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隺刺客信条起源出神入定是什么意思

诗人杜甫简介(5)
16:38 的分享
  五载客蜀郡,
  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
  转作萧湘游?
  万事已黄发,
  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
  何必泪长流!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这年四月,诗人的朋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于五月离开成都。乘船东下,写了这首以&去蜀&为题的诗。
  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蜀,广义指四川,本诗专指成都,这句诗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
  次联说,当前到处兵慌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我难道不知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严武在世时尚且如此,如今他人亡职歇,还呆得下去吗?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潇湘&,是湖南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崔伟,朋友韦之晋、裴虬等人。
  三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象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怎能不悲愤交集,&黄发&、&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
  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岂有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
  这首四十个字的短小五言律诗,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笔调堪称恢宏寥阔。正如清人浦起龙所说:&只短律耳,而六年中流寓之迹,思归之怀,东遊之想,身世衰颓之悲,职任就舍之感,无不括尽,可作入蜀以来数卷诗大结束。&(《读杜心解》)。
  诸将(其五)
  锦江春色逐人来,
  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
  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
  军令分明数举怀。
  西蜀地形天下险,
  安危须仗出群才。
  杜甫诗鉴赏
  《诸将》是杜甫大历元年(766)秋在夔州用政论体所作的著名七言组律。安史之乱虽平,边患尚未根除。组律指陈武将们的种种失误,旨在激励他们的爱国意识。&前三首皆道两京之事。&(黄生)一、二首写吐蕃侵犯长安,发掘陵墓及借助回纥平定吐蕃,而回纥、吐蕃又连兵入寇,告诫诸将不应安享尊荣,放弃职守。三首叙述洛阳连遭安史乱军焚毁,后史部降将拥兵割据,诸将又不知屯田务农,自储军食。后两首则&道南中&及西蜀之事。四首记叙南诏、吐蕃连结,南疆不靖,诸将但享爵禄,不图为国效忠。五首则有感于蜀中将帅平庸,起兵作乱之迭起,因而追思严武镇蜀才略。
锦江春色逐人来&,诗人于大历元年五月离开成都草堂,虽然已入夏令,而&锦江春色&仿佛就在眼前。&逐人来&指紧紧跟随人后不肯离去。&锦江春色&因这三字而收到人格化的艺术效果。诗人用他对成都风物的美好回忆作为最佳赞辞,以此开端,也使人立即忆起了他写于成都的《登楼》中的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
  &巫峡清秋万壑哀,&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幕府。严死不久,他出蜀东下,流寓夔州。此时距严武之死,才过一年。夔州地接巫峡,又值秋季,诗人回忆成都旧游,不禁百感交集,顿觉&万壑&生&
哀&,很自然地就触动了对去世未久的严武的深切悼念。通过描写锦江巫峡两地不同时令特征,为后面展示诗人对严武的回忆制造了适宜的气氛。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二句追&忆&在严武幕时,曾陪严武于望乡台&共迎中使&的&往&事。情景依然,谁知严已成古人。严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因而称为&仆射&。&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宫中特使。&望乡台&,在成都县北。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怀。&接前两句写了严武镇蜀业绩。上句写唐&主恩&宠之隆,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川节度使,两任剑南节度使。
  &三持节&是对严这一经历的最好概括。下句写严武的儒将风度。严武治军甚严,赏罚分明,但又好整以暇,多次与杜甫&举杯&饮酒,开怀赋诗,不愧兼擅文经武略。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西蜀北有剑门,东有夔巫,&地形&号&天下&&险&阻。严武坐镇其间,堪称李唐王朝最&须&倚&仗&的&出群&之&材&。末二句是对严武镇蜀整个历史过程的艺术概括,也是对他文武全才的充分肯定。
  严武上元二年(761)再次镇蜀,后为高适取代,不久就有徐知道的叛乱及松、维、保三州的陷落。广德二年(764)三次镇蜀,曾大破吐蕃兵。后&以疾终&,郭英乂代之,不数月而有崔旰之乱,英乂被杀。
  &安危&指转危为安。它是全诗的高潮和总结。诗人的激情在这里再次得到艺术体现。它深刻指出:如果西蜀付託非人,随时都可能出现严峻形势。
  这是一首&议论时事&,可当&纪传&读的七律诗。
  开头、结尾都以激情取胜。中间两联将严武治蜀业绩与自己有关活动,用追&忆&形式娓娓道出,与一般&吟风弄月,登眺遊览&的&任兴漫作&,迥然有别。
  没有杜甫&忧时之真心&和&识学笔力&(《杜诗本义》),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诚如黄生评说:&他人诗皆从纸上写出,惟公诗从胸中流出,口中道出&,且&神情面目,俨然可想,所以千秋犹有生气&。
  缚鸡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
  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
  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
  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
  注目寒江倚山阁。
  杜甫诗鉴赏
  《缚鸡行》大约在代宗大历元年(766)岁暮作于夔州西阁。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因而,陈师道说:&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杜诗镜铨》引)但似乎又是佛家的思想。王嗣奭说:&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杜臆》)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本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如同当面交谈,读来亲切动人。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
  他还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更是一语破的:&宕开一笔,妙不说尽。&的确,本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二月饶睡昏昏然,
  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
  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
  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
  普天无吏横索钱。
  杜甫诗鉴赏
  大历元年(766),杜甫流离到夔州,乱离时代沉重的忧国思乡之情,萦绕在老病潦倒的诗人胸中,积思成梦,不独夜晚,就连白日小憩,也梦见故国君臣,旧乡门巷。这首写于大历二年的《昼梦》诗、极好地表现了杜甫旅居夔州时的心态。
  & 昼梦&,有白日梦之意,题中含有自嘲之意和悲愤之情。《论语&公冶长》云:&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这里杜甫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说自己如朽木难雕,成不了大器。从昼梦诗中所写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命题之意。金圣叹评此题云:&特特犯《论语》&昼寝&字,先生岂不可雕之木,不可杇之墙哉&&?(《杜诗解》)
  &二月饶睡&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开,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金圣叹说:&&不独&二字,一直注到&眼自醉&,&梦相牵&,此是何等笔力,亦何等章法!言眼自醉耳,非我欲睡也;梦相牵耳,非我欲睡也..世人皆醉,我何独醒?世人皆梦,我何不梦&?(《杜诗解》)除此之外,前四句诗还说明一个问题,即诗人神志倦怠。造成这种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虑,积劳成疾。
  杜甫平生忧念家国,身值乱离,忧思更深。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关怀时事,积劳成疾,反说自己如宰予一样碌碌无为,白日深睡,还推说&桃花气暖眼自醉&。
  但&不独&二字,却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态。这样,&不独&二字,就为下面记梦暗中留下伏笔。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以梦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思。俗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日成梦,可见思情之深。这两句所写梦景,荒凉萧瑟,与前四句所写春景看似不太协调,却真实地将诗人晚年心境刻画出来。一合上眼,诗人仿佛回到故园,自安史乱军掠夺烧杀后,那里已是荒凉冷落,加之回纥、吐蕃屡次侵犯,战火烧残了村庄,蒿草丛生,荆棘遍地,墙头门前除去栖鸦野狐,更无人迹。
  故国君臣前门拒狼,后门遇虎,唐王朝面临着种种困扰。这两句诗,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又一次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此诗题为&昼梦&,前四句写昼梦之由,笔触浓丽,所写春景暖意融融,五、六句记梦中所见,描绘惨淡险恶环境,末二句就昼梦所见发表议论。全诗前后所写虽有景物气氛的不同,但丽景的描写,是为写心境愁惨服务的,诗人以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忧国忧民的心情。故贯穿全诗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其一)
  巫峡千山暗,
  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
  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
  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
  款款话归秦。
  杜甫诗鉴赏
  此诗乃大历二年(767)暮春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作。在此之前,作《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情见乎词》云:&尔到江陵府,何时到峡州?乱离生有别,聚集病应瘳。飒飒开啼眼,朝朝上水楼。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这里说&复题&,是作了前一首,意犹未尽,就再作二首。
  这时诗人之弟杜观由中都即长安来到江陵,并将到夔州。乍接来书,悲喜交集,因而一再作诗。这是两首感染力极强的抒情诗。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首联渲染环境,三峡一带,两岸连山,山峦叠嶂,遮天蔽日,因此说&巫峡千山暗&,终南山代指长安,弟弟杜观在暮春时节不远万里从长安来蜀中。
  颔联乃直书实事。诗人虽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与观弟相见,精神振奋,病也觉得好多了。两句意为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生死未卜,突得来书,才知你尚在人间。惊喜之情,不可言状。这是悲中见喜。&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书才知你仍然是人,还没有变成鬼。这就把诗人平时对亲人的关切和接书后的惊喜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是就书发挥。&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接到久别亲人的来信,这对全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此时宗武才十四岁,对于十年未见的叔叔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好奇地想把叔叔的一切都问个明白,诗人也高兴地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跃然纸上。清人蒋弱六对此句评云:&入情至此,真化工之笔。&&来经战伐新&,这既是信中的内容,也是诗人对孩子们说的话。《杜诗镜铨》引卢德水注云:&是年郭子仪讨周智光,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渭上,所谓&来经战伐新&也。&杜观是冒着性命危险,通过战区远道而来的。这两句在感情上又由欢快转入悲凉,是喜中有悲。
  尾联设想兄弟见面之后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渴盼观弟早日到来的急迫心情。这是诗人接读来书后产生的联想。诗人的老家在巩、洛,有别业在长安,他在飘泊生涯中一直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再一次表示了&
归秦&的愿望,但是,这一愿望只有等战乱结束,时局太平,方能实现。&款款&,徐缓貌。款款而话者,慢慢地商量也。诗人实有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苦衷。这里仍然是悲喜相兼。&泊船&与&巫峡&相呼应,&归秦&与&终南&相衔接,首尾紧密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其二)
  待尔嗔乌鹊,
  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
  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
  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
  愁绝始星星。
  杜甫诗鉴赏
  此诗就来信抒怀。前一首侧重写读信时的情景,这一首则侧重谈读信后的感想。
  &待尔嗔写鹊&是说诗人在等待中十分焦急,同时也感到奇怪,乌鹊不是已经预报了观弟即将到来的喜讯吗?但为什么兄弟还没有到呢?是不是乌鹊的信息不灵了?&嗔&,责怪的意思。一个&嗔&字把诗人&喜其至而又恐其不即至&的焦急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诗经》云:&鶺鸰在原,兄弟急难。&鶺鸰,水鸟,当在水边,今在原上,是失其所也。比喻兄弟处于困境,应当互相救助。因此通常以&鶺鸰&喻兄弟。兄弟十年隔绝,空羡鶺鸰之相亲。&抛书示鶺鸰&,是表示兄弟即将团聚,不再羡慕鶺鸰了。
  三、四句各自与一、二句相应承。乌鹊尚在枝头,这是一喜;我们兄弟就象鶺鸰在原一样,都曾身处困境之中,这是一悲。诗人接读来书后悲喜交集的感情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但他抒发感情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乌鹊、鶺鸰这样的具体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象征的含义委婉地表达出来的,这就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种隔句应承的表现手法也使行文有串珠双垂之美,笙箫合奏之妙。
江阁嫌津柳&。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观弟来船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柳荫遮住了视线。春风杨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进一步反衬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
  仇兆鳌解释说:&嫌津柳,遮眼不见;数驿亭,来程可计。即前章&朝朝上水楼&也。&王嗣则认为:&&江阁&、&风帆&二句,总是急望其至,而较前&朝朝上水楼&,光景又别。&他们把&嫌津柳&、&数驿亭&都解作杜甫的行为。实际上&风帆&,是杜观所乘之船;&数驿亭&,是杜观的行为。这两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悬揣。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弟之盼兄,一定也象兄之盼弟。我在这里嫌津柳之密,想来他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也。这样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深沉。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愁绝&亦作&撚绝&,& 星星&亦作&惶惺&。&愁绝&,指愁得要命;&
星星&,指稀疏的白发。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之后,详细叙谈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楚,当年正是由于愁得要命,头发才开始白起来的。
  这两首五言律诗,格律精绝,技艺娴熟,笔法臻于化境。&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正是指的这种境界。后人不仅尊之为&诗圣&,而且称之为&情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之真挚,爱心之炽烈,是十分突出的,因此清人邵子湘云:&诸怀弟诗情事切至,总有一片真气流注其间,便觉首首都绝。&(《杜诗镜铨》)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
  水楼二首(其二)
  宓子弹琴邑宰日,
  终军弃繻英妙时。
  承家节操尚不泯,
  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
  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
  清簟疏帘看弈棋。
  杜甫诗鉴赏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诗人携家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原诗自注:&终明府,功曹也,兼摄奉节令。&此诗表面上是题&1664&《唐诗鉴赏大典》
  水楼,实际上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浓郁的为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和无可奈何的缘事消愁之情。&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夸赞终明府年龄不大,但治政有方。宓子即宓子贱,孔子弟子;单父,地名。《吕氏春秋&开春论》:&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终明府摄奉节令,因此借用宓子贱鸣琴而治的典故喻其善于理政。终军,汉人。繻,古时出入关卡要道的符信、凭证,帛制,上书文字,分为两半,关吏和出入关者各执一半,过关时验合。
  《汉书&终军传》记载,终军年十八,从济南当诣博士,入关时关吏付与繻,终军认为大丈夫西游,当不复还,就弃繻而去。后来,终军做了谒者,持节行使郡国,关吏认出他就是当年弃繻之人。这是用同姓的终军代终明府。&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这两句分承一二句,叙写终明府继承了终军的节操,善于治政,政绩斐然,而且水楼宴宾,风流倜傥,不让宓子。不泯,即不灭。前面四句从水楼主入说起,多应酬语,但用典灵活巧妙,看似信手拈来,却十分贴切、得体。另外,首句言宓子,二句言终军,而三四句则颠倒,
一句写终军,一句写宓子,结构参差,错落有致。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五六句兀地一转,蕴含深厚,其意甚苦,可嗟可叹。杜甫于大历元年(766)春末到夔州,此时已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里,因得友人照顾,生活较为安定,但他忧国忧民,思乡思亲的情绪却越来越严重。面对席上的名士和终明府的僚属故交,他感触万千,一种敏感的客愁乡思油然而起。赋诗本是应主人之邀,凑&为政风流&的雅兴,可此情此景,我这五十六岁为客他乡的老翁,还有什么兴致呢?以老翁赋诗与席上名士故交相比,已见出客愁,下面二句出以&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奕棋,&一笔宕开,意境顿见幽邃清远,且含而不露,恰到好处,令人回味不已。两句一句写室外,一句写室内,全是写景,又无一不是情语。
  山水迷离,云雨渺茫,正见出情怀郁结愁思缕缕,而观棋于清簟疏帘的水楼内,则正是为客之情和随遇而安的自慰之情。
  全诗题水楼,前面唯&今在兹&稍稍涉及,到结尾&清簟疏帘&才有所点明。从字面上看,前四句写主人,后四句写宾客,但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却正好相反,前四句是&宾&,是虚写,只起陪衬铺垫的作用;后四句才是&主&,是实写,委婉而又深沉地抒&1666&发了自己的缕缕愁思。五、六句由虚转实,而使全诗生色增辉意境顿出的则是结尾二句。这两句光景绝妙,寄情无限。在五、六句抑的基础上,轻灵地一扬,化解心上阴云,将诗意引向清旷而又迷离、浅明而又深邃的境界。纪昀评道:&五、六笔意亦嵚崎,结句自是绝唱。&(《嬴奎律髓》纪评)颇有见地。
  在唐代,围棋已跻身上艺之列,与书、画、琴一起,成了风雅的象征。文人士大夫风尚围棋,几乎找不到不会下围棋的。杜甫酷爱围棋,不仅自己常常寄情其间,而且还劝友人&且将棋度日&(《寄岳州贾司马六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因此他对围棋的情趣深有会心,&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为钓钩&(《江村》),&闻道长安似奕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秋兴》)等,都是历诵不衰的棋诗佳句。
  双为韦偃双松图歌
  天下几人画古松,
  毕宏已老韦偃少。
  绝笔长风起纤末,
  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
  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
  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
  庞眉皓首无住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
  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侯韦侯数相见,
  我有一匹好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
  已令拂拭光凌乱。
  请公放笔为直干。
  杜甫诗鉴赏
  韦偃(《历代名画记》作鷃)是唐代著名画家,本为京兆人,后寓居于蜀。他善画鞍马、松石,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韦偃)画高僧、松石、鞍马、人物,可居妙上品。&杜甫初到成都后,就与韦偃相识,这首题画诗,就作于这个时候。
  本诗起句语调平缓,&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总出韦偃善画松且正当年,接着,突然发出警语:&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是说当韦偃画成搁笔的时候,松树梢末忽起清风,满堂观画的人都为之动色,惊叹松画的神妙。这与&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的惊人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段八句,具体描绘韦偃《双松图》中的景象,诗境即是画境。&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迴高枝。&
  意思长满苔藓的双松树皮,已经坼裂,屈曲如铁的松枝,交错迴环。&白摧&、&黑入&二句分承上文诗意,就&皮裂&和&枝迴&作进一步的形象描绘。&白摧朽骨龙虎死&,是指松皮坼裂的枝干好象龙虎的朽骨,韦偃用枯淡的笔法画枝干,所以说&白摧&。&黑入太阴雷雨垂&,形容迴环枝干上的松叶,好象下垂的阴云雷雨,韦偃用浓润的笔触画树荫,因此称&黑入&。&松根胡僧&以下四句,描写松下入定僧,神态宛然。须眉花白的胡僧在松下入定,右肩和双脚任其袒露,寂无声息,似乎在休憩,连松叶中的松子掉下来也不知道。
  诗人喜爱韦偃的松画,于是备绢求画。&韦侯韦侯数相见&,可见诗人与韦偃已是熟识的朋友,所以他便拿出&不减锦绣段&的&好东绢&,请画家纵笔作画。东绢,即鹅溪绢,产自梓州盐亭县,是唐代纳贡的物品,因为地处在成都之东,故名。韦偃画松,以屈曲见奇,画直干松就难以显示出他画技的长处,杜甫却请求他&放笔为直干&,意谓你能纵笔画直干的松树吗?强人所难,戏之也。也可见两人交情深厚。全诗别无&戏&意,直到结句才照应题上的&戏&字。题画诗最基本的艺术要求是,诗人应当进入画的实境中,把绘画美转化为诗艺美。本诗开头四句和结尾五句,从《双松图》的艺术效果着笔,渲染韦偃画艺的出神入化,以至引起诗人的极大兴致,出绢求画。
  而中段八句,才是描写《双松图》的画面,画的实境是双松和松下老僧。前四句,描绘双松宛转盘曲之态、烟霞风云之变,着力表现松的奇崛之美;后四句,描摹松下老僧潇洒脱俗的神情,着力再现人物的灵异之美。松之奇崛和僧之灵异,融为一体,构成整幅《双松图》的绘画美。诗人用诗的语言再现了它们,造成了奇峭的诗境美。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
  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
  汨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
  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
  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
  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
  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
  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
  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
  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
  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
  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
  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
  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
  独泣向麒麟。
  苏武元还汉,
  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
  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
  谁将此议陈?
  老吟秋月下,
  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
  乘槎与问津。
  杜甫诗鉴赏
  杜甫于宝应元年(762)七月自成都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正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作乱。于是转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此时才获悉李白正在当涂养病,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此诗旨在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辩护申冤,并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写照。王嗣奭说:&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卢世氵隺认为这是&天壤间维持公道,保护元气文字。&(《杜诗详注》)诗歌本身也是一篇&惊风雨&,&泣鬼神&的传世杰作。李白同辈排行第十二,所以称&李十二白&。
  此诗分三大段,一个结尾。第一段从&昔年有狂客&到&青云满后尘&,追述李白于开元十八年(730)和天宝元年(742)两入长安的经历,对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对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热情的赞颂。前六句记叙李白初游长安事。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其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书中还记载,贺知章读李白的《乌栖曲》后说:
  &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诗人根据这些史实,赞扬李白妙笔生花,连风雨也为之感到惊叹,连鬼神也为之感动哭泣。李白经贺知章的宣扬,于是名震京师。汨没:埋没。三十年来默默无闻,此后就名满天下了。此诗一开头就显得笔锋突兀,气势不凡。非&狂客之誉&,无以彰&谪仙&之名。
  而&谪仙&这一美誉出自久负盛名的大诗人贺知章之口,更增加了它的份量。李白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恰如演员登台亮相,光采照人,赢得满堂喝彩。
  后六句叙写李白二游长安事。&文彩&二句是说李白因擅长诗赋被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他那些无与伦比的诗篇必将流传千古。以下四句记叙的是李白供奉翰林期间的事。&龙舟&句见唐人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玄宗&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兽锦&句见李白《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蔡梦弼《杜诗注》引《李白外传》云:&白作乐章赐锦袍。&李白常被召入宫中为皇帝草拟文告和乐章,因为身受宠待,一些文士慕名追随左右。这时李白意得志满,盛极一时,诗人亦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渲染。诗人通过对李白两入长安的描写,用极为洗炼的笔触就勾勒出一个风流倜傥、飘逸豪放的诗人形象。
  第二段从&乞归优诏许&到&诸生原宪贫&,追叙李白于天宝三年(744)春被赐金放还后,南北漫游、潦倒落魄的情景,并回忆自己在与李白相识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亲如兄弟的深厚感情。&乞归&句,这既是对李白的回护,也是对玄宗的隐讳。李白离京,实际上是遭到张垍,高力士等人的诽谤而被玄宗放逐的。李白离开长安后于这年夏天来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与杜甫一见如故,情同手足。&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是说李白既没有辜负隐幽之志,又能在受宠被重用和遭谗被逐的不同境遇中善自保全自己。这仍是那种回护心情的继续。&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指两人相遇后,李白很能理解自己的&野逸&,即放达不羁,自己也很欣赏李白的&天真&即胸怀坦荡。&醉舞&句指李白的梁宋之游;&行歌&句指李白回到寓家之处山东兖州。这两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一次跳跃,李白从此开始南北漫游。
  接着四句,笔锋一转,专写李白怀才不遇。虽才华横溢,但宏图未展;仕途受挫,虽道德高尚却无人理解。
  虽如东汉文士祢衡一样才智卓群,但却难逃象孔子弟子原宪那样穷愁潦倒的命运。
  这一段,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层对比的手法。首先,李白奉诏入京与赐金放还,通过&宠&与&辱&的对比,说明&乞归&出于被迫,暗讽&优诏许&的虚伪性。其次,才高而命蹇,空有祢衡之俊却难免原&1676&《唐诗鉴赏大典》
  宪之贫,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控诉了人间的不平。第三,&醉舞&、&行歌&,似乎是一派欢乐气氛,但紧接着写李白的遭遇坎坷、穷愁潦倒,这又形成鲜明对比,原来那不过是苦中作乐。
  第三段从&稻粱求未足&到&薏苡谤何频&,着重记述李白长流夜郎前后的经历,篇幅寄慨最深,为全篇重点。安史之乱起,李白求仕不得,报国无门,于至德元年(756)秋隐居庐山。正值永王李璘奉玄宗诏节度江陵,率军东下,路过寻阳。李白心怀&扫胡尘&、&救河南&的愿望入了永王幕,却不自觉地卷入了肃宗和永王争权夺位的矛盾漩涡之中。次年一月,永王败死。李白入狱,继而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稻粱&二句,是说李白受聘不过是为生活所迫,有人说他得了永王的重赂,纯属诽谤。诗人极力将李白入永王幕的政治色彩冲淡,力图在为李白开脱。
  李白于至德二年(757)冬开始流放,还没到夜郎,于乾元二年(759)三月在渝州遇赦,还憩江夏。
  因取道岳阳,南赴苍梧避祸。苍梧指湖南零陵、九疑山一带,其地与五岭接壤。&五岭&二句,因格律关系,将时序倒置。前一句指避祸苍梧,后一句指长流夜郎。&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几年遭鵩鸟&。西汉贾谊谪居长沙,屋中飞来鵩鸟(即鵩鸟),自认为交了恶运,忧郁而死。李白当时作《放后遇恩不沾》:&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贾生才?&自比贾生,诗人因此亦以贾生比之。李白卧病当涂以手稿付李阳冰时,作《古风&其一》压卷,诗中说:&我志在删述,垂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自比孔子,自伤道穷。&独泣向麒麟&,用的就是这句诗意。
  以上六句叙写李白晚年悲惨的遭遇和凄楚的心境。
  以下六句则是发议论,抒感慨,极力为李白鸣不平。
  借苏武终于归汉和夏黄公不事暴秦的故事,说明李白不会真心附逆。借穆生辞别楚王刘戊的故事,说明李白能够自重,永王也并未任用他。梁&狱&句,是说李白曾象邹阳那样上书为自己辩护。&已用&二句,是说如果当时因事理难明,李白服了流刑,那么,如今又有谁能够将这些道理去向朝廷陈述呢?一个反问句,把无人仗义执言的感慨表达得深沉幽怒。
  而这一段,因为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微妙的皇室矛盾,须委婉含蓄,故在十二句中有七句用典。
  本来,诗不贵用事,以防晦涩板滞。但&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变态错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诗人玉屑》)&薏苡&句,是借题发挥。&几年&二句,是以事比人。&苏武&二句,是以人喻事(&
元还汉&是正写,&不事秦&是反说)。&楚筵&句,以彼事喻此事;&梁狱&句,借前人譬今人。这一连串的用典,准确贴切。所以后人评曰:&诗家使事难,若子美,所谓不为事使者也。&(《察宽夫诗话》)
  最后四句是结束语。诗人称赞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咏不辍,祝愿他早日&病起&,为人间多作好诗。
  劝李白不要抱怨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表示自己要设法向朝廷探明究竟。这是在无可奈何中的安慰之词,让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到一点人间的温暖。
&&&&&&5&&&&
10-10 10-10 10-07 10-07 10-07 10-07 10-06 09-23
TA发布的帖子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