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Y里YY语音聊天这也可以一直说话说话老是有嘟~嘟~的声音,有没有大神会调啊??很着急很着急的!!有的加我YY 445837453 进频道教一下

中年少女,不好当。...

最近,随着“戏精的诞生”第二季的回归,每个周六周日的热搜必定会被这档节目占领,节目中那些已经成名的选手也被再次推到了众人的面前。

第一期的杜淳,第二期的阚清子,还有这期的杨蓉

前两期倒还好,热搜归热搜,也就只讲了现场表演的那一点事儿。

这次倒好,节目未播热搜先来,还巧妙的分为预热期、重头戏和余温延伸,三条热搜一串一,连续霸榜两天。

round one:节目播出前。 首先是节目组在预告中打错了杨蓉的名字,杨蓉变王蓉,自然引起粉丝对节目组的抗议,杨蓉也是为此专门发了一条微博(现在已删),配图正是名字有误的宣传视频截图。

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杨蓉的不满。

随后,多次修改后才将错误全部更正的节目组官博转发了杨蓉该条微博道歉。

理由竟然是因为后期人员剪片时正在听王蓉的《我不是黄蓉》,这种说辞自然不会让粉丝满意,反而有着敷衍和消费之嫌,更何况把演员的名字打错本身就是对演员的不尊重。

round two:节目播出后 谁能想到,仅仅过了半天,原本还在为杨蓉打抱不平的网友们突然转向,开始纷纷吐槽起杨蓉:声音因紧张而颤抖,情感不到位,就像是一个披着古装外套的现代人。

可在勇哥的印象里,杨蓉一直是个“被耽误”的演技派,为人低调,虽然有一个说话老是惹事的老板于正,但一直以来的评价都很不错。

而这次,不仅她被骂的很惨,连带着最后投票给她的徐峥也受到了很多的非议。

那么问题来了,杨蓉真的演技差吗? 先来看看她们这次现场的表演。

这一组不是简单的1V1,而是三个女人一台戏,还是“后宫女人”

杨蓉曾在不少古装戏中饰演过反派角色,最近网传他曾拒绝了“魏璎珞”一角,也是引起热议,而她这次的搭档之一王媛可恰好刚在《延禧攻略》中因为纯妃一角大火了一把,斓曦也因为在《甄嬛传》中饰演端庄贤惠的沈眉庄被大家所知晓。

这个组合本来应该无懈可击,可实际呈现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其实,与其说是杨蓉演的不好,倒不如说单看这8分钟的表演,三位演员表现都很一般。

斓曦的表演中规中矩,动作情绪在剧里,可就是少了那么一点灵气。

王媛可饰演的婉晴,人设应是“倔强执着,孤芳自赏”,可“孤芳自赏”没怎么看出,反而表现出的是一种善妒和心机,感觉和黑化后的纯妃也没什么区别。 再来看备受争议的杨蓉,没错,观众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存在的。

比如说话声音因紧张而颤抖,这会严重影响观众的观感和戏剧张力的呈现,接下来情感上的突出和转折也还是过于程式化。

一开始抢角色时杨蓉和王媛可也是看重了这个角色的层次感,也许是因为原创剧本的过于薄弱,实在是很难让人有代入感。

可明明是三个都不怎么突出的角色,为何最后矛头都指向杨蓉呢?

也许是觉得这段宫廷戏实在是太过于平庸,徐峥特意加了一个即兴表演,让每个人在特定的情景中,表演一小段,语言很简单,考的就是真实感

就是这段表演,让王媛可的优势一下子突出了。

情感细腻,眼泪动人,可不得不说她的题目也是最讨巧,最容易打动人的。

就好像章子怡和吴秀波把票投给王媛可时所评价的,都只是这几十秒的临场发挥。 关于导师的最终选择和到底谁晋级了勇哥不多做评价,比起杨蓉演技引发的争议,勇哥更关注的是表演结束后三个人的真情告白

这也是热搜中的round three:娱乐圈对中年女演员有多残酷。杨蓉:自己已经三十加加了,却怕被市场淘汰一直维持少女人设。王媛可:拍《延禧攻略》之前将近11个月没有戏来找我,可能都快放弃做演员了。为了养家糊口,在考虑是不是该做其他的职业。斓曦:本以为生个孩子嘛停个一年两年的关系不大,但是现实狠狠地打我的脸。

因为这三段话,国内中年女演员的现状又掀起了一波讨论。

咱们就拿杨蓉来说,因为颜值的问题让人常常想不到她已经37岁了。

年龄的限制导致戏路的更加窄化,近几年有关她演技固化的声音也频频出现。

就好像是她在新剧《沙海》中的表现,也莫名的遭到了diss。

《沙海》中她饰演女孩梁湾,外形甜美可人,个性耿直聪明,虽对未来茫然,但又勇敢的拥抱生活。

本身是个讨喜的角色,却遭到不少网友说她“装嫩”,形象与年龄不符。

一改往日的淡定,针对这个评价,杨蓉在微博上写了一条长微博作为回应。

“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当下的影视环境让女演员不敢老去,我们这一波30+的女演员努力维护着少女人设,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而是市场需要。”

这是她一个人的心声吗?不是,而是很多女演员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爱拿演技说事,那就来看看杨蓉年轻时的经历,两个标签足以:早期灵动机灵鬼,后期于正戏中的万年反派。

自小学习舞蹈,16岁就被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破格录取,少年时期的她,展现出惊人的表演天赋,很多人说,蓉蓉一定可以很快走入大众视线,可以很快红起来。

而她在早期真·少女时代中,《少年天子》和《少年包青天3》中的表演也确实很出彩。

本以为她能很快红起来,可事实是因为她的“懒”,错过了张艺谋,赵宝刚,海岩的邀约。

最后,这些原本考虑她的角色捧红了董洁,孙俪,罗海琼……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直到2011年开始和大学同学于正合作。

以前演惯了温情派的小家碧玉,戏路切换到“恶女”后,让观众看到了她的另一面。

《宫锁珠帘》中饰演大反派袭香。从刁蛮可爱到被占有欲和控制欲吞噬,害死了唯一爱自己的男人。

杨蓉把角色的层次感全部呈现了出来,网友有多恨她,就说明她演得有多好。

接着,便是批量接拍反派角色,一个个也都演的很是到位。

可是年龄不等人,演反派也会被定型,不进则退。

看看她近几年的作品,《美人为馅》,《钟馗捉妖记》或多或少都和少女沾边。

用杨蓉的话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中国的市场充斥着少女修仙,少女暗恋,少女甜宠,却少见一个成熟女性的成长之路恋爱历程以及职场经历。

出演少女只是一种妥协,如果她真的随心去演,就会淡出观众视野,一个没有商业价值的演员,又该如何生存。

就像宋丹丹都要强行去演只比自己小九岁的张嘉译的妈了。

蒋雯丽都开始羡慕起外甥女马思纯了。

就连360°无死角的女神俞飞鸿都要去演充满着直男癌对话的玛丽苏剧了。

不是他们不想演主角,而是这偌大的市场不给他们机会,就算是他们颜值依旧,演技上佳,也鲜少有合适他们的剧本。

像罗子君(马伊琍饰)、唐晶(袁泉)这种的因为一部剧又翻红的能有几个?

《延禧攻略》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现象级作品能有几部?

明明前段时间讨论起中年女演员的危机还是四十五十岁那波,现在已经要从三十岁起算了。

流量小花小草一波接一波,她们又怎么可能不慌

那么以杨蓉为代表的她们到底应该如何跳出这个循环往复的怪圈?说实话,勇哥也没有确切的***。

但勇哥知道的是,作为演员的她们,只有先调整好心态,再求新求变,要不只有在“少女”和“少女他妈”中尴尬的徘徊。

说到求新求变,今年姚晨马伊琍算开了个好头,在《找到你》中,两位演员都在大胆的突破自己固有的形象。

马伊琍也曾在《找到你》的发布会上表示:“说35岁以后女演员没有戏拍了,我和姚晨是最好的代言,所以女演员们,不用慌。”

就连杨幂也开始试图改变,流量老本是真的不好吃。 但是仔细想想,只有她们变就够了吗?

当然不够,或许这就是这样的节目存在的意义吧。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精彩

版权归电影头条(ID:movieiii)所有 转载需授权

原标题:这个时代,QQ依然没有被微信打败

QQ真的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吗?其实不然。

移动端的时代里,微信占据了社交领域的半壁江山,不得不让人想起曾经PC时代里的王者“QQ”,微信的爆发和QQ的停滞让很多人认为微信已经彻底将QQ打败,QQ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了。

前不久看到一句有意思的分享说:“”,好像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微信与QQ之间的“较量”。

△ 2018年6月APP排行榜前十位(来源-艾媒咨询)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年3月中国APP活跃用户排行榜(TOP1000)》中,排在榜单首位和次位的分别是微信和QQ,其中微信的活跃用户数为万人,远高于榜单中的其他应用,独占鳌头。位列第二的QQ6月活跃用户数为64966.43万人。

虽然和微信差距越来越大,但在如此多的移动应用中能位居前列,何来“衰落”的说法?

△ 2018年6月聊天类APP排行榜前十位(来源-艾媒咨询)

在同类型APP中,QQ与居于后位的陌陌相差接近60000万,虽然越来越多的聊天社交类APP通过投放大量的广告为人所知,比如爱奇艺自制网剧网综里随处可见的熟人社交APP派派号称广告预算达2亿元,但是也很难超过社交的元老级产品QQ。

在今年3月的APP榜单中,微信以97.09%活跃用户占比位居榜首,QQ以67.08%活跃用户占比位居第二,说微信已经取代QQ有点为之过早

比起微信已经坐拥10亿用户的成绩,我更好奇当初明明有了QQ这个现象级社交产品,腾讯为什么还要推出微信?微信诞生于2011年,当时还是博客不温不火、微博大放异彩、BBS和论坛淡出江湖、移动互联崭露头角的年代,可以说微信的“出生”离不开正步入转型期的互联网环境。

△互联网发展历程(来源-胡赛萌周刊)

QQ是PC互联网的产物,而微信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物。

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占网民总数的66.2%,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截止到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6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4%。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国内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改善,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最好的时代,用户对移动终端的使用需求已经超过了对PC端的需求。因此,2010年上线的手机通讯社交APP“KIK”在上线后不到15日就吸引了 100万的用户,而微信正瞄准了这样的时机破壳而出。可能会有人和我一样感到疑惑的是,手机QQ不也是顺应移动端发展而产生的终端应用吗?为什么手机QQ不能像微信那样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奇迹呢?

手机QQ是把PC端的QQ移植到移动端的结果,体现的依旧是PC产品的特征。

手Q和微信的体验差异其实是很明显的,但是很难说清楚两者的差别到底在哪里,最后我只能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虽然手Q是以APP的形式存在于移动端中,但是不管是聊天、添加好友/群、QQ空间这些已有的功能,还是新增的游戏中心、兴趣部落、附近的人等功能体现的均是PC端使用的流程,而手机只不过是迷你版、可以随时带在身边的“小型PC”而已。

△聊天界面(左-手Q;右-电脑QQ)

为了满足移动用户的需求,手Q在好友聊天界面中也上线了QQ***、语音传送、戳一戳等功能,但这些功能是在微信上线后才相继开发的,并且电脑版QQ也同步增加了这些功能,尽管有些功能并不适合在PC端使用,比如发红包、发送语音消息等。

△陌生人查找界面(左-手Q;右-电脑QQ)

△创建群聊界面(左-手Q;右-电脑QQ)

截取了添加好友中的陌生人查找和创建群聊两个功能模块,可以看到除了陈列板式不一样外,内容基本是一致的,手Q并没有过多的创新,所有的功能点都是基于电脑QQ,只是有些简化了操作流程、改了新的名称、陈列布局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移动端的界面,本质是没有改变的。

但微信的形态根植于移动端,基于本地通讯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实现语音通话、微信支付、扫一扫、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等充分体现移动端的便捷性的功能。虽然手Q后来也上线了包括讨论组、QQ***、公众号在内的功能,但显然已晚,旁人开来只不过是模仿微信而已。

wifi的大规模覆盖、3G的普及使大量用户有了使用移动应用的需求。

根据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披露的2011年全年用户数据,2011年国内新增3G用户超过8000万户,而中国移动也失去其2G时代的霸主地位,三家电信运营商在3G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无线局域网在2010年开始大规模覆盖,2011年的wifi运营市场更是实现了55%的增速,流量变得越来越不值钱,网络环境却越来越流畅。

此时的APP需要满足的是更小的***包、更流畅和便捷的使用流程、更快的打开和运行速度,微信便举着即时通讯的“旗帜”出现在大众眼前:比QQ更方便的***方式和更小的***包、更快注册方式、比手Q更便捷的会话发起、更即时的回复、更畅快的沟通、更私密的社交圈子,这些恰恰是移动用户在通讯和社交上所渴望的。

因此,微信产生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满足的是所有移动用户的社交需求。而QQ虽然推出了移动应用,但其核心还是PC端的内容,即使可以看到手Q在功能上的优化升级,但作为注册用户数过10亿的产品,想要转型成完全与移动端贴合的新产品是很难的,因为用户养成了对一个产品的使用习惯后便很难再更改,不如重新研发新的产品培养新用户的习惯,所以也是可以理解为什么腾讯在有了QQ后又推出了微信,并且没有把手机QQ变成微信的原因了。

QQ诞生于1999年,离微信的诞生过去了12年,12年前的青少年已经长大了,需求也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社交圈子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仅仅围绕同学,反而慢慢发展出自己的圈子和熟人网络,于是很大一部分QQ用户转化成为微信用户,这也是早期微信用户的主要来源。

纵然如今微信已经达到了QQ所不及的高度,但QQ也没有被微信和其他移动应用打败,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2018年Q2季度的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03亿,如此庞大用户群体自然使QQ在IM市场呼风唤雨,纵然被微信超越也不会丧失其绝对统治地位,况且最初微信也是通过QQ引流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注册使用,更别说其他社交类产品(陌陌、脉脉、派派、探探等)只能在夹缝中谋生。

在微信上线前的10年中,QQ已经实现同时在线人数破1亿,移动端时代来临后,也有很大一部分用户转移到了手机QQ上,2018年Q2季度的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达到7.09亿,比去年同期增长7.0%,占到整个活跃用户数的88%,得益于QQ20年积累的较庞大的用户基数,这是其他APP很难超越的。

虽然很多QQ用户已经转移到微信上,但不代表他们已经停止使用QQ,QQ好友列表中有曾经的同学旧友班级群,并不是所有QQ好友都转移到了自己的微信社交圈里,因此用户也许会降低对QQ的使用率和粘性,但不一定会卸载或注销QQ,“情怀”总还是停留在那里的。

二、高度活跃的年轻用户

前面提到说曾经的QQ用户大规模地转移到微信,但他们保留QQ的原因可能是那些不存在于微信好友列表中的QQ好友,或者对QQ还有情怀。但对于现在的年轻用户来说,QQ却是他们的聚集地。

腾讯的2017年财报中指出,年龄为21岁或以下用户的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同比增长,并且彼等的每个用户使用时间亦增加,表明QQ在年轻用户中有较高黏度

“春节的除夕至初五期间,QQ上共收发红包44.5亿个,其中发出QQ个人红包的用户中,00后占比接近四成。而全国三分之二90后参与了QQ“走运红包”。QQ看点中21岁及以下用户占比超过50%,QQ兴趣部落年轻活跃用户超八成。”

这些数据均说明QQ的用户越来越年轻化,这也与QQ针对年轻人推出的一系列新功能有关,也能看出是为了和微信产生区分的做法,微信注重对用户的去年轻化,因此更多的用户是已经工作的白领。

QQ非活跃用户减少的原因之一是向微信的转移,用户年龄增长一些之后,使用微信的时间更多,而这个情况出现在21岁,虽然21岁后用户使用QQ的越来越少,但00后开始重新喜欢上QQ,也可以理解为QQ为年轻用户所喜爱的特点有所加强

三、深受年轻用户喜爱的新功能

“年轻化”正式提出大概是2014年,随后新增的功能也是针对年轻人喜欢表达个性、乐于接受新玩法、同时寻求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而提出的,包括兴趣部落、QQ看点、怼图功能、语音变声、跨屏互动、高能舞室、坦白说等,都是2014年后新上线的针对年轻人的娱乐功能,体现了QQ对“年轻化”的功能战略布局。

兴趣部落于2014年正式上线,是为QQ用户打造的兴趣社区,其中包括“兴趣圈”、“话题”、“部落”和“我的”四个功能板块。

兴趣圈展示的是信息流推荐,但是浏览下来感觉推荐的内容不是那么优质,可能00后对内容的质量要求不高,能达到娱乐消遣的目的就行。

发起的话题与年轻人的兴趣比较吻合,比如“对最喜欢的人说一句话”、“你最喜欢的偶像团体是”、“表白被拒绝你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你看过最好看的网剧是”等,都是年轻用户关注的内容,用户可以直接在感兴趣的话题下留言答复。

部落比较像百度贴吧,可以为自己感兴趣的部落打榜提升该部落的人气被更多用户看到,也可以进入相关的部落群和其他兴趣相投的用户交流。

兴趣部落上线就和QQ群互相打通,而QQ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沉淀了无数的兴趣群体,产品功能的打通实现用户的相互转换,并通过QQ空间、NOW直播等内容分发渠道,获取更多用户的关注。

但对于兴趣部落内容的监管明显较松,有些不合时宜甚至会误导年轻人的内容也会出现在推荐栏中,我觉得平台应该加强对内容的监管,尤其是年轻用户居多时,更需要健康的社区环境。

改版后的QQ看点会“强制性”地出现在功能板块中,并作为单独的板块陈列,用户如果不希望看到这类信息可以在设置中关闭该功能,但是我想大部分用户应该是不知道怎么关闭,或者懒得花时间去寻找关闭入口,虽说可能QQ想极力推广这一功能,但这样的布局感觉还是不太照顾用户体验的。

QQ看点更像集图文、视频、话题于一体的内容生产平台,所有类目下的内容都是系统推荐的信息流内容,右下方有视频入口,进入后可以看到短视频的自动推送,呈现方式和抖音如出一撤,但是内容方面更像快手。

QQ看点在用户方面更像是涵盖了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至少在我看来不像是针对年轻人产出的内容,也有可能是算法算出我不属于00后用户的原因吧,给我推荐的都是些生活技能和时下热点,这也体现了信息流内容的特点。

QQ看点在对优质内容鉴定的算法方面采取的是“赛马算法”:对进入平台的新内容,首先在此类目下的小部分高等级用户中试投放,对内容进行验证。如果内容通过多项数据指标,比如点击量,评论,Biu等被验证确实受欢迎,那么平台会加大该内容的曝光,从而使好内容获得更多的流量。

同样,如果内容被验证不受欢迎,甚至有用户投诉,那么该内容就没有机会获得下一步更多的曝光。不过这种算法的局限性在于如何保证数据指标较高的都是优质内容呢?推给我的信息流中感觉靠标题哗众取宠、实际价值不大的内容占多数,因此过多依赖数据指标而缺乏人工内容审核监管不一定能让内容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95后用户每天发送多次表情图片的占比很高,同时近年来斗图文化越发成为潮流,紧跟时事热点或个性化的图片表情更加深受年轻用户喜爱,但斗图过程中找不到可以怼回去的图也是用户一大痛点,于是QQ的怼图模式便在这样的需求下产生。

用户在选择内置GIF或表情入口菜单选项后,确认发送表情,间隔在20S内连续出现三张后,聊天窗口的小图上,会出现一个“怼”字,这时候怼图游戏就开始了,双方就可以在聊天框中进行疯狂表情狂刷模式了,为了让用户玩的更爽,手机QQ会弹起智能推荐表情图片,如果正符合你意,就可快速选择发送。怼图模式给聊天带来更多趣味的同时,也增进了双方的感情和亲密度。

怼图模式最有意思的是一旦触发就可以为用户智能匹配到一大批可以斗图的素材,用户看到喜欢的素材就可以添加至常用表情中,延续了QQ作为表情包生产平台的优势,相信很多不满微信对表情收藏有数量限制的用户会很喜欢QQ的这个怼图功能。

此外,QQ在聊天过程中巧妙结合了例如“戳一戳”、“怼图”、“涂鸦”、“匿名聊天”等功能环节增加了聊天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点是远胜于微信的,也能理解为什么00后喜欢用QQ,因为他们可以从聊天中就能找到快乐的源泉。

变声最开始应该是从短视频流行过来的,QQ也推出了变声功能,从最开始的发送语音消息的变声到实现***实时变声,不同的音效可以打造个性化的声音,让用户玩个性。用户使用QQ音视频通话的场景主要为与密友、情侣等同龄人沟通,而年轻用户更爱使用“搞怪”、“卖萌”的互动功能,因此变声功能延长双方的通话时长。

跨屏互动被称为“异地恋神器”,主要是为情侣在视频过程中提供的互动环节。在布局上,左右分屏时视频双方的画面大小一致,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和对方,画面均等能够营造一种平等交流和沟通的感觉,增加亲密感。在互动方面,用户不仅可以尝试平台提供的互动特效和双人挂件,也可以对对方进行一些行为上的亲密互动,例如比心等,为年轻用户与密友、情侣间的沟通提供更多互动的可能性。这里只展示下这个功能,就不露脸了。

2017年手Q的高能舞室正式上线,用户可以根据屏幕提示动作录制跳舞短视频,有点像游戏厅里的跳舞机。高能舞室也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产物,通过身体识别实现人机交互。

用户通过好友列表右上角“+”菜单中进入选择拍摄视频,在挂件选项中选择“高能舞室”,即可选择舞曲开始录制。根据屏幕上的动作提示做出相应动作,系统会根据动作契合程度出现“perfect”、“great”、“good”、“miss”等提示,完成后会得到相应的分数。完成录制后可以进行回放,也可以进行涂鸦、添加文字和表情,以及音乐编辑等操作,舞蹈视频可分享给好友或者保存本地。

高能舞室将技术融入到年轻人最喜爱的尬舞场景以及短视频形式中,丰富了年轻人的社交互动方式,为不擅长跳舞,或者不好意思在大众前跳舞的用户提供了释放自我、渴望与他人互动的平台。

当然除了这些外,QQ还有像坦白说、送礼物、为好友打上个性标签等为年轻人社交打造的功能,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可以看出QQ大概是感受到了来自微信的压力,开始转型抓年轻用户市场,使之与微信的对比更加鲜明。

四、无法被取代的基本功能

对我来说用的最多的,也微信没有办法替代的功能主要是文件传输、群组和空间相册。

微信最让人头疼的地方是传文件功能,不能传送超过20M的文件,并且在文件稍大时,速度会很慢(微信有这样的限制也是因为移动用户的内存比较紧张,如果文件占存过多会影响到产品的使用流畅性)。QQ在文件传输方面没有大小的限制,完全由用户手机平台自身可储存量决定,所以我平时凡是需要穿文件时都会优先使用QQ,速度也更快。

由于微信的私人性很强,在加群方面需要通过扫码进入,当人数超过100时需要通过建群人的邀请才能进入,尤其是当看到热门群很想加入时,就不得不通过渠道获取群主的微信账号,等到对方通过验证成为微信好友后才有机会加入热门群中(加群流程太繁琐了,并且感觉浪费了一个通讯录名额)。而且微信的定位是熟人社交,但这样我们不就多了很多不熟的好友吗?然后就衍生了一系列如三天可见、设置谁可以看将发的朋友圈状态、不让对方看到自己的朋友圈等令人尴尬的功能(但是偏偏还可以让自己知道哪些好友是把自己屏蔽/删除/拉黑了的,何必呢?)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微信的所有产品经理都说微信团队最重要的产品观念之一是克制,而QQ似乎却一直在不断扩充功能,让自己臃肿起来,不能说哪种产品理念更好,但我很好奇的是当一个产品已经迈向成熟阶段后,还会做到克制吗?而微信也从原本的通讯聊天产品演变成研发了公众平台、小程序、微信支付等于一体的微信生态圈。

言归正传,QQ的群组功能进入门槛比微信低很多,并且可以让用户通过搜索关键词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群。比如现在正值秋招季,很多应届生需要获得企业相关信息,与目标相同的其他用户建立联系,就可以直接搜索“秋招”、“互联网求职”、“2019校招”、“产品经理交流”等关键词找到目标群组,获得管理员同意后就能加入。

同样对于喜爱二次元、游戏等不同方向的年轻用户而言,群聊是信息共通,找到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社交网络的过程,也就慢慢产生了新的类似社群运营的工作。

有了微信朋友圈后,相信很多用户已经慢慢“抛弃”了QQ空间,曾经风光一时的偷菜小游戏也慢慢被微信里的小程序取代,但是空间相册应该是很多用户无法放弃的功能吧。

除了为了保留曾经上传过的青涩的照片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把它当成照片储存的平台。手机存的照片太多占掉很多内存又不忍心删除,放到云盘中又不想自己花时间分类整理,空间相册就成了我储存照片的地方。除了上传更加方便节省手机空间外,每张照片它都会帮用户记录拍摄时间和地点,每次翻看以前的照片时就会涌出很多回忆,这也是微信暂时没有的功能。

最后回到最开始的那句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QQ没有被微信打败?

  • QQ产生于PC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20年的时间让QQ积累了较高的用户基数。微信最初的用户有大半来自于QQ引流,试想若不是同一个公司,微信失去QQ这个最佳的用户获取渠道,还会如此成功吗,其实还是难以保证的吧。
  • 2014年QQ提出“年轻化”战略方向后,上线了大量的针对年轻用户的功能,满足用户对社交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要求,这些年轻用户也慢慢成为了QQ的核心用户。虽然年轻用户会成长,但总有年轻用户会降临。
  • QQ的一些基本功能是微信暂时无法取代的,这也是基于两者的形态的差异。
  • 至于很多人批判的QQ的臃肿化,我是持保留意见的。虽然平台的功能太多不是好事,但是当产品快速发展后,用户增长、创新迭代和商业价值会被看得越来越重要,此时衡量产品的维度也不再仅仅是用户体验。目标用户看中的是它能不能满足需求,投资者看中的是它有没有商业潜力、竞争对手看中的是它缺少哪些可以弥补的功能、企业高管看中的是它能不能盈利……平台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流程越来越复杂往往是所处阶段的环境决定的。

本文由 @栗栗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