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吗么?

改变自己真的那么难么?
单雨佳,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前段时间看《我是歌手》,我喜欢的黄致列翻唱了我偶像王力宏的《改变自己》。欣赏完了黄致列的演唱后很兴奋地想写作,但已经深夜了。于是,我可以:
选择一:明天写啦
选择二: 今日事今日毕
但是,我都做不到呢,于是我把这件事情加入了我的计划,并且写了一个提纲,剩下的留到明天再完成。
睡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棒棒哒&&很多担心被人认为是&自恋&的人,都允许自己这样的感觉&&&感觉自己棒棒哒&。但在后面我们会谈到,这样的感觉恰恰是很重要的。
回到主题上来。今天,我想谈谈的就是&改变自己&的问题。简单心理在此前推送过关于自控力的文章,很多小伙伴说,写的真的很有道理。
然而:&臣妾还是做不到啊&!
的确,改变是困难的。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又很难落地。
于是,我想从我和来访者工作的经验当中提炼一些相似性,看看是不是有一系列更加实操的建议。当你想改变自己时,想清楚以下六个问题,或许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做出改变。
【问题一】: 你会在什么时候做计划?
***基本上是这样几个时间点:
1, 新年交替的时候(或者新旧人生阶段交界的时候,无论长短)
2, 觉得自己棒棒的时候
3, 觉得自己糟透了的时候
有时候这三个时间点是重合的,第一步,一个时间节点过去,回顾自己的&成绩&,发现乏善可陈,目标未能实现,于是就会开始焦虑、自责、低落、没信心、没兴趣,觉得有点点抑郁。
为了让自己好一点,于是设立一些计划。
朋友圈里有好多朋友会在某次过磅了以后,下决心:&要减肥&,特别是最近 A4 腰横行,大把妹子都陷入了这样的焦虑。
然而我在健身房遇见的阿姨们,似乎从来不担心这个,但是我每次去都会看见同几个大妈呢。还听过大妈的对话:&三个月没来皮肤都差了&以及:&不锻炼的话,S 码的衣服怎么穿得进去呢?&&&她们真的是建立了习惯。
而好多人,都只是,设定了计划。
今天要说的,改变自己的过程,就是从&想到&到&做到&的旅程。
实操建议 1:回顾一下自己设定计划的时间点。
这里要看看,我是真的需要这些改变,还是因为对目前的生活很不满意。有人说,我对目前的状况不满意才是要改变的原因嘛。比如有人放着论文不写,他并不计划联系导师,确定选题,做文献综述等等。而是:一周三次健身房,找私教,减掉 20 斤,练出马甲线。
这个计划的逃避味道是不是远远超过了建设性的味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从计划列表中重新排列顺序。
因此,实操建议 1.1:一个时间只做一个计划
【问题二】:有一个长远的计划真的更好吗?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
事实上,在我的工作中,但凡是有来访者一开始就说:&我打算做长程咨询&。这样的人倒往往不是那个后来可以做到很久的。多做得比较久的来访者倒是会说:&我也没想到会这么久啊,那时候就想来一次看看。&
&来一次看看&,然后做完评估阶段,然后 10 次,30 次,都是一个逐渐达到的过程。这期间的差异在哪里?
当你的目标太长远的时候,容易失去方向,就好像你拿月亮当路标,走好久好久,感觉自己也没有动。
好多人都吐槽自己:&从小就三分钟热度&。这个并不是问题,小朋友们都是三分钟热度的,不仅仅是你,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你的忍耐和延迟满足的能力有多少发展呢?:
实操建议 2: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
这基本上是一句老生常谈的废话。
因此,实操建议 2.1:拆分的原则是:&我能做到&。
比如,我写一周三次健身房,然后我计算了一下,发现这是不可能的,第一女生有生理期,第二,我每周休息的时间是有限的。那这个计划就是不可行的,我发现我能做的最低标准是一个月三次,每周一次。
有人会发现,一周一次,每月一次,这几乎不可能达到减肥的标准。那又如何?做起来总比不做更好。
你可以把目标拆到小到可笑的地步,比如,每天读一章书,太难?每天一页可以吗?还是不一定能做到,那我们每天读一行可以吗?
实操建议 2.2:上不封顶
【问题三】计划执行过程中,如何评价与反馈?
许多计划无法继续执行的原因是我们在评价节点对进度不满意,进而放弃了整个的计划。原因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方式。
比如说,你考了 90 分,你是会很高兴呢?还是考虑:&为什么没有拿到那 10 分呢?&我们从小都被教育到,要看不足。
所以为什么我在 2.1 说到,目标要足够小到你一定可以达到。因为一旦你达不到你会容易启动那个:&还有 10 分怎么办?&的自我评价。
实操建议 3:对于每一个完成的小目标,自我肯定。
比如,我前不久跑了 1000 米,晒了给朋友圈,有朋友就问我:&你是跑了 1000 米,还是 10000 米?&我说不是的,不是 10000 米,只是 1km。
但是我对自己很满意,因为,自从大学毕业之后,我再也没有跑 800 米的压力,生活中也没有情境让我跑步 ,这是这十几年来我跑得最远的距离,当然值得高兴。虽然 ,我的朋友圈多的是跑马拉松的人,也多的是随便跑跑就好几公里的人。
包括还有朋友问我:&你是要跑马拉松吗?& 我说没有啊。我一般就和自己说:&来,跑个 200 米吧&,到了 200,和自己说:&貌似还可以,再跑一点?& 到 400 米,问自己:&怎么样?还想跑吗?800 米怎么样?&
定一个过高的目标,然后对比没有达到的部分来不停的自我打击,这往往是无法坚持的重要原因。
【问题四】你知道情绪波动对制定/完成计划的影响吗?
有一部分情绪问题的人,主要的表现是波动性,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有一阵很 high,过一阵很低落。有的人像一个正弦曲线,还有的人更极端,会一下从低点蹦到高点,或者从高点掉下来。 而这些情绪敏感的人,一些些内在或者外在的刺激,就会导致情绪的很大的波动。
我们前面说到很多时候是在情绪跌到谷底的时候来设定改变的计划的,当你开始想象这些计划实现的时候,总是非常高兴,这时候自信心也高涨,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搞定。就像那个顶着牛奶去市场上卖的姑娘,想到可以用卖了牛奶的钱买鸡蛋,鸡蛋孵化成小鸡,小鸡长大再下许多的鸡蛋,然后变成更多的小鸡。
看着一身赘肉,然后决定一周去三次健身房,想象自己和袁姗姗一样,三个月后拥有马甲线,会让人很开心。这时候,我们在幻想中调用了远期的反馈来激励自己,好像有了计划就已经拥有了结果一样。
头几天,这样的情绪状态可以激励我们去完成计划。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情绪的波动性非常高,于是,当我们因为某些事请导致情绪不再那么高涨的时候,再去坚持计划的动力就随之下降了。这时候结合上一个思维模式,:&你看,你才坚持了几天就放弃了,你果然不行啊。&很容易更加自我打击,乃至于放弃。
实操建议 4:所谓的计划,细分到每一天,要是在你情绪最差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到的。
【问题五】:你敢肯定自己吗?
A:我觉得这件事情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
B:可是你做到了,你怎么看呢?
A:我想,那个目标也没有那么了不起吧?
B:为什么不是:&这件事情这么难但是我做到了,我真的棒棒哒&?
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做的这些能不能带给你满足感.
回到那个跑步机数据,1000 米。很多人的模式,觉得 1000 米有什么可以晒的?但是我自从大学毕业以来再也没有跑过 800 米,最多就是追给公交车,所以对我 来说,这是我觉得自己竟然突破了自己,做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值得自豪。有了这个 1000 米,我可以跑出更多的 1000 米。
实操建议 5:对自己微不足道的进步表示满意。
【问题6】你觉得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掌控感,还是完全被控制?
掌控感,或者自主感,或者自我效能感、胜任感,有很多术语拿来描述这句比较简单的话:&我可以控制我自己的生活。&
这种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当我们情绪高涨的时候,就有更多的掌控感,而我们也会更加自信地去完成计划,计划的推进也因此变得更加顺利,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反过来,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也容易觉得没有掌控感,更加难以完成计划,容易半途而废,而这样的半途而废也打击了我们的掌控感。
事实上掌控感不是一下子冒出来,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在完成了一小步,并且肯定了这一小步,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积累起来。
如果以上实操建议做不到,可以考虑开始做心理咨询哦。 ?(o?&?)?
作者单雨佳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成员
浙江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精神分析学组成员
欢迎关注公众号:简里里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中国人真的爱科学吗?--百度百家
中国人真的爱科学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做到尊重常识,但做不到尊重常识背后的科学,这大概与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个经验社会有关。
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网络上流行怀旧。70后们大都会忆起小时候玩过的简单游戏,比如,“石头剪刀布”。只不过30多年过去了,我们从没想过“石头剪刀布”也会走到科学的舞台上。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下午,人民网发出一则消息,为拥堵沉闷的假期注入了欢乐。消息称“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日在网站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石头剪刀布的一个制胜策略。研究人员招募了360名学生,将他们分成六组,随机配对玩300轮石头剪刀布游戏。通过观察学生使用的策略,他们发现了获胜者习惯使用的游戏策略。”
媒体蜂拥而至,这项研究也被概括为“科研人员发现了石头剪刀布制胜策略”。媒体简单梳理了该研究论文的“核心”:根据该研究论文,玩家往往倾向于采用上一轮赢了的策略,而导致其输了的策略,玩家往往会在下一轮中更换。比如,一个人上一轮比赛出了石头赢了,其下一轮会倾向于再用石头,而如果其用石头输了,下一轮可能会选择换布或者剪刀。
这样的“重大发现”会遭遇什么样的舆情?想都不用想,网友们如果不吐槽炮轰那简直枉为网民。“小学生都懂的策略还需科研人员研究?”----这算是比较激烈的反应。貌似中肯的质疑是,“科研经费用在这样的项目研究上,算不算浪费?”
但凡被网民瞧不起的科研项目,大都绕不过“是否浪费科研经费”这道坎。荆楚网的评论指出,“什么样的项目值得去研究,是有一定标准的,简单说,就是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能够转化为经济效果,是否能产生社会影响。石头剪刀布的制胜策略,即使能做到百战百胜,除了能让小屁孩多赢别人几颗糖果,多得到几次刮别人鼻子的机会,笔者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
违背科研经费的真正用途、浪费纳税人的钱财。这样的质疑之声并不鲜见。于当下中国而言,科研经费之乱像是学术界的一道伤疤,也是公众的心头之痛。所以,公众对科研经费用途的敏感理应理解。但是,什么样的科研项目才具备学术价值?这个***在大多数国人眼里是很“单纯”的,那就是“有用”,能产生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进一步说,这个“有用”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否则它就是飘渺的,甚至是“闲得蛋疼”的人才会去研究它。时时强调“有用”,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有用”,这何尝不是一种功利,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正因如此,《北京青年报》的评论认为,“对于科学研究,公众不妨保持以一份宽容的姿态,为研究者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应该允许科学家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动辄指责,只会令研究者畏首畏尾,难有创新突破。”《京华时报》的评论剥下了科研必须“高大上”的“外衣”,同样在呼吁公众要学会宽容:“虽然我们已经厌烦了‘填补’‘深远’‘重要’这样的语汇,但我们还没学会放松心态去面对学术,跟学术轻松地‘调情’。”
石头剪刀布的制胜策略真的就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吗?也有用心的媒体相对完整地还原了这项科研的主旨:研究者们寻找的不是怎样玩赢石头剪刀布,而是通过人们在石头剪刀布里的行为来判断哪一种理论更能预测人类----是传统博弈论的纳什均衡,还是演化博弈论。
就像我们都知道1+1=2,但不知道为何1+1=2一样。我们都知道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什么样的结果是赢的,但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赢的。当大多数国人都感觉自己越来越独立越来越理性时,其实还必须得承认一个现实,我们还远远没有进步到“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程度。我们还更多习惯于别人告诉自己一个***,然后沿着已有***的既定轨迹惯性前行。没有人愿意否认自己热爱科学,但科学讲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可惜我们只注重“知其然”,我们对科学远没到达真正热爱的程度,我们也很少去真正体会思维的乐趣。
所以,《钱江晚报》的评论呼吁人们要以敬畏之心看待石头剪刀布制胜策略,“常识里有科学,但常识也会麻痹对科学的追求。苹果往下掉是常识,是不需要论证的常识,可牛顿从中发现的是万有引力。囚徒困境放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个互相拆台的道德问题,但在科学家眼里就是博弈论。前者不可预知,后者必有其果。这就是所谓的常识和科学的区别。”
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做到尊重常识,但做不到尊重常识背后的科学,这大概与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个经验社会有关。对经验、对常识的重视超越了常识经验背后的科学,这也导致媒体在报道科技范畴的新闻时不够科学。《北京青年报》的评论同样指出,“一些媒体哗众取宠式的报道,将舆论的关注点引到剪刀石头布本身,而非相关博弈论的研究。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报道者科学素养不足,以及不少媒体专职科技记者匮乏等深层次问题。”该评论同时还以欧美一些报道为例,指出他们对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视和专业。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纽约时报》对于相对论的报道。当时,针对不少人不理解广义相对论而提出的责难,《纽约时报》接连发文劝告读者,不要因为全世界只有十二人懂得“这位突然著名的爱因斯坦博士”的理论而怪罪。
没错,一条极其简化的科技报道,引爆了网民们对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调侃。公众可以对科学界的浮躁表达不满,但在断定别人的科研价值之前,是否先检视自己的发言是否具有科学精神呢?乔治?奥威尔曾写过,“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精准,而语言的随意凌乱,又使我们更易于产生浅薄的思想。”当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剪刀石头布,而网民们却是以剪刀石头布的心态对待科学时,到底谁更可笑,又是谁赢了谁呢?
阅读:86739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38万
本文是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海光微天下】的原创文章,首发百度百家
阅读:43万
阅读:26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今天尾盘最后时段,果然有“力量”把股指扭红,这都是意料之内的事...
八卦掌门人
首席发言者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百度真的什么都知道吗?_百度知道你真的会汉语吗?--百度百家
你真的会汉语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中国人的汉语水平受限于三个条件:一是历史原因的割裂,不识字的本义;二是中文系或汉语写作的摊薄,能码字的多了,会写作的少了;三是缺少对汉语起码的尊重,敬惜字纸曾经是传统,而今是传说。
汉字五千年,白话文百年,网络流行语十五年,中国的语言还未走出去,中国人还没学会说汉语。
网上热议一封大唐休书,原为1900年莫高窟出土:“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休书写得极其委婉、透彻,充满人情味,富有哲理感。放在而今,呃,也许只是“滚粗”一句,解决问题。“约吗”、“滚粗”,速战、速决、速朽。
中国人语言的问题,本质是思维的问题、情感的问题、教养的问题。我们的思维单一化、情感粗鄙化、教养缺如化------以前老一辈说一句“没教养”,是很重的话,现如今它根本不是个衡量标准,够不够“壕”是关键。
百年前的白话文运动,功过需要两论:其功自不待言,使得语言通俗化,民智开启,接引科学,也造就一大批语言文体大师,故有论曰“白话文一起步就是高峰”;但其弊端亦很大,与传统文化隔裂,旧学日后成为破四旧,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故纸堆,华学或曰国学,自此难以成为日常风景、礼乐精神,中国人的现代化以西方为标准进行嫁接,先生之风,山穷水尽。
不会说汉语的中国人,活得很苟且、很麻木、很糟心。
白话文古已有之,但五四运动给了它地位。
百年前的白话文运动,并非一蹴而就,实乃其势必然。其背景是孙中山言“中国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曾经儒家圣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因近现代西方思想、科技、制度的传入,面临着无以应对的复杂局势。
人和人的关系,靠语言,靠一套伦理法则维系;但现代性恰恰是器物的创造和传播,***炮、轮船、飞机、电灯、高楼大厦实实在在改变了这种关系,人和物的关系,成为比人和人的关系更可靠的关系。“物质”和“经济”使得“资本”的力量日益强大,人和人的关系弱化,人和物的关系强化,此时,社会进步靠的是科学和制度。
那时,孙中山即翻译《罗伯特议事规则》,针对中国人开会效率低,言不及意,放任自流;传教士在西方报纸开专栏,写《中国人的性格》,大量描述中国人的不精确和模糊心态,这也引来鲁迅的深深痛心,因此写出了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阿Q》;周作人的白话文已经达到某种微妙、丰富的境地,而给当今人看,也许嫌弃其罗嗦,原因仅在于,我们的思维已经被驯化成非此即彼的简单模式,对于稍稍需要付出心智的品味,已略显无能。
“书上面一定要有序的么?这似乎可以不必,但又觉得似乎也是要的,假如是可以有,虽然不一定是非有不可。”这段能将人绕晕的话,出自周作人为一本书所作的序。若是交给现在的语文老师,可能就会判不及格,或者要求语言简洁易懂。但恰恰是这样的话,正说明着白话文的品质,从一开始就能够传递出作者心底最微妙、纠缠的情态,此等跃然纸上之情,怕是一般作手写不出的。我们会说:亲,这序你到底想写还是不想写啊。“捉急”。
为了科学和制度,白话文放开了。究其实,白话文其活力一直活跃在中国古代民间,有别于士大夫的诗教传统。中国的四大名著,可以说都是白话文的集大成之作。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这个俗文学,一直是中国有别于官方文学的一支潜流,在白话文运动时,终于成了主流。
“白话”一语,就有“讲白”之意,即口头语言,非正式的书面语言。可以说,中国白话文绝非是从五四运动开端的,而只能说它是从五四运动一跃成为官方和民众所通盘接受的统一性语言。自此,文言文系统几乎退出了大众使用的舞台。“用进废退”,白话文系统的正式确立,标志着文言文成为保留的活化石,只为研究者使用,而不再是日常性的语言文字工具。
白话文的流变恰似一个变局,但其中亦有骗局。
白话文由此有它的传统及模式演变过程。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典”是它的最重要的气息和传统。好的白话文必然是在古典的基础上形成的。故往往只有通旧学的文学家才能写出绝妙的好文章来。
如果把白话文理解成对文言文的“稀释”,那就大错特错了。语言应有的质感、体积,语言应有的多义性和词源性,可能就都会被遮蔽、消失。我们现在往往只知道一个词的引申义,而对其词源学上的本来意思,则视而不见。比如“乌”这个字,黑色是引申义,其本义是“黑色的鸟”(因其黑色所以看不见眼睛,故名乌)。在胡兰成的书中,还会有“乌飞兔走”一说,但谁现在敢说“乌”也是鸟的一种,一定会被当作错误。
除了古典传统之外,五四运动造就了白话文的第二个传统,由于有一系列语言大师的成就,这段民国时期的确是意外的高峰,胡适、周氏兄弟、沈从文等不胜枚举的语言大师们,造就了白话文的现代性。
但接下来,就是白话文的另一个传统:无产阶级文艺腔。无产阶级的语言具有着“暴力美学”和“宣传机器”的特征。与现代广告的用语类似,它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植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语言。因此,“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具有绝对意味、片面色彩的词汇层出不穷,语言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立场思维和不容置疑的先验合法性判断。在这样一个“虚构”出来的“想像共同体”的作用下,人类生产和生活模式得到了极具效率的集中式释放。白话文也因此显示出了它的另外一面,在某种合谋的关系中,它不得不承担起一种自欺欺人的功能。
无产阶级文艺腔与“口号”、“标语”、“语录”之间有着近亲的关系。尤其适用于歌颂和批判。其本质是培养一种主观的立场和简单化的单一思维。现今大多数中国人的汉语水平,依然像孩子指认电影中好人坏人角色一样,只要得到一个YES或NO的简单判别,就心满意足了。而对于语言之中的蕴藉、玄奥、可以再三品咂的丰富和多感,则不再关心,也无能为力。
此外,白话文的流变还有一个传统是来自于翻译。其中日文的翻译和英语的翻译对它影响甚大。中文中很多西方的词汇,都是由日文借鉴过来的,如“干部”、“逻辑”等等。而英语的翻译直接造成了汉语的另一个腔调:翻译腔。早期如林语堂的散文,就是用这种翻译腔写就的。因为他可以用双语写作。他的作品中大量充斥着细节描写,具有精确性,句子结构比较长。但缺点就是过于直白,没有回味的余地,表情达意上总是流于浅薄而没有深刻内蕴。这也是他始终无法在现代文学的地位上往前突进一步的原因。
而当今用翻译腔写作的汉语亦日渐成为主流。尤其是在小说写作和非虚构文体上,几乎不采用西方的标准和阅读习惯就寸步难行。毕竟从技法而言,如同油画一样,现代小说和非虚构写作都是西式的产物。但至今未见能将中西两种技法融合很好的文体家出现。若用传统的中式写法,未免显得酸味十足。若用纯然西式的写法,又丢失掉了内在的味道。汉语因此就别别扭扭地向前滑行着,直到迎来了网络语言的翻新。
网络语言的出现解放了汉语,但也异化了汉语。
网络流行语的成因一种是网友自发使用,形成的热潮。这是网络流行语的一支正面力量,颇具有网民智慧。包括像一些新成语的生成,如“地命海心”、“喜大普奔”等。但网络流行语的最大问题是生命力,其流行程度很难逾越一年以上。
大多数汉语作家还会在正统的书写中,有意识地与网络语言拉开距离,他们漠视那些热点网文、网络作家所拥有的庞大粉丝量。由于网络中文写作成为一种可能,类似于像“南派三叔”这样的网络中文写作者,其勤奋程度令人吃惊,每天至少有一万字的生产量。而网络作家的高产已逼近倪匡、金庸等高产作家行列(两千万字是起步)。
但真正幕后操作网络流行语的,却是各种公关公司和品牌营销。有时莫名其妙地莫一个热词火了,背后往往有强大的利益驱动和营销团队的影子,当然,各种网络水军也是必然推波助澜的因素。“贾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即是其中的一例。
如果说,汉字的简繁之争,已经为汉语的使用带来一种体制上的伤害的话;网络语言的生成无疑是从商业上再一次给汉语带来伤害。“识繁用简”已经成为大多数知识界的共识,但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目前尚无科学的、学术的定论。尽管汉语词典也在不断收录一些新产生的网络词汇。
但有一个共识是:网络语言的出现从某种意义而言解放了汉语,汉语第一次变得无比具有创造力和可塑性。互联网的“涌现”特征给了汉语一次自我更新和繁殖的机会。但不无令人担忧的是,它也毫不犹豫地异化了汉语,使汉语的标准化界线变得模糊。这也是当下最令语文老师头痛的原因------学生的组词造句已经网络化了:“如果:假如果实可以吃”。
网络语言,我们该拥抱它还是屏蔽它?这显然也是中国人才有的单一思维。但只有这种单一的思维才能引来围观和争议。这是中国人议题设置的技巧。网络语言是汉语中一道丰富的矿脉,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其平民化、民主化的诸多特征,都代表着未来的走向。因此,首先要正视它,其次要开发它。而不是用简单的思维和情绪去进行接纳或排斥。这需要更精深的汉语匠人出现,分崩离析、去伪存精。
汉语的确在形成增量,但中国人的汉语水平在退化。
正确使用汉语的呼声从来未断过。也很容易为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所利用。全球很多国家都开办有官方的孔子学院,即是一例。但这种全球化式推广使用汉语的努力被证明是收效甚微的。它仅止于一个面子工程。
汉语研究者毛喻原指出:“汉字的早熟性主要是指汉字的那种反进化特征。汉字的发展没有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而刚好相反,它走的是一条从繁到简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来讲,正如中国文化的早熟一样,汉语也在简化和退化。
类似于“汉字热”的兴起,恰恰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汉字的隔膜和渴望。流沙河《白鱼解字》、台湾人写的《汉字树》、《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复原再版等等一系列出版现象,表明了我们对自己的汉字认知还处在一个赢弱的阶段。
有学者认为,由于缺少训诂、小学的基础,我们的汉字认知水平仅仅处在一个不断重复的阶段,而对汉字的根源性把握则疏离已久。“说文解字”一类的重新认识汉字的方式正在努力缓解这种疏离。
拥有什么样的语言方式,就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维特根斯坦甚至将其上升到一种高度:“想像一种语言即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方式”。由于某种人为和强权地塑造,以致于汉语遭到过全方位的断裂。我们不再能明白汉语中那“既可言传、尚须意会”的神韵。无论是商业形态还是意识形态上的塑造,汉语都成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它本身。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汉语自身的丰富性大打折扣。有论者认为汉语是最适合于诗歌与哲理的语言之一,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汉语又是最缺少时态、缺少精确性的语言。一位文字工作者甚至说:“我经常为把‘了’字放在哪里、要不要而大伤脑筋”。一位海外的语言博士说:“汉语常常没有主语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但这也会脱离语境时引来歧义。”有一个艺术家的著名装置作品叫《今天下午停水》即是如此:没有“主语”对上午停水负责,也不知是谁导致了上午停水。
海外汉学家陈世骧则甚为推崇语言文字在历史中的地位,他曾在《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中说:“人类创作出文学作品用以宣示自己的无上地位,就其井然有序与华彩绚美而言,文学都被认为堪与宇宙比肩。”他对汉语文学的信心也甚高:“中国文学可以被视为历史与文明中最伟大的凝聚力之一。”然而同时他也观察到:“它也会引发停滞,至少也会导致迟缓,所获得的发展则通常来自于对异质文明的仿效与交融。”
文学批评家吴亮说:“中国的八十年代,至少为世界贡献了三个诺贝尔奖。”这是他对中国八十年代的肯定。但同时,面对新世纪的汉语水准,面对一般性的大众而言,汉语是用途最广、日用性最高但却最易受忽略的语言系统,却几乎已是定论。
回到经典、重读原典,是中国人最快速提高汉语的方法。但不知道一心奔向丰裕社会的中国人,是否还拥有坐下来的时间。
阅读:2367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2万
中国缺少智库,缺少旋转门,已经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全球竞争力了。
阅读:38万
本文是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海光微天下】的原创文章,首发百度百家
阅读:43万
阅读:26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今天尾盘最后时段,果然有“力量”把股指扭红,这都是意料之内的事...
八卦掌门人
首席发言者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