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84年阳历10月5日5月9日5点46分孔氏德子辈

[转载]乾德堂宋氏家传
家族QQ群:
乾德堂宋氏家传
宋毓楸 宋宪超编
胶州水寨宋氏部分分支字辈
高木寨字辈:
10世守、11培、12启、13龙、14殿、鸿、联,15廷(建、延)16良、17长、18毓、世19芳、纪。20金、(忠、续)21承、22元、23宗、24永,25义、26学、27发、28坤、29纲。
辛置字辈:
5信、6道、7绍、8嘉、9惟,10详、11永、12尔、13志、14连。15振、16守、17本、18立、19业,20科、21仕、22锡、23盛2、4恩。
宋家店字辈:
5宗、6珠、7升、8廷、9介,10元、11经、12玉、13文。14兆、15振、16连、17广、18纪,19善、20世、21修、22德。
胶西祝村字辈:五信、6道、7绍、8澄、9瑞、10廷。11?、12在、13翔、14如、15振、16守、17本、18立、19业。
香店宋氏字辈:6之、7可、8世、9士、10继。11单字、12汝、13龙、14鸿、15嘉。
海庄字辈:6道、7绍、8珍、9骥、10楫、11思。12业、13经、14浩、15令、16德。17在吉、18锡玉、19清、20兆。
(数字代表几世)&&&
宋毓秋整理
2012年踏着新年的钟声,应胶州海庄宋俭清等宗亲的邀请,到胶州参加祭祖大典,看到家族人对祖业的热情和支持,我倍受感动。拜读了宋普宋崇杰两位老先生写的《宋家街历史回眸》,被两位老先生的文采打动,沿袭两位老先生的脉搏,根据最近几年和毓楸、留军两位老先生一起整理的资料,特此编写一遍《乾德堂宋氏家传》。以此彰显家族文化。
分布于山东胶州市、山东德州市,(此两市宋氏尊赵由旭为始祖),山东成武县(成武宋氏尊赵由昶为始祖)等几个宋氏家族的堂号为乾德堂。乾德是北宋太祖的年号,之所以几个宋氏家族以宋太祖的年号命名堂号。是因为这几个家族同属于宋太祖长子赵德昭的后裔。根据《宋史》、《德州志》、《胶州志》、《城武县志》《成武宋氏族谱》、《胶州宋氏族谱》、《德州宋氏族谱》记载,结合赵子来先生的考证再次做一个介绍。
宋祥兴二年,元朝阿里海牙领兵攻取雷州,雷州失守,太祖十一世孙赵孟庐以身殉国,其弟赵孟廑带领子侄由星、由□、由膑、由□、由旭、由昶展转山西长子县,留落山东德州禹城宋家道沟落户隐居,因为当时国号为宋,所以改赵姓为宋姓。胶州宋旭裔孙宋宏毅于乾隆八年增修族谱,在增凡例中记载:“知吾长门长房旭公携子伯达留禹城。登之昌阳、兖之沂、江南之苏州同属一脉,行辈昭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昌阳宋氏(今莱阳宋氏,根据近年考证莱阳宋琬家族清嘉庆十四年族谱记载:莱阳宋氏始祖宋兴,二世宋伯通,三世宋彦明。在嘉庆十四年确实同胶州宋绳祖宋健联系过家谱事宜,同属于一支),兖州宋氏(城武宋氏)和(苏州宋氏,苏州宋氏始祖赵子茂,宋太祖五世孙,南宋灭亡时,其家族改赵姓为宋姓)共同属于一支。世系辈分相同。宋宏毅同时考证,水寨宋与人荣(现九龙镇)宋姓同宗。人荣宋姓始祖宋祀宗迁胶历三世而水寨宋姓也至胶,论世系与人荣宋姓三世宋仪为雁行辈。明嘉靖四十三年二月成武县赵由昶八世宋廷琦①创修族谱中记载:“粤大宋少帝?自岗迁崖元人饕噬张士杰力尽陆秀夫负弱太祖宏基一朝瓦解玉石俱焚王子分崩东靖王二子曰旭曰昶逃窜禹城旭因家焉其弟昶引嫌深避各自存活乃家于武之郜城里易赵为宋从国号也”。由此可见胶州、成武宋氏同属一脉。
①宋廷琦&
字国贤,号郜原,生于弘治戊午年十二月一日,终于万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年八十一。明朝嘉靖甲午科举人,初任陕西户县知县,改授浙江衢州府教授,后升直隶广宗县知县,为官清廉为成武县清官楷模。著有《德政录》、《郜原文集》。《碧山乐府》为明朝著名文学家王九思所著,嘉靖三十八年宋廷琦刊印,为我们古典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嘉靖四十三年编修《宋氏族谱》是宋氏家族文化奠基者。
正本清源话大宋
赵匡胤称帝后追谥其高祖赵?为文献皇帝,庙号僖祖,墓为钦陵;曾祖赵?为惠元皇帝,庙号顺祖,墓为康陵;祖父赵敬为简恭皇帝,庙号翼祖,墓为定陵(后改为靖陵);父亲赵弘殷为昭武皇帝,庙号宣祖,墓为永安陵。
赵匡胤的高祖赵?(僖祖),生于唐朝,仕唐历永清、文安、幽都令。幽都即今北京,是个较小的辖区范围。《宋会要辑稿》记载:“僖祖┄┄讳?,汉京兆尹广汉之后,生于燕蓟。”赵匡胤曾祖赵?(顺祖),历藩镇从事,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小官吏。此后累官兼御史中丞,史料中目前还没有发现他为官具体地点的记载,应该为河北一代的藩镇。赵匡胤祖父赵敬(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赵敬是宋太祖先祖中官职最高的一个,他一直在幽州藩镇刘仁恭父子手下为官,随着刘仁恭父子的灭亡,赵敬也结束了他的宦海生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宣祖),起家事赵王王?,仕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卒,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他中、晚期主要生活、工作在河南,死后葬于河南巩县。《宋史》载:“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人也。……既笄,归于宣祖。”宋太祖兄弟五人未成年而去世的为太祖长兄曹王匡济和五弟岐王匡赞。宋制把宗室分三派。即太祖匡胤自他的儿子燕王德昭和秦王德芳而下十四字辈为:德、惟、从(守)、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学)。太宗匡义自他的儿子楚王等王而下十四字辈: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魏王匡美自他的儿子高密等王而下十四字辈: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
&靖康之后,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根据《宋史》记载,宋朝宗室子孙有349人跟随宋高宗赵构流离展转到南宋的国都临安(杭州)追随朝廷。当时宋太祖的第7世孙赵伯?随高宗南渡居临安府(钱塘)。又过4世,也就是宋太祖的第11世孙赵孟庐,在1279年崖山之战中殉国。他的弟弟赵孟廑带领他两个儿子赵由旭、赵由昶展转山西长子县,留落到山东德州禹城宋家道沟落户隐居,因为当时国号为宋,所以改赵姓为宋姓。赵由旭、赵由昶兄弟改名为宋旭、宋昶。
始祖前世系表
一世僖祖赵?,文献皇帝,庙号僖祖,葬钦陵,配文懿皇后崔氏,唐德宗贞元壬午年出生,仕永清令、文安令、幽都令。四子,?、?、琚、?。
二世顺祖赵?,惠元皇帝,庙号顺祖,葬康陵,配惠明皇后桑氏,仕藩镇从事,累官御史中丞。二子,长子敬、次子教。
三世翼祖赵敬,简恭皇帝,庙号翼祖,葬定陵,配简穆皇后刘氏,做官营州刺史、蓟州刺史、涿州刺史。三子,长子弘任,次子弘道,三子弘殷。
四世宣祖赵弘殷,昭武皇帝,庙号宣祖,葬永安陵,配昭宪皇后杜氏、陈国夫人耿氏、官后唐、后晋、后周。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五子长子曹王匡济(早亡),次太祖匡胤,次太宗匡义,次魏王匡美,次岐王匡赞(早亡)。
五世太祖赵匡胤,配孝惠皇后贺氏、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960年建立宋朝,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976年去世,葬河南巩义永昌陵。四子,长滕王德林、次燕王德昭、次秦王德芳、次舒王德秀。
六世赵德昭,字日新,母孝惠贺皇后,封武功郡王,加封燕王,追封魏王,晋封吴王,葬永安陵区。配燕懿王妃王氏,郑国夫人陈氏,吴国夫人贺氏。五子长同安靖王惟正,次冀王惟吉,次左千牛卫大将军惟固,次舒国公惟忠,次清源郡公惟和。
七世赵惟正,母郑国夫人陈氏,由保信军节度观察留后,乐安郡公,特拜建宁军节度使,魏王。同安靖王无子,嗣子为舒国公赵惟忠第八子赵从谠。
八世赵从谠左龙武大将军,温州团练使,冯翊侯。配张氏封夫人,五子,长荣国公世程、次申国公世智、次冯翊侯世覃、次信都郡公世繁、次荣国公世卓。
九世赵世覃,冯翊侯。配蔡阳郡君张氏,十四子,长建国公令辟、次奉化郡公令缉、次洋国公令?、次遂康候令?、次东牟候令赛、次太子右监门率府率令榷、次赠正义大夫令诚、次开国伯令琬、次左藏库使令?、次赠太保令?、次左班殿直令恽、次赠朝散郎令牟、次武翊郎令彬、次左班殿直令?。
十世赵令缉,宋史记载讳令辑其妻有墓志铭,武德军节度使,奉化郡公。五子,长从义郎子玉、次武翼郎子珊、次三班殿直子懿、次武节郎子佩、次训武郎子?。
十一世赵子珊,武翼郎。二子,长伯禄,次武翼郎伯?。
十二世赵伯?,武翼郎。靖康年间随高宗南渡,居住在临安府(钱塘),一子余杭丞师约。
十三世赵师约,余杭丞,二子,长子奉议大夫希儒,次希?。
十四世赵希儒,累官奉议大夫,一子景定壬戌科进士与宋。
十五世赵与宋,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一二六二年)壬戌科方山京榜进士,二子,长孟庐,次孟廑。
十六世赵孟庐,职雷州,封东靖王,大宋祥兴二年殉国。二子,由旭、由昶。长子由旭居住德州禹城宋家道沟(今德州陵县陵城镇宋集村),为德州、胶州宋氏始祖。次子由昶居兖州成武县郜城集,为郜城宋氏始祖,一女由姐葬成武县郜城集。
(三)两房简介
宋旭房:元世祖时赵由旭移居山东德州宋家道沟村,他有一子名伯发,伯发二子,长子彦达一子悦无传,次子彦通一子性,宋性(明洪武年间刑部右侍郎,入德州乡贤祠)的长子宋(读yan,上声)和妻李氏从德州移居青州府枣园,又从枣园迁居胶城水寨街,而成为胶州“水寨宋”的始祖(另一支“人荣宋”与“水寨宋”同宗)。宋性次子宋旗一支后来迁居胶南,形成了胶南宋氏。近七百年以来,这支宋氏后人繁衍发展,遍布于全市各地,而形成了一支相当大的姓族群体。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胶州宋姓家族共考中进士13人,中举人30人,其中武举1人,担任九品以上官职26人,可见宋姓居民在胶州群体中分量之重!是现今胶州八大姓氏之一。(根据贵州黎平宋氏族谱记载,宋子宋铎明洪武初年迁居黎平,待考)。
根据胶州乾隆八年老谱记载,德州陵县宋氏应该为宋性长子宋第六子宋谏后裔,近年来查找德州志书,在清乾隆八年进士宋弼传中找到一些德州宋氏资料,宋弼传上记载:宋弼(),字仲良,号蒙泉,清德州(今陵县宋家集)人。明刑部侍郎宋性的后裔。其曾祖宋炳,明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科举人,以刑部郎中补肃州道。祖宋兆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任山东郯城县教谕。父宋来会,雍正四年(1726)考取拔贡,世传家学。乾隆十年(1745)进士,改庶吉士,历官编修、续文献通考纂修官、甘肃按察使等。最近联系陵县宋集宗亲得知,陵县一带有宋姓后裔三千多人。
宋昶房:元初赵由昶跟随其姐姐带着两个儿子荣甫和叔达从德州宋家道沟村迁移到在成武县的郜城。在此安家,繁衍发展,明朝初期到宋氏第六世时有堂兄弟九人分别为曾平、举、温、良、志、恕、恭、辉、耀。后来称为九门。到明朝的洪武年间赵由昶的五世孙宋子仪和宋贞兄弟为义官和中诸生后。此支宋氏在科举仕途上崭露头角。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成武宋氏家族共考中进士1人,中举人5人,其中武举2人,担任九品以上官职55人。贡监选吏共700多人。民国著名教育家、曾担任山东二师校长的宋还吾和现在南京军区空军政委宋朝诗将军均为此支宋氏后裔。成武宋氏是现今成武三大姓氏之首,本县第一大家族。2011年修谱统计人口共4万人。
(1)修谱意义:族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随着历史的发展,族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2000年文化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通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2)乾德堂宋氏族谱:
目前笔者见到的族谱有《成武郜城宋氏族谱》和《胶州水寨宋氏族谱》和《胶南宋氏族谱》,于德州文史部门联系,结合《德州府志》和了解到的《德州宋家集宋氏族谱》。根据这几部族谱结合历史做一下介绍。
德州宋氏族谱最早成型于明中期,据德州志记载,宋谏在明中期卸任后,隐居故里,修祠堂,题有《宋氏祠堂记》。根据胶州乾隆谱记载宋宏毅在乾隆年间,曾访德州,凡例中有几则是按照德州谱抄写的,说明《德州宋氏族谱》应早于清乾隆年间(具体谱书修于何时待考)。
成武县《郜城宋氏族谱》一修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有举人宋廷琦主修,第二次修于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有贡生宋琰和生员宋用义、生员瑶、生员宋用谋主修,第三次修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有宋光鼎、宋丰佩、宋师皋主修,第四次修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有宋师馆、宋锦、宋昭赐首倡;宋伯仁、宋赢之、宋守基主修。第五次修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有宋友敬、宋淮、宋金?、宋锡壁、宋玉阁首倡;有宋佑盛、宋锡泯、宋华亮、宋掌恒主修。第六次修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3年)有宋佑昭宋佑盛、宋锡坤、宋华亮等主修,共11卷。第七次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七年(公元1986年)有宋茂俭、宋茂英、宋德科、宋茂和等主修,共15卷。第八次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三年(公元1986年)有宋聚印、宋瑜、宋宪庆首倡,宋聚梓、宋建芳、宋述兴、宋留军、宋宪尧主修,共20卷。自明至今前后八次修谱,历代没有间断,也是目前见到的世系最为完整的一套族谱。这套族谱按照五世一台的线表格式编纂,在六修谱和八修谱中都列有一定数量的传记,其中前五世并且记载有姑娘的名字,并有出嫁的姑爷的名字,这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时代的族谱中是很难见到的,但是在六修谱中记载了一些当时有一定地位支系或当时参与编纂家谱人员支系的姑娘记载,(比方说地方乡绅或有功名的人员),为我们今天研究族谱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但这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使得人私心太重,这也是一种狭隘思想的体现,一直影响到现在。希望后来君子,再修族谱时一定要顾全大局。
胶州《水寨宋氏族谱》乾隆八年有宋世峻和著名军事家宋宏毅创修,嘉庆戊辰年宋韩又做了补充,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是比较完整的通谱谱书,动乱中毁之一炬。后续有些分支建立有支谱,目前比较全面的有修于民国八年《胶南宋氏》支谱,2006年宋毓楸主修的《高木寨宋氏》支谱,2010年宋立群、宋立庆、宋立凡、宋新玉等主修的《北辛置宋氏》支谱,宋立福、宋立栋、宋守业、宋立和、宋德聚、宋跃进、宋洪恩主修的《南辛置宋氏》支谱。另外《西辛置宋氏》支谱由宋立明搜集整理,没有成书。《十五里夼宋氏》支谱由宋本善(已故)整理。其中《高木寨宋氏》支谱和《辛置宋氏》支谱最为完整,不单列举了历代功名传记,人员分布区域。而且对能找到的坟墓位置以及生卒年月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也是我们其他分支和所有家族成员再以后修谱中应当学习借鉴的。
三地宋氏祠堂
(1)宗祠的意义&:宗祠------中国宗法制遗留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很独特的,并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文化形态。中国的祠堂,是祭祀神仙、祖先或先贤的庙堂,主要可分为神祠、先贤祠、宗祠三种。宗祠是一种最普遍的祠堂形式,被视为家庭的象征,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宗祠有大宗祠、统宗祠、宗祠、房祠、支祠、家祠等(前两种即民间所说的大祠堂,后三种即小祠堂),有时直接称为祠堂或家庙。
宗祠具有多种功能,一切有关宗族的重要事务都可能在宗祠里处理。首先,宗祠最基本的功能是祭祖;其次,决议族内重大事务;第三,编撰宗谱;第四,制定和执行祠规或族规;第五,作为宗族“生聚教训”的场所;第六,是宗族的活动中心和社交场所。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认为,宗祠是宗族中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中心,也是整族整乡的“集合表象”。
(2)德州老城北城墙的位置,大体在今天德州新湖路与迎宾大道之间、共青团路附近。北城墙附近则建筑不多,较为荒凉。但同时,也就是在北城墙内,曾经有一片圣洁的教化之地,以德州文庙为核心,汇聚了乡贤祠、名宦祠等众多祠庙,供奉过大量的古代圣贤。而德州宋氏家祠(宋公祠)作为宋氏族人祭拜先祖的圣地,也在其中。直到20世纪在社会的变革中这些建筑才渐渐消失。
如今,城墙早已不复存在,先祖的祠庙也已荡然无存,但先祖故事却流传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明朝初期,宋公祠原为乡贤祠,后来乡贤祠重建,绝大部分乡贤都改在新的乡贤祠里祭祀,这里只保留了明刑部右侍郎宋性的像,留给宋氏子孙祭祀;宋性,曾祖宋旭,祖父宋伯发,父亲宋彦通,官至刑部右侍郎官,加尚书。永乐年间赐粮地十顷,免?户差役。明朝宣德年间奉旨塑像与德州文庙,准奉祀生二名一庙祀,一墓祀。葬城东四十里宋家道口南。根据《德州志》记载,宋性长子宋的第六子宋谏。明朝景泰年间出任河南郏县县丞,告老还乡后创修宋氏祠堂,并题有《宋氏祠堂记》,藏在家中。
原德州乡贤祠位置,往日的胜景已不复存在。
(3)胶州宋氏家祠位于原水寨街中部偏北东向的老宋家街路南处,宋可发于清康熙七年(1868)倡建。据老一代人回忆,此建筑极有规模,门槛很高,小孩子需要往里爬;大门里面靠门处一棵迎客的大枣树,一搂多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长势喜人。院子非常开阔,地面用鹅卵石铺成“凤凰戏牡丹”的图案,正面是家祠大殿,高大雄伟,很有气势,横匾大书“宋氏宗祠”四个楷体大字,端庄秀丽,矫劲洒脱,为康熙皇帝所书;两旁联语谓“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正殿悬青匾,上书“慎终追远”四个大字;加上左右两厢和后殿,构成一个庄严的家祠群落。殿内林立水寨街宋氏家族自始祖至十二世各支族先人的牌位。现在可以回忆起来的是最后一届祭祀常务主持人宋崇杰的祖父宋德清主持的冬至祭祀的情形:祭祖为大典非常盛大,主持人要提前几天向全家动员,紧张筹备,购置各类贡品,包括肉肴、糕点、果馔等若干类项,肉肴要严格按照祭祀的规格:蒸、煮、烧、炒,糕点、果馔也必须全部处理得非常规范,各类祭品成盘后分别置于一层一层的食盒里面。家人提前几天就要进入宗祠,收拾贡器,全家上下为此紧张忙碌。这时,胶城内外(包括东西南北乡数十个村庄)各支的族长,身穿线春长袍,齐集于常务主持人宋德清家中,按照行辈先后,先要遴选出本届主祭(每一行辈也要选出领头的人),迅速确定祭祀程序,作好祭典分工。宋德清这时进入最紧张的时候,他必须与主祭迅速行动,他负责招待宾客,组织家人抬食盒进祠堂,看守祠堂的两位老人(一对五十多岁的老年夫妇)也紧密配合,与主持祭祀的家人一起在宋氏宗祠的院内摆开很长的一排供桌,摆好供品,排好牌位,这里面有很多讲究:中间是开山祖宋牌位,左右两边是二、三、四、五世祖的牌位,这些牌位十分高大,约有一人多高;其余几世的牌位逐渐?小,分列两边;最后把珍藏的明清两朝的圣旨(文革期间销毁)供在最前面;最后要作揖焚香。
这时,前来参加祭拜的族人便由族长率领齐集于宗祠院内,请来的乐班也开始入池按祭礼的规章演奏,香烟缭绕,气氛异常肃穆。常务主持人宋德清是当然的司仪,庄严宣布春祭仪典开始。他逐一唱筹,分次由族长引领,按世系前后依次遵照预定的仪程在乐曲的伴奏下叩首祭拜,先拜圣旨,再拜老祖,再拜本族的祖先。完成祭拜礼仪,司仪宣布礼成后,就由常务主持宋德清约同主祭人一起主持分供,同时还要借这个机会分付钱粮,结清账目----祠堂有十几顷茔地,地租的钱粮除支付日常费用,余下的钱粮也都结算清楚,由主持人向各位族长报账均分。大家没有其他意见,便好聚好散,欢送各自回家。看来这位祭祀的常务主持人的任务还真是不轻!
解放后祠废,族祠主持人自动?任。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宋氏宗祠”一度成为县府驻地,后改祠堂为水寨街粮所,现在已全部推倒,房地产开发了新区。
(4)成武宋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位置在现在成武县郜鼎集,根据成武《宋氏族谱》宗子义记载,宋氏宗祠正中为太祖神像,以下神主从成武始祖宋昶以后五世排列,从第六世开始分支供奉,每年春节和春秋两季都要组织大祭,有族中族长组织,分辈次长幼排列于祠堂进行祭拜。后来由于黄河泛滥,老祠堂被淹没,道光十五年有孝子宋孟塾牵头重建家祠,后来由于宋孟塾中途去世,于道光三十年有职六品衔宋臣德组织建成,位置在现在成武县老城街原成武县文庙一侧。房屋结构为大合龙五间结构,设有东西配殿。为当时成武县最好的建筑之一,道光年间有一位城武知县上任,自东门坐轿进入县城,拜完文庙后看到宋氏祠堂大门口卧有盘龙门墩,非常吃惊,问跟随差役,这是谁家祠堂,胆敢用盘龙门墩,差役说这是宋朝皇室的祠堂,知县听后,感叹说:“弹丸城武县,辉煌宋家祠”,赶紧到祠堂进行祭拜,自此以后历任知县上任都要拜宋祠。
建国后由于历史原因,成武宋氏宗祠被毁,1986年在成武宋氏阖族共同努力下,在成武宋氏祖坟前重建家祠,家祠结构为三间合龙独院结构,殿内正中为太祖赵匡胤画像,两边对联为“&&&&&&
”.两侧挂有宋陵分布以及成武宋氏一致五世祖世系表。院中青松冬青环绕,在两侧分别立有郜城宋氏六世九位先祖的宗祠碑,碑阴面碑文分别记载九位先祖后裔主要分布区域。
2011年成武宋氏重建宗祠、祖坟,祖坟面积达38亩,修有祖坟围墙和祖坟山门,祖坟陵园有明朝古碑2块,清朝古碑10块。建国至今石碑53块。有宋瑜宗亲捐资植柏树三百多棵,在原宗祠西侧重建一座面积二百余平宋氏宗祠,建筑结构为廊檐仿古殿试结构,汉白玉围栏,殿内正中为太祖塑像,有23世宋述强书写“乾德堂”“匾额。两侧分别悬挂有宋朝18帝画像;世界赵姓文史联研总会副主席、泉州赵宋南外宗正司研究会副会长赵泉山;解放军审计署审计长赵天民将军;以及国家著名书法家辽宁直属书协副主席赵博海先生题词。
成武宋氏祖坟与宋氏祠堂
每当翻开胶州宋可发分支和成武宋还吾分支的家谱,我对这两位以及他们的父辈都会有从内心深处感到敬意。自古有句谚语“富不过三代”但是这两个分支功名富贵都超过十代,自明至清世代显赫,他们的成功是由于这两个家族都有一个共同点:“诗书传家”。1.这两个家族都重教育,顺治年间成武宋氏家族建百书院教家族弟子,康熙年间宋可发家祠两侧建兴华书院,聚子弟延师教诲。宋还吾在担任山东二师校长时推行新教育,名满天下,成为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2.
这两个家族都注重修书,这两家在不同时期完成了相同的使命,就是修书,康熙十二年宋可发担任《胶州志》总裁,乾隆八年宋弘毅主修《水寨宋氏宗谱》,而一百多年后宋还吾的父亲宋佑盛也完成了相同一个使命,在他的努力下,民国二十七年成武县宋氏完成了六修《郜城宋氏族谱》编纂。
(1)书院文化:
1.百书院:清朝顺治初年,成武宋氏家族在今天宫集柏树园村建建百书院教家族弟子,百书院的建成成为成武宋氏家族能够延续明朝以来诗书文化的最好见证。
2.兴华书院:宋可发为方便亲族及邻里子弟学习上进,在建成先祠之后,于家祠两侧建兴华书院,聚子弟延师教诲;并购置田宅,做为常备的延师、奖学、修缮的经费。此为水寨“书院”之始。
3.宋弼与泺源书院:泺源书院位于山东济南。清雍正十一年修建,乾隆年间宋弼主持滦源书院,被其教育者多有成名,他还发动书院学生搜讨山东各地名人诗词,编纂《山左明诗抄》共三十五卷,为后来研究明代山东诗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 泺源书院照片
(2)民国著名教育家宋还吾
宋还吾(),原名宋锡珠,成武县成武镇郜鼎集村人,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 宋还吾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宋佑盛是清末秀才。1918年,宋还吾从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次年,参加了震撼中外的“五四”运动,亲身经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洗礼。1922年毕业于北大,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文学专修科任主任教师,常向学生宣传新思想。1926年春,受革命形势的鼓舞和感召,毅然率一部分学生奔赴广州,参加北伐战争,并加入中国***。
1927年,从武汉到北京,初在香山慈幼院任教,后筹办编辑《华北中报》,1928年任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宋还吾在曲阜积极提倡民主,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化,扶植进步力量,孤立打击顽固势力。他聘请一批进步教师,取消了学监,组织学生会,建立工人业余学校,组织剧团、俱乐部,使二师的进步势力迅速发展。
日,二师学生会举行游艺会,因他批准演出《子见南子》一剧,开罪于曲阜的强宗大姓孔氏,被孔氏族人孔传?等越级控告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又告至蒋介石处。蒋介石下令教育部严办。教育部发出八五五号训令后又派参事朱葆勤会同山东省教育厅赴曲阜查办。曲阜二师演出《子见南子》成了轰动全国的重大事件。以他为首的二师师生,面对日益严重的形势,毫不畏惧,对孔氏族人的控告,予以有力的还击。发表了《为辱孔问题答〈大公报〉记者》,揭露事件真相;学生会则通电全国,呼吁各界人士给予声援,驳斥孔府及《大公报》的污蔑,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得到各界人士、进步团体以及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鲁迅先生一直关注着“子案”事态的发展,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因为“圣裔”们的特权的压迫,“使那里的非圣裔的青年们,不禁特地要演出《子见南子》。”
“子案”基本结束后,鲁迅于八月二十一日将全案过程中十一篇公私文字收集起来,加上“结语”,在《语丝》发表,做为揭露反动派镇压革命的生动材料。国民党教育部慑于群众势力,怕事态扩大,只好将宋还吾调走了事。
1930年,宋还吾被派往青岛任铁路中学校长,1932年又任山东省高级中学校长。“七?七”事变后,带领学生跋山涉水南下流亡,任湖北中学校长。由于积劳成疾,于1938年9月病故,葬于湖北郧阳。
一门五乡贤
 (1)乡贤文化意义:“乡贤”一词,明代浙江嘉兴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的《果报》类中记有一《戮子》的明代新闻:“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悛,因手刃之。中丞殁后,其地公举乡贤。”足见乡贤是指乡里有德行有声望的人。与“乡贤”近义的词,在古文献中有“乡先生”、“乡达”、“乡老”、“乡绅”等等。
  乡贤文化既与地域文化、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等密切相连,但又不同,有其自身的独特研究对象与价值标尺。一是地域性,乡贤文化研究的对象,只限于本地区的历史名流与当代时贤,这些名流时贤生于斯长于斯,因而具有本地域的唯一性与占有性,他们的生出地不存在争议。二是人本性,乡贤文化研究的对象只局限于人,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围绕本籍名流时贤做文章,而不涉及其他。三是亲善性,乡贤文化是道德人本主义的具体贯彻和重要表现。他们既是名人,同时必须是好人、善人。因而并非所有“名人”都是乡贤,都是乡贤文化研究的对象,如秦桧的家乡就不会把他作为乡贤。四是现实性。乡贤文化研究一方面是“见贤思齐”、“恭敬桑梓”。但更重要的是直面现实,为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如果说“古贤”是本地区的文化名片,那么“今贤”则是本地区的文化资源。
  乡贤是本乡本土精英,看得见、记得住、印象深。因而乡贤是特别具有人情味、亲和力、亲缘性的文化人物和精神偶像,最易得到乡人的爱戴,同时也最能激发起青少年一代见贤思齐、励志成才的心理。
(2)乾德堂宋氏在明清两代一共有五位乡贤,他们分别是德州乡贤宋性,曹州乡贤宋辉,胶州乡贤宋之曾、宋可久、宋可发。
宋性:宋旭四世孙,明洪武年间由岁贡入国子监,因文采出众,洪武皇帝封他为刑部主事,永乐二年升陕西参政,后升官刑部右侍郎,加尚书衔,后来因为奸臣陷害,被迫入狱,在查抄他的家产时,家穷四壁,永乐帝知道他的清廉后赐给宋性良田十倾,免除全家差役。明朝宣德年间奉旨塑像于学宫,配享春秋为贤能,并且配有奉祀生二名,一人庙祀,一人墓祀。《明史》有记载,《德州志》有传。
宋辉:宋昶六世孙,字景昭,明天顺乙卯科举人,世居成武郜城里,读书耕种,对待他的父亲最孝顺,他的父亲宋贞晚年的了软骨病,宋辉早晚不离父亲左右,从此无心走向仕途。严厉教育家族子弟,在教育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背起教育的宋氏子弟七世八世两代有21人博取功名。成武县志这样记载:“教门弟子不袭章句,皆以经学论记为先务。被其教者,多属实去华,为世名儒,有三古之遗风焉”。明成化年间,赐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的宝坻县人王传有诗称赞宋辉:非熊事业终相待,谁著斑衣老渭滨“,入成武乡贤祠。《兖州府志》、《曹州府志》、《城武县志》有传。
宋之曾:宋旭九世孙,居胶州,字惟一,号文山,明朝庠生。明朝赠徵仕郎,吏科右给事中。清朝诰赠通议大夫,按察使。入胶州乡贤祠,清康熙七年(1668)为赠按察使宋节、赠按察使宋之曾以及任山西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宋可发立三世褒封坊,此牌坊位于胶州宋氏家祠西面,兄弟进士坊以东,横跨宋家街。
宋可久,宋旭十一世孙,字柱石,为明末名臣,少负文名,明天启五年(1625)考中进士,授职吏部给事中,奏事不避权贵。崇祯年间,以太监张彝宪总理户、工两部,宋可久力争不可。当时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效忠朝廷,多次弹劾首辅周延儒“剿御无策”,可惜奏章被无理扣押,一直未能到达皇帝手中。崇祯五年,李九成围莱州府,他与莱州籍户部刘重庆屡次上表要求发救兵解莱州之围,援军却屡盼不至。以忠臣自居的宋可久眼见明王朝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忧愤而死。《山东通志》为之立传,《明史》有记载。清康熙七年(1668)为进士吏科右给事中宋可久、进士山西按察使宋可发立“兄弟进士坊”。
宋可发:字蕴生、号艾石(),可久之弟,少失父亲,事母至孝,自励奋学,清顺治六年己丑科进士,授福建将乐县知县。当时,清兵刚平定福建,仍有明朝余部抗清。因多年战乱,人口大减,又有老虎等猛兽危害甚重。宋可发刚上任,注重招抚抗清溃兵,率众深入山林猎兽,在将乐县知县任上“与民休息,善政多端”,百姓赖以安居。顺治九年,以政绩显著,入奏朝廷,提拔为河南彰德府知府。不久,宋可发转任福建按察司副使,兼海巡道。尔后,被晋升湖广布政司参政,兼管盐法道。康熙三年迁山西按察使,改补四川按察使。康熙十年,迁广东布政史(正二品)。清康熙14年,,宋可发于徐州疾复作,勉行至金陵,增剧不能复进,遂引疾告归。蒙恩旨以原品致仕,十二月二十六日抵里。
宋可发一生为家乡修桥筑路,做了不少善事。《胶州志》总裁。康熙乙卯年三月十三日申时,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六岁。著有《生平自纪》,《彰德府志》等。《山东通志》有传。
康熙11年(公元1672年)五月完工有宋可发主修的成都武侯祠
明清十一进士十六举人
中国科举制度是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完备于宋朝,兴盛、清两朝,废除于,历经、、、、、。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605)的进士科算起到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举人是本谓被荐举之人。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在明清时期乾德堂宋氏初步统计,共有十一人中进士,十六人中文举。以下是进士举人是简介。
1、宋可久:字柱石。(?--1643),胶州人,明天启五年乙丑科考中进士,荐至吏科给事中,诰授徵仕郎。
2.宋朋:字润浦,号念春。成武县人,(1596--?),天启丁卯年举人。崇祯十三年庚寅科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城武县志》人物志记载宋朋:“清介守祖业,不置房产,虽既贵犹食贫时。授陕西西安府推官,风采凛然,墨吏剑避。时大叛郑豹乱,马贼数千。霸统兵擒之,招抚余党,四境莸安。”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克西安,总兵白广恩等皆降,独公与家人投井为国尽忠。家丁救出,退山西高平。”
3.宋可发:字蕴生、号艾石(),清顺治六年己丑科进士,官至广东布政史。
珩,字有仓,宋可发曾孙。乾隆元年丙辰科进士,任济南府教授。
5.宋& 熙,字维清,胶州人。壬子顺天举人,乾隆四年己未科进士,任山西省壶关县知县。
6.宋弼:(),字仲良,号蒙泉,清德州(今陵县宋家集)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改庶吉士,历官编修、续文献通考纂修官、甘肃按察使等。清初诗学之盛,山左为最。“百余年来,未有专选”。宋弼曾受的委托,同平原县等人。“遍搜昭代之诗,上自名公巨卿,下及隐逸方外”。并仿元好问《中州集》体例,“每人各附小传,具列乡里出处,间缀名流评骘,以备一代之诗史”。经过多人6年的努力,共收录清初以来山东诗人620余家,诗6000余首,编成了60卷的《国朝山左诗抄》。卷首有详细的凡例,对全书予以说明。宋弼在编纂成《国朝山左诗抄》之后,又继续搜集所遗,编成《补抄》七卷、《续抄》四卷。并把搜集的范围扩大到明代。当时他正主持滦源书院,除自己搜讨外,他还发动书院学生,因学生来自各个郡县,见闻更广。
《山左明诗抄》共三十五卷,体例略同《国朝山左诗抄》,每人名下有小传和辑评,共收明代山东诗人431位。为后来研究明代山东诗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他是最要好的朋友。作有《和蒙泉秋感》、《岁月怀人?宋蒙泉》、《岁暮怀人?宋蒙泉》、《罗酒歌和蒙泉》、《与蒙泉阅长河志因出所作州乘余闻见示题二绝句》等。
7.宋& 晋,字升闻。以岁贡任曲阜县训导,乾隆六十年乙卯科进士,钦赐翰林院检讨。
潢,字星海,号岸堂。胶州人。己酉举人,嘉庆七年壬戌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湖南省临武县知县。
9.宋岱龄,字鲁瞻。胶州人。 性聪敏,十六岁为秀才第一。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历任河南宁邱、祥符、鹿邑等知县。
10.宋观炜,(约一八三八--一八八二)原名恩溥、榜名宋季子,字润生,号幼海。胶州香甸人。咸丰九年,己未科进士。官礼部主事四品衔。以修《佩文韵府》为逄钟璐侍郎所嘉许。礼部侍郎徐桐见他长于经史,文笔优美,每有题奏便委托他起草。宋观炜勤慎为公,昼夜加班。于是积劳成疾。光绪八年病逝于任上。宋观炜早年在家乡创作、记述了很多胶州秧歌的诗词。
11.宋企适,字南宫,水寨宋姓后裔。出身贫寒。由妻子纺线供其读书应试。他天资聪明,劳作之余刻苦学习。中年肄业于泺源书院,山东巡抚张曜赏识他的才学,每月送他学习费用,使他能专心学习。光绪十五年考中举人,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分发云南,补易门县知县,署剑川州。宋企适性格洒脱,才华横溢,会试时,他的试卷被选为前十名送皇帝。揭榜后士林传诵其文章。他赴云南上任时说:“害民者莫如贼,吾上任后必严刑治贼,为民除害”。他为官政绩卓著百姓感其德,送牌匾者络绎不绝。
宋企适书法&&&&&&&&&&&&&&&&&&&&&&&&&&&&&&&&&&&&&&&&&&&&&
初步统计,明清时期家族的举人德州有:宋?宣德壬子科举人,教谕;宋炳,明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科举人,以刑部郎中补肃州道。胶州有:宋契裔,康熙二十六年举人;宋澄辛卯举人,考授知县;宋世峻康熙壬午科举人,初任河南扶沟县知县,后改授济宁州学正;宋瑞钰、己酉举人,考授知县;宋?、丙辰举人;宋京、丙辰顺天举人;宋绳祖甲寅举人,嘉祥训导;宋健,丙午经元,授临清教谕;宋渠,庚午经元;宋友闻举人;宋?举人。成武县有:宋辉明朝天顺乙卯科举人,入乡贤祠。宋廷奇明朝嘉靖甲午科举,官户县知县、衢州府教授、广宗县知县。宋浚明朝万历辛卯科举,官宝应县知县、涉县知县。
巾帼不让须眉
1、才情女子冷玉娟:冷玉娟(1662年----?)
字珊珊,胶城人吴川知县宋世远(宋可发之侄)副室。自署人间业者。系莱阳望族周姓家仆之女,自幼聪慧,七八岁便出口成章,10岁入莱阳名士周西斋府上做乐女,15岁嫁来胶州。宋世远折服她的文采,将她出嫁前所做的千余首诗精选250首,立名《砚炉阁诗集》,出资刊印行世,共五卷。当时莱阳诗人宋琏、张重润、孙熙、周正等名士都为这位才女作序、跋,盛赞她的才华。诗人李壶公、陆悬圃、王景洲及西园主人纷纷发表评论,从各个角度分析其作品物色。一位十六岁少女的诗集,引起这么多文坛名流的关注和喜爱,这在男尊女卑的旧社会是罕见的。丈夫远在吴地为官,冷玉娟只身房隅,孤苦冷寂,“七七乞巧”之夜,她仰望天河,触景生情,口吟《七夕》,倾诉离愁:“银汉茫茫静不流,泪痕端的为谁收?何妨暂假今霄话,未许重来两地愁。天上一番酬令节,人间几处动悲秋!
从来好会多难继,时夜高吟问斗牛。”含情绵邈,吐属自然。此诗曾在胶东数百里内广为传诵。后又出版《珂月集》。她的诗集被收入《四?大辞典》。其他著名诗集例如《国朝闺秀正始集》、《山左诗钞》》、《砚炉阁诗集》等也均有收录。
冷玉娟著《砚炉阁诗集》&&&&&&
&&&&&姜如璋草书、收藏于山东博物馆
“八岁童子宋世勋书”
2、貌丑才高姜如璋:姜如璋,字淑斋,号广平内史,胶州姜行街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女书法家和诗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姜长植、伯兄姜器山均为当时胶东有名的书法家。少女时代即以工诗善书闻名胶城。18岁时即嫁于胶州望族宋可发之子监生出身、官至云南平凉知府的宋世显为妻。姜如璋对“二王”的《十七贴》用力最深,楷书端庄秀丽,草书矫劲洒脱,深得王羲之神韵。王士桢《蜀道驿程记》谓:“当时京城士大夫得到她写的纨素便面,都当作珍宝秘不示人。”《增修胶志》记载:她曾携其小叔宋世勋赴云南探望丈夫,路过大庚岭,书写两大碑,一为“风度维严”,一为“雁迥人远”,字大径尺,署名“八岁童子宋世勋书”(封建时代男尊女卑,妇女不便抛头露面,所以借小叔名义落款)。至清末民初此两碑仍在。
姜如璋诗也写得好,《国朝闺秀正始集》收有她的一首题壁诗:“清泉石上溜松风,薄受霜华叶乍红。曲路通村知近远,一条竹杖万山中。”写得很有意境。大书画家高凤翰称她的诗为“国朝闺秀第一”。大学者朱彝尊题其诗卷:“三真六草写朝云,几股玉钗分?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右军?”右军即王羲之;卫夫人即卫铄,王羲之的老师。可见她的天分之高了。姜如璋有诗集《淑斋诗草》两卷行世。书法作品流传较广,国内大中博物馆均有收藏。
3.一代才女宋小云,贡生宋岳之女,清代胶州诗人,嫁蓝中圭为妻,夫妻唱和,传为美谈。其诗蕴含哀怨悲怆之气,如《挽郭冷章大人》:其一云:“为吹哀蝉悲落叶,几回踯躅最伤神。”其二云:“侬欲招魂招不得,西归月上自黄昏。”人争传诵。
英勇无畏宋记姐:崇祯十五年(1642年),流寇攻打了成武县城,有一个姓祝的生员,被土匪投入井中,宋记姐的父亲宋用署看到后给救了出来,土匪因此杀死了宋用署。宋记姐穿男装同母亲入城,收父亲尸骨入殓,一时间传为孝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高杰叛乱,宋记姐被叛军杀死。清朝康熙年间进士王三接(曹县人)在《哭宋记姐》诗中写到:“誓死甘心淘葚卢,忍将洁白一时污。悲同曹女惟知父,贞并罗锦未有夫。一剑霜寒摧嵌玉,千秋风概愧眉须。兰仪虽萎纲常振,石表金题大节孤。”
明清时期乾德堂宋氏文化出现一个大繁荣时代,特别是清朝早期于清中期,以宋弼、宋潢、宋观炜、宋映捷为代表的书画文学大家。使得家族文化史达到一个顶峰时期。
明朝德州宋谏著有《东囿隐居记》,清朝时期,宋来会著有《近思斋集》,其诗《信阳山行》、《武昌春日绝句》等为代表作;宋弼著有《蒙泉诗集》八卷、《思永堂文稿》四卷、《州乘余闻》,编有《广川诗钞》和《山左明诗钞》等。
清代是胶州宋氏文化的大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宋可发著有《生平自纪》等。宋冷月娟著有《砚炉阁诗集》五卷。宋姜淑斋,宋世显妻,著有《淑斋诗草》等。宋世峻著有《四书菁华》十九卷行世。宋瑞?著有《亭山堂稿》、《古槐堂稿》、《经?堂稿》,诗有《闹鱼歌》。宋士若著有《艾麓草堂诗》。宋?著有《菜花书屋诗存》等书。宋京著有《中轴遗诗》。宋男著有《惕斋诗草》。宋儒?著有《秋水轩诗稿》。宋牧著有《墨浦遗诗》。宋廷霖著有《雨苍遗稿》等传世。宋?著有《十砚斋诗草》。宋蓝佩著有《是所留诗稿》。宋蓝阶著有《崖上庐诗草》。宋尔?著有《介西诗草》。宋潢著有《星海诗存》。宋言程著有《守拙轩诗草》。宋绳祖著有《松间诗抄》两卷。宋达孝著有《折枝集》。宋愈著有《石者居士诗稿》数卷。宋观炜著有《纂修佩文韵府》《鸡肋集》、《宋观炜诗集》。宋克明著有《允兹遗诗》。宋小云清代胶州女诗人。夫妻诗酒唱和,其诗如《挽郭冷章大人》等传于世。
明朝成武籍的宋廷琦著有《德政录》、《郜原集》,代表作有《郜鼎怀古》、《均地记》等。宋浚代表作有《安居创置优军寓所记》和《宋氏始祖碑文》传世。宋三奇代表作有《文亭怀古》。&宋造著《人境集》。宋本正著《心赞》。宋宜代表作有《寿峰怀古》。宋朋代表作有《陈情表》。清朝时期,宋沾著《节义小录》、代表作有《东台即事》。宋宏代表作有《百忍歌》、《赠宋节妇》。宋琰代表作有《祝三韩姚公》。宋晓著《白云文集》、代表作有《郜上老农篇》、《祭潘六羽先生文》。宋酆代表作有《喜雨吟》。宋&&
著(失名)《过子陵台》。宋映奎代表作有《雁池秋月》、《映湖晨烟》。宋辅仁代表作有《文亭晚眺》、《文亭月夜小绕》。宋肇岐代表作有《庚辰岁镇海赈荒志感》。
目前发现最早的有宋氏家族人撰写的资料,为明成化年间宋谏写的河南孟县《刘氏族谱》序,另外明朝著名文学家王九思著的《碧山乐府》,嘉靖三十八年有时任陕西户县知县宋廷琦刊印。清顺治十六年(1659),宋可发修有《彰德府志》。
《碧山乐府》宋廷琦刊印 &&&&&&&
《州乘余闻》编撰者--宋弼
胶州烈士:宋文友、宋文天、宋文田、宋文桢、宋本和、宋永美、宋立本、宋立树、宋会斋、宋华堂、宋吉发、宋安帮、宋典兴、宋宝义、宋明亮、宋明勋、宋林元、宋泽民、宋?清、宋振清、宋晏池、宋浩祥、宋培贤、宋培祥、宋培喜、宋清河、宋瑞娥、宋福利、宋聚玉、宋增智、宋德成、宋德昌、宋清森。(由于谱系繁杂,各应属那一派系:“水寨宋”或是“人荣宋”,还是其他,那就很难一一查对了。)
胶南烈士:宋勇、宋树、宋大会、宋大池、宋大新、宋文保、宋见山、宋功修、宋传清、宋光道、宋合修、宋成正、宋成俭、宋来祥、宋连五、宋连升、宋连廷、宋连进、宋连武、宋连俊、宋连树、宋连阁、宋京伦、宋宗玉、宋建山、宋金友、宋相镇、宋祥欣、宋继欣、宋锡军、宋德武。(由于谱系繁杂,各应属那一派系:“水寨宋”或是“人荣宋”,还是其他,那就很难一一查对了。)
成武宋氏烈士:宋述春、宋茂亮、宋述山、宋重山、宋聚山、宋述德、宋聚海、宋运堂、宋大杉、宋聚福、宋茂存、宋聚新、宋茂领、宋聚升、宋茂先、宋留彬、宋茂亮、宋又河、宋聚贤、宋学三、宋振。(目前只统计成武县的烈士,由于资料原因,郜城宋氏分布其他县市未统计)。
宋建谋(1900年7月--1931年7月)字献廷,德县土桥镇(现陵县陵城镇)宋集村人,为陵县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少年时,先后在本村小学和德州完小读书。期间,阅读进步书籍,萌发了革命的思想。1924年春末,考入省立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同年7月底,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他和进步同学一道,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张贴革命标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在斗争中,他的革命思想日趋成熟,受到学校党组织的重视。1926年春,在济南一师加入中国***。
在校期间,利用回乡之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道理,介绍国内外革命斗争形势,教育进步青年并介绍其加入党团组织。在他的具体帮助下,宋清海、宋清河、宋文德先后加入党组织,还在家乡建立起农民协会,会员达百余人。农协会员走上集市、街头,宣传“耕者有其田”、“抵制日货”等革命主张。虽已身体患病,但仍奔波于本村和周围数十个村庄。1927年春,在本村建立起全县第一个党的农村支部,并任支部书记。从此,宋集村成为陵县农运活动中心。写标语、散传单、酝酿分田分粮、同当地的封建势力开展斗争,在全县影响颇深,并成为当时***鲁北县委主要负责人的重要活动基地之一。1927年7月,毕业回乡后,专心致力于家乡一带的革命活动。据***山东省委的指示,在鲁北县委党组织的领导下,于1927年农历12月底,直接指挥组织宋集及周围村庄农民偕同当地进步团体发动了陵县农民暴动,旨在除***污吏,废苛捐杂税,建立革命新政权。但因条件尚未成熟,内部联络员出现意外而使暴动失败。国民党反动当局追查暴动首要人物,他被抄家、关押,在狱中受尽折磨。获释后,因久罹险恶环境,连年奔波,又多年患病未愈,于1931年7月病逝于家中,年仅31岁。
宋清森:胶州市营海镇前海庄人,为抢救落海船员英勇牺牲,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日凌晨5时,鲁胶海0867号渔船在黄海104海区作业,由于海上风大浪高,船员臧峰远起网时不慎掉入海中。同船船员宋清森发现后,迅速跳入冰冷的海中,将臧峰远紧紧抓住,并用缆绳牢牢拴住臧峰远的腰部,在其他船员的帮助下,臧峰远被救上船。但宋清森却被突然扑来的巨浪卷入海里,献出了年仅25岁的生命,留下家中父母、妻子和年仅两岁的女儿。宋清森生前曾多次舍己救人,宋清森下葬当天,全村男女老少为他送葬。
宋长荣:字华堂,胶州高木寨人。1947年参加革命。在解放军某部任班长。同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攻占敌碉堡,荣立一等功。之后带领全班架桥抢险,荣立二等功。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后不幸壮烈牺牲。
明清时期乾德堂宋氏家族第一位军官为明朝宣德年间的正六品陈州卫百户成武人宋成,另外明朝成武人宋?官至正五品守备。清朝时期共有3位武举,他们是:康熙戊子顺天武举胶州人宋梁。乾隆甲午科武举成武宋琳&,官至委署军校;嘉庆丁卯科武举成武人宋咸平,官至守备。另外胶州的宋世卿官至江西南安府正三品参将;宋昱官至正三品贵东兵备道;宋士若任正五品莱州营中军守备。成武的宋佑昆光绪年间官至南方团练长;民国时期宋聚钜毕业于黄埔军校的第十期。
宋昱:字屏南,胶州大村人。清朝地方教官。乾隆年间拔贡,授郓城教谕,保荐为湖南会同县知县。为官清廉,会同县百姓为立生祠。以政绩卓著升贵州知府(四品)再授云南曲靖府知府,所至政声显赫,以年例晋京面见乾隆皇帝,廷对称职,被军机处记名。回滇还没到省会,提拔他做贵东兵道(正三品)。
宋宏毅:字若士,一字木庵,清朝军事专家,宋可久从孙,中年后从水寨迁居南乡香甸,清初奇士,军事专家。少有大志,负文武才,豪宕自喜,不事家人生产。成年后徒步走关外,游历边境,凡“风土景物扼塞要害”皆记之。婚后侨居灵山卫,曾登小珠山俯眺险隘,抒发胸中报国之向。后来以辕门效力得试莱州卫守备(正五品)。康熙初年,西陲连用兵,闻朝廷选材能破格征用,大喜道:“今可一试矣!”遂上书大帅府,请求让他赴试。值西师解严报罢。从此,宋宏毅郁郁不得志,乃引疾归家,治圃艾山下,闭门不出。宋宏毅精于唐顺之《经世武编》诸书,他发明创造的军械妙合古制,当年守莱州卫时制造的炮车,至晚清军中仍沿袭以为法。乾隆年间病逝于家,法坤宏为之传。《山东通志》有传。乾隆八年主修《宋氏家谱》。
宋朝诗:1937年生,山东曹县人。1959年7月加入中国***。1955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空军少将军衔。1955年8月考入空军上海空军高射炮兵学院。1959年2月主动要求到驻福建前线的高炮105师当学兵。1960年2月任高炮105师521团2营排长兼文化教员。1968年11月任空军高射炮兵第13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副政委、政委。1973年7月在空军学院学习。1974年4月调空军政治部帮助工作。1978年任空4军政治部主任。1980年12月任空4军政委。1983年5月任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1988年8月任空军工程学院副政委。***13大代表。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