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号30战21076您看这学小号有前途吗吗?

号,这一天在铁角嘴镇,沙田乡兴合村发生一件人神共愤的惊天大案,在柳林江大桥往相阴过来一点点,因为建设搅拌站和当地村民发生冲突,承包搅拌站老板带领铁角嘴镇长铁角嘴派出所民警和一帮黑社会......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9:26:28&)
2575字(5417/45)
( 21:01:33)
26字(12/0)
( 13:45:54)
37字(23/0)
( 13:42:12)
16字(17/0)
( 18:43:18)
334字(691/0)
( 07:22:33)
106字(134/2)
( 19:44:36)
( 13:06:44)
17字(99/0)
( 12:13:07)
17字(1160/2)
( 14:10:24)
78字(270/0)
( 11:12:27)
41字(121/0)
( 11:08:59)
14字(156/0)
( 11:58:16)
24字(25/0)
( 11:01:12)
21字(19/0)
( 21:50:26)
15字(13/0)
( 19:34:36)
11字(22/0)
( 13:54:32)
58字(12/0)
( 23:53:07)
49字(91/0)
( 23:47:40)
49字(186/0)
( 11:52:42)
20字(43/0)
( 21:48:58)
97字(22/0)
( 13:37:03)
143字(13/0)
( 19:55:31)
233字(88/0)
( 22:03:11)
67字(512/0)
( 08:45:43)
145字(88/0)
( 08:45:22)
( 10:51:48)
( 10:13:45)
60字(13/0)
( 09:56:09)
( 16:17:59)
159字(126/0)
( 09:09:51)
20字(19/0)
( 23:20:50)
183字(8/1)
( 10:22:15)
( 20:27:25)
20字(434/0)
( 20:23:40)
15224字(34/0)
( 14:01:12)
22字(252/0)
( 13:59:00)
21字(22/0)
( 19:52:00)
21字(32/0)
( 06:13:29)
16字(39/0)
( 11:03:44)
44字(25/0)
( 09:30:27)
( 00:00:01)
( 17:15:35)
( 17:07:12)
( 09:34:49)
( 09:26:28)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740 / 833 页
看报喝茶聊时势 平台就是平常心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3:54 编辑
“英中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
——英国曼彻斯特对习***主席访问充满期待
本报驻英国记者 李应齐
《 人民日报 》( 日& &21 版)
  中国国家主席习***即将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英社会各界对习主席此访翘首以盼,期待着访问取得丰硕合作成果,全方位推进中英各领域互利合作。据悉,习主席的访英之行还包括北部城市曼彻斯特。本报记者日前来到曼彻斯特,感受到当地民众对习主席访问的热切期待。
  “推动城市间合作再上一个台阶”
  金秋十月,英国曼彻斯特阿尔伯特广场的市政厅显得庄严祥和,曼彻斯特市议会议长理查德·利兹在这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达对习主席即将到访曼城的热烈期待。
  “我非常期待习主席的来访。近年来,曼彻斯特与中国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尤其在城市一级。”他指出,曼彻斯特与武汉市的合作已有29年,双方于1986年结为友好城市,互派代表机构,交往密切,是英国北部城市与中国地方城市间最为活跃的一对友城关系。据了解,目前英国西北地区各郡市与中国已建有16对友城关系。
  “现在,许多重量级的中国公司在曼彻斯特进行投资,开展贸易往来。对于习主席即将访问曼城,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我相信此次访问必将进一步推动英中两国全方位合作,增强双边互信,推动地方城市间的合作再上一个台阶。”
  理查德议长介绍,为欢迎习主席来访,曼城市议会进行了积极的筹备。《曼彻斯特晚报》10月15日发表长篇文章,介绍习主席将访问曼彻斯特,参观曼城的一个足球场,出席市政厅举办的招待午宴,并会见工商业人士,期待访问加深英中友好关系。理查德议长说,“我们希望习主席看到最好的景点和最重要的项目,与中国投资有关的项目。”曼彻斯特足球俱乐部举世闻名,“足球之城”曼城非常期待习主席出席一场与足球有关的活动。
  提及地方合作,理查德议长说,曼城与武汉市开展了诸多务实合作。今年早些时候,英国在武汉设立了总领事馆。此外,曼城还通过欧盟的智能城市项目,与多个中国城市展开交流。曼城与武汉等中国城市在教育、研发、艺术等方面有着广泛交流。“现在我们正在开展一项文化交流活动,把武汉和曼城的艺术家聚到一起,共同创作作品。”
  理查德议长指出,2015年是英中关系的“黄金年”,两国政府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为英中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与此同时,城市与城市间的交往充满活力,魅力四射。
  理查德议长指出,英国政府明确表示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持欢迎和开放的态度,在诸如高铁建设等方面欢迎中国加入,因为中国在这些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投资能来到英国,也希望更多的英国企业能到中国市场做生意。我们希望相互合作和学习。”
  “学习中文是曼彻斯特一大趋势”
  走在曼城街头,你经常能看到中国面孔、中国商店、中文招牌,听到亲切的“你好”问候。离市政厅只有几个街口之隔的中国城热闹非凡,游客不绝。
  经营中英物流、旅游业务的叶先生在曼彻斯特中国城经商已有8年,切身感受到了双边贸易升温带来的好处。他告诉记者,曼城各界人士热切期待习主席的来访,英中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教育方面,拥有曼彻斯特大学和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两所知名院校的曼城与中国的合作也非常多。离市中心只有10多分钟车程的曼彻斯特大学年轻、充满活力,不时能看到中国学生的面孔。
  正值开学迎新季,学校广场上不少学生团体正在招新,其中便有曼彻斯特大学中国学生联谊会的身影。他们听说习主席要来,早早就在做欢迎的准备工作,他们还特意录制了欢迎小短片。
  在曼彻斯特大学学生中心的一楼,记者正巧碰上学生自发组织的“汉语角”交流活动,不少对学习汉语感兴趣的当地学生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老师进行课外交流,学习汉语。听说习主席将访问曼城,他们非常惊喜,表示十分期待。近60岁的当地居民基斯·罗宾逊先生经常来参加“汉语角”活动,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他还报名参加了孔子课堂的汉语课程,他说自己之前曾通过网络自学汉语10年。
  据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王建喜介绍,2014年,通过曼城孔院学习汉语的学生累计有1500人,参加孔院开展的各式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人数累计达5000人。
  理查德议长表示,学习中文是曼城的一大趋势。他举例道,今年9月随财政大臣奥斯本访问中国之际,一家曼城的公司在商务洽谈会上完全使用中文制作演示文档。
  “双方有许多经验可以分享学习”
  从曼城市中心乘坐20分钟的直通车,便可到达国际化的曼彻斯特机场,这里正在打造集生产、仓储、办公楼、酒店、零售、休闲区等为一体的“空港城”,面积达500万平方英尺,是曼彻斯特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而这个项目正是中国投资与当地合作的典范。
  作为英国“北方引擎计划”重要一环的曼彻斯特正在加大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以缩短同利物浦、利兹等北方重要城市的通勤时间,打造更具实力的城市圈。而投资总额达8亿英镑的曼彻斯特“空港城”项目便是代表项目之一。该项目由北京建工集团与曼彻斯特机场集团、卡莉莲建筑公司以及大曼彻斯特养老基金合资投建,预计将为当地带来1.6万个工作岗位。理查德议长指出,“空港城”项目是英中合作的典范,为曼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助推作用。
  他指出,曼彻斯特不仅是工业老城、足球之城,还是一座不断推动现代化的城市。中国也致力推动城市化发展,双方有许多经验可以分享学习。“未来十几年我们的基建项目需要大量投资,中国投资者有很多机会。”
  北京建工国际建设(英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于东温告诉记者,空港城建成后将专门划出一块区域作为中国园,供中资企业投资入驻。他表示,非常期待习主席到访曼城,相信此次访问能推动中英两国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
  理查德议长表示,他非常看好英中两国在住房、基础设施、科研方面的巨大合作潜力,“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英国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我们期待英中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大的福祉。英中两国间的合作无疑是互利共赢的。”
  (本报伦敦10月18日电)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4:09 编辑
创新成就未来 合作共创双赢
——访科技部部长万钢
本报记者 赵 成
《 人民日报 》( 日& &21 版)
  金秋十月,习***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也奏响了中英科技创新合作的新乐章。访问前夕,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问:近年来,中英两国科技创新领域合作有哪些特点?
  答:中英两国高度重视双边科技创新合作。自1978年两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以来,中英科技创新合作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回顾过去,在两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科技部门的参与和推动下,双方合作机制不断拓展,合作成果不断涌现,硕果累累,合作模式不断创新,方兴未艾。
  中英双方持续拓展合作机制,形成了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在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框架下,扎实推动落实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促进科研合作和人员交流。在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机制框架下,不断推动和加强双方创新及应用领域的合作。自1998年以来定期举办中英科技合作联委会,推动两国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向前发展。这些政府间高层次的合作机制推动了中英双方的科技创新合作,也带动了科技人员民间交往。
  中英双方不断创新合作模式,稳步落实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2013年1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期间,与李克强总理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宣布成立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该基金是中英合作模式的新探索,堪称中英科技合作的里程碑。一年多来,有力推动了中英两国在基础研究、创新合作、人才培养以及区域创新等领域的合作。今年9月刘延东副总理访英期间,双方又签署了关于启动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研究与创新桥计划的谅解备忘录,将着重推进中英两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创新合作。
  问:中英两国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近年来,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框架下,中英两国大学、科研机构,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对创新合作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中国中车与英方合作伙伴将共同成立“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华为与英国萨里大学正在合作开展5G技术开发。这些企业的努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在关键领域的创新合作。
  此次习***主席访英期间,中英双方确定将在细菌耐药性研究、轨道交通技术、气候变化与低碳技术、航空科技、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天文学和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合作事项,进一步合作开展面向应用的产学研合作。
  问:您认为,下一阶段中英科技创新合作应从哪些重点方面推进?
  答:当前,科学技术与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双方应抓住机遇,深入推进中英科技创新合作,积极构建中英创新合作伙伴关系。
  要加强中英创新政策的合作对话。积极筹备设立高级别的中英创新合作对话,定期就两国创新发展战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卫生、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合作进行对话,将其打造成为双边重要的创新政策交流合作平台。
  要推动设立中英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中英双方已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合作,可建设一批卓越的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在事关人类未来共同发展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的重点领域进行长久持续的合作研究。
  要加强中英技术创新与产能合作。英国是科学大国,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面临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紧迫需求。中英两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互补性强,应努力探索更多、更为有效的技术合作机制和渠道,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合作带动产能合作, 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共同应对世界发展的难题和挑战。
  要加强中英高新技术园区的交流与合作。中英两国在发展科技园区方面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当前要着力推动大众创新创业, 构建中英合作的众创空间,为致力创业的青年人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国际化的创业服务平台,深化中英两国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合作。
  我们相信此次习***主席访英将为中英创新合作注入新动力,为双方科技创新发展开辟新空间。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4:18 编辑
不仅学汉语,更多人选择攻读学位;不仅来自亚非,欧洲学生增长迅速
留学,到中国去
本报记者 张 烁
《 人民日报 》( 日& &22 版)
  “在校园,不同肤色的留学生与你并肩同行;在课堂,说不同语言的留学生不再引人好奇;在图书馆,邻桌的留学生在翻看书籍;在餐厅,随处可见外国师生品尝美食……”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这样描述这几年校园里的变化。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向心力、文化辐射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超过法国,成为继美、英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来华留学生数量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37.7万人;生源国从最初的3个东欧国家,发展到了203个国家和地区;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从只有清华、北大等少数几所,到现在的775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
  留学,到中国去!正成为越来越多外国学生的主动选择。
  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速达34.69%,来自欧洲、东南亚的留学生数量持续稳定增长
  “我选择来中国,是因为我已经在澳大利亚学了一点汉语,也对中国特别有兴趣。选择国际贸易学专业,是因为中国的经济非常强。”这位中文名叫贺默修的澳大利亚人目前正在北京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我有一个中国女朋友,想在中国建立一个家庭,或者回国在一个澳中贸易公司工作。”
  “早些年,只有想当汉学家的人才来了解中国文化,其他人对中国根本不关心。”回忆过去,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程爱民感慨不已,“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国力渐强,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强。”
  以欧洲和非洲为例。2014年欧洲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6.7万人,同比增长9.64%,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为4.2万人,平均增速为34.69%。来华留学网负责人表示,这与欧洲和非洲掀起的中国热密切相关。“中国影响力的加强使得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越发深入,而非洲与中国长久保持友好关系,因此,欧洲及非洲来华留学人数增速强劲。”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国家影响颇深,近年来,该地区来华留学有异军突起之势,以泰国为例,10年间来华留学人数增长近6倍。
  从微观上看,选择来中国,是留学生的个人爱好;从宏观上看,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变动,则和中国的发展及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息息相关。
  日韩留学生主要学习汉语,72%的非日韩亚洲留学生选择攻读学位课程
  来中国学汉语,是很多来华留学生的选择。由中国教育在线和来华留学网联合发布的《2014年度来华留学调查报告》显示,76%的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的诉求是学习汉语,这一数字在韩国来华留学生中为86%,在日本来华留学生中则高达94%。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选择攻读医学等专业学位,而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以南京大学为例,2013年实现了来华留学生“院系全覆盖”,所有院系都有留学生就读。“2014年,南大来华留学生总数为3350人,学历学位生将近1500人,超过总数的四成。不仅学生数量在增长,层次也在提高。”程爱民介绍。
  安娜是贺默修的“同门师妹”,来自俄罗斯,今年9月来到北交大学习,先学一年汉语,然后攻读国际贸易学硕士。“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越来越多,我需要来中国学习更多关于国际贸易的知识。”安娜说。
  “在亚洲,72%的非日韩来华留学生选择攻读学位课程。”来华留学网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除了日韩,中国相较其他亚洲国家,在教育资源、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留学成本相对欧美也低得多。
  高达84%的非洲来华留学生将攻读学位定为自己的求学诉求。“中国对非投资增长势头迅猛,2003年—2013年间增长50倍,中非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对于既了解中国,又熟悉非洲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这都是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专家表示。“医学、工程、经济类专业是非洲国家来华留学生青睐的热门专业,共计占比超过七成。”来华留学网负责人介绍。
  我国2014年度出国留学人员45.98万人,尚有8万多人的留学逆差
  不久前,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去英国访问时遇到一位特殊的“学生”。这位“学生”是英国的外交官,曾在南京大学培训。他告诉张书记,希望英国城市和中国城市间有更多的交流。
  来自新加坡、目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林丽清希望从中国博士毕业后,回到国内,当一名大学老师。“我要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把最打动我的中国智慧传播出去”。林丽清说。
  一批又一批的来华留学生像一颗颗种子,学成毕业后,把中华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然后散播开来,生根发芽,不仅增进了中国与各国的相互理解,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世界影响。
  2014年底,全国留学工作会议提出,把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统筹起来谋划,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根据2010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到2020年,我国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计划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
  “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可以很好地平衡当前的留学逆差,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真正的留学大国,同时参与到全球人才竞争中,享受全球智力共享、留学经济等‘留学红利’。”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分析。据悉,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与来华留学人员相比,有8万多人的逆差。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4:20 编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新语)
《 人民日报 》( 日& &22 版)
  我家的相册里,有一张老照片。1999年的秋天,全家登上西安古城墙游玩览胜,忽见几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人出现在古朴的青石城楼间,十分醒目。那时,在街头邂逅“歪果仁”是新鲜事,全家人既兴奋,又很腼腆。我鼓起勇气,用蹩脚的英语跟他们打招呼,原来是来自加拿大的留学生。相机记录下一个中国家庭与外国人的第一次交集。
  短短十几年过去,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仅在2014年,就有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人来华留学。
  这种吸引力,离不开中国教育的争气。中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之高有目共睹,软硬件的飞升、国内外人才的聚集,合力促使中国教育积累起越来越多的闪光点。以往来中国留学,学中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多,近年来,主修经济学、工程学留学生增幅显著。在日前公布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的工程类专业力压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欧美知名理工院校,位居世界第一。当一个国家高校的学术地位、教学质量处于快速上升期时,借助这种优势成就自己,自然成为越来越多留学生的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努力为外国学生进入中国学习减少了障碍。截至目前,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已经走过10个年头,全国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达2000余个。去年,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开办分校,更是让中国经验出口海外。在引进来以及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教育取长补短,也逐步学会如何兼容并包,成长为世界各国人才的摇篮。
  事实上,中国大学迅速“涨粉儿”,并不使人意外,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国力提升带来的国家魅力值上升。人们愿意和有前途的人做朋友,外国人当然也愿意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使“远人”来,古已有之,并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国家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有了留学生充当桥梁,中国的发展将获得更多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而长远来看,留学生增多、软实力增强,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可以料想,只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还将继续增长。
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南宁开演
《 人民日报 》( 日& &22 版)
  本报南宁10月18日电&&(记者庞革平)近日,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在南宁剧场开演。《花山》取材于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一部展示“桂风壮韵”的舞台艺术作品,以舞蹈为载体,将广西左江沿江200多里的美丽画卷复活到舞台上,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以岩画为题材创作的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据悉,《花山》受邀参加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10月20日至29日在上海以及南京、杭州等地开展巡演。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4:27 编辑
渭河是一碗汤
《 人民日报 》( 日& &24 版)
  当我相信它是一碗汤时,我已离开了它,却从此有了故乡。
  “他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这是初中时从课文《梁生宝买稻种》里读到的一段话,一种感同身受的强大气息吸附了我,但随之而来的文字仿佛又把我推开:“渭河春汛的鸣哨声,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增高起来了。”罢了!活该自作多情,像这种与河流有关的信息,怎会与我有关呢?儿时远离河流的干旱之苦,让我对形同传说的河流天生敏感。第一次知晓,传说中的渭河,原来真是在人间的。
  始知渭河,源自少时读《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河,指黄河;渭,指渭河。渭河居然与黄河齐名,该有多长,有多大啊!
  我忍不住向一位学长求证:“渭河,离我们这里远吗?”
  “远着哩,真正的渭河在陕西,那是大地方,能不远嘛。外边很大,咱这里很小。”
  “那……陕西在哪里?”
  “没去过。”学长反问,“你以为课本里的渭河就是咱这里的渭河啊?”
  逻辑似乎是:陕西、甘肃各有一条渭河,两者本不相干。尽管这样的答疑明显带有对我的不屑,却让我意外获知,甘肃原来也是有渭河的,这让我宿命地感到自己作为甘肃人的局限和迟到。后来在天水读师范,得悉不少甘谷、武山、北道的同学家在渭河之畔,这让我好奇得不行。陕西的渭河无缘一见,“家门口”的渭河无论如何要一睹真容的,不为梁生宝,为自己。1987年,我和甘谷同学李文灏相约去十几公里外的北道看新落成的渭河大桥,我没有告诉他我内心的秘密:我的目标不是桥,是一条河:渭河。
  “家门口”的渭河果然很大,比故乡山脚下的藉河大多了。我问李文灏:“这条河流向哪里?”
  “大海。”
  这样苍白的***,他也说得出口。百川归大海,海再大,岂能大过期待与内心?
  “我指的是下一站。”
  人间就一条渭河,它的根系,它的枝干之始,它的血脉之源,不仅在甘肃,就连发源地也在天水眼皮子底下的渭源县,渭源渭源,可不就是渭河的源头嘛!而我们村子距离渭河的直线距离,不到二十公里。当再次重温渭河两岸有关伏羲女娲、轩辕神农、秦皇汉武的种种传说、典故、民谣时,渭河突然变得更加陌生了,就像失散多年的爷俩突然路遇,更多的是惶恐和局促。原来世界并不大,别人拥有的太阳,也在我们东边的山头升起,别人拥有的月亮,也照样在我们树梢挂着。
  仿佛一觉醒来,我在渭河的远与近、大与小和它与生俱来的神秘里流连忘返。难道渭河刚刚从渭源鸟鼠山奔涌而出,就是这等八百一十八公里的长度、十三万多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并横穿八百里秦川从潼关扑入黄河吗?非也!五百万年前,如今的渭河流经之地,居然是黄河古道,黄河从兰州向东,经鸟鼠山继而东行。从新生***始,造山运动让秦岭抬升为陇中屏障,迫使黄河一个华丽转身蜿蜒北上,经贺兰山、阴山由晋北顺桑干河入大海。再后来,由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隆起,黄河转而南下直奔潼关。一位地理学家告诉我,黄河、长江的源头拥有很多天然内流湖泊和高原冰川,万千支流多有涵养水源。而渭河不是,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它的源头恰恰在“定西苦甲天下”的西部最干旱地区,它一路走来,途经甘、宁、陕三省的八十多个干旱区县,拾荒似的玩命汇集从沟壑崖畔之下眼泪一样的一百一十多条支流,而这些支流大都不是地下水,而是从天而降的星星点点的雨水,他们伴随着季节而来,伴随着闪电与雷声而来,伴随着大地的渴望与喘息而来……
  我信了这句老话: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实质上是“渭河之水天上来”。
  沧海桑田,没人知道黄河到底改道多少次,但渭河始终伴它风雨同舟,一往情深,像搭在黄河肩头的一袋面。
  “其实,渭河就是一碗汤,喝上,啥都有了;喝不上,啥都没了。”
  关中农民的这句话,似曾相识,我又一次想到了梁生宝。
  一条河,一碗汤,真的不用过多解释其中的含义,看看农耕以来渭河流域的灌溉情况,至少一半的***在这里了。汉武帝时期修建的龙首渠,从地下贯通如今的澄城和大荔,使四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年产量增加十倍以上,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首创。而截至二十世纪末,关中地区类似性质的灌溉工程,万亩以上的灌区近一百一十个,自西向东基本连成了一片。皇天后土,有一口水,就有一株苗,就有一缕炊烟,就有一碗汤,就有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指望。
  有生命,就有创造。在甘肃的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天水一带,到处都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仰韶文化遗址;在陕西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潼关一带,半坡遗址、炎帝陵、黄帝陵、秦陵、乾陵、秦始皇兵马俑星罗棋布……渭河给我们提供的强大信息量到底被我们捕捉、寻找、获知、理解了多少?它像谜一样在着,也像谜一样不在。那样的年代,我不在,我爷爷也不在,但我爷爷的先祖爷爷一定在的。还能说啥呢,那些河流的子孙,一代代地没了,走了,先是一抔黄土,再后来,了无踪迹,就像这世间他们根本没来过,也没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我好想说错了,他们留下了我,我们。
  渭河流到如今,早已瘦了,皮包骨的样子,到底相当于过往的几分之几和几十分之几,我没了解过。当风光一时的“八水绕长安”的曼妙景致只能在梦中去感受时,当“宋代从岐陇以西的渭河上游采伐和贩运的木材,联成木筏,浮渭而下”的壮观只能从史料中寻觅时,现实的渭河,会让你肝肠寸断。
  “渭河干了,咱就没汤喝了。”一位陕西农民告诉我。
  这些年,一个汉字紧紧攥紧了我这颗单薄的心,这个字叫“济”。“引滦济津”是因为天津没水了;“引黄济津”是因为滦河没水了;“引长济黄”是因为黄河没水了,“引汉济渭”“引洮济渭”是因为渭河没水了……我去过被认为是史无前例的“引汉济渭”工程现场,高超的现代工业技术把莽莽秦岭山脉从根部洞穿并延伸九十八公里,然后利用二百公里的管网,把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水一分为二引入关中平原,汇入渭河……应约撰文,我迟难下笔,后来想到的标题竟是两个字:血管。
  血,与其说受之于父母,不如说,受之于一碗汤。
  大地苍茫,耳边仿佛传来故乡的声音:“娃,喝汤来——”
卡梅伦接受记者采访
一个更强大的双边关系即将到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1 版)
  本报电 据央视网消息: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习***主席将于10月19日至23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访是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在习***出访英国前夕,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接受了央视记者专访。
  卡梅伦表示,欢迎习主席到访英国。他认为,中英两国关系进入“黄金时代”,此次国事访问是加深中英两国关系的最好契机。同时,他欢迎中国投资者前往英国投资,并表示英国将继续支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这是中国投资者进入英国的机遇,对中英两国而言是互惠互利,也有利于英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和壮大;同时,这也是中英两国学生一起进入大学学习的机遇,他们可以相互学习,这对他们而言,也是巨大的机遇。一个更强大的双边关系,即将到来。”
英国各界热盼习***来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1 版)
  近日,英国伦敦中国城张灯结彩,悬挂中英两国国旗,在英侨胞热切期盼习***主席访问英国。
  本报记者 李应齐摄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4:33 编辑
中国“五年规划”的本质(望海楼)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1 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于本月底召开,将讨论并通过《***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勾画蓝图,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的五年规划究竟是一个什么规划?又是为了谁的规划?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确,它是“国家”发展规划,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本质上是“人民”的规划、“人民发展”的规划、“人民分享发展成果”的规划。
  第一,人民是国家发展的主体、创业的主体。以“十二五”时期为例,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从2010年的4590万户上升至今年9月底的7511万户,增长63.6%;其中城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最为活跃,从业人员从2010年的1.05亿人增加到2014年的1.69亿人,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从30%提高到43%。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将超过9500万户、就业人数接近8亿人,中国不仅将成为世界各类市场主体规模和就业规模最大的国家,更将成为充满活力、创造力的国家。
  第二,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的7500万市场主体、7.7亿就业人员,是创造经济财富的主体。正是大量市场主体和亿万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中国GDP总量从2010年的6.04万亿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10.3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总量从9.2%上升至13.3%,平均每年提高至少1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同时,人民还是创造社会财富、文化财富、生态财富的主体。
  第三,人民是创新的主体。以技术创新为例,全国科技人员总量已经超过7000万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的10多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9.2%,已经相当于美国的1.45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年平均增长率为27.4%,2013年已经超过美国,相当于美国的1.07倍。除此之外,还有科学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等超大规模的创新。
  第四,人民是分享发展成果的主体。国家五年规划强调,要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包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划生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例如从2009年到2014年,我国学前教育3年在园儿童人数从2658万人提高到4051万人,增长52.4%;毛入园率从50.9%提高至70.5%,已经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9.0%);人口的预期受教育年限从1.53年提高至2.12年,增加0.59年。儿童早期教育对其一生发展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奠定辉煌人生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国家五年规划就是对全体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规划,是提高全体人民发展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规划。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国家五年规划就是人民发展的规划,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实现国家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所在。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4:46 编辑
一卷《离骚》山鬼哭(中国传统故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7 版)
  玉笥山位于汨罗江北岸,山上风景优美,传说屈原曾在这里写作《离骚》。
  有一天,屈原写作《离骚》以后,自己就大声吟诵起来。正吟诵间,只听得野外有几个人幽咽的哭泣声。屈原走出门庭一看,果真有几个人正趴在荒野的坟堆上哭呢!屈原问他们:“众父老们,家住哪里?姓甚名谁?”
  那群痛哭的人连忙抬起头来,答道:“三闾大夫,我们这些人早就离开阳世啦!”
  “哦?”屈原一惊,“难道你们都是阴间的鬼吗?”
  “是啊,三闾大夫!我们都是阴间的人了。”
  “那么,你们是遭什么冤枉死的吗?”屈原说,“有冤的话,只管对我诉说,我替你们伸冤。”
  “不是的,三闾大夫!”鬼们说,“我们是听见你写的《离骚》,那颗爱国的心把我们感动了!想想我们自己,真枉做了一辈子人,所以就不由得哭了起来。”
  “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屈原感慨地说,“败坏楚国的并不是你们,但愿你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就好了。”
  屈原说完了,那群山鬼一个也不见了。所以后人有诗云:“芳草写孤忠,一卷《离骚》山鬼哭。”
  点评: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因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满怀悲愤,投汨罗江而死。屈原著作很多,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离骚》是其代表作。它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成为千古绝唱。人们出于对屈原的尊敬、同情和怀念,编织了许多歌颂他的故事,《一卷〈离骚〉山鬼哭》就是其中之一。故事通过屈原与山鬼的对话,高度评价了屈原的创作成就。李白也说:“屈平辞赋悬日月。”动天地、泣鬼神、悬明月,没有比这评价更高的了。
  选自《中华传统故事百篇》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4:51 编辑
读出汉字音韵美 抑扬顿挫学中文
王冀 雷天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8 版)
  《中华字经》课文
  近日,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戏曲研究者张卫东亮相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文采风流——国子监官韵诵念”的精彩讲座。诵念是古代文字阅读的基础,通过诵念,人们能聆听国学真正的声音,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
  汉字传承数千年,不仅有着悠长的纸上历史,而且有着口耳相传的吟读习惯。汉字富于智慧和变化的结构带给人美丽的视觉体验,而汉字和谐优美的音韵如同一曲曲美妙的音乐,带给听说者美妙的听觉体验。
  古往今来
  音韵之美宛如歌
  音韵也叫声韵。音韵的核心是汉字的声、韵、调三者的结合,和现代语音学里面的元音、辅音、声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认为,汉字的音韵美不仅仅表现在押韵上,很多汉语的句子本身就是由声调构成的美的旋律。例如,元代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这句话读起来就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如音乐中跳动的音符。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也认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音韵手段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提高其艺术美感,如叠字、叠词或叠句,双声或叠韵,巧用声调等。
  汉语的音韵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指出,中国古代的韵律文学,从古老的《诗经》开始,到《离骚》,再到汉唐以降的诗词,直至今日仍经久不衰,创作者和读者对于韵律和谐、平仄有序的音韵之美有着极其执着的审美和坚持。这种文化底蕴,不仅有汉语的语音特征作为其物理载体,更体现出人类对于音乐艺术之美的永恒追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双声和叠韵的巧妙运用,读来别有一番情韵。
  在外国人眼中,汉语是如音乐一般的语言。外语中没有汉语的四个声调,因此外国人听汉语音调的高低起伏,就如同欣赏音乐一般,觉得听说汉语是一种悦耳的享受,并深深为汉字的音韵美而着迷。
  理解不同
  初学更感音韵美
  与许多中国学生对汉字音韵熟视无睹的情况相反,曾在泰国从事汉语教育的黄老师反映,刚接触汉语的外国学生对于汉字的发音更敏感,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发音和韵律,在他们看来就有很多虽不理解却很感兴趣的地方。通过多学多问,就会挖掘出汉字音韵背后的文化知识,加以学习和理解,他们会进步迅速,也会对学好汉字发音产生浓厚的兴趣。唐正大在这一点上也颇有感触。他认为,既然我们享受了音韵之“美”,同时也意味着得遵循音韵之“限”。要学成“地道的汉语”,音韵和韵律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因为它是中国人约定的韵律美的模式。若无视它,不美不说,还会触“雷”,说出诸如“大街上黑暗”、“我在浇灌花”这种看不出外伤的“残句”来。因此,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抓住留学生对音韵的敏感,教会学生欣赏音韵之美,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
  巧用音韵
  汉语学习不再难
  来自新西兰的丹尼尔已经在北京生活两年了,初学汉语时,他就在汉字的语音上闹过笑话。一次,他打车回学校,明明说的是“北京语言大学”,却被司机听成了“北京音乐大学”,直说没有这个地方,这让他对自己的中文发音自卑不已。为了把话说清楚,把语调弄准确,丹尼尔在老师的帮助下,把一些生活中常用且容易混淆的字词按声调和韵律编成类似顺口溜的小段子,并仔细标上每个字的解释,闲暇时候就拿出来念念。这一招挺灵,他的口语很快得到了提高。
  尽管在汉语学习中,音韵的识别存在困难,但巧用音韵却能将汉字的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以音韵为主线编写的《中华字经》就受到海外中文学校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韵”作为开启中国古文化的钥匙,被认为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式,《中华字经》以四字一句、八字一韵、分门别类、韵语连篇的形式,巧妙地串起几千个汉字。孩子们在摇头晃脑的诵读中,抛开传统枯燥的拼音识字,借助汉字音韵的抑扬顿挫,让汉字更加牢固地印在脑海中。
  生活在美国加州的6岁男孩刘亮亮就是巧用音韵学习汉语的受益者。通过诵读《中华字经》,他在4个月内就学会了4000多个汉字,单字识字量达90%以上,这样的识字量即使和国内同龄孩子相比也很惊人。通过《中华字经》的学习,亮亮的综合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能看懂的中文书越来越多。
  汉字音韵之中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童谣、绕口令、唐诗宋词、歌赋名篇……不仅是学生时期的功课,也不仅是语言学家的专利。作为一个中国人,受惠于祖先的恩赐,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汉语,在音韵美中进行着日常生活工作。那么,在闲暇之余,我们是否能静下心来欣赏一下汉语、感受中国传统文学遗产中蕴含的音韵之美呢?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6:37 编辑
德前大使:中国一直是分而治之的高手
发表时间: 10:07:35
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今天开始对英国举行正式访问。欧洲各国的媒体都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在英国媒体对访问纷纷表示欢迎之时,德国《南德意志报》却显得情绪复杂,该网站10月16日刊登文章称,欧洲正陷入争夺北京好感的竞争,并担忧无人有兴趣在欧盟层面协调对华政策。
前欧盟贸易委员卡雷尔·德古赫特是个直言不讳的人。他在2013年访问北京时说,中国正在分化欧洲国家。德古赫特提出这一的警告是有理由的:当年他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制造商启动反倾销调查时,多个欧盟国家阻挠他——因为担心自己的生意受损。站在最前沿的是德国。
四分五裂的欧洲人在北京正失去影响力
在德古赫特访华过了几天之后,英国首相卡梅伦就在2013年12月带着庞大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他庆祝了预期中的生意。
现在英国人更进一步:中国国家主席习***下周一对伦敦进行国事访问时,英国将为他铺开“最鲜艳的红地毯”。
德古赫特两年前曾呼吁:“我们应该冷静地和中国打交道。”今天,人们感受到的冷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相反,争夺北京好感的竞争变得越来越狂热。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竞争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中国一直是分而治之的高手。在北京看来,这是非常理性的行为,”曾在年担任德国驻华大使的史丹泽说,“但中国所玩的游戏‘谁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成功。”这发生在中国在国际上变得越来越活跃且开始对全球规则施加影响力、而四分五裂的欧洲人在北京正失去影响力之际。令人惊奇的是,欧洲人这样做是自愿的。位于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米科·霍塔里说:“中国根本用不着分裂欧洲,欧洲人自己就这么做了。”
今后几天和未来几周,人们将会观察到最重要的欧洲单干斗士们将同中国领导人单独会谈:习***访问英国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将分别在10月底和11月初访问北京。
脱颖而出的是英国人,他们想不惜一切代价讨好北京。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上月访问中国为习***访英做准备是,既没谈论人权问题,也没有谈论南中国海的紧张局势或欧洲企业在中国受到的歧视。相反,他大谈两国“黄金关系”中的“黄金十年”。他承诺:“我们希望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好伙伴。”
中国试图对欧洲产生影响,这从很多倡议中可以看出,例如中国和16个中东欧国家(其中11个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16+1”机制,该机制在两年前建立时令布鲁塞尔感到吃惊和不安。在成立由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时,欧洲人之间的竞争令人印象深刻。霍塔里说:“人们没有多大兴趣在欧盟层面协调对华政策。”
欧洲人的日益短视也有一些原因。世界金融危机和低迷的国内经济把很多人的目光限制在政治行动能够带来的纯粹经济利益上。此外还有欧洲政治的重新国家化趋势。最后,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被希腊、乌克兰和难民问题等问题搞得筋疲力尽,无暇顾及中国。
我笑个不停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6:41 编辑
梁振英回应伦敦赴宴迟到:停车拍国旗留念
发表时间: 07:07:15
据香港《明报》报道,正在英国访问的香港特首梁振英,于伦敦出席一个工商界午宴时,讲述自己因中途停车,观看迎接国家主席习***到英国国事访问的中国国旗,导致迟到数分钟,引起热议。梁振英昨天中午发表网志,重提乘车到午宴中途所见所闻,但没提到自己迟到一事。
梁振英表示,“前天,在伦敦访问,出发去午餐演讲会途中,路过接近白金汉宫的The Mall,林荫大道上挂满了大幅大幅的中英两国国旗,准备迎接即将访英的习***主席。秋天的金光下,庄严的同时,也显得色彩缤纷。我们的车队停下来,同事们都走出车外,举机拍照留念。”
梁振英网志中的配图
梁振英发文说明事件
据大公网报道,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16日展开访英行程,他在出席香港贸易发展局周年晚宴时表示,司法制度是本港的重要基石,香港奉行法治、普通法制度和司法独立,珍惜普通法系统下的司法独立,这些价值亦令香港足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及区域商业枢纽。梁振英又强调:“香港制度上的优势与‘一国两制’的安排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表示,在“一带一路”带动下,香港可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将英国公司及内地市场联系一起。
梁振英在英国的访问行程首日,与英国政界领袖会面。梁振英首先见证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与英国公共卫生部长JaneEllison,就香港与英国卫生合作方面签署谅解备忘录。其后梁振英与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夏文达会面,就香港与英国的双边关系交换意见。梁振英表示,香港与英国的双边关系发展蓬勃。他期望有更多英国企业透过香港开拓内地以至亚洲的商机。
梁振英之后与英国国会中国事务小组成员会面,向他们讲述香港的近况。他指出,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基本法下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政策获得成功落实。
行政长官亦与运输大臣麦乐贤会面,就运输管理事宜交换意见。会面期间,梁振英阐释香港一系列主要交通基建项目如何加强香港与邻近地区和世界各地的联系。他表示,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策略将促进区内的基建发展,而香港的专业人士能干并具有丰富经验,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建发展作出贡献。
香港正在利用自己曾经与英国的渊源迎头赶上
将成为中英之间的一个纽带
荷兰国王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日 17:26:45&&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9日宣布:应国家主席习***邀请,荷兰王国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将于25日至29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19:35 编辑
驻英大使反问英记者:你们有钱吗?你们有技术吗?
来源:观察者网
刘晓明大使接受BBC记者安德鲁·马尔专访
原标题:刘大使反问英记者:你们有钱吗?你们有技术吗?
刘大使火力全开。继接受Channel4专访以后,这位中国驻英国大使昨天又接受了BBC著名记者安德鲁·马尔的专访。面对英国记者“英企能否反过来在中国投资建设核电站”的疑问,刘晓明大使当即反问:“你们有资金吗?你们有技术吗?你们有专家吗?如果你们这些都有,那我们就会像对待法国人一样,与你们合作。”
“但我觉得英国在其他方面很强。”刘晓明大使不忘“安慰”对方。
中国的中广核与中核集团,即将与法国电力集团一道投资建设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总造价高达240亿英镑。英媒预计,习***访英期间,各方将敲定协议,中企将占30-40%股份。
三天前,10月16日,刘晓明大使还接受了BBC另一档品牌节目《新闻之夜》的专访。主持人埃文?戴维斯问了几乎一样的问题,“如果中英位置互换一下,你认为中国会允许英国的承包商在中国建设核电站吗”,刘晓明大使回答:“我想问一个问题,英国有足够的资金在中国建设核电站吗?”
戴维斯不愿放弃:“假如有?你认为有吗?”
“我不太确定。我认为,英国希望中国来英投资建设核电站,是因为英国需要中国的资金和技术,中国拥有先进的核电技术,中国的核电站数量比许多国家都要多。”刘大使回答。
以下为BBC《安德鲁?马尔秀》节目18日专访刘晓明大使实录,观察者网全文翻译:
安德鲁?马尔(以下简称安德鲁):中国在英国投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核电站、铁路、房地产、维多麦(英国著名食品品牌,已被光明乳业收购——观察者网注)。本周,乔治?奥斯本大臣访华,并未提及人权问题,而另一方面,安全专家警告,中国接近英国国家机密的程度令人不安。中国国家主席进行国事访问前,我们请到了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欢迎大使先生。
刘晓明:谢谢。
安德鲁: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中英关系。一旦遇到中国,我们(英国)是不是陷入了“行乞钵”经济,无权触碰人权等问题?
刘晓明:首先,我想,中国与英国是伙伴关系。我们称之为“全面战略伙伴”,因为两国都具有全球影响力。我们在许多领域合作,取得双赢效果。你谈到人权,我想这也是可以讨论的领域之一,但重要的是,从哪个角度谈?当你说人权的时候,你没有必要忘记中国的大背景。我希望大家能看到,中国在人权领域取得了多大进步。
安德鲁:所以,事情不断变化。比方说,工党领袖科宾说要在宴会上提人权,主席不会觉得被冒犯吧?
刘晓明:你觉得工党会在国宴上提这问题?我不这么看。你知道,主席是来谈合作、构建伙伴关系的。他不是专门来这儿辩论人权。我们都知道,中英两国历史、文化有很大差异。我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很自然,甚至在人权领域我们也有很多差异。在中国,我们更关心改善生活、工作、住房……你知道,中国人生活变好了。反过来看,我想,中国人历史上从未获得……
安德鲁:(打断对方)但很多异议分子坐牢。
刘晓明:(打断对方)我不能同意有“很多”。你知道,所有罪犯都是经过司法程序依法审判的。
安德鲁:但我们觉得很多人算不上罪犯,他们批评中国,却坐牢了。
刘晓明:没有人会仅仅因为批评了政府而被关进监狱的。被关的那些人是因为有犯罪事实:煽动或组织参与颠覆国家政权。我想你也很清楚,即便是在英国,一旦你搅进了某些活动,某些有损英国利益的活动……
安德鲁:是的。
刘晓明:……那些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的人也会被关入监狱。我们之间也许存在不同看法,但我们仍然可以就此互相交流。
安德鲁:如果可以的话,刘大使,我想问你一个具体的问题。艾未未在皇家美术学院举办个展,这是很长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在伦敦看到的最为重要和激动人心的展览。这是个国际知名的中国人形象,我认为他是个爱国者——他非常、非常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他父亲同***和党内人士都很亲近。但有一段时间他却被关进了监狱。你是把他视作一个持不同政见者,一个危险人物,还是一个有爱国心的重要中国公民?
刘晓明:我不知道你对这位所谓的艺术家有多少了解。曾经在贵国一个节目上我也被问到了相同的问题,我回答主持人说,艾未未不是我的菜。中国有如许多有才能的艺术家,但是……
安德鲁:(打断对方)是的,有许多。
刘晓明:比他优秀得多的艺术家多了去了,为什么就他这么出名?
安德鲁:这个嘛……(Well...)
刘晓明:就因为他在批评中国政府。至于……其实他从未被关进监狱过。那时他是因为经济犯罪在接受调查,他被怀疑做假账和销毁会计凭证。要是英国有这类艺术家你们会怎么做?如果他有犯罪事实你们会调查他吗?
安德鲁:好吧,我唯一可说的就是我们对此持不同意见。我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我要说,他的展览很棒。我们可以对此抱不同意见,再接着我们的访谈。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决定不参加国宴,中国政府觉得受到冒犯了吗?
刘晓明:但查尔斯王子会在许多其他场合陪同习主席。他不能参加宴会大概是有充分原因的。我知道的是,威尔士亲王做了很大的努力,你知道,他为了见习主席甚至还调整了自己的原本日程。我想他至少会同习主席见三次面……
安德鲁:(打断对方)我能问一问……不好意思打断了你。据说英国情报部门已经警告过政府,说中国政府通过这类核协议,正越来越接近英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地带。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正在打开禁忌之门,而许多政府包括中国政府在内,是不会允许这种行为的?
刘晓明: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得来的这些情报。我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中国来这儿是为了合作与双赢。我们认为这是为了英国的最大利益,也是为了中英双方的共同利益。我认为英国需要中国的投资,英国人民也想要一种更好的生活,希望一个清洁能源时代的到来。我知道你们在过去十多年里不得不处理掉那些老旧的核电站,现在你们也需要钱来建新的。
安德鲁:我们当然需要钱,也需要技术,但中国肯定不允许外国来建设其自身的核电站吧?
刘晓明:这个问题之前已经有人问过。但我要问的是,你们有资金吗?你们有技术吗?你们有专家吗?如果你们这些都有,那我们就会像对待法国人一样,与你们合作。你知道法国人的核设施。他们有技术,所以我们才和法国合作,我希望……但我认为英国其他领域很强。你为什么总是盯着中国的核电建设呢?
安德鲁:这个嘛……我们期待下周能签个大单子,你觉得有可能吗?
刘晓明:我也希望如此,因为对两国来说,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项目。
安德鲁:最后一个问题,你早前说,你认为(工党领袖)杰瑞米?科宾不会在国宴上提出人权问题,但科宾方面有人说他会,如果他真做了,会怎样?
刘晓明:首先,我认为国宴是女王陛下举办的,那是她的秀场。不论科宾还是其他人,都是女王的宾客。英国人都十分绅士、聪慧,在这种场合,他们知道如何表现。但同时,我们也不回避人权问题。事实上,上周,我已见过科宾,聊得不错,我也确实希望……
安德鲁:所以,你的建议是不要公开谈论这个话题,以使你尴尬。
刘晓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对麦克风外交不感兴趣,对镜头外交也不感兴趣。我们更重视实质性谈话。如果他有问题,我们可以好好谈谈。
安德鲁:嗯,之后他可以告诉我们,大使,谢谢您参加讨论,祝您本次访问愉快。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21:09 编辑
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习***主席访英前瞻
日 10:06:0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谭晶晶、崔文毅、潘洁)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国家主席习***将于10月19日至23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0年来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中方面向欧洲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动。双方冀望此访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
  里程碑意义的访问
  习***此次英国之行是专程出访单个国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周弘表示,这样的访问安排在中国领导人的对欧交往中很少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对于英国这一欧盟重要大国的重视。
  习***的访英之行包括伦敦和曼彻斯特两座城市。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说,此访在规格上超越以往,有很多特殊安排,堪称一次“超级国事访问”。
  据刘晓明介绍,访问期间,英方将为习主席举行传统、盛大的欢迎仪式,国宴和金融城市长晚宴,鸣放103响欢迎礼炮。英王室三代众多成员均将参加接待习主席夫妇。习主席将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英国首相卡梅伦除了正式会谈之外,将陪同习主席出席多场在伦敦的活动,并一道去曼彻斯特访问。卡梅伦首相夫妇还将邀请习主席夫妇赴契克斯乡间别墅做客。
  卡梅伦多次表示,2015年是英中关系发展的“黄金年”,未来5年要打造英中关系的“黄金时代”。刘晓明最近撰文指出,“开创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非朝夕之功,而是‘水到渠成’。”
  今年以来,两国交往进一步频密。3月,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成功访华,这是继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86年访华后,英国王室主要成员对中国进行的一次备受关注的访问。8月,中英举行新一轮战略对话。9月,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相继召开,为“黄金年”的中英关系注入强劲动力。
  “中英关系在克服了过去的一些障碍以后,进入了新的阶段。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英国在全球金融方面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双方互为机遇。‘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为中英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中英关系打造‘黄金时代’,有相当大的底气。”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
  去年,习***主席提出中欧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指明了方向。习***此次访英不仅将密切中英关系,而且将为中欧关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英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欧盟大国,中英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中英合作有着制定规则、塑造新的世界秩序的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说。
  丰硕经贸成果 核电、高铁合作有望推进
  近年来,中英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推动中英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英关系的“压舱石”。两国在科技创新、服务贸易、地方合作和开拓第三方市场等领域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2014年,中英双边贸易额达808.7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实现5年内翻一番。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目的地国,中国是英国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据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介绍,习***主席访英将取得丰硕经贸成果,既有政府间协议,也有金融机构和企业间合作项目,涵盖众多领域。中英将以高铁、核电、金融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双向投资合作的深入发展。
  “中国广阔的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巨大。英国国内诸如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能源、金融、人文等都是中英合作的重点领域,此次有望达成新的合作成果。”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说。
  近年来,中英金融合作突飞猛进。自2011年伦敦启动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以来,英国在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初始额度、发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发行人民币债券、选定人民币清算银行、批准设立中资银行分行等多个领域屡开先河。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中英双方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互联互通问题开展可行性研究,即研究“沪伦通”的可能性。
  “伦敦金融城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是人民币离岸的重要交易中心。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借鉴英方的经验。同时,中国在基础设施、技术开发等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中英经贸合作互补性强,提升空间巨大。”阮宗泽说。
  人文交流揭新篇
  今年3月,正在访华的威廉王子专程赴上海为英国创意节“创意英伦”揭幕。这场盛典充分展示了英国在时尚、科技、影视、教育等领域的创意实力,不仅扩大了英国创意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也为两国文化创意产业搭建了更广阔的合作平台。
  这场活动是今年中英历史上首个“文化交流年”的重头戏之一,也是近年来两国日益活跃的人文交流的一个缩影。
  中英人文交流可谓亮点纷呈:中国时装亮相伦敦时装周、中国电影参展英国电影节、英伦岛内“汉语热”持续升温、超过15万名中国留学生在英学习……两大文明古国共享彼此文学艺术的精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2年在伦敦启动的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是中国与欧盟国家第一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机制英方主席、英国卫生大臣亨特本人的妻子就来自中国。他笑称,自己是中英友好交流“最好的代言人”。
  据了解,访英期间,习***将出席有关文化体育活动,意在深耕中英友好民意基础,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创意产业合作是中英合作的一个新亮点。英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蓬勃,随着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兴起,创意合作有望成为中英合作新的增长点。”阮宗泽说。
老狐狸从亚投行以来的转向
立场坚定斗志昂扬
三十秒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搞的世界舆论刷的一声聚焦叙利亚
这里就开始103响
皇室祖孙三代
言下之意 世界很大 各忙各的 美法俄你们三个死磕
我们两开始哥俩好了
好得不得了
黄金大大的
西方诸兄弟心里面这个酸水冒啊
就差破口大骂老狐狸 势利眼软骨头了
酸归酸 还是要面对现实的 该考虑自己怎么办了
本帖最后由 高太尉 于
21:37 编辑
外媒热议习***访英:地毯最红 时代最金
作者:边驿卒
习***访英举世瞩目,世界各国媒体、特别是英国媒体非常关注这次访问。习***还未到达英国,各家媒体已经在重要版面,用大量篇幅为此次访问行程预热造势。
习***访英前夕:满大街中国国旗
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习***19日至23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访是十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中国面向欧洲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动。
习***访英举世瞩目,世界各国媒体、特别是英国媒体非常关注这次访问。习***还未到达英国,各家媒体已经在重要版面,用大量篇幅为此次访问行程预热造势。
英国《每日电讯报》以《盛况、壮观和英镑:为了中国十年来第一次国事访问》为题前瞻了习***的访问。文中指出,为了更好的迎接习***,英国方面从国宴中鱼的种类到中国客人所饮用的水等细节都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和安排。英国每年只会发出一到两次的国事访问邀请,此次中国的访问英国方面将会倾其所有来招待。威廉王子在今年3月访问北京时把女王亲手书写的邀请函递交给了习***主席。
《每日电讯报》还制作了一段《90秒内看懂中英经济关系》的视屏。视屏中指出中国是英国第六大的出口市场,第二大的进口市场。中国公司持有西斯罗机场、巴克莱银行、弗雷泽百货、帝亚吉欧公司(旗下拥有百利甜、健力士、轩尼诗等世界名酒)和英国石油公司的股份。到2025年,中国将会投资1050亿英镑于英国的地产、交通运输和能源工业等基础设施建设。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英国隆重欢迎习***没错》的社论。《金融时报》指出,此次访问的关键的重要性超越迎接习***的皇家排场,也超越他的随行人员可能签署的交易。此次访问必将标志着英国从根本上重新校准自己的大国关系。今年初,中英关系得到重大提振,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带头申请加入亚投行,为其它西方国家加入该行铺平了道路。在加入亚投行后,美国已经抱怨英国“不断迁就”中国。本周英国欢迎习***的热情很可能加剧美方的担忧。
金融时报认为,英国在冒着风险追求英中关系的“黄金十年”。然而,潜在商机的规模意味着,英国本周应该展开最红的红地毯欢迎中国的领导人。
英国路透社在习***出访前对他进行了专访,习***在访问中指出“英国表示愿做对华最开放的西方国家,这是一个明智的战略选择,也完全符合英国自身的长远利益”。随后,路透社发表了《习***访问英国将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的通讯。路透社认为,出于敬意,习***本次仅对英国一个国家进行访问。传统惯例是一次出访多国。本次国事访问将与上月其访美的气氛不同,访问期间双方将强调两国的友好关系,并将签署诸多合同。
英国广播公司BBC以专题形势集中报道习***访英行程。该专题自9月29日起至今已发布31项文章或视频。BBC的专题覆盖了习***访问行程、英国方面接待的礼仪及用品、中国在英国的投资、中英核电项目合作、出席国宴的皇室成员和伦敦人对习***的认知度等这次习***访英的方方面面。
BBC还引述了多家英国媒体对一道来访的***进行了评价,文章认为“***颜值高、时尚感强,而***在中国乐坛的影响力可与家喻户晓的美国歌星玛丽亚·凯利相媲美”。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了《环球时报》称赞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访问中国时“在那里寻求难得商机而非拿放大镜搜索‘人权问题’。”的说法,认为此次习***访问英国时英国方面也会务实注重经贸合作,避免个别问题影响中英合作大局。
《纽约时报》同样认为中英关系将进入黄金时代,并对此表达了极大的不满,对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批评:
“作为美国亲密盟友的英国,是申请加入中国今年新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第一个西方国家,尽管华盛顿反对亚投行。”。
“中国电信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还为英国电信网络提供设备,而美国以安全为由,禁止华为在美国经营”。
“‘让我们共同合作,让英国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热情洋溢地说,这是美国官员不太可能对中国使用的语言。”
中国将在英国建设核电站,“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对这一过激做法肯定应该进行公开的辩论。
中航工业党组:坚决抓好巡视整改工作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
中央第七巡视组向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反馈专项巡视情况
中央第七巡视组向兵装集团反馈专项巡视情况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时间:
中国航天科工召开2015年第三季度党委书记例会
发布时间:日& & & & 文章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航天科技集团各院交流“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体会
来源: 中国航天报& & & & 日期:
集团纪检组探索建立“不能腐”的工作机制
来源:中核集团  日期: 
以整改实效促进改革发展
中船集团召开巡视整改工作阶段总结会
信息来源:《中国船舶报》
上海船院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严以律己”
信息来源:信息中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
时间:&&来源:新闻中心
国企巡视整改进行时
离开北京抵达伦敦
习***开始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 人民日报 》( 日& &01 版)
  10月19日,国家主席习***抵达伦敦,开始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英国女王代表胡德子爵、外交大臣哈蒙德等到机场迎接习***和夫人***。
  新华社记者 鞠 鹏摄
  本报伦敦10月19日电&&(记者杜尚泽、黄培昭、李应齐)10月19日,国家主席习***抵达英国首都伦敦,开始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当地时间晚8时许,习***乘坐的专机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习***和夫人***在机场受到英国女王代表胡德子爵、外交大臣哈蒙德等热情迎接。英国青年向习***夫妇献上鲜花。
  习***向英国政府和人民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习***指出,中英两国都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英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和庄严责任。今年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深化中英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我期待同英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广泛接触英国各界人士,共同规划中英合作宏伟蓝图,使中英关系发展更好惠及两国人民,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王沪宁、栗战书、杨洁篪等陪同人员同机抵达。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也到机场迎接。
  伦敦是习***英国之行的第一站。之后,习***还将前往曼彻斯特继续访问。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10月1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乘专机离开北京,应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陪同习***主席出访的有:习***主席夫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国务委员杨洁篪等。
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正式出版
《 人民日报 》( 日& &01 版)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即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740 / 833 页
本站声明:本网站所有转载之内容只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本网站纯粹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转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联系方式: (只收手机短信) 周一至周六 8:30-17:30 或者电子邮箱)。
Powered by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