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神话不属于上古神话
北大教授段宝林:
摘要:因为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离它的产生已有了很长时间,它的内容与作者、时代等等,就很难弄清。用过去的文献法去考证肯定是不够的。好在民间尚有许多活态的盘古神话与崇拜习俗,必须用民俗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才能作出新的突破。本文拟从前人成果出发,作新的探索,故曰“盘古新考”。
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首出创世之神。传说生于天地混沌之中,经历万八千年,天地开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所有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均为盘古死后身体各部所变成。盘古氏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个历史常识是家喻户晓的。但盘古神话的丰富内涵,则不一定为人们所了解,一般人只知其名而不详其事,对于盘古神话的思想和盘古精神则更感茫然。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与普及。盘古是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英雄祖先,是远古最古老的祖先神。但是,关于盘古的记载却比较晚,这是为什么呢?盘古神话的内涵很丰富,它具备了世界上众多的创世神话的诸项内容,其社会内涵与哲学内涵都值得研究。
前人对盘古文化已作过许多研究与考证,这些研究主要有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吕思勉《盘古考》、饶宗颐《安荼论与吴晋间之宇宙观》、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袁珂《中国神话通论》、张振梨《中原神话流变论考》、何新《盘古神话之谜的阐释》、叶舒宪《从盘古之谜到中国原始创世神话之谜》、祁连休、程蔷《中华民间文学史》、马卉欣《盘古之神》、覃乃昌等《盘古国与盘古神话》、过伟《人文精神的基石(广西人文始祖)》、余云华《重庆民间盘古文化及其考古学支持》等著作和论文。虽然作了各种论证,但许多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因为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离它的产生已有了很长时间,它的内容与作者、时代等等,就很难弄清。用过去的文献法去考证肯定是不够的。好在民间尚有许多活态的盘古神话与崇拜习俗,必须用民俗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才能作出新的突破。本文拟从前人成果出发,作新的探索,故曰“盘古新考”。
史籍与民间口传中的“盘古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的盘古,在先秦西汉的文献中无明确记载,直到三国时才有徐整的《三五历纪》(《艺文类聚》卷一引文)、《五运历年纪》(《绎史》卷一引文)中有两段记录,主要情节是:
1、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2、经过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3、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4、以后乃有三皇……(《三五历纪》)
5、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理),肌肉为田土,发须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五运历年纪》)
民间口传文学是活的立体的文学。它是不断发展的。其创作不是一次完成,它的流传过程,就是创作过程。
在另外的记载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盘古神话的其他内容,如,盘古是“龙首蛇身”的伟大君主,“盘古化夫妻,阴阳之始也”(梁任?《述异记》)等等。
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盘古神话流传的情况,时间上从秦汉时代就有流传(当然其实可能更早),而流传的主要地区在南方。更重要的是盘古神话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已经有了许多习俗,深入人们生活----以盘古为姓,说明他们把盘古作为祖先神进行祭祀。由此可见,盘古神话如此深入民间绝非几百年的事,而是自古而然的。
盘古神话“外来说”,站不住脚
事实证明,盘古神话从古至今,已流传了好几千年。但近代曾流行“外来说”。其主要观点有:1、印度是世界上神话、故事的重要发掘地,盘古神话的两大母题(卵生神话母题、尸体化生母题)在印度《吠陀》神歌中都可找到。2、后汉所译佛经《摩登伽经》等里的大神安荼义为鸡卵,安荼神话中包括此两大母题。徐整写作时可能看过此经。3、印度婆罗门教创世大神梵天(简称“梵”,其读音与“盘”或“盘古”相近)。
这些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是不大可能的。在汉代即有记载的《六韬》“大明”篇(传为周初姜太公子牙所著,不是没有可能),早已记载“盘古之宗”是不可动摇的。早已有的盘古,怎么会忽然成为印度进口的。这当然是绝无可能的。
《六韬》中的“盘古之宗”不只是一个神名问题,而且关系到“天道清净、地德生成、人事安宁”等天地人和谐统一的问题,其思想是正宗的中国传统观念,没有什么佛教思想。“外来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盘古神话的科学内核与思想内涵
神话是远古人们口传的文学,同时包含着历史、科学、文化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是古人综合性的意识形态,其中蕴含着原始的科学、哲学与历史记录。这已是国际人类学、神话学的常识。但是近几年来,却受到一些学者的否定,他们以“反传统”、“反实证”自诩,说什么“神话是科学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在他们眼中,似乎神话只是原始人的胡思乱想,是一种幻想的虚构,其中怎么会有科学成分、哲理思想呢?这不但无视国际上把神话传说作为“严肃故事”的分类理论,而且也堵塞了对神话内涵的深入研究。我以为这是不符合科学要求的,因而是错误的。这种随便否定前人的“反传统”做法是要不得的。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盘古神话的丰富内涵,就会发现,它们虽然幼稚,但却是古人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和万物起源的一种科学探索,其中当然充盈着幻想与夸张的成分,但同时也不乏科学与哲学的因子,从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历史事实的影子。这里试作一具体分析。
1、盘古神话中的唯物论思想
在世界各国的创世神话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中生有”,认为世界是某个大神(如上帝等)“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另一类则是由物质的改造、变化而创造出来的。从无到有的创世,是唯心的,而有物质基础、物质根据的创世则是唯物的。
盘古神话显然属于后者。它说宇宙原为混沌一团,像鸡蛋一般,天地人均生于其中,万物由它变化而来。这种“卵生神话”,许多国家都有,可能有同源互传的,但也可能是根据神话思维的规律各自创造出来的,因为在相同的社会历史发展环境中,往往会产生相似的想象。
人们看到从鸡蛋中可以生出小鸡来,就会自然地想到宇宙万物也会如此从蛋一样的物体中产生出来。这种思维是一种类比思维,有很大的主观幻想成分,但比无中生有的唯心论还是更符合科学一些。
在天文学的最新成果中,对宇宙起源有多种假说,有一种假说越来越受到更多科学家的认同,这就是宇宙原为一团混沌,经过突然爆炸而产生出了无数星球,逐渐演化出人类社会。这种“混沌说”在先秦文献(如《庄子》等书)中多有记述,是中国土生的。这也是盘古神话出自中国本土的一个旁证。
“尸体化生说”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的神话母题。由盘古的身体变成世间万物,而不是“无中生有”,这当然也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
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是从事实出发展开研究,以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而绝不是空对空,只从思想到思想,从无到有,凭空创造。
唯物主义的科学本质就在于它始终认为世界万物由物质构成,由物质产生,人的思想感情也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的反映,绝非无中生有。
由此可知,盘古神话的“卵生混沌说”与“尸体化生说”,都是从物质出发的唯物主义的思维产物,是原始科学思维的萌芽。如此步步深入,就会使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走上科学的道路,这是毫无疑义的。
2、盘古神话中的辩证法思想
盘古神话中有辩证法思想:盘古生于混沌,是混沌变化的产物。“一日九变”,“九”为“多”之概数,说明变化之频繁。
不只变化多,而且经过了长期的变化,宇宙才会产生人类万物,以“一万八千岁”作一甲子,这思想与考古学、人类学研究的结论,竟是不谋而合的。宇宙变化的进程缓慢,是以万年计算的。
不只变化多而久,而且变化极其广泛,什么都在变,日月星辰、山河草木、人类社会,一切都在变化,“盘古兄妹,阴阳之始也”,而盘古之后,又有了三皇五帝……
3、盘古神话的人文观念
盘古神话的人文观念是很丰富的。
首先,盘古神话表现了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以人为本,宇宙由人开辟,由盘古顶天立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而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年,盘古巨人长得多么高大,说他“神于天,圣于地”,表现了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这一人本主义的宝贵思想。这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种生命意识,人的生命不息,劳动不息,就可以创造一切,这正是盘古神话所显示出的思想光辉。
其次,人的本质在劳动,正是劳动使人类高于一切动物,区别于一切动物,盘古神话实质上正是对人类劳动赞美的一曲最壮丽的凯歌。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万物,正是盘古神话最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明代《开辟衍绎》补充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细节。说天地被盘古撑开之后,还有一些地方相连着,于是盘古“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写出了盘古以斧凿工具开天辟地的细节,比过去更具体了。这种劳动,正是当时社会中劳动人民最平常的日常劳动。不但木匠用斧凿,就是农村劈柴也离不开斧头。
再次,盘古兄妹的结合是为“阴阳之始”,反映了远古血缘婚的历史,这是盘古神话与伏羲-女娲神话相结合的一种发展。如今在桐柏山地区仍然非常流行(《桐柏文史资料》第六辑2004.12)。马卉欣、韩芳主编的《万代盘古论》所附的《盘古神话选》中几乎都是讲的“盘古兄妹”或“盘古爷”、“盘古奶”的故事,说明这个母题流传既广泛且久远。它突出了盘古作为人类祖先----人祖的地位,盘古就是人祖爷,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补衍开辟》(《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83卷引文)说盘古氏也就是浑敦氏(即混沌氏),同时也是“初天皇氏也。龙首人身,神灵,一日九变,一万八千岁为一甲子……”
盘古氏在后代传说中又成了“天皇氏”,为三皇之首,比地皇、人皇都大,都古老,而且说他“龙首人身”,比《五运历年纪》所说“龙首蛇身”又进了一步。
盘古精神的现实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盘古神话的思想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至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重视。我们创建美好和谐的新社会,仍然需要继承发扬盘古精神。
究竟什么是盘古精神呢?
首先,盘古精神可以概括为开天辟地的开创精神,创新精神,这对于我们改革开放创造和谐幸福的新世界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盘古精神包含唯物辩证法的实事求是精神。同时,盘古精神就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一切的信念,就是不怕困难,刻苦坚持,长期奋斗,自我牺牲,为民造福的精神。(作者段宝林为北京大学教授)
&&&&写在前面的笺:帖子粗略的筛选和介绍了一下书中的“盘古”案例,但作者对权威的进化论研究方式进行了理性又有力的批判,虽然仍不免其认知上的谬误,但这种事实求是的论证理念,着实让人感动。推荐书目:《中国与两河流域神话比较研究》;作者:张文安。
引----在传统研究里,盘古神话属于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中的一曲华章,其重要性可以与希腊罗马神话,印度神话,北欧神话等等并称。但本书的作者张文安则认为盘古神话并非原始先民作品的这一说法,并认为盘古神话是三国时期道教在吴主孙权政权的倡导下,由道家学说创造出来的神话,按照闻一多神话分类,属于典型的变质神话或次神话。(《中国神话研究初探》闻一多。此处借用的变质神话或次神话概念,重点在并非于先民原创,由于是大规模集体性创作,与民间传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说白了,盘古神话不是先民编造的,而是应该把它的创作时间向后延展到三国时期,著作权算到那群道士身上去】。
关键词一:创世神话思密达~【好想知道大韩民国的创世版是肿么样的2333~】
19世纪70年代,英国进化论学家爱德华?泰勒就注意到中国关于天地分离的远古神话。他联系波利尼西亚、新西兰、毛利人、希腊等国的创世神话认为:毫无疑问,中国像世界其他各地一样,天地分离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在中国原始社会就早已具备了。
[《原始文化》泰勒]
20世纪在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的知道下,中国学者几乎一致认为盘古石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主神,一些神话史、哲学史专著也常把盘古神话置于首章。
由于盘古神话晚至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才见于记载,而此前的文献又绝不见盘古之名,于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被踢了出来: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
20世纪的盘古神话研究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最早对此作出解释并影响至今的是茅盾先生。“开天辟地神话就是解释天地何自而成,人类及万物何自而生的神话。不论是已经进入文明的民族或尚在野蛮时代的民族,都一定有他们的开辟神话。”这是因为“原始人的思维虽然简单,却喜欢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他们对于这么问题的***,便是开天辟地神话,是人类起源的神话。”
进而茅盾把中国神华与希腊、北欧、希腊创世神话加以比较后断言:“中国的开辟神话与希腊、北欧相似,不愧为后来有伟大文化的民族的神话;虽然还嫌少了些曲折,但我们可以嘉定这是因为后人不会保存而至散佚,原样或者要曲折美丽得多呢!”“从此也可以想见中国的开辟神话其内容丰富美丽,不亚于希腊神话。”【茅大叔又帅又爱国!】
关键词二:盘古从哪儿来?【各种猜测,丧心病狂23333~】
就盘古神话而言,茅盾认为这一神话是远古时期南方民族(两粤)产生的,后来在三国时期传播吴国才见著录。
[《神话研究》茅盾]但这种解释依然难以弥缝神话事实与文献记载之间的茅盾,此后学者们便不断为这一论断寻找种种事实依据:
有人断定“盘古神话产生的年代,当早于秦汉”;
[《中国创世神话》陶阳、钟秀]【文献呢文献呢!】
&&&&&&&有人把盘古神话溯源到敷布大地的天神大禹;
[《开天辟地的神话与盘古》刘起?]
有人认为盘古神是由殷商时期土地神“亳”(b&)音变而成的;[《盘古考源》王晖(怎么感觉这是我们历史院的老师咩)]
&&&&&&&有人认为“盘古”是由《后汉书?南蛮传》里的“盘瓠”(h&)音转过来的;[《中国古代史》夏曾佑]
有人认为“盘古”是从《山海经》里的“烛龙”神话演变而来;[《古神话选择》袁珂]【其实袁老爷子的是熔铸法,把故事穿起来,他也不肯定自己就是对的说~】
有人认为盘古“垂死化身神话”导源于原始社会的葬俗;[《盘古“垂死化生”神话探析》傅光宇、张福三]
有人认为盘古神话是由古代印度传播而来的;[《盘古考》吕思勉]【o(≧v≦)o~~当初我就是这么坚信盘古和大梵天有一腿的!】
从20世纪初中国神话学创立至今的百年里,盘古神话的溯源研究见仁见智,难得统一,不过有一点比较一致,那就是盘古神话是原始社会先民的思维产物,在历史长河里不断积淀,终于在公元3世纪被记载在吴国徐整的《三五历纪》中。
从形式上说,这个结论符合中国进化论神话学者中国神话同步发展的理论,但由于没有如古埃及金字塔铭文和两河流域泥板书那样可靠的证据证明盘古神话一定是中国原始先民的作品,所以这些看法有太多的猜测成分,难以令人置信。
关键词三:涂尔干的反对之声
20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人类学家涂尔干在烦死(其实是反思)进化论人类学热衷于讨论宗教的起源时指出:“如果把起源理解为绝对的开端,这一问题就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因此应该坚决摒弃它。由于不存在一个宗教开始产生的特定时刻,所以就不必找一种把我们从思想上运转到那个时刻去的办法。……因此所有这类思辨都应理直气壮地加以扬弃,它只能是没有任何控制的主观和任意的构建。”【离开实验谈结论,就是大民科;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2333~】
如果我们暂时摒弃进化论神话思维的惯势,先不考虑原始社会这个形而上的先入之见,而是从盘古神话的具体文本入手,现将神话的内容***为几个文化因素,再进一步考察这些文化因素最早出现的时间,和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中互相综合的一个整体,这样则有希望发现盘古神话形成的相对年代,并对盘古原型作出客观的确定。
&&& 关键词四:盘古神话文本的文献整合
人所共知,“盘古”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五仁徐整的《三五历纪》,次数元代以前已亡佚,虽然清人马国翰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录轶文14节,但文字增删错乱,不能见其原貌,现依《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辑其佚文如下: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艺文类聚》欧阳询]
这段文字向来是人们研究盘古神话时广泛征引的材料,同时出于《三五历纪》中佚文还有另一条被人所忽视:溟悻始牙,蒙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三(头),号曰天皇。有神圣人十二头,号地皇。有神圣人九头,号人皇。天皇、地皇、人皇为太古。[《太平御览》李?]
这段文字显然是上承“后乃有三皇”而来的,它与盘古故事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结合《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所辑佚文考察,不难看出《三五历纪》一书说的是宇宙起源以来三皇五帝的古史传说。
除此之外,盘古事迹又见于徐整的《五运历年纪》:元气蒙鸿,萌素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绎史》马?]【小时候就爱这一段的插图,为此买了本厚厚的中国神话传说的故事书】
什么叫“五运”?《孝经钩命诀》曰:“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谓五运。”[《纬书集成》安居香山、中村璋八]。可见《五运历年纪》也是叙述宇宙起源演化的问题。《三五历纪》中盘古是阴阳与“中和”之气化生的“人”,并非是先天地而生的神灵,盘古虽有“垂死化身”之说,但与天地开辟情节无关,明确地把盘古描绘成开天辟地创世主神是三国以后逐渐完成的。托名梁朝任?所撰的《述异记》说: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睛,怒为阴。古说: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述异记》]
&&&&这段盘古传说神话色彩还不够浓厚,延至明代,在周游编撰的历史小说《开辟演绎》里,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形象才得到最完美的描写:(盘古氏)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天地即开,盘古力竭,乃死。又生二神,阴阳所化,男曰伏羲,女唤女娲,兄妹也,皆为人首蛇身。[《开辟演绎》周游]
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民谚“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与其说是得自《三五历纪》还不如说得于此书的表彰和普及。《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的共性是都论述了宇宙起源问题,其中的“混沌、阴阳、元气、中和”等概念给其中出现的盘古神话涂抹上了浓厚的中国哲学色彩,这点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等民族创世神话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叙事情节形成巨大反差。下一章会使用传说中的文化要素分析法来推断神话出现时间,敬请期待。
关键词五:文化要素分析法
盘古神话为什么晚至三国时期才著录于吴人之手?又为什么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面目出现?只有先弄清这些长期困扰人们的谜团,才谈得上对中国古代创世神话问题做出理性的把握。我们从《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两个盘古神话的主要文本中线***出如下文化因素:
⑴鸡子;&⑵天皇、地皇、人皇;&⑶阴阳、元气;&
⑷盘古“垂死化身”时“头为四岳”等身体各***的对应变化。
下面笔者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法,从以上所举盘古神话文本中几个核心要素入手,逐层剖析这些文化要素是怎样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综合并最终定型于三国时期我们所见的盘古神话。
【此处应该有图片,但传不上来,我已经尽力了。T^T】
盖天说----中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关键词六:盘古神话与“浑天说”
《三五历纪》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把天地结构说成是“鸡子”形状,这是天文观念中典型的“浑天说”反映。从中国天文学史上看,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依次经过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几个阶段。
“浑天说”的出现始于西汉,此前人们一直坚持“天圆地方”和“天象盖笠,地法覆盆”的“盖天说”。不过西汉时期“浑天说”尚不为人所普遍接受,为此杨雄曾提出8个问题来责难“盖天说”,这就是有名的“难盖天八事”。
东汉时期,“浑天说”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张恒在《浑天仪图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隋书?天文志上》卷十九,魏徵]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的浑天说
这一观念在汉代纬书中也多有反映,如《春秋纬?元命包》说:“天如鸡子,天大地小,表里有水。”[《纬书集成》安居香山、中村璋八]
《尚书考灵曜》说:“天如弹丸,围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纬书集成》安居香山、中村璋八]
三国时期的陆基、刘洪、葛衡、王蕃等天文学家俱持“浑天说”。王蕃在《浑天象说》中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于地外,犹壳之裹黄,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隋书?天文志上》卷十九,魏徵]
“浑天说”在东汉至三国时期广为流行,因此《三五历纪》把盘古的诞生设计为“天地浑圆如鸡子”正是时人天文观念的反映。
浑天仪,肯定都认得。
有学者把盘古神话中的“鸡子”和印度创世神话中的“鸡蛋”归为一类,并上升为世界范围内创世神话的“宇宙之卵”母题,显然是把想象力用错了地方。[《神祗与英雄:中国不带神话的母题》陈健宪]
从这一层分析看,“鸡子”的“浑天说”概念不早于西汉时期。
【Tip:宣夜说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论,认为宇宙有无限广度的空间。宣夜说受道家思想影响,起源可追溯到《庄子.逍遥游》,由东汉秘书郎郄萌提出,今见载于《晋书.天文志》和《隋书.天文志》,设想宇宙是无限的,天体飘浮在虚空之中,互相远离,受“气”的推动而运行,进退不一。此说不认为天有某种形状,没有“天球”的想法。从天文观测的观点出发,宣夜说并不优于。在西方,相似的宇宙无限的说法,首见于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本词条来自维基百科】
附:龟蛇象说----古印度把处于宇宙中的天地解释为“海中乌龟驮着大象,大象背着大陆,周围环绕大蛇。”
&&&&&关键词七:盘古神话与“三皇”说
&&&&&盘古神话中的“天皇、地皇、人皇”概念源自中国古史中“三皇”传说。“三皇”是战国时人在“五帝”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概念。《左传》述夏、商、周之事,多言“三代、三后”,而无“三王”之称。《谷梁传》隐公八年始言“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交质不及三王。”[《十三经注疏?九?春秋谷梁传》阮元]二传相较,可知“五帝、三王”都是战国人习用名词。
“五帝”在战国时有两个系统,儒家以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尧、舜为五帝,见于《大戴礼记?五帝德》;阴阳家以黄帝、炎帝、太昊、少昊、颛顼为五帝,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所以说,莫说“三皇”,就是“五帝”,恐怕春秋时人亦未之闻。【额,这句话干嘛要宾语前置】
&&&&“三皇”在《庄子》书中仅于《天运》篇一见,它所历述的人物有黄帝、尧、舜、禹,都是后来五帝系统中人,“三皇”殆为虚指。《吕氏春秋》中“三皇”就多了起来,见于《贵公》、《永众》、《禁赛》、《孝行》等篇,皆无实指。唯《世本?作篇》在黄帝之前列。
遂人【第一个***的人儿】、庖牺【最早的职业美食家,也有说伏羲谐音就是庖牺的】、神农【恩,也算吃货的一种】。
【原文只讨论了战国及之前时期的。三皇还有其他品种,如:
(1)天皇、地皇、泰皇(《史记》)
(2)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览》)
(3)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白虎通义》)
(4)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5)伏羲、祝融、神农(《白虎通义》)
(6)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记》)
(7)盘古、女娲、伏羲(民间传说)
(8)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
(9)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纪》、《古微书》)】
秦汉间则有另一派三皇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并六国,议帝号,李斯等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这个三皇体系当形成于战国,来自《易传》的“三才”说,《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天皇氏发型好呆萌诶~】
这是解释一卦六爻与天道、地道、人道相值的道理。在战国方士来看,司天道者便是天皇,司地道者便是地皇,司人道者自然就是人皇(泰皇)。《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转轮而无废……”
【黑色面碧,地皇你要不要这么金刚狼】
汉代纬书秉承了这种学说而益加详焉,如《春秋纬.命历序》说:“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共治一万八千岁,天皇被迹在柱州昆仑山下。次后,地皇出,黑色面碧,号曰文悦,兄弟十一人,兴于龙门熊耳山,共治九千岁。次后,人皇出焉,驾云羽,乘云谷口,兄弟九人相象以别,分治九州,八皇沾中辅,号曰握元,共治四万一千六百岁。”
&&&【在这里看来,天皇应有13人,地皇11人,人皇9人。而三皇后来成为某三个特定人的组合,则属于语言的演化了】
【人皇。。你好。。】&
汉代的谶纬之学在三国时期十分流行,纬书在人们的言谈中也屡见称引。《三国志?蜀书》泰宓对广汉太守夏侯纂说:“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此说见于纬书《河图括地象》:“岷山之地,上为东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为天井。”又说:“人皇乘?车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此句亦见纬书《春秋?命历序》:“人皇出焉,驾云羽,乘云谷口。”
三国时期,随着汉代谶纬之学的流行,纬书中的三皇传说也广为传播。除徐整《三五历纪》所录的三皇佚文外,三皇传说亦见于五仁项峻的《始学篇》:“天地立,有三皇十三头,号曰天皇,治万八千岁;地皇十一头,治八千岁。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各居其一方,因是而区别。”
试把《三五历纪》中的三皇佚文与纬书《春秋?命历序》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其因袭之迹是极为明显的。其中“有神灵十三头,号曰天皇”,源于纬书中的“天皇出焉……兄弟十三人继相治”;其中有“神圣人十二头,号地皇”,源于纬书中的“地皇出……兄弟十一人”;其中“有神圣人九头,号人皇”源于纬书中的“人皇出焉……兄弟九人相向以别。”
《太平御览》引《洞引》曰:“古人质,以头为数,犹今数鸟兽以头计也。若云十头鹿,非十头也。”正是二文“头、人”互易的注解。从这一层分析看,盘古神话中的“天皇、地皇、人皇”概念直接从汉代纬书中移植而来,而“三皇”传说在中国文献出现上的上限不早于战国。
“盘”为“盘问、盘诘”之意,在现今仍然是广泛使用的词义。有“盘古开天地”之说,指的是“盘古可以开天地”而不是“盘古”这个“神”开了天地,把“盘古”当作“神”是建立在误解上的神话。所谓“开天地”,指的是人使用“心法”(逻辑思维)从宇宙的第一个点开始再造宇宙,实际上就是在逻辑上建立起一个宇宙模型。而我国古人的哲学就是基于对宇宙起源和队自然现象的研究。以《道德经》为例,老子所谓的道,就有宇宙起源的含义。盘古开天地是从古至今的以讹传讹。(以上文章来源:的)
老金在线:
----盘古与古史观及神话原型之关系 “记录”盘古的文献:盘古之文献资料,陈登原、袁珂集辑较多,然其所本,有源于马?《绎史》、罗泌《路史》者。集各家所论,今所知盘古文献资料,大略如下----
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该书已佚,《艺文类聚》有引用,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佚名《五运历年记》,已佚,无辑本。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用。
南朝梁任?《述异记》(鲁迅辑录祖冲之《述异记》、清东轩主人《述异记》,皆非关盘古)。
宋罗泌《路史.初三皇纪》;《元史.祭祀志》;明周游《开辟演绎通俗志传》第一回;《明史.锡兰传》;《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清宋翔凤《过庭录》;清《畿辅通志.京畿金石考》“完县”条、“青县”条;清李日华《六砚斋二笔》;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六、卷一零三;佚名《真源赋》,马?《绎史》引用;马?《绎史》卷一《开辟原始》。以上资料,以《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为最早,《述异记》以下,皆据以演绎焉。
顾?刚的发现:盘古的文献资料,特别可以支持顾?刚先生“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这是疑古派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顾?刚发表于1923年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该文后来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将一个重要发现揭橥出来,那就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譬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极为重要。
杨宽正与童书业:顾?刚先生将“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这一现象归结为古人造伪史,也可以理解为“神话演变说”。杨宽正(即杨宽)在他的《中国上古史导论》中,将傅斯年的民族史说理论引进到对象研究中,结合顾?刚的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就是“民族神话史”理论。顾?刚的“神话演变说”,在杨宽正这里,发展为“神话分化说”。
童书业在《古史辨》第七册的序言中着力介绍杨宽正,对此给予了一个详细的说明:“所谓神话分化说者,就是主张古史上的人物和故事,会得在大众的传述中由一化二化三以至于无数。例如:一个上帝会得分化成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好几个人;一个水神会得分化成鲧、共工、玄冥、冯夷等好几个人;一个火神也会得分化成丹朱、?兜、朱明、祝融等好几个人;一件上帝‘遏绝苗民’的故事会得分化成黄帝伐蚩尤和尧舜禹窜征三苗的好几件故事;一件社神治水的故事也会得分化成女娲、颛顼、鲧禹等治水的好几件故事……”在近代民间流传的小说故事中,这类分化演变的例子更多,譬如,薛平贵就是薛仁贵的分化等等。为此,童书业按断道:“一定要懂得民俗学,才能研究古史传说!”
童书业的精彩之处在于,他成功地将杨宽正的“神话分化说”引入到“古史层累退成说”,为后者造就了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力量。他说:“《古史辨》著名的贡献是‘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一般人已承认它的价值了,其实这个观念还有应补充的在。因为所谓‘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乃是一种积渐作伪的古史观,我们知道,古史传说固然一大部分不可信,但是有意造作古史的人究竟不多,那么古史传说怎样会‘累层’起来的呢?我以为这得用分化演变说去补充它。因为古史传说愈分化愈多,愈演变愈繁,这繁的多的,哪里去安插呢?于是就‘累层’起来了。举个例子来说:春秋以前的上最高最古的人物是上帝和禹,到了春秋战国间,禹之上又出来了尧舜,这尧舜便是上帝的分化演变,并不是随意假造的。到了战国时,尧舜之上又出来了黄帝,颛顼,帝喾等人,这些人又都是尧舜等的分化演变,也并不是随意伪造的。到了战国的末年,五帝之上又出来了三皇,这三皇的传说又都是黄帝等上帝传说和哲理中的名词的演变分化,也并不是完全伪造的。大约演化出现愈后的人物,他们的地位也便愈高愈古;这便产生了‘累层地造成’的现象。所以有了分化说,‘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的真实性便越发显著:分化说是累层说的因,累层说则是分化说的果!”
这样来看文献中的“古史”,便应该知道:许多所谓的“史”,其实不过是“分化演变”的结果,与所谓“信史”不是一个概念。率尔操觚,径引文献说史、说“古史”,往往不是弄史,而是弄神话。
神话、传说、:一般来说,人类的文明进程可以大致划分为神话、传说、三个阶段。中国古代文明,也应该给出一个基本的断限作为研究的前提。我以为,按照顾?刚、杨宽正、童书业们的意见,出于三国时期“分化演变”而来的“盘古”应属于神话范畴;出于战国末年“分化演变”而来的“三皇”也应属于神话范畴;出于战国中前期“分化演变”而来的“五帝”,则应属于传说范畴;春秋战国间“分化演变”而来的“尧舜”,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属于传说范畴;出于春秋前的人物“禹”则可以谨慎地归入“史前”人物。从禹到桀,如果确实存在着一个夏代的话,那也是一个与红山文化相关的“史前”时期。在没有足够的地下发现和其他更可靠的文献佐证时,只能谨慎地说:夏代,是传说与之间的边缘存在阶段。
& 文献的规律:由于盘古的晚出,成就了顾?刚的“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和杨宽正的“神话分化演变说”。这的确是中国“古史”的一个富有规律性的现象。疑古派的最大成就就在于它发现了这一个文献的规律性现象。凡弄中国“古史”,必先经由疑古派这一道门槛,绕是绕不过去的。试图不论“累层说”、“分化说”,开口便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按照现代史学观念看来,若不是说史倒也罢了,若是说史,便是冬烘。
盘古与盘瓠:昔人论盘古,多将盘古与畲族(瑶族)黎族苗族神话中的始祖盘瓠相提并论,或谓为一人,吕思勉有专文《盘古考》,论二者之非,言之甚详。陈登原《国史旧闻》尚引近人旅行记、访问记等,以证盘古传说影响所及。然此类资料多与盘瓠相关,非盘古事,且多陈陈相因,今不录。但是若从童书业、杨宽正说,则吕思勉论盘古诸说,亦可由“神话分化演变”来解释。
另,盘古之发源,在南地(三国吴地)而非北国,在佛法东传后不在佛法东传前,有论者注意于此,作神话发生学研究,认为盘古或源于印度;袁珂则认为盘古源于盘瓠,是《三五历记》的作者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的传说敷衍而成。诸说皆有卓见,然已不在本文话题之内,亦略去不论。
作为神话原型的盘古:三十岁那年,我决定写几部大书。其中一部定名为《中国童话》。意大利有个叫卡尔维诺的作家,搜集了意大利南北乡间的传说与故事,编成一部颇负盛名的《意大利童话》。我想改编中国的神话。但我生性疏懒,其实又正忙着生计,计划也就撂荒了。但从此与开辟鸿蒙的盘古相遇,且萦之绕之,不肯就忘,总觉得这神话似乎暗示着一点什么。及至稍后,读了荣格、弗雷泽、卡西尔,便有了某种恍悟:盘古会不会是本土乃至文化的一个原型?盘古,在“创世纪”这个主题意义上,是本土能与希伯来人的耶和华上帝相对应的角色。
“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清马啸《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
盘古神话,先秦时代,不见经传。最早文字记录者,是三国吴人徐整(见《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记》)。但徐文与我已引内容不同----这并不重要。我要说的是:无论“盘古”何时被创造出来,无论创造了多少面貌各异的“盘古”,这一个“盘古”必以“垂死化身”为主题。我是说,这一个“盘古”,才是华夏人的“盘古”。
耶和华用六天的工夫创造了世界万物。耶和华最终创造的是一个与自己对应的、外在于他的宇宙世界,万有不过是他想象的产物。耶和华创世纪,但高距世纪之上。耶和华是天神,超越了生死,此所以称为上帝。全能的神性上帝得了后人的信仰,且赖耶稣降世,保罗西渡,将基督文明并创世神话传播于世界各地。
盘古创世纪,一次完成。宇宙世界就是盘古的血肉生命,人格化身。除了两眼发髭化为日月星辰,身体各部,均为大地所有。“五岳江河”,更是华夏地貌。故盘古所创世界,实为华夏之世界,盘古也便在定这世界之中。盘古是巨人,终不免一死,南海盘古氏墓可以为证(梁任?《述异记》卷上:“今海南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后人景仰巨人,然祝祀之间,无非“追慕盘古氏之魂。”)盘古没有圣子或使徒,终于成不得宗教主神。
神话不仅是原始人对宇宙图像自以为“真实“的摹绘,它还是无意识心理的一种投射,一种不自觉的陈述。这种陈述,通过变形,可能成为某种程式,某种文化的叙述结构原则。某个民族的神话,是某个民族的神灯。
盘古神话沉潜的集体无意识:技术主义、工业制度、科学进步、现代化组织与管理或者早已放逐了野蛮,但神灯却永难消逝。神话,凝聚着民族的群体精神。其原因在于:神话的创造与传播,不独归因于当时的种种文化背景,还与这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有着神秘的不解之缘。于是,即使最富现代性的人,我们仍能于其叙述结构中,窥见神灯的光亮。
我确信盘古是一个原型。这个原型沉潜了华夏人的集体无意识。非常有可能藉此整合为本土文化命运的一个象征。盘古的创世纪,为什么是“垂死化身”的模式?为什么会出现“五岳江河”?这无疑是蕴藏了华夏民族精神追求、心理素质某类“密码”的暗示。无论盘古神话在现代人眼光观照下,可以发现它的多少特殊功能,我仍将此“密码“破译为----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土地崇拜:大地-乡土情结。
天人协调:所谓“天人协调”,包括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两个大的方面,它们所要解决的是天人关系,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论者认为这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也是本土文化方向的基本问题,譬如,张岱年先生在他的《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就曾有过此类言说。我赞同这一说法。我要补充的是:在盘古这位华夏创世神身上蕴含的“天人协调”集体无意识,就是本土“天人关系”问题的神话学原型。
儒学与“天人关系”说:儒学大概是对天人关系的最早阐述者。《周易.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谓先天即引导自然,所谓后天即顺应自然。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协调。这或可能是中国古代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还可以在众多的儒说中看到与《易传》精神相通的陈述。
《尚书.尧典》谓尧帝“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光辉照耀四海,至于天上人间)”。兴师讨伐,其活动具足合理,称为“天讨、天罚”。“君天下者曰天子”(《礼记.曲礼下》)。由于“诚”为“天之道”,故只要修炼“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参”(《礼记.中庸》)。司马迁馔《史记》,“亦欲究天人之际”。到了董仲舒,则直接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理论。又在肯定“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即“天人一也”的前提下,发明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国家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同时,人君的政事,祈祀亦可上天,促使天改变它原来的安排。如《吕氏春秋》载,商汤时大旱五年,汤乃“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宋史.刑法志三》:“京师雨弥月不止,仁宗谓辅臣曰:‘岂政事未当天心耶?’”……历代王朝祈雨禳旱的故事多不胜数。另外,禅天祭地,建社稷坛,为祥瑞立祀……此类活动,几乎充斥于一部中国史。
道家与“天人关系”说:道家也是“天人关系”说的鼓吹者。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庄子.渔夫》:“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在在与儒学表现着异质特点,但在人天关系的叙述结构中,我发现了二者的类同。应当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消息。
佛教的“天人关系”说:中国化了的佛教对“天人关系”说也有公案。据《高僧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居然上天,于是纷纷坠落无数天花。这个故事很容易令人想到《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神话。菩提达摩及后期的禅宗领袖无不倡导的“苦乐随缘、得失随缘”说,以致叫人服从了天命。至于小乘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更将人天关系直接化了。一个按断:尚作检寻,不难在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看到“天人协调”的表述。
土地崇拜:黑格尔论及世界古代文明时,曾说:印度可以和希腊相比,而“中国是特别东方的”。“这个帝国(指中国)自己产生出来,跟外界似乎毫无关系,这是永远令人惊异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受到了人所熟知的地理因素的制约:北依荒原戈壁,南接青藏高原,东濒太平洋,西连大沙漠,四面围和了一个封闭式的天然屏障。通讯条件决定了华夏先民不可能意识到“封闭圈”外的文化实体。故此先民将这块土地视为天下的中心也便不足为奇。盘古神话便是“华夏中心”观念的产物。盘古化身,便是化身在华夏土地上。所谓土地崇拜,崇拜的乃是华夏的土地,与密西西比、伏尔加、亚马孙流域是毫无关系的。
晋公子重耳:二千六百多年前,晋公子重耳出逃,来到卫地一个叫五鹿的地方。一行人饿得头昏眼花,不得已,向野人乞食。野人把土盛入瓦罐给他们。重耳怒。谋臣赵衰说:“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有了这种对自然对象的依赖感、神秘感,便有了自然宗教。在华夏的诸自然宗教崇拜中,土地崇拜是最广泛、祭祀最盛的一个。《礼记.郊特性》:“社祭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中国的土地崇拜,土地神崇拜,社稷神、山神、河神、植物神……崇拜,一直绵延不断,迄今犹可于乡间见到香火。
思乡的主题:原始农业的自给自足性,中原农业相对于四邻僻远部族的先进性,令华夏先民固着于土地且不断强化了优越意识。人们内心深处对大地----乡土的眷恋已成心理定势和溢满观念的症结。创作,从《诗经》开始,迄于当代,可以找出多少有关“思乡”的主题!一个“叶落归根”的譬喻,又凝含了怎样的情结?这些的养成和诉求,与“土地崇拜”必有扯不断的瓜葛。思乡,在本土,是一个说不完的主题。
天人协调与土地崇拜:天人协调、土地崇拜,二者密不可分。土地崇拜源于天人协调,天人协调生成于土地崇拜。正是这种精神导向、心理结构,诞育了盘古“垂死化身”、化为“五岳、江河”的神话。盘古神话,于是沉潜了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国人或潇洒或豪迈地表示“与天斗、与地斗”,“天不怕,地不怕”,“地球也要抖三抖”,“会见马克思”,“视死如归”时;不做学理深究,动辄陈述“天人合一”时,那心理深层,其实已然得着盘古原型集体无意识的暗示。可以在数不清的文本中,看到作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蕴含安时处顺,乐天知命的集体无意识。这一片广袤的叙事园地,神灯的荧荧光亮随处可见。
一个按断:盘古原型----土地崇拜与天人协调----很可能就是本土文化命运的先验之根。
附录:盘古的传说----古代文献记录汇辑 1、《太平御览》卷二引《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2、《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
3、晋葛洪《元始上真众仙记》:昔二气未分,螟?鸿?,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与天地相毕。
4、[梁]任?《述异记》卷上: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5、[宋]罗泌《路史.前纪一》罗苹注:代(世)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九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按《地理坤鉴》云:“龙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庙祀。事具徐整《三五历纪》及《丹壶记》。至唐袁天纲推言之《真源赋》,谓元始应世,万八千年为一甲子。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暗,云其显化之所宜,有以也。《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殆亦神假者。《录异记》成都之庙有盘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
6、《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7、[明]周游《开辟衍绎》: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而混茫开矣。
8、[明]周游《开辟衍绎》附录《乩仙天地判说》:天地合闭……就象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
9、[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10、《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天人诞降大圣。曰浑敦氏,即盘古氏,初天皇氏也。龙首人身,神灵,一日九变,一万八千岁为一甲子,荆湖南以十月十六日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
一、盘古神话的又来 盘古开天地,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创世神话,一般都认为它是中华远古神话之源。然而认真地说,他不属于华夏的神话系统,这个开天辟地的神话的最早出现是在公元3世纪,汉末三国时期,在此以前,既不见于考古文物,又不见先秦文献。
最早提到盘古的是应劭《风俗通义》。应劭,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生于世宦之家,祖父和父亲为武陵太守。献帝(公元189-220年)时,任泰山太守。著有《风俗通义》三十卷,今存十卷。)应劭在《风俗通义》里没有提到盘古开天,却有狗父人母的神话,本于应劭《风俗通义》的《后汉书?南蛮传》云:“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都,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乃吴将军头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盘瓠。……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首见于三国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坐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徐整另一著作《五运历年纪》云:“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限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惑,化为黎氓”
二、盘古神话的影响与评价 茅盾先生在讨论徐整所记述的盘古神话时说:“徐整是吴人,大概这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当时就流行在南方,到三国时才传播至东南的吴”。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所著《中国通史》里说:“远古时代,就居住在中国南方的苗、黎、瑶等族,都有传说和神话,可是很少有记载,一般说来,南方各族中最流行的神话是‘盘瓠’,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记》吸收‘盘瓠’,入汉族神话,盘瓠成为开天辟地的盘古氏。
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说,“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纪》,吸引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的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份和自己想象,创造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填补了鸿蒙时代的最早一段空白,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同的老祖宗。”
史家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上说:“今按盘古之名,古籍不见,疑非汉族就有之说,或盘古盘瓠音近。盘瓠为南蛮之祖,此说为南蛮自说其开天辟地之人,吾人误以为已有也,故南海独有盘古墓,桂林又有盘古祠,吾族古皇并在北方,何盘古独居南方哉。”
美国学者波德(Derk
Bodde)说:“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如果把盘古神话除外),中国可能是主要的古代文明社会中,唯一没有真正的创世神话的国家。中国哲学也有类似情况。中国哲学历来对人类的彼此关系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特别关注,对于宇宙天体的起源却兴趣不大”
三、盘古神话的构成与分析 从应劭的《风俗通义》到徐整《三五历纪》,可以看出盘古神话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狗父人母”的狗崇拜神话,即一条神犬杀敌并与人类通婚的故事,是个典型的族源神话,另一个则是宇宙之卵型的创世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茅盾和范文澜先生等认为“盘古神话”当时就流行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只是三国时才传播到汉文化区,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从华夏民族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这是说不通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进而为夏,退而为夷,华夏文化即是吸收了四夷中精华,可以说别说华夏,即使是大华夏系统,也是“你有的我有,你没有的我也有”,要不怎么说先进呢。以南蛮为例,从黄帝战蚩尤起,尧舜时与三苗,周与江汉诸蛮,楚的开疆辟地,与南方各族的交往一直不断,南蛮的巫鬼文化逐渐溶于华夏文化之中,从这个角度说,盘古神话尤其是这个宇宙之卵型的创世神话,不仅不是华夏本身的神话,甚至不属于这个“大华夏”系统的神话,即真正土著的“南蛮”如苗人,都不应该是这个创世神话的创造者。
四、盘古神话的西来说 应劭、徐整把盘古神话传入汉地后,可以说对华夏远古神话系统带来很大的冲击,盘古成为开天辟地的古神,之后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他不是华夏的古神,他又是从那来的呢?
有些人认为盘古传自印度或者传自巴比伦。
在明朝,一个叫马欢的人在《瀛涯胜资,锡兰国》中,将盘古等同于印度的创世大神阿达摩(Adan,
亦译阿聃,安茶),他说:“王居之侧,有一大山(Adam’s
Pead),侵云高耸,山顶有人脚迹一个,入石深二尺,长八尺余,云人祖阿聃(Adan)圣人,即盘古之足迹也。”
还有一种西来说的理论,认为盘古乃巴比伦巴族(Bak)之音转。这种理论曾得到一些中国学者的拥护,例如清末丁谦《中国人种以来考》中就说“西史谓徒中国者为巴克民族,巴克乃盘古转音。中国人谓盘古氏开辟天地,未免失实,而盘古氏之为中国始迁祖,则固确有可考亦”。
近年来,何新先生再次提出盘古神话西来的观点。他说盘古故事的原型出自西亚巴比伦的一部史诗,该史诗中“有一个最原始的混沌之神名‘Bau’,由它产生了大海与天空诸神,它死后被分尸化作天穹和陆地。Ban的故事向东流传到印度后,演变为梵天的故事。梵天(Brahma)的汉译音为“盘”,因此“盘古神话是东汉中叶以后取道西南流传到中夏的西亚、印度神话”。
五、盘古神话的真正来源
那么,盘古神话真正来源何处?盘古的真实“血统”如何呢?先看一篇报道:本报昆明8月17日电 记者陈娟报道: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云南大学教授李子贤提出,在我国云南与台湾之间,存在一个东南亚U形古文化带。
从事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数十年的李子贤,在将佤族文化与“东南亚古文化区”及台湾高山族的文化特质进行系统比照后提出,西端从我国云南的佤族开始,中经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群岛,直至东端的我国台湾高山族,存在着一个U形古文化带。在这一文化带中,诸民族神话系统与佤族神话系统极为相似。李子贤说,在对学术界研究成果梳理补充后,他发现佤族与高山族在木鼓、干栏式建筑、猎头习俗、巨石崇拜、犬祭或狗崇拜、旱作文化及农耕祭仪、人形和动物形木雕、精灵崇拜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文化要素,属同一文化型。
上面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么一句:佤族与高山族在.....犬祭或狗崇拜.....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文化要素,属同一文化型。做一个比较:
第一:盘古神话即有“狗父人母”的狗崇拜神话。
第二:根据近代国际神话学的研究,盘古神话所属的“宇宙之卵”母题,被称作“太平洋文化区的一个重要的趋向同性文化因子”,人们已在太平洋沿海地区发现了许多相似的原始因子,表明这些地区存在着古老的文化渊源,国际上称之为“环太平洋文化圈”。而高山族大都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种族,自然属于“环太平洋文化圈”了。
再看“盘瓠蛮”的起源,应劭记载的盘瓠传说,毫无疑义是取自他十分熟悉武陵五溪地区。自《后汉书》以后,各种典籍都更明确的认定,“武陵五溪蛮”属盘瓠之后,即属构成今天苗、瑶、畲族先民的“盘瓠蛮”,如《水经注》云:“今武陵郡即盘瓠之种落也。”
苗、瑶、畲族中苗族可以说认为是“土著”南蛮,而瑶族以广东广西较多,湖南云南也有,畲族被认为是瑶族别支,这似乎是学者的共识,今天他们仍然居住在浙闽故地。据嘉靖《广东通.外志.夷情》载,明代广东还有很多瑶寨,分布33个州县,其中肇庆府约有540处,占全省900多处瑶寨的60%左右。西江与粤北一样,为瑶族人大本营。瑶、畲族笃信盘瓠是自己祖先,奉为图腾,不但严禁杀狗、亵渎狗和冒犯狗,而且每年举行隆重祭祀仪式,形成本民族特有文化特色。
根据史记记载,“汉初闽越王郢杀其兄余善以降,汉因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乃使中郎将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祀。”(《史记.东越列传》)司马贞所作《史记索隐》注为:“繇因摇,邑号也。”汉书江都易王传亦有繇王闽越侯之语。可见在先秦时繇人居住在闽浙,前汉时繇人居在闽越浙赣交界处,之后才迁入武陵郡。
看地图即可得知,这高山族在台湾,过了海峡就是福建(闽),而崇拜狗图腾,同有“宇宙之卵”神话的“盘瓠蛮”繇人最初居住在闽浙一带,于是我们可以推断,纯正的“盘瓠蛮”实际上是繇人,他们是和高山族一样属于波利尼西亚种族,可能是复活岛那些巨石人头的制造者,渡过太平洋到达大陆,先秦时居住在闽浙一带,汉朝才迁入武陵郡,之后在汉末三国时期,其狗崇拜和创世神话才为汉人所知。(来源:游龙的博客)
(吴宇虹)
【探索发现】人类历史的起源
佛教普传之前古印度文明之研究(曙智)
麻阳盘瓠之八:麻阳盘瓠祭&&
麻阳盘瓠之四:盘瓠考源
浅谈盘古开天神话中“垂死化身”母题的文学影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