不是盖的。史载把她的字与李渊的字混杂在一起,没有人能认得出,谁个谁的。  不只是练字搞书法,不只是看书读文章,她还是半个职业写手,写得一手好文章。史载她“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也就是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历史上,女士们中间,形成自己独特文风的人还真不多,琼瑶阿姨算一位。  作者我认为,琼瑶小说故事情节诱人,主人公可爱至极,单单那琼瑶版语言,实在优美,可称得上文有雅体。  有这样知书识礼的母亲,做儿子的能不受到她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吗?  写字写文章,只不过是窦女士的一碟小菜,她还是一位功于心计的女人。  老公李渊喜欢骑马,更喜欢养马。或许李渊那僻性正如我的隔壁邻居,她特别喜欢***。  我的邻居把楼底下一间车库花十来万买了下来,别人存车,她放狗。每次看到她的狗,老远的路上,“我的儿”“我的女儿妈妈来了”的喊了起来,以至我几次认为,真的是她跟儿女们在车库亲热了,可是仔细一看,她正在跟她的三只狗亲昵地抱在一起。拷,现在的人,跟宠物之间,咋都这般架势?  当时的李渊,迷恋马的疯狂估计跟邻居迷恋狗的程度不相上下。李渊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养马的,而且,养了太多、太招人眼球的好马。  马是一般人能养的吗?  今天,你有钱你可以养马,弄个养马场也没有人管你。那年头可就太不一样了。  马是政府才能养的,是军队才能拥有的“装备”。应该象今天的***枝一样,是民间严禁拥有的危险品。或许那时的马,更加类似于今天的坦克,民间是不能用它来拉货物的,虽然它也有运输的功能。  养一匹两匹也就算了,养上百匹,这就有问题了,至少在炀帝的眼中。  看到老公如此痴迷于养马,窦女士就琢磨着有没有两全齐美之策,既让皇帝放心又让老公高兴。  李渊的马越养越多。看着自己的马群渐渐壮大,李渊一个人偷着乐,以为炀帝被他蒙在了鼓里。  具有小偷情结的人都这样,以为自己偷偷干的事,别人不知道。  窦女士心中清楚,这事要是让炀帝知道了,一定会吃不了兜着走。  她决定劝劝老公。  如果只是劝他不要养马,免得招来祸事;如果只是说些“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违”的话,这样的话,对一个具有小偷情结的人来说,还不如不说。  “皇上的性情你是知道的(告诉老公事情的严重性)。他也喜欢好马,为何不挑选几匹上等的好马献给他?(抓住对方的弱点,送礼送到点子上。)一味地将这些宝马养在家里,只会早早地给自己招来祸事,不会有什么益处。”  对于不合自己想法的提议,李渊是一个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人,他把妻子的劝告没当回事。  李渊养马的事,七传八传(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网络传播),某一天,终于传到了炀帝的耳朵里。  炀帝大为气愤,发旨谴责。  李渊这才想起妻子的话,赶紧找关系,又是送猎鹰又是送宝马。  收到大量上等的礼物,炀帝这才渐渐平息了心中的怒火(人都有弱项,炀帝也不例外)。  老爸酿造的重大风险,老妈的化解手法,李世民一一看在了眼中。  母亲的影响下,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养成了读书学习、勤于动脑、功于心计的品性。  母亲对于子女的教育作用力,我总认为,其实发力方式都差不多,叫潜移默化也好,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行。  我二姨娘住在深山,然而,她却喜欢做生意。在过去的计划经济年代,她把茶叶生意做得远近皆知(高山出好茶)。现在,她家的表兄表妹个个都进了城,变成了生意人。我大姨娘住在平原,一辈子实实在在地耕田种地,大姨娘家表兄表妹也不少,至今全都住在农村,耕田种地过日子。  可见,上一代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力实在太大。  身为贵族子弟,在母亲的熏陶下,李世民养成了读兵书、练书法、用计谋这些品性,时下醉意于吃喝玩乐的富二代,如何能跟他PK?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看来,这多少是有缘由的。
  五道兴唐,里面是姜尚、张良、韩信一般的人物。所谓凌烟阁功臣大多数和这五道有瓜葛。李唐哪有不兴的道理。
  @当然理想 7楼
19:00:13  五道兴唐,里面是姜尚、张良、韩信一般的人物。所谓凌烟阁功臣大多数和这五道有瓜葛。李唐哪有不兴的道理。  -----------------------------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看来,这多少是有缘由的顶顶
  @英子186 10楼
21:07:07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看来,这多少是有缘由的顶顶  -----------------------------  
  @慢郎中2013 9楼
19:06:06  Mark  -----------------------------  
  @走边肖 13楼
00:02:08  回复第6楼(作者:
18:54)   子女培训术   跟今天出远门打工的父亲们一样,除了过年,李渊基本上就没有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更谈…… ==========不错,顶。  -----------------------------  
  李氏家族的影响力  李家是一个极端尚武的家族,世世代代培养武将,征战与骑射是李家子女的必修课。  从拿得动弓箭的那一天开始,李世民就与舞刀弄棒捆在了一起。  不只一处史料记载,李世民用的箭比一般的箭要粗一倍,而且还长一倍,百步之外,他能“射洞门阖”。有这样臂力的人,体格一定很强健。另一角度说,在学武方面,这人应该是学有所成。要是有武术大赛,说不准还能弄个冠军。  读兵书是李家弟子的主要功课。很多人知道《孙子兵法》,有资料记载,李世民对曹操注释的《孙子兵法》情有独钟。从后来发生的诸多战争来看,李世民主持的战事,一半来源于计谋的成功,这一点,与曹操的玩法,还真是如出一辙。  李渊的儿子有22位,唯独这位儿子喜欢跟老爸理论《孙子兵法》。不见得他有什么超群的见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读书用了脑子,不是读死书的那一类人。  17岁那年,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年龄段,给他影响最深的母亲离开了人世。一场重大的人生变故,就这样突然闯进了他的世界。  少年丧母,李世民不得不开始另一种生活,跟着当官的父亲迁居各地。  坏事有时也成了好事,这要看发生在何人的身上。跟着父亲在各地迁居的日子里,李世民看到了更多的事,结识了更多的人,比起同龄人,他更早地变得成熟起来。  (未完待续)
  帮忙顶一下!全国多家信托公司,数十款年收益率在8%-13%的信托产品,买信托送ipone,ipad等。买的多送的多,量大可商量,50万起卖。有兴趣加扣扣:壹五九八三三八柒零肆
  二 天下大乱的根由  文帝之过  隋朝是统一的,但隋末的社会却是动荡的。  动乱的真正原因,埋在了统一者的身上。  隋朝的统一,在两千年的封建史上是短暂的,然而,意义却十分巨大,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朝代的统一事业,都没法跟它比。那怕秦始皇统一六国,在隋的面前,也暗然失色。  简单地说,原因至少有两点。  隋的统一,结束的不是一般的动乱或分裂局面,而是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分裂。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隋朝的统一,今天的中国或许就跟欧洲的情况差不多。  欧洲的面积,跟中国比,也就多100平方公里。然而,欧洲的国家数量实在太多,欧洲各国面积非常小,跟中国的省差不多。比如,法国面积相当于四川省,德国面积相当于安徽省。  为什么地球上这两个纬度差不多的区域,国家民族布局相差却这么大呢?有历史研究者说,在欧洲历史上,没有出现隋朝那样的统一过程。  这里提示一下读者,隋朝的统一,不是完全指武力,它是不同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欧洲缺少的,正是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作为开国之君,杨坚称帝后(文帝),还做了一件以前其它朝代少有的事----政治体制改革。  他这道改革大餐的着力点在中央,也叫加强中央集权,他设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类似于决策、执行、监督三大部,也有人说,跟美国的议院、总统、司法三驾马车的运作方式类似。  从“历史意义”这样一个高度看,与下面的改革相比,这个改革,还只是道小菜。下面的改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席、大宴。  隋朝将中国官府录用人才的传统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建立了科举制度。  隋朝之前,官府录用人才的办法叫门阀取士。某人能不能进政府部门工作(当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看他的出身,官方叫法:“门第”,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他家门坎的高低。  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相当于今天的国家***考试制度。不看出身,不看门第,全天下的人都来考试吧,谁的分数高,谁就可以进政府部门当官。出身已不再是官府用人的唯一标准。  经济上杨坚采取了一些比较得力的发展措施----“均田新令”----政府出面,将无主的荒地(战争中,土地的主人死了或逃了)按规定的办法分给无地的穷人。均田新令促进了隋朝生产的大发展。  在赋税上,杨坚施行“输积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杨坚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全国各地粮仓的储备粮足够六十年才能吃得完。  在手工业方面,就不浪费读者的时间,举一个例子,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石拱桥,至今仍保存完好。  隋朝虽然存续时间短,它的贡献不见得少,呈现出国势强盛的局面。  然而,文帝身上却有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叫“守财奴”。  国家仓库中,他储存了多得惊人的粮食,而对关中地区的大旱灾(594年,开皇14年,关中大旱),他完全无视。  在当地人靠吃树皮草根观音土过日子的恐慌情形下,他发下来的文告,不是开仓济民,而是忽悠关中灾民去河南洛阳“就食”。  这样的灾难时期,不开仓放粮,不赈济灾民,我只能说,炀帝真是一个难以理喻的怪人。  一方面,他如此这般的节俭,舍不得接济一粒粮食给快要饿死的人,另一方面,他又在大兴土木。  在岐州(今陕西)建仁寿宫时,他把工期定得死死的,结果,几万人活活被他搞得累死在工地上。  文帝犯的错误,他的儿子炀帝又进一步发扬光大。
  楼主继续  
  @广陵未散 22楼
16:02:10  楼主继续  -----------------------------  
  加油顶顶
  楼主继续,
  炀帝之祸  与文帝比起来,他的这个儿子实在不是个东西。别的不说,单单是儿子杀老子这件事,看着就让人气愤。  604年,趁着老爸病重,儿子把老子杀了。传说中的杀父登基,在他的手上出现了。  帝位是到手了,天下的民心,从他登基的那一天起就失去了。  这样的人当皇帝,换了我做他的下属,也感觉不爽啊。以至后来天下人只要一举起义旗,当着官军的面就把皇帝杀父亲这样的臭事抬出来骂,搞得前来镇压的官军也哑口无言。  与文帝比,炀帝搞皇家房地产项目的大手笔那都不是在一个级别上。  在洛阳,他亲自制定计划,下达命令,建造N座宫殿,称东都(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购买第二套房产)。每月役使的民夫惊人地达到200万人(注意,不是每年)。为他干活而累死的人数,更是惊人地超过了一半(一个月里有100万人活活地累死!不知史书里这样的记载是不是真实的。这样的数字实在太可怕了,比希特勒杀犹太人计划还过分)。  炀帝还特别喜欢奇材异石,他对这些玩意的兴趣,大大地超过李渊养马的僻好。李渊养马也只不过是冒杀头的危险,他炀帝玩奇石那是要冒丢掉江山的风险。因为这些玩意只有江南才有(如太湖石,就产在安徽广德),他却不管这玩意生长在何地,离他的都城有多远,只要怪、只要奇,不管那物件有多大,有多重,也一定要从五岭、江南这些地区抬过去。那些没有长脚的庞然大物,都是靠民工无数双手、无数双脚、无数双肩膀硬抬过去的。那年头,没有现在的汽车运输,其耗费的劳动力有多大,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  在洛阳西面,炀帝以更恢弘的气势建造西苑工程,纵横200里,宫殿无数,台观殿阁林立(这人怎么这样喜欢造房子?只能猜测,他或许跟我们今天城里人买第二套房、第三套房、第四套房……的心理类似)。  天下人都知道,江都出美女。江都,也成了炀帝最最向往的地方。  如何到美女如云的江都游玩?这让炀帝很费脑子。  陆路过去的话,要翻山要越岭,虽然不用自己的脚走路,坐在轿子里有人抬着,但那样毕竟不方便,拉个屎撒个尿的,还要停下轿子到处去找厕所。  如果有条河,河里摆上大龙船,那样的话,啥事都方便了。相对于轿子而言,船上的活动空间,那就大得多了。  不就是弄一条河吗?对于炀帝来说,那也就是一条命令就能解决的小事。  炀帝下令,征调百万民夫,开凿一条人工河,从他的宫殿直通江都。  他的生活的确是越来越舒服,越来越美好。百姓的生活,正是因为他,变得越来越痛苦。  所有的人都看到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一旦为杨家服役,去建皇宫或是去挑运河,必死无疑。因为隔壁的邻居,只要说是前去为皇家服役的,一个个都有去无回,能回家的,只能算是例外。  前去服役毕定累死,假如能躲得掉的话,就能捡条性命。  于是天下人都来想办法(一定要是合情、合理且合法的办法)。  办法终于给找到了:如果身体的某个部位残疾了,就没办法干活了。  百姓们开始偷偷地干一件事,找个石头往自己的手或脚上砸,不砸残不歇手。  史料记载,一条新的流行语在隋朝出现了:“福手”“福足”。看历史书一定要弄清背景,否则,还真容易被表面意义给搞混了。提醒喜欢看史书的同学注意了,在隋朝,那两个词的意义是断手、断足。  当一个王朝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时,当天下的百姓忙着为自己断手断足时,它还能走得更远吗?
  遍地开花的起义  隋未遍地开花的国内起义主要是源于国际战争,有史家评论说,那是炀帝没事找抽。炀帝特别喜欢做的一件事,是打邻居找乐子,他选定的邻居是高丽(朝鲜)。  612 至614 年,炀帝在辽东发动了征讨高丽的战争。  打仗就要人手,需要大量的人为战争服务。距离辽东路程最近的人最倒霉。  炀帝在山东东莱、河北涿郡专门建立了对高丽战争的基地。河北、山东两个地区的兵役负担突然变得特别沉重起来。  对一个王朝的倒台来说,天灾总是跟人祸一起来作兴的。  611年( 大业7年),山东、河北暴发大水灾,30个郡县遭淹,谷价飞涨,饥馑四起。这样一个特别严重的灾难时期,炀帝的命令来了。  这道命令不是指挥地方政府如何救灾的,而是强调加紧对高丽的战争准备。  炀帝这样的搞法,简单就是不要当地人活命了。在家里呆着,就必定饿死;出去当兵,远远地跑到邻国去打仗,就有可能被敌人杀死。  是人都要活命的,一些人开始想办法了。  这年的12月(注意,是快要过大年的时候),王薄(山东人)第一个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这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他给自己起的名号就很有创意:知世郎。这名号要是弄到QQ群里去,准能吸引不少QQ好友的眼球。  这位知世郎先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大唱赞歌,不少同学熟悉他创作的《无向辽东浪死歌》:“譬如辽东死, 斩头何所伤”。要是这歌词叫今天的电视剧作曲家谱曲,曲调一准定位得非常悲壮。  山东平原县的刘霸道,也跟着在家乡举起了义旗。看这人的名字,就知道是位草莽哥。  河北人高士达,也带着一批人,在?县一带白天睡觉夜里搞地下活动。  612 年(大业8年),山东、河北已经遍地起火。在国内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形下,炀帝仍然极为执着地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  只能说,炀帝这人算得上一条有个性的汉子!什么天灾、什么起义,他一概无视,照常要去打邻居找乐子。  陆军从涿郡出发,海军从东莱海口出发,浩浩荡荡,水陆并进,赶往邻居家干架。  人多势众,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如果按照当代美国军事作战的标准来评估的话,这一仗应该能打过大胜仗。  可是高丽实在是个奇怪的国度。现代战争中,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调动多国军队,使用了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集中全力攻打朝鲜,本指望弄个大胜仗,结果却吃了大败仗。如果当初美国的将军翻了一下炀帝攻打高丽的历史,或许当时就会改变攻打朝鲜的初衷。  炀帝兴许是运气不好,东征的大军呼啦啦去了那么多人,却实在没有想到,居然会吃一个大败仗。  对于喜欢打架的人来说,失败一次不算什么。今天打败了,明天再约。  第二年,个性十足的炀帝,再一次发动了东征高丽的国际战争。  运气还是不见得好到哪里。在顽强的高丽人面前,炀帝再一次吃瘪。  对一个大国来说,两年打两场国际战争,全都打失败,应该不算什么大事。想想看,美国打朝鲜、打越南,不都打失败了吗?而且一打就是N年,美国不还是平安无事?  只能说炀帝的运气实在没有美国的总统好。  国内越来越多的人逃避兵役、徭役,这些人无路可逃时,就投奔了起义军。  孟海公、郭方预、孟让、……(此处省略N位大哥的名字)各自扯起大旗,聚众造反。  跟去年不一样的是,这一次起义队伍的人数特别多,不再是五千、八千,每一面旗帜下面,数万、数十万的人集聚在一起。这架式有些吓人。  这些人还有一个特征,集中在山东这一块。  如果要动用政府追责制的话,山东的领导实在应该受罚。  从地域的角度看,炀帝或许可以轻松一下,毕竟这些反政府活动都集中在山东一个地区。  然而,有一支反政府军,炀帝无论如何不能再无视了。
  我喜欢看
  缺少军事头脑的杨玄感  礼部尚书杨玄感,负责督运粮草(中央宣传部部长居然去督运粮草?实在看不懂这炀帝的活儿是如何派的。看来打邻居时,人手不够,只要是个人,就派上用场)。  运送粮草的途中,杨尚书一路走一路看。没途发生的情况,让这位饱读诗书的人太过于吃惊。道路两旁,不论是王家村,还是李家店,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只要是个人,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不种田不耕地,扛着刀***搞饭吃。  这道奇异的景象,让杨尚书突然产生了一个感觉:天下已然大乱!是时候了,抢皇帝位子的时候到了。如果再不动手的话,或许就要迟到了。  该从哪里下手?把炀帝偷偷谋杀了,还是把他的都城占了?  掂量一翻之后,杨尚书发觉,找几个帮手,直接谋杀皇帝,可能性不大,风险倒是太大。抢占都城,需要自己的军队,目前,自己还只是一个押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天下人一呼百应,那么,扯面大旗,成本低,风险小,能迅速聚集人手,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杨尚书迅速下定了重写人生辉煌篇章的大决心。第一步的工作,选定起兵地址:军事重镇黎阳。这里有队伍,而且都听自己的,这就行了。杨尚书带着部下,在黎阳树起了反隋的大旗。  杨玄感是读了书的人,跟草寇起兵大不一样。读书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摇动起笔杆子,策划出了一个极有创意的口号“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  天下倒悬!短短四个字,足以把炀帝从天子的神坛上拉下来!足以让全国的人对他杀父登基、苛派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从恨之入骨变成迅速的反叛行动。  杨玄感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时机,喊出了一个正确的口号,每天投奔到他旗下的民众有数千人之多(注意每天两字,不是每月),形势对他十分有利。  人人看好他这支股票,杨玄感应该有戏。  这么一位有着远大理想的人,却缺少一颗军事头脑。他做出的第一个军事行动的决策,就几乎要了这支起义部队的命。  寻找军事目标,有一个显规则:柿子选软的捏,千万别将鸡蛋往石头上碰。  他却倒过来做(或许是他心太急)。  对这些刚刚聚拢而来的毫无战斗经验的农民,杨玄感既不搞军事训练(这些新兵旦子,实在应该好好地练一练射箭、搏杀的本领,提高自己的战斗技能),也不磨合一下陌生的领导团队(大的战斗开始之前,非常有必须让上下之间互相熟悉起来),就急勿勿地从黎阳出发,渡过黄河,径直奔东都洛阳来了。  这都城是你想打就能打得下来的么?打打别的城镇,至少可以练练手,找找胜利的感觉,鼓起士兵的信心。那怕是失败,也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现在你却来打精兵强将云集的都城,岂不是找死?真是一个在战略上完全没有脑子的家伙。  这样看来,杨尚书的兵书看得太少,这样下去一定做不大。  洛阳攻打了整整五十天,没有丝毫的进展。  他这么一闹腾,就象捅了马蜂窝一样,把都城四周强大的守备部队全都吸引了过来。  此时的炀帝正在辽东前线指挥作战。这会儿听到消息,听说都城不保,急忙指挥最精良的骑兵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日夜往洛阳赶过来。  政府军象洪水一样包围过来。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杨玄感作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带领这支起义队伍逃跑。可是,在这同时,他又犯了一个致命的军事错误:选择了错误的逃跑方向。  山东、河北一带,起义的队伍搞得烽火连天,那点可怜的地方政府军根本就忙不过来。而且山东、河北一带,正是这些兵士的家乡,就是躲也能轻车熟路,找个深山沟里藏起来。  而杨玄感呢,选来选去,反而选择了向关中方向逃亡(本应该向东逃跑,他却带着兵马往西流窜)。  关中是政府军的天下。关键时刻,深山老林你不钻,专往刀山火海里蹦,神仙也救不了你。  没过多久,杨玄感便成了炀帝的瓮中之鳖。  在隋军的穷追猛打之下,杨玄感连战连败,走投无路,最后不得不用自杀的方式做了结束语。  一个有胆量起兵、有胆量打都城,却完全没有军事头脑的人。
  非藏喜欢
  顶顶顶。。。
  百看不厌
  炀帝的治癌手法  杨玄感这一摊子被打没了。对于炀帝来说,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画上句号。  杨玄感不是农民,不是一般的地方政府官员,而是皇帝身边的人。这样的人作乱,对皇帝的威胁能不大吗?  如果身边还有这样的人呢?他们一定会象癌细胞一样偷偷地扩散,后果不可设想。  一定要以刮骨疗毒的精神,把身边的这类人,或者叫政治思想嫌疑人,彻底地消灭掉。不是从思想上,而是从肉体上。  炀帝的办法简单而且粗暴,不论是谁,不管是一品二品,还是七品八品,只要有那么一丝让他怀疑的迹象,不必经过烦琐的审讯程序,径直派出军队,将对方全家一并给杀了。而且手法超辣,毁灭嫌疑人的三族。  首当其冲的是一批与杨部长有牵连的京城高官。  作为最高统治者,炀帝的想法是对的,做法也是对的(熟悉明史的读者知道,对付嫌疑人,朱元璋皇帝用了更恶毒的办法----无故株连,他杀的人更多),但是,炀帝忽略一个决策漏洞----时机。  炀帝杀官员的时间段,正是反政府军(农民起义军)在山东、河北闹腾得浪潮汹涌的时候。在这样一个政局极端不稳固的情形下,你对政府高层官员大加杀戮,弄得自己身边的人人人自危,你岂不是把自己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哪个还敢在危难时刻为你卖命,谁还有胆量在你身边说真话,你岂不是加剧了政权消亡的速度?(在最困难的时刻,需要更多的人来帮忙,而不是把自己推向孤立无援的可怕境地)  一个正确的决策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机,后果就非常严重(不久他就不得不为这个错误的做法买单,而且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
  乱象丛生  不管如何,在炀帝的眼中,都城又安全了,该是发动征讨高丽战争的时候了。614年,这位有个性的炀帝,决定对那位打不死的邻居再一次予以重重的打击,他发动了征讨高丽的第三次战争。  高丽的战争成功地打响。经过几场激烈的战斗,隋军向高丽内地缓缓推进,胜利的曙光出现了。  就在这个时候,就在隋军与高丽军打得正酣的时候,乘着国内兵力空虚,一个个起义军粉黑登场,趁机发难。  前两年只是山东、河北闹匪患,这一次,河南、江淮、山西、关中到处杀声震天。  没办法了,不回去不行了。炀帝只得从辽东草草收兵,重新调整军队,派到全国各地去剿匪。  从大业十年到大业十三年,在与政府军的PK中,各地反政府武装,渐渐汇聚在三面大旗下面:  ●瓦岗军,首领翟让、李密,活动地:河南。  ●窦建德军,活动地:山东、河北。  ●杜伏威军,活动地:江淮。  此时,李渊同志的小日子过的还挺舒服。如果没有天下大乱,这辈子或许也就这么过下去。  突然,一个极其可怕的发现,让他顿时变得魂飞魄散。自己一个小小的不当举动,让炀帝那丝怀疑的目光突然盯上了自己。
  ,楼主加油  
李渊的擦边球  病假引发的恐慌  炀帝第二次东征高丽时,李渊受命到怀远镇( 今辽宁境内) 督运粮草。  就在大伙急急忙忙往东赶的路上,李渊发现,杨玄感的兄弟却带着部队从前线往回跑。  不对啊,前方要打仗,你却带着兵马往回跑?  凭着军事嗅觉,李渊敏锐地感觉到这事大有来头,赶紧向炀帝打小报告。  正是李渊的及时报告为炀帝平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果炀帝来迟了,说不定洛阳真的给杨玄感给打下来了)。  炀帝当即提升李渊为弘化郡留守,交给他关右十郡的兵力,阻挡杨玄感的西进行动。  杨玄感没有想到,自己造反失败,却友情地为李渊提供了一个连升三级的机会。  什么叫黄雀捕蝉螳郎在后,真是世事难料。  更难料的事情还在后头。  对于李渊来说,刚刚得到这么一个好运,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一个可怕的恶运跟着就来了。  扑灭杨玄感叛乱后,炀帝对身边文臣武将的疑心一天天变得大了起来。  疑心病就象后悔病一样,无药可医,而且疑心病最容易传染,今天怀疑A,明天就有可能怀疑B。只要对方有那么一丁点跟自己某个看法对不上号的地方,就容易引发疑心。炀帝解决疑心病的方案不是手术刀而是屠刀,对身边的人,无论是谁,只要触动他的猜忌,就立即毫不留情,不诛灭对方三族不罢手(或许这正是灭杀政治癌细胞的正确办法)。  有一天,炀帝征召李渊商议事情。真是事不凑巧,因为生病的缘故,李渊没有能够及时拜见。  李渊的一个外甥小王,在炀帝的后宫打工。第三天,炀帝就这事问起小王来。  “你舅舅前天没有来我这里开会,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舅舅碰巧生病了。”  “病了?下不了床了?不会死吧(可得死否)?”  或许炀帝的问话只是君王出于对臣下的关心,但在这样一个特别时期,这句话传进李渊的耳朵里,李渊立即产生了一个极为恐怖的感觉:炀帝怀疑自己了。  一个正常的病假,加上皇帝一个正常的问话,要是在平常,也就无所谓。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李渊以自己N年来沉积的军事修养、政治素质,敏感地读出了那个可怕的信号。  有的史家认为,这是李渊在无端地猜疑炀帝。史家做出这样的推断是有原因的----小偷心理情结。  大家还记得吧,李渊的家里偷偷地养了N多的马,他早已就在炀帝的眼皮底下做小动作,为这事炀帝还发文批评过他。  做过小偷的人,最容易怀疑别人,就象大街上一些心理素质不过硬的小偷一样,一看到大沿帽就跑,也不管人家是城管还只是保安。  不管谁先怀疑谁,总之,李渊立即采取了应急行动。  他的第一招是送礼,赶紧给这位皇帝送厚礼,以表示自己的诚心。  皇家啥东西没有?  李渊派人送来的都是奇珍异宝。  这些宝贝送了似乎也就送了,炀帝那里也没有什么反应。不说好,也不说不好,连句谢谢的话都没有。  炀帝的反应,更加让李渊心生疑虑。  或许这只是炀帝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头天晚上你偷偷地给上司送了点礼物,第二天上班时,你就指望上司一定对你笑一笑?这种可能性其实并不大,兴许上司只是把这事记在心中,日后某个时候,不声不响地就某个事特别关照你一下,而且在别的下属面前做得滴水不漏。再笨的上司,也不会因为你昨天晚上送礼了,今天上班时,在电梯里就特别地向你打招呼。或许看到你时,他还要躲避呢,以免自己不当的举动引起别的下属的疑心。  炀帝的正常反映,在有小偷情结的李渊眼中,那就是另一种意义,一种具有某种危险信号的意义。  一个缺少交流沟通的世界里,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就这样缺失了。没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也只能用猜疑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揣度和猜测之中,李渊采取了自己的第二步行动。  现在,他每天的工作是喝酒、唱歌、跳舞。历史老师的说法,此时的李渊整日纵酒取乐,以表示自己胸无大志,对国家神器没有窥视的野心。  就在李渊大吃大喝大玩大乐的时候,一件让李渊感觉极端恐怖的事,在他眼前发生了。  就在这时,炀帝把怀疑的眼光瞄准了大将军李浑。  李浑出身于名门望族,家势、职务,包括他手下掌管的兵力,都跟李渊不相上下。  炀帝将自己的疑心迅速换成了屠刀,没有经过什么审讯的司法程序,用了突然袭击的方式,查抄了李浑家宅,一口气斩掉了李浑家13口人,以斩草除根的精神,将李家老老少少,上下下下,杀得一个不留。  这一幕给李渊的刺激太过于强劲了。现在,整日里,想不提心吊胆都不行。看样子,炀帝要是动起手来,那就不只是自己的脑袋问题,整个李氏家族都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喜欢看
  写的不错
  楼主继续
  LZ 人呢?
等更中 !!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