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自我提升,想要提升自己看什么书书会比较好点?

都说多阅读才能提高自己
可是究竟应该看什么、怎么看
才能真正让自己变得更好?
授权转载自孙志超
  看一些文章能不能改变人?老实说,我真不太相信。小时后的伟人传记没改变过我,如今我写的文章,相信也很难改变任何一个读者。
  我虽然花时间写了些文章,其中部分是对事情的看法与体会,但这仅仅是传达着我自己的见解罢了。我不期待,甚至不认为有人会因为看了这样的东西产生什么实质上的改变。就算有些内容你读了觉得头头是道、觉得好像体会了某些东西;但那体会搞不好根本不是我想传达的东西也说不定?
  那,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呢?
道理要亲身走过才会领悟
  人的理解常常不是渐进性的,而是某种类似进化性质的跳跃。事情常得靠自己实际走过一遍;要先认真对某样事情投入、从投入回馈中反思、阅读、学习、理解、反省,这样辛劳的经历一大段后,才会突然某一天开始有些心得性的东西。 非要到这时候再回头看,你才真的对于生命或是生活产生某种新体会。
  但好玩的事情是,若这时候你把体会写出来,你会发现写出来的东西似乎毫无特点。明明是把过程的精华浓缩出来,但看的人却会觉得:“啊不就是个从小学就看过百遍的道理?谁不知道这些事啊?还要你说吗。”
好东西都喜欢教人抄近路。找出捷径的目的不是偷懒,是给一条方便法门,直指核心。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佛经有许多精彩的文字,没有大智慧大累积是消化不完的,怎么会不立文字?留下来的是捷径,可惜是我们没有脚力去走完。也许不是脚力?是眼力?或是心力?
武术里的形意拳算是走捷径了,号称把天下的形态都浓缩成五形十二把,外形内意。山西戴家刚刚放出来的东西还带有十三势的影子,到了河北之后,李洛能应该整合了不少。能从近路里再找出一条捷径的,就是王芗斋了。干脆连最简单的形也不要了,就练意。去形取意,站桩里面摸拳劲。
现实生活中,捷径是给有资源的人走的路,虽然不公平,但是事实。练拳就像开一扇大门,铺一条大路,先假设没有资源,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状况下,一步步来,什么都要练,什么都均匀。
怎么开始?先练十路弹腿。每一路只练几个动作,不是捷径的简单动作,是绕远路的重复动作。反正没别的办法了,那就步步为营。少至三四组动作,多至十几种手法就能组合成一路的弹腿套路,北方许多门派都用来当基本功入门。
弹腿弹腿,顾名思义,每路都有提膝弹蹬,十路练下来,至少抬腿弹踢上百次,大冬天打下来,全身能火热。胯开腿松,腰板肩背也都拔开了。
没有高难度的动作,没有深奥的功法,只有错不了的基本功。
所以说,看完一篇文章,你觉得从认知角度上“知道”了,真的是实际的知道吗?
见到了山,但得自己往上爬
还是用禅语来比喻:“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没看懂吗?那用个朋友的经验当例子好了。
有个认识很多年的朋友,大概八年九年前时候存到点钱,想开始理财,但过去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接触与背景,连什么股票债券定存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更别说什么基本面、K线图、指标之类的东西。 这大概是属于最早连见到山时,都不懂那是山的阶段。
后来他搬了一堆书回家,从“第一次买股票就上手”、“经济学的第一堂课”这类基础书开始翻起。一段时间后,在面对如K线图、或是均价这类东西时,大概知道是什么东西了,也陆续了解了什么EPS、净值、年化报酬率这些术语。
等到基础书看过后,觉得自己还没被吓倒,又买了其他更杂的如“期货理论与实务”、“价量形态”、“股价趋势技术分析”、“股市操盘手回忆录”这类东西。接下来数年,则一边实际尝试操作一边又学了一堆技术分析的知识、如什么箱型整理、楔形、旗型之类的东西。当时自己觉得学了很多东西,想说该会的都会了。等日后回顾来看,其实那时候不过勉强才到达了知道“那就是山”的阶段。
但当时他并不知道,以为自己学到很充分了;一度很自满,还在投资网站上大放厥词。但实际上,学的越多却自己反而越觉得迷糊。因为只知道背公式,只知道强记别人说的规则,反而开始走火入魔。开始花很多时间钻研一些细节、比方说到底均线该用几天;画图时该从哪点连到哪点;常常觉得某个线连起来像这也像那。那时其实山开始看起来不是山,好像这也对好像那也对、找不到一个观念的核心主轴;剩下的只有无限的迷糊。
还好,接下来他认识了一位长辈,带着他操作并教了很多东西,让他学会了探索“事情的本质”。 这才发现价格是反映当下投资人对于标的物的看法,而人心的贪婪与恐惧才造就了一段一段类似的走势。
看图、看数据的目的不是要看形状本身,而是要去探索背后人心思惟对此的反应。曲线不过是人心的载体;图形只是反映出大部分人在这时候心里在想什么而已。当这道理懂后,再回头看K线图,再去探索的就不是形态的表象,而是形态背后的人心。这一旦理解后,才发现图画的是否精确并不重要,资金的管控、止损停利、还有心态性的调整才是最关键的。
这东西体悟之后,他突然就海阔天空起来。曲线是否完美不重要了、哪一点连到哪一点也不重要了、预测也不再重要、知识的细节也不再重要,相反的,知识背后的精神与含意才是最关键的。
能掌握住核心精神的话,用什么方法都一样的。 于是看山终于又是山,而不再是迷濛不清。 回顾这某一段路,才会知道自己过去有多无知、也才会知道自己还有多大的进步空间、更因此知道学习的核心该放在哪里。 东西学多了,人反而谦虚低调了。
自己摸索,也要向外看,避免盲点
我对项目管理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样的。
一开始接触如甘特图或是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时,被那复杂的颜色、时间条、实线或虚线的连接线吓傻。对从来没接触的人而言,这些复杂的图形恐怕根本看不懂。这是连山都看不懂的阶段。
等开始学会一点东西后,会开始知道方块代表什么含意、某条线代表什么含意、某个数值(如EV 或是TT)又代表什么含意。但这阶段,也仅仅只是学会了表面,只是知道了最基本知识性的东西。 看了数字,知道工作要花五天;看了数字,知道我们有八天的缓冲。这是第一次看山是山的阶段。
但这时候其实会的都还只是最基础,连核心的边都还没摸到呢。人如果不在此自满,接下来将会得开始面对一长串见山不是山的日子。
慢慢开始觉得,明明学会了基本技巧,怎么进度还是有问题? 或是会花很多时间排出一个过分优化的日程表,但是不理解那样过度的优化其实在案子一开始后马上会崩溃。 再不然,可能忽略报表与图形只是协助我们理解目前发生了什么事情,问题的预防或是排解还是得靠自己的执行力。 也可能,并不知道怎么把学会的技术与工具转化成自己整合团队的助力;而只是变成工具或是技术的奴隶。为何? 因为这些个别知识其实不过只是排期知识的一块,你还必须要整合起来。
有的人撑不过去,会在此宣称管理知识或是技术无用。 会认为就算学这些,事情还是朦朦胧胧、还是无法掌握。 所以你恐怕时而不时就会听到有人宣称:“计划赶不上变化,随机应变就好。” 或是有人告诉你:“管理只会僵化大家的反应。”等等的看法。 但这往往并非方法本身不对、也不是事物本质就是朦胧难解的,而在于很多人或许还在见山不是山的阶段,就仓促的下了结论。 在还没能掌握事情的本质与核心下,才会觉得事情各自独立而难以整合成一致的概念。
但若这时候愿意咬牙继续思索下去,有一天一旦在思维上能有突破后。 你将会开始理解每个数值、每个报表背后其实都代表一段故事与人心的反应。
知识只是让我们解决问题。 学到东西要能够在对的方面应用与协助,那才有用。排期知识的关键不是图表、而是提升自己在处理上图这些事情的能力。换句话说,数值、文字、报表的本质终究还是项目上的人。它们是间接的对我们揭露了项目状态、人员反应、士气、甚至可能的风险与问题。当你了解数字背后的意义、当你理解你怎么通过数字与图形解读人心时,你会开始了解管理的“真正精神”在哪里,也会开始理解更多不是表格跟图形能呈现的东西的重要性。
最后,到了见山又是山的阶段后,就算不使用所有基础技巧,你或许也能让事情顺利进行。到了这阶段,技术与知识将变成你规划与决策的底层。 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你有了意念、工具或技术无意识的来支援这些想法。 这时候自然价值就能彰显了!
但重点是,你要过这一阶段才行。 而且到这一阶段是没有任何速成的办法;脚踏实地的自己走过,恐怕才是唯一能开拓捷径的办法。
而一旦体会过一次后,这样的概念你将可以应用在任何层面的专业上。
打篮球也或许是一例。 你要先培养了足够的基础,跟团队培养出战略默契,你才开始具备解读别人企图的能力。 到最后,别人手一动你就知道人家要干嘛。到时候因为一切都成为本能与习惯时,你出手就能毫不思考的做出最应该要的动作。敌手不再让你困惑,球场也不再让你无助。
心存投机、轻易自满,学不到精髓
这或许也就是武侠小说中所谓的后发先至,制敌于先机。
若你是投机客,这时候一张线图你可以看出群众心态。
你若是PM,一份进度报告你可以猜出发生什么事情、而问题又可能在哪里。
你是篮球选手,一个眼神、你就可以猜出对方想攻哪里。
你是资深编剧,一个文字片段你就能猜出故事架构与观众的反应。
你是市场人员,一张业绩报表你或许就可以猜出消费者心态。
我相信人生任何一件事物,恐怕都会经历这几个阶段。从一开始字面含意的领会,到认真了解后觉得似是而非的矛盾,到最后可以直达本质的透彻。唯一的问题仅在于,不走到最后,你其实不知道自己现在到底在哪个过程中。
但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在前面阶段就志得意满,觉得自己学会了表面知识之后就可以停止了、或才学了表面知识就认为那是无用的、甚至仅仅学了表面知识,就开始想找出捷径。
当然有些本质性的天才可以学些皮毛就能自发性的应用,但是大部分的你我恐怕都不属这类型。 所以不要太早下结论,或许就是我们这种非天才的人该常常自我提醒的一种处事心态了。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公平的,那就是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这有点像是进行一场大富翁游戏。时间是我们的筹码,每个人拿着相同的资金,接着各自发展。有时候会碰到意外,让时间停下来。这一圈大家都在掷骰子往前,只有自己被跳过,感觉不是很好。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意外让我们停下来?往往是死学习带来的好奇心丧失。
相信从小到大我们都想过一个问题:“我学这个要做什么?”如果学习只是为了成绩,那我们毕业以后就不用学习了吗?只有考试内容才是常识吗?历史、健康、音乐、美术、家政等知识都不算常识?还有更多没被放进基本教育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不是常识吗?我一直相信,不知为何而学,不可能成为好学生。
还记得小时的我对于世界充满好奇,碰上不懂的现象一定要抓着父母问出个所以然,看到不明白的成语一定马上翻字典。当时我根本不在乎这些知识与考试成绩之间的关联性,单纯地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试压力逐渐消磨我的求知欲,学习成为课堂上的填鸭仪式,目的是得到顶尖的考试成绩,我辛苦地复习已经读过千百遍的知识,没有时间获取新知,根本不想读课外书,仿佛只有教科书才是唯一的真理
后来我第一次到杭州,去了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倒要看看苏东坡有没有骗我。当然还有鼎鼎大名的雷峰塔,镇压着白娘子与许仙的浪漫爱情。漫步在西湖畔,我想像着文人骚客在西湖上划船,举杯共饮,豪气万千地论古今英雄。好奇心驱使我大量阅读西湖相关的历史与文学著作,这时候所有的知识都活过来了,我重新体会了学习的快乐。
如果你没见过黄河奔流,怎能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望,不是为了学分与成绩走进教室,而是自发性的学习,目的不在于考试成绩,而是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1868年,美国有位年轻人在旧书摊买到一本破旧的法拉第著作“电学研究集”,凭着一股自己的好奇心,重做书上的实验,开始自学关于电学上的知识,并一生走上电学之路,他的名字是爱迪生。
追随好奇心并发展兴趣,展现对知识的渴望,才是正确的学习。
  【相关阅读】:
好吧,我把我的感想分享出来了。但也如同前面讲过的,我还真不相信文章可以改变谁,别人的经历终究很难让他人感同身受,所以很可能看着文章的你并不愿意把自己跟我归在同一类中也说不定。
尽管如此,最后我还是想白费唇舌一下。建议大家别想着找捷径、别过早否定任何事情。如果你愿意多学些东西、愿意多承担一些责任、愿意不断找寻自我成长的可能性,机会是会出来的。机会真的会出来的。
有些事情或许一开始看不出乐趣,但乐趣可以在自我成长中逐步发现。若你永远都远远的看着别人做时,乐趣当然不会产生。只要你愿意跨出自己的围墙,多一些感性与投入,或许终究有一天,人生会带来不同的感动。
授权转载自孙志超
责编:sharon
  ?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招聘,也可以移步官网投递简历与发布岗位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搜索”推荐书“)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提升自我的好书有哪些?推荐提高思想境界的20本书
查看: 2480|
摘要: 如果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你将活在一种光明的境界;如果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你将活在一种愉悦的境界;如果通过学习知识,可以让你俯仰天地、洞晓人生,感悟到大智若愚的境界;你如果确立了正确的荣辱观、科学的世 ...
微信获取书单,关注公众号,搜索:推荐书(tuijianshu-net)
以下推荐图书,如未有购买链接,可直接点击以下各大知名网上书店进行购买:
如果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你将活在一种光明的境界;如果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你将活在一种愉悦的境界;如果通过学习知识,可以让你俯仰天地、洞晓,感悟到大智若愚的境界;你如果确立了正确的荣辱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你将活在一种豁达的境界;而如果你想要提高思想境界,多读书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下面推荐书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提高思想境界的20本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1、保罗·约翰逊《文明的解析》为什么人类成就如此集中于欧洲?为什么取得成就的主要是男性?为什么是在1400年后?查尔斯·默里证据确凿地表明,上个世纪中,人类获得伟大成就的速度在减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他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考框架,让人们认识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类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表达。本书的核心部分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描述性章节:关于艺术领域内的巨人,以及他们卓然独立的原因;关于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的伟大成就之间的区别;关于人类创造伟大艺术和科学的能力的14次重大飞跃;关于人类成就在时间和地理坐标图上的图形和轨迹。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2、乔治·阿克洛夫《动物精神》如果你看不懂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你要跳槽却又担心失业,如果你想买房但总搞不清楚房价走势,如果你想投资股票但又怕股市暴涨暴跌,如果你想为未来储蓄但又想现在多消费,如果你在做这些决策时想明白其中的究竟,那就了解一下什么是“动物精神”吧。它会告诉你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有人会失业?为什么房地产会有周期?为什么股票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多变?为什么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为什么我们给将来准备储蓄缺乏计划性?为危机当下,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奏效?本书既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颠覆之作,也是期待找到这些问题***的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解惑之作。3、南茜·休斯顿《断层线》从旧金山到慕尼黑,从海法到多伦多到纽约,本书跨越半个多世纪,从四个六岁孩子的视野,讲述这个世界的变与不变。这四个孩子的特殊连续性是: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子女。一个1940年的德国女孩,和一个21世纪的加利福尼亚男孩,他们之间并无什么共同点,却有着血缘的纽带。每一代人对生老病死、战争、和平、幸福、痛苦,都有不同的观念。本书为21世纪外国文学大奖丛书之一。该小说曾获得2006年费米娜奖,并获得2008年英国奥兰治奖提名奖。小说通过一家四代的历史,勾勒出20世纪以来欧洲的重大事件。全书文笔清新幽默,感人肺腑。4、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大而不倒》该书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描述,向读者客观而详尽地展现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前所未有的访谈,不曾公开的华尔街决策内幕,揭示了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再现了从银行到政府再到整个美国身处金融危机第一现场的反应。5、保罗·科利尔《被掠夺的星球》作者批驳了环保主义与发展援助之间的对立,论述了为什么两者必须协作。书中写道:“大自然至关重要,而我们把它搅得一团糟。这对于生活在世界上最贫困国家的人们最为关系重大。”6、马特·里德利《理智的乐观者》马特·里德利集作家和商人身份于一身。他认为,纵观历史,人类进步是不同思想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火花的过程。在2010年TEDGlobal大会上,他强调:真正重要的不是个人智慧,而是集体智慧。7、丹·艾瑞里《非理性的积极力量》在《怪诞行为学》中,丹·艾瑞里用13个有趣的实验证明,我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非理性”才是人类的本能。《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中,他继续用行为实验的方法,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知识,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非理性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娓娓道来。巨额奖金可以带来高业绩吗?“主人翁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奏效吗?专业化分工真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吗?速溶咖啡为什么没有煮制咖啡味道好?我们为什么会有报复的欲望和行动?为什么幸福感会很快被生活的平庸侵蚀掉?为什么现代社会择偶的成功率远低于媒妁之言的年代?作者剖析了我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到我们的择偶和婚姻生活,再到情绪的效应和幸福的标准——赋予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视角。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劳的逻辑,重新作出适合自己的完美决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8、莱因哈特·罗格夫《这次不一样》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清晰的分析,指出在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的相似。历史可以给研究金融危机的人提供许多经验,本书揭示了几百年间金融的跌宕起伏规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注定会成为一本重要的书。9、乔纳森·弗兰岑《自由》2010年8月末,弗兰岑的第4本大作《自由》(The Freedom)在美国出版。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10、理查德·克拉克和罗伯特·克纳克《网络战争》曾就911事件发出警告的那个人做出预测:美国没有准备好应对21世纪的最大威胁——网上战争。书中写道:“在美国为攻击性网络战争做准备的同时,它正继续推行使之不可能有效保卫该国免遭网络袭击的政策。”11、巴塞维奇《华盛顿规则》本书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有关美国国家安全的“华盛顿共识”,以及美国改变国家安全政策的必要性。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政坛风云变幻,驴象之争此起彼伏,但是其军事政策的根本性设想始终没有改变:要维护美国的安全就必须保持美国(且只有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永久性驻军,必须时刻准备对遥远地区发起军事行动、对任何地方进行干预。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小布什,都毫无疑问地坚持这一信念。巴塞维奇在他生动而深刻的分析中呈现了上述共识的起源。他在书中揭示了一系列美国人的预想、偏见和习惯,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美国的军事力量信仰,尤其是军事力量能够满足其欲望——廉价的原油、贷款和消费品——的信仰。他同时指出美国的军国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承受的、与日俱增的危险。作者认为,以上原则形塑了美国的全球政策,当今美国的全球力量变得摇摇欲坠,现在就是改变这些原则的时刻。用一种新的共识来取代这种“华盛顿共识”对美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也是美国免于灾难的关键。12、查布里斯,西蒙斯《看不见的大猩猩》人们总是凭借直觉认为,自己所见和所感的都是真实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学史上最知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事实上,即使最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在当今这个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无处不在。《看不见的大猩猩》的作者系两名权威心理学专家,生动而幽默地揭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六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以及潜能错觉。通过阅读《看不见的大猩猩》,你会懂得,你所见的、记住的、以为的、知道的等,也许,全都不是真实的。13、托尼·朱特《乡土式微》这是作者身在病榻时于《纽约书评》连续刊载的回忆文章所集结成的作品。作者揭露了我们是如何到达如今这个极其危险的困惑时刻,他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并回顾了祖辈是如何应对挑战和恐吓。本书对人们提出一个挑战:要通过对抗社会弊病来对我们所在的世界负起责任。这位已故历史学家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书中写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存在严重问题。30年来,我们把追求物质上的自私变成了一种美德,事实上,我们的集体目的感所剩下的就是这种追求了。我们知道东西的售价但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对于一项司法裁决或法案,我们不再问:它恰当吗?公平吗?正义吗?合理吗?这些曾经是政治上的问题,尽管回答起来不易。我们必须再次学会提出这种问题。”14、阿维沙伊·马加利特《关于妥协和卑劣的妥协》妥协可能是一个伟大的政治美德,尤其为了和平的名义。但作者认为,并不是任何时候为了和平而接受战略性妥协都是正当的,即使是因为和平而妥协也会被某些道德所限。马加利特认为,妥协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和平与正义之间的冲突,而这也是本书的核心。15、奇普·希思《瞬变》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改变。股市会发生恐慌,企业会有兼并,即便聚焦到个人,我们也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种改变:大多数人都会告别单身最终步入婚姻的之中,拥有他们的家庭和孩子。所有这些,都是改变。然而,对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一些改变,我们却常抱以抗拒的态度。老师们常感叹顽皮的学生“冥顽不化”,企业管理者们常慨叹改革收效甚微,思想家们常感慨世界因为一成不变而腐朽。在世界一流的组织行为学家、畅销书《粘住》的作者希思兄弟看来,阻碍我们进行改变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希望变革的理智思考与已经存在惰性的情感需求不合拍,两者互相牵制使得我们难以做出改变。人类的情感与理智,就如大象和骑象人:骑象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存在惰性的大象却不听使唤仍在原地踯躅不前。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才能让自己内心的那头大象听话呢?希思兄弟从人类的行为出发,通过翔实有趣的案例,告诉我们进行改变的关键要素:为改变找到一个一目了然的目标;为改变找到一个闪光点;为你的改变找到一个情感化的理由。16、刘易斯《大空头》华尔街翻天覆地的闹剧之中,刘易斯照旧洞见烛微,以个人视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市场传奇和诡谲道德剧。一场金融危机,给一向声名远播的华尔街难以想象的重创,然而,在一片狼藉之中,却有一些藉藉无名之辈早已看出市场的漏洞,在众人疯狂的时候做空市场,最终赚得丰厚利润。本书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群智力超群、性格怪异的“终结者”,他们之前仅是名不见经传的华尔街员工,却由于对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金融工具的泛滥充满质疑和不信任,最终洞见了美联储和财政部都不曾察觉的市场疯狂,将赌注压在美国金融机构行将崩溃上。结果,他们打败了华尔街。这场小人物财富传奇的背后,有更多东西引人深思。投行如何用风险的复杂化掩盖产品的风险?评级制度存在怎样的盲点?金融界怎样运用术语的谎言欺骗客户?人性的缺陷和金融体系的弊端在本书中一一精彩呈现。危机过后,我们应该如何行动?相信这本书会给你全新的思考和启发。17、查尔斯·默里《人类成就》《人类成就》的作者是查尔斯·默里。出版时间为2004年11月。是一部谦逊却令人大开眼界的作品,是有争议的《钟形曲线》一书合著者对知识的历史发表独特见解。作者以百科全书的方式提出了在各领域对这个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赞美了人类对真、善、美不间断地共同探索,彰显了人类成就。18、瓦茨拉夫·斯米尔《能源神话与现实》对于全球能源的未来,常有许多错误的概念被当作事实宣告。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对能源政策的进步发展也是一个阻碍。本书揭露了西方社会关于能源、气候最常见的错误结论,为面对全球能源的挑战而提出的建设性科学方法扫清了前路。19、南丹·尼莱卡尼《印度畅想》印度的企业家精英之一探讨了他的国家如果取消长期以来对增长与繁荣的限制会变成什么样。书中写道:“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超过6%的年增长率只被一个国家超越,那就是中国。我们在其它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国内市场的崛起、平均收入和强大的中产阶层。但我们的成就有苦有乐。印度在改革进行了20多年后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让我思绪万千,我的许多同胞亦如此——对实施变革的缓慢步伐感到困惑和失望,对印度各地难以根除的不公正现象感到悲哀。人们日益强烈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现正面临紧要关头。”印度的未来远远不止依靠简单的经济增长,而同时取决于公众生活各领域的改革与创新。这位杰出的印度企业领袖对印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出明确、原创且具有远见的解读剖析,并探讨了国家所要面对的里里外外的挑战。20、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如同印刷机放大了个人的头脑,***加强了双向沟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时通信、移动***、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也强化了群体交流。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所有能够强化群体努力的东西终会改变社会。商业模式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现在一个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可以掀起一场颠覆10亿美元产业的运动。在本书中,克雷·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此种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身边的人!
我们一直在努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给您推荐好书!
推荐书书友QQ群:书友①群: (已满)推荐书书友QQ群:书友②群:
欢迎进入本站板块一起交流!
微 信: 推荐书(tuijianshu-net),扫描左侧二维码或公众号搜索推荐书
上一篇:下一篇:
书单 | 哪些书会让你变得更聪明更有趣◆◆◆ 趣味书 ◆◆◆1.王小波《红拂…
书单推荐:一份远离抱怨,找回努力的自己的书单最近沉迷于日剧《Hope》无法…
读书是另一种自觉,是精神的自律,是一个人不断走向崇高的必经路途。如果你…
读好书,交书友,得书币,换好书!
微信扫描推荐书公众号
手机即可获取详细书单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msenz Inc.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