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绝技
1、董建华经验方
&(1) 加味香苏饮:
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
&[功能] 理气和胃通降。
&[主治] 胃胀、胃痛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
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理气,又可舒肝止痛。方中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降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通降之功。
&[加减] 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按语] 中医泰斗董建华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降效卓著。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壅遏中焦,乃发育胃病。所以治疗胃病除辨证论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视。
肝胃百合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百合15克,丹参15克,乌药10克,川楝10克,郁金10克
&[功能] 疏肝理气,清胃活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血瘀、肝胃郁热者。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喜燥恶湿。胃气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全身。而脾胃要完成其正常功能,又离不开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还能为脾散精,疏泄胆汁助消化,条达情志以舒畅气机等。脾、胃、肝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一旦发病,又无不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肝失滋养则疏泄失常,肝亦病。胃脘痛的表现虽主要在胃,但无论在临床验证上,还是在病理方面,又无不与肝脾密切相连。本病病因大体可归纳为精神因素和进食因素两个方面。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其和降,以致胃脘胀痛。若迁延不愈,可出现肝郁化火犯胃,耗伤胃阴而口干苦,饥而不欲食;灼伤胃络而呕血,黑便;久痛伤及脉络,气滞瘀结,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甚则脉络破伤而出血;以上均涉及到肝,同时涉及到脾。从上分析,本病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治疗胃脘痛,若只治脾胃而不治肝的方法显然欠于周全。故近代医家夏应堂氏指出:“至于胃脘痛大都不离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余既往治疗胃脘痛时,曾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方,也注重了治肝,而疗效却不明显。经临床反复揣摩体验“用药须避刚燥”乃第二心得。前贤夏应堂氏云:“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但治肝应知肝为刚脏,内寄风火,若一味刚燥理气,则肝木愈横,胃更受伤矣。”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变治胃脘痛方“百合汤”
时指出:“久病原来郁气凝,若投辛热痛频增”余拟“肝胃百合汤”乃是取“百合汤”、“丹参饮”、“小柴胡汤”、“金铃子散”、“颠倒木金散”方意,筛选化裁而成。方取丹参饮而不用檀香、砂仁;选“小柴胡汤”而去法夏;取“颠倒木金散”而不用木香,盖檀香、砂仁、法夏、木香均属辛温香燥之品,虽能收到暂时止痛之效,但久用则症状反而加重,对治疗本病是不利的。本病的发生、发展,气滞为其重要的病机之一,故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之川楝,微温之乌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乌药虽温,但不刚不燥,能顺气降逆,疏畅胸膈之逆气,与苦寒性降之川楝为伍,相互抑其弊而扬其长,于气阴无损也。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热,本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生血,养胃阴。本方在归经上,或入脾胃,或走肝经。合而为这,不燥不腻,能取得多方协调,标本兼顾,疏理调补,相配得当的作用。不仅缓解病情较快,而且宜于久服,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瘀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见黑便者加生蒲黄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蒌仁15-20克;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或加生地12克,瓜蒌15克;神疲气短者加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
本方药简量轻,集寒热补泻气血于一炉,肝胃同治,疗效颇著,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良方。这种组方配伍方法也值得学习师法。&&&
加味麦味地黄汤: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石英15克(先煎),熟地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肉桂3-6
&[功能] 补肾纳气平喘
&[主治] 老年性喘咳(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用法] 日一剂,文火久煎,分温两服
喘咳为临床常见病,而老年性肺肾两虚的喘咳多难速效。肺主肃降司呼吸,肾主封藏而纳气,有升有降,则病无所生。年高之人,阴阳并衰,咳喘并衰,咳喘病久,肺肾两虚。故本方药用麦冬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五味子补肾固精,收敛肺气;紫石英温补肾阳;肉桂引火归元,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丸相配,既能收敛肺气,又能双补肾之阴阳。以此纳气平喘之法,每获良效。余在临床,治疗多例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二三十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常法屡不见效者,以本方从肺肾入手,纳气平喘,疗效甚佳。
肾主纳气,故久病喘咳,根源在于肾虚。本方以麦味地黄汤补肾阴;以肉桂微微生火,冀水中求火;紫石英纳气定喘。补而不腻,温而不燥,故于肾气亏虚之喘咳有良效。
黄精四草汤:黄精20克,夏枯草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豕希)莶15克
&[功能] 平肝补脾,通络降压。
&[主治] 眩晕,手麻,肿胀兼有高血压者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病证,多由脾肾不足,肝阳偏亢所致,为虚实挟杂之证。本方以黄精益脾肾,润心肺;夏枯草清肝炎、平肝阳;益母草活血、车前草利水,(豕希)莶草通络。诸药相配,能补脾,平肝,通络以降血压,宜于脑血管硬化、肾病水肿兼有高血压者。
本方药少功著,验之临床多获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黄精、夏枯草、益母草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益母草、车前草又有良好的利尿作用,故又可通过利尿而降压。乌鸡白凤丸妙用乌鸡白凤丸由乌鸡,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20多味中药组成,具有补气养血,调经止带,滋阴壮阳,柔肝调经及健身益智等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多钟病症.常用于妇女身体虚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产后虚弱和崩漏带下,体弱乏力,阴虚盗汗等证.亦可用于男性1.男性性功能减退前列腺和精囊重量明显增加,其肛提肌重量亦增加,说明该药有性激素样作用,可增强男子性功能.适用于阳痿,遗精等症,特别对因气血两亏,身体虚弱所引起的阳痿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用适量米醋调服,2丸,2次/日.可使功能阳痿症状得到改善,尤对精神型阳痿效果较佳.
2.男性不育症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房事不衰,精子数目及活力正常,两脉迟细无力,证属肾阴阳俱亏者.服此药有辅助治疗作用
用法:黄酒送服,2丸/晚,节房事 3.精液不液化症 乌鸡白凤丸有助于促进前列腺分泌,缩短精液液化时间和降低黏稠度.
用法:6g,2次/日.疗程1-2个月
4.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多与肾气不足,气滞血淤,脉络受阻等因素密切相关.乌鸡白凤丸能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加机体抵抗力,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用法:1丸,2次/日,服药2-3个月可见效 5.前列腺增生
~是中老年男性多发病,属中医"癃闭"范畴,为湿热淤阻膀胱,气血不畅所致.乌鸡白凤丸能综合调理,平衡人体的阴阳失调,适用于前列腺增生并有肾阳虚衰气血不足者
用法:1丸,2-3次/日,半月为一疗程
6.神经性耳鸣用法:内服,1丸,2次/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之神经性耳鸣有较好效果.一般服药3-5天可见效.
7.慢性肝炎乌鸡白凤丸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促进肝糖元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从而对肝损伤起保护作用.
用法:内服,1丸,3次/日.治疗慢性肝炎有较好疗效,特别是降低血清转氨酶,麝香酚浊度作用较为明显.
8.胃下垂用法:内服,1丸,3次/日.有较好疗效
9.隐匿性肾炎用法:单独服用,1丸,3次/日,30天一疗程(有感染者可同时注射青霉素)治疗本病.大多可获得满意疗效.
10.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法:内服,1丸,2次/日,有较好疗效.一般用药3个月即自觉症状好转,血象有较大幅度恢复.服药半年至一年血象可基本复原.
服药期间,部分患者会出现口干舌燥现象,此时不必停药,只要多饮水即可.另乌鸡白凤丸对于温热内盛患者不适用.服药时,还应忌食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若有伤风感冒或里热证及其他急性病发作,则应暂停服用此药.
&2、姚子扬《竹茹清胃饮》:
竹茹12克芦根30克公英15克枳壳10克石斛10克麦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功能] 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主治]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二 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吵;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合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故为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偏热者之有效方剂。
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属及十二
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萎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
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肝郁化热,横犯脾胃;嗜食辛辣,烟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热。单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热郁中焦有轻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恶心呕吐,尿黄便秘,石膏、知母、芩连、硝黄清下可除;轻者,脘部热痛不重,口干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药则过犹不及。对此,本方最为适宜。考方中芦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对人体无害自不待言竹茹枳壳轻清之品,对胃气也无大碍;石斛,麦冬,甘寒而润,轻清润胃,且无滞隔、腻胃之弊。总方,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n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3、宋孝志《砂半理中汤》:
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暧气,或吐诞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二次,日服一剂;分二次温服。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做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做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放做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1~2次,以巩固疗效。
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量仍为9克。若日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桅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间子9克。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桅仁3克。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自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特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用9克。&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苦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
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
2~3克。肾胃痛证:见脘痛及腰,腰酸,少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迟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 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 9
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冲)。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挂末2克(分冲)。
本方是宋老积几十年临床经验升华出的一首有效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练,剂量轻微,反应出轻可祛实的“王道”思想。此外,以调整药物用量来变换方剂的治疗重点,以及从五脏论治胃痛的新思路,均给后学有益的启示。
&&&3、赵?健《运麦谷芽汤》:
麦芽30克 谷芽30克 鸡内金15克 山药15克 党参10克 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慢性胃炎。临床凡见内伤或外感而致脾胃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药应用,单用能增进食欲。此外,大病久病之后胃气受伤,食纳不香者也可灵活随症应用。
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佛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方中山药性平味甘,补脾气而益胃阴,合党参又能补气。内金甘平,运脾健胃,有以脏补脏之妙,非他药所能及。甘草引药入脾,再加麦谷二芽,共奏复元益气之妙。考麦谷二芽,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滞之品,而怯用于内伤虚证,于是二药因此而用亦寡。大好良药,定效莫展,岂不可惜。实则二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
(《本草述》),其功用不在破,而在于开胃健脾,脾开胃健,则能运载药力,以达病所,而使药效发挥,功收倍盛。至于“化滞破积”乃脾胃功能得到开运的必然结果,亦二味功能之徐绪而已。再者二芽之丰功,古人亦早有说论,兹略举一二,以资借鉴。如缪仲淳谓:“此药具生化之性,政为脾胃要药”;王海藏谓:“胃所虚人,直取麦芽、神曲”,是皆不破积而轻视二芽。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升腾伤阴之弊。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气机更加活泼。现代研究发现,二芽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酶与微量元素,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此亦类似元气在体内推动、激发功能的表现。
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场合用;既腹胀满,大便塘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但无论***、儿童,麦谷芽用量不宜减少。
本方是赵老多年临证自拟的经验效方,药虽平淡无奇,而功效持彭。验之临床,确有良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病之生亡,不但在于邪之轻重,更重要的在于元气之盛衰。所以,治病总要随宜护养元气;而李东垣谓:“脾胃为元气之本”,因此,护养元气又重在护养胃气,惟脾健胃纳,才能生化元气。本方运中求益,绝无余补,故为健运脾胃的一首良方。所以本方对胃炎有卓效,对其他疾病导致脾胃失健,胃纳不香者也有良效。
&&&4、周仲瑛《滋胃饮》:
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
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稿。
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明亏则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明,养胃生津之功。
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桅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各
本方为周老经验效方,粗看并不出奇,实则寓理颇多,值得玩味。本方为胃阴亏虚而设,但组方用药并不是只用甘寒养阴之品,而是酸甘配伍,冀酸得甘助而化阴,正如吴瑭所云:“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此乃本方妙处之一也。其二,肝胃同治。肝为风木,胃阴燥土,胃阴亏虚,肝易乘虚而入,克伐胃土,胃阴愈伤。乌梅、白芍柔肝敛肝,玫瑰花、生麦芽舒肝理气,安抚风水,不敢犯土。其三,阴虚者络易滞,故于大队滋阴药中伍入玫瑰花、丹参和血畅血,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
&&&[典型病例]卜某,男,38岁。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细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儒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
12克,白芍
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5、谢昌仁加味黄连温胆汤: 黄连2克陈皮6克姜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 3克枳实
6克竹茹 6克
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属痰热中困、胃失和降者。
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会遏。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临床生症为痛、胀、嘈、热,故病机当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类证治裁》即云:“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恼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故其治宜通不宜滞,当苦辛并用。苦能降而辛能通,和中焦且清痰热,是以选择黄连温胆汤加味,取黄连苦能健胃而降,二陈和胃化痰,其中姜夏与川连配伍寓辛开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烦,降逆止呕;枳实下气行滞,更助黄连之苦降。方中黄连一味,至关重要。《珍珠囊》载“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可见其清热作用之强,使用范围之广。现代研究证实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则无论从辨证辨病角度此皆为良药。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素质痰热轻重,斟酌其量。如热重者用3克,热轻者用2克,或伍以它药协同之,以使胃中痰热得化气机调畅而复其职。
本方共十二种加味法:(1)肝郁化火,嘈杂泛酸加吴英,为左金温胆;(2)胃酸少加吴萸、白芍乃戊已温胆;(3)脘胀痞满加全瓜萎即陷胸温胆;(4)肝胃不和,痛涉胁肋加柴胡、白芍,合四逆散意;(5)酸多加乌贼骨、大贝取乌贝散意;(6)痛甚加玄胡、川楝子、白芍;(7)伴失眠者,胃不和卧不安也,加秫米、首乌藤、合欢皮;(8)胃脘灼热重用黄连3克,加青木香、蒲公英,寓青蒲饮;(9)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养胃汤之意;(10)便秘者加瓜萎仁、火麻仁、郁李仁;(11)脘痞烦热加桅子、黄羊;(l2)久痛入络,夹瘀血证者加紫丹参、赤芍。
本方及十二加味法临床使用多年,是治疗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的代表方剂,尤能明显改善痛、胀、嘈、热的临床症候。萎缩性胃炎因其胃酸匮乏,医家责之阴虚,处方用药辄以养阴为主,有效有不效。这既与临床不符,也与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相悖。本方则反其道而行之,不养阴生酸而化痰祛湿,并灵活加减,收效颇著。可谓匠心独运,另辟溪径,给后学以有益的启示。
&&&[典型病例]
徐某,女,40岁,工人,住院号55816。胃脘痛10年,近2个月加重,无论饥饱均感不适,嗳气但不泛酸,胃脘嘈杂灼热,多食尤甚。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乃热郁气滞,胃失和降,拟方苦降辛通,黄连温胆汤加味主之:炒川连2克淡吴萸1克陈皮6克姜夏10克枳壳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竹茹6克蒲公英12克。青木香5克玄胡10克,4剂。二诊:经治后,胃院嘈杂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不多,大便偏干,苔薄黄中剥。原方既效,续用前法。原方加火麻仁10克,5剂。三诊:连服上药,诸症皆减,胃纳亦增,大便质软,日解一次。前法续进,原方去玄胡,5剂。迭经治疗症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天后出院。
&&&6、张镜人《安中汤》:&&柴胡6克
炒黄羊9克 炒白术9克 香扁豆9克 炒白芍9克 炙甘草3克 苏梗6克 制香附9克 炙延胡9克 八月札15克 炒六曲6克
香谷芽12克
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德细,舌答薄黄腻或薄白腻,舌质编红。
水煎,分二次,饭后一小时温服。
胃居中焦,与脾以睦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气宜升,胃气肃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反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平则不病,病则不平。其不平的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于是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犹,则脾胃的燥润违和,故表现为脘部胀满、疼痛,甚或嗳气泛酸,纳谷不香。其症在胃,但从病机分析,显系肝失条达,少阳津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论,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尝自订安中场应用于临床,颇获成功。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畅隔,温而不燥;玄胡、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香谷芽和胃进食。
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包),或炒知母9克;嗳气,加旅覆花9克、代锗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嫖蛸15克;嘈杂,加炒山药9克;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植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结,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腹胀,加大腹皮9克;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百草30克;腺体萎缩,加丹参。
张氏临床经验丰富,善治胃病,闻名海内外。所创方药,验之临床颇具良效,本方亦复如是。然药多辛窜,有伤气耗阴之虞,肝郁湿阻用之相宜,而虚证则当禁用,即便实证亦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学习名家,师其精髓而不为其名所困,是为会学者也。
&&&7、姚奇蔚《养阴建中汤》:
北沙参 30克 桑寄生20克 玉竹20克 青黛10克 怀山药30克 白芍10克 石斛30克 焦山楂30克 浙贝母 10克
养阴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首或少苦,脉细软,表现为肺虚肝热胃阴受伤,胃阴不足型萎缩行胃炎患者。
[用法]将上药置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钟,滤取药液约 400毫升服用。
&&&〔方解〕本方虽脱胎于叶天士的益胃汤,但去麦冬之腻、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淮山药、焦山楂一补一消,益阴健脾,浙贝母、青黛舒肺达肝,解郁清热。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胜,清滋之中寓流动活跃之性。用其养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气,又能达肝。喻氏治燥热伤肺,善清胃热以肃治节;余治“萎胃”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药不同,治法无异。
&&&〔按语〕对于“萎胃”的治疗,多从肝胃论治,有效有不效。姚氏则不仅着眼于肝胃----沙参、玉竹、山药、石斛甘淡养胃;白芍、青黛舒肝清肝,而且还养眼于肾----桑寄生补肾平肝。考“肾为胃之关”,肝胃相生相克,故胃病可从肾、肝论治。视野开阔,思路清新,可师可法。
8、姚奇蔚《益气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大枣3枚黄芪50克太子参30克怀山药30克黄精20克
&& 〔功能〕益气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喜嗳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或缓,表现为中阳不振、肝气升达无力、胃阳不足型之患者。
〔用法〕将药置入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 15分钟,滤取药液约 400毫升服用。
&&&〔方解〕本方源于《金匾要略》黄芪建中汤,但去饴糖之大甘,更加太子参、怀山药、黄精益气养液;重用黄芪补肺制肝,舒达肝气,于温建之中寓展运之用。黄茂甘温味淡,轻虚不变,于补气之中含上升外达之性,对气虚不足、肝气升达无力者,确为”首选良药。陈修园在《伤寒医诀串解》中,主张重用黄芪助少阳生发之气逆转其不利之枢机。余用黄芪助肝气升达之力,舒展其不达之郁滞,义正相同。此方虽经加减,但达到了温不燥液,补不壅气,寓舒肺达肝于建中益气之中,以建中益气之剂,收达肝和胃之用。至于党参、白术,只有当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乏力时,方可选用之。
&&&〔按语〕以上是治疗“萎胃”常用的两个基本方,其有阴阳两虚者,则合二方之意化裁为养阴益气汤。若症现夹杂,则各守其方而加减之。其加减之法,随症应变,总以平淡轻灵为务。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之病变,以中虚胃弱为基础,肺虚肝郁为主因。肺为娇脏,以轻虚灵达为用;肝为刚脏,以舒运条畅为贵。胃气直舒展活跃,通降和顺。因此,组方用药必须注意轻灵。凡味厚甘腻、辛温燥烈、气味不纯、有碍胃气的壅滞之品,皆非所直。组方力求清润不腻,寓流通之性;甘补不变,具展运之用,才能达到寓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的目的。
&&&9、梁剑波《兰洱延馨饮》:&&佩兰10克普洱茶5克?延胡索10克素馨花12克厚朴5克炙甘草5克
&&〔功能〕芳香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适用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痛。症见胃脘部灼热感,胁胀暧气,食欲不振,舌淡答白厚腻、脉弦等,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湿法阻脾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煮煎。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2煎沸后文火20分钟,合得药液300毫升左右为宜。每天取一剂,分二次空腹温服。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本方证多由情志不畅,肝胃不和,疏泄失职,湿阻气机所导致。故见嗳气泛酸,一胃脘胁助诸痛,治宜疏肝化湿,理气镇痛。方中主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郁,芳香醒脾;厚朴。佩兰芳香化湿以为使;佐以延胡索行气止痛;而普洱茶味甘,入肝、胃二经,消胀去滞,《纲目拾遗》谓之:“清香独绝……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化浊、行气止痛功效。
&&〔加减〕如痛甚可加白芍15克、广木香6克;并胁肋胀痛加炒麦芽15克、郁金12克;吐酸嗳气加淡鱼骨15克、佛手花10克;纳食不馨加炒谷芽
15克、鸡内金 10克。
&&〔按语〕本方是梁氏家传秘方,临床应用时凡见上腹部胀痛,嗳气频频,泛酸呕吐,痛连胸胁,甚者有时攻痛游走,技之则气走散痛亦渐缓,或通情绪变化时更甚,属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胃神经管能症者,本方确有良效。
&&〔典型病例〕范某,女, 41岁, 1989年
2月初诊。患者主诉两年多来每逢饭后均感胃痛,上腹中部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嗳气,吐酸或食后饱胀难耐。每因情绪波动而病情加剧。两个月前曾住院治疗,经
B型超声波和纤维胃镜等检查,肝、胆、脾、胃等脏器均未发现异常器质性病变,遂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经服中西药治疗
1个多月,症状无明显改善而出院转门诊治疗。来诊时,胃院胀痛,嗳气频频,胸闷太息,时有干呕,胃纳呆滞,口干不欲多饮,睡眠欠佳,大便量少,音质偏红,苔白厚腻微黄,脉弦细。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湿阻中焦。予兰洱延馨饮加麦芽15克、佛手12克、竹茹12克,以疏肝理气,化浊止呕。每天一剂,清水煎两次,分早晚服。4天后复诊,调服药后,大便量明显增多,已无嗳气频频,胃脘胀痛随之顿减,呕恶已除,惟胃纳尚欠佳,舌苔白薄,脉弦。药已中的,上方去竹茹,加鸡内金12克,煎服如前法。4天后三诊,胃脘疼痛已消失,眠食均好,精神转旺。拟方仍嘱前法加入健脾益气之品,调理月余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10、李振华《沙参养胃汤》:
辽沙参20克 麦冬15克 石斛15克 白芍20克 山楂15克 知母 12克 鸡内金 10克 花粉 12克 丹皮 10克 乌梅肉10克
陈皮10克 生甘草3克
&&〔功能〕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主治〕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暖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小火水煎分二次服。
〕脾胃阳虚证,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请补酸甘养阴,理气和胃。、李氏集数十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场。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
&&〔加减〕兼气滞者,加枳壳 10克、川间子 12克、郁金
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桅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
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 15克。
〔按语〕本方为阴虚胃病而设。药证相符,收效颇著。虽以大剂养阴之品为主,但伍以陈皮、山楂、内金之属则不致腻胃重滞。养阴而不腻隔,消导而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
&&&11、李振华《香砂温中汤》:〔组成〕党参12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陈皮 10克 半夏10克 木香6克 砂仁8克 厚朴10克 干姜10克 川芎10克 丁香5克
&&〔功能〕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暖气泛吐清水,大便据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方解〕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证范畴,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胃,中焦虚寒,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形成。《景岳全书》指出“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困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当以理气为主。”故治疗脾胃阳虚证,不仅要温中健脾,还要注意疏肝、理气、和胃,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香砂温中汤即是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根据《时方歌括》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理气和胃;干姜、丁香温中和胃,助脾运化;配合川芎以行气活血。诸药合用,虚实兼顾,升降相协,顺脾胃之性,恰中病机。
&&〔加减〕兼肝郁甚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湿盛泄泻者加苡仁3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湿阻呕恶者,加苍术
10克、藿香 15克;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阳虚甚者,加制附子10克;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克。
&&〔按语〕本方为脾胃虚寒之“萎胃”而设。药多香窜燥烈,易伤阴津,故若明虚者当属禁用之列。所以,即为良方亦不可统治一病。
&&〔典型病例〕王某,男54岁,干部,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1987年
10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病人恐惧癌变,前来请李氏诊治、诊视中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温中场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水煎服。二诊:上方服用
18剂,胁痛消失,胃痛大减,细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苡仁30克,以增健脾祛湿之力。三诊:上方又取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后腹胀。方中去政仁,加焦三仙各12克,继服。上方前后共服3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复查胃镜及胃粘膜活检,胃粘膜轻度浅表性炎症。l年后追访,知其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12、李寿山《补中消痞汤》:&&黄芪15克党参15克枳实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白术
&&〔功能〕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主治〕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空腹隐痛,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噫气矢气,纳呆食少,口淡乏味,倦怠消瘦,便溏,百淡脉弦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证。
&&〔用法〕日一 剂,水煎,分温二次服。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补益脾胃中虚的主药;枳实宽中理气,与白术合用理气导滞,消补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桂枝温中通络,与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效;白芍和中缓急,与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之功,两组药相合以调和阴阳气血;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为治久病入络之良药;辅以姜、枣为佐以调和脾胃。诸药合奏益气温中、导滞消痞之效。
&&〔加减〕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香橼皮;胸脘拘急、气逆咽梗者加香附、苏梗;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者加当归、枸杞子。
&&〔按语〕本方系由《金匮要略》枳术丸、人参汤化裁组成。证之临床,颇具效验。
& 〔典型病例〕迟某,男, 6 6岁, 198 6年 11月
2日初诊。患胃病4年多,经常胃脘痞闷不舒,空腹尤甚,得食胀减,旋又不舒,纳呆不饥,倦怠无力,日渐消瘦,大便多溏,噫气矢气。屡经中西医诊治不愈,曾服维酶素等药半年多,未见显效。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诊脉沉弦细,舌淡红有瘀点,舌下脉络淡紫粗长,舌苔薄白。四诊合参属胃痞病,系中虚气滞、升降失调所致。治以理气导滞,补中消痞,予补中消痞汤加减。&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白术10克广木香3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鸡内金20克砂仁3克姜半夏75克陈皮10克香橼皮15克炙甘草75克,姜枣为引,水煎服。进药两周后,诸症大减。原方加减治疗两月余,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痞满尽除,二便自调。续服胃复康冲剂(李氏验方,大连中医院药厂自制)以资巩固,先后治疗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肠上皮化生消失,已转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一年余,一切良好。
&& 13、李寿山《清中消痞汤》:&&太子参15克
麦门冬15克 制半夏7.5克 柴胡6克 生白苛10克 炒栀子 7. 5克 丹皮 7.5克 青皮 10克 丹参15克
&&〔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胄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方解〕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流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桅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请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按语〕本方系中《全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组成。仅适于阴虚型胃病。
&&〔典型病例〕.王某,女,32岁,日初诊。患者病史10余年,经常胃脘胀满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辣似痛,大便干燥,2~3日一行,倦怠无力,纳呆消瘦。屡经中西医诊治未愈。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沉细略数,舌质红少津,龟裂无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压痛。脉证合参属胃痞证,系中虚火郁阴亏胃热所致。治以养阴益胃,请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汤加减:
沙参20克,麦门冬20克,清半夏7 5克,炒栀子7
5克,粉丹皮75克,青皮10克,生白芍15克,石斛20克,生地20克,柴胡3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服药2周灼热缓解,大便通畅,口干舌辣均减,食纳略增。原方增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消失,食欲恢复,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舌脉正常。继服胃康复冲剂巩固,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轻度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1年,一切良好。
&&&14、李寿山《和中消痞汤》:
党参15克 制半夏10克 黄连3克 丹参15克 蒲公英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 干姜3克
&&〔功能〕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明显,纳呆食少,口苦口粘,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痞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方解〕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合用,助运化祛痰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而防燥药之急;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两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阳、调和寒热之功;伍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诸药合奏益气健胃、调和寒热、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效。
&&〔加减〕胃痛明显加元胡、香橼皮;胃中冷倍加干姜、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
&&〔按语〕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化裁而成,仅适用于寒热错杂症。
&&〔典型病例〕杨某,男,53岁,日初诊。患者3年来经常胃脘闷胀或隐痛,迭经中医诊治,曾服维酶素半年,症状时轻时重,未见显效。近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痞满隐痛加重,纳呆食少,饭后胀甚,口苦口粘,大便粘滞不畅,日渐消瘦,倦怠乏力。先后两次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脉弦滑,舌暗红,苔黄腻,中脘穴压之痛,脉证互参属胃痞证,系中虚湿阻、寒热夹杂所致。治以益气健胃、和中开痞法,和中消痞汤加减。处方:党参
15克姜半夏 15克黄连 3克干姜 3克丹参 15克炒白芍 15克蒲公英 15克甘草
5克水煎服。进药6剂,胀满胃痛大减,食纳略增,但饭后仍胀,黄腻苦少退。原方加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完全消失,食欲正常,偶有饮食不当而小胀,服药即愈,继服胃康复冲剂以巩固。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浅表性胃炎,面色红润,食纳良好。自:&&&
&溃疡名方八则
1、舒肝安胃汤
&&&&供方名医:李鸣皋
&&&&名医简介:河南省中医研究院名誉研究员。从医40年,临证以调理肝胃见长,特别是对于肝郁而致的消化系统疾病,更有独到心得。曾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李鸣皋医案选》一书。胁痛、胃脘痛治疗经验已建立了“李鸣皋中医专家电脑诊治系统”。
&&&&组成:丹参30g,百合20g,台片15g,木香6g,大贝15g,煅瓦楞2Og,白芍30g,黑栀子6g,甘草12g,黑黄芩12g。
&&&&用法:每日1剂,空腹服。病程较长者,可将上药研末调服,每日3次,每次6g,饭前服。
&&&&功效:理气化瘀、清热养阴。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加减:阴虚甚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炽者,加黄连;气虚者,合小建中汤(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痛甚者,加赭石、半夏;出血者,加白及、青黛。
2、理脾愈疡汤&&&&供方名医:李振华
&&&&名医简介:著名中医临床家。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50余年,晚年致力于脾胃学说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并著有《常见病辨证治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书。
&&&&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桂枝6g,白芍12g,砂仁8g,厚朴10g,甘松10g,刘寄奴15g。元胡10g,乌贼骨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主治: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之脾胃气虚证,症见每于春秋发作胃脘隐痛,饥时痛重,得禽痛减,喜温喜按,腹胀暖气。
&&&&加减:气虚及阳者,加黄芪15 -
30g;,甚者加附子15-30g;嗳气频作,加丁香5g、柿蒂15g;食少腹胀,加焦山楂12g、神曲12g、麦芽12g;大便色黑,加白及10g、田七粉3g(分冲)、黑地榆12g。
3、养胃理气汤&&&&供方名医:田玉美
&&&&名医简介:湖北巾医学院教授。擅治内科杂证,尤精于肝胆、脾胃等病的治疗。临证主张“临床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中心,有先后缓急的治则。然而疾病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无论卒病痼疾,立法拟方,有常有变。善诊者,遵古人之法,而不泥其方,运用自如,在于变通。
&&&&组成:丹参15g,沙参】5g,炒白术12g,白茯苓12g,陈皮10g,法半夏10g,厚朴12g,炒枣仁12g,鹿角霜log,山楂12g,建曲12g,砂仁3g,延胡索2g。
&&&&用法:每日煎服3次,空腹温服。
&&&&功效:健脾理气、活血通络。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部分胆道、胰腺疾病。症见脘腹胀痛,食少纳呆,体倦乏力,或有呕恶、或有下痢,胸胁不舒,身体赢瘦,舌质暗淡,苔白。
&&&&加减:呃逆、噫气不止者,加煅赭石30g、沉香3~6g;泛酸者,减沙参,加煅瓦楞子15g;痛及两胁者,加白芍l5g、部金10g。
4、清浊安中汤&&&&供方名医:劳绍贤&&&&名医简介:广州中医学院教授,曾主持过多种重点课题,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临证主张证、病、症三者结合,以辨证为本,以辨病为枢,以治症为标。经长期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研制了多种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有特色的方药。
&&&&组成:白蔻仁12g,川厚朴12g,法半夏12g,部金12g,滑石30g,生薏米30g,珍珠母30g,炙甘草5g。&&&&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理气和中。&&&&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等见有湿热内盛者。&&&&加减:湿甚者,加绵茵陈30g;热甚者,加黄芩12g;痛甚者,加元胡12g、佛手12g。
5、加味乌贝散&&&&供方名医:袁家玑&&&&名医简介:贵阳中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教工作50余年,对内科、伤寒、温病常有独到的见解及治效,曾撰著过多篇论文,主编了《贵州名老中医经验集》、《医林拔萃》等数部著作。
&&&&组成:三七粉30g,乌贼骨30g,川贝30g,白及30g,黄连30g,甘草30g,砂仁15g,延胡索30g,川楝肉30g,佛手30g,广木香18g,生白芍4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3g。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功效: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见肝胃不和之证。胃脘疼痛,泛酸,呕吐,黑便,呕血等症。
6、琉肝和胃饮&&&&供方名医:谭日强&&&&名医简介:湖南名中医,从医数十年,对肝病、心血管病等疾病颇有研究,著有《传染性肝炎的辨证治疗》、《金匮要略浅述》等著作。
&&&&组成:当归10g,柴胡10g,白芍15g,枳实6g,法半夏10g,陈皮5g,瓜荽10g,薤白10g,蒲公英15g,煅瓦楞10g,甘草3g。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第1次用清水250ml浸药,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至100ml,取汁温服;笫2次用水200ml,文火煎至100ml,去渣温服。
&&&&功效: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丰治:消化性溃疡之肝胃不和证。&&&&加减:痛甚者,加炒蒲黄10g、五灵脂10g;呃逆暖气者,去柴胡,加旋复花10g、代赭石10g(包煎);流涎反酸者,加左金丸(黄连、吴茱萸)3g(吞服);胃中灼热者,加炒栀仁10g、淡豆豉10g;痛引胁肋者,加元胡10g、川棒子10g,呕血使血者,加炒茜根10g乌贼骨1Og。
7、溃疡散&&&&供方名医:周建龙&&&&名医简介: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国家第=批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之一,陕西省中医、中医学院脾胃病学科带头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科研和临床、教学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胃脘痛、泄泻的治疗更有独到体会。撰写论文30余篇,并有多篇被《中国名医诊所》、《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收入。
&&&&组成:炙黄芪2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延胡索10g,煅牡蛎15g,乌贼骨10g,炒白及10g,广木香10g,五灵脂10g,炙甘草10g。
&&&&用法:煎服,或按此比例加倍共研细末,温水调服,或装腔囊。煎服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400ml,煎50分钟,取汁2002煎加水300ml,煎至100两煎混合后分2份,早晚分服。研磨凋服或装胶囊,每日3次,每次5g。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加减:嘈杂者,加百合、石斛;郁热者,加黄连、丹皮;虚寒甚者,加桂枝、炮干姜;气滞甚者,加川楝、香附、陈皮;血瘀甚者,加丹皮、乳香、没药。
8、健胃散&&&&供方名医:郭谦亨&&&&名医简介: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曾师从当地名医,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多年,擅长内科尤脾胃病的诊治。
&&&&组成:鸡子壳80g,贝母20g,佛手20g,枳实10g,甘草20g。&&&&用法:鸡子壳洗净烘干,枳实放麸上炒至微黄。诸药共研细粉,每日饭后1小时,调服4g。&&&&功效:理气解郁、制酸健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上腹隐痛,饥时痛甚,得食痛缓,痛处固定,或脘腹胀闷,嘈杂灼热,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加减:郁热者,症见痛势急迫、嘈杂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苔黄燥、加石膏20g、大黄15g、芦根20g、川楝子12g;虚寒者,症见胃痛喜温、泛吐冷涎、乏力肢凉、舌淡苔白,加黄芪40g、白芍20g、肉桂10g;血瘀者,症见痛处固定、拒按、舌紫、脉涩,加丹参30g、郁金15g、三七15g、桃仁15g;便血者,加大黄20g、三七15g、花蕊石15g、地榆炭20g、元胡15g。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