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上校的女儿是根据什么改编的
电视剧上校的女儿是根据什么改编的
09-05-02 &匿名提问
1-8, 昨天听你在骂他,呵呵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下载,有中木马病毒的危险,建议还是不要下载的好。要么买一张碟,5元钱。要么在网上在线观看,推荐土豆网和皮皮网,里面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很多,不仅很新,而且也很清晰, 经常去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昨天晚上中央1套开始播放电视剧《上校的女儿》,放了二集,故事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事,讲的是一个驻海岛的通信兵部队里故事。看着那些身穿绿军装,戴红五星,红领章的女兵,看到她们收放线训练、出操、背着冲锋***、子弹带的队列,***机房值班,偷偷私自打***回家,真的就好像回到了当年我们连队。我们连队和这个部队差不多,也有一个***排,都是女兵,排长也是女的,而这个电影里排长却是男的了。虽然只看了两集,但这两集里所发生的故事,就有不少像我们那个排里发生的一些事,再看下去,可能也会像我们那里的事差不多。不过,没那么巧合就是了。推荐上大学的事,男女兵恋爱的事等等,都是有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上校的女儿----钉(上)
故事中的两个主人翁,分别是68届和70届的中学生,相隔一年半被分到北京同一家机械厂当工人,1971年初在长途拉练中两个女孩结为朋友。后来,钉因谈一场再普通不过的恋爱,竟遭受严重迫害,被逼得差点自杀;受此打击后她郁郁寡欢,终日沉默不语,40来岁又沦为下岗女工,贫病交加,一生蹉跎。
上校的女儿----钉(上)
多数中国人的命运靠赶拨儿,运程的吉顺好赖,严重依赖能赶上哪一拨儿,个人努力大抵事倍功半。假如你降生在元帅府、部长家,或就职于国家机关、垄断性国企,即便身无一技,并不勤奋,照样安享超国民待遇;假如你出生在穷乡僻壤的农民之家,或供职于私营中小企业,混迹于个体户,即使你拼力奋争、百倍艰辛,也难免为生计犯愁、老无所依。这拨儿或那拨儿大陆人的境遇,同处一隅却天渊之别。
文革期间那几届学生的命运,更是与赶拨儿息息相关。生在部队大院的那拨儿子弟,好生趾高气昂;生在“黑五类”家庭的子女命运多舛,好多年抬不起头来。文革之初,毛伟人八次接见红卫兵,发动学生造反扳倒了执政者刘少奇,两三年后感觉学生没用了,一发话就赶他们统统去苦力的干活。毕业分配时,每个学生的命程,都被刻上文革特色“某届”(实则某一拨儿)的烙印无法磨灭。当时的高校生,沾了毛伟人讨厌的“老九”臭味,一律下到工矿企业;66届、68届的中学生,部分“出身好”的留城进厂,其余下乡务农;67届、69届整锅端到边疆开荒,名曰兵团战士,实为对苏战备二梯敢死队;因厂矿叫喊缺劳工,70届那拨儿赶上了,整批留城进厂当工人;接下来,国家财政节省安置费,后几届就近分在郊区插队。
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两个主人翁----我和钉,分别是68届和70届的中学生,相隔一年半被分到北京同一家机械厂当工人,1971年初在长途拉练中两个女孩结为朋友。钉原本是衔着银汤勺降生的女娃,父亲是北京空军的上校军官,母亲也是一名国家干部,不幸的是父母重男轻女,钉懂事后,愤恨于“眼中钉”的被冷漠而更名为“钉”;20岁那年,钉因谈一场再普通不过的恋爱,竟遭受严重迫害,被逼得差点自杀;受此打击后她郁郁寡欢,终日沉默不语,40来岁又沦为下岗女工,贫病交加,一生蹉跎。故事中的我,就是博主于向真,我退休后写的人物故事,是流水账似的回忆,如实道来,不杜撰、不修饰。写这篇故事时,我敲打着往事的追思,涌上心头的还有对朋友钉爱莫能助的酸楚,时而发出一声长嘘短叹。
下面就是我和钉的故事:
--&--&--&--&--&--&--&--&--&--&--&--&--
1969年初春,16岁的我,与68届近百名同学被分配到北京一家机械厂,在组装车间一组当起钳工。第二年秋天,厂里又分来一批70届的学生,名叫钉的女孩就在其中,她被分到组装车间二组,也当了钳工。车间开会时,钳工一组、二组列纵队毗邻而坐,钉就坐在我旁边,眼睛正看着我,我马上跟她打招呼,她却故意转过头,不搭理我。
那些年,***强调“全国学解放军”,1971年年初,部队兴起野营拉练,全国工矿企业、各地学校都紧随其后,工人、学生纷纷停工停课,打起背包去急行军,去长途行军和野营,用“吃大苦”来“炼红心”“表忠心”。那次长途拉练,我和钉彼此走近,成为朋友。
一、长途拉练
在那之前,我被工厂送到301部队总医院新医科学习了半年,回单位留在医务室工作了三个月,因为不喜欢就医、泡病假者云集地的纷乱,在我多次恳求下,车间主任和钳工组长终于把我要了回去。回车间不久,我作为“三排卫生员”参加长途拉练,钉和我分在一个女兵班。行军途中,钉举着小红旗,我背着小药箱,我俩并肩走在三排队列最前头。第一天从东南郊走到西北郊,我们班16个女兵分在一间农民房过夜,烧了一壶热水大家喝,省下一点儿加上凉水,16个人轮流用那小半盆温水洗脚,我洗的时候水已经浑浊不堪很黑了,最后班长再洗。
班长刚把脚丫子放进盆里,钉突然说:“应该轮流洗脚,今天最先洗脚的,明天最后一个洗。”班长说:“我可以最后洗。”我们几个支持钉,于是决定以后轮流洗脚,今天最后洗的人,次日最先洗,顺势还规定轮流挑水、烧炕、搞卫生。躺下睡觉时,难题又来了,普通的一张农家炕,挤不下16个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大姑娘。大家面面相觑时,钉又开口了:“都侧身躺着呗。”已经躺下的纷纷侧过身子,沙丁鱼罐头一般一个紧挨一个侧身而卧,刚好能塞进16条骨肉。拉练第一天发生的这两件小事,让我对钉刮目相看,她不仅古灵精怪,而且机智又聪明。
从次日起,我开始和钉走在一排,我直言不讳表达了对她的欣赏,解除了她对我这个“团干部”的戒心,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越聊越多。我说起刚来北京那年哥哥带我去林子里抓鸟,去玉渊潭捞小鱼;说起少年时自己如何当小家长,教妹妹们算数、背诗、***、玩捉迷藏的趣事,钉羡慕我有个哥哥,又说“我要是有你这么个姐姐就好了”。钉告诉我她如何跟弟弟明争暗斗,由于父母齐心合力、明里暗里偏袒小霸王,加上那小子一向拔尖刁蛮,钉一次次败下阵来。我惊讶身为军人和干部的父母,封建意识怎么这么浓厚?钉说她父亲是爷爷奶奶的独子,解放战争初期入伍,当时是北京空军的一名上校。
钉的母亲,在崇文区文化馆做图书管理员,面容、身材、学历都出众,只是家庭成分较高,是富农,为前途计,嫁了黑矮粗胖的空军军官。钉出生前名字就起好了,父母一心盼望生个男孩,给头生孩子起名“丁”,结果女婴还是被冠名丁,女宝宝肤色黧黑,眉眼也都随爸爸。父母大失所望,紧接着要了第二个孩子,落生一看如愿得了男娃,再看长的像妈妈,细皮嫩肉双眼皮,满心欢喜给宝贝儿子起名叫“可”,父母比着劲儿宠爱可儿。备受冷落的丁,文革初期赶上改名风潮,自己给自己改名为“钉”,变相提醒爹妈:我是你们的眼中钉。
钉自幼习惯独处,看书、刻剪纸、练毛笔字是她的爱好,举手投足间透着干练与灵秀,外加一股子刁钻,弥补了天姿上的黯淡矮胖之缺憾,乍看此女呆板不美,细看却不失聪慧跃动。我俩都喜欢外国文学,最集中的话题围绕着外国名著。钉最爱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左拉,我偏好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和勃朗特姐妹。读书口味不同,个性也迥异,一个率真开朗,一个深沉机智,两人正好互补。
十多天的长途拉练,天天起大早、披星戴月紧赶路,半个月没见过荤腥,顿顿玉米面粥、馒头,能吃上新鲜蔬菜时大家就很高兴,多数时间只有咸菜。一路上,我们调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拉练,拉练,拉的是面,练的是做饭。”现在想想这句话依然感觉很好玩。每天都是炊事班先行,从工人里选拔出来的炊事员比我们更辛苦,不仅要背着自己的被褥、毛选,还要背着大锅等炊具,要走同样多的路途,必须比我们更早到达目的地,每到一处立即挑水、支锅、生火、做饭,饭食的单调令他们愧对“战友”们。记得在最后宿营的村庄里,炊事班终于买到一大块肉,炖了一大锅肥墩墩、白多红少的肉丁儿,给我们每人盛了一大勺,饭前声称不吃肥肉的钉,和我们一样吃的那叫一个香啊!
拉练,就是每天鸡没叫、天不亮,紧急集合的号声就吹响了,“战士”们以最快速度麻利穿衣、打背包、集合、列队、报名后快速开拔。离开村庄前,要像正规部队一样,宿营地的农户家缸满园净,轮流扫院子、挑水的人会被队伍落下,干完活儿后再一路小跑追赶大部队。半个月来天天如此,一走就是一整天,仿佛正奔向淮海战役主战场那样急迫。途中,不时有人带头背毛语录或喊口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苦不苦累不累,想想万恶的旧社会;累不累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疾行数十里后真累了,就没人喊口号了,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宿营地在哪呢?”
每次黑灯瞎火中望见前面闪烁出几盏昏黄的灯光,啊,那是一天中最愉悦的时刻,可爱的村庄终于出现了!赶到宿营地,个个累的东歪西斜,作为卫生员,我要背着小药箱各班查看一遍,给发烧、拉肚子的队员送药,给磨水泡的脚丫子们穿线引流,忙的不亦乐乎。当我回到住处时,一见到钉为我留了热水和空铺,疲惫随之大大化解,入睡前我俩还会逗几句贫嘴,说几句贴心话。
我俩一起扫院子,一起到井台挑水,一起跟偷懒、多吃多占的人斗嘴。那次行进到山口,刺骨的北风裹着沙粒抽打的脸疼且迈不动步,我和钉争着走在前面,侧着身紧紧拉着对方的手,奋力为对方开路。还有一次行军途中下起大雪,风卷着雪片扑进眼帘,视野迷茫却睁不开眼睛,一个趔趄后,我大声唱起歌:“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茫处,此行何去……”,刚唱过一遍,钉就会了,也和我一起唱起来。
那年正月里,我们长途跋涉从北京东郊走到西北郊延庆,深入到河北境内再折返回京,吃过苦受过累,因为有新朋友相伴我俩得以淡化掉困境与劳累。有一天行军途中,钉和我一人做了一首小诗,钉的诗句比我的精彩,可惜我已经忘了;我作的那四句写在日记中,有过重温能回想起来。如同行军路上唱歌要唱***诗词一样,写的小诗也不无“征途”“理想”等文革惯用词汇:回溯成败雄心阔,笑谈征途荆棘多。同述理想姊妹情,共谱新曲友谊歌。
二、迫害(未完,下次接着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关于冒充军官劫狱
假上校刘典爱女儿刘靓静的照片曝光的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共有0人参与&评论有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