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箱子最终保研名单什么时候出来来?奖励什么时候发?

来源: 发布时间: 14:35:15
选择字号:小 中
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情况(完整名单)
赵忠贤 院士
Zhao Zhongxian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赵忠贤,男,1941年出生,辽宁新民人,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担任国防课题组业务负责人和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0多年来,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他一直从事超导研究,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超导临界温度很低,广泛应用受到影响,寻找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体甚至室温超导体一直是科学家长期的梦想。在百余年超导研究史中,出现了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赵忠贤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该工作与他多年坚持的&结构不稳定性可以导致高临界温度&的思路产生共鸣。1987 年2月,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推动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热潮。1987 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 物理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奖项。1989 年因&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排名第一)。
赵忠贤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长期的坚持和积累,赵忠贤在探索新的高温超导体方面逐渐地发展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存在多种合作现象的层状四方体系中,有可能实现高温超导。2008年日本一小组报道了LaFeAsO有26K的超导电性,赵忠贤结合他的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孕育着新的突破。基于LaFeAs(O,F)压力效应研究,赵忠贤提出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的合成方案,率先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2K,显著超过了40K的麦克米兰极限。很快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纪录。2013年,赵忠贤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年,获得国际超导领域重要奖项Matthias奖。
赵忠贤坚持高温超导研究40年。他注重培养人才,积极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环境。他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屠呦呦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得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并在全国&523&会议上作了报告,从此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她和她的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率先开展&醚中干&、青蒿素单体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疟疾的临床有效性;并与合作单位共同确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为其衍生物开发提供了条件。她和她的团队按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
青蒿素是与已知抗疟药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新化合物,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生物碱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现已为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所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据WHO《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由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包括ACT的治疗,从2000年全球疟疾发病2.14亿例、死亡73.8万人,到2015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37%和60%,挽救了大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
屠呦呦及其团队因研制青蒿素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1978年她领导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屠呦呦以&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又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年来,屠呦呦研究团队在开展青蒿素功效的拓展研究方面,获得了新进展。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曹&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杨长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衡月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李小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自适应与高精度数值方法及其理论分析
汤&&涛(香港浸会大学)
共振情形哈密顿系统的稳定性
李&&勇(吉林大学)
奇点量子化理论研究
范辉军(北京大学)
张恭庆,龙以明,李安民
Ricci&流理论及其几何应用
朱熹平(中山大学),
陈兵龙(中山大学),
邓少雄(中山大学),
顾会玲(中山大学)
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与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
马余刚(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陈宏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程建平(清华大学),
陈金辉(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刘&&峰(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
磁电演生新材料及高压调控的量子序
靳常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望贤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刘清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邓&&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禹日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生物分子界面作用过程的机制、调控及生物分析应用研究
樊春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李根喜(南京大学),
宋世平(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王丽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李&&迪(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碳碳键重组构建新方法与天然产物合成
涂永强(兰州大学),
樊春安(兰州大学),
张辅民(兰州大学),
王少华(兰州大学),
张书宇(兰州大学)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
胡文平(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刘云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李洪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汤庆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董焕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高效不对称碳-碳键构筑若干新方法的研究
林国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徐明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钟羽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冯陈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孙兴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氧基簇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组装策略
杨国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郑寿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孙燕琼(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张漫波(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程建文(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于吉红,卜显和,苏成勇
化学修饰石墨烯可控组装与复合的基础研究
石高全(清华大学),
徐宇曦(清华大学),
李&&春(清华大学),
白&&华(清华大学),
吴&&穹(清华大学)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杨&&震(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陈家华(北京大学),
唐叶峰(北京大学),
龚建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孙有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蔡演军(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周卫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沈&&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显生宙最大生物灭绝及其后生物复苏的过程与环境致因
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赖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宋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孙亚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罗根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变化环境下生物膜对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影响
钱培元(香港科技大学),
徐&&颖(香港科技大学),
王&&勇(香港科技大学),
贺丽生(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
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陈&&斌(北京大学),
谢桂青(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
张兴亮(西北大学),
舒德干(西北大学),
刘建妮(西北大学),
张志飞(西北大学),
韩&&健(西北大学)
高风险污染物环境健康危害的组学识别及防控应用基础研究
张徐祥(南京大学),
张&&彤(香港大学),
任洪强(南京大学),
程树培(南京大学),
吴&&兵(南京大学)
戚益军(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巴钊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叶瑞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王秀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武&&亮(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武维华,陈润生,朱玉贤
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基础
张启发(华中农业大学),
邢永忠(华中农业大学),
何予卿(华中农业大学),
余四斌(华中农业大学),
范楚川(华中农业大学)
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研究
印遇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谭碧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吴&&信(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孔祥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姚&&康(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沈祖尧(香港中文大学),
于&&君(香港中文大学),
胡嘉麒(香港中文大学),
吴兆文(香港中文大学),
陈家亮(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
尚永丰(北京大学),
王&&艳(北京大学),
石&&磊(北京大学),
孙露洋(北京大学),
杨笑菡(北京大学)
裴钢,赫捷,孟安明
高新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学龙(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邓&&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袁&&媛(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陶大程(香港理工大学)
视觉场景理解的模式表征与计算理论及方法
郑南宁(西安交通大学),
薛建儒(西安交通大学),
孙&&剑(西安交通大学),
刘&&铁(西安交通大学),
杜少毅(西安交通大学)
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理论与方法
吕金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虞文武(东南大学),
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
陆君安(武汉大学),
周&&进(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
刘&&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刘&&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管伟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龙世兵(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王&&艳(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碳基纳米电子器件及集成
彭练矛(北京大学),
张志勇(北京大学),
丁&力(北京大学),
王&&胜(北京大学),
梁学磊(北京大学)
微波毫米波新型基片集成类导波结构及器件
洪&&伟(东南大学),
郝张成(东南大学),
许&&锋(南京邮电大学),
罗国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陈继新(东南大学)
吴培亨,贲德,段宝岩
周&&济(清华大学),
赵&&乾(清华大学),
李&&勃(清华大学),
孙竞博(清华大学),
宗瑞隆(清华大学)
李龙土,徐叙?,雷清泉
长寿命耐高温氧化/烧蚀涂层防护机理与应用基础
李贺军(西北工业大学),
付前刚(西北工业大学),
李克智(西北工业大学),
黄剑锋(西北工业大学),
张雨雷(西北工业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基于晶体缺陷调控的铁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应
任晓兵(西安交通大学),
张立学(西安交通大学),
丁向东(西安交通大学),
杨&&森(西安交通大学),
刘文凤(西安交通大学)
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与宏观尺度组装体的功能化研究
俞书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梁海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从怀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姚宏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荧光传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设计及功能构筑
钱国栋(浙江大学),
崔元靖(浙江大学),
杨&&雨(浙江大学),
徐&&绘(浙江大学),
王智宇(浙江大学)
储能用高性能复合电极材料的构筑及协同机理
黄云辉(华中科技大学),
周&&军(华中科技大学),
胡先罗(华中科技大学),
袁利霞(华中科技大学),
沈&&越(华中科技大学)
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
吴宜灿(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邱励俭(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黄群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蒋洁琼(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王明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工程结构抗灾可靠性设计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
李&&杰(同济大学),
陈建兵(同济大学),
陈&&隽(同济大学),
吴建营(华南理工大学)
何湘宁(浙江大学),
李武华(浙江大学),
杨&&波(浙江大学),
张军明(浙江大学),
钱照明(浙江大学)
超快激光微纳制造机理、方法及新材料制备的基础研究
姜&&澜(北京理工大学),
曲良体(北京理工大学),
李&&欣(北京理工大学),
王素梅(北京理工大学),
李晓炜(清华大学)
求解力学中强非线性问题的同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廖世俊(上海交通大学)
(推荐专家)
F-301-2-01
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
张&&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周欢敏(内蒙古农业大学),
权富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李光鹏(内蒙古大学),
王勇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刘&&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F-301-2-02
芝麻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技术及应用
张海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
苗红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
魏利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
张体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
李&&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
刘红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F-301-2-03
玉米重要营养品质优良基因发掘与分子育种应用
李建生(中国农业大学),
严建兵(华中农业大学),
杨小红(中国农业大学),
胡建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
王国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F-301-2-04
动物源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
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
彭大鹏(华中农业大学),
王玉莲(华中农业大学),
陈冬梅(华中农业大学),
陶燕飞(华中农业大学),
潘源虎(华中农业大学)
F-301-2-05
基于高塔熔体造粒关键技术的生产体系构建与新型肥料产品创制
高进华(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陈明良(上海化工研究院),
武志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孔亦周(宝鸡秦东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张英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解学仕(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F-302-2-01
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核心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
张英泽(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侯志勇(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陈&&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张&&柳(华北理工大学),
郑占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王&&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中华医学会
F-302-2-02
多肽化学修饰的关键技术及其在多肽新药创制中的应用
王&&锐(兰州大学),
袁建成(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方&&泉(兰州大学),
马亚平(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刘&&建(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张邦治(兰州大学)
F-303-2-01
刘文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金之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秦建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旭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郑伦举(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志荣(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F-303-2-02
复杂结构井特种钻井液及工业化应用
蒋官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孙金声(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蒲晓林(西南石油大学),
高德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王&&玺(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王平全(西南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F-303-2-03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
孙友宏(吉林大学),
郭&&威(吉林大学),
陈&&晨(吉林大学),
张永勤(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祝有海(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高&&科(吉林大学)
F-303-2-04
深海高精度超短基线水声定位技术与应用
孙大军(哈尔滨工程大学),
郑翠娥(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殿伦(哈尔滨工程大学),
勇&&俊(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居成(哈尔滨工程大学),
吴永亭(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F-303-2-05
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压裂酸化高效改造技术及应用
赵金洲(西南石油大学),
郭建春(西南石油大学),
李勇明(西南石油大学),
卢&&聪(西南石油大学),
林&&涛(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李&&雪(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F-304-2-01
白敏冬(大连海事大学),
张芝涛(大连海事大学),
黄凌风(厦门大学),
白敏?(大连海事大学),
田一平(大连海事大学),
张均东(大连海事大学)
F-304-2-02
复杂水工混凝土结构服役性态诊断技术与实践
胡少伟(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顾冲时(河海大学),
苏怀智(河海大学),
沈省三(基康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何秀凤(河海大学),
陆&&俊(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F-305-2-01
陈文兴(浙江理工大学),
金&&革(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严旭明(扬州惠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刘&&雄(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王建辉(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张先明(浙江理工大学)
F-305-2-02
重要脂溶性营养素超微化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陈志荣(浙江大学),
仇&&丹(宁波工程学院),
尹&&红(浙江大学),
陈建峰(北京化工大学),
石立芳(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李建东(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F-305-2-03
木质纤维生物质多级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孙润仓(北京林业大学),
彭万喜(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程少博(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袁同琦(北京林业大学),
许&&凤(华南理工大学),
肖&&林(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F-306-2-01
基于声发射监控的聚烯烃流化床反应器新技术
阳永荣(浙江大学),
王靖岱(浙江大学),
蒋斌波(浙江大学),
黄正梁(浙江大学),
廖祖维(浙江大学),
杨宝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
F-306-2-02
单晶多空心钛硅分子筛催化新材料及制备关键技术
林&&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舒兴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史春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李国繁(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
朱&&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戴&&泳(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
F-306-2-03
基团功能强化的新型反应性染料创制与应用
张淑芬(大连理工大学),
唐炳涛(大连理工大学),
马&&威(大连理工大学),
吕荣文(大连理工大学),
朱海根(浙江舜龙化工有限公司),
毛志平(东华大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F-307-2-01
水泥基压电复合监测材料与器件成套制备技术及在混凝土工程应用
程&&新(济南大学),
黄世峰(济南大学),
徐东宇(济南大学),
徐跃胜(济南大学),
王&&蕾(济南大学),
秦&&磊(济南大学)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F-307-2-02
李红霞(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杨&&彬(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国齐(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厚兴(濮阳濮耐高温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李亚伟(武汉科技大学),
徐跃庆(河南熔金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F-307-2-03
低功耗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
严&&密(浙江大学),
吴&&琛(浙江大学),
王新华(浙江大学),
何时金(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柯&&昕(浙江东睦科达磁电有限公司),
张瑞标(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F-307-2-04
强韧与润滑一体化碳基薄膜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王立平(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俊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蒲吉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薛群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阎兴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F-307-2-05
新型合金材料受控非平衡凝固技术及应用
陈&&光(南京理工大学),
徐&&锋(南京理工大学),
孙国元(南京理工大学),
傅恒志(西北工业大学),
王志华(南京理工大学),
陈&&栋(江苏晨朗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
王树新(天津大学),
王延辉(天津大学),
张宏伟(天津大学),
刘玉红(天津大学),
孙秀军(天津大学),
吴芝亮(天津大学)
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实验技术
姜宗林(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赵&&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刘云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王&&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李进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俞鸿儒(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高性能轻量化构件局部加载精确塑性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技术
杨&&合(西北工业大学),
孙志超(西北工业大学),
詹&&梅(西北工业大学),
李&&恒(西北工业大学),
樊晓光(西北工业大学),
李光俊(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多工位精锻净成形关键技术与装备
王新云(华中科技大学),
夏巨谌(华中科技大学),
夏汉关(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周红祥(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
金俊松(华中科技大学),
黄廷波(江苏飞船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灵巧假肢及其神经信息通道重建技术
朱向阳(上海交通大学),
姜&&力(哈尔滨工业大学),
熊蔡华(华中科技大学),
傅丹琦(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
盛鑫军(上海交通大学),
刘&&宏(哈尔滨工业大学)
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及应用
李迎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牟文平(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刘长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楚王伟(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隋少春(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刘&&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荣命哲(西安交通大学),
吴&&翊(西安交通大学),
杨&&飞(西安交通大学),
纽春萍(西安交通大学),
王小华(西安交通大学),
朱忠建(大全集团有限公司)
强容错宽调速永磁无刷电机关键技术及应用
程&&明(东南大学),
朱孝勇(江苏大学),
花&&为(东南大学),
全&&力(江苏大学),
鲍文光(新大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曹瑞武(东南大学)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关键技术及应用
汤广福(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查鲲鹏(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邱宇峰(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崔&&翔(华北电力大学),
贺之渊(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魏晓光(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基于燃料多样化的压燃发动机关键技术及应用
黄&&震(上海交通大学),
乔信起(上海交通大学),
缪雪龙(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
张武高(上海交通大学),
俞建达(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
朱&&磊(上海交通大学)
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
张&&荣(南京大学),
闫&&锋(南京大学),
陈敦军(南京大学),
陆&&海(南京大学),
唐光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郑有?(南京大学)
超大型精密仪器装备气/磁阵列隔微振技术与装置
谭久彬(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雷(哈尔滨工业大学),
崔俊宁(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勃(哈尔滨工业大学),
杨文国(哈尔滨工业大学),
闻荣伟(哈尔滨工业大学)
混合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中的应用
刘铁根(天津大学),
江俊峰(天津大学),
刘&&琨(天津大学),
孟凡勇(北京品傲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张红霞(天津大学),
张以谟(天津大学)
广域宽带协同通信技术与应用
陆建华(清华大学),
朱洪波(南京邮电大学),
陶晓明(清华大学),
杨龙祥(南京邮电大学),
冯&&伟(清华大学),
汪园丽(上海文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多界面光-热耦合白光LED封装优化技术
刘&&胜(华中科技大学),
罗小兵(华中科技大学),
陈明祥(华中科技大学),
裴小明(深圳市瑞丰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王&&恺(广东昭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郑&&怀(武汉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支持服务创新的可扩展路由交换关键技术、系统及产业化应用
徐&&恪(清华大学),
尹&&霞(清华大学),
甘玉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何均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吴建平(清华大学),
赵有健(清华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吕卫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诸彤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杜博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建军(北京世纪高通科技有限公司),
郭胜敏(北京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于海涛(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
谢少荣(上海大学),
罗&&均(上海大学),
彭&&艳(上海大学),
蒲华燕(上海大学),
狄&&伟(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事测绘中心),
赵建国(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钢铁生产与物流调度关键技术及应用
唐立新(东北大学),
孟&&盈(东北大学),
汪恭书(东北大学),
杨&&阳(东北大学),
郭庆新(东北大学),
赵&&任(东北大学)
F-310-2-01
王&&平(西南交通大学),
朱&&颖(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刘成龙(西南交通大学),
陶&&捷(江西日月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谦(西南交通大学),
陈&&嵘(西南交通大学)
F-310-2-02
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刚性桩复合地基新技术与应用
刘汉龙(河海大学),
陈永辉(河海大学),
丁选明(河海大学),
孔纲强(河海大学),
陈育民(河海大学),
陈&&龙(河海大学)
F-310-2-03
地铁环境保障与高效节能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李安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李国庆(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潘展华(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耿世彬(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尹海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孟&&鑫(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一、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Katharina Kohse H&inghaus)
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西班牙文简称CIMMYT)
三、约翰&库茨巴赫(John Elmer Kutzbach)
四、克里斯&葛立夫(Christopher Gordon Groves)
五、简&埃蒙德&阿布瑞尔(Jean Raymond Abrial)
六、维尔纳&胡芬巴赫(Werner Alfred &Hufenbach)
&&& 一、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Katharina Kohse H&inghaus)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德国籍,女,1951年12月生。燃烧学专家,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会士,先后担任国际燃烧学会主席、德国科学和人文委员会委员等职。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赫英郝斯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燃烧诊断学者,开创并引领了生物燃料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已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居里奥&纳塔化学工程奖章、化学/化工领域杰出女性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等。
&&&&近20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德科技合作,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担任学术兼职,与中国学者开展了深入合作,在燃烧诊断学、燃烧反应动力学和燃烧新技术领域合作发表论文30余篇。她提名推荐了多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燃烧学会、国际燃烧会议和权威燃烧学期刊中任职,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包括中国全部3位国际燃烧学会Bernard Lewis奖得主。她还与中国学者在中国举办了多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推动国际燃烧会议于2010年在中国首次举办,切实提升了中国燃烧学科的国际影响。
&&&&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西班牙文简称CIMMYT)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是非营利性的国际农业研究和培训机构,成立于1966年,总部位于墨西哥。由云南省推荐。
&&&&CIMMYT是绿色革命的发源地,以培育优质、抗病、高产玉米和小麦品种闻名于世,其宗旨是通过提高玉米和小麦的产量来消除贫困,保障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CIMMYT有1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3位科学家获世界粮食奖。
&&&&CIMMYT为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多项重要贡献:CIMMYT热带玉米种质推动中国玉米在高产、广适育种方面取得突破,直接或间接利用CIMMYT种质育成了40多个主栽玉米杂交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CIMMYT小麦种质推动中国小麦在优质、抗病和高产育种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利用CIMMYT种质育成主栽品种60多个,累计推广7.4亿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玉米和小麦分子育种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发表论文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联合实验室及联合项目实施,助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并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有350多名中国科研人员到CIMMYT做访问学者或培训,他们中的20多人现已成为中国玉米和小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
&&& 三、约翰&库茨巴赫(John Elmer Kutzbach)
&&&&约翰&库茨巴赫,美国籍,男,1937年6月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长期担任麦迪逊分校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他是世界一流的气候模拟学者,也是古气候模拟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 库茨巴赫教授作为古气候模拟先驱者之一,利用物理与生物地球化学数值方法,模拟地球变化过程,开创性地将气候、地质和生态科学相联系,研究其间的响应与反馈机制,成功揭示了气候环境变化在构造和轨道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机理和驱动因子,为人类深入理解地球系统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开辟了新方向,同时开启了公众认知气候科学的新纪元。
&&& 库茨巴赫教授与中国开展科技合作近30年,无私传授先进学术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开启了中国传统地质学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动力学研究新阶段。他推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美重大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立项,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与中国学者的密切合作,为中国优秀领军人才的成长和步入国际学术舞台,并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克里斯&葛立夫(Christopher Gordon Groves)
&&&&克里斯&葛立夫,美国籍,男,1958年5月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国土资源部推荐。
&&&&葛立夫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岩溶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是活跃在国际水文地质、岩溶学术界的代表性专家,其参与撰写的专著《Methods in Karst Hydrogeology》已成为国际岩溶学术界的重要指导手册。
&&&&自1992年以来,他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西南大学等4个单位密切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知识传授、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引荐相关领域国际著名专家来中国参与合作,为中国岩溶学科注入发展驱动力;通过传授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开展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调查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数据,新建、更新、完善一批岩溶研究专业实验室,成功实施&中国环境健康项目&;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桂林,以及中心的建设、运行做出重要贡献,2013年国际岩溶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科文组织的第一期评估,同时&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被中国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促进了中国岩溶学科跨越式发展。
&&&&五、简&埃蒙德&阿布瑞尔(Jean Raymond Abrial)
&&&&简&埃蒙德&阿布瑞尔,法国籍,男,1938年11月生。国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原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由上海市推荐。
&&&&阿布瑞尔教授是安全攸关软件开发方法&B方法&的创建者与实践应用的引领者。他于上世纪90年代创立了可信软件开发方法&B方法&,为形式化软件开发过程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他提出的软件开发方法被国际工业控制领域广泛接受并应用,成为保障工业安全产品的里程碑技术。
&&&&自2005年起,阿布瑞尔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首次将&B方法&系统级的工控软件高安全保障解决方案引入中国,打破该技术的国际垄断,增强了中国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合作,指导完成多个安全软件系统的设计研发,提升了中国安全攸关行业自主可控软件的研发能力。阿布瑞尔教授以海外学术大师身份领衔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协助华东师范大学筹建并获批了科技部国家可信软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创建可信软件国际暑期学校,已连续举办11年,为工业界与学术界培养了一批高端软件研发人才。
&&&&六、维尔纳&胡芬巴赫(Werner Alfred &Hufenbach)
&&&&维尔纳&胡芬巴赫,德国籍,男,1942年7月生。国际著名轻量化工程科学家,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高级教授,德国国家电动汽车研发技术&轻量化首席科学家&,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推荐。
&&&&胡芬巴赫院士是著名的&德累斯顿系统轻量化模式&的创立者,拥有109项发明专利,发表文章或专业书籍708篇(册)。Rolls Royce航空发动机、空客、宝马、奥迪等多家世界著名企业轻量化进程均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烙印&,他被誉为&欧洲轻量化之父&。
&&&&他一直十分关心和支持中国的发展,从1981年就开始与中国开展科技合作,积极向中国转让轻量化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与中方共同研发了首辆&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与原金属车身相比减重50%。他积极帮助培养中国青年科学家,特别是2003年至2013年担任同济大学教席教授,培养学生千余名。2015年以来,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公司联合在德国建立起高端轻量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帮助中国在轨道交通装备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 相关专题:
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情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中山大学的世界知名数学家周海中的“周氏猜测”什么时候才能获奖啊?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