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有许多于小鹰的内容,怎么都没了?谁知道?那个海南华为18级员工薪资台风的报道怎么找不到了?谢谢

回顾30年前海南最恐怖天灾:18级台风哭声遍野(一)            蔡葩                    30年前的今天,一场建国以来最大的强台风在琼海博鳌登陆。大风范围之聚,起风之急,旋转之猛,前所未有。琼海大地一时哭声遍野,愁肠欲绝,断壁残垣、痛失至亲成了人们永久伤痛的记忆。这次编号为“7314”的强台风,登陆时中心风力达到73米/秒,也即18级,那狂野杀伤之势,自古罕见。狂风席卷琼海、万宁、定安、屯昌、白沙、昌江、东方7县,全海南区现场死亡903人,琼海高达771人!仅琼海一地,房屋倒塌10万间,半塌11万间,其它财产损失惨重。           台风造成的恐怖景象,它当年的死亡人数,来自各方的支援等等,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30年来,从未在媒体上公开报道过。至今,那些30岁以上的海南人,提起这场忽从天降的人间悲剧,仍心有余悸。           今天,在7314台风过去30周年的日子里,海南日报采访了近百名亲历者,力争从多个角度揭示它那疯狂肆虐的场景,当时科技落后、信息不灵的种种情状,以及在这场罕见的灾难中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那种撼人肺腑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追忆,去学习。今天回望历史追思英雄,悼念大台风中的遇难者,更是为了再次凝聚那种经过磨难铸就的愈挫愈勇的海南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同时也为我们这个多风灾的海岛提供一份记忆留存和历史思考。         天灾悄然降临 那一夜放映《卖花姑娘》           这是一幕有待掀开的历史。它埋藏着许多让今天的我们思考、追忆的东西。30年 后的今天,当记者采访当年这场百年以来中国遭遇的最大强台风时,几乎所有的亲历者都怀着追恋的神情,说起台风来临之前,那个皎洁清朗、撒满银辉的月亮;所有的人都还忘不了那天晚上放映的《卖花姑娘》,那是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的原作,花妮和顺姬姑娘不堪忍受悲惨遭遇、毅然参加革命的故事,与琼海红色娘子军中琼花的命运何其相似。           现住琼海中原镇的冯真说,日晚上10点,从乡下赶来的农民兄弟姐妹还来不及吃饭,就急着到嘉积来,有的人手里还拿着干粮。影片准备24小时全天候放映,看完第二场已经是12点多了,月亮周围似乎多了一个灰白色的大圆圈,还沉浸在影片感人场景中的人,没有一个人觉察出天气的渐渐异常。           当时是琼海县宣传部干部的甘先雄先生回忆说,记得台风来临前的几个小时,秋阳高照,晴空万里。墟肆的集市贸易,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琼海水稻改制已经成功,社队敲响了秋收战鼓,准备开镰收割,丰收在望。那一年的水稻、胡椒、槟榔、椰子等农作物长势特好,琼海城乡到处呈现出一派祥和、繁忙的景象,即使是富有经验的渔民,也看不出一星半点的台风迹象。           天降大灾,却以这样一种迷惑人的方式。           台风难道没有预告?           琼海气象站那年的预测手段还处于原始状态:通过百叶箱、风向标来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向、风速、云状、云量以及能见度。就是海南区气象台也不过如此。           翻开1973年9月的《海南日报》,那时正值党的“十大”召开,学习“十大”精神、批林批孔、农业学大寨占据了报纸的主要版面。记者注意到,除这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处于醒目位置外,关于台风的消息也用黑色线条框起,显得格外抢眼,可见,对台风的预报在政府工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9月6日和7日,《海南日报》分别在四版和二版的重要位置,以“强台风警报”和“强台风报告”发布13号强台风警报。在接下来的13日和14日,关于7314号毁灭性的台风预报却没有像前两次那样,在醒目的地方刊登出来。细心的读者只能在13日报纸的底角依稀可见几行小字,告之“9月14日风力7至8级”。这是再平常不过的天气预报,有谁会去注意呢?直到今日,我们已无从调查,当时究竟是什么原因,竟让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强台风预报疏漏于报端?           在连日的采访中,有人说13日晚上10点左右,确实听到广播预报台风将在琼海沿海登陆的消息,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即使是听到有台风要来的人,也把它当作是一场平常的台风,决意没有想到这场台风会如此凶猛,会夺去那么多人的性命。因为在他们的集体记忆里,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台风竟能将8吨重的大卡车吹离原地数丈远,并翻了个底朝天;没有听说过台风竟让琼海8户人家全部死亡,无一幸免;更没有想像到第二天琼海将被夷为一片废墟!           然而,更多的被采访者明确地说,他们没有在13日台风来临之前接到台风警报。我们将***拨到现居广州的袁其祥先生家,那时他是琼海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他说,当时他在家主持全面工作,因为县委书记曹彦珠和副书记冯华彪到广州开会,另一位副书记林诚带领9名常委去大寨参观了,县里领导还从来没有这么暂时“空档”过。           今年已经72岁,操着汕头口音的袁其祥先生声音依然洪亮,记忆还很清晰。他回忆说,记得13日晚上,已经是9点,他才听到海南气象台的台风预报,但播的却是10级。这对一个多台风的海岛来说,10级台风太多见了。当时正好全县公社书记都在县委开会,袁其祥马上召集他们在一起,部署做好防风工作。可是,1973年的海南,信息传递最快的除了手摇***,就是有线广播,拥有半导体收音机的人还不算多,人们获取信息、听“最高”指示及革命样板戏,尤其是天气预报,大都依赖于那个靠着电池才能启动的大队广播。当公社书记们听完布置,便分头通知各个大队时,他们发现月亮还是一片皎洁,满天的星斗还在眨着眼睛,没有一点强台风要来的迹象。12点开始有一点风了,但人们还是像对付平时的10级台风一样,酣然进入梦乡。           就这样,一场灾难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且竟是这样的难以预防。有的公社书记还没有来得及回到公社,将防风的措施布置下去,很多地方还没有听到台风警报,台风,这个自然界破坏力最大的恶魔,它带刺的脚步就已经逼近了。           一个令人抱憾的细节           我们从有关部门获知一个令人抱憾的细节:据说13日那天我们海南区接到来自中央气象台12级台风警报。当通知发到区党委办一位接收干部那里时,不知何故他竟将气象记录锁在抽屉里,没有及时送往报社或通知有关部门。恰巧此人原籍琼海。当强台风肆虐琼海后,他家也有遇难者,他当然悲痛欲绝。在重大的灾难面前,从上到下都投入到紧张的救人抗灾活动中,没有人去追究这位粗心的干部的责任。有另一种说法:有关领导考虑到他失去亲人的痛苦,出于人道的考虑,免去对他的处罚。           今天旧事重提,并不是要追究某些人的责任,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在一个科学落后、信息不通达的特殊年代,某些人工作的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生命或财产的重大损失,这种损失是当事者难以估量的。           日凌晨2点,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强大、破坏力最大的台风在琼海博鳌登陆了。这次台风造成海南区现场死亡903人,仅琼海就死了771人,伤亡惨重历史罕见。这次史无前例的强台风所造成的种种惨剧令人扼腕悲戚,而日后成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的博鳌,它气派的名字从那刻起,成了种种记录这次强台风的史书中频频出现的地名。           敬请关注下一章:风从博鳌来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无言!
  来笑一下:    本来看了标题是想进去骂愤青意淫的,结果把自己给逗乐,这文章可爱得.    ?××年×月×日,作为中央电视台特派记者,我们一行来到了刚刚废国设区一周年的东瀛倭族自治区采访。一下飞机,等候在平倭机场(原成田机场)多时的吕先生一行就热情的迎上来,忙不迭的鞠躬哈腰,递上名片,自称是自治区回归委员会成员,原姓“宫下”,现改“吕”姓,弃暗投明,并自称吕不为是他126世祖。几个穿着盛装的少女送上鲜花,用生硬的汉语说“热烈欢迎来自本土的记者先生”。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几个穿着印有“我爱大中华共荣圈”字样汗衫的青年便跑来帮我扛行李。       我们踩过一条铺满樱花的红地毯步出机场大厅,只听背后吕先生正怒气冲冲的用倭语呵斥那几个***国语说的不够流利,让他在中央来的人面前丢面子。       我们登上插着五星红旗的黑色皇冠轿车,驶出了机场,进入自治区首府东宁市(原东京)。一路上虽然战争的痕迹还时有可见,但到处呈现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路人一见我们的汽车纷纷招手鞠躬,自治区牌号的汽车则赶紧让路。       来到位于忽必烈大街(原新宿)的落日大酒店,经理龟尾爱华亲自迎接。在晚宴上,龟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回顾旧社会的苛捐杂税、愚昧无知,“日出之国实在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对解放军收复倭岛感激涕零,“自治区的建立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光明,使得我们能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文明”,说到后来已经是泪流满面。最后,在“大中华共荣圈万岁”“东瀛倭族自治区万岁”的歌声中结束了讲话。接着,身着民族服装----倭服的艺妓跳起了自编的“唐舞”。       在庆祝酒会上,我发现龟尾先生和吕先生似乎不太和睦,后来才知道,这是出于嫉妒,因为倭族要改汉姓是不能随便就改的,由于大部分倭人资格不够,中央有严格的名额限制。龟尾早想改姓“桂”,也不知送了多少贿赂,但自治区政府改姓委员会一直未批,不免耿耿于怀,也难怪吕先生在他面前总是趾高气扬。              翌日,我们首先走访了东瀛倭族自治区军区政委孙将军。孙将军对自治区良好的社会秩序表示满意,认为倭族人民对解放军是衷心拥护的,但“军民关系太融洽了也有不利一面”,经常有战士出外被倭族女子桃色骚扰的事件发生,如果不加重视可能会影响部队战斗力。好在解放军纪律严明,才没有严重违纪事件发生。最后,孙政委向我们表示,解放军一定会处理好军民关系,请祖国人民放心。       我们还听说倭族女子对怀上“龙种”十分热衷,就连与大兵“一次亲密接触”能被作为同伴间吹嘘的资本。有个少尉无意中透露自己的未婚身份,立刻就有上千倭族少女报名……       下午,我们走访了自治区名誉主席、政协委员、前“日本皇族”×仁。×仁一听我们提到“日本”二字,立即强调指出“日本”这个“国家”自古以来都是不存在的,作为地理名词也应该称“倭岛”,作为徐福后代,他的祖祖辈辈都希望与大陆统一。旁边的另一倭族政协委员龙先生(原名“桥本龙太郎”),则补充说“倭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之一部分”。×仁赶紧道歉,说自己政治觉悟不够高,还要好好学习历史,并指着桌上一本书说现在正仿溥仪风格写作。我们一看书名:“我的后半生----沐浴在中华雄风下”。×仁反复强调在他手上实现东海两岸统一是他祖辈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告别×仁时候,×仁一直将我们送到大门口,还要亲自替我们开车门,但被龙先生抢先了,×仁有些懊恼,说想不到龙某这么大年纪身手还这么敏捷。他悄悄的对我说,要提防龙某,他可是个两面派,是倭岛的“康生”。我觉得×仁对中国历史还是下了苦功的,今昔对比可能有些失落感,应此才这么说。×仁又问我,说他祖辈一直没有姓氏,如今想取个汉姓不知该取什么姓氏更好?本想姓徐福的“徐”,但中央未批。我想了一下,说“朱”这个姓比较恰当。×仁大喜,说中国历史上姓朱的就有不少出名的,他马上就向改姓委员会申请姓猪,并连祖宗十八代凡是有记载的都加上这一姓氏。              离开×仁府,回酒店的路上途经东宁市×坂,我们看到路边矗立着一座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的大型纪念馆,蚂蚁一般的倭族人涌进馆内,手里都拿着鲜花和花圈。吕先生提议我们下去看看。我们问这是什么地方,他答道“靖国神社”,当时所有的人脸色都沉了下来。吕先生赶紧道歉,说这名称是倭岛人说习惯了的,实在该死,应该称“人民英雄纪念馆”,是倭族人民怀着对祖国的无比崇敬而自发捐款建造的,风格是仿照南京中山陵的。       我们看见纪念馆门口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门口几个巨大的黑色花岗岩汉字“人民英雄纪念馆”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下车走近一看,见倭族人各个满脸崇敬感激之色,许多人是拖家带口而来,还有的来自遥远的镇北自治州(原“北海道”),更有不少小学生唱着“我爱北京***”的歌排着队在老师带领下参观。吕先生说,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培养,这样倭族才有希望!       我们跟着涌动的人潮进了纪念馆,纪念大厅前露天摆着十几个反绑双手呈跪姿的石像,沾满了唾液和垃圾,污秽不堪,还有股尿骚味,模样已经看不清了,许多人对着这群石像“呸呸”连声,义愤填膺。我们走近一瞧,见石像下面小字写着“丰臣秀吉”“东条英机”“岗村宁次”“谷寿夫”“土肥原贤二”“裕仁”等字样,一旁的吕先生指着“裕仁”头上一道明显的裂缝得意的说,这就是×仁亲自干的,而且这个纪念馆被倭族自治区认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仪式基地”,现在是全自治区最受欢迎的参观点。       纪念大厅的横幅是“历史上拯救倭族同胞的中华烈士永垂不朽”。要进入正厅,首先要踩过由膏药旗铺成一条地毯,吕先生补充说纪念馆里所有的抽水马桶都印有这个图案。       意外的是,大厅里面摆放的是“邓子龙”“戚继光”“邓世昌”“丁汝昌”“左权”“张自忠”“戴安澜”等人的灵位。许多倭族人在灵位下长跪不起,合掌祈祷。我们正后悔没有带鲜花来时,在吕先生的指引下,一个矮胖子噙着热泪赶来,和我们紧紧握手,连声说“亲人们哪,多亏你们从美帝国主义手里把我们拯救出来了”。据介绍他就是纪念馆馆长田先生(原名“羽田孜”)。田先生也说他祖上是中国人,而且强调说在倭岛解放前他就这么说过,所以才是货真价实的,田单是他156世祖。旁边的吕先生有些不自在。       我悄悄问田先生,解放前的那个“靖国神社”哪里去了?田说,一部分在解放军空袭时炸毁了,剩下的废墟自治区政府正准备彻底铲除,但早被倭族同胞自发的行动起来用镐头和铁锹铲平了,一砖一瓦都被拿去邀功请赏了。现在自治区政府正考虑在原址修建一座巨型水泥公共厕所以满足广大市民的排泄需要。              劳累一天后回到落日大酒店,已经是夕阳西下了,圆圆的落日眼看就要被远处的大海吞没,景色很美。       晚宴由东宁市副市长董先生(东史郎的侄子)和龟尾先生作陪,龟尾先生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上来的一道道美味佳肴,很好吃的一种鸡翅叫油炸“英鸡”,一种肉圆叫清蒸“土匪圆”,还有一种叫烧烤“谷兽脯”的肉脯等等,都是为客人特意准备的。总的说来,这顿饭我们吃得还是很痛快的。       回到房间,我打开电视收看东瀛倭族自治区的节目。北京时间19点(原东京时间已废除),所有频道准时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五星红旗,后升自治区区旗。       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下东瀛倭族自治区的区旗“巨龙擒日”:背景为红色,图案是一条威武矫健的巨龙飞腾在滔滔大海上空,前爪下牢牢抓着一颗小小的红球,非常漂亮。       接下来的节目是自治区办的节目。在一个晚会上,已经是徐娘半老的酒井法子正搔首弄姿的模仿多年前宋祖英的模样唱着:“五十七个民族,五十七支花,五十七个民族是一家……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我觉得有些恶心,倭族也算中华第五十七个民族?换台!       另一个频道则是一个访谈录。人老珠黄的杨百惠(原名“山口百惠”)正襟危坐,滔滔不绝的谈论她是唐朝杨贵妃后代的凭据。她的丈夫杨友和(原名“三浦友和”)有些窝囊的坐在一边,不住点头。夫随妻姓了,这在倭岛是不多见的。也难怪,杨友和查家谱,上溯祖宗十八代,绞尽脑汁也找不到一个和中国有丝毫瓜葛的人物,只好委屈自己跟了老婆姓,听说他从此在家里的地位一落千丈,烧饭、擦地、倒垃圾乃至给孙子洗尿布都是他干,还得整天担心在外交际的老婆给他戴绿帽。不过他最担心的是老婆休了他,虽说能改汉姓是托老婆的光,毕竟在其他倭族男人面前还是有炫耀资本的。       另一个频道是新闻。自治区名誉主席×仁正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倭族男女响应中央关于倭岛计划生育的要求,将男女婚龄推迟到三十五岁,并且只有改汉姓的夫妻才能发准生证。他的儿子也表示要积极支持这一号召,说如果汉姓申请没批下来就叫老婆做人流去。倭岛各大医院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妇产科已经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还有新闻说,安室奈美惠、广末凉子、宇田多光、深田恭子等组织的“自治区美少妇”演唱队据说已经被取缔了,因为她们把自治区区旗图案印在了胸衣上……       随手翻一张侍者送来的《卖日新闻》(由原《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合并的),上面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兴趣,说是鬼谷(原福冈)和狗冢(原京都)两地为争夺哪里才是徐福陵所在而大打口水官司,可能要闹到中央……《月经新闻》(原《产经新闻》)则报道说倭族第一批朝贡中央的礼物已经起运,其价值相当于自治区产值的五分之一,全体倭族为之欢呼雀跃……       想到明天还有采访任务,我便早早睡了。       “我的大脑有毛病……”面对我们的摄象机,已经秃头的石原慎太郎结结巴巴的说着,穿着一条大短裤,厚厚的镜片后露出狐疑的眼光,不住的东张西望,手还时不时的往裤裆里掏摸,仿佛他那玩意会随时掉下来似的,整个象是只***口下张皇失措的兔子,完全看不到昔日“东京都知事”的风光模样。因为这是在鸭巢战犯管理所,他的前辈东条等处死前住过的地方。       “我是愿意改过自新的”石原满脸真诚的说,“过去曾说过一些大逆不道的话,是因为我那时练过****功,神经受了刺激……但决不是我的本意,都是李宏志给害的,还望政府明查。”        石原慎太郎接着说,他其实是真正的中国人,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和后来的石友三都是他的先辈,他家藏有一本祖传家谱,写的明明白白,因此他不可能“反华”,因为那就等于反他自己的祖宗。       我很诧异他的汉语水平如此之好,后听管理所的同志说,这批战犯对学习汉语非常积极,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渴望溶入当今的社会,尽管他们都还没有国籍。石原在管理所表现非常“上进”,每天早起都要向北京***方向遥拜,天天阅读《人民日报》,还把中央的一些重要讲话摘录下来,背诵得滚瓜烂熟,学习会上常由他带头喊口号,所以他口袋里常揣着草珊瑚含片。       不过,在战犯管理所里,屎原的另一个强有力的“先进”分子竞争者是牲喜朗。牲喜朗没有用证明自己祖先是中国人的方式来“改造”自己,而是勇敢的挖自己的祖坟,把其祖先从第十九代祖参加倭寇以来,到第五代祖参加甲午战争、第三代祖参加侵华战争等等都罗列出来(其实据查他第三代祖是个妓院里的皮条客,从未到过中国),逐个批判,乃至在管理员前痛哭倒地,要求给自己判死刑。早在入狱第二天,牲喜朗就咬破中指,写血书“誓做中华新民”……       所长说,与其说这是战犯管理所,不如说是精神病院。              “倭族有强烈的自虐倾向。”倭族的历史学家猪口先生说,“从过去倭族用中国殡仪馆的哀乐作‘国歌’就可见一斑。这还涉及到侵权问题,不过中央没有追究。”我回想了想,觉得倭族过去的“君之代”是有这么个味道。       猪口说,从来没有一个民族采用痛苦的“剖腹”方式自杀,只有自虐狂的倭人才用,他还准确告诉我一个消息,据自治区统计99%倭人都有严重的自虐倾向,包括性生活方面。     所以他对解放军进驻后的宽容政策表示诧异,因为这不能满足倭族人的这种受虐的心理要求。其实历史上倭族不断对外挑衅,而且常向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挑衅,就是这种自虐倾向的表现,希望被狠狠的揍一顿,打断脊梁骨后才感到驯服后的无比快意。这种**心理的产生,来源于倭族人内心极端的自卑情绪。       猪口还给我们看了倭岛新编的历史教科书,他说这是经过全体倭族历史学界工作者严密考证编写出来的,并且说自治区中小学校已经开始全面推广使用了,深受广大倭族师生的欢迎。我翻了翻,觉得写的很实在、很客观,现摘要如下:              “早在两千年前,我们倭岛就成为中华流放犯人的地方。虽然首先来的是流放犯,但是他们却给倭岛带来了大陆的文明,使土著居民走出了蒙昧。而且,当时土著倭族人平均身高不足一米,威武高大的中华犯人的到来使他们误认为是天神,当成天照大神等诸神来朝拜。后来,这些流放犯便理所当然的成为倭族的统治者,使愚昧的倭族间接沐浴到了中华的文化。当然,因为崇拜的是犯人,所以倭族人也由此受了一些相应的影响,至今在倭族人身上仍有体现,比如:习惯鞠躬哈腰(其实是犯人认罪时的姿势)、习惯睡地上(牢房里都没床)、习惯跪地不习惯坐(跪在大堂里受审的姿势)、习惯吃饭团(服刑犯人的主食,特别是死刑犯人的主食被叫做“寿司”,实为“受死”之误),以及贪婪、好色、残忍等恶劣品质,包括严重的自虐倾向都与之有关。”课本还特别指出,所有这些不良的一面,原因完全在于土著倭人的愚昧无知、盲目学习的结果。       “秦始皇派来拯救倭族的徐福大仙,成为倭岛始皇‘神武天皇’,死后安葬的地方就叫‘福仙山’,后来中华认为倭岛没有资格用‘仙’这个字命名地名,就改成了‘富士山’。但徐福对倭族是有巨大贡献的,他炼制的‘增高丸’使倭族人平均身高历史性的突破了一米大关,达到了一米二。虽比大仙带来童男童女矮一些,但已经能让倭族人在阳光下破天荒的看到自己短短的影子了,这才使倭族人相信自己是太阳的儿孙……”       (注:书中着重指出,“天皇”实际上应该叫“头人”,是野蛮部落酋长的称呼,沿用一千多年,不过中华人觉得后来的倭族“头人”都特别善于舔征服者的屁股和脚趾,马屁水平登峰造极,就叫“头人”为“舔皇”。“天皇”实为“舔皇”之误!)       “以后历代‘头人’都没有忘记徐福大仙留下的遗言,要成为中华的附属。从汉朝开始,‘舔皇’们派出一批批奴颜卑膝的朝贡团觐见,恳求重新归入中华门下。不幸的是,早期的倭族使者,和中华人比形同侏儒,所以半路上就被中华人抓起来关在笼子里作为怪物巡展,或者被卖到马戏团里当小丑,很难见到中华天子。值得安慰的是,经过几百年不懈努力,到大唐时候,中华天子总算知道了倭岛上还有这么群奴婢,见他们个子矮小,赐了个‘倭’名,成为倭族划时代的荣耀,至今仍被倭族津津乐道。其实此前,为达到这个目的,倭族的‘自虐’综合症曾发作过一次,在高丽锦江口被大军痛歼一顿,以此来引起的注意。       不过,大唐之所以善待倭族使者,是因为他们个子还没有女人裙腰高,因此引起了武则天和杨贵妃的兴趣。她们和很多大唐贵族都有‘恐高症’,而用倭人抬轿子是最合适的,加上重心低,走起来比较平稳,而且他们做的多吃的少。用倭人作轿夫在当时是很时髦的,所有的倭族遣唐使都有过在当轿夫的经历。因此,当时的‘舔皇’就说,没抬过轿子的人都不算真正到过。”       (注:现在新版教科书发行后,倭岛开始流行一句新成语;不抬轿子非好汉。)       以后的历史,教科书是这样写的:       “大宋××年,倭族第126次上表,乞求归附,恭送黄金千两,珍珠百斗、倭女数十,未复。       “大宋××年,‘舔皇’上表请求册封为‘儿皇帝’,未复;次年,乃改称‘孙皇帝’,仍未复。       “大元××年,倭岛大乱,大军应舔皇及全体倭族人民之邀请,登岛平乱,显示赫赫天威。大军凯旋,舔皇率文武百官跪地泣求大军留驻,设倭岛为郡县,遭拒绝。       “大明××年,大将戚继光剿倭匪大胜,斩首数万,倭岛为之震撼,皆称‘武尊’……”       “大明××年,逆贼丰臣秀吉作乱,祸乱倭岛,并犯神土高丽,派大将邓子龙率天兵天将一举弹压丰贼,丰贼临死前呈降书,乞求认邓子龙为干祖父,被拒后惊恐万状,两便失禁,七窍流血而死,并留遗言,称倭人自此永不敢反……”       ……       “1945年8月,高丸(原广岛)上空出现一轮耀眼太阳,无数倭人为之欢呼,以为天照大神显灵,使他们共赴‘圆满’……”       ……       “20××年,应倭族人民邀请,‘膺惩倭逆’的大军‘进入’倭岛,扫荡顽敌,在倭岛盘踞几十年的美帝国主义也被大军尽数驱逐。大军收复旧东京时候,遭到一些不服王师的井底之蛙的‘轻微抵抗’,但被迅速平息,平民伤亡极小……       至此,笼罩倭岛的乌云终于散尽,中华光辉遍洒列岛,中华人民共和国东瀛倭族自治区成立,倭族人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新生活。这是有史以来倭岛最重大最光辉的历史事件……”       历史书结尾写到:回顾历史,今天倭岛能重沐中华雄风真是何等幸运!汉倭提携来之不易,诸君当好好珍惜,尽心尽力维护大中华共荣!       最后告别时,猪口说,他和诸位同事都觉得现行的公元纪年似有不妥(原“日本纪年”已经废除),才2 0××年,不如用五千年前黄帝战胜蚩尤作为中华纪年的开始,这样     就有“中华50××年”了,很气派。他还说,他们已经编写好了五千多年所有的历史细节,包括每一年的事件记载。我听了,内心很佩服倭族人编写历史的本领。  
  哈哈哈哈一串大笑:这已经是意淫的最高境界了!
  18级台风?!    那算什么啊?我们去年还在南极对抗过摄氏零下440度的严寒呢!
  楼主真幽默啊,什么人能够在18级台风中哭出声并被目击者听到?目击者是如何风后余生的?
  等……
  作者:不愤也不青 回复日期: 23:49:59     18级台风?!        那算什么啊?我们去年还在南极对抗过摄氏零下440度的严寒呢!  ------------------------------------  吹吧,直到绝对零度是多少堵吗?
  真事,
  那真是一场大风,海南省新华书店原总经理万晓耕原来是琼海的县长(?),我的一位忘年交当时正从广东回家探亲,在风中救过不少人,风后余生,现在回想起来心有余悸。我的一位女同事(已退休)当年正怀孕,腼着大肚子带着两个孩子躲在床下,他的邻居叫她出来,她说:死就一家死了,这个样子出不去了。幸好只是瓦片被吹走,墙没倒,全家平安,只是孩子生出来后发育不好。      把这长文发完吧。      风从博鳌来:追忆30年前的那场恐怖台风(二)  --------------------------------------------------------------------------------   时间: 9:48:58 ??来源:海南日报             台风登陆第一站              1973年的博鳌,还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在县城东南19公里。之所以取名“博鳌”,据说是因为小海镇的中心东屿岛远看似一游向大海的鳌,颇有“博览天下,独占鳌头”的气势。       30年前的那场台风,来势之迅猛,雷霆之万钧,有如宋代苏过之《飓风赋》所描述:“……鼓千尺之清澜,翻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用琼海作家王锡钧的话来说,“台风一个劲地怪叫,没有层次,没有停顿,没有间歇,甚至没有强弱之分。那怪叫声把一切声音都淹没了,连房屋的倒塌声、大树断裂声、人畜呼叫声,统统听不到。”世界好像到了传说中的毁灭之日。博鳌,是遭到这场飓风当头一击的第一站。       这是一股从西太平洋形成的强热带风暴,是地球上气象灾害破坏性最大的一南个天气系统。据省气象局高工李一飞介绍,当时,正值越战期间。美国飞机夏威夷关岛的探测记录已显示:“在南海中部……有一台风眼……”以提醒美国飞机穿越太平洋避开危险路径。从空中往下俯视,这个立管状的“台风眼”近似一个圆形的空气大旋涡,涡内空气绕着中心急速回转,但受离心力的作用,外面的空气进不到眼内中心区。在区眼里,由于气流下沉,以至风平浪静,有时甚至是晴空如洗,夜间还能看见闪烁的星群,有月亮的晚上,也许比往常还要亮。这就是台风来临之夜,人们依然可以望见明月星辰的原因。有谁想到,就在这个平静的夜晚,太平洋上正在生成一股百年未见的强风,它正朝博鳌的方向以雷霆万钧之势长驱直入。据后来中央南气象台的专家测计,这场台风强度达18级,达到每秒73米,而我们熟悉的12级台风,风速仅为每秒32.6米。       写到这里,我们发现,文字实在无法将这场百年罕见的台风在纸上复原。现在的我们只能通过想象美国的灾难大片,才能感觉到一点这场台新风叫人心悸、胆颤,生命在瞬间毁灭的恐怖程度。同时也只有当我们看到那些从台风的魔掌中逃过劫难的人们,亲眼看见他们劫后余生的痛楚表情,亲耳聆听他们对灾难的回忆、对遇难的亲人深深的怀恋或者愧疚之情,从那隔着岁月的深沉表述中,我们才能感触些许大灾难中的恐怖情景,想象那些我们永远也看不见的忽然丧失生命活动的灵魂……       派出所所长的追忆          “那真是一个恐怖之夜”。日,符兴民,当年博鳌公社派出所所长,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已经70多岁、历尽沧桑的老者。那一天夜晚,他第一次看到------不如说听到博鳌海面上的巨浪像万匹脱缰的疯“白马”奔啸而至。       他回忆说,13日晚上11点多,空中成片乌云飞腾而过,一场台风即将来临。作为派出所所长,他立即组织全所同志深入居民区、工厂和码头,动员群众落实防风措施。他看到5艘运输船靠在码头边,停泊位置不合理,两个生产队的渔船还没有抛锚,几十艘船还像往日一样,还没有做好防风准备。他本能地冲出去,在台风中他根本就无法站立。台风过后,有人赶来报告,他的两个儿子一个被压死一个失踪了。       吴振环,一位当年博鳌公社的守塔人。作为守塔人,灯塔是博鳌港来往船只的重要航标,所有过往的轮船需要它的光明。但此刻,灯塔已被狂风在瞬间吹倒,他也根本看不清靠海边到底有多少船只。1972年,博鳌建成一海座重力式沉井码头,可停泊100吨位渔船,是琼海当时在国家交通部备案的唯一商港,吸引了海南各地的渔民聚集交易,三亚、文昌、临高、东方,甚至湛江的渔船都停泊到此。所以,那时节的博鳌港,曾经是热闹非凡的港口,吴振环去当那里的守塔人,自然是责任重大的。       可现在,灯塔被吹坏了。坚硬的钢架折下了头颅。泊在港内的200多艘渔船在狂风中轰然相撞,桅杆断裂的咔嚓之声不绝于耳。几十吨重的渔船被强风卷到半空又重重地砸下,海网滩上尽是断板碎片,如同遭遇一场残酷的海战!吴振环当时正是30出头,血气方刚,他放下自己的两个孩子不管,连滚带爬和派出所的同志一起组织民兵救人、抗风。风停了,他才发现同伴们的身上有些已经体无完“服”,破碎的布条在暴风雨中紧贴着满是血迹的身体,他在别人的眼里也是如此这般。那时,他们都网不知疼痛是什么了,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史料表明,台风来临的那天,博鳌蓝色的海面能见度清晰,海水静谧,在中秋节刚过的喜庆阳光下,散发出令人欢悦的海味咸香。那个后来闻名世界的三江入海口处,那一天依然舟楫往来,鸡啼鸟唱,渔民们忙着一天的活计后,收帆回港,准备着明天的出海。然而,就在明天来临之际,有些人却再也看不到太阳的升起了。       在这场灾难中,虽经极力救助,博鳌公社还是有37人命丧台风中,成为这个闻名小镇一段永难忘却的历史记忆。(作者于小鹰 蔡葩 王仪)       敬请关注下期:哭泣的嘉积
  作者:UA852 回复日期: 02:28:29     楼主真幽默啊,什么人能够在18级台风中哭出声并被目击者听到?目击者是如何风后余生的?  --------------------  UA852,我的同事就在18级台风中全家痛哭-----在床底下哭,加积镇人口上万,死了近800人,风后余生者不少。    当年中央军委一位副部长(好象是中央慰问小组组长)说:原子弹爆炸后的冲击波也比不上这次台风。当时所有测速仪全部被吹走,所谓18级是后来计算出来的。      继续发。  30年前那场无预兆的18级台风(3):哭泣的嘉积城  --------------------------------------------------------------------------------   时间: 9:30:39 ??来源:海南日报             所有的车开往嘉积       “嘉积已经夷为一座废城!”“嘉积死了很多人!”尽管报上封锁消息,但嘉积的悲剧还是在各地传开了。暴雨还在下,海潮还在涨,平时通往嘉积的车只有每日两班。所有与琼海有关的人此刻心急火燎。没有想到海南区政府通过行政调拨,将所有的车辆集中起来,每隔20分钟就集中了满满一车人,开往嘉积。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许多人回忆起那一幕时说:“只要说你是要到琼海的,所有的车都停下来。那时的人,真是好啊。”       嘉积城已经变成一座哭泣的城。从外地赶回家的人哭得比亲历劫难者还厉害。他们不敢相信,自己梦中萦绕的城,处处是血迹、断墙,残破的家;有的人衣服被台风剥光了,还不知道自己赤裸着身体;有的尸体还来不及处理,就用一张被子盖上,放在路旁……        7314台风肆虐5天后,代表党中央前来慰问的中央军委作战部副部长,是一位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老战士。当他踏上海南大地,站立在嘉积被铲平了的街头,看到那些痛别至爱亲人、收拾破碎家园的哭泣灾民,顿时眼睛发热,强忍的泪水流了下来。他说:“我参加过朝鲜战争,也没有看到这么悲惨的景象。飞机的轰炸,大炮的轰击,也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造成这样的人员伤亡,这么严重的财产损失。”琼纵的老战士也说,在海南的战争史上,还没有哪一场战斗在4个小时之内死过这么多人,而这场没有预兆的台风,却在4个小时的肆虐中,夺去我们900多人的性命。       真是不亚于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而武器,却是不见赤血的台风。       这场台风留下很多令人惊异的“奇观”:中原公社拖拉机站28吨重的大油罐被刮卷上天,摔到四五公里外;在县委大院的一棵椰子树上,一个尖尖的瓦片被狂风刮飞,竟像子弹似地穿入坚硬的老树干,达两厘米深,人们用力也拔不出来。日产350吨的嘉积糖厂的烟囱被刮倒了,整个嘉积城几乎看不到一座直立的建筑物,连盘根错节的百年古榕也是须根裸露,横倒街头,可见风力之强劲,势不可挡。它“可观”的级别,让“7314强台风”进入中国“百年大灾大难”之列。嘉积,这座古老的海南东部重镇,在几个小时前,是那么繁华和充满生机。       毁于一旦的老嘉积       嘉积早在明清时期即享有“琼崖第二埠”之称誉,清嘉庆25年编修的《会同县志》称嘉积为“琼崖巨镇”。现在,通往万泉河码头的那条石板路是嘉积古老、繁华的见证。       据琼海地方志办主任陈锦爱介绍,那条古道叫做“溪仔古道”,也即嘉积溪仔街。石板路是清朝嘉庆年间()铺设的,由商家会馆主持其事,至今也有200多年了。它全长约300米。经过200多年的风雨磨洗,石板表层平滑光溜,已显古朴、苍老之态。溪仔古道是嘉积古镇形成的摇篮,是嘉积发展成为繁华商埠的发源地。因水道是古代交通的主要通道,发达的万泉河水上交通是嘉积镇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溪仔街处于万泉河码头进入嘉积市区的咽喉要道。商贾往来,货物集散,非经此路不可。因此,很早以来,嘉积以其便利的水上交通和通达的民风民情,博得海南内外商家的向往和好感,商业的繁荣也随之而来。       在那些老人的记忆里,老嘉积原来只有13条老街小巷,后来嘉积商会大兴土木,一位留洋回国的琼海县长,叫梁大鹏,以“嘉积新纪元”为字头,新辟了5条大街,分别命名为“嘉祥”、“积庆”、“新民”、“纪纲”、“元亨”。从此,嘉积初具规模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南洋华侨纷纷回来购屋置业,砖瓦水泥建成的南洋风格骑楼,一时成为嘉积的美丽一景。南洋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又滋养了琼海有别于异地的淳朴、文明的民风;连接溪仔古道的新民街更成为商家看好之地,那里曾一度成为海外华侨商铺或居家的聚居地。老人们说,那是当年最洋派的一条路,也是人们通往码头的必经之路。然而,新民街最后的繁荣却止于这场强台风。       当中央慰问团的同志来到嘉积镇时,看到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倒塌,好像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这一次的台风,海南工农业直接损失10亿元以上,这对当时家底瘠薄的海南来讲,已经是到了无法揭锅的地步!作为琼崖重镇的嘉积,损失更是惨重!一场风灾在瞬间让多少家庭失去亲人,将繁荣、美丽的古镇摧毁殆尽。当年那个最繁华的新民街,带有南洋建筑风格的一排排骑楼,就这样在人们的眼界中永远消失了。       陈锦爱说,幸好还有那一条越走越光溜的石板路,是它见证了嘉积的历史悠久和曾经的商业繁华。它位置最低,狂风只能从它的脸上呼啸而过。而最低往往却最安全,也最坚强,18级台风也奈何它不得。这使人想起在这次台风中,那些趴在操场上,蹲在低洼处而获救的生命。       日,当我们来到新民街103号时,屋主余基龙正在家中。台风发生时,他还是一位27岁的年轻人,现任嘉积镇卫生站工会主席。1973年时,他是嘉积缝纫厂业务主管,说起那场大台风,老余目光悠远,沉思良久,他才说了一句:“损失惨重啊,嘉积城区几乎夷为平地,这一场风灾把嘉积人的梦想毁于一瞬间。但让嘉积人感到庆幸的是,在社会主义大协作下,不久,废墟上崛起了一座新城。”       嘉积城最后只剩下三四栋楼了。其中一座是法国人盖的福音医院,另一座是嘉积中学的“红楼”。嘉积人站在废墟中,“悲至悲无以为悲”。人们在哭泣中止住了悲伤,在互助中得到了灵魂的安慰。从此,老嘉积只能埋藏在老一辈的记忆中,变成他们一生的“不动产”了。(记者蔡葩 于小鹰 王仪)   
  追忆30年前18级恐怖台风(4):&全亡户&何处寻觅  --------------------------------------------------------------------------------   时间: 9:22:06 ??来源:海南日报             悲从喜中来       在琼海市委党史办研究室编写的《1973年大台风亲历记》里,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全县有8户为全亡户,福田公社苏区大队水对村有个5口之家全部遇难,上土甬公社乌石大队有位姓何的人家死了5人(其实一共是6人)。”这样一些看起来过于冷静的数据,是当时的绝密数字,不能在任何公开刊物上披露;那样平淡的叙述方式,饱含了多少的痛楚和伤悲。现在,我们已无从寻觅那8户全亡户的踪迹,也没有能够踏访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却有幸在琼海见到了在那次台风中失去亲人人数最多的“姓何的人家”的小儿子、现任琼海市经贸局局长的何廉健先生。       30年了,他还从来没有当着生人的面,回首那悲恸一幕。他的眼泪已经在那个可怕的早晨流干了。       那场悲剧发生时,何廉健19岁。他刚刚高中毕业,才参加工作一天,当时在离家乡12公里的泮水公社参加路线教育工作队。那是一个幸福之家。父亲是塔洋公社的一名中医,人很豪爽、幽默,人称“二公”,是一个深受村民爱戴的乡村郎中。母亲,是一位贤惠的琼海媳妇,那年才40出头。他有一位哥哥,是村里的民兵营长,一位敢做敢当的年轻***员,在村民中威信极高。姐姐,嫂嫂,都是村中口碑极好的女子,一家人的亲密和睦和父兄不错的身份,在上个世纪 70年代初,是十分叫人羡慕的。       悲剧降临时刻,关于他的父亲,有一则悲喜交加的故事:那时他被派往别的大队管理一个中药门市部。他所在的村庄位于琼海东北部,刚好避开台风眼,村中房屋倒塌不多,也无人员伤亡。据说,台风过后第二天,也即9月15日清晨,“二公”为庆贺村人躲过一难,自告奋勇,沿着村庄举锣敲打,边敲边喊:“平安无事喽------,平安无事喽------!”学的是当时《平原游击队》中那位巡更人的腔调。村民听说外乡死了很多人,房屋倒塌无数,在为乡邻叹息的同时,也暗中慨叹自己的幸运。所以,当“二公”放下工作,主动为村里人庆贺时,他的行为博得了村人的赞叹。正在他绕村敲锣一圈时,迎面忽然来了两位行色匆匆、眼圈发红的男子。他们走近还处在兴奋中的“二公”,对他说:“我们回去吧。”豪气单纯的“二公”还在敲着锣,问:“回去干吗?台风过了,我要给村人看病。”来人看到“二公”还没有反应,便硬拽着他,像哄小孩似的,跟他说:“快回去家中看看吧,回家你就知道了。”从兴头中回过神来的“二公”忽然有了一丝警觉,匆匆忙忙踏上归家的路了。       还没有回到家中大院,他已经看到自家的房屋倒在风雨中。待进得院中,他顿时傻了眼:一排棺材一字排开。一贯乐呵呵的他,那一刻懵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天灭我啊------!”从此,他变成了另一个人,常常对着天空发呆,不言不语,过了好几年,他的记忆才恢复正常。       何廉健艰难地叙述着。我们有些不忍看他的眼睛。那冷冰冰的棺木里,躺着他的母亲、年仅1岁的外甥、嫂嫂和她未满周岁的女儿,还有婶娘和大哥年仅12岁的儿子。家中的三个女性走了。三个童音朗朗的孩子无知地陪着她们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曾经很叫人羡慕的何氏一家,现在只剩下三个孤苦的、痛苦无边的男人互相搀扶着。他的哥哥,家中出事那天忙着指挥抢救村民,自己家中的母亲和儿子,却无暇顾及。她们6个人在母亲的主意下,一起躲在厅中那张八仙桌下,大墙一倒,她们就这样一起闷死墙下。       子欲爱而母不在       何廉健看到的悲惨景象比自己的父亲还要揪心。14日那天早晨,他从12公里外的泮水公社一路顶着强台风后的大暴雨,趟着深水往家里赶。一路上听到的都是伤心断肠的哭声。他说,看到的尸体很多,心里就发紧。等他进村,就发现有人在等着他。人们都不说话,只是握着他的手,拍拍他的肩,沉重地说一声:“快回家看看吧。”他一到家,就看到地上还湿着的草席,6张棉被盖着6个尸体,三大三小,他窒息了,一下子失去了言语,然后昏死过去……       那一刻决定了何廉健后来的性格和命运。他用劳动强度最大的方式来让自己忘记悲伤:上山砍柴,一去就是一整天;超负荷地全身心投入灾后重建工作,帮助人们重建家园;他积聚了沉默的力量,处处吃苦在前,沉稳、善良、深情,无论是对亲人还是对同志。现在,他已从一名年轻的工作队员成长为一名独挡一面的部门领导,在工作上,他大可以告慰他最想念的母亲。他来不及报答母恩,那场台风让他成为一位永失母爱的19岁的孩子。他的母亲在他的心里永远定格为40多岁。他常恍惚:梦里不知何处寻,惟有泪千行…… (记者蔡葩 于小鹰 王仪)   
  被隐瞒了吗  是个海南人都知道啊  不过我也没想过要宣传一下
  楼主的标题有点过了,这场台风从来没有被隐瞒,但按中国以前的传统,死亡人数没有在报章上公开,前几年我看过有关报道,说是死伤2000多人,如果只计重伤和死亡人数,这还是比较准确的。    当时我们还小,听说加积镇是死了大半,后来工作后接触一些在台风中劫后余生的朋友,才知道死了大半是夸张,但也挺恐怖的了。    我听当时的一位领导说过:当时他正在海南行政区,听说要区里派医疗队,他心就凉了:情况不妙,伤亡惨重。
  最大的风力也就12级吧。
  最大的风力也就12级吧。??    习惯上吧,但是绝对不是上限  想想风洞的风速吧?12级而已??  
  12级以上的称台风。我经历过的最强的一次是16级,93年的时候,也死了不少人。
  有没有知道69年汕头牛田洋悲剧的?听说也是死于台风。
  听说死的是军人
  最近的杜?台风,最大风力也不是说是12级,倒真是没听说过&12级的大风的。风洞那不是自然风。
  刚才查了一下,12级及&12级为台风,风力分为18级,0~17级,也没有18级呀,&12级是极少见于陆地的,所以香港的分级也就13级,0~12级。
  ............................
  破坏力象是龙卷风吧。
  作者:pickle 回复日期: 03:41:53     作者:不愤也不青 回复日期: 23:49:59       18级台风?!            那算什么啊?我们去年还在南极对抗过摄氏零下440度的严寒呢!    ------------------------------------    吹吧,直到绝对零度是多少堵吗?        Frincis Beanfort定风力共13级,现加为0-17级。18级的台风和零下440度难道不是一回事吗?  pickle老兄大概很少用反语吧。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