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桑子这首词的详细解释
流年ノ0374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 无名氏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1,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2. 【注释】 1 成旬:一作“经旬”,即连续下雨十来天. 2 “做春”句:是说当初还不如不要做春. 【评解】 这首小词,从花时风雨、耽误寻花,抒发感怀.年年花期,风雨交加,陌上寻花,皆为所误.待到放晴,花已成尘.因此,还不如当初不要“做春”.全词轻柔含蓄,语浅意深,风格和婉,喻意清新. 采桑子 无名氏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这首寻花词似乎隐含着作者对命运的深刻感受.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这位词人一生苦苦寻花而又寻求不得,正表现了他生命中苦苦追求的美好事物的失落.是求爱不成?还是怀才不遇,理想难以实现?无名氏的词本事无考,不好作具体肯定,但词中对造化弄人的哀叹,确实是作者命运观念的形象写照. 上片写有花无晴.“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作者年年思花、盼花,可是,年年到百花欲开时,天公便不作美,风雨成旬(一旬,十日,这里泛指时间长),不肯开晴.老天好象故意与人作对似的,使年年有花变成无花,“误却寻花陌上人.”苦苦思花、寻花,终因天雨而不得.真是天公无情,造化弄人,命运是多么的冷酷! 下片写有晴无花.“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好不容易盼到天晴,有了寻花的机会,却“花已成尘”,希望又成泡影.命运真是残酷,连一丝丝的机会都不肯施予!“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作者把一切艾怨投向冥冥中的花神:既然叫人难寻花,又何必百花盛开在春天.这两句结尾看似空灵,实则沉痛,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命运之神既怨恨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词的上下两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花与天气形成了“有花无晴”和“有晴无花”的相反相成的对比,这就在哲理上织成了一张命运之网,把人笼罩在其中,无法逃遁. 作者对命运的感触完全融化在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以寻花来象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有花无晴、有晴无花来表现命运对人的作弄,使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寄托浑然一体.词情显得委婉含蓄、深沉蕴藉. 全词笔调凄婉、感伤,兴寄婉曲、语言清新流丽,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命运的哀怨之情,呈现出一种柔婉的悲剧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采桑子”是采桑果的意思呢,还是采桑果的人,或是采桑叶,或是采桑叶的人?“桑子”啥意思?_百度知道您所在位置: &
 &  & 
趋众?逆众?离众___论《采桑子》和《台北人》中的三种人格类型.pdf4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导 论.................................................................... 1
第一章 小说人物形象的人格类型............................................3 第一节 趋众型人格 ...................................................3 第二节 逆众型人格 ...................................................4 第三节 离众型人格 ...................................................9
第二章 人格类型形成的社会文化动因........................................ 12 第一节 家族文化的规范 ................................................ 12 第二节 故土家园的失落 ................................................ 15
第三章 作家的人格倾向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19 第一节 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20 第二节 作家人格对其创作的影响 ........................................22
结 语...................................................................29
注 释...................................................................30
参考文献.................................................................3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6
致 谢...................................................................3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每个生命个体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外在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参与到了其整个生命活
动的轨道之中,个体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会呈现出不同的人际策略。霍妮认为个体“可
能亲近人,对抗人或回避人”三种主导倾向,或顺从、或反抗或超脱的人际策略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诗·词·曲--&词格--&采桑子
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尊前集》注“羽调”,《乐府雅》词注“中吕宫”。南唐李煜词名《丑奴儿令》,冯延巳词名《罗敷媚歌》,贺铸词名《丑奴儿》,陈师道词名《罗敷媚》。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½○¼●○○●(句)¼●○○(韵)½●○○(韵)¼●○○¼●○(韵)
½○½●○○●(句)½●○○(韵)½●○○(韵)½●○○¼●○(韵)
蝤蛴领上诃梨子,绣带双垂。椒户闲时,竞学摴蒱赌荔枝。
丛头鞵子红编细,裙窣金丝。无事颦眉,春思翻教阿母疑。
-- 和 凝
双调,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
○○○●○○●(句)○●○○(韵)○●○○(叠)●●○○(句)○●●○○(韵)
○○○●○○●(句)●●○○(韵)●●○○(叠)○●○○(句)●●●○○(韵)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 李清照
双调,五十四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句)●●○○(韵)○●○○(韵)●●○○●●○(韵)○●●○○(韵)
●○○●○○●(句)●●○○(韵)○●○○(韵)○●○○●●○(韵)●●●○○(韵)
王孙去后无芳草,绿遍香阶,尘满妆台。粉面羞搽泪满腮,教我甚情怀。
去时梅蕊全然少,等到花开,花已成梅。梅子青青又带黄,兀看未归来。
-- 朱淑贞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201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所属地区: 江苏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410次
资料类型:期末考试
文档大小:739.50K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的一项是(3分)
A.面面相觑(qù)
B.跌宕(dàng)起伏
虬(qiú)枝
C.千锤百练(liàn)
愚氓(mán?)
D.鳞次栉(zhì)比
斟酌(zhuó)
2.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3分)
A.我们做好的紫砂粗坯,经过老师傅的精心打磨,俨然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我们只有经过种种打磨,才能成才。
B.作业字迹潦草,常常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一个表现。
因为赶时间,他潦草地吃了点东西就上车了。
C.大殿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
母亲温暖的笑容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里。
D.茉莉花的芳香弥漫在整个校园里。
暮色中钟声敲响,雾气弥漫天地。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A.念:考虑
B.书:字条
C.以:通“已”,已经
D.怪:对……感到奇怪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旨在发扬和传承中华名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
B.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往往与阅读量的多少有关。
C.目前我国开放了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旅行社真正投放市场供游客选择的不到30个左右。
D.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
5.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自媒体”这个词在当下很是火热。自媒体是指个体生产、积累、共享、传播信息的方式和平台。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自媒体”对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自媒体是一种权力,而任何权力都可能演变成暴力。在权威专制的情况下是如此,在言论自由的自媒体时代也是如此,只不过方向不同罢了。
A.自媒体需要正确的方向性引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B.目前,自媒体对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C.自媒体是自由的,不应该受任何约束,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D.自媒体的“暴力”在于,它无论何时何地,都强调个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二、阅读与赏析
(一)(12分)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①,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注]①发?:揭露奸人,破获案件。
6.下列句中的“以”与“以慰我思”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2分)
A.扶苏以数谏故
B.可以一战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对乡民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可见百姓对吴德基很不尊重。
C.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D.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并且能接受别人好的建议,深得百姓的爱戴,君子的赞赏。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
②躬至乡召之
③愿得只履事之
④德基至家,如廉戒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2分)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2分)
(二)(4分)
南浦①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②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①南浦②横塘:指诗人送别朋友的地方。
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1)前人说“依然”一词颇有情味,请你结合全诗内容,从写法的角度说说“依然”一词的作用。(2分)
(2)请你赏析一下“细雨垂杨系画船”中“系”字的妙处。(2分)
(三)(4分)
①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水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还是生命结构的主要元素。水在人体中所占的比重为70%。人体一旦缺水,血流不畅,血液干涸,细胞干瘪,机体就会瘫痪。中文的“活”字就很有意思,人的舌头上有水,就“活”了。
②人要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民间有个说法:“早晚一杯水,阎王不来催。”每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毫升水。水是人体最重要、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像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必须在水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才能由血液把它们的营养输送到全身。多喝水,既可帮助消化、洗涤肠胃、排泄秽物,还可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等“三高”病。
③据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调查,全国有九***喝水量不够。多数人不能像吃饭那样定时定量喝水,只在口渴时才喝,这说明目前“水盲”远比文盲要多。
④此外,水还有其他奇妙的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了水有40多种医疗作用,并对“露水”“节气水”“甘泉”的疗效作了详细论述。他认为,水是没有副作用的“百药之王”。古今中外典籍里有许多以水治病的记载。孔子的《论语》里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里说“浴乎沂”,意即在曲阜东南方的沂水里浸泡温泉,保健去病。相传秦始皇也曾在骊山脚下的汤泉(即后来的华清池)沐浴,以治疗他的疥疮。
⑤水,生命之源。
11.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文中加点的两个“最”的作用。(2分)
12.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解释第③自然段加点的词语“水盲”的含义。(2分)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丁××到此一游”的汉字。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
②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上的涂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
③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风波的主调。 “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对刻字的孩子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随意吐痰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随意变道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
④从这个角度说,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⑤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⑥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一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
13.请你说说第①段中加点的“赫然”一词的作用。(2分)
14.文章第②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3分)
(五)(14分)
①“采桑子,采桑子,吃家饭,去远方”,那活泼泼的童音从一个遥远的时空向我走来。
②这是我们儿时自编的童谣,桑子就是桑葚,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大致都有过采桑子的经历。
③儿时采桑子是为了卖给社里的作坊去酿酒。那是一个饥饿年代,粮食比亲娘老子都宝贵,自然不敢暴殄天物而用于酿酒的。后来便只好用桑葚。桑葚酿出来的那劳什子有点酸兮兮的,稍许带点酒味,但就着一盘盐拌豆腐渣喝几口,在当时算得上是相当奢侈的了。
④我家老屋边有两棵桑树,都有合抱粗。屋后竹园里的一棵是花桑,花桑只开花,不结果,但桑树花可以充饥,只是吃多了会头昏。门前场边的一颗是果桑,是那种叶片只有铜钱大,俗称“钱儿桑”的那种。叶子小,桑葚当然也小,却结得多,每年麦收过后,那一嘟噜一嘟噜的桑葚也红了,母亲便对我说,采桑子吧,不采光了,乌鸦麻雀天天来作耗,场地上总是干净不了。
⑤采桑子的诱惑首先在于自己可以大快朵颐,熟透了的桑葚丢进嘴里,轻轻一抿,那酸中带甜的滋味直钻到心里去。在那个季节里,乡下孩子的嘴唇整天都是浓墨重彩的----如果用一个词牌名形容,那就是“点绛唇”了。吃得多了,拉出来的粪便也带着别样的色泽,粪便施到地里,第二年便生出一株株小桑苗来。采光了桑子,桑葚的汁便印在门前的晒场上,一个个散漫的小圆点,如同印象派的作品一般,有一种斑斓的效果,好久都不会褪去。
⑥在那两棵老桑树的浓荫下,我走过了童年的喜怒哀乐。那两棵老桑树亦曾经成为我家的标志。可后来,为了度过那个饥饿年代,也为了让我和姐姐上学,母亲把那两棵老桑树卖给了农具社。记得掘树那天正值仲夏季节,满树的桑葚红得令人伤感。农具社的汉子们用龙锯把树干大卸八块,吭哧吭哧地装上板车拖走了,只留下满地的枝条,上面缀满了熟透的桑葚。可我却一颗也不忍心吃,心里酸酸的。
⑦失去了那两棵仪仗似的老桑树,我家的小茅屋显得更低矮也更孤单了。直到1968年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时,才在老屋前后又栽了两排小桑苗。那时候,我和大多数所谓的“知识青年”一样,对前途没有多少幻想,认定此生不会再走出乡村的怀抱了,因此也就认定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农家生活。 但那两排桑树才长到胳膊粗时,我就离开了老家。以后每次回去,只见那桑树每年都是一番风景,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的一片,让人心里暖暖地感动。我想,古人用“桑梓”来代表故乡,实在是很有意味的。有一次我回家,母亲特地采了两捧桑葚,红艳艳的装在青花盆子里给我吃。我说,这么大的人了,还像孩子那样吃得嘴唇乌漆墨黑的?母亲笑道:好吃哩,我这几年牙不行了,其他水果吃不动,就喜欢吃它。 这是你栽的桑树哩,你长年不在家,有时我闲着无事,就呆看这桑树,看着看着,就仿佛儿子从远方走来了……我拿起一颗, 默默地品咂起来。
⑧我在外面的那个世界里其实很无奈,失意落寞的日子里,故乡的桑树便常常会出现在我的梦中。但这些年,故乡的桑树却越来越少了,原因是桑树长得慢,而且易遭虫蛀,加之现在建房都用钢筋水泥,做家具又流行用各种胶合板,树木便不值钱了。于是家家都淡了栽桑的兴致,把热情投向果树。果树收效快,两三年便能见到回报。三年前我家老屋翻建时,为了拓展宅基,堂兄竟把当初我栽的桑树全挖去了,他说,现在栽桑树没趣。我当然知道他所说的“没趣”是什么意思。
⑨没有了桑树,乡下的孩子也就没有了采桑子的乐趣,也不可能编出采桑子的童谣来了。
⑩“采桑子,采桑子,吃家饭,去远方。”现在听起来,这几句童谣竟如谶语一般。我从故乡的老桑树下走出来,却要在一个陌生的水泥世界里走尽自己的人生。
想到这里,禁不住无限怅惘。
15.第⑤自然段的划线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16.阅读第⑦自然段划线句,说说作者“品咂”出了哪些味道?(3分)
17.阅读第⑧自然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加点字“没趣”的含义 。(2分)
18.文章最后说“想到这里,禁不住无限怅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怅惘”的原因。(5分)
(六)(10分)
19.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余闻而愈悲。孔子曰:“
。”(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长江悲已滞,
《山中》)
,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受上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居高声自远,
⑦忽逢桃花林,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
⑧浊酒一杯家万里,
《渔家傲》)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三、表达与交流
(一)(6分)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6分)
近日,湖北省襄阳市某所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让该班的语文老师犯了愁,不知如何评判。作文题为《我的理想》,可大家的理想不再“高大上”,变成了“美食家”“吃货”,有的甚至想当“土豪”,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为人民币奋斗”……
“理想”,就是价值观的体现。对“小学生的理想”,你一定有话要说。请发表你的看法,并作简要论述。字数在100--120字之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岁月匆匆,人生路上,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拥有那么多珍贵的东西:父母的关爱、朋友的鼓励、兴趣的滋养、文学的熏陶、挫折的磨砺……它们,是我们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我们的人生的道路将越走越宽,风景会越走越美。
请以“一路上有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XXX”代替;
(4)不少于600字。
学年初三语文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二、阅读与赏析
(一)(12分)
6.(2分)C
7.(2分)B
①易:轻视;以……为易,认为……好对付 ② 躬:亲自 ③事:侍奉 ④如:遵从,依照
(1)(2分)你(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父亲兄弟不要害怕。(“若”“还”)
(2)(2分)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大家)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无道”“乃”“何”“是”)
(二)(4分)
10.(1)(2分)(1)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1分)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1分)。
(2)(2分)“系”字,用了拟人的修辞(1分),如丝细雨,似线垂杨,牵住待发画船,生动形象地烘托了依依惜别之情,颇具情韵(1分)。
(三)(4分)
11.(2分)“最”是程度副词,强调了水的重要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2分)“水盲”就是不能定时定量喝水。(或没有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喝水量也不够。)
13.(2分)“赫然”有鲜明的意思(1分),作者惊讶于这样的不文明的事情的出现,暗含羞耻之感(1分)。
14.(3分)举例证明国内不文明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1分),指出孩子不文明行为产生的环境原因(1分),为下文观点的提出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1分)。
(五)(14分)
15.(4分)第⑤自然段的划线句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1分),形象生动(1分)地描绘出桑葚的汁印在门前的晒场上的斑斓的美感(1分),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生活的怀念之情(1分)。
16.(3分)作者“品咂”出的味道是多样的,有酸甜的桑葚的味道,有深沉含蓄的母爱的味道,还有常年不能回乡看望母亲的的愧疚之感。
17.(2分)桑树长得慢,而且易遭虫蛀,桑树不适合做家具了;桑树不如果树收效快,收效大。
18.(5分)“怅惘”中既有对家乡、对童年生活、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分),又有身在外面世界的无奈,失意、落寞之情(2分),还有无法回到家乡的遗憾之情(1分)。
(六)(10分)
19.(10分)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苛政猛于虎也
③万里念将归
④一鼓作气
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⑥非是藉秋风
⑦夹岸数百步
⑧燕然未勒归无计
⑨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三、表达与交流
20.(6分)观点明确得2分;论证理由充分,语言流畅得4分;达不到以上要求,酌情扣分。切入分4分。
21.(60分)大作文评分参照中考标准,切入分为47分。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