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杜牧的赤壁 杜牧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应用这类写法有甚么特点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中考练兵 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句中“东风 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题目和参考***——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中考练兵 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2.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 &&3.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二句由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 &&& 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 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 &&& 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新题演练 4.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 &&&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纯属对历史的评述,还是另有言外之意?请简要说明。 &&&&&&&&&&&&&&&&&&&&&&&&&&&&&&&&&&&&&&&&&&&&&&&&&&&&&&&&&&&&&&&&&&&&&&&&&&
6.这首诗曾引发过一段诗坛公案。宋代诗歌评论家许彦周认为,这次战争有关吴国存亡,百姓遭难,杜牧对此什么都不说,却只怕捉了二乔,显得不知轻重。清代文学家何文焕认为,杜牧诗意是说周瑜侥幸成功,几乎家国不保,许彦周误会了杜牧的原意。对以上争执,你有何看法? &&&& &&&&&&&&&&&&&&&&&&&&&&&&&&&&&&&&&&&&&&&&&&&&&&&&&&&&&&&&&&&&&&&&&&&&&
参考*** 中考练兵:1.第一问:“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第二问:假如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2.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 3.C &&& 新题演练:4.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5.有言外之意。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一方面是悲哀自己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同时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6.诗歌是文学,它要求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抒写诗人的独得之见。杜牧的诗咏赤壁事,赤壁大战中东吴的主将是周瑜,小乔是她的妻子,连二乔都被曹操俘获了,这不正形象地说明了东吴的灭亡吗?杜牧通过一首小诗表达出了对一场战争的独到看法,曲折地表现出了自己的才干和抱负无法施展的慨叹,无疑是可贵的。 &&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4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下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折戟:折断了的戟。戟,古代兵器。
B.铁未销:铁还没有完全烂掉。销,销蚀。
C.将:将要。
D.铜雀:台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所建,供歌舞宴游的场所。楼顶立有高丈五的铜雀,故名。
2.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有感于三国时英雄之成败而写下的。
B.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为人们所传诵,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锁住东吴二乔了。
D.诗歌运用以大见小的表现手法,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 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古诗词阅读(4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小题1】诗中“东风”指&&&&&&&&&&&&&&&&,周郎指&&&&&&&&&&&&。(2分)【小题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度浙江省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题型:诗歌鉴赏
古诗词阅读(4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诗中“东风”指&&&&&&&&&&&&&&&&,周郎指&&&&&&&&&&&&。(2分)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0年内蒙古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理解(49分)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4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这首诗和哪一部名著中的故事有关?“东风”指的是什么事?(2分)&&& &&&&&&&&&&&&&&&&&&&&&&&&&&&&&&&&&&&&&&&&&&&&&&&&&&&&&&&&&&&&&&&&&&&&&&&&&&2.你认为全诗最精彩的诗句是哪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类的诗?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咏史、咏物、描写山水田园还是塞外风光我认为是咏史,请教它的特点是什么?
杜牧与赤壁赤壁杜牧折戟沉砂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诗人简介o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o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dang.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杜牧《赤壁》阅读***及翻译赏析杜牧《赤壁》阅读***及翻译赏析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阅读训练及***(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相关链接头条推荐5541512 人阅读13688 人阅读16067 人阅读7392 人阅读73948 人阅读生活服务
Powered by Copyright & . 学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This page is cached at Thu Nov 24 09:05:08 UTC+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