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2录像解压失败败的问题就不能好好解决了?以前打的方法根本没用,不能反思吗?

专题五&反思教材使用的问题
专题五 反思教材使用的问题
问题 1 教材就是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么?
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基本上就是课本即教科书。教师备课时一般想到的是教学参考书(即教师用书)。不少老师对教材问题没有多想,以至于未能充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
农村中学由于条件限制,在教材问题上教师往往只考虑课本以及一些模拟试题。实际上,即使是传统的教材资源,除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外,也还包括练习册、习题集、教学挂图等。
《课程标准》对英语教材的界定
英语教材除了包括学生课堂用书以外,还应该配有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多媒体光盘、配套读物等。”因此,教师不能只关注课本(即学生课堂用书),在备课、上课、练习等各个环节一定要全盘考虑,充分而且合理地用好各种类型的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还指出:
“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此外,还可以包括生活中的一些资源,如
各种标牌广告、商品使用说明书等。
全面理解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是教学的进步,多元化更能促进语言的真实运用能力。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相关的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内容。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
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的利用资源来满足。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仅教学媒体是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也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完善的环境。
正确理解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教材不是教学的中心,教英语不等于教英语教材。
另外,我们在这里提醒老师们:现在的英语教材编排体例与以前的教材有较大的不同。以前的教材,基本上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纲编写的,许多教师习惯于这种体例,对新的教材很不适应,有“乱”的感觉。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也一定要转变理念。因为现在的教材编排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内容选择,体例安排和呈现方式反映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采用线性、流程安排,以话题和功能为核心;不再是以语言为核心,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
问题 2 我是怎样看待教材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呢?
英语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英语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材料和依据,也是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教材在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教材是按照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经过专家认真研究,并经过试验而形成的较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
教材提供了教师应遵循的语言学习内容、语言学习模式、语言系统知识等。
教材是对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包括语言项目的具体选择和分布,语言话题和功能的安排,语言实践的方式和活动类型,时间分配以及练习作业等。并且把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内容等方面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系统,比较全面而且科学地呈现给师生。
教材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每个课时或每一章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英语教材本身既是语言学习材料,也是英语信息的载体,是学生课堂语言活动展开的一个平台。
英语教材的特点
束定芳、张逸刚认为:“一般来说,任何一套教材都应该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
目的性、系统性、权威性、参考性。
(一)目的性指的是教材一定是针对某一特殊的对象,为某一特殊的目的服务的。 一般是先有一个教学大纲,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通过对大纲要求的细化,并通过对教学材料和练习活动的精心编排,使得教学目的明确化,易于实现。
(二)系统性是教材的精髓。 教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一门学科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教材的使用者:学生。
(三)由于教材是学生学习某一门知识的“根本”,所以权威性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
权威性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教材的内容是一门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第二,教材内容一般是大家普遍接受、规范的东西;第三,教材编写者一般是由该学科的权威编撰或审定的。
(四)参考性指的则是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人们可以其内容作为正确的标准。”
至于各种练习册、复习、辅导材料等只能是英语教材的补充,不能代替英语教材的作用。老师们一定要充分依托教材这一个载体和平台,拓宽学生的语言活动范围,使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不能把主要精力花在练习册和辅导材料上。
当然,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学理念的不同,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都会有一些差异。
教材使用中存在的两个误区
(一)把教材当成“圣经”,完全的“教教材”
由历史和传统原因,教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学校里,教材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更加受到师生的重视。许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甚至把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唯一目标和教学依据,
把教材视为“圣经”。
不少教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即教“教材”,完成了教材内容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课堂上照本施教,
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内容顺序授课,教材中出现的任何词、句、课文、语法都要求学生全面掌握, 每篇课文都要仔细研读,每个练习都要求完成。
这使得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突出。
教教材的直接后果是课堂教学活动安排难有创意,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学过程难免枯燥乏味,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激情,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学生在语言使用上的创造性大打折扣。
对教材的处理非常随意
这是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时往往很随意,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基本上是按个人的喜好。删掉那些自己认为教学有难度的内容,然后增加许多与达成教学目标无关的、但教师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这种做法既不考虑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的逻辑关系,也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当然也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全面认识教材的本质
旧的教材理念是,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师生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受这种教材观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就拘泥于教材,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功能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
新课程提倡“材料式”的教材观,即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是一种教学资源之一,其根本特征是“范例性”而非“规范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为师生互动提供“话题”。师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进行语言交际,从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一)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合理使用教材
要牢固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教材对教学的重要意义,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的、可操作的载体,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材的局限性,教材不是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本”,教材不是“圣经”,任何教材都会有不足和缺陷。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总会有“教材预设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脱节的现象。总之,教材总归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服务的角色决定教材不可能是教学的核心,任何时候都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核心地位。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意味着人们由盲目崇拜教材到理性认识教材的转变。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把教材看作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展开。后者是把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只是作为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资源,教师需要用更大的灵活性创作教学。
(二)教材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有这样的要求:“
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
《课程标准》的“教材使用建议”还明确指出:“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当然,取舍和调整也不是随意的、无原则的。《课程标准》提出:“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正确认识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
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教材不等于《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有多种版本,教材也不拘泥于课程标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可能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体现教材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教材与标准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 )正确认识教材与考试的关系
教材的内容不等于考试的内容。平时的成绩评价可以以教材中的内容为基础,可以以课本中包括的语言功能、话题为考查点,但也不能死抠书本知识,不要原封不动地考课本内容。不能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而对教材进行随意的取舍和调整。
科学使用教材的几点要求和建议
(一 )教师要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
要驾驭好教材,首先得吃透课程标准,了解外语教学的目标、理念、原则和基本要求;然后, 通读全册教材, 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作出对教材优缺点的判断,
整体把握全册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编排体系,做到整体把握教材。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求,必要时,对教材进行调整、取舍、补充或重组等。
(二)调控好教材的难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就是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难度往往不是一个静态定量,而是一个动态变量,不仅取决于教材本身,而且取决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教材的可接受程度。
在备课过程中,要慎重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度。尤其在农村中学,许多老师都认为现在的英语教材与农村学生有一些距离,因此,更要处理好难度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与学生的不同差异,把教材内容分成若干个层面,把教材的难易度划分成几个区分段,使班上优、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对教材难度感到适宜。这就要求教师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够让优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了,都能取得进步。
(三)把握和挖掘教材的深度
教师认真备课是使用好教材的先决条件。在备课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于把教课书和参考书或资料抄写在教案本上。教学中,如果对教材内容只是就事论事,只管字面意思,教学就缺乏深度。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受到正面的影响,就是语言本身也不可能得到多少锻炼。
(四)拓展思维的广度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素材。教材是师生心灵沟通和交融的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要通过教材拓展思维的广度。
问题 3 我是怎样处理小学和初中英语衔接问题的呢?
不同学习阶段的衔接问题,往往是比较棘手的。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在农村存在的问题很多,在农村,小学和初中英语的衔接问题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是影响衔接的主要问题。我国从 2002
年起,教育部要求在乡镇以上的中心小学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则从一年级就开始英语教学。
到初中入学时,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他们的起点可能不同,有的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有的从三年级或更迟开始。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常常是时断时续,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英语课;还有的地区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不同;再加上学生的家庭差异、学生本身的动机、态度、努力程度、个性等。这些差异,给老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正确对待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衔接问题
对衔接问题,教师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乐观面对衔接中的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对于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教师不必有太重的心理负担。《课程标准》小学
阶段 (即 1 -- 2 级)
英语教学总体目标的核心概括而言,就两个字:兴趣。因此,教师在衔接问题上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至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通过强化训练,学生通过努力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的。
(二)充分重视衔接中的问题
首先,学生的差异和两极分化,不仅仅是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方面的问题。如果小学的英语教师不得法,使得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差了,问题就比较大;
此外, 从小学升初中时,我国多数学生的年龄都在 13
岁左右,他们从儿童成长为少年,叛逆期也开始。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尤其要考虑这一因素。
科学处理衔接问题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衔接问题: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课程标准》是外语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对小学、初中的各项要求做好衔接和教学工作。比较二级目标和三级目标,三级目标是在二级目标的基础上的提高。小学是以听说为主,初中则在听说的基础上加上了读写。而比较六年级和七年级的教材可以看出,教材考虑了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的情况。七年级的教材要求低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前三个模块都是从
ABC 开始。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英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求低,内容简单、易学,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是玩中学,边学边玩。课堂上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方式。当他们步入中学后,趣味性英语教学方式少了,从兴趣方面激起的学习动机就大大减弱。因此,在考虑教学方法时,就得考虑更多的途径了。
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小学,以前教师的方法各异,老师要注意和不同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的磨合。
还要注意从小学常见的浅层次的语言游戏和模仿,逐渐拓展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使之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一要多用直观教学手段。七年级学生和小学生一样,总喜欢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因此,衔接阶段教学要尽量体现趣味性。二是仍然要组织游戏、表演等活动,寓教于乐。游戏、表演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它能调动不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英语学习对学生的“磁性”作用。三要把握好教学进度。初中教材增加了教学容量和语言输入量,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接受如此多的内容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如果按部就班教学,势必会造成问题的堆积,学生会感到英语越学越难。教师宜采取“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的策略。
(三)学法指导的衔接
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限,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上初中后,老师需要加强在学法方面的指导。要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英语学习方法。英语读音的方法、记单词的方法、预习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阅读的方法等。同时,教师应维持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如积极发言、参加语言活动的习惯,大声朗读的习惯,积极上台表演的习惯等
(四)知识与技能的衔接
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内容和听说读写的技能都可能参差不齐,有必要通过分层的方式进行强化练习,尽量使全班学生的程度接近,以利于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充分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熟悉小学英语教学要求,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便于合理安排衔接教学内容。在衔接教学内容安排上做到:第一,
在衔接教学中教师 要及时使用初中英语教材,
要组织新内容的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有新鲜感,但新内容安排不宜过多。第二,要安排学习小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相脱节的知识,如为他们补音标、补语法、补词汇。时间安排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结合新课教学,安排在一个时间段中进行。第三,要反复渗透复习小学学过的知识,包括单词拼读、朗读、情景会话、语法等,达到巩固、活用小学英语知识的目的。
(五)学习心理的衔接
初一学生和小学生一样,能集中注意力的持续时间短,需要经常的新异刺激,总喜欢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因此,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尽量保留小学英语的趣味性。初一学生尚处在形象思维阶段,鲜艳的色彩、新奇的情景、运动变化的事物都能有效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加快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初
一学生仍然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有追求好成绩的愿望,它是一种不受外界影响、最重要、最稳定的心理动机。教师要积极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学生在学习中的任何一点成功,哪怕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因此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之辞,要通过激励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愉悦的体验。另外,在衔接阶段,组织的评价测试要求不宜过高,测试题型尽量沿用小学的部分题型,以小学英语为基础,避免过难,挫伤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测试要有利于学生产生成就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诊断、激励和强化作用。
问题 4 我是如何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呢?
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对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是判断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在英语教学中,你是怎样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书中案例 刘老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但他介绍的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确定重难点的三大依据有重大缺陷:根据教参的问题是,教参主要是提供一些参考材料,本身就是供参考用的,不能作为主要的依据,因为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校情况差异很大;凭感觉的随意性大,主观性大;按经验则太模糊。其处理方法也显出在教学理念上仍然是教师主体。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定义
我们首先简单分析一下什么是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教材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5
个方面考虑。当然不是都要从 5
个方面考虑,不同的内容和课型侧重点不同。人们讨论得最多、最具体的是知识方面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的确定首先是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然后看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看本单元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课堂活动和作业的编排,再结合学生的实际。
但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主体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隐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学习内容。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学习困难,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以及从作业中得到的反馈。这些才是确定教学难点最主要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一)处理教学重点的方法
在准确确定重点之后,就应该考虑采取措施如何做到真正突出重点。仅就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而言,下列几个方面对突出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分清主次。 有的老师把一堂课的重点列出 7 、 8
个,这样就相当于没有重点;那种把教材上所有内容都逐个处理的方式就更没重点了。一般情况下,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 1 -- 3
个。这样,才可能重点练习或讲解。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动教学内容,可以围绕重点问题合理变动顺序,力求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重点环节,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是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 ,以求课堂练习或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予以适当精简,点到为止。
三是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得到充分的训练。
(二)突破难点的方法
突破难点还有一些辅助的方法,如:
分层设问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划难为易,由易到难。
表格比较法。 比较法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补充材料,语境化解法。 如对一些词的差异和用法,通过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就放在比较典型的语言材料中,让学生通过语境来感悟。  
问题 5 外语教学中如何才能避免“照本宣科”?
“照本宣科”对教师来讲是个贬义词,而且是教师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教材”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教学资料匮乏时期,“照本宣科”的主要形式为“照课本宣科”、“照教参宣科”。后来随着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各种优秀教案大量印行,“照本宣科”就变异为“照现成教案宣科”。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还出现了“照本宣科”的新变种 ---- “照网络课件念条文”、“照 PPT 读条文”。
这一问题在外语教学中也不例外。
照本宣科的内涵
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指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教材,不精心设计教案,不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适时调整教法,完全依照固有教材、教案、资料授课的现象。
照本宣科的原因
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吃透教学内容,没有形成自己对所教内容的观点,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没有深入思考过相关问题,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能人云亦云所致。
克服英语教学中 照本宣科的方法
要避免“照本宣科”, 教师首先要理解课标 ,了解教材编撰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排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 充分地、全面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不仅要实现自己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转变为学生的理解。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程序,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是成功教学的重要标志。吃透教材必须在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开发和利用教师、学生、文本、周边环境等课程资源。这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了解、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把握、明确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及知识结构等,以便更好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问题 6 教学中如何调整和取舍教材内容?
教材中的内容很多,但英语课时又很有限,这就涉及到调整和取舍教材内容。如何调整和取舍,是老师们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的必要性
我们应该清楚:无论教材编撰者的水平多么高,权威性多么强,其内容和结构都蕴涵着整齐划一的教育需求,这就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教材对具体教育情景的适用性。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因而教学内容不应该完全按照教材,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僵化地依据教材实施教学,而应从内容、结构、方法、进度以及资源整合等角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和调整。
现在的教材内容都非常丰富,如果按传统的做法,按部就班地逐一按教材内容和编排教学,是无法完成教学内容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必需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取舍。
《课程标准》指出:“在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避免为了考试而随意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如有可能,应尽量与学生一起协商补充或取舍哪些内容。”
教材调整和取舍的依据
教师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取舍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以什么为依据呢?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对教材的调整和取舍首先应该依据学生的情况,他们的语言基础、接受能力、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主动性等等;教师的实际、教学条件等都是依据,最后还强调一点,就是课程标准!
教材调整和取舍的内容
Cunningsworth (
1995 ) 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
方法(练习太机械,缺乏意义,且太复杂)
语言(教材对学生难以掌握的语言内容重视不够)
话题(话题缺乏趣味性,话题内容过时或不够真实)
技能(书面语或口头语强调过多,或对综合技能重视不够)
顺序(语言项目的顺序需要调整,以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学进度需要加快或放慢)
文化(一些文化内容需要删除或调整,插图由于版面设计不佳或印刷质量差而影响插图效果)
教材调整和取舍的原则
(一)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这里的完整性是一个大框架。因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这就是一个大的完整性,尽管局部的调整一般都不会影响,但教师一定得有一个整体观。系统性则不仅仅指语言知识的系统性,更包括话题、功能等方面。
(二)不能为了考试而随意调整教材内容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中考、会考等的成绩是许多地方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与教师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而且,中考、会考的要求地区差异大。这就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目标有一定矛盾,需要老师们处理好。
(三)尊重规律,结合实际
调整一定要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符合现代外语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深思熟虑的前提下,结合学生、本班、和本校的实际进行。
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取舍的几种方式和例子
(一)删除 : 教材中有的活动学生不喜欢,活动不积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把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或不便操作的活动删去。
(二)扩展和补充 : 如果教材相关内容偏少,不利于语言活动的开展,应该适当扩展和补充。如:新目标英语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的完整对话较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完教材中的听力练习以后,去朗读和表演听力录音稿中的对话,以增加学生可模仿语言的输入量,真正做到一材多用。
(三)改编 : 对教材中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和活动,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改编。例如:教师在教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8
Section A 3a
活动时,把教材中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进行对话创编的活动设计成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进行对话,这种教学内容的替换使活动显得更加有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问题 7 如何处理教材中农村学生非常陌生的英语文化内容?
农村条件差,农村孩子因条件限制,对英语文化非常陌生,怎样处理好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呢?
农村孩子学习英语文化内容有几大相互关联的制约因素:地域偏僻,信息不畅,他们接触英语文化的机会少;教学条件差,难以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文化内容;由于条件限制,教师自己对英语文化内容的了解也不多。
如常见有老师抱怨, pizza 、 spaghetti
等,农村孩子根本不知为何物。他们认为,这些教材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只适合大、中城市和比较发达的地区,不适合农村中学。甚至认为
“采用此类教材时,‘面向全体'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基石。”
对农村初中文化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要重视文化内容的教学。 文化意识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培养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切相关。
如果英语教学只强调语言形式而忽视文化因素,学生们虽然能够讲出符合语法、语义规则的句子,但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很差,不能得体地交际,甚至会违反文化规则导致交际失败。根本达不到用语言做事的目的。
(二),注意把英语文化内容同学生熟悉的一些文化现象联系起来。 如日常的行为方式、礼仪、节假日等,把中国的文化习俗同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进行适当比较。在农村,传统的一些风俗更浓,比较起来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刻。
文化差异可能会引起误解,并导致沟通障碍,所以了解文化差异应作为文化内容教学的一个重点
(三),实用性原则。 对于语言中所蕴含的包罗万象的文化知识,教学中无需面面俱到地涉及。主要对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并直接影响其有效交际的文化内容进行重点对比。比如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等较有实用性的文化知识应通过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对课本中那些农村学生很陌生,而且对语言运用没有实际意义的文化内容,是可以省掉的。
(四),因陋就简。 农村学校的条件有限,许多学校都不大可能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学习文化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因陋就简的原则,通过广泛收集文化材料,如:图片、书籍、期刊、信件、广告、卡片等能反映文化内容的材料,来作为教学内容,也发动学生一起收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问题 8 在农村环境下如何获取和利用现代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际上,在 农村 许多 地区,英语教学仍停留在教师的“一枝粉笔”和“一张嘴”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难以全面提高,制约了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材上案例中的调查表明,在中学,特别是西部的农村中学,课程资源开发还没真正起步。
外语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开发外语课程资源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资源的缺乏和硬件条件的不足,而是人的问题,首先是外语教师自身的问题。不少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因循守旧、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不愿动手开发课本、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之外的资源。受其影响,学生没有利用多种资源学习的意识,更缺乏利用多种资源学习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英语学习还停留在学教材、做习题的初级阶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设制,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搞好校本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此外,还有图书、录音、录像、广播影视节目、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也可以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例如运用英语报刊开设报刊阅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由“教好教材”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好学生”不仅会促进教学改革,还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发展。广博的课程资源会帮助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开发英语教课程资源的条件
因此,开发英语教学的课程资源,首先是英语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要充分认识到开发课程资源对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地行动起来。这样,学生才可能有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才可能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同时大量接触语言材料,达到培养综合运用英语做事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潜力就可能发挥出来,有的学生利用现代语言教学资源的能力可能超过老师,成为教师资源开发的得力助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