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秦一豪人声兄弟那里人,家在哪里

高考状元的现状 【范文十篇】
高考状元的现状
30年高考状元现状
背景资料: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2年来,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北大和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经济管理专业成状元“最爱”;早期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现今高考状元“曝光率”偏高;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接受的是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公众心里,高考状元毕业后应该能“出人头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职场状元”。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
蔡言厚教授指出,分析显示,部分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多随大流奔热门、少立志长远,结果很多高考状元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而毕业后进入其他专业领域,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杰出人才的产出率。这应引起高考状元、大学教育者的反思,一方面,高考状元自身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培养较高的专业忠诚度,不选最流行最热门的专业,只选最好最适合的专业;另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应创造高考状元变身职场状元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引导、注重培养、给足支持、鼓励拔尖、追求卓越、实现创新。
范文二:调查显示,1977年至2006年30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和同时参加高考的其他同学相比是“泯然众人矣”。有人甚至认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考状元只是考试最牛的人。另一方面,在中学、大学、商家、媒体共同炒作下,“状元崇拜”还在升温----
余乃明,1977年广东高考状元,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广东实验中学教师,现已退休。
敖刚,1981年四川高考状元,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现为《重庆晚报》编辑。
郭宝发,1985年陕西高考状元,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曾任秦俑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现去世。
徐少伟,1993年江苏高考状元,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主治医师。
洪玮,1998年江西高考状元,北京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现为中国建设银行翻译。
张锐,1998年高考状元,北京大学法学专业毕业,魔时网CEO。
30年高考状元中未发现一个顶尖人才
5月14日,一份调查报告给高考状元崇拜者们狠狠泼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06年30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和同时参加高考的其他同学相比,可以用“泯然众人矣”五个字来形容。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高考状元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学者、中层以上的企业管理者,但没有发现像‘长江学者(教育部与李嘉诚先生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奖励计划,评审委员会由国际著名学者组成)’这样公认的杰出人才。”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蔡言厚教授6月13日接受《华商报》采访时说。
蔡言厚和他的课题组先找出各大学的“杰出校友”(就是这个学校培养出的公认的顶尖人才,如两院院士、杰出社会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等),再回顾他们的高考成绩,结果发现“杰出校友”和当年“高考状元”的交集里人数非常少,反倒是那些在大学班级里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最高。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高考状元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学者、中层以上的企业管理者,但缺乏顶尖人才。”蔡言厚说。
韦成枢是1978年陕西文科高考状元,现为陕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谈到如何看待“高考状元”时,他说:“那时我把考第一名没当回事,认为考好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那时没有‘高考状元’这个说法,媒体也不太关注这个。至于后来的发展成就,这是社会评价问题,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我最高兴的是这么多年来学生和家长对我的认可和尊敬。”
“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他们的智商是比较高的,他们是勤奋的,他们对于考试是很适应的。”蔡言厚认为,限制高考状元成才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发展”。他说:“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整个应试教育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应试,就是为了考试。很多学生把精力全部放到中学、大学里的应试教育方面去了。其实一个人要学的东西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外,还有人类交往等等,这些不可能在书本中学到。不能忽视应试教育形成的高分低能现象。”
“状元崇拜”的背后是利益在作祟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的一段日子,产生高考状元的学校一定会贴标语、挂条幅。而在媒体上,不仅会刊发专访状元的大幅照片,甚至连状元的父母、老师也会闪亮登场。当然,像“高考状元交流”、“高考状元培训咨询”、“高考状元一对一家教”这样的商业机构,一定会见缝插针,赚得盆满钵满。种种迹象表明,“高考状元”热还在不断升温。“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百度网页上输入“高考状元”4个字搜索,找到的信息多达157万条,远远超过“两院院士”。
“高考状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炒作出来的。”蔡言厚说:“我国是一个有科举文化传统的国家。有科举才有状元,现在的所谓‘高考状元’经过炒作,把一个范围小的、层次不高的人才阶层抬高到我国古时候非常崇拜的状元地位来。”
郭×是理转文复读生,2008年陕西文科高考状元,以693分的高分被北大经济学专业录取。高考成绩公布后,郭×的班主任孙老师介绍,郭ד各科成绩都很优秀,也就是说是个全才”。在郭×的母校西工大附中的网站上,至今还可以看到“先后培养出4名陕西省高考状元”的宣传语。
“对高考状元最感兴趣的是中学和大学,因为一个中学培养一名状元,整个地位可能马上就改变了。”蔡言厚说:“状元文化的本质是急功近利。学校只要培养了一个状元,好像就表示整个水平提高了,就可以大吹大擂了。当社会形成一种‘状元情结’时,高考状元对
中学争夺优秀生源、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认可、提升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也是学校领导班子教育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中学校长们深知公众的“状元情结”,他们更大的本领在于通过经营“高考状元”这种无形资产,给学校带来更多的见不得阳光的“赞助费”和更好的生源,从而让自己所在的学校在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
中学如此,大学也不例外,即便是如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也把招到高考状元的人数看做自己的颜面。2008年,清华大学新生的最高奖学金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北京大学则提高到5万元,主要用于奖励来自各省份的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历来都是高校重点争夺的对象,‘状元之争’关系到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高考状元心之所向’关乎到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中的竞争位置和发展潜力。能否招收到‘高考状元’、其数量多少,就成了衡量大学是否是世界名牌或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否赢得高考状元的青睐、招收状元考生的数量多少反映了高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状元归属’已成为衡量名牌高校综合声誉的‘风向标’。”蔡言厚说。
因为有状元崇拜的传统,一些重点中学以培养了高考状元招摇,老师以培养了状元获得声誉,考生和家庭为状元自豪,媒体为吸引眼球,商人为扩大销量,酒店则及时打出庸俗的“谢师宴”招徕顾客。有中学、大学、学生、家长、商人、媒体参与的状元经济,正在把非理性的“状元崇拜”一步步推向高潮。
追逐名校、热门专业功利思想影响状元发展
蔡言厚分析,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之所以未达到人们的预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只看重牌子,挑专业时赶热门,考虑的多是一时的面子,而缺乏志向与主见,很少考虑职业发展和个人的兴趣与特长。
此次调查以1999年我国高校本科大扩招为界,按高校大扩招前20年和后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对各地区高考状元展开调查分析,调查到的高考状元共有1120余人。
调查发现,高校扩招前20年高考状元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相对而言比较理性,高考状元较多考虑的是专业的预期贡献而非个人的预期收益。以陕西为例,1978年陕西文科高考状元韦成枢,他报考的学校是陕西师范大学,专业选择的是历史学。而在1999年之后,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在内的西部地区高校,没有招来一名高考状元。这一时期,北大和清华录取的高考状元比例高达93%以上,可以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高校状元之争进入了“北(大)清(华)时代”。同期,最受高考状元追捧的专业则是“经济管理”。2008年,全国有近七成高考状元选择了“经济管理”专业。
众所周知,北大以文理见长,清华最突出的学科是工科。按照《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信息,2008年以前国内管理学实力最强的高校是西安交大,经济学实力最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不难看出,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状元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方面的功利性呈上升态势。“刚刚恢复高考那会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那时像政治理论、哲学是热门,现在的热门是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因为大家都想发展得快一点嘛。”韦成枢说。
1978年,韦成枢也报考了北京大学,但因为他当时是教师身份,优先被师范院校录取了。选择历史学专业,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大学本科毕业时,韦成枢的论文已经在中国社科院的《近代史研究》发表。
韦成枢一直在中学工作,他的学生中就有两名高考状元。对于高分学生的成长,他有自己的看法:“有人把过去变成包袱,影响学习、影响发展。考试第一是一时的,诱人的成绩属于过去,大学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从零开始。”
不想考北大清华的时候就说明教改取得突破
与当今状元崇拜相反的是,实行高考之前,“英雄不问出身”的用人案例比比皆是。蔡言厚举例说,何其芳连高中都没有毕业,被北京大学考察后录取,终成一代著名诗人;历史学家吴晗,在考试中数学是零分,仍被清华大学录取。又如,梁漱溟没考上大学,但不妨碍他当上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拍板者是校长蔡元培;沈从文更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却执掌中国国立大学的教席,拍板者是校长胡适;“一无学位,二无论著”的陈寅恪名列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成为“教授中的教授”,与清华大学的识才有关。
蔡言厚研究的人才选拔成长案例也包括20世纪后半叶在内。他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聘请过一位自学英语成才的、卖早点的师傅为教师;复旦大学聘请一个吹玻璃的工人蔡祖泉为物理教师,以后成长为教授;长沙铁道学院聘请一个自学成才的工人李蔚萱为数学教师,以后也成长为教授,并出国留学。现任复旦图书馆馆长、中国史学会理事葛剑雄教授,报考博士时只是高中学历。
最新的一起“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案例发生在今年4月----复旦大学拟录取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读博士。“如果把考试制度固化,推及到人才选拔的每一个层次,一些偏才、怪才就会失去机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解释说。
今年38岁的蔡伟高中时严重偏科,除了语文,其他科目成绩一塌糊涂,最终没能考上大学,而是进了一家胶管厂当工人。因为胶管厂效益不好,蔡伟下岗了,在一家商场门口摆
了个小摊,后以蹬三轮养家糊口。另一方面,蔡伟自学了大量传世典籍,对古书的文字、句法及古人用语习惯都烂熟于心,古文字学专家裘锡圭称:“现在搞古文字学的,很多名义上是教授,实际上没有他这个水平。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选拔人才的多元化时代也应该到来。我们的中学、大学、媒体更应该关注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并作出令人信服成绩的怪才、偏才。”蔡言厚引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及其助手在“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的研究课题中的研究结果,说明兴趣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布鲁姆及其助手在“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的研究课题中的主要结论是:除了1%--2%的超常儿童(即所谓天才儿童)和2%--3%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以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杰出人才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这就是说95%以上的正常人具有相同的学习能力,只是表现在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上的不同而已。“什么时候有一半优秀高中生不想考北大和清华了,就说明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蔡言厚说。
开始跑在前面的并不代表第一个冲过终点
“状元”本是科举制度下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文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今天的高考,虽然也是一种国考,但选出来的人才多数并不做官(他们毕业后即使要当普通的***,还必须通过专门的考试)。从产生的范围看,科举考试的状元全国只有一个,而高考状元每个省份都有,而且还分文科、理科,广东甚至还搞出一批单科状元。一些市县跟风炒作,把本地高考成绩最好的也叫“高考状元”。可见,“高考状元”一词很不规范。
“状元崇拜是从上世纪90年***始的,与媒体的炒作分不开。一开始,有商家给状元送空调,后来有人送笔记本电脑。其实,考试第一是一时的,上了大学还得从零开始。”韦成枢说。
据了解,在美国经常会听到某某孩子SAT考了满分,但是报考哈佛大学等名校,结果却没被录取。因为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名校看好。既然“高考状元”不吃香,美国大学推出的录取优秀学生的典型例子,也就不会是高考状元,而社会和公众舆论也不会大赞特赞高考状元。
腾讯网一项调查表明,28.76%的人认为高考状元是“了不起的成功者”,但也有18.79%的人认为高考状元“只是会考试的一群人”。在网上,也有不少反对高考状元崇拜的声音。“高考不是世界杯,状元只有1名,但考700分和690分除了面子以外并不会有太大区别,
他们同样有机会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状元只是考试最牛的人。”一位网友说。
2007年6月,西安市部分中学校长发出了“高考无状元”倡议,郑重承诺“在高考成绩公布后,不宣传学校的高考上线率,对考生成绩不排队”,“不利用大众媒体炒作高考、中考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今年高考结束后,西安市教育局向全市7所省级示范高中发出公开信,要求不炒作高考成绩,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炒作高考状元的负面效应,但最终执行情况如何,还有待实际行动检验。
蔡言厚建议,高分考生应避免随大流、追热门,而应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培养立志、苦读、敬业、报国四种品质。他说:“多看看马拉松赛,开始跑在前面,并不代表你将来一定第一个冲过终点。就人的整个一生来说,我们现在有个职业设计吧,你怎么才能够把你的精力合理分配,在那么长的距离里能够坚持到最后,取得最终的胜利?”
30年高考状元现状
背景资料: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2年来,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北大和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经济管理专业成状元“最爱”;早期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现今高考状元“曝光率”偏高;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接受的是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公众心里,高考状元毕业后应该能“出人头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职场状元”。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
蔡言厚教授指出,分析显示,部分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多随大流奔热门、少立志长远,结果很多高考状元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而毕业后进入其他专业领域,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杰出人才的产出率。这应引起高考状元、大学教育者的反思,一方面,高考状元自身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培养较高的专业忠诚度,不选最流行最热门的专业,只选最好最适合的专业;另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应创造高考状元变身职场状元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引导、注重培养、给足支持、鼓励拔尖、追求卓越、实现创新。
范文四:高考状元有用吗?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
“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不止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 “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文章里没解释----不过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
哇,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症状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可见全社会联手放出来的应试教育魔鬼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重犯!
二、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
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的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他们成为高考头名,只是应试教育作题的“状元”而已,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计划性较强,但是在动手操作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多少反映。也就是说,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能衡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能力。
其次,高考状元们喜欢在学习知识中追求完美无缺,追求无所疏漏,在考试中过分看重分数,使思维处在了僵化的神经质般的模式上。这种思维反映到将来的工作上,他们也只是过分看重僵死的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又视学习现成知识为一种享受,而对其它则看得比较淡漠。而这种思维却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
第三,许多高考状元们对来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够苛刻地按要求完成,而在完成任务时往往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思维是对来自应试教育做现成试题而又想获得完美***的一种重复。
第四,高考状元们只是在应试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而他们却又往往以这一次成功引以为一生的骄傲。过分地回顾过去,却丧失了以后为更高远目标努力的动力。
第五,高考状元们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们在学习上心元旁顾,梦想摆脱某种困境。一旦实现理想,却又陷入了没有目标的窘境。而在就业上却又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更为理想的指导。结果好多人也就听天由命。
三、我们的反思: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
很多学习成功者,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都说到他们很喜欢艺
术、体育等活动。理科第一名梁思齐同学在小学就达到了钢琴九级,很喜欢足球,是学校足球社的副社长;文科第一名伊思昭拉得一手很好的小提琴,还喜欢画画,,,,由此证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几位成功的学习者还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都是读书。读书使人智慧。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或作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我始终认为,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那将会让孩子受用终身。
最后,还是想说那几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
范文五:“高考状元”
日,湖南高招开录,在无数考生和家长绞尽脑汁想怎么填个好志愿、上个好大学时,高考状元却成了各大名校争抢的对象,让无数人艳羡不已。“高考状元”这个光环到底能保持多久的光鲜?本报综合有关数据,调查了1977年至1999年湖南24名状元的职业状况,竟发现无一成为所在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甚至大多已湮没无闻,有的成了全职太太。
“高考状元”为何难成“职场状元”?
状元人生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教育弊病?本报特地展开调查。
珍藏的“状元”
竖立的发型、黑框眼镜、黑底衬衣上印着白色的祥云纹、黑西裤、黑皮鞋,展现在记者面前的龙赞如他的思想一般新潮。一见面,龙赞从白色的肩包中拿出了一叠报纸的复印件,最上面一份是日出版的《湖南广播电视报》,这是他毕业后特地从图书馆复印珍藏着的。在头版头条处,模糊印着:“文科‘状元’由湘潭市十一中的杨锟夺得,成绩是519分。隆回县一中的龙赞以547分的高分夺得外语冠军。”
“我才是那年真正的文科状元。”龙赞和记者反复强调:“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高考分文科、理科、外语三类,考试科目都一样,我的总分最高,是实质上的‘状元’,只报道外语冠军是不够的。”
分歧的人生
当年的龙赞,顺利进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一方面是他想当一名作家,另一方面在他看来:“上海不仅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城市,更是一个比较前卫的城市,它的一举一动皆是时代的风向标,我是状元就该去这种地方。”然而,进入复旦仅半年,因为曾作为状元“优人一等”的感觉不再,龙赞产生了思想动荡,开始质疑起中国的心理教育问题。
随后,在听了几场中西方教育学专家在华东师大的专场讲座后,龙赞决定:我要转学,要做中国教育界的权威。1986年,龙赞转入华东师大,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至上海某师范大学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迷失的方向
正当龙赞准备大展拳脚、在教育行业有所建树时,“下海”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看着同学们开始成为弄潮儿,他蠢蠢欲动。
1994年,龙赞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并在对外经贸大学研究院学习了三年的“市场营销”。
1997年,龙赞和同学一起创办文化传播公司,出版直销畅销书,很快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昙花一现后的1998年,国家大力打击非法传销,直销也划入打击之列,公司被迫转向,但方向从此
不再明朗。
2000年,龙赞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亲子教育”概念,并将公司更名为东方穆迪亲子教育研究所。
2004年,龙赞再次转移了公司的主营业务,成立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公司。
如今,45岁的龙赞已沉浸在商海十余年,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学者,在他的每一份简介里,第一头衔也都是“亲子教育学专家”。当然,每份简介的第一句话都是“1985年湖南省高考状元”。
30名湖南历年高考状元能查到职业状况的仅9人
“大多数高考状元已湮没无闻”
云南教育厅长罗崇敏一共研究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在6月25日公开发表调研结果:“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无独有偶,早在2007年,中国校友会网课题组负责人、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公布了中国首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的全国近400名高考状元,鲜有领军人物。
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
7月11日,中国校友会网总编、“高考状元研究”课题组专家赵德国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课题组调查了自1952年至2011年全国范围内的1400名高考状元,现有的职场状元名单中出现了高考状元的身影(两院院士),但交集非常少,且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考状元。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职场状元。
大多状元已去向不明
其中,课题组还调查了湖南自1977年到2011年的高考状元73名,其中1977年至1999年的高考状元有30名,但和其他省份相比,能查到职业状况的状元仅9人。“大多数高考状元都已湮没无闻。”这让专家非常困惑。
随后,本报记者依据这份数据核实了1977年至1999年间24名高考状元,在24名高考状元中,9人职业状况去向不明,在已核实工作去向的5人中3人从事科研工作,仅一人从政,无一人经商,且无一人成为所从事工作领域的领军人物。核实工作去向的5名状元中,现在的职务分别为湖南师范大学公管院教授、湖南潇湘技师学院党委书记、亲子教育专家、凤凰卫视记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无一人成为所从事职业的领军人物。另据记者了解,1988年的湖南文科状元已成全职太太。
补充阅读:30年间各省高考状元职业盘点 半数曾出国留学
云南省长罗崇敏调查云南高考状元 称未成领军人物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很关心状元们的去向,曾专门调研过云南近十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和奥赛获奖者,尤其关注他们毕业后的现状。可令他吃惊的是,这些"状元"、大奖获得者,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当初人们对状元的预期相差甚远。除此之外,罗崇敏还查阅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详细]
"状元笔记"网上热卖:淘宝卖家30天卖6万
你听说过"状元笔记"吗?这个暑假,"高考状元"的错题集、复习资料、笔记本成为了学弟学妹疯抢的"宝贝"。昨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2012年文科第一名周小琪和理科第一名高蕊馨。两位透露,她们已受学弟学妹和老师委托,将笔记细心整理后赠送了他人。"状元笔记"受到学弟学妹们追捧的同时,也成为另一种商机:记者在淘宝网上看到,"状元笔记"的相关产品已多达两万余项,其价格也从
7.9元到1778元不等,一卖家30天内销售额超6万元。[详细]
相关评论: "高考状元"炒作 究竟炒热了谁?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自科举考试以来,状元情结就一直深植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国人对于状元的崇拜已像染上"毒瘾"一般痴迷不已。又是一年放榜时,社会对"高考状元"的关注热情依然不减,一些商家在挖掘"高考状元"的商业价值,一些教育部门也在不同程度地默认或推波助澜。对于"高考状元"的炒作,媒体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高考状元"亦被媒体娱乐化的错误引导炒得一发不可收拾。[详细]
搜狐教育微观察:高考状元为何32年憋不出一个顶尖人才?
高考未必考出真状元
“任何时代都有选拔人才的指挥棒,只是指挥棒是否科学而已。”在龙赞和其他教育专家看来,导致高考状元成不了职场状元的关键原因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并不科学。
“目前的高考选拔机制更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考核不够。”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丁道群认为,真正的状元应该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齐头并进。现有的选拔机制未必能考出真“状元”。
“当然,状元要成为领军者,也需要时间。”丁道群表示,根据国外研究发现,不同学科领域成功的高峰期不一致,一般自然科学专家需要敏捷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35岁左右最容易出结果;而人文社科类专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的成功时间比较长,一般在45岁以后。
状元大多情商低
“在中国,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职场。”丁道群解释。“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司做得最好的20%的员工和最差的20%的员工,他们的智力水平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力和坚强的意志。” 湖南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姚利民亦表示,个人在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在智力(IQ),而在于个性、情绪智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
(EQ),状元也一样。
“在中国的中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分数,忽视了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丁道群指出。
而据中国校友会网高考状元课题研究组专家调查的1400名高考状元,发现大多数内向、高傲、情商低。“封闭的环境,加上老师、同学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比较包容,容易将他们打造成‘温室的花朵’、‘***塔内的状元’。如果未在大学调试好,进入社会后短期内将很难适应,对社会的理解、接受度也不高。” (三湘都市报)
32年高考状元未出顶尖人才震撼国人
来源:新华网
2006年军队总政围绕“影响军队自主创新能力的人因分析”,对我军两院院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有关“智商因素”列出了9项,院士们将“想象力”排在了诸要素之首。
蔡言厚曾是中南大学教授,退休后任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大学评价咨询专家之一,他带领课题组于2009年发表了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给高考状元的崇拜者们狠狠地泼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人们无不疑问:高考状元为何没成顶尖人才?
教育癌症的警示
"用培训的眼光看教育,用实用的眼光看培训,用发展的眼光看成才"。我到北京走访过中央党校、中科院、中央教科所等众多部门,到北京、深圳等数十家培训机构拜访或学习,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刻骨铭心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每一个从事培训或教育的人都应该反复品味大科学家费曼对巴西教育的批评。因为它可以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
费曼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学院度过的,有40年之久。他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不是通过了解而学习,只是靠死记硬背,把乐趣变成了刑罚。费曼的困惑来自于他的巴西之行。
在巴西里约大学,费曼做了一年的客座教授。授课内容是电磁学方面的高级课程。在那里,他发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
一是学生们从不提问。有个学生告诉他原委:如果我提问,课后大家都会跑来怪我,为什么要浪费大家的时间?我们的目的是学东西,你却要打断他去提问。
二是面对同一个问题,有时学生马上答得出,有时却又一片茫然,完全不知所云。
渐渐地费曼发现,巴西的学生上课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里,把教授讲的每个字记下来,当教授重复那句话时,他们逐字检查,确保没有写错。
范文六:作者:雅玲凤英樱桃黄金时代(学生族) 2009年04期  每年全国有900多万考生,大浪淘沙之后不过筛出几十个状元,不是万里挑一,而是几十万上百万里挑一,而他们的“高考经”却惊人相似,比如心态良好、立足课本,注重方法、讲求效率等,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共性”的东西。  既然是状元的“共性”,那么状元的“高考经”就值得大多数学生偷师。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许你也能成为2009年高考的新科状元。  “偷懒葵花宝典”:要偷得有效率有水平  雅玲。  高考状元的“高考经”,往往与主流观念大相径庭。比如他们的博文透露了这样的“共性”:都喜欢玩,上网玩游戏、听音乐、游泳、打篮球、打羽毛球、弹琴、拉手风琴、绘画等,都不是读死书、死读书;都注意休息,不搞疲劳战术;不参加辅导班。  宁夏理科状元李小龙说:“人们都说我是爱玩的李小龙,平时爱玩游戏,写作业耳朵还塞上耳机听音乐,枯燥的学习会让我很厌烦。”北京理科状元林茜说:“高三10点睡觉,决不跳进题海。我喜欢看电视、游泳、打羽毛球、拉手风琴。”天津文科状元於思雨说:“不能抹杀所有休闲时间,还是要听听音乐,看看电视什么的。”山东文科状元都珊珊说:“我不是特别用功,无忧无虑的,老师说我是玩着学,有时也完不成作业。”多数状元们的确说不出很“另类”的成功诀窍,其实学习方法和窍门因人而异,他们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用功,但这种用功不是盲目用功,而是巧用功。  万木春,就是善于巧用功的典型人物。他是宁夏文科状元,现就读北京大学。他的博文《十七岁的单车》是一篇出色的“高考经”:  有人说过,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不一样的高三……高三苦,高三累,但高三要会学习。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班上最刻苦的人,每次被印着勤奋刻苦的砝码压得龇牙咧嘴的时候,却总是发现离人家炉火纯青的水平还差的不是一截半截。所以发现----还是要从用功转型到用心,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能学能玩的事情谁不希望?我想,这就是很多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反而学得不苦的原因吧。  来,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放松心情,吐吐舌头,调皮一点!谁说在学习上是不能偷懒的?!关键是得偷懒偷得有效率有水平有风格。下面的几点,简略说说我的体会,仅供参考,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第一,苦行僧要不得。学习不是苦修,更不是要你遵从清规戒律,将自己锁死于书本之中,研究文字游戏,其实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要的是理解,不是死记硬背。即使是针对文科科目,单凭一身好背功,效果虽然也会不错,但费时费力,必须在理解中记忆,记忆中理解。  第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身的情况,要分成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对学科的掌握程度,这样,可以方便自己对症下药,找出合适的方法;二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弱点,学会“偷懒”,但不能一味“偷懒”,该掌握到的知识一点都不可以马虎。  第三,要善于化复杂为简单。这一点绝对是会偷懒的精髓所在,看你会不会用了。其实很多知识只是你看起来觉得量很大,要善于发现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规律,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一套经验技巧。这里给大家举一个我自己的小窍门:地理学科中有这样一类题,给定你某地时间,问题是考虑全球今天与明天各自占的百分比。这道题一般要根据给定的时间算出零点经线,再考虑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对于这种题,我只记住一句话----北京时间二十点时全球处于同一天,所以,只要比较一下给定地与北京的时间差,就可以大致推算出所求比例。不用去管复杂的解题思考过程,只要自己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就可以很有效地解决……  上面的小窍门,依靠别人,能那么得心应手吗?还是老调重弹,最好有一个自己的经验本或错题本,平常总结发现的东西随时记录在手,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也可以拥有一本“葵花宝典”。  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做到最好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教授连续5年对全国300多名状元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及跟踪研究,从而概括出中国高考状元的几个定律,第一个定律就是:状元没有不用功的。  张晨光,安徽省高考理科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在其博文《微笑着胜利》中,他说,其实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特别聪明的大脑,没有超人的天赋,也没有什么太多可以吹嘘的辉煌成绩。但是我认为,闪光的不仅仅是第一名,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做快乐幸福的自己,做充实而有价值的自己。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认真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很多方法都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没有普遍适合的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的基本建议是:一直保持一种自己的学习节奏,最后高考前一个月适当紧张一点(高考前几天要放松),但是不要太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主要是平时的积累和正常的水平发挥。  1.平时认真积累。我特别想强调,上课的45分钟必须集中精神,努力去捕捉课堂上的每一点重要信息,认真做笔记。这需要有课前适当的预习作保证,也就是说,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尽量找出知识和解题方法的重点与难点,而不是说要弄清楚什么具体的东西。当然,即使是做到了以上几点,也会碰到没有理解的东西,这就需要课后自己认真思考。  我总结出一种双栏笔记法,这种笔记的主要方法是:右栏是上课记录的笔记,也就是老师讲解的东西:左栏是课后、作业中、考试后自己发现的一些易错的、难以理解的或者是比较巧妙的方法技巧。事实上,我的题集本(包括错题本)都是用类似的方法来组织的,我个人认为效果相当不错。  2.考试后认真总结。这一点特别容易被忽视,不要因为考试后的狂喜或是伤心而忘记了总结!我们需要好好分析一下问题主要出在哪里,自己分析,和朋友、父母商量,和老师讨论都可以,特别是分析一下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我的三大宝典。宝典一:易错题集锦。就是平时注意归类整理,把一些自己学习、考试易错题集中到一起,仔细分析错因,记录好题目正误的两种做法,特别注意将错因相同、相似的错题认真分析。宝典二:好题索引。将平时学习考试中,遇到的好题(对自己启发比较大,考试可能性很大的题目)集中归纳整理,并用单独的本子标明页码、题号,以备查用和学习。宝典三:试卷分析汇总。每一次考试都是对自身所学知识一次检验,因此我平时就养成总结每次考试得失的好习惯,考得好主要得益于什么原因,考得不好失利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并归纳整理成册。通过每总结一次,就能更提高一步。  学习,既要方法也要纯粹付出  大多数高考状元谈及成功因素时,都会一再强调自己不是天才,与一般的同学没什么两样。若真要说起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很多状元学习时除了注重方法之外,更注重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之处见功夫是状元们成功的不二法门,而且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比同龄人更成熟。  刘伦,天津市理科状元,现就读清华大学。其博文《我的学习宝典》用大量文字阐述细节的重要性:  学习要方法也要纯粹地付出,二者不可轻视任何一个。所谓纯粹付出,就是要在投入时间的同时,投入同等的精力。一些人学习只计时间,不计精力,结果成了消磨时光。所以,当坐到书桌前时,认真理智地想一想自己正在做什么,需要做什么,然后全心地投入,就能获得和你的付出相配的成果。  至于方法,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  第一,要抓紧上课时间。认真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并且快速地初步理解,咀嚼其中含义。尤其是对于物理、生物、化学这样的学科,书上的很多内容如果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地思考,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即使是小知识点也会让人有大彻大悟的成就感。所以,千万不可轻视课堂学习、轻视课本、轻视基础,一些考试压轴题的难点就是针对基础知识的理解。2005年天津高考理综卷生物选择题的第一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道题涉及的一个关键的知识点就是“内质网与脂质的合成有关”。因为蛋白质的合成是非常重要也是大众化的考点,所以大多数同学都将“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背得滚瓜烂熟,却忽视了课本上介绍内质网功能的原句“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从而丢失了昂贵的六分。  第二,课下要多和同学交流。成绩较好的同学,不要认为给同学讲题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实际上,同学是为你做了搜集和提炼的工作。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你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教学相长”正是这个道理。成绩不够好的同学,自然更须多向同学请教,多参与讨论,有时,一些看似小的收获可能就是一个大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了这些小问题,就会使你的知识脉络清晰很多。比如,做物理综合大题时常会对物理过程分析不清,有时可能还分析出自相矛盾的结果,进入一个死循环。很多此类的问题都出自一个原因----对摩擦力的产生及变化问题概念不清。对这样的问题和同学深入探讨一两次,就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澄清对摩擦力的理解。此后做题的过程中,时常想起和同学讨论的场景和对话,对这一问题的印象就一定会格外深刻。  第三,做题量要大,质要高。要自己做好筛选记录的工作。做题最好选择比较经典比较成系统的教辅书。在进行生疏知识点的复习时,只要时间允许,就要尽量将相关的题目做完整,切忌看一看觉得有思路、觉得会做就不再做下去了。  第四,在考场上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需要一些特别办法:第一,在平时模拟考场心境。选择和高考试卷形式相同的模拟题,在做题之前反复告诉自己“这是高考”、“不允许有失误”等等,让心情尽量紧张,尽量接近考试时的状态,然后计时,开始做题。在做题过程中再尝试各种办法使心情平静下来。第二,在考试前要排除所有杂念。可以在座位上坐好后,盯住桌子上的一个小点,然后什么也不去想,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个小点上,让它在你的眼里渐渐放大。这样,待试卷分发后,试卷上的每一个字都会像这个小点一样,吸引你全部的注意力,诸如马虎一类的错误就能大大减少。
范文七: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2年来,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北大和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经济管理专业成状元“最爱”;早期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现今高考状元“曝光率”偏高;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
早期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现今高考状元“曝光过度”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此次调查到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状元近400人,约占年我国各省市高考状元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理科、文科状元各占50%左右。其中能调查到职业发展状况的高考状元约150人,约占年我国各省市高考状元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以说大部分高考状元从产生到大学毕业,都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与现今高考状元“高曝光率”大不相同,我国早期的高考状元诞生和毕业后“能见度”偏低。 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高考状元本科毕业首选
高考状元作为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成绩的第一名获得者,是高考中的优胜者,可以说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调查到的年高考状元中,在进入大学之后仍保持极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较少,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高考状元本科毕业时的首选,在本次调查到职业状况的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近四成的高考状元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定居海外。 学术研究成状元“职业最爱”
调查发现,在调查到职业状况的高考状元中,年的高考状元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特征,职业分布比较广泛,部分高考状元“职业成就较高”。从状元工作的领域来看,选择在学界工作的状元最多,约占总数的两成,可以说学术研究是高考状元的职业最爱。其次是选择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部分选择自主创业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部分从事证券金融、媒体工作的状元也不少;约有四成多的状元则选择国内攻读研究生、海外留学或移居海外。
高考状元专业与职业错位,选大学挑专业时更应谨慎和理性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接受的是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公众心里,高考状元毕业后应该出人头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职场状元”。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
调查到职业状况的大部分高考状元选择了与自己就读大学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作为终身职业。再普查我国杰出政治家校友榜、院士校友榜、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富豪企业家校友榜、长江学者等顶层人才榜单,尚未发现高考状元的身影。分析显示,部分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少立志长远、多随大流奔热门,结果很多高考状元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而毕业后进入其他专业领域,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杰出人才的产出率。这应引起高考状元、大学教育者的反思,一方面,高考状元自身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培养较高的专业忠诚度,不选最流行最热门的专业,只选最好最适合的专业;另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应创造高考状元变身职场状元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引导、注重培养、给足支持、鼓励拔尖、追求卓越、实现创新。
范文八:中国30年高考状元现在都在做什么?
02-19 1019
中国30年高考状元现在都在做什么?
陈继英讲语文
中国30年高考状元现在都在做什么?
所谓“高考状元”就是各省市区高考成绩排在第一名的考生。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这样的考生理应成为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所以考查他们的人生发展,对研究中国教育和高考具有重要启发。那么,中国三十年高考的状元的发展情况到底如何呢?
光明网发表了蔡言厚教授的考察报告,并且列举了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8年各年的高考状元的情况,他们出自何地,哪个中学毕业,上了哪所大学,毕业后去向何方。
下面是这些高考状元的具体情况:
时间省市姓名 就读大学 所学专业毕业中学职业现状
1998 辽宁 何京芮清华大学自动化辽宁省实验中学留学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8 江西洪玮 北京大学 外语鄱阳一中中国建设银行翻译
1998 广西 黄亦恺清华大学 土木建筑柳州高中留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8 四川任羽中 北京大学 经济管理 四川省资阳中学 北京大学硕士生
1998 吉林孙宏伟 清华大学 土木建筑 辉南六中 清华大学博士生
1998 陕西晏萌 北京大学 - 西安市第一中学 北京大学硕士生
1998 广东张锐 北京大学 法学 汕头一中 魔时网ceo
1998 天津张颖 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 天津耀华中学 北京大学硕士生
1997 北京啜玉林 北京大学 经济管理 顺义县牛栏山一中 北京大学硕士生
1997 江西黄小玉 北京外交学院 外语 九江第一中学 现移居美国工作
1997 陕西李雅娟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 宝鸡中学 四川外语学院教师
1997 四川 龙瑾北京大学 外交学专业 - 博瑞纵横国际广告(北京)有限公司***总监
1997 湖南秦宁 清华大学 自动化 郴州市一中 中科院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1997 广东曾卫华 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 广雅中学 留学美国,攻读博士后
1997 江苏赵霖莹 复旦大学 经济管理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
1997 四川赵懿 - - 德阳市第三中学 留学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6 江苏胡琦玮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语 南通第一中学 中国银行总行工作
1996 浙江来国明 清华大学 自动化 长河高级中学 留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6 湖南李路珂 清华大学 土木建筑 长沙一中 清华大学博士生
1996 山东李兆凡 清华大学 土木建筑 五莲一中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职业未知
1996 安徽凌振华 - - 合肥一中 国外工作
1996 山东刘阳阳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 五莲一中 北京大学研究生
1996 湖南欧阳觅剑 北京大学 社会学 湖南新化县一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1996 广西熊远萌 北京大学 经济管理 南宁二中 中国人民银行职员
1996 广东袁文涛 北京大学 心理学 汕头一中 留学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6 陕西卓玲 清华大学 计算机 西安高级中学 留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
1995 海南 陈晓洁北京大学 经济管理 文昌中学 金地集团工作
1995 河南崔伟 清华大学 土木建筑 焦作市温县一中 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1995 山西郭建业 北京大学 经济管理 襄垣县一中 《参考消息》报社编辑
1995 广东黄大治 清华大学 计算机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留学美国
1995 江苏黄昕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南通第一中学 本硕连读,职业未知
1995 陕西梁浩 上海财经大学 - 西安铁一中 现英国留学
1995 湖北肖锐 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 荆州中学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
1995 湖北闫海进 北京大学 - 老河口一中 世纪证券综合研究所某部经理助理
1994 陕西楚怀湘 清华大学 电机 西安中学 上海某企业电子工程师
1994 江苏王劲松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 海安高级中学 中国国情研究会某处处长
1994 福建叶水明 清华大学 电子工程 程溪中学 留学新加坡
1994 湖北张晋寨 清华大学 - 当阳市高级中学 上海某it公司工作
1993 海南李文德 北京大学 经济管理 文昌中学 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某部副经理
1993 广东刘之焱 清华大学 计算机 深圳实验高中 美国谷歌(google)公司高级工程师
1993 陕西倪婷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管理 陕建二中 北京某集团财务公司工作
1993 江苏徐少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 张家港梁丰高级中学 复旦大学内科主治医师
1993 陕西薛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法学 西安中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1992 浙江陈天奇 北京大学 经济管理 - 现留新加坡工作
1992 安徽程海泳 - - 安徽省灵璧第一中学 华夏基金项目经理
1992 重庆丁春霞 北京大学 经济管理 重庆市育才中学 北京大学硕士生,职业未知
1990 湖北 肖欲晓清华大学 计算机 荆州中学 美国某it公司软件设计师
1990 江苏叶蕾 南京大学 中文 南京三中 《凤凰生活》杂志执行主编
1989 陕西毛新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管理 中铁一局子校 现移居美国工作
1989 江西谭小强 中国科技大学 - 南昌二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
1989 甘肃吴小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法学 - 北京市某律师事务所律师
1989 海南肖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外语 琼山中学 海南烟草公司工作
1989 广西张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管理 - 哈佛商学院mba硕士生
1988 海南李博白 北京大学 - 文昌中学 北京大学光华学院任教
1988 山西杨今强 清华大学 - 平遥中学 美国某网络公司工作
1987 广东黄辉龙 复旦大学 法学 汕头一中 汕头某律师事务所律师
1987 辽宁金玉锦 南开大学 经济管理 沈阳市朝鲜族第一中学 上海某连锁店店长
1987 甘肃唐文挺 清华大学 计算机 孟坝中学 美国惠普公司
1987 山东王桂星 中国科技大学 物理 五莲一中 美国纽约大学博士毕业
1987 海南 郑孔栋 北京大学 - 海南中学 美国某银行职员
1986 广东黄国力 清华大学 - 连平忠信中学 合生创展有限公司规划设计总监
1986 江西聂开文 中国科技大学 物理 九江第一中学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1986 山西彭涛 上海交通大学 - 太原五中 上海ut斯达康部门经理
1986 安徽徐琼 中国科技大学 - - 留学耶鲁大学,现留美工作
1986 湖北余庆 武汉大学 经济管理 武汉六中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公司工作
1986 海南张琼 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 海南中学 香港某国际银行董事
1986 山西张咏梅 北京大学 计算机 太钢一中 中北大学教授
1986 海南邹姬 北京大学 法学 海南中学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博士生
1985 广东陈权 - - 湛江市第一中学 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外交人员
1985 山西葛允斌 清华大学 建筑 太原五中 现移居美国工作
1985 陕西郭宝发 北京大学 考古 宝鸡中学 陕西秦俑馆某部主任
1985 广东李朱 清华大学 土木建筑 湛江市第一中学 启德教育集团董事长
1985 湖南龙赞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 - 现代教育工程院高级研究员
1985 陕西王晓朝 复旦大学 经济管理 宝鸡中学 现移居美国工作
1984 福建陈伟鸿 上海交通大学 - 厦门双十中学 移居美国
1984 湖北何立强 中国科技大学 物理 武汉三中 深圳国扬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4 福建李锦明 北京大学 法学 厦门双十中学 厦门市公证员
1984 湖北刘向东 北京大学 经济管理 黄陂一中 北京大学博士毕业
1984 江苏王溯舸 复旦大学 经济管理 海安高级中学 友邦华泰基金副总经理
1984 四川叶顶峰 中国科技大学 - 隆昌一中 中科院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1984 江西郑彤 中国科技大学 物理 九江第一中学 现移居美国工作
1984 山西周开让 北京大学 - 康杰中学 北京宣武区常委、政法委书记
高考状元 慢审题快答题 考试时间合理分配
作者:微笑 来源:转载 更新时间: 点击数:
曹飞 2006年重庆高考理科状元
毕业学校:重庆一中就读高校:北京大学
“关于考试心态,其实大家都紧张,我初中考晕过,高一晕过,高考那天也是凌晨3点才睡。”曹飞说,既然大家都紧张,就没有必要让自己更紧张,而且考场上能将实力发挥到90%就算不错了,所以不要因为紧张而越加紧张,大大方方去考就好。
结合自己的经验,曹飞给考生们介绍了几点考场技巧。
通览全卷,先易后难。拿到试题后不要急于求成,通看一遍整套试题,开始答题后先拿下一两道易题熟题,让自己产生“旗开得胜”的心境,有个良好开端。
审题要慢,答题要快。审题是关键,“宁停三分,不争一秒”在考试中也管用。审题时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内在含义等各个方面真正看清题意。有解题思路后,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尽量使用标准的学科语言和符号。
合理取舍,及时转移。高考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平均每道题约为5分多钟,若某些题目用时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或“隐含丢分”。
一般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的时间分配为4:6,当然也要因人而异。为把一道填空题或选择题彻底想清楚花费10分钟以上的时间,有的同学对最后两道题完全放弃,都不可取。这几年高考,即使是最后两题,往往也有一个台阶,第一问都不太难,不能轻言放弃。
争分夺秒,不择手段。曹飞解释说,“争分”是指将能得的分一定稳拿到手,保证准确性;“夺秒”是指追求答题速度,尽量留出时间检查;“不择手段”,在不违反考试纪律的前提下,采用一切有利于得分的手段。例如,做题可以不按顺序,只求把能拿的分都拿到;选择填空题能取巧就取巧,***正确即可;碰到不全会的题,尽量写上会的部分,全部不会做的题,也一定要写上猜的部分。
对于各门学科的复习,曹飞也谈了一点自己的心得:作文主要选背一些高考满分作文,以及优美的散文和议论文段。首先囫囵吞枣地记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脉络、语言、技巧,很快就能在考场写出一篇漂亮的应试作文。
对数学的学习,曹飞认为必须得多练题,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很关键,最后两条对物理同样重要。英语学习重在看书,多背单词,记短语搭配和语法,多做题多总结,再抽空练练听力。理综学习得下苦工夫:看书,做题,归纳总结复习,再看书做题。
范文十:薪客解读从高考状元的选择到人资的现状思考
不得不承认,一年一度的高考还是成功地勾起薪客小编久远的回忆:当年的文科状元,先是迫于经济压力去了南京政治学院,后因不适应政治学院的氛围选择退学。第二年继续参加高考,又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香港大学,成为人才辈出的重点中学的传奇之一。 从这位传奇的文理科双料状元身上,突然想到近几年中国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们,面对国内外的名校,以及各种充满前途的专业,他们是如何选择的?薪客小编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查:
数据显示,高考状元们选择的专业,基本上是目前社会公认的最具竞争力、最赚钱和最热门的本科专业!这也算中国特色之一吧:只有好专业,没有喜欢的专业;个人兴趣不敌社会潮流。理学和工学日渐式微,经济管理等持续热门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只是份不完全榜单。或许此时,很多人和薪客小编一样好奇,人资到底排第几?人资排第几,说实话我也不清楚。唯一确定的是,37名之前无人资。是不是有点小失落? 人力资源最好的大学应该是中国人民大学吧,但对状元们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不过像我这种,直到参加工作若干年后,还不知道HR为何物的,应该不多见吧。想当年我也选报的人大,不过当时对人资一无所知,选的新闻系,进的会计系,现在做的却是HR,真是世事难料。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鸡肋的局面?薪客小编指出,与人资所处阶段、环境、企业需求等有关,更与众多从业者素质有关。对于长期搏杀于市场的企业来说,对人才的管理已跨越了单纯的人才招聘,而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合理运用,发挥最大潜力“阶段,而从人才市场的情况看,虽然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达300多万人,但高级HR人才却不足9000人! 作为HR,薪客小编指出,我们必须明白,企业并不缺整天做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的HR,甚至很多HR还面临各种尴尬:不被重视,夹缝生存,薪资低,压力大,发展空间小,认同度低,,,,HR只有从职业化、专业化、战略化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升自我,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