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access the URL on this server.Powered by Tengine人生的第一任导师无比珍贵:《寒门再难出贵子》关于阶层与个人的命运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一位银行的HR几年前写的。他工作了10年,接待了一群到银行实习的实习生,然后观察他们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这里面的道理至少对50%以上的人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过...
1、人是不可以被道理说服的。很多朋友看过文章后可能仅仅是发一阵感叹而已;人从历史中(他人经历中)能吸取到历史和他人的宝贵的经验,也可能什么也学不到。
2、孩子踏入竞争社会,有一个好的导师会少走很多弯路,甚至人生因此而改变。父母是孩子最可靠的导师,然而,中国的父母几乎99%做导师是不合格的。
3、做股票其实也一样,最大的成本差异就是时间。在同样的半年时间里,假如一个人是盈利1倍,另一个人只是打平甚至亏损。由于本金很少可能绝对额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时间一去不复回,再下一个半年里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如同人生,什么都可以后悔,逝去的时光却再也无法追回。
这篇文章绝不是宣传什么血统论、出身论,恰恰相反,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成长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太重要了。你从小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你的孩子基本上视野就在那个环境里。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再穷,家里也要摆个花瓶”。
&&& 英国也拍了一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终于在搜狐视频见到这片子,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难出贵子》见博文结尾
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
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7岁的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另外一农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一个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政治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有压力的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
一、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在片中,精英阶级的andrew和john老到56岁依然还保持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美国教授nick夫妻晋升为精英阶级,***peter夫妻作为中层里面的佼佼者,体型明显较好,有几个甚至说得上修长精干;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几乎都成了胖子秃子,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二、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三、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然后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更为幸福;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
&&&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就脸呈忧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看起来很英俊,长大到28岁以后幸运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的岁月。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一脸悲凉的对人生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难预测。而他的女儿终于也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
四、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在电影中,精英阶级的人基本只生个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层阶级的那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也会生了三五个孩子。因此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为自己的儿女辈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满面荣光。按照推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们所说的80后。
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里面精英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倒是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离婚再婚的过程。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更为不幸,除了让人对婚姻的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爸爸们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所以这个让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娴静妇女。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的。虽然,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说说,而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这也是一种幸福;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会有很多机会改变整个人生。
如果,如果,不过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人生如果有如果,我们从现在起该如何重新去设计?
&&&&如果在孩子小的阶段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反而是作为孩子的模仿对象父母,却是要不断的学习、成长、进步,为孩子的快乐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所以,与其说是孩子的成长,不如说是父母的成熟。人这一辈子就那么几个关键的节点,作为父母能在孩子的关键节点给予最有利的支持,这就是成功的父母。
附:天涯 &精选版&
整理过后,文章依然有点长,以下为正文。
寒门再难出贵子(原文精华版)
现在越来越看清楚“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这东西是熔透于骨髓的,这和学校教育没多大关系,大多决定于成长的环境。从大学毕业出来的第一步,往往起到至关作用的就是家庭背景,可能从起跑线上普通家庭的孩子就输了一大截。
一、一群实习的大学生
&&&&我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上班,去年招了很多学校的实习生,实习可不是正式录用了。今年我们招了大概60名实习生,其实最后录用不会超过10人。这些实习,其实就是银行的噱头,可以找些一个月几百块钱对银行来说的免费劳动力,对学校、宣传、和社会义务算种交代吧。即使如此,能进入银行实习的都是学校推荐的“好学生”。
在中国,银行纯属国家垄断机构,待遇相较于其他行业待遇比较高,在银行工作可以得到优惠的贷款利率,买房子贷款都相对容易。总之一句话是那种世人眼里比较羡慕的单位。
接下来我就讲讲这些孩子的人生的第一步是怎么迈出的。有时与他们相处下来,真心觉得一切的理想主义都是狗屁,只有残酷的现实。
大学毕业,更何况是大四,还是一些孩子。
去年的2月我接待省里最好的这批孩子来到单位,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孩子都是一个个名牌211重点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可是组成又分了这么几种:
一类是农村家庭出来就学习很努力的,在学校很优秀的,大概能有20多个;还有一类就是家庭县城的孩子,有那么十几个;再者就是所谓的大城市的孩子十几个,这是当时看到他们的资料的印象。
去年三月份,他们第一次来到银行。因为第一天报到,我们准备了间办公室,早上等着这些孩子,我同事跟我说:“告诉你我知道哪些孩子来的早,哪些孩子进来会打招呼,哪些孩子会和我们聊几句,哪些孩子会进来会给我们倒水。打赌的结果是中午比萨。”
接着,他选出了一堆简历给我说这些孩子,会来的相对早点。可怕的是,当时最早出现的十几个孩子都是在他给我的简历里。
陆陆续续,这些报到的孩子,真有进来后很紧张一句话不多说,有的笑嘻嘻和我们聊几句;有的会很自然的说:以后你们是领导了,给你们倒点水;有的孩子会大大咧咧。其结果就是我同事预测的错误率只有两个。当时非常诧异,中午请他吃饭,我问你怎么看出的,他说这不是他绝招,以前跟着副行长接待实习生从那里得到的启示。很简单,看简历资料的户籍所在地,和父母工作单位,能归纳出群体来,也相应的能归纳这同一所大学,几种孩子的性格特点,处事方法。因为有些东西是共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站在年长的角度上去分析就和容易得到初期的预测。
下面是同事的分析过程:
1、来的很早的孩子,大多是农村的。因为他们重视这是一生中第一次离开学校去正式单位实习,非常重视。而且学校推荐,自然会打***给家里,父母能给出的指导无非是好好珍惜,第一天要早去,这类的教导,所以自然来的最早是这些孩子。但是都紧张,和我们几乎无交流。
2、进来和我们打招呼,并且还有倒水的那几个孩子无一例外,父母都是在党政机关工作,真的很准。
3、进来大大咧咧,开几句玩笑的几个孩子,家里都是经商,可大可小,但是父母身上那种灵活态度的熏染,在身上能看出影子。
4、有那么两三个,感觉挺冷傲,相对自信,对我们是属于那种不卑不亢的,这几个无一例外的属于大城市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
就因为这个小插曲,我觉得很有意思,开始去分析这群孩子。十年前的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内心很清楚,实习的结果这之中只有几个可以留下,大多还是得自己找工作。那时候心里就有个念头,保留他们联系方式,看看半年后,一年后第一步迈出的样子,也许能追寻到他们十年后的样子,也就是现在的我。
缘于这个念头,我开始认真地观察。没想到在这一年多的观察中,真的总结出很多东西,也从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困扰点。
二、选择哪个部门
第一天下午,这群学生参观完银行后,需要在会议室开个见面会,这种是面子事,自然会有位副行长级别的讲话,然后人力资源部经理,具体的告诉这群孩子,去哪些部门实习。
就在领导们对着这帮孩子讲了一堆官话,套话的时候,一个小测验在我脑子里成型:让他们自己选择想去工作的部门,不能写一个,写三个,可以***与家长交流,给他们20分钟时间考虑,直接在会议室不能相互交流,如果想得到指导,可以去走廊,给自己父母或亲人打***。
结果是大概十个孩子明确地写出了部门名称,选择的岗位也相当不错;另外有随便写写,也有自己臆想出来的部门;或者具体大概知道是什么工作性质,但是无法准确说出名称;还有几个就写了收钱、贷款之类几个字。--这就是他们大学四年读的金融与经济专业。
当我拿着他们自荐部门的小纸条,有了这么个发现:能够精确写出银行部门的孩子,大多家里是机关和经商的;农村孩子有一个可以精确写出,问了原因是自家亲戚在工行上班。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大多都写行政,管理,内勤,也绝对不会和外联部门的业务有关系;经商的孩子都想实习客户经理;家庭父母在机关的大多都想做主管助理。真的很有意思,一点一点看出了他们的性格,一点一点看出了他们的选择。
开完会,副行长告诉我,今年行里大概会招15个应届毕业生,各个方面的关系需要应付,这群孩子,只能选择优秀的留下两个或三个,让我们负责细心甄别,到最后作为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这件事让我担着就有点心颤,60个都是学校的好学生,只有两到三个实习完可以来上班,人生的第一步,就以这里开始。而其他的58人又得迈向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又得一次次的面试打印简历,突然心里觉得很压抑。
第二天,给他们安排部门。哪个单位都一样,有部门自然舒服要命,也有部门累得要死,其实哪个部门都想要跑腿的小孩,但是对我们来说跑腿,对他们来说分优与差。如果被安排做大堂经理就要一直站着,挂个横幅,一天在大堂跑来跑去;安排的老总办公室的外边就是接***,复印材料;安排监察部,对不起,跟着去***提款机和指挥工人***摄像头吧。因为实习不能安排做窗口从事窗口业务,大多就是内勤,外联,和打杂。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别看小小实习,斗争就开始了。第二天一早我总共接了四五个***,也有直接去我办公室的同事,开始给我打招呼:把哪个哪个孩子,直接弄他的一亩三分地,无一例外要和我吃饭,哈哈……没办法,只好按照他们的要求把相应的实习生,分到其的麾下,一个部门一个部门来,满了,去下一个。除了家里能联系到银行打过招呼,其他就是随机,也许是运气吧。不过出于人道主义,我定了一个活的规则:一个月后轮岗!
时间就这么过着,偶尔中午吃饭或在办公楼碰到同事,会问一下实习生的情况。当然了,什么状况都有,不至于说捅漏子,总是有喜欢的,有夸的,有抱怨的大学培养的是脑残吗,也有直接骂娘的,要我把蠢蛋弄到别的部门,给他们换个聪明伶俐的……
然后在这些同事的夸奖、褒扬、抱怨中,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1、农村家庭的孩子普遍不会交流。当处于一个部门新人时,不会去交流,不会去拉近,更谈不上和谁拉近关系。虽不是绝对,但这个比例超过农村家庭的90%,但是他们有个很大优点,就是勤快,很少找借口,大体属于那种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2、受到夸奖的孩子家庭大多是经商家庭。比较活,实习时,和老员工的互动能力较强,有的家庭甚至可以请老员工吃饭,有的还能在解决问题弄出个新点子。属于那种不会让人讨厌的,收到赞誉最多的一个群体。
3、再就是家里在党政机关做干部的孩子,最大的优点是有礼貌,会说话,不太会唐突,比较有眼力劲儿,个人气质较好,但有时也耍小聪明,因为年龄小,很容易被年长的发现,褒贬不一。
4、家庭知识分子的六个孩子,无一例外的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不太受实习部门的待见。原因有那么几个:一是没有眼力劲,二是相对自我感觉较好,有时会因为言语不懂得分清场合,说出一些比较固执和让部门尴尬的话。其中一个女孩子,父母是中学老师,自我感觉良好。对安排的跑腿工作,说三道四,和谁说话也顶着来。弄得实习部门强烈不满,最后没办法,派其检查消防器材,后来因为嫌辛苦,找我谈话,我给的***:如果不愿意接受,回学校吧。紧接着她就退出实习了,这是第一个自己退出的,也是唯一的一个。
最近了解到女孩毕业后一直留在省会没回老家,也没找到份正式工作,去蛋糕店工作了一阵,又去摆地摊,再后来去考研究生了。
三、小胖和他爸的故事
与这女孩截然相反的是个男孩,个子挺高,小胖子,喜欢笑,整天哈哈的。这家伙当初主动要求干大堂经理,因为姓齐,按照约定俗成就叫做齐小胖吧。
当初我说大堂经理挺累,他还自动要求,说可以减肥、照顾女同学。然后说自己太胖,不适合干细致工作,呵呵,就是这个小家伙告诉了我什么叫做“人熟是个宝”,什么叫永远都笑绝对没错。
小胖家庭条件不错,父母开家居饰品店。当然这小子学习也蛮好,从二级城市来到省会上大学,性格很有意思,他开玩笑,从来不会烦,见谁都笑呵呵的。他后来虽没能留在银行工作,但是因为性格比较活,和银行谁都混得熟,且家庭条件支持下,自己开了家公司,主要是给银行***提款机。因为这行业是个稀缺行业,一旦坐上了,就很难别人再代替。
一年的时间,小家伙买了房子,结了婚,也是时常给我打***。因为当时他想做这个,和他爸爸交流了意见,他爸爸专门跑来找我,请我吃饭。就这次吃饭他爸爸教给他,也教给我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道理:“人熟是个宝”。
他爸吃饭时自然少不了一大堆奉承话,然后喝了点酒,回顾自己没文化又如何干成了个家具城。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小胖的爸爸应该有点思维含量,他告诉我说:小胖学习挺好,是个好孩子,估计想留在银行,家里没有门路,但是既然有条件在银行实习,就让他希望能从银行的下属相关业务中找点什么做,从来没有听说过银行会欠债不还吧。当时这个思路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与其说小胖这孩子不错,还不如说小胖的爸爸真不错。
以下是小胖爸爸给小胖的规划:
小胖进银行实习,他爸爸自然很高兴。当他问爸爸哪个部门的实习好,不了解银行父亲立马就觉得:实习嘛,最重要的是弄个脸熟,去大堂站着吧,这样银行的头头可以经常见到你。这就是胖爸爸的指导,别的部门银行的头头估计不是能天天见着吧。后来因为实习时间长了,小胖也听说最后留下没几个,再次回家和他爸爸聊这个问题,胖爸爸说:我们和银行工作的那些说了算的没有关系,估计也不差我们家的这点礼物钱。老爸没有本事能让你留下,小胖,人活着就这样,各有各的命运,不要在想着留银行了。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银行也是一家单位,也需要和别人合作,小胖你琢磨一下银行有那些外联公司给他提供服务,如果可以,争取找出这么一个。
&&&&小胖的思维转的很快,接受了他爸爸的意见,从那开始,小胖就开始注意办公文具,什么消防器材,什么摄像头***,什么纸张销售,等等诸如此类。
最后发现了提款机***,每装一台的费用不低,但是还是每次都换不同的人,头脑形成了这个思维,告诉他父亲,过了几天他们来到这里,请我和小胖的主管吃饭,又是送礼。把整个事情弄明白的时候,花了20万给小胖开了公司,因为他老爸有家具城的资质,有装修的资质,很快通过小胖找到了主管的副行长,拿着公司,拿着资质,比装一台比原先便宜五百块的价格承包了我们银行的提款机业务。同时因为相互银行的往来,我们也给小胖介绍了合作银行。
因为这层关系,小胖经常来找我,我曾问起小胖怎么那么听他爸爸的话,小胖说其实就是觉得在老家周围邻居亲戚、朋友中老爸算混得很好的,老爸自己没啥文化,但是能领着几十个员工干,有几把刷子,从小认为爸爸挺能行。再就是小胖很喜欢说一句口头禅,就是自知之明。也是胖爸爸经常说的那句咱得有自知之明。
小胖有个好爸爸,能给钱,还能发现商机,能让小胖当个小老板,正是他爸爸说的那句:我生的他,了解他,他挺适合自己干,咱也得有自知之明,进不了银行,就合作呗。人得有自知之名,抓住任何机会,这就是小胖和他爸爸的故事。
四、周周的工作
与小胖一样的理智派很少,当然这种理智来源于父辈的见识,父辈经济能力和人生智慧。这种孩子很少,就那么一个,大多数孩子,也包括我们这群成年人,都会为了一个飘渺的希望,希望自己比较幸运,去努力去争取。
也就是从他们中,我获得了个很有价值的思维。如果有能力一定去争取,因为既然大家都说这件东西好,既然世俗的认知都认为它是好的,不要去自认为自己能够自己打拼出另外一个天地。如果全面衡量觉得这块蛋糕争取不到,立马要转换思维,不要做自己力有不逮的事情,因为努力了,争取了,你的条件达不到,最后伤心还是你自己。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也不知是出于好心善意,还是什么,差不多每个孩子,开始知道我手里有名额。从那天开始我的办公室、手机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拉着家长,拉着银行同事,一次次约我吃饭。这是自然,人之常情,我知道自己那点权利,只有两个名额,谁也不想得罪。然后一直开拖,找个理由告诉他们:我没有这个权利。接着甚至有孩子的家长,直接找到我家,提着东西,然而这礼物我没法收,即便能收,也不想这样,因为如果我确定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另一个孩子要去满世界的面试,也许他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心有不忍。
这时,当狼多肉少的时候,就完全体现出一条定律:小狼怎么样,完全取决于老狼。
周周一个女孩,家就是本地的,母亲在某物价部门担任处级干部。这个女孩子家教不错,穿着打扮很时尚,重要的学过芭蕾舞气质很好,有点那种好女孩的感觉,很有礼貌。我对这个女孩子最大的印象就是:家教一定很好,总是那么不紧不慢。
当消息流传到周周的时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孩子不错,只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条件,要爸爸或者妈妈很不错才是绝对的硬性条件。实习的第三个月,我接到了行长的***,大头一把手的***。告诉我周周表现很好,必须要我把实习说明给她写好,我这时候耍了点小聪明问行长:我对这个女孩子没有什么印象,长头发,短头发,是哪个啊?行长说了一句,那个样,就是那个周周的女孩子,反正不是长头发,就是短头发,记住把她的实习报告弄好,就行!哈哈,事实上行长也不认识这个女孩子是吧,为什么行长直接打招呼,后来副行长给我说到,周周的妈妈的是物价部门的处长,通过关系找到银监局的某位副局长,这位副局长直接给了行长***,大头只有点头的分,既然硬性条件够,别的都不重要。第一个,这是第一个,后来更是听说,这个名额确定后,周周填了工作合同。周周的妈妈和银监局的副局长,我们银行的几位行长,喝了一顿,听清楚是周周签了正式的合同,人家才请客啊,小弟级别太低,这种高级别请客,没小弟啥事。
找工作,好工作,搞定一把手,如果主管部门一把手打招呼,几乎十拿九稳,说不准单位还得巴结你。从此周周去了六楼,分行办公室,主要负责和政府部门的联系工作,当然这里面其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大家明白得不能再明白了。周周现在找了个省政府的小伙在谈恋爱,小伙子也是那种家庭,在下看来前途一片光明。
五、治国的故事
如果一对父母能把孩子起名治国,那么对孩子的期望一定很大。治国是学校的班长,也是学生会干部,篮球打得很好,皮肤黝黑,很精神勤快。在风控部实习,经常看着抱着一沓沓的资料跑上跑下,风控部权利最大,业务最多。资料,文件自然最多,这点比较累,没完没了的复印文件,没完没了的开会。
风控部几乎是银行工资最高的部门,因为要求的太多,当然饭局最多,部门收到的小礼品也最大。治国家是农村的,从小学习很努力,篮球打得好,在大学里成了一个公众人物,当治国听到实习名额的时候,这个消息是从风控部老总那里听到的,好几次下班的时,看见他在我停车位那里,见了我就打招呼,连着好几天。
我知道他想干什么,有一次我说坐我的车吧,正好经过你们学校,这样不用打车了。那天我老婆去岳母家看孩子,我也没饭局就是想开车转悠一下,就拉上他了。刚开始孩子很拘谨,很拘束。我说在风控部很好吧,好好努力争取留下,那可是银行最夯的部门。治国接着这个话题开始了他的语言。快到学校,他说大哥到这请你吃饭吧。当时我觉得这孩子挺有意思,一路说了那么多敲边鼓的话,到学校附近说请我吃饭,肯定他盘算着附近的饭店很熟,在经济范围内,可是一想银行一月就给他们800块钱的实习工资,还不知道有这八百家里还给不给生活费。我说我请你吧,等你上班了,再请大哥。就这样开始一场谈话,我说开车不喝酒,让他喝点,刚开始还拘谨,喝了一瓶啤酒后,治国讲起了身世。
治国家是农村的,有个弟弟,父母纯农民,父母对他有很大希望,通过在银行的实习,觉得要是能留下真的再好不过了。这时候我突然心里很压抑,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他还是个孩子,没有经历过几次饭局。我劝他喝了两瓶啤酒后,就给我开始掏大实话,告诉我风控老总告诉其名额的事,说如何如何想留下,说自己上学如何的努力。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孩子不讨厌,但是总是说自己,还太小,太渴望留下工作。突然有点不忍,但是我能说的只有好好表现。最后我告诉他,你们部门的老总,风控的老总在行里很有分量,他比我管用。自然我只能说一堆空话套话,就在他的诉苦中我把微醉的他送回了学校。
后来治国跑我家里来送礼,一条烟,还有一些土特产,我没有收。而且他也给风控的老总送了一些土特产,老总的老婆嫌不干净给扔了。对于老总来说那是个笑话,但是我知道,治国你在学校也许很优秀,挺努力,但是在这拼家庭的社会,也许已经没这份工作了。因为风控老总觉得这孩子挺傻,送礼送了一些扔货。
这不是一个使劲干别人就说你好,肯为你撑腰的时代。长得很帅,男孩子没用,没有人指导他,没有人告诉他怎么去做,什么事都是自己摸索。也许治国以后会出人头地,但是40岁之前他的命运已经确定了,要让现实碰到头破血流才知道社会的真相,才能磨合好自己……
治国后来没有留下,几经面试找了一份保险公司的工作,很辛苦,逛街时见过一次,看得出感觉挺累。
其实以我觉得治国还是可以,那为什么风控老总不肯为其说句话呢?在一次与风控老总的饭局中我了解到,有一次看见治国把接待用烟,往口袋里塞了两盒,这事让他彻底的否定了治国。后来我让小胖问治国拿烟做什么,小胖给我的***是治国想回家的时候带给父亲抽,因为中华父亲没抽过几次,我当时的感觉,真是悲凉。
&&&&小胖点醒我说治国家不是很好,也没啥坏心,就是想给父亲那点烟抽。我一下明白了,风控老总懒得去明白,也不想了解,这孩子为什么把接待烟装走,但是这个细节让他彻底否定了这个优等生,让其觉得治国讨厌。
治国觉得有那么多中华,父亲抽烟,不经意拿几盒给父亲,让父亲抽一下好烟,本来就是接待的,和偷也压根没有关系。但是就是治国的这份孝心,让治国的形象在他们老总那里大打折扣,让治国没有了机会。我问小胖你拿吗,小胖说自己买不行啊,这种东西作为实习的拿了不好,反正就是不好。
这就是差别,是小胖高尚不会有那想法吗?是小胖家里可以买,不会去做,治国也许也知道拿不好,因为自己只是实习生,但是烟很好,自己买太贵,出于孝心,其原因还是家庭吧。
做人的教育在哪里呢?全在家里。
学校是不会教育你如何为人处事的,即便有思想品德课,老师也只是讲讲空泛的道理而你也未必真听得进去。做人的教育在哪里呢?全在家里呢!每个父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一套做人方法,他也习惯性地把这套原则方法传授给孩子,因为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否则他这辈子就不这样做了。可许多普通的父母就没有想到。
总结了一下,家庭优越点的孩子比较不惜财,相对性格也开朗一些。以前我一直的印象是家庭普通的孩子应该更朴实一些,但是通过观察他们,再联系到自己周围,真的,家庭条件差些,大多都是狡黠的,做事心理有很大的计算过程。这个计算过程对父母来讲是好事,比较节省,但是对自己发展,交友,人生态度是一个很大的思维框架,往往会跟随自己的一生。
例如小胖的爸爸的思考方式以及对小胖的教育。自己出了哪些问题要怎样修正。如何有自知的能力。而其他孩子大多遇到问题首先是抱怨,其次再想别的,一般不会思考自己的毛病。两种思维方式都自成体系。从外表来看你看不出它们直接产生的后果,所以作为孩子特别容易承袭父母的思维方式。我们的青年一旦承袭了一种思维方式往往就决定了一生的定位,而且直至终老也未必能发现自己的思维导致了自己的命运。
六、小东的故事
小东是个男孩,家境不比周周差,也许还强点,但是这是唯一一个可以留在银行,但没有留下的孩子,还是因为家境。他很幽默,不讨厌,据说已经家里给协调好了关系,可以留下,最终其老干部爷爷,没有同意他留在银行。毕业后拿着红头文件去了南京某指挥学院,深造了一年,取得了研究生学历,再分回本地,做军人。单位是后勤部,很舒服的单位,很惬意,分了一套房子,找了个军官做老婆。
有个插曲我得讲讲,小东一直很喜欢实习的一个女同学,当然后来小东后来去南京,恋爱还是继续的,只是小东回来后家庭父母知道这段恋情。那个女孩不错,但小东父母的家庭会议结果就是一个,坚决不允许,理由是女孩家是县城的,对将来小东的发展没有什么助力。为此小东和父母拍了桌子,闹了一场,连续的家庭会议,连续的压力,包括小东父母不让小东带女孩回家,维系了几个月,小东的女友提出了分手。
随后小东一次次的相亲,最后是一个爷爷战友的孙女,一个同样在军队的女孩和小东谈起了恋爱。这女孩子家境比小东还好些,家里有好几套房子。女孩现在的专业去了国家开发银行,小东还在部队,只是打***联系,说结婚后转业,去机关吧。问他说怎么样,没觉得咋样。
七、原子的故事
原子和小东在实习生中是很好的朋友,可他们各自却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原子,一个极其聪明的孩子,家是乡镇的普通家庭。这孩子很聪明,或许说有心计,实习的时候嘴很甜,这是给我的印象。在我们这里实习的时候,最早想追周周,很可惜没追到,追了一个同一个市区来的女孩。两个人实习的时候就拉着手,还没毕业原子就带着女孩子回了家,刚毕业,原子就通过父母家拿了十几万,付了首付买了房子,接着顺其自然的和女孩子结婚,七月毕业,八月结婚。那时候,小胖,小东都很羡慕原子,可是这种羡慕没有维持多久。因为结婚了,原子的父母就催促让原子当爸爸,当然原子的岳父母也是这么想的。
很快原子有了房子和孩子。然而最近听小东、小胖说起原子,已经没有了羡慕,都在叹息,说原子要不是听家里的,现在不至于那么累,太累了…哎…
两个人的评价都是这一个字。
原子毕业后,找了份某大型国有企业做推广,也就是营销类的吧,收入还可以。但因家里的一再要求,老婆怀了孩子,没工作几天,就怀孕了,也就没了工作,等着生孩子。
&&&&最早做爸爸,可是也最早开始知道了什么叫承受不了。
原子有房贷,现在有了孩子,面临很现实的问题,媳妇生了孩子,那么就需要一个老人带孩子。从媳妇生孩子开始,就已经超过了原子的承受能力,也许原子应该晚点要孩子,那样会更好。但是孩子生了就要养啊,孩子本来是爱情的结晶,却成了原子担负不动的开始。
小胖说:原子生孩子后,原子的媳妇就说需要请月嫂,差不多价格在这个城市3500左右,月嫂最少得俩月。现在的情况是原子贷款买了房,自己的工资还了房贷,还得供养一家人吃。孩子出生,什么奶粉,尿布,衣服,等等,家庭一切的开销都是原子的工资里面。。。原子实在是拿不出这份月嫂钱。父母帮忙出了首付,没钱,岳父母说的好听,没有钱也出不着。那孩子怎么办,还得管啊,生孩子花了一万多,让原子再也没有多余的钱,只能让老妈和岳母轮流从老家来照顾孩子。
如果物质丰盈了,孩子的出生,对家庭来说那是很美好,但是没钱孩子生了,父母还得从老家来看孩子,这就是一个炸药包的导火线了……
矛盾就开始在孩子出生的第三个月。原子的媳妇,想让老人看着孩子,自己也去找份工作,缓解一下压力,但是岳母不干,觉得孩子半岁前不能上班,如果上班了,可能要落下病。这样就有了争执,岳母开始抱怨原子家没钱原子没本事,一个刚工作刚够一年的普通孩子能有多大本事?家里的钱也都付了首付。这样,矛盾就开始积累……
一切都是钱,钱,钱!还好原子的媳妇顶住压力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因为没有关系和背景,只找到了一份千把块钱的工作。因为媳妇上班,孩子就得老人自己在家看,老人看一天很累;下了班,是原子累,媳妇也累,这样又因为刷碗,洗尿布开始起争执。
女人的幸福活在比较之中。原子的媳妇开始心里不平衡,生了儿子为什么活得这么难?中午顶着满头大汗挤车做公交累半死给孩子喂奶,吃口饭,还得下午再跑去上班。这时候原子就成了原子媳妇眼中的废物,哪个同学的男朋友,哪个同事的老公都比原子有本事。
原子为了多挣点,没完没了的跑外,但是又能多拿多少呢,还是挣得不够花,也开始抱怨,开始抱怨岳母催着要孩子。
就在这时候,原子的爸爸又因为食物的原因引发肺炎。肺炎这东西很麻烦,需要住院。这样原子的老妈只能跑回家,让岳母来看孩子,而岳母觉得不是自己的班,来看孩子就多少就有点怨气,自然看完孩子,就比较埋怨。
事就这么凑巧,原子的一个单子被同事抢到,突然少挣了几千块钱,那天心情不好,回家媳妇和岳母已吃完饭。而原子只好去自己做饭,这时候老妈打来***,问到原子时,那么累居然自己做饭,于是***里就和媳妇与岳母大吵一顿。
这是第一次爆发,吵累了,原子出去给小东打***说:小东我真羡慕你没有选择那个女孩,接着就是小东听着原子哭了。这矛盾开了头,不是你不吵,矛盾就消失了的,矛盾还在,随时还会继续。我只知道原子之后的生活每天都在吵架与板脸中渡过,还甚至大打出手。
&&&&后来我给原子打过一次***,问他为什么羡慕小东,原子说:因为自己内心否定了父母,自己心里实质觉得父母很失败,当初父母希望晚点结婚自己却没听。当然父母也没坚持自己意见,结婚了,一直催着要孩子。自己在没有积累的时候,结婚生子,这些矛盾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其实我还是想说,刚踏入社会的时候,父母的意见真的很重要,如果讲不出道理,在重要选择时,一定坚持下。我身边这个年龄有的依然在重复原子的相同故事。
在没有积累的时候,一定不要去做承担不了的事情,要不真的太累了。
八、分析背后原因
小胖在同龄人中我是最看好的,为什么?因为小胖的爸爸。小胖虽然没留在银行,尽管他也很想进来清闲的工作,但小胖爸爸的教育给了小胖一个不用忧心的物质环境,所以每天都嘻嘻哈哈的。有的孩子为什么开朗,有的孩子为什么沉默寡言,你能指望一个家长整天抱怨钱不够花,整天说大学的生活费太贵了,整天挣钱不容易,这样苦口婆心压力下的孩子,内心很阳光,内心很灿烂,不可能吧。
因为物质条件的丰盈,或者说从没有因为正常的生活消费而受到父母关于钱财的压力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开朗,相反如果家长以为的念叨,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抱怨什么也贵的时候,我很荣幸的告诉这位家长,您在把您的无能贯穿到孩子骨髓里。
治国表现很好,为什么做了六个月的部门领导,到了最后都不肯为其说一句推荐的话,因为送的礼物是扔货吗?我想不是,是治国看重小利,要命在那两盒烟上。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只是争夺小利会损害人际关系,让周围的人对你有看法。而人际关系受到损害势必会影响你在重大利益上的得失。这样一进一出,最后就不划算了。所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烟本身小事情,因为部门领导把治国归类为了:爱占小便宜。我深层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治国为什么会拿烟,为什么小东、小胖不会去拿?因为在治国的脑海里“中华烟”是好的东西,是家里不会买的,放在那里有很多,而父亲没吸过几次,动手拿了,归根结底还是家庭贫困的原因。
从品德上讲不见得小胖,或者小东,就比治国高尚,为何他们不会随手拿烟?也许中华在他们眼里不是什么很想要的东西,小东的爸爸是副厅级干部,估计吸烟都比中华好,而小胖家里开着家具城,经常请客送礼。他们潜意识思维,这烟家里可以随便买,所以小东和小胖不会去拿。问题的深层原因不是什么品质,是内心看待烟凸显的心理价值,治国被看见了拿烟被归类,其实深层次还是家庭能够提供给孩子看待物品心理价值的问题;治国这孩子不傻,懂礼节,知道送礼,为什么送的礼物被扔了?原因还是心理价值,治国的心理价值觉得物品不错,觉得礼物很好,但这样的心理价值,用他们部门老总来衡量就属于可以扔掉的那类。
同样是请客,周周可以请到行长吃饭,因为周周背后的价值是做省级单位的处长。这些治国你是那么没法去比较的,也许你现在也不明白。你的心理价值还是父母农村的接人待物处世技巧,这些因为你的年龄,阅历没有办法。如果父母没有能力指导,其结果就是一头一头的包。孩子真的没有错,但社会没那么简单,现实的很。在同龄孩子中单纯的比较孩子,治国很好,但是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现实。
小东和原子家庭规划的区别
我曾经问小东,为什么最后还是让老爹打败,听从了安排?小东的原话:老头子是个副厅级干部,不是傻瓜吧。原子的悲哀在那里,也许单纯的比较,小东和原子两个孩子,原子更优秀一些,或者说原子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比小东的能力强。
加入父辈,甚至爷爷辈的家庭比较,原子就彻底被打到山底下。原子在学校就追到了媳妇,并且没毕业双方老人就见面,这的问题在那里,错的不是原子的恋爱,而是原子以及原子岳父母的目光短浅:孩子恋爱了,老人赶紧见面吧,这样咱们也算完成任务了。
原子贷款买房子这点没错,甚至结婚都没有多大错,问题就是听从了父母的结婚后直接要孩子,这成了原子的身心俱惫的导火索。原子只是在这个城市读了四年书,毕业找了份跑销售的工作,对这个社会现实的了解程度可以说少的可怜,他这个年龄自己是没有能力规划的,那么父母呢,以及原子媳妇的父母呢,很抱歉这两对父母还处于县城和农村的认知上,恋爱,结婚,生孩子,越快越好。
因为原子和媳妇自身的年龄摆在那里,不可能对现在直观的现实世界有个良好的认知,那么深爱下,寻求婚姻是必然的。但是这种选择很盲目,是属于头脑发热。房子是贷款的,一切开销都是需要金钱,一切都是需要物质,而这些,包括原子和媳妇、原子父母、原子的岳父母根本就没有看清。双方老仍自认为孩子读了大学,就能过上他们父母相信中的那种城市生活。
原子的一头包也就注定了。
原子的父母以及岳父母不是没有给过规划,只是这种规划是给予县城农村同年龄接待的规划,形成了一个金钱物质预计过低的规划,必然出现问题,必然让原子,原子媳妇都很累。甚至父母跟着累,就是这么一个把农村或者县城的规划观念,让原子在一个城市走那种父母能够接触到农村县城的规划道路。这两个环境的花费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也就是金钱物质的匮乏导致了原子的一系列矛盾。
原子的父母曾经提出结婚晚点,但是原子不听。他对我说的是:当初太自以为是了,觉得父母就是一乡镇工厂职工,自己上了大学,觉得父母活得真失败,心理甚至瞧不上,他们说的觉得根本就不想听,也不会听。对家庭的自卑感导致了原子之后的道路。
当然有朋友说,寒门也能出贵子,什么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也快工作将近十年了,从起先的观察这群孩子,总结出的一点细枝末叶到我自己身边的朋友,好似都在沿着一条的无形的线走,这条无形的线的开头就是家庭环境,见识,家庭规划。也许我相信天道酬勤,但是身边发生奇迹的人很少。富人家的混蛋孩子有李天一,穷人家的就有一个马加爵。都是个例,根本代表不了所在的阶层。
人生很有意思,你怎么对它,它怎么对待你。你拿人生开玩笑,不认真,人生立马偿还你一个人生笑话,如果选择不认真,那么立马人生就对你不认真。其实人生在某种可控范围内是可以规划的,怎么规划就是看你身边和你条件差不多的两个,或者三个,甚至更多一点,有一个对比。
&&&&我觉得人在踏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时候,真的有必要精心考虑一下自己的家庭环境,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条件来好好想想自己应该找份什么样的工作,一个人也许一辈子两件事最重要。
我的建议是----
第一、是去找一份工作,有发展前途的工作。
可能有人觉得什么叫好工作,好的,什么政府,银行,电力,我根本进不去。我作为一个工作了十年的人得经验是这样的。所谓好工作,不是说进去养着的工作,是你在里面却是可以学到东西,将来即使不在这家单位做,你也能很快找到下一份同类型的工作。
&&&&在初期的时候最好不要自己创业,因为这条路很难走,没有经历,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很难。即便你是IT天才,也希望你服务大机构几年后,各方面条件成熟了再自己创业。
第二、是选择一个他或者她结婚。
我朋友离婚的好几对,几年来前还恨不能长在一块,最近闹离婚的,相爱的人几乎成了仇人。
我的看法,感情世界是一个纯粹的想象世界,哪里没有性价比,没有安全,只有各种生活物品的价格。但是婚姻的本质是交换,没有比这更真实的东西,不要去幻想你是例外,结婚的时候,没有想离婚的,那些离婚的也不傻。
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选择结婚的对象的时候一定牢记一个原则,选择爱你的那个人结婚,而不是你爱的那个人结婚。如果你有条件追到条件优越于你的家庭的对象结婚是你福气,但是最好别比你的家庭差……
在这两项中工作的地位高于婚姻感情
工作不会抛弃你,工作能养活你,让你活着不用靠人施舍,当你的工作处理好了,婚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的,但是如果你要是想着先成家,再立业,我会告诉你,我身边有朋友因为颠倒了顺序现在离婚了。
人是靠本能和欲望活着的,婚姻是一个相互交换,相互承诺的本质,构成是两个人,这里面是有利益衡量的,如果婚姻的天平不是那么平衡了,要么一个人永远受气,要不不受气就是分手。
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再是30年前,结婚了就是一辈子,了解这些,做好自己,婚姻也差不到那里。
现在谈个问题就是不平衡感:中国现今的社会,最受穷的是我们的父辈,五六十年代那一辈人,但是告诉你成功相对容易也是那一辈人。如果家庭很优越,不愁工作,不愁房子,家里甚至能帮着你选择对象,那么你是很幸运的,我在这里祝福你。因为你前30岁的家里有能力给你安排,有能力给你庇护。你真的很幸运,你就是社会上,被羡慕、嫉妒、恨的那个阶层。只要不吃喝嫖赌,不乱搞男女关系,你这辈子是不会很差的……
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去找份好工作,这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从小听到最大的话,也是家长反复唠叨的一句话。但是我在毕业工作后也没弄清楚这里面的必然联系。
我们中国从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古人只要刻苦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从此就成了古代朝廷的工作人员,朝廷给你官职,给你待遇,虽然也从底层做起,能力的不同,基本上两千年来这个待遇是很优厚的,古人劝人读书的方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古代的教育何其开明,为什么读书,科举制度在你那里,很公平你只要好好读书,参加科举,无论是物质,还是婚姻,都有国家的承诺!好好读书可以改变你的地位,你的阶层。古人的教育强调黄金屋,强调颜如玉可是很浅显的。
我们这个社会,太远的没有必要追溯了,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6年取消统一分配,其实仍然是科举制度的变量人才制度。那个时候,好好念书,考好大学,毕业国家统一分配。教育是没有打问题,因为国家的公信力还在保障。
但是1996年后,就坏了,学校开始扩招,国家取消统一分配,这时候从1996年开始其实大学教育就已经不是那种保障制度,而变为一种淘汰制度。从这开始你能读到大学,所以读书的过程还不算是一个大问题。真正的大问题在于父母如何向你解释读书的意义,这个意义的主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学习的真正作用----储备知识,锻炼思维,进而增强能力,获取更多你身边人不具备,不会,不懂得知识。因为是这样,你可以从做父母,身边人,周围人做不了的事情,你积累的越多的知识,掌握越多的思维技巧,你就越会脱颖而出。遗憾的是多数家长理解不了学习的目的是淘汰不学习的,学习好的目的是淘汰学习不好的。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一级一级实际上是个完美的淘汰制度。
很好理解,如果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你连孩子初中的数学你都办不了,谈何学习的方法和思路,这样如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果父母的教育是:“儿子你想这个题是这么做,遇到那个题会怎么样呢?下一步又会产生什么呢?条件呢?……”孩子再笨在这种气氛中也能学会思考,何况这样教育方式人家两口子的基因怎么会生出笨儿子呢。
十几年的学习的真正作用----储备知识,锻炼思维,进而增强能力。真正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不是学习得了多少分,上了那个学校。
还是那句话:也许这篇文字全是废话,但是希望看到帖子的你,能从中看到那么一两句有用的让你在选择、认知、思维上有个理性的认识,能够少走弯路,能够走的更稳妥一下,走的更简单一些,走的更平顺一些
&&&&&&&&&&&&&&&&&&&&&&&&&&&&&&&&&&&&&&&&&&&&&&&&&&&
&中谊养正阁淘宝店:
《再造书香门第》附精装版套装
中谊养正阁淘宝店:&
帛书版老子大字拼音《德道经》附2CD
中谊养正阁淘宝店:
在音乐伴随中成长 --
《爱和乐全能全脑音乐》
古典音乐欣赏音响套装套餐一&
会员给予团购价格&
古典音乐欣赏音响套装套餐二&
会员给予团购价格&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