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总动员下载怎么创联盟?

战争总动员联盟排行榜 看看你排在第几_安游在线
此排行榜只是作为荣誉榜的一个补充,不一定非常准确评定一个联盟能力。但是客观上也能反映一个联盟的势头。……
编辑:暴躁的鱼发布时间: 10:37
  此排行榜只是作为荣誉榜的一个补充,不一定非常准确评定一个联盟能力。但是客观上也能反映一个联盟的势头。
点击查看大图
  从1-4测来看,老牌公会还是显出了对游戏的熟悉性。发展势头都不错!
  新近联盟高V选手冲入榜单,这次测试普遍高荣誉公会战力势头欠缺。
  非常为这些高荣誉联盟后期担心!高荣誉确实会压制一个联盟的发展!
  其中个70分以上公会经过多次测试,经验丰富。完美诠释?丝逆袭高富帅。
  无V,低V选手基本都在这两公会之间。发展势头猛烈!让高V 高富帅汗颜!
  总评游戏:非常平衡高富帅与?丝的差距。让时间族更有动力!当高富帅通过RMB来实现秒本的快感时,?丝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价值!
  目测后期?丝完爆V8 V9 V10 V11 V12 V13 V14 V15选手!战争动员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战争动员,是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简称动员。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是将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国民经济动员是把国家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人民防空动员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防敌空袭,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政治动员是围绕实施战争对全体军民进行宣传教育和政治鼓动。[1]
战争动员概述
动员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动员按方式分为和;动员按时机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是在平时进行。决定实施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动员令。动员属于战略问题,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外交等一切领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决定性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战争规模和消耗的不断增大,动员也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动员的范围扩大。②动员的速度加快。③动员的数量增多。④动员的准备加强。
战争动员国家动员
中国***在领导人民革命战争中,创造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法,依靠革命政权,在革命根据地,成功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革命战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主要做法是:①进行政治动员,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②武装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援人民战争。③采取层层升级的办法,补充和扩大人民军队。④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障军需民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支援朝鲜人民抗美战争,进行了局部动员。在中国***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广大青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夺取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2]
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简称动员。有的称国防动员。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等。武装力量动员是将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迅速补充兵员和武器装备,扩大军队。国民经济动员是把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充分调动国家经济力量,保障战争的物质需要。科学技术动员是国家统一组织科学技术部门和人员,从事战争所需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研制新式武器装备。人民防空动员是发动群众,采取各种措施,防敌空袭,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政治动员是国家对全体军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政治鼓动,发动他们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并争取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持。战争动员,按规模可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总动员是在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全面动员;局部动员是在部分地区或部门进行的动员。按方式可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公开动员是公开发布动员令,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实施的动员;秘密动员是在各种伪装措施掩护下隐蔽地实施的动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战争初期动员是在战争爆发前后较短时间内所进行的动员;持续动员是在战争初期动员后所进行的中后期动员。有的国家把在临战前或遭到敌人突然袭击时所进行的动员,称为应急动员。动员的全过程,可分为平时的动员准备和战时的动员实施。决定动员实施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动员令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3]
战争动员主要影响
战争动员属于战略问题,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无论是全面战争,还是,无论是常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动员。
战争动员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非常巨大,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而且是交战国综合国力的较量,战争动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1.战争动员是确定战略目的的重要依据。
2.战争动员是国家迅速实现平战转换的根本措施。
3战争动员保障战时军需民用的主要手段。
战争动员现代战争
战争动员简介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巨大,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而且是交战双方的较量,战争动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①动员是确定战略目的的重要依据。确定战略目的,必须考虑国家的动员能力。从而使加强平时的动员准备,开发和积蓄,增强战争实力,显得尤为重要;使国家和军队领导机关,了解和掌握动员能力,尤为必要。②动员是国家迅速实现平战转换的根本措施。动员能使军队迅速转为战时体制,实施战略展开,使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迅速转入战时轨道,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使用于战争。③动员是保障战时军需民用的主要手段。动员能重新分配和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民用,即使军事需求得到优先保障,也使民众生活必需品得到基本保障,其重点是保障军队所需要的兵员和扩大军工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等。[3]
战争动员动员的特点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规模大,范围广,突然性强,破坏性大,特别是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以及高技术武器的出现和使用,使战争更加残酷,人员伤亡、物资消耗巨大。这一切对动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是:①动员范围大,领域广。随着战争规模的发展,动员范围也随之扩展到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人力还是物力、财力,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成为动员的对象。②动员内容多,数量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33个,共15亿人口,动员总兵力7000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61个,共17亿人口,动员总兵力1.1亿人。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只打了18天,阿、以双方亦动员大量人员、物资投入战争,埃及和叙利亚动员兵力116.5万人,动用坦克3550辆,飞机1011架,直升机190架,作战舰艇128艘;以色列动员兵力41.5万人,动用坦克1700辆,飞机690架,直升机84架,作战舰艇49艘。③动员时间紧,速度快。为夺取战争主动权,要求军队组建扩建和展开快;人员物资的运输、补充快;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快,改组工业结构、扩大军工生产快。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48小时内就征召了近30万预备役人员,相当于原有兵力的3倍。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开赴海湾战区的时间一般只用2~4天。④动员技术兵员多。现代战争由于大量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技术兵种增多,要求兵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军事素养,以便能迅速掌握先进的武器装备。⑤科技动员地位突出。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军事大国,十分重视新兴科技的开发研究,建立完整的军事科研体系,筹集巨额资金,集中大批的科研人员,从事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集中近4000名科学家,投入20亿美元研制原子弹。进入80年代后,其每年用于军事的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费的50%以上。⑥动员应变能力强。许多国家都强调在平时就做好应付各种战争的动员准备,加强战时快速反应能力,既能适应局部战争,又能适应全面战争;既能适应常规战争,又能适应核战争;既能打速决战,又能打持久战。⑦动员准备充分。许多国家平时就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健全领导机构,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以适应战争的需要。[3]
战争动员动员的实施
动员依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和动员计划组织实施。动员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过程。能否有效而持续地实施动员,不仅取决于一国的领土、人口、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等条件,而且取决于社会制度和战争的性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还取决于组织动员的能力和动员准备的程度等。由于不同时期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情况不同,动员的范围、规模和方式也有差异,但实施动员的基该方法大体相同。通常的做法是:①国家发布动员令,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实行战时管制,建立健全战时领导指挥机构,实施各项动员计划,落实各项动员措施。②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文艺等宣传工具,对全体军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动员参军参战,努力生产,厉行节约,为夺取战争胜利贡献力量,并争取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持。③按战时编制将现役部队补充满员,预备役部队转为现役部队;征召预备役士兵和军官,组建扩建新的部队;加强民兵、预备役人员的临战训练,以保证补充扩大军队。④将国民经济各部门迅速转入战时轨道,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民用;调整经济建设布局,搬迁重要工厂、企业和战略物资;改变产业、产品结构,实施工业转产,扩大军工生产,保障战争需要。⑤将交通运输部门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利用交通运输线、设施和运输工具,保障军队兵员和武器装备、作战物资的运输,并完成居民疏散、工厂搬迁,以及其他人员、物资的前送后运任务。⑥统一组织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利用科研设施和科研成果,开拓新的军事科研领域,加速研制新式武器装备。⑦按照预定计划疏散城市居民,健全警报系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组织人民防空专业队伍,进行抢修、抢险,保护重要目标和交通运输线;配合军队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3]
战争动员动员准备
平时的动员准备是战时动员实施的基础。平时作好动员准备,积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后备力量,不仅对战时实施快速动员,夺取战争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起到遏制战争、威慑敌人的作用。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平时的动员准备,动员准备的着眼点和所实行的方针政策虽不尽一致,但其基本做法大体相同。①建立健全完善的动员体制。根据该国情况,普遍建立健全动员机构和法规、制度,明确动员的权限和职责,完善动员机制,提高动员能力,以便战时能迅速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②制定动员计划。依据国家的战略计划和综合国力,制定周密的动员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动员的任务、程序、时限、范围和要求,以及完成动员所采取的措施等。③实行常备军和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制度。在减少国家常备军数量,提高质量的同时,大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健全预备役制度,储备大量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重点是储备技术兵员。有些国家还组建预备役部队,并不断改善其武器装备和加强军事训练,以提高战斗力。④加强人民防空建设。制定和完善人民防空法规和各种防空动员计划,包括人口、物资疏散,工业搬迁计划和重要目标防护、抢修预案等;加强防空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物资和防空器材;对人民进行防空知识教育,提高防空意识;组建防空专业队伍,进行必要的防空演习和训练。⑤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经济战时生存能力;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相结合,储备扩大战时军工生产能力;储备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保证战争初期军队作战和军工生产的需要;加强交通运输网路和通信保障系统的建设,保证战时人员、物资运输和不间断作战指挥的需要。⑥发展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建立平战结合的科技动员基础,加强科研设施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的军事科研队伍,开发研制新式武器装备;储备具有国防科研能力的人才、设备、工艺和技术,平时为经济建设服务,战时为战争服务。⑦做好资源调查。对人力、工业、农业、科技等各种资源以及一切可以动员的战争潜 力,进行深入调查;对工程机械、通信器材、医疗设备、修理工具,以及飞机、车船和机场、港口、码头等进行登记统计,以便为平时制定动员计划提供依据,为战时实施动员奠定基础。⑧加强国防教育。通过不断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使之积极支持和参加国防建设;教育广大青年平时积极应征服兵役,参加民兵、预备役训练,战时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3]
战争动员外国国防
任何国家投入的任何战争,必须首先对武装力量实施动员。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为主的战争动员实践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国家武装力量动员战略与政策,探索出一些适合本国实际的武装力量动员新路子,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战争中武装力量动员的特点规律,并在一些局部战争中得到验证。[4]
战争动员兵贵神速
战争动员突出一个"快"字[4]
现代科技的神速发展,使战争的突然性、突变性不断增强,战争进程大大缩短;情况突然、时间短促的应急动员成为现代战争动员的主要样式。为此,世界各国对以速度为标志内容的应急动员极为重视。
美国为提高武装力量动员速度,采取了随时保持较高战备等级的方法。美国将战备分为5个等级:五级为正常状态;四级部分部队战备值班;三级人员停止休假;二级要求指挥员进入指挥位置,舰艇出航,地面部队能在12小时内出动;一级为最高戒备状态,地面部队能在2小时内出动,舰艇、飞机能在30分钟内出动,快反部队必须在48小时内抵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危机地区。海湾战争中,布什总统签署"沙漠盾牌"命令仅5个小时30分钟,著名的82空降师就登机飞往沙特。美国的预备役部队战备程度也较高,具有较强的快速动员能力。人员接通知后,要在一周内到指定地点报到。在海湾危机中,预备役人员接到征召命令后,95%按时到指定地点报到。
以色列常备军少,预备役部队多,战备程度高,动员速度快。全国分为14个征兵和动员区,每区编1至2个后备役旅,各旅所在地域设有若干动员集结点和存有大到坦克、火炮,小到衣被、鞋帽等军用物资的应急仓库。紧急动员时,应召人员一接到***、电报、口头通知或听到广播、电视的呼唤,便会立即到指定处领取武器装备,尔后到就近的动员中心报到,按预定建制开赴前线。第四次中东战争时,面对埃、叙、约多国精心准备的突然袭击,以色列48小时动员了30万后备兵员,最快的18小时即投入战斗。3天之内就恢复了战略主动权。
战争动员科学有序
战争动员力避一个"乱"字[4]
鉴于现代战争的突然性,为减少战争初期的混乱,保证国家的持续动员能力,一些国家十分强调战争的有序动员。为此,这些国家通常对后备力量按军兵种的不同或战争动员的先后顺序划分预备役等级,进行分类建设。同时,根据战争威胁程度划分动员等级,以确保实施有序动员。
美国设有陆军国民警卫队,陆军、海军、空军后备队和海岸警卫后备队,按动员的程度,预备役人员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服满现役后退役或志愿参加预备役,且受过半年现役训练的成员,被称为"现成预备队"。这类人员分编组和非编组两种,前者按师、旅、团建制编组,配发武器装备,是首先动员对象。非编组人员虽然不成建制,但紧急动员时必须在3~9天内报到集结,用以补充现役和预备役部队。第二类为待编预备役,主要是服满6年现役、退出现役后经历4年以上第一类预备役的人员。第三类是退休预备役,多为服现役或预备役满20年的退休退伍军人。
法国预备役按编组情况分为兵役预备役和防务预备役两大类。前者又分"在编"兵役预备役和"待编"兵役预备役,与现役部队一起构成战争初期的基本兵力,具有应急预备役的性质。后者主要用于补充战时伤亡和充实保障部队,并可用于组建新的部队。
一些国家除对预备役人员进行分类外,还根据战争威胁的程度,将动员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武装力量实施逐级有序的动员。如美国将战争动员划分为有选择的动员、征召志愿预备役、总统下令征召精选预备役人员、局部动员以及全面动员和总动员6个等级。可根据不同的战争需要,作出从动员部分预备役人员到动员国家所有后备力量和资源支援战争的各种选择。英国根据战争危机程度,把动员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总动员令由内阁会议提出,经议会批准,由女王签署发布。局部动员由内阁会议提出,授权国防大臣发布命令。科学合理明确清晰的区分,足以保证战争紧急动员时有条不紊,按需动员。
战争动员宁多勿缺
战争动员定位一个"足"字[4]
从几场局部战争看,各参战国武装力量动员中除了现役部队外,十分重视后备力量的动员。无论重视编组预备役动员,还是非编组预备役动员,其动员数量之大,编成之广,专业人员之多,技术含量之高,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一、后备役动员人多量大。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最高动员量接近40万人,占其总人口的12.6%。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共征召了14.5万国民警卫队和联邦后备队人员改服现役;海军陆战队共征召了约3万人,占可征召人数的75%。与此同时,伊拉克总动员指挥部分三次下达命令,征召30~32岁的后备役人员服现役。使伊军得到迅速扩充。
二、战斗、战勤各有用途。各国在后备役人员动员中,作战与支援勤务人员并举,各有使用重点。以色列、伊拉克、伊朗等国动员的后备役人员以直接参战为主,美国、英国等国则以战勤保障为主。如美空军动员,主要用于战略空运等。海湾战争中,美空军后备役人员承担了42%的战略空运任务和33%的空中加油任务。
三、突出专业技术兵员。现代战争对专业技术兵员的需求量很大。为此,世界各国针对未来战争,十分重视专业技术后备力量的建设与动员使用。美军后备力量中,技术密集的海、空军预备役部队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一类预备中的比重较大,能为战略轰炸机和大型运输机提供大批编组完毕的预备役人员。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空军后备队和空军国民警卫队的300余架运输机参加空运。共动员国民警卫队和预备役人员5万人,约占可动员总量的25%,其中80%是担任后勤技术保障的专业技术人员。英军在海湾战争***动员1000多名预备役人员,主要是医务人员、战场技师、情报技术和机修人员。
战争动员完善制度
战争动员落实一个"全"字[4]
武装力量体制以及动员制度,是国家对军队和后备力量动员的规范,根据不同国情,考虑方方面面因素细节,完备的动员制度和动员战略对战时实施快速高效的动员具有重要意义。较具代表性的做法有:
一、常备军与后备军相结合。这是多数国家武装力量建设的共同选择。如以色列常备军数量约15万,而预备役人员则多达45万。有编制番号的36个陆军旅中,现役旅只有12个,而预备役旅达24个。以色列每年4次征兵,青年们入伍就像进院校一样正常。由常备军负责把他们培训为合格军人。服役期满后,绝大多数人转为预备役。因此,以色列的预备役人员,都是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退伍军人,军事素质较高。遭受侵略情况下,常备军必须坚持48小时的抗击入侵作战;预备役部队72小时内完成动员投入使用,最终完成夺取战争胜利的任务。换句话说,后备役部队才是国防主力,遇较大战事时,国家安全主要系于后备役部队身上。其实,大多数国家后备军多于常备军,战时军力瞬时膨胀,主要依靠后备军的快速动员。
二、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一体化"。也就是把预备役部队和现役部队作为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的整体力量,同步动员、同步使用。这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武装力量建设与动员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分为:
A. 编制体制"一体化"。多数国家的预备役部队编制与现役部队基本相同,由现役部队对口组建,隶属于组建单位;规模以师以下部队为主。如美国等国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混编,每支现役部队中都有一个预备役旅。
B. 武器装备"一体化"。一些发达国家把预备役部队真正看成整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发挥其"伙伴"作用, 明确提出可与现役部队同样装备和配备武器。美国采取了"先打仗的先装备"、"先打仗的先补充"等方针,注重使预备役部队的武器装备与常备军同步更新、相互配套。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防空导弹、先进战斗机等几乎所有现役部队的武器装备预备役部队都有。现今,多数国家预备役部队的武器装备虽仍落后于现役部队,但二者的差距已明显缩小。
C. 战备训练"一体化"。这是指预备役部队训练标准与现役部队相当或接近。有的国家预备役部队列入现役序列,混合编组施训。如美国海军精选后备队等人员每年除参加48次周末训练外,还必须到现役部队进行两周训练执勤。英国预备役部队也经常与正规军一起训练。为在战争中实施同步动员和使用奠定了基础。
三、健全战时征召制度。一些久经战火的国家往往重视健全兵员征召制度。第四次中东战争前,埃及实施了一系列改变兵员动员落后状况的措施,战争中收到良好效果。南联盟的义务兵役制中包含许多应急征召和扩大动员措施。科索沃战争爆发后,国家紧急发布征兵令,使南军总兵力达到46万,而兵员动员总数近34万,接近全国预备役人员总数。
四、完善后备役训练制度。美国后备役人员训练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周末训练,全年共48次,每次4小时;二是夏季训练,集中两周进行;三是参加现役部队的合练包括演习等。以色列实施全民军训,中、小学每周分别进行4小时和2小时军事训练。青年每年还要参加20天的普遍军训。以色列还规定:一级预备役人员每年须集中训练42天,二级为26天。外国普遍注重动员后的强化训练。海湾战争中,美国所有预备役人员动员后均要接受防化学与生物战以及基本军事技能训练。
五、实施多项军人优待政策。世界各国无不把实行军人优待政策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对预备役人员而言,通常按参加的训练量或难易程度以及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等情况,享受不同的物质待遇、政治待遇。海湾战争中,美国规定军官免第一个500美元薪金的所得税;人寿保险费增加一倍达10万美元;战区死亡费增加一倍,还可获得危险地区服役津贴等。英国对参战预备役人员在保留工作基础上,按期发给相当于部队人员120%的工资;根据预备役人员军衔的不同,每人每天还可得34~90英磅的军衔津贴。此外,每人可另领一笔战争召唤基金。伊拉克规定,应募招加入共和国卫队的人员可以领取奖金,享有汽车和政府补贴的住房。民船战时一旦征用,船员可转入现役,享受现役军人战时待遇。以上国家的军人尤其预备役军人优待政策,对武装力量动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战争动员要求
一,速度要快
二,数量要多
三,质量要高
四,范围要广
五,隐蔽安全[5]
“报”的逻辑在华北解放区参军动员中的多重呈现
首页 & 2015年第6期 & “报”的逻辑在华北解放区参军动员中的多重呈现分享到:
专题: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之八)
“报”的逻辑在华北解放区参军动员中的多重呈现
【内容提要】“报”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规范。国共内战期间,在动员农民参军的过程中,***强调农民因社会经济改革获利之后报答***的必然性;农民看重参军带来的潜在损失,更加强调“报”的公平性问题;一部分区村干部考虑更多的是农民是否因被动员参军而报复自己,以及如何规避农民的报复。这不仅影响了***政策的制定,也影响了农民对于参军的态度和村干部的动员。“报”这一传统社会的基本规范,在华北解放区动员农民参军过程中的不同层面都有所体现,凸显了传统规范与***革命之间复杂的关系。
五、难以尽述:“报”之逻辑所呈现的复杂性
20世纪是中国历史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然而某些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依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以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为自己的基本指导思想,据此制定改造社会的政策措施,甚至希望锻造出全然按阶级理论行事的新人。在***革命经典的表述中,农民大量地参加***军队,是由于其阶级意识的觉醒。然而,华北解放区动员农民参军的具体过程表明,不管是从事动员工作的基层干部,还是被动员的普通农民,都不具备明确的阶级意识。与此相反,传统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对农民的影响,远比阶级意识、革命意识对农民的影响更为深远。在***制定政策和动员农民参军的具体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报”之规范对农民行为的制约,强调了农民报恩的必然性和绝对性。然而,个人并非机械地遵守“报”的规范,他选择的自由是很大的。农民与***在同一逻辑的基础上看待参军问题,农民更看重的是参军的公平性。很多贫苦农民信奉通过缓慢积累获得土地的信条,虽然,通过强制力量在短时间内获得土地,对于很多贫苦农民来讲并无不可,甚至乐见其成,但如果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即会退缩。所以,一些村民对于动员他参军的村干部心怀不满,伺机报复。村干部害怕农民的报复,在动员农民参军时采取敷衍的态度,用各种方法来降低或者规避村民报复对自己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然而,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我们穷尽笔墨也难以完全复原历史,更难以尽述历史的复杂性。有限的资料提醒我们,“报”这一逻辑在参军动员中有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呈现。如果村干部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维护村民的切身利益,村民也会心存感激。李康在冀东西村的调查中发现,1948年扩军,西村青年在林志的怂恿下从征兵处逃跑。林志被处以极刑,但是,颇有些村民反倒觉得林志替这些新兵的父母做了好事。另一方面,在西村人的回忆中,征兵屡屡成为争权夺利的借口、压制群众的整人工具和一走了之的避祸手段。1947年底,西村的老干部被放出来后,新干部曾想让他们都去参军,而且永远也不要再回来,斩草除根。131由此可见,害怕报复仅仅是“报”的逻辑在村干部动员村民参军过程中的一种呈现。与此共存的是,一些村干部将动员他人参军作为报复他人的重要手段。害怕报复和报复他人显然因事因人而异,两者有机而和谐地统一在村干部动员村民参军的过程中。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在某些时候,掌握动员权力的村干部也可以将参军动员作为报答他人恩惠的手段。这是“报”的逻辑在村干部动员他人参军的过程中内容相反、本质相同的呈现。
凡此种种无不影响着***动员农民参军的具体运作。此外,由“报”的规范所引发出来的人情、面子等观念,也对***动员农民参军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然而,我们很难清晰地表述个中的复杂性。总而言之,当我们抛开意识形态的话语,深入到历史的细部,即会发现很多基本的规范并没有发生改变,它们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存在。在***革命的进程中,存在着剧变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变的一面。这种变与不变的相互纠缠,铸就了***革命的复杂面相。[6]
.铁血社区[引用日期]
.江西国防教育网[引用日期]
.新浪军事[引用日期]
.中国国防动员网[引用日期]
安徽省学生军训办公室.普通高等学校军事学概论.合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39-40
.开放时代[引用日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