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和强化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点

树立群众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
为进一步拓宽工会服务职工的领域,提升服务职工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的多层次需求,近日,区职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就如何为广大职工、企业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普惠服务开展走访调研。
此次调研采取发放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进行,工作人员共走访了12家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工会主席及一线员工面对面直接交流,共征集到企业职工需求建议21条,涵盖企业管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文娱的多样化和政策帮扶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需求建议,区职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做了详细的计划实施方案,并根据需求程度,对重点项目进行分析跟进。此次调研活动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热烈欢迎,也进一步增强了区职工服务中心的群众意识和服务观念,使职工服务中心真正成为职工想得起、信得过、靠得住的“娘家人”。
[责任编辑:树立群众观点&增强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组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组工干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把党的宗旨贯穿于思想和行动的方方面面。一要在深化学习中树立群众观点。树立群众观点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组工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的理论学习,特别是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阶段指定的必读篇目和有关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重要论述,要精读细研,深刻理解把握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科学内涵,增强对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感情认同,进一步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定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二要在实际行动中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做到思想上与群众接近,生活上与群众走近,作风上与群众靠近,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要带头参与机关干部“一线服务行动”,主动走出机关,深入村社、深入群众,了解乡镇干部“驻村***、强基为民”工程实施情况,督促引导各级干部主动深入一线、沉到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要在推进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重要的是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紧紧围绕打造“一都两中心”的目标定位,在组织工作中体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导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方式,在推进工作任务落实中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3年第8期
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艾四林教授
&&&&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已经非常清楚了,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那么,如何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出发进行理解。一是“群众立场”,二是“群众观点”,三是“群众方法”。
2013 年4 月19 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 年下半年开始,用1 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 年5 月9 日,***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明确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由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2013 年6 月18 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一系列的举措,表明了中央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认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如何深刻认识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厘清这一系列思想认识问题对于我们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艾四林教授。
记者:艾教授您好!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首先,请您简要谈谈开展这一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艾四林:2013 年6 月18 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强调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同时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习***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述,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解。
  第一,从历史角度来看,有两条经验值得总结提炼。一是从我们党的成长和发展壮大的历史以及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历史来看,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党的事业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不断取得胜利。如果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党的事业的顺利推进就有了坚实的保障;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事业就会因此而受挫。二是中国***从成立至今,都十分强调党自身的建设,特别是强调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也因此进行了相应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在重大的历史关头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切切实实地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党的***以后,党和国家面临着艰巨的发展和建设任务,在这一历史时期,党再次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我想也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从理论角度来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为了大多数人的解放和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非马克思主义政党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和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保持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这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有三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需要。中国***从成立之初一个不为人知、人数不多的小党,发展成为现在拥有8500 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问题。一方面,随着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党的质也相应受到影响,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因此,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特别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艰巨,因此,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展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纯洁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只有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才是一个先进的政党,能够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政党才是一个纯洁的政党。
  二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和扩大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需要。执政的合法性与执政的基础是任何一个政党都会追问的话题,西方国家的政党通过选票堆积执政基础和奠定执政合法性,而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在哪里?如何去巩固执政地位?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只有得到这个国家大多数人的支持,才具备坚实的执政基础,因此,我们党只有不断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扩大执政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巩固执政地位。当下,我们党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麻痹思想,忽视了群众路线,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领导,导致党内“四风”(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的产生。党内“四风”问题的产生不仅是给我们党敲的一个警钟,也说明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实践需要。党的***确立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此外,在这两个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三项任务的实现都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都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都需要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同时,这三项任务的实现也取决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需要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综上所述,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符合国情、党情和民情的。
  记者: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请您谈谈如何正确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以及人民群众与个人历史作用之间的关系?
  艾四林:对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同的历史观有不同的回答。从哲学史来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绝大多数思想家持的是英雄史观,并且人们也习以为常,仿佛历史就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即使在当下,一些历史作品、一些电视剧所反映出来的观点,也不乏英雄史观。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去看这个问题?我想,这就涉及到方法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看待历史,究竟应该看表象,还是看实质?从表象来看,在前台表演的就是英雄人物,人们往往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因此,这些英雄人物就往往成为历史作品或影视剧的主要角色。但考察历史不能看表象,而应该看本质。马克思就通过自己对历史的敏锐洞察和深刻研究,得出了与以往学者不同的观点,即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这一观点也被我们称为群众史观。与以往的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不是从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文化出发来看待历史,而是从精神和意识背后的物质力量、物质因素特别是物质生产出发来看待历史,这就是唯物史观。马克思分析社会历史的逻辑起点,如实践、生产活动、现实的人,跟以往思想家分析历史的框架都是不一样的,他从这些因素出发去寻找历史的主体,最终发现了历史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是广大的、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生产活动、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的主体。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思想有着一致的逻辑,从他的唯物史观到群众史观,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认为,从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不仅是历史观上的一个革命性变革,而且是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志。群众史观,或者说唯物史观的提出,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历史的主体。
  对于人民群众与个人历史作用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出发来进行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并不是把个人和人民群众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作为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由许多个人集合而成的,离开了个人,人民群众的概念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不是个人的简单叠加,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能够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与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表象,并由此认为是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比如,在工作单位中,我们容易看到最耀眼的个人,但往往忽视了大多数人在这个单位中的作用。事实上,耀眼的个人要能符合大多数人的意志才能脱颖而出,没有哪个英雄人物是命中注定的。一些人持有“宿命论”思想,认为个人的成就是命运给予的,与人民群众没有关系。这种侥幸思想可能在一时能够行得通,但如果个人长期都被这种思想所左右,就会对自身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与这种思想不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就像浪潮一样,个人想要成为英雄人物,就必须在顺应潮流发展的同时又勇立浪潮前头。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就是由人民群众所缔造,而英雄人物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形势,善于顺应这种形势,才能够成为时势下的“弄潮儿”。反之,如果个人背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就会被“时势”所抛弃,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英雄人物,其个人作用也发挥不出来。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民群众与个人历史作用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记者:请您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艾四林: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已经非常清楚了,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那么,如何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出发进行理解。一是“群众立场”,二是“群众观点”,三是“群众方法”。这三者之间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理论体系,缺一不可。方法从哪儿来?是从观点里面引出来的。观点从哪儿来?是从立场引出来的。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可能只重视方法,而忽视了观点和立场。事实上,如果只讲工作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厘清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了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才能真正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第一,群众立场。群众立场是指党员干部应该站在群众立场上,去看问题,去想问题。立场决定一切。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从群众史观出发,坚持“群众主体论”,而不能坚持“英雄主体论”。这两种观点事实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立场,“英雄主体论”者往往从英雄人物的立场出发,或站在某个集团的立场上来说话;而“群众主体论”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党的群众路线需要回到“立场”这个根本点上来,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只讲一般的工作方法,便不能够或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工作方法是第三层次的问题,如果“立场”这个第一层次的问题没解决,第三层次就不能起作用。在立场没有转变的情况下,即便是方法起了作用,那也是在高压态势下或舆论氛围下起的短暂作用,而一旦高压态势或舆论氛围消失,事情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什么?就是人民群众的立场。所以,我们群众路线的立场应当是人民群众的立场。这正如“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所反映的那样,立场问题是根本。
  第二,群众观点。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还得有群众观点的支撑。坚持群众观点,例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就要承认创造价值、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是基于人民群众的立场,而推导出来的基本的群众观点。
  第三,群众方法。群众方法是基于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形成的一种思想方法,再由思想方法而转化成的一种工作方法。例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法;而怎样贯彻和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才是具体的工作方法。例如,党员干部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有了深入到基层的想法,这还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只有真正到基层去走一走,在群众炕头上坐一坐,与群众聊一聊等实际的行动,才是具体的工作方法。有了具体的工作方法后,再转化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反过来又可以提升思想方法,这一转化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我们寻求正确认识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只有建立在这一过程基础上的思想方法,以及在这一思想方法所指导下的工作路径、工作方法,才是正确的、科学的群众方法。
  当下,不少党员干部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停留在“怎样做”的层面,但不了解“是什么”、“为什么”。因此,我在这里把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分为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方法这三个层次,这样划分有利于将“群众路线”的内涵解释清楚。只有弄清楚内涵,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反之,如果弄不清内涵,解决问题时就容易片面化、形式化,不能使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记者: 对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活动, 尤其是教育科研部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艾四林:2013 年4 月19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2013 年7 月5 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 教育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的通知》指出,要紧密联系教育工作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要认真查摆、集中解决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树立群众观点,要切实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具体而言,要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紧扣实效性开展工作。如何紧扣实效性?一是要切忌搞形式主义。现在老百姓对“不求实效,只求形式”的行为深恶痛绝,如果我们这次的教育实践活动只是搞形式、走过场,不仅不能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反而会导致与群众关系的疏远,甚至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二是要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以实效作为检测的标准,具体来说,实效性就体现在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我们的党员干部是否在思想认识方面得到了提高,是否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实效性是我们最主要抓的一个问题。
  第二,抓住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是为了活动的开展更有成效,是要使教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是要让群众最关切的问题的得到解决;相反,如果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解决,不仅成效不明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并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这个主要矛盾是从全党的范围来讲的,就全党范围来说,当前党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党员干部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而脱离群众最主要的表现又是什么?就是党内“四风”问题。因此,只有解决好党内“四风”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到每个单位而言,就是要研究“四风”问题在这个单位的突出表现是什么。高校也不例外,我们只有真正清楚了高校“四风”问题的主要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才能够清楚高校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比如,官僚主义在高校的特点和表现是什么?由于高校的性质与政府机关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官僚主义在高校的特点与表现也必定不同于政府机关。如果一所高校将内部的机构都设置为处、科,或者高校中的党员干部对其他教职工颐指气使,就是官僚主义在高校的一种表现;比如形式主义,一些高校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盖奢华的大楼却没有高水平大师,片面追求科研文章的数量但质量却远远跟不上,等等,都是突出表现;比如享乐主义,一些高校的党员干部动用公款大吃大喝,用行政指派的方式坐享科研成果等,都是享乐主义的表现;再比如奢靡之风,有的高校建一个校门就花费几千万元,科研实力跟不上却要购买进口的昂贵设备等,这种奢靡浪费之风,在一些高校中十分严重。因此,高校系统应该认真梳理面临的具体问题,重点抓面临的具体的主要矛盾。
  第三,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要将问题准确地查找到,只有准确地查找到了问题,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才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实际上,老百姓最关心也最担心的,莫过于这次教育实践变成“走过场”、“一阵风”。因此,我认为,找到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长效办法,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之道。有的党员干部在出现问题时才采取办法把出现的问题处理一下,或者把老百姓暂时安抚一下,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特别是没有从制度层面去解决问题。事实上,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归根结底要从制度上入手。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如果要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我个人认为需要总结的一点就是我们提改革提得多,而稳定提得相对少了一些。这里的稳定不是指社会稳定,而是指改革中一些应该长期坚持的东西,我们坚持得不够。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善于总结改革开放实施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并积累下来、延续下来、巩固下来,形成长效的机制。我们一直强调改革,这是正确的,也是应当坚持的,改革是我们的主旋律,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如果我们把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上升到一个体制或制度的层面,就能够让它延续下来,并进一步支撑我们的改革。相反,如果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就会让整个社会充满偶然性,就容易导致人们产生投机心理。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持有投机心理,都进行投机活动,那必定是十分可怕的。制度问题,反映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层面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我们在开展活动期间,送钱给经济困难的群众能够暂时缓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但是,在活动开展结束后,这些经济困难的群众仍然面临着贫穷的实际问题;再例如,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一些党员干部临时性地采取惠民政策,为老百姓短暂地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那么在考评时,群众的打分就会相应增高;但一段时间以后,切又回归原样。上述问题的根源,就是因为没有建立长效机制,造成了部分党员干部的投机心理。因此,我认为要解决问题,就要健全一套制度。例如,针对解决经济困难群众的问题,就应该建立一整套提高他们知识文化水平、保障他们就业的制度,以有效地、持续地解决问题;对于惠民政策,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使其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当我们将好的经验上升为制度,并使其固定下来,即便改革也是在稳定的基础进行的时候,就能够避免社会投机心理的产生。所以,归根到底,我们要从制度层面去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
  第四,知行合一。要使我们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就要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并从知行统一的高度推进活动的开展。目前,我们很多党员干部存在着知行不一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我想,是因为知亦难,行亦难,知行统一更难。然而,要达到活动开展的实效性,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一是“知”的问题。我们要提高各个方面的认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且这一认识不能是基于表象的认知,而应该从根本上去认知。二是在“知”的基础上“行”。“行”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切切实实的“行”之有效。三是要在“真知”、“真行”的基础之上达到“知行合一”。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达到这一最难的程度。由于我们组织、干部能否做到“知行合一”,事关我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要下大力气。
  要做到知行合一,应主要抓好五点,即“知”、“信”、“能”、“情”、“制”。第一个层次是“知”的问题。“知”要“真知”,而且要从根本上知。有的党员干部已经做到了“知”,但为什么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层次,即“信”的问题。例如,有的干部口头上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内心却认为还是英雄创造历史,因此,还得解决“真信”的问题。有的干部“真知”也“真信”,但还是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这就涉及第三层次的问题,即“能”的问题。我们现在讲人民群众和干部的关系是一种主仆关系,是一种服务关系,但只讲这个还不够,作为执政党,还必须承担起对群众的引领和引导的责任。因此,我们的党必须通过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来提高执政能力。那么,是不是做到“知”、“信”、“能”这三点,就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呢?还不行,这里还有第四个层次的问题,即“情”的问题。要长久地做到“知行合一”很难,这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有“知行合一”的主观愿望和坚强的意志,有对群众的敬畏之情、感恩之情,惟其如此,才能跟人民群众心连心。如果缺乏了“情”的支撑,就很容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偏离群众路线,难以坚持下去。第五个层次的问题,是“制”的问题。坚持群众路线光靠个人的修为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制度方式来体现。我想,做到以上五点,就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而做到“知行合一”,就能够使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活动取得满意的效果。
  记者: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您认为有哪些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
  艾四林:对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确有一些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认清党内“四风”问题的内涵。我们反对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而不是一般地反形式、反党员干部、反享乐。这几者的关系需要区分清楚,不能一概而论。一是形式不是形式主义,不能对形式进行盲目反对。形式和内容是有机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促进内容,二者缺一不可。脱离了形式的内容,是麻木的、杂乱无章的内容;反过来讲,脱离了内容的形式就是空洞的、抽象的形式。所以,我们反对的是“唯形式”,即脱离了具体内容的、空洞的、虚假的形式,并不是反对一般意义上的形式如果反对所有的形式,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么,什么是形式主义?我举个例子,现在我们有些地方搞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为目标,而是为了好看,为了应付检查,这就叫形式主义。给农民盖新房,应该以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为目的,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如果这一目的没有达到,就是一种虚假的行动,一种形式主义的行为。二是官员也不代表官僚主义,我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的是一种官僚的作派和习气,并不是反对官员本身,如果盲目反对官员,甚至仇官、恨官,就会造成群众与官员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良好的干群关系是什么?就是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相互尊重、互为平等的关系。党员干部要平等地对待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要平等地对待党员干部,尊重我们的党员干部,从而形成二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三是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不等于一般意义的享受和快乐。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人民幸福,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因此,建立在现有物质基础之上的享受与快乐不是享乐主义,也不是奢靡之风,如果反对任何意义上的享受,那也就不符合实际了。因此,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认清党内“四风”问题的内涵是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二,清醒认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人民幸福。现在我们讲“中国梦”主要是三个维度,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最终落脚点是让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因此,要引导党员干部认清自身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充分认识到二者利益一致性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第三,党员干部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应该追求一种因社会的进步而带来的快乐,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快乐。当党员干部因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获得快乐时,就具备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也是我们在任的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境界;相反,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把个人快乐置于社会快乐之上,把个人的奢华富裕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劳苦贫穷之上,这样的党员干部就必定长久不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党员干部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
  (原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
  艾四林,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国外马克思主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
求是网《思想教育研究》联合推出
欢迎推荐访谈主题与嘉宾***:010-
版权归求是网、《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共有,转载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