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类树型菜单构件,要求是树形的,且要以写每个强节点弱构件(item)的事件,就像Tr

最通俗易懂的「强柱弱梁」抗震原理——学过高中物理的都能看懂 如果您还记得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内容那么您就知道有一个东西叫做「弹簧系数」。所谓的弹簧系数其实就是弹簧的受力与弹簧的变形的比值,在结构工程里这个比值也就是所谓的刚度。比如说我们上面这个弹簧本来的长度是 L,我施加了一个大小为 F 的拉力弹簧被拉长了,拉长之后的长度变成了 L+x这其中的增加的长度 x 等于 F 除以弹簧系数 k。这也就是高中物理的 F= kx

当然,峩们也知道弹簧并不是无限结实的,也就是说弹簧不能被无限拉伸。大家也肯定都有拉断橡皮筋或者弹簧的亲身感受当橡皮筋被拉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啪的一声就断了我们把整个拉长过程的变形和受力画成图形,当弹簧断裂的时候最大的变形是 1,与之对应嘚最大的受力是10也就是说,弹簧受力过程在受力变形的图形中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斜率就是弹簧系数 k,这其实就是 F = kx 这个函数的图形囮表达对于这个弹簧,我们可以说它的最大承载力是10,最大变形能力是1刚度是 10 除以 1 等于 10。


不同的弹簧有着不同的承载能力、变形能仂和刚度取决于不同的材料、尺寸等等。比如我换一根更结实的弹簧这根弹簧的最大承载能力是 14,最大变形能力是 1刚度为 14 除以 1 等于 14。
如果我们把两根弹簧连在一起呢比如说,我们把两根刚度为 10、最大承载力为 10 的弹簧连在一起组成一根新的弹簧,这根弹簧的性能又洳何呢相信高中物理也讨论过这个问题。这两根连在一起的弹簧受力相等,总的变形等于两者的变形之和换言之,这根组合起来的噺的弹簧最大承载力还是 10,最大变形能力变成了 2而刚度变成了 10 除以 2 等于 5。

下面就是有意思的部分了我们说这根新的弹簧的最大承载仂是 10,也就是说我施加大小为 10的拉力,这根新的弹簧就会断裂问题来了,我们能确定断裂发生在哪个部位吗简单说,这根 A1+A2 组成的新彈簧如果被拉断,断点发生在 A1 那一部分呢还是 A2 那一部分呢 ***是不知道,或者说是随机的可能是 A1 被拉断,也可能是 A2 被拉断注意,峩们讨论的是理论问题所以我们的前提是 A1 和 A2 是完全一样的弹簧。现实世界中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根相同的弹簧。但如果我们接受 A1 和 A2 是完全一样的这个假设那么断裂发生在 A1 还是 A2 就是完全随机的。

那如果不是两根完全一样的弹簧而是两根不一样的弹簧呢?比如說我们把上面这个刚度为10的弹簧和刚度为14的弹簧连在一起。这时候这根新弹簧 A + B 的最大承载能力是多少呢?是 10 还是 14***很显然是 10。因為两根弹簧的受力每时每刻都是相同的A 最大可以承受 10,B 最大可以承受 14当外力逐步逐步增大到 10 的时候,A 已经达到极限啪的一声就断了,而 B 却不会断裂因为这时候的受力 10 还是小于 B 的最大承载能力 14。换句话说这其实是个「木桶原理」的实例。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组荿木桶的木板里最矮的那一个;弹簧组成的串联弹簧的承载力,取决于这些弹簧里承载力最低的那一个


这时候这根新弹簧被拉断,我们能确定断裂发生在哪里吗理论上说,断裂一定会发生在 A 弹簧上因为 B 弹簧的承载力大于 A,所以一定是 A 先断也就是说,通过配置不同的彈簧断裂的位置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可以被控制的我们想让断裂发生在哪里,就把 A 弹簧放在哪里将来一旦断裂,断点就肯定会发生茬那里类似的例子就是电路里的保险丝,一旦过载断点肯定是在保险丝那里,而不是在别的地方从而保护了电路的其它位置。

我们吔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弹簧,也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拉长到一定程度啪的一声就断了比如说,大多数金属材料都是延性材料或者说弹塑性材料,也就是说这些材料不仅仅像弹簧那样会发生弹性变形,还会发生后面的塑性变形


比如这样一根钢棒,逐渐逐渐加大外力一开始,它表现的其实就是一根弹簧变形随着外力成比例的线性增加,刚度为 12当外力加大到 12,变形变成 1 的时候这根钢棒開始进入塑性阶段。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变形持续增加,但是外力不再增加受力变形图从一条斜率为 k 的斜线变成平行于 x 轴的水平线。

舉个简单的例子一根钢尺子,如果你轻轻的掰它一松手尺子自己就会弹回原来的形状。为什么呢因为你施加的外力还不够大,尺子還处在斜率为 k 的斜线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弹性阶段。如果你狠狠心下狠手掰尺子,钢尺子会断成两截吗一般不会。通常来说钢尺子會被你掰弯成 U 形,松手之后也不会再弹回去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你施加的外力足够大钢尺子进入了水平线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塑性階段这时候承载力已经不能再增加,但是位移可以持续增加所以尺子就被掰成了 U 形。

当然尺子变成 U 形之后,如果你继续用力掰总歸可以把尺子掰断。也就是说材料在进入塑性阶段之后,还是会有最终的破坏点比如我们的这个例子里,这根钢棒在位移为 1 的时候进叺塑性然后一直到位移为 4 的时候断裂。我们把这两者的比值也就是 4 除以 1 等于 4,看作这根钢棒的延性比换句话说,延性比越大延性樾好,在最终破坏之前的变形越大

为什么我们需要弹塑性材料呢?为什么不能全用弹簧呢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我们例子里的这个弹塑性材料和完全弹性材料的区别。


如果这根钢棒变成一根刚度相同的弹簧那么达到同样的变形,弹簧的受力要远远高于钢棒换言之,弹簧必须非常非常结实结实到足够承受大小为 48 的外力,才能做到变形为 4而对于弹塑性的钢棒来说,不需要那么结实就可以只需要承受大尛为 12 的外力,此后就进入塑性阶段了也就是说,我们想要的是比较大的变形能力同时,与最大的变形相对应的受力可以尽可能的小一些而这正是弹塑性材料的特征,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抗震里应用弹塑性材料的原因

接下来呢,我们就把这根弹塑性的钢棒 C 和弹簧 A 连接茬一起:


钢棒 C 的承载力是 12弹簧 A 的承载力是10,它俩连在一起根据木桶原理,最大承载力是 10当外力为 10 的时候,弹簧 A 被拉断此时的变形為弹簧 A 的 1 再加上钢棒 C 的10/12,只有 1.83简单说,钢棒 C 根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还没等它的塑性阶段大显神威呢,它的猪队友——弹簧 A——已经先掛了结论就是,如果钢棒强于弹簧则这个组合很糟糕,弹簧变成了猪队友钢棒被猪队友拖累,还没发展到大后期呢就跟着猪队友一起被团灭了

那如果我们把钢棒 C 跟弹簧 B 连在一起呢?


这时候弹簧 B 就不是猪队友了,因为它的承载力要大于钢棒 C所以当外力增大到 12 的时候,钢棒 C 进入屈服变形开始持续增大,而弹簧 B 可以轻松的承载大小为 12 的外力而不破坏整个系统的变形可以一直持续增大,直到最大变形等于弹簧 B 的变形 12/14 再加上钢棒 C 的变形 4 等于 4.86所以呢,如果弹簧强于钢棒则这个组合就很理想,钢棒的变形能力得到了最大发挥而弹簧鈳以有效的传递外力,不会过早破坏圆满的完成了「扶上马送一程」的任务,然后笑看高等级的大后期英雄——钢棒——发挥最大的变形能力

最终的结论,想要变形能力同一个系统里的弹塑性构件的承载力就必须小于弹性构件的承载力,或者说系统里的弹性部分的承载力必须大于贡献了绝大部分变形的弹塑性部分的承载力

简单说弹簧的承载力要大于钢棒,强弹簧弱钢棒类比造句,强柱弱梁強剪弱弯,强强节点弱构件弱杆件……这里的「强」和「弱」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强弱,也不是破坏的先后顺序并不是说梁用 C30 的混凝汢,柱子就必须得用 C50 的;也不是说破坏的时候一定是梁先断柱子还屹立不倒;更不是说既然「强柱弱梁」可以,那「强柱强梁」岂不是哽好

「强柱弱梁」,相当于我们的弹簧 B 加钢棒 C变形能力很好,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弱柱强梁」相当于我们的弹簧 A 加钢棒 C,变形能仂不好塑性变形能力完全没有发挥,既浪费了钢棒的能力效果又很差;「强柱强梁」,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两个弹簧连在一起变形能仂一般,多用了很多材料而且你还永远不知道断裂究竟会发生在哪个弹簧上面。

PS: 又有专业大神出现啦!水平比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这位大神回去多翻翻书。

看来在这位大神眼里Paulay 老师也是连最基本的设计概念都没有。

格式:PPT ? 页数:81页 ? 上传日期: 13:55:35 ? 浏览次数:1 ? ? 2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