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动态】郑也夫:读书兴趣的培养和生理上的很多习惯养成类似?中等教育很关键
点击上方 “校长会”可以订阅哦!
郑也夫,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1950年8月生于北京,男性,汉族,无党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消费的秘密》《抵抗通吃》《知识分子研究》《阅读生物学札记》《被动吸烟者说》《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城市社会学》《都市的角落》《信任论》《忘却的纪念》《神似祖先》《沙葬》《吾国教育病理》《科场现形记》等。
大学的教育要教什么,我认为简单地说,就是教三件事:怎么读书;怎么写论文;怎么思考。延展一下,像我的学科--社会学,还教怎么做社会调查,自然科学则要教大家怎么做实验。在这儿我就谈两件事:一是怎么读书,二是怎么思考。这倒应了孔子他老人家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带来的是乐趣而非利益
怎么读书呢?我想从不喜欢读书开始谈起。我所见到的情况,无论小范围还是大范围,都不怎么令我满意。整体来说,和其他民族比较起来,我们这个民族现在不太爱读书。
有一本书非常好,叫《钢铁、细菌与大炮》,在美国卖几十万册,我向同学推荐,没有一个人看完不说好。但这本书在我们这儿只能卖一两万册。再举个例子,日本的地铁里,等车的所有人都拿着书看,车来了以后,上车的上车,下车的下车,很拥挤,相互把位置调整调整,从兜里拿出书报继续看,一个车厢里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读书,站台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读书。
我在学校呆的时间不多,北大2年,人大5年。教书七年来我只见到一个学生,在我教"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启示"的时候,感觉这个学生读这路书有点痴迷了,很快我读的书他差不多都读了,我们能对上话。这以后他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英美学术刊物上关于社会学与生物学交叉的新成果发过来,我很受益。我就碰到这么一个学生,非常高兴,也非常失落,这样的学生怎么就碰到一个呢?所以还是那句话,全国上下,包括我们名牌学校的学生,我看不到他们热爱读书,这是最使我悲哀的事情。
什么原因呢?中等教育是祸根之一:我们的中等教育不但没有激发,相反挫伤了大家的读书兴趣。我们学的东西太狭窄了,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只有被动地去重复,去记忆。而且,在这个过于狭窄的领域中又逼迫同学们用力过猛。狭窄、单调而且用力过猛,最后造成学生们厌学。
还有什么原因呢?我们的大学教育专业化太早,而后还是大家学的东西狭窄、单调,同学没有较多的选择余地。这是我猜想的又一个原因。
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氛围太过功利,不重视主体自身的乐趣,不重视开发主体阅读的兴趣,这种氛围之下人们动辄要发问:这有什么用?能帮我找工作?能帮我升官?能帮我赚钱?对不住,往往都不能。很多人类的文化精品不能帮你这个忙。
这三个原因结合起来使我们无法建立起读书的兴趣。我想说,即使不做学术工作,如果你最终没有养成对读书的热爱也是很遗憾的,我觉得你人生当中少了很多乐趣。而你如果以后想做学术,我以为是绝对做不好的。
读完书要和人交流、要会"卖弄"
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你才能够发现你自己,知道自己读书的乐趣、研究的乐趣在什么地方。此前我们为什么没有培养起读书的乐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太狭窄,是因为让我们看的书都是服务于"科举"的。那么要开发大家的乐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让大家有选择的自由,能接触各种类型、风格的图书,在这样宽泛的阅读当中,一个人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起自己的读书兴趣。
读书兴趣的培养跟生理上的一些其他喜好的养成很相似。你的食谱有多宽?你喜欢吃多少样东西?是不是偏食?大家知道牛奶的养分非常高,也并不太贵,因此西方人牛奶的摄取量非常大,一天喝一公斤甚至更多,不分时段,早晚都可以喝。可我们中国人不成,我们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消化牛奶,很多人喝多了腹泻。为什么呢?不完全是先天的,很多是后天的原因。我们胃里缺少一种酶,小的时候多喝牛奶,就能够开发这种酶。读书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道理,小时候如果不开发广阔的兴趣范围,大了就费劲了。童子功是非常要紧的。
如果一个写作者读书的兴趣窄了,写的书就没人愿意看。中国的经济学家--水平差的不谈--水平好的经济学家和外国经济学家写的书比起来索然无味。差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专业上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国外的优秀经济学家们非常之博学。知识面太窄了,书写得没有味道,人家怎么能爱看呢!
下面谈一点点怎么读书。读书是要记笔记的,笔记是给自己做的,自己能看懂就行。笔记可以记得极其简短,实际上是一个索引,看到两个字,哦,他说的是这个观点。或者再加个页码,在这本书某页,日后要引用,要深入思考,把那本书拿来翻到那一页,就行了。
读完书以后要和人交流,要经常去卖弄,跟别人吹牛。这是非常好的,这样能帮助你记住书里面的东西。你给人讲的时候你可不是拿书给人家念,会不知不觉地加进你的思考,至少加进你所强调的东西。这样有助于将书中的内容跟你的思想融合。你当时能从脑子里拎出什么东西来,肯定无意识中进行了筛选,那是你最喜欢的东西,你喜欢的东西你才能牢牢地记住。读书最大的收获是开发你的心智、开发你的思想,读了以后跟作者的认识完全一样,第一没有可能,第二也没有意义。要都是这样,人类的思想就不会发展和拓宽了。一个好的思想激发了杰出的少年,他们受到激发以后将这思想稍微变异了一下,思想就是如此发展的。所以重要的是受书的启发产生一些新的念头,是不是正确理解不是最重要的。
"思想"不是一个谋生的差事
下面转向另一个主题:思考。社会科学是什么?社会科学是一个个解释系统,解释我们的社会,解释我们的世界。解释并非不是一种参与,并非不能影响这个社会,那么我们怎么发育出解释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学会思考。
要从解释你身边的生活开始,要从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思考,要学会解释你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疑团。你要对你周边的日常生活有好奇心,要问为什么。可能你跟你的很多同龄人不一样,你除了活着以外还会经常好奇和提问:哎,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周围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刺激我们的好奇心,可以诱发我们去思考、去解释。比如家里的状况,你来到世界上最先目睹最先感受的小环境;比如你亲属的谋生之道,他们靠什么活着;他们怎么有的人下岗了;在你记忆中你的家庭消费在这二十年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怎样发生的,和大社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你生活在农村,故事会更多。因为一个村落中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分化,在农村会目睹形形***的生存方式。你会看到分家,看到村庄政治。我相信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非常耐人寻味,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要从日常生活去学会思考、学会思想、学会解释。因为日后你要去解释社会,去解释世界,首先要从解释周边开始培养这个能力。如果你解释周边的能力远远逊色于你的同龄人,日后你要去解释社会、解释世界,你不可能解释好。
我们要培育自己的思考能力、思想能力。现在很多学者的研究工作是和生活脱离的、割裂的,这很遗憾。那些大思想家们的思考、研究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是融于一体的。他们的研究、他们的思想是他们生存的核心,也就是说,那不是一个谋生的差事,那是另一种境界的东西。对他来说,那是跟他的生存完全一体的,甚至是他生存的核心。我觉得这是一种像天职一样的东西,他会利用一切机会,当然包括他的日常生活,去发现信息,去提出问题,将生活和学术融为一体,他的很多基础感受依赖于生活给他的刺激。
再给大家说一个培养思想能力的小手段:记笔记。读书记笔记似乎平常,但观察周围的事情有什么想法记笔记,多数同学恐怕就做不到了。要记笔记,要深入去想一些事,一些小事,然后记笔记。那些东西是很珍贵的,是你思想成长的轨迹,你记下你怎么想的,你再想的时候就像登台阶一样走得更高了,而不是像拉磨一样在转圈。实际上由于高度分工,现代人的生活接触面是不大的,甚至非常狭小,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是非常珍贵的;而我们所特别强调的是,要从这个方面开始思想、开始思考。
这也就是说我们要记两本笔记,一本是读书笔记,一本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所做的笔记。这两个东西是相互对照、相互促进的。对书本理论学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你就能在观察周围的生活时有更深的理解,跟没有读过那么多理论的同龄人比起来,对生活的解释就不一样。反过来说,你对日常生活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积累了很多心得,回过头来再读那些理论著作,你的理解同没有对生活做细致思考的人的理解就有很大的不同,它也会帮助你读懂很多书,帮助你和一些书产生共鸣。二者融合在一起,一个人的思想学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转载自:课外语文
本文节选自《吾国教育病理》,中信出版社。
作者:郑也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众号:xiaozhangclub“
校长会”官方微信作为全国中小学校长及教育界人士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诚邀您积极参与评论及互动。
小编个人微信号:
【名校情报】【名家动态】【改革参考】【检讨】【环球】【周末读书会】栏目长期征稿。
投稿邮箱: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校长会”。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小编,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文章详情
该怎样培养好习惯
作者:杨立文发布时间: 15:21:42阅读(16)评论()
该怎样培养好习惯教案教学目标:帮助家长理解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策略与方法。教学重点: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五个阶段以及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课程框架:导言:互动(小学1-6年级各个年段应培养的好习惯有哪些)引出课题理论学习(一)习惯的定义与特性(二)习惯对人的影响(三)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行动指导(一)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五个阶段(二)帮助孩子矫正不良习惯。智慧妙方(一)帮助孩子培养受益终生的几个好习惯(二)传承好习惯(好家规)&&&&&&&导言:方才听了主持人的介绍,我想大家基本认识我了;现在,我也很想认识一下您们:听主办单位给我的信息是,今天听课的主要人员是班主任老师,那么,在场的班主任有哪些呢?请举手示意,好请放下。不是班主任的请举手,好请放下。既然绝大多数听众既是班主任又是孩子家长,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所教的班级,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习惯呢?谁知道,请回答。好!请看大屏幕(出示 &片1-9)咱辽宁省教育厅组织教育专家整理编辑了----年级学生需要养成的好习惯。猜一猜:这是哪个年级应该培养的好习惯?这又是哪个年级应该培养的好习惯?这个呢?……好,上述这些习惯需要我们在不同年段进行培养,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好习惯?”这就是今天我要与大家交流的主题(片)下面我将从“理论学习”、“行动指导”、“智慧妙方”三大方面(片)与大家共同探讨与分享。理论学习(片3)习惯的定义与特性什么是习惯?&&&&习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形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简单说,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习惯的三个特性:后天性它不受先天遗传影响,完全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一个动作、一种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稳固性习惯是一种定型行为,一旦形成,较难改变。在一定的情境下,即使想刻意地掩饰也掩饰不了。自动性一旦形成习惯,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强制的努力,在一定的情境下会自动出现。有的习惯甚至已经成了人的心理需要。比如起床后刷牙,在别人督促下进行,会感觉是负担。如果养成了习惯,一天不刷,就感到难受。习惯对人的影响从价值层面来说,人们通常把习惯分成好习惯和坏习惯两大类。虽然这种分法略显笼统,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却很直接、简单和受用。好习惯受益终生一个好的习惯,就会改变人的一生。这绝不是夸大其辞,可以作为佐证的事例太多太多。案例:(加加林的图片)年月,原苏联首位宇航员的选拔工作在全国展开。加加林从多名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多名入选者中的一员。为了确定最终人选,有关部门对他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考核,并让他们进入飞行舱,做适应性训练。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行舱的所有人当中,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是脱了鞋,只穿袜子进去的,而且他的动作是没有任何考虑的,非常自然。加加林的这个好习惯,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说:“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最终加加林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评析:&&&&加加林的经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下意识的动作出自一种习惯,他的文明行为已经自动化了。这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威廉.詹姆士的图片,语言)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坏习惯贻害无穷(柏拉图的图片,语言)大哲学家柏拉图曾告诫一个游荡的青年:“一种习惯养成后,就再也无法改变过来。”那个青年回答:“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柏拉图立刻正色说道:“不然,一件事一经尝试,就会逐渐成为习惯。那就不是小事啦!”没错,像说脏话、发脾气、找借口、吃零食、抽烟、喝酒、赌博、吸毒等等,在开始时,都是不经意的,但是等到我们觉察自己有这种坏习惯时,大多早已根深蒂固,影响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习惯可怕的一面。案例:在年辽宁国际教育展上,美国教育基金会执行长方廷尊博士,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学生在领事馆等待签证时,随手把一个没用的小纸条扔在地上,而这一幕恰巧被签证官看见并记录下来。就是因为这个不文明的小动作,这个学生被拒签。这是发生在一个沈阳孩子身上的实例。方廷尊说:“我特别想提醒那些要出国留学的孩子,一定要改掉不良习惯。这些不经意的举动,往往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评价。到了国外也一样,那时候你就是个外国人了,别人会格外关注你,你的缺点将被放大。所以,一定要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再如:中国去泰国的游客如厕被拒,原因就是不文明。评析:(王尔德的图片,语言)英国剧作家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养成习惯,之后是习惯养成我们。”好习惯不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很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一辈子受制。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习惯的“方向盘”,始终握在自己的手里:你可以是习惯的主人,也可能会成为习惯的奴隶。是当主人还是当奴隶取决于你能否驾驭习惯的方向盘。习惯是人类重要的行为特质。一个人的日常活动,通过不断重复在潜意识里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它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足以主导人生,也可以决定事业的成败。(叶圣陶的图片,语言)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孙云晓的图片,语言)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专家们的这些论述,说的更彻底、更准确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一定要通过培养好习惯来成就孩子的一生。孩子正处于学习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换句话说,孩子能不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成才、完善自我、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许多父母埋怨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坏习惯,那么,为什么坏习惯容易形成,而好习惯难以养成?大致有如下原因:家长忽视了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黄金期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三个特点:一是趋早性,即时间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越好;二是渐进性,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是反复性,好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行为会起伏变化,表现也不稳定。研究表明,岁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期。因为这个时期,父母的权威高,孩子善于模仿,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也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和***教导,正处于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如果忽略了这个黄金期,教育不当,把握不好,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岁以后,再去矫正其逐渐形成的那些不好的习惯,或是再培养新习惯就难多了。家长忽视了环境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影响家庭成长环境和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孩子耳濡目染家长的一言一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的不良习惯,会影响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很多父母自己有很多不良习惯,却要求孩子养成好习惯,这可能吗?如: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却要求孩子不打人、不骂人;父母从不染书香,却要求孩子多看书;父母天天打麻将玩到通宵,却要求孩子认真学习不贪玩。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如果你认为孩子有问题,请先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正如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陆惠萍所讲:“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案例: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家长一定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好习惯的形成提供支持力量。家长低估了改掉坏习惯的难度不少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观念。认为孩子还小,大一点了再教育也不迟。殊不知,错就错在“大一点了再教育也不迟”。孩子小的时候,就像熔化了的铁水,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错过了这个时期,就像冷却的铁疙瘩,再想改变就困难了。恐怕要用十倍的时间和经历。要纠正不良的习惯一般需要经过强制----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在孩子还没形成不良习惯之前,进行教育,是“塑造”;已形成不良习惯再纠正,叫“改造”。“改造”比起“塑造”要难得多。家长负面暗示往往强化了孩子的不良习惯,影响其改正家长教育孩子,似乎更习惯于从反向去教育。孩子犯错了,或有坏习惯,家长以为孩子看不到错,一定要把错误或坏毛病拿出来,向孩子反复强调。似乎一定要不断提醒,孩子才会改正。一事一议:孩子不小心算错一道题,你大喊:“你怎么又这么粗心?”孩子动作慢,你又皱眉:“你怎么老是这么慢,能不能快点儿?”评析:家长的这种做法有何不妥呢?这种做法其实在暗示孩子:我这人可能就是小马虎,我可能就是动作快不了。在孩子的头脑中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概念,要改正起来就难多了。另外,孩子听烦了家长这样的唠叨,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一旦叛逆就更不想改正了。对于太难的事,人都喜欢选择放弃,不想去尝试改正。因为趋利避苦,是人的本性。稍微休息一下:请大家填写一张调查表“谁影响过你?”二、行动指导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五个阶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兴趣激发阶段家长首先确定要培养什么习惯。确定之后,再寻找它的切入点。生活中总有孩子感兴趣的事,也能发现他已养成的好习惯。例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的时候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牢记在心并提前落实等等。从这些方面入手是不错的选择。家长要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比如:玩中学的游戏。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乘法口诀时记忆困难,老师用手指法教学生9的乘法口诀。是这样的…让孩子意识到:所谓的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要激发起孩子培养好习惯的兴趣。第二阶段:目标确认阶段要让孩子认可、接受家长确定的目标时,不能太着急。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养成这种好习惯的重要性。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好处是什么,不这样做的坏处是什么。比如,让孩子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告诉孩子专心做作业的好处是什么:它能让我们尽快完成作业,然后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轻松地玩了,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自己有了更多的自由,还可以得到父母给讲故事或陪玩游戏的奖励。再比如,收拾绘画工具。第一次在家长鼓励、表扬的激励下收拾好了,家长肯定希望孩子今后每一次都这样做,但孩子并不知道需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这就需要家长事后给孩子确定目标----以后每次完成画画后都要收拾。因此要告诉他这样做的好处。第三阶段:行为训练阶段这一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孩子明确了目标并开始付诸行动后,刚开始时凭借兴趣会热情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逐渐减退,甚至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低,干脆放弃。如果家长不及时指导、鼓励和调整,很容易使习惯培养“流产”。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动作或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天到天。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举一个例子,就拿训练孩子洗手来说吧,不洗手就不能吃东西,只要是吃东西就必须洗手。“吃饭的时候洗手了吗?”您这样经常问问孩子,并看看他是否洗手了,孩子慢慢就养成了洗手的习惯。开始他一看到妈妈,就知道“哦,我要洗手”,到以后他就不用提醒了便习惯成自然了。就如现在我们大人早上起来洗脸刷牙,还要提醒吗?这就是习惯!养成了习惯就成了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孩子习惯的养成同样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因此要训练。做父母的一般都能体会到:孩子东西的摆放特别没有条理性。早上起来,“我的袜子呢?……裤子找不到了?……我的鞋呢?……”东找西找的,很乱。这就是没养成好习惯。建议父母们帮助孩子从小就开始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东西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孩子往往就很有兴趣。慢慢儿会像军人一样,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培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但开始的一个月是关键时期,过了这一个月,孩子就能够养成初步的习惯。所以说很多好习惯都要这么一步一步训练出来。第四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经过第三个阶段的反复的行为训练。孩子已经能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坚持良好习惯了。但要想长期保持这种好习惯,还需要继续强化和提高,达到能够自我调整的状态才是最佳状态。这时候家长要适时给孩子提出更高的目标:让习惯真正内化为孩子本身的自觉行为。第五阶段:自觉成型阶段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强制的努力了。在一定情形下就会自动出现,就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了。总之,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是主导,孩子是主体。家长要帮助孩子,但家长不能代替孩子。让孩子在自然成长的状态下,循序渐进地实现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各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由孩子的年龄、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所处的环境所影响。家长不能心急,不能想着一步到位、点石成金,要学会把握契机,学会在欣赏中等待。帮助孩子矫正不良习惯案例:日本一家大型食品进出口公司,卫生总监的招聘接近尾声,一位仪表不凡、谈吐不俗的博士最后脱颖而出。转身退出总裁办公室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用手抠了一下鼻孔……他最终落选。负责卫生监督的官员,怎能有如此不卫生的习惯?评析:一个多年的坏习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跳出来,使所有努力付诸东流。怎样帮助孩子矫正不良习惯?把坏习惯掐死在萌芽状态当家长发现了孩子的坏习惯的苗头后,要及时重视,及早掐灭。不要抱有侥幸或无所谓的心理。不然就造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事有开头,父母要重视孩子习惯养成的“第一次”。第一次出现好的行为,要鼓励、表扬、赞赏。让孩子有继续努力的动力。第一次做好了,第二次就容易做得更好。第一次出现不好的行为,要重视、正视、纠正。把它扼杀在摇篮中,不让它有生长的空间。一事一议:孩子身上常见的不良习惯:不洗手就吃东西,刷牙不仔细,睡觉很晚,看见喜欢的东西就要买……评析: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要坚决制止,尽早改掉。当这些不良行为第一次出现时,孩子其实知道这是不好的,而父母不重视,或者视而不见,孩子就会心存侥幸:原来这样做没关系,原来这样做我不会得到什么惩罚。有了这样的经验和试探,下次就会继续这样做,终将养成恶习。用游戏、竞赛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除了用监督、协助的方法外,也可以用游戏、比赛的方式促其改掉。因为孩子都喜欢游戏。案例:一位很有教育智慧的母亲,有一个调皮、活泼、贪玩的儿子。她抓住儿子争强好胜、喜欢游戏的心理,用比赛游戏的方式,改掉了孩子的很多坏习惯。比如,当儿子的鞋子扔得满地都是时,“我们给小船找靠岸的港口(指鞋架)”;儿子不爱刷牙,“扫荡口中的细菌敌人”;儿子早晨上学磨蹭,母亲故意比他还慢,让他急;儿子不整理自己房间的东西,母亲说,“看谁能指挥这些‘士兵’快速回‘营’”。评析:这些游戏的妙处在于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让纠正习惯成了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孩子怎么会不主动配合呢?用协议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还不够完善,孩子的控制力、自制力比较差。孩子其实也懂得不良习惯的害处,只是一方面自觉性较差,另一方面又没有人协助或者帮助他改正。所以,在战胜坏习惯面前,他很容易当逃兵。此时,就是家长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案例:有个孩子每到周末就要打游戏。只要大人不来制止,就可以尽情地遨游在网海里忘记一切。爸爸一看孩子打了一上午,忍不住火气就窜上来:“别打了,你看打了多久了,没听到吗?”于是气呼呼地关机。孩子正玩得起劲的时候突然被中断,就像在生日晚会上突然停电一样令孩子沮丧,于是用甩座椅的动作消极反抗。而爸爸的心情也同样糟糕透顶。两人因打游戏产生的矛盾持续了好多天。而孩子处于惯性,下次又泡在网上。爸爸后来改变了策略。他是这样说的:“儿子,我知道你其实也明白,游戏打多了害处很多。我想,这个问题错不在你。”这番话让儿子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很疑惑爸爸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你心里其实也不想打这么久,只是控制不了自己,对吧?你的心是向上的,但是你的行动不是你能控制的。是吗?”孩子点点头,说:“是这样。”“那么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改变这个行为好吗?”于是父子俩达成协议:规定周末只能打游戏两次,每次打小时。在孩子打游戏过程中,一般给一到两次的倒计时提醒:还剩分钟了,还剩分钟了。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这样等到了时间孩子就可以愉快地准时下机。评析:这种方法克服了打游戏没有时间限制的坏习惯,而且还培养了孩子的自制力和自觉性。注意为人父母的习惯榜样当父母埋怨孩子坏习惯多时,请反省一下自身: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坏习惯,或者缺乏一个好习惯?如果自己做不到,还要求孩子去做,就显得乏力了。所以,语言永远比不上行动来得更有说服力。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案例:有一个孩子偷偷学抽烟,他的父亲知道后大发其火。可儿子却指着他手里的香烟说:“你为什么还抽呢?妈妈不是一直不让你抽吗?”这位父亲欲言又止。他冷静地思考起来。后来有一天,他把儿子叫到身边,告诉儿子说:“爸爸抽了十多年的烟,现在一时戒不了,但我决心戒。从今天起,我每天比过去少抽一半。一个月后,我不再抽烟了。”一个月后,他果然把烟戒掉了。儿子很感动,他从父亲的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变成了他指导生活学习的一个准则。这正是《弟子规》中所讲:“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评析:孩子最善于模仿。父母能够做好的事,对他们是一种极好的示范。父母的榜样作用胜于一切语言说教。真为孩子着想,就要首先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纯净的家庭环境。三、智慧妙方(一)、帮助孩子培养受益终生的几个好习惯1、与人合作的习惯合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合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是成功的开始。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只有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孩子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那么,怎样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呢?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家长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比如,某个同学家境贫寒,生活节俭,花钱不多。限于认知,孩子只会看表面现象,认为他小气,不大方。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站在这个同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同学----他因为家境不好,不得不在各方面节省,包括用钱。孩子理解了,激发起同情心、爱心,愿意主动自觉地关心、尊重他人。因为学会与人合作,首先就要给予对方理解和关怀。教会孩子称赞他人称赞他人是增进友情、赢得他人好感的方式,也是养成多看别人优点、闪光点的好习惯。教孩子会说:“你写的字真漂亮。”“你愿意借书给我看,我很感动。你真好!”“你当我的同桌我很高兴。”使对方觉得他在孩子心目中很重要。学会解决冲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烦恼,促进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同学,不要随便揭别人短处,更不要说难听的话给别人听。其次要有谦让精神。有时还可暂时离开争执的场所,待双方心平气和后,再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合作活动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与他人相处的经验。要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为人处世,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尊重他人。鼓励孩子与同学设计一些合作性的主题活动,如:故事接龙、讲故事、话题辩论、问题讨论。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敢于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欣赏他人的观点等。、生活自理的习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把衣服叠整齐,把鞋放好,独立进餐和洗漱等。案例:有个孩子快十岁了,还要妈妈喂饭。问家长为什么会这样,妈妈说:“也试过让孩子自己吃饭,没想到一整天一口饭都没吃。”孩子说:“从小就是妈妈喂我,我都不知道应该自己盛饭和吃饭。”刷碗、洗衣服、打扫卫生这些活,妈妈也从来没让他干过。现在上初中了,根本就不吃学校的午餐,妈妈不得不每天给他送饭。评析: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生活中不少孩子确实自理能力很差。有调查表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缺乏实际生活的经验;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勇气和毅力;他们不善于适应周围的环境,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遇到生活中的新情况就会采取退避和依赖的态度。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好,什么事情都难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会很强。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呢?对于如何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这个问题,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了三个原则:第一,凡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你千万不要替他做。第二,叫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难,须在他的能力以内而扔非用力不可的。第三,我们应当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而给予适当的做事机会。因此,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怕孩子出错,更不要怕孩子添乱。孩子易出错是因为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不好,技能不成熟,需要锻炼。家长在交给孩子一些技能时,要先将动作的要领直观地演示给孩子看,把动作的顺序、方法,解释清楚,边讲边示范。喜欢读书的习惯读书是成才与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乐于阅读、善于阅读是成功者的重要品质。小孩爱看书,自学能力就强,更容易适应学校生活。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善于阅读的习惯呢?营造丰富的阅读环境。为孩子布置一个安静的看书场所。有充足的光线、舒适的椅子,让孩子觉得那儿就是看书的地方。把书放在孩子随手可拿到的地方,且要有固定地方让孩子放书,如单独的书柜或家庭书柜的下面几层。经常带孩子逛书店&&&&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常在书店逛,哪能不沾书香”的。书店能感受读书的气氛,就像一个“气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在书店要给孩子自己选书的自由。如果一开始目的性、功利性太强,非要求孩子看哪类不看哪类,往往会严重打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对书的好感。读书给孩子听家长每天都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一起享受美好的阅读时光。最好是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实在没时间,哪怕专注而热情地读分钟绘本也能在孩子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读要有“声”,“声”要求朗读者要感情饱满,声调起伏,表情丰富,即使夸张些都不为过。让孩子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这有利于孩子对内容的理解和模仿。而且父母的声音可以帮助孩子进入绘本中美妙的童话世界里,父母也可以成为丰富孩子情感的魔术师。从兴趣入手来引导读书的兴趣是读书的最大动力所在。每个人的喜好、兴趣不一样,阅读也不一样。生活中孩子往往是你给他选的,他可能偏不看,而偏要看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书或小于他这个年龄看的书。这令家长很是困惑,不知如何引导是好。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从儿童普遍感兴趣的地方出发,或自家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出发来引导,之后再进行延伸、扩展。这是“兴趣情感重复好习惯”的基本方式。爱思考的习惯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善周到,从来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父母要抓住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训练孩子的思路,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自己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看,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要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或者用看书、查参考资料等方法,让孩子自己去寻找***从而使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示范,通过请教他人,让孩子独立思考,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善于对孩子发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要有一定的技巧。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许多孩子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问:这是啥?为什么?甚至对一些玩具拆一拆、装一装。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很是烦恼,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求知欲旺盛的表现,父母的呵斥只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启发孩子“异想天开”。例如:让孩子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就会发现平时盛饭的碗可以用来当乐器,平时装热水的暖瓶还可以用来装粥,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不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让孩子自己来处理问题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不再包办,而是与孩子一起讨论,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分析归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推理需要对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行,父母平常要对孩子解释一些概念性的事物。守时的习惯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而守时是诚信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现代人所必备素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客户服务***: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