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澳币2016将狂跌1个小时内跌了1c!!!

苹果/安卓/wp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李长安:劳动者工资增长最优路径在哪里
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不仅要考虑工资增长与GDP与CPI挂钩,更要考虑到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挂钩。也就是说,应将企业的微观因素纳入其中。这样才有可能找到最优路径。
努力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让城乡居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决策层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对于如何提高工资,如何找到最优的实现工资增长路径,则是见仁见智。事实上,设计好工资增长的最优路径,保证劳动者的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还能有力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从目前的情况看,尽快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显然是一件十分必要而且紧迫的事情。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水平与**收入和企业收入相比,还是低许多。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左右。而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只增长了7.4%。
与此同时,**收入继续大幅增加,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830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企业的利润也得到了迅速地增长。去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828亿元,同比增长49.4%,。在39个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由此可见,劳动者工资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收入与企业利润的增速,这表明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大蛋糕中,居民分配状况仍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尽快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就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各方关于如何保证工资增长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将工资增长与GDP增速挂钩。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将工资增长与GDP增速挂钩的话,就能保证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此外,这种做法可能带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能有效抑制地方GDP数据造假的冲动。因为如果GDP数据的水分越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就水涨船高,这势必首先遭到企业主的强烈反对。
然而,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来看,除了极个别年份外(比如1997年和1998年),我国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比GDP增长率要高。特别是进入[21.60 1.60%]以来的十余年中,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这就说明,那种认为工资水平赶不上经济增长率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二是工资增长与物价增长挂钩。在通胀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这种观点也十分流行。毫无疑问,通货膨胀是影响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0多年来,我国平均实际工资(即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平均工资)指数全都是正数。也就是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几乎每年都超过了当年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
就以刚刚过去的2010年为例,我国职工工资增长率为10.7%,而全年物价上涨指数只有3.3%,工资增长速度几乎是物价上涨速度的3倍多。因此,那种认为工资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观点同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是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挂钩。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通货膨胀率取决于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也就是说,如果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会形成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从我国的情况看,虽然我国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和劳动生产率相比,制造业工人的劳动报酬却大大落后。有研究表明,2000年至2007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2倍,而同期劳动报酬仅增长92%左右。
如果我们将平均劳动生产率(即GDP总量与劳动力数量的比率)与劳动者平均工资增长率相比较,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1980年,我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是1073.1元/人,2010年,平均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50000元/人左右,30年增长了差不多47倍。而1980年,我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为762元,30年之后已经超过了3万,增长了40倍左右。这也说明职工工资的增长要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慢不少。
四是工资增长应与企业利润挂钩。在我国,企业按照所有制可以分为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先看国有企业,根据统计,去年全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1.1%;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但和迅猛增长的企业利润相比,国企职工的工资增长不到20%。
非国有企业的状况就更不理想。在大多数的年份里,国企职工的工资增长都比非国企职工的工资增长要快,在资本强势的情况下,非国企职工所得与企业利润相比比重不断下降。事实上,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竞争力不强,利润率普遍比较低下成为大多数非国企的主要特征。
以加工制造业为例,根据商务部的一项统计,目前很多中国出口商品的利润率都不到2%。在如此微薄的利润面前,许多非公企业不但缺乏给工人涨工资的动力和能力,还不得不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或拖欠工资来扩大利润空间。不仅如此,许多非国企的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弱,经常面临着停产倒闭的命运。去年底,民建中央发布的一项专题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相比之下,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中甚至有1/4都存活了100年以上。
以上分析显示,当前我国的工资增长呈现出“两高两低”的格局,即工资增长高于GDP和CPI指数的增长,但要低于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的增长。“两高”现象的存在意味着,我国职工工资的增长其实一直是超过了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速度的。那么,将工资增长与GDP增长和CPI涨幅挂钩究竟应该怎么“挂钩”?特别是,如果GDP增长出现大起大落、 CPI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这时候工资增长怎么办?“两低”现象则表明,在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正当报酬,这也是当前“资本强势、劳动弱势”的一个典型特征。无论是国企还是非国企,资本所有者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增长相对滞后。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不仅要考虑工资增长与GDP与CPI挂钩,更要考虑到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与企业利润挂钩。也就是说,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既要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也应将企业的微观因素纳入其中,两者缺一不可。
加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是解决**与居民之间分配不均的必要途径。**的转移支付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但长期以来,我国**转移支付的力度和规模都不大。根据2010年的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8077.82亿元,大约只占财政总收入的10%左右。而西方国家这一比例大都在30%以上。由于现行的统计将保障性收入和福利性收入均计入工资总额中,因此**转移支付力度的增强实质上就能提高居民的收入总额。
除此以外,建立工资增长机制,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认真考虑。
其一,不能简单地以最低工资调整代替工资增长机制改革。目前,各地对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均有较高的热情。但也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国际上通用的最低工资法则是,最低工资占人均GDP的比重和最低工资占月平均工资的比重一般为40%~60%。目前最低工资占人均GDP比重的世界平均值为58%。最低工资占月平均工资比重的世界平均值为50%。仅从这个标准看,我国大部分地方的最低工资均未达此标准。
另一方面则是以最低工资标准代替工资增长机制的改革。其实,最低工资制度只解决了低层次劳动力的工资保障问题,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工资增长问题并未触及。只有进行综合的工资增长机制改革,才能保障全体劳动者工资长期稳定地增长。
其二,工资增长机制必须在坚持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的实践告诉我们,工资增长往往具有较强的“刚性”,也就是说,工资往往只能涨不能跌。涨工资容易,但降工资却很难,有时甚至会激化劳资矛盾,危害社会的稳定。这就要求在保持工资适度增长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财政金融措施,给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减税,以及降低这些企业的资金成本,提高他们的盈利能力,增强这些企业提高劳动者工资的空间和积极性。
其三,将确保非公经济劳动者的工资增长作为重心。从工资决定机制方面来看,我国的工资决定机制也可以分为非市场化工资(比如***等)、半市场化工资(比如垄断性国企)和市场化工资(主要是非国有企业)。
一般来说,在目前的体制性,非市场化工资和半市场性工资的增长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现象,有着较强的工资和福利增长的动力。事实上,在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国企中,工资与福利超速增长的情况十分严重。换句话说,即使没有收入增长政策方面的硬性规定,这些企业提高内部员工工资福利待遇的冲动本身就十分强烈。
但非公经济如何涨工资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非公经济中,劳动者的报酬主要是由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主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使非公经济中的劳动者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必须为非公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因此,要提高非公经济部门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经营状况才是治本之策。
一方面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采取多种办法如大力减免税收、提供优惠贷款等政策扶持措施,使非公经济的发展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盈利渠道。同时通过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法律措施,保障非公经济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另一方面,非公企业雇主也应该深刻认识到,靠压低工人工资并非是市场竞争的最佳选择。效率工资理论就认为,劳动者的工资与效率紧密联系,低工资将导致低效率和劳资冲突,而提高员工工资和福利反而能取得劳动总成本最小、利润最大的效果。
还值得提醒的是,提高非公经济中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切不可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措施硬性规定企业的工资增长幅度,特别是不能将工资的强制性增长当作地方政绩来炫耀。因为这种做法不但短视,更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乃至企业倒闭、员工失业这样适得其反的结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载入中......
经济研究多年,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等作品六部!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精神产品: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高级形态。当前,要大力发展体现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特征的文化、艺术、娱乐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春节,消费市场十分火爆。其中,除衣物食品等物质形态的产品外,文化旅游消费也很红火。而且文化产品的消费不仅以单独的形式为城乡居民所追求,同时还以附加值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形式的物质消费中。比如,同样是食品,带有节庆符号和造型的食品就更为消费者喜欢,而且价钱也卖得更好。这种情况,不只是今年才出现,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人均逐步接近4000,带有文化附加值的产品日益受到城乡居民的欢迎。
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有直接关系。从人类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历史看,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富裕阶段时,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必然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逐步加大。因为,尽管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但是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类基本生存得到满足之后,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人类的发展中,就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当前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探讨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对认清未来消费的发展趋势十分重要。
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的高级形态
历史地看,在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条件还不能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时,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保证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是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前提与基础。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情况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便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对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以下特征。
1.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对象是非物质产品。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精神产品主要表现为文化、艺术、娱乐、道德情操等,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产品而言,这些精神产品是非物质的,它的生产和消费主要依赖于人的思想。当然,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应以物质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物质的支撑。理论上,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神产品的生产对象来源于现实生活,精神生产离不开物质的支持;2.一些精神产品的消费必须以物质为基础,精神消费离不开物质支持;3.人类对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消费得到满足为基础;4.人类从事精神生产和消费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
2.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消费的高级形态
就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属性而言,以“衣食”为表现形式的物质生产和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住行”的生产与消费,一方面既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由生存型生产和消费向发展型生产和消费过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就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言,以文化、艺术、娱乐、道德情操为表现形式的精神产品,其消费属性不在于满足维持人类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理需要,而在于满足人类以大脑为思想载体的精神需要。人类通过对文化、艺术、娱乐以及道德情操的消费,获取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来说,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一种高级形态。
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加强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突破自然资源瓶颈约束的有效手段。
就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生产要素的构成看,在农业文明阶段,社会主要生产要素由劳动力、土地和必要的农耕生产工具构成,社会生产实际上是人类劳动(含体力和脑力劳动)与土地相结合的产物。鉴于人类劳动是可再生的、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也是可再生的(系指土地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农作物),因此,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不断延续、土地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都会使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从事的再生产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
在工业文明阶段,自然资源(含土地)、技术、资本、劳动、管理等成为主要生产要素,人类工业化进程既是自然资源与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工业产品的过程,也是自然资源不断货币化的过程。鉴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以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为主导的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为了保持人类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生产要素上寻求新的可替代自然资源的生产要素。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上进行可用于替代传统材料的新材料产业革命;二是进行更多体现技术和人类活动的精神产品的生产。由于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更多的是通过人脑来进行,因此,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瓶颈约束,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2.高度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确保当前社会生产和消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度重视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是克服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诸多弊端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逐利机制虽然可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但其存在的诸多弊端也同样会对社会生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加以有效地克服,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经济本身也无法维持正常运行。
当前要克服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上述诸多弊端,就必须在高度重视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只有通过适当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才能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类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通过适当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才能确保社会分配秩序的公平、公正,才能平抑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形态产品的消费,精神产品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消费形态,它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由于精神产品的消费主要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消费形式,因此如果将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看成是人类寻求生存的一种手段,那么,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则超越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身,是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和消费,满足自身生存之后,实现生命存在价值升华的必然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一方面可以突破人类对于物质需求的生理界限,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在以资源货币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以文化、艺术、娱乐、道德情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是人类实现由工业产品生产和消费向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过渡升级的必然选择。
促进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实现路径
鉴于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物质产品的生产消费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当前要推动由物质产品的生产消费向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升级过渡,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如前所述,由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基础,因此,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当前应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式,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主要是通过新技术革命等手段,解决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瓶颈约束问题;通过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充分节约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基因工程的稳步推进,延长人类寿命,为人类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供客观载体。
第二、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产业,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提供智力支持。如果说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生理功能,那么,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除依靠人类生理功能之外,还必须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人类自身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换而言之,只有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个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精神产品生产与消费。因此,当前为了更好地推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产业,为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创造文化条件。
第三、采取积极措施扶持文化、艺术、娱乐等产业,促进文化、艺术、娱乐产业不断发展。理论上,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是通过文化、艺术、娱乐等产业的发展来体现的。因此,当前为了更好地促进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必须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体现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特征的文化、艺术、娱乐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作者系高级会计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
经济研究多年,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等作品六部!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
农历兔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央行就开始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这也是今年存贷款利率的首次上调。市场普遍认为,此次加息可能主要是针对1月信贷和水平的上升。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势头,央行通过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搭配使用,控制流动性扩张和物价水平的上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年底和今年1月下旬,商业银行所面临资金压力也不断增加,流动性日益趋紧。今年年初,为了防范信贷井喷,央行1月20日上调法定准备金率,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同时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商业银行希望通过揽储或再融资来填补资金缺口。
笔者认为,为了控制通胀,今年货币信贷逐步回归常态,银行体系流动性趋紧或呈常态。
实际上,2010年至今央行已7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已达到19%,中小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达到15.5%。同时央行还将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货币信贷扩张,意味着若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过度,将会面临更高的法定准备金率。与公开市场业务不同的是,每次上调0.5%法定准备金率,一次性冻结资金约3500亿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约束更加有力。不仅如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累积效应显著,以后商业银行所有的新增存款都面临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了。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上升,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都有扩大信贷的冲动。在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比的刚性约束下,商业银行要想扩张信贷,必须在存款上下工夫,所以最近商业银行出现了大量揽存的现象。而随着商业银行融资成本的上升,为了保持一定的利润,在法定准备金率不断上调的过程中,贷款利率上行可能也是今年的一大趋势。
除了法定准备金上调外,商业银行还面临存贷比考核,如果过度投放,到月末商业银行就需要揽储或拆借资金,以应对月末的考核,货币市场利率也会不断走高,商业银行融资成本随之上升。如果按照不超过75%的信贷比约束,加上19%左右的法定准备金率,这一比率就达到94%。当然,商业银行还要购买次级债和央行票据,如果保持超额准备金率为2%左右,商业银行可进一步扩张信贷的资金将逐步减少,这也是最近商业银行缺钱的重要因素。此外,去年11月明确提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原则上不应低于2.5%,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的比例原则上不应低于150%,这样,商业银行面临的资金约束更强了。商业银行为了扩张信贷,购买央票的意愿下降,也会推高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央票地量发行和之后央票利率持续上行,正反映了这一趋势。1月下旬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依然持续,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上升,央行不得不向市场净投放资金,以缓解节前的资金压力。但商业银行今年信贷扩张将受到较大遏制,如果想进一步扩张信贷,必须加大吸收存款力度,但吸收存款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某个银行吸收较多,另一个银行存款可能会下降,存款争夺战不会增加存款总量,整体信贷的扩张必将受到控制。还有商业银行扩张信贷还面临资本金的约束,由此,商业银行再融资的压力会随之上升。
从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看,目前全国性中小型银行压力更大,去年12月中小型银行平均存贷比为82%,因此中小银行必须收紧信贷或吸收存款或拆借资金,控制存贷比上升。法定准备金提高以后,除非有新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必须有占款的持续增加和公开市场业务释放资金,流动性紧张局面才会缓解,货币信贷才可能增加。即便如此,面临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严格的存贷比限制和资本金充足率要求,商业银行货币信贷扩张的能力将受到较大制约。
从今年国际收支变动来看,继续保持升值态势,资本流入也会增加,但我国今年将扩大进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平衡国际收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收支盈余的增长速度可能变缓。公开市场业务到期的资金是货币市场流动性增加的另一主要来源,为了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度扩张,央行会动用数量型工具对冲市场流动性的增加。最近周小川行长说存款准备金仍有上调空间,意味着法定准备金率还会不断上调。为了回笼资金,除了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外,商业银行还通过央票和正回购来对冲,多种工具的相互搭配回笼流动性,以保证货币市场流动性不要过度扩张。
不仅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过度扩张,银监会也在加强对商业银行存贷比和资本金等的监管,商业银行的货币信贷将得到严格控制。随着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银行利润可能会下滑,商业银行需要更多地依赖业务、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拓展内涵式发展,才能提高竞争力,适应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的新形势。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
经济研究多年,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等作品六部!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刘利刚:央行年内首次加息四大影响
市场几乎没有人认为央行本月加息,这多少也表明央行再度“习惯性”让市场吃惊
在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提高基准利率25个基点,从2月9日起开始执行。央行的此次加息决定的时点仍然有些让市场吃惊,尽管市场早已经预期中国央行将在今年开始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步伐,然而,在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启动2011年的加息周期,多少打破了市场的预期。从近期多份媒体公布的市场调查来看,考虑到春节效应,几乎没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央行会在本月加息,而此次加息决议的做出,这多少也表明央行再度“习惯性”让市场吃惊。
我们认为,中国央行的加息决定,仍然是出于遏制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初衷。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在2011年的主要任务,将是在挤压泡沫和保证经济增长之间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而从短期的经济指标来看,压制通胀是短期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面临着日益上升的通胀压力,经济增长的目标也将被短暂牺牲。从近期的一些指标来看,由于蔬菜价格在春节期间涨势明显,中国1月份和2月份的通胀数据仍将出于5%左右的较高区间,明显高于市场预期,这也多少对央行的利率决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市场影响来看,2011年的首次加息,可能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货币市场利率将进一步走高,节前央行宣布提高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导致了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而节后的这次利率调整也将不可避免对市场带来较为显著的影响。我们预期,货币市场利率将在短期内持续走高,直至本月数据公布后才可能出现平稳的走势,短期银行流动性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债券市场收益率也将出现上升。加息周期启动后,债券在过去几年的强劲表现也将不复存在。此前,央票的发行也受到了市场的冷遇,因此,央票的发行利率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上升,并将进一步推高二级市场的市场利率。
第三,由于市场利率的上升,股票市场的表现将较为悲观。由于政策紧缩趋势明显,我们很难期待股市出现超预期的表现。
第四,从海外市场来看,中国的货币紧缩将对以澳币为首的商品货币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由于中国商品进口仍然处于长期上期趋势,商品货币和大宗商品尤其是[17.73 -1.06%]仍是值得关注的领域。
我们也维持中国年内再次加息3次的预测,一年期存款利率将逐步回到3.5%以上的历史平均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实际负利率问题也将被逐步解决,我们也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一定的上调空间,但央行年初提出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何时开始正式实施,仍是一个较为不确定的因素。从时点上看,利率和存准率在上半年将较为频繁,下半年由于各项政策逐步到位,政策紧缩的步伐将逐步减慢,因此,全年货币政策将保持“前紧后松”的基调。人民币汇率仍将保持一贯的上升走势,在没有明显内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我们维持人民币兑在2011年升值5-6%的预测。
刘利刚为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
经济研究多年,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等作品六部!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茅于轼:加息旨在调经济结构 房价会出现徘徊
昨晚,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开年时便加息,在中国20年金融历史上是没有的。”“今年还将有一到两次加息。”
茅于轼表示:“与‘十二五’开局相关联来看,加息透露了决策层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
开年加息20年来未有
“开年加息20年来未有。这一次预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加息周期之中。”茅于轼说,“从时间上可以看出来,2010年的两次加息一个是在10月份,一个是在12月份,但并没有解决负利率问题,而2011年加息选择在2月份进行,说明未来还会继续加息,这是在为今后的加息预留操作空间,2011年应该还会加息一到两次。”
而对于本次加息的背景,茅于轼认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虽然官方的数字还没有出,但一些渠道已经透露出2011年一月份的信贷规模很可能达到万亿元水平,说明投资冲动还是很大,国内的货币与国外的货币都在增加,这会让2011年的宏观调控更加困难,所以在这个时候加息是可以理解的,对宏观经济不会产生太大负面影响。”
“加息不意味货币政策转向。”茅于轼说,“本轮加息幅度并不大,基本和2010年的两次加息水平相当,所以说还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直接作用是改变负利率的现状并进一步稳定水平。”
加息旨在调经济结构
对于目前宏观经济,茅于轼认为:“一次加息解决不了太大问题,但这次是一个加息周期的开始,用意在于经济结构转型。”
茅于轼认为,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而且内需不足,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在上涨,但这个上涨对于GDP的贡献率还是较低。与此同时,从各个地方披露的‘十二五’GDP目标就能够看到,要完成这些规划,地方**的投资冲动显然不会立即降温,这些问题都在越来越制约中国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所以加息一方面控制通货膨胀水平,一方面减缓盲目投资冲动,让贷款成本增加以降低银行盲目放贷冲动,以达到调整经济结构的深远目的。
“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不是很健全,所以加息按照正常经济规律起到的作用,放在我们的市场上,效果就会很有限。”茅于轼说,“所以货币政策只是一项内容,收入分配、经济增长方式、市场准入机制等等都需要进行系统改革,而这个是加息信号的用意所在。”
多种手段抑制房价上涨
“加息带来的间接影响或者说辐射作用会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得到体现。”茅于轼说,“房贷新政、房产税以及加息等多种手段的共同使用相信会抑制房价的上涨冲动。”
在茅于轼看来,按照以往的贷款利率水平,房地产投机成本太低,无法在资金获得上制约房地产投资的盲目性。
“不能简单认为加息就是针对高房价。”茅于轼说,“这次加息很显然不是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但效应波及最快的很可能会是房地产市场。”
茅于轼认为,房价会因为加息而受到进一步控制,贷款利率的增加导致房地产商贷款成本的增加,房地产商的资金链会相对紧张,为了资金回笼需要,房价会出现一段时间内的徘徊局面,过快上涨的局面应该会有所改变。
本报记者 刘滨
经济研究多年,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等作品六部!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经济参考报: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十大看点
□ 记者 刘振冬 北京报道
玉兔迎春———又是一年春来到。在农历兔年,以调整、转型为主线的中国经济画卷将如何展开?复苏之路是否像虎年一样充满波折?回归“稳健”的政策如何控制节奏?不断加码的调控能否抑制房价?通胀是否能如预期前高后低?新兴产业如何破题?……
这一系列问题,将成为左右今年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在集中采访了各领域诸多专家后,本报为读者筛选出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十大看点。
货币:政策有望“前紧后松”政策工具组合灵活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已经明朗,央行提出2011年M 2初步预期增长16%。故此,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认为,政策收缩的节奏力度,将成为影响今年经济走势和市场变化的关键变量,而影响政策节奏力度的关键变量又在于CPI走势。
机构大多预期,在2011年上半年,由于物价翘尾因素明显大于下半年,部分月份CPI就很容易达到超过5%。在已经明确年度物价目标是4%的条件下,这种明显超过物价目标的物价走势就可能会形成较强的政策调整压力,防止物价上涨从食品领域全面扩散。
基于许多专家对全年物价“前高后低”的基本判断,市场普遍预期,一季度很可能将会是政策调整与出台的密集时期。政策出台节奏会呈现一个标准式的动作———“三率齐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预计今年还将加息3次,其中上半年2次,下半年1次;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至20%;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空间将达5%作用。同时,对应16%的货币供给,加上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和融资总量控制的目标,全年信贷目标预计在7万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预计,2011年经济增长将从2010年的回落中逐步趋稳,大致的波动区间将保持在9%~10%之间,因此,央行控制信贷的目标导向将主要参照C PI走势。从物价走势看,在2011年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的阶段性重点将是有效管理流动性,通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调整措施以及其它常规性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创造抑制物价的货币条件。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的“稳健”,也体现在节奏的灵活之上。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仍面临控通胀和保增长的两难。当下,如果大幅连续加息,将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复苏造成不利影响。故此,在下半年回落趋势明显以后,收缩力度将明显放缓。
楼市:调控持续发力 房价回调动能加大
□记者 李佳鹏 北京报道
从史上最严“新国八条”政策颁布到沪渝房产税“靴子”落地,各界猜测已久的新一轮调控终于来临。与以往历年政策出台时点多选择在两会前后相比,2011年楼市调控政策出台时点明显提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楼市调控持续发力,僵局将打破,房价回调动能加大。
亚豪机构副总经理高姗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新国八条”的措施中通过严格限购、加大的首付杠杆进一步抑制购房需求,通过加大土地供应增加供给预期,通过严格土地***清算和稽查挤压开发商资金链,通过对问责机制督促地方**落实政策,这些均进一步加剧了楼市的利空预期。开发商资金链吃紧,在此时购地会挤占大量的现金流,对质量欠佳的地块自然不急于出手。预计随着“新国八条”落实,楼市商品房成交量将会显著下降,土地市场还将持续不温不火的局面,土地流拍现象会再度出现。
北京中原地产张大伟认为,房产税的推出,再加上“新国八条”的相关政策,对打击市场上涨的预期将会产生显著效果,北京等大城市房价将再次停涨,部分郊区房价将出现下调,60%以上的购房者会选择观望,北京等城市很可能出现去年4月以后的萧条现象。但因为目前货币供应量依然比较高,另外保障房及商品房的供应效果只能在下半年才能明显出现,所以实际对价格的抑制作用依然需要看政策的落实及持续力度。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认为,在此轮调控严厉行政干预之下,2011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迎来一场明显的降温潮,加上货币政策紧缩、商品住宅供应量增大、开发企业资金吃紧等因素,房价下调的可能性急剧增大。他预计,70个城市房价指数将于二季度出现同比负增长,年内多个月份房价会出现环比负增长。部分房价偏高的一二线城市,房价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
市场预期,在新“国八条”框架下,春节之后各地细则将陆续出台。完善地方**问责机制,各城市一季度要公布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将成为后期关注的焦点。
物价:权重“重组”让C P I更具指导意义
□记者 方烨 北京报道
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 PI)同比涨幅超过3%,今年物价上行压力不减。国家总理温家宝春节巡访山东,强调稳定物价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专家认为,现在**最缺乏的不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手段,而是准确计量CPI的方法。
国家统计局日前宣称,今年起我国将采用新的C PI权重。市场预期,C PI将因为调整相关权重而改变一直以来被低估的局面,调整后的C PI将更真实地反映物价水平,更具指导意义。
通常情况下,CPI超过3%视为通胀,超过5%就比较严重。然而C PI数值高低,不仅取决于各个类别中每一个规格品的价格变化,也取决于C PI中各个商品的权重。比如说目前C PI中食品类权重尽管比30年前下降了接近一半至32%-33%,但食品类商品的价格变动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C PI的高低。另外,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可居住类支出却一直没有在CPI中充分体现。
当下,随着本轮物价上行,各界对C PI是否真实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质疑不断。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应该及时调整食品支出和居住支出在C PI中的权重,以准确反映经济运行状况。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月21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2011年起我国将采用新的C PI权重。国家统计局每年对食品、居住等8大类的CPI权重进行微调,每5年进行一次大调。
据了解,2011年C PI编制的新权重方案中,居住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教育文化类价格权重将上升,食品类权重将下降。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预计,如果我国把居住类权重从目前的14.69%调到国际控制值30%,租金上涨无疑会推动CPI大幅度上涨,CPI被低估的局面可改变。
红币:人民币国际化提速“红币”将深度崛起
□记者 张莫 北京报道
与被称为“绿币”(greenback)的美元相对,人民币被一些人称为“红币”(redback)。汇丰环球研究在此前发布的一份名为《R ise of the R edback》的报告中指出,“如果说21世纪会诞生一种能与美元相抗衡的世界储备货币,那一定是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其实已从贸易领域悄然开始。2010年,央行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和广东省的4个城市至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不再限制境外地域。据央行1月底公布的《201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据汇丰预测,“对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需求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国家而非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目前占中国全部贸易比重的近55%,而十年前为47%。随着全球经济重心进一步转向新兴市场,预计这一比重将加速上升。若保持目前的趋势,预计3至5年内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额的至少一半将以人民币结算(这一比例目前不足3%)。换言之,每年将有近2万亿美元的贸易将以人民币结算,而人民币也将由此成为全球三大贸易货币之一。”
伴随着在贸易领域人民币认可速度的逐步升温,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加速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动力。2010年7月,央行与[23.55 2.61%]签署了修订后的《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与香港金管局就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安排签订了补充合作备忘录。截至2010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达到3149亿元人民币。在香港,中央**和各类企业可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投资者可自由购买。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中旬,当年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超过200亿元,一个可供投资的人民币市场正在逐步发展和成形。
与此同时,为解决人民币国际化中重要的“人民币回流”问题,央行已经允许境外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进入[3.24 0.00%]间债券市场。而为了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顺利开展,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开办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和俄罗斯卢布的交易。业内人士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步伐也许将比许多人预计的要快。2011年,境外人民币通过在港中资证券及基金公司投资A股市场的“小Q FII”模式有望正式开闸,而预计韩元和新台币有望成为下一个直接对人民币交易的币种。
产业:新兴产业进入实质推动阶段
□记者 方家喜 北京报道
记者从有关权威部门了解到,2011年新兴产业政策将进入实质性推进的阶段,预计“两会”期间将出台一系列具体的相关配套政策。分析人士表示,届时,新兴产业板块上涨的催化剂将再次出现。其中新兴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大的上市公司将最为受益。在已发布2011年策略的30大券商机构中,有11家机构明确表示,将新兴产业确定为2011年的重点投资品种而超配。这主要是由我国未来20年的产业发展方向决定的。
此前,于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经明确指出,未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将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据业内预期,对于这些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对于这些行业的发展前景,我国也给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而在未来的10年时间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预计将在2015年超过4.5万亿元,2020年将超过10.7万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达15%~19%。
经济研究多年,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等作品六部!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分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酝酿破题
□记者 陈圣莉 北京报道
无论是“十二五”规划建议,还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始终是备受各方关注和议论的焦点。专家认为,在当前我国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消费占G D P比重的背景之下,收入分配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预计2011年改革将从继续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居民薪酬水平和上调央企上缴红利比例改革三方面着手实现突破。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国民收入的分配向**倾斜,不是向居民倾斜,这是我们消费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说。因此,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税收工具,很可能在今年迎来调整。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意见起草专家组成员建议,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具体措施可包括将分类所得税转变为综合所得税,以及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等。
为此,2010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共同完成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起草工作,据了解,新的个税改革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在年内破题。
除了“减税负”外,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另一着力点在于“加工资”,尤其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事实上,这一思路指导下的改革迹象已渐露端倪。自去年年中以来,已有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北京、山西、山东、湖北、宁夏、吉林和陕西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地方涨幅超过20%。
另外,根据财政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完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1年起将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专家认为这将有利于改善行业间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债券:市场合并新年有望实现政策突破
□记者 方家喜 北京报道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最近指出,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一个瓶颈,未来必须要加快推进债券市场建设。中国首席顾问沈联涛表示,中国的债券市场之所以很难真正发展起来,是因为面临太多部门的监管。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但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市的规模显然要小得多“美国发债容量是它G D P的一点几倍,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8%左右。”中欧商学院教授张春指出,这样的债市规模太小,相当于日本韩国十几年前的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债市多头监管直接导致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割裂。到目前为止,国内[127.66 -0.01%]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企业债虽然在两大市场都可以发行,但是大部分集中在银行间市场。银行间市场托管债券占所有债券总额98%以上。据业内人士介绍,银行间市场集中了绝大部分的债市发行和交易,经常出现工行发的债建行买,建行发的债农行买,农行发的债工行买,到最后企业债的发行还是在银行间转圈,演变成银行互相持有的“变相贷款”。另一方面,交易所债市流动性差,交易风险缺乏投机者分担。
据了解,监管部门下一步将要优化和改善公司债券市场准入、债券审核、信用评级以及投资者服务等制度安排,有效增加公司债融资规模,继续推进上市商业银行参与交易所银行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建立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监管体系。
股市:政策力度节奏左右A股震荡上行节奏
□记者 吴黎华 北京报道
按照农历计算,[.33%]在过去的一年里整体下跌了7.26%,深圳成指则下跌了2.55%,两市更是在临近春节期间经历了一波十分密集的破发潮,实在不怎么能配得上“虎”的形象。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作为“十二五”开局的兔年里,在宏观政策以及楼市调控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之下,政策节奏力度将左右A股市场震荡上行的节奏。与此同时,2011年蓝筹股能否成为A股上行的支撑力量,市场能否实现“二八转换”也将成为一大看点。
2011年货币政策将成为A股市场的一大看点。[3.46 0.29%]认为,负利率时期,居民通胀预期强烈。只有不断加息,形成加息周期的预期才有可能抑制或者扭转不断上升的通胀预期。申银万国预计今年将加息75个BP。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加息本身是一种利空,但随着市场各方对其预期的逐渐一致,这也将对A股产生一定的支撑。
2011年的楼市调控也将左右市场变化。认为,在预期上,房地产股难以回归高估值状态,其对市场的正面向上带动能力非常有限。
2011年以来,A股的一轮集中的破发潮已然成为了新年市场的一道“风景线”。新股的集中破发使得众多打新者“铩羽而归”,对2011年新股发行的节奏问题也格外关心,这也将成为新年的一大看点。但多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券商业人士均表示,新股破发主要是市场环境和新股发行价格过高的原因,新股发行节奏不太可能因此放缓。
则表示,金融服务、房地产、采掘及建筑行业等蓝筹板块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随着近期利空出尽,预计未来估值修复空间巨大。
能源:价格上涨空间大 税收杠杆至关重要
□记者 施智梁 北京报道
春节长假已近尾声,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已暗酝涨势。2月7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虽然出现下调,但仍在近100美元的高位徘徊,布伦特收于99.25美元/桶,W TI收于87.48美元/桶。
记者从海运煤炭网指数中心获悉了第十六期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进入2011年一直处于下降通道的环渤海动力煤价在连续六周下降后首次上涨并连续两周保持稳定,2月2日环渤海动力煤均价为774元/吨。
有专家指出,这仅是今年我国能源价格上涨的一个小苗头,能源价格尤其是传统能源的价格不仅在今年,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涨的可能性都非常大。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王双正博士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速较快会带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王双正指出,“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的加快、节能减排的深化以及结构调整必然带动煤炭、电力、钢材、水泥、铜铝等的需求,其中煤电油运价格继续保持明显的上涨趋势,部分时段甚至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为实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目标,我国将在十二五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电价。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日前在接受包括《经济参考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大规模开发风电将导致电力系统综合运营成本提升,进而推高电价。而正在试点中的资源税和传闻中的碳税也会在客观上推高能源资源价格,有业内专家认为,需谨慎使用税收杠杆。
银行:增长回归稳健 调控加大风险
□记者 刘振冬 北京报道
经历了上一轮规模和效益的高增长,2011年银行业的增长将回归稳健。专家认为,伴随着今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监管新政的实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同时,由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不断加码,以及地方平台贷款潜在风险的变化,资产质量的压力将成为影响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
[5.56 0.00%]预计,2011年,银行业利润增速将下降至15%-20%左右的温和增长区间。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2011年信贷增速进一步放缓,但新增贷款规模依然“不低”。预计全年新增贷款7-7.5万亿左右,贷款余额增速14.5%-15.7%;直接融资将加速发展,特别是社会融资规模扩张加快,社会融资总规模可能与2010年基本持平,在12万亿左右。
交行认为,拨贷比可能将在未来几年从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两个层面,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产生影响,从交行的假设条件来看,非系统重要银行可能面对更高的要求,以及增加更多的信贷成本。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2011年并不理想的宏观环境,还在于风险压力的加大。专家认为,今年商业银行面临的最现实问题是,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以及房地产调控所带来的不良率上升风险。乐观的是,目前仍不会看到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
经济研究多年,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等作品六部!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马光远:央行加息 货币政策进入从紧周期
本轮加息的力度选择依然是0.25个百分点,幅度并不大,但选择的时机非常果断,表明央行今年抗通胀的底气很足,通过本次加息,已经在宣布,中国的货币政策将进入从紧和加息的周期。
中国人民银行于2月8日晚间宣布:自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第三次加息的时机耐人寻味,选择在春节假日的最后一天,急切而且果断。显然,央行对未来物价走势和信贷的增长态势保持了足够的警惕。
综观1月份以来整个宏观经济的态势,物价走势依然不容乐观:其一,尽管1月份的CPI尚未公布,但考虑到春节等季节性因素和翘尾因素的影响,CPI很可能创造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其二,今年冬天以来,我[0.14 2.17%]北和黄淮等地遭遇数十年来的罕见旱情,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也连续7个月上涨,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31点,创历史新高;
其三,中国的房地产调控进入了关键时刻,但长期的负利率对于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极为不利,而资产价格泡沫将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最不稳定的根源;
其四,尽管去年已经确立了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大方针,但从1月份的信贷增速来看,突破万亿的可能性非常大,今年的信贷增速的控制任务依然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果断加息,一方面显示对未来物价形势的重视,另一方面,通过选择加息,向外界透露出兔年央行依旧会将信贷控制和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经过本次加息之后,央行的整个货币政策的意图基本统一:首先,经过本次加息,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重新回到金融危机前的3%,这意味着央行对今年CPI增长回到3%不抱乐观;其次,经过本轮加息之后,5年期的存款利率达到5%,负利率的状况大为改观,这对一直具有强烈的通胀概念的房价而言,无疑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第三,本轮加息的力度选择依然是0.25个百分点,幅度并不大,但选择的时机非常果断,表明央行今年抗通胀的底气很足,通过本次加息,已经在宣布,中国的货币政策将进入从紧和加息的周期。
当然,今年央行在政策的选择上依然面临很多两难局面,在中国进入加息周期之后,热钱的推动对于资产价格和输入性通胀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考虑到金融危机刚过,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复苏的基础依旧不牢固,如果过度收缩信贷,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将是农业和中小企业。
央行在对抗物价过快上涨、收紧货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信贷资源的配置和投放的领域,确保信贷流向中小企业和形势不容乐观的农业领域。同时,在政策的选择上要注意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但从目前来看,加息依然是最有效的选择。
□ 马光远(学者)
经济研究多年,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等作品六部!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流动性紧张局面节后或缓解
对于股市和债市,1月都面临货币紧缩下的流动性压力,伴随银行体系资金的极度紧缩,调控新规使得市场拆借利率飙升,岁寒季节让投资者感受到了千年极寒的冲击。但是,这个压力能有多大,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我们相信,在2月份春节旺季过去后,伴随信贷紧缩和通胀环比可控,流动性困局会有所缓解,基本面和估值的优势将再次显现。
经济供求两旺
去年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与GDP同步的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提高。
供给端的产出本身是滞后的反映结果,而市场更为关注领先的需求。从三大马车来看,投资的运行比较正常,去年12月的小幅回落主要是受季节因素影响,如冬季极寒天气拖累新开工和施工进展,同时货币紧缩调控也存在一定冲击,这表现为房地产投资的明显回落。
固定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存在显著的季节性波动,也可以理解为周期循环性波动。这是由于经济自身的周期规律所带来的数据波动特征。可以发现,每年一季度由于春节因素,投资的环比较低,节后的二季度开始持续回升,新项目大量开工,从而带来夏季的施工旺季。三季度投资增速步入淡季,年底11-12月再次攀升,我们认为这与原有项目的竣工和新一年投资布局相关。
目前来看,去年12月份的投资增速回落很可能与环比增速过低相关,尤其是地产增速的大幅回落,显然不能简单用周期因素和季节因素来完全解释,我们认为这与地产调控的持续以及去年10月以来的货币紧缩相关。如果投资需求的回落是调控的结果,那么在今年一季度的淡季,很可能伴随紧缩效果的深入,经济增长数据不会如现在预期般乐观。
另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的旺盛是支持经济的另一个动力。去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增长16.1%;餐饮收入增长18.0%,商品零售增长18.5%。岁末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46.0%,家具类增长37.2%,增长34.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27.7%。
最后,从出口趋势看,外需的复苏是目前的一个亮点,这直接导致岁末中国出口并没有大幅回落。但是在贸易顺差持续回落的背景下,占款的居高不下隐含了热钱流入内地房产及股市的可能。我们预期未来的出口增长是带来流动性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1月通胀或创新高
从1月的细分数据来看,7涨1降,物价普涨,去年12月出现的从食品向非食品扩散现象再次延续。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9.6%,受价格管制影响出现短暂回落,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再次扩大,衣着首次转正为0.1%。毫无疑问,通胀预期强烈,压力很大。
从目前对CPI的回归来看,肉类价格(以猪肉为核心)对通胀的拉动系数为9.445,高于粮食的6.47和蔬菜的3.1,为食品之首。当然,粮价为百价之基,从历史上看物价周期都是粮价先行、肉价跟进。所以食品项的趋势取决于粮肉价格后面会不会出现自我加强式循环。我们比较担忧粮价持续上涨引发通胀长期化。
从肉价来看,2010年以来生猪市场波动较大。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户亏损严重,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保护养殖户利益、稳定生猪生产,月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多次开展冻猪肉收储,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势头得到有效遏制。6月初以来,生猪价格持续回升,养殖户逐步扭亏为盈;7月中旬至今,猪粮比价一直位于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以上。目前,猪肉市场基本稳定,但猪肉价格依然处于上行通道,而库存回补则刚刚开始,预期最早也将在今年二季度末开始产生供给冲击。
在这一大环境下,我们预期未来半年依然处于本轮通胀周期的上升冲顶阶段,通胀随时存在加速可能。我们最新测算1月CPI可能超过5%,这也可以解释近期短期利率跳升所隐含的通胀压力和加息预期。事实上,按照正常的季节因素估算,今年的通胀最高点分布在1月或6月,我们之前结合经济运行和库存波动判断高点在6月,目前来看,由于货币紧缩对经济的超调可能较大,因此未来的趋势存在诸多变数,尚无法定论哪个月份是全年高点,一切有待1月数据的披露。此外,从工业价格运行来看,去年12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的回落与监测的PMI领先指标出人意料的一致。目前来看,海外经济复苏带来的国际商品涨价,是导致未来输入性通胀的根源。工业品价格的短期回落有限,伴随二季度国内投资和产出双回升,通胀压力将再次抬头。
资金面节后将有所缓解
从M1/M2值来看,去年12月较11月有所增加,预示活期存款占比有所增加。从历史经验看,活期存款占比和实际负利率具有反向关系,如果不加息的话,活期存款占比将维持高位。
去年年新增贷款约7.95万亿元,符合我们之前预期。如果扣除票据,全年新增贷款8.8万亿元,今年票据压缩空间有限,预计今年信贷增速不低于 15%,M2增速不低于16%。
考虑极度紧缩的负面效果以及央行逆回购的启动,我们初步可以判断,今年1月信贷将超过1.2万亿元,2月信贷在2月通胀回落迹象下将有所缓解。这一点从企业活期存款所代表的M1和居民储蓄所代表的M2的季节波动规律也可以发现,在2-3月份二者都会出现回升,资金回流银行体系是流动性困局缓解的前提。
而从历史上的拆息波动来看,常用的一周拆借利率显示,在春节期间往往由于提前因素会导致短期利率的异常上涨,但是这种上涨仅是季节性的,节后就会由于资金回流而自然回落。
从今年我们对通胀的预测来看,基本呈现双峰格局,1月和6月较高,因此全年来看,通胀处于可控区间,压力仅在于年初的春节因素,因此2月后通胀环比大幅回落概率很高,这也是流动性缓解的一个重要支撑。
经济研究多年,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等作品六部!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让利率调控担纲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今年初央行提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后,国务院全体会议再次强调,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处理好银行资本金补充与资本市场稳定的关系。这意味着今年货币政策的调控监测范围将扩大至银行信贷外的股市、债市、信托等其他资本融资市场,以更好地控制整体流动性。
在当下[3.24 0.00%]体系外的信用扩张(债市、股市以及非正规金融部门)对冲体系内收缩的情况下,新的货币流通量统计口径——“社会融资规模”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全社会融资规模”应该可以逐步替代过去新增信贷规模和信贷增速等指标,并成为M2等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参考。
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信用供给的总规模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数量关系,这意味着有多高的经济增速,就有多大的信用需求。我个人感觉,这个规律比货币量增速的经验更为实用(一般认为,中国的年度货币量增速的计划大致可以等于当期名义GDP增速加上2-3个百分点的资本化需求)。
中国要保持经济10%的速度,在当下中国经济模式中大致需要13万亿甚至以上的信用规模。2010年中国银行体系以外的信用规模在5万亿左右的水平。其中债券市场非金融信用债发行总量高达1.59万亿元,A股总募资金额达1万亿元,银信产品增长了2.06万亿元,还有无法统计的非正规金融部分。
要控制全社会融资总量,意味着货币政策必须改变数量调控担纲的轨道,回归价格调控担纲的轨道。
1月底,中国银行间利率出现飙升景象。1月20日,在央行例行“收缴”银行3500亿存款准备金后,货币市场出人意料地爆发了一场“流动性枯竭风暴”。公开数据显示,从1月13日最低点算起,Shibor(间拆放利率)隔夜利率和Shibor周利率分别从1.9157%和2.3075%,达到27日的7.999%和8.4058%,创下48个月与36个月来同种利率的最高纪录。
往年都会出现节前流动性紧张,但今年银行“太差钱”了,形成严重的资金压力。本次不仅是部分股份制银行资金枯竭,甚至国有四大行都出现流动性紧张,这在过去极少出现。
如此严重的流动性短缺状况,竟然出现在一直流动性泛滥的中国,映射出当下数量调控难度相当大。
一方面是央行不断从商业银行抽走流动性,大致20万亿的资金被央行用央票和法定准备金冻结;另一方面由于负利率长期存在并不断扩大,资金从银行出走,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速大幅减缓,商业银行揽储大战空前炽热;而实体经济信贷需求非常强劲,商业银行放贷冲动仍然在膨胀。
过去央行一直主要通过数量管制和微观管理(窗口指导)来控制信贷增长。它对于约束银行扩张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对于资金逃离银行(这样会使货币的流通速度会加快),意义不大。
当下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钱的流向,即希望钱能自主地向银行回归,央行用准备金“硬锁”显然是成效不彰的。为保证商业银行正常流动性需求,被迫还得向公开市场逆回购放出更多的钱。1月24日,央行紧急救火,通过公开市场到期与逆回购方式,向银行间市场连续两次共注入约7000亿元,这等于将收缴的准备金变相归还银行。
解决问题的症结在抑制实体经济的旺盛需求,同时银行体系要能吸引资金回流银行,而不是逼着大量资金从体系内出走。
在当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唯有加息。
要控制全社会融资规模,数量控制不可能替代价格调控,而且越到后面负向作用越来越大,直至抵消收紧货币的最终效果。控制全社会融资总量,只能靠利率调控。
过去连续四个月CPI的高环比,已经将2011年上半年的翘尾因素变得很“难看”,2011年1月份就高达到3.6%,1-7月份翘尾大体在2.4%-3.7%之间波动,如果2010年下半年新涨价因素的态势延续至2011年上半年(从统计学上讲,新涨价因素过渡是平滑的,不会出现数据突变),保持在3%-4%的水平,2011年上半年CPI将会直接挑战6%-7%的高位,尽管是否加息总会受到很多掣肘,但此时社会舆论氛围相对有利。
同时,美国减税政策刺激的短期强势应该可能持续半年,甚至更长。这为中国紧缩货币、约束地方**投资和财政需求,而不至于经济大幅减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经济研究多年,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等作品六部!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论坛好贴推荐
  |
  |
  |
  |
  |
  |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