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问题1.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翻译括号里的词 在文中的意思 2.游西山十计(记一)
作者袁中道
翻译下列 在文中句子的意思①索抱屏立,积岚沉雾.②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解释下面句中括号的词语 ①(洞见)沙石②士女(骈阗)
sxZL38YC26
1.彰:显示(出来) ,显扬 躬:亲自 病:担忧 孰:谁2.(1)环抱着阁楼像屏风一样立着,山间的雾气积在了一起 雾沉了下来(2)前面有清澈的溪流围绕,有高桥可以坐下休息(1) 明察;清楚地看到(2)聚集一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
高考语文知识点
13.文言文阅读
绩优堂高考知识点13.文言文阅读包括史传类,杂记类,其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共计125道相关试题精选知识点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失中左胁,怒不拔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与吴?往援,斩获万计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大破之
A.①②③&&&&
C.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译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译文:
【正确***】
8:A9:D10:C11:(1)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5分。译出大意给2分;“虑”“盗边”“设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5分。译出大意给3分;“招辑”“规置”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命题立意】
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难度较小。9、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较小。10、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8、A项“冒”在文中是“不顾、顶着”的意思。D项“时”的意思较少见,但考生可把词义放到句子里来验证一下,即可判断正误。9、①②说的是抗击夏人,⑤说的是兴元的饥民作乱。10、C项错,根据原文意思,郭浩、吴?产生隔阂是在吴?举劾宋万年之后才出现的;另外,“郭不同意这一做法”的说法也不妥,原文只是说与“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
【文言译文】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郭浩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用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敌方骑兵,提着他们的首级返回。在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寨时,敌军占据堵塞了水源,来断绝我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直到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他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闻名。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钦宗即位,因种师道推荐,郭浩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日子久了就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赶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的策略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部战事,郭浩说:“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的领地,又全部失去。建炎元年,郭浩主管原州。建炎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里百姓也投降了金军。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只率领了二百人,捉到金兵不杀,让他们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金兵于是退去。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偷袭梁、洋两地,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与吴?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郭浩升任?州观察使,调任主管兴元府。饥民在米仓山聚集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郭浩调任主管利州。金人用步兵骑兵十多万人攻破和尚原,进而窥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大败金军。吴?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与敌人勾结,但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与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郭浩担任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也没有几户人家,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其他的军队因为军需困乏急需朝廷补给,只有郭浩把积余的十万缗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是郭浩的奏请,都能直达朝廷。建炎九年,郭浩改任金、洋、房三州节制。建炎十四年,郭浩得到皇上召见,被授予检校少保的职位。建炎十五年,郭浩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举一反三】
10、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篇,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特?要关注文章的内容及写法、作者的观点和文中人物的主要事迹;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的细节,与文章意思相比照,应很容易从选项中发现错误的地方。
【易错点】
8、考生常常不能掌握考纲所要求的实词的意义,并且不会结合前后语境去推断词义,从而得出错误***。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一定要平时多积累,熟知常用实词的含义,尤其是一词多义的现象,还要学会结合语境进行合理推断,把要考查的字放在文中具体的句子中去理解,看是否合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
何乃横得重名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凯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 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贲嵩认为周 能够使国家风气清正。
B. 文中周 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 虽身处官场但不敢于直言的性格。
C. 周 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 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时,周 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 王敦构逆,周 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 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身之祸。
7、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
4:D5:B6:B7:(1)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周?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后来周 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译出大意给2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命题立意】
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难度中等。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难度较大。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
4、D项,横:无端地,意外地。5、A项,谦虚/睿智远见。B项,直率善言。C项,宽厚仁爱/直言刚正。D项,率直洒脱/刚直忠贞。6、周觊第二次以尧舜比况皇帝没有批评之意。
【文言译文】
周?字伯仁,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司徒掾(官职名)贲嵩有清高的节操,见到周?,惊叹说:“汝颍地区本来就多有奇士!很久以来忠厚之道衰颓,如今又见到了周伯仁,将会重振风雅,清平国家了。”周?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周?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成年(弱冠之年)后,周?承袭了父亲武城侯的爵位。东晋中兴,元帝建国,周?官至吏部尚书。不久,因为醉酒,又被门生砍伤人事件牵连,被免去官职。大兴初年(318),周?被任命为太子少傅,还像以前一样做尚书。周?上疏推辞说:“臣退朝时反复思考,我的学问不通一经之术,智能不胜任一官之职,停止脚步实在很难做到,没能谨守本分,于是担负了重任,名位超过了实际才干。”坚决推辞不肯接受。皇帝下诏书不同意他的请求。庾亮曾经对周?说:“大家都把你比作名盛一时的乐广。”周?说:“何必要这样美化丑女无盐,而唐突了西施呢。”一次元帝大宴群臣,饮酒正酣时,元帝从容地说:“今天名臣齐集,和尧舜之世相比如何?”周?因酒醉而大声叫道:“现在虽然同样是人主君王,但怎能和尧舜圣世相提并论!”元帝非常生气,亲手写了诏令将周?交送廷尉治罪,将要杀掉他,过了好些天才救免释放。后来周 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周?性格宽和,对人十分友爱。他的弟周嵩曾经在酒后对周?说:“你的才能不如我,怎么无端得到盛名!”把正在燃烧的蜡烛掷向周?。周?不动声色,慢慢地说:“阿弟用火攻,本是下策。”王导很器重他。周?曾经在王导的座席间傲然咏唱,王导说:“你想要学嵇康、阮籍吗?”周 说:“我怎么敢就近舍弃明公,而远去学嵇康、阮籍呢?”等到王敦作乱时,温峤对周?说:“大将军此举好像有目的,是不是过分呢?”周 说:“你年轻没有经历世事。君主本来就不是尧舜,怎么能够毫无过失,但做臣子的怎么能够举兵威胁君主呢!君臣互相推戴,还没有过上几年,而一旦如此,怎么能说不是作乱呢!王敦刚愎残忍,傲慢无上,他的野心难道有限度吗!”不久朝廷军队战败,周?奉诏面见王敦,王敦说:“周伯仁,你有负于我!”周?说:“您领兵犯上作乱,我亲自率领六军,没能把事办好,使朝廷军队奔逃溃败,因此有负于您。”王敦忌惮周?的义正词严,不知如何回答。元帝召见周?,对他说:“最近出现了这样的大事,两宫都没事,人人都平安,大将军不负众人所望吧?”周?说:“两宫平安确实如此,但臣等是否平安还不大清楚。”有人劝周?躲避一下王敦,周?说:“我身为国家大臣,现在朝廷动乱,我难道能出逃来寻求保全性命,向外投奔到胡越一带吗!”不久被王敦逮捕,路过太庙时,周?不停大声责骂王敦,企求天地神灵快些杀了王敦。话没说完,押送的人用长戟刺伤周?的嘴,血流到脚跟,他仍面不改色,举止从容不迫,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于是被害,终年五十四岁。
【举一反三】
4、考生一是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二是要训练借助上下文语境和语意理解词语的能力。6、选项叙述或分析中的错误只在某一部分,阅读选项务必细心。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不可望文生义,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能遗漏重要信息。要注意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顺序是否颠倒,是否无中生有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C.民不胜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登记,没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
10:B11:C12:D13:&(1)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2)(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3)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
【命题立意】
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难度较小。1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难度较小。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10、B项“劳”在文中应为“慰劳、犒劳”的意思。11、A项“以”,前者为表目的的连词,译为“来”;后者为表承接的词,可不译。B项“且”均作副词,前者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后者可译为“将要”。C项两个“之”均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D项“其”均为语气词,前者表委婉语气,后者表反诘语气。12、要注意题干中“分别表现”的要求,选择时要注意对应关系。A项第二句表现的是彻里的勇气。B项第二句表现的是彻里直指奸臣的勇气。C项第二句表现的是彻里一心为公,并非表现他的“廉洁无私”。
【文言译文】
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太祖)因功封给他徐、邳二州,于是定居在徐州。彻里幼年丧父,由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了他,(彻里)对答安详文雅,世祖十分喜欢他。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后返回,趁机进言说大军经过的地方,百姓经受不住骚扰,饥寒交迫将要死去,应该给予赈济。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分别赐给边疆人民粮食、布帛、牛、马,依靠这些而生存下来的人很多。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当时恰逢行省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办学用的公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立即制止了这种做法。(彻里)回到朝廷上报此事,皇帝很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二十四年,桑哥任丞相,推荐任用他的同党,查核全国的赋税,百姓经受不住这种痛苦,自杀和死在狱中的人数以百计,朝廷和地方都人心浮动。朝臣们有所顾忌,都不敢讲话。彻里就在皇帝面前,详细陈述了桑哥奸诈贪婪误国害民的情况,言语十分激烈。皇帝很生气,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彻里争辩更加激烈,并且说:“臣和桑哥没有仇恨,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状而不顾全自身,正是为国家打算啊。如果怕惹圣上生气就不敢再讲实话,那么奸臣怎么能够除掉,百姓受到的伤害怎么能够停止!况且使陛下蒙受拒绝劝谏的名声,臣私下里怕的就是这个。”皇帝因此醒悟,便命令他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宝多达内府收藏的一半。桑哥被诛杀后,彻里又遵照圣旨前往江南,抄没桑哥的亲家、同党江浙行省大臣乌马儿、湖广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产,将他们全都处以死刑,天下人心大快。彻里在(执行这项命令的)来回过程中,一共四次路过徐州,全都过家门而不入。彻里被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等地的大盗欧狗长期不能平定,彻里于是领兵征讨他,号令严格,经过的地方秋毫无犯。有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犒劳他们并且劝慰释放他们回去,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来归顺,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返回家乡耕田采桑,安居在你们的田园里,不要害怕。”其他营寨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全部诚心归附。没过多久,欧狗被他的同党绑送到军营,斩首示众,被迫追随的人一个也不杀,(从此)汀、漳地区被平定。九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去世的时候,家产还不到二百缗钱,人们都叹服他的清廉。
【正确***】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正确***】
《文选》(或《昭明文选》)
【正确***】
文章不群,大贤笃志。(前一点也可答“辞采精拔”,后一点也可答“与道污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
5:B6:D7:C8:(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3)你们才能赶不上?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命题立意】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难度较大。6、本题考查古文阅读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较大。7、本题考查古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
5、解答本题,必须在整体明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所给的释义放置到具体语句中,看看是否能够上下贯通。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为多义词找到恰当的语境义。特别要注意是不是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形。要有“文言意识”,不能以今律古。B项的“益”在句中应解释为“增加”。6、①是说苏涣年轻时的交游情况,此时尚未为官,据此排除A、B两项。②是说苏涣为人正直,据此排除A、C两项。④句是说苏涣礼贤下士,据此排除B、C两项。7、C项“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与原文不符。苏涣认为张宗父子二人都不合书手的要求,由“书手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可知。苏涣杖责的也不是张宗的儿子,而是府尹的信使。
【文言译文】
伯父名涣,开始字公群,晚年字文父。伯父年少时聪颖有悟性,与他交往游历的人,都是当时的年长的人。天圣元年,伯父开始参加乡试,第二年考中进士,担任了凤翔郡宝鸡县的主簿。没多久,伯父调任凤州郡司法官。王蒙正在凤州主政,凭借章献太后姻家的身份,仗势欺人,骄奢蛮横。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以下属的身份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苏涣,还写了书信给主要官员,阐述苏涣是可用的人才。苏涣让郡中同僚知道这件事,舍弃了王蒙正的奏章,藏匿了王蒙正的私人书信。不多久,王蒙正倒台了,郡中同僚因此称赞苏涣。后来,苏涣因为太夫人去世而离任。又被起用做开封的士曹。雍丘有个老百姓在狱中死去了,县令害怕罪责,用病死的结论向上级报告。府尹派遣官员查处这件事,调查了很多人都没能弄明白。等到苏涣前往,就使这冤案得以昭雪。夏人进犯边境,官府准备把老百姓的马弄来增加骑士队伍,府尹把这件事交给苏涣去办,苏涣得到了马却没有骚扰百姓。后来苏涣到阆州做通判。虽然处理政事非常宽厚,但是适用法律必定是恰当的,官吏和老百姓都敬畏他,所以很安定。阆人鲜于?,年少时就爱好学习,行为笃实,苏涣非常礼待他,让他参加乡试及会试,鲜于?考中功名得以做官。他刚开始做官,苏涣就期望他做个循吏,鲜于?官至谏议大夫,被称为名臣。后来苏涣被选调到祥符任知县。县里的文书张宗长期作奸营利,因为畏惧苏涣,托病一百天后辞职,推荐他的儿子接替自己。苏涣说:“按照律法,文书任用的是第三等人,你们是第二等人,不可以担任此职。”张宗一向侍奉权贵,上告到府衙。府尹写了一个手谕让人送到祥符县,苏公杖责了信使。过了一会儿,中贵人到了苏涣的县府,传达皇上的旨意,让张宗做文书,苏涣根据律法不执行皇帝的旨意。又一个中贵人到了苏涣的县府说:“一定在律法的规定之外让张宗担任文书。”苏涣对府尹李绚说:“一个人就能如此扰乱律法,你这个府尹也不要做了吧,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到朝廷去抗争呢?”李绚因苏公的话而感到惭愧,第二天入朝抗争此事。皇上说好,命令内侍省追究此事。原来是张宗贿赂了温成之等人,不再追查下去,杖责了假托皇帝命令的人,放逐了他们,整个府衙都很震惊。孝肃公包拯见到苏涣后,感叹道:“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他)为提点利州路刑狱。苏涣到任一年多,弹劾了城固一个胡乱杀人的县令,整个道内都震惊恐惧,于是辖境内太平无事。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的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的遗事,把它交给苏辙说:“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只有我还活着,不时地记录一些他的事迹,时间长了更加会散失不存,那样就非常不孝了。”苏辙年幼时侍奉伯父,听他说:“我年少时读书,稍微大些就写文章,每天都有规定的任务,不完成规定的任务就不停止。出游在外,行为中规合矩。回到家中,没有懈惰的样子。所以在那时,没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苏辙担心子弟一天天懈怠下去,特意记下我听到的伯父的言谈来作为警戒。
【知识拓展】
6、此类个性品质题一般从三个角度审视:说人或说己、言此或言彼、直接或间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
5:C6:D7:D8:(1)有德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呢!(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命题立意】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旨在让考生学会据境释义,能力层级为B。难度中等。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难度较大。7、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
5、解答本题,必须在整体明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所给的释义放到具体语句中,看上下能否贯通。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为多义词找到恰当的语境义。特别要注意是不是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C项“劫”应解释为“强夺”。6、解答本题,要明白“为”“之”“以”“其”分别在本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仔细斟酌,弄清或鲜明或细微的差别即可。A项“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译为“被”。B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以”都是介词,译为“用”。D项“其”,前者是句中语气词,表揣测、期望等;后者是代词,译为“他”。7、解答本题,必须对全文内容有比较准确的理解。通观全文,不难看出,本文旨在“自戒”,标题和卒章显志的文字都表明了这样的写作意图。
【文言译文】
有德行的人,即使是最贫贱的,也可以让他出来做官;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是最富贵的,也不可以亲近他。为什么呢?有德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点儿逾越法理触犯本分,随意地行事,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呢!他们忠孝仁义,在家里和睦,在乡里和蔼,不会对人有危害,一定不会有后患。没有德行的人,诡诈奸佞残忍嫉妒充满心中,想到的、看到的都是触犯法理的,满嘴都是贪婪的口水,什么都想要的心理强烈,假如他们得势就会凭着势力强夺财富,即使要死了还会有谋划,残余的势力还会对人有害,必定很难幸福到终了。普通人有德行的话,保全自身、保全家庭、保全子孙,留下好的名声被乡里传颂;上卿宰相没有德行的话,毁灭自身、毁灭家庭、毁灭国家、毁灭天下,留下臭名被后世的人耻笑。我敢果断地说:没有德行的上卿宰相,不如有德行的普通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我有一个疑惑在这里,别人如果拒绝我,怎么能得到这样的人来和他交往呢?与其害怕别人拒绝我,不如用我用来拒绝别人的反过来在我自身拒绝它,差不多就可以了,胡乱地用言论评议他人,就差不多是个小人;能够自己检讨自身,就不失为君子。一辈子就践行这样的话吧!我年轻的时候很糊涂,只是顺着我父亲行事的足迹去做,小心翼翼地唯恐背离了父亲,使父母亲受到玷污,希望在道德上有所长进,期望成为一个君子,所以写下来用来自我告诫。
【正确***】
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做这道题首先是要读懂整个文段。在上文《家有名士》中已经提到文段的主人公魏舒,这道题是对上文的补充和印证。魏舒的主要特点是“不修常人近事”,其次是“工射”,还善于“坐画筹”。理解了这段话的这些内容,断句并不难。
【断句译文】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关心一般的人和最近发生的事情。年少时就精通射猎,进入深山湖泽,每次打猎都有很多收获。做后将军钟毓的长史,钟毓和参佐进行射猎的游戏,魏舒常常为他们主持并且谋划。后来遇到参加射猎的人少了,就拿魏舒来充数,他百发百中,加上动作熟练优雅,几乎达到了骑射绝妙的极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异焉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⑤浑日:“何如我?”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
9:C10:A11:A12:(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叔)深不可测。(3分)(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这件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3分)(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3分)
【命题立意】
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难度较小。10、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的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难度较小。1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难度较小。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9、就:走上。动词。10、④“唯父昶异焉”是说只有他父亲的看法与其他人不同,即他的父亲了解他。⑥“卿家痴叔死未”是晋武帝的看法,并不是王湛的家人的看法。11、“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错误,原文是“略不过叔”“济脱时过”,即一般不去看望,但有时还是去看望。12、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首先是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确定要翻译的这一句话的内容,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特别要注意落实句子中的主要实词、虚词和特殊的句式,如本题(1)中的“共”“微”,(2)中的“其”“具”,(3)中的“每”“辄”“之”等。
【文言译文】
汝南内史王湛守孝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建了房子)居住下来。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祭祀,一般不去看望叔叔,叔叔(王湛)也不等待他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王湛),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王济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情,王湛回答起来言辞都很不错,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愈谈愈进入到了精深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听了叔叔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神情举止都严肃恭谨起来。于是留下来和叔叔谈论,一连几天,没日没夜地谈论。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仍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地叹息说:“家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却一直不知道!”王济要走了,叔叔送他到门口。王济的随从中&& 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王济姑且问他叔叔:“喜欢骑马吗?”他叔叔说:“也喜欢呀。”王济又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他叔叔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甩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有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估计,他的长处绝不止一种。[邓粲在《晋纪》中记载:“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德行,没有谁知道他,即便是兄弟和同族的人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他的父亲王昶知道他的才能不同于常人。王昶死了,王湛居住在墓地旁守孝,哥哥的儿子王济前去探望王湛,看见床头有一本《周易》,就对王湛说:‘叔叔把这本书放在这里有什么用处?是不是略微翻过?’王湛笑着说:‘身体不好的时候,偶尔看过罢了。今天就和你谈谈这本书。’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叔深不可测。王济生性喜欢骑马,因为他所骑的马是一匹骏马,跑得很快,心里非常喜欢它。王湛说:‘这马虽然是小跑,但它却筋疲力尽不能忍受痛苦。近来看到一匹督邮马,应该超过它,只是喂养得不到位罢了。’王济将督邮马牵过来,用谷物喂养了十几天,与王湛测试它。王湛先前没有骑过这匹马,突然随意骑上去就奔跑起来,速度与王济骑的马没有什么不同,但王济的马也不能超过它。王湛说:‘现在在平坦的路上笔直地奔跑,怎么能识别马的优劣呢?只有当马走上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时才能见分晓。’于是让马走上蚂蚁洞口的小土堆盘旋,王济的那匹马果然倒在地上,王湛卓越的才能就是如此。”]&& 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得到一个叔叔。”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这件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济常常没有话回答。不久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并且称赞叔叔美好的品德。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晋阳秋》记载说:“王济具有人伦方面的鉴赏识别能力,见到王湛,感叹佩服他的德行和风度。当时的人评价王湛在上与山涛相比赶不上,在下与魏舒相比绰绰有余。”]
【举一反三】
10、信息筛选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该题抓住了关键词“家人”,就可以排除⑥;抓住了“不了解王湛”,就可以排除④。11、综合阅读题一般是指出其错误的一项,要善于结合文本,指出其硬伤。
【易错点】
9、以今义解释古义,是文言实词辨析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将A项“心形俱肃”的“肃”理解为“严肃”,将B项“绝难乘”的“绝”理解为“断绝”,就造成失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擢巡抚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3分)①总督蒋攸?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
5:C6:A7:D8:C9:(1)年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大体上如同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赈:救济。乐岁:丰年。略:大体上)(2)(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旌表:表彰。以:表示目的,可翻译为“来”)(3)(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病:患病。竟:完成。全句大意翻译正确)
【命题立意】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难度较小。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7、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难度中等。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
5、C项中的“举”,本义为双手托物,即向上抬,向上托。这里指兴起,发动。6、A项中的“为”,都是动词,前者意为“担任”,后者意为“成为”。B项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指沙洲所阻之水。C项中的“所”,前者是名词,处所、地方;后者是助词,表示结构,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D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7、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要求,然后采用排除法排除未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选项:①表现陶澍的政治操守;②表现的是陶澍应对水灾时所采用的策略;⑤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③④⑥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8、C项张冠李戴。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文言译文】
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任为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的知识,(后来)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并且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积久相沿的弊病。他视察南漕时,革除了不好的惯例,请求(朝廷)疏浚京口运河。嘉庆二十四年,陶澍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总督蒋攸?推荐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该弹劾的弹劾,该赔偿的赔偿,该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理清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并鼓励人们捐了几十万两黄金,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依靠他而没有流离失所。又遇上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鼓励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让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的粮食不经过官吏之手,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年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大体上如同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道光五年,陶澍被调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挺身接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们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后,皇帝下诏书表扬陶澍,并赐予花翎。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使得江苏常常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疏通海口最为重要。”于是用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多万的银两来治理吴淞江,他选择贤能的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析地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了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疏通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河的工程。后来在总督任上,陶澍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将各条河流都疏浚了,吴中人称赞他们做了利在几十年的好事,这些话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栽。(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后来在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陶澍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并对他的去世感到痛惜,称赞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治理漕运、管理盐铁贩卖,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没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
【正确***】
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
)①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译文:&&&&&&&&&&&&&&&&&&&&&&&&&&&&&&&&&&&&&&&&&&&&&&&&&&&&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译文:&&&&&&&&&&&&&&&&&&&&&&&&&&&&&&&&&&&&&&&&&&&&&&&&&&&&
【正确***】
2:D3:C4:B5:(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命题立意】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难度较小。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难度中等。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
2、D项中“履”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经过,走过”。考生注意到上下文句子动宾结构特征,结合排除法,即可选定。3、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注意“直接”二字和描述对象。①为游览时的天气状况。④未涉及山中景色。⑥写酒宴时的感受。4、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张冠李戴,把天池西最高峰的巨石迁移到“潮音岩”而出错。
【文言译文】
游览胜景,恰逢适宜的天气是快乐的,遇到一个理想的游览地方更是快乐的,如果一同游览的人又都是品学兼优的士人,那么用来疏通情志、抒发幽愤、表达心志而写文章的,大概是乐在其中又不失纯正。至元丙子年二月甲午这一天,厚斋严君置办好美酒菜肴,叫我一起去游览龙鸣山,也就是无想山。当时春雨后天气晴朗已经很久了,天气温暖,年高德望的和年少才俊的,按年龄长幼先后顺序一同前往,乐师们演奏着乐曲在前面开路。从蓝溪向东南走了五六里,两面高山耸峙,如同两道宫门,相隔不过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面高山的)中间夹着贫瘠的田地,田地右边的小路,依随着两山的走势,幽深弯曲。继续走上三四里,狭窄得不适合开垦田地,只可以作为一条小路。又走上几里,(看见)山更加奇特峻峭,云雾缭绕,稍稍地浸湿衣襟和帽子。山外高山层层叠叠,深远得像是没有终极。不一会儿,又看见陡峭的山崖一个个相向而立,像是巨大的柱子,松杉巨木沿道路两旁,向北伸展而去。涧底多是石头,云雾蒸腾,树木繁茂,各种野花覆盖岩石,鸟声清脆,似乎不是人间能有的景象。庙宇壮丽,庙门上写着“禅寂”。寺院外孤松古老秀美,粗大得需几个人才可以合围而抱。寺院内修长的竹子直冲云霄,森严排列。寺院长老出来迎接客人,邀请我们坐于后堂,后堂门匾上写着“白云深处”。堂西有座“听松轩”,再往西就是韩熙载读书堂的旧址,他当年亲手种植的桧树(圆柏)还生长着。堂北是“甘露室”。再往北,上面有座“招云亭”,(人站在那里)眼界开阔,(只见)山峰密集,挺拔矗立,远望先前所见过的高挺的群山,都低低地俯下了它们的顶端。于是踩踏石级,登到潮音岩,奇形怪状的石头层出不穷。同游的人由于攀登而疲惫了,于是停止了前行。我因没有登上最高峰而不满意,和两三个朋友拿定主张继续向上攀登。山势高险,我们撩起衣裳,拉着藤萝,走过林莽。山顶有深广的天池,它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天池水)来供给厨房。西面的最高峰,巨石宽广平直,可以坐上几十人。环视四周,心中坦荡。东面的最高峰,比西面的最高峰更高,因为疲乏而不想再攀登,便回到“白云深处”饮酒。酒宴时,暖气熏烤着坐席,一会热气上升如同夏天,一会寒气逼人如同秋天,一会寒冷发抖如同冬天,酒令行过无数,大家又说又笑,非常欢乐,即使跟随着的乐师们也各自称心合意。酒宴结束,长老请客人们一道赏花,慢慢登上环翠阁。不久和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将近一里,大家觉得兴致未尽,于是席地而坐,分韵作诗很久,写好了诗歌才返回。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只是溧州这个地方,不但不是四通八达的重要都市,更是深远的高山所在,所以没有前代的名人题诗咏怀和当代的名人阐述它隐伏的胜景,我因此把它写出来。啊,快乐而不失纯正,是孔子和弟子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啊!兰亭宴会,内心有所感触而哀痛忧伤。现在一同游览的人心情和悦,情感触动而写成的诗,都有值得看的地方,这也是快乐而纯正的事吧!于是记下这次游览的盛况,让无想山能够被世人知晓。
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正确***】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遣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杖踵疑门,告曰拄杖走到李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作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并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正确***】
6:B7:D8:D9:C
【命题立意】
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9、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思路】
6、“竟”,本义指奏乐完毕(上有“音”,下有“人”),后来衍生为“停止、最终”等义。这里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非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能解释为“居然”。7、D项中的“以”,前者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拿什么来回报”的意思,“以”此处作介词,“用”“拿”的意思;后者为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尽管前一个“以”不好翻译,但后一个“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对推知两个“以”意义和用法不同。A项中的“舍”,本义为客舍。这两句中的“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项中的“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的意思。C项中的“为”,都是介词,表被动,意为“被”。8、“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这里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9、C项曲解原意。文中的“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故“但此人却不知感恩”说法有误。
【文言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因)乡里那些年轻后辈守子弟的礼节到他家受业,才得到一些粮食来维持生活。(他)原本就非常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危急之处。金华的范景淳在吏部做官,得了病,而(他)身边又没有其他亲人(来照顾他),别人不好好对待他,不让他住房子。(范景淳)就拄着拐杖来到李疑家门前,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家谁都不让我进屋住。我听说您的义德很高,希望您能借我一张床。”李疑(马上)答应了。请(他进屋)就坐,(并)打扫房间,(同时)准备(好了)床、被子和炉灶,让(范景淳)住进去,(为范景淳)求医诊脉,亲自为(范景淳)熬粥熬药,早晚拉着他的手,询问哪里不舒服。不久(范景淳)的病更加严重了,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被单,肮脏恶臭不能接近。李疑每天为(范景淳)刮摩洗涤,(竟)没有一点不情愿的脸色。范景淳(感动得)流泪说:“我拖累您了。我恐怕再也活不下去了,没有什么能用来回报您的厚德,(只是)袋子里面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原来旅社的房间里,希望您去取来。”李疑说:“患难之中互相救助,做人的道理本应该这样,凭什么(说)回报呢!”范景淳说:“您如果不去取来(那些金银),(等)我死了,恐怕被他人得到,那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找了一个邻居和他一块去,带着(那些金银)回来,当着(范景淳)的面打开袋子,登记金银的数量并封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还是)死了,李疑拿出自己的钱为(范景淳)买了棺材,葬在城南面的聚宝山,拿出(原来)所封存的那个袋子,(把它)寄存在邻居家里,写信叫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等到范景淳的两个儿子到了,李疑拿出袋子按(原来)登记的数目(把金银)还给(范景淳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拿出一半来馈赠(李疑),(李疑)推却不接受,反而送给(他们)路费钱,打发(他们)回去。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这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们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她),(耿子廉的)妻子躺在草垛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人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天底下)哪有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的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母亲和孩子就都(可能)会死掉。我宁可因为收留他们而遭遇灾祸,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把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她)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李疑自己照顾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离开,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回报。人们因此都称赞李疑,有名的士大夫们都喜欢和李疑交往,凡是认识李疑的人都称赞他,说:“李疑是一个有德之士,行善之人!”李疑还读了很多书,写得一手好文章,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他的品行非常显著。太史氏(宋学士)说:我与李疑往来(多年),(非常)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奇特威武的身姿,但他所做的事却有古人义勇的风范。俗话说:整个天下都混浊了,清廉的人才就会显现出来。我感伤(当今)世俗好利的(风气),写下他的事迹来劝导(世人)啊。
5/9转到9?9:Number(this.value.replace(/\D/g,'')))" onafterpaste="this.value=(this.value.replace(/\D/g,''))==''?'':(Number(this.value.replace(/\D/g,''))>9?9:Number(this.value.replace(/\D/g,'')))"> 页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