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我想在仙田小农民名茶拿批发好还是买零售先试1下?急开分店。谢谢

湄潭兴起“茶乡风光”乡村旅游--《贵州茶叶》2010年03期
湄潭兴起“茶乡风光”乡村旅游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592.7【正文快照】:
“中国名茶之乡”----湄潭,一到采茶时节,茶芽吐绿,菜花灿烂,春意盎然。万倾碧波的茶海,秀美旖旎的湄江,缤纷多彩的桃花江,层峦叠嶂的仙谷山,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湄潭风光秀丽,景色旖旎,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称,近年来,“山水园林城市,中国名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俊辉;;[J];老区建设;2009年21期
章艺;;[J];中国乡镇企业;2011年06期
王长玉;;[J];观察与思考;2010年09期
包尚友;章艺;;[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年35期
宋志伟;;[J];旅游学刊;2006年04期
甘巧林,陈忠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税伟,陈烈,王山河;[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3期
;[J];科技致富向导;2008年01期
仇峰;;[J];杭州(下半月);2009年11期
;[J];杭州(我们);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方红;;[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杨冠雄;;[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冯焕龙;陈晓键;;[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迪力夏提?司马义;买托合提?阿那依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潘宜;程望杰;;[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常洁;何鹏;林正雨;;[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楼惠新;;[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杨阿莉;;[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楼惠新;;[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范小娟;;[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斗钧 刘徽
戚原;[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本报特约记者 谢维贤;[N];江南游报;2009年
通讯员 于学康;[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张晶;[N];江西日报;2011年
廖晶蓉;[N];昆明日报;2011年
谭逊?实习生
李斌;[N];宝鸡日报;2007年
;[N];中国旅游报;2009年
记者 蒙水;[N];经济信息时报;2011年
杨?;[N];天水日报;2011年
特约通讯员
宋伟光;[N];湛江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继庆;[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杨丽;[D];新疆大学;2009年
李锦宏;[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王铁;[D];兰州大学;2008年
李华敏;[D];浙江大学;2007年
潘顺安;[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周春发;[D];上海大学;2009年
吴云超;[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王颖;[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李海建;[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黎彦;[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张华;[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王隽妮;[D];浙江大学;2010年
于晓俊;[D];西华大学;2010年
甘飞云;[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董丽丽;[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王芳;[D];新疆大学;2011年
韩冉冉;[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段云国;[D];西南大学;2010年
薛贵儒;[D];安徽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400-819-82499
服务***: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的位置: &
清宫仙药茶预防与治疗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对比实验研究
优质期刊推荐CiNii ?? - ?治茶?後?茗笈全文阅读_茗笈免费阅读_百度阅读
&0手机专享价
文学艺术热门榜单
& 0手机专享价
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手机专享价
&0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仅限新用户
免费短信下载
输入手机号获取下载地址
百度官方短信服务不收任何费用
扫描二维码下载
打开手机微信或QQ等工具扫描
如已***“百度阅读”客户端,
也可扫码领取此书。
* 您也可以在应用商店搜”百度阅读“***客户端,***完成即可下载该书。
内成功下载,还能获得客户端专享特权
已有89217人下载
免费¥0.10
27263本电子书全免费
点击短信即可打开链接页面阅读
&&&&&&&&不佞生也憨,无所嗜好,独于茗不能忘情。偶探友人,闻隐鳞架上,得诸家论茶书,有会于心,采其隽永者,着于篇名曰《茗笈》。大都以《茶经》为经,自《茶谱》迄《茶笺》列为传,人各为政,不相沿龚。彼创一义而此释之,甲送一难而乙驳之,奇奇正正靡所不有。政如《春秋》为经而案之,《左氏》、《公谷》为传而断之,是非予夺,豁心胸而快志意;间有所评,小子不敏,奚敢多让矣!然书以笔札简当为工,词华丽则为尚;而器用之精良,赏鉴之贵重,我则未之或暇也。盖有含英吐华,收奇觅秘者,在书凡二篇,附以赞评。豳叟序。
目录(共0章)
投诉与建议
扫描下载客户端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苏门学士廖正—考略慈波内容提要 在元祐文坛上,廖正一颇负盛名。他以试策受知于苏轼,从结交伊始就陷入政治漩涡。但是他和苏轼心契神往,相知于道义文章,他们的交游带有明显的苏门文人团体性质。作为苏门重要成员,他和苏轼诗文唱和,与苏门其他人员也多有交游。其诗、词、文创作都有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年代久远,事迹难征,故而其名湮灭不彰。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大致考订他的生平,对之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了解苏门的特点,认识当时的政治形势及文人交往、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有一定的意义。关键词 廖正一
交游&&&&元祐期间,苏轼以其文坛盟主的地位与巨大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文人与之同游,他们“交由神契,非以势利相攀”,[1](p1038) 形成了一个师友相得、游皆胜流的文人集团。一时人文彬彬之盛,可谓蔚然,正如惠洪在多年以后追忆旧昔时所感叹的那样:“秦少游、张文潜、晁无咎元祐间俱在馆中,与黄鲁直居四学士,而东坡方为翰林。一时文物之盛,自汉唐已来未有也。”[2](卷二十七) 声名最著的四学士之外,亦有一人“轩轾诸公间,无所贬屈”,[3](p1886) 得以“名亚于四人者”。[4](p1013) 此人就是廖正一。廖正一,字明略。《东都事略》、《元祐党人传》皆有传,然而都极其简略;而近年相关论著于此更是语焉不详。故而本文力图从文献当中钩稽线索,以期对之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廖正一,《东都事略》记其为安州人。[5](p1013) 《续资治通鉴长编》亦称其为安州人。[6](p9223) 这种说法应该是很可靠的。因为廖正一的父执王得臣曾说“自予还里,屡访诸廖”,[7](p48) 可见他们是同乡,而这位王得臣正是“安陆人”。[8](p1036) 但亦有异说,《福建通志》卷33就称廖正一为延平府将乐县人,陆心源的《元祐党人传》也沿袭了这种说法。其实,细考之下,两者并不矛盾。安州乃是就其所居而言,而将乐乃是其籍贯。所以《福建通志》著录廖正一的父兄,就都定为将乐人;而《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武昌府·人物之下,则把廖正一归入“流寓”当中。但是移居并非始于廖正一,因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早已称其父廖子孟为“安州人”[9](p5510) 了。关于廖正一的家世,由于文献不足征,仅能知其梗概。王得臣《麈史》称:&&&&赵孝廉令畸景贶言,皇祐元年同廖献卿赴试春闱。一日,献卿谓孝廉曰:某必不利于南宫。昨梦榜出,上有先人名氏。景贶贺曰:献卿必登甲科,继先君矣。未几,省榜出,献卿乃第十人。献卿名子孟,淳之长子也。淳,天禧三年第十人及第。今校理君正一,乃献卿第三子。元丰戊午国学第十人荐。三世之间,及第、过省、取解并同名次,亦世罕有也。[10](p77—78)&&&&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廖正一之祖为廖淳;其父名子孟,字献卿。而且他们祖孙三代及第、过省、取解的名次都是第十名,这真是非常罕见的巧合。关于廖淳的资料极少,《福建通志》将他系于天禧三年“特奏名”下,注云“洪、抚二州推官”,[11](卷三十三) 知其天禧三年乃以特奏名的方式及第。廖子孟,“皇祐元年制科第二人”。[12](卷三十三) 廖子孟初官“建阳知县,累官金紫光禄大夫”。[13](卷三十三) 熙宁四年,时为都官员外郎通判乾州,受诏主审王文谅一案。[14](p5510)(卷二百二十六) “元丰三年,以屯田郎中知袁州。时太平日久,虑民狃于安乐,乃即黄圃创巡检司,养兵以御盗,仍奏置巡检一员。”[15](卷六十) 廖子孟在袁州颇有善政,时人曾有“传闻治境无戾虎,更道丰年明白鼍”之句以称之。子孟晚知磁州,病卒。[16] 廖子孟亦能诗。元丰五年黄山谷在太和时,曾与之唱和,有《寄袁守廖献卿》、《廖袁州次韵见答并寄黄靖国再生传次韵寄之》、《次韵奉答廖袁州怀旧隐之诗》诸作传世,并称誉子孟“诗才清壮近阴何”。廖子孟另著有《黄靖国再生传》一卷,《宋史·艺文志二》曾著录,惜今已不传。此书当属志怪小说一类,正如黄山谷所赞誉的那样,“史笔纵横窥宝铉”,[17](p807) 大致和干宝的《搜神记》与徐铉的《稽神录》类似,故郑樵亦将之归入史类·传记的冥异类当中。[18](卷六十五) 廖正一有兄,名廖正古,字明远,治平二年进士。[19](卷四十六) 曾通判沧州,其制词为苏辙所撰,称他“昔为小官,疾奸除恶,以能名闻”。[20](p646) 后“知西安县,有惠政。屡言青苗不便,遂乞归。著有《归田集》”。[21](卷四十六) 《归田集》今亦不传。&&&&廖正一少时闭户读书,“自号竹林居士”。[22](P1020) 依前所引《麈史》,正一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在太学参加解试,以第十名获荐。元丰二年,廖正一举进士得第。“宋元丰初,上御集英殿,放时彦以下,有晁补之、廖正一同榜。”[23](卷十八) 晁补之亦称他为“余同年生廖明略”。[24](卷二十三) 而晁补之为元丰二年进士,历来并无疑义。黄庭坚作于该年的《次韵晁补之廖正一赠答诗》称“十年山林廖居士,今随诏书称举子”,[25](P674) 是廖正一隐居读书,随诏赴举的生动写照,亦为明证。及第后,廖正一获授华阴参军,黄庭坚《再次韵呈廖明略》有句云“君既不能如钟世美,匦函上书动天子。且向华阴郡下作参军,要令公怒令公喜”,且安慰、鼓励明略“从军补掾百僚底,九关虎豹何由攀。男儿身健事未定,且莫著书藏名山”,[26](P675—676) 即为所据。《长编》称他在元祐二年为“前华州司户参军”[27](P9890) 亦是旁证。&&&&元丰三年(1080),根据黄庭坚所撰的《任夫人墓志铭》,廖正一于是年迎娶夫人任氏。由铭文所言“任氏归正一七年”,“以元祐元年”“年二十五而卒”[28](外集八卷) 可知。盖元祐元年为1086年,前推七年,正为元丰三年。又可知任氏元丰三年岁十九,而黄山谷在元丰二年所作《再次韵呈廖明略》称“晚得廖子喜往还”,则明略于山谷为晚辈无疑。是年山谷年三十五,其同年所作《再答明略二首》云“使年七十今中半”[29](P682) 亦可证。又廖正一有悠游林下,读书十年的经历,邂逅山谷之时当亦不会过于年少。综合考虑,廖正一该年约年二十许。 据此亦可大致推算其生年。铭文又称“梓州綵县有任轸者,及其弟更有声治平进士间,遂同年登第。轸父伯传,任尚书都官郎中,有人物冰鉴。见明略为童子时,曰:此人后必以文章显。故以轸之女嫁明略云”。玩其文意,似治平年间()廖明略方幼,以童子为七八岁计,则其生年与此前推论亦相符合。&&&&元祐元年正一获举荐,诏试馆职。“同知枢密院事安焘举承议郎盛次仲、太学博士王柄、蕲州录事参军廖正一”,“并堪馆阁之选,诏候过明堂,令学士院试,其在外者召赴阙”。[30](P9223) 据此,廖正一似曾任蕲州录事参军,但具体情况已不可考。廖正一于次年(元祐二年,1087)赴选,该年主试的考官为苏轼。“苏轼在翰苑,试馆职之士,得正一策,奇之。”[31](P1013) 是为正一与东坡结识交往的开始。元祐二年,“前华州司户参军廖正一为正字”。[32](P9890) 元丰新制后秘书省正字为馆职,廖正一与选馆职,得处清要之地,获得了被称为“学士”的资历与条件,这也是他被称为“学士”的由来。&&&&元祐三年正月,廖正一为礼部试点检试卷官,黄庭坚记云“君贶、希古、履中、器之、成季、明略、无咎、尧文、元忠、遐叔、子发、君时、天启、志完,点检试卷。”[33](别集卷十一)&&&&元祐六年,廖正一除秘阁校理。“十月,秘书省言,左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权通判杭州廖正一,先得朝旨,许通理在秘书省月日依正字条例施行。本馆于元祐二年十一月八日供职,至今年十一月八日,通理已及四周年。十一月诏除秘阁校理。”[34](P2760) 据此,廖正一此前已经离开京师,权通判杭州。考《清江三孔集》,孔武仲记元祐五年三月,宾客同集信安公之园,此园去阙庭才十许里,当时廖明略以事不至。[35](卷十四) 故知廖明略时仍在京师,赴杭州任当在此后。根据《新城普向院多宝佛塔记》,末有“元祐八年,沙门道潜书,充秘阁校理权通判杭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事廖正一篆额”[36](P850) 字样,知廖正一元祐八年(1093)仍在杭州任上。&&&&绍圣二年(1095),廖正一知常州。[35](P3018) 明略在常州颇有治绩,苏轼在几年之后仍然向他提及:“毗陵异政,遥颂蔼然,至今不忘。为民除秽,以至虿尾,吴越户知之,此非特儿子能言也。”[38](P1557) 所言盖非尽为虚词。但廖正一“只缘不能曲奉本路监司,为其深怒,遂以锻炼残酷造成正一脏滥等事”。[39](卷二十) 当时两浙路监司为吕温卿,史载“绍圣元年闰四月二日,诏复置提举常平等事官。以右朝奉郎吕温卿两浙路”。[40](P3276) 又据《墨庄漫录》,“吕温卿为浙漕,既起钱济明狱,又发廖明略事,二人皆废斥。复欲网罗参寥。”[41](卷一) 吕温卿为吕惠卿之弟,为人贪鄙。绍圣年间正是党争如火如荼之际,其时苏轼已经南贬惠州,而吕温卿所罗织的钱济明、参寥都是苏门中人,所以所谓的“脏滥等事”亦不可拘看,当是党争的表现之一。故《东都事略》言廖明略“绍圣初入党籍,贬监玉山税以卒”,[42](P1013) 虽然入党籍之说与史实不合,但廖明略因党争而贬监玉山税则是事实。&&&&廖正一获贬的时间难以明考。按吕温卿提举两浙路常平等事为绍圣元年至三年,似乎此事可定于绍圣三年(1096)。此后,廖正一贬信州玉山。《东都事略》所称的“贬以卒”之说未免过于粗泛。据《南涧甲乙稿》,“贵溪尉舍旧有黄梅出于垣间,元符己卯岁,廖明略举宋广平之事,题曰‘能赋堂’,以况尉君曾敬之也。”[43](卷十六) 贵溪亦属信州,元符己卯岁为元符二年(1099),知此时廖正一仍流落信州。又,东坡有书称:“得来书,乃知廖明略复官,参寥落发”。[44](P1553) 参寥恢复僧人身份在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曾子开为翰林学士,言其非罪,诏复祝发。”[45](卷二十九) 邹浩亦有明略“蒙朝廷引用,累赦许令叙复”[46](卷二十)之语。故知廖正一在建中靖国元年时当已复官。根据参寥在崇宁二年(1103)与黄庭坚、廖明略、吴可权的唱和,称“况复廖常州,吐辞皆正声”,[47](卷十一) 似乎廖正一得复知常州,但亦不敢遽为定论。&&&&崇宁三年(1104)六月,廖正一入元祐党籍,[48](卷十四) 当亦遭废斥。据吴则礼《北湖集》,“予谪居荆南,赋诗百余篇,书为两轴。丙戌夏,泛舟归润,道由汉阳,廖明略邀予饮于郎官湖。因携示之。明略坚欲抄录,会予舟行甚速,期以他日见归。不幸明略死矣。此本不复可得。今将可记者录之,忘者将复乞于渚宫诸友。然平生作语,老不自已,又安用如许,污后人耳目乎?因感而有作。”[49](卷四) 此为吴则礼自题的诗跋。根据其记载,廖正一当在他们聚会后不久即辞世。丙戌为崇宁五年(1106),此时吴则礼由贬所荆南获返润州,其诗云“三年放逐臣,今复得归去。梦已到南徐,船回正鸣橹”。知其作于返回南徐(润州)的途中。故廖明略卒年可定于1106年。晁公武所称的“郁郁不得志,丧明而没”,[50](P1020) 则为廖明略晚年生活的一个侧影。而关于其生平,所知大约亦仅限于此。&&&&    二&&&&廖正一得登苏门在元祐二年,苏轼因得其对策而大为称赏,从此正一便与苏门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苏轼对之也非常器重。“时黄、秦、晁、张皆子瞻门下士,号‘四学士’,子瞻待之厚,每来必命侍妾朝云取‘密云龙’,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士’,窥之,乃明略来谢也。”[51](P1019) “密云龙”是一种产于福建的、比“小龙团”更为精致的名茶,当时属于贡品,极为珍罕。苏轼有词云“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52](P519) 可见属于皇帝的特赐。而廖正一享受了与“四学士”同等的待遇,其在东坡心目中的位置当可想见。而这段文字亦被各种诗话、类书辗转称引,誉为士林佳话。&&&&苏门并非一个政治团体,廖正一受知于苏轼乃是文字因缘。尽管苏门中人后来或多或少都卷入党争之中,但像廖正一一样,结交伊始便处于敏感的政治漩涡当中,亦属少见。而事件正肇端于该年的试策。&&&&策试过后不久,监察御史杨康国就首先发难,上疏称:&&&&臣昨于朝堂,见百官聚首,共议学士院撰到召试廖正一馆职策题,问“王莽、曹操所以攘夺天下难易”,莫不惊骇相视。其时臣未有言责,无缘上达,徒自震恐寒心而不忍闻也。此必无人为陛下言其不可之状,致朝廷尚稽窜责。臣今幸遇圣恩,擢置言路,岂敢畏避缄黙,偷安窃禄,有孤陛下任使之意哉?且石勒一僭伪之主,犹曰“终不学曹孟德、司马仲达***以取天下”。臣为人臣,不忍尽道石勒之语。撰策题者,苏轼也。[53](P9914)&&&&借策题进行政治打击,这并非首遭。元祐元年十二月,苏轼撰策题《师仁祖之忠厚法神考之励精》,旋即遭到朱光庭、王岩叟等人弹奏,称苏轼“不识大体,以仁祖难名之盛、神考有为之善志,反以偷刻为议论。独称汉文、宣帝之全美,以谓仁祖、神考不足以师法。不忠莫大焉。”[54](P9564) 这其实乃是深文周内,以“不忠”之名行攻击之实。朱光庭、王岩叟等都是洛党中人,此次攻击实为蜀洛之争在政治上的激烈表现,《长编》卷三百九十三于此有详尽的记载。几经反复之后,弹劾不了了之,并未收到预期效果。&&&&杨康国的弹劾性质与上述蜀洛之争相似,让他“震恐寒心而不忍闻”的策题其实并无所谓“不臣、谋篡”之辞,只是说:&&&&问。古之君子,见礼而知俗,闻乐而知政,于以论兴亡之先后。考古以证今,盖学士大夫之职,而人主与群臣之所欲闻也。请借汉而论之。西汉十二世,而有道之君六,虽成、哀失德,祸不及民,宜其立国之势,强固不拔,而王莽以斗筲穿窬之才,谈笑而取之。东汉自安、顺以降,日趋于衰乱,而桓、灵之虐,甚于三季,其势宜易动,而董、吕、二袁,皆以绝人之姿,欲取而不敢,曹操功盖天下,其才百倍王莽,尽其智力,终身莫能得。夫治乱相绝,而安危之效,相反如此。愿考其政,察其俗,悉陈其所以然者。[55](P211)&&&&大约也只是考古证今之意,杨康国所言显系恶意曲解附会。为了达到攻击、弹劾的效果,四天之后,赵挺之复又上奏:&&&&苏轼专务引纳轻薄虚诞,有如市井俳优之人以在门下,取其浮薄之甚者,力加论荐。前日十科乃荐王巩,其举自代乃荐黄庭坚。二人轻薄无行,少有其比。王巩虽已斥逐补外,庭坚罪恶尤大,尚列史局。按轼学术本出《战国策》苏秦、张仪纵横揣摩之说。近日学士院策试廖正一馆职,乃以王莽、袁绍、董卓、曹操篡汉之术为问。王莽于元后临朝时,阴移汉祚;曹操欺孤寡,谋取天下;二袁、董卓凶焰天。自生民以来,奸臣毒虐未有过于此数人者,忠臣烈士之所切齿而不忍言,学士大夫之所讳忌而未尝道。今二圣在上,轼代王言,专引莽、卓、袁、曹之事,及求所以篡国迟速之术,此何义也?公然欺罔二圣之聪明,而无所畏惮。考其设心,罪不可赦。轼设心不忠不正,辜负圣恩。使轼得志,将无所不为矣![56](P56)&&&&赵挺之称苏轼学术出于纵横,确有见地,且策题确实具有术士论辩的色彩。但赵挺之显然意不在此,他曲意比附,甚至将苏轼强拟为与王莽、曹操一样欲谋汉祚的大奸之臣,充分暴露他们欲置苏轼于死地的险恶用心。而攻击王巩、黄庭坚等苏门中人,更将策题事件的政治用意彰显无余。连续奏上之后,似乎未见明显效果,但他们不甘罢休,于是又于元祐三年正月再行弹劾,这次是王觌重发其事:&&&&苏轼去冬学士院试馆职策题,自谓“借汉以喻今”也。其借而喻今者,乃是王莽、曹操等篡国之难易。缙绅见之,莫不惊骇。轼习为轻浮,贪好权利,不通先王性命道德之意,专慕战国纵横捭阖之术。是故见于行事者,多非理义之中;发为文章者,多出法度之外。此前日策题所以亏损国体而震骇群听者,非偶然过失也。轼之意,自以为当如此尔。臣见轼胸中颇僻,学术不正,长于辞华而暗于义理。若使久在朝廷,则必立异妄作,以为进取之资;巧谋害物,以快喜怒之气。朝廷或未欲深罪轼,即宜且与一郡,稍为轻浮躁竞之戒。[57](P9923)&&&&可能是看到朝廷并没有降罪苏轼的意思,王觌这次改变了策略,辩称苏轼学术不正,不宜久处朝廷,欲迫使苏轼外出守郡。&&&&此事最终以苏轼于元祐四年自请出知杭州而告终,并未给苏轼造成太大的灾祸。苏辙撰有《廖正一秘书省正字》的制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对廖正一策论的认可。其制称“尔推言往古,以及当世,挺然不回,朕甚嘉之。”[58](P644) 可见正一试策慷慨任气、激昂文字的特色。廖正一以试策受知于苏轼,在激烈的政治风波中,其交往一开始就具有“交由神契,非以势利相攀”的苏门特色。廖正一的策文得到苏轼的激赏,除了文字上的因素之外,恐怕其见解的优胜于苏轼有暗合之处,而正一因此得游长公门下,并极受赏识,也就不难理解了。&&&&元祐三年正月,“命翰林学士苏轼权知礼部贡举”。[59](卷四百八) 此次贡举廖正一为点检试卷官。三月,奏名进士五百人。在试院期间,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人作诗唱和。苏轼记载了当时酬唱相得的盛况:&&&&元祐三年二月二十一日领贡举事,辟李伯时为考校官。三月初,考校既毕,待诸厅参会,故数往诣伯时。伯时苦水悸,愊愊不欲食,作欲[马展]马以排闷。黄鲁直诗先成,遂得之。鲁直诗云:“仪鸾供帐饕虱行,翰林湿薪爆竹声,风帘官烛泪纵横。木穿石盘未渠透,坐窗不遨令人瘦,贫马百啮逢一豆。眼明见此玉花骢,径思着鞭随诗翁,城西野桃寻小红。”子瞻次韵云:“少年鞍马勤远行,夜闻啮草风雨声,见此忽思短策横。千重故纸钻未透,那更陪君作诗瘦,不如芋魁归饭豆。门前欲嘶御史骢,诏恩三日休老翁,羡君怀中双橘红。”蔡天启、晁无咎、舒尧文、廖明略皆继,此不能尽录。[60](P)&&&&于此则廖明略其时与东坡等人诗酒流连的情景可以想见。其实苏轼闻廖正一之诗名甚早,元丰年间他贬居黄州之时就曾经在给李昭玘的书信中说道:“观足下新制,及鲁直、无咎、明略等诸人唱和,于拙者便可阁笔,不复措词”,[61](P1659) 对廖正一诸人所作颇为称许。此番正一得游其门下,诗文交往,当亦宾主甚欢。&&&&此后江湖风雨之际,廖正一与苏轼亦时通音问。当苏轼得知廖正一复官时,曾表示欣喜。而苏轼北归之际,亦与廖正一有书信往返,其一云:&&&&远去左右,俯仰十年,相与更此百罹,非复人事,置之,勿污笔墨可也。所幸平安,复见天日。彼数子者,何辜独先朝露,吾侪皆可庆,宁复戚戚于既往哉!公议皎然,荣辱竟安在?其余梦幻去来,何啻蚊虻之过目前也。矧公才学过人远甚,虽欲忘世而世不我忘,晚节功名,直恐不免尔。老朽欲屏归田里,犹或得见,蜂蚁之微,寻以变灭,终不足道。区区爱仰,念有以广公之意者,切欲启事上答,冗迫不能就,惟深亮之。[62](P1566)&&&&既多忧患沧桑之感,又含东坡特具的洒脱;既有怜才重贤的推许之意,亦为劝慰勉励之辞。凡此种种,实皆两人交谊的真实写照。&&&&    三&&&&廖正一得游长公门下,和苏门诸人多有交往。而相契最深的则恐怕莫过于黄庭坚了。两人订交甚早,元丰二年廖正一举进士时,山谷就与他结识了。山谷对廖正一甚为欣赏,有诗称“廖侯文字得我惊,五岳纵横守严城。万夫之下不称屈,定知名满四海非真荣。富如春秋已如此,他日卜邻长儿子”,[63](P681) 赞许之意溢于言表。且言“晚得廖子喜往还,学如云梦吞八九,文如壮士开黄间”,[64](P675) 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其时廖正一与山谷交相唱和,今山谷集中所存作于当时的赠明略之诗就有七首之多。&&&&此后,山谷于崇宁二年贬宜州,道经鄂渚,两人复有唱和。山谷有《以酒渴爱江清作五小诗寄廖明略学士兼简初和父主簿》传世。其时廖明略、黄庭坚、吴可权等于余干县白云亭宴集,亦有酬唱。《全宋诗》卷一○六九据《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七九所辑得的“士元应展骥,百里聊尔绊。函继三异声,江述凭东观”,为题作《和吴可权长官》的残句,即是廖明略当时所作。此后米芾有诗吟咏,曰:“长卿骨已朽,延陵得兹亭。延平廖明略,大句题轩楹。遂令干越俗,擅此今古名。高咏刘廖句,白云穿石屏。琵琶洲无弦,我弹君能听。弹罢共一笑, 白云归玉京”,[65](P122283) 对廖明略之诗颇为推许。山谷则有《次韵吴可权题余干县白云亭》、《次韵廖明略同吴明府白云亭宴集》诸篇。&&&&晁补之与廖正一为同年,两人亦颇交好。元丰二年举进士时,两人即有唱和。晁补之有句云“廖君愤世谈刺口,人言宁食葱三斗。轩然翃鼻颐隐肩,日日醉市驱驴还”,[66](卷十四) 是为廖正一的生动写照。今其集中存有此时所作赠廖正一诗七首。另《能改斋漫录》记有一则轶事:&&&&元丰己未,廖明略、晁无咎同登科。明略所游田氏者,姝丽也。一日,明略邀无咎晨过田氏。田氏遽起对鉴理发,且盼且语,草草妆掠,以与客对。无咎以明略,故有意而莫传也。因为[下水船]一阕:上客骊驹至。鹦唤银屏睡起。困倚妆台,盈盈正解螺髻。凤钗坠。缭绕金盘玉指,巫山一段云委。半窥镜,向我横秋水。斜领花枝交镜里。淡拂铅华,匆匆自整罗绮。敛眉翠。虽有愔愔密意,空作江边解佩,情何寄。[67](P472—473)&&&&所述则是两人当时的冶游生活,从中也可约略窥见两人的亲密关系。元符二年廖正一曾题能赋堂,次年晁补之复补题其后。[68](卷二十三) 当廖明略稽迟于余干县的时候,晁补之复有诗相赠。[69](卷二十二) 此外,廖正一作有《和补之梅花》,[70](P244) 也是两人唱和之作。&&&&廖正一亦曾与参寥交游。两人当结识于廖正一权通判杭州之时。元祐八年,参寥(道潜)曾书《新城普向院多宝佛塔记》,廖正一则为之篆额。[71](P850) 参寥又有《晓发苕溪将次径山呈通判廖明略学士》,当亦为在杭时所作。后廖正一与黄庭坚、吴可权在余干县白云亭唱和,参寥亦曾预宴,并作有《与廖明略学士赋余干县白云亭一首呈吴明府》。&&&&孔武仲和廖正一也有交往。元祐五年,孔武仲等人曾相期宴集于信安公之园,正一以事未至。后廖正一通判杭州时,孔武仲曾举以自代,称“廖正一志操清洁,文学优深。向者玉堂对策,耸动观听。臣在馆阁,久与之处;见其所守,始终不移。乞以代臣,庶允公议”。祐[72](卷十一) 则两人亦颇相知。&&&&蔡肇曾游于苏轼门下,他和廖正一是同年,“丹阳人,元丰二年进士。”[73](P689) 他和廖明略亦相游遨,其《与常州廖明略学士启》称:“顾惟蹇薄,每辱矜怜。赐第西清,早忝同升之义。雠书东观,晚叨联事之荣。暨兹索米之穷,亦拜指之惠。坐曹同力,暂无画诺之良;旁舍见容,傥知歌呼之治。愈降问望,即被褒升。愿言其私,预以为念。”[74](卷一百二十三) 则廖正一不但与他有同朝为官的经历,而且对他也时有帮助。&&&&此外,李之仪和廖正一也交谊非浅。李之仪称与廖正一等“畴昔相与厚善”,且言“论仅知古今,实愧博洽而浪得名,遂以阮嗣宗之叹为之证,则明略之言是也”,[75](P卷十六) 对正一亦很欣赏。而以直谏著称的邹浩,当亦与廖正一有往还。正一绍圣年间废斥之后,邹浩曾上《雪廖正一奏状》,力辩其冤屈。&&&&要之,根据现存资料,廖正一所交游多为苏门中人。他们自觉地以苏轼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形式松散但实际上却交契深厚的文人团体。尽管几乎每个人都为这种文学交游付出过政治代价,但是他们的交往是出于共同的文学志趣,因而这种人才网络之间的联系却异常地密切。这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他们志趣相投的表现,充分显示了苏门作为一个文人团体的谱系特征。&&&&    四&&&&廖正一以文学名世,黄庭坚甚至推崇为“竹林文章伯,国士无比双”,[76](P461) 当时即有文集流传。任渊称廖正一“有诗文号《白云集》”;[77](P433) 《郡斋读书志》卷19著录“廖明略《竹林集》三卷”;《遂初堂书目》径标《廖明略集》;《宋史·艺文志·七》则称“《廖正一集》八卷”;而《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六云“有文集十卷”。这些著录并不一致,也有可能是当时就有不同的版本,但廖正一有作品流播则是不争的事实。可惜的是,这些集子今皆不存。其作品仅有断文残编,偶可歎拾。&&&&廖正一长于文。黄庭坚称他“度越崔张与二班,古风萧萧笔追还”,[78](P682) 或许有揄扬的成分,但也非毫无根柢。叶梦得亦云“其用志深苦而思致精悫,渊源所从来者远矣。每一出语,辄有区域町畦,未有卒然而作者。至于出入经传,驱驾前言,左掐右摘,比次回曲,他人咀嚼陧杌,终不能安者,明略绳约櫽括,如以利刀摧朽木,尺棰呵群羊,无不如意。故其曲简洁,音节遒峻精新焕发,使人读之不觉矍然增气。”[79](P1886) 对廖正一之文亦推许备至。故有人称,坡公门下名贤萃集,“词赋则张子野、廖明略也。”[88](卷二十八) 王遊称:&&&&廖友明略作四六最为高奇。尝谓仆言:须要古人好语换却陈言。如职名二字,便不可入四六。如上表云“初见吏民,已宣条教”之类,真可憎恶尔。明略《贺安厚卿启》曰:远离门墙,遁迹江湖之外;窥望麾葆,荣光河洛之间。又《贺张丞相启》云:中台之光,下饰万物。前箸之画,外制四夷。进有德而朝廷尊,用真儒而天下服。又云:日月亭午,信无邪阴。山出云,亟有时雨。又《谢厚卿答书》之启云:寂寞江滨,若戎车之陷淖;栖迟岩邑,信塞马之依风。暐然晨光,照此蔀屋。[81](卷上)&&&&所言乃是廖正一创作四六文的经验,称引的文句典重高古,可谓不负盛名。谢異也认为廖正一堪称作手:&&&&廖明略正一为四六甚工。旧见《为安厚卿举挂功德疏》云:梁木其摧,叹哲人之逝;天堂若有,须君子而登。生也有涯,没而不朽。痛两楹之梦奠,圯万里之长城。其祭文云:昊天不惠,夺我元老。唐安得鉴,楚弗观宝。盛德且然,小智宁保。&&&&先公云:明略生平之学,熟于《高氏小史》。[82]&&&&廖正一此处是用《礼记》“孔子梦奠”事,痛悼于己有举荐之恩的知枢密院事安焘,相当贴切。而所谓的《高氏小史》,则是唐代高峻所撰的历代史钞。廖正一读此,当是积学以备作文之资,和苏轼熟诵《汉书》相类。&&&&廖正一文今存一篇,见于吕祖谦奉诏编选的《皇朝文鉴》。文称:&&&&边部终更,王庭当觐。亟承天宠,遽置地官。静以省躬,忸乎就列。臣降才蹇浅,志学颛蒙。早遇盛时,荐膺烦使。馈粮千里,尝绝漠以知难;勤戍六年,属镌羌之未谕。俯思前训,敢妄觊于功名;仰奉睿谋,务久宁于封略。仅逃余责,窃愿投闲。惟邦计之实繁,须贤劳而共济。乃容疏远,误被选抡。臣早预缙绅,特缘承胄。朝廷不掩其遗直,兄弟相戒以尽忠。岂谓驯致高华,迭居要剧。征西合符而相代,省户接轸而并游。众谓荣观,臣知非据。陛下天均覆育,圣监清明。政在节财,方且度县官之用;人无求备,固将观臣庶之能。当勤早夜之思,庶有毫铢之补。[83](卷七十一)&&&&此为代范德孺所作的谢表。范德孺,即范纯粹,为范仲淹第三子,久镇西陲。此文委曲得体,既谦于受命,又追忆旧勤;既诚谢上之意,复彰尽职之衷。在短小的篇幅之中,能不受骈偶形制的束缚,往还曲折,妥帖有度,洵为佳构。&&&&廖正一亦能诗。《全宋诗》卷一0六九收其诗七首。即《和吴可权长官》、《题汝坟驿壁三首》、《答张十八画》和《和李主簿彦和》和《和补之梅花》。其中《题汝坟驿壁三首》为冶游之作,见于《墨庄漫录》卷五,价值并不高。其余诸诗多有可观,文句清健,《和补之梅花》似犹胜。又,钱锺书先生根据《锦绣万花谷·别集》卷一“雪门”复补辑一首,题为《雪》,见《宋诗纪事补正》卷二十七。诗云“琼圃群仙碎佩环,天风吹颠下人间。浩然远近同云色,失却寻常对面山。”譬喻新奇,亦颇有气势。&&&&另外,廖正一复善倚声。黄庭坚称他“比来少制作,非以弱故降。景阳机中锦,犹衣被丘江。时时能度曲,秀句入新腔”,[84](P461) 就表明廖正一晚年创作已转向填词。黄庭坚与廖明略亦曾以词酬唱,《山谷集》收有《离亭燕》(次韵答廖明略),抚今追古,感慨低回,具见两人交谊。此词题一作“次韵答黎功略见寄”,案词中有“看即锁窗批诏”、“西顾郎官湖渺”之句,和两人经历相合。且廖正一晚居郎官湖,已见前引吴则礼《北湖集》卷四,故作“黎功略”必误。另外,廖正一亦有词传世,即《瑶池宴令》:&&&&飞花成阵。春心困。寸寸别肠,多少愁闷。无人问。偷啼自揾。残妆粉。抱瑶琴、寻出新韵。玉纤趁。南风未解幽愠。低云鬓。眉峰敛晕。娇秋恨。[85](拾遗卷上)&&&&此词音调谐婉,哀切动人。但亦为《东坡词》收入,故多认为是苏轼所作。实际上苏轼曾言:&&&&琴曲有《瑶池燕》,其词既不甚佳,而声亦怨咽。或改其词作《闺怨》云:“飞花成阵。春心困。寸寸别肠,多少愁闷。无人问。偷啼自揾。残妆粉。抱瑶琴、寻出新韵。玉纤趁。南风未解幽愠。低云鬓。眉峰敛晕。娇和恨。”此曲奇妙,季常勿妄以与人。[86](P2248)&&&&明言“或改其词”,则非苏轼所作无疑,杨宝霖先生已于《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卷十九·下辨之甚详,可参看。&&&&廖正一以文学受知于苏轼,其所交往,亦具有苏门的整体特征,在宋时就有“廖正一明略、李格非文叔、李禧膺仲、董荣武子,时号后四学士”[87](P10) 的美称,显现了时人对廖正一等得游苏门的歆羡与赞赏。而王士祯所称的“杨升庵先生在滇,有张半谷含辈从游,时谓‘杨门六学士’,以比黄、秦、晁、张诸人。半谷即愈光。余则杨弘山士云、王纯庵廷表、胡在轩廷禄、李中溪元阳、唐池南矇。又有吴高河懋,为‘七子’,以拟廖明略”,[88](卷二十五) 更可见异代之下的文人们,对廖正一当年在苏门谈文论道、诗酒流连的文采风流的倾心向往。
【参考文献】&&&&[1][8] (清)永塗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宋)惠洪.石门文字禅[M].四库本.&&&&[3][79]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4][5][31][42] (宋)王称.东都事略[M].二十五别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0.&&&&[6][9][14][27][30][32][53][54][56][57][59]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7][10](宋)王德臣.麈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12][13][19][21] 福建通志[M].四库本.&&&&[15] 江西通志[M].四库本.&&&&[16] (宋)杨彦龄.杨公笔录[M].四库本.&&&&[17][25][26][28][29][63][64][76][77][78][84] (宋)黄庭坚.山谷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 (宋)郑樵.通志[M].四库本.&&&&[20][58] (宋)苏辙.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2][50][51]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3] 氏族大全[M].四库本。&&&&[24][66][68][69] (宋)晁补之.鸡肋集[M].四库本.&&&&[28][33] (宋)黄庭坚.山谷集[M].四库本.&&&&[34][40] 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35][72] (宋)孔武仲等.清江三孔集[M].四库本.&&&&[36][71] 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M].北京:中国书店,1984.&&&&[37] 咸淳毗陵志[M].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38][44][55][60][61][62][86] (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39][46] (宋)邹浩.道乡集[M].四库本.&&&&[41]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M]. 四库本.&&&&[43] (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M].四库本.&&&&[45] (宋)朱昂.骩说[M]:说郛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7] (宋)参寥.参寥子诗集[M].四库本.&&&&[48] 宋史全文[M].四库本.&&&&[49] (宋)吴则礼.北湖集[M].四库本.&&&&[52](宋)苏轼.东坡词编年笺证[M].卷三[行香子].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65] 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7] (宋)吴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0] (元)方回.瀛奎律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3] (清)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4][83] (宋)吕祖谦.皇朝文鉴[M].四部丛刊本.&&&&[75]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前集[M].四库本.&&&&[80] (清)田雯.古欢堂集[M].四库本,卷二十八.&&&&[81] (宋)王遊.四六话[M].四库本,卷上.&&&&[82] (宋)谢異.四六谈麈[M].四库本.&&&&[85] (宋)曾醜.乐府雅词[M].四库本.&&&&[87] (宋)韩.涧泉日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8] (清)王士𢘓.居易录[M].四库本.
原载:兰州学刊20055
阅读数[2176]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