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罗扫北东莞扫黄是哪一年年

北雍_百度百科
“北雍”一词是明朝首都北迁后产生的,因为当时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立了国子监,于是设在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北监”或“北雍”,而设在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南监”或“南雍”。“北雍”一词在明代以后各书目中也多有记载:《明史?徐光启传》:“以北雍拔顺天首解。甲辰。成进士。选庶常。 ”《钦所精舍记》:“当其敷教北雍,则少司成杨公,独惊问学之渊含。”
【词语】:北雍 ()
【释义】:①称设在南京的(太学)为“”,设在北京的国子监为“”。雍,辟雍,古之大学。②1898年清政府设立(现北京大学)后,又将称为“北雍”。
【出处】:①明嘉靖戊午《鲍志定序》:“先君子棠野公追念世好,收摭先生遗文,总汇成集,携游北雍。”②吴梅先生作《正宫锦缠道?寄北雍诸生》:“景山门启?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数分科,有东西秘文。论同堂,尽南北儒珍。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鲍志定序》:“先君子棠野公追念世好,收摭先生遗文,总汇成集,携游北雍。”
《四库总目提要?雍略?二卷》:“官南雍者二十年,严重有师法,与北雍祭酒李时勉齐名,世称‘南陈北李’。”
《警世通言》:“自幼读书在庠,未得登科,援例入于北雍。”
北雍北京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
是中国古代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北雍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西门石狮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大学,为中国近代正式设大学之始,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并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学制。
北京大学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的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京大学素以太学正统自居,传承着自西汉太学起的历朝历代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直至清朝国子监,转而到京师大学堂。北大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着有崇高的声誉。有人用“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来评价北大的历史地位。
由于“北雍”、“南雍”之谓表意隐晦而又具有文学色彩,故而被反复使用。比如南高师和东南大学时期,老教授喜欢称呼校长刘伯明为“南雍祭酒”;2003年物理学家袁家骝去世,南京大学的官方挽联自称“南雍后学”;相应的,1917年,北大20周年纪念时时任文科教授吴梅先生也曾创作过一首“准校歌”,即《正宫锦缠道?寄北雍诸生》。
正宫锦缠道?寄北雍诸生
景山门启?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
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北雍传承学统
(节选)承太学正统,立大学祖庭----北大历史地位综述(作者:一乙)
汉武帝时建的太学礼堂
《礼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其意思是说,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五百家为党)中设有“庠”,一遂(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中设有“序”,一国之中设有“太学”(“国学”)。这里的“太学”,即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之谓西周时已有,而太学之建制,则始自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于长安;东汉时期,洛阳太学人数曾多达三万,为历史之最;三国时魏承汉制,亦设太学;西晋设国子学;之后,东晋、南朝亦从之;隋时又改设国子监;唐延隋制;宋称国子监或国子学;元设国子监;明清亦设国子监。
综合的来看,自西汉设太学以来,西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却都是国家的最高学府。这中国的最高学府之统脉(我称之为“太学学统”),自汉以来直至清末,虽屡遭战乱停办,但天下安定之时又屡次重建,绵延近两千年而香火不灭。这样延续不断的中国太学学统,在全世界不但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应该说,这是中国的骄傲。
清末,西学东渐。洋务运动时,清政府开始模仿西方,设立了一系列西式学校。而“戊戌变法”之时,国家开始正式设立西式大学。日,光绪帝于***宣《明定国是诏》,正式提出要兴办“京师大学堂”。同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孙家鼐为首任管学大臣。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虽模仿西制,却又“中学为体”,其体制上与国子监(太学)有诸多相似。与国子监一样,京师大学堂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又同时兼任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职能。只不过,国子监是“旧学”的最高学府和最高行政机关,而京师大学堂是“新学”的最高学府和最高行政机关。。
京师大学堂
1902年,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该章程规定分级设立蒙养学堂、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和大学堂,其中位于“塔尖”的“大学堂”即指京师大学堂,是全国唯一的“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毕业生等同进士及第。1904年,清政府决定合并国子监与京师大学堂的教育行政职能为“学部”(类似今日的教育部)。1905年,清政府进一步废除了国子监与持续千年的科举制度。于是,京师大学堂货真价实的成为了晚清唯一的最高学府,延续两千年的“太学学统”也终于无可争议的落在了京师大学堂的头上。在国子监与科举制度被裁废之后,人们都把京师大学堂当作科举的替代品与进入仕途的捷径,这使得京师大学堂早期沾染了不少国子监的不良风气。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早期京师大学堂对太学(国子监)的继承。
京师大学堂即今日的北京大学。关于北大的太学渊源,许多学者都表示过赞同。1948年,胡适在《北京大学五十周年》一文中说,“我曾说过,北京大学是历代的‘太学’的正式继承者,如北大真想用年岁来压倒人,他可以追溯‘太学’起于汉武帝元朔五年(西历纪元前124年)公孙弘奏请为博士设弟子员五十人。那是历史上可信的‘太学’的起源,到今年是两千零七十二年了。这就比世界上任何大学都年高了!”胡适乃一代文史鸿儒,自然不会信口开河。而除胡适之外,冯友兰、任继愈、周培源、季羡林、萧超然等学者教授也都在其文章中表示赞成北大“太学溯源”之说,甚至有人提出北大的校史应当提前一两千年。太学作为北大的“渊源前身”却是确凿无疑的----从中国国立最高学府的“学统”来算,北大确有两千多年历史。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这里的“大学”,特指模仿西方建立的大学,以此区别于中国古代的太学(下同)。在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前,中国并无大学。关于这点,不少人肯定会有疑问:众所周知,北大成立于1898年,而中国自称建校早于1898年的大学,起码有武汉大学(1893)、天津大学(1895)、交通大学(1896)、浙江大学(1897)等。但这些学校正式成为大学的时间却都晚于北大。
而中国教育体制的诞生,则始自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京师大学堂不但是国家最高学府,而且兼任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类似教育部)。也就是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同时也是“教育部”的建立,京师大学堂其实是今日教育部的前身。有了这样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体制”也诞生了。不仅如此,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1902年,京师大学堂在动乱后重建,当时的管学大臣(相当于北大校长兼教育部长)张百熙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可见,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与学制的建立是同步的,或者说根本就是一体的。所以,京师大学堂最初是学校、教育管理机构、学制三位一体的。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也正式的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学、第一个最高教育管理机构的诞生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京大学图书馆
从“直属于国家最高教育机关”这样的“国立大学”定义来看,京师大学堂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另外,京师大学堂也是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自建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从基础性文理科,到应用类法农工医科,全部涵盖。同时,京师大学堂也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正规本科教育。1910年,京师大学堂在经过多年准备之后设立了“分科大学”,分为文科、格致科、经科、法政科、商科、工科、农科等,中国最早的正规本科教育也最终诞生。
京师大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的大学,且其诞生从本质和基础层面上自顶向下的深刻的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百年历史。正因为此,所以才“立大学祖庭”。京师大学堂虽从“学统”上传承了延续两千年的太学,但其“真身”的诞生,却又是一个彻底的创新,且这样的“创新”奠定并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百年历史。“承太学正统,立大学祖庭”正是对北大之于中国高等教育这种承上启下、传承创新的地位的评价。
本文所有的讨论,都是基于形而上的历史地位与象征意义而言的,并未涉及现实层面。从象征层面而言,北大独一无二、近乎完美的历史地位不但空前,而且绝后;但就现实层面而言,北大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北大的发展需要的不是对历史地位的沾沾自喜,而是现实的脚踏实地的进步。
南北朝时期地图
北雍州,后魏置。后魏置北雍州,西魏改为宜州,又置北地郡,寻改为通川郡。隋朝开皇初郡废,隋大业初州废,及土门县入。有沮水、频山。
晋义熙十四年418年辖23州:扬、徐、北徐、兖、北青、司、北雍、荆、江、梁、益、宁、广、交,以上实州;兖、豫、冀、并、并、雍、秦、东秦、青,以上侨州。
《晋书?卷一百十九?载记第十九》:“时征北姚恢率安定镇户三万八千,焚烧室宇,以车为方阵,自北雍州趣长安,自称大都督、建义大将军,移檄州郡,欲除君侧之恶。”
《北史?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大统元年,进爵为公,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雍州刺史。”
《宋书?卷二?本纪第二》:“公欲以义声怀远,奉琅邪王北伐。五月,羌伪黄门侍郎尹冲率兄弟归顺。又加公北雍州刺史,前部羽葆、鼓吹,增班剑为四十人,解中书监。”
《魏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仍除北雍州刺史,将军如故。”
《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高祖以为第三领民酋长,累迁秦州镇城都督、北雍州刺史。”
《周书?卷二?帝纪第二》:“又改置州郡及县:改东雍为华州,北雍为宜州,南雍为蔡州,华州为同州,北华为?州……”
《周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四》:“时北雍州献白鹿,群臣欲草表陈贺。”
康熙二十二年《朝山碑记》:“秦古北雍境,有真人祠,无感不入,无微不应。全陕之人,每于二月中浣,裹粮跋涉,相率而祷求者千百年于兹矣”。
企业信用信息庞庄_百度百科
庞庄,隶属山东省西郭庄村,毗邻105国道,前临小汶河,后距龙宫河,是鸡鸣两市(与济宁市)、两县(东平县与汶上县)、三镇(彭集镇、沙河站镇与)相闻之地。北距东平县城10km,南离汶上县城15km。与袁楼、罗曼、东李庄、西郭庄、张庄等村庄为邻。人口约300人,220亩。庄内地势平坦,最高海拔46米。处于鲁西南平原北部,东部受鲁中山区的阻挡,境内受季风的影响,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主要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距周边济南、泰安、济宁、菏泽、聊城等大中城市均为1小时左右的路程。济广、济徐高速公路,105、220国道,250、255、331省道及县乡道路纵横交织,正在建设的晋鲁铁路也选在东平设立客货站点,即将复航的京杭大运河在东平建设船闸和航运码头,交通十分便利。
庞庄村内情况
人口数量:300多人,满族1人,其余皆
据《庞氏族谱》载,年(明万历年间) ,庞庄的庞氏族人是从山西省大槐树老鸹窝下迁来的,当初是兄弟二人,最早迁移到济宁府汶上县西关,后来迁移到汶上梅化村,最终落户到东平县龙宫河畔,遂以姓氏命名庞庄焉。
庞氏后40代辈分:灵玉传国(贵)玺, 昭壁重连成 ,友仁盛宝善 ,贤忠念显荣, 敦睦廷世绪 ,宗脉百代昌 ,纯厚家声远 ,诚笃庭誉长 。
除庞姓外,还有杨姓。杨姓的辈分为:兆、宪、圣、贤等,据说由于老辈子有联姻,杨家的辈分比庞家大,但是杨氏从何迁来,不得而知。
村里的最热闹的时候是春天赶彭集、李官集两个庙会,逢三、八、五、十赶彭集,二、七赶李官,一、六沙河站。村后面西北里许原先有个古庙,官方叫广惠寺,老百姓叫北大寺,据说很热闹,可惜已经拆了,变成了耕地。
村庄地势平坦,最高海拔46米,四季分明,主要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等,70年代曾经种植谷子、高粱,也曾经加工过粉条。
村南的小汶河,常发洪水,为了拦洪,沿着汶河两边修筑了高高的坝堤,俗称南堤,后由于国家治理水患,洪灾少见,南堤作为拦洪功能削弱。
以前小汶河与龙宫河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潺潺西流,鲫鱼、参条、鲤鱼、甲鱼、螺蛳、河蚌等水生动物众多,有一年下大雨,河水暴涨,村庄沟沟坎坎里全是欢快的鱼儿。两河也是夏季消暑的好地方,劳累一天,跳进河里,踩着软软的黄沙,沐浴着清凉的溪水,特享受。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两条河流现在基本断流。
70年代,彭集公社在村东南建立了砖瓦厂,俗称南窑,高高的烟囱上面写着“工业学大庆”五个大字,数里可见。烧制砖瓦材料取自南堤黄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南堤基本消失,现砖瓦厂已停产。
龙宫河有座桥,连接西郭庄,俗称大水桥。童年时夏季傍晚,桥上常常聚集很多人纳凉聊天。桥下多鱼,有一年有人曾经抓过许多。但是,传说风水也紧,尤其月黑头,说是桥下常常发出不明声响。
夏季多雨时,地里玉米郁郁葱葱,挺拔秀丽,会有很多青蛙比赛唱歌。玉米花香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别有一番韵味。
村里多杨树、槐树、榆树、枣树、柳树、香椿、恋子树,以前有家种植梨树和桑树,到春天。槐花、梨花盛开,花朵洁白,昂天怒放,煞是美丽。
树多鸟也多,主要有喜鹊、灰喜鹊、黑卷尾、啄木鸟、大山雀、黑枕黄鹂、麻雀等。以前汶河沙滩上常见大雁,有一年村里乌鸦出奇的多,但是现在这两种鸟基本绝迹。
由于绿树成荫,蝉也多,尤其夏季雷阵雨过后,蝉的幼虫也叫爬查就会争先恐后爬出,这时候,摸爬查成为这个季节的最大活动,有时一晚能摸小半桶。用油一炸,香气四溢,简直是上天赐予的美味。
村里80年代前有两座石碾,所吃的粮食主要在石碾压碎,随着机械化发展,已废弃,碾子也不知所踪。
以前有两口水井,所吃的水需要到井上担挑,后来家家打了压水井,原井也作废。
村里原有两个池塘,曾经养过鱼,是以前女人洗涤衣服所在,也是小孩夏季洗澡,冬季溜冰的乐园,现在已经填平建房。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建有木工副业、牛棚,后来改革开放被解散,牛、骡子、农具等都分到各户。村里有口铁钟,高高挂在树上,黎明时分,生产队长就会“当当当”的敲响。家家户户都有有线广播匣子,是唯一的接受外界信息渠道。有一年春节,县委领导做的促进生产报告中的那句“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过初三”名言,就是通过此工具广为流传的。后来,收音机出现,再后来电视出现,有线广播也就失去功能。
以前照明工具是油灯、玻璃罩子灯,后来出现过嘎斯灯,生产队晚上出工时还有汽灯,到80年代中期才通电,电灯才成为主角。
以前所穿的衣服主要自制,家家有纺棉花车子、织布机,这两种机器是夜晚女人劳作的主要工具,所铺所盖都来源于此,布是粗布,但是绝对绿色环保。
以前鞋子也是自作,地里长得麻或青(方言),收割后,发到水里侵泡,把皮剥下,放在腿上撮成细细的绳子,就是纳鞋底的好材料,当然这也是女人专利。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女人早当家。
以前在打麦场,俗称南场,有一个用水泥砌的氨水池子,上面是光滑的平面,夏季时会聚集很多人纳凉,许多天南海北的故事就是从此听来的。
农具主要有镰刀、撅、铁锨、地排车、土牛子、耙及把梯子。
村民有喝茶习惯,主要是花茶,吃完饭,只要有人来,不管渴不渴,茶是一定要沏的。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四碗肌骨清,五碗通仙灵.,六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村民有串门拉家常的习惯,所以家家户户白天基本不关门。
住房为平顶房,房顶一般是晾晒粮食的地方。以前是土质房屋,后来发展到全部用砖(俗称:砖到顶),现在基本上都是非常洋气的五间锁皮头的房子。一般有院子和大门,家里喜欢栽树、养鸡鸭鹅猪等。
村里人喜欢豫剧,《朝阳沟》等是最爱,尤其是家有喜事时,此剧是必放的曲子。
80年代前,娱乐活动少,冬季有时会有盲人来,其所表演的节目俗称“”,也是那些年的乡亲最爱。儿童主要娱乐有:滚铁环、打洋火***、藏猫根(躲猫猫)、打尔(类似陀螺)、杀尔(用木头制成两头尖的一种玩具)、打坷垃仗、踢毽子、跳绳、玩顶真(抛玩几块小石头)等,现此娱乐会操作的很少。
村里最为繁忙的季节是麦收,防火、防雨、抢收,男女老少齐上阵,其声势不亚于打一场硝烟弥漫的攻坚战。农月无闲人,倾家下南洼。
村里最为闲暇是冬季和下雨天,改革开放前,这两个季节无事可做。现在大都外出打工,为了生计,基本上无此闲心。
村里与东北三省血缘密切,几乎家家都有闯关东的亲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关东安家的庞庄人约有二三百人,光阴荏苒,现在轮到小辈已基本上没有联系,就是在哪里遇见,也是“同宗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庞庄历史沿革
清末,庞庄隶属安里仁保,彭集为安里仁保所在地。
后废保建区隶属于东平县第五区,至1931年东平县将11个区调整为9个区,彭集仍为第五区,下辖1镇15乡。庞庄与袁楼、裴寨、庞庄、郭庄、三义庄 等隶属第14乡
1953年, 将五区调为七区,将西部梁村、柳林、刘楼、后河崖、莲花湾5个乡、31个自然村划归一区,七区共辖14个乡、67个自然村,史庄、东郭庄、三义庄、冯庄、裴寨、袁楼、庞庄、西郭庄、张庄隶属于史庄乡。
1955年9月,改七区为彭集区,辖10个乡,67个自然村。庞庄、史庄、、、、、、、、张庄隶属于史庄乡。
1956年11月, 将全区的10个乡合并为4个乡;同时还将城关区的纸坊乡、西梁村划归本区, 此时辖6个乡。但这两个乡后又划回。1956年,曾将袁楼,冯庄、裴寨、西郭庄、庞庄、张庄6个自然村划归小杨庄区,年底归回。
1958年2月,撤彭集区,在原区境内同时建起彭集、梁村两个(区级) 乡。10月,分别成立彭集、梁村两处人民公社。11月,撤销梁村人民公社,并入彭集人民公社。因两乡两公社时间短,所辖村庄多变,且难以核实,故不收录,庞庄隶属于彭集人民公社。
1959年10月撤销东平县建制,彭集公社划归汶上县。此时公社辖68个大队,87个自然村。庞庄隶属于汶上县彭集公社大队。
1962年1月, 恢复东平县建制,彭集公社复归东平县,并将大井、范村等15个大队19个自然村划回宿城公社。 同时建立管理区,故彭集公社辖4个管理区,53个行政村。庞庄隶属于东平县彭集公社彭集管理区西郭庄大队。
1971年1月,增设三义庄、大牛村两个管理区。庞庄隶属于三义庄管理区。1984年3月,农村基层政权进行体制改革,撤彭集公社建彭集区,设彭集、梁村、后亭、代村四个区级乡。同时将大队为行政村。庞庄隶属彭集乡西郭庄村。
1985年12月,撤区、乡建彭集镇。下设彭集、东梁村、后亭、马代村4个联络点。
1988年2月,复设、东梁村、后亭、马代村、三义庄、大牛村6个管理区。庞庄隶属于三义庄管理区西郭庄村。
庞庄庞家家谱
据家谱记载,东平县彭集镇庞庄的庞氏族人是在明朝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迁来的,当初是兄弟二人,最早迁移到济宁府汶上县西关落户,后又迁徙美化村居住数代,再后来迁到现在的105国道、小汶河岸北和龙宫河南交汇处。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下老鸹窝”从小庞氏人就晓得这首歌谣。至于在山西的具体故乡在何处则无从考证。遥想当年祖先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别离故土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的情景不仅让人唏嘘不已。
山东省东平县彭集镇庞氏后四十辈分:灵玉传国(贵)玺,昭壁重连成 ,友仁盛宝善 ,贤忠念显荣 ,敦睦廷世绪 ,宗脉百代昌 ,纯厚家声远 ,诚笃庭誉长 。
灵字辈上面不记得了,但有家谱可溯源,家谱庞传河家就有。东平其他地方也有庞氏,但是从现在家谱后面辈分上看却不是一支,庞庄庞氏与汶上县的侯之门、梁庞庄及梁山县庞氏是一脉。
家谱记载汶上西关庞氏分东八支、西五支,其中一支做官迁徙到。
据《镇江市志》记载,庞时雍,山东汶上人,明朝政治人物。万历二
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授官知县,历官户部主事。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亲题“古泮泉”三字勒石泉旁。万历年间官至兵部主事。七月,庞时雍攻击“欺罔者十,误国者十。”神宗大怒,庞时雍被革职为民,未再起用。汉荆王墓碑上所书“汉荆王”三字即时雍所写。
古泮泉为双眼井,北宋元?年间郡府林希凿井发现刻有“泮泉”二字的石刻,于是在井旁建亭保护,并用“泮泉”石刻为亭上横匾。至明朝万历二十六年,丹徒知县庞时雍题书“古泮泉”勒石井边。1987年,镇江市政府公布该井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庞庄庞姓来源
家谱记载庞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因受封于庞乡,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受封地名“庞”作为姓氏。
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寻根溯源    庞姓来源有四:  1、出自姬姓,为毕公高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所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后世子孙以邑为氏。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姓。因毕公高名声显赫,他们尊毕公高为其得姓始祖。
庞庄庞氏姓氏来源于此脉。  2、出自高阳氏,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据《百家姓注》所载,颛顼八子之一庞降,后世子孙以祖上的名为姓。  3、襄阳庞姓,相传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据《汉书?王莽传》所载,西汉西羌人中有庞恬;清满洲人姓,世居盖州;又,清满洲八旗姓庞佳氏后改为庞姓;今满、土家、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堂号    庞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始平郡,晋时改置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2、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  3、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4、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  堂号:“遗安”、“凤雏”、“南安”等。
现在广西博白庞姓人丁最多,有30多万庞氏子孙。
庞庄村庄饮食
村庄一日两餐,早餐一般在8、9点,以喝糊豆(用玉米碴子熬
得一种粥,方言叫糊豆)。村民早上起床后,一般不吃饭,先到田里劳作,然后再回来吃饭,学生依然。
午餐一般在2-3点,主食有馒头、饺子、面汤(即面条)、煎饼、油饼、博饼、卷子等
有条件的家庭有时晚上烧汤喝。
70年代公社曾经推广过吃三顿饭,只不过坚持了不到一年,老百姓不习惯,又恢复到一日两餐。
庞庄村庄名吃
糊豆:糊豆为早饭主食,几乎天天都做,尤以春天里的米米蒿、槐芽(嫩家槐叶)为素材的糊豆为最佳。
柳芽:小汶河的刚发的柳芽,是凉拌和包包子的素材,特好吃。
:一般到春节烧制,取自汶河鲫鱼,放入油锅炸得黄亮亮的,再放入葱姜蒜大料白菜帮子酱油醋黄酒等放在蜂窝煤炉子上小火烧一晚上,放置时间为整个春节前后,来客拿出上锅加热,即是一道香喷喷、热乎乎的佳肴。
面筋汤:用白面一大团,放在水里慢慢捏,直至捏到剩下一小团,就是面筋,烧开锅,倒入油,放入葱花等炝锅,倒入水,放上面筋、黄瓜丝、海带丝、花生米、打碎的鸡蛋或其他材料,那简直是天上的美味。
参条卷薄饼:汶河及龙宫河盛产参条(一种只有寸把长的小鱼,长相类似鲤鱼,属于当地特产),摊张麦子面做的薄薄小饼,参条油炸了,卷着吃,也是不可多得的佳肴。
春芽:当地多香椿树,春天刚出的嫩芽,是腌制咸菜和炒鸡蛋的好材料,有树上人参之说。
炸爬查:爬查,是方言,即知了的幼虫。夏天时,雷阵雨刚过,地上会爬出很多爬查,捉了腌制起来,放入油锅炸,香味四溢。
杨树芒:当地有一种杨树,方言叫茶杨,春天会开出一串串花朵,圆圆的、长长的、红彤彤的,形状有点象豆虫,娇艳欲滴,煞是好看,当地人叫它杨树芒。摘下来,清
洗干净,用热水一灼,凉拌着吃,味道特鲜美。
槐花瓜打:当地盛产洋槐树,三四月份还盛开洁白如玉的槐花,远远望去,整个村庄真如那首诗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槐香飘万里,沁人心脾,每年这个时候,会来好多南来北往的放蜂人到此安营扎寨,收取花蜜。槐花采摘下来,用白面和稀,上面撒上洁白的槐花,把锅烧热,倒入油,放到锅里煎,熟了就是香喷喷的美味:槐花瓜打。
庞庄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祭灶,打扫家庭卫生,准备新年。
从二十三开始,家家开始炸丸子、蒸馒头、煮肉、烧制鱼等。
期间讳打坏碗碟、说不吉利话,在人家做年货的时候忌讳串门,串门时,看见人家炸丸子、蒸馒头时不能随便说话。曾经有一年,有一人串门,正好那家蒸馒头,他说了句:“你这馍馍(方言,即馒头)看来蒸不熟,”果然,这家柴火烧到天黑,馒头愣是一个也没有熟。还有一次,人家在炸丸子,他也说了句,“你可别炸飞了!”,结果好好的一锅丸子像吃了***药似的,噼里啪啦得炸开了,有的飞起来有人把高。别不信,就是这么邪乎。
腊月二十八,到彭集赶花花集,购买年画、肉、菜等年货。
年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门上、井边、粮食缸都要贴上。
除夕夜,到祖坟上烧纸请祖先回家过年,并给祖先上供。有的家庭还要把家堂挂在正中央。兄弟多的要聚在一块守着老人吃年夜饭守岁熬年,家家要点蜡烛,现在是电灯,要通宵亮着,有的人家还要把灯用柏树枝子装扮好,高高的挂在树上,祈求新年好运。
到了12点新年到来的时候,老人给小孩压岁钱,并要到天井院里上供,祭拜老天爷,燃放鞭炮,迎接新年。
大年初一要起大早,向老人请安拜年,燃放鞭炮,吃素馅饺子,寓意一年肃静顺当。烧水沏茶,老人在家等待拜年的,青年人则结伴向村里其他人家拜年,一般是先拜五服内的族人,再拜其他人家。拜年时见到老人一般问候语是“大娘,熬年了吧?吃碗饺子啊。”
初二开始走亲戚,届时路上穿红戴绿,手提肩扛,拖儿带女,人欢马叫,川流不息,好不热闹。
初三叫圆锅,家家燃放放鞭炮,吃水饺。并在夜里送祖先到祖林上,烧纸祭拜。
初五叫破五,至此一切忌讳破除
初六待新客(kei,即新姑爷)。有姑娘刚出嫁的人家,这天要洒扫庭院,备置丰盛酒席招待新姑爷。新姑爷家来的除了一对新人外,还有一个半大孩子,可别小瞧这个半大孩子,他的身份仅次于姑爷,是背篮子头的。旧时交通工具不便,而新姑爷带的礼物又重,需要一个帮忙扛东西的,这个人方言叫背篮子头的,现在虽然发达了,但是风俗延续至今。宴席时,陪新姑爷的一般是平辈及以下的,长辈及女的不能入席。新姑爷做头把交椅,叫大台座,背篮子头的坐二台座。陪客的人要把二人伺候喝好吃好。陪客人很辛苦,既不能让姑爷喝少了,也不能喝多了,否则会给娘家人丢面子,让人笑话。
正月十五,家家要点蜡烛,挂灯笼,放鞭炮,火树银花不夜天。
至此,春节已经过完。
庞庄村庄习俗
禁忌 旧时,群众迷信思想严重,民间有许多忌讳。
春节,忌说完、破、断、坏等不吉利的字眼。
除夕包饺子忌讳馅、面用光,除夕饭忌吃光。
正月初一忌打水,忌干活,忌打破碗、盆等器具,忌空锅,要留饺子汤在锅里。
新娶的媳妇,忌讳在婆家过正月十五和腊八,说“十五不看灯,看灯死公公”、 “腊八不摸勺,摸勺死婆婆。”
正月,忌剃头,有“剃头死舅舅”之说;不拆被褥,怕拆散了人。
二月二,忌动针线,说“二月二动针线,蝎子、蛐蜒连成串”。
嫁女、娶媳妇做被褥忌用寡妇、无儿或无女者,姑忌娶亲,姨忌送亲。
五月,忌给小孩剃头,说剃头好生病。
九月,忌做被子,糊窗纸。
父母去世后,三年内儿女忌穿红戴绿,春节忌贴红对联,不过“五七”,男子忌理发。
孕妇忌看丧事,尤其忌讳靠近棺材头,犯忌难产,忌在娘家生育,“沾了娘家的草,一辈子过不好”。
忌食兔子肉,吃兔子肉,生下孩子是豁子嘴;忌吃狗肉,吃
了狗肉化胎;产妇不满月忌串门,忌动土和泥,犯忌断奶水;忌打水,“扑井”不干净。
下午和初一、十五,不看病人,否则病情会加重。
借用别人的药锅,忌送空锅,还时,在锅内放上少许玉米面或玉米粒,亦有放上盐者。
盛饭、斟茶勺子忌向外侧倒,忌隔窗送食物,斟茶忌满,忌壶嘴向外侧。
建房、开工、上梁、定亲、结婚、喜庆忌单日。
赠送礼品忌单数。
挖井忌妇女靠近。
年龄忌说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一百。
建国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迷信者甚少,不再受上述禁忌之约束。
庞庄村庄人物
东平县庞庄人物:
庞玉合: 男,当地婚丧嫁娶大总理
庞玉胜: 男,人民教师,曾任学校领导,书法家,家乡春节对联多出其手
庞玉奇: 男,人民教师,曾任学校领导,书法家,家乡春节对联多出其手
庞传德: 男,***党员,曾任生产队长
庞传海: 男,***党员,曾任西郭庄村委会计、村支部书记
庞传华: 男,***党员,曾任西郭庄村委主任
庞传琴: 女,曾任长春市儿童医院医生
庞传江: 男,***党员,优秀退伍军人
庞凤英: 女,大学文化,庞家第一个女状元,人民教师
庞 静: 男,***党员,大学文化,东平县供电公司白佛山景区开发项目负责人
庞贵民: 男,***党员,大学文化,会计师,东平县沙河站镇财政所副所长
庞爱玲: 女,***党员,大学文化,东平县东平镇工商所副所长
庞国强: 男,民建会员,大学文化,会计师,历任泰安轻工业、纺织业、金融业、外资企业及江苏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财务科长、处长、部长、经理、总监职务,现任浙江宁波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庞国庆: 男,济南建筑机械厂技术骨干。
庞贵银: 男,建筑公司项目负责人,每年带出大批乡邻务工,华北
大地高楼大厦凝聚了多少庞庄儿女心血
杨圣荷: 女,***党员,厦门市妇联副主席
杨宪怀: 男,***党员,人民教师,曾任中学领导,书法家,家乡春节对联多出其手
杨宪顶: 男,***党员,烈士后裔,曾任西郭庄大队副书记
杨贤德: 男,***党员,曾任东平县东平镇管理区书记
杨宪成: 男,***党员,优秀退伍军人
杨宪军: 男,***党员,优秀退伍军人
杨圣振: 男,骨格清秀,满腹经纶,当地隐士,家中堂曾挂有其自写自喻的对联:
走向社会惊破胆,看破红尘真寒心,中间字为:虎,一时传为美谈
杨圣平: 男,东平瑞星化工集团公司车间主任
杨圣明: 男,新汶矿务局
庞庄村庄位置
庞庄村庄故事
庞庄北大寺
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讲,在我老家的后面早先有一座很大的寺庙,官称,俗称。
北大寺据说很大,环绕寺庙而行,要走一上午。寺院幽静、香烟缭绕、殿宇宏伟、雕梁画栋。
北大寺在正月十六有庙会,届时方圆百里,善男信女,贩夫走卒,都云集北大寺。一时间,钟鼓袅袅,佛幡飘飘,人声鼎沸,马嘶驴叫,好不热闹。
北大寺有很多传奇故事。当时给我讲故事的老人都再三强调,这些事情都是真实的事情。
故事之一:拉破头。
拉,是我老家的方言,即用刀划破物体的意思。
据说,当时每年庙会上,都会有一个乞丐,蓬头垢面,挨家商铺要钱。若果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随手拿起备用的菜刀,在自己头上猛的“拉”一刀,顿时血流满面,看者无不惊骇。于是,纷纷拿钱拿物给他。奇怪的是,此人第二天再来,面目不见一丝刀痕,若再不给,仍旧如法炮制,之后依旧完好如初。
故事之二。井里捞木头。
据说有一年,庙里需要维修,维修需要大量木材。庙里和尚就让做工的到井边,用辘轳从井里捞,足足捞了一整天,整根整根木头源源不断地从井里捞出来,堆了一院子。奇怪的是,木材都是像刚刚从山上砍伐的,木头茬子都是新的。
故事三。和尚下饺子。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膈应人。
修缮庙宇的工人天天做工,很辛苦,吃的都是素食,熬考的受不了。终于有一天,做工的罢工了。老和尚问其由,做工的说:“天天吃素,肚子不见腥荤,身上没劲。”老和尚问:“要吃什么?”做工的说:“要吃一个肉丸的饺子。”老和尚答应了,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把庙宇修缮好了。
等到庙宇修缮好了,这天中午,老和尚说:“今天请大家吃一个肉丸的饺子。我到厨房做,但是大家不要看。”做工的答应了。老和尚转身进了厨房。其中有一个做工的,叫张三,感觉到很蹊跷,就偷偷的尾随老和尚,趴在犄角旮旯里窥探。只见老和尚,在大锅里填满水,灶里填满柴,点燃火,待锅里水煮沸了,只见老和尚爬到锅台上,脱下裤子,对着锅,竟然拉出了饺子,把张三看的目瞪口呆。
老和尚招呼大家端饺子。只见做工的吃的津津有味,唯有张三感到恶心,不吃。待到大家都吃完了,都砸吧着嘴说,这是这辈子吃到的最香的饺子了,张三感到更纳闷了,再说他也饿极了,也想吃,可是没有了,边走到厨房找,好歹在锅沿上找到了只剩下的饺子,便也小心翼翼地吃了一口,“娘呀!咋这么香啊!”,可是再想吃,没了,把个张三悔的肠子都青了。
据说,吃了饺子的后来都成仙了,张三由于吃了一只,只成了个半仙。
可惜,北大寺在解放后,由于年久失修拆除掉了。后来我也在北大寺原址寻找过,但见麦草凄凄,连一砖一瓦的痕迹都不曾寻到,这里早已变成了良田。美丽的北大寺,神秘的传说故事,就这样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
(附:广惠寺简介:
广惠寺,俗称北大寺,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彭集镇庞庄西北里许,公元1316年(元延二年)建。占地约20余亩,坐北朝南。
大门正上悬有“广惠大门”金字匾额,两个大石狮子分踞两旁,中间是数级台阶,抬眼一望,甚为壮观。
大门里是一个小庭院,穿过庭院就是二门,二门洞里塑有哼哈二将,再往里走,又是一个大庭院,里面有合抱粗的大树数株,僻静之处,灌木丛生。走过大院,步入前殿,殿内有壁画无塑像。
后是正殿,正殿的屋顶呈斜山转角型,屋脊塑有飞禽走兽,8个小巧玲珑的铜钟悬挂在4个角上,经风一吹,叮叮铛铛作响,屋顶为黄绿相间的琉璃瓦覆盖。
正殿内,正面是释迦牟尼佛像,高丈余,四周为18罗汉塑像。
正殿往后并列三座楼,中间主楼高,两边配楼稍低
,主楼里有菩萨卧像,俗称“睡奶奶”。
每年正月十六日是香火会,会期两天。届时,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聚会于此,除烧香拜佛外,还有民间文艺表演,诸如舞龙灯、跑花船、玩狮子、踩高跷、倒骑驴、抬脏官等,热闹非凡。并有手工艺品和生产、生活用品交易。
抗日战争时期,广惠寺虽有庙会,但无僧人主持,房屋失修,破烂不堪。1958年将其全部拆除改造成粮田。)
庞庄口子门
口子门是我老家东南方向的一块长长的水塘,距离我家约一里路。
口子门的形成颇具神秘色彩。
我老家在鲁南地区,家的前面有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小河,叫。河的南岸是汶上县,河北岸就是我老家,古称,八百里水浒就在这里,也是是三国演义作者、混世魔王、原人大委员长万里的故乡。
听老人讲,从前小汶河经常发大水。乡亲们为了防洪,就在汶河两岸筑起了高高的土堤,我们俗称南堤。
有一年,天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连续下个不停,导致小汶河水暴涨不已,眼看就要漫过南堤了,这时候,只见南堤下面跑出两只小白鼠,随之南堤就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咆哮的洪水呼啸而下。雨停了,原先的平地就被水冲出了一个大大的水塘,乡亲们就叫它口子门。
口子门里碧波荡漾,清澈见底,里面有好多的鱼虾相戏,还有好多的水草。那是我们儿时的乐园。
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到口子门玩耍。捞水草,捉鱼虾,戏青蛙。最好玩是捉蚂蝗。我们把蚂蝗捉住,放在灯上烤,然后拴在自制的马鞭末梢上,一甩,“啪啪啪”地响,特过瘾。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我们就再也不敢到口子门玩了
有一天,邻居杨老太起了个大早,天乌黑乌黑的,她就到口子门附近拾柴。正拾着,她感觉前面是条路,柴火特多,就走过去了。这时候,也有另一个老太来拾柴火,一看忙大喊:“他婶子,你咋往水里走啊?”如痴如醉的杨老太这才猛然惊醒,可是水已经漫过大腿了,想动无法动,想喊喊不出声,另一个老太过来拉她,也拉不动,危急关头,村里的鸡叫了,奇怪的是鸡一叫,杨老太也能说话了,也能动了。上岸后,只见杨老太小腿上青一块紫一块,就像被人掐的一样。据说杨老太遇着小鬼了。
到了七十年代末,公社组织了很多民工来到口子门,工地上到处红旗飘扬、标语满墙、锣鼓喧天。原来是来填平口子门的。几十天后,口子门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一块平整的耕地。
后来,土地承包,我家还曾经分的一亩口子门上的地,收成还很好。可是到了晚上,我是一般不敢独自到那块地去。
小时候在老家庞庄,南面有个打麦场,边上有个水池,池顶是一块大大的平滑水泥板,是我们那时夏天纳凉的好地方。
那时候,庄里没有电,北方的夏夜又非常的热。一到傍晚,老老少少摇着蒲扇,提着水瓶,都到麦场的水池顶上乘凉。
人一多,话就多,天南海北,从古至今,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能说到小半夜。
村里有个杨老太太,能说会道,见多识广,整天叼着个旱烟袋,是个能说的清理,拎的起事的头面人物。
小时候,最爱听她讲故事。有一晚,听她讲了个故事,想起来至今仍旧感觉?得慌。
说是庄里有个年轻小媳妇有回走娘家,耽搁的时间久了,回来时太阳都快落山了。
她回家要路过一个村落张村,在老家西南面,南头有块坟地,坟地上有一片柏树林子。林子里,坟头矗立,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常常有狐狸、黄鼠狼出没,有时到夜晚,还能见到萤火虫似的蓝色火苗,都叫鬼火,偶尔还传来几声凄厉的猫头鹰叫,所以一般人夜晚不敢走那里。
小媳妇走到坟地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小风一吹,树林的叶子“沙沙”作响,她只觉得头发梢“嗖”得就竖起来了,只想快步走。可是想快也快不了,因为她是小脚。就在这个时候,她就听着背后“啪啪啪”,好像有人在拍手掌,连忙回头看,除了黑森森的树叶在影影绰绰的晃动,不见一个人影。再走,背后仍旧有掌声,再看,漆黑依旧。小媳妇心都到嗓子眼了,心想这回怕是遇着鬼了。赶忙迈动小脚,快速往家赶。奇怪的是,走的快,背后的掌声也快,走的慢,掌声也慢,吓的冷汗顺着脊背往下流,就这样磕磕碰碰、踉踉跄跄、嘤嘤泣泣、一身泥一身土,在“啪啪啪”的掌声中赶回了家。
小媳妇回到家就病了,卧床不起。第二天,杨老太太去看她,一见面小媳妇就拉着手哭了:“大婶子,可不得了,俺昨晚遇着鬼了,他老在后面赶俺!”接着就是怎么着这么着的回事说了一遍。
杨老太问她:“你背的什么?”小媳妇说:“是盘子啊,回来时,俺娘给俺了十几个盘子,俺用包袱一包就背回来了,那不,在墙角呢!”杨老太打开包袱一看,盘子全碎了。“呵呵呵,侄儿媳妇,别害怕了。你没有遇着鬼,那个巴掌声是盘子撞击发出的。你是在坟地自己吓唬自己了,你看,你背着一包袱盘子,刚到坟地时,恰巧绳子松了,发出了啪啪啪的声音,你走的慢,声音就少,走的快,声音就多。是你胆小闹得。可惜了了,好好的盘子全碎了!”
小媳妇让她这么一说,病马上就好了。
可是听她讲了这个故事,有好多年一到夜晚,我都不敢自己走夜路。
所幸的是,科学曰:世界上本没有鬼!就是有鬼,由于人口膨胀,平坟扒墓,早就看不到坟头了,人都“蜗居”,哪还有鬼的立身之处?
可怕的是现在倒是有的人鬼迷心窍,装神弄鬼,披人皮,办鬼事,闹得人惶惶然。
要是遇上“毒生姜”、“鼠羊肉”、“三鹿鹿”、“楼脆脆”,那可不是真的大白天遇上鬼了!
庞庄漫天撒
漫天撒,是故乡土语,就是漫无目的的仰着脸傻看。
故乡闯关东的较多,自然有关关外的故事也多。
话说有一位闯关东者,是个缺心眼的人,不大透索,整天介除了吃喝睡觉,就是呆着个脸傻看天上云卷云舒,日升月落。别人都笑话他,说是这个家伙一辈子也发不了大财,别人都在地上找东西,你天天看云彩,还能看出花来?
可是,世事就是没有那么的绝对。有一天,这个看似呆傻的家伙吃饱喝足后,百无了事,就东窜西逛,又在漫天撒。逛到半山腰,冷不丁发现,在一棵千年枯树叉上有一条巨大的蟒蛇,蟒蛇居然盘桓着一枝百年灵芝。蟒蛇看到他后就跑了,呆子凭借灵芝草发了一笔大财,造房盖屋,娶妻生子,从此过上了小康幸福的生活。
庞庄火鸡橛子
  庞国强 文
火鸡橛(jue)子大概是与牛头马面为伍的一类东东,小时候不听话,大人就会拿它吓唬人:再闹,就让火鸡橛子背你走!须臾,吵闹之声,戛然而止!
老家北面有一个村落叫,村前有一条自东向西流畅的弯弯小河,叫小清河,河里长满芦苇,一到秋天,芦花如雪,煞是壮观。中学是在县五中就读,每个礼拜回家带一次伙食,都是步行,均要路过这条芦苇荡,每次都感觉?得慌。
因为曾经听庄里的一个人讲,有回他起了个大早,到殷村前的小河边割草,正割得起劲,忽然听到芦苇荡里有鸟雀儿叫,很是欢快,他就顺声找去。这时候天还未亮透,薄雾夹杂着水汽,眼前灰蒙蒙的一片,如梦如幻。走到鸟叫的地方,一抬头即吓得他魂飞魄散。
原来一枝高高的芦苇上吊着一个穿白衣家伙:披头散发,眼睛像灯笼,伸出的红舌头有好几尺,面色苍白,细细的手脚像竹竿似的老长老长。啊呀,吓得他大叫一声,抱头就窜。
据说他碰到的这个怪物就是火鸡橛子。
时至今日,火鸡橛子我也从未见过,但愿永远也见不着,不过当今某些人类倒是比火鸡橛子还吓人,如复旦等高校出现的室友残杀案件,手段之毒,场面之惨,恐怖之甚,骇人听闻。
庞庄听瞎腔
童年时的冬季是漫长的。
那时候连电也没有,一到夜晚,庄里漆黑一片,唯一光亮就是家家户户窗前闪烁的油灯和天上星光。
最奢侈的精神享受就是能看场电影,但一年也难得几回。
于是听瞎腔就成了那时的最爱。
瞎腔是流行于鲁西南的一个戏种,主要有盲人演唱。
瞎腔的叫法是听大人们讲的,至今也不晓得是否为一正规称谓,我想,可能是由于是盲人所唱,望人生义而来吧。
瞎腔的音调有点像二泉映月,总显得那么苍凉幽怨,间或夹杂着豫剧、梆子戏味道。
所住小区最近晚上广播里经常放些当地一个说唱节目,感觉也像瞎腔。这可是距离故乡千里之遥东海之滨的宁波小镇,离绍兴不远,口音蛮声嘎啦气的,一句也听不懂,但是其音其韵与老家瞎腔颇为类似,有时竟然会弱弱地想:莫不是鲁迅那篇脍炙人口的《社戏》写的就是瞎腔?
故乡的冬季,总会有几个盲人,相携从远方而来。
盲人的主要乐器有二胡、梆子和锣鼓。
到了夜晚,锣鼓一响,庄里的男女老少,便从家里吵吵嚷嚷、大惊小怪,呼儿唤女,鱼贯而出。
村里中间的空地上,摆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泡上壶茶,点燃一盏煤油灯,有点头脸人物坐在上面陪着艺人。
有一两个瞎子拉二胡和打锣鼓,主唱的一位负责敲梆子。
最喜欢他们唱《呼延庆打擂》、《三侠五义》。
记得那年说《呼延庆打擂》,一连说了七个晚上,真是过瘾。讲到激情澎湃处,说唱者青筋暴露、须发耸立,道到悲情时,瞎子哭声震天,老泪横飞,场内的老乡如痴如醉,唏
最不能容忍的是这时候偏偏有几个媳妇不知趣地喊起了孩子,“小五,你在哪?”“翠花,该回家了。”叫归叫,嚷归嚷,尽管烦,乡里乡亲,谁也不好意思指责。这时候,懂事的男人会挺身而出,大声训斥:“熊娘们,瞎咋呼啥?没看到老少爷们在听戏?”于是乎,明白事理的女人总会给足自己男人面子,吵闹之声,戛然而止,大家又开始静下心来听戏。
说的兴浓,听的正酣,唱戏的却道一声“想知下回如何,且听明天解说!”于是半是遗憾,半是回味,慢慢腾腾,伴着星月,携着寒风,和着悉悉索索脚步声回家,钻进暖暖的被窝,幻想着明天的情景,进入梦乡……
如今,电视、电脑、手机遍地都是,想看什么看什么,再也不用披星戴月,风霜雪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怀念那星光闪烁夜晚、那犬声吠吠乡村、那散发着浓浓泥土香味的乡情乡谊、那给了我无限知识和欢乐的儿时瞎腔......
庞庄秃尾巴老李
老家前有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小河,叫小汶河。
105国道穿河而过,河上有座石桥,无正式称谓,俗称杨桥。
小时候还曾经看到过石桥边上有座很高的纪念碑,碑上有铭文,可惜年小不识字,也不知道是纪念何人何事,何典何故。后来桥面拓宽,石碑也不知所踪,地方志里亦无记载,更是无从考证了。
未修国道前,河上无桥,两岸人家往来,需摆渡乘船。河边村落众多,人丁兴旺。南岸有李官集,北岸有彭集,自古以来就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商贾云集的集镇,渡口在当时也是相当的红火。
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一支抗日队伍追击日本鬼子,从南往北一路打来,只杀的小日本鬼哭狼嚎,血流成河。追到小汶河的时候,鬼子乘船全过去了,并把所有的船只都焚烧的一干二净。八路军面对滔滔河水,愁的无计可施,正在这时,天上忽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大雨滂沱,一会儿风停雨止,河上就出现了一座石桥。
抗日队伍浩浩荡荡的从桥上开过去,一时间,马蹄声疾,旌旗猎猎,战鼓喧天。部队过去了,石桥南头突然流出了很多鲜红的血液,把小汶河都染红了,又是一阵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突然,石桥变成了一条没有尾巴的银龙腾空而起,向东北方向飞去。
据老人讲,那是小汶河的小龙王在帮助抗日队伍呢。由于部队战马脚上都有铁掌,把小龙王的尾巴踩断了。小汶河的龙王老家就是河对岸汶上县李官集的,由于没有了尾巴,大家都从此都尊称它为秃尾巴老李。其他省市地方也有有关老李的传说,老人们讲应该不靠谱,老李家是正宗李官集的。
庞庄小汶河
故乡前面有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小河,叫小汶河,也是泰安和济宁、东平与汶上两市县的界河。岸边杨柳依依,蝶飞花舞。
印象中第一次到小汶河,记得大约是三四岁。那天我与根生叔坐着五爷爷的马车到小汶河拉沙子。五爷爷装沙,我与根生叔在靠近岸边的水里玩耍。河水清澈见底,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水中,许多的小鱼虾在云中穿梭,脚底下是软软的黄沙,踩着格外舒服,岸边的沙滩上散落着许多五颜六色贝壳。我胆子较小,不敢到里面去,只在靠近岸边的水中逗鱼虾玩。根生叔不知怎的就跑到深水区了,吓的在哪大喊大叫,水都快淹没到脖子了。五爷爷赶忙跑过去,一把拉住,提溜上来,就是一巴掌。以后五爷爷再也没有领着我们去过。
河南岸约三四里路就是外婆家高村,淌水过河,是上外婆家最近的路。常听母亲说,小时候领着我走外婆家,都是先把我背过河去,再涉水过来拿东西。小时候的事情记不得了,只记得有一年也是走外婆家,那时候到了枯水期,只有低洼处还有水,剩余的就是满眼的黄沙滩,和在夕阳照耀下闪闪反光的小贝壳。到了河滩,看到一堆水草边,有十几只大雁在休憩。奇怪的是,那些大雁见到我们一点也不害怕。
长到十几岁,到了夏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经常到小汶河游泳。河南岸,是汶上县李官集的一片果树林,里面长满了苹果、杏、桃、梨等树,还有桑葚。桑葚是野生的,没人管。游泳累了,渴了,我们就到对面的沙滩上休息。这时候,桑葚正是成熟的季节,红里透黑透亮的桑葚,一串串、一簇簇,把树都压弯了腰,摘一串,放在嘴里,蜜在心窝子里。偶尔也干点偷鸡摸狗的勾当,偷果园的水果,不过要时刻提防看园的老头。这时候我们就分好工,有站岗的、上树的、在地上捡的,运气好的时候,也能收获不少。不过偷来的果子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不成熟的多,咬一口,涩涩的、酸
酸的、麻麻的,一点都不好吃。赶上运气差,被看园的看见,一阵吆喝,树上的、地上的、站岗的、放哨的,吓的像兔子似的乱窜乱蹦、全做鸟兽散,现在想想一点都不划算。
再后来,来了个建沙场的,机器轰鸣,车轮滚滚,小汶河的沙子源源不断地运到建筑工地,除了本县的外,还远销到外县市。小汶河里到处都是大坑,沙滩不见了,全是泥土;汛期来的水也越来越黑,泛着黄褐色的泡沫,有时还散发阵阵恶臭,据说是上游造纸厂造成的。
前年回老家一次,再到小汶河,眼前是坑坑洼洼的干裂的河床,尘土漫漫,荒草凄凄,果园也成了烂泥滩,有勤快人,还在河床上种了庄稼。听家乡人讲,小汶河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水了,也从不见大雁落滩。
美丽的小汶河,儿时的乐园,现在只有在梦里还能寻得到昔日那种田园诗般的景致了。
庞庄庞氏祖坟
,是老家对祖坟的土语称谓。
人间众生,不管皇帝老儿还是布衣白丁,大都有块埋葬先人的坟地。皇帝的叫陵,如北京的十三陵等,老百姓的不敢称之为陵,一般都叫祖林。
我老家的族人据家谱记载,原先在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村,明朝燕王扫北的时候,迁移到山东来。最初是在汶上西关落户,后又迁到汶上梅化村定居数代,以后再迁居到东平畔生活至今。所以,山西洪洞县、山东汶上县西关及梅花村,均应该有列祖列宗的的坟墓。
迁到东平后祖坟在罗曼村南,小汶河岸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平坟扒墓,所有的坟地都被平整成耕地了,祖坟在后辈人这里已经没有印象。
小时候曾在水井边见过平坟时运回来的祖石碑,上面有很多字,可惜年幼,不认识,后来也不知所踪。据有年纪的讲,原先、东平庞氏非常兴旺,后来来了两个南方蛮子,把石碑上的眼挖走了,石碑流血不止,从此,庞氏就逐渐萧条起来。
庞庄人上个世纪闯关东人很多,东北三省及黄河北都有,小时候还见过东北老家人回来探亲,岁月沧桑,老辈闯关东庞氏人都已在当地安家,论到小辈已经没有什么来往。
再后来,老人去世后就在村南的田里埋葬,也不留坟头,上面照样春播秋种,除夕清明祭祖,都是凭借印象中的位置,在麦草青青的地上画个圈,点上香,摆上供品,烧纸祭拜。
以前民间祖林都是非常讲究风水的。我老家前面有个外村的郭家林,据说对我村就非常不利,因为村里只有庞、杨两姓氏,螃蟹、羊对着锅啊。
后来兴起了平坟扒墓的热潮,原先的私家林地都不许保留,或深埋、或迁坟,郭家林也不存在了,代之而来的是一条纵贯南北乡间小路,没想到十几年后,我村果真出了喜事,那一年一下子考出了三位学生,顿时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大事情。当地一位曾经闯过关东的老人对我说,“修了一条路,把郭家林冲开了,我们村才会出现你们这样的状元!”当时年少,受的唯物主义教育深,也没当回事。
后来看到郭氏后人著名作家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说是他们原先的祖林在邻村的前面,林地正对着吉姓人家,由于郭家与吉家有仇,风水先生就出了这个损招,结果吉姓人家果然从此不振,最后被迫搬走。鸡飞锅里,焉有好事?此事不知真假,连郭先生也对此事颇有微词,说是倘若果真是这样,那风水师做得就不算厚道。反正后来郭家林迁到我村前面,应该与这无关,因为郭家与我村并无隔阂,据说上几代还存联姻。
平坟扒墓,破四旧,烧家谱,拆宗祠,对解放思想,消灭宗法,破除迷信,扩大耕地,也许有进步意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祭祖无处可祭,宗族见面不识,下代辈份混乱,血缘关系边缘,我看消极因素也许更大。
从风水宗教因素上讲,破坏人家祖坟,在民间是最缺德会遭报应的事情。到北京旅游参观定陵,导游说,当年参与挖掘定陵的民工,出来都莫名其妙的死去;今年到安徽九华山朝拜,九华山有地藏王菩萨真身,当地人告诉我文革中有红卫兵小将要破坏肉身,结果下到墓穴中去,灯点不着,手电也不亮,后来六个人也相继或病或灾的死了,而且死相惨烈!
父亲去世已经十多年了,一直安葬在故土,随着经济的宽松及母
亲要求,一直想把父亲迁移到公墓。前年,老家修路,要从原先坟地通过,正好借此迁坟。
在县城东郊龙山公墓,我请风水师为父亲选了个墓穴,背依松柏叠翠、郁郁葱葱的龙山,前临碧波荡漾、潺潺西流的,大师说此地风水佳,遂择吉日而迁。愿佛祖保佑父亲迁移此地能得以永久安息。
每年的黄帝祭灵,老槐树寻根,都是在国家政府层面举行,对于凝聚海外华人人心,增强民族向心力,打击分裂势力,意义非常深远。
因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根之不在,魂附何焉?
所以,虽然离家二十年,定居烟雨江南,但对故乡仍旧一往情深。因为那里不光有熟悉的热土、血缘的亲情、欢乐的童年、斑驳的祖屋,更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我想几百年后,我的子孙后代要上林祭祖,除了龙山公墓,还要有老家庞庄的祖林。我知道这都是我们的根!
在我们的生命中,父系是一条河流,先辈们就是是河流的上游。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身体里才流淌着新鲜的液体----我们叫它血脉。而祖林就是这条河流的指向,有了它,才让我们这些后辈们走起路来,稳重而踏实……..
庞庄革命事迹
杨兆益烈士,东平县彭集镇庞庄人氏,1938年6月入党,东平五区动委会 委员 , 1940年10月牺牲于北城子,安葬在村南。70年代,政府曾经组织各校学生前往扫墓祭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庞庄村庄未来
现在已经探明庞庄地下铁矿产丰富,储量约6亿吨,占
山东省已探明储量的四分之一,平均品位24.95%,属鞍山式磁铁矿。估计不久将来,庞庄由于采矿,将会搬迁到其他地方。
庞庄村庄方言
东平方言类似外语,学起来不易。
魔乱:心里乱,心里烦躁
虹虹道:胡同
气化:钻天猴
冻冻:结冰
冻冻碴子:冰块子
扑尘:碎布片
兹个脑的:舒服
昂烟:冒烟
啦呱:闲谈,聊天
揍么:干什么
坚脚:盖房子砌入地基的石头
地巩:地基
打地巩:打夯
土蛰子:蟋蟀
来牌:打扑克
拿诺的上:不好意思,害羞
三花脸:形容脸脏
死牛歪缠:不讲道理
囊囊踹:窝囊的人
贼猪:劁(qiao)猪
老缺:蛮横,好打架的人
红眼崩子:类似老缺
不呆犁:差不多
尖馋:挑食
撮(cuo)乱子:搬弄是非
洋车子:自行车
个早纹:皱纹
个早:烦躁
咱塞:就是,是
驳子:冰雹
昂?嗯?么:疑问词,什么?
毁:坏,打
粗雷:指不孝顺
***:东西,这***:指这东西
熊***:蔑称,指不着调的人
不是个熊么:不是个东西
半成:二百五
瓦查:破碎的碗碟等的碎片
傍黑:黄昏
原是:就是
个扎:伤口愈合后结的疤
当不着:可能
涨卜:发霉
飞灵娥子:蝴蝶
个本:很厚的纸张
实罗里:实在点
缺断:折断
那窝何:那里
这窝何:这里
熊晃子:蔑称,类似那家伙
粪尼子:粪筐
土牛子:一种推土用的小推车,现基本绝迹
克朋:河蚌
五娄牛子:螺蛳,汶河里的软体动物
油子:蝈蝈
黑马索:黑卷尾鸟
叠不里:来不及
臭嗒尼子:花大姐(一种臭虫)
爬查:知了的幼虫
杜了:知了
龙沟:水渠
洋沟:家里排水通道
胡罗罗:胡扯
彪:缺心眼且脾气暴躁
缺项:缺心眼
少天无日头:说话、办事不着边际
愚末粘谈:同愚末
灶火窝里光棍:窝里横的人或太老实的人
夹角头:内向的人
不出溜:窝窝戳戳,内向的人
喝愣:缺心眼
混事的:正式上班的人
拉脚:赶毛驴车的人
驾、喔:吆喝马、牛、驴的走
于:吆喝马、牛、驴的停下
口拉水:口水
***火铲子:炒菜的铲子
屋当门:房间的地
网帽子:蜘蛛网等
面汤:面条
目片:身上过敏所造成的皮肤红肿等
细:吝啬、小气
求起一会:等一会儿
小虫:麻雀
谷门俩:两口子
山渣子:灰喜鹊
阿尔脏:骂人的话,类似畜生、混蛋等
就这么着吧:就这样吧,一般分别时这样说
养到了:生孩子
小化子:对男孩的昵称。
齐齐传:蚯蚓
岩棉虎子:蝙蝠
不得腔:有病
卷:骂人:
香油果子:油条
玉素素:玉米
掰棒子:收玉米
每子:麦子
糊豆:玉米粥
粗腰带子:腰带
盖体窝:被窝
草腰子:草绳
害害:感叹词,类似,哎呀
乌井头:指时间,在凌晨3-4点左右
尔:搭理,不搭理他,叫不尔他
合泡:口袋
布袋里:衣服口袋里
蝎虎子:壁虎
蚁羊:蚂蚁
当院子:院子
嘎嘎:月亮
次马虎:眼屎
耳碎:耳屎
顾碎下:蹲下
布土:尘土
娥狼珠子:蜘蛛
光光蝶杜:布谷鸟
老鸹:乌鸦
山狸子:狐狸
劳劳:招呼猪的叫法
摆摆:喊狗的叫法
驳驳:喊鸡的叫法
雀眼:房屋的出气孔
旧地:土地
块:挠痒痒
揍活:做针线活
下洼:到田里做农活
参打木子:啄木鸟
老大辈:丈夫的哥哥
憨蛋:缺心眼
打阿啥:打哈欠
不这不那:问候语,类似身体很好的吧
污出:讨厌,无出人,即讨厌人
心普愣子:指心口窝,心普愣子疼,即心痛
添香:给有闺女出嫁的人家随礼
送信:帮助有丧事的人家到其亲戚家报告
兀子:一种木制小凳子
锁皮头:当地所建设居住的平顶房,一溜五间,左右边上的两间凸出些许
月老娘地:月光照射的地方
老老地:太阳照射的地方
云磨:夏秋之季,风雨将至,风送云飞空中发出的嗡嗡的声音。
老云头:浓云密布,运望如墨,俗称老云头
月黑头:形容晚上很黑
晌午顶:中午
过晌午:下午
即每:今天
沿儿:昨天
前儿:前天
面儿:明天
清起来:早晨
洪杭:晚上
眉早:过去、曾经
年十:去年
大大:父亲
娘(读音:nia):当面对母亲的称呼
兄里:弟弟
姊妹:其义有二:兄弟姐妹的总称;对弟媳的称呼。
他家里:其义有二:一是他的家中;二是他的妻子。
小叔子:丈夫的弟弟
舅子:妻子的兄、弟
妗子:舅妈
家里:妻子
两乔:妻子的姐妹之丈夫
填房:前妻死后,续娶的妻子
小闺女:幼女
老娘婆:女接生员
妮:对女孩的爱称
要饭的:乞丐
当街:泛指大门外
胳肢窝:上肢的腋部
皮锤:拳头
胳拉拜子:膝盖
干约:呕吐
打嗝雷:饭后打嗝逆
角子:水饺
馍馍:圆馒头
卷子:方馒头
腥油:猪油或泛称动物油
瓜打:面粉和菜搅在一起,用油煎制的食物
漫酒:斟酒
牦牛:公牛
史牛:母牛
叫驴:公驴
草驴:母驴
牙猪:公猪
结子:公羊
奖地:在地里播种小麦
耪地:中耕、锄地
长果:花生
长果仁:花生米
大氅:大衣
裤衩子:短裤
围脖:围巾
胰子:肥皂
坐假:虚伪或拘谨,言行不实
得着:得罪
败坏:浪费、故意损坏
拉巴:对子女抚养
抬杠:争论
恶影:讨厌
宜歪:讨厌作呕
皮:不听话,顽皮
喉咸:过咸
窄巴:地方狭,经济不宽裕
咋着来:怎么啦
将才:刚才待:在
谝能:显示自己
说:直立入在别的物体上
盖体:棉被
茅子:厕所
拐骨:人的性情乘僻,行为不近情理
别愣:性不和顺,遇事固执已见
企业信用信息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