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世族关系在新版里怎么办?我是回流的,现在我还属于原来你还在这里新版的世族吗?

唐代七大世族到底是哪七大世族?_百度知道我的穿越火线里的名字艹南风世族丶逅打不了,各位帮帮忙!_百度知道现在的中国会世族林立吗_百度知道丞相的世族嫡妻作者的拼音是什么?_百度知道关于世家\世族
一般研究中国家族史、宗族史的学者,近年已经较少使用“世家”这个词,因为“世家”这个词的含义是一直在演变的,在说明关于两汉的历史时,使用这个词,还没有多少歧义;说明两汉以降的历史时,实际上用“世家”这个词已经不是很准确,学者多用“士族”、“门阀士族”,而不用词义已经演变为相对含糊的“世家”,或者虽然用这个词,但给“世家”这个词加上前缀或后缀的限定词,再自唐后。“士族”衰败,“世家”这个词的含义越发的世俗化和平民化,父亲做木匠,儿子也做木匠的话,已经可以勉强称其为木匠世家了,或者父亲是商贾,儿子仍然操商贾为业,可以称为商贾世家,世代以读书耕种为业的,当时一般雅称为书香世家,官僚世家、玄学世家、儒学世家等,现在还有什么美术世家、陶瓷世家、书法世家、中医世家、军人世家等,已经非常的世俗化平民化,而且与政治权力没有一点关系。
  考察“世家”一词的来历,目前最早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有三十世家,司马迁刻意写出人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在《太史公自序》里说,三十世家,是要写出“辅拂股肱之臣”的“忠信行道,以奉主上”;
  《史记》的《世家》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然于某一封国或全国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其实可视为‘国别史’,诸如‘晋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
  而后世使用这个“世家”,词义发生了转移,到现在更为世俗化了,比如父子从事同一职业,已经可以雅称其为“某某世家”,而不会有人误会,譬如美术世家、军人世家、海军世家等,大家都不应该陌生。
  又比如‘阀阅’这个词,在唐以前,包括唐代,这个词主要指‘世族’,但是自宋代起,虽然还在使用,但词义就改变了,如果去查《辞海》或者《辞源》,我们就可以知道:“阀阅”指仕宦人家或世家门第。
  譬如明代(江苏)太仓的王世贞家就自称‘阀阅’,在当时也是完全够格的。为什么呢?王世贞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父亲王?,官至蓟辽总督、右都御史,不亚于宰相严嵩的权势;弟弟王世懋,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主事。这样的家庭正是明代的仕宦人家或世家门第,自称‘阀阅’而人不以为其不对。这就是词义已经演变了。
  再比如魏晋时期的“士庶”,指的是士族(世族)和庶族,都是地主。到了宋元明清,“士庶”这个词一般是连用,词义变得含糊,就是指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所有平民,与魏晋时期的世族和庶族没有多少关系了。还有的使用“士庶良贱”,也是如此,即通指百姓大众,包括‘四民’和‘贱民’在内。从这里,词义的变迁可见一斑,也就是说同样一个词,在西汉和宋、明,其指代的词义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不可混淆使用。
  至于说到改姓,情况比较复杂,这包括了皇帝赐姓;因惧怕当权者的政治迫害而改姓;少数民族使用汉姓;汉人在特殊时期使用少数民族姓氏等情况,都不会无缘无故改姓。
  皇帝赐姓有的仍然可以使用原来的姓氏,有的则不行,还有的皇帝赐姓,又出于某种目的而下令复其旧姓的情形,比如李文忠就曾经姓‘朱’,沐英也姓‘朱’,后来是朱元璋下令复其旧姓的情形。
  单纯的分家,聚族而居是不会改姓的,一般改姓多出于政治压力、政治迫害,因为避祸的需要;又或者在宋代以前出于攀附高门的目的改姓,家谱族谱中都会有明白或隐晦的记载。
  譬如隋文帝杨坚在掌握了北周大权后,汉族大姓多复其祖姓,李渊一家也复其高祖而再姓李氏,即去"大野氏"而恢复了他们的旧姓"李",这就是出自政治原因的改姓和复姓。
  明代回回等少数民族使用汉姓,也跟明廷的政治压力有关,从中国历史来看,改朝换代时往往有许多家族改姓避祸,但族谱中都会有所反映,天下平定之后,有的再复归旧姓,而有的就没有再用旧姓,因为重新改户籍是比较麻烦的,而且还牵扯到赋税问题,这是改姓而不复归旧姓的一种情形,但不会因为分家而改姓。
  说了这么多,就写这本小说而言,其实很早就有人指出过世族、世家的问题,甚至狠狠的争论过,却不是自今天才开始争论。
  但是所有争论着的人都忘记了一个大前提,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虚拟朝代,他就是一个虚幻的意淫故事,仅此而已,他不是魏晋,也不是唐宋,更不是明,虽然不少人物、事件取材于明朝。
  有人很早就指出过世家如何如何的问题,以及一个大姓家族不能延续八百年的问题,旁征博引论证这不可能,他忘记了这是个虚拟的朝代,即使有一半的合理性,也可以意淫了。
  实际上中国传承一两千年以上的家族,这样的个案也有,孔氏家族、张道陵的张氏家族、又比如唐代山西的尉迟家族到清朝仍然传承不绝,江西兴国的风水世家,等等,但都不会象小说中写得这么强势罢了。
  而从明代的宗族来看,一个宗族的各支各房可能会因为仕宦、迁徙等原因而各自天南地北,依靠族谱、祠堂、族田、族产、祀田、族学、义学、为官的族人提携庇护同姓族人等间接的经济、政治利益和手段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可以通过科举为官或者其他途径进入官僚体系,宗族对政治权力的掌握主要依靠进入国家官僚体系来取得。这时候的宗族不象世族那样直接而且是‘法定’的进入官僚集团,潜规则在这里面的博弈中起了大作用,而且越到晚期,强宗大姓对中央军政权力的把持力度越强,对地方行政的左右也越明显。
  至于说到小说中的“家族”、“世家”,他既不是世族制,也不是明代的宗族制,而是一个虚幻的混合体。
  现代的学者,近百年来的研究著述,其实对中国古代的“家”、“家族”、“宗族”的概念区分也并不清晰,有时给人混同之感。至于“世家”、“世家大族”这些词也是比较含混的泛指,而不是象“世族”、“门阀”这样的特有名词特别指某一阶层。
  这种情况的产生,固然与研究学者的自定义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与英语、日语的语言习惯有关。英语的family既可指家庭,又可指家族、族人、族系。日语的“家族”也是既可以指家庭,又可以指家族。就英语、日语而言,家与家族是不必分清楚的。但就我国的古代文献与民间习俗而言,不仅家与族明显有别,而且五世以内之族与五世之外的族也判然有别。如果研究者的自定义与我国传统的习称不同,就容易造成概念混乱。如家族共财这一提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就得看对家族一词如何定义。
  又比如论及唐代家族(或宗族)制者,常将唐代的家族(或宗族)制概括为士族家族(或宗族)制,具体叙述时也常是以研究士族制度代替研究唐代家族(宗族)制度。这就给人一种印象:唐代的家族(或宗族)关系、家族(或宗族)活动仅限于士族范围,而与庶族无关。
  但是士族仅占全国总人口的极小部分,顺此推论,又势必导致其时家族(或宗族)关系、家族(或宗族)活动仅与社会总人口中极少数人有关的结论。而情况是否如此,值得进一步研究,见人见智。
  专门研究唐代士族宗族制者,所提及的许多人(如较早置义冢的京兆始平唐休?,较早创设族学的江州陈氏,以及九世同居的张公艺等)也不都是士族。
  概念的混乱在研究学者这里就存在,更不要说一般的历史爱好者了。
  所以,单就《惊雷逐鹿》本书而言,无论是拿世族或者明清时代的宗族来论证小说中的“世家”有无可能,其实都是属于无的放矢,真正的历史中就没有过这样的存在,这全出自我的虚构,有相似,但绝不是,因为虚构毕竟也需要模板,混合了世族和宗族的这一种制度‘存在’,甚至没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再次争论不休,虚构的‘制度’,你们还能争出花来?
  书中其实还有其他很多涉及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讨论、争论、辩论。
  附录:
  关于东晋门阀政治,可以参看《东晋门阀政治》http://book.tiexue.net/archivenovels8594/
  关于明清宗族概貌,可以参看以下:
  1,http://mdw.dgjy.net/res/seniorchinese/zscd/whs/zggd_24.htm
  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
  2。http://mdw.dgjy.net/res/seniorchinese/zscd/whs/zggd_25.htm
  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
  3。http://mdw.dgjy.net/res/seniorchinese/zscd/whs/zggd_27.htm
  封建社会前期的强宗大族和门阀制度
  4。http://mdw.dgjy.net/res/seniorchinese/zscd/whs/zggd_28.htm
  封建社会后期的宗谱、宗祠、族田、族规、族长和族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