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大学士大学士林大钦那里人

林大钦有什么历史 有什么历史
  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莆,明海阳县东莆都(即今潮州市金石镇山兜村)人,幼聪颖,喜读书,十二岁时随父进府城,在书肆中见苏洵的《嘉佑集》,爱不释手,要求父亲购回,日夜攻读.后又熟读苏轼,苏辙文章,并加以融会贯通,故做起文章来,屈注奔腾,酷似三苏,尤以工诗善对闻名遐迩.十八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家境更为贫寒,但他仍安贫乐道,发奋攻书.二十岁参加乡试,其文《论李纲十事》,“崇论闳议、证例充实,文惰慷慨激昂,读来忠愤感交”,巡按吴麟赞叹道:“此苏公笔墨,必魁天下”.  嘉靖十一年(1532年)二月林大钦赴京参加会试,被录为第十二名进士,是年三月参加廷试.他在《廷试策》中直指时弊,指出“昏混衰世之政”可概括为“三冗”,即冗员.冗兵、冗费.又提出了八项治国利民的建议:即“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征、通利、禁奢”.被誉称为“根极政要之说,明切时务之论”,嘉靖皇帝深爱林大钦之策论,遂钦点为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嘉靖十四年(1535年),母病乞归侍养.此间,他“结讲堂华岩山(今桑浦山宝云岩),与乡子弟讲贯六经,究性命之旨”.嘉靖十九年(1540年),母逝,他哀伤过度,大病一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归途中病卒,年仅34岁.林大钦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著述甚丰,后人为他编纂结集为《东莆失生全集》.   林大钦归葬于桑浦山东山湖附近状元埔.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潮汕的唯一一位文科状元,林大钦
家乡区县:
& & & &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莆,生,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逝。享年34岁。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高中嘉靖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林大钦以不足21周岁的年龄折桂,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他同时是科举时代岭南近十位文科状元之一,也是潮汕地区在封建王朝唯一一位文科状元。
& & & &林大钦为明代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现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三村)人。据其同代人薛侃《林大钦传》的记载:他生于书香之家,自小嗜书,尤喜爱苏洵的《嘉?集》,又得族伯万卷藏书&资以自广,寻浸博通子史百家言&。 后遍读苏轼、苏辙文辞,由是操笔为文,其后人对其文章评价&奔腾磅礴,酷肖三苏风格&,应自少时习起。& & & &在参加乡试前,林大钦曾为谋生计,在塾馆任过教职。明代林熙春更说&甫十八而丧父,多方为附身之需&,当含抄书、教书等项。& & & &林大钦登第前即已娶了孙氏。仙都《林氏家谱》上就明载着林大钦妻妾三人,正为&敕封安人和婉孙氏&。林熙春则明确地说他在父死之后,&偕伉俪以事母,竭力备养志之奉,若忘其家之最贫&。
& & & &1531年(明嘉靖十年),林大钦参加潮州府乡试,一出手便崭露头角,他&就试有司,督学王公(按: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得其文,奇之,以荐于巡按御史(按:即吴麟),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 & & & 同年,1531年(明嘉靖十年)秋,林大钦参加府试,提学使王世芳奇其文,推荐于巡按吴麟,乃更试以&李纲十事&,见其文&考据详核,词旨凛烈。&大为称赞,谓&是必大魁天下&。同年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获举人第六名。& & & & 应试期间,林大钦大量的应试文章中,已显示出一定的忧国忧民政治情怀和不俗的水准。如《李纲十事》就很有&医国&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李纲&忠义勇略,允孚时望&,其&规划措置,真足以收拾夷虞&,其&十事之议,皆当时国事所特急&。李纲是两宋之交主战派名臣。高宗即位,李纲拜相,力图恢复,联合河东、河西各路义军抗金,并上疏议十事: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守、本政、责成、修德。林大钦认为,这十议都是救国抗金良策,直截了当地指出:&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前,则固不至建炎之祸;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后,则亦不至有南渡之耻。&为此,他确切地断定:&宋未尝无可为之势,亦未尝无可为之臣,第无能为之君!&这就是说医国需要有&豪杰&,更要有&明君&。其文一针见血,确如薛侃所说:&考据详核,词旨凛烈,读之觉奕奕有生气。&& & & &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12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再参加由明世宗亲自主持的殿试,日(明嘉靖十一年三月戊辰。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1] ),被明世宗钦点&御擢第一&,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参与编修《武案实录》。& & & & 林大钦中举后赴京,顺利通过礼部会试取得廷试资格,殿试那天,&天子临轩赐对。一时待问之士,集于大廷者凡三百余人&。&先生年二十二对大廷,咄嗟数千言,风飙电烁,尽治安之猷,极文章之态&。终为嘉靖帝所器重,御擢第一。这里所说22,当为虚龄。以《林氏家谱》所载出生年月推算,实际上只有20周岁又3个月。以如此年轻的岁数夺取了三年一科的举世瞩目的状元桂冠,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实属罕见。& & & & 林大钦的人生亮点在壬辰科廷试中体现,当时所作的约5000言《廷试策》,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该文持论剀切,论述明快而透辟;切中时弊,措施得力而实用;流畅奔放,文笔犀利而平实。历代论者均不约而同地以其比之贾谊、苏轼的策论,丁自申谓其&以合于苏长公制科之策,不辨其孰为长公者&。郭子直谓其&气鬯词雄,翩翩乎苏长公风骨&。曾迈称其&出入两汉,驰骤长苏&。洪梦栋则谓&排荡屈注,直与子瞻《万言书》争千秋之价&。陈衍虞说得更透,称赞林大钦&诸策已高距千仞峰头,令人攀跻俱绝,所谓屈注天潢,倒连沧海者,于寸玑尺幅见之。杂置苏集,谁判渑淄。&
& & & &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林大钦因母亲不适应京城气候,又深感宦海叵测,且为宰相严嵩等嫉忌排挤,遂告假奉母回乡侍养。& & & & &回家乡潮州府后,朝廷虽然多次召唤,但林大钦皆&屡趣不起&,&屡促不就&。从史料看,林大钦事亲至孝,中状元前是如此,中状元后也复如此。他任职于翰林院,&不数月而潘舆迎养。&但林母抵京后,一病不起。第二年,翁万达出京任广西梧州知府,常与林大钦书札往还。林大钦曾在信中对翁万达的离京深表思念,说是&京居洒脱,更无烦虑,惟吾子去,时系人思&。同时,更对其母卧病表示忧虑:&老母卧病,侵寻已七八月,此情如何能言。今只待秋乞归山中,侍奉慈颜,以毕吾志尔。&在《与卢文溪编修》的信中也说:&老母病较弱,终岁药石,北地风高,不可复出矣,只得乞恩侍养。&林大钦&乞归&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老母京居生病,他又孝心殊笃。& & & & &此外,促使林大钦辞官归里的,还有其更为根本的原因。科举时代,考官就是得中举子的老师,称有司,也称座主。考生则是门生,入仕之后,一般都必唯座主之言是听。都御史汪铉阅处林大钦考卷,并同张孚敬荐之于嘉靖,理所当然地就成为林大钦的座主,对林大钦的仕途必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历史现象竟是那么错综复杂。偏偏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张、汪两人却都是群僚侧目的权奸。这对刚刚涉足宦海的林大钦,不能不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林大钦自己在诗文中时有&朱门矜是非&,&世事乱如麻&,林大钦自己在诗文中时有&朱门矜是非&,&世事乱如麻&,&山高不可登,河深岂可厉&,&帝乡不可愿&,&荣名安所须&,&勋名何足营&?&游子颇念吾乡,不为一官羁缚&,&人生不须做官,只能孝亲、弟长、亲贤、爱人&。而&朝获准回潮,就认为是&从兹脱樊笼,卒吾所好&。
& & & & &1540年(明嘉靖二十四年),林大钦母亲亡。林万念俱灰,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数度咯血。此后更无心世事,彻底归隐山林。& & & & &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1] ),林大钦逝。& & & & &林大钦在翰林院当了约三年修撰,即以&母病&为由,疏请归养,回到家乡潮州府的华岩山宗山书院(今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见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附录.潮汕地区的历史沿革[5] )讲学,回潮后,朝廷多次召唤,林大钦却&屡趣不起&,&屡促不就&,始终&视富贵如浮云,温饱非平生之志;以名教为乐地,庭闱实精魄之依&。一直至34岁逝。
& & & & 林大钦生前未曾成书。到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其从玄孙凤翥搜辑前明所存诗文,加以校勘,合刊为该《集》。以后光绪及民国期间有重刻、重排本。1995年,潮学学者黄挺教授依据之前各种版本及选本,补充整理成《林大钦集》,并加校注,成为最为完备的林大钦著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
大家都在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