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勤奋,过节也不忘耕耘呀!
@新分钟人
13:16:41 孙休挺可惜的。 ----------------------------- 孙休精通儒学,礼谦下士,年纪轻轻就去世的确有些可惜。然而三国时人普遍寿命不长,若是从平均年龄上看,孙休也不算早夭。
043 杜预在奏疏中这样写:“古者黜陟,拟议于心,不泥于法;末世不能纪远而专求密微,疑诸心而信耳目,疑耳目而信简书。简书愈繁,官方愈伪,法令滋章,巧饰弥多。昔汉之刺史,亦岁终奏事,不制算课,而清浊粗举。魏氏考课,即京房之遗意,其文可谓至密。然由于累细以违其体,故历代不能通也。”杜预先指出以往考课过分拘泥于成法,为了保证时时有据可依便制定了繁琐细密的条文,但条目太多则难以实行,所以魏国尽管条文缜密,但因为违背了考核的本意最终难以推行。 杜预据此也提出了解决办法:“岂若申唐尧之旧,去密就简,则简而易从也。夫宣尽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去人而任法,则以伤理。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因计偕以名闻。如此六载,主者总集采案,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其优多劣少者叙用之,劣多优少者左迁之。今考课之品,所对不钧,诚有难易。若以难取优,以易而否,主者固当准量轻重,微加降杀,不足复曲以法尽也。其有优劣徇情,不叶公论者,当委监司随而弹之。若令上下公相容过,此为清议大颓,虽有考课之法,亦无益也。”(奏疏内容据《晋书o杜预传》和《资治通鉴》,略有删改)尽管杜预无意改变士族与庶族天生的政治资源不对等状态,但他的方法还是超出了当时的条件许可,最终没能推行。 晋吴之间经历了三年的和平时代后,局势终于在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被打破。但是率先出击的却不是强大的晋军,而是孙皓指挥下的吴军。不过孙皓的保密工作欠佳,晋人已于此前发现了蛛丝马迹,故而吴军还未进攻晋国已有所警觉。司马氏的心腹大司马石苞时镇淮南,听到消息后筑垒扼水以自固。然而因为他威惠甚著,淮北监军王琛素来嫌恶石苞出身卑微,好色薄行,又听说吴将丁奉有给石苞的书信,更兼童谣说“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出”,故秘密上表司马炎称其与吴国人交通往来。
本来石苞就品行不佳,从前做司马师的中护军司马时,司马懿就以此责难过司马师,司马师当时的回答是:“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是以齐桓忘管仲之奢僭,而录其匡合之大谋;汉高舍陈平之污行,而取其六奇之妙算。苞虽未可以上俦二子,亦今日之选也。”后来石苞面见曹髦,转告司马昭称其“非常主也”,结果几天后就发生了曹髦被弑之事,可以说石苞是间接凶手之一。 然而石苞与司马炎没有那么深厚的关系,联想到此前淮南的频频叛乱,望气之人又称“东南有大兵起”,司马炎对石苞也开始不放心起来。他对尚书仆射羊祜说:“吴人每来,常东西相应,无缘偏东,岂石苞果有不顺乎?”羊祜为司马炎分析石苞所处形势,对司马炎力陈石苞必不能反。正好石苞的儿子石乔为尚书郎,司马炎召见他,结果好几天他也没过来,司马炎因此以为他必叛。但为了给日后的行动留有余地,司马炎并没有张扬,他先下诏称石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同时司马炎又密令义阳王司马望率大军讨伐,镇东将军、琅琊王司马?以下都从下邳到寿春待命。
@青梅煮酒-02 18:59:51 ----------------------------- 酒兄的图片总是这么有趣。
@青梅煮酒-02 19:00:22 师兄勤奋,过节也不忘耕耘呀! ----------------------------- 酒兄也很勤奋,祝创作快乐!
新的工作日,祝大家早上愉快!
044 石苞早时曾辟河内人孙铄为掾属,而孙铄又与司马炎之叔汝阴王司马骏交好。恰好司马骏外镇许昌,孙铄即前往拜见。司马骏已知大军出发讨伐石苞的消息,便悄悄告诉孙铄:“无与于祸!”意思是让石苞别轻举妄动。孙铄出来后立即飞马驰往寿春,劝石苞放弃兵马指挥权,步行走出都亭待罪。石苞听从了他的话,司马炎听说后才稍稍意解,石苞诣阙后将其以乐陵公的爵位免职回家,石苞自知受任无功而面无怨色。但司马炎对他免职的原因心知肚明,过了一段时间又拟任用他为司徒,有司奏称:“苞前有折挠,不堪其任。以公还第,已为弘厚,不宜擢用。”司马炎回诏,对自己前次征召石苞作出解释,并说明任用石苞的原因:“吴人轻脆,终无能为。故疆场之事,但欲完固守备,使不得越逸而已。以苞计画不同,虑敌过甚,故征还更授。昔邓禹挠于关中,而终辅汉室,岂以一眚而掩大德哉!”于是石苞就任司徒。 秋九月,孙皓自率大军出东关(安徽省含山县西南),冬十月,加命施绩入江夏,万?攻打襄阳(晋之荆州州府所在地)。虽然孙皓在长江中下游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进攻,但和以往与以往东吴的历次北伐一样,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花费很大收益极小,如诸葛恪、孙?组织的历次军事行动,从战略目的的实现上讲无一成功。晋军随即在漫长的长江防线上予以反击。司马炎命义阳王司马望这位宗室老将统两万中军精锐屯驻龙陂(即摩陂,今河南省郏县东),为前部声援。恰在此时荆州刺史胡烈破施绩之军(《晋书》作万?,笔者按:万?与施绩的出军疑史籍记载有误,因施绩原驻乐乡,万?驻巴丘,如果施绩入江夏而万?入襄阳则他们的行军路线会出现交叉),吴军退走,司马望引兵而还,随即拜为大司马。 冬十一月,孙皓命右大司马丁奉、右将军诸葛靓出芍陂(今安徽省寿县西南安丰塘),攻打合肥。安东将军汝阴王司马骏击退了他们的进攻,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代石苞镇寿春。 晋吴在北线的战场上打得难分难舍,南面的战场也硝烟弥漫。在沉寂了三年之后,东吴终于组织起对交州的进攻。东吴派出了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将军顾容等人,他们三次进攻交趾,却均被霍弋所表的交趾太守杨稷所阻。霍弋经略交州,所用的仍是原蜀汉将领,杨稷本为犍为郡人,在霍弋任命的交趾太守马融去世后上任。刘俊等人进攻不成兵势大蹙,吴国在交州的统治岌岌可危,连郁林郡和九真郡也归附了晋国。杨稷又派遣部将毛炅、董元攻打合浦郡,双方在古城(今广西合浦东北)交战,结果吴军又大败,主要将领刘俊、修则皆于此役死难,剩余的吴兵散还合浦。孙皓这次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未得寸土,还将郁林郡搭了进去,并且折损了一大批兵马。晋军则是气势如虹,杨稷在交州渐渐站稳了脚跟,因毛炅、董元与吴攻战有功,杨稷即表任毛炅为郁林太守,董元为九真太守。
@游戏风尘-04 01:03:03 顶帖 ----------------------------- 欢迎继续关注支持!
师兄,俺今天也开工了。
@青梅煮酒-04 18:16:43 ----------------------------- 好强壮的牛!
@青梅煮酒-04 18:17:01 师兄,俺今天也开工了。 ----------------------------- 等酒兄开工了前去支持!
第六章 二战交州(上) 045 建衡元年(公元269年)春正月,孙皓选立太子孙瑾,又立淮阳、东平二王。自去年于交州大败以来,孙皓的心情很是不快,这不仅是因为失败暴露了吴军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更是因为交州乃是东吴的后花园,一旦失守南土摇动,将会动摇东吴的统治。故此孙皓自败后就谋划着第二次进攻交州。 在孙皓积极备战交州的时候,远在洛阳的晋武帝也有灭亡吴国的想法。其实在司马昭时代,早有天下一统、车书混同的想法,司马昭预判灭亡蜀汉三年左右,在巴蜀做好粮食储备和军械建设,水陆并进,顺流东下,挟战胜之威,便有灭虢取虞之势,东吴不难平定。然而司马昭灭蜀后随即去世,司马炎刚刚接位就忙着安抚内外,封赏群臣,一时难以顾及伐吴。 而且在这时天公也不作美,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九月,青、徐、兖、豫四州大水,转年青、徐、兖三州又有大水,连年的灾荒拖缓了晋国进行战事准备的脚步。而更为重要的是,晋国西北地区也并不安定。其实自东汉末年以来,雍凉地区的少数民族受种种因素影响,对中原王朝的依附性减弱,而他们又利用中原王朝抚绥为主,攻剿为辅,存有息事宁人的想法,大肆施展纵横捭阖的手腕,给中原王朝造成了极大困扰。如蜀汉大将军姜维出兵,多数时候都与羌人有约甚至从他们手中得到粮秣补给,常常给魏国雍凉地区造成重大杀伤。虽然郭淮、陈泰、司马望、邓艾等人也曾努力去解决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央对抗的局面,然而收效甚微。尤其是当年邓艾镇抚西陲时,曾接受数万鲜卑人的投降,邓艾将他们都安置在了雍、凉地区,和这里的原住民杂相居住。 到这时鲜卑人繁衍生息,渐渐势大,朝廷恐其为患,故分雍州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和凉州的金城郡、梁州的阴平郡总计七郡设立秦州,州治在原天水郡的郡治冀城,该郡有二十四县,户口三万两千一百,人口规模与凉州相当而远小于雍、益、冀、豫等州。 在秦州刺史的人选问题上,司马炎任用的是名闻西土的名将胡烈。胡烈出身将门,父亲胡遵曾任曹魏车骑将军,兄长胡奋为镇军大将军,胡广为散骑常侍、少府,弟胡岐为并州刺史,胡广之子胡喜为凉州刺史、建武将军、假节、护羌校尉。胡烈本人曾在钟会的伐蜀大军中担任护军一职,钟会被杀的起因就是其子胡渊首倡兵士反对钟会。胡烈入晋后曾任荆州刺史,又击退吴军进攻,可谓名闻遐迩的老将。但是对这一人事任命,刚刚入朝的大司马陈骞提出异议。陈骞认为,胡烈、牵弘都是勇而无谋、强于自用之辈,不是绥边的干才,任用他们将会成为国耻,希望司马炎更换人选。当时牵弘为扬州刺史,平时看陈骞不太顺眼,所以对陈骞的命令多有违拗。司马炎就以为陈骞以私怨构陷牵弘,因此将牵弘征召洛阳后,反而任命其为凉州刺史。陈骞因而叹息,认为用这两人必将大败。
三国志11中的胡烈
支持陟云子
@岷州苍狼
07:03:39 支持陟云子 ----------------------------- 感谢苍狼兄支持!
046 泰始四年、五年,晋国统治下的主要疆域内发生了大面积的水旱灾害,造成“比年不登”的饥荒,胡烈上任后,没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散居河陇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最终造成了“失羌戎之和”的局面,西北各少数民族乘势起兵,拉开了雍凉地区十年战乱的序幕。 泰始六年(公元270年),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在秦州起兵,秃发鲜卑是拓跋鲜卑的一支,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认为“‘秃发’即拓跋之转,无二义也”。而《晋书o秃发乌孤载记》则记载了“秃发”一姓的来历:“初,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而秃发树机能就是寿阗之孙,史称其“壮果多谋略”。秃发部落先祖匹孤,为拓跋鲜卑诘汾长子,据周伟洲先生考证,秃发匹孤从拓跋部中分出,并由塞北阴山迁至今甘肃河西陇右之北游牧,应在公元219年拓跋神元力微即位以后,在邓艾担任镇西将军之时,秃发鲜卑又进一步地南迁至河西陇右一带,据《晋书》、《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等书的记载,可知他们的游牧区域是“东至麦田、牵屯(今甘肃平凉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北的麦田城),西至湿罗(今青海湖东),南至浇河(今青海贵德),北接大漠(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从现存史籍上看,找不到晋武帝司马炎歧视、剥削和压迫河西鲜卑的证据,据《晋书o阮种传》记载,“自魏氏以来,夷虏内附,鲜有桀悍侵渔之患。由是边守遂怠,鄣塞不设。而今丑虏内居,与百姓杂处,边吏扰习,人又忘战。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利,妄加讨戮。夫以微羁而御悍马,又乃操以烦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可见阮种认为是出任边境的晋将统御无方,才造成了少数民族对晋朝统治的不满而起兵。 针对秃发树机能起兵,司马炎先后于泰始六年七月、泰始八年四月两次减免陇右五郡或四郡“遇寇害者田租”,切实减轻当地百姓负担,同时命秦州刺史胡烈进剿。然而胡烈过分轻敌,面对秃发树机能的步步诱敌,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最终在万斛堆(今甘肃靖远南祖厉河支流北河河口)被鲜卑人团团围住,最终兵败被杀。在胡烈被围时,胡烈的上级,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的扶风王司马亮派遣将军刘?去救援。刘?见秃发树机能势大,观望不救坐视成败。有司追究胡烈之死,贬司马亮为平西将军,刘?应当处斩。司马亮上疏希望能免刘?的死罪,他说:“节度之咎,由亮而出,乞丐其死。”司马炎下诏说:“若罪不在?,当有所在。”于是罢免司马亮,任命乐陵人尚书石鉴代理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进讨秃发树机能。
三国志11中的牵弘
早上好
陟云子师兄周末愉快!
@岷州苍狼
08:45:03 早上好 ----------------------------- 感谢苍狼兄顶贴!
@青梅煮酒-06 17:07:49 ----------------------------- 酒兄又发布有趣的图片了,说实话,这些图片让帖子增色不少,谢谢酒兄了!
@青梅煮酒-06 17:08:08 陟云子师兄周末愉快! ----------------------------- 同问好,周末愉快!
047 树机能兵强马壮,石鉴令秦州刺史杜预出兵进击。杜预观察形势,知道树机能挟大胜之威,手中资源又富足,反观官军粮食缺乏士气不振,因此和石鉴商量,希望暂时按兵不动,大军兵力从后方运输粮草,等来年开春再行征伐,并列举了五条不可以出兵的理由和四条不需要办的事。然而石鉴和杜预原本就有旧怨,杜预的河南尹就是被石鉴弹劾掉的,此时石鉴见杜预不按自己的意见办事,就上奏声称杜预擅饰城门官舍,稽乏军兴,用槛车将杜预送往廷尉论罪,廷尉审理后认为杜预的罪过不大,准许他赎罪。石鉴虽然参劾了杜预,但杜预所说的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当他率兵与树机能交战时,也没有攻克。 看到石鉴劳而无功,司马炎被迫再次换将。胡烈战死后仅四十九天,朝廷任命汝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镇关中。 虽然陇右的局势日渐糜烂,司马炎却没放弃经略东南的初心,他以征东大将军卫?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而奠定了日后伐吴基础的羊祜,则由尚书左仆射改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这是羊祜直面晋吴前线之始。 羊祜到任以后,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投降的人想要离去,羊祜都听之任之。当时有长吏死在了官位上,继任的人因为觉得晦气,对原有建筑多有毁坏,羊祜认为死生有命,也不是由居室导致的,因此传书给属下诸官员,对此予以禁止。当时吴国的石城守距离晋国荆州州治襄阳仅有七百余里,常常袭扰边境,羊祜十分担心,就设计让吴国人罢免了这一地区的守卫,大大减轻了晋国荆州地区的防守压力。于是羊祜减少了巡逻戍守的人数,用节省下来的人力开垦生田八百余顷。羊祜刚刚接任的时候,军队没有百日的存粮,等到第三年,军中已有十年的粮食储备,羊祜在军中时,常常不穿铠甲,轻裘缓带,身边侍卫不过十余人。不过他爱好田猎捕鱼,常常因此荒废正事,有一天想要晚上出去,军司徐胤执?挡住了营门,说道:“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羊祜听从了徐胤的意见,从此就很少出去了。
三国志12中的羊祜
048 在建衡元年(公元269年)冬十一月,东吴的左丞相陆凯去世,也就是说从此孙皓再也不用听他唠叨了。陆凯生前曾写过一篇谏疏,内中有二十件事,陈寿曾向荆州和扬州之地过来的人多方求证,但都说没有听到过这篇表章。陈寿又见该文切直,恐怕也非孙皓所能容忍。因此有一种说法是陆凯写好后藏于箧笥(一种藏物的竹器),未敢宣行,病重之时孙皓派董朝探视并问有何言语,陆凯将其交给董朝。这件事虚实难明,不过从表文中倒是可以看出陆凯辅政这几年东吴的政治情况,兹就该文分析如下: 陆凯所奏二十事中,大多数用孙权与孙皓作比,内中涉及用人的五条,分别是二、三、八、十、十四这几条。陆凯指出,孙权时宰相良辅有顾雍、步骘,而现在孙皓却任用万?为丞相,陆凯认为万?琐才凡庸之质,昔从家隶,超步紫闼,越尚旧臣。孙权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综、薛综。孙皓却任用陈声、曹辅这种斗筲(比喻才短量浅)小吏,孙权接近贤人,选拔人才不拘贵贱,孙皓却诛杀了处朝忠謇的中常侍王蕃,此外孙皓还亲信黄门高通、詹廉、羊度,并赐以重爵,给予他们带兵的权力,且让浮华的人高升,朋党之辈盘根错节,吏治大坏。 陆凯奏疏中涉及私德的有五条,分别为五、六、七、九、十一几条。陆凯认为,孙皓中宫万数,不备嫔嫱,外多鳏夫,又游戏后宫,炫惑妇女,即使这样还不满足,又使黄门条牒民女,有钱则舍,无钱则取。且为一己之私征调州郡,竭民财力,土被玄黄,宫有朱紫。除此之外孙皓还不准百官目视自己,每逢宴饮时又以不尽之酒强饮大臣,陆凯将其比作帝辛(纣)的长夜痛饮,这个比喻十分大胆,简直是指着孙皓鼻子骂他是亡国之君,所以陆凯生前未公开此信是很有可能的。 与弊政有关的是其余十条,内容包括:孙皓建昭明宫不和朝臣商议就做了决定,驱驰军队为其义务劳动,使得“六军流离悲惧,逆反天地,天地以灾,童歌其谣”。不仅如此,在孙皓役使下的士兵不仅要干重活,而粮食供给又跟不上,还常常要饿着肚子为孙皓劳作。对于江边负有防守责任的将士,孙皓是“劳不见赏,死不见哀”,士民能不离心背德吗?孙皓不恤百姓,对百姓疾苦关注不够,致使农桑荒废。而选用抚养太子诸王的乳母时,孙皓不仅让她们的丈夫操作劳役,夫妇分离,家为空户。孙皓又沿袭了孙休时重用监司的弊政,而有内使扰乱其中,“一民十吏,何以堪命?”而且他还复立监察官员行为的校曹,使这些品级不高的小吏随意言事,毁谤国政。更何况孙皓用人随心所欲,说任用就任用,说免职就免职,官员几乎经常征召迁转,既不利于行政的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且也大幅提高了行政成本。最后陆凯又指出,孙皓对刑事判决的终审意见不够认真,没能做到孙权时代的“狱无冤囚,死者吞声”。
大家周末愉快!
@陟云子
07:10:13 大家周末愉快! ----------------------------- 师兄周末愉快!
049 孙皓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再次出兵交州。他将大军分为两路:陆路由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苍梧太守陶璜从荆州进兵,海路由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郡海道进兵,基本是环绕东吴的海岸线一周,两路大军在合浦郡会合后共击晋军。这里虞汜是东吴易学大家虞翻十一子中的第四子。虞翻生性狂直,因否定世间神仙的存在而触怒孙权,故被贬于交州。时虞翻已过知天命之年,但精神尚可,虽然是流放之身,仍然讲学不倦,门下常有数百人听讲。他还为《老子》、《论语》、《国语》、《易经》等国学经典作注,遂成一代大家。虞汜即是在南海出生,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方才回家,累迁选曹郎。孙?废孙亮时,召集百官开会,众人慑于孙?权势,只唯唯而已。只有虞汜声称:“明公为国伊周,处将相之位,擅废立之威,将上安宗庙,下惠百姓,大小踊跃,自以伊霍复见。今迎王未至,而欲入宫,如是,群下摇荡,众听疑惑,非所以永终忠孝,扬名后世也。”孙休即位后,以虞汜有拥立功,任命其为散骑中常侍。 薛?为东吴故太子少傅,尚书仆射薛综之子,孙休在位时出使蜀汉求马。回来后孙休问汉政得失。薛?据实称:“主?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后来的事实证明薛?对蜀汉的判断无误。陆路还有一位将领陶璜,是原交州刺史陶基之子,历仕吴为显位,因为苍梧郡地近交州,所以孙皓才选用其为前锋。 虽然吴军兵容甚盛,又从水陆分别进兵,但一开始并不顺利。陆路方面,陶璜和杨稷战于分水,陶璜惨遭兵败,折损两员将领,只能退保合浦郡。为此主帅薛?十分愤怒,面责陶璜说:“若自表讨贼,而丧二帅,其责安在?”陶璜对答道:“下官不得行意,诸军不相顺,故致败耳。”可见吴军内部配合不密切,各部不听指挥是致败的主因。此时水军方面因取道不利很快退回,并没有达到预定位置:“(建衡)二年春,李勖以建安道不通利,杀导将冯斐,引军还。”在此情形下薛?信心动摇,甚至准备引兵退回。陶璜选择数百精兵,趁夜突袭了九真太守董元,并获得了一批宝物,用船装载而归。薛?见陶璜立下战功回嗔转喜,就前事向他道歉,并以陶璜领交州刺史,为前部督。
顶帖!
@青梅煮酒-08 18:41:45 ----------------------------- 好图!
@嘉陵江上的鱼夫
22:13:17 顶帖! ----------------------------- 欢迎老友!
050 在交州交战的同时,东吴在北方也做了一次试探性进攻,丁奉引军攻打涡口(在今安徽怀远北,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涡水道受河南阳武县蒗荡渠,东南至下邳淮陵县入淮,谓之涡口),被时任扬州刺史的牵弘击退。因朝中丞相缺职,故孙皓召回原镇巴丘的右丞相万?,令其复还建业为相。而在稍后的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夏四月,东吴左大司马施绩去世。朱然、施绩父子累为外镇,功名俱高,朱然先后任车骑将军、左大司马,诸葛瑾之子诸葛融、步骘之子步协当时都袭父任,但孙权特令朱然总为大督。陆逊去世后,“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朱然的坟墓已于安徽马鞍山出土,砖室长8.7米,内中出土宫闱宴乐图漆案、羽觞、樽、陶器等,虽已被盗但仍看得出是当时少有的大墓。 施绩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职务,自赤乌十二年(公元249年)起为乐乡督,所部一直在荆州驻守,也做到了左大司马。所以他去世后,孙皓势必要找一位能力出众的继任人选,但以当时东吴的情况,孙皓其实没有太多选择。他最终起用的是陆逊之子镇军大将军陆抗,拜其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陆抗时年四十五岁。相比于施绩的防区,陆抗少了巴丘、江陵两处重要据点的管辖权,可以看成是孙皓对陆抗态度有所保留的一种体现。但陆抗从有名无实的益州牧到荆州地区最重要的军事统帅,认识陆氏家族在朝廷中分量加重的表现,显然这是与孙皓加强皇权的一贯做法相悖的。至于陆氏家族为什么会在这时出现反弹,我们还需要从东吴历次皇权与大族的较量中寻找***。 东吴立国相当程度上依靠的是江东大族,这一点和蜀汉曹魏有很大区别。所以为了保证他们与中央政府同心同德,东吴不得不实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复客制指国家允许官僚占有的佃农免除赋役,而世袭领兵制则使得各部将领拥有自己的私人部曲,这些部曲只听命于自己而不受国家掌控。显然这两种制度都是与国家利益相违背的。由于江东大族获得了种种特权,所以在政治上他们“势倾于邦内”,经济上“储积富于公室”,“梁肉余于犬马,积珍陷于帑藏”,“牛羊满园隰,田池布千里”,军事上“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为了稳固国家统治,孙权在位时,打击东吴本土大族的重要事件有三起,分别是暨艳张温案、吕壹案和两宫之争。
@嘉陵江上的鱼夫
19:03:45 顶帖 ----------------------------- 感谢鱼夫兄支持!
为何东吴必须妥协,而蜀汉不需妥协?蜀汉的荆州派也是外来的,拉拢了原来外来的东州派,一起压制益州本土派。但是东吴的孙权不能采取这种策略么?也有不少徐州势力呢。
@经天纬地烟雨江南
07:16:44 支持 ----------------------------- 感谢江南顶贴!
@Lancer2
13:21:25 为何东吴必须妥协,而蜀汉不需妥协?蜀汉的荆州派也是外来的,拉拢了原来外来的东州派,一起压制益州本土派。但是东吴的孙权不能采取这种策略么?也有不少徐州势力呢。 ----------------------------- 这里面有一个观念认识和转变的过程。最初孙策对江东大族多用强硬政策,然而收效不佳,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因为江东大族族大人多势力强盛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所以孙权必须正视其存在而不能回避。总体来说,孙权是在江淮流寓士人集团和江东大族集团走平衡路线,来维持皇权的稳定。至于为什么没有像蜀汉压制益州派那样压制江东大族,其中一个原因是益州大族在刘焉父子时期已经受到了冲击,刘备所要面临的压力没有那么大,因此压制过程可以持续下去。而吴郡的几大家族只会比益州大族更为强势,又位于东吴统治的核心区,孙权如果真要压制,则势必会动摇根本。所以孙权选择了一条相对和平的方式去处理,但中间仍然夹杂着对江东大族的敲打,比如我在上面提过的暨艳张温案、吕壹案和两宫之争。
师兄休息一会吧,该吃饭了。
@青梅煮酒-10 18:06:41 师兄休息一会吧,该吃饭了。 ----------------------------- 好的,谢谢酒兄厚爱。
051 暨艳案的背景是赤壁之战后为稳固政权,孙权开始将目光由单纯的战略扩张和维护既有领土转向统治阶层内部,这时随孙坚孙策东征西讨、为东吴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江北流寓士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环境的需要,而占有大量本土资源的江东大族势力开始在朝廷中崛起,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来自吴郡的四大家族。他们的快速上升与孙权加强君权的想法背离,孙权就曾说:“夫威柄不专,则其事乖错。”(《三国志o吴书o诸葛瑾传》)可见孙权对江东大族在上层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不满意的。暨艳和张温同出吴郡,受后者提携而为选曹郎,至尚书。暨艳品行狷介,好发清议,因为见到当时的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因此而臧否区别。他弹射百僚,核选三署,将官员都从高位上贬斥,能安于旧位的不足十分之一。有一些在任贪污素行不良的,暨艳都把他们贬为军吏,一时间东吴官场风声鹤唳,无人能安。 暨艳和张温还将矛头对准了东吴的首任丞相孙邵。孙邵是北海人,曾为北海太守孔融的功曹,入江东后属江北流寓士人,按《吴录》记载:“张温、暨艳奏其事,邵辞位谢罪,权释,令复职。”可见他们打击的不单单是贪赃枉法之辈,更关键的是他们想将非江东大族出身的孙邵从丞相位上赶走,以便安插江东大族出身的士人。孙权对此出面进行处理,以暨艳和下属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为据严惩二人,二人皆自杀。张温素与暨艳有书信往来,至此也被定罪,其中一大罪状便是结党。孙权考虑到政权稳定的需要,对其他大族秋毫无犯。 发生于赤乌元年(公元238年)的吕壹案是孙权与江东大族的又一次较量。孙邵之后,丞相人选本应在张昭和顾雍之间产生,但孙权最终选择了忠厚的江东人顾雍而摒弃了众人拥戴的彭城人张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孙权的妥协,因为孙权随即设立了校事来监察大臣的言行。校事隶属于中书省,职责为典校文书,原本无足轻重,只是孙权用他们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后,性质发生了变化,吕壹、钱钦、秦博等一批拥有弹劾大权的酷吏开始走上历史前台,内中又以吕壹最为著名。 吕壹籍贯不详,然而从《吴书》检索到的东吴大臣中,共有三个家族为吕姓,吕岱家族为广陵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吕蒙家族为汝南富阳(今安徽阜阳)人,吕范为汝南细阳(安徽太和东南)人,三者皆为淮泗集团中人,因此据庄辉明先生考证,吕壹出身淮泗集团的可能性极大。
@青梅煮酒-10 18:06:13 ----------------------------- 好多年没有见过这种显示器的电脑了,酒兄的图片还真是丰富多彩。
支持佳作
天涯有质量的好帖子已经越来越少了。真正的佳作值得一顶
感谢@游戏风尘2016 、@嘉陵江上的鱼夫 、@水瓶里的小鱼儿 几位老友的关注和厚爱!
052 吕壹本性严苛,用法深刻,如同后世的酷吏周兴、来俊臣、索元礼一样,吕壹得到孙权全力支持后便“渐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顾雍传》),“?抉细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诬,辄欲陷人以成威福;无罪无辜,横受大刑”(《步骘传》),一时间朝臣畏怖,侧目屏息。吕壹将目标对准了多位江东大族出身的高官,如丞相顾雍被吕壹举报,遭到孙权的严厉申斥,而左将军朱据亦被吕壹诬告贪取重金,朱据无法自证清白,只有籍草待罪。而握有军政大权的陆逊也对吕壹心怀愤懑,然而畏于吕壹背后有孙权撑腰,不敢出声抗议,只有伤心流泪而已。 吕壹忠实地贯彻孙权刺探江东大族言行的命令,排陷江东大族高官不遗余力,可以说是出色的鹰犬。但因吕壹影响太过恶劣,东吴上下寒心,太常潘浚甚至准备“欲手刃杀壹,以身当之,为国除患”,迫于众多朝臣的压力,孙权不得不将吕壹诛杀。同时孙权引咎自责,又让中书郎袁礼告谢诸大将,问时事之损益,孙权想要借校事之手打击江东大族的想法没有实现。 在校事案的冲突之中,江东大族略占上风,在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东吴爆发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内部斗争,孙权也得以借此来削弱江东大族,这就是两宫之争。两宫指的是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孙权偏爱孙霸,对孙霸的待遇和孙和没有差别,孙霸也借此机会广结私党,招募宾客,遂造成了举朝中分的局面。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固支持孙和,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则支持孙霸。 如果注意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支持太子的几乎都来自江东大族:陆逊是当时江东大族的领袖,顾谭是顾雍之孙,陆逊外甥,朱据亦在四姓之列,此外出身吴郡张氏的张纯亦支持太子。施绩是丹杨朱治养子朱然之子,而朱治本人曾举荐大量士人入仕吴王府,与江东大族关系密切,丁固则是会稽山阴丁览之子,吾粲是吴郡乌程人,受顾谭之父顾邵荐拔入仕。只有张休、诸葛恪、滕胤情况稍稍有所特殊,张休是太子孙和妃之父,诸葛恪是孙和妃的舅父,又与顾谭、张休同为“太子四友”中人,而且太子孙和之母大王夫人也是琅琊人,和诸葛恪是不折不扣的老乡。滕胤与诸葛恪交好,也为太子集团中人。 而支持鲁王的却几乎都是淮泗集团中人:步骘是临淮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吕岱是广陵海陵(江苏泰州)人,吕据汝南细阳(安徽太和东南)人,全琮虽是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但他的妻子孙鲁班却是鲁王党的重要人物,她与杨竺在此案中推波助澜,扩大了两宫之争的影响。此外孙弘是会稽人,孙峻为东吴宗室,他们既无重名又奸佞险诈,故不见容于江东大族,因而党附于鲁王。
两宫之争是东吴中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大家怎么看?
两宫之争,首先是孙权偏心惹出的麻烦,虽然没有闹到袁绍、刘表那样结局,但是处理起来远远不及曹操;其次是孙权也想接着这个机会扫荡江东大族。本来江东大族立场是很稳妥的,亲附太子,在这种强敌在外的时候,是非常难得了,但是孙权并不想江东大族借着拥立之功,势力更加庞大,另外一拨人窥见孙权的机心,就依附鲁王,指望浑水摸鱼,捞得好处。最后,孙权操作失误,两宫均废,倒是便宜了孙休。虽然没有闹到袁绍刘表那样人一死,子孙就互相残杀,国家灭亡,但是孙休接位也不容易,比曹丕刘禅麻烦的多了。
053 孙权处理此事十分慎重。在第一阶段,他就开始疏远打击江东大族中人。陆逊因屡屡劝谏,被孙权累次派遣中使责让,陆逊因而忧愤而死。顾谭兄弟和张休被徙交州,张纯弃市,吾粲下狱被诛。第二阶段,朱据先被杖责一百,后贬官赐死,尚书仆射屈晃则被斥归田里。与此相对的则是孙权对淮泗集团的宽松处理:仅有杨竺、全寄、孙奇、吴安四个地位不高的小人物在第二阶段受诛,而淮泗集团的重要人物在事后却均获升迁:步骘为丞相,全琮为右大司马,吕岱为上大将军,江东大族受到沉重打击。陆抗当年只有二十岁,但孙权因听信杨竺的构谮,就拿杨竺说得那二十件事询问陆抗,而且禁绝宾客,令中使严加审问。后虽未查出什么问题,但孙权也没重用陆抗。终其之世,陆抗不过一立节中郎将。 然而孙皓即位后,多方采取措施为父亲孙和正名,在这一点上他得到了江东大族的支持,孙皓也适时地为当年蒙冤之人予以平反,政治资源开始向江东大族倾斜。而陆家因为旧有政治基础较好,反弹最快发展势头最猛,孙皓就曾问起陆凯家族出仕的情况(详见前文),最后也忍不住说了一句:“盛哉!”随着朝中元老的凋零,孙皓需在朝臣中重新布置格局,然而作为牵制江东大族的重要砝码的淮泗集团士人的后人已渐趋式微,孙皓已无法使用这些人来维持皇权的平衡。而孙皓本人又多疑,对皇族使用常有所保留,故此皇室宗亲也无法起到对江东大族的限制作用。这样孙皓能使用的便只有江东本土的寒族,因为这些人在政治上毫无根基,又无共同的政治信仰,为求获得更多资源就一定要紧密依赖皇权,因而孙皓本人对他们使用也更为放心,想要将他们驱逐清理也不必花太多心思。故而孙皓即位后,一批寒族开始在朝中冒头,内中虽不乏像楼玄这样的清操之士,但更多的却是如陈声、何定等佞媚之臣和高通、詹廉等黄门宦官。他们的出现让江东大族极为恼怒,除了他们确实有种种不合时宜之处外,自然也与江东大族谋求势力扩张相关。陆抗被提升,正是在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陆抗虽然远处长江上游,和孙皓是“我住长江头,你住长江尾”,但对孙皓的政令缺失也多有耳闻。于是陆抗上表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於强秦,西楚所以北面於汉高也。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接着他又分析东吴的形势,指出山河之险不足为恃:“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限带封域,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陆抗据此表达了自己的忧虑:“臣每远惟战国存亡之符,近览刘氏倾覆之衅,考之典籍,验之行事,中夜抚枕,临餐忘食。昔匈奴未灭,去病辞馆;汉道未纯,贾生哀泣。况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宠,身名否泰,与国同?,死生契阔,义无苟且,夙夜忧怛,念至情惨。”陆抗还在奏疏中提到了十七条应当处理的时政,但陈寿时已经失考,今日我们更是无法了解其内容,不过按陆抗的性格应该和陆凯所奏大同小异。
@Lancer2
14:15:55 两宫之争,首先是孙权偏心惹出的麻烦,虽然没有闹到袁绍、刘表那样结局,但是处理起来远远不及曹操;其次是孙权也想接着这个机会扫荡江东大族。本来江东大族立场是很稳妥的,亲附太子,在这种强敌在外的时候,是非常难得了,但是孙权并不想江东大族借着拥立之功,势力更加庞大,另外一拨人窥见孙权的机心,就依附鲁王,指望浑水摸鱼,捞得好处。最后,孙权操作失误,两宫均废,倒是便宜了孙休。虽然没有闹到袁绍刘表那样人一...... ----------------------------- 说到孙权偏心,更有可能的原因却是孙权的制衡。原来孙登为皇太子时,孙权即宠爱孙和,以实现皇权的平衡,当时孙登一度想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孙和。而在孙登去世后,孙权却又抬出孙霸来制衡孙和,这一点似乎不能单纯用偏心来解释。后面的分析我也深表赞同,就不再?嗦了。
@游戏风尘-12 15:18:43 顶帖 ----------------------------- 感谢老友顶贴!
@青梅煮酒-12 17:37:08 ----------------------------- 酒兄图片的风格又转回风景画了!
顶帖支持
054 而这时殿中列将何定专宠任事。何定是汝南人,原本为孙权给使,后来外放补为吏员。何定自然不愿在基层做刀笔营生,因此上书给孙皓,自称先帝旧人,希望能够还为内侍,孙皓就任命他为楼下都尉,平时就管理一些采购之事,他就在此擅作威福。何定虽然奸邪僭媚,但充分考虑到了孙皓的需求,因此被孙皓委以众事。何定曾为儿子求婚于少府李勖之女,李勖看不上何定,没有答应,何定因而心怀怨愤。正好这时李勖在出征交州的途中杀死导将冯斐,何定趁机向孙皓进谗言:“少府李勖枉杀冯斐,擅自将军队撤还。”于是孙皓将李勖和督军徐存的家属尽行诛杀,连小孩也没有放过,后又焚烧李勖的尸体。 何定为了讨好孙皓,又命令诸将进贡好犬,近的地方找不到良犬便千里远求,一条良犬价值高达数百匹绢。这些狗成为御犬后都被打扮得花里胡哨,每条狗都值钱一万,并配有专人看管。养这些御犬的目的是用它们追捕野兔供给御厨,然而何定的良犬训练不得法,所以获得的野兔没有几只。东吴百姓对此都归罪于何定,惟有孙皓认为何定忠勤,赐他爵位为列侯。 建衡二年(公元270年)秋九月,何定还引发了一次叛逃行动。叛逃的主角是东吴的夏口督孙秀。要说孙秀家族的历史简直就是一出悲剧,他的祖父便是孙权的四弟孙匡,在中原混战时代曹操为了拉拢孙家,将侄女嫁给了孙匡为妻,两人生有一子孙泰。孙匡虽被举孝廉茂才,但还未出仕就以二十余岁的年龄早逝。孙泰后来跟从孙权出征曹魏,结果在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围困河北新城时,被流矢射中而去世。孙秀身为皇室近亲,担任了前将军、夏口督,在位时甚有威恩,引发了孙皓的不快和嫉恨,民间已在此前流传着孙秀将被算计的说辞。 吴国的军镇都督制是孙权时代为保有长江中下游的诸处据点而设置的。据洪饴孙在《三国职官表》中考证,东吴设立的军镇都督有濡须督、京下督、都下督、西陵督、公安督、巴丘督、信陵督、夷道督、蒲圻督、武昌督(后又分为武昌左、右部督)、夏口督、江陵督、沔中督、乐乡督、中夏督、柴桑督、半州督、吉阳督、徐陵督、芜湖督、牛渚督、抚州督、皖口督、吴郡督、虎林督、左虎林督等。从分布上看,牛渚、扶林、濡须督属扬州丹杨郡;半州、皖口属扬州蕲春郡;江陵、公安、乐乡属荆州南郡;夷道、西陵属荆州宜都郡;武昌、夏口、沔中、柴桑、信陵属荆州江夏郡;蒲圻、巴丘属荆州长沙郡。可见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沿岸诸郡,南方的交广二州一处军镇也没有。 而所有的这些都督中,夏口督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职务,不仅领兵较多,且多以皇室宗亲担任,如孙秀之前有孙邻(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孙贲之子)、孙壹(孙坚之弟孙静之孙,孙奂之子),后有孙慎,而且为突出其重要地位,夏口督一般都有使持节或假节的权力。此时孙皓派遣何定率领五千人到夏口打猎,孙秀见何定率领如此之多的士兵前往自己的防区,于是惊慌失措,趁夜带领妻子儿女及亲兵数百人北投晋国。当年十二月被晋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会稽公。骠骑将军为将军的第一等,班次在车骑将军之上。以孙秀的名望和资历,这个新职务显然有虚高之嫌,因为晋国开国元勋贾充此时也不过是车骑将军。司马炎觉得让贾充屈居孙秀之下有些过意不去,想要更改朝班时的位次,让车骑在骠骑之右,贾充固辞,方才见听。显然司马炎如此看重孙秀就是因为他东吴皇亲的身份,为了吸引更多东吴官员归降,有必要树立一个标杆性人物,孙秀便是司马炎此时树立的标杆。
@游戏风尘-13 18:55:49 顶帖支持 ----------------------------- 感谢老友!
支持佳作
师兄周末好。
@嘉陵江上的渔夫L
15:10:48 支持佳作 ----------------------------- 感谢鱼夫兄的厚爱,周末愉快。
@青梅煮酒-14 16:44:05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很应景的一幅图片
055 这已不是东吴的夏口督第一次叛逃。孙秀的前任孙壹在位时,因孙?见图,故以使持节都督夏口诸军事镇军将军沙羡侯的身份来投,也被任命为侍中车骑将军、假节、交州牧、吴侯。像孙壹、孙秀这种皇室宗亲的叛逃政治影响可远比早前的晋宗、韩综等将领为大,故而孙皓听说孙秀远遁后大怒,将孙秀从宗族中除籍,更改孙秀姓为“厉”姓。 陆抗对何定的“丰功伟绩”也有所耳闻,至此上奏孙皓,首先他说“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并说从春秋到秦汉,这些国家之所以倾覆,都是由于任用小人的原因。因此他提出论点:“小人不明理道,所见既浅,虽使竭情尽节,犹不足任,况其奸心素笃,而憎爱移易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他随即指出当今的弊政:“今委以聪明之任,假以专制之威,而冀雍熙之声作,肃清之化立,不可得也。”他也因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方今见吏,殊才虽少,然或冠冕之胄,少渐道教,或清苦自立,资能足用,自可随才授职,抑黜群小,然后俗化可清,庶政无秽也。”注意这里的“冠冕之胄”四个字,很显然陆抗主张提拔使用的,仍是江东大族子弟。 然而陆抗的表疏孙皓却压根没心情看,因为就在该年,他宠爱的左夫人王氏去世了。孙皓哀痛不已,朝夕前往痛哭,好几个月没有出来。都道是“侯门深似海”,何况深居九重的天子?所以孙皓不出门,外人压根也不了解他的动态,民间就谣传说孙皓其实已死,只是官方还在封锁消息。那谁会成为新天子呢?众人的目光在宗亲中瞄来瞄去,最后圈定了两个人:章安侯孙奋和上虞侯孙奉。孙奋是孙权七个儿子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会稽王孙亮和景帝孙休都是他的弟弟。孙奋在孙权去世的那年被立为齐王,居于武昌。孙亮即位后诸葛恪辅政,原封于滨江兵马之地的诸王皆内徙,孙奋被迁往豫章郡。孙奋听说后十分生气,数次干犯法度,擅自调发诸将之兵修整宫殿,又私杀左右有罪过的侍从。诸葛恪给他去了一封书信,指出他应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并举鲁王孙霸的例子作喻。孙奋接报后害怕了,乖乖地徙往南昌,但仍游猎弥甚,官属皆不堪命。后听说诸葛恪被杀,孙奋的野心也膨胀了起来,他动身前往芜湖,甚至想要到建业来观察时局的变化。他身边的傅相谢慈是儒学出身,见此情况劝谏孙奋,孙奋即行将其诛杀。因为这件事孙奋被废为庶人,再次迁往章安县(今浙江临海市东南)。因为他罪过深重,所以历次大赦都没有免除他的罪行。 到了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孙亮下诏,说即使他不能复封王爵,怎么着也可以封侯吧?有司认为可以,就封其为章安侯。由以上事例可知,孙奋其实是个野心甚大、行为不检又贪图享乐之人。而孙奉的来头也不小,他是孙策之孙,吴侯(后改上虞侯)孙绍之子,袭父爵。从理论上讲这两人都有继承法统的亲密血缘,故此一些政客开始了投机活动。诸葛恪将孙奋徙到豫章时,其母仲姬也随之前往,后来就葬在了豫章。此时豫章太守张俊听说孙奋有可能接任皇帝,便给仲姬墓扫除坟茔。孙皓听说外界竟然流传着这样的消息,诛杀孙奋并其五个儿子,又杀孙奉,还车裂了投机客张俊,并夷灭他的三族。
第七章 二战交州(下) 056 蜀汉尚未灭亡时,东吴派遣丹杨人刁玄出使蜀汉,得到了数十年前司马徽与刘?论运命历数的文字。司马徽为东汉末年名士,被另一名士庞德公(庞统叔父)称之为水镜,以其清雅有识人之鉴,司马徽曾评价庞统是“南州士之冠冕”,后果然如此。刘?为南阳安众人,十岁时曾在讲堂上嬉戏,司马徽抚摸着他的头问他:“孺子,孺子,‘黄中通理’(语出《坤》卦,黄中为内德,意为人内含圣德,通达事理),宁自知不?”刘?在魏国官至侍中。以他和司马徽所论的运命历数,当是对国家兴亡进退的预言,属于历代统治者严厉打击和禁止的对象。而这一类洞悉世事的高人要么被政府网罗,要么被政府打压,无一例外。其实东吴也有能预言后世状况的高人,如吴范就曾准确预言孙权破黄祖和刘备取蜀汉的年份,赵达亦曾推算出孙权君临天下二十四年。然而自孙权之后,此类人已鲜见于朝廷,故此孙皓才对外来的传闻特别相信。然而孙皓不知道的是,刁玄为了哄骗国人,自己在原文中擅自增加词句:“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又有从晋国叛逃到吴国的降人,说寿春流传着这样的童谣:“吴天子当上。”孙皓听到这样的传言,真以为自己才是上天选中的一统之主,高兴地说:“这就是天命啊!” 为了与天命之兆相合,孙皓于建衡三年(公元271年)正月晦日,孙皓率领母亲何姬,妻滕夫人及后宫数千人从牛渚路道西上,准备去攻击晋国,以证明这就是青盖入洛阳。虽然已是正月,但在路上一行人还是遇到了大雪,道路因此而损坏,兵士们身穿铠甲手持武器,百人共拉一车,因为天气寒冷很多人几乎被冻死。士兵们不堪忍受,有人说:“只要遇到敌人便立时倒戈。”这时东观令华?等人固争,孙皓对士兵的怨气又微有耳闻,至此方才回去。司马炎听说孙皓出兵,也调遣义阳王司马望统两万中军、三千骑兵屯驻寿春。听说吴军退走,也即罢兵。 孙皓的倒行逆施连他的老搭档万?也看不下去了。孙皓游华里(建业城西),万?与右大司马丁奉、左将军留平等人密谋:“这次出行不急,如果孙皓到华里不回来的话,社稷事更为重要,我们不得不自己回来。”这话孙皓也有耳闻,因为万?是旧臣,孙皓表面未做任何举动但心里已恨透了他。 晋、吴之间的交州争夺仍在继续。该年夏四月,陶璜再次进攻九真,这次他选择了海路,出其不意地径到交趾,董元出兵抵抗。董元为求胜利,先在墙内预设伏兵;所以陶璜在下属争着要出战的时候,他就在军后摆了一道长戟阵。两兵相接,董元伪装败退,陶璜追击他,伏兵果然尽出,陶璜用长戟逆击,大破董元。陶璜又以所得的宝船上的织锦等物赠与扶严(位于今天越南境内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梁奇,梁奇派出了万余人相助陶璜。董元有部将解系同在城内,解系素有勇名,陶璜招诱其弟解象,让他给解系写信,又让解象坐着陶璜的专属车驾,用鼓吹引导而行。董元从城上望见,说道:“解象做出如此姿态,那解系肯定没斗志了!”于是就杀掉了解系。陶璜发起猛攻,董元被杀。杨稷听说后,以部将王素代董元为九真太守。
感谢@嘉陵江上的鱼夫 、@游戏风尘2016 两位老友的支持!
师兄新的一周创作愉快!
我感觉魏晋时期的江南士族十分牛逼 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顶帖支持
@青梅煮酒-16 17:52:15 ----------------------------- 乘长风破万里浪,好图片!
@岑药师
18:17:55 我感觉魏晋时期的江南士族十分牛逼 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 江南大族在魏晋时有个起伏涨落的过程。东吴灭亡后大族一度低沉,但随着东晋偏安江左大族势力再次出现反弹。研究他们的兴衰真是一篇大课题,药师有兴趣我们可以探讨一下。
057 这时晋国主导交州地区事务的最高长官霍弋已死,薛?、陶璜大起十万兵进攻交趾。早前霍弋派遣杨稷、毛炅的时候曾和他们约定:“如果敌人围城,未满百日而投降的话,就要诛杀家属,如果满了百日而城池陷落,那么就治刺史的罪。”杨稷等在城中未坚持满百天而粮草已尽,于是向陶璜请求投降。陶璜给予他们粮草,让他们继续坚守。东吴来的将领对此都非常不理解,他们纷纷劝陶璜收回前命。陶璜说:“霍弋已死,无能来者,可须其粮尽,然后乃受,使彼来无罪,而我取有义,内训吾民,外怀邻国,不亦可乎!” 杨稷、毛炅再次支持到粮食吃完,而救兵仍然不到,迫不得已之下出降。孙皓命人送杨稷到建业,杨稷行到合浦郡时,呕血而亡,首级传送秣陵,尸体被弃入海中。吴军入交趾后,斩杀杨稷长史张登、将军孟通和交趾人邵晖等两千余人。而在前次吴国出兵交州的古城之战中毛炅杀前部督修则,此时修则之子修允亦在军中,此时请求为父报仇,陶璜以毛炅勇猛,欲收为己用,想要赦免他。但毛炅并非真心归降,私下密谋袭击陶璜,事情败漏而被收押。东吴将领呵斥他说:“晋贼!”毛炅立时反击:“吴狗!何等为贼?”修允生剖其腹,取其心肝,骂道:“复能做贼不?”毛炅仍然骂声不止:“尚欲斩汝孙皓,汝父何死狗也!”遂不屈而死。 其他晋军将领如孟?、爨能、李松都被送往建业,孙皓打算将他们都杀掉。这时有人劝谏孙皓,说这些人忠于所事之主,应该宽宥他们以劝边将,孙皓听从了这个建议,想把他们徙往临海郡。孟?等人一心想要北归,盘算着如果到了临海郡路途转远更难逃脱,因为吴人喜爱蜀地出产的侧竹***,就声称会做竹***,孙皓就将他们送到“作部”(朝廷直属的负责手工业生产的机构)。这几个人念念不忘找机会逃走,后来孟?于泰始九年成功北逃,孙皓迁怒于爨能、李松,因而将二人诛杀。孟?恨透了东吴,面见司马炎时陈述伐吴大计,司马炎厚加赏赐,封其为日南太守。因杨稷的交州刺史和毛炅的交趾太守印绶未至晋军已败,司马炎就赠杨稷交州刺史,又使毛炅长子袭爵,其余三子和爨能李松之子都并为关内侯。 陶璜扫平交趾郡之后,继续出兵九真郡和日南郡。九真太守王素和董元牙门王承想要逃回南中,被陶璜别将卫濮所获。九真郡功曹李祚见交趾百姓受到荼毒,率领吏民归附晋国,陶璜最初的进攻没能得手。而李祚的舅父黎晃在陶璜军中,劝李祚归降。李祚回复说:“舅父你为吴将,而我是晋臣,只有凭借实力较量了。”后来九真郡被攻下,日南郡亦重归东吴。消息传到建业,孙皓任命陶璜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前将军、交州牧。陶璜为了加强东吴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征得孙皓的同意,开置武平、九德、新昌三郡(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其中新昌郡为分交趾郡所设,武平郡为扶严旧地),又在九真属国设三十余县。当地由于土地险阻,民风强悍,少数民族多对外来统治有所反抗。陶璜予以征讨,尽平扶严等少数民族部落。只是虞汜在征途中去世,是此战的一大缺憾。
真搞不明白像孙皓这样一个迷信于星象占卜、诛杀贤臣重用小人的荒淫无道之人为什么可以稳坐皇位十几年,怪不得羊祜在告老还乡之前还力柬司马炎趁孙皓在位要抓紧时间伐吴。让这样的人做了吴主,重用濮阳兴和张布、使得孙皓有机可乘的孙休也难辞其咎。
@青龙老儿
22:45:53 真搞不明白像孙皓这样一个迷信于星象占卜、诛杀贤臣重用小人的荒淫无道之人为什么可以稳坐皇位十几年,怪不得羊祜在告老还乡之前还力柬司马炎趁孙皓在位要抓紧时间伐吴。让这样的人做了吴主,重用濮阳兴和张布、使得孙皓有机可乘的孙休也难辞其咎。 ----------------------------- 东吴灭亡后,出身于吴郡大族的陆机写了一篇《辩亡论》,他在分析孙皓在位时的情况中提到:“降及归命(即孙皓)之初,典刑未灭,故老犹存。……元首虽病,股肱犹良。爰及末叶,群公既丧,然后黔首有瓦解之志,皇家有土崩之衅。”可见从陆机的角度来看,元老重臣的凋谢是东吴灭亡的重要原因。而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孙皓虽然为政暴虐,迷信谶纬,但是因为不断地加强皇权,对朝廷的控制力是没问题的,只不过后来人人离心,即使有忠臣良将在局部地区竭尽使命(如吾彦在建平、陆晏在夷道等),但别的地方守将都是土崩瓦解,没人肯尽力效命,所以东吴亡于内而非外,晋国出兵只不过适逢其会而已。 孙休因为濮阳兴和张布是藩邸旧人就大加任用,即使他们有错误也不忍深责,最终这两个没有主见的人毁掉了皇位传承次序,使得孙皓成功上位,此点孙休的确有责任。
顶帖支持
@青龙老儿
22:45:53 真搞不明白像孙皓这样一个迷信于星象占卜、诛杀贤臣重用小人的荒淫无道之人为什么可以稳坐皇位十几年,怪不得羊祜在告老还乡之前还力柬司马炎趁孙皓在位要抓紧时间伐吴。让这样的人做了吴主,重用濮阳兴和张布、使得孙皓有机可乘的孙休也难辞其咎。 ----------------------------- @陟云子
07:32:46 东吴灭亡后,出身于吴郡大族的陆机写了一篇《辩亡论》,他在分析孙皓在位时的情况中提到:“降及归命(即孙皓)之初,典刑未灭,故老犹存。……元首虽病,股肱犹良。爰及末叶,群公既丧,然后黔首有瓦解之志,皇家有土崩之衅。”可见从陆机的角度来看,元老重臣的凋谢是东吴灭亡的重要原因。而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孙皓虽然为政暴虐,迷信谶纬,但是因为不断地加强皇权,对朝廷的控制力是没问题的,只不过后来人人离心...... ----------------------------- 日本人做的三国志游戏已经尽可能与史实趋同了,明显地三国后期有超强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少。好像蜀国只有姜维、吴国只有陆抗还可以独当一面,只有魏/晋国更多一些。 魏国经历了各种内部剧变还能依然保持着强国姿态,人才储备上质量和数量都没有大幅下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我觉得人才是各个时代都有的,只是有没有被发掘而已。蜀国远在边隅,确实人才很稀疏;吴国虽然有荆、扬、交三州,但文化和经济等方面也远不如魏国。 吴国到了后期,老一代的人才离去后得不到年轻血液的补充,很大成分上也是因为从孙权时期开始,江东四大家族就一直被打压、族中有能之士得不到重用(陆抗就是典型例子)而淮泗集团后继无人,毫无背景的寒门士子又很难被发掘。 这样说来,如果把对待江东大族和淮泗集团的政策作为大前提,即使换成孙登或孙和来当吴主,也很难比孙休做得更好吧。 话说回来,孙皓虽说没什么军事才能(比如采用岑昏所献的铁链、暗锥这样荒谬的计策),但政治上应该还是很有一套的。首先他的皇位竞争者远比刘禅多得多,他可以在坐稳皇位之前表现出种种假象而不被人怀疑;而且即使日后实行暴政导致各种天怒人怨,他也能将威胁到他政权的隐患一一化解掉。最后结局是被晋国强敌逼下皇位然后在洛阳颐养天年,而不是在那之前被国内自己人干掉,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政治才能。
人才也是锻炼出来的,没有机会锻炼,就不容易出人才。
@青龙老儿
22:45:53 真搞不明白像孙皓这样一个迷信于星象占卜、诛杀贤臣重用小人的荒淫无道之人为什么可以稳坐皇位十几年,怪不得羊祜在告老还乡之前还力柬司马炎趁孙皓在位要抓紧时间伐吴。让这样的人做了吴主,重用濮阳兴和张布、使得孙皓有机可乘的孙休也难辞其咎。 ----------------------------- @陟云子
07:32:46 东吴灭亡后,出身于吴郡大族的陆机写了一篇《辩亡论》,他在分析孙皓在位时的情况中提到:“降及归命(即孙皓)之初,典刑未灭,故老犹存。……元首虽病,股肱犹良。爰及末叶,群公既丧,然后黔首有瓦解之志,皇家有土崩之衅。”可见从陆机的角度来看,元老重臣的凋谢是东吴灭亡的重要原因。而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孙皓虽然为政暴虐,迷信谶纬,但是因为不断地加强皇权,对朝廷的控制力是没问题的,只不过后来人人离心...... ----------------------------- @青龙老儿
12:15:19 日本人做的三国志游戏已经尽可能与史实趋同了,明显地三国后期有超强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少。好像蜀国只有姜维、吴国只有陆抗还可以独当一面,只有魏/晋国更多一些。 魏国经历了各种内部剧变还能依然保持着强国姿态,人才储备上质量和数量都没有大幅下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我觉得人才是各个时代都有的,只是有没有被发掘而已。蜀国远在边隅,确实人才很稀疏;吴国虽然有荆、扬、交三州,但文化和经济等方面也远不如魏...... ----------------------------- 三国后期人才还是有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的频度和规模都不及先前,所以说环境给予人才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像吾彦这种完全寒门出身的人才被提拔的也是凤毛麟角。 但就三国对比来说,魏国的颍川郡和汝南郡本来就是车马辐辏之地,而且因为毗邻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老家南阳郡,所以文化积淀深厚,饱学之士也多,就很容易出具有优秀政略才能的文臣和循吏,而这样的条件蜀汉和东吴是不具备的。就目前统计到的蜀汉和东吴官员来看,蜀汉官员来自益州本土的多集中于蜀郡、犍为郡等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来自南中七郡的除了少数几个豪族出身的如孟琰、李恢等,几乎找不到特别出类拔萃的文官。东吴也是一样,吴郡一郡人才就占了扬州的一半,而交广二州却几乎是空白,可见当时各地发展得不均衡。 说到东吴统治后期,孙皓倒是从基层提拔了一批他所认为的人才,如何定、张?、陈声等,这些人没有什么背景也易于控制,但就是才能平平,而淮泗集团的后人已经式微,江东大族的人孙皓又不敢放手任用,而到了快要亡国的时候孙皓又想起提拔江东大族的人,如将陆凯后人官复原职,可惜为时已晚。
写得不错,顶!
058 纵观晋吴的交州之战,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晋吴双方对偏处岭南的交州都保有足够的关注,并试图在当地建立统治。然而晋国核心统治区距离交州太远,故而在交州只能使用原蜀汉南中地区的军力,因此在镇守得力的霍弋去世后,晋国已难以施加足够的援手,此即陶璜所谓的“霍弋已死无能来者”,也是后来李祚据九真向南中求援时,南中仅能“遥为之援”的原因。而东吴在交、广地区原驻兵力并不强大,即华?所谓的“备戍减少”,东吴的刘俊修则初攻交州时甚至屡获失败,足以佐证这一观点。 陶璜、薛?之所以能打下交州,除了他们用兵得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动用了荆州的精锐军力,想想看,东吴灭亡时全国军队也仅有二十三万,此次为平交州一次性就出动了十万人,力度不可谓不大。据《晋书o吾彦传》载,此次出征“军容甚盛”,可见孙皓使用的乃是荆州的核心部伍。然而此战过后东吴的实力亦损折不小,交州的少数民族部落也并非彻底服膺东吴的统治,而只是对陶璜个人的归心。因此当孙皓想要调任陶璜为武昌都督,而以合浦太守修允替代陶璜时,交州地区数以千计的百姓请求将陶璜留下,孙皓不得不让陶璜回任。 远在北方的司马炎面对交州数郡的丧失,也仅仅是分益州南部之建宁、兴古、云南和交州的永昌四郡设立宁州,作为对交州制衡的桥头堡。此时他已顾不上在交州和孙皓展开争夺,因为他还有更烦心的事:雍、凉、秦三州遭遇大饥荒,西北地区的叛乱越演越烈,不仅秃发树机能无人可制,而且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响应,北地郡(治所在今宁夏吴忠)的匈奴、屠各、卢水胡和羯人等在树机能的影响下进攻金城郡,凉州刺史牵弘率兵镇压。正如此前陈骞的评价一样,牵弘是个勇悍无谋的武夫,结果他和胡烈落得一样的结局,众胡与树机能共围牵弘于青山(今甘肃环县西),牵弘最后战败而死。 此外,匈奴右贤王刘猛起兵反晋,叛出塞外。原来曹操为控制匈奴,将塞内的匈奴分为五部,刘猛虽贵为右贤王,但仅为中部帅,并不能控制五部匈奴的全部部众。关于刘猛反晋的原因,可从三十多年后另一匈奴右贤王刘宣的几句话中寻找***:“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又刘宣劝首领刘渊起兵时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属晋纲不弛,大事不遂,右贤涂地,单于之耻也……方当兴我邦族,复呼韩邪之业。”可见匈奴部落认为待遇不公和丧失昔日的土地人口管理权力才是酿成此次叛乱的主因。 刘猛叛出塞外,即屡屡对边境实行骚扰,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十一月,刘猛进攻并州,被并州刺史刘钦击破;转年正月,刘猛再次与晋军交战,在晋军监军何桢、胡奋,骁骑路蕃(诸葛诞反叛时为骑督偏将军,因不肯依从而和庞会斩门突出受封亭侯)的共同打击下屡战屡败,何桢暗地采用利益招诱刘猛的部下帐下将李恪,李恪杀死刘猛投降(按:《资治通鉴》载李恪为左部帅,而此时的左部帅应为刘豹,故从《晋书o胡奋传》认定李恪为帐下将)。
@Lancer2
17:23:19 人才也是锻炼出来的,没有机会锻炼,就不容易出人才。 ----------------------------- 是的,只不多东吴后期留给寒门士人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
支持好帖
@嘉陵江上的渔夫L
11:44:06 支持好帖 ----------------------------- 一起支持。
@嘉陵江上的渔夫L
11:44:06 支持好帖 ----------------------------- @青梅煮酒-18 17:03:38 一起支持。 ----------------------------- 感谢鱼夫兄和酒兄的支持。
059 秦州刺史胡烈、凉州刺史牵弘先后败亡,震动了晋朝廷,司马炎深以为忧,为此寝食难安。侍中任恺因而进言称:“秦、凉覆败,关右骚动,此诚国家之所深虑。宜速镇抚,使人心有庇。自非威望重臣有计略者,无以康西土也。”司马炎因此问谁可担此大任,任恺向司马炎推荐了贾充,中书令庾纯也附和此说,于是司马炎决意以贾充西镇长安,准备任命他为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仍兼侍中和车骑将军。 任恺和庾纯为什么会推荐贾充呢?原来这是他们准备将贾充排挤出朝的关键一招。贾充自司马昭时被宠信始,一直历官显位,他为人谄媚奸巧,又善观察上意,故能长宠不衰。贾充在朝中有一个固定的小圈子,除了他之外,还有太尉、行太子太傅荀?,侍中、中书监荀勖,越骑校尉冯?等,这些人互为党友,朝野恶之。司马炎曾问侍中裴楷治政得失,裴楷说:“陛下受命,四海承风,所以未比德于尧、舜者,但以贾充之徒尚在朝耳。宜引天下贤人,与弘政道,不宜示人以私。”任恺早年娶魏明帝曹睿女齐国长公主,在魏为中书侍郎,入晋后为侍中,因有经国之干,又以社稷为己任,故受司马炎器重而综管天下机要。之前任恺厌恶贾充的为人,不想让他久执朝政,所以对他施以裁抑。 后来贾充寻找到报复的机会,他对司马炎说任恺忠贞局正,适合在东宫辅佐太子。但司马炎只是让任恺兼任太子少傅,并没有免去他的侍中一职,贾充的计划没有实现。此时任恺见到贾充的女儿又嫁给齐王司马攸为妃,担心他势力以后会更大,故此以堂皇理由将其推上此位。而中书令庾纯出身儒学世家,其兄庾峻为著名的经师,他本人也“博学有才艺,为世儒宗”,他和博士秦秀等人因为贾充有弑君恶行而对贾充甚为鄙薄,从道德立场上对贾充予以批判,此时也希望贾充出朝外任。 对于外镇秦、凉,任恺说得冠冕堂皇,贾充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将要出发的时候,百官为他在夕阳亭践行。贾充的死党荀勖对他说:“公,国之宰辅,而为一夫所制,不亦鄙乎!然是行也,辞之实难,独有结婚太子,不顿驾而自留矣。”贾充深以为然,因问谁可寄怀。荀勖道:“请让我去游说。”他对贾充的另一死党冯?说:“贾公远放,吾等失势。太子婚尚未定,若使充女得为妃,则不留而自停矣。”原来司马衷已经行过冠礼,可以成婚,荀勖为了防止贾充出朝,故而打算用联姻的方法阻止此事。
@游戏风尘-17 18:53:01 写得不错,顶! ----------------------------- 感谢支持,远握!
至持好帖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