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如何继承和传承传承

第A16版:收藏周刊
广式家具刘柏浩:
除了技艺,更重要是工匠精神的传承
少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
  ■夏少丽作品
  陶昌盛  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昌盛“蒸蒸日上”石雕壶
  ■王树元 福禄满堂
王树元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曾获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
刘柏浩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广州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伯浩 琴棋书画沙发  “2015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八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开幕在即,本次展会汇聚了上百种民间工艺品类,汇聚了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工艺大师的精品力作,包括石湾陶艺的微雕、天津木雕、上海石雕和广式家具等大师将纷纷携作品亮相。  ■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  石湾陶瓷夏少丽:  这一代微雕在材料手法上均有突破  夏少丽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  这次我参展的作品《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也是一件微雕作品,通过几年的时间收集齐五十六个民族的资料后才开始创作,光是做人物,我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再创作、调整造型,前后足足用了五六年时间。  我把中国版图微缩到长55cm、宽26cm、高50cm的公鸡造型,把五十六个民族分成八件作品完成,每一件作品安排七个民族,含14个男女交错的人物,分散遍布在寓意中国版图的底座上。底座的创作元素中,我用了长城的元素来代表中华文化。而在材料的运用上,也有所突破,包括一些马赛克料、瓷泥的运用等,都用了不一样的技法。  相比前一代的微雕作品,我们这一代在材料和手法方面都有所突破。以前所用的泥料较为粗糙,人物比例和表情方面相对粗工,这些方面我们都精进了不少。  接下来,除了人物创作之外,我们可能还将从材料方面入手,在花草树木方面进行突破,就是探索在花鸟、山水和人物之间进行更深入的融合和协调。  我期待这次展会能够把我们的民间艺术推广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希望能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平台,让我们能尽情展示自己在民间工艺方面的探索,把民间工艺推上国际舞台。  上海石雕陶昌盛:  希望继续多出作品,让后人有所继承  海派石雕作品分两类,一类是海派的砚雕,原料来自广东肇庆的端石;一类是石壶。我是海派石雕代表陈端友的石雕技法传承人。海派石雕的特点就是超写实主义,比较费时,一般人不愿意去做。我们坚持那么久,估计一辈子也就做几十件作品,涵盖造型就是十来种。我今年已经64岁了,我希望能继续多出一些作品,让后人能够有所继承。现在继承陈端友先师的石雕从艺者估计十来人,跟我同辈的就剩下我了,其他都转行了。  在我的徒弟中,有一个稍有成就,在南京能够独树一帜,另外还有一个徒弟在上海继续坚持。  至于石壶,是我们首创,灵感来源于一个美国人在购买我们的砚雕时说,他不会用毛笔,希望我们能把砚池挖深一些,然后配上盖子。我们灵光一现,干脆把它按照茶壶的形制进行改造,结果第一把石壶就这样诞生了。慢慢,台湾的商客也非常认可这一类茶壶,我们的研发速度从而加快,越来越成熟。  天津木雕王树元:  南方比北方重视,期望更多展示平台  王树元  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曾获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  我们北方木雕的特色是多层穿插镂空的手工雕刻,制作时间比较长,一个人从学到出师,没有四五年很难有成效。我前后带了二三十个徒弟,但现在真正能坚持的,就剩下四五个人,最长的一个跟我16年了,最短的也有四五年。现在北方木雕技艺都几乎快失传了,在北方从事木雕的人群几乎是没有了,我现在主要就带着几名徒弟,希望能把技艺传授给他们。  如果做一个五六十厘米大小的木雕,一般需时一个星期到十天左右,再大一些的就一个月左右。从市场的角度,一般做一个星期到十天的作品容易被接受,价钱大概也就是几千元,上万元的就很难卖了。现在传统工艺都存在一个问题,想做好,耗的时间长,但卖不出好价钱,要是粗制滥造,又没有艺术性。  题材主要是以吉祥为主,因为北方忌讳的东西很多,而花鸟类基本比较容易被接受。但从市场平台来看,北方没有南方重视,我们期望能有更多更大的展示平台,可以让北方木雕市场开拓得更广。我相信,只要有了市场,传承就不是问题。  广式家具总体特点是用大料来雕刻出形状,而苏氏家具则用料细,有些是拼接成粗大的,而非直接用大料来雕刻。例如,需要凹槽的地方,广式是直接用粗大的木雕挖空而成,而苏氏则是两件大“夹”一件细而成。  传统的广式家具技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坚持。现在能看到的广式家具,表面上很接近传统,但完全“解剖”之后,榫卯结构都完全变了,传统的结构基本没有继承。从工序分析,有些环节,一道工序就已提高十几倍的速度,而利用机械雕刻,有些甚至可以提高上百倍的速度。  现在更恶劣的是,有些完全就没有了榫卯结构,只用钉子代替,这一类既省技术,也省人工。因为装嵌之后看不出,所以不少人钻了空子。这一类家具在使用之后,一到三年不会有问题,但之后就越来越明显(有问题)的了。  所以,为什么要讲究传承?除了技艺,更多的是工匠的精神,是保证使用的质量以及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我并不反对用现代机械制作家具,但我认为机械制作不要超过一件家具工序的七成,至少要有三成是人工雕琢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除了技艺,更重要是工匠精神的传承》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020-133588)当前位置: &
------- 友情链接 -------
博宝艺术网
雅昌艺术网七旬微雕大师49年创造特殊技法 传承后继无人
&&& 5月15日下午,攀枝花市东区渡口桥北,70岁的郭月明在攀枝花微雕艺术馆内忙着布置展位,6台显微镜放在展台上,“我的作品是微型艺术,肉眼无法直接欣赏,需要放大上百倍才能看到它的精彩。”
&&& 郭月明说的是诸如火柴棍大小***上的《清明上河图》、米粒大小***上的百只形态各异的大熊猫、绣花针孔内***上的“华盛顿”等微雕作品。
&&& 49年的努力,郭月明成为四川省民间艺术(微雕工艺)大师。如今,他计划着绣花针版的唐诗三百首,并将微雕与攀枝花的苴却砚相融合,继续微雕传奇。不过,在郭月明心中却有个隐忧,年届七旬的他,面临微雕技艺“后继无人”的尴尬。
&&& 微雕作品震撼观者
&&& 15日下午,在攀枝花微雕艺术馆内,郭月明忙着布置展厅内的东西,“所有的东西就位,只要苴却砚运来,展厅就能对外开展了。”
&&& 微雕艺术馆是郭月明自己筹备的,免费为大家开放,他希望它能成为攀枝花的一个教育学习基地。“这是中华百宝图。”郭月明调好显微镜,记者上前观赏,只见在不足一厘米长度的“牙签”上,一百只形态各异的熊猫,或坐、或走、或站、或嬉戏;
&&& 在长2.9毫米、宽1.85毫米的***上,刻上33首***诗词,共2101个汉字;
&&& 在显微镜帮助下,记者率先目睹了那些叹为观止的作品。
&&& 一则新闻让他走入微雕世界
&&& “一则新闻让我跟微雕结了缘”,回忆当初,郭月明记忆犹新。
&&& 1966年,郭月明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因为家庭贫穷等原因,他放弃学业,走进社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民间艺人在一支钢笔上刻了很多字,后来这只钢笔被收藏在莫斯科博物馆。
&&& “我当时就想,搞微雕,我行不行呢?”郭月明说,没有老师,一个人自己摸索着学习。没钱买材料、刻笔等,他就用绣花针磨出笔尖或刀口当刻笔,材料就选身边的有机玻璃或者石头。
&&& 因为不懂,郭月明一开始就选择了最难的微雕,人物选定徐悲鸿立体头像,一次次的挫败,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太笨了,没有天赋?”但郭月明没有泄气,而是从最简单的微书练起。《清明上河图》郭月明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中华百宝图》花了1年半的时间……一件件脍炙人口的作品背后,是郭月明无数的汗水和心血。
&&& 2011年12月,经四川省民间艺术大师评审委员会批准,郭月明获得了“四川省民间艺术(微雕工艺)大师”称号。
&&& 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 日,郭月明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入院抢救。“大家都以为我挺不过来了。”郭月明说,康复后,右手有些麻木,“拿刻刀,手不受控制,是飘的。”
&&& 为了重拾刻刀,郭月明每天练习硬笔书法,写大号的楷书、行书,通过运动,恢复手部的灵活度。经过两年多的恢复训练,郭月明的右手依然麻木,但拿刻刀不再飘忽不定。
&&& 重拾刻刀,郭月明有了新目标,一是将猴子捞月故事搬进微雕世界,二是在绣花针孔内完成唐诗三百首,配上作者肖像等。
&&& 不过,在郭月明心中却有个隐忧: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 从1966年开始,郭月明用了49年时间摸索、创造出了许多特殊的微雕技艺和方法。“以前教过七八个徒弟,但他们学到点皮毛后都离开了。”郭月明说,他接触的所有人中,他的儿子郭小龙最具有天赋,但是孩子却没有兴趣,不愿意涉足微雕领域。
&&& 眼下,攀枝花微雕艺术馆开展在即,郭月明发出招募帖,寻觅微雕技艺传承人。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