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大话清史稿电子书的电子书

[国学宗教]大话清史----康熙篇(每天更新)
康熙篇057---- 清军攻陷贵州,马宝兵败被俘清军攻陷贵州,马宝兵败被俘郭壮图,吴世?等人知道清军即将攻击云贵的消息后,立刻屯兵至贵州,调兵遣将,安抚民心,准备抵挡清军大军。并派胡国柱,马宝等人,突袭四川,目的是分散清朝的注意力,使之无暇攻击云贵。清军没想到吴军敢进攻,接连打了几个败仗,已经降清的叛将们闻风而动,乘机再次叛变。康熙无奈,只能改变之前计划,命令赵良栋停止进攻,先平定了四川的叛乱再说。赵良栋哭了,自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另外两支队伍出征,留在这里与吴军主力死磕,而他的对手,就是吴军“第一猛将”马宝。即使对手是马宝,赵良栋也毫不惧色,双方展开大规模的野战。马宝从造反到现在,从来没有遇见这么厉害的对手,不免暗暗称奇。可惜老天没有给他们机会分出胜负,没有战斗多久,马宝就被迫撤兵。赵良栋由于后方起义不断,也恐马宝有诈,就没有追击。由于吴军主力远征四川,贵州空虚,在马宝与赵良栋死磕时,另外两路大军异常顺利,接连攻破数座城镇,大军直逼贵阳。在贵阳指挥的郭壮图,没想到清军是三路大军,急忙调四川的马宝回来救驾。回防的马宝还没到,清军就攻打到了贵阳郊区。吴世藩惊慌失措,立刻弃贵阳于不顾,乘着夜色逃回了昆明。清军立刻顺势攻击,收复了贵州全境,这可苦了马宝。由于回家的路全部被封死,马宝无奈,只能以疲惫之师攻城。清军是以逸待劳,马宝是疲惫不堪,胜负可想而知。马宝全军覆没,只能率百骑逃往姚安。清军知道这是条大鱼,全线追击,马宝被追的无路可逃,最终被清军擒获,被押解进京,与耿精忠一起被剐。后世评价马宝,认为他忠心可嘉,就是说话太冲,不招吴三桂喜欢。由于自己勇武过人,后世便赋予他很多传奇色彩。现在贵州岑巩县有一个叫马家寨的地方,这里的人号称自己是陈圆圆和吴三桂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传下了话,当年在昆明城即将被攻破之际,马宝独自一人冲进王府,救出了陈圆圆和吴三桂的后代,并把她们护送到这里。所以为了纪念马宝,在村口设有一个马宝的衣冠冢。对于这条野史,我觉得很搞笑,兵荒马乱的冲进王府救陈圆圆,马宝和陈圆圆是什么关系?都将陈圆圆护送到了这里,自己还向清军投降,除非马宝有病。实际上,如果推算时间,马宝是五月被俘的,昆明城破时他应该在京城大牢,不可能去救陈圆圆。所以陈圆圆流落在马家寨,也就是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马宝就这样死了,如果吴三桂对他有更多的信任,给他更多的兵马,更多的权利,也许吴三桂就不会失败,他的家族也不会灭亡,只是也许。我居然搭上了末班车,赵良栋率军入滇马宝被俘,吴军主力被歼灭,贵州失陷,现在的吴氏集团,只剩下云南一省。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清军两路大军顺利会师,开始包围昆明。此时的昆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吴氏集团已经处于崩溃之中,叔父吴应麟是吴氏集团一个核心人物,缺乏教养还嘴欠,看见这一连串的失败,知道自己性命难保,便大骂“狗头军师”方光琛,企图将所有责任推到他身上。方光琛觉的很委屈,要不是你买米换盐导致岳州丢失,湖南能丢吗,清军能打到这里吗!忍无可忍的方光琛最后不忍了,索性与吴应麟对骂。大敌当前,不搞内部团结,力求生存;反而相互扯皮,推卸责任;众将看见这种局面,皆痛哭流涕,有的已经后悔当初起兵,人心进一步涣散,愈发不可收拾。
吴应麟就是一个武将,骂不过文人方光琛,索性带兵离开昆明,驻军至交水。他在这里召集旧部,企图收编部队搞宫廷政变,废除吴世藩,自己当皇帝。由于保密工作没有到位,叫郭壮图察觉了,郭壮图以犒劳军队为由,偷偷率军进驻交水,攻其不备,将吴应麟和他两个儿子全部用绳子勒死。吴应麟这辈子,就是被嘴欠害死了。先前叫王辅臣吃苍蝇,后来又搞内部分裂,如果他嘴不欠的话,没准还能多活会。从他身上,咱们是不是该得到一些启示。“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时刻管注自己那张破嘴,别想到什么说什么。历史上嘴欠的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现在的吴氏集团,内部不和,骨肉相残,如风中残烛,只需要一口气,就能吹灭,结果这口气,康熙足足等了九个月。原因叫康熙异常郁闷,由于自己之前的政策出现了问题,满汉官兵开始内讧。
康熙篇058---- 赵良栋入滇,三藩之乱打响最后一战赵良栋入滇,三藩之乱打响最后一战清军围困昆明长达九个月之久,非兵力不足,城墙坚固,粮草不济这些天灾,而是人祸。两路大军的统帅彰泰,赖塔全是满洲人。俩人的主导思想与康熙一样,唯恐满洲官兵牺牲。他们常说:“皇帝豢养满洲兵,岂可轻进,委之于敌。”所以不叫满洲兵出战,叫汉人当炮灰。汉人也是人,你没跟我们一起喝过酒,一起洗过澡,一起K过歌,一起上过床,凭啥叫我们为你卖命。一肚子火的汉人出工不出力,天天消极怠工,能耗一天是一天。能一举拿下的战斗变成了消耗战,双方就这么耗着,耗了整整半年。在这半年多时间里,昆明城内粮食接济不上,已经出现人吃人的惨剧,但吴氏集团知道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准备与昆明一起玉石俱焚,顽抗到底。清军也不好受,由于大量人员水土不服,生病者与日俱增,每天都有病死的士兵,再加上满汉官兵不和,天天都有打架斗殴事件,士气及其低落。最难受的还是康熙,使出浑身伎俩调兵遣将,就等着看见捷报。半年过去了,几十万人打个小小的省城都打不下来,看这架势还打算在云南过春节了,我怎么找了这么一群饭桶!气的脑袋冒烟的康熙下令:两路大军统帅听着,在拿不下昆明,我就拿下你们的脑袋。没过多久,两路大军统帅接连回信:“汉军不停指挥,调度不利,现在只能用满人攻城,还望皇帝圣裁。”彰泰和赖塔觉得很委屈,是您叫我们减少八旗部队的伤亡,我们才不叫满人打仗,现在汉人与我们的关系彻底闹僵,欺骗,吓唬,动员,开会,用什么招汉人都不怕,现在根本不听我们指挥,你叫我们咋整?这事好整,既然满洲人无法指挥汉人,那就叫个汉人指挥官。康熙下令:“勇略将军”赵良栋,即刻入滇,参加合围。此时的赵良栋,正在四川深山老林里追打吴军余孽。一看到康熙的诏书,高兴的直接蹦了起来。好家伙,这可是个千载难得的机会,这种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事还能叫我撞上!赵良栋立刻点齐兵马,杀奔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清军三路大军会师云南,赵良栋抵达昆明后,马上加入攻城行列。
此时的赵良栋,那是异常兴奋。刚到昆明就不顾鞍马劳倦,立刻开始考察地形。实地考察了昆明城地貌后,赵良栋得到一个结论:彰泰和赖塔不会处理内部矛盾,外部打仗也是一塌糊涂。赵良栋指出,我军安营的地方,距离昆明城40余里,倚山傍水,这是打仗的好地方,不是围城的好地方。由于离城池太远,昆明城外近几百里的水路,居然没有封锁,来往大小船只,更是无人查问,如果从水路往城里运粮,简直易如反掌,你们到底怎么围的城?对于这种质疑的口气,心高气傲的满洲将领无法服气。彰泰更是恼羞成怒,直接用满洲话骂赵良栋。赵良栋听不懂满语,但从彰泰的说话口气,再加上他的言行举止,立刻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要不是为了民族团结,一致对外,估计就动手了。从这方面,赵良栋比王辅臣强,他知道该找谁汇报。赵良栋根本不理会彰泰的抗议,懒得再开会的他直接上书,把这里的情况如实向康熙禀报,请求康熙圣裁,并献上3条攻城计策。1:全军移到昆明城下,断绝昆明城一切的水路通道,切断城内粮食来源。2:想攻下昆明城,先要攻下昆明城的外围,使贼没有野战部队,才能攻城。3:要善待投降者,不宜尽发给满洲为奴,攻城先攻心。因为有了王辅臣的前车之鉴,康熙不敢怠慢,他第一时间就读了奏折,并仔仔细细的进行了分析,在与群臣商议后,同意了赵良栋的全部请求。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彰泰虽然一肚子火,但碍于圣旨,只能配合赵良栋按上述计划,全军开始行动。赵良栋先在昆明湖外设置水军,日夜巡逻,彻底封锁了通往城内所有的水路。昆明城内立刻断了粮,人心开始不安。赵良栋随后又在城外展开一场厮杀,将吴军城外的大象,骑兵全赶进了城,彻底封锁了通往城内所有的陆路。水陆完全被封死,昆明城彻底成了一座孤城,人心进一步浮动,再加上清军优化了俘虏政策,昆明城内部出现了严重分化,吴氏集团再无能力驾驭民心,灭亡指日可待。经过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赵良栋看见时机已经成熟,准备强行攻城。刚刚提出攻城意见,彰泰等人就强烈反对,这些人只顾满洲人的利益,进攻会使自己受到损失。他们认为不如围城,以最小的损失胜利才最实惠。对于这种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死活的人,赵良栋也不废话,直接大吼道:“我等大军以围困数日,日费千金,等到粮饷不济,满兵无妨,绿旗兵何以存立?”这番话说的彰泰无言以对,他知道,满洲兵和绿旗兵待遇不一样,凡粮饷都要先满足满洲兵,而绿旗兵不仅分不到钱,还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如果粮饷真的不济,或者发慢了,都有可能发生兵变,闹不好自己就会变成莫洛,想想都觉得可怕,只能先服软,采用缓兵之计。彰泰说道:“攻城也不急于一时,你的部队远道而来,也应该修养一段时间,过几天再说。”彰泰万万没有想到,刚才还一脸激动的赵良栋像换了一个人,他居然同意了自己的想法。彰泰异常激动,立刻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皇帝延缓攻城。写完了奏章,彰泰美美的躺在床上,想着明天怎么继续哄骗赵良栋。他压根不知道,明天即将大乱。
昆山,这个宁静富足的苏州小县城,在满清的屠刀下,也彻底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据满清自己编修的《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中供认,满清靼子在这里屠杀了全城4/10的人口,另外还有2/10的人跳河、投井或者上吊自杀,剩下人被俘虏了2/10,逃走了1/10,因为躲藏而幸免于难的大约也有1/10。在这本地方志中,还列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叫胡泓时的书生被满清靼子砍死,他21岁的妻子抱着3岁的儿子正要投井自杀,却被一个打算强奸的清兵劫持。这位年轻的妻子坚贞不屈,披头散发,举刀自毁面容,对清兵骂不绝口,最后挥刀剖腹自杀。而据《研堂见闻杂记罚》里所讲的景象,在大屠杀中逃出城门的恐慌的老百姓,不少被踩踏致死或者掉进河里淹死,尤其是妇女和婴儿,简直多的不计其数。在昆山的一座庙宇内,躲藏了几千名妇女,在满清士兵搜捕时,不料其中有一位婴儿哭了一声,结果被全部搜了出来,全部当场宰杀。作者在写到这一惨像时说:“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作者的用词我不知道是否准确,但如果面对满清靼子制造的血流奔涌,像瀑布一样奔泻而下的那种血腥场面时,恐怕就是地狱里的阎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常熟,这座苏南太湖之滨的优美小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有一句口头禅说:“苏湖熟,天下足。”就是赞美太湖地区的农业发达程度,可是这块享誉华夏的锦绣大地,在满清靼子的屠刀和马蹄下,完全变成了一座坟场。在时人笔下的《海角遗编》里就说,当时的常熟,因为老百姓拒绝改变发型和服装,结果不管是大路还是小道,桥畔还是河边,断壁还是残垣,作者所经之处,到处都是“积尸累累”,估计怎么也不会少于五千余人,而被掳掠而去的有多少都已经无法计算了。沿塘周围的树木,挂着累累人头,都是些不愿意剃掉头发而被满清屠杀的老实乡民。 江苏被洗劫一空,遍地都是尸体之后,随着满清靼子的马蹄临近,浙江,又被一片恐怖的阴影所笼罩。又一个惨绝人寰、青史留名的大屠杀开始了,它在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嘉定三屠”。----------转载
在扬州人民众心成城,造成清军的大量伤亡后,满清恼羞成怒,攻克扬州后实行了整整10天的三光政策。据时人统计,一共有约80万扬州男女老幼,在满清疯狂挥舞的屠刀下,倒在了血泊之中。当时作为目击者的一个叫王秀楚的读书人,在死里逃生,目睹了这一骇人听闻的暴行后,在他的《扬州十日记》中,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满清军队的兽行: “那些妇女们都被用长长的绳索绑住脖颈,一个接一个,好像串起来的珠子一样,走起路来一步一跌倒,满身都是泥土;在她们行走的地上,到处都是被抛在地上的婴儿,或者被满州靼子的马蹄踩的稀烂,或者被踏在脚下,脑浆流的到处都是,遍地都是一片哭声,充斥了整个旷野。”(原文: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扬州的残存者)一旦遇见一位满州靼子前来,无论人数多少,都匍匐在地,伸长脖子等着挨宰,没有一个敢逃跑的。” 天啊,即使是万恶的地狱,也不至于有这般悲惨的景象吧!扬州变成了屠场,血腥与恶臭的气味四处弥漫,到处是肢体残缺的尸首,一切社会准则都不复存在了。扬州城那些因美丽而闻名的妇女们,被成群的士兵轮奸。一些市民像奴隶一样为清兵服务,替这些入侵者做饭,打扫卫生。由于这种人的生命可以得到赦免,因此其余的人也极力想加入进去,但是被拒绝了。与此同时,大屠杀仍然在继续。在顾诚的《论清初社会矛盾》中,许多妇女被掠为战利品。几个星期后,当满人进入南京时,南京的市民们惊恐地看着满清士兵鞭下这些像“猪”群一样排成长队,被驱赶着行进的女性战利品。后来满清军队调防时,同行的士兵挑选出所有年龄在14岁到30岁之间,并且体态适中的女俘,一同归去。长期生长在江南的这些女俘们知道北方是怎样的一块不毛之地,因此当她们被带出南京新华门时,都可怜地啼哭起来。很多年后,直到康熙年间,在黑龙江或蒙古附近的路人们还说见到过这些年龄已大,饱受欺辱的妇女。其中一个汉人在东北见到过一个扬州口音、身穿兽皮的女人。他问她为什么会到这里来,但是她还未来得及回答,就被她的满族男人带走了
玄烨,一满酋尔。有什么好写的?兰州还是写点你们村长的事吧。
楼主给通古斯野猪酋首歌功颂德,注定红不了,就算红了也是被骂红的
康熙篇059---- 终于攻陷云南昆明,吴氏家族被康熙灭门终于攻陷云南昆明,吴氏家族被康熙灭门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还在梦中的彰泰就被大炮声轰醒。彰泰当时被吓了一跳,爬起来拿刀就往军营外冲。第一反应以为是敌人来袭,片刻清醒后,彰泰发现,不是敌人来袭,而是我军正在进攻!?谁这么大胆,不跟三军主帅打招呼,就擅自进攻!彰泰惊讶的发现,发起进攻的不是别人,正是昨天被自己忽悠的赵良栋。要比耍计谋,彰泰根本不够格。昨天赵良栋就知道,彰泰玩的是缓兵之计。看你是我长官,给你个面子问问你,既然你不想攻城,老子手里有兵有***,你爱打不打,我自己打。彰泰被狠狠的将了一军,为了防止煮熟的鸭子飞了,只能下令全军出击,给我全力攻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初八,三藩之乱的最后一战正式打响。赵良栋还是一如既往的凶悍,一举拿下护城桥,清军源源不断的通过护城河,直接攻到城墙底下,搭云梯,撞城门,日夜不停的围攻昆明城。在清军强大的军事攻击和诱人的政治引导下,吴军终于土崩瓦解,将领再也无心恋战,纷纷投降。清军攻陷昆明城的东,南两座城门。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几名吴军将领见大势已去,为了死中求生,他们准备发动政变,逮捕吴世藩,郭壮图等人献给朝廷。由于是临时决定,保密工作没有做好,消息叫吴世藩他们知道了。得知这一个消息后,吴世藩穿好龙袍,君临大殿,痛骂这些世受吴恩的大将,随后拔刀自刎,一头栽在血泊之中,死时年仅16岁。他的死,标志着吴三桂一手创建的大周王朝,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个小丑政权只传了一代,延续了4年,就轰然倒塌了。在中华的漫长历史上,这个王朝不过是历史长河上一片小树叶,康熙王朝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吴军叛将们没有抓到皇帝,就冲进后宫,企图抓皇后,却看见皇后郭氏已经投环自缢,为国捐躯。叛将们不甘心,为了抓一个活的重量级人物邀功,他们冲向国丈府。国丈郭壮图早知道了消息,他比皇帝死的还早,早和他儿子自焚于府中。叛将们疯狂了,抓谁谁死,我们就不信了,所有人都不怕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抓到了“狗头军师”方光琛,还抓到了其他几个首要分子,顺势接管了全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九日,吴军打开昆明城的城门,正式向清军投降。围困了九个月的昆明城终于被攻破,“三藩之乱”终于落下了序幕。按照先前的约定,清军进城后不得抢掠。结果清军将领垂涎平西王府的珠宝,压根就忘了还有约定,统帅带头开抢,小兵们也争先恐后。一时间,平西王府成了人间地狱。财宝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吴三桂生前的两位爱妾“八面观音”,“四面观影”也被别人抢走。只有赵良栋严格约束自己的部队,他自己也分文不取。瓜分完了珠宝,清军将领们向康熙汇报,如何处理这些首犯,经过康熙决议:
没收吴三桂所有家产(还有吗);把吴三桂,吴世藩的头割下来,传回京城示众;首犯“献计”的方光琛和他的家人不必送回京城,于军前凌迟处死。可怜的方光琛为士兵们上演了一场劳军表演。吴世藩的头好办,尸体就在这躺着。吴三桂的头很难办,当年胡国柱护送吴三桂遗体至昆明,埋得地点知道,书上也有记载:埋在云南安阜园中。后来吴世藩从贵州逃回云南,为了防止今天的事情发生,就将其祖父的尸体秘密迁移。除了郭壮图等几个骨干之外,谁也不知道。现在知道的人都死了,这事真不是一般的难办。众将向皇帝哭诉:“这个真没有。”康熙回话:“这个必须有!”难办也得办,康熙下令:就是把云南翻个底朝天,也要把吴三桂给我找出来!打了整整八年,我必须亲手把他戳尸示众,才能泄我心头之恨。天子动怒,众人只能寻找。现在看这段历史记载,吴三桂的埋葬地点,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说埋在“郊坛之下”,有人说葬在中缅边界铜壁关外,还有说埋葬在“沈之阳,中海中”,鬼知道在哪!最搞笑的说埋在了成都。按照这种说法,吴三桂死后先是埋在了云南,然后吴世藩喝高了,带着祖父的棺椁往前线跑,一直冲到敌占区成都,安葬好了以后在返回云南。大家觉得可能吗?一个连衡州都不敢去的主,赶往敌占区跑。您说了吴世藩要是不敢去,不去不就得了,派个人去。我很负责的告诉您,不行,古时候讲求孝道,亲人下葬时如果不在身边,他就会背上不忠不孝之名,这人一生就毁了。所以埋在成都的说法,就是后人的杜撰。眼看吴三桂的尸体找不到,届时天子盛怒,我们这些将领只能到阴间直接去问吴三桂,大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当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刻,据史料记载:吴三桂的某个侄子提供了线索,吴三桂的尸体已经火化,装在一个小骨灰盒里,就放在“安阜园石桥水底”。清军照此挖掘,果然找到一个小骨灰盒,加上吴世藩的首级,一起送到京城。康熙看着这个小骨灰盒,百感交集,没有亲手诛此贼,不免有一些沮丧,况且这个遗骨可能是假的,要不历史只记载吴三桂的某个侄子,都不敢写真名。不管是真是假,朝廷惩治吴三桂的尸骨,只是要警戒后世罢了,对于一个死人,没有一点意义。要说到死人,在吴三桂的王府里还有一个人,她一直不知道是生是死。她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主角,改变中国历史的女人----陈圆圆。关于她的历史归宿,更是一笔烂账。
康熙篇060---- 生死未知的陈圆圆,世代为奴的吴氏子孙生死未知的陈圆圆,世代为奴的吴氏子孙如果历史上不出现这个女人,吴三桂也许就不会打开山海关,历史可能就会改写。史书记载,吴三桂在山海关一战击败李自成,乱军之中找回了陈圆圆,理论上陈圆圆应该和吴三桂一起去云南。可实际情况是,清军进入昆明,在吴三桂的***上找不到陈圆圆的名字,也见不到其人?真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对于这个问题,史学家们比我头疼,这是一个至今未解的历史之谜,也给了后世子孙无限的遐想。翻阅无数的史料,上面记载陈圆圆的死大致分为5种:第一种:先死之说刘健的《亭闻录》里记载:清军攻入昆明前,“圆圆先死”。是病死的,还是迫害死的,不得而知。第二种:自缢说孙旭的《平吴录》里记载:“昆明城破之后陈圆圆和吴世藩的郭皇后俱自缢”。这种说法也不可信,吴家叛军连郭皇后的尸首都拿去邀功,比她更有名的陈圆圆却没人理,不太现实。第三种:投水说阮福的《后圆圆曲•序》里记载:说陈圆圆在城破后“自沉于莲花池,即葬池旁”。这种说法也不可信,水上飘着一个死尸,居然没有人理,清军晚上睡觉不害怕吗?第四种:出家说出家又有两种说法。其一,有人说她:“自望海楼再迁而入金马山,借梵修以自保”,死后即安葬金马山;其二,在昆明瓦仓庄三圣庵中,意外发现了陈圆圆的寂静画像,所以他死后安葬在三圣庵。对于这两种说法,我不想参与,反正能给这两个地方带来旅游收入,挺好。第五种:隐居岑巩说这也是现在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前面讲的《马宝护送陈圆圆》,马宝可能没有送过,可能是别人送的,也可能是陈圆圆自己跑到这里的。她与吴三桂的后代历经万难险阻,成功躲过了清军的盘查和追杀,到达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这里了此余生。上述5种说法,都只是推测,还缺乏足够的史料依据,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本人认为,我更相信第五种说法。毕竟一代美女没有香消玉殒,还可以活到寿终正寝,挺好。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怜的女子,不要记住她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要知道,在一切战争中,败者往往能找出各种理由,而“红颜祸水”则是他们最爱的理由。我只想说:这对女人不公平,不要赋予女人这么多的责任,她们承受不了。逝者已死,还是叫她们安息吧。也许陈圆圆走的很安详,对于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吴氏子孙都有这么好的命。斩草除根,这是一句实话,也是一句无法反驳的真理。对于康熙而言,如果留下吴三桂一族,就会给自己留下不安和隐患,为了自己千秋万代的江山,必须将这一族彻底消灭干净。好在康熙是一位“明君”,没有疯狂的杀戮,还是有四种人活了下来。一是在攻陷昆明前,已经投降的不杀。二是攻城期间,主动献城者不杀。三是吴家的女性,特别是漂亮的女性不杀。不是康熙不想杀,而是这些女性全被领军大将收为己用,他们知情不报,故意隐藏,康熙也没辙。四是个别逃出滇城,隐藏民间的这些人,没抓到不杀,抓到了照样毙。这些人后来全部改名换姓,云南楚雄的“谢”姓,广西滨州的“杨”姓,据说都是吴三桂一族的子孙。这四种没有杀的人也比较惨,他们的后世为了避祸,不敢出人头地,更不敢为官,只能世代隐居逃避,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处理完了吴三桂的亲属,康熙接着收拾他留下的部属。当年撤藩时,吴三桂就称“数十万,卸甲归田”。这个数字包括副将以上的官员,家口,役使人员在内。对于这帮人,康熙对他们逐个筛选,“可恶”和“从逆”的统统杀掉。“有心从逆”的也要杀掉,“没从逆”的统统发配边疆。
到底杀了多杀人,清朝史官为了维护圣祖康熙的光辉形象,没有记录,在各种清史档案中,根本看不见踪迹。据各种野史记载,副将以上的官员全都被杀了头。这么算下来,副将以上的官员,加上他们16岁以上成年的家属,被杀的何止万人。被这些人牵连的,更是成千上万。一时间:“冤声四起,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成王败寇,我能理解康熙的行为,而接下来他的政策,则让我难以理解,甚至愤怒。处死了“可恶,从逆,有心从逆”的人,剩下的侥幸不死的人,康熙也没有对他们客气。全部流放到边疆,世世代代遭受苦役,永世不得翻身。康熙规定:这些人不能入仕途为官,不能当兵,不能从事社会上其他的正常职业,只能当占丁、台丁、豪门之奴等最底层工作,永远受人奴役,受人欺凌。就连婚姻也只能找同类人解决,不能与其他阶层的人联婚,真正成了“非满非汉”的特殊一类人。现在承德市滦河镇一带,如果是娄、刘、王、朴这四个姓,他们的祖先很可能就来自云南,都是吴三桂当年的兵。康熙平定叛乱后,他们被发配到这里,不准考功名,不准当兵,只能看守城门打更。整了这么一个工作已经很惨,这一职业还要世袭,子孙不死光就要永远传承下去。还不发工资,生活全得自耕自足。为了生存,他们白天做个小***,晚上看门打更。世代如此,直到清朝亡国,民国建立,他们才恢复为普通公民。吴三桂为了一己私欲,发动了一场全国性的内战,无疑是人间的一场悲剧。康熙却定下了一堆惩治他们后代的条例,让他们的子孙要么永世为奴,要么全部死光,无疑将这个人间悲剧无限延长。如此的世代加以迫害,历史都很少见。固然这些反叛者有罪,但他们的子孙却是无辜的,造成这一悲剧的责任必须要由康熙来负,康熙的子孙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到底,即使向康熙这样的明君,也还是对汉人有相当的民族偏见和深刻的戒心。写完这些,我可能毁坏了康熙在您心中的形象。在这里,我先说一生:“对不起。”功首罪魁非两人,流芳遗臭本一身!不管您如何美化康熙,这些都是事实。他所有功绩,都将被世人传颂,他所有的恶政,也不会被世人忘记。这就是历史的魔咒,从古至今,谁也逃不了。不管是谁都一样。处理完了吴三桂的人马,加上之前的尚之信和耿精忠,清初的三大藩王,再也不复存在。下一步,就是论功行赏和秋后算账。且看下集:王辅臣,岳乐,杰书,图海,赵良栋的最终结局。
据记载,在扬州被屠城过后,一位路过的江南女子,不幸又看到了江阴屠城的惨状,她悲哀不已,曾写了一首诗来歌颂那些不屈的英雄们:“腐胬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这就是南明的抗争,虽然我对弘光朝廷中的一些人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但是对清军在扬州和江阴进行的大屠杀,却是分外的反感和厌恶。我不知道这些满州人是精神病患者还是禽兽,竟会如此对待一座城池里的无辜平民?于是我又得出了一个结论:这群清军,也就是满州靼子,根本就不是人,也不是什么简单的恶棍,他们只是一群反人类、反社会、心理阴暗变态,每天处于性饥渴状态,以残杀为爱好的邪恶丑类!对这些畜牲,只能奋起抗争,把他们全部送到地狱,才是他们应得的命运。南京城里的弘光皇帝最后也被清军俘虏,送到北京后被杀,弘光政权彻底被消灭了。南京虽然没有被屠城,却也逃脱不了满清靼子的荼屠。在满清自己编写的《明史》中,详细记载了其中的一段暴行:一位来自安徽当涂,也就是大诗人李白生命终点的那个地方,一个叫孙陶氏的女子,在南京被攻下后,被一位清兵劫持。这名暴徒为了逼迫这位女子同他当场***,就绑住她的手,在手指之间插上利刃,说:“你要是听我的,什么都好说,如果不听我的,我马上叫你手臂开裂。”这位女子很坚定的说:“我坚决不受你的凌辱,赶快杀了我吧!”那位清兵稍微用利刃割了一下她的手,顿时鲜血遍地。恼羞成怒的清兵继续威胁道:“听还是不听?”这位女子依旧坚定的咬牙道:“不听。”那位满清暴徒大怒,把她的手从上而下割裂成两半,然后挖出来她的心,一刀一刀把这名坚贞的女子切成了碎片。坚贞善良的同胞,凶恶残忍的满清靼子,就这样长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大屠杀继续在进行着,满州靼子这个杀人机器被启动以后,不论这头怪兽开进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血流成河的景象。许多已经准备接受满清统治的江南老百姓,因为不愿意接受那种后面拖着猪尾巴式的丑陋发型,都被满清这帮屠夫们整座城市整座城市的加以屠杀。
扬州的十日大屠杀,血迹还没有清理干净,又一场大屠杀,又在邻近的江阴发生了。这场大屠杀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江阴人民对谁做统治者其实并没有多少偏见,他们已经接受了明朝的灭亡事实,也已经准备接受满清的统治。对啊,其实对老百姓来讲,被谁统治能有多少差别呢?可是无情的现实却将江阴人民的最后一道心理底线给彻底击垮!这次不一样了,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让天地动容的大灾难,就跟黄宗羲的同道、思想家顾炎武说的一样,这次不是亡国,而是天崩地裂,亡了整个天下的惨剧。满清荒谬恶毒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政策,让江阴人民对这个邪恶的政权,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是啊,从5000年前,黄帝和炎帝开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那一天起,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这套精美绝伦的服饰,宽袍长袖,裙踞飞扬,它活在《史记》里,活在《离骚》里,活在秦风,也活在汉韵里,伴随着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走过了夏商、走过了周秦汉唐,走过了五代和宋元,又一直走到了我们大明朝。周穆王穿着这套服装,到达了西方的昆仑山;秦始皇的军队曾经穿着这套服装,一直打到了南海之滨;曾经穿着这套服装,苏武在贝加尔湖边牧羊;曾经穿着这套服装,张褰第一次踏遍了整个西域;王昭君远嫁匈奴,文成公主进藏,都穿着这套祖先的衣裳,把华夏文明带到了遥远的边陲,更不用说郑和庞大的船队,让亚非各地的人民,都见识到穿着这套特色服饰的东方古国灿烂的文明。汉官威仪,华夏冠冕,这是我们炎皇子孙的面孔,是我们与生俱来,不可以更改和替换的骄傲和身份的证明。据有关专家研究,我们“中华”这个名称的来源,一个是它指的是生活在中原这块大地,另一个是这些人群都穿着一套美伦美焕的服饰,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由来。不管经历了多少痛苦和磨难,不管经历了多少次“五胡乱华”、蒙古入侵,烽火硝烟,血肉横飞,作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不屈的象征,这套服饰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祖先,穿过一切艰难险阻,从远古一直走到了今天。这套奔涌在5000年岁月长河中,和我们与生俱来,不可剥离的生命的一部分,如今,却要因为这群蛮横和愚蠢的杀人犯们而改变吗?不可以!我们可以接受你们这些暴徒的统治,为了生存下去,我们可以被你们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毫无保留的用我们的血汗供养你们这些可恶的寄生虫,而还要忍气吞声,但是,我们绝不能去背叛我们的祖先!因为,我们的祖先有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名字,他就叫炎黄!
满清军队在繁华的扬州城内,杀人、纵火、强奸、抢劫,犯下了滔天罪行,直到繁华的扬州城被毁为一片地狱时,头号战犯多铎才下令封刀,和尚们才得以收集和焚烧死难者的尸体。满清地方官们在雍正年间编写的《扬州府志》中承认,清军扬州大屠杀,抗拒清军奸淫而被害的妇女,按照满清的统计,有100多人。满清在事实面前无可遮掩,半藏半露,虽然把人数缩小为只有100多人,可是也无疑招供了满清靼子当年的暴行。但是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竭力歌颂满清的一批人,一再宣称扬州大屠杀是一个谎言,可是当时的屠杀决策者多铎曾非常明确的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布告中,毫不掩饰的宣称:“天兵至维扬……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这不但用白纸黑字供认了扬州的大屠杀,更是露骨的把它作为满清炫耀武力,恐吓全国人民的一项战果。这一满清留下的历史铁案,绝不容篡改。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明确指出说:“从破城之日起,豫王(多铎)就下令屠城。”不仅有后来因为记载扬州大屠杀而被满清的文字狱处死的戴名世一人所记的资料,与《扬州十日记》的作者王秀楚同时代的诗人吴嘉纪在《挽饶母》诗中也说:“忆昔荒城破,白刃散如雨。杀人十昼夜,尸积不可数。”与王秀楚同时代的诗人顾炎武也有诗说:“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酬朱监纪四辅》)这里用“围”,不用“杀”,既是因诗的押韵缘故,也是为了躲过满清的文字狱迫害。而且更可恨的是,多铎收了扬州城内徽商汪氏兄弟30万金银的巨额贿赂,却并没有答应他们“勿杀无辜”的请求。这跟收了别人的保护费,转过身又抡起刀来一阵猛砍的恶棍没有任何两样。
个人最终的归宿1处理完了吴三桂,加上之前的尚之信和耿精忠,清初的三大藩王,再也不复存在。消灭了敌人,就该轮到自己人了。康熙收拾自己人的原则是:秋后算账和论功行赏。第一个被秋后算账的就是王辅臣,不管他有什么苦衷,杀害莫洛。投降吴三桂,与清军为敌,这些都是事实。王辅臣就是一个老好人,归降了以后越想越害怕,害怕到要上吊自杀。由于图海的极力抢救,才没有死成。在图海的耐心劝导下,王辅臣以为康熙会忘掉自己的过错,一度打消了自杀的念头。随着耿精忠入狱,尚之信被赐死,王辅臣醒悟了。康熙之前一直在忽悠自己,他一定会卸磨杀驴,自己必死无疑。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清军正在围困昆明的时候,康熙下诏,命王辅臣与图海一起进京面圣。王辅臣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在临行前,他散尽家财遣散了自己的部下,只留下了几个最铁的部下,日夜饮酒,醉生梦死,天天玩命的喝酒,最后还真的喝死了。图海很郁闷,皇帝叫我好好的看着他,怎么一夜之间就没了。验尸结果:王辅臣身上没有刀伤,没有勒痕,没有中毒伎俩,只有一种解释,是得了“痰厥”。所谓痰厥。医学解释:指因痰盛气闭而引起四肢厥冷,甚至昏厥的病症。通俗解释:就是一咳嗽,痰液上不来也下不去,被自己的痰液活活噎死。这里指的“痰厥”不是病,而是古代的一种刑法,指用特殊的方法把人活活捂死,别人还以为你得了“痰厥”,真真正正的做到“无疾而终”,被杀了也无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个方法也很简单,而且好用,不需要用到什么高科技,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普通家庭也可使用。方法是:首先把水喷在桑纸上,然后一层一层的贴到人的口鼻处,只需贴上几层,由于水浸泡的纸隔离了空气,过不了多久人就不能呼吸,很快就会气绝身亡,此方法绝对是不会留痕迹的杀人方法,百试百爽。以上方法严禁实验,转载,使用,一经发生意外,与本人无关,大家千万别学。图海当过刑部尚书,对这种伎俩了然于胸。但图海欣赏王辅臣的为人,这种不留痕迹的方法,不会连累自己和其他人员,康熙想追究“玩忽职守”也没招。“大丈夫与其保守牢狱之灾,不如自行了断”。王辅臣,你是一个真汉子,老夫顶你。没有点破的图海上书朝廷,王辅臣“痰厥暴死”,还望康熙圣裁。这位名重一时、横行一世的骁将就这样消失了。康熙对司法内幕一窍不通,人都“病死”了,也就放过了对他的惩罚,罢免了他“世袭”的职位,将他儿子王继贞削职为民,其家属归旗为奴。这么看来,康熙调王辅臣进京,还真是不怀好意,王辅臣如果不“病死”,只能死的更惨。
与王辅臣畏罪自杀的同一月,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京城百姓可饱了眼福,康熙下令,处死所有反叛分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耿精忠,马宝,祖泽清,夏国相,刘进忠,王永义,江义等主犯。参与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犯有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违反人道原则等严重罪行,被认为是战争犯罪,执行万剐凌迟;其他从犯全部斩首,家产充公,子孙世代为奴。以上判决由大清最高人民法院复审,经由康熙皇帝认证,本案已复核终结,维持原判,上述被告人犯罪事实成立,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立刻执行死刑。钦此。敌人惩罚完了,该轮到自己人了。奋勇杀敌的,肯定有赏;畏敌怯战的,现在开始秋后算账。第一个中***的是康亲王杰书,虽然招降耿精忠,平定福建,打跑郑经,战功显赫到康熙亲自出城迎接,在卢沟桥行“抱见礼”待遇,但还是受到康熙的处罚。畏敌怯战,瞻顾不前,康熙列举他N条大罪,杰书受到“削去军功,罚俸一年”的处罚。以后在历史中,再难看见他的身影。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杰书奉命率兵出张家口,屯兵在归化城,准备对付噶尔丹。康熙三十六年(1706年)闰三月,杰书病逝。他这一生,先前胆小过,后来雄起过,他建立的丰功伟绩已经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清代六大亲王的美誉,这就行了。要是与另外一位亲王比,康亲王杰书的命运要好的多。别看安亲王岳乐在江西怯战,迟迟不肯进军湖南,最后是在康熙的威胁下才出兵,要凭这“畏敌怯战”的功力,那是比杰书有过之而无不及。单凭这一点,康熙办他没商量。但是康熙没有治他的罪,原因很简单,这哥们后台硬。岳乐的第三房嫡福晋,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女儿,康熙仙逝的孝诚皇后的姑母,权臣索额图的妹妹。有了这层关系,康熙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男人看女人,不看活人看死人,毕竟都是亲戚,还真不好下手。平心而论,岳乐后来打的不错,要不是他提出:“避开正面战场,铲除吴三桂的羽翼,合围吴三桂”这种正确的方案,三藩之乱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完。要论平叛首功,非安亲王岳乐莫属。凭借平叛带来的荣耀,岳乐的儿子们先后被提名受封,一时间安亲王府辉煌鼎盛,无与伦比。但统治集团内部从来不会和谐,矛盾的变化,使这个显赫家族及其姻亲,接二连三在皇帝面前失宠。首先失势的是妻兄索额图,因为不争气的皇太子胤?,被康熙骂作“本朝第一罪人”,幽禁而死,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索额图一失势,岳乐的靠山没了,康熙随便找了几个小借口,罢免了他议政王和宗人府的职务,岳乐虽然保住了亲王的爵位,但也没有什么实权,只能在家喂鱼养花。都这样了康熙也不放过他,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月,已是65岁的他奉命出征,带500人远赴内蒙古苏尼特部驻防。塞外高原,气候寒冷,风餐露宿这些不说,岳乐手下只有区区500士兵。这比当年皇帝亲自送行,统帅千军万马的威风一比,这根本不是率军出征,而是流放。
岳乐从此天天哀声叹气,心里那叫一个郁闷,从草原还师途中就憋屈死了。他虽然死了,对他的清算还没完。12年后,有人告发他掌管宗人府时错判了一桩家庭纠纷案,死了的岳乐又被降职,由亲王降为郡王。他的子孙也不老实,岳乐的孙女嫁给了玄烨第八子胤?,她支持夫君争夺皇位,差点成功。差点成功,就是没成功,没成功的代价是很大的。胤?(雍正帝)登极后,对胤?及其亲属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下诏“安郡王爵不准承袭”。还污蔑、指责岳乐“谄附辅政大臣,每触忤皇考(他爸康熙)”差点把岳乐掘墓鞭尸,死无葬身之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追论先人功过,盛赞岳乐的战功,封他孙子的孙子为世袭辅国公。岳乐折腾了三朝近百年,终于消停了。岳乐晚年虽然失宠,但其一生享受过各种荣华富贵。相比下一位,他要好得多。且看“力挽狂澜”的图海,“清初第一猛将”赵良栋的最终结局
个人最终的归宿2图海很郁闷,不是一般的郁闷,而是相当郁闷。不管他干什么,康熙都看他不顺眼。驳回平南王尚可喜的请求,平定布尔尼的叛乱,招降王辅臣,收复陕西宁夏,出兵四川,图海建了无数丰功伟绩。但康熙始终无法与他合拍,原因就是看他不顺眼。最后因为王辅臣,俩人彻底闹僵。王辅臣死后,康熙要严惩他的子孙,图海就替王辅臣说了几句好话,康熙彻底爆发。反叛者要整,同情反叛者也要整,他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图海。再加上之前奴隶事件,打仗自己做主等等,已经有很多人不服气,如今图海得罪了皇帝,完全失宠,现在不报仇,更待何时!一时间,又是一片口水铺天盖地而来,图海比较识趣,直接辞职走人。他这一走,就没有再回来。康熙二十年(1681年),图海死于家中,谥文襄。康熙后来念其功劳,编纂完成《太宗实录》后,追封他少保兼太子太傅。雍正登极后,追赠他一等忠达公,配享太庙。他的儿子混的还不错,沿袭了他的爵位,历刑礼二部尚书,兼正黄旗蒙古都统,也风光无限。综观图海的一生,率军平叛是其历史最辉煌灿烂的篇章,他不但是清军中为数不多的始终参加平叛的将领,而且功绩卓著,至少拯救了两次大清王朝。官方赞美他的语言:对根除三藩之乱,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等等。我赞美他的语言:没有图海,也就没有后来的康乾盛世,更没有清王朝12帝200多年的统治,他绝对是清朝的大英雄。这么一位大英雄,我们应该记住他。虽然最后晚节不保,至少图海走的很安详,他是顶着无上荣耀走的,比起下一位,好的多得多。杰书,岳乐,图海,虽然结果各不相同,至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满人,不管怎么样,没有被排挤,没有被迫害,而汉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云南整整打了半年多没有进展,赵良栋一到,就顺利攻下,他为朝廷立了不世之功。不仅如此,攻入昆明后,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他还坚决出面阻止劫夺财物和人口的行为,将吴三桂多年积累的大批财物交由朝廷处理,深得康熙赏赞。
大家还在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